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第十七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理事長(President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談到女性科學家不免就讓人聯想到榮獲兩次諾貝爾獎(物理1903年和化學1911年)的居禮夫人及其共獲五個諾貝爾獎(女兒與其夫婿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及其二女婿於1965年獲得和平獎)的家族傳奇(Chiu and Wang, 2011)。自1901年起,諾貝爾獎委員會共計授予47位女性獲獎者(48人次),居里夫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獎者。在108個諾貝爾化學獎中(1901-2016[1],僅有四位女性獲獎,其中居禮家庭就占兩席(Marie née Sklodowska Curie, 1911; Irène Joliot-Curie, 1935,另外兩位為1964Dorothy Hodgkin2009Ada E. Yonath。在這48個女性諾貝爾獎項中,獎獲最多的則是和平獎(16位),其次是文學獎(14位)、生理學或醫學獎(12位),物理獎則是在204位獲獎者中僅有2位女性(1901-2016),當然這其中不乏有遺珠之憾,如吳健雄博士。

2011年聯合國(United Nations, 簡稱UN)將其訂為國際化學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hemistry),也是慶祝居禮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年,讓世人得以再次肯定化學對社會與人類福祉的貢獻。然而在為數884位得獎人中,有836位的男性諾貝爾獎得主,卻僅有48位女性獲獎,而其中更是僅有16位獲得與科學相關的諾貝爾獎,女性在科學領域要能出類拔萃著實不易。

聯合國在2015年為終結貧窮、保護地球、和確保全民繁榮公布17項永續發展的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其中第五項便是性別平等的議題(見圖一)。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大約2/3的發展中國家在小學教育上都未能達到性別平等,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或是大洋洲和西亞,有些女孩在進入中小學就學仍面臨許多的障礙。在南亞,1992年每100個男孩可以進小學時僅有74個女孩可以進小學就讀,至今這數字仍然沒有改善。性別平等不僅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也是和平、富饒、和永續世界的基礎[2, 3]。潘基文(Ban Ki-moon)同時還指出科學、技術、及創新必須成為社會包容、消除貧窮和永續發展的利器。

clip_image002

1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

本期專題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由吳嘉麗教授擔任專題主編,邀請作者群撰寫六篇文章,從化學領域及科技領域探討性別議題,同時引介國際間重要的女性科技人研討會和組織,使讀者得以藉作者們的筆對性別議題擴展視野。身為中國化學會女性工作委員會創始人的吳教授,長期推動國內化學和物理女科技人的各項活動,使女性科技人得以分享與相互支持在學術與家庭生活間尋找到平衡點,其使命感令人佩服。此次受邀的文章計有高惠春教授的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與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宋順蓮理事長介紹臺灣女科技人學會及亞太女科技人聯絡網會議、吳嘉麗教授的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及其相關會議、林筱玫和張雲清介紹韓國女科技人學會及年輕女科技人營隊、劉慶怡的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以及蔡麗玲教授的科技領域性別平等的推手。每篇文章都各有其特色與重點,讀者除可對各自感興趣的主題加以研讀與進行延伸認識外,也可以從各文章中看出國際間共同面對的性別挑戰與機會,並深思如何減少性別間在科學表現與成就上的落差。

本期的常態性專欄文章有林如章教授介紹日本國中理科教科書以及對課程綱要的解讀,這是本期刊第一次引介日本教科書與課程綱要的文章,使讀者得以一窺身為亞洲第一個以國名為化學元素符號命名的國家是如何培養其國民化學素養。其次是常為現場化學教師解決疑難雜症的施建輝老師的文章,其內容包括鑽石有導電性嗎?氫氧化銨(NH4OH)是否存在?臭氧(O3)變成氧氣(O2)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洪文東教授的「門得列夫: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發現者」,在去年底有四個新元素被命名,此時再來探討門得列夫化學元素週期表有其特別的意義;廖旭茂老師的發光的「銅」心,再次將實驗以生動迷幻的影片來介紹光化反應的原理,文末特別提醒有興趣進行此實驗者對廢棄物的處理;在國外化學教育交流方面,林靜雯教授和湯偉君老師兩篇文章分別介紹第46IUPAC世界化學大會(The 46th IUPAC World Chemistry Congress, IUPAC 2017)、第25屆化學教育雙年會(Bienni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ducation, BCCE 2018)、7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Network of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NICE 2017,以及北京教學參訪心得分享,作為與第十六期專題的呼應。

在新的一年的到來,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幸福美滿、新春新氣象!也祝福《臺灣化學教育》期刊在大家的愛護與支持下得以茁壯並邁向新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        Chiu, M. H. & Wang, N. Y. (2011). Marie Curie and science education. In M. H., Chiu, P. J. Gilmer, & D. F. Treagust (Eds.), Celeb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Madame Marie Sklodowska Curi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pp.9-39).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

2.          Gender Equality: Why It Matters, 聯合國官網,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wp-content/uploads/2016/08/5_Why-it-Matters_GenderEquality_2p.pdf

3.          Goal 5: Achieve gender equality and empower all women and girls, 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gender-equality/.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一次紮實辛苦且收益良多的教師進修 / 湯偉君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一次紮實辛苦且收益良多的教師進修

湯偉君

臺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踏上北京行

2016522日與此行領隊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老師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吳國良研究員會合後,驅車前往桃園機場與其他同行者集合後,前往北京,抵達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北京師範大學(簡稱北京師大)接待人員至機場迎接,並搭乘專車(北京師大校車)入住北師大旁的京師大廈。一切安頓好已是晚上十點多,由於第二天本人要進行報告,隨即便在房內準備報告內容。

n  驚艷實驗室設備與師資訓練

523日(周一)至北京十四中學交流,在歡迎式上除了邱老師和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所長外,本人也進行了十分鐘的報告,主要是談本人能參與這個參訪活動的緣起。之後,進行參觀教學和該校的實驗室,就生物實驗室而言,該校配備了高分子實驗室和組織培養實驗室(見圖一),這令本人十分驚訝,這在臺灣幾乎是大學等級的配備了。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圖一:高分子實驗室(左)和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右)

中午由該校招待午餐後,下午在該校禮堂進行臺灣所沒有的「高端備課」說明(見圖二),包含北京各區中學教師,這種模式是由大學與高中教師進行極為密切的互動合作,包含說課、備課、試教、調整、再試教,在職師資訓練課程的組織結構十分完整。這一師資訓練的模式,對本人而言,感受甚深,以往在指導實習教師時,只有純粹的師徒模式,北京師大王磊教授組織的師資訓練模式,是本人反思自己教學和指導實習老的重大參考策略。該研討會亦包含由邱老師主講的內容,以及北京高中端的實施說明,整個會議在下午五點半方結束。

clip_image006

圖二:高端備課說明

n  同課異構彰顯兩地教育之異同

524日前往位於圓明園園區內的101高中,這是北京地區前四志願之一,該校和14中相同校園廣闊,校園與圓明園相通,該校既有此豐沛獨特的社區資源,便經常至圓明園辦理學生活動,包含訓練學生成為園區講解志工。當然,當天下午我們也得地利之便,在該校兩位年輕教師的陪同之下,參觀了這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古蹟。

早上則是進行大陸和臺灣化學教學的「同課異構」,很明顯地兩地區教學有很大差異,臺灣教學較為創新與活潑,而北京的化學教學則脈承王磊教授的高端備課,甚為組織嚴謹、知識架構完整。雙方各有優缺點,臺灣的教學流程和時間掌控不易,大陸的則被限制在一個框架下,當學生或教師有了新奇的想法,不易在此空間下被接受。

525日早上安排參觀北京科學博物館,與臺灣及其他國家的科教館比較起來,展出內容大同小異,最大的差別應是北京的場地更大,展出更多。當時亦有北京許多各級學校,由幼稚園至高中皆在此進行非制式教學。

下午至北京師大化學系,實地進入大學教室觀察王磊教授訓練師培生的試教。經過這三天,本人想已經充分理解了王磊老師的高端備課。在一個模組下,可進行許多化學觀念的教學。同時王磊老師的上課態度至為認真,由下午一點到五點半毫不間斷,中間只有一次五分鐘的上廁所時間。整個流程是,師資生分成兩組,第一組有五個學生各自分別以8-10分鐘時間,進行一個化學概念的試教,第一組整個施教完畢後,分別由王磊教授講評、發表學生自評、其他學生同儕互評,從三角度進行反省檢討。第二組接著上場,程序亦同。因為臺灣教師有四人在這間教室,我們也被要求進行簡短講評,由於化學並非本人的專業,只能針對教學呈現上,例如實驗展示的視野角度給予建議,同教室的另三位臺灣化學教師則多對展示實驗安全性給予了建議與關注。

n  高中課程的彈性,不敢想像

526日早上至北師大附中參訪,該校課程十分有特色,在高一、二的階段在上午的時段便將高中三年課程上完(少部分會延到高三上學期部分時間),高三則全力進行複習以準備高考。其實這部份還不算特別,兩年前在山西觀摩太原地區教學也是如此,只不過他們早上分成五節課,每節課40分鐘(臺灣高中一節課50分鐘,但時間多寡不是重點,有精神地紮實上完40分鐘更有效率)。每日還必有一節體育課,這就很特別了,讓學生每天都能動一動,對身心健康和學習效果更能提升。更何況該校下午學生則分成數理、文科、社會科、國際班等班別進行類似探究課程,本人對這麼有彈性的制度感度十分景仰和驚訝。

