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遇見化學:用化學蝕刻製作銅板作品
廖旭茂
臺中市立大甲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簡介
先前筆者在本期刊《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期發表〈大型印台和銅板電化學蝕刻製作〉,利用電解蝕刻(electrolytic etching),使金屬表面出現具有凹凸對比的立體圖案。在楊水平教授的邀請下,在本期「當藝術遇見化學」專題撰寫相關文章,筆者嘗試利用其他化學方法進行蝕刻教學,並設計為化學與藝術結合的特色選修課程教學活動。
進行化學蝕刻可分為兩方面:第一方面是圖案的繪製與設計;第二方面是化學蝕刻。前者學生可以在瀝青或軟蠟等疏水性材料的覆蓋下,自行用金屬雕刻筆刀在銅板上刮除並繪製圖案,筆者在就讀國中時的工藝科的金工課程即是如此。若學生具有美術背景者,藝術效果會較好,製作的圖案具有美感。
學生也可以利用現成繪製設計好的圖案或模板,網路上有很多共享的設計圖提供給一般大眾使用1。關於金屬片貼上圖案的方法有數種,其一是卡典西得貼紙法,主要是,利用割字機,透過電腦設計圖,在卡點西得貼紙上割出圖案,再用鑷子尖端挑去部分貼紙後,再轉貼到金屬板上,相關做法筆者在本刊物已介紹過2。其二是利用雷射印表機,列印圖案到投影片或離型紙上,用電熨斗或覆背機高溫,使轉印圖案製作在銅板上3,再進行化學蝕刻。轉印過程通常會有少許黑色顏料剝離的現象,可以油性奇異筆填補瑕疵。其三是最常用的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常用的光阻劑曝光法4,圖案就是先在金屬片上均勻塗佈一層光阻劑(現已有乾膜光阻可用),透用列表機輸出透明片底圖,緊貼放置在金屬片上,再透過紫外光或強日光曝光,讓光阻劑產生光聚合反應,接著用碳酸鈉顯影後,隨即生成正、負片影像。圖1是光阻劑曝光形成影像示意圖。
圖1:PCB微影蝕刻示意圖
化學蝕刻方面可分為三種方法:強酸腐蝕法、氯化鐵腐蝕法、雙氧水加EDTA腐蝕法。綜合來說,硝酸腐蝕銅板會產生有毒的二氧化氮氣體,必須在排煙櫃中進行,不環保也不很方便,基本上不建議使用,本文不介紹利用硝酸腐蝕銅板來製作銅板蝕刻,僅介紹後兩種;氯化鐵腐蝕的效果最好,不過產生的銅鐵混合廢液不好處理;最後的雙氧水蝕刻,蝕刻速率較慢,不容易在兩節課中完成,好處是反應不產生有毒廢氣,銅離子可以用電解法回收,算是三種化學方法中較符合綠色規範的。
本次實驗利用美術材料行販售的彩繪用塑膠模板,直接貼於銅板上後,以膠帶固定;模板鏤空的部分,隨即被氧化侵蝕凹陷,模板被遮蓋的部分,則維持不反應。兩種化學蝕刻結束後,直接將膠帶撕起,用過的塑膠模板可以重複再使用。用清水沖洗銅板後,完成蝕刻活動。圖2為兩種化學蝕刻比較圖。
圖2:兩種化學蝕刻反應過程,圖左蝕刻液為氯化鐵,圖右蝕刻液為雙氧水加EDTA-4Na
n 藥品與材料
本實驗所需藥品和材料:銅片(厚0.5 mm,可依需求裁切出所需尺寸)、彩繪用彈性模板(flex stencils)、透明膠帶、塑膠淺盤、金屬亮光膏、擦拭棉紙、雙氧水(30% H2O2)20 mL、0.5 M 乙二胺四醋酸四鈉(EDTA-4Na)20 mL、1 M氯化鐵(FeCl3)40 mL。
n 實驗步驟
1. 取一購自美術材料行的彈性模板,常用於紙張、陶、木製品的裝飾上色,具有一定的黏性,可穩定黏著於光滑的金屬片上,實驗畢以清水沖洗後晾乾,可再拉起重複使用。同學使用時可依喜好、選取相關圖案。圖3:為市售的彈性模板。
圖3:可撕式並重複使用的彈性模板
2. 裁剪一塊大小接近的銅片,用藥用酒精擦拭表面油漬,乾燥後備用。取彈性模板貼在銅片上,接著以透明膠帶黏貼四周與背面。圖4為蝕刻準備圖。
圖4:金屬前、後面圖案外的空白處皆以透明膠帶黏貼密封
