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星期六 , 12, 6 月 2021 在〈第四十三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image_pdfimage_print

第四十三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臺灣曾歷經2003SARS疫情,當年慘痛的經驗,使得國人培養出具有戴口罩和常洗手的習慣,因此自新冠疫情於2019年底爆發後,國人皆能配合政府的政策及時回應這橫掃全球的疫情,因而有了一年多穩定且正常的生活,讓世界各國視為模範生。然嚴峻的疫情並未就此繞過臺灣,515日起雙北市升級為三級警戒,全國在519日亦隨之升級,嚴陣以待面對疫情未見趨緩的狀況。而雙北市更於517日宣布高中以下停課至528日,緊接著教育部也在518日宣布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課,甚至於67日公布全國三級警戒到628日而停課延長至72日,長達一個多月的停課,網路瘋傳線上資源如教學影片和各種活動,讓人目不暇給,甚至連上課鐘聲音檔都出現了。過去安逸中未求提前部署購買疫苗和快篩劑,居安未能思危,如今面對疫情升溫,學校教育隨之起了史無前例的變化,教師和學生在瞬間要面對所謂的停課不停學」的新生活,兵荒馬亂是可想而知,不得不說是一項大挑戰。

大部分教師過去沒有線上教學的經驗,在沒有演練的狀況下學生就離開學校,是否教師有足夠的教學資源與支持來做遠距教學、學生是否有電腦網路、家中孩童是否有足夠可分配的電腦可以使用等等都來不及確認就全面迎戰「停課不停學」的政策。雖是如此,卻見教師們馬上捲起袖子學習網路授課平台的功能、同事間相互交流彼此支援、積極尋找線上方便包盡快上手、網路分享教學影片和如何有效的讓學生參與上課的教學活動的訊息,每位老師都卯足勁拿出看家本領,希望讓教學盡快正常化,以免耽誤學生學習。這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線教師們的能量真是不容小覷,從自製上課投影片、每日上課當線上主播、設計適合家中做的活動、教導學生線上傳送作業等等,都在短時間內幾乎全部到位,唯獨比較難做到的就是實驗活動。實驗講求動手做,然一旦改成線上教學,原預計要做的各種實驗不得不停止,探究與實作的課程也無法在校進行實驗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沒了實驗沒了探究,頓時科學課程彷彿失去了它的靈魂,不再透過實驗的摸索去認識探究的精神。慶幸的是,還有一些教學平台提供各類與實驗相關的影片或是活動,可以讓教師彈性運用。遠距教學不是新鮮事,但很少應用到高中以下各級學校,一旦需要時還須有配套措施;政府的網路教學資源不是沒有在做,但是遇到全國上線使用就面臨頻寬不夠當機的問題,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此次的新冠疫情凸顯遠距教學的困境,也點出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期待遠距教學和教師專業成長可以相輔相成,在科技世代改變教學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新興科技已無法置身於教育之外,如何更有效的以洪荒之力來建立優質的學習環境,就端看主事者的智慧了。

本期專刊特別邀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何慧瑩教授擔任,該專刊有八篇文章,從學理陳惠玉特聘教授的「神秘且有趣的軟性光子晶體:藍相液晶」和盧秀琴教授的「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到應用李昆展教授與羅珮瑛「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及應用性」、從教學陳月雲博士與盧秀琴教授的「從奈米碳黑探討蓮葉效應的概念改變教學」到課程設計何慧瑩教授等人的文章:「融入式奈米課程之設計方式」、「壁虎效應—高中奈米課程之教具設計」、「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與「光子晶體—高中奈米課程設計」。這些奈米學理和跨學科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的探討,對國高中理化教學有直接或間接的助益。我們對哈利波特的隱形衣感到好奇,又何嘗不是一個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起點,然後再引進奈米的概念,生活處處是科學,奈米的角色亦不容忽視!

    本期的常態性文章有兩篇,一篇是大甲高中廖旭茂老師的「利用壓力感測器調查雙氧水的催化分解」,以科技協助數據採集與分析,讓學生可以著重在數據結果的解釋與變因的探討。另一篇是台北市三民國小葉之愛老師的「國小二年級雙語生活課程─彈跳泡泡」,這是一個結合學科內容與語言學習的雙語課程,也是本期刊第一篇以雙語自然課程為主的文章,對未來小學自然課程將以雙語進行教學有具體的參考價值。

最後,本刊從這一期開始將改成季刊,出刊月為三月、六月、九月與十二月,寒暑假不出刊,歡迎舊雨新知多多投稿,分享教學策略、課程設計、評量方式、尖端科技等,使本園地能推陳出新,服務更廣大的群眾與第一線教師,也使化學教育得以在穩定中成長與茁壯。

 

Loading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