北京師大附中的課程彈性,兼顧現實的大學升學與理想的適性發展,一節課僅40分鐘和每天必有體育課,課程基礎還兼顧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雖然這是本人參觀多所大陸高中,唯一課程這麼有自主性的高中,然而在臺灣,公立高中可以有真正發展學校特色的空間嗎?臺灣的107課綱要發展學校特色課程,的確有一些空間可著墨於校本特色課程的開發,但相對於龐大的部定必修、選修,同時一個學校特色課程一旦開發,全校所有學生都得照著這個特色走,似乎忽略了校內學生內差異的存在,在此情況下學生真能做到充分的適性發展嗎?不過針對107課綱的變革,各高中都在嘗試及努力中,期待看見美好的結局。

n  整體心得:一次紮實辛苦且收益良多的教師進修之旅

最後一晚,此行所有教師共同參與分享反思會議,每位老師都對此行有高度評價,各有各自的心得收穫,本人則總結以下三方面心得:

一、學習方面

這次的參訪其實包含兩層次,一是高中科學教學,二是大學的師資培育,前者仍是以講授法為主,強調的是知識的組織架構與邏輯順序,在教學中僅強調知識的組織與邏輯,這點比較不適用於目前臺灣的科學教學,尤其是臺灣比率較高的社區高中學生,不過對於未來能從事學術方向的高中生,這種教學的確有效率和系統性。另一方面,在師資培育部分,是針對師資生,施教對象是未來的中學教師。這個有組織性的師資培育教學法,包含說課、備課、試教、調整、再試教;指導教師講評、發表學生自評、其他學生同儕互評,充分完整面面俱到,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對本人而言,常有機會接觸實習教師,在實習教師培訓策略上收益良多。

二、領悟方面

第一天真的被北京高中生物實驗的設備所震懾,包含高分子實驗室、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但之後想想,以自己學校的規模,如果要籌備出這種實驗室,恐怕會排擠掉別的預算,而這類實驗室的建立,恐怕也只能讓少數學生使用於高科技的初探,這些高科技為何不在大學階段再施作呢?同時臺灣地小,高中和大學距離近,若真有資賦優異值得栽培的學生,就近與附近大學合作,送往大學實驗室進行拔尖課程,一方面大學可得到測試未來學術人才的機會,二來高中也可將資源有效運用。

三、檢討方面

雖然學校硬體不如所觀察的三所高中,但本人認為自己教學法上多元而創新。不過反思,有時本人的教學在強調創新的同時,卻忽視了組織和架構,應該要向大陸教師學一些,或是說轉一些角度回到以往的傳統,多一些知識組成的東西,多些要求學生學習的態度。

n  感謝

感謝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老師運用自己多年在專業的努力,贏取的人脈關係,組織安排了這次參訪,也感謝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韶所長提供經費支助。這次參訪是本人第二次到大陸進行教育參訪,這次是名副其實的一次紮實辛苦且收益良多的教師進修之旅。

 




《臺灣化學教育》第十六期目錄 / 2016年11月

《臺灣化學教育》第十六期(201611月)

 

n主編的話

HTMLPDF

n本期專題【專題編輯/邱美虹】

HTMLPDF

HTMLPDF

HTMLPDF

HTMLPDF

u  北京化學教學參訪:北京101中學「同課異構」化學教學紀實/王瓊蘭〔HTMLPDF

HTMLPDF

HTMLPDF

HTMLPDF

HTMLPDF

HTMLPDF

HTMLPDF

n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含影片【專欄編輯/廖旭茂】

HTMLPDF

n教學教法/高中化學教學疑難問題與解題【專欄編輯/施建輝】

HTMLPDF

n教材教法/化學課程與教學【專欄編輯/周金城】

國小學生製作科學玩具「整人墨水」/江志宏、張自立、辛懷梓HTMLPDF

n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專欄編輯/翁榮源】

參加2016 BCCE並發表普通化學實驗翻轉教學/佘瑞琳HTMLPDF

a




第十六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第十六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理事長(President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本期專題以一行大學教授、研究人員及中學自然科教師於20165月赴北京市進行化學教學與學校機構參訪為主題,除描述所見所聞外,並對臺灣與大陸的化學教學、人才培育、師生特質做一剖析。內容包括具體實例的說明、實驗設備及教學目標的闡述、教育觀點的反思、人才培育的危機與契機等等。繼上海之行的報導(臺灣化學教育第四期,201511月)後,本期再次報導參訪團到第一線觀察北京市化學教學與參訪三所中學與北京大學的心得,希望透過這些文章可以呈現所參訪的三所北京學校的教學特色,以及其可能對臺灣化學教育的啟示。

臺灣這幾年的教育鬆綁使得教育現場出現形變與質變的教學與評量方式,雖然有大學與中學入學考試制度的持續存在,但是因實施多元入學方案與大學林立的現況,學校教育的目標與策略仍呈現多元性與自主性。然而有些基本的問題是否有解決呢?以化學為例,化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科學家透過實驗、收集資料、檢視假設、尋找規律性與再現性、下結論;然而學校實驗課程一直無法落實,不論是在課堂上操作或演示,或是在實驗室進行實驗都仍顯不足,這是值得去深入探討與立即解決的問題。這幾年本人在大陸觀課的經驗發現教師已把實驗活動帶到課堂上,利用簡單的設備與藥品或是微型實驗器材,將理論與實驗觀察和動手做結合在一節課內完成,我想這樣的做法提供學生最即時與真實的實驗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臺灣中學生入學壓力遠不及大陸中學生大,應該可以利用這樣的天賜機會,好好落實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溝通表達、彙整資訊的能力、以實事求是和證據取向的探究精神面對科學性的社會問題等等。我們沒有辦法預測1020年或30年後的工作會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們應該培養他們的基本科學素養,以面對瞬息萬變的21世紀。這是一個危機的時代,也是一個具有契機的時代,我們必須盡早為下一代做好準備;而下一世代的孩子們也要更積極主動準備好面對這頗具挑戰性的時代。

最後,本期常態性專欄文章有國立大甲高級中學廖旭茂老師的亞甲藍的光致變色,一如往常,廖老師總是能在實驗創新上展現不一樣的風貌。該實驗藥品很簡單,實驗操作亦不難,因此可以在教室做示範實驗或是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的實驗活動。該活動未來可搭配教學策略或提出拓展性問題,使此活動的推廣更能展現培養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的實踐面。其次是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學施建輝老師的有關化學鍵和八隅體法則的問題,施老師首先挑戰在高中課本中硫酸根的結構SO42,以S-O單鍵論證「為何又有雙鍵的說法」的說法,來說明SO42S-O單鍵與雙鍵產生共振的說法的適切性;並進而延伸到對磷酸根PO43P-O鍵結和氯酸根ClO4Cl-O鍵結的共振結構加以闡述。除此之外,施老師針對常易混淆氯化鈹(BeCl2)和三氟化硼(BF3)是否符合八隅體法則的概念加以分析,並認為高中階段宜採取Huheey的觀點,將BF3視為不符合八隅體法則的化合物,並進而探討AlCl3隨不同溫度產生不同化合物而穩定存在,因此AlCl3有時符合八隅體法則,有時又不符合八隅體法則。新北市立新莊民安國小的江志宏老師則是開宗明義即點出教學的困境,「到底老師教會了孩子什麼?」有這這樣的省思,科學探究的內涵就會在教學中被彰顯出來。江老師的實驗流程逐步引導學生操弄變因,以便提出結論。執行實驗時,常以問題來引導思考與動手做,其教學活動設計頗具參考價值。最後一篇是臺灣大學化學系佘瑞琳老師出席美國化學教育雙年會(BCCE)的心得分享。此篇是繼本期刊前期翁榮源教授的BCCE報導之後另一篇研討會分享心得報告。佘老師針對臺灣大學一年級學生的普通化學實驗實作與報告書寫實踐翻轉教學,其活動是透過美國化學會所出版的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期刊論文培養學生閱讀期刊的能力,並要求學生製作海報分享研讀結果,成效不錯,唯文中指出,該校學生科學閱讀仍有困難。以第一學府尚是如此,可見強化學生英文閱讀能力仍是不可忽視的教學目標之一。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認識論教學法、同課異構及課堂實驗活動 / 邱美虹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認識論教學法、同課異構及課堂實驗活動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性質、結構、反應、變化、能量轉化等的基礎科學,其充滿多變、動態、微觀的本質與奧妙。化學總是會因為不同粒子的碰撞產生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結果,讓化學家以充滿無限期待的心情去進行實驗與探索,並從其中獲得求知的樂趣。化學教學就像化學的本質一般,充滿變化與動態的本質,它會因為教學主題、教學對象、教師的背景知識以及對學生背景知識理解的不同,產生交互作用後轉化成各種形式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行為,也正因為如此,化學教學深具挑戰性,化學教師必須要能掌握化學巨觀與微觀之間的交互關係以及如何善用符號及各表徵去呈現複雜的化學關係,並展現於其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化學思維與操作和探究的能力。

此次出國參訪最主要的目的有三:其一是參觀北京三所知名中學的化學教學;其二是進行臺灣化學教師與大陸化學教師進行「同課異構」教學分享;其三是參訪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在化學人才培育上的目標與策略。以下簡要的針對上述三主題加以說明。

n  磨課的過程前測、數據處理及分析、備課研討、試講及討論、正式講及討論

唯有精進化學教學品質,方能提升學生化學學習成效與思考智能。一門課要呈現在學生面前,究竟要試講過多少次才能正式在學生面前教學呢?學生真的是白老鼠嗎?還是每一節課都是教師的經典之作,不論是第一次正式教學或是第n次教學,學生都能一樣享受教師最佳的表現嗎?