3. 取一個塑膠淺底盤,置入銅片後,再倒入1 M的氯化鐵溶液約40毫升,溶液量洽蓋過銅片即可,蝕刻過程中銅片會被氧化成難溶於水的氯化亞銅,可事先準備毛刷,輕輕刷除鏤空面的紅棕色沉澱,仔細觀察溶液的變化,蝕刻30分鐘後取出,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圖5氯化鐵蝕刻的過程。
圖5:倒入黃褐色的氯化鐵溶液(左),蝕刻10分鐘後溶液漸漸變成綠色(右)
4. 承上步驟,取一塊銅片和彈性模板,以膠帶黏貼穩妥後,用20 mL的30%雙氧水和20 mL的0.5 M的EDTA-4Na混合溶液取代氯化鐵溶液,仔細觀察銅片鏤空處和溶液的顏色變化。推測產生的泡泡為何種氣體?在進行蝕刻30分鐘後,取出銅片,以清水沖洗,並撕開膠帶和模板,模板清洗後陰乾,可供下次使用,圖6為雙氧水進行銅板蝕刻。
圖6:剛開始銅板表面產生氣泡(左),一段時間後溶液變成綠色(右)
5. 在步驟3和4的蝕刻的成品陰乾後,以金屬拋光劑來回擦拭直到光亮為止,最後噴上透明保護漆,做防鏽處理。圖7為成品加工處理。
圖7:成品後續加工處理
圖8:學生蝕刻作品:使用氯化鐵溶液(左)和雙氧水加EDTA-4Na混合溶液(右)
n 原理與概念
本實驗利用兩種方法,進行化學蝕刻。第一種方法是氯化鐵的蝕刻、第二種方法是雙氧水加入EDTA-4Na的蝕刻,其原理和概念分述如下。
氯化鐵是中度的氧化劑,多用於銅、鎳金屬的表面處理,尤其是電路板的蝕刻,具有反應溫和,不產生氣泡的優點。若使用其他方法而快速生成的氣泡,則會影響圖案邊緣,滲入保護中的金屬層,進而降低畫面線條的解析度。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的還原電位為+0.77 V,而銅的氧化電位為-0.34 V,由全反應的電位來看,兩者電位差為+0.43 V,大於零。三價的氯化鐵溶液,可以氧化金屬銅,或活性大於鐵的金屬。氯化鐵蝕刻法可能涉及三個反應,如式[1]、[2]和[3]所示5,6:
FeCl3(aq) + Cu(s) → FeCl2(aq) + CuCl(s) [1]
FeCl3(aq) + CuCl(s) → FeCl2(aq) + CuCl2(aq) [2]
CuCl2(aq) + Cu(s) → 2CuCl(aq) [3]
雙氧水加入EDTA-4Na的混合液與銅的反應,產生氣泡的速度不快,蝕刻速度亦較慢,產物EDTA與銅的錯合物毒性較小,也較單純,可依電解法回收銅離子。雙氧水屬於強氧化劑,還原成水的還原電位高達1.77 V,幾乎可氧化所有金屬(金離子的還原電位為1.53 V)。雙氧化先氧化銅金屬成為銅離子,而本身還原成水;產物銅離子可催化雙氧水的分解,因此藉由加入EDTA-4Na,與銅離子形成錯合物,根據勒沙特列原理,反應往產生銅離子的方向進行。使用雙氧水加入EDTA-4Na的方法,進行的反應可能如式[4]、[5]所示,全反應如式[6]所示。此外,原本生成的銅離子會促進雙氧水的分解速率,但是生成的EDTA與銅離子形成錯合物卻能夠抑制雙氧水的分解速率,其反應如式[7]所示。
H2O2(aq) + 2H+(aq) + Cu(s) → 2H2O(l) + Cu2+(aq) [4]
Cu2+(aq) + EDTA-4Na(aq) → Cu(EDTA)2-(aq) + 4Na+ (aq) [5]
——————————————————————————————
全反應:H2O2(aq) + 2H+(aq) + Cu(s) + EDTA-4Na(aq) →
2H2O(l) + Cu(EDTA)2-(aq) + 4Na+ (aq) [6]
n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l 本實驗使用完畢的廢液,因含有重金屬,請依實驗室廢棄物規定,統一回收處理。
l 若為家庭實驗,含鐵離子與銅離子的酸性腐蝕液,可使用洗滌鹼(碳酸鈉)中和,產生氫氧化銅或氫氧化亞鐵難溶於水的沉澱物。接著用咖啡濾紙過濾、乾燥後丟棄。而濾液可以到入水槽。
