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化學示範:
葉肉消蝕術的化學示範與探究實驗設計
吉佛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著重學習跨學科與跨領域整合概念,其中國中新增的校訂課程(即彈性學習課程)包含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的課程、社團活動、技藝課程等;而高中新增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也明訂須由自然科教師進行跨學科協同教學,兩個學習階段均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以及強調跨學科和跨領域概念整合的重要性。
108新課綱有提到主題「物質的結構與功能(C)」和副主題「物質的分離與鑑定(Ca)」,以及相關的學習內容「CCa-Ⅴc-1混合物的分離過程與純化方法:蒸餾、萃取、色層分析、硬水軟化及海水純化等」。「葉肉消蝕術」的內涵除了符合上述自然科學領綱的化學科學習內容之外,也符合自然科學領綱生物科的學習內容「BDb-Va-9 植物體的組成層次」及「BGb-Vc-5 演化證據對生物分類系統演變之影響」。此外,進行消除葉肉後的葉脈染色和裝飾品製作也符合高中藝術領域的學習內容「美E-V-2 繪畫性、立體性、複合性媒材與表現技法」。
為了解開學生對食譜式實驗所受的禁錮,同時消除超前學習者對部定課程已提早掌握之優勢,本活動是以不同於部定化學課程內容的「葉肉消蝕術」為主題,在八年級彈性課程的第一週,採取POEC(Prediction, Observation, Explanation, and Comparison)教學策略,藉以檢視學生的先備知識和概念基礎;接著第二週開始讓學生自訂探究主題並設計研究步驟,最後再進行實驗、收集資料、並分析結果等。
n 過去的實驗與示範實驗的構想
一、過去的實驗設計
葉脈書籤是部分國中生物教師曾經帶領學生進行課程的延伸實驗,由於材料和設備需求簡單,只要提醒學生挑選合適的葉片、注意強鹼試劑的危險性、使用加熱裝置並加強防護設備等實驗安全,通常可在一到兩節課的時間內完成步驟引導和操作、成品製作(如圖一)、乾燥及美化。
圖一:傳統上在實驗室以強鹼製成的葉脈書籤
在網路上(御品賞健康莊園的臉書、想享學網頁)有人使用肥皂或洗滌鹼(碳酸鈉,Sodium carbonate,俗名蘇打)取代燒鹼(氫氧化鈉,Sodium hydroxide)的製作方法,以遠離強鹼的威脅,並提升實驗的安全性。然而受限於加熱時間較長,較不適合於課堂上當作延伸活動,也較少讓學生進行驗證。
二、本次示範實驗的設計構想
本示範實驗係扮演一學期探究與實作活動的前導實驗,可以是國中階段專題探究課程的第一節課活動,也可以是高中階段探究與實作的初期體驗活動。教師可預先準備或讓學生到校園自由拾取想做成葉脈書籤的葉片,在上課中進行整學期課程說明、實驗準則要求和評量方式說明的同時,就將各組學生蒐集到的葉片加入原先配製濃度(5 %)正加熱中的燒鹼溶液共煮。接著,教師運用POEC流程進行教學,如圖二所示。在預測(P)階段:學生預測加入葉片到混合溶液共煮將會發生什麼變化現象;在觀察(O)階段:挑選適當的葉片以水龍頭的水流除去葉肉,以實物投影機同步呈現給學生觀察,徵求兩名自願示範的學生,各組任意挑選一片預備的葉片設法進行葉肉分離操作。最好能凸顯出不同葉片去除葉肉的難易程度和效果不同的結果。在解釋(E)階段:學生嘗試解釋實驗的結果;最後在比較(O)階段:小組討論並比較比較原先預測(P)與觀察(O)之間的現象與前後解釋(E)的異同處。
圖二:POEC教學策略應用(邱美虹等人,2005)
n 藥品和器材
大燒杯(1000 mL) 1個、氫氧化鈉(NaOH)30.0 g、漂白水(含NaClO) 20 mL、肥皂 1塊、蒸餾水 適量、各類葉片(包含桂花葉、馬拉巴栗葉及其他校園常見葉片) 數片、舊牙刷 數枝、鑷子 1支、玻璃棒 1個、護目鏡 1個、手套 1雙、淺水盤 數個、加熱攪拌器 1台、報紙或吸水紙 數張。
n 示範前的測試
一、 葉片與燒鹼溶液共熱
1. 秤取30.0 g的氫氧化鈉放入裝有400 mL溫水的大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以促進溶解,再加水到溶液總體積為600 mL,如圖三所示。
圖三:氫氧化鈉(左)和配製5%氫氧化鈉溶液(右)
2. 分開馬拉巴栗的葉片並用自來水洗淨,放入已配製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熱,如圖四所示。
圖四:馬拉巴栗葉(左)和燒鹼溶液共熱處理(右)
二、 葉片與肥皂水共熱
1. 效法網路流傳的作法,以家中廚房容器取代實驗室設備,以肥皂取代燒鹼藥品,將肥皂切碎,放入裝有熱水的不鏽鋼鍋中攪拌以促進溶解,再加入10片洗淨的葉片,如圖五所示。
圖五:肥皂切碎放入煮鍋中溶解,並加入葉片共熱
三、 葉片與燒鹼和漂白水共熱
1. 葉片與燒鹼和漂白水共熱,如圖六所示。
圖六:馬拉巴栗葉(左)和燒鹼和漂白水溶液共熱處理(右)
四、 葉肉清除測試
1. 在葉片與燒鹼溶液共熱以及葉片與肥皂水共熱的過程中,每隔10分鐘取出一片葉片放進盛有水的淺底盤中,用牙刷進行葉肉的清除測試,過程中燒杯和煮鍋必須不斷加水以補充煮沸時減少的水量,直到所有葉片的葉肉清除測試完畢為止,如圖七所示。
圖七:葉片與肥皂水在瓦斯爐上持續加熱(左);用牙刷進行葉肉清除測試(右)
2. 比較測試的結果與網路影片的成品,教師在示範之前可事先得到下列參考數據:(1)同種葉片,同種鹼液(燒鹼或肥皂水),在煮沸時間不同時,比較葉肉消蝕程度的差異。(2)同種葉片,同種葉肉消蝕程度相同時,在不同鹼液中,比較所需煮沸時間的差異。(3)同種鹼液,相同煮沸時間,比較不同葉片的葉肉消蝕程度的差異。
n 正式示範
1. 各組學生派代表到校園撿取葉片,洗淨葉片。若樹枝和多個葉片,剪成單一葉片。
2. 葉片放入裝有鹼液(氫氧化鈉溶液)中共熱,如圖八所示。
圖八:各組挑選的葉片(左);葉片與氫氧化鈉溶液共熱(右)
3. 〔P-預測階段〕在加熱的階段,教師告訴學生燒杯中的鹼液如何事先配製,並提醒學生觀察燒杯中溶液的顏色變化。然後,倒入20 mL熱漂白水繼續共熱,如圖九所示。
圖九:加熱漂白水(左);葉片與鹼液和漂白水共熱(右)
4. 〔P-預測階段〕請學生預測在20分鐘後,取出葉片並平放在戴手套的手掌上,到水龍頭下方沖洗會出現什麼結果,可能的原因是什麼,並填寫在學習單上。
5. 〔O-觀察階段〕等待學生填寫完學習單的預測階段部分後,教師戴上手套,用鑷子夾出一片馬拉巴栗的葉片平放手掌上,到水龍頭下方沖水;並請學生觀察沖水前後的差異,如圖十所示。請填寫學生學習單。
圖十:葉片沖水前(左);葉片沖水後(右)
6. 在加熱的階段,由於需時較長,因此教師利用此時間簡介葉片的結構及其成分,以及鹼液和漂白水的基本性質,幫助學生在解釋階段有基本的先備知識,但是不談及葉片與鹼液和漂白水如何發生化學反應。
7.〔O-觀察階段〕取出全部葉片,放到大水盆中,請學生推派代表出來體驗,任意選一片葉子示範,可用牙刷除去葉肉,或是直接沖水;並請其他學生觀察結果,如圖十一所示。請填寫學生學習單。請填寫學生學習單。
圖十一:軟化後的葉片(左);學生去除葉肉(右)
8. 〔O-觀察階段〕請學生傳閱除去除葉肉的葉片。請填寫學生學習單。
9. 〔O-觀察階段〕教師用報紙吸去葉片的多餘水分,再用吹風機快速吹葉片,請學生傳閱觀察葉片的結構與外觀,如圖十二所示。請填寫學生學習單。
圖十二:乾燥後的葉片(左–馬拉巴栗葉片;右–桂花葉片)
10.〔O-觀察階段〕以浸泡染料或塗抹的方式,教師著色乾燥葉脈,請學生傳閱觀察葉片的顏色覆蓋情形,如圖十三所示。請填寫學生學習單。
圖十三:上色後的葉脈(左–單色上色;右–多色上色)
11.〔E-解釋階段〕請學生傳閱著色的葉脈後,學生分組互相討論並解釋葉片與鹼液和漂白水共熱能去除葉肉的變化現象背後的化學原理。
12.〔C-比較階段〕請學生比較原先預測(P)與觀察(O)之間的現象異同處,並比較預測(P)可能的理由與解釋(E)的理由之間的異同處。請填寫學生學習單。
13. 〔C-比較階段〕教師總結葉肉消蝕術的化學原理,學生據以在個人學習單上進行修改或補充解釋。
n 廢棄物處理
染色的葉脈可做為造型書籤使用,也可拼組成一幅藝術畫作,或貼上卡紙護貝作為萬用卡片使用;使用的化學藥品無毒性,液體廢棄物可用大量放流水沖洗排放。
n 科學原理和概念
判斷哪些植物的葉片能夠成功地分離葉肉與葉脈,必須了解支持葉片的主要成分為何,以及選擇一種合適的反應試劑,且此試劑具有不會溶解葉片的支持成分,而會溶解葉肉的成分。葉片的三大構成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其中纖維素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類(見圖十四),半纖維素是雜聚的多糖類,主要的成分是木聚醣(見圖十五),而木質素則是交叉連結的酚聚合物(見圖十六)。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十五:半纖維素(木聚醣)的化學結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十六:木質素的化學結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根據Buranov 和 Mazza(2008)的研究,當葉片與NaOH共熱時,木質素與半纖維素兩種成分之間的阿魏酸鍵(Ferulic Acid)是與NaOH反應的關鍵位置(見圖十七)。
圖十七:木質素與半纖維素間的阿魏酸鍵
(圖片來源:Modenbach & Nokes (2014))
阿魏酸(Ferulic Acid,學名是4-羥基-3-甲氧基肉桂酸,化學結構如圖十八所示)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植物種子和葉片中的酚酸,能和多醣和蛋白質結合成為細胞壁的骨架。阿魏酸與碳水化合物(許多‒OH)之間形成的酯鍵極容易受到NaOH的降解,因為從NaOH解離出來的氫氧根離子提升酯類發生水解反應的速率。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n 化學科、跨學科與跨領域的課程設計
一、化學科探究的問題
葉肉消蝕術有三個階段:讓葉片經由化學反應的分離階段,漂白葉片殘留成分的氧化還原反應階段,以及用染料染色的滲透作用階段。筆者曾經帶領過國中生(見圖十九左)與高中生(圖十九右)分別進行葉肉消蝕術的探究實驗,匯集一些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也曾有幸跟新北市樹林高中自然科教師們(見圖二十)以「玩探究,拚實作—葉肉消蝕術」為題,針對新課綱的探究與實作課程進行實作分享和意見交流。
圖十九:中學生體驗:國中生(左);高中生(右)
圖二十:高中自然科教師體驗:進行葉肉消蝕(左);消蝕成品大合照(右)
在學生在POEC的學習過程中,從第一次的學習經歷到經驗反差、失敗或是挫折,是激起學生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法,重新出發的一大動力。這些問題包括:學生發現某些葉片一取出便隨葉肉一同消蝕瓦解、或是刷再久也無法順利完全去除葉肉、或是染色效果不佳等等。作者歸納出中學生的五大主要疑惑(見圖二十一)包含:葉片的種類有限制嗎?不同葉片的葉肉分離效果相同嗎?有沒有比肥皂更好的消蝕藥劑替代品呢?軟化葉片可以不使用熱源嗎?不加熱的軟化時間一定比較長嗎?有快速去除葉肉的好方法嗎?染色的試劑有哪些?是否有方便快速的好方法?以上可提供各組同學參考,或由各組同學自行挑選一個想探究的問題,再設計實驗步驟去求解。
圖二十一:中學生對葉片消蝕術的五大疑惑
二、 跨學科的探究課程設計
化石是地表上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據,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植物化石通常只能保留葉脈、葉柄、葉緣等外型特徵(李慶堯,98年10月),亦即葉肉消蝕後的葉片骨幹。對於地層質地較細緻的細砂岩或黏土,例如新竹關西的砂岩地層,如果有落葉飄落在地面印出痕跡,長時間後枝葉腐爛所留下的痕跡便稱為印痕化石。因此,以化學反應實驗進行葉肉消蝕的探究活動時,可延伸探究的觸角到葉片的組成成分(葉肉、葉脈、葉柄、葉緣等)與特性,或是利用植物化石的類別判別植物演進史,進行生物科探究;也可延伸探究的觸角到砂岩上的不同植物化石的印痕深淺比較,或是同種植物化石在不同部位的印痕深淺比較等,進行物理科探究;還可延伸探究的觸角到植物化石出現處的地層成分和年代分析,或由植物化石的物種推論出該地曾經出現的氣溫或雨量等氣候類型,進行地球科學科探究等。跨學科設計課程架構示意圖如圖二十二所示。
圖二十二:葉肉消蝕術的跨科課程設計
三、 跨領域的課程設計
葉肉消蝕術是以自然領域概念之探究為主,無論是以化學反應分解植物葉片的部分成分,或是以漂白劑淡化物質的顏色,都是屬於科學(Science)能力的訓練範疇;觀察不同種類植物葉片的結構時,可以借助工業用X光機直接拍攝清楚的葉脈細節,也可以運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植物化石表面特徵,此等工業X光機或是光學顯微鏡的操作使用,屬於科技(Technology)領域能力的培養;應用葉肉消蝕術於紙漿的製造或回收紙的再造時,相關技術可以讓學生學到製程的技術與設備操作,屬於工程(Engineering)技能的培養;製作消除葉肉剩下的葉脈成為書籤、賀卡、畫作、文創商品等,屬於藝術(Art)能力的展現;配製化學試劑的濃度配製,借助數學運算進行重量和試劑用量的換算,屬於數學(Mathematics)能力的熟練與應用。本課程期望效法STEAM教育的精神,培養學生具有五大領域的素養概念。跨領域STEAM課程架構示意圖如圖二十三所示。
圖二十三:葉肉消蝕術的跨領域課程設計
n 結語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的實施,趨動自然領域教學現場的教師合作規劃能引導中學生探究思考的主題,若要設計主題學校容易推動且學生容易操作,就必須具備實驗器材和設備的門檻不高的條件,實驗材料易於準備及方便取得等條件,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才是最主要的課程目的。本文主題「葉肉消蝕術」的探究之前,以化學示範的方式,使用POEC教學策略,讓學生動腦預測、觀察、解釋及比較,教師儘量讓示範實驗更為生動、吸睛、奇異、衝突、且有趣,更能激發並驅使學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動力。
n 參考文獻
1. Alicia A. Modenbach & Sue E. Nokes. (2014). Effects of Sodium Hydroxide Pretreatment on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Biomass, https://bit.ly/3eivETT.
2. Buranov,A. U., & Mazza, G. (2008). Lignin in straw of herbaceous crops. Ind. Crops and Products, 28(3), 237-259. http://dx.doi.org/10.1016/j.indcrop.2008.03.008.
3.Eero Sjöström (1993). Wood Chemistry: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ISBN 978-0-12-647481-7.
4. K.V. Sarkanen & C.H. Ludwig (eds) (1971). Lignins: Occurrence,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Reactions. New York: Wiley Intersci.
5.Emma stein(2018),木質素分解法—科學家發現新型酶可降解木質素,將植物廢料轉為高價值產品。科技新報。發布日期 2018年06月29日。取自:https://bit.ly/2A1acUF。
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國家教育研究院,107年。取自:https://bit.ly/2WPsz6I。
7. 邱美虹、林世洲、湯偉君、周金城、張榮耀、王靜璇合著(2005)。科學創意實驗書。台北市:洪葉文化。
8.葉,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葉。
9.纖維素,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纖維素。
10.半纖維素,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半纖維素。
11.木質素,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木質素。
12.李慶堯(2009)。台灣植物化石地層。取自:https://bit.ly/2ZzmXAo。
13.葉脈書籤,華人百科。取自:https://bit.ly/36sZaDL。
14.葉脈書籤的製作方法。取自:https://bit.ly/3bUWBLS。
15.葉脈標本的製作,國立台中教育大學NTCU科學遊戲實驗室。取自:https://bit.ly/36sxper。
16.葉脈書籤DIY。取自:御品賞健康莊園【蟬蘊茶】臉書。
17.透明系葉脈書籤自己作,獨一又無二,想享學。取自:https://bit.ly/3gq0ThF。
中學化學示範:
高分子塑型的教師示範和學生實作
林韋彤、高湘琪、張佳智*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在日常生活及和現代工業中,常見的物質—塑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材料。高分子(也稱為聚合物)是由許多單體(也稱為小分子)以共價鍵的方式串聯而成。高分子的可塑性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舉凡垃圾袋、垃圾桶、手搖杯、收納櫃、乃至坐墊,處處都有高分子的身影。為甚麼有些塑膠製品在成型後就不太會變形呢?為甚麼有些塑膠遇熱就會軟化呢?
本實驗採用隨手可得的高分子材料作為實驗用素材,探討高分子變型程度與溫度的關係,適合讓國中和高中學生能開始思考實驗結果背後的科學原理,並利用這個機會探討塑膠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同時,也可以讓國中和高中學生學習如何利用書本和網路查詢相關的文獻資料,並學會如何過濾出有用的資訊。本實驗使用的材料大多為家用產品且無安全疑慮,而且未使用化學藥品,因此可以在教室或在家中進行,只要注意在使用熱水時避免燙傷。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中,(一)有關「塑膠」的學習內容方面:在第四學習階段(國中)有提到主題「物質的反應、平衡及製造(J)」和次主題「有機化合物的性質、製備及反應(Jf)」,及其學習內容「Jf-Ⅳ-4常見的塑膠。」;在第五學習階段(高中)也有提到主題主題「科學、科技、社會及人文(M)」和次主題「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Mc)」,及其學習內容「生活中常見之合成纖維、合成塑膠及合成橡膠之性質與應用。」。(二)有關「高分子(聚合物)」的學習內容方面:在第五學習階段有提到「科學、科技、社會及人文(M)」和次主題「科學、技術及社會的互動關係(Ma)」,及其學習內容「CJf-Va-4常見聚合物的一般性質與分類。」和「CJf-Va-5常見聚合物的結構及製備。」因此,本實驗「高分子塑型」的化學內容符合新課綱自然科學領域國中和高中的學習內容。
一、 教師示範
1. 教師事先準備兩個不同類型的塑膠瓶(如回收標誌為五號PP及六號PS的塑膠瓶)、各剪裁成兩片塑膠片(約10 cm × 5 cm)、熱水(500-700 mL裝在保溫杯中,或用電熱板加熱)、兩支金屬鑷子、一個透明玻璃容器(如不玻璃罐或玻璃燒杯,容量約1000 mL),帶到教室。
2. 教師放置一個1000 mL的玻璃透明容器(如玻璃罐或大燒杯),倒入裝在保溫瓶約500 mL的熱水。
3. 教師手持兩個大小相同但不同材質(如PP和PS)的塑膠瓶,同時放入熱水中,如圖一所示。教師請學生觀察兩個塑膠瓶的瓶身型態是否改變並比較其異同。
圖一:分別為六號(左)及五號(左)回收標誌之材料受熱情形
4. 接著,教師取出兩片大小相同但不同材質的長形塑膠片,請兩位學生協助,先捲成圓桶狀,以金屬鑷子固定,並同時放置於熱水中加熱1分鐘,如圖二所示。在有外力(使用鑷子)固定的情況下,教師請學生觀察兩個塑膠片的型態是否改變並比較其改變程度。
圖二:兩種塑膠片的受熱方式
5. 最後,教師取出上述的塑膠片,不以金屬鑷子固定,放置於熱水中加熱1分鐘,如圖三所示。在無外力(不使用鑷子)固定的情況下,教師請學生觀察兩個塑膠片的型態是否改變並比較其改變程度。
圖三:不以外力固定的受熱過程與方式
6. 學生比較相同材質在有外力固定和無外力固定的情況下的塑膠型態的變化。
二、 課堂討論
· 什麼是「塑膠」?這種類型的材料通常具有甚麼樣的特性?