以北京師範大學化學(校訓,見圖1左)教育研究所王磊教授團隊的「高端備課」(見圖中、右)為例,自2008年開始,王教授與第一線教師從認識論的角度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其主要的設計理念是重視學生的先前概念、強調知識的結構、性質、位置,利用三維度的架構來進行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教師專業成長等。在設計過程中,王磊教授都在課程實施前要求教師進行預教、經檢討後方可在課堂上實施;同時,教學中與教學後會和授課教師與學生進行面談與討論,以了解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狀況。王教授的高端備課與教學講求從知識到能力和素養的發展進階,從學習理解、實踐應用、到創新遷移三階段,每一階段分別是在發展知識建構了解知識的功能知識的素養化。其目標與做法皆相當明確,使其團隊的研究與教學實踐工作蓬勃發展並得以影響現場教師的化學教學。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1:北京師範大學校訓(左),王磊教授(中、右)

我們在523日參訪的北京十四中觀課的「原電池化學」以及524日在北京圓明園內的101中學的「元素週期律表」和「物質的分類」,都屬於高端備課團隊的課程之一,從教學設計、試講、教學改進、到正式講,這過程的磨練,使得上課教師對課程內容掌握的相當準確,口條清楚明確,學生可以跟著教師的思路建構知識。以白光耀老師的「元素週期律表」來說明知識的結構、性質、位置(見圖2左),結構即為元素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排列,性質則是元素的本質(如金屬性、非金屬性或是其化合價),位置則是其在週期表中的位置。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結構;結構決定位置、位置反應結構;同理位置與性質亦可依此推理出其關係。透過這些框架的呈現,期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系統性的知識。而康永明老師則是以二維方式來呈現三維的方式來呈現結構、位置、類別、化合價之間的關係(見圖2右)。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10

2:白老師運用結構、性質、位置教學法(左),康老師用三維法教學(右)

我個人一向對於大學教授能長期與第一線教師共同研發課程深感佩服。一般大學教授大都投入研究工作、撰寫研究論文,對於現場的教學較不關心,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即使有關心者,其尺度也比較小,大多是與自己研究相關的學校合作,屬於較小規模的研究。然王教授在北京市鋪天蓋地進行教師專業成長的工作,並結合其在學術研究上的心得以及實務的需求,和教師攜手共同研發中學教材、培訓教師,近十年來的努力其成效已不容小覷,不得不令人佩服其遠見、堅持與使命感。在我個人看來,高端備課成功的理由有三:1.透過以學理為基礎解決教師現場教學的困境,強調從學生的學習出發(認識論)深入探討學生的學習進展並以培養關鍵能力為主;2.行政資源的整合與支援,使大學、區督導與教研員的高度配合成為高端備課落地的關鍵,使其得以從點(一個班級、一位教師)到線(數個班級、數位教師)、從線(校)到面(校際);3.在教師備課、試講、教學改進、正式講以及評量試題上皆給予直接且快速的回饋,使教師得以具體改進其教學策略與持續精進其教學。然而,這樣的教學結構也必須透過教師深刻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與發展進程,才能彰顯此種教學法的特色,否則流於形式化的教學框架,反倒阻礙發展創造性的教學法與忽視個別差異的學習狀況。

n   以線索教學法搭鷹架,有效地引導學生拓展思維與發現

在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簡稱北師大二附中)我們看到一場相當精采的教學,該堂課的上課主題為醫用膠單體結構、性質與合成的概念,其中以檢測單體分子中的特定官能基(硝基、氰基)是否存在為這堂課的學習重點。授課的是北京市化學名師全芙君老師,她的教學法很特殊,根據學生的背景知識事前先設計好幾種線索,在給予學生特定任務後,便提供線索給學生解題,讓學生可以根據適當的線索嘗試解題;若無法解題時,可以再向全老師索取第二條線索,直到第三條線索後全老師會告知已給予足夠線索,應該由自己小組去找出合理的合成反應過程,最後全老師還要求各組將反應過程寫在教室四周的黑板上(見圖3),再由全老師來帶動全班討論正確的反應過程與產物。這樣的教學,教師要能掌握學生的既有知識與能理解新概念的準備度,並透過事前精心設計的教案與學生活動展開思維上的成長,全老師在這幾方面都展現出特級教師的專業素養,從一開始提示線索、幫學生搭鷹架、提問、追問、鼓勵小組討論、關心解題較慢者的反應等等,同時全老師在最後下結論時,也將概念圖的部分內容遮起來,再帶著學生逐步一起解開謎底。整體教學過程,讓人由衷的佩服其精練的教學策略、對學生認識知識的深入理解、以及其對學習素材深淺度的掌握,都讓人拍案叫絕。在這一堂課我們看到教師搭鷹架、學生透過討論主動建構、最後分享與討論;從師生共構、生生共構、再到師生共構,充分展現課堂是學生與教師共享的殿堂(見圖4)。

clip_image012

3:學生將討論後的化學反應過程寫在環繞在教室三面牆上的黑板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8

4:簡易的酒精燈與實驗包(左),同儕相互討論、辯證(中),全老師的總結與討論(右)

n  同課異構的教學

國內對於「同課異構」教學的概念應該是較少接觸,然而這在大陸行之有年。顧名思義,「同課異構」教學就是以不同方式的教學法來闡述相同主題的內容。教師可因個人對學生背景知識的理解以及個人學科教學經驗與知識,而設計出不同的教案與教法,據此進行教學展示與分享。

此次我們在524日參訪位於北京圓明園內的101中學,這所歷史悠久的中學,培育出許多當代知名人物與領導人,其校園果真名不虛傳,處處皆是景,美不勝收,想必在此求學者必是一群得天獨厚的孩子。如前所述,在此校我們進行〈元素周期律表〉以及〈元素分類〉複習課程的同課異構教學。101中學派出兩位化學教師(白老師和康老師)上臺教學,而臺灣也派出兩位教師(鍾曉蘭老師和王瓊蘭老師)針對週期表進行教學,四位化學教師的教學對象都是101中學的學生。這對臺灣教師而言,也是一項挑戰。

為了讓觀課教師可以進行觀察,學校安排一個大講堂,授課教師、聽課學生、實驗器材、桌椅通通搬到舞臺上(見圖5),同時便於觀察,現場還有電視近距離現場直播每組學生小組討論時的情景,以及動手做實驗和手寫作業單的情形一覽無遺,最後再由王教授和我做相互點評。

clip_image020 clip_image022

5: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觀課者(左,周冬冬拍攝)和學生(右)

101中學的兩位老師分別著重解題策略和以透過實驗猜元素的遊戲方式進行元素性質的推理活動,兩位老師的口條都非常好、內容條理分明、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讓人印象深刻。臺灣教師的教學顯得較為活潑,鍾老師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說明元素形成化合物的過程,學生對於這樣的教學一開始有點錯愕,大概從未思考過用角色扮演學化學,然而很快便進入情況,這樣的活動雖是以較活潑的角色扮演為主,但是其設計活動背後的理念是希望學生以系統性的模型方式透過自我建構的建模歷程逐漸發展出化合物中元素鍵結的關係,由於時間有限(20分鐘)鍾老師未能在活動中展現完整的建模歷程(見圖6左),僅點到為止。而另一位王老師事前從臺灣帶了許多實驗教具(包括元素卡片、元素的特色實驗等),同樣的高估了可運用的教學時間,使得許多實驗都無法如期完成,甚是可惜。但是王老師將週期表101元素以及臺北101大樓和該校校名結合,透過介紹週期表引進化學史,也讓人耳目一新(見圖6右)。無論如何,這次的交流顯示大陸教師對於建模式教學較為陌生,教學著重解決問題的策略與嚴謹的知識架構,而臺灣教師的教學較為活潑並能適當地引入與生活相關的實例,兩岸高中教師都面臨大學入學考試成效的壓力,但在教學方法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值得相互學習與自我反思。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6

6新北高中鍾曉蘭老師的同課異構教學(左),新店高中王瓊蘭老師同課異構教學(右,周冬冬拍攝)

n  教學與實驗融合的課堂活動

化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透過動手做實驗,除驗證科學原理與原則外,也可以藉實驗過程享受與科學家相似的探索科學奧秘之處的愉悅。繼上海化學教學參訪之後,此次在北京參訪時再度發現,不論是立即驗證或探索課堂所學的內容,課堂上學生以小組方式透過使用簡易的實驗器材進行實驗與討論(見圖7),已是大陸化學教學的常態。

這次我們在北京14中、101中學、北師大二附中,都看到化學教師以實驗帶動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與動手做的能力。以北師大二附中為例,即強調自主管理鼓勵主動實踐以及加強科研帶動學習工作創新,其校內的各種實驗器材完備,提供學生進行各種科學活動的機會。個人覺得將實驗器材帶到課堂上進行教學是很具創意的做法,除可直接進行實驗與原理原則相互呼應外,也可以讓教師在課堂上直接觀察學生操作技巧與資料整理的表現,教室空間雖不及實驗室大,但可在有限的實踐內快速檢驗學習狀況,不失為一種互補實驗室教學的做法。

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魏銳教授研發的微型化學實驗器材,提供了第一線化學教師教學上的使用,這些配合教科書設計的實驗微型器材,簡單易操作(見圖13),使得實驗可以很快的教室內就可以進行,也能即時觀察實驗現象與收集數據和分析結果,對學生而言,認識學理與實驗結合的效益大為提升。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 clip_image032