n 參考資料
1. Discover & Download Free Vector Art! https://www.vecteezy.com/.
2. 廖旭茂(2017)。大型印台和銅板電化學蝕刻製作。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期,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24182。
3. Suen, R. (2009)。碳粉熱轉印法(Toner Transfer)製作PCB製作方法介紹及能力測試,http://www.qsl.net/bv3fg/tech/TTPCB.htm。
4. Photoresis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otoresist.
5. Iron(III) chlorid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ron(III)_chloride.
6. Copper Reactivity: Etching, http://www.schoolscience.co.uk/documentdownload.axd?documentresourceid=245.
當藝術遇見化學:
陰翳裡的光芒—水拓與化學的結合
黃琡雅1,*、楊悠娟2,*
1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2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本設計創作以「陰翳裡的光芒」為題,從「視覺修辭」和「禪意傳達」二軸切入,藉由視覺修辭的思考邏輯,在設計語言表達上簡潔凝練,畫面上盡可能省去多餘的元素,造型趨向抽象幾何形;善用對比,以漸變手法調和補色關係,其既矛盾又統一的推移暈化效果,與禪宗的虛無意境接近;在海報作品中使用留白的表現手法,營造禪宗的陰翳之美,是寂寞堅忍之後重獲希望的美好和釋放。
n 緣起
圖像原本只是呈現事實,將人們眼中可見的事物再次呈現出來。然而,圖像並不是只有呈現事實而已,它還能透過不同圖像的結合告訴觀者更多的事情,而設計的圖像就是使用一種比喻的概念、一種修辭手法。由於不同的符號可以滿足不同傳播功能,設計者如何選擇適合的符號進行視覺傳播的目的,在這就需要符號的轉譯和修辭的工作。讓它在視覺上成為一種特質,一種讓人清楚識別的視覺形式,而其語意面則形成一種隱喻象徵或擴大的效果,如此設計者將可藉由符徵的改造,令閱聽者產生更強烈的心理概念與形象感受。因此,將視覺要素與溝通說服要素一起結合起來是設計者最重要的思考因素。這也是筆者從事設計教育工作多年來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引導設計創作的方向,轉化內隱的創作過程成為外顯的論點?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母語,也是我們生活的記憶。漢字自形成以後,無時不在進行著演化,漢字造形的經營佈白與部件結構的聚合之間,融合中華文化的民族精神,其視覺化和藝術化的傳達表現,形成瑰麗的詩篇。筆者關注漢字議題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了,曾於2012年12月策畫「漢字在花蓮」活動,邀請七位具代表性之藝術家與設計師,從時光隧道尋找「花蓮想像」的光環與記憶,活用各種新穎的藝術表達,為漢字披上最時尚的衣裳,同時也請創作者現身說法,分享創意的達成脈絡,而這股漢字魅力在筆者心中久久不能散去,更讓筆者想去深入研究創意之生成與實踐。
