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化學實驗模組的設計與應用-2:金屬取代模組 ∕廖旭茂

星期二 , 8, 1 月 2019 在〈綠色化學實驗模組的設計與應用-2:金屬取代模組 ∕廖旭茂〉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綠色化學實驗模組的設計與應用-2:金屬取代模組

廖旭茂

台中市立大甲高中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影片觀賞

本實驗影片由國立大甲高級中學提供,金屬取代模組的設計與製作過程介紹。

clip_image003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tipoPgnIytA, YouTube.

n   簡介

在高一的基礎化學中,將化學反應分為結合反應、分解反應、取代反應、以及雙取代反應,其中取代反應主要講述的是涉及活性大小的氧化還原反應;活性大的金屬把活性小的金屬從化合物中取代出來。

過往在進行微型陰陽離子分析實驗時,為方便觀察常利用塑膠透明片,將數滴溶液滴在透明片上,進行實驗1,4。筆者於2018年在雪梨參加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工作坊時,英國的學者Bob Worley亦曾使用透明片放置在學習單上,直接在透明片上進行酸鹼反應、沉澱反應、取代反應等。本文參酌透明片法的優缺點,並進行優化成實驗模組,同樣利用雷射切割機對矽膠與壓克力進行加工完成的裝置。模組中包含2個微孔盤(一大加一小)、五個裝著不同金屬細絲的離心管、六個裝著不同溶液的點滴瓶,與一支塑膠鑷子。模組利用自製的微孔盤,讓金屬取代反應在1平方公分不到的小孔中進行;反應的過程僅使用1~2滴溶液,會不易觀察,建議老師指導學生使用手機的鏡頭來進行實驗過程的觀測與紀錄,並由反應結果決定未知溶液的身分與金屬的活性序列。大型的微孔盤亦可使用在「猜猜我是誰」1陰陽離子的分析與鑑定實驗中。下圖為本校開發的微型金屬取代實驗模組。

clip_image005

1:微型金屬取代實驗模組

此微型模組除了方便調查金屬取代反應外,可與之前投稿的文章2,3所提及的微型電化學池搭配,組成一個完整的實驗模組,探討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的流向,除此之外還可探索鹽類在水中的水解作用。期盼透過本實驗模組的分享,能拋磚引玉,除了鼓勵中小學的教師們「自己的教具,自己做」外,更推前瞻化學教育核心素養「綠色思維」,讓中小學的化學實驗能真正達到減量、減廢,並符合綠色化學原則,落實永續教育的經營目標。

n   器材與藥品

1.      功率80 W的雷射切割機。

2.      透明壓克力板60 cm × 40 cm,厚度5 mm一塊、單面背膠矽膠片30 cm × 30 cm,厚度1 mm一片

3.      (以鎂鋁合金取代)、鋅、鐵、錫、銅金屬絲(長度為1 cm,厚0.5 mm,裝於塑膠離心管中)、塑膠鑷子一支

4.      0.5 M硫酸亞錫(Tin(II) sulfate, SnSO4)溶液、0.5 M硫酸銅(Copper sulfate, CuSO4)溶液、0.5 M硫酸鋅(Zinc sulfate, Na2SO4)溶液、0.5 M硫酸亞鐵(Ferrous sulfate, FeSO4)溶液、0.5 M硫酸鎂(Magnesium sulfate, MgSO4)溶液、0.1 硝酸銀(Silver nitrate, AgNO3)溶液各3 mL,盛裝在點滴瓶內。

n   微型金屬取代裝置的製作

1.      發想:在減廢、減量及重複使用的原則下,製作前的設計思考有三個方向:

(1)   如何利用一滴溶液來進行金屬取代反應。

(2)   設計多孔盤,單一孔洞僅能容納1~2滴溶液,可進行一組金屬取代反應。

(3)   模組為方便觀察的透明材質、可攜式,方便清理。

2.      Adobe CS3 Illustrator的繪圖軟體中,依設計原稿繪出數位的圖檔,另存為雷射切割機所需軟體可預讀的ai檔。圖2、圖3分別為微孔盤數位設計圖。

clip_image007

2:大型微孔盤壓克力底座(左)及矽膠上蓋(右)

clip_image009

3:小型微孔盤壓克力底座(下)及矽膠上蓋(下)

3.      在雷切軟體Rdworks中,導入設計ai檔,然後依圖層依序填色,並調整雷射切割的速率與功率。打開雷切機暖機後,取一塊大小為60 cm × 40 cm,厚度為5 mm的透明壓克力板,置入雷切機中,進行切割。雷切完畢後,再取一塊大小為30 cm × 30 cm,厚度為1 mm的背膠矽膠片,切出與上圖大小相等的矽膠片。下圖為雷切機切割的過程。

clip_image011

4:雷射光切割過程圖

4.      撕開矽膠片的離形紙,將矽膠片沿著壓克力板內的框線黏貼在壓克力板上方。下圖為黏貼的過程。

clip_image013clip_image015

5:撕開矽膠片(左)及黏貼在壓克力板上(右)

5.      以棉花棒沾取些許藥用酒精,清除雷切過程產生的碳汙後,備用。

clip_image017

6:清潔碳汙的過程

6.      使用前可噴上撥水劑(氟系或矽基),待陰乾後,即可使用。噴了撥水劑後,水滴成圓珠狀,方便觀察與實驗厚的清洗。

7.      準備厚約0.5 cm的長條狀鎂合金等五種金屬片,利用鐵剪刀將金屬片剪成細絲,裝入玻璃樣本瓶或塑膠離心管中,備用。下圖為金屬絲的裁剪過程。

clip_image019clip_image021

7:鐵剪刀裁剪金屬絲過程

n  教學應用

1.      金屬取代:猜猜我是誰(小微孔盤,如下圖所示)

image

7:鎂與未知溶液的反應模組

(1)    在壓克力微孔盤上第一個圓孔A中滴入1~2滴的甲溶液,液滴涵蓋圓孔面積涵蓋約75%,接著用鑷子從離心管中夾取一根鎂金屬絲,從水珠的側邊置入。觀察圓孔內水珠所發生的變化。下圖為反應圖示。

clip_image025

8:鎂絲與甲溶液的反應圖

(2)    承上,在第二個圓孔B中滴入1~2滴的乙溶液,接著用鑷子從離心管中夾取一根鎂金屬絲,從水珠的側邊置入。觀察圓孔內水珠所發生的變化。下圖為反應圖示。

clip_image027

8:鎂絲與乙溶液的反應圖

(3)    承上,在圓孔CDE中各滴入1~2滴的丙、丁、戊三溶液。觀察圓孔內鎂絲與水珠所發生的變化。下圖為反應圖示。

clip_image029
8:鎂絲與丙溶液的反應圖

(4)    根據觀察,前面有些水珠中產生了氣體反應,推測該氣體是甚麼?是氧氣,還是氫氣?

(5)    您認為上述氣體是如何產生的?

(6)    將實驗結果詳實紀錄在表格1中。請鑑定五種溶液的身分,說說您的判斷觀點與理由。(提示:五種溶液包含硫酸鎂、硫酸鋅、硫酸亞鐵、硫酸銅、硝酸銀)

1:金屬取代反應紀錄表

孔序

現象觀察(氣泡、沉澱等)

預測溶液

理由依據及反應

 

 

 

 

 

 

 

 

 

 

 

 

 

 

 

2.      金屬活性序列調查:

(1)    步驟1在壓克力微孔盤上第一排A的圓孔中,依序滴注硫酸鎂、硫酸鋅、硫酸亞鐵、硫酸亞錫、硫酸銅、硝酸銀等六種溶液,每一種液滴涵蓋圓孔面積涵蓋約75%,接著用鑷子從代號A的離心管中夾取一根金屬絲,從水珠的側邊放置到六個圓孔中。以手機觀察每一圓孔所發生的變化。紀錄在活動一步驟後的表格中。

(2)    步驟2:承上,在壓克力微孔盤上第二排B的圓孔中依序滴注硫酸鎂、硫酸鋅、硫酸亞鐵、硫酸亞錫、硫酸銅、硝酸銀等六種溶液,接著用鑷子從代號B的離心管中夾取一根金屬絲放置到六個圓孔中。觀察並將結果紀錄在表格中

(3)    步驟3、承上,將溶液及金屬絲依序加入第三排C、第四D、第五排E的圓孔中,觀察並將結果紀錄在表格中。下圖為微型取代反應操作示意圖。

clip_image031clip_image033

9:微型金屬取代反應

(4)    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推斷A~E,以及銀等六種金屬,哪一種金屬活性最大

?您依據的理由是甚麼?

(5)    若金屬中分別有鎂、銅、鐵、錫、鋅,嘗試推測ABCDE的身分,說明看看是否可以根據這個微型反應模組來完成金屬活性大小序列?說說自己的理由。

(6)    根據反應的結果,請歸納出活性大小序列,並寫出每一個反應的離子方程式,說明何者氧化?何者還原?

3.      沉澱反應陰陽離子分析猜猜我是誰

沉澱反應亦可以在微孔盤上進行,棋盤式的規劃,讓反應觀察變得有條理,方便觀察比較。實驗的設計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份中,同學透過裝於點滴瓶的溶液,依序滴加在自製的微孔盤上,同學透過實驗觀察與紀錄,認識各種陰陽離子在水中反應所產生的變化,並建立對照資料表。陰陽離子分析的第二部分,同學透過老師提供的未知溶液(陰離子),根據上述的沉澱資料表鑑定未知化合物的身分(陽離子),下圖為微孔盤內的沉澱反應。

clip_image035

10 微孔盤中的沉澱反應

n  原理與概念

金屬取代反應,是中學化學課本中常見到的內容,也是學習電化學的基礎。以鎂金屬與硫酸銅等溶液反應為例,大部分的中學生都可以記憶出答案,並熟練的寫出反應方程式。常見的反應方程式的答案如下式所示:

clip_image037………式(1)

但真實的實驗內容並不只有這樣,從微孔盤中得知反應的過程還有氣體的生成。從常理上判斷得知硫酸銅固體溶於水中,會發生水解作用,產生銅的氫氧化物,並釋放出氫離子,使水溶液呈酸性;此時活性大的鎂金屬可與中的氫離子作用,將氫離子還原成氫氣。但鹽類的水解作用是在高三的選修化學中出現,高一、二學生除了程度高的學生外,可能不容易答對,必須進行進一步的教學引導,才能獲效。相關反應式修正

clip_image002………式(2)

其他的鹽類中的陽離子,如鋅離子在水中亦會發生水解,所以硫酸鋅水溶液呈酸性。當鎂金屬與硫酸鋅水珠作用時,亦會產生氫氣。

溶液中鹽類的溶液的鑑定,可以用顏色,像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硫酸亞鐵是淡綠色;若硫酸亞鐵溶液太淡,無法直接用肉眼判斷時,亦可用磁鐵吸引與鎂作用時產生金屬鐵顆粒4。下圖是利用磁鐵鑑定鐵顆粒的過程。

clip_image041

11磁鐵靠近鐵鹽溶液時,鎂片因鐵顆粒的吸附,被磁鐵吸引而移動

有關於鎂絲與硫酸亞鐵鹽的反應方程式,如下所示:

clip_image002[5]………式(3)

n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l   本次實驗所用的CO2雷射切割機,波長為1064 nm,為高能灼熱的熱線,眼睛不可直視,切割加工過程切勿離開現場,以免起火燃燒,引發火災;產生的氣體與粉末可能對健康有害,加工前後,務必全程開啟抽風機和空氣清淨機。

l   實驗結束後,以衛生紙吸取微孔盤上的溶液,請以鑷子夾取殘存金屬絲,分開蒐集後交給老師回收。

n  參考資料

1.          施建輝,動手動腦學化學:猜猜我是誰—溶液篇。台灣化學教育電子期刊,2015,期9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9666

2.          廖旭茂,綠色化學實驗模組的設計與應用-1:電化學模組。台灣化學教育電子期刊,2018,期28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2174

3.          廖旭茂,綠色創客:微量電化學電池的設計與應用。科學研習月刊,2017,卷56,期11,頁54~62

4.          Bob Worley (2012), Microscale chemistry revisited. 2018年參考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網站,https://eic.rsc.org/feature/microscale-chemistry-revisited/2020193.article.