7:課堂實驗活動(左),實驗包(右)

n  北京大學化學學院人才培育

走進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週期表(見圖8),其設計除讓人驚艷外,也不免讓人產生極高的好奇心想一窺究竟,極具創意。化學學院由資深段連運教授和教學副院長裴堅教授負責簡報及接待。裴教授開宗明義就點出北大化學學院的宗旨是在建立並完善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調動學生的潛力與教師的積極性,並透過創新意識、國際視野、實踐能力,產生高素質的引領作用。裴教授還提到,北大化學學院希望學生(1)擁有跨學科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以及(2)能在未知的知識和實踐領域提出問題。目標明確後便在課程設計上逐步朝向目標邁進,裴教授很自豪的表示近年來北大在人才培育上已有可觀的成效,會持續從課程設計上進行尖端人才培育的工作。他的報告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北大人才培育的遠大目標是如何落實在實踐面上。對臺灣高教而言,這幾年來教育部投入相當高的經費在高教體系上,但是否在人才培育上亦有相對應的具體成效與願景,是個值得好好反思的問題,也是該具體進行評鑑的時候了。

clip_image034

clip_image036 clip_image038

8: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的元素週期表展示

n  結語

此次北京行讓我深深體會到北京市參與高端備課的學校,在行政上的配合、在高等教育專家與中等教育教師的緊密合作關係、以及精益求精的磨課模式等等,讓化學教學頗具結構性,且對初任或資深教師皆產生極大的影響。至於課堂教學與實驗活動的結合,在臺灣則是較少見,個人認為這種簡易的實驗方式值得加以推廣,使學生得以做中學,理論與實驗數據相互佐證,透過動手動腦深化對化學的認識,並進行有意義的建構。而同課異構的交流更是促進教師相互學習與激勵彼此發展更具創意的教學模組,未來這類型的交流活動可以較為頻繁的進行,成為常態性教學的活動,以集思廣益激勵教師研發多元教案。大陸和臺灣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上有明顯的不同,大陸教師的分級制度以及專業成長的嚴格要求,使得教師必須要不斷成長與研發教材、改變教法。然而,臺灣沒有教師評鑑辦法,整體而言,較難規範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要求。建議政府盡快落實教師評鑑制度,讓優質教師得以受到應有的肯定,也讓需要強化教學的教師有受到輔導教學的機會與管道。

n  致謝

此次參訪活動內容相當豐富,在此特別感謝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教育研究所王磊教授的精心安排,使我們此行收穫滿滿。此外,也特別感謝我們參訪的北京師範大學化學教育研究所的師生熱情的招待(以及周冬冬博士生全程陪伴),以及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的裴堅副院長和段連運教授人才培育資訊的分享、北京101中學、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以及北京14中學的校長、行政人員、教師、以及學生給予我們最具教育價值的觀課與教學心得交流。此行還有臺灣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所長和楊芳瑩教授、大考中心吳國良研究員同行,以及化學教師(鍾曉蘭、鐘建坪、王瓊蘭、廖旭茂、劉曉倩)、生物教師(湯偉君、張瑜紋)與地球科學教師(莊福泰、汪慧玲、萬義昞、謝莉芬、金佳龍)一行16人,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在此一併致謝。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上)/ 廖旭茂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上)

廖旭茂

國立大甲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最近要繳交北京化學教學參訪的心得報告,經過一個月的情緒的沉澱平復,很快地整理出北京化學教育見聞錄及小小心得…

n京城紀實錄

很高興能夠獲得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的邀請,到中國北京進行化學教育參訪。筆者向來對各地區高校的實驗教學抱著極濃厚的興趣,因為從未到過北京,加上本次七天的行程裡,預計參觀三間高中、兩間大學,行程相當緊湊踏實,故所以出發前一直抱著很高、很濃厚的期待。

第一天(522日)抵達北京,入住北京師範大學附屬的京師大廈。北京師大的建校起源於1902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與北京大學師出同門,目前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都是北京市重點發展學校,目前北京師大設置一個教育學部、26個學院及2個學系,有教職員工近3000 多人,學生20000餘人,傑出校友遍佈海外,2010諾貝爾和平獎劉曉波、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莫言都曾是北京師大學生,是中國目前最重要的師資培育機構。(註1

1:校園裡矗立的百年紀念雕塑(木鐸金聲一百年)

參訪北京十四中學

第二天(523日)第一個參訪的學校是北京十四中學,預計進行分科交流(化學、生物、地科)、觀課(教學單元:原電池)以及由王磊教授指導的高端備課總結會。時間很緊湊,分科交流分享每人時間約15分鐘,筆者首先介紹臺灣的化學學科中心運作狀況,接著是服務學校的特色,最後是自己近年來在教具、教材的深耕發展。分享結束後,北京師大化學院的魏銳教授對微型實驗教具研發很有心得,交換名片後,也交換我們未來進一步交流的可能。圖23為分享的內容與過程。

clip_image006

2:筆者分享的主題內容

3:北京十四中分科交流情形 (劉曉倩老師提供)

當天下午,接下來是兩堂有關原電池的實驗室觀課,一節課40分鐘,兩堂課共80分鐘,分別由孫文艷、何洋兩位老師來授課,上課單元都是化學能與電能,課堂時間分配大概都以講述為主,內容一直繞著電化學的核心概念電子與離子在兩電極間移動的概念。大陸方面特別要求學生對一個科學定理、定律的形成能夠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論述,因此兩位教師不僅臺風穩健、口條清晰、教課的編程條理性、邏輯性更不在話下;透過教師引導式提問,要求學生回答,從中去訓練學生的表述能力。第一堂孫老師的課中,還搭配鋅銅電池,在硫酸溶液中實驗的觀察,可惜的時間太短,學生應該沒有足夠的時間仔細的觀察,不過當實驗時間結束後,老師提問時也都能對答如流。圖4是實驗觀課情形。

 clip_image012

4:教師教學「原電池」的觀課情形

中學

第三天(524日)參訪的學校是位於北京市西北角,圓明園內的101中學,號稱全中國最美麗的校園。參訪交流主要進行元素周期律表複習「同課異構」,「同課異構」這樣的名稱在臺灣很少聽過,進行的方式也很陌生,實際上的作為是兩岸派出兩位教師,輪流在講台上課,而學生、課桌椅以及上課器材全都搬上舞台,而教師和專家都在台下觀課,上完課後再由兩邊專家相互點評,有點像是競賽的意味(賽課)。大陸方面是由白光耀、康永明兩位教師負責。白老師的教學設計首先是透過一張紙卡,內有有關元素週期表相關問題,透過解題,統整先前上課的內容與概念;接著嘗試以不同的氫鹵酸溶解氫氧化鐵,探究製備鐵鹽的可行性。而康老師則以分組「猜元素遊戲」開始,依序給予某個元素性質的相關提示(與信口雌黃有關 某些氧化物為兩性氧化物 最低價態為-3 氫化物的穩定性小於PH3 原子半徑比溴大,比碘小 是砒霜中的關鍵元素),每個提示只有3秒鐘的回答時間,學生可將答案寫在白紙上;接下來則是提問,他要學生寫出砷化物的可能化學式,並預測砷化氫的化學性質及其檢測方式。兩位教師對單一化合物的性質介紹相當細節、完整,而且口條、臺風皆屬穩健。圖5為北京教師上課情形。

clip_image016

5:北京101中學化學科教師元素週期律「同課異構」情形

本次臺灣參加「賽課」的兩位教師分別是新北高中的鍾曉蘭老師與新店高中的王瓊蘭老師,兩位都是化學學科中心的種子教師。鍾老師介紹元素間的交互作用(化學鍵),透過學生間「牽手」的肢體語言,讓學生體會抽象化學鍵結。牽手的動作讓大陸的學生有點驚訝,但也是化解陌生師生間之間的尷尬的快速解藥,鍾老師臺風穩健,大將風範贏得許多喝采。圖6是鍾曉蘭老師上課的情形。而王瓊蘭老師事前準備充分,從臺灣扛了一堆實驗器材到北京,想介紹與課程相關的特色實驗,惟時間過短(只有半節課20分鐘),未能完整介紹,有點可惜。

6:鍾曉蘭老師上課過程情形

參訪北京科技博物館

第四天(525日)上午科技博物館的參訪行程,科技博物館類似臺灣高雄的科工館,裡頭也有很多好玩、有趣的科學玩具,也有定時、定點的科學演示活動。每人可視狀況重複進出場,跟臺灣在剪票口蓋章的方式不同,科技館方式以隱型墨水將章蓋在手背上,再次進場時,只要用紫外光燈在手臂一照,螢光圖案出現就可驗證。可惜在科技館的停駐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一層樓都還沒逛完,對一群好奇的我們而言,這個科學樂園的參觀實在不足,為避免耽誤下午在北京師大化學院的行程,大夥只能抱憾離開,相約下次再來。圖7為紫外光燈驗章方式。

