高中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發現問題、課程模組設計與修正 / 鍾曉蘭

星期一 , 8, 3 月 2021 在〈高中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發現問題、課程模組設計與修正 / 鍾曉蘭〉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image_pdfimage_print

高中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發現問題課程模組設計與修正

鍾曉蘭

新北市立新北高中

新北市化學課程發展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引言

    「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是108課綱的新設的部定必修課程,也是目前討論度頗高的新課程,極少數的學校已實施一年半以上的課程,絕大部分的學校則剛實施一學期以上,課程從規劃到實施,期間各校老師面臨各種挑戰,從課程規劃、教師社群共備、如何進行多元而公平的評量,及如何呈現學習歷程檔案等,一直爭議不斷。許多老師參加很多場研習,卻仍然對如何規劃與如何教授四個探究歷程,存有許多的疑慮。筆者參與多場研習中,觀察到老師們熟習「規畫與研究」的探究歷程,也會儘量安排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表達與分享」,然而對於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論證與建模」這兩個探究歷程,多半停留在課綱學習內容的字面解讀,對於轉換成實際教學歷程與規劃教材,仍有一些誤解,或課程實施規劃上過於簡約或偏於科學活動的設計,導致課程中實作豐富而探究歷程不足。

    如何設計適合學生先前能力的課程模組,又能合乎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模組,真的亟需要學校老師們群策群力。課程實施前,許多學校的自然領域便成立教師社群以進行課程共備,一旦進入正式實施課程,共備社群也不斷的因應學生的能力,邊上課邊修正課程進度,課程規劃表也一修再修,期望學生能從課程中習得探究能力。然而,課程的修正不易,因而本期專刊提供三所學校的修正歷程以供讀者參考。此外,筆者也發現老師們對問題類型多半停留在「why」的問題,對於問題類型了解不深,對於如何引導學生提問也缺乏合適的教學鷹架,特別邀請師大附中洪逸文老師,深入說明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發現問題」的探究歷程,期望能解決現場教師們某些疑慮。

n  本期專刊介紹

本期的專刊一開始先以師大附中洪逸文老師分享 why what-探究問題的層次在教學與學習的意義」,許多現場老師與學生習慣問why的問題,洪老師說明教學策略是要將問題的形式會是從「為什麼?」,轉變成「變化情形是如何?」,到最後可以被探究的問題:「什麼因素讓它變成這樣?」,洪老師在文中提出發現問題的U框架,期待幫助現場老師釐清「發現問題」探究歷程的教與學。其二,是筆者與錦和高中鐘建坪老師新北高中許舜婷老師及陽明高中謝東霖老師,於一年多前經多次研習共備產出的「咖啡牛奶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原先設計六週課程,但經過實施後,修改成九週課程,並在原有的課程架構下,增加許多教學引導語,幫助老師進行教學鷹架。其三,是桃園武陵高中張明娟老師與吳德彭老師設計的「武陵高中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實施經驗分享」,主要分享該校共備的經歷,課程如何實施的現況、活動的實作評量、如何學習單批閱的分工,及期末紙筆測驗的實施。其三,是中山女高曹雅萍老師蘇芳儀老師及許哲瑜老師的「中山女高自然科探究與實作實施經驗分享」,文中說明該校共備的情況,也提到不同主題下的學習內容重點主要差異比較,也說明整個課程的修正概況,並提供學生的學習成果示例,以期提供現場老師進行課程設計與修正之參考。

Loading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