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學生DIY隨身鏡 / 方舜雨、蔡家興、楊水平

星期一 , 7, 1 月 2019 在〈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學生DIY隨身鏡 / 方舜雨、蔡家興、楊水平〉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學生DIY隨身鏡

方舜雨1、蔡家興2、楊水平1, *

1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2
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簡介

透過銀鏡反應(silver mirror reaction),製作漂亮的銀鏡瓶當作裝飾品或紀念品,是高中學生感到驚艷的和有趣的化學實驗。對於學習氧化還原反應和錯合反應,銀鏡反應是一項合適的和有亮點的高中化學實驗。銀鏡反應深受師生的喜愛且此反應速率快速,在教學上經常以學生在實驗室親自操作,在教室或公共場所偶而以教師示範的方式展現。

銀鏡反應在99舊課綱中被編列於「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化學課程綱要」的『主題:物質性質主題內容:有機化合物應修內容:碳氫化合物、有機鹵化物、醇、酚、醛、有機酸、酯、油脂、胺、醯胺說明:醛:氧化反應銀鏡(與葡萄糖,還原醣單元連結)』之中。而在108新課綱中被編列於的「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化學科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的『主題:物質的反應、平衡與製造(J) 主題內容:有機化合物的性質、製備與反應(Jf) 應修內容:CJf-Va-3常見有機化合物的重要反應與其用途學習內容說明:3-5醛:氧化反應銀鏡』之中。很明顯地,新舊課綱都十分重視銀鏡反應的內容知識。

傳統上,銀鏡反應係利用多倫試劑(Tollens’ reagent,或稱銀氨溶液)當作氧化劑,在化學實驗室中利用葡萄糖當作還原劑,而工業製造玻璃鏡係利用甲醛當作還原劑。多倫試劑是指含有二氨銀錯離子([Ag(NH3)2]+)的水溶液,由硝酸銀(silver nitrate)或其他銀化合物與氨水反應製備而得。多倫試劑的製備方式為加入幾滴氫氧化鈉稀溶液到硝酸銀溶液中,產生棕色的氧化銀沉澱;再滴加濃氨水到混合溶液中,直至棕色沉澱剛好溶解,恰好變為澄清溶液為止。[1]很可惜,多倫試劑的製備方式需要用到濃氨水。濃氨水的氣味難聞,吸入或吞食有害,過度暴露於濃度略高於閾值極限值可能會刺激眼睛、鼻子及喉嚨。暴露於濃度較高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胸痛、支氣管痙攣,粉紅色泡沫痰和肺水腫。過度暴露可能導致急性支氣管炎和肺炎。[2]因此,取用濃氨水必須在化學實驗室的抽風櫃中取用。此外,硝酸銀為昂貴的藥品,傳統上使用硝酸銀的濃度偏高(例如:0.5-0.6 M硝酸銀[3-4])且用量甚多(例如:150 mL硝酸銀溶液[5]),造成藥品的浪費。

為避免直接使用濃氨水造成身體的危害和過量使用硝酸銀造成經費的浪費,本文描述改善這兩項缺點。在銀鏡反應的過程中,直接加入硝酸銨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到欲鍍銀的玻璃片上,以間接產生氨水的方式製備另類的多倫試劑,並且使用低濃度的且少量的硝酸銀溶液,以小量實驗方式進行玻璃片的鍍銀。然後,鍍銀的玻璃片裝入證件套中,形成一個隨身鏡。由於本實驗無濃氨水的難聞氣味且以小量實驗進行鍍銀,適合在教室內進行化學活動或在室外進行科普活動。

本實驗係延續發表在《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七期的一項實驗〈化學教室活動: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製作銀鏡瓶〉[6],同樣地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讓學生DIY製作隨身鏡,期望學生親身體驗動手做實驗的樂趣(融入技能領域和情意領域),習得銀鏡反應的化學原理和概念(融入認知領域),以及獲取自製的實驗成品當作隨身用品(融入技能領域)。

n  藥品與器材

l  每組的藥品使用量(每組使用一塊50 cm2的玻璃片製作隨身鏡):0.10 M硝酸銀(Silver nitrate, AgNO34.0 mL1.8 M氫氧化鈉(Sodium hydroxide, NaOH 1.0 mL1.0 M硝酸銨(Ammonium nitrate, NH4NO3 1.0 mL5.0%葡萄糖(Glucose / Dextrose, C6H12O61.0 mL。【藥品分別裝在小玻璃瓶中,分別用4PE滴管取用。】

l  每組材料:玻璃片(6.0 cm × 8.4 cm × 0.2 cm 1塊、證件套(PU皮製,可合適套入玻璃片) 1個、名片紙 1張、L型塑膠資料夾(如圖一左下角所示,使用單片) 1、美工刀 1把、剪刀 1小玻璃瓶(20-30 mL4個用於裝藥品,1個用於混合反應溶液)5個、PE滴管(3 mL 4支、安全眼鏡 1副、乳膠手套 1雙。

l  全班藥品和材料:砂紙(中細) 1 張、迴紋針1盒(或釘書機 1支)、小塑膠盆 2個、95%酒精50-100 mL、蒸餾水(裝在保特瓶中) 1個、吹風機 1、大塑膠盆(或紙箱) 1個、報紙 1張、噴漆 1罐、廚房用紙巾(或衛生紙)數張白膠適量、廢棄物瓶(可用空保特瓶取代,內裝1/4滿的蒸餾水) 1個。

l  本實驗的藥品和器材(見圖一),可裝在一個小型置物箱或塑膠盒內,方便帶到教室進行化學活動或在室外進行科普活動使用。

clip_image002

圖一:本實驗使用的藥品和器材

n  安全注意事項

l  在進行實驗時,務必戴上一次性手套和防護眼鏡,避免化學物質接觸到皮膚和眼睛。實驗後,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

l  氫氧化鈉溶液(或固體)具有腐蝕性,高濃度溶液可能會導致皮膚和眼睛灼傷。攝入硝酸銀是有毒的,硝酸銀及其溶液會污染皮膚和衣服。硝酸銨溶液攝入是有毒的,必須避免接觸皮膚、眼睛和肺部。若不慎接觸時,應該立即用大量水沖洗1015分鐘。

l  注意藥品的配製時機:在開始實驗之前才開始配製多倫試劑(混合硝酸銀溶液、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銨溶液、及硝酸銨溶液)。此試劑可能在靜置並使其濃縮或乾燥後,形成爆炸性的物質;從不預先混合多倫試劑且長久放置。

n  廢棄物處理

l  不回收銀的處理方式:在銀鏡反應後,立即倒出在鍍銀的小玻璃瓶的殘留物到裝有蒸餾水的保特瓶或塑膠杯(當作廢棄物回收瓶)中,先集中處理,然後帶到有排水之處用大量水沖掉。

l  回收銀的處理方式:在銀鏡反應後,在小玻璃瓶中殘留的混合物先倒入標示「銀鏡廢棄物」的回收瓶中。然後帶在實驗室,透過添加1M鹽酸,測試廢棄液中是否存在剩餘的銀離子。若觀察到有白色混濁的氯化銀沉澱,則繼續加入少量的稀鹽酸直至沒有明顯的沉澱為止。然後過濾此混合物,裝入沈澱物在一個標示「氯化銀沈澱物」的玻璃瓶中。過濾液可以用大量的水沖掉。

n  實驗步驟

A.        事前準備

A1. 配製藥品:事先在實驗室配製硝酸銀溶液、氫氧化鈉溶液、硝酸銨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用小玻璃瓶盛裝,並用標籤紙標示各藥品的名稱和濃度,以方便實驗操作。

l  100.0 mL0.10 M硝酸銀:使用量瓶,溶解於1.7 gAgNO3(莫耳質量:169.9 g/mol)在蒸餾水中,加蒸餾水到100 mL的刻度線,混合均勻,蓋上瓶蓋。【每組用量4.0 mL

l  100.0 mL1.8 M氫氧化鈉:使用量瓶,溶解於7.2 gNaOH(莫耳質量:40.0 g/mol)在蒸餾水中,加蒸餾水到100 mL的刻度線,混合均勻,蓋上瓶蓋。【每組用量1.0 mL

l  100.0 mL1.0 M硝酸銨:使用量瓶,溶解於8.0 gNH4NO3(莫耳質量:80.0 g/mol)在蒸餾水中,加蒸餾水到100 mL的刻度線,混合均勻,蓋上瓶蓋。【每組用量1.0 mL

l  100.0 mL5.0%(w/v)葡萄糖:使用量瓶,溶解於5.0 gC6H12O6(莫耳質量:180.2 g/mol)在蒸餾水中,加蒸餾水到100 mL的刻度線,混合均勻,蓋上瓶蓋。此濃度約為0.28 M。【每組用量1.0 mL

A2. 玻璃片和證件套:玻璃片的尺寸恰與證件套的內部大小一致,剛好玻璃片可套入為佳。玻璃片的四角和週邊事先用中細磨砂紙磨掉銳角再給學生使用,避免學生割傷皮膚。處理玻璃時,儘量避免刮傷玻璃的表面而影響鏡子的光亮。證件套上的透明塑膠片,事先用美工刀或剪刀移除,因為塑膠片的透明度不佳而影響鏡子的光亮。

A3. 玻璃片面積與藥品溶液用量:使用直尺,測量需要鍍銀的玻璃片面積。使用各種藥品溶液的用量,依玻璃片的面積不同而異。鍍銀玻璃片的面積(本次實驗使用約50 cm2的玻璃片)與使用藥品溶液的用量如下所示。其他玻璃片的面積,可依比例自行調整各藥品溶液的用量。

l  50 cm2的玻璃片:4.0 mL的硝酸銀、1.0mL的氫氧化鈉、1.0mL的硝酸銨、1.0的葡萄糖水溶液。

l  100 cm2的玻璃片:8.0 mL的硝酸銀、2.0 mL的氫氧化鈉、2.0 mL的硝酸銨、2.0 mL的葡萄糖水溶液。

A4. 製作塑膠反應槽:放置一塊玻璃片在L型塑膠資料夾的一片上,用美工刀在玻璃片的周邊輕輕地割出其輪廓,施力不可過大而割破塑膠片。翻面這塑膠夾,依照割痕處折彎並折起四邊的邊角,使之形成一個四面傾斜的塑膠盒。折起後,用迴紋針或釘書針固定四個角落,並用剪刀修剪突出部分,如圖二所示。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10

圖二:用美工刀,在玻璃片的周邊輕輕地在塑膠片上割出其輪廓(左上);翻面塑膠片,依照割痕處折彎形成一個塑膠盒(右上);用迴紋針或釘書針,固定四個角落(左下);以及反應槽示意圖(右下)。