7:中國科技館紫外光驗章過程

參訪北京師大化學院

第四天(525日)下午是觀摩北京師大化學院本科生教學設計與模擬教學訓練課程,我們被分配到各教室,進行四個小時的模擬教學觀摩。今天修課的本科生是大三學生,學生設計的教案單元計有Fe2+的化學性質設計實驗、氮的循環、硫的轉化、苯酚的性質等,大家輪流上台上課,其他學生就充當學生在台下聽課。本科生採用教案的設計格式也是採用二維框架,介紹物質的性質的第一個軸向是先從元素可能形成的氧化態開始(物質的分類),第二軸向是可能發生的反應(價數變化),依此兩個維度設計的教案,介紹的內容相當紮實、完整。小組共有8位本科生參與模擬教學,都是屬於公費生,素質水平相當高,台上的教學表現,無論引發動機、實驗探究、分組討論、師生互動,甚至連簡報講義,都有模有樣,絕不含糊。教學觀摩、專家點評結束後,筆者拿出預先準備的書籤蝕刻模組跟中國未來的年輕教師一起實作分享,大家圍成一團,氣氛熱絡,從這群師範生好奇的眼神、驚訝的舉措中,我的內心先是開心、之後卻五味雜陳、糾結,心想這兒是北京,不是臺北!圖89是觀課分享情形。

 clip_image024

8:學生模擬教學的講述(左),演示實驗引發學習動機情形(右)

 clip_image028

9:學生模擬教學的分組實驗探究(左),作者書籤蝕刻的分享情形(右)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下)》〕

a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下)/ 廖旭茂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下)

廖旭茂

國立大甲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承《北京化學教學交流: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上)》〕

n  京城紀實錄

參訪北京師大第二附屬中學

第五天(525日)參訪的學校是北京師大第二附屬中學,參觀二附中帶給了我們極大的心理衝擊。師大二附中是北京市最頂尖的中學之一,屬完全中學,並附設國際部,是中國對外交流最早的學校之一。二附中設有文科實驗班、理科實驗班,及各種特色課程的實驗班,校內實施6+1+1課程,意即每天1~6節,每節40分鐘,上課的內容主要是部定內容;第7節課,每節70分鐘,屬於必選必修的學科拓展課程,學生可根據學科的性向選修;第8節課,每節60分鐘,是屬於綜合活動類的課程,有學術類、文化類、藝術類等。校學軟硬體資源豐富,課程安排相當彈性。圖10為學校屬創客性質的綜合活動空間。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10:北師大二附中優質的學生創客空間

實驗室的規劃與實驗教學觀摩是我們最期待的,也是本次行程最大的亮點,校方首先安排實驗場次的參觀,讓我們看看化學教師的「灶腳」,大家無不張大眼睛、深深呼吸,拿起相機猛拍。基本上實驗設備新穎不在話下,實驗桌的設計概念上與臺灣有些不同,師大二附中實驗桌是課桌的延伸,屬於課堂座位的安排方式;至於抽氣設施臺灣是天花板配管由上而下,抽氣吸頭類似半圓型的「燙頭髮罩」,不僅造成視覺上的遮蔽並感到突兀之外,抽氣效果也頗受詬病。師大二附中的抽氣裝置則附在桌面,配管隱藏於實驗桌面下,沒有「燙頭髮罩」的設計,外觀上不易察覺,只是不知抽氣效果如何。其他如電源插座有交直流的切換、變壓設計、實驗椅的擺放安置也都頗具用心。圖1112為師大二附中化學實驗室的空間配置。

擷取  clip_image010

11:師大二附中實驗桌的配置,紅圈標記處為抽氣設備(左),抽氣管拉起的狀態(右)

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4

12:實驗桌的椅子可懸空掛在抽屜面板上,方便地板清潔(左);電源插座設計(右)

接下來,讓我們大開眼界的是實驗教學觀摩,是由北京市名師全老師主講,與其說是觀摩,其實教學活動是在很自然、不刻意安排的方式下進行,上課成員是國際班的學生,實驗教學並不是在實驗室中,而是在分組「討論」教室活動,而上課主題是醫用膠單體結構、性質與合成。教學開始,全老師每人先發下一張講義,講義中有一些線索先讓學生練習「算」出醫用膠的實驗式,再求出分子式,接著透過分組的微型實驗包(由北京師大魏銳教授開發),檢測單體分子中特定官能基(硝基、氰基)的存在。圖13是學生利用微型實驗包實驗的過程。

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8

13: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左),用廣用試紙檢測氨氣的存在(右)

在確認分子式、特定官能基後,接下來學生的任務是利用全老師講義上提供的線索(三條反應式),自行設計有機化合物合成的可能途徑,學生可以相互討論,若遇到瓶頸,可以向教師領取新的線索,教師則依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給予適當的資訊。若提供的資訊已足以推測出合成路徑了,教師會拒絕同學的要求。圖14為學生討論過程。

clip_image020 clip_image022

14:學生討論合成途徑(左),教師提供的光譜線索(右)

在討論結束後,全老師要求各組同學必須在教室四週的黑板上寫出自己組別設計的合成路徑,只見同學很熟練、很自然的到達小黑板前寫下小組自行設計的答案,反應較慢的組別,教師會趁機關心,掌握各組的學習進度。圖15為同學發表的過程。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6

15:完成討論後小組在小黑板上寫下結果(左)、教師關心進度落後的組別(右)

最後,全老師統整實驗結果,再次說明有機化合物結構式的確認原則與步驟,以及如何利用相關線索,設計醫用膠可能的合成途徑。相關進程如圖16所示。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

16:全老師最後進行課堂總結

觀課結束,算是開眼界,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有幾個面向,其一是設計的有機教材內容的難易度超過臺灣教科書內容透過官能基檢測,模擬有機合成途徑、推測分子結構式,除了要學生程度要很高外,也得要相當足夠的課堂時間學習,才能辦到,後來從大陸教師的口中得知,大陸高一和高二的化學課,基本上每學期各有4學分,兩年四學期共16學分,每周上課節數為臺灣目前的2~3倍;關於課程的難易度,臺灣大部分的學者專家、一線教師倒是有志一同地覺得高中內容不要背太多太艱深的內容,以後大學有興趣再學即可,以免增加學生學習的挫折感與排斥感。其二是透過不同層次的線索,實踐差異化教學的精神選修小班制的設計、配合深化的實驗內容以及高彈性的課程時間安排三條件完備後,比較容易達成這樣的目標。其三是模組化實驗課程設計,配合課程實施的微型實驗包的完整配套好的實驗模組配套,可以省卻很多準備時間,大陸專家、教師研發出好的教具如何推廣至全國,這部分同行的教師們都很最感興趣。全老師在中國算是名師,自然不落斧鑿痕跡、不藉助先進資訊工具,不走譁眾取寵的教學模式,卻完全掌握、主導教學脈動,獨特教學風格,真令人印象深刻,讓人折服。這堂觀課,算是北京行CP值高的一次體驗吧。

在觀課之後,引發了熱議,大家對微型實驗包最感興趣,隨行的北師大化學院的博士生冬冬聽到了大家的聲音,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需求,體貼地撥了電話給魏銳教授,魏銳教授很爽快地邀請有興趣的教師在晚餐後,前往教育創新研究院了解並體驗微型實驗包。在餐後抵達該院時,天色已晚,辦公室工作人員已等候多時,隨即介紹實驗包的研發歷程、使用與推廣,並大方的致贈了大夥ㄧ些微型實驗包,特予致謝。目前微型實驗包已在淘寶網上架。圖17為魏銳教授研發的微型實驗包。

clip_image032 clip_image034

17:微型電解實驗包(左),電解溶液盛裝方式(右)

參觀北京大學

第六天(527日)今天的行程是參觀北京大學,北大校園揉合古典與現代。有古色古香的庭園景緻與中國特色的建築群,也有現代化先進設備的學院。在北大周前校長的接待下,此行共參觀了校史館、教育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以及畫法學院,行程緊湊充實。圖18是校園一景。

clip_image036 clip_image038

18:未名湖(相傳為乾和珅的府邸)(左),校長辦公樓西側的石麒麟(原屬圓明園)(右)

在眾多參觀中,其中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參觀最令人印象深刻,本次參訪由在本科生教學副院長裴堅教授負責簡報和接待,簡報是以如何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為主題,旨在說明北大化學院的教授們在大學四年裡,如何培育頂尖人才的種種課程規畫與作為。這些作為應該可以提供得英才而教之的臺灣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示。圖19為裴副院長的講演介紹。

clip_image040

19:裴教授對化學院的簡介及說明

北京師大化學院還有一項特色,就是週期表,北大的週期表是「鑲」在牆壁裡,分別將各元素的來源(礦物)、重要化合物、及其元素單質分開展示。圖2021為化學院呈現的週期表。

clip_image042

20:週期表全景

clip_image044

21:為局部近攝

n  我看我聽我想

經過六天充實的行程裡,不管是刻意擺飾或自然呈現,多多少少有些衝擊。回不去的,也毋庸贅言,我倒是對「人力資源」有幾個個人看法。

一、師資培育的變革

一個公司乃至一個國家最珍貴的是人才,但好的人才都是養成來的,好的教師也是栽培來的,從進入大學的個人成績表現、師資培育機構的教育學分修習,到教師甄選,甚至進入學校教書,以及之後的進修研習,臺灣目前每個環節都有應對策略,但是各行其是,較沒有統一的策略思考;自由寶島,甚麼都可以,拿師資培育為例,原本遍佈全台的師範學院及北中南三所師範大學,已經略顯飽和,但一開放,不管師資設備到不到位,幾乎每個大學都開設,但也因學分營養不傷身,搞到想修的都修了,修教育學分的就像蛋塔熱一樣,造就另一個臺灣奇蹟滿街的流浪教師。

