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化學教育》慶祝十週年專刊:化學研究正轉向”功能主義” 以(2001-2023)諾貝爾化學獎的演化來看/牟中原

《臺灣化學教育》慶祝十週年專刊:化學研究正轉向功能主義

(2001-2023)諾貝爾化學獎的演化來看

牟中原

台大化學系 、中研院院士

[email protected]

Some people see things as they are
and say,‘Why?’ I dream of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say, ‘Why not?’”

  : Why and Why Not

A or B:

” (why)


(why not)

,相輔相成。

Why not?

V or X:

,一些諾貝爾化學獎看起來更像生理學或醫學獎。即便一些正統化學的研究,其對生物醫學應用也是非常巨大的。

  諾貝爾化學獎的演化

1):

(why not)

(why not)

(why)

(why)

(why not)

(why)

(why)

(why not)

(why )

Heck, Negishi, Suzuki (why not)

(why )

(why)

(why )

……(why not)

(why )

(why not)

(why not)

1/2 (why not)

(why not)

(why not)

” (why not)

(why not)

是化學家利用化學合成及分析能力的優勢,找到新的研究生命科學方法。這是其他學科尚沒法取代的路徑。將來重大的生命科學問題是會在化學家手上解決。這是「化學生物學」的使命。在能源材料研究,化學也正走上新的功能化的方向。

  化學作為一門中心科學

該口號因Theodore L. Brown H. Eugene LeMay 的教科書《化學:中心科學》1977 年第 15 版(2021 年)而流行起來。然而,這種觀點是基於種科學化約論(1830)的觀點,當時奧古斯特·孔德提出了科學學科的等級分類。也就是說,化學知識是基於物理學,而物理學又是基於數學,等等。 最近,巴拉班和克萊恩透過系統性的文獻分析得出了當代科學的排序,將化學放在數學、物理之下而作為科學領域分支點的學科。簡而言之,化學是對材料世界及其形成的研究。 這是對元素的研究(19世紀),對分子的研究(20世紀),對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當前)。 從系統思維的角度來看,這是種向內看的觀點。重視學科及其在科學中的地位。卻忽視化學正在發展成解決其他領域問題中。這是一個外向的看法。化學本身滲透其他領域。

化約論方法在後Sputnik時代得到加強,因為美國希望快速培養大量科學家/工程師。 分頭攻克的方法被認為是最合適的。 範例:CHEM Study (化學研究,為高中化學教科書很大程度上基於化學鍵概念。至於整合是假設知識整合將在大型軍事/工業綜合體中完成。 然而,在 21 世紀,新技術的主要驅動力是大學/新創企業軸。 通常,一家新創公司只有大約 20 名員工專注於創新整合。 因此,整合需要從他們的教育過程中開始。然而,大學化學系對這項變化準備不足。

對化學演化的觀察表明,「中心科學」主題正在日漸轉變。一些觀察:

1. ACS目前有33個技術部門(化學與法律(CHAL)、能源與燃料(ENFL)、小型化學企業(SCHB)等),這表明化學需要與許多其他學科結合。

2. 正是這些新的分支學科從化學核心擴散到日益多學科的領域,使得化學變得脆弱。

3.我們大部分學生不再從事化工行業。 例如:您不會將奈米技術公司視為化學公司。

4. 杜邦公司「透過化學,創造更好的生活」「透過化學」一詞已被刪除。

        前面,我們看到21世紀頒發的諾貝爾化學獎,我們會發現它們並不符合這種內向的觀點。而是外向的,功能化的。譬如2018 Nobel Chemistry 給了Arnold “反向利用生物演化的概念在開發化學催化劑叫定向演化。她的問題是道地的化學問題,卽發現新的催化劑,但工具卻是生物分子的演化。

  功能與系統思考

簡單地說,功能是一個系統的產出。這系統可以是細胞,生命體或是一個工藝品或是一個組織。

學校學的化學知識系統往往並不是爲了某種功能性應用設計的。可能的功能太多了,包括過去的和未來的。我們不可能那樣學習。於是我們學基礎知識,原子,分子,化學,分子作用力,基元反應等等。基礎化學知識已經非常系統化,這是過去化學的重要成就。於是我們說我們的學生學會用化學作「系統化思考」,將來會是有用的人才。

等等,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很快地就會發現光會「系統化思考」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系統思考」,一字之差,但意義卻不一樣。前者是按照一定的步驟、招式(降龍十八掌)秩序的解決一個明確的問題,是線性的思考,系統化的。但是更多的時候,物質目標並不明確,只是要某種功能(可以賣的),他們更缺的是「系統思考」。後者是考量諸多不同的材料、能源、器材、供應鏈等等整個系統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缺乏「系統思考」的人就沒辦法去組織,去創新

進一步說,未來世界的主要問題都是高度聯結的,如氣候變遷、瘟疫、能源。這些問題都很大,不是任何線性思考方式可以了解的。「系統思考」是下一代教育必須的。不過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了,超出本文。

)

  參考文獻

GOOGLE.COM

圖片:Chemical Biology | | Content Tag

www.labroots.com

https://www.labroots.com/tag/chemical-biology

  附註

(https://teaching.ch.ntu.edu.tw/nobel/)

: Biological fluorescence(2008), Directed evolution(2018), Bioorthogonal reactions(2022).

謝謝陳竹亭、蔡藴明、陳振中教授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