B.         進行銀鏡反應

B1. 黏貼並清潔玻璃片

1.    取一塊玻璃片,用大片膠帶,全面地貼在玻璃片的一面,並於膠帶面上黏貼一段突出的小膠帶,以利於玻璃片從塑膠反應槽中放入或取出,如圖三所示。

2.    用廚房用紙巾(或衛生紙)沾少許酒精,擦拭即將鍍銀的玻璃面,使之乾淨且無污染物(不可留下灰塵或指紋)。乾淨的玻璃面向上,放入塑膠反應槽內,如圖三所示。【註:擦拭乾淨後,避免觸摸到玻璃面。】

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6

圖三:在玻璃片的一面貼上膠帶並黏貼一段小膠帶(左);擦拭乾淨即將鍍銀的玻璃面(中);以及玻璃面向上,放入塑膠反應槽內(右)。

B2. 配製反應溶液並進行反應

1.    取一個20-30 mL的小玻璃瓶(本次實驗玻璃片大小約50 cm2,建議使用容量大於20mL的玻璃瓶),用PE滴管先加入4.0 mL0.10 M硝酸銀,再滴入0.5 mL(約10滴)的1.8 M氫氧化鈉,此時溶液出現棕色沉澱物,如圖四所示。【PE滴管每毫升約20滴。】

clip_image018 clip_image020

圖四:小玻璃瓶內裝硝酸銀溶液(左);再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右)。

2.    PE滴管,滴入1.0 mL(約20滴)的1.0 M硝酸銨,此時棕色沉澱物逐漸消失,直到溶液變回透明澄清狀,如圖五所示。【註:如果未變回透明,需多加1滴硝酸銨,蓋緊瓶蓋搖晃,觀察溶液是否變回澄清,若否,則繼續滴加一滴硝酸銨直至溶液變回透明狀。】

clip_image022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6

圖五:小玻璃瓶內然後滴入硝酸銨溶液(左);繼續滴入硝酸銨溶液(中);直到溶液變回透明澄清(右)。

3.    PE滴管,滴入1.0mL(約20滴)的5.0%葡萄糖,蓋緊瓶蓋並搖晃均勻,然後快速地滴入0.5 mL(約10滴)的1.8 M氫氧化鈉,立即蓋緊瓶蓋並快速地搖晃均勻後,打開蓋子迅速地倒入塑膠反應槽內,如圖六所示。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 clip_image032

圖六:在小玻璃瓶內快速地滴入葡萄糖溶液(左);再快速地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以及迅速地倒入塑膠反應槽內(右)。

【另類作法】:(上面第1-2步驟)先在小玻璃瓶中混合三種試劑(4.0 mL0.10 M硝酸銀0.50mL1.8 M氫氧化鈉和1.0 mL1.0 M硝酸銨)並搖晃均勻後,倒入反應槽。(上面第3步驟)然後在原來的小玻璃瓶中,混合二種試劑(1.0 mL5.0%葡萄糖和0.50mL1.8 M氫氧化鈉)後,快速地倒入反應槽。

4.    手持反應槽的底部或兩邊,持續搖晃使玻璃面與反應溶液充分地均勻接觸,搖晃至反應槽內除了沉澱物外溶液呈現接近透明即可停止搖晃,如圖七所示。【註:若冬天氣溫過低,塑膠反應槽放在溫水浴中以熱水浴方式加熱,增加銀鏡反應的速率。】

clip_image034 clip_image036

圖六:搖晃使玻璃面與反應溶液均勻接觸(左);搖晃至混合溶液呈現接近透明(右)。

5.    實驗完畢後,倒出塑膠反應槽內殘留的混合物到指定的廢液回收桶中,由教師統一處理。

B3. 潤洗、乾燥並噴漆玻璃片

1.    拿著小膠帶取出玻璃片,放玻璃片到小塑膠盆的水槽中潤洗,如圖七所示。【注意:不要碰觸到鍍銀的玻璃面,以免鍍銀的薄層剝落而影響鏡面光亮的質感。】

2.    為了加速乾燥,取出玻璃片改放到裝有95%酒精的小塑膠盆中再次潤洗,如圖七所示。

clip_image038 clip_image040

圖七:取出玻璃片,放到水槽中潤洗(左);再放到95%酒精的小塑膠盆中潤洗(右)。

3.    用吹風機吹乾玻璃片,直至鍍銀薄層的顏色明顯變為白色,如圖八所示。【注意:玻璃片務必全面吹乾,否則會影響鏡面光亮的質感。】

4.    放置玻璃片到舖有報紙的塑膠盆上,用噴漆罐,在鍍銀層上噴漆以保護銀層。均勻地噴漆後,使用吹風機吹乾,如圖八所示。

clip_image042 clip_image044

圖八:用吹風機吹乾玻璃片,直至變為白色(左);在鍍銀層上噴漆以保護銀層(右)。

B4. 噴漆玻璃放入證件套

1.    取一張名片紙,先均勻地塗抹些許的白膠在紙上,然後黏貼在乾燥後的油漆上,如圖九所示。如此是為了防止玻璃碎掉後碎片掉下來。

2.    撕掉玻璃片的膠帶,使用紙巾沾取少許酒精,擦拭玻璃片。接著放入PU皮證件套後,即完成隨身鏡的製作,如圖九所示。

clip_image046 clip_image048 clip_image050

圖九:用名片紙黏在油漆面(左);撕掉玻璃片的膠帶(中);用沾酒精的紙巾擦拭玻璃片(右)。

B5  去除銀層和油漆的方法

1.    若製作銀鏡有瑕疵,可用廚房紙巾沾少許的95%酒精,在玻璃上用力地擦拭,即可擦拭乾淨油漆和銀層,如圖十所示。【註:使用廚房紙巾的耐磨性比衛生紙較佳。】

2.    擦拭後的玻璃,再用乾淨的廚房紙巾沾少許的95%酒精,擦拭數次直到非常乾淨。這玻璃可以重做銀鏡反應。

clip_image052 clip_image054

圖十:用廚房紙巾沾少許的95%酒精可去除玻璃上的銀層和油漆

n  實驗結果

(一)      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教師和助教製作隨身鏡的照片,如圖十一所示:

clip_image056 clip_image058

圖十一:左邊照片的焦聚在鏡後的虛像,右邊照片的焦聚在證件套上以致鏡後的虛像稍微不清楚。

(二)      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高一學生DIY隨身鏡的照片,如圖十二所示:

clip_image060 clip_image062 clip_image064 clip_image066

clip_image068 clip_image070 clip_image072

圖十二:高一學生DIY隨身鏡的舉隅,有些隨身鏡銀層不均勻有瑕疵,尚待改善。

n  原理和概念

一、  銀鏡的歷史

1835年,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1803–1873)報導醛類還原銀鹽為金屬銀。於1856年,德國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卡爾·奧古斯特··斯泰因海爾(Carl August von Steinheil, 1801–1870)與李比希接洽,看看他是否能開發高質量光學鏡的鍍銀生產技術,用於反射望遠鏡的製造。在李比希去世之後,當安全立法最終禁止使用汞製造鏡子時,李比希鍍銀技術才得到廣泛的採用,最終成為現代鏡像製造的基礎。[7]至今這個製程仍然應用於家用鏡的製造,這鍍銀製程涉及多倫試驗(Tollens’ test)的變化。大多數家用鏡是用銀製成的,因為銀色鏡子反射的光線會有輕微的粉紅色調,可以增強膚色。[8]

二、  多倫試劑

多倫試劑(Tollens’ reagent)用於測定醛類、芳香醛類及α-羥基酮官能基的存在,該試劑由硝酸銀和氨的強鹼溶液組成。多倫試劑以其發現者,德國化學家伯恩哈德·托倫斯(Bernhard Tollens, 1841–1918)的名字命名。多倫試驗的陽性試驗是藉由金屬銀的沉澱來判定其存在,通常在反應容器的內壁產生有特徵的銀鏡(silver mirror)。[9]多倫試驗在玻璃表面上產生銀鏡,這過程不需要任何的電力,被稱為化學鍍(chemical plating)、自催化鍍(autocatalytic plating)或無電極鍍(electroless plating),與傳統需使用外部電源的電鍍有所不同。

由於多倫試劑的保質期很短而不能在市場上買到,因此必須在實驗室中新鮮製備。常見的製備包括兩個步驟。首先,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到硝酸銀溶液中,銀離子先在水中形成銀水錯離子([Ag(H2O)4]+),再與OH離子反應轉化為氧化銀Ag2Osilver oxide),其以棕色固體的形式從溶液中沉澱出來,其反應如式[1]所示:[9]

2AgNO3(aq) + 2NaOH(aq) → Ag2O(s) + 2NaNO3(aq) + H2O(l)    [1]

接著,加入足量的氨水以溶解棕色氧化銀,此溶液含有混合物中的[Ag(NH3)2]+錯離子,此為多倫試劑的主要成分,其反應如式[2a][2b]所示:[9]

Ag2O(s) + 4NH3(aq) + 2NaNO3(aq) + H2O(l) → 2[Ag(NH3)2]NO3(aq) + 2NaOH(aq)    [2a]

Ag2O(s) + 4NH3(aq) + 2NaNO3(aq) + H2O(l) → 2[Ag(NH3)2]OH(aq) + 2NaNO3 (aq)    [2b]

三、  銀鏡反應

金屬塗料Metallic coatings)廣泛用於工業中,特別是銀塗料,該技術基於眾所周知的銀鏡反應,亦即鹼性的銀氨錯離子(Ag(NH3)2+溶液中的銀離子(當作氧化劑醛類等物質(當作還原劑,例如:葡萄糖,以НОСН(CHОН)CHО表示)反應,銀離子被還原成金屬銀,並以鏡面塗層的形式沉澱在玻璃的表面上,而醛類的醛官能基被氧化成羧酸或羧酸鹽,如式[3a][3b]所示:[10]

НОСН(СНОН)СHO(aq) + 2[Ag(NH)]OH(aq)

НОСН(CHОН)СООH(aq) + 2Ag(s) +4NH(aq) + 2HO(l)    [3a]

НОСН(СНОН)СHO(aq) + 2[Ag(NH)]OH(aq) + 2NaOH(aq)

НОСН(CHОН)СООNa(aq) + 2Ag(s) + 4NH(aq) + 3HO(l)    [3b]

本實驗使用另類的多倫試劑係以硝酸銨溶液取代濃氨水,混合硝酸銀、硝酸銨及氫氧化鈉溶液,其化學反應是混合三種溶液產生水溶性的氫氧化二氨銀(Diamminesilver(I) hydroxide, Ag(NH3)2OH),其反應如式[4]所示。接著,進行銀鏡反應,氫氧化二氨銀與醛類(以RCHO表示)或葡萄糖(以C6H12O6的結構式呈現)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生成金屬銀和羧酸銨或葡萄糖酸根離子,其反應分別如式[5a][5b]所示。

AgNO3(aq) + 2NH4NO3(aq) + 3NaOH(aq) →Ag(NH3)2OH(aq) + 3NaNO3(aq) + 2H2O(l)    [4]

RCHO(aq) + 2Ag(NH3)2OH(aq)→RCOONH4(aq) +2Ag(s) + 3NH3(aq) + H2O(l)   [5a]

clip_image074    [5b]