看看同樣華人社會的新加坡,給於老師非常好的待遇,無形中也設下了門檻,大概只有前5%才有機會當老師,因為他們相信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教出好的學生;德國人更堅信小學的講台上就決定了國家的未來,要成為教師必須經過層層篩選、重重關卡,正式培訓成為教師時也快30歲了,正式邁入人格的成熟期,比較不會有「小孩子教小孩子」的窘境。當然更不會有聯絡簿上教師的錯別字比學生多的情況出現。再看看對岸的北京師範大學,基本上本科生都是公費生,招收來自內地的學生,由國家負責學雜費,並發放生活津貼,所以師範生的整體素質是很高的,他可以吸引到偏鄉優秀又認命的孩子,這點跟以前臺灣師大公費生,都是中南部來的一樣。當然免費師範生必須先簽訂協定,承諾畢業後從事中小學教育10年以上,而且到城鎮服務之前,必須到偏遠農村至少服務2年,否則必須賠違約金,原師範大學更有取消學籍的權利,要求非常嚴格(註2)。

當然大陸政策也是與時俱進的,不是鐵板一塊,因為規定過於嚴苛,畢業生想反悔的,不願返回農村的比例升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已正式啟動取消公費生制度,往學士後教師教育學院的方向邁進,這一點跟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班雷同,將公費國小師資培育往碩士班的層級提升。因此在研究所的層級上,成立單一公費師資培育的專責機構(關閉各大學的師培單位吧!臺灣真的很小,真的不用再廣設專責機構,有糖大家吃的結果,到最後又是良莠不齊),每年招生人數須視統籌各縣市國中小教師各科的缺額後而定,公費生畢業優先分發偏鄉學校,依臺灣具碩士學位教師的起薪與工作保障,應該可以吸引相當多的有志青年報考,此舉除了可以有效提升師資水準外,更能解決偏鄉師資問題。

二、硬體思維模式應該放軟

臺灣政府的教育投資長期以來的硬體思維,中小學的計劃經費必須有一半是資本門,另一半才是經常門,這種思維其來有自,硬體是有形資產看得到、摸得到,但是這種思維是有盲點的,盲點在於忽略了硬體是「人」在使用,教師會用,教師願意用,教師有時間用,教師樂意常常用,這樣的硬體設備才有價值。

以最近校園的創客實驗室的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為例,創客實驗室絕對不僅僅買近幾台3D列表機,幾台雷射切割機,佈置掛牌就得了,Maker的重點是人,是教師主導,教師必須擁有創新的思維、跟手做的能力從教具的研發、到教材的設計,甚至課程的建制,完整的配套才有辦法引導學生學習;創客絕對不是工具,印印公仔、切切壓克力那麼簡單;嘗鮮大家都喜歡,如何完整配套、永續經營,種下創新的種子,培育創客的DNA才是重點中之重點。否則錢灑了,也是枉然。尤其在財政日益惡化的今日,教育資源有限,教育決策者或執行者應摒棄大建設、大拜拜的思維,不用羨慕對岸如何有錢、更不用拿別人設備如何高級、新穎來說嘴,紮紮實實地把錢花在刀口上,讓教師們專心發展出自己的教學特色,靠專業贏得外人的尊重。當然這需要決策者真實地去了解認真的教師們發展特色、發展專業的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與需求。比如特色計劃的實施是否造成行政業務過於繁重?!如何增聘人力,分攤工作,提昇行政支援的精緻度與品質,確是當務之急;特色計畫的執行與課程研發工作,是否讓原本課堂數高的教師負荷更加沉重?!加上實驗室缺乏專業人員的協助的老問題,教育決策者是否願意釜底抽薪,從減授鐘點員額編制、技術人員招考上,徹底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等,進而協助老師願意、樂意、熱血於教具、教材、課程研發,進行實質的專業發展。百年樹人,教育投資必須永續,不能隨便cost down;老是口惠實不惠,便宜行事的廉價心態,忙死、累死永遠都是認真的好老師;輸掉的,犧牲的正是國家的未來。

n  從下而上,社群揪團,翻轉時局

目前來看,決策者的思維不再是鐵板一塊,但整體社會願意接受變革的訊息仍屬微弱;學生的學習更不能等,與其癡癡地等待所有人的覺醒,很多基層教師迫不及待地透過社群Line、臉書快速集結,創意教學社群的百花齊放;解放禁錮、思維鬆綁,共好、分享的氛圍正逐漸蔓延開來。

化學學科中心今年開始依區域發展北、中、南、東四個社群,開始利用社群進行創課討論,教材研發,為未來107課綱「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啟動作好準備,踏踏實實的用教學專業自主拿回變革中的話語權。希望這樣由下而上的集思廣益能為將來做出貢獻。

再次感謝美虹教授,不斷地帶領著我們去見世面、拓視野,做思維的衝撞與探索。芒鞋踏破,笑拈梅花,教學生涯,無憾足矣!

n  參考文獻

1.      北京師範大學,https://zh.wikipedia.org/zh-tw/北京师范大学

2.      師範學校,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師範學校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高中菁英化學教育交流與參訪心得(上)/ 劉曉倩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高中菁英化學教育交流與參訪心得(上)

劉曉倩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衝突與混亂下的獨特美感

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北京,即使有月亮仍舊是漆黑的夜晚,清咸豐皇帝命恭親王奕訢為欽差大臣,與英國使節額爾泰簽訂北京條約,外人勢力由海口深入中國內地,人民開始覺醒也因為覺醒,才有了一連串自強運動。覺醒後的古都歷經戰火呈現時空下的衝突,混亂,也有了其他大都市所沒有的獨特美感。記憶裡的老北京月色濕暈,像是宣紙上烙下的淚滴,陳舊模糊。然而百多年後的傍晚,佇立北京市街口,微雨乍停,天際出現雙彩虹奇景,路人驚喜道,近五十年罕見(見圖1)!夜幕漸深,月光歡愉而明亮,放眼過去都是高樓大廈,只有路邊的攤販叫賣聲宏亮,櫻桃一斤十元人民幣,買了滿滿一包也不心痛,時空交錯裡模糊的記憶沉澱著深刻的光影,即使再好的月色也帶著淒涼。

參訪團一行十六人第一天晚上就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的京師大廈落腳,此次沒有高中化學學科中心張雅雯隨行,夜晚的都市探究之旅少了歡笑聲多了孤獨,只好對著檯燈練習隔天的教學分享,心裡平靜但是沒有享受的感覺,前年跟著臺灣師範大學邱美虹教授上海教學參訪帶來的強國震撼,已在心裡埋下種子,兩年不斷提醒自己要成長,我不知道北京的教學環境如何,但我相信自己做事一向是「歡喜做,甘願受」,我願意被榨取被燃燒,讓自己飛得更高,至於能產生多少亮度?有多痛、多辛苦,非得要自己去感受才行,這是一條必經的道路,也是邱美虹教授引領我們的道路,這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能,平凡的石墨在高溫高壓下才能成為鑽石!

clip_image002

1:極少下雨的北京午後出現雙彩紅(霓虹)的奇景

n  空中花園北京十四中

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建立於1906年,後更名為燕冀中學。1949年建國後,學校成為公立完全中學,並再次統一命名為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學校現分為高中部、初中部與國際部,架構上與臺灣的完全中學相似,十四中也是北京市高中示範,是課程改革樣本學校,更是北京市批准國際學生留學的開放學校。

北京市寸土寸金,發展屋頂綠化已經實施多年,屋頂綠化可以提升城市景觀效果,緩解城市雨洪和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十四中張琳校長對於空中花園設計十分推崇,數種喬灌木花草混種的屋頂綠化,在遏制北京霧霾及降解大氣飄塵方面都具有明顯成效。園中還開闢了幽靜的小道,巧奪天工的園林景色讓緊湊的交流行程緩解,稍稍放鬆了腳步(見圖2)。

clip_image004

2:參訪團於北京十四中空中花園合影

 

n  教育交流重點與感想

十四中對整個交流過程安排十分細膩,不僅貼心地為來訪貴賓準備繁體字行程簡介、精緻的手工扇見面禮,同時將整個行程分為五個階段進行:學校簡介、分科交流、校園導覽、教學觀摩、十四中化學科高端備課經驗分享。筆者主要是負責中學教師「臺灣化學教育菁英教育教材教法分享」,重點如下:

一、國家成立資優班和科學班的目的:因為經過檢定的資優生擁有高智商,熱衷於感興趣的學習,有著多元智慧以及高度的創造力,但是普遍資優生對於一般學習容易分心、過度激動、無法完成課業,進而衍生出種種無法適應班級生活的行為,矛盾的是,資優生卻是促進國家進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育部經由專家學者建議,成立資優班及科學班,提升國家菁英教育。

二、科學班的理念及目的:提升數理能力基礎,並且藉由科技人才優勢,提升國家高科技競爭力,因為國家只需極少比例的教育經費,即可嚴格甄選出資優生,創造經濟效益,並冀望帶動普通教育,回饋普通教育所需。

三、科學班的課程規劃:高中前兩年完成三年基礎科學課程,高二暑假通過資格考,高三進入合作的大學修習大一數理課程及從事專題研究。

四、教師專業成長及潛能激發:任課教師通常是無給職教學及心靈導師,須自行負責高中端專題課程規劃及準備、課餘科展指導及假日競賽培訓,更沉重的是承受社會期待。至於科學班導師須承擔學期服務活動的安排、主題活動的規劃及大學申請入學備審、口試個別指導。

五、國家對科學班的學生未來的期許:如同漫威中「蟻人」角色,是可以跨領域合作、科學及人文素養兼備、有社會責任、非個人英雄主義且承認犯錯、願意改進的國家科技後勤部隊。