· 大家都知道寶特瓶不能裝熱水,回想一下,當寶特瓶遇到熱水會發生甚麼現象呢?
· 為甚麼「塑膠」具有可塑性?
· 在日常生活常見的塑膠種類中,試著上網找找有哪些不同種類的塑膠(環保編號1-6),以及全球每年各種塑膠的產量?
· 常見的塑膠是由什麼結構的小分子構成的,並畫出化學式。
一、 實驗目的
本實驗使用生活中容易取得的塑膠材料(例如:寶特瓶、塑膠杯、牛奶罐)來觀察其置放於不同溫度下有無外力的影響下的塑膠型態變化,進而說明常見聚合物的物理性質及其相關原理。
二、 實驗器材
各類塑膠瓶各1瓶、熱水(55℃、70℃和85℃,裝在保溫杯中)各1杯、剪刀1把、金屬鑷子1支、溫度計(100℃,可用廚房用溫度計)1支、容器(如不銹鋼杯、玻璃罐或玻璃燒杯,容量約500 mL)1個、計時器(或手機的計時器)1個。
三、 實驗內容
本實驗選用四種塑膠: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進行實驗,以溫度和外力作為變因去觀察塑膠的變化狀態。進行實驗並觀察變化現象如下:
1. 觀察各類塑膠的特性,並試著整理出其中的性質差異(材質硬度、可繞性、觸感等)。
2. 將剪好的塑膠片彎曲後,以鑷子固定,並放置於不同溫度的水熱中加熱1分鐘,分別是55℃、70℃、85℃,在有外力(使用鑷子)固定的情況下,觀察其是否彎曲變形和變形的程度多寡。
3. 放置上述實驗塑型後的塑膠片於熱水中加熱1分鐘,在無外力(不用鑷子)固定的情況下,觀察其型態是否再次改變。
四、 實驗步驟
1. 將收集來的各式塑膠剪成相同大小的長條狀塑膠片(約5 cm × 2 cm),如圖一所示。
圖一:塑膠瓶(左);剪成長條的片狀(右)
2. 本實驗使用五種的塑膠片,包含1/PET、2/HDPE、5/PP(飲料店)、5/PP(豆漿)及6/PS,如表一所示,此處和表中的號碼為塑膠材質回收編號。
表一:原本使用的五種塑膠片
3. 剪好的塑膠片先捲起來後,以鑷子固定,並放置於不同溫度(55℃、70℃和85℃)的熱水中加熱1分鐘,在有外力固定方式下,觀察其是否彎曲變形及其程度,如圖二所示。
圖二:塑膠片捲起來(左);以鑷子固定(右)
4. 放置上述實驗加熱後(在有外力固定方式下)的塑膠片分別在不同溫度(55℃、70℃和85℃)的於熱中加熱1分鐘,在無外力(不用鑷子)固定的情況下,觀察其型態是否再次改變。
本實驗使用五種的塑膠片,進行有外力固定方式(塑膠片先捲起來,以鑷子固定,然後泡熱水1分鐘)和無外力固定方式(進行外力固定方式後,不用鑷子固定,然後泡熱水1分鐘),分別在55℃、70℃和85℃下的實驗結果,如表二、表三及表四所示。
表二:在55℃下,有外力固定和無外力固定的塑型情形
表三:在70℃下,有外力固定和無外力固定的塑型情形
塑型方式 |
1/PET |
2/HDPE |
5/PP |
5/PP |
6/PS |
有外力固定 |
|||||
無外力固定 |
表四:在85℃下,有外力固定和無外力固定的塑型情形
塑型方式 |
1/PET |
2/HDPE |
5/PP |
5/PP |
6/PS |
有外力固定 |
|||||
無外力固定 |
|
由實驗結果可以得知,透過加熱,高分子會變軟,直接降至室溫後可以被塑型。在有外力固定的情況下,溫度愈高捲曲的狀況會愈明顯,然而捲到一定程度後則不再改變。然而,定型後的樣品經過浸泡於熱水後,由於樣品中有殘存的應力,樣品的形狀會逐漸變的較為展開,然而改變的程度也與採用的高分子樣品種類密切的相關。浸泡於熱水中的時間也會影響到高分子材料型變成度。當塑型溫度低於玻璃化轉移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時,塑型變得較為困難。然而聚苯乙烯(PS)的玻璃化轉移溫度較高(≥100°C),使得其材質較硬,造成塑型困難。然而如果高分子長時間受力且具有充分能量能達到較穩定的狀況時,塑膠材料也可以被塑型。除了將高分子捲起來以外,也可以讓學生嘗試將樣品彎曲成不同的幾何結構(例如:螺旋狀、多邊形)。
物質分成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可透過分子與分子間距離的遠近和分子移動的速率來做區分。當物質為固態時,分子與分子之間的堆積較為緊密,且分子不可任意移動,因此它具有固定的體積和形狀。當物質為液態時,分子與分子間的距離較固態時大,因此分子可以任意移動,造成液態受到外力作用時並無固定的形狀。當物質為氣態時,分子間的距離為最大,因此並沒有固定的體積和形狀。
高分子材料為甚麼有時候是透明的?為甚麼有些高分子材料是不透光的呢?透明的高分子通常結晶度較低,其晶體過小從而無法造成光散射。然而不透光的高分子結晶性較強,所形成的結晶因光散射而造成材料呈現霧霧的狀態。
在前言中,我們提及生活中常見的塑膠為一種常見的物質,這次實驗所介紹的新物質─「塑膠」,具有一種被稱為「玻璃態(glassy state)」的狀態。當塑膠達到某一個溫度時,分子間的鏈結會進行局部運動,造成塑膠會在較硬的固態或較柔軟的類液態之間進行玻璃化轉變,其取決於各種塑膠的玻璃化轉移溫度(Tg)範圍,而此範圍由該材料的結晶程度來決定。當溫度高於Tg時,塑膠分子鏈得到足夠的動能,從而使得塑膠變得較柔軟,使得我們可以進行高分子的塑形。當溫度降到Tg以下時,由於高分子的動能大幅降低,造成分子鏈被鎖住在非平衡的狀態下。而再次重新加熱塑膠後,塑膠中本來被鎖住的分子因為得到足夠的動能,讓原先已被固定的塑膠又會變回原先的樣子。加熱使得高分子能〝鬆弛〞,乃至使得高分子樣品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復原本的形狀。本實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溫度是影響分子運動的主要原因,而溫度的高低會影響樣品在相同時間下吸收到能量多寡。吸收熱量的時間對於材料呈現出的特性有正相關。
· 塑膠樣品的邊緣,較為鋒利,應注意安全。
· 由於實驗會使用到熱水,應注意避免燙傷。
· 接觸玻璃杯時,應著防熱手套。
玻璃化轉移溫度(Tg)其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會受塑膠本身分子量、結構、塑膠過往的熱處理製程等因素的影響。表五是塑膠材質的回收編號等資料。
表五:塑膠材質的回收編號、名稱、Tg及特色
編號 |
名稱 |
Tg(℃) |
特色 |
1 |
PET 寶特瓶 常見:罐裝飲料 |
80 |
不耐酸鹼,耐熱度60℃~85℃,但70℃以上就會變形,且超過40℃可能會出現影響人體染色體的物質。 |
2 |
HDPE 高密度聚乙烯 常見:厚塑膠袋、清潔劑瓶、牛奶瓶 |
-120 |
耐酸耐鹼,耐熱最多只到60℃ 適用溫度90℃~110℃ |
3 |
PVC聚氯乙烯 常見:水管、雨衣、部分塑膠杯、瓶外標籤 |
86 |
材質穩定,可塑性高,其耐熱度60℃~80℃,但攝氏60度以上可能出現致癌物。 |
4 |
LDPE低密度聚乙烯 常見:較薄塑膠袋 |
-110 |
耐酸鹼、耐腐蝕,其耐熱溫度約70℃~90℃ |
5 |
PP聚丙烯 |
-10 |
耐高溫、耐酸鹼、耐化學物質,其耐熱溫度約100~140℃ |
6 |
PS聚苯乙烯 常見:保麗龍 |
100 |
耐熱最多到攝氏70-95度 |
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國家教育研究院,107年。取自:https://bit.ly/2WPsz6I。
2. 塑膠與溫度變化互動,http://www.ppsolutions.com.tw/chinese/plastictemperature。
3. 常見塑膠材質、特性、常見產品及耐熱溫度,https://www.fda.gov.tw/upload/133/2015011414464365235.pdf。
4. Mateus, A.L., Polymer Processing Demonstration Using PET Bottles, J. Chem. Educ. 2019, 96, 8, 1696.
中學化學示範:
自製簡易蒸餾裝置進行示範教學
李俊穎
新北市立光復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面對新課綱的高中化學課程,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中,有提到主題「物質的結構與功能(C)」和副主題「物質的分離與鑑定(Ca)」,以及相關的學習內容「CCa-Ⅴc-1混合物的分離過程與純化方法:蒸餾、萃取、色層分析、硬水軟化及海水純化等。」。為配合108課綱的學習內容,筆者設計一個利用家用物品組裝簡易的蒸餾裝置,在教學方法上以師生互動對話討論的方式進行示範教學,在問與答之間引導學生觀念的建構,在操作與觀察之中思考其中的原理。此示範教學也配合手機直播的方式讓在教室遠方的學生方便觀察細微的現象。
筆者規劃約15分鐘的演示教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由生活常見的米酒、高粱酒切入,並且透過點火說明米酒的酒精濃度不足以直接點燃;第二部分利用自製的簡易蒸餾裝置展示蒸餾的過程並藉此說明其原理;最後一個部分則以食鹽的溶解度粗略地判斷酒精的濃度,並以咻聲瓶的點火作為結尾。
影片網址:自製簡易蒸餾裝置進行示範教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iMuc_j52E。
l 器材:塑膠水盆 2個、寶特瓶(標籤撕掉) 2個、電工膠布 1捲、空鋁罐 5個、燒杯(50 mL)4個、燒杯(250 mL)1個、燒杯(1000 mL)1個、塑膠滴管 5隻、水果叉(或蛋糕叉)數隻、藥勺 1隻、冰塊(冰浴用)適量、食鹽適量。
l 藥品:料理米酒1瓶、58°高粱酒 1瓶、酒精(95%)1瓶。
l 視訊直播器材:手機 1隻(可連線網路,筆者以自己的臉書帳號直播)
階段一: 酒類介紹與可燃性示範
1. 首先,教師在桌面上擺放「料理米酒」和「金門高粱酒」兩種家庭常見的酒類,藉此吸引學生的目光並且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酒的差異。在此階段大多數的學生可以透過瓶身的標示說出酒精濃度的差異,引導學生觀看標籤,米酒的酒精濃度大多落在19~22%,高粱酒大多為58%,如圖1所示。
圖1:陳列米酒和高粱酒給學生觀察並引導討論酒精濃度的差異。
2. 接著,讓學生猜測米酒與高粱酒何者可以點火燃燒。教師利用鋁罐倒立的凹槽作為燃燒平台,分別倒入少量的米酒和高粱到兩個鋁罐凹槽,以點火槍點火,並請學生仔細觀察何者可以著火燃燒,此時暫時關閉教室的電燈會更有助於觀察,如圖2所示。
圖2:以點火槍點燃米酒(在白色鋁罐凹槽內)和高粱酒(在黃色鋁罐凹槽內),高粱酒可以點燃,米酒則否。
3. 教師帶領學生討論上述點火實驗的結果,此階段大多的學生會了解酒精濃度是能否著火的關鍵,但可能不太清楚可以燃燒的酒精臨界濃度,此時示範教師可以口頭說明需要約40%以上(大多文獻資料提到50%或以上)的酒精濃度才能順利點火燃燒,因此米酒無法點燃,高粱酒則可以燃燒。
階段二: 自製簡易的蒸餾裝置
1. 首先,請學生仔細觀察教師的示範,並且提示觀察現象與稍後的問題討論相關。此時教師取出兩個燒杯,並於其中一個燒杯內倒入80毫升的95%酒精,此時可邀請一位學生取另一個燒杯裝滿自來水,接著倒入自來水到裝有酒精的燒杯中,以水稀釋酒精至刻度約200毫升處,此時教師詢問學生酒精濃度的改變,最終稀釋的酒精濃度約落於30~40%之間。
2. 隨後,教師取出兩個寶特瓶(標籤撕掉),倒入上述的酒精溶液到其中一個寶特瓶內,拿起另一個寶特瓶請學生仔細觀察瓶內有無液體,教師強調瓶內是乾燥的並無其他液體成分。此時教師邀請另一位學生協助將兩個瓶子的瓶口對接在一起,裝有酒精溶液者為下瓶,空瓶子為上瓶,如圖3所示。
圖3:教師說明蒸餾裝置的架構(左);邀請學生協助組裝蒸餾裝置(右)。
3. 以電工膠布纏繞兩個寶特瓶的瓶口對接處,待螺紋處都纏繞一圈膠布後,小心地扳彎折上方的寶特瓶,使之產生一點的角度,再纏繞數圈膠布。扳動瓶身加大彎折角度,再次纏繞數圈膠布。重複上述步驟直至兩個瓶身的夾角約120°,如圖4所示。
圖4:在組裝蒸餾裝置時,邊纏繞邊彎折做出夾角,直到兩瓶瓶身的夾角約120°。
4. 取出兩個塑膠盆,下瓶端(裝酒精溶液者)浸泡在熱水浴中並蓋上兩條抹布以利保溫,上瓶端(空瓶)浸泡冰水浴中,完成蒸餾裝置如圖5所示。在完成組裝裝置後。引導學生思考此裝置的組裝用意為何,並且藉此討論蒸餾的原理。
圖5:自製簡易蒸餾裝置的組裝(左);組裝完成蒸餾裝置的外觀(右)。
5. 在等待蒸餾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蒸餾的關鍵是利用沸點的差異分離物質。此時教師取出另一個空寶特瓶,倒入約20毫升的米酒,蓋上瓶蓋後浸泡於熱水浴中。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裝置組裝過程,並請同學嘗試提出見解,在1至2分鐘後教師取出在熱水浴中的寶特瓶並打開瓶蓋,邀請學生以點火槍朝向瓶口點火,便可觀察到漸層的火焰由瓶口燃燒至瓶底,並發出咻聲(咻聲瓶),如圖6所示。
圖6:寶特瓶內裝20毫升米酒,浸泡瓶身到熱水浴中(左);點燃米酒蒸出的酒精蒸氣,進行咻聲瓶的示範(右)。
6. 在咻聲瓶實驗結束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原本無法燃燒的米酒,為什麼在浸泡熱水後,產生容易燃燒的蒸氣,藉此引導學生推理出蒸餾裝置的蒸餾原理。
階段三: 蒸餾液與酒精濃度的檢驗
1. 在等待蒸餾液產生的同時,教師取出四個鋁罐並倒置在桌上,拿出食鹽以藥勺(小端)各取一平匙的食鹽放置於鋁罐凹槽處,分別滴入1毫升的水、米酒、高粱酒、酒精(95%)。,如圖7所示。
圖7:取一平匙的食鹽,分別放置於4個鋁罐的凹槽(左);分別滴入1毫升的水、米酒、高粱酒及95%酒精(右)。
2. 邀請四位學生以拋棄式水果叉仔細攪拌,請學生仔細觀察食鹽的溶解情形。由於食鹽溶解情形不太容易觀察,因此在情況,教師可以使用手機以直播的方式拍攝特寫,讓在教室遠方學生可以在網路上同步觀察食鹽的溶解情形,如圖8-9所示。
圖8:學生以水果叉攪拌溶液觀察食鹽的溶解情形(左);透過手機直播特寫細微現象,讓更多學生能同時觀看(右)。
圖9:在示範的影片中,以子母畫面插入手機直撥的特寫畫面,有助於呈現較細微的觀察。
3. 在攪拌完畢後,請學生觀察食鹽的溶解情形。食鹽幾乎完全溶解在水中,而幾乎完全沒有溶解在95%酒精中,未溶解的食鹽量(由少到多)依序為水、米酒、高粱酒、95%酒精,如圖10所示。
圖10:以一平匙的的食鹽溶解在1毫升的95%酒精、高粱酒、米酒及水中,未溶解的食鹽依序遞減(酒精剩餘最多,而水幾乎全部溶解)。
4. 示範到此,蒸餾裝置內的蒸餾液大約可以蒐集到1毫升左右,接著教師拆開蒸餾裝置,並取出另一個鋁罐仿照上述步驟,以食鹽的溶解度粗略地檢驗酒精的濃度,發現蒸餾液的酒精濃度與高粱酒差不多(酒精濃度提高了),如圖11所示。
圖11:取出蒸餾液約1毫升,溶解等量的食鹽,發現未溶解食鹽介於高粱酒與95%酒精之間。
5. 取得少量的蒸餾液與原先蒸餾前的酒精溶液(酒精濃度約30~40%),分別滴加於兩個鋁罐的凹槽,以點火槍進行燃燒檢驗。此時學生觀察到蒸餾液可以輕易點燃(酒精濃度已提高),而未蒸餾的酒精溶液難以點燃,如圖12所示。(若酒精溶液為40%,長時間點火還是可以成功燃燒)
圖12:分別倒入少量的蒸餾液(左鋁罐)與未蒸餾的30~40%酒精溶液(右鋁罐)到鋁罐的凹槽(左);以點火槍點火,蒸餾液可以輕易點燃而未蒸餾的酒精溶液則不易點燃(右圖)。
6. 最後示範,教師倒出蒸餾裝置上瓶中的蒸餾液,瓶身稍微浸泡在熱水浴中,使殘留在瓶內的酒精蒸氣快速揮發,邀請學生操作咻聲瓶實驗,結束此次示範,如圖13所示。
圖13:倒出上瓶(冷凝瓶)中的蒸餾液後,利用瓶內剩餘的酒精蒸氣進行咻聲瓶的實驗。
1. 由於本實驗有少部分點火的需求,因此在實驗操作場所旁,須備有水盆與濕抹布。
2. 進行咻聲瓶實驗時,建議使用長柄的點火槍較為安全,若要以普通打火機點火,建議戴上麻布工作手套與安全眼鏡以免燙傷。
3. 酒精、高粱酒、米酒對環境無害,實驗過後可直接以水清洗乾淨即可。
4. 實驗用過的寶特瓶、鋁罐,妥善回收即可。
一、 蒸餾的簡易原理
蒸餾是一種藉由混合物沸點的差異來分離物質的一種物理分離方法,透過蒸餾裝置(見圖14),當加熱蒸餾瓶內的溶液時,沸點較低的物質較容易揮發而形成蒸氣,流經冷凝管時蒸氣被冷卻回到液態,此時於右端的圓底燒瓶內可收集到沸點較低的物質。
圖14:實驗室典型的蒸餾裝置圖:1.熱源、2.罐式蒸餾器3.蒸餾頭、4.溫度計/沸點溫度、5.冷凝器、6.冷卻水入口、7.冷卻水出口、8.餾出物/接收瓶、9.真空/氣體入口、10.接受器、11.加熱控制器、12.攪拌速度控制、13.攪拌器/加熱板、14.加熱槽(油或砂)、15.攪拌棒/防撞顆粒、16.冷卻槽
(圖片來源:蒸餾,https://zh.wikipedia.org/wiki/蒸餾)
以本示範實驗為例,利用兩個寶特瓶的瓶口對接,一瓶作為蒸餾瓶以熱水浴的方式讓更多的酒精揮發,另一瓶作為蒸餾液(冷凝液)的收集瓶,以冰水浴的方式冷凝酒精蒸氣並儲存於瓶中,一段時間後便可得到酒精濃度更高的蒸餾液。
二、 蒸餾實驗的進階原理
由於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並非理想溶液,因乙醇和水分子在混合前後存在氫鍵環境改變的關係,使得溶液呈現正偏差,當乙醇成分佔有95.6%時,即產生共沸物(azeotrope),其共沸點(azeotropic point)為78.15℃,因此市售酒精濃度最高為95.6%;本實驗所使用的酒精溶液,乙醇濃度約落在35~40%(莫耳分率0.18~0.21),由圖15可知,所得冷凝液的組成乙醇會提升至約73~76%(莫耳分率0.52~0.55)。根據上述資料理解,本次實驗所收集到的蒸餾液,可輕易點火燃燒,可推知食鹽的溶解度介於58%酒精的高粱酒與95%酒精之間。
圖15:乙醇和水混合物的液相(Liquid Composition)與氣相(Vapor Composition)組成關係圖(左),其中橫軸為乙醇莫耳分率,縱軸為絕對溫度;乙醇水溶液的液相與蒸氣的氣相莫耳分率組成對照圖(右),其中橫軸為液相的乙醇莫耳分率,縱軸為氣相的乙醇莫耳分率。
(圖片來源:Fermentation,https://che.gg/2T20esJ;Vapor-Liquid Equilibrium Data, https://bit.ly/2LpF9UV.)