四、  銀鏡反應的反應機制

銀鏡反應的反應機制有多位研究者提出不同的建議,此處列出兩種建議。

(一) 首先形成自由基碳陽離子,最後生成羧酸根離子

在銀鏡反應的過程中,醛類的羰基被氧化並且銀離子被還原,所得到的氧化醛(一種自由基陽離子)再與氫氧根離子(OH)反應,透過氫原子的轉移,形成類似寶石二醇(gem-diol like)四面體的中間體(一種自由基),然後繼續進行反應生成最後的羧酸根離子。這種建議的反應機制如式[6]所示。[11]

clip_image076    [6]

(圖片來源:https://goo.gl/8ESaA7.[11]

多倫試驗使用銀氨錯離子([Ag(NH3)2]+)來判斷醛類的存在,藉由金屬銀的沉澱顯示陽性試驗。生物化學家使用多倫試劑來確定還原糖的存在。還原糖具有游離的醛基,醛糖(如葡萄糖)的環狀半縮醛形式在水中可以打開以顯示其醛基,而且某些酮糖可以經過互變異構化(tautomerization)而變成醛糖。非還原性雙糖(如蔗糖)在其變旋碳之間具有糖苷鍵(glycosidic bond),因此不能轉化為開鏈形式,因此多倫試驗呈現陰性試驗。還原雙糖(如乳糖和麥芽糖)只有兩個變旋碳中的一個參與糖苷鍵,因此透過半縮醛形成的反向,它們可以轉化成具有醛基的開鏈形式,因此多倫試驗呈現陽性試驗。利用葡萄糖當作還原糖,其銀鏡反應的反應機制與醛類的醛基被氧化成羧酸並且銀離子被還原成金屬銀相似,其反應機制如式[7]所示。[12]

clip_image082    [7]

 

(圖片參考來源:Tollens’ Test, WikiPremed, https://goo.gl/rLwXgf[12]原文的反應機制有誤,本文作者已稍加修改。)

(二) 首先形成醛醇陰離子,最後生成羧酸根離子

在沒有添加任何氫氧化鈉下,銀氨錯離子與幾種醛的氧化還原反應,已經有研究者提出其反應機制。在pH值不超過10的情況下,研究者發現:當pH變化時,反應速率沒有變化。因此,研究者建議銀鏡反應的機制如式[8a]-[8c]所示。[13]

RCHO + H2O RCH(OH)2[8a]

RCH(OH)2 + Ag+ RCŸ(OH)2 + H++ Ag    [8b]

RCŸ(OH)2 + Ag+ RCOOH + H+ + Ag    [8c]

雖然這種機制可能在pH <10下進行,但是它並不能解釋為什麼當pH> 10下,銀鏡反應的速率會變得更快。有一些醛(例如:甲醛和氯醛)與多倫試劑在室溫下產生非常快速的陽性反應。乙醛(和更高級的醛)的反應速率要慢得多。這是因為甲醛和氯醛迅速水合,得到寶石二醇。水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如式[8a]所示。該水合作用是可逆反應,其平衡位置隨醛類的不同而異。該反應式表明平衡的位置不受鹼性的影響。然而,鹼作為催化劑引起相當大的作用,在較高pH下,由於氯醛中的氯原子有拉電子效應,它是最強的酸(pKa = 10.0),在水中會發生解離。基於該事實,醛類的反應的第二步可能如式[9a]所示。[13]

RCH(OH)2 + OH RCH(OH)O+ H2O    [9a]

醛類氧化成為羧酸涉及兩個電子的轉移,並且需要兩個Ag+,這過程必須透過自由基的反應。其可能的反應機制,如式[9a]-[9e]所示。[13]

RCH(OH)2 + OH RCH(OH)O+ H2O    [9a]

RCH(OH)O+Ag+ RCH(OH)OAg    [9b]

RCH(OH)OAg RCH(OH)OŸ + Ag    [9c]

RCH(OH)OŸ+ Ag(NH3)2+ RCOOH + NH4++ NH3 + Ag    [9d]

RCOOH + OHRCOO + H2O    [9e]

五、  製作隨身鏡的化學計量與催化反應

在本次實驗製作隨身鏡的過程中氫氧化鈉溶液分成兩次添加,有別於一般的銀鏡反應一次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原因何在?這與氫氧化鈉作為限量試劑或過量試劑有密切的關係,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階段,在小玻璃瓶中,混合4.0 mL0.10 M硝酸銀0.5 mL1.8 M氫氧化鈉與1.0 mL1.0 M硝酸銨,產生水溶性的氫氧化二氨銀等產物,其反應如式[4]所示。

AgNO3(aq) + 2NH4NO3(aq) + 3NaOH(aq) → Ag(NH3)2OH(aq) + 3NaNO3(aq) + 2H2O(l)    [4]

依照上述的用量,硝酸銀的毫莫耳數 = 4.0 mL × 0.10 mmol/mL = 0.40 mmol;硝酸銨的毫莫耳數 = 1.0 mL × 1.0 mmol/mL = 1.0 mmol;氫氧化鈉的毫莫耳數 = 0.50 mL × 1.8 mmol/mL = 0.90 mmol。根據反應式[4],完全反應的毫莫耳數比 = AgNO3NH4NO3NaOH = 123。實際上,使用的毫莫耳數比 = AgNO3NH4NO3NaOH = 0.40 mmol1.0 mmol0.90 mmol = 1.02.52.3。因此,AgNO3為過量試劑,NH4NO3為過量試劑,NaOH為限量試劑,此階段混合溶液為非強鹼性。生成氫氧化二氨銀的毫莫耳數= 0.90 mmol × (1/3) = 0.30 mmol

第二階段,在小玻璃瓶中,接著加入1.0 mL5.0%葡萄糖和0.5 mL1.8 M氫氧化鈉,生成羧酸銨等產物,其反應如式[5a]所示。

RCHO(aq) + 2Ag(NH3)2OH(aq) → RCOONH4(aq) +2Ag(s) + 3NH3(aq) + H2O(l)    [5a]

依照上述的用量,在考慮本階段又加入的氫氧化鈉之下,連同第一階段加入的氫氧化鈉,兩次總共加入1.0 mL的體積。因此,總共氫氧化鈉的毫莫耳數 = 1.0 mL ×1.8 mmol/mL = 1.8 mmol。根據反應式[4],完全反應的毫莫耳數比 = AgNO3NH4NO3NaOH = 123。實際上,使用的毫莫耳數比 = AgNO3NH4NO3NaOH = 0.40 mmol1.0 mmol1.8 mmol = 1.02.54.5。因此,AgNO3為限量試劑,NH4NO3為過量試劑,NaOH為過量試劑;而且NH4NO3NaOH相比較,NaOH也是過量試劑,此階段的混合溶液為強鹼性。生成氫氧化二氨銀的毫莫耳數 = 0.40 mmol × (1/1) = 0.40 mmol

此階段加入葡萄糖的毫莫耳數 = 1.0 mL ×0.28 mmol/mL = 0.28 mmol。根據反應式[5a],理論上,完全反應的毫莫耳數比 = 葡萄糖:Ag(NH3)2OH = 12。實際上,使用的毫莫耳數比 = 葡萄糖:Ag(NH3)2OH = 0.28 mmol0.40 mmol = 11.1。因此,葡萄糖為過量試劑,氫氧化二氨銀為限量試劑。因此,這些試劑的設計用量,不會造成硝酸銀使用的浪費。

根據反應機制[6]和式[7]pH > 10下,銀鏡反應的反應速率會變得更快,過量的鹼作為催化劑引起相當大的作用。在第一階段使用限量試劑的氫氧化鈉且未加葡萄糖,其目的是銀鏡反應不會快速發生。在第二階段再加入的氫氧化鈉而變成過量試劑並加入葡萄糖,造成鹼性的環境,氫氧根離子(OH)當作催化劑,以致銀鏡反應的反應速率加快。

n  教學提示

l  上課時間:教師實驗簡介和步驟說明:5-10分鐘;學生實驗操作:15-20分鐘;教師實驗原理解說或討論:10-20分鐘。若由學生自行配製藥品,需要加上10-20分鐘。

l  本實驗的藥品用量為少量實驗,由於經費花費不高,因此配製藥品的用量和準備器材的數量以1人為一組為宜,讓每位學生有機會操作為佳。

l  為了獲得最佳的銀鏡效果,另類的多倫試劑必須新鮮配製,且在實驗後的廢棄液立即用大量水處理。多倫試劑可能在靜置並使其濃縮或乾燥後,形成爆炸性的雷酸銀(silver fulminate, AgCNO)或氮化銀(silver nitride, Ag3N)。另有文獻提到:形成〝暴露銀〞(fulminating silver),它可能是氮化銀、疊氮化銀(silver azide, AgN3)及雷酸銀。[14]雷酸銀有兩種晶態:正交晶態和三方晶態。三角形的多晶型物包括環六聚物((AgCNO)6)。[15]

l  若搖晃一段時間後反應槽內的玻璃片鍍銀不多或還有暗灰色固體存在,這表示銀鏡反應不完全,可慢慢地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到反應槽中,使溶液呈現更強的鹼性,繼續搖晃均勻。若仍然有暗灰色固體出現,可先加硝酸銨溶液,使之變澄清,再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反覆滴加這兩溶液並搖晃均勻,直到反應後的溶液變成略微澄清為止,如此可加速銀鏡反應並且在玻璃片上鍍銀的厚度更厚。

l  硝酸銀的價格:在網路上,可搜尋到多家有販售,此處列出兩家。第一家:硝酸銀(純度99.8%25公克1,050元,每公克42元;450公克14,280元,每公克32元。1000毫升的0.10 M硝酸銀2,572元,每1毫升2.6元。第二家:硝酸銀(試藥級)25公克1,500元,每公克60元;450毫升的0.10 M硝酸銀945元,每1毫升2.1元。以25公克硝酸銀自己配製0.10 M的溶液,可以配製成1,470毫升,價格以1,050元計,每1毫升0.71元。若以50 cm2的玻璃片製作隨身鏡,則需要4.0 mL0.10 M硝酸銀,花費只要2.8元,實屬便宜。

l  玻璃片和證件套的價格:玻璃片到玻璃行購買,以本實驗使用的玻璃片(6.0 cm × 8.4 cm × 0.2 cm)為例,一塊玻璃片包括切割不包括磨去銳邊的價格為10元。PU皮製證件套(證件卡套)到文具店購買,證件套的價格不一,昂貴者數百元到數千元,便宜者不到十元;文具店有販售多個證件套的一包裝,價格較為便宜,如639元。

n  教學活動照片

本次DIY隨身鏡教學活動在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107學年寒假化學營隊舉行,活動照片如圖十三所示。

clip_image084 clip_image086

clip_image088 clip_image090 clip_image092

圖十三:寒假化學營隊DIY隨身鏡活動照片

n  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心得

T1:蔡家興老師

此次利用寒假時間,在學校開設化學營隊,讓有興趣的同學能親自動手作實驗,藉此提升同學們的實驗認知和技能,進而了解化學不只是課堂上知識的學習,而是可以將所學的知識融合實驗加以應用。以下是帶學生製作隨身鏡的過程和結果,提出個人看法提供給教師們參考:

(一)   利用資料夾製作反應槽,有些同學在裁切力道不易掌握,容易劃破資料夾而重新製作,此反應槽或許可以用與玻璃片相當大小的保鮮盒取代資料夾。

(二)   操作過程必須提醒同學拿玻璃片時要手持玻璃片的邊邊。小玻璃瓶中的多倫試劑,在最後加入0.5 mL的氫氧化鈉溶液,即開始反應,必須將反應液快速倒入反應槽中。一旦倒入氫氧化鈉溶液,銀鏡反應快速。在鍍銀過程中,有些同學搖晃反應液太過謹慎,導致玻璃片上鍍銀不均勻,而影響成品的質感。針對最後加入0.5 mL的氫氧化鈉溶液,或許可以與葡萄糖溶液事先混合,加入反應槽。

平常教授化學時,很少有時間可以從容地帶學生們作實驗,有感於化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因此個人會利用寒暑假6小時(一天)或9小時(一天半)開設化學營隊,人數上限24人。學生從準備器材、配製溶液都可以親自操作,過程中看著溶液混合後的化學變化而露出驚奇的表情,我想這是每個老師在教學時最樂見且欣慰的場景。此次DIY隨身鏡,引用學生的心得:鏡子是日常生活很普通的東西,但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也能做出一面鏡子!看著鏡子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般,雖然它並不完美,但是出於自己的手,更讓我對這面鏡子衍生出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

S1:陳O莉同學

(一)      知識和領域學得化學原理和概念的心得和感想

在加入硝酸銀溶液時老師提醒要特別小心,不然碰觸過的地方會被染色。我們組員間還開玩笑說一定要全身而退(像是要去打仗)。然而,總得有個轉折點這個故事才有看頭,我後來發現,我中「彈」了,手指側面一小塊變成咖啡色了啦!有好氣又好笑的,硝酸銀溶液照光後會進行化學反應生成黑色銀原子附著在皮膚或衣物上,這個知識點我應該永生難忘。

(二)  技能領域方面親身體驗動手做實驗的心得和感想

實驗的過程真的要無時無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稍有不留意可能哪個化學藥劑就多滴了幾滴,要是比例不對的話,實驗的結果就會受到影響,我深刻的體會到,實驗的所有變因都得好好把關,外在的溫度影響真的也很重要在製作實驗二的銀鏡反應時花了我一個多小時在搖晃那個瓶子(那應該是我整個寒假的運動量了…….( ̄□ ̄;))不過,上天給我關閉了一扇窗就會再給我開啟另一扇窗,下午DIY自製隨身鏡過程超順利而且成果還意外的不錯!!動手做實驗真的很有趣,老實說,莫耳數這一單元真的令我很頭痛,但是做完實驗以後重新激勵起我的鬥志決心利用寒假把他重修一遍fighting!

(三)  情意領域方面動手做實驗、習得化學原理及獲取實驗成品樂趣和感受

實驗的每一步驟都是關鍵,越是小心翼翼越會期待未來的結果。因此在實驗成功的那一刻其實很激動,哇~成功了欸,而且做出好的成品會讓自己很有成就感,比方說我製作的鏡子,學長和學姐都紛紛讚賞,然後此時心情就像插了翅膀開心的要飛起來…..沒那麼誇張啦!)因為親身體驗實作的樂趣,所以感覺這次學習到的知識會在大腦裡流下很深刻的記憶。

S2:楊O沂同學

()  認知領域方面學得化學原理和概念的心得和感想

在銀鏡實驗中,我們認識了之前沒接觸過的「多倫試劑」,銀鏡反應是在鹼性的環境中,將硝酸銀溶液加入氫氧化鈉,隨後會產生氧化銀,再加入氨水,生成二氨銀離子(錯離子),並以葡萄糖當還原劑,將銀離子還原成銀原子,使銀元子吸附在玻璃表面而生成銀色的鏡面。從老師的說明和實驗當中,我們對這這個實驗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亦有了更多發現。

()  技能領域方面—親身體驗動手做實驗的心得和感想

最後一個實驗是利用多倫試劑來做隨身鏡,過程其實跟銀鏡反應很類似,不過它不需要耗那麼多時來搖,但步驟較麻煩,先利用資料夾折出一個符合玻璃片大小的容器(我折的有點畸形呢),然後配製多倫試劑,但配製完後只需將瓶身搖個23下左右,便隨即倒入容器中,將容器搖一搖!然後將成功變銀鏡的玻璃片拿起,潤洗後吹乾,噴漆後吹乾,並將紙黏在漆面,撕掉原本另一面的膠帶,裝入卡套後便大功告成!雖然我做的沒有很漂亮,但畢竟還是我做的,我會好好收著的,因為這是我的心血結晶。

()  情意領域方面動手做實驗、習得化學原理及獲取實驗成品樂趣和感受

平常上課的時候都是看老師在做實驗,現在終於有這個機會可以自己動手做,當然要好好把握住呀!每個實驗都要認真做,既然來參加這個實驗活動就該抱持著一種學習心態,而不是來虛度光陰、打發時間的。透過這些實驗,我發現了自己對實驗室的物品和藥品的認識還真是見識淺薄!然而,親自動手做真的很有趣,讓我們親自接觸到了各個反應的過程與結果,而不是只能在旁邊看看,看著溶液的變化而感到興奮,看著一個個成功的結果,成就感真的滿到爆表!由衷感謝家興老師、姵宇老師、舜雨學長!

S3:游O芳同學

(一)認知領域方面—學得化學原理和概念的心得和感想

從這次實驗,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又學到了許多化學有關的知識,像是硝酸銀+氫氧化鈉會變成氧化銀+硝酸鈉+水,葡萄糖可以當還原劑,把銀離子還原成銀原子等,都讓我獲益良多。

(二)技能領域方面—親身體驗動手做實驗的心得和感想

從一剛開始對於為什麼要在玻璃板上貼膠帶,還一頭霧水;反應槽一直折不好,正感到失落,到慢慢地了解貼膠帶的用意是什麼,其實反應槽折不好,也不會影響實驗結果之後,才又放心的繼續接下來的實驗。看著玻璃瓶中的溶液,從無色漸漸變成棕色,再漸漸變回無色,每一個變化都時時牽動這我的心,深怕只要一個不留神,就會錯過哪個精彩畫面。
最喜歡將氫氧化鈉滴入玻璃瓶中反應之後,馬上就要倒在玻璃上的那一段,超級刺激!!!深怕只要慢了一秒,整個實驗就會失敗,最後的成品雖然不到完美,但這中間的過程,卻讓我感到非常的充實~

(三)情意領域方面動手做實驗、習得化學原理及獲取實驗成品樂趣和感受

雖然我做出來的銀鏡,並不像真的鏡子一樣,那麼的清楚和均勻。不過因為是第一次實驗,並不可能馬上就能做到最好,覺得那種略帶有漸層的鏡子,似乎也有著自己獨有的美感。同學還發現,從銀鏡中照出來的自己,頭髮會變棕色的喔!

n  參考資料

1.          Tollens’ reage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llen’s_reagent.

2.          Ammonia MSDS (E4562), http://goo.gl/WYhbZx.

3.          Silver Mirror Reaction, http://dwb5.unl.edu/chem/smallscale/SmallScale-075.html.

4.          Silver mirror reaction, http://gclab.thu.edu.tw/sse/ppt/09.pdf.

5.          A giant silver mirror experiment, http://goo.gl/NEKxxD.

6.          方舜雨、王竣生、楊水平,化學教室活動: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製作銀鏡瓶,《臺灣化學教育》,第27期,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29758

7.          Justus von Liebi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stus_von_Liebig.

8.          Mirror, Mirror, On the Bottle, http://goo.gl/bh15AY.

9.          Tollens’ reage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llens’_reagent.

10.      “Silver mirror” experiment, https://melscience.com/en/articles/silver-mirror-experiment/.

11.      Mechanism for reaction of Tollens’ reagent with aldehydes, https://goo.gl/8ESaA7.

12.      Tollens’ Test, https://goo.gl/rLwXgf.

13.      Benet, W. E.; Lewis, G. S.; Yang, L. Z.; Hughes, P. D. E. Journal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1, 35(12), pp. 675-677.

14.      Fulminating silv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ulminating_silver.

15.      Silver fulmina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lver_fulminate.

n  學生活動手冊

下載學生實驗手冊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學生DIY隨身鏡」。

化學安全的教育視角 ∕李賢哲

星期日 , 6, 1 月 2019 在〈化學安全的教育視角 ∕李賢哲〉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化學安全的教育視角

 

李賢哲

國立屏東大學應用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先敬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這期的化學新知部分,或許是個人的偏好,較多於化學安全相關之文章,第一篇是當代無人機在精密農業上的應用,第二、三篇則聚焦於化學教育最需強調的安全訓練領域,謹提供大家參考與指正。

一、無人機使用於農業用途之回顧與展望

由於個人對於無人機(UAV)的喜愛,這一期化學新知部分,首先與各位先進介紹無人機於精密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之應用。這篇2018年回顧之論文作者來自開發中國家印度,目前印度仍有70%人口依賴著農田耕種生活,但農業使用之土地卻面臨空前的危機,尤其是害蟲與昆蟲造成的農業土地病變,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效率。爰此,殺蟲劑(pesticides)與肥料(fertilizers)的使用,以提高農作物之產率,更加重農民與環境的負擔。這些被農業使用之化學藥品,如果能藉由無人機噴灑系統(drone spraying systems)的使用,搭配多光譜相機(multi-spectral camera440-510 nm 藍色、520-590 nm綠色等)系統進行農地植被自動偵測與判別,期能減少以人工噴灑殺蟲、除草藥劑,相對造成的人員健康危害;並達到更有效的使用噴灑藥劑以降低藥劑對於土地負擔衝擊與造成的環境污染。

個人對於此文獻內容,認為科技的發展始於人性,如圖一說明無人機之發展自傳統固定翼(fixed wing)(a)、單旋翼(single rotor)垂直起降( helicopter) (b)持續發展至多旋翼(multi rotors drone)之形貌(e),也正好為這多元的無人載具,提供用途持續開創的空間(例如載貨與人員使用)。然無人機機體結構的成本、操作的費用(例如電池)和操作人員的訓練與政府相關法規的制定等,對於無人機的普及具有相對重要之影響,讓大家樂觀以待。

image

圖一:無人載具依其時程的進程與發展樣貌,e為最貼近當前之樣貌 (取自 Mogili, 2018)

參考文獻:Mogili, UM R. & Deepak, B. (2018). Review on Application of Drone Systems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133, 205-50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7050918310081

 

二、二十一世紀的化學安全教育培養化學家的安全資訊能力

在教育過程中,每位學子試著在其選擇職業類別中,努力取得成功所必需要的各別技能或能力組合。例如,申請成為一位合格之實驗化學家(bench chemist)所須具備的資格可能標準要件如下:1. 具有化學學士學位(知識領域);2. 熟悉日常的實驗室操作(技能領域);3. 能貢獻與成就團隊的成員(態度領域)。有鑑於此,課程設計者和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乃為學生提供成功所需的能力(competence)。對於化學課程規劃而言,更應該包括如何在化學研究實驗室安全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關於化學知識領域部分,或可藉由符合標準螺旋式編列之化學專業課程如圖二所示,來實現並獲得。然而,我們仍舊不宜假設已取得化學學士學位的學生,就已獲得進行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或閱讀安全數據表(Safety Data Sheet, SDS)所需的能力。操作技能取向的實驗室研究活動是具有的重要價值,因為此技能可以轉移到下一個專門的任務,雖然知識和態度有助於未來轉移到非特定的學習,對於專業技能轉移之教學活動而言,則須以發想(ideas)和原則(principles)來進行。這篇研究論文主要的工作即著眼於從歷史角度評估要成為一位化學家所需具備的能力,並建議使用融入式安全作業規範,運用風險評估和SDS來擴大和深化安全知識,將化學安全資訊納入二十一世紀化學課程如圖三所示,以培養符合時代需求之化學人才。

clip_image003

圖二:符合化學專業螺旋式課程設計之學習進程(取自Sigmann, 2018)

clip_image004

圖三:較符合21世紀跨科際整合之化學專業課程關連(取自Sigmann,2018)

參考文獻:Sigmann, S. (2018). Chemical safety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 Fostering safety information competency in chemists. Journal of Chemical Health and Safety, 25(3), 17-29. https://doi.org/10.1016/j.jchas.2017.11.002.