六、資優班與科學班不同之處:資優班已在各大高中行之多年,科學班於2011年才開始成立,兩者目標不同,資優班在課程規畫上進度較快,但高三時無法到大學修課,因此在學測準備上時間較充裕;科學班並未有特殊升學管道,仍須參加大學學測,但若是拚學測,如何專注於基礎科研?面對這些複雜的課題,教育部仍在想辦法討論制定中。

七、教育部理想與現實面的衝突:對於科學班的定位及期許,北部與中南部家長不同,北部家長思想較開闊,多數尊重學生升學意願,就讀大學基礎科學科系的人才較多,反觀大多數中南部家長則傾向於讓孩子就讀醫學系,所以每年科學班在招生上多會根據升學現況跟家長說明,同時各校每年都會推動「特色課程」,吸引有志從事基礎科學的學生來就讀。

八、如何擬訂兼具「特色」與「升學」的教學進度表?首先教學設計上減少單向授課模式,穿插基礎實驗訓練,定期舉辦實驗競賽,激發潛能,增進同學間的分工合作,創造不同學習成效。

九、科學班專題課程規劃:「學習共同體」的建立,跳脫食譜式實驗教學,開放實驗主題和實驗步驟,經由實驗結果分析和相互討論,啟發好奇心,創造新的研究主題,達成自主學習的最終目標,做為進入大學實驗室的預備,如下所示。擷取

十、跨領域合作特色課程:在地生態研究(漢寶濕地)建立跨領域學習課程(生物、地理、地科、化學),提早為教育部推動107年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做準備。

教學分享過程十分緊湊,十四中因為是完全中學,有些高中課程,例如:電化學在初中階段就已完成,高二完成高中全部課程(所有中國的高中課程設計都是如此),高三則是做升學準備,複習高考內容(相當於臺灣學測,中國考試時間在6月初)。學校社團活動也很多,例如:模擬聯合國、文學社、科技社及中科院社團等等。

中科社是由一群愛好科研、擅長發明創造的學生組織成的社團,劉通宇同學發明的地溝油變柴油的環保裝置,讓地溝油有效利用,此份研究曾被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報導轉載44次之多,此外學校在特色課程上安排十分用心,「食育」課程的設計,旨在研究食物中食品添加劑對美拉德反應(Maillard反應)的影響,化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此次交流活動最大幕後功臣當屬臺灣師範大學邱美虹教授及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王磊教授(見圖3),由於十四中是第一個參訪學校,雖然筆者有參訪過上海中學的經驗,但對於中國的教學專有名詞及口音仍存在不少障礙,聽講過程十分吃力,腦波調頻好久終於在下午高端備課經驗分享時才漸能整合。

clip_image010

3:臺灣師範大學邱美虹教授(左)與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王磊教授(右)合影

透過王磊教授高分貝和鏗鏘有力的音調,對於其近幾年大力堆廣的高端備課有了粗淺的了解,王教授雖貴為北師大化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同時主持教育部「國培計畫」初中和高中教學新課程實驗區教師遠距培訓示範項目十餘項,對於教師培訓都親做親為,在座老師私下透露,王教授上課通常從早上八點持續到晚上十點,從課程實施前的學生前測、課程實施計畫如何進行、課程結束後的學生後測和兩次的學生訪談都鉅細靡遺的指導,一整天課程中間幾乎都不休息,因為她認為中學教育是國家進步的根本,學科核心概念學習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所以師資培育輕忽不得。再者中國教師有分級制度,由區級骨幹教師、市級骨幹教師、高級教師甚至升級到特級教師都須經過教師評鑑和師培過程,因此再怎麼苦都要咬緊牙關撐下去。

〔續《北京化學教學交流:高中菁英化學教育交流與參訪心得(下)》〕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高中菁英化學教育交流與參訪心得(下)/ 劉曉倩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高中菁英化學教育交流與參訪心得(下)

劉曉倩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高中菁英化學教育交流與參訪心得(上)》〕

n教育交流重點與感想

反觀臺灣的教育制度,中學教師並未有分級制度,學校實驗設備及耗材經費需以申請計畫方式取得,由高中自行找大學端教授合作撰寫計畫,最後再由科技部審核計畫通過與否,優點是申請的設備及耗材較符合高中課程實驗需求,缺點是一般高中教師平日即有課程壓力,無論是資深教師或新進教師授課鐘點均相同,即使是學校計畫主持人也未獲減授終點,因此造成多數老師不願意分擔申請計畫重任或新課程實施的共備課程推廣。

此外申請過的計畫案在期中及期末尚需書寫繁瑣的實施成果報告,最好有成果亮點呈現,這對於課程繁忙的一線教師真的是一大挑戰!若是在107年課綱實施計畫前,我們教育體制也能有大學教授願意熱心協助,負責課程規劃、教具研發甚至定期駐校參與共備課程,相信對於現行教育改革會有實質幫助。當然教育部應主動積極訂立完善的教師進修規畫,而不是設立一堆生硬的教師發展評鑑線上課程。我們都知道這種套餐式的制式課程對於教學現場的品質提升十分有限,更甚者極有可能造成更多教師忙於課餘參與教師評鑑課程,無暇參與教育部專業課程研發、種子教師培訓等對教學現場實質有幫助的活動,甚至壓縮本科的備課、學生科展指導及學科能力培訓等。更令人不解的是,教育部在審核各級高中均質化、優質化過程時,還將這些透過線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課程培訓通過率做為學校是否優質化的參考指標,無怪乎每年各學科中心在召集種子教師參與工作計畫時,常出現窘困的情形,因為參與種子教師培訓對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未有任何幫助。

分享過程休息時間十分短暫,對於十四中實驗室只能走馬看花,但此行臺灣老師都是行家,很快看出他們實驗室是真的有在使用,而且每一個實驗桌都設置了有毒氣體抽濾裝置,實驗藥品及器材也都盡量做到微型微量,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下午化學科教學分享,主題是高一課程「化學能與電能」,十四中孫文艷老師從生活中的知識線索引導入能源探討,版書內容精要,同時引導學生對於氧化還原觀念的再度澄清,並與化電池相互結合,雖然化學方程式書寫與臺灣略有不同,但是「二維」版書的設計模式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此種教學模組的建立主要是由王磊教授教學團隊透過高端共同備課所指導(見圖4)。

4:孫文艷老師利用二維圖形解說氧化還原

剛開始聽講時十分吃力,這是全新的教學方式,也是王教授的心血,筆者從一開始內心痛苦抗拒到理性接受學習,發現此種版書設計其實就是圖表的簡化模式,不僅如此「二維圖形」對於元素氧化還原電位的解說特別受用,學習到新的教學模式是此行最大的收穫!

比較可惜的是學生在課程中實驗時間太趕,多數學生未做完實驗卻匆促寫完實驗報告,回答老師問題時,態度趨於保守,不如臺灣學生活潑開朗。

n胡同老北京,留下許多情

北京是千年古都,新舊交雜的城市混亂風貌,如同街道上充斥的各種款式的電動車和腳踏車一樣,不僅是最大特色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本來在臺灣準備的口罩一個也沒用上,北京這幾年連空氣品質都進步很多,至少在地鐵的電子看板還可以隨時看到即時空氣品質指數,街道上沒有上海市區充斥的喇叭聲。參訪北京科技館時,發現當地國小學生排隊井然有序,筆者正要對一隻大恐龍拍照時,有一群孩子還會互相提醒,別擋了別人鏡頭….誠如邱美虹教授所言,這是一個有溫度有故事的都市,教育對人民多了一份文質彬彬的期待。

此次參訪北京對於錯綜複雜東西向的老胡同最有感觸,北京城規畫源自元代,胡同直而不彎,此為配合中國四合院建築多坐北朝南所致,小小窄窄的巷道市景氣息十分濃厚,隨著都市不斷更新大量胡同和四合院都被拆除,只剩二環以內的老城區居多。此次有王磊教授的博士班一年級生周冬作陪,穿梭在後海的大小寺廟間,對於人說百花的深處,住著老情人,縫著繡花鞋的舊時氣味格外有感觸。

其實後海是一大片水域,走到盡頭的酒吧街遊客集中最多,走累了想喝杯冷飲得多揣度荷包銀兩,畢竟一罐3元人民幣的酸梅汁,這裡可要賣45塊人民幣!若是想來罐比利時啤酒買醉片刻,索性就當作買這片燈紅酒綠的風景付出的高額代價吧!(見圖5

胡同的唯一缺點是屋內不設廁所,公廁又沒門,重視隱私的遊客多少有些不便,曾想過帶把傘如廁,但看到公廁內自在滑手機上廁所的現代北京女性,還是無法突破心防,不管你愛不愛,習慣不習慣,這都是北京。

5:後海燈紅酒綠呈現老北京的夜晚獨特風情

n北京大學一動一靜未名湖

北京大學是此行參訪的一大重點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推動「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改革,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52年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奠定了文理兩科長期領先的地位。

如今北京大學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而北京大學校區於1952燕京大學校園內(燕園),燕園兼收中國古典韻味和西方規劃理念,主要景觀有未名湖博雅塔等。圖6為筆者與鐘建坪老師及吳國良博士於未名湖合影。

湖與塔的天作之合成了未名湖的主弦律,北大校友許秋漢曾寫過一首歌「未名湖是個海洋」:

未名湖是個海洋

這裏跳著我心臟

6:筆者與鐘建坪老師(左一)及吳國良博士(右一)於未名湖合影

周校長貼心安排到北京大學就讀大一的臺灣學生校園導覽,中午在學校食堂用餐親自體驗北大師生餐飲狀況(20元人民幣餐卡,任選三主菜加一湯,還搭配冷飲,十分划算!)。下午一點準時抵達化學學院,化學學院副院長裴堅教授說明北大化學系發展概況,他說今年三月才剛與孫聆東副教授、劉小雲助理教授應臺灣大學化學系邀請,帶領十位博士生至臺灣大學化學系進行交流。言談中裴教授透露對臺灣化學教育的隱憂,十年前與十年後的臺灣大學感覺相去不遠,但是北京大學的化學系研究論文十年來已經有了大幅的進展,相信未來十年北大的研究成果絕對可以超越中央研究院,他覺得臺灣的學生在進大一時應把握學習機會,基礎不是問題,重點在於願意下功夫和反覆學習,學生對於化學知識的建立如同「磚工」,肯搬磚下苦功的人才能成為頂尖的化學家。

n石墨經烈火般地焠煉

教書愈多年,覺得自己要改變,回顧人生中有近一半的歲月雖在教書,但對於板書或僅是為了環保改換成電子白板的教學模式不夠滿足,這種不滿足的恐慌感來自哪裡?自己也說不上來,於是我一直在尋找,尋找的過程是痛苦的,因為你得拿掉自己的名牌,拿掉自己的所有經歷,將自己原有的倒空,謙卑地從頭學習!試想石墨若只是經過烈火的焠鍊並不能成為鑽石,唯有經過一次又一次外在壓力的考驗和琢磨才能蛻變。

此行北京參訪過程感受北京師範大學王磊教授團隊全方位照顧,點滴在心,但內心感受十分沉重,臺灣教育近幾年來學生議題的推動始終擺脫不了爭取自身權利保障,反思對於課業的付出是否也有等值的期許?未來所面臨的就業挑戰及社會議題,這些孩子準備好了嗎?當我們教師面對緊鑼密鼓的教育洪流挑戰,永無止境的教育改革壓力,我們唯有把握機會練就各種能力,在此期許學生未來除了爭取自主權提升外,也應有更高層級的學習領悟與認知,透過雙向溝通協調消弭對立,才能讓教育品質提升,臺灣雖只是地圖的一個小點,但是經過烈火及高壓淬煉,定能發出鑽石般的光芒!

n參考資料

 

北京大學,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北京大学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資訊融入教學社群分享與參訪心得(上)/ 鐘建坪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資訊融入教學社群分享與參訪心得(上)

鐘建坪

新北市立錦和高級中學國中部
[email protected]

n教學參訪行程紀實

本次北京教學參訪的行程相當充實。今年(2016年)522日下午從臺灣出發抵達北京落腳處已經晚上9:30分,稍作休息立即進行簡短行前會議,接著各自準備未來幾天的報告工作。接著是5天緊密的參訪行程,第一天參訪北京第14中學、第二天為北京101中學、第三天參與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師培課程、第四天是訪問北京師大二附中、第五天拜訪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以及化學系所。每天行程的規劃動靜皆宜,除了校園導覽之外,亦分享與討論課程設計與實際運作的想法,再藉由觀看軟硬體設施與理念的探索,讓我們對中國大陸的師資培育、課程架構與教學施作更加了解。

n參訪中觀察到的優點

幾天的參訪行程,整理幾點本文作者觀察到值得學習的優點,包含設備環境優良、教師分級制並積極成長、組織引導教師共備、高度邏輯推演教學、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以及政策容易貫徹等。

一、設備環境優良

參訪的每間學校的環境設施相當完善(見圖1),每個學科實驗室皆有專屬管理人員負責協助授課教師準備器材與配製藥品,讓教師可以更多時間專心準備課程與上課的內容。學校課程規劃除了國家課程之外,尚有校本課程與研究性的學習課程,而參訪的3所高中學校設備水準皆達到大學四年級的實驗等級,因此學生皆能在校內藉由教師引導自主地完成科學專題研究。

 

1a:北京第14中學創客教室之3D印表機,圖1b:北京101中學校園內氣象觀測站

1c:北京師大二附中生物組織培養實驗室,圖1d:北京師大二附中化學實驗室

二、教師分級制並積極成長

教師分級制度與薪水整併,驅使教師積極努力成長並希望被看見。中國大陸中小學教師職級區分為三級、二級、一級、高級以及正高級(吳俊明,2015)。其中,高級教師相當於大學副教授而正高級相當於大學教授層級。三級至二級的時程依不同學歷區分為23年,通常為審核制沒有限制人數,從一級、高級、正高級等職稱就有申請時程的年限與通過人數限制。博士學位之初任教師會從職稱一級開始,除了基本國家課程的授課之外,通常擔任指導學生科學研究的工作,作為中學與大學端溝通的橋梁。以北京師大二附中為例(見圖2),全校151位教師,職稱一級以上則有126位(佔83%),而不同職稱之教師雖有不同的工作任務,但中心目標仍共同為學生的學習與身心發展努力。

2a:北京師大二附中師資狀況,圖2b: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目標

三、引導教師共備

因為中國大陸每位教師需要在職進修的學分與課程,因此學校、教研組織以及大學端可以規劃相關的課程內容。北京師範大學「高端備課」即是教師、教研員、大學教授共同規劃完成之學校培育課程(見圖3)。藉由優秀的一線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再經由教研員與大學教授的研修討論,修正出適切的課程架構內容,並提供其他一線教師與師培生使用。流程主要區分為教學設計、試講、教學改進以及正式講四個階段,並且涵蓋教學前測、後測實驗處理,協助第一線教師從證據中反思自身的教學內容。

3a:高端備課指導模式,圖3b:高端備課指導流程參與

3c:高端備課教師實際講課,圖3d:參與高端備課教師實際講課

四、邏輯推演教學

不管是師培生或是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強調邏輯推演歷程,藉由引起動機、主題設問、實驗檢測、確認結果,再回應設問主題以完成教學單元內容。過程中教師會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再經由實驗結果確認邏輯推演結果的正確性。

五、學生積極主動

中國大陸地區的家長和臺灣一樣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情況,因此教師會要求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課室觀察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當教師提出問題之後,學生能夠大方、自信地針對問題進行想法與觀點的表達。

六、政策容易貫徹

由於制度的因素,容易建立起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力,當上級領導認為某些課程是完善且對學生有助益,並會開始在校內擴展實施,例如:開設校本課程與專題式科學研究。再加上教師投入這些工作對於級職的評比有助益,因此一線教師也樂意投入教學工作。

n資訊融入教學與社群共備分享

本文作者榮幸能夠安排在校園景色優美的北京101中學分享任職學校資訊融入教學策略與社群共備模式。本校目前常態性參與共備的國中、高中教師成員共約20位,科目涵蓋數學、英文、生物、化學、理化、國文、歷史、地理、音樂以及美術等。

一、模型本位合作學習教學模組

模型是指物件與物件之間的關聯,例如:玩具車就是模擬車輛之輪胎、車體、外型等關聯之實體物。模型不單指稱具體的實體物亦可泛指概念與想法間的組成關係,例如:腦中對於人體內部器官位置的想法。因此,科學模型則視為科學概念間組成關係的一個體系,作為模擬與預測自然現象或是作為科學家們彼此溝通的工具。協助學生建構完整的概念組織即可視為建模教學,它不僅幫助學生建構組成概念而且協助學生思索概念的組成關係。教師們可以透過逐步建構的歷程幫助學生建構與反思正確合理的概念模型,若再納入同儕之間的互動可增加學生反思的機會,形成模型本位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odel-based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ule)。如圖4所示,本模式涵蓋授課、討論與反思等步驟,主要的目的皆是協助學生建構核心的心智模型。授課部分可以是講義自學、線上影片或是教師直接授課,主要協助學生產生模型,即強調模型內部物件與物件間關係的建立。討論部分可以設定任務讓小組成員進行互動,找出學生能的錯誤想法,協助學生修正與重建模型,即透過檢驗學生自身模型的可行性達到修正的目的。反思部分可以讓學生上台講解或發表想法,主要讓學生思索整個學習歷程,觀察自己學習需要改進之處,即透過增強與反思協助學生獲得完整的建模歷程(鐘建坪,2014Jong, 2016)。

%e6%93%b7%e5%8f%96

4:模型本位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修改自Jong, 2016

二、教學模組在化學計量單元的應用

化學計量stoichiometric mixtures時的考量。本教學對象為高一班級,並持續1個月的教學時程。其中授課部分選用均一教育平台之教學影片,讓學生在課室內直接上網觀看約1520分鐘的教學影片(見圖5a),觀看影片完畢之後再完成相似題,藉以挑戰學生是否真的理解教學影片內容(見圖5b),若有疑問之處亦可重新觀看教學影片或是詢問小組成員進行討論(見圖5c)。待全班理解之後,教師提供概念遷移的小組挑戰題,此時先讓全班作答35分鐘之後再進行約莫10分鐘小組互動討論(見圖5d)。接著由志願或是抽到的小組成員進行答題內容的解釋,並說明該堂課的學習內容與自己解題時需要留意之處(見圖5e)。最後由教師協助同學反思課堂的學習內容並進行該堂課的概念歸納整理(見圖5f)。

clip_image024clip_image026

5a:同學觀看教學影片,圖5b:觀看完教學影片立即練習

clip_image028clip_image030

5c:不理解之處再次觀看影片,圖5d:小組成員討論挑戰題

clip_image032

5e:上臺解釋與分享解題歷程,圖5f:教師概念統整與小組評分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資訊融入教學社群分享與參訪心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