三、 用食鹽的溶解度粗略地判定酒精的濃度
食鹽於水中的溶解度為25℃之下,36 g / 100 g H2O,而在乙醇中則為0.065 g / 100 g C2H5OH。氯化鈉是一種標準的離子化合物,在強極性的水中有很高的溶解度,而在有機溶劑(如乙醇)中的溶解度有明顯的下降,因此本示範實驗利用食鹽的溶解情形粗略地判斷溶液中的酒精濃度。由實驗結果得知,取1平匙藥勺(小端)的氯化鈉(溶質)放入1毫升的液體(溶劑),所有的食鹽可完全溶解在純水中,而幾乎完全不溶在95%酒精在。因此可藉由觀察不同液體溶解的食鹽量來粗略地判斷米酒、高粱酒以及蒸餾得到蒸餾液的酒精濃度高低。
一、 示範操作提醒
1. 本示範實驗使用自製的蒸餾裝置,以電工膠布纏繞黏合時務必檢查是否氣密,避免蒸餾失敗。
2. 浸泡熱水浴時,建議以飲水機再沸騰後取用,需要較高的溫度才能縮短蒸餾的時間。
3. 為了加速蒸餾時間,筆者以體積百分率約40%的酒精稀釋液進行蒸餾,耗時約15分鐘後可得蒸餾液約1毫升。若以米酒直接蒸餾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足夠的蒸餾液,且蒸餾液的酒精濃度不高,不容易點火成功。
4. 本示範實驗嘗試結合手機用常見的社群平台以直撥方式呈現,但是畫質容易不清晰。若於教室內操作時,可以採用「實物投影機」,直接將操作的細節現場投影在電視或是螢幕上。
5. 示範這個實驗,教師應實行適當的風險評估。
二、 課程結合
配合108課綱所頒佈的高一化學(全),其中提及在「物質的分離與鑑定(Ca)」部分,在課程設計上有提到學習內容「CCa-Ⅴc-1混合物的分離過程與純化方法:蒸餾、萃取、色層分析、硬水軟化及海水純化等。」。筆者規劃「蒸餾」實驗的示範教學,由於本實驗設計可以透過家中方便取得的材料進行,因此在教學上可以要求學生在家中製作完成再統一帶到學校進行實測,或是分組進行競賽、評分,如此可以解決課堂時間有限的問題,亦可落實新課綱的實作精神。
此外,本示範實驗的第三部分可以配合高一化學(全)的「水溶液中的變化(Jb)」透過觀察食鹽在水、各式酒類及酒精之中的溶解情形,可以適時引導到溫度對於溶解度的影響,並結合前後課程相互呼應,使得知識得以學以致用和概念統整。
在進階的選修化學領域方面,在選修化學(I)─「物質與能量篇「物質的反應、平衡及製造」章節,提及「CJb-Va-4拉午耳定律與理想溶液」亦可讓學生延伸思考溶液組成與蒸氣組成的變化,以及理想溶液與非理想溶液的偏差情形。
三、探究與實作課程的開發
雖然本示範實驗為教師示範為主,但是極具開發為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潛力,例如本次的蒸餾實驗裝置,可以設計拆分為三個學習階段,讓學生先就蒸餾的原理進行討論、分析、資料蒐集、實作並改良。未來,作者構思在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利用此簡易蒸餾裝置作為設計的源頭,引導學生發揮創意,讓他們設計快速的且有效的、節約能源的蒸餾裝置和操作方式、以及精準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此外,在蒸餾液收集後的檢驗方面,由於本實驗並非使用精密的實驗器材操作,因此必定與理論值有相當程度的落差,可針對教高年級的學生引導相關的討論,例如溶液與蒸氣的組成差異、非理想溶液的正負偏差,並著手設計能夠進一步驗證定量的實驗。
近年來資訊能力備受重視,因此課程開發上可以嘗試透過系統化的實驗數據收集、微型化的數位實驗探測素材、電腦編成管理…等,適度的結合資訊科技教育與科學素養的養成,訓練學生以電腦軟體(如Excel)整理數據和運算,正確且適切地作圖表達實驗結果。以小組為單位口頭報告並結合實體操作,除了能夠統整每個階段的學習歷程之外,也可以結合群性的陶冶與資料蒐集分析、表達分享等能力培養。
特別感謝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老師的指導與討論,以及新北市立光復高級中學科學魔法社團隊提供的實驗協助以及拍攝和影片後製作。
1. 高中化學(全),龍騰版,108年初版,p10。
2. 蒸餾,https://zh.wikipedia.org/wiki/蒸餾。
3. 蒸餾,大學化學實驗,第二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臺北,民95年。取自:https://bit.ly/2T1iSkm。
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國家教育研究院,107年。取自:https://bit.ly/2WPsz6I。
5. Raymond Chang, Chemistry, Eighth edition, McGraw-Hill Education (Asia), 2005, pp. 500~506。
6. Fermentation By Yeast Produces Ethanol, https://che.gg/2T20esJ.
7.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data, Dortmund Data Bank, https://bit.ly/2xZFH0P.
8. DIY Solar Water Distiller!, https://bit.ly/2xZGLBR.
中學化學示範:
氯化亞鈷的可逆反應和化學平衡
蔡欣展1、陳芷誼2、楊水平3,*
1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
2彰化縣私立精誠中學
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本示範實驗為「氯化亞鈷的可逆反應和化學平衡」,有關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在108課綱中,編列於自然科學領域課綱的國民中學學習階段之主題「物質的結構與功能(C)」之次主題「物質的分離與鑑定(Ca)」,其學習內容有「Je-Ⅳ-2 可逆反應」;以及主題「物質的反應、平衡及製造」之次主題「化學反應速率與平衡」,其學習內容有「Je-Ⅳ-3 化學平衡及溫度、濃度如何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在新課綱中,有關可勒沙特列原理,編列於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化學科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的主題「物質的反應、平衡及製造(J)」之次主題「化學反應速率與平衡(Je)」,其學習內容有「CJe-Va 6勒沙特列原理」。
雖然在國中階段學生已經有所接觸氯化亞鈷檢測物質含水的實驗,但是本示範實驗更進一步討論濃度和溫度對氯化亞鈷化學平衡的影響,除了讓學生學會化學平衡之外,也能更進一步了解化學平衡的移動和勒沙特列原理。在教學上,作者規劃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以互動討論方式進行化學示範,教師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促使學生有機會思考並且主動參與學習,進而學到相關的原理和概念。學生主動地參與化學示範教學有三個面向:介紹面向(Introduction phase)、演示面向(Presentation phase)和結論面向(Conclusion phase)。在介紹面向中,教師介紹器材和藥品以及提出問題;在演示面向中,教師示範化學實驗並且學生觀察變化現象;在結論面向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討論且解釋變化現象的科學原理和概念,以及學生連結新學到的概念和原理應用到日常生活和新的情境中。
影片網址:氯化亞鈷的可逆反應和化學平衡,https://youtu.be/Ido70JIw3CM。
示範實驗需用:氯化亞鈷(Cobalt(II) chloride) 1瓶、氯化鈣(Calcium chloride) 1瓶、蒸餾水(100毫升) 1杯、噴霧瓶2個、燒杯(100毫升)1個、水彩筆1支、寶特瓶(空瓶)2個、粉紅色紙2張、黑色PP版1塊、衛生紙若干張、擦手紙若干張,如圖一所示。
圖一:示範實驗所需藥品與器材
解說實驗需用:氯化亞鈷(Cobalt(II) chloride)1瓶、氯化鈣(Calcium chloride)1瓶、燒杯(250毫升)2個、寶特瓶(空瓶)5個,如圖二所示。
圖二:解說實驗需用藥品與器材
1. 配製高濃度的氯化鈣溶液。(濃度越高,示範效果越佳)
2. 高濃度氯化鈣溶液和蒸餾水分別裝入到噴霧瓶中。
3. 配製氯化亞鈷溶液,逐次少量地加入固體的氯化亞鈷到蒸餾水中,直到顏色呈現深紫色(接近暗紫色)。
4. 使用水彩筆沾取深紫色的氯化亞鈷溶液,在兩張粉紅色紙張上分別撰寫想要呈現的文字。
5. 配製在解說階段所需用的氯化亞鈷水溶液的方法:取200克的氯化鈣加入300毫升水中,在攪拌至其完全溶解後,再加入0.5毫升的深紫色的氯化亞鈷溶液,再次攪拌溶液,使氯化亞鈷均勻地分布在溶液中。此溶液暫稱為「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
一、 創造歧異事件
1. 攜帶事前撰寫好的粉紅色紙、黑色PP板、透明膠帶、分別裝有高濃度氯化鈣溶液的噴霧瓶(當作A瓶)和水(當作B瓶)的兩個噴霧瓶。
2. 教師放置黑色PP板在黑板的下方,用透明膠帶黏貼粉紅色紙在黑色PP板上,如圖三所示。
圖三:示範開始的佈置(兩張文字顏色相同的紙張和兩瓶噴霧瓶)
3. 教師拿取A瓶(不告知此噴霧瓶含有什麼液體),噴灑在其中一張紙上的文字,如圖四左所示;並請學生觀察現象變化。
4. 然後,教師拿取B瓶(不告知此噴霧瓶含有什麼液體),噴灑在相同一張紙上的文字,如圖四右所示。請學生觀察現象變化。
圖四:使用噴霧瓶A瓶噴灑(左);使用噴霧瓶B瓶噴灑(右)
二、師生互動討論
A. 介紹面向
1. 攜帶分別裝有「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高濃度氯化鈣溶液」和「水」的三瓶寶特瓶到教室。
2. 教師分別放置裝有三種液體的寶特瓶在示範桌上,「高濃度氯化鈣溶液」瓶放置在中間,如圖五所示。
圖五:裝有水(左)、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中)、高濃度氯化鈣溶液的寶特瓶(右)
3. 教師告訴學生個寶特瓶裡面的液體分別為何種液體或溶液。
4.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氯化亞鈷的化學式是什麼?」、「你們有用過氯化亞鈷試紙嗎?」、「氯化鈣的化學式是什麼?」、「在家中有看過氯化鈣嗎?它有何用途?」、「水的分子式是什麼?」
B. 演示面向
1. 教師先拿取含有水的寶特瓶,倒入「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如圖六所示;並請學生觀察現象變化。
圖六:水倒入氯化亞鈷溶液中
2.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在倒入水後,你們觀察到什麼現象變化?」、「顏色變成什麼顏色?」
3. 教師拿取含有高濃度氯化鈣溶液的寶特瓶,倒入「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如圖七所示;並請學生觀察現象變化。
圖七:氯化鈣溶液倒入氯化亞鈷溶液中
4.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在倒入高濃度氯化鈣溶液後,你們觀察到什麼現象變化?」、「溶液變成什麼顏色?」溶液變成什麼顏色?」
5. 教師再次拿取含有水的寶特瓶,倒入「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如圖八所示;並請學生觀察現象變化。
圖八:再次用水倒入氯化亞鈷溶液中
6.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再次倒入水後,你們觀察到什麼現象變化?」、「溶液變成什麼顏色?」
C. 結論面向
(一) 教師與學生互動討論變化現象背後的化學原理
1.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一:「為何氯化亞鈷溶液和氯化鈣溶液會發生反應?」、「這兩者發生的化學反應式是什麼?」、「各種反應物和產物的物理狀態是什麼?」、「各種反應物和產物的顏色是什麼?」
2.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二:「加入氯化鈣水溶液,氯離子扮演什麼角色?」、「加入水,水分子扮演什麼角色?」
3. 教師互動討論並提出原理和概念:包括「化學平衡」、「化學平衡的移動」、「勒沙特列原理」和「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二) 學生連結新學到概念和原理到日常生活和新情境中
1.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涉及化學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變化現象涉及濃度對化學平衡的移動?」、「勒沙特列原理有何應用?」。
2. 教師舉例並互動討論二:「在化學上,常用硫氰酸鐵來解說化學平衡和化學平衡的移動」、「在化學上,常用氯化銅來解說化學平衡和平衡的移動」、「勒沙特列原理有何應用?」。
一、 創造歧異事件
1. 教師攜帶事前撰寫好的粉紅色紙、黑色PP版、分別裝有氯化亞鈷水溶液、熱水(當作A瓶)與冷水(當作B瓶)的寶特瓶至教室。
2. 教師放置黑色PP板在黑板的下方,用透明膠帶黏貼撰寫好的粉紅色紙在黑色PP板上;並且放置含有熱水與冷水的寶特瓶在示範桌上,如圖九所示。
圖九:示範開始的佈置(兩張文字顏色相同的紙張和兩瓶寶特瓶)
3. 教師拿取其中一張紙,包裹在A瓶(不告知此寶特瓶內水的溫度高低)的瓶身上,約一分鐘後黏貼此張紙在黑板上,如圖十所示;請學生觀察現象變化。
圖十:粉紅色紙包裹在A瓶的瓶身上
4. 教師再次拿取這張紙,包裹在B瓶(不告知此寶特瓶內水的溫度高低)的瓶身上,約1分鐘後黏貼此張紙在黑板上,如圖十一所示;請學生觀察現象變化。(註:使用裝有冷水的寶特瓶進行降溫時,應事先使用衛生紙擦拭掉寶特瓶外凝結的小水珠,並以擦手紙包裹寶特瓶,避免水分的凝結而干擾實驗結果。)
圖十一:紙張包裹在B瓶(左),約半分鐘後黏貼在黑板上(右)
5. 教師再次拿取這張紙,包裹在A瓶的瓶身上,約半分鐘後黏貼此張紙在黑板上;學生觀察現象變化。
二、師生互動討論
A. 介紹面向
1. 教師攜帶裝有三瓶濃度相同的「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的寶特瓶、分別裝有熱水和冷水的兩個燒杯到教室。
2. 教師分別放置三個寶特瓶的在示範桌上,熱水和冷水的兩個燒杯分別放在兩側在兩測的寶特瓶背後,如圖十二所示。
圖十二:示範開始的佈置(三個寶特瓶和兩個燒杯)
3. 教師告訴學生這三瓶的裝入的液體都是濃度相同的氯化亞鈷水溶液。
4.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氯化亞鈷的化學式是什麼?」、「你們有用過氯化亞鈷試紙嗎?」、「氯化鈣的化學式是什麼?」「你們的家裡有用過氯化鈣嗎?」
B. 演示面向
1. 教師拿取含有「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的寶特瓶(左側),放入熱水中並持續搖晃,如圖十三所示;並請學生觀察現象變化。
圖十三:左側寶特瓶放入熱水中(左);持續搖晃後溶液的顏色(右)
2.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放入熱水後,你們觀察到什麼現象變化?」、「溶液變成什麼顏色?」
3. 教師拿取含有「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的寶特瓶(右側),放入冷水中並持續搖晃,如圖十四所示;並請學生觀察現象變化。
圖十四:右側寶特瓶放入冷水中(左);持續搖晃後溶液的顏色(右)
4.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放入冷水中後,你們觀察到什麼現象變化?」、「溶液變成什麼顏色?」
C. 結論面向
(一) 教師與學生互動討論變化現象背後的化學原理
1.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一:「為何氯化亞鈷水溶液放入熱水顏色會變成藍色?」
2.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二:「為何氯化亞鈷水溶液放入冷水顏色會變成粉紅色?」
3. 教師討互動討論並提出原理概念:「化學平衡」、「平衡位置的移動」、「勒沙特列原理」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二) 學生連結新學到概念和原理到日常生活和新情境
1. 教師提問並互動討論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涉及化學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變化現象涉及溫度對化學平衡的移動?」。
2. 教師舉例並互動討論二:「在化學上,常用硫氰酸鐵來解說化學平衡和平衡的移動」、「在化學上,常用哈伯法製氨來解說化學平衡和平衡的移動」、「勒沙特列原理有何應用?」。
用水彩筆沾上氯化亞鈷溶液,在紙張寫字後,藉由噴灑氯化鈣高濃度溶液和水,使其顏色在藍色與粉紅色之間轉換,進行化學平衡的移動;此外亦可藉由熱水升溫、冷水降溫,使顏色在藍色與粉紅色之間轉換,進行勒沙特烈原理的實驗,其詳細變化過程如下描述。
一、 示範實驗解說一: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一)在紙張上書寫文字的顏色
用水彩筆沾上深紫色的氯化亞鈷溶液後,在紙上書寫文字,此時字跡呈現紫色,如圖十五所示。(註:書寫過程須注意水彩筆不要沾上太多氯化亞鈷溶液,避免紙張過於潮濕。)
圖十五:使用水彩筆在紙上書寫,此時字跡呈現紫色。
(二)噴灑高濃度氯化鈣溶液的過程
隨著高濃度氯化鈣溶液的噴灑,紙張上的字跡會開始由紫色轉變為藍色,如圖十六所示。
圖十六:噴灑高濃度氯化鈣溶液後,字跡會由紫色轉變為藍色。
(三)噴灑水的過程
隨著水的噴灑,紙張上的字開始由藍色轉變為粉紅色,如圖十七所示。
圖十七:噴灑水後,字跡由藍色轉變為粉紅色。
(四)再次噴灑高濃度氯化鈣溶液的過程
隨著高濃度氯化鈣溶液的再次噴灑,紙張上的字跡會開始由粉紅色轉變為藍色,如圖十八所示。
圖十八:再次噴灑高濃度氯化鈣溶液,字跡由粉紅色轉變為藍色。
二、 示範實驗解說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一)在紙張寫下字的顏色
用水彩筆沾染深紫色氯化亞鈷溶液後,在紙上書寫,此時字跡呈現紫色,如圖十四所示。
(二)使用熱水進行升溫的過程
隨著溫度的上升,紙張上的字跡開始由紫色轉變為藍色,如圖十九所示。
圖十九:溫度上升,字跡由紫色轉變為藍色。
(三)使用冷水進行降溫的過程
隨著溫度的下降,紙張上的字跡開始由藍色轉變為粉紅色,如圖二十所示。
圖二十:溫度下降,字跡由藍色轉變為粉紅色。
(四)再次使用熱水進行升溫的過程
隨著溫度的再次上升,紙張上的字跡開始由粉紅色轉變為藍色,如圖二十一所示。
圖二十一:溫度再次上升,字跡由粉紅色轉變為藍色。
本示範實驗的藥品使用量較小,但「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和「示範用紙張」可回收再利用作為下次教學之用。未使用完畢的高濃度氯化鈣溶液,可回收再利用。
濃度和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本示範實驗涉及的化學原理與概念,分別說明如下:
一、 濃度影響化學平衡
氯化亞鈷(Cobalt(II) chloride,又稱二氯化鈷,化學式為CoCl2),在實驗室上常被用來檢驗水的存在,這是因為氯化亞鈷遇水會發生反應,生成六水氯化亞鈷的錯合物,而六水氯化亞鈷加熱後可變為無水氯化亞鈷的結晶物。
在本示範實驗中,氯化亞鈷溶液遇到水,會形成粉紅色的六水氯化亞鈷Co(H2O)62+。當加入大量的氯離子時,會形成藍色的四氯化鈷CoCl42‒;此時再加入水,會形成粉紅色的六水氯化亞鈷Co(H2O)62+,如圖二十二所示,其反應式如[1]所示。
圖二十二:氯化亞鈷溶液的顏色(左圖中間瓶);加入水後,變成粉紅色(中圖中間瓶);加入氯離子後,變成藍色(右圖中間瓶)。
Co(H2O)62+(aq)(粉紅色)+ 4Cl‒(aq)⇌CoCl42‒(aq)(藍色)+6H2O(l) [1]
二、 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氯化亞鈷溶液其顏色亦會受到溫度冷熱的影響,當氯化亞鈷浸泡於熱水時,其顏色會轉為藍色;當氯化亞鈷浸泡於冷水時,其顏色會轉為粉紅色,如圖二十三所示。在示範的過程中,藉由冷熱的反覆變化,會造成氯化亞鈷在藍色與粉紅色之間不段轉變,這過程遵循勒沙特列原理,其反應式如[2]所示。
圖二十三:左側瓶浸泡熱水,氯化亞鈷溶液呈現藍色,右側瓶浸泡冷水,此溶液呈現粉紅色。
Co(H2O)62+(aq)(粉紅色)+ 4Cl‒(aq) +熱⇌ CoCl42‒(aq)(藍色)+ 6H2O(l) [2]
l 本示範實驗可配合12年國教自然科學課綱提到的學習內容「可逆反應」、「勒沙特列原理」、「化學平衡及溫度、濃度如何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進行示範教學。
l 本實驗安全性較高,可直接在教室中進行示範,由於示範過程中仍需用熱水,因此須注意安全,避免燙傷。
l 使用水與高濃度氯化鈣溶液配製示範用氯化亞鈷溶液時,應注意配製比例,避免離子及溫度間相互干擾,而造成實驗失敗。
由於本化學示範實驗危險性較低,因此特意加大用量,讓示範實驗的效果更加明顯。本文的氯化亞鈷反應過程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教師可藉此示範實驗先創造歧異事件,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且以互動討論方式進行教學,教師提出的有意義且有層次的問題讓學生有機會思考並且主動參與,進而學到化學的原理和概念,進而加深學生對反應平衡和勒沙特列原理的理解並學到的新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和新的情境之中。
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國家教育研究院,107年。取自:https://bit.ly/2WPsz6I。
2. 微量化學實驗:鋁熱反應的微量示範實驗,林聖揚、顧展兆、楊水平,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9084。