 

三、安全科學於中國高等教育之發展

這是一篇回顧性論文,摘要揭櫫安全科學(safety science)是目前學術界較為獨特且多學科的活動,且具有豐富的科學意涵(connotation)。文中敘述依定義而言,安全科學指特定科學學科的訓練與方法(Stoop,2017),對於科學研究的歷程能預防人員的傷害(personal injury),財產的損失(property loss)與對環境的破壞(environmental damageFu, 2015)。過去20年中國高等教育於安全科學領域的發展迅速,然其發展過程由於受到國家法律政策、經濟發展和行政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也使得其對專業安全訓練(safety discipline)具有獨特的工業特徵。

本文回顧了各國安全科學的發展歷程和重大事件。其次,分析了高等教育機構安全學科的教育條件,主要包括教育機構,研究領域,課程設置,就業情資,職業情境和學術交流。然後討論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安全學科的發展。結果發現,1999年可做為中國安全科學發展過程的分界點,至2016年已有183所高等教育機構建立了不同研究領域的安全學科。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已逐步從技術擴展能力到綜合能力與質量的提升。受經濟發展影響,建立安全學科的大學數量,從東南沿海向逐漸下降往中部地區再至西部地區,其研究領域與當地大力發展的重點產業基本一致,出現為解決單一產業研究主要面臨問題的安全學科領域。作者對此現象疾呼中國高等教育機構,應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提高學科內容,提高多元安全科學環境建構,以更進一步試著淡化安全學科的產業效應。

clip_image005

圖四:評估科學學科發展之理論架構(取自Zhang, 2018)。

n   參考文獻

1.          Fu, G. (2015).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of Safety Science.Safety Science Publishing Pty.

2.          Stoop, John (2017). Safety science, a founding fathers’ retrospection. Safety Science.94, 103–115.

3.          Zhang, J.et al. (2018). Development of safety science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Safety Science,106, 92-103. https://doi.org/10.1016/j.ssci.2018.02.034

跨領域的科學活動: 以「澱粉」主題為例 ∕ 潘俊宏

星期六 , 5, 1 月 2019 在〈跨領域的科學活動: 以「澱粉」主題為例 ∕ 潘俊宏〉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跨領域的科學活動: 以「澱粉」主題為例

潘俊宏

臺北市立介壽國中教師

[email protected].tw

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即將於108年開始實施,在自然科學領域除了強調問題解決之「探究能力」外,更需要有跨領域議題的探究與實作學習。在此探究的科學活動希望能夠培養學生有系統思考、創意思考、問題解決、表達溝通等多元的能力,進而使學生具有相當的能力與素養去面對未來快速變化的日常生活議題,這些學生應必備的能力並非只是單純的學科知識,且更非由教師單方面的知識給予,必須由學生於課堂中經實際的觀察、探究、思辨和溝通,進而培養出學生的基本素養。基於此概念,便設計一跨科/領域的科學探究活動。以下我們介紹一個以澱粉為主題,所設計的跨領域科學探究活動。

n  「澱粉」專題科學活動:

「澱粉」是人類飲食中最常見的碳水化合物,平常所吃的食物中很容易所看見「澱粉」的存在,因此便設計相關的活動使同學對生活中常接觸的「澱粉」有更深入的認識,本科學活動主要針對國中階段的學生設計一系列活動,活動首先讓同學知道哪些農產品(或產品部位)中含有澱粉,進而引導同學如何生產(製作)澱粉,經由活動產出的澱粉和日常生活中的澱粉產品進行觀察,分辨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特性與差異。此外,利用種子的發芽過程讓同學觀察、探究種子內的澱粉含量的變化,引導同學藉由活動的結果觀察、思辨、而瞭解澱粉在種子發芽時所扮演的角色。由於澱粉為人類主要的糧食之一,所以活動最後便指導同利用不同植物所生產的澱粉(:太白粉、麵粉、糯米粉)來製作食物~麻糬,由產出的食品外觀、Q度和口感等性質,來瞭解不同種類澱粉經加熱發生澱粉糊化現象後有不同的結果,期使同學對澱粉與其糊化現象有更深刻認識。

本活動透過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教學法,過程中採用POE (預測觀察解釋)教學法與合作教學法進行,教師在旁引導同學進行活動,而活動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家庭科學實驗:活動中所採用的材料或物品大部分來自家庭中常見或隨手可得的物品,以期活動操作結束後,有興趣的同學仍可進一步自己再進行探索研究。

二、活動與課程結合:本活動和目前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家政)領域的課程有高度相關,所以本科學活動可當作跨科/領域課程來進行,亦可配合教學課程進行課後活動來實施。

三、差異化教學方式:本教學設計主要配合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所設計的科學活動,對於不同能力(或年段)的同學可著重教材不同學習成就,對能力較差的同學而言,主要在於化學變化的現象瞭解與動手作的部分,而對能力中等的同學而言,可進一步探討澱粉其他的原理(:分子結構、澱粉分解),而對能力較佳的同學而言,可鼓勵同學進一步對澱粉探究(:抗性澱粉..)。除此之外,亦可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在教材上作一深入探討,或對此仍有興趣的同學,再作探究式學習的科學活動。

本科學活動主要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與學習,其活動內容大綱如表一所示。本科學活動主要分成四大單元,分別為:澱粉的製作、澱粉在植物中的祕密、澱粉的特性和美味的澱粉。

表一: 澱粉主題活動的活動內容大綱。

澱粉科學活動

活動單元

澱粉的製作

澱粉在植物中的祕密

澱粉的特性

美味的澱粉

活動內容大綱

讓同學探究澱粉主要儲存於植物何處,並進一步讓同學能製作出不同來源的澱粉,如:番薯、馬鈴薯等。

觀察花豆或其他豆類在種子發芽前後,種子內儲存的澱粉的變化?並探究其主要原因。

觀察澱粉和一些化學藥品的反應與透過顯微鏡進一步瞭解澱粉的種類與物性和化性

利用不同來源的澱粉,如:糯米粉、太白粉、玉米粉等,讓同學利用簡單的製作方式去製作出美味的麻糬。

與國中相關科目

理化(化學)、家政、生物

理化(化學)、生物

理化(化學)、生物

理化(化學)、家政

活動時數

(小時)

1~2

1~2

2~3

2~3

活動的內容探究難度可視學生活動狀況作一調整,其科學活動內容描述如下:

一、澱粉的製作:本單元先引導同學判斷在哪些農產品中那些富含澱粉,接著以碘酒進一步檢測農產品中所含澱粉,進而找出富含澱粉的農產品,最後再和同學討論如何從農產品中將澱粉分離出來。

二、澱粉在植物中的祕密: 活動可配合目前生物教材進行,分別準備已泡水的和巳發芽的種子(:),同學預測二種不同狀況種子的澱粉分布,再利用碘液測試和顯微鏡觀測來驗證自己的預測,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解釋發芽前後澱粉的差異及造成差異的可能原因。

三、澱粉的特性:本活動可接續澱粉的製作單元,活動中利用同學所製作出的澱粉和教師提供不同的澱粉,引導同學探究不同澱粉的性質有何不同,例如:利用碘液配製不同濃度之溶液進而觀察顏色差異(如圖一和圖二),也可於澱粉加碘液後,利用顯微鏡加以觀察探究(圖三)

 

clip_image002

圖一:不同濃度的支鍵澱粉在碘液下所呈現顏色 

clip_image004

圖二:不同濃度的直鍵澱粉在碘液下所呈現顏色

clip_image006

圖三:鍵澱粉加碘液在顯微鏡下所呈現情況 

四、美味的澱粉單元:同學經由初步對澱粉認識後,最後教師將經由麻糬的製作來介紹澱粉的糊化現象,首先,教師可引導同學用不同的澱粉來製作麻糬(如圖四),進而由同學自行設計最美味的麻糬食譜。

clip_image008

圖四:不同來源的澱粉所製作而成的麻糬 

n  科學探究活動始終來自日常活動

經由此系列科學探究活動的同學對澱粉的概念有基本的認識,同學也學會探究事物的能力,但要設計一個完美的科學活動,仍需更多專業教師的共同討論、備課、試行與再修正(見圖五),以設計出更好的科學活動,以提高同學的探究興趣,利於同學於課後或假期進行個人的專題計畫或學習,進而增進學生個人日常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具備科學素養的生活能力。

clip_image010

圖五:同學們設計自己的美味食譜

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第二十九期)∕ 林靜雯

星期五 , 4, 1 月 2019 在〈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第二十九期)∕ 林靜雯〉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第二十九期)

林靜雯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一月內容摘要搶先看

一、第八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二、週期表150年相關活動

三、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2019

n  詳細介紹

第八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for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日期:2019730日至201981

開放投稿日期:201931

相關網址:ttp://www.8thnice.org/WordPressCHT/%E5%A4%A7%E6%9C%83%E8%AC%9B%E8%80%85/

clip_image002

經歷2014年在日本、2016年在韓國,六年一次重回臺灣舉辦的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將於2019730日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舉辦。這個研討會極受化學教師及化學教育學者重視,每次大會都會規劃精彩的演講、發表和實務工作坊,讓大家滿載而歸。

本次大會重要日程如下:

l   開放投稿日期:201931

l   投稿截止日期:2019430

l   通知論文接受/拒絕日期: 2019531

l   早鳥報名截止日期:2019615

本次大會主講人

擷取

 此國際研討會的主辦方新加入馬來西亞,下一屆2021年將於馬來西亞舉辦,並於八年後重新回到臺灣主辦。此研討會有專門為高中生化學學習國際交流場次,歡迎高中老師帶高中生參與。相關網站已經架設完畢,敬請臺灣化學教育同好隨時關注相關訊息!

二、週期表150年相關活動

1.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YPT2019

地點: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

日期:2019129

相關網址:https://www.iypt2019.org/opening-ceremony

 

clip_image010

 化學元素週期表是科學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不僅捕捉了化學的本質,也捕捉了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本質。

1869年被認為是Dmitri Mendeleev發現元素週期系統的一年。2019年將是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因此被聯合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YPT2019

2.“女性科學家與元素週期表”國際研討會

地點:西班牙莫夕亞(Murcia)

日期:2019211-212

相關網址:http://www.iypt2019women.es/

image

研討會會議將涵蓋以下主題

  • 女性科學家的歷史、元素和週期表
  • 週期表和化學教育發展(特別關注中學教師教育)
  • 可持續發展的化學元素與週期表
  • 超越元素:構建奈米和生物材料
  • 舊元素與新技術:如何提高生活品質
  • 化學科學、工程和技術領域的女性科學家
  • 瀕危元素:如何面對資源缺乏

本次大會重要日程如下:

·         投稿截止日期(口頭)2019111

·         投稿截止日期(海報)2019125

·         通知論文接受/拒絕日期: 2019130

3.全球化學元素競賽

慶祝IUPAC成立100週年,IUPAC舉辦了一個全球化學元素競賽的活動,參加者可上網回答隨機抽到的15(可上網查相關資訊),答對至少其中的9(60%),就可以獲得一紙證明書,同時取得進入下一階段的競賽,以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簽名的週期表之機會。此活動雖非化學元素週期表150年的活動,但也可以作為相關暖身!