2005年遠見雜誌談及「美學經濟時代」,也就是重視心靈感動與美感的消費形態已然來臨。一波東方風潮在世界各地復甦,而「禪」正是東方文化中最獨具魅力的精神淵源。這種重視心靈、回歸原點、與自然共生共存,正與禪宗唯「心」的頓悟與空性觀點不謀而合。「禪」在近年來已成為東西方熱切的話題,也廣泛的應用於不同領域,近年來,臺灣更在西方時尚業界的創新成果,充分表達禪文化之樸素而不俗,將東方文化呈現於世界舞台之上,漸漸成為東方時尚潮流新指標。到處都可見到以東方文化為母題(Motif)的文創作品。
筆者偶然機緣下接觸了佛教,透過佛典的閱讀與身體的勞動中,有系統的理解佛法,慢慢體悟心之所在,這種內在能量慢慢累積下來,方得以在創作中尋得出口。讓蒙塵已久的心性慢慢見到一絲光芒,方才了解千經萬論不離自心的道理,期盼能以佛典時時日日檢視自心之妄想無明,一天除一點垢染,在生活中觀照自己的妄念,讓這顆心能定下來、靜下來、煩惱少一些,能真正去面對、放下自己的執著、習氣,如如實實的實踐佛典的知見,才有解脫自在的可能。在這樣的思維下讓筆者想以從生活感受到的,轉譯成具禪境的視覺表現。雖然設計思維或手法不斷在進化與演進,筆者認為漢字設計創作應回歸到創作者的生活經驗,投注精神力與生命力,反映創作者的個人特質和心靈的感動。禪的哲學,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內斂,是一種存在你我之間最純粹的原始語言,期許透過作品展演與觀者的互動,創造更深一層的修辭對話。
n 相關藝術學理探討
(一)視覺修辭
修辭(rhetoric)是一種語言現象,但是修辭的分類繁多,應用在文字標題和圖像中形成文字修辭還有視覺修辭,將不同類型的修辭格套用於不同情境之中,再進一步去了解會有什麼樣的效果產生,這樣的方式也就是將修辭視為一個工具箱,這些工具稱為修辭格(rhetoric figure),我們的日常溝通除了言辭之外,仍有一大部分是依賴種種的視覺圖像,視覺修辭學的概念則在1965由當時在UIm設計學院任教的Bonsiepe教授在記號學(semiotics)理論架構下提出。而莊明振、鄒永勝(1998)由一般修辭學以積極修辭的辭格為主,配合從一些視覺傳達設計範例中,分析出的辭格應用,整理出可做為視覺修辭技巧操作的18種辭格。積極的視覺修辭可以創造詩一般的美感,讓意念所蘊含的意義產生難以言喻的力量,而想要在形式上具有強烈的視覺吸引力,就必須借用視覺修辭的手法,使畫面構成具有美感、張力與視覺特殊性的創意「形式」。視覺傳達設計裏所要求的美感,就是要思考如何安排視覺元素,在特定的畫面裡有組織、有秩序,呈現一種勻稱的視覺感受,也就是在追求「美」的形式。設計作品的視覺吸引力除了「美」的形式之外,強烈的視覺張力也使視覺作品更易令人注目。
(二)漢字設計
漢字所傳達的除言語的溝通交流、獨特的觀物取象造字的觀念及合體文字的特色外,亦能顯示出漢字字體本身造形構成具有傳達字義的功能。因為漢字的字形本身即能表意,當其應用在平面設計上時,字形本身即可視為純粹圖案的表現,進而再統合創意,與字義以及其後所蘊含的文化歷史相互呼應時,除傳達具有文化內涵的創意外,更增添設計作品的巧妙趣味。中國書法中的「永字八法」,被視為書法練習的基本寫法,而早期對於文字的設計,多以此作為文字設計的基礎。其因「永」字包含八種中國文字的基本筆畫與書寫的筆勢,其為:側(點)、勒(橫)、弩(豎)、趯(勾)、策(挑)、掠(長撇)、啄(短撇)、磔(捺)等八法,依此法則造就出優美的字體。
(三)禪與其它