3. Reversible reac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versible_reaction.
4. Chemical equilibriu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emical_equilibrium.
5. Le Chatelier’s princip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_Chatelier%27s_principle.
6. Le Chatelier’s princip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z8Ya-_kI4&t=30s.
7. Equilibrium in cobalt(II) chloride solutio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9kIj9n-BU.
8. Equlibrium and Cobalt Complex Ions | Chemistry Minut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yXozrx2qg.
9. Le Chatelier’s Principle Lab with Cobalt Complex Ion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rr5ZMHCJ_Y&t=1s.
10. Cobalt Complex Ions,https://bit.ly/2zGjHJ8.
中學化學示範:
濾紙色層分析的示範實驗和教室活動
彭郁惠1、謝佶霖2、陳宜玫1、陳昱旋1、楊水平1,*
1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2國立彰化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色層分析是物質分離的方法之一,在108課程綱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中,明確地提到主題「物質的結構與功能(C)」和次主題「物質的分離與鑑定(Ca)」,以及第四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Ca-Ⅳ-1 實驗分離混合物,例如:結晶法、過濾法及簡易濾紙色層分析法。」和第五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CCa-Ⅴc-1 混合物的分離過程與純化方法:蒸餾、萃取、色層分析、硬水軟化及海水純化等。」。
本文作者設計濾紙色層分析的教學,分為兩階段:(一)教師示範教學,(二)學生教室活動。在教師示範教學方面,使用自製直立式且簡易的濾紙色層分析裝置,黏貼此大型裝置在黑板上,使學生肉眼即可清楚地觀察教師示範色素分離的過程,示範教學活動採用POEC教學策略。在學生教室活動方面,作者規劃四項參賽活動:(1)鼎鼎大名、(2)神來之筆、(3)神乎其技、以及(4)別出心裁,以化學結合藝術領域,學生的學習單寫作可作為評量學生的學習之用。
n 教師在黑板上示實驗
一、 觀看示範實驗影片
影片:濾紙色層分析的示範實驗
(影片網址:濾紙色層分析的示範,https://youtu.be/bA_VIHZgIkE。)
二、 需用藥品和器材
水性彩色筆(12種或6種不同顏色) 1盒、水性螢光筆(5種或6種不同顏色) 5支、蒸餾水(或飲用水,裝在洗滌瓶中) 100 mL、白色PP板(約30 cm x 50 cm) 2片、擦手紙(約A4大小) 2張、燒杯(或塑膠杯,約100 mL)、剪刀 1支、美工刀 1支、直尺 1個、防水 塑膠膠帶 1捲、泡棉膠 1捲、雙面膠 1捲、UV光筆 1支,如圖一所示。
圖一:濾紙色層分析實驗所需材料
三、 示範前準備—製作直立式簡易濾紙色層分析裝置
1. 使用美工刀和直尺,在一張白色PP板(約30 cm x 50cm)的底部,分別在約4 cm和6 cm處輕輕地割開兩道直線(僅割開一面而另一面不割斷),以便彎折此PP板,如圖二所示。
圖二:割開PP板的一面而另一面不割斷
2. 彎折上述的PP板成為L型,先使用泡棉膠在彎折處填補被彎折的空隙,然後利用防水膠帶固定L型形成一個長條型凹槽(展開槽),如圖三所示。
圖三:用泡棉膠填補L型的空隙(左)、用防水膠帶黏貼彎折處形成L型凹槽(右)
3. 在此PP板的背面上下,各黏貼一長條的泡棉膠。另外,在一張擦手紙(取代濾紙)背面的上端黏貼一長條的雙面膠。PP板的背面上下和擦手紙的背面上端黏貼泡棉膠的位置,如圖四所示。
圖四:PP板背面上下各黏貼泡棉膠(左)、擦手紙背面上端黏貼雙面膠(右)
四、 教師示範和POEC教學策略
(一) 教師示範—在黑板上示範
1. 攜帶事前製作完成的兩個直立式簡易濾紙色層分析裝置、兩張擦手紙(約A4大小)、一杯水(約100 mL)、一個燒杯(或塑膠杯)、一支UV光筆以及一盒彩色筆(12種或6種不同顏色)、一盒螢光筆(6種不同顏色)到教室的講桌上。
2. 黏貼兩個簡易的濾紙色層分析裝置於黑板上,如圖五所示。
圖五:黏貼兩個簡易的濾紙色層分析裝置於黑板
3. 在兩張擦手紙上,分別用6種顏色彩色筆及5種顏色螢光筆畫上線段。
圖六:使用彩色筆(左)、螢光筆(右)畫上線段
(二)使用POEC教學策略
1. Prediction(預測):向學生說明實驗裝置和材料,請學生預測色層分析後,哪些彩色筆和螢光筆是單一種色素?哪些可分離出不同顏色?哪些顏色展開得比較快?理由為何?並填寫在學習單上。
2. Observation(觀察):教師倒入適量的展開液(蒸餾水或飲用水)到展開槽中,分別放入畫上彩色筆及螢光筆的擦手紙到展開槽中,開始進行色層分析。不同的色素漸漸地分離出來後,請學生觀察彩色筆和螢光筆的色素分離情形,彩色筆和螢光筆分離出哪些色素?比較不同顏色色素的展開快慢為何?照射UV光,觀察螢光色素的分離情形。請學生將觀察結果填寫在學習單上。
〔註:由於色層分析需要靜待一段時間,在進行色層分析過程中,可同時安排學生分組實驗活動。〕
3. Explanation(解釋):請學生討論並解釋發生此實驗現象的原理,並填寫在學習單上。
4. Comparison(比較):請學生比較觀察現象與原先預測是否相符或相異之處,並比較在預測階段與解釋階段的變化現象解釋原因,並填寫在學習單上。教師與學生互相討論色層分析原理,請學生在學習單上修改或補充。
五、 教師示範層析的結果
1. 彩色筆和螢光筆色素的色層分析結果,如圖七所示。在彩色筆方面,可觀察到展開速率最快的是黃色色素,展開速率最慢的是紅色色素,部分黑色、紫色、紅色色素滯留在原點。在螢光色素方面,展開速率最快的是黃色螢光,部分螢光綠、螢光橘、螢光粉會滯留在原點。
圖七:彩色筆色層分析(左)、螢光筆色層分析(右)
2. 使用雷射筆檢驗螢光色素,如圖八所示。從中可發現黃色、淺綠、橘色、粉色螢光皆為單一螢光色素,深綠色螢光筆分離出黃色螢光色素及藍色非螢光色素,其中粉色螢光強度最弱。
圖八:UV光下,螢光色素在暗室(左)、亮室(右)的情形
3. 彩色筆和螢光筆經色層分析後,分離的顏色種類如表一所示。
表一:彩色筆和螢光筆色層分析的觀察結果
水彩筆 |
黑色 |
黃色 |
紫色 |
深綠色 |
紅色 |
深藍色 |
分離色素的種類 |
淺藍、褐色、黑色 |
黃色 |
紫色 |
藍色、淺綠 |
粉紅、橘色 |
紫色、藍色 |
單一色素或混合色素 |
混合 |
單一 |
單一 |
混合 |
混合 |
混合 |
螢光筆 |
粉色 |
橘色 |
淡綠 |
深綠 |
黃色 |
|
分離螢光色素的種類 |
粉色 |
橘色 |
淺綠 |
黃色、藍色(非螢光) |
黃色 |
|
單一色素或混合色素 |
單一 |
單一 |
單一 |
混合 |
單一 |
|
n 學生教室活動
一、 分組活動前的教師講述過程
1. 教師用PowerPoint,以圖文方式說明操作濾紙色層分析的過程。
2. 在三張濾紙(150 mm)上,分別使用(1)不同顏色水性彩色筆、(2)不同顏色水性彩色筆和螢光筆、和(3)不同顏色螢光筆,在濾紙上畫記號,提醒學生在濾紙的中心點不要劃記號。這三張濾紙分別放在培養皿上,使用PE滴管,滴加水在濾紙的中心點,觀察色素的分離情形,並使用UV光筆檢驗螢光色素。
〔註:在進行濾紙色層分析時,由於不同紙張的材質不同,吸水力也不同,以致滴加水滴數而有所不同,通常水滴在5-8滴之間。〕
3. 在PowerPoin上,分別展現在(1)色層分析前、(2)色層分析後(未照射UV光)、和(3)色層分析後(照射UV光)的照片。這些展現如圖九所示。
圖九:在色層分析前和色層分析後(未照射UV光和照射UV光)的照片
二、 提供各組需用器材
1. 提供各組器材(放在塑膠盆中):濾紙(150 mm × 3張、110 mm × 9張,共12張)、塑膠鑷子 1支、塑膠杯(小型)2個、塑膠杯(中型) 3個、蛋糕盤 1個、剪刀 1支、PE滴管 2支、培養皿(塑膠製) 2個、UV光筆 1支、飲用水(或自來水) 1杯、便條紙 5張、12色水性彩色筆(兩組共用一盒)、12色水性螢光筆(兩組共用一盒)。
2. 額外提供公共器材(放在講桌上):咖啡濾紙、餐巾紙、擦手紙、A4影印紙,請學生自取。
三、 分組的實驗操作和作品競賽
1. 教師再次提示濾紙色層分析的操作過程,濾紙劃上記號或圖案後,放在培養皿上,在未劃記號的中心點滴加水,劃記號處不能直接碰到水。
2. 教師提醒學生可經由三個不同方式,獲得不同的層析的圖案,例如:(1)花瓣造型、(2)剪裁造型、(3)摺紙造型。再搭配不同的顏色,即可完成具有美感的作品。教師期望學生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製作有自己風格的作品。
3. 教師期望學生以不同操作方式,獲得四項層析的成果:(1)鼎鼎大名、(2)神來之筆、(3)神乎其技、及(4)別出心裁。
4. 教師講解這活動四個獎項的評分標準,作品需具有美感者。。
四、 四項層析的結果舉例
(一)鼎鼎大名:在色層分析的濾紙上有自己的名字,如圖十所示。
圖十:鼎鼎大名,色層分析前和色層分析後(未照射UV光和照射UV光)的照片
(二)神來之筆:不同記號搭配不同的顏色,如圖十一所示。
圖十一:神來之筆,色層分析前和色層分析後(未照射UV光和照射UV光)的照片
(三)神乎其技:先剪裁或摺紙的濾紙,再進行色層分析,如圖十二所示。
圖十二:神乎其技,色層分析前和色層分析後(未照射UV光和照射UV光)的照片
(四)別出心裁:教師於課堂中未提到的製作方式,如圖十三所示。
以下作品的製作過程是使用10張過濾用濾紙(90 mm),捲成花束狀當作花瓣。以一個蛋糕盤為基底,在其中心位置使用雙面膠黏貼10個花瓣,圍繞一圈排列。然後在10個花辦距離尖狀約1 cm處,以彩色筆和螢光筆畫一個圓圈,如圖十三左所示。然後,於中心處滴入水滴,進行層析,其結果如圖十三中所示。進行色層分析後,照射UV光的結果,色彩多樣且鮮豔,極具視覺效果,如圖十三右所示。
圖十三:別出心裁舉例,在色層分析前(左)、層析後未照射UV光(中)和色層分析後照射UV光(右)的照片
圖十四的左上圖(美麗的蛋糕盤)的作品製作方式是用彩色水性筆畫出多色的記號後,在濾紙的中心處以滴管滴加水。由於滴加的速率過快顏色,以致來不及色層分析分離色素,色素隨著水的快速擴散而直接移動到濾紙的邊緣,以致在濾紙的外圈無法順利分離出不同顏色的色素。圖十四的右上圖(層析的花朵)的作品製作方式是用餐巾紙當作濾紙,色層分析後多色的餐巾紙用毛根綁成一朵花的模樣,鮮豔而美麗。圖十四的下圖(在擦手紙上作畫)的作品製作方式是用擦手紙當作濾紙,先剪成一半,再對折成三角形,以彩色筆上色,然後在三角形的一角滴加水,進行層析而得的作品。
圖十四:美麗的蛋糕盤(左上),色層分析的花朵(右上),在擦手紙上作畫(下)。
五、 競賽評分方式和學習單撰寫
1. 在學生完成實驗後,他們的作品依序排列在自己組別的桌上,作品依照項目(1)鼎鼎大名、(2)神來之筆、(3)神乎其技、及(4)別出心裁,從左至右排列。
2. 學生進行濾紙色層分析實驗,提醒學生務必詳細地觀察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3. 在實驗的過程中,提醒學生仔細地思考學習單中提到的問題。
4. 在實驗的過程中,提醒學生於課堂上學到的操作方式可用於製作藝術作品。
5. 教師講解作品的評分標準。
6. 清理桌面恢復原狀,各組的作品依照參賽項目排列。
7. 以同儕互評方式,每位學生用手機在線上或在紙張選票上匿名投票各組作品,選出各項目最喜歡作品的組別,總共有4個獎項。
8. 公布投票的結果並頒獎,請得獎的小組上台發表他們如何製作他們的作品。
六、 廢棄物處理
本示範實驗和教室活動的廢棄物對環境和人體無害。PP板色層分析展開槽可重複使用,展開液(水)可直接倒入水槽中,擦手紙和濾紙放入一般垃圾桶丟棄即可。
n 實驗原理與概念
色層分析(簡稱層析法)源自於1900年,在意大利出生的俄國植物學家米哈伊爾·茨維特(Mikhail Tsvet)使用碳酸鈣填充的管柱,以石油醚為展開液,分離植物色素,例如葉綠素,胡蘿蔔素和葉黃素。濾紙色層分析(Paper chromatography)是利用紙張(如濾紙或擦手紙等)的纖維作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單一或混合溶劑作為移動相(mobile phase),移動相藉由毛細作用吸附在固定相中展開。色層分析分離物質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與固定相及移動相附著力的差異,與固定相附著力越大、與移動相附著力越小,物質越容易滯留在原地;與移動相附著力越大、與固定相附著力越小,物質越容易展開移動,以此達到分離純化物質的效果。層析法可廣泛應用於毒物、食品、醫學分析等領域,如驗孕棒利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抗體與尿液中的HCG結合後,以尿液當作展開液,藉由毛細作用,將HCG複合物移動至反應測試區,使驗孕棒呈現紅線。
本實驗目的為分離水性彩色筆和螢光筆中不同的色素成分,水性筆的極性較高,以高極性溶劑―水作為展開液。實驗結果可觀察到黑色、紫色、紅色色素較易滯留在原點,表示這三種色素與固定相之間的作用力較大,對於移動相的附著力較小,因此展開速率較慢。反之,黃色色素和黃色螢光色素與移動相附著力較大,因此其展開速率較快。從實驗結果得知,黑色水性筆可分離出淺藍、褐色、黑色的色素,其中淺藍色位置在最前端,可由此觀察到展開速率:淺藍 > 褐色 >黑色,可推得與移動相作用力:淺藍 > 褐色 >黑色。顏色偏淺的彩色水性筆或螢光筆,通常色素組成較單純,極性高,與展開液作用力強,展開速率也較快。顏色偏深的顏色則展開速率較慢,與固定相作用力較強,通常由較多的顏色組合而成。本實驗藉由不同顏色的水性色素與固定相和移動相作用力不同而達到分離彩色水性筆和螢光筆的效果。
n 教學提示
1. 上課時間:教師示範實驗約5-10分鐘,教師講解學生活動規則約5分鐘,學生進行濾紙色層分析約20分鐘,學生討論並填寫學習單約5-10分鐘,教師與學生討論原理及其應用約10分鐘,清潔環境並頒獎約5分鐘,總共約50-60分鐘。
2. 學生分別嘗試三種條件(彩色筆、彩色螢和螢光筆混合、螢光筆)的層析,教師依課堂時間和學生學習進度,彈性調整教學內容,三種條件不一定全部都要完成。由於本實驗安的全性高,剩餘沒完成的條件也可以當作學生作業,下課後在教室或在家裡完成實驗。
3. 色層分析的劃記處務必不能直接碰到展開液(水),否則劃記號的色素難以展開。
4. 本實驗可讓學生延伸探討展開液的配製,例如:乙醇加入水中混合,使學生嘗試探索不同比例的乙醇與水,何者色層分析的效果最好。
5. 本實驗可延伸探討不同材質的固定相,比較其展開速率和分離效果。
6. 本實驗亦可延伸探討改變展開液的溫度,比較在不同溫度下的色素移動,對探索溫度對展開速率及其對分離效果的影響。
n 結語
濾紙色層分析的示範實驗和教室活動所需器材和材料可從文具行取得,其優點有:價格低廉、組裝簡易、實用性高,可重複使用、對環境友善,安全性高及便利性高,使教師和學生不需要一定要到實驗室進行教學,可以在進行課堂活動,是個非常適合作為教室活動的示範實驗,打破傳統化學實驗場地的侷限性。實驗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思考並探索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色筆,是否為單一色素或是由哪些色素所組成,並且結合化學與藝術領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探索更廣泛的跨領域知識和技能。教師於課前準備的所需時間短,學生除了在教室進行實驗外,也可於家中自行嘗試。此濾紙色層分析的教學設計可延伸探討展開液的組成、溫度及固定相材質的變因,作為後續探究教學的題材。
n 學習單
n 參考文獻
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國家教育研究院,107年。取自:https://bit.ly/2WPsz6I。
2. 化學教室活動:食用色素和螢光筆色素的濾紙色層分析(Paper Chromatography),科學Online,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30377。