網站:https://iupac.org/100/pt-challenge/?fbclid=IwAR2Z9-2DAs70AlpWgUINRfBWem0TLNs_sq62xIdPCu-q0Sd2U4-d5hP-nSM

可以反覆玩喔!!快上這老少咸宜的網站挑戰自己,看看誰能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親筆簽名?

三、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2019

47IUPAC國際化學研討會

地點:法國巴黎

日期:201977-712

相關網址:https://iupac.org/event/iupac-2019-paris-france/

clip_image014

47IUPAC國際化學研討會將於201977日至12日舉行,主題為Frontiers in Chemistry: Let’s create out Future! 100 years with IUPAC

在這次特殊的百年大會之際,為了強調IUPAC的多元性,大會特別致力於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化學家,同時也鼓勵工業界和學術界的科學家、科學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研討會。

l   投稿截止日期:201931

l   通知論文接受/拒絕日期: 20195月期間

l   早鳥報名截止日期:2019531

《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八期目錄 / 2018年11月

星期二 , 13, 11 月 2018 在〈《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八期目錄 / 2018年11月〉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八期(201811月)

 

主編的話

u  第二十八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n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邱美虹】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化學 —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分享 / 邱美虹、周金城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之我見—談系統思考/邱美虹〔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大會演講啟發/周金城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參與第25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蘇金豆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化學知識饗宴:雪梨ICCE 2018紀實/吉佛慈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微型實驗工作坊的交流與分享/廖旭茂〔HTMLPDF

n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楊水平

u  科學建模本位的探究教學之教材設計 —以化學電池為例/邱美虹、曾茂仁HTMLPDF

n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周金城

u  利用手機及App開發化學探究與實作課程—高中奈米硫粒實驗反應速率的測定/劉燕孝、廖家榮HTMLPDF

n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含影片【專欄編輯/周金城

u  綠色化學實驗模組的設計與應用-1:電化學模組/廖旭茂HTMLPDF

n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室【專欄編輯/楊水平

u  製作天然柚香清潔劑/黎渝秀HTMLPDF

n  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專欄編輯/邱美虹

      u  指導高中生成為國家代表隊出席 2018日本SSH生徒科展發表會及與會心得/劉曉倩HTMLPDF

 

 

第二十八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星期一 , 12, 11 月 2018 在〈第二十八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第二十八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本期專刊主要是報導IUPAC化學教育委員會在澳洲雪梨舉辦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ICCE)席學者與教師的心得。這兩年一次的化學教育年會常會吸引世界各地對化學教學、課程、評量、實驗感興趣的研究人員或教師來共襄盛舉。由於長期投入化學教育的工作者總會在這雙年度大會分享自己的研究或教學成果,使得參與的人就如同一個大家庭一般,每次見面都有說不完的話、與分享不完的教學心得,有人拿了實驗設計向友人口沫橫飛的敘述自己的創作,有人在工作坊上與崇拜已久的同好相識心中無比激動,有人對研究與教學找到知己而建立新的研究團隊,舊雨新知的互動,讓人對這一社群有相當高的期待與認同感,也因為如此,我過去十多年間持續參加ICCE的理由。

常態性文章有邱美虹和曾茂仁以建模探究的方式進行化學電池單元的設計,並結合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學習表現指標,使改良後的教學活動內容更能服膺新課綱的精神,該計裁並經實證研究證明有其正面的效益;廖旭茂的以雷射切割機完整開發一套電化學實驗模組;劉燕孝和廖家榮透過手機及App開發高中奈米硫粒實驗反應速率之測定的化學探究與實作課程,改善既有的實驗方式,充分利用行動裝置,除可以解決額外添購實驗器材的困擾,還可提升實驗數據測量的精準度,非常值得化學老師參考。黎渝秀利用季節性的材料製作天然柚香清潔劑,是結合生活與化學的一個實例,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好奇心,也可以寓教於樂,在即將展開多元選修課程之際,這一主題相信也會引起同學們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劉曉倩長期投入帶領學生參加科展,此次是第三次獲選代表臺灣赴日參與日本SSH生徒科展發表會,在指導學生發、實驗設計、訓練學生發表等等,相當老到,其內容相當豐富可供有興趣向國際舞台邁進的老師參考。最後,希望你會喜歡閱讀這一期的內容!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化學 —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分享 / 邱美虹、周金城

星期日 , 11, 11 月 2018 在〈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化學 —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分享 / 邱美虹、周金城〉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化學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分享

邱美虹1、周金城2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2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
1
[email protected]

2[email protected]


本期專題是以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心得分享為主,五位作者分別就理論的新思潮系統思考進行探討,第一篇文章是邱美虹教授從系統思考的定義著手,討論系統思考的元素及其關係,進而引介大同世界的化學的新思潮,以期待對化學教育勾露出一個新的里程碑。第二篇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周金城教授進一步在其文章中提到系統思考是高層次的思維以及其在工程領域中的運用,並提出其個人對於系統思考與STEM教育的關聯性之看法。第三篇是由宏國德霖科技大學蘇金豆教授將此次研討會的整個活動概要的介紹,讓讀者可以對大會活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第四篇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吉佛慈老師將國際化學教育委員會的會議活動,全程參與大會活動心得,以及大會結束後的自行安排的活動行程也都做一個詳細的說明,讓未來有興趣參與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高中老師可以提早安排規劃。第五篇的臺中市大甲高中的廖旭茂老師,他已有多次參與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經驗,此次受邀安排一個化學實驗工作坊的活動,該文描述如何在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申請舉辦一個動手做實驗工作坊,以及在國內事前的文件申請與準備,到當地實驗活動前場地勘查與準備,辦理工作坊的過程,以及和來自全世界動手做化學實驗專家的交流心得,做了詳細的介紹,這是一篇很有意義的文章。本期的專題文章共有五篇,分別由不同角度來描述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參與心得,讀者可依興趣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閱讀。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之我見—談系統思考 / 邱美虹

星期六 , 10, 11 月 2018 在〈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之我見—談系統思考 /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之我見談系統思考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image

IUPAC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2018710-14日在雪梨舉辦。身為化學會的國家代表,我先於7/9出席IUPAC 化學教育委員會(Committe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CCE)會員會議討論與報告委員會各項事務,我因為執行一項11個科學組織合作的科學家性別差異的計畫案,遂於會中作進度報告。然後再於7/10 上午出席IUPAC國際計畫化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 簡稱STICE)的討論會議,下午再續開CCE會議的第二階段討論會議,並出席開幕式和第一場專題演講。會議期間除出席上述會議外,並出席大會各項專題演講、海報展示、分組報告等等活動。

1. 參與IUPAC 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計畫小組討論

此次共有來自30個國家268位與會者,其中人數最多的當然是澳洲計有97位,其次是美國39位、日本是13位、紐西蘭12位、加拿大和英國各10位,臺灣則是有7位出席(其中3位教授4位中學教師)

大會主題報告共有四場,來自德國基爾大學(Kiel University, IPN)IlkaParchmann是個非常傑出的化學教育學者,目前擔任該校學術與師培副校長的工作。她的報告圍繞在大學教育教學與人才培育上,與之前她在中學化學教育研究上的報告比較不同。但主軸仍是以化學中巨微觀概念的建立為主。其次,Peter Mahaffy and Stephen Matlin報告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該計畫由IUPAC經費補助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教授共同探討如何在大學和中學化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系統思考的能力。此議題雖非新概念,在其他領域早有人涉獵,但是在化學界卻是由Stephen Matlin Nature發表一篇重要文獻後才在IUPAC內引起注意。此次在大會中報告,主要是期待在化學教育界引起重視。而這兩位學者也在大會中安排數場相關議題的論壇,我有幸參與其中<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之學與教>一組而對與系統思考有關的多重表徵、複雜系統、非線性關係、交互作用等議題進行報告(Ho, et al., 2018)。本文後續會對此主題再加以說明。再者,專題演講還有加拿大的新秀有機化學教授Alison Flynn 針對大學有機課程的設計進行翻轉教學,雖然上課學生人數甚多,但在教學時Flynn盡量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並讓教師和學生產生更多的對話,使學習可以更加主動與引起興趣。最後,MarietjiePotgieter以南非在大學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利用網路將實驗能力建立起來做為演講的重點。每場演講都很精彩,也呈現嶄新的思考方式與教學策略,對推動化學教育工作很有啟發性。

 

n  系統思考的定義

系統思考在1987年時由Barry Richmond提出,他認為思考是一種動態的,透過動態思考(dynamic Thinking)可以追蹤自己對特定議題或挑戰產生一個隨時間而改變的表現路徑。而這種動態思考並非與生俱來的Arnold Wade (2015)在回顧許多學者對於系統思考的定義後曾指出,系統思考就是一種系統(system thinking can be viewed as a system),換言之,系統思考就是思考關於系統的系統(system of thinking about systems)。大部分的系統包含三種東西:元素(elements,或稱特性,characteristics)、互連關係(interconnections即特性之間的關係或彼此的回饋)、功能或目的(Meadows, 2008)。這樣的觀點和建模提到成分(components)、關係(relation)和系統[system,或模型(model)強調關係之間更上層的連結關係]不謀而合(邱美虹,2016),揭示尋找組成物的關係,再經由簡單的關係形成複雜關係,再進而到系統的形成。根據Arnold Wade (2015)的觀點,圖2的系統檢測可以確認是否符合系統思考的定義具系統性的準確性。根據Richmond的觀點是要對系統具有見樹又見林的觀點(Richmond, 1994, 引自Arnold & Wade, 2015),但則不符合圖二的互連關係,因為她並沒有解釋系統思考內元素的互連關係。而提出第五項修練的彼得聖吉(Peter Senge)對系統思考的定義則更是沒有目的也缺少互連關係。總之,Arnold Wade (2015)指出系統思考是一連串相輔相成的分析技巧,她可以用來確認和理解系統、預測行為和設計修正使他們可以產生期待的效果。這些能力吉和再一起就是系統。所以這七個名詞分別是系統、元素互動關係的系統、分析技能、確認特定事物、理解、預測和設計、策畫修正。

n  前言

IUPAC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2018710-14日在雪梨舉辦。身為化學會的國家代表,我先於7/9出席IUPAC 化學教育委員會(Committe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CCE)會員會議討論與報告委員會各項事務,我因為執行一項11個科學組織合作的科學家性別差異的計畫案,遂於會中作進度報告。然後再於7/10 上午出席IUPAC國際計畫化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 簡稱STICE)的討論會議,下午再續開CCE會議的第二階段討論會議,並出席開幕式和第一場專題演講。會議期間除出席上述會議外,並出席大會各項專題演講、海報展示、分組報告等等活動。

擷取

此次共有來自30個國家268位與會者,其中人數最多的當然是澳洲計有97位,其次是美國39位、日本是13位、紐西蘭12位、加拿大和英國各10位,臺灣則是有7位出席(其中3位教授4位中學教師)