3. Chromatograph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omatography.
4. Paper chromatography,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per_chromatography.
中學化學示範:
氣體三大定律的定性示範實驗
施麗姍、賴愉方、楊水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在第五學習階段(加深加廣選修)中提到主題「物質系統(E)」之次主題「氣體(Ec)」,其學習內容有「CEc-Va-5理想氣體與真實氣體。」且其學習內容說明提到「5-1理想氣體與真實氣體之間的差異。以電腦模擬幫助學生建立理想氣體粒子模型與微觀概念。可以示範實驗說明三大定律。」本文作者利用家用物品和廢棄物使用家用工具製作零件,設計簡易的氣體三大定律定性示範實驗,以符合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提供給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的參考。
n 觀賞示範影片
影片網址:氣體三大定律的定性示範實驗,https://youtu.be/qFB5dX7FlTE。
n 器材和工具
一、 波以耳定律的示範實驗
長尺(100 cm) 1支、PP板(100 cm × 60 cm) 1片、雙面泡棉膠 1捲、細塑膠軟管(外徑6 mm × 內徑4mm × 長約100 cm) 1條、長尾夾(中型) 1個、剪刀 1支、塑膠注射筒(容量3 mL和25 mL,不含注射針)各1個、標籤貼(不同顏色)若干、螺絲起子(直徑5.0 mm和6.0 mm)2支、尖嘴鉗 1支、食用色素 1盒、紅色水溶液少許、軟性寶特瓶(600 mL)1個。本實驗所需器材和工具由左而右排列,如圖一所示。
圖一:波以耳定律的示範實驗所需器材和工具
二、 查理定律的示範實驗
本實驗所需的器材和工具如波以耳定律的示範實驗,除了藍色水溶液(取代紅色水溶液)少許、1個硬性寶特瓶(取代軟性寶特瓶)之外,如圖二所示。此實驗不必使用長尾夾。
圖二:查理定律的示範實驗所需器材和工具
三、 亞佛加厥定律的示範實驗
本實驗所需的器材和工具如波以耳定律的示範實驗,除了紫色水溶液(取代紅色水溶液)、1個硬性寶特瓶(取代軟性寶特瓶)之外,增加1支螺絲起子(直徑3 mm)和1條約10 cm長的細塑膠軟管(外徑0.6 cm,內徑0.4 cm),如圖三所示。此實驗不必使用長尾夾。
圖三:亞佛加厥定律的示範實驗所需器材和工具
n 事前準備—製作零件和組合裝置
一、 波以耳定律的示範實驗
1. 使用中型螺絲起子(直徑5 mm),先穿洞寶特瓶的瓶蓋,再用大型螺絲起子穿洞使孔洞更大,如圖五所示。
圖四:使用中型螺絲起子穿洞(左),再用大型螺絲起子穿洞(右)
2. 用剪刀,裁剪塑膠管的一端成為尖形,再穿入瓶蓋的孔洞中,如圖五所示。
圖五:塑膠管一端剪成尖形(左),穿入瓶蓋的孔洞(右)
3. 用尖嘴鉗,夾住塑膠管的尖端,夾緊塑膠管的尖端並使力拉出瓶蓋約2公分,然後確認瓶蓋可以蓋回寶特瓶,如圖六所示。
圖六:拉住尖端使之進入瓶蓋(左),確認瓶蓋可蓋回寶特瓶(右)
4. 放置一張大片的PP板以橫式在桌面上,在0、50、100公分處分別黏貼泡雙面棉膠,然後貼上直尺,如圖七所示。
圖七:在0公分處(左)、50公分處(中)、100公分處(右)貼上雙面泡棉膠並貼上直尺
5. 同樣地,於直尺上方0、50、100公分處再次分別黏貼雙面泡棉膠。於0公分處黏貼寶特瓶並與其瓶底切齊、於50和100公分處黏貼細塑膠管,如圖八所示。
圖八:於0公分處、51公分處、100公分處黏貼雙面泡棉膠
6. 用小型注射筒,吸取紅色食用色素,注射到塑膠管內(注射前要先移開瓶蓋)。為了要讓後方的學生能夠看得清楚,需要注射水柱長度2~3公分,接著使用大型注射筒注入空氣使紅色水柱移動至約50公分處(因為蓋上瓶蓋後會再移動,所以不可太接近100公分處),如圖九所示。
圖九:小型注射筒注入紅色水柱(左),用大型注射筒移動水柱(中),移到約50公分處(右)
7. 蓋回瓶蓋(不是轉瓶蓋而是轉瓶身),此時紅色水柱會移動到70-80公分處。然後,彎折塑膠管末端多餘的部分並用長尾夾夾緊(頂住PP板末端),如圖十所示。
圖十:蓋回瓶蓋(左),紅色水柱70-80公分處(中),長尾夾夾住塑膠管(右)
二、 查理定律的示範實驗
1. 製作的過程及其細節,如前面的波以耳定律的示範實驗一樣(PP板和直尺可共用)。
2. 使用硬性寶特瓶取代軟性寶特瓶,同樣地寶特瓶的瓶底黏貼於0公分處。。
3. 使用藍色食用色素取代紅色食用色素,如圖十一左所示。
4. 瓶蓋蓋回寶特瓶的瓶口(不是轉瓶蓋的方式蓋回瓶蓋而是轉瓶身,如圖十一中所示),此時藍色水柱會往右移動。塑膠管末端多餘的部分不必用長尾夾夾住,讓它自然垂放即可,如圖十一右所示。
圖十一:使用藍色食用色素(左),以轉瓶身方式蓋回瓶蓋(中),塑膠管末端不必用長尾夾夾住(右)
三、 亞佛加厥定律的示範實驗
1. 製作的過程及其細節,如前面的波以耳定律的示範實驗一樣(PP板和直尺可共用)。。
2. 使用硬性寶特瓶取代軟性寶特瓶。
3. 此外,在硬性寶特瓶的瓶底,使用小型螺絲起子在瓶身底部穿洞,再分別使用中型和大型螺絲起子穿洞使孔洞更大,如圖十二所示。
圖十二:使用小型(左)、中型(中)、大型(右)螺絲起子穿孔洞
4. 使用另一條長約10公分的細塑膠管,一端用剪刀剪成尖形並強力地穿入瓶底的洞口,使細塑膠管在瓶內約1-2公分。另一端套上大型注射筒,如圖十三所示。
圖十三:塑膠管的一端剪成尖形(左),穿入瓶底的孔洞(右);另一端套上大型注射筒(右)
5. 使用紫色食用色素取代紅色食用色素。
6. 彎折寶特瓶底端的塑膠管並並用長尾夾夾緊,再套上注射筒,如圖十四所示。
圖十四:彎折塑膠管(左),用長尾夾夾住(中),套上注射筒(右)
n 正式示範
一、 波以耳定律的定性示範實驗
1. 攜帶事先準備的「波以耳定律的示範實驗裝置」到教室,以橫式直立方式放在示範桌上。(可請一位學生幫忙固定。)
2. 在未擠壓寶特瓶時,在PP板上紅色水柱的右邊貼上綠色標籤紙表示其原來的位置,如圖十五上所示。
3. 用手擠壓軟性寶特瓶的瓶身,觀察紅色水柱位置的移動,並貼上粉色標籤,如圖十五中所示。
4. 放鬆軟性寶特瓶瓶身,觀察紅色水柱位置的移動,如圖十五右所示。
圖十五:當未擠壓軟性寶特瓶時,紅色水柱固定不動(上);當擠壓時,紅色水柱往右移動(中);放鬆後,紅色水柱往左移動(下)
二、 查理定律的定性示範實驗
1. 攜帶事先準備的「查理定律的示範實驗裝置」(PP板和直尺可共用),並以橫式直立方式放在示範桌上。(可請一位學生幫忙固定。)
2. 在PP板上藍色水柱的左邊貼上綠色標籤紙表示其原來的位置,如圖十六上所示。
3. 單手浸泡裝有溫熱水的水盆中(約10秒),快速地擦乾手上多餘的水份。用溫熱的手輕輕地握住硬性寶特瓶瓶身,觀察藍色水柱位置的移動,貼上藍色標籤貼,如圖十六中所示。
4. 用毛巾浸泡裝有冰水的水盆中,擰乾。把冰冷的毛巾輕輕地覆蓋在硬性寶特瓶的瓶身上,觀察藍色水柱的位置變化,貼上黃色標籤貼,如圖十六下所示。
圖十六:當未用手觸摸時,藍色水柱固定不動(上);用溫熱的手覆蓋瓶身時,藍色水柱往右移動(中);用冰冷的毛巾覆蓋時,藍色水柱往左移動(下)。
三、 亞佛加厥定律的定性示範實驗
1. 攜帶事先準備的「亞佛加厥定律的示範實驗裝置」(PP板和直尺可共用)到教室,並以橫式直立放在示範桌上。(可請一位學生幫忙固定。)
2. 在PP板上紫色水柱的左邊貼上綠色標籤紙表示其原來的位置,如圖十七上所示。
3. 打開左側的長尾夾,慢慢地注入注射筒裡的空氣(約5mL)。觀察紫色水柱位置的移動,貼上粉色標籤貼,如圖十七下所示。
圖十七:當未打入空氣時,紫色水柱固定不動(上);當打入空氣時,紫色水柱往右移動(下)。
n 氣體三大定律的定性觀察
一、 波以耳定律的示範實驗
1. 當未擠壓軟性寶特瓶時,紅色水柱固定不動,表示在特定溫度下,塑膠管內紅色水柱與長尾夾之間的氣體壓力固定不變(為P1),其體積也固定不變(為V1)。
2. 當擠壓軟性寶特瓶的瓶身時,紅色水柱向右移動,表示在特定溫度下,塑膠管內紅色水柱與長尾夾之間的氣體壓力變大(到P2),使其體積變小(到V2)。
3. 當放鬆軟性寶特瓶的瓶身時,紅色水柱向左移動,表示在特定溫度下,塑膠管內紅色水柱與長尾夾之間的氣體壓力變小(到P3),使其體積變大(到V3)。
二、 查理定律的示範實驗
1. 當未用手觸摸硬性寶特瓶時,藍色水柱固定不動,表示在特定壓力下,塑膠管內藍色水柱與寶特瓶之間的氣體溫度固定不變(為T1),其體積也固定不變(為V1)。
2. 當用溫熱的手握住硬性寶特瓶的瓶身時,藍色水柱向右移動,表示在特定壓力下,塑膠管內藍色水柱與寶特瓶之間的氣體溫度上升(到T2),使其體積變大(到V2)。
3. 當用當用冰冷的毛巾覆蓋在硬性寶特瓶的瓶身時,藍色水柱向左移動,表示在特定壓力下,寶特瓶與塑膠軟管內部的氣體溫度下降(到T3),使其體積變小(到V3)。
三、 亞佛加厥定律的示範實驗
1. 當未打入空氣到硬性寶特瓶時,紫色水柱固定不動,表示在特定溫度和壓力下,塑膠管內紫色水柱與寶特瓶之間的氣體分子數(或莫耳數)固定不變(為n1),其體積也固定不變(為V1)。
2. 當打開長尾夾且注入注射筒裡的空氣(約5mL)後,紫色水柱向右移動,表示在特定溫度和壓力下,塑膠管內紫色水柱與寶特瓶之間的氣體分子數(或莫耳數)變大(到n2),使其內部體積變大(到V2)。
n 化學原理與概念
一、 波以耳定律
定性描述:當溫度恆定時,若體積增加,則壓力減少,反之亦然。
定量描述: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理想氣數體的體積與其所受到的壓力成反比,以數學公式表示,如式[1]所示。
此處P1和V1分別為第一種狀態下氣體的壓力(atm)和體積(L),P2和V2分別為第二種狀態下氣體的壓力(atm)和體積(L)。
二、 查理定律
定性描述:當壓力恆定時,若溫度上升,則體積增加,反之亦然。
定量描述:在壓力不變的情況下,理想氣體的體積與其溫度成正比,以數學公式表示,如式[2]所示。
此處T1和V1分別為第一種狀態下氣體的絕對溫度(K)和體積(L),T2和V2分別為第二種狀態下氣體的絕對溫度(K)和體積(L)。
三、 亞佛加厥定律
定性描述:當溫度和壓力恆定時,若分子的數量增加,則其體積增加,反之亦然。
定量描述一:在溫度和壓力不變的情況下,理想氣體的體積與其分子的數量成正比,以數學公式表示,如式[3]所示。
定量描述二:在同溫和同壓下,同體積的任何氣體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此處V1和n1分別為第一種狀態下氣體的體積(L)和分子數(個),V2和n2分別為第二種狀態下氣體的體積(L)和分子數(個)。
n 氣體三大定律的定量實驗
本刊物《臺灣化學教育》曾經刊出氣體三大定律的定量實驗,分享給中學教師參考。這三個定量實驗的裝置,簡介如下:
一、 波以耳定律
一篇名為〈微量化學實驗:波以耳定律的微量實驗〉,在第14期出版。本實驗以家用物品設計波以耳定律的微量實驗,包含定性觀察實驗和定量測量實驗,如圖十八所示。提供給高中化學選修的教師示範實驗和學生實作的參考。
圖十八:波以耳定律的定性實驗(左)和定量實驗(右)的裝置圖
(圖片來源:波以耳定律的微量實驗,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7257。)
二、 查理定律
一篇名為〈化學教室活動:發現查理定律和絕對零度〉,在第25期出版。本實驗的設計是利用植物油來封住一支有一端封口的毛細管的另一端,形成一個密閉系統的空氣柱。藉由水浴方式加熱或冷卻這支毛細管,測量在不同溫度下在空氣柱內空氣的體積,如圖十九所示。
圖十九:查理定律的定量實驗裝置圖(左)和定量測量的局部放大(右)
(圖片來源:發現查理定律和絕對零度,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28024。)
三、 亞佛加厥定律
一篇名為〈微量化學實驗:亞佛加厥定律的微量實驗〉,在第14期出版。本實驗的設計力求使用無毒的、微量的藥品,並且使用小型的器材,易於攜帶且可回收再使用,以符合微量化學的特色,如圖二十所示。
圖二十:亞佛加厥定律的定量實驗裝置圖
(圖片來源:亞佛加厥定律的微量實驗,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7138。)
n 結語
經過測試,本實驗設計的三個實驗裝置都能達到有效的定性觀察結果。波以耳定律的實驗裝置能夠因壓力的改變而使得體積有明顯的變化,教師易於操作,學生易於觀察;查理定律的實驗裝置容易在實驗過程中因轉換熱水與冰水的時間差而導致體積的變動稍大,教師在示範前多加練習操作,此實驗的變化現象學生易於觀察:亞佛加厥定律的實驗裝置能明顯地證明理想氣體的分子數目增加,體積隨之增加,教師易於操作,學生易於觀察。本實驗裝置的設計可以提供給教師教學氣體三大定律的參考。
n 參考文獻
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國家教育研究院,107年。取自:https://bit.ly/2WPsz6I。
2. Boyle’s la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yle%27s_law.
3. 波以耳–馬略特定律,https://zh.wikipedia.org/wiki/波以耳–馬略特定律。
4. 查理定律,https://zh.wikipedia.org/wiki/查理定律。
5. 亞佛加厥定律,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亞佛加厥定律。
6.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式,https://zh.wikipedia.org/wiki/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式。
7. 李錡峰、楊水平,微量化學實驗:波以耳定律的微量實驗,臺灣化學教育,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7257。
8. 李錡峰、張鈞皓、郭峯廷、楊水平,微量化學實驗:發現查理定律和絕對零度,臺灣化學教育,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28024。
9. 李錡峰、楊水平,微量化學實驗:亞佛加厥定律的微量實驗,臺灣化學教育,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7138。
鋁元素的趣味科學實驗
周金城
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鋁是地殼含量中排序第三的元素,僅次於氧與矽。鋁也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製成鋁箔,在生活中有許多的應用。鋁的活性比鐵大,但鋁製品卻不會像鐵製品整個氧化鏽蝕,這是因為鋁表面和氧氣結合氧化後所產生的氧化鋁,會緊密的結合在鋁的表面上,所以讓鋁的內部不會繼續發生氧化。十九世紀初,由於不易將鋁純化出來,導致當時鋁的價格比黃金還高。由於2019年是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筆者將兩個鋁元素相關的科學實驗撰寫出來,一個是化學實驗,另一個是物理實驗,這兩個實驗都適合讓國小學生操作,若能先閱讀實驗安全事項,並注意實驗過程,這兩個實驗是安全又好玩的實驗。
第一個實驗是「磁鐵吸引鋁箔紙」,我們知道磁鐵與磁鐵可以互相吸引外,磁鐵也可以吸引鐵製品,但磁鐵不能吸引鋁箔紙。但是,鋁箔紙捲成空心管柱後,將強力磁鐵由垂直地面的鋁箔紙所捲成空心管柱中間自由落下,竟然會減緩掉落的速度,感覺就像強力磁鐵能吸引鋁箔所以減速落下一樣。國小三年級就有磁鐵單元,六年級有電磁作用,因此這個實驗很適合當作國小課程的延伸,讓學生進行探究與實作的活動設計,讓學生找出影響強力磁鐵落下速度變慢的原因探究,並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已利用此一科學現象進行創意發想。
一、實驗原理
當磁鐵與線圈的相對位置快速改變時,磁鐵會誘發線圈產生感應電流,此線圈上的電流會產生一個磁場來抵抗原磁場的變化,這個稱為冷次定律(Lenz’s law)。若磁鐵快速靠近環形線圈,會產生相斥的感應磁場,而當磁鐵離開環形線圈時,會產生相吸的感應磁場,這其實是磁通量改變的結果(如圖一)。若是將線圈改成金屬管,就會使垂直地面掉落的強力磁鐵的落下的速度減緩,這就是應用冷次定律所造成的有趣科學現象。
將鋁箔紙捲成筒狀多層並垂直地面,由上端放入強力磁鐵自由落下,雖然磁鐵不會吸引鋁製品,但是掉落的強力磁鐵因冷次定律所產生吸引與反抗的磁場,產生讓磁鐵落下的速度減慢。若是鋁箔捲越多層,強力磁鐵落下的速度就會越緩慢。
圖1在環形線圈掉落的強力磁鐵速度減緩的原因示意圖
雖然前述的實驗原理對小學生來說有些複雜,但是實驗操作步驟與現象的觀察卻很容易進行。這個實驗在網路上常見到使用鋁管或是銅管來進行實驗,但是生活中要找到剛好粗細大小合適的鋁管或銅管並不容易。筆者早期測試時使用一兩張鋁箔紙發現沒有明顯的減速效果,曾經放棄這樣的設計。後來,有一次再度嘗試包覆鋁箔紙時,就想嘗試是否多包覆幾張長鋁箔紙會有明顯的減速效果呢?竟然發現包覆多張就可以觀察到強力磁鐵掉落時的減速效果。而且這樣的實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讓我們可以觀察到,當包覆越多層鋁箔紙,減緩的效果越明顯,這是直接使用鋁管或銅管沒有辦法觀察到的操縱變因。或許有人會想,使用鐵管是否可以觀察強力磁鐵掉落的速度減緩的更明顯呢?其實使用鐵管是觀察不到這個現象的,因為鐵管會和強力磁鐵緊緊的吸附在一起,根本不會掉落喔!
二、所需藥品與器材
1. 10×10 mm強力磁鐵兩個
2. 粗吸管兩根(珍珠奶茶吸管,管內直徑約1.2公分,長度大約22公分,內徑要略大於磁鐵,但不宜過大)
3. 鋁箔紙一捲
4. 剪刀
5. 碼表
圖2準備兩根珍珠奶茶吸管與兩個強力磁鐵
圖3準備比吸管稍短的鋁箔紙數張
三、實驗步驟
1.準備一根吸管及一個強力磁鐵。
2.將強力磁鐵對準吸管口,放開強力磁鐵使其自由落下,碼表記下時間。
圖4放開強力磁鐵使其自由落下
3.將吸管外圈用逐層纏繞鋁箔紙,並逐次紀錄磁鐵落下的時間。
圖5鋁箔紙盡可能的平整捲於吸管上
圖6測量強力磁鐵在不同吸管中落下速度差異
4.將吸管外圈用鋁箔紙纏繞多圈,重複上述步驟。建議可以繞十幾層,繞越多層強力磁鐵落下減緩效果越明顯,而且鋁箔紙纏繞珍珠奶茶吸管越緊密越好。
5.可以取兩根吸管,一根有包覆鋁箔紙,另一根無包覆鋁箔紙,兩根吸管並排,吸管上端分別置入強力磁鐵並相吸住。當兩根吸管用力拉開時,就可以清楚看到兩個磁鐵落下的時間有明顯差異。
6.可以將兩個強力磁鐵相吸,比較兩個磁鐵與一個磁鐵放入吸管中掉落速度的差異。
四、教學注意事項
1. 第一次操作的吸管無包鋁箔,作為對照組。
2. 包覆鋁箔紙的吸管可形成環形導線的線圈。
3. 當強力磁鐵落下時,磁鐵移動之下方鋁箔管會產生相斥的感應磁場,會抵擋強力磁鐵落下造成的磁場變化;磁鐵移動之上方鋁箔管會產生吸引的感應磁場,下方產生排斥磁場,上方產生吸引磁場,造成強力磁鐵落下的速度減慢的原因。
4. 手拿吸管時,不要大力捏住吸管,這樣磁鐵落下變慢的原因不是因為冷次定律,而是因為吸管口徑變窄,倒致摩擦阻力變大所造成磁鐵落下變慢。
五、安全注意事項
1. 強力磁鐵相吸時力量很大,可能會導致手指的皮膚被夾傷,要小心使用強力磁鐵。
2. 強力磁鐵若由高處直接掉落地面,強力磁鐵可能會破裂,而破裂碎片邊緣可能會很鋒利導致手被割傷,因此由吸管落下的強力磁鐵在桌面上進行,且桌上放置軟布以減緩衝擊力量,避免強力磁鐵破裂。
3. 強力磁鐵請勿靠近磁性物質,例如門禁磁卡、信用卡、硬碟儲存裝置、手錶或手機等電子產品等,可能會造成電子設備毀損。
表一、磁鐵吸引鋁箔紙實驗記錄表
1. 包覆鋁箔紙的珍珠奶茶吸管是否能減緩強力磁鐵掉落的速度?
□是 □否 □不確定
2. 包覆越多張鋁箔紙是否減緩效果越好?
□是 □否 □不確定
3. 兩個相吸的強力磁鐵掉落減緩的效果的是否比單獨一個好?
□是 □否 □不確定
4.我想要增加的實驗變因是
5.這個實驗現象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設計是
第二個實驗是「利用備長炭製作能讓小馬達運轉的電池」,在國小四年級有交通工具與能源單元,燈泡與電路單元、在五年級有水溶液的導電性單元、在高年級有生鏽單元、這個利用備長炭、鋁箔紙、廚房紙巾和食鹽水就可以組裝出讓小馬達風扇運轉的電池,會令國小學生感到驚奇。自製電池實驗可以作為學生延伸的探究與實作活動,電池科技是未來的重要科技發展方向,在國小可以設計讓學生自製電池的動手做活動,可以引發國小學生科學學習興趣。
在生活中,各種電子設備的運作都需要用到電池,電池可以說在生活中無所不在。要設計出適合小學生製作的電池實驗並不容易,我們可以使用簡單的步驟就可以製作出讓小馬達風扇運轉的電池嗎?
鋁空氣電池是可以利用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材料,就可以簡單製作出來效能還不錯的電池。
一、實驗原理
鋁空氣電池的原理是鋁發生氧化放出電子,而氧發生還原而得到電子,放出電子與得到電子的過程,再經由外部導線來完成,此外部導線連接電子設備就可以讓設備進行運轉。金屬鋁氧化變成正三價的鋁離子,而空氣中的氧氣由零價的氧原子變成負二價的氧離子。整個化學反應的方程式如下所示。
Al(s)+ 3OH–àAl(OH)3+ 3e– 氧化電位 = 2.31V
O2 +2H2O+ 4e- à4OH– 還原電位 = 0.40V
4Al+ 3O2+6H2Oà4Al(OH)3 全反應電位=2.71V
理論上鋁空氣電池的電壓可以達到2.71伏特,但是因為組成的電池會有內電阻,所以電壓會比理論值來的低一些,量測出來大約只有0.7伏特左右。
有人可能會思考使用越長越粗的備長炭,所組成的鋁空氣電池電壓是否會越高。其實備長炭越大,所組成的鋁空氣電池是電量越多,可以提供的電流越大,倒不是電壓愈大喔!
我們看到網路影片使用備長炭所製作的電池,通常備長炭長度較長,直徑也較粗,若是使用較短較細的備長炭,是否還是可以讓風扇馬達運轉起來呢?
我們測試過,若太小太細的備長炭,馬達風散運轉不會很順,若運轉起來時間也非常短。建議使用長度大約十公分,直徑大約兩公分的備長炭,可以讓風扇馬達順利運轉,也可以運轉稍長的時間以利實驗觀察。
二、藥品與器材
1. 備長炭長度大約十公分,直徑大約兩公分,重量大約34克。
2. 廚房紙巾一張,長度大約15公分,寬度大約9公分。
3. 鋁箔紙一片,長度大約15公分,寬度大約8公分。
4. 食鹽水大約1mL(濃度大約1M)
5. 風扇小馬達一組
6. 雙頭鱷魚夾線兩組
7. 滴管一隻
8. 燒杯一個
9. 鐵紙夾一個(大約寬四公分)
三、實驗步驟
1. 取一根備長炭長度大約十公分,直徑大約兩公分並用純水洗淨風乾備用。
圖7實驗用備長炭
2. 廚房紙巾一張,並裁成長度大約15公分,寬度大約9公分的大小。廚房紙巾寬度略短於備長炭的長度即可。
3. 取滴管在步驟二紙巾上均勻滴上食鹽水。
4. 將步驟三的紙巾捲在步驟一的備長炭上。
圖8備長炭包覆滴過1mL食鹽水的廚房紙巾
5. 取鋁箔紙一片,長度大約15公分,寬度大約8公分。鋁箔紙的寬度略小於廚房紙巾的寬度即可。並將鋁箔紙捲在步驟四的備長炭上。捲好的鋁箔紙兩端的紙巾都要凸出鋁箔紙,不可以讓鋁箔紙直接接觸到備長炭黑色部分。
圖9包覆鋁箔紙於廚房紙巾外
6. 使用鐵紙夾夾住步驟五的備長炭一端,紙鐵夾住的位置不可以接觸到廚房紙巾。
7. 使用兩組雙頭鱷魚夾線,第一組雙頭鱷魚夾線一端夾在鐵紙夾,另一端夾在馬達接頭上。第二組雙頭鱷魚夾線一端夾在捲在最外面的鋁箔紙處,另一端夾住馬達的另一個接頭上。
8. 此時應該可以看到風扇馬達運轉起來,有時馬達阻力稍大,可以輕輕撥動一下風扇葉片幫助運轉起來。
圖10鋁空氣電池讓小馬達風扇運轉情形
四、教學提示
1. 市售備長炭的品質有時不佳,本身電阻過大,導致所組成的空氣電池無法讓風扇法馬達運轉起來。建議先使用燈泡電池組測試,利用一個1.5伏特的3號乾電池,以及鎢絲小燈泡,還有兩條導線即可。可以將備長炭當成一段導線,看燈泡亮度是否因接上備長炭導線而變暗,若變暗越多則表示備長炭電阻大,品質越差。若有三用電表直接量測電阻亦可。
2. 只要將備長炭當做電池燈泡組的其中一段電線,觀察有接上備長炭與無接上備長炭形成通路,燈泡的亮度是否有改變即可,品質越好的備長炭電阻越小,燈泡的亮度改變就愈小。若要採購備長炭,可以選擇前述的方法測試即可。
3. 滴在紙巾上的食鹽水不宜過多,食鹽水過多,鋁空氣電池的效能不一定會更好。
4. 小馬達風扇盡量選擇運轉時聲音較小,且震動較小的馬達,運轉聲音大代表摩擦阻力大,震動代表馬達軸心沒有對稱,所以產生的震動也會大。
5. 若是風扇停止運轉,可以將鋁箔紙稍微再捏緊一點,有時風扇又會運轉起來。
6. 使用過的備長炭,可以使用純水洗淨並並浸泡於純水一小時後晾乾,可以再重複使用。
五、安全注意事項
1. 本實驗會使用美工刀或是剪刀切割廚房紙巾或是鋁箔紙,要提醒學生操作時要小心。
2. 備長炭堅硬但易碎,若破裂碎片可能會很尖銳,要避免備長炭掉落破裂。
表二 利用備長炭製作能讓小馬達運轉的電池實驗紀錄表
學生實驗記錄
1. 風扇馬達是否順利轉起來? □ 是 □否 □不確定 2. 我的風扇運轉時間大約 分鐘。 3. 我使用電池燈泡組檢測備長炭的品質,我覺得接上備長炭的燈泡亮度? □ 變的更亮 □亮度一樣 □亮度變暗一點 □亮度變暗很多 □燈泡不亮 4.我想要增加的實驗變因是 5.這個實驗現象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設計是 |
過去的學校科學實驗設計,大多是以學科為實驗的分類,例如物理實驗、化學實驗與生物實驗等,較少是以元素為主題來設計的科學實驗。回顧元素發現的歷史,或是科學發展的歷史,科學的各領域的確是沒有分開的,後來分工越來越細,各科學領域就逐漸分開了,但是要真的解決生活中的科學問題,還是需要各領域知識的統整,也不是單一個科學領域就可以解決複雜的問題,甚至除了科學領域,還要其他學門的知識。前述的科學實驗,都是筆者帶過國小學生進行過的科學實驗活動,學生們也都可以順利的完成實驗活動,並觀察到實驗中的科學現象。也許其中的科學原理對他們來說有些深奧,但國小自然科學實驗主要目的就是以實驗現象觀察為主,未來他們逐漸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之後,就可以逐一解開其中的實驗背後的原理。
周金城所拍攝3D有趣實驗:自製鋁空氣電池, https://youtu.be/BPbbbYEToGI
利用智慧型手機結合App探究化學平衡移動
廖旭茂*、林翊菲、陳淳煜
台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簡介
本文延續上一篇在本刊刊出的文章「鈷錯合物多段感溫變色棒」[1],初次使用智慧型手機結合App,調查並紀錄不同條件下,顏色發生的變化時RGB色碼值的變化,藉此探討化學平衡的移動。
在中學化學實驗上,溶液的濃度高低的判斷除了目測比色法外,就是使用相對精準的分光光度計,但分光光度計價格較為昂貴,除專題、科展外難以普及至一般的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實驗觀察。在一次氯化亞鈷的平衡移動實驗中,看到學生關於藍顏色的記錄,分別為淺藍色、海洋藍、紫羅蘭、靛藍,心想這樣的紀錄實在不夠客觀,也不符合科學探索原則,於是順口問了學生一句:「可以利用App來記錄溶液的顏色嗎?」,接下來要學生開始搜尋適合的辨色App,後來學生找到了ColorMeter Free – color picker(安卓系統),因為安卓手機較為普遍,也開始了我們使用該App紀錄顏色的旅程。下圖為學生首次利用手機App紀錄試管內溶液的顏色。
圖1:圖左為App的下載位置截圖,圖右為學生使用App來做為溶液顏色鑑定過程
在網頁設計時,顏色採用的標示有幾種方式[2],有一種是使用RGB色彩碼,標記方式是RGB(0~255 , 0~255, 0~255)。RGB值為(255, 0, 0)為純紅色,(0, 255, 0)為純綠色,(0, 0, 255)為純藍色,(255, 255, 255)為白色,(0, 0, 0)為黑色;另一種是設計師常用的16進位碼Hex,表示法為1個#,後面加上六位數字,如純紅色的色碼值紀錄為#FF0000、純藍色的色碼值紀錄為#0000FF、純綠色的色碼值紀錄為#00FF00;最後一種是HSL(Hue, Saturation, Lightness)色彩碼寫法,如HSL( 120, 50%, 20%)。本次使用的較淺顯易懂的RGB色彩碼,其中每個顏色數值會是0~255 共256種數值,每一種顏色都有一個RGB色碼值,因此混合後總共可以產生256×256×256等於16,777,216種網頁色彩。
除了課堂的實驗外,我們更將手機顏色的辨色功能應用在更多的化學平衡的探究上,在第三屆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專題–「勒沙特列的綠色圓舞曲」[3],以智慧型手機鏡頭結合色碼鑑定App作為顏色觀測與紀錄工具,於安卓手機中分別安裝「Colormeter free」與「Color identification」App,用RGB色碼值,分別記錄氯化亞鈷、氯化亞銅、澱粉–碘錯合物在不同溫度下顏色變化。
n 器材與藥品
一、器材:
10毫升玻璃試劑瓶10支、20毫升的燒杯、小標籤紙、塑膠滴管3支、10 mL小量筒2支、玻棒1 支、1mL塑膠針筒1支、溫度計1支、600 mL燒杯2個、加熱板1台、冰塊一些、紫光雷射筆一支、抗UV護目鏡。
二、藥品:
無水氯化鈣CaCl2、氯化亞鈷晶體CoCl2.6H2O、UV光膠。
n 實驗步驟
1.溶液的測量:配置好的溶液置入12孔多孔盤中或10毫升玻璃樣本瓶等容器中,下層墊一張白紙將手機固定於一般手機會固定在相機架上,放大倍率5.0倍,以固定距離拍攝物體。
圖2:搭配ColorMeter Free App,以手機紀錄溶液顏色的過程
2.高溫時拍攝:因多孔盤為塑膠製品較不耐熱,於是將待測溶液置入20毫升的小燒杯或10毫升的玻璃試劑瓶中,將小燒杯1支數位溫度計與放入100毫升的燒杯以水浴法在加熱板上加熱,並記錄溫度。當達到指定溫度時,迅速取出至指定位置紀錄溶液色碼值。如果使用「Color identification」App,可以先拍攝數位照片,試驗後再蒐集圖片上記錄的色碼值進行數據處理。下為氯化亞鈷溶液的色碼圖。
圖3:不同溫度下,氯化亞鈷溶液的顏色紀錄,紅色長條方框為色碼數值
二、鈷錯離子化學平衡的移動與溫度的關係探究
1. 不同氯離濃度下,鈷錯合物平衡移動的探討:取8支試管,以標籤標示1~8,管中各加入1.0M氯化亞鈷溶液1mL,分別加5滴、10滴、15滴、20滴、25滴、30滴、35滴、40滴的濃鹽酸,接著依序分別再加入蒸餾水35、30、25、20、15、10、5滴等,最後溶液體積約3毫升。各取出1毫升置入多孔盤中,以智慧型手機App作為顏色觀測與紀錄工具,觀測溶液在不同氯離子濃度下顏色變化。下圖為觀測所得的色碼圖。
圖4:不同氯離子濃度下,溶液的色碼變化
2. 不同溫度下,鈷錯合物平衡移動的探討:取5號試管的溶液1毫升,倒入小燒杯或玻璃試劑瓶中,以水浴法加熱,以智慧型手機App作為顏色觀測與紀錄工具,分別記錄溫度30、40、50、60、70、80、85 ℃下,溶液在不同溫度下顏色變化。下圖為觀測所得的色碼圖。
3. 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嘗試探討溫度、氯離子濃度的改變,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三、溫度對氯化銅平衡移動的探討:
1. 取1M氯化銅溶液1mL,放於自製簡易加熱板上加熱分別於溫度30、40、50、60、70、80 ℃下,以智慧型手機App作為顏色觀測與紀錄工具,觀測溶液在不同溫度下顏色變化。下圖為觀測所得的色碼圖。
2. 仔細比對色碼中的RGB三個數值隨溫度的消長與關係。根據勒沙特列原理,解釋溫度對銅離子在水中平衡移動的影響。
四、溫度對澱粉與碘的錯合平衡移動的探討[1]
1. 各取0.5M的碘化鉀溶液0.4mL、1%的澱粉水溶液0.75mL,及9mL的蒸餾水一起置入小燒杯內,均勻混合,隨後滴加3%的藥用雙氧水1.0毫升進小燒杯,觀察溶液所發生的變化;接著將試劑瓶小燒杯隔水加熱,以5~10℃為間隔,分別記錄30、40、50、60、65、70、75℃下顏色的變化。下圖為觀測所得的色碼圖。
圖7:不同溫度下,澱粉–碘錯合物溶液的色碼變化
2. 仔細比對色碼中的RGB三個數值隨溫度的消長與關係。根據勒沙特列原理,解釋溫度對錯澱粉錯合物在水中平衡移動的影響。
n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化學平衡的移動與溫度的關係探究中,氯化亞鈷、氯化銅以及碘–澱粉錯合物在不同的溫度下顏色的觀測及結果如下:
1. 氯化亞鈷的色碼值如下面表格1:
表1:不同溫度下,氯化亞鈷的色碼變化
RGB數據上經統計後發現,當溫度上升時,代表綠色的G值變化不大,代表紅色的R值卻不斷下滑,代表藍色的B值不斷上升;若以溫度為橫坐標,B/R的值為縱座標,即可發現兩者之間與氯化銅有著相似雷同的關係,都略呈指數型的趨勢。下圖為B/R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圖8:氯化亞鈷B/R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2. 氯化銅的色碼值如下面表格2:
表2:不同溫度下,氯化銅的色碼變化圖
從RGB數據上,代表紅色的R值在任何溫度皆為零,溫度上升時,代表綠色的G值變化不大,代表藍色的B值卻不斷下滑,若以溫度為橫坐標,G/B的值為縱座標即可發現兩者之間有著有趣的關係。紅色的虛線為趨勢線,略呈指數型的趨勢。下圖為G/B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圖9:G/B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3. 碘–澱粉錯合物的色碼值如下面表格3:
表3:不同溫度下,碘–澱粉錯合物的色碼變化
從RGB數據上,當溫度上升時,代表綠色的G值,代表紅色的R值以及代表藍色的B值皆同步上升,而且RGB三項數值都相當接近,故溶液呈現暗黑色;若以溫度為橫坐標,RGB的平均值為縱座標,即可發現兩者之間與氯化銅、氯化亞鈷有著相似雷同的關係,都略呈指數型的趨勢。下圖為RGB平均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圖25:RGB平均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n 原理與概念
根據勒沙特列原理,鈷離子在氯離子的越高的環境下,平衡向右進行,四氯鈷錯離子的濃度上升,溶液變藍;此反應為吸熱反應,當溫度上升時,平衡亦向右進行,溶液變藍,從RGB的色碼值變化看來,B值上升,R值下降,B/R的比值上升。相關反應如下式表示:
紅色 藍色
至於氯化銅的溶解屬於放熱反應,氯化銅的固體是綠色的,溶於水後變成藍色,當溫度上升時,平衡向左進行,溶液變綠,從RGB的色碼值變化看來,G值上升,B值下降,G/B的比值上升。相關反應如下式表示:
綠色 藍色
最後,碘化鉀與雙氧水生成碘分子I2,以及三碘離子,可溶性的澱粉溶液與碘形成藍黑色的錯合物,因此被視為碘的指示劑。錯合反應為放熱反應,當溫度上升時,平衡向左進行,澱粉–碘錯合物會分解開來,藍黑色消失,RGB的色碼平均值均同步上升。(註:RGB(255, 255, 255)為白色)。
使用智慧型手機結合App來偵測、紀錄溶液顏色的改變,讓唾手可得的手機,取代昂貴的分光光度計,是一個讓化學實驗結合新科技,除了可以定性觀察、紀錄外,更可以進行定量的實驗探究,雖然精準度不及原有的分光光度計,但以減量、取代的綠色思維為出發點,不啻為STEM教育的推廣與普及開闢出另一條捷徑來。