大會主題報告共有四場,來自德國基爾大學(Kiel University, IPN)IlkaParchmann是個非常傑出的化學教育學者,目前擔任該校學術與師培副校長的工作。她的報告圍繞在大學教育教學與人才培育上,與之前她在中學化學教育研究上的報告比較不同。但主軸仍是以化學中巨微觀概念的建立為主。其次,Peter Mahaffy and Stephen Matlin報告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該計畫由IUPAC經費補助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教授共同探討如何在大學和中學化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系統思考的能力。此議題雖非新概念,在其他領域早有人涉獵,但是在化學界卻是由Stephen Matlin Nature發表一篇重要文獻後才在IUPAC內引起注意。此次在大會中報告,主要是期待在化學教育界引起重視。而這兩位學者也在大會中安排數場相關議題的論壇,我有幸參與其中<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之學與教>一組而對與系統思考有關的多重表徵、複雜系統、非線性關係、交互作用等議題進行報告(Ho, et al., 2018)。本文後續會對此主題再加以說明。再者,專題演講還有加拿大的新秀有機化學教授Alison Flynn 針對大學有機課程的設計進行翻轉教學,雖然上課學生人數甚多,但在教學時Flynn盡量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並讓教師和學生產生更多的對話,使學習可以更加主動與引起興趣。最後,MarietjiePotgieter以南非在大學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利用網路將實驗能力建立起來做為演講的重點。每場演講都很精彩,也呈現嶄新的思考方式與教學策略,對推動化學教育工作很有啟發性。

 

n  系統思考的定義

系統思考在1987年時由Barry Richmond提出,他認為思考是一種動態的,透過動態思考(dynamic Thinking)可以追蹤自己對特定議題或挑戰產生一個隨時間而改變的表現路徑。而這種動態思考並非與生俱來的Arnold Wade (2015)在回顧許多學者對於系統思考的定義後曾指出,系統思考就是一種系統(system thinking can be viewed as a system),換言之,系統思考就是思考關於系統的系統(system of thinking about systems)。大部分的系統包含三種東西:元素(elements,或稱特性,characteristics)、互連關係(interconnections即特性之間的關係或彼此的回饋)、功能或目的(Meadows, 2008)。這樣的觀點和建模提到成分(components)、關係(relation)和系統[system,或模型(model)強調關係之間更上層的連結關係]不謀而合(邱美虹,2016),揭示尋找組成物的關係,再經由簡單的關係形成複雜關係,再進而到系統的形成。根據Arnold Wade (2015)的觀點,圖2的系統檢測可以確認是否符合系統思考的定義具系統性的準確性。根據Richmond的觀點是要對系統具有見樹又見林的觀點(Richmond, 1994, 引自Arnold & Wade, 2015),但則不符合圖二的互連關係,因為她並沒有解釋系統思考內元素的互連關係。而提出第五項修練的彼得聖吉(Peter Senge)對系統思考的定義則更是沒有目的也缺少互連關係。總之,Arnold Wade (2015)指出系統思考是一連串相輔相成的分析技巧,她可以用來確認和理解系統、預測行為和設計修正使他們可以產生期待的效果。這些能力吉和再一起就是系統。所以這七個名詞分別是系統、元素互動關係的系統、分析技能、確認特定事物、理解、預測和設計、策畫修正。clip_image007 

n  系統思考與世界大同的化學

Matlin, Mehta, Hopf, &Krief (2016)根據系統思考提出化學應該扮演三個新角色: 創造新的科學知識、轉化知識為有用的應用、朝向面對眾多世界危機的挑戰,因為化學必須從<作為一門科學(being a science)>轉到<作為一門造福社會的科學(being a science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我想這是一個更偉大更無私的想法,重新界定化學的價值。表1是在這樣的想法下所提出的架構,更彰顯出21世界化學這門學科在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image

n  結語

雖然參加系統思考團隊以Skype開會數次,但面對面的討論與口頭報告,使我對系統思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文僅對定義做一簡介至於如何應用在教學設計上則須待下回分解了。

 

n  參考文獻

Arnold, R. D., & Wade, J. P. (2015). A Definition of Systems Thinking: A Systems Approach,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44, 669 – 678.

Ho, F.M., Boniface, S., Chiu, M.H., Holmes, T.A., MacKellar, J., &Towns, M.H. (2018).Promoting 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 —relevant aspects of chemist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Sydney, Australia, July, 2018.

Matlin, S. A., Mehta, G., Hopf, H., &Krief, A. (2015).One-world chemistry and systems thinking. Nature Chemistry, 8, 393-398.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大會演講啟發 / 周金城

星期五 , 9, 11 月 2018 在〈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大會演講啟發 / 周金城〉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由專題演講的啟發

 

周金城

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科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

Mahaffy, Peter G.教授受大會邀請演講,演講主題是見樹又見林:科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Seeing The Forest while in trees: Systems Thinking in Science Education”,在科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議題,是我過去比較少關注的主題,藉由這次的專題演講,提高了我對此主題的瞭解。Mahaffy教授指出「現今的STEM教育在許多學科都被關注與發展,但是在化學領域與其他領域並沒有將系統思考融入於教學之中。系統思考是一種具有價值的工具,能幫助學生理解所研究的主題以及所獲得的知識,如何和周遭世界產生關聯。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系統思考在可視化的複雜中去發現簡單性。通過系統思考來重新定位化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習者由片段的化學反應與過程知識轉變為該領域的全面性理解。系統思考可以提供學生導引,幫助他們了解STEM教育與多樣的新興全球挑戰的相關性,包含永續性、替代能源、地球限度、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IUPAC計畫得到國際化學科學發展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Chemical Sciences in Development)支持,發展將系統性思考融入普通化學的學習目標與策略。」

n   化學領域中的系統思考

搜尋相關文獻找到化學教育與系統思考有關文獻,Tumy (2016)研究針對共41位的大三與大四的學生進行有關酸鹼概念的半結構訪談,發現學生對於酸的強度解釋與預測,大多使用單一因素來考慮,而非考慮所有影響酸強度的所有因素(如鍵的極性、鍵的強度、氫離子解離度、酸的強度、共軛鹼的穩定度等),因此應該促進學生的系統思考與認識論上的論證對話,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化學學習。系統性思維強調整體不僅只是部分之合。化學是運用系統思考學科之一,例如元素組合成化合物,化合物的性質與元素性質就是截然不同的。當化學系統的反應機制與系統元素能適當的呈現,就可以促進系統思考。

n   工程領域中的系統思考

在工程領域中系統思考也是被強調的,Hill-Cunningham, Mott, and Hunt (2018)指出工程設計過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EDP)引導對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案,能幫助教師了解如何應用EDP創造設計一堂課程,學生經由應用他們所學習過的科學與數學概念來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促進學生理解的EDP重要成果之一是幫助學生系統思考,讓多元觀點與元素能概念化用以解決問題。系統性思考是能夠識別各部分,然後理解各部分如何整合工作以構成整體。

 

表一 EDP步驟、定義與範例說明(Hill-Cunningham, Mott, and Hunt , 2018)

EDP步驟

定義

範例

改進

產品的某一個方面有問題

隨身杯上的飲水孔,會讓咖啡滴出來到地板上。

提問

定義工程類型的問題

如何封住此孔避免滴漏

想像

腦力激盪想法

想出幾個方法

計畫

選擇出最佳想法與勾畫出來,列出材料清單

想法發展,將透明片放入孔中,封住引飲水孔

創造

製造出原型

至製作出原型並測試,能夠成功。

改進

有問題嗎?

我的汽車地毯沒有滴水

 

n   系統思考與運算思維

科學與數學的運算思維與系統思考是有關連性的,Weintrop et al. (2016)指出計算思維是新世代科學標準(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NGSS)的核心之一,數學與科學的計算將增加,計算思維是學校科學與數學的理論基礎,可將其分類為四個面向,分別是資料實務(data practices)、數據實務(modeling and simulation practices)、運算問題解決實務(computational problem solving practices)和系統思考實務( systems thinking practices)

表二科學與數學的運算思維分類 (Weintrop et al., 2016)

數據實務

數據實務

運算問題解決實務

系統思考實務

l   收集資料

l   創造資料

l   操作資料

l   分析資料

l   可視化資料

l   使用運算模組去理解概念

l   使用運算模組去發現和測試解答

l   評估運算模組

l   建構運算模組

l   為計算解決方案準備問題

l   程序設計

l   選擇有效的計算工具

l   評估問題的不同方法/解決方案

l   開發模組化計算解決方案

l   創建運算架構

l   故障排除和除錯

l   調查一個複雜系統的全貌

l   了解系統內的關係

l   傳達有關系統的信息

l   定義系統和管理複雜性

l   數學與科學實踐中的計算思維

 

上表二列出科學與數學的運算思維分類,相關的各項內容詳細說明,該文亦有詳細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參考。事實上,由上表的科學與數學的運算思維分類架構,可以知道由資料收集到系統思考的所包含的各面向,可以做為未來科學與數學教學中融入運算思維的一個架構參考。

n   系統思考是高層次能力

系統思考也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能力。Zoller (2015) 指出可永續性就是需要系統性思考,這需要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ety)、經濟(Econom)和政策(Policy)(簡稱STESEP)的轉變。學校教育必須幫助學生跨學科思考,才能解決問題。由低層次認知技能的知道轉向到高層次認知技能的思考,確保學生具有可永續性的思維,最終培養具有STESEP素養的公民。

 

表三在科學、科技、環境和STES/STEM/STESEP取向科學教育的典範移轉(Zoller,2015)

由此

轉向

l   技術,經濟和社會增長不惜任何代價

l   永續發展

l   錯誤修正

l   預防行動

l   化約論:處理於外部、孤立的、高度控制的、去情境化的成分

l   不受控制的內部複雜系統

l   規律的演算法練習解題

l   問題解決取向包含系統性、跨學科的問題解決、

l   技術可行性

l   經濟和社會可行性、社會責任、負責任的

l   演算法的低層次技能取向教學

l   高層次的STESEP的情境

l   化約主義者的思維

l   系統/橫向思維

l   處理的主題是孤立或封閉系統

l   處理複雜與開放的系統

l   分科教學(物理、化學、生物等)

l   跨領域教學

l   教導知道什麼與評量知道什麼,例如運用演算法解決問題

l   概念學習是為了問題解決與轉變能思考STESEP的情境

l   教師中心、權威、記憶教學

l   以學生為中心、真實世界、高層次認知取向(團隊)學習

 

n   結語

系統思考不只在科學學習上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需要系統性思考,若經常只用單一因素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會容易產生錯誤的問題解決方案。如何幫助學生建立系統性思考,這也是未來化學教育的挑戰。12年國教的自然領域課綱,強調的探究與實作,或許可以更加強調真實世界中的問題,設計高層次的STESEP的情境問題,來幫助學生建立面對未來變化快速複雜世界的能力。

 

n   參考文獻

1.          Hill-Cunningham, P. R., Mott, M. S., & Hunt, A. B. (2018). Facilitating an Elementary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Modul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18(1-2), 53-60.

2.          Tumay, H. (2016). Emergence,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Misconceptions in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nceptualizations of Acid Strength. Science & Education, 25(1-2), 21-46.

3.          Weintrop, D., Beheshti, E., Horn, M., Orton, K., Jona, K., Trouille, L., &Wilensky, U. (2016). Defin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lassroom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5(1), 127-147.

4.          Zoller, U. (2015). Research-Based Transformative Science/STEM/STES/STESEP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Thinking”: From Teaching to “Know” to Learning to “Think”. Sustainability, 7(4), 4474-4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