n 教學建議
l 以手機來監測顏色的變化,RGB數字相當敏感,建議使用腳架固定手機,量測地點建議使用固定光源,以提高精確度。
l 如果是Apple手機,建議安裝iOS APP「ColorPicker」,也可以偵測環境或照片中的色碼值。
n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l 實驗過程會加熱,要小心避免燙傷。
n 參考文獻
1. 廖旭茂、程慧文(2020)。鈷錯合物多段感溫變色棒的製作,台灣化學教育網,第三十五期,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36304。
2. Web colors,取自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b_colors。
3. 林翊菲、陳淳煜(2019)。第三屆成果報告書_勒沙特列的綠色圓舞曲,綠色化學教育網,2020年1月參考網站http://chem.moe.edu.tw/green/AwardsDetail/ef324f3a-7b72-417d-9da8-9e126e67b6ed。
常見消毒液的介紹及居家實作
陳映辛1,*、林亭佑2、江承翰1
國立竹山高級中學
國立東華大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從2019年入冬以來,流感和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確診人數屢創新高,雖然衛福部建議大家勤洗手做好基本的防護,但是並非所有環境都能找到水源來洗手,這時候替代品就相對的重要!由於確診病例屢創新高,讓大家搶購消毒用品,只是市面上消毒抗菌品牌爆增,產品琳琅滿目,酒精、次氯酸水、乾洗手液、漂白水等,該如何用?何時用?可以消滅什麼病菌?一般大眾並不是很清楚的知道。本文介紹常用消毒液的消毒原理,並帶大家一起動手實作居家消毒液。
n 常用消毒液簡介
一、酒精
(一)殺菌原理
酒精含有的化學物質是乙醇(CH3CH2OH),酒精的殺菌原理是因為可以讓蛋白質變性,導致細菌的死亡或病毒的失去活性。但是酒精濃度並不是越高越好,市售的95%酒精因為濃度過大,會使細菌、病毒的表面蛋白質急速凝固,形成硬膜,反而無法順利穿透到病菌的內部,因此病菌的內部仍是具有活性的。75%的酒精兼具蛋白質凝固作用和穿透效果,可以完全滲透到細菌、病毒體內,凝固病菌的蛋白質使其失去活性,達到徹底的殺菌功能。研究顯示,只要濃度介於70-78%的酒精都可以達到殺菌99%的效果。
(二)缺點
酒精具備高揮發度性,且味道刺鼻,噴在皮膚上容易帶走角質層上的水分,讓皮膚乾癢、緊繃進而造成過敏、濕疹等皮膚問題,常用皮膚變乾燥及粗糙。具有可燃性,不適合在密閉空間中大量噴灑使用,必須遠離火源,以免造成火災。
(三)使用方法及時機
75%酒精用在手部或是環境周遭、器物上都適用,將少量75%酒精噴在雙手上,手心、手背、指尖、指縫、虎口、手腕等部位要徹底搓一搓,來殺死附著在雙手上的病菌。民眾也可沾取適量酒精,擦拭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手機、平板、鍵盤、滑鼠等3C產品,用來殺菌並保持清潔。
二、乾洗手
(一)殺菌原理
市面上乾洗手產品琳瑯滿目,組成成分類型相當多元,大致上主要以酒精、甘油、香精、高分子膠、三氯沙(triclosan)、三氯卡班(triclocarban)等成分組成。殺菌原理最主要還是利用所含的酒精成份使病菌蛋白質變性。乾洗手大部分做成凝膠狀,以減少酒精揮發度,尤其是幼童,建議以含有75%酒精的乾洗手凝膠取代酒精噴霧,以增加安全性。
(二)缺點
市售乾洗手的組成成分過於分歧,添加物太過複雜,所以在殺菌、抗病毒效用上也較難分析;尤其是含有三氯沙成分的產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加拿大政府在2017年已經禁止銷售含有三氯沙的產品。所以選購時盡量選擇添加物少的產品。
(三)使用方法及時機
在沒有水源可以清洗雙手的情況下,不得已的折衷手部清潔方式,擠一些在雙手上,手心、手背、指尖、指縫、虎口、手腕等部位要徹底搓一搓,來殺死附著在雙手上的病菌,因為添加物較多,所以皮膚敏感者不建議使用。
三、次氯酸鈉(漂白水)
(一)化學性質與特性
漂白水是一種强而有效的家居消毒劑,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 NaClO),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質,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1787年被法國化學家柏瑟列(Berthollet)將氯氣通入鹼液,製成次氯酸鈉,其反應如式[1]所示。
Cl2(g)+ 2NaOH(aq) → NaClO(aq) + NaCl(aq) + H2O(l) [1]
1820年法國化學家拉巴拉克(Labarraque)將次氯酸鈉當作漂白水來使用;英國化學家達金(Daki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用4%次氯酸鈉溶液幫傷患進行傷口消毒及清創,而他所發明的配方後來被命名為達金溶液(Dakin’s solution)。除了在醫學上的貢獻,次氯酸鈉在我們的生活也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游泳池、廁所乃至於免疫系統,都可以發現次氯酸鈉的存在。
(二)缺點
漂白水稀釋前後都有一定的揮發和刺激性,民眾在稀釋及使用時應配戴口罩和手套,並保持在通風的環境下,以防止對皮膚及呼吸道黏膜造成刺激,吸入過多揮發氣體而造成頭暈、嘔吐不適感。漂白水遇熱和光會分解,絕對不要跟酸、氨、胺類成分混合,以免產生有害物質。漂白水與鹽酸反應會放出有毒的氯氣,如式[2]所示,常常在新聞裡看到民眾在大掃除時,將鹽酸和漂白水混用,而造成氯氣中毒。次氯酸鈉與大多數氮化合物反應形成揮發性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化氮,其反應如式[3]-[5]所示。因此,使用相關製品時應注意避免混合。
NaClO(aq) +2HCl(aq) → NaCl(aq) + H2O(l) + Cl2(g) [2]
NH3(aq) + NaOCl(aq) → NH2Cl(g) + NaOH(aq) [3]
NH2Cl(g) + NaOCl(aq) → NHCl2(g) + NaOH(aq) [4]
NHCl2(g) + NaOCl(aq) → NCl3(g) + NaOH(aq) [5]
(三)使用方法及時機
雖然漂白水的殺菌、抗病毒效果佳,但是未稀釋的漂白水鹼度常在pH值在11~12之間,容易傷害皮膚且殘留性高,即使稀釋後一樣可能刺激人體皮膚和黏膜,因此建議只用於環境消毒、清潔。使用時,確保通風的環境下,擦拭物品或是消毒環境,擦拭後靜置5-10分鐘,效果會更好。
四、次氯酸水
(一)化學性質與特性
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 HClO),是一種不穩定的弱酸,在水溶液中,次氯酸部分解離為次氯酸根離子(ClO−)和氫離子(H+),隨著次氯酸的濃度不同,其pH值也不同,50 ppm的次氯酸水其pH值在5.5~6.5之間,接近中性。濃度高於1000 ppm時,其pH值在2.2~3.2之間,一般用作漂白劑、氧化劑、除臭劑和消毒劑。次氯酸是一種比氯氣(標準狀況下)更強的氧化劑,較難保存且易被光分解。在酸性的條件下,次氯酸的氧化力極強,其還原半反應及其電位如式[6]所示。次氯酸在酸性環境下非常不穩定,與鹽酸反應生成氯氣,其反應如式[7]所示。次氯酸與氨水反應生成單氯胺,其反應如式[8]所示。次氯酸與有機胺反應生成N-氯胺,其反應如式[9]所示。
2 HOCl(aq)+ 2 H+(aq) + 2 e− ⇌ Cl2(g) + 2 H2O(l) ER = +1.63 V [6]
HOCl(aq) + HCl(aq)→ Cl2(g) + H2O(l) [7]
HOCl(aq) + NH3(aq)→ NH2Cl(aq) + H2O(l) [8]
HOCl(aq) + RNH2(aq)→ RNHCl(aq)+ H2O(l) [9]
(二)殺菌原理
次氯酸的分子小,可以穿透無套膜病毒,使病毒外殼的蛋白結構崩壞並與病菌的蛋白質、核酸等有機分子發生氧化反應,而殺死病菌微生物。
(三)缺點
次氯酸水不耐儲存,怕熱怕光,會因為陽光(紫外線)照射而分解,所以必須儲存在不透光的密封容器中,並放置於陰涼處,只能保存半年。如果在太陽下直接曝曬,約2個小時後會慢慢發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而分解成鹽酸和氧氣,其反應如式[10]所示。
2HOCl (aq)→2HCl(aq)+O2(g) [10]
(四)使用方法及時機
市售的次氯酸水濃度僅在200ppm以下,pH值多在5.0~6.5之間,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建議,200 ppm以下的次氯酸水可用於手部消毒,溫和有效。可作為沒有水源清洗雙手時的暫時性替換選擇。下表一為酒精、漂白水及次氯酸水三種消毒液的綜合整理。
表一:常用消毒液的整理
消毒液 |
酒精(乙醇) Ethanol |
漂白水(次氯酸鈉) Sodium |
次氯酸水 Hypochlorous |
使用濃度 |
70-78% |
500 ppm |
200 ppm |
可消滅的病菌 |
流感病毒、細菌、冠狀病毒 |
流感病毒、細菌、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 |
流感病毒、細菌、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 |
殺菌機制 |
利用酒精使蛋白質變性 |
NaOCl水解成HClO,穿透無套膜病毒,使病毒外殼的蛋白結構崩壞並與病菌的蛋白質、核酸等有機分子發生氧化反應 |
HClO穿透無套膜病毒,使病毒外殼的蛋白結構崩壞並與病菌的蛋白質、核酸等有機分子發生氧化反應 |
酸鹼性 |
中性 |
鹼性 |
弱酸性 |
抗菌時間 |
30~60秒 |
5~10分鐘 |
10-30秒 |
應用範圍 |
人體、一般環境 |
一般環境、常用物品 |
一般環境、常用物品 |
盛裝容器 |
HDPE(2號)或PP(5號) |
不透光HDPE或PP塑膠瓶 |
不透光HDPE或PP塑膠瓶 |
注意事項 |
1. 具可燃性,遠離火源。 2. 味道刺激,不適宜密閉空間大量噴灑使用。 3. 對皮膚敏感者,刺激性略高。 4. 濃度低於50%以下時,沒有抗菌效果。 |
1. 不可與鹽酸混用。 2. 未稀釋的漂白水在陽光下會釋出有毒氣體(Cl2),須放至於陰涼處。 3. 稀釋後24小時內使用。 |
1. 避免陽光照射、加熱。 2. 次氯酸水會腐蝕金屬,容易造成金屬鏽蝕。 |
n 居家消毒液實作
一、由95%藥用酒精稀釋
方法一 |
方法二 |
3倍的酒精 + 1倍的水(體積比) |
4倍的酒精 + 1倍的水(體積比) |
濃度計算:(3/4)*95% = 71% |
濃度計算:(4/5)*95% = 76% |
註1:稀釋酒精的清水,一定要用蒸餾水或煮開放涼後的清水。
註2:如果擔心使用後手太乾,可以加1-2%甘油。
二、抗菌精油乾洗手
(一) 藥品和材料:95%酒精、高分子膠Carbopol 940(增稠劑)、三乙醇胺(Triethanolamine)、水、抗菌精油(如茶樹、白千層、百里香、羅文沙葉)
(二) 配製步驟
1. 秤取0.3克高分子膠Carbopol 940(見圖1左),分批加入10克水中(見圖1右),攪拌均勻(攪拌至沒有團狀或顆粒狀),約10分鐘。如所示。
圖1:秤量Carbopol 940(左)和水(右)
2. 分別加入40 mL 95%酒精、20滴抗菌精油和加入2-3滴三乙醇胺到一個50 mL壓瓶中,然後攪拌均勻,如圖2所示。
圖2:加入95%酒精、抗菌精油和三乙醇胺到壓瓶中
3. 攪拌均勻後,即為乾洗手,如圖3所示。
圖3:自製乾洗手的成品
註:如果怕手太乾,可以在步驟2加入1 mL甘油。
三、稀釋漂白水
(一) 藥品和材料:市售漂白水 1罐、600 mL礦泉水 1瓶
(二) 配製步驟
1. 取一罐600 mL 的礦泉水和一瓶市售漂白水,如圖4左所示。
2. 打開礦泉水,取一瓶蓋的漂白水,加入礦泉水中,搖勻即可,如圖4中所示。
3. 未一次用完時,瓶外可包覆不透材質,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以減緩分解速率。
圖4:加入漂白水到礦泉水中
註1:一瓶蓋的容量約6 mL。
註2:濃度計算:市售漂白水濃度約5%,也就是50000 ppm,要稀釋成500 ppm,就是要以1份市售漂白水,加入99份水中。
n 結語
現在防疫如火如荼的進行,市售「抗菌、抗病毒」的防疫產品不勝枚舉,想要遠離病毒、細菌威脅,除了善用消毒液之外,正確的勤洗手才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藉著多洗手有效去除皮膚表面上的微生物,再配合使用上述有抗菌效果的產品來輔助,相信一定可以減少與感染源的接觸,達到防疫效果。
n 參考資料
1. 漂白水的使用,衛生署,https://www.info.gov.hk/info/sars/tc/useofbleach.htm。
2. 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消毒怎麼用?完整抗病毒Q&A一次搞懂:「這樣」防疫最有力,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2120064/
3. 乾洗手和消毒液有用嗎?醫師教你正確預防病毒細菌感染,https://www.medpartner.club/personal-disinfection-basics-introduction/。
4. 次氯酸鈉,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次氯酸鈉。
5. Sodium hypochlori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dium_hypochlorite.
6. 次氯酸,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次氯酸。
7. Hypochlorous acid, https://simple.wikipedia.org/wiki/Hypochlorous_acid.
8. Hypochlorous aci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pochlorous_acid.
9. 歷史悠久的消毒水:次氯酸鈉的過去與今天,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8876。
10. 酒精、漂白水、異丙醇抗病毒正確使用法!環境防疫「這樣」消毒殺菌…一定可以減少感染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2210017/177630
11. 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三種消毒液哪一種抗病毒最強?「這樣選」抑制新型冠狀病毒!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3230017/157883
12. 「酒精」和「次氯酸水」消毒、抗菌怎麼挑選?藥師10秒教你分辨五種市售消毒液,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2120033
新聞議題融入自然科探究實作-環境用消毒水的製作
劉曉倩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前言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經被聯合國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危機」,在這場危機中國際政壇就病毒來源產生爭執及各種陰謀論。姑且不論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的起源為何,截至目前為止,疫情持續擴散到全世界,而且因為極易傳染,市面上各種的防疫產品也變得搶手甚至是無法取得。
為了避免病毒擴散,其中最引起大家熱烈討論的就是各種消毒水的殺菌效果了。常用的殺菌劑有酒精、次氯酸水、次氯酸鈉及次氯胺水。濃度75%的酒精對於一般細菌雖有殺菌效果,但是目前受到政府管制,不易取得。家庭常用的漂白水(次氯酸鈉)是一種强而有效的消毒劑,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質,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價錢便宜,功效快速,但因為漂白水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且容易與其它物質產生化學反應,消費者在使用上疑慮較多,因此刺激性較弱且仍有殺菌力的次氯酸水成了選項之一!
其實次氯酸水的製備並不困難,甚至只需應用日常生活中的器材即可完成,我們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將週期表中的元素性質、製備及應用,融入教學設計中,提醒學生元素與生活密切相關。在實際進行教學活動時,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讓學生自己思考自製儀器中所需的生活素材與工具,老師在引導者的角色,訓練學生系統性思考及動手做,藉著一個題材將學生的能力培養起來,讓學生不僅可以學知識而已,還可以「學能力」!
如此一來,以後學生遇到生活中的議題,會開始覺察,也會反思議題的真實性,接著就會提出問題,甚至設計實驗去論證。這種將生活化議題融入新課綱「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課程活動設計,對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很有幫助。
此教學設計中,學生因為疫情而有更強的學習動機,透過有系統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可以將市售漂白水及次氯酸水做酸鹼度測定及有效氯濃度做比較,接著自己動手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並進行實驗比對自製的次氯酸水與市售的差異性,對於學生深化學習很有幫助。
設計理念
■問題導向學習的起源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並利用真實的議題來引發學習者興趣及討論,透過老師決定教學目標與進行問題的引導,藉由小組的架構培養學習者的思考、討論、批判與問題解決能力,有效提昇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動機,並進行目標問題的知識建構、分享與整合。
■問題導向學習的特色
1、以問題為學習活動的核心:
議題目標問題為學習活動的核心,「提出問題」對於引發探究十分重要,但是實際進行教學活動時並不容易,教師可以視學生程度決定目標問題廣度及深度。若是學生剛開始進入探究課程,則目標問題可以由教師決定。若是學生已經漸漸熟悉課程進行方式,可以由各組學生提出想法,相互分享,再由師生共同決定。其決定的問題核心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複雜度與挑戰性,並須具備有足夠的資訊及線索可以引導學習者進行資料的蒐集與積極參與。
2.以小組合作為學習模式:
學生針對所設定的問題透過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討論與擬定解決策略。
3.以討論為主的學習過程:
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依循所設計的目標問題進行批判與討論,藉以整合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教師在討論當中也可以適時參與及建議,以提昇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互動討論學習。
4.強調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必須主動思考學習目標,了解自我能力,學習擬定計劃或階段性學習目的,並主動地與他組進行討論與分享。
5.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
教師需以引導者角色適時介入小組的學習過程,參與問題解決討論過程,並提供適當的回饋,以幫助學生釐清思考過程產生的問題,並協助解決問題,進而提昇思考的層次。
表一教學計畫表
週次 | 具體目標 | 教學內容 |
第一週 | 1. 引導學生對於新聞議題的探究學習
2. 建立學習目標所需的相對應知識,並針對所討論的議題進行實驗設計。 3. 實驗中所使用的儀器與原理介紹 |
1.引導學生了解冠狀病毒與一般病毒的差異。為何冠狀病毒比較會突變?
2.市售消毒水的種類及殺菌效果。 3.市售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是否真的產生次氯酸水? 4.將市售機製作的次氯酸水進行酸鹼度檢測 5.介紹酸鹼度計及酸鹼試紙的測定原理及進行實作測試。
|
第二週 | 1. 氧化還原的原理說明
2. 氧化還原在電解的應用 3. 學生自行組裝電解裝置,進行實作結果討論 4.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用品自行完成實驗設計 |
1.教師介紹氧化還原及電解原理
2.將舊的手機充電器改良為直流電電解裝 置的電源供應器,完成簡易型電解裝置。 3.進行電解食鹽水實作。 4.探討實驗結果中出現的異常因素,進行改進 。
|
第三週 | 1.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用品改良電解實驗裝置
2.將自製儀器中實作結果出現的問題與同學相互討論 3.學生探討操縱變因不同(電壓大小、電解時間…)對於實驗結果產生的影響
|
1.學生設計自製次氯酸水製造機。
2.教師帶領前往學校附近書局及雜貨店進行採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進 行改裝及設計。 3.在學校實驗室進行實作,並進行操縱變因的探究實作。 |
第四週 | 1.學生將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的實驗結果與其他組同學分享。
2.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酸性與濃度的關係。
|
1.學生使用自製機器實際電解食鹽水進行測試。
2.將市售漂白水、次氯酸水及自製次氯酸水進行有效氯的檢測。 3.學生完成自製次酸水機最佳食鹽水濃度及電解時間,並能舉出實驗數據論證。 |
第五週 | 1.學生了解探究主題的先備知識、相關科學原理及設計實驗流程的準確性。
2.學生進行實驗時,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印證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
1.各組學生將所做的實驗結果,使用電腦做數據分析或圖表比較,並做成簡報發表。
2.學生聆聽其他組別簡報準備的充份度、口語表達能力及分析統整能力,進行互評 3.學生提出對於發表組別的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
教學流程分享
新聞議題融入自然探究實作教學活動,教師在課程規劃上可以從最新的新聞議題開始,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分組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政府因應政策及作法、學生相互分享新聞來源的正確性、哪些主題適合深入實驗探究及實際進行的可行性等。最後引導學生能夠自己設計實驗,自己組裝儀器及實驗驗證,並分組以PPT發表互相評分。筆者除了列出教學計畫表提供教師參考外,下面會將每週實際進行的實驗活動與大家分享,每位老師可以依照開課需求與學生程度稍加調整。
一、新聞議題的介紹及市售消毒水實驗檢測
1.引導學生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議題。
(1)什麼是冠狀病毒?
(2)冠狀病毒會造成什麼樣的人類疾病?
(3)動物的冠狀病毒感染會傳染給人類嗎?
(4)動物的冠狀病毒如何傳染給人類嗎?
(5)新型冠狀肺炎是從哪裡來?怎麼被發現?
(6)新型冠狀肺炎在哪裡傳播?
(7)我怎麼預防新型冠狀肺炎?
(8)居家檢疫跟自主健康管理的差別
(9)其他爭議性的議題
2.市售消毒水的種類及殺菌效果。
(1)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對抗病毒的效果比較
(2)消毒殺菌劑比溼洗手更好?
(3)酒精濃度越高越好?
(4)酒精無法殺死冠狀病毒?
(5)次氯酸水比漂白水(次氯酸鈉)更好?
3.市售漂白水及市售次氯酸水製作機產生的次氯酸水進行實驗檢測
(1)學生將市售漂白水(次氯酸鈉)進行酸鹼度檢測
(2)市售次氯酸水製作機產生的次氯酸水進行酸鹼度檢測
(2)將市售漂白水及次氯酸水製作機檢測結果進行討論及分析。
4.課程實施心得分享
(1)學生對於課程參與度高且對於新聞議題討論熱烈。
(2)老師可以採取快問快答方式讓學生搶答相關議題的了解程度,以組別加分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
(3)將市售某牌漂白水稀釋(漂白水:水=1:100(mL/mL))後測其pH值為10.13。
(4)將食鹽5克加水500毫升放入市售某牌次氯酸水製作機中電解5分鐘,測其溶液pH值為8.55。
(5)理論上次氯酸水應為酸性(pH值應小於7),但是製作機產生的次氯酸水實測結果卻是鹼性(pH值大於7),所以研判市售製作機利用前述方法所產生水溶液和次氯酸水的性質不同。
(6)課程安排上有議題探究,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資料的能力,同時有實驗實作,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並找出證據來支持論點,如此一來可以訓練學生做系統性思考。
二、實驗原理及應用,自組裝電解裝置測試
1.引導學生了解氧化還原原理
(1)氧化還原的原理說明。
(2)氧化還原在電的應用(鹼氯工業、電解食鹽水…)
(3)電解水溶液時,電源的要求、電極的種類及電解液對陰陽兩極所得電解產物的影響。
2.教師引導學生自組裝電解裝置
(1)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用品自行完成實驗設計
(2)將舊的手機充電器改良為直流電電解裝置的電源供應器,完成簡易型電解裝置。
(3)進行電解食鹽水實作。
(4)探討實驗結果中正負極中溶液所出現的異常顏色,進行改進 。
3.課程實施心得分享
(1)學生將舊的手機充電器改良為直流電電解裝置的電源供應器。
※使用器具及器材
廢棄不用的手機充電整流器
IMPUT:110VAC 60Hz OUTPUT:9~12VDC 500mA (並非各種手機充電整流器都可以改裝來使用,非專業人士勿任意嘗試改裝,可以使用多個乾電池串聯) |
鱷魚夾紅色及黑色 各1包 |
剪刀 1把 | 粗鉛筆心2B以上 2支 |
塑膠滴管 2支 | 不鏽鋼鑽子 1支 |
小試管 2支 | 燒杯 250mL 2個 |
(2)學生使用碳棒為電極,食鹽水當作電解液進行電解測試,發現氣泡產生速率較快(產生氫氣)的應為負極(陰極),氣泡產生速率較慢(產生氧氣)的應為正極(陽極)。
(3)將鱷魚夾連同電極(碳棒)放入電解槽內時,隨電解時間增長,溶液漸漸出現黃色。經過觀察與討論後,研判鱷魚夾的主要材質為鐵,鐵的氧化電位高,會在陽極失去電子氧化成黃色的鐵離子。
(4)學生進行自製電解裝置討論及設計更優質化的產品。
三、學生利用生活器材自組裝次氯酸水製作機及進行測試
1.學生上網蒐集資料,設計自製次氯酸水製造機
(1)學生上網蒐集資料,並相互討論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的設計圖。
(2)儘量採用生活廢棄物回收用品進行改裝,相互討論其可行性後列舉所需的用品。
2.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
(1)教師帶領前往學校附近書局及雜貨店進行採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改裝及設計。
(2)學生可以就書局及雜貨店所提供的現有器材修正實驗及討論其實用性,做到低成本考量。
3.學生回實驗室組裝自製裝置並進行實驗測試
(1)將自己採買的器材進行組裝。
(2)學生探討操縱變因不同(電壓大小、電解時間…)對於實驗結果產生的影響。
(3)進行操縱變因的探究實作。
4.課程實施心得分享
(1)學生完成紙本設計圖後,相互討論分享設計的原理及設計亮點。
(2)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附近書局及雜貨店進行採買,可以增進師生交流。
(3)學生在書局採買看到各種文具時,意外激發出設計理念,進而優化實驗設計。
圖七 學生使用的器材:2B筆蕊、600mL手搖杯、鑽子、熱溶膠、塑膠培養皿、三向閥、塑膠板薄片及塑膠滴管
圖八 學生自行組裝實驗裝置,設計重點在於將鱷魚夾放在塑膠杯子外側固定,只需將筆蕊電極插入杯子內,以免鱷魚夾在溶液中產生不必要的反應
(4)學生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的設計亮點,在於將正負極以塑膠隔板隔開,但是必須在底部留些縫隙否則不能導電,接著在正極的瓶側挖洞以熱熔膠黏上三向閥開關,收集電解產生的次氯酸水(HClO)。
正極:2Cl-(aq) → Cl2(g)+2 e-
Cl2(g)+H2O—→HClO (aq)+HCl(aq)
負極:2H2O(l)+2 e-→ H2(g)+2 OH-(aq)
四、自組裝次氯酸水製作機測試
1.學生了解各種消毒水有效殺菌濃度的差異及做市售漂白水有效氯濃度的檢測
(1)學生了解溶液常用的濃度表示法(體積莫耳濃度、體積百分率及百萬分點濃度)及市面上各種消毒水標示中有效濃度殺菌效果的差異。
(2)將市售漂白水進行有效氯濃度檢測。
2.自製次氯酸水製造機進行實驗測試
(1)學生規劃實驗流程,學習操縱變因(食鹽水濃度、電解時間…)對於產生次氯酸水的酸鹼度及濃度的影響
(2)分析實驗結果,舉出實驗數據論證。
3.課程實施心得分享
(1)學生對於市售各種消毒水濃度的表示方法並不熟悉,藉由此教學活動可以更深入了解。
使用濃度 | 滅哪些菌 | 應用範圍 | 盛裝容器 | 注意事項 | |
酒精 | 70~75% | 有套膜病毒
(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細菌 |
人類及一般環境 | HDPE(2號)
PP(5號) |
皮膚敏感者略微刺激 |
漂白水
(次氯酸鈉) |
1%
(500ppm) |
有套膜病毒
(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無套膜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細菌 |
一般環境及常用物品 | 不透光HDPE(2號)或PP材質 | 不可用於熱水及鹽酸、避免陽光直射及接觸皮膚 |
次氯酸水 | 200ppm | 有套膜病毒
(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無套膜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細菌 |
可以用於食器及一般環境 | 不透光容器且避免使用於含有金屬容器 | 不建議用於皮膚、用於食器時須待其風乾後或擦拭後再使用 |
(2)學生查閱資料得知,漂白水中有效氯濃度測定法
※參考資料如下:
一、Na2S2O3溶液的配製:
1.在燒杯內加入6.2克的硫代硫酸鈉(Na2S2O3)和0.1克碳酸鈉(Na2CO3),加水稀釋至250毫升。
2.將上述Na2S2O3溶液倒入滴定管內。
二、未知濃度Na2S2O3溶液的標定:
1.以250mL錐形瓶精確0.14 g的KIO3。
2.加入50 mL蒸餾水,使KIO3完全溶解。
3.在50 mL燒杯內加入3克KI和10 mL蒸餾水,攪拌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10mL 3M H2SO4溶液攪拌混合後,倒入上述錐形瓶溶液中,緩慢搖動使其均勻混合後,靜置約5分鐘。
4.以Na2S2O3溶液滴定上述錐形瓶內的混合溶液,直至顏色變淡。
5.加入5 mL澱粉溶液於上述混合溶液中,繼續以Na2S2O3溶液滴定,直到顏色消失為止,此即為滴定終點。記錄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 (Va)。
6.空白實驗:在125 mL錐形瓶中,加入3克KI和10 mL蒸餾水,緩慢搖動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10mL 3M H2SO4溶液、50 mL蒸餾水,緩慢搖動使其均勻混合後,靜置約5分鐘。接著加入5 mL澱粉溶液,再以Na2S2O3溶液滴定至顏色消失為止,記錄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Va0)。
7.利用公式計算Na2S2O3溶液的標定濃度。
三、市售漂白水中有效氯含量測定
1.在250 mL錐形瓶中,加入3克KI和10 mL蒸餾水,緩慢搖動使其溶解後,再加入10mL 3M H2SO4溶液、50 mL蒸餾水、2 mL市售漂白水,緩慢搖動使其均勻混合,靜置約5分鐘。
2.以Na2S2O3溶液滴定上述錐形瓶內的混合溶液,直至顏色變淡。
3.加入5 mL澱粉溶液於上述混合溶液中,繼續以Na2S2O3溶液滴定,直到顏色消失為止,此即為滴定終點。記錄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 (Vb)。
4.空白實驗: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Vb0)。
四、實驗結果與討論
(分子量Na2S2O3∙5H2O= 248; KIO3= 214; KI = 166; Cl2 = 71)
(一)硫代硫酸鈉溶液的配製與滴定
1.硫代硫酸鈉的使用重量: 克
2.平衡與完成下列方程式:
(a) I– → I2 +
(b) I2 + S2O32- → +
(c) IO3– + I– + H+ → +
3.空白實驗中,Na2S2O3溶液使用體積Va0 = mL
4.標定過程中,Na2S2O3溶液的使用量
Va = mL
Va–Va0 = mL
Na2S2O3溶液的標定濃度: M。(必須寫出計算過程)
市售漂白水的使用量: mL。
空白實驗中,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Vb0 = mL
測定過程中,Na2S2O3溶液的使用量Vb= mL
Vb–Vb0= mL
市售漂白水中,Cl2的含量(w/v): %。
(3)學生將氯化鈉(NaCl)1克加入100毫升水中,攪拌均勻後倒入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將電解時間間隔固定,測所收集到的次氯酸水酸鹼性。由實驗結果得知,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在正極收集到的溶液為酸性,可能是次氯酸(HOCl)及氫氯酸(HCl)的水溶液。
2Cl-(aq) → Cl2(g)+2 e-
Cl2(g)+H2O—→HClO (aq)+HCl(aq)
電解時間 | 30秒 | 60秒 | 90秒 | 120秒 | 150秒 | 180秒 |
pH值 | 6.28 | 6.14 | 5.54 | 4.12 | 3.88 | 3.70 |
(4)學生自製次氯酸水有效氯濃度測定。
Time(s) | 30 | 60 | 90 | 120 |
VNa₂S₂O₃∙5H₂O | 0.005mL | 0.005mL | 0.005mL | 0.01mL |
(5)學生做市售漂白水中有效氯含量測定 (市售漂白水使用量2.0mL)測定過程中,Na₂S₂O₃溶液的使用量
Na₂S₂O₃溶液的使用量(mL) | Vb | Vb-V0 |
第一次 | 5.8mL | 4.0mL |
第二次 | 5.9mL | 4.1mL |
(6)學生做自製次氯酸水有效氯濃度分析,發現不管通電時間多長,取正極收集到的次氯酸水2mL進行Na₂S₂O₃溶液滴定,發現滴定時總是使用不到0.1ml
Na2S2O3就達當量點?!學生感到很疑惑,為什麼pH值雖然隨著電解時間下降了,但是有效氯含量卻不多呢?
(7)學生深入探究發現,當我們電解收集正極的電解液時,產生的次氯酸在常壓下並不穩定,會很快自身氧化還原變成鹽酸和氯酸,而且pH愈低時,會促進此反應進行。
2HClO(aq)+ 2H++2e− ⇌ Cl2(g) + 2 H2O E=+1.63V
註:次氯酸不穩定,會慢慢發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而分解,降低pH會促進該反應的進行
其他相關反應方程式
2HClO⇌2HCl+O2
3HClO⇌2HCl+HClO3
由上述資料得知,市售次氯酸水中應該是以鹽酸(HCl)居多,具有殺菌效果的次氯酸含量應該不高。
(8)學生與生物老師討論後得知,酸性溶液的殺菌效果比鹼性溶液好,所以電解自製的溶液仍具有相當的抑菌效果,且不像次氯酸鈉有刺鼻的味道。
(9)學生與生物老師討論各種漂白水滅菌效果的檢測,進一步地做跨科的實驗探究。
五、學生學習成果分享
1.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評量標準單」及「表達分享回饋單」,請小組在報告時互相評分並且給予具體回饋意見。報告結束後須整理回饋意見並提供小組改善方案。
(2)「評量標準單」內容須包含:實驗題目是否與內容相符?實驗目的及原理闡述是否清楚?自製儀器設計的亮點、實驗流程(操縱變因有幾個?)、實驗結果是否符合實驗目的(分析數據、製作圖表及歸納結論是否正確合理?)、結論及未來展望與應用、參考文獻、組員口語表達能力、PPT簡報設計等。
(3)「表達分享回饋單」內容須包含:對於發表組別的提問及建議
(4)學生PPT表達分享「探究過程與成果」報告內容需要有:
(a)實驗題目
(b)實驗目的
(c)實驗原理
(d)研究過程(含自製儀器設計、實驗步驟、實驗結果、數據分析)
(e)討論與結論
(f)未來展望與應用
(g)參考文獻
2.小組報告
(1)教師安排小組報告順序及學生控制時間,每組報告時間10分鐘,其他組提問或給建議5分鐘。
(2)若是時間關係學生來不及提問,可以將提問或建議寫在表達分享回饋單。
3.檔案報告繳交及問卷
(1)教師告知學生一週內將「表達回饋單」上所建議的事項在PPT簡報上補足,繳交完整的PPT簡報光碟檔案給老師,可以作為教師評分的依據。
(2)教師可以發「問卷」讓學生填寫,參考學生問卷,改善課程內容。
結語
學生是探究實作課程的主角,教師的功能在於引導、鼓勵及陪伴。學生在課程進行時常常會有意外的發現及問題,而這些現象往往也是老師可能忽略或者沒有注意到的,有些老師會認為老師只要被動接納各種問題就好,絕不負責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自己負責解決問題的習慣。但是對於習慣食譜式實驗及剛接觸探究實作的學生,若是老師可以多提點一些建議,甚至參與討論及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更可以讓學生感受老師的教學熱誠,同時在教學相長之下,教師可以意外獲得很多知識,產生成就感,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
有些學生會將探究的成果參加小論文比賽,有些學生甚至進一步地規劃科展競賽,這些都是探究實作課程的收穫。若是有的學生無法順利找出操縱變因、控制變因與應變變因的關係,也沒有關係。學生至少已經在課程中學到了發現問題、實驗規劃、結果分析、歸納結論及表達分享,日後只要遇到類似的情境,應該就能掌握背後派絡,知道該如何聚焦探究主題、設計實驗及推理論證,這正是一零八課綱中期待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的終極目標!
參考資料
1.吳清山,林天佑。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2005年
2.陳志銘,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漢美公司,2012年
3. Edens, K. M. (2000). Preparing problem solv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lleg,eTeaching, 48(2), 55-60.
4.李佳玲,探究與實作主題教案,科學探究MIT,龍騰出版社,2018年十月
5.劉曉倩,探究點子王,龍騰出版社,2020年5月
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本署Q&A,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B5ttQxRgFUZlRFPS1dRl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