禪起源於印度佛教派別之一,是一種修為的方式。禪與宗教相提並論,是從佛教的釋迦牟尼佛的「拈花微笑」開始,摩訶迦葉當下悟得釋迦牟尼此意是對眾生的開示,成為禪宗初祖。禪宗的老家在印度,「禪」的本意就是沉思,無礙,「禪」偏重於印度式的冥想,主張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擾,甚至包括:耳、鼻、口、眼等感官對事物客觀的感覺,進行純直覺的體驗和內心的反思。而洪士勛(2011)將禪之核心價值整理成心性、佛性、空性。心性等同於人性,彰顯人性最純淨的境界,為「脫俗」、「內斂」、「純粹」、「和諧」。「佛性」所論述之相生論,透過了解世間的一切現象皆以「緣起」、「因果」、「平等」、「慈悲」、「圓融」,來體現,若能了悟,自心即佛心。「空性」為對於世間眾生所處於浮華世界之中,應當保持一種「無色」、「無念」、「無相」,的處世態度,來抵禦五蘊所帶來的「貪」、「嗔」、「癡」、「慢」、「疑」對於我們心境上之誘惑。
n 創作形式與技法
以視覺修辭中尋找適合的修辭格,分別可對應為「創意發想」階段、「設計表現」階段、「構成編排」階段,並以修辭格的設計思考模式進行設計。
(一)創意發想
此階段為視覺修辭在概念構思的應用,稱為概念修辭。透過意象屬性的修辭對設計對象激發意象的聯想與類比,以引導設計概念的發展。適用的辭格有:比喻、比擬、象徵、借代、諷諭、示現和描摹。
(二)設計表現
此階段為視覺修辭在設計表現的應用,稱為圖象修辭。將腦中的創意發想的概念,透過屬於語意表達的修辭技巧,將設計意象進一步進行轉化或結合,視覺化地呈現成為具體的圖像形式。適用的辭格有:委婉、雙關、誇飾、倒反、對比和引用。
(三)構成編排
此階段為視覺修辭在構圖形式的應用,稱為技術修辭。包括形式安排、表現技法、色彩配置、字體選擇等有關造型的編輯和完稿工作。適用於此階段的辭格有:反復、排比、層遞、對偶、鑲嵌、回文。
經文獻收集彙整將禪之核心價值整理成心性、佛性、空性。心性等同於人性,彰顯人性最純淨的境界,為「脫俗」、「內斂」、「純粹」、「和諧」。「佛性」所論述之相生論,透過了解世間的一切現象皆以「緣起」、「因果」、「平等」、「慈悲」、「圓融」,來體現,若能了悟,自心即佛心。「空性」為對於世間眾生所處於浮華世界之中,應當保持一種「無色」、「無念」、「無相」,的處世態度,來抵禦「貪」、「嗔」、「癡」、「慢」、「疑」對於我們心境上之誘惑。創作設計參酌視覺修辭將禪特質之元素與表視覺現手法,由此衍生出「內心城市的影像多寶閣」、「如歌的行板」、「重重字幻(取置換之諧音)重重境」三個系列,如表一所示。
表一:創作系列之作品名稱
禪的核心價值 |
語義元素 |
禪的特質 |
創作系列 |
心性 |
脫俗、內斂、純粹、和諧 |
虛實相生 意境 |
「內心城市的影像多寶閣」 |
佛性 |
緣起、因果、平等、慈悲、圓融 |
物我合一 追求自然 簡寂樸拙 |
「如歌的行板」 |
空性 |
無色、無念、無相 |
空靈之美 頓悟空性 大量留白 |
「重重字幻、重重境」 |
(四)創作技法
(1) 墨紋的處理
利用自動性技法的水拓方式取得,先準備一盆水,在其上滴下墨汁,稍作撥動後以宣紙慢慢滑入水中,時而抽動時而順勢移動,在紙上拓印出墨彩流動的痕跡,充滿晃蕩不安,不真實的趣味,彷彿在一彈指的剎那之間,墨彩與水將幻化於無形,形成的墨帶是各自獨立的,它們雖然在水中,但界線分明,於是墨所及之處,有濃有淡,墨不及之處,形成一條一條的白線,如圖一所示。那線條之俐落分明,柔和或者剛強,宛如宇宙之間一切現象或者事物都沒有自體的自由,都是因緣和合而展現出來的幻相。事實上,具體物質的外相,無時無刻都在變遷轉化,絕無真實永恆的存在。這些墨彩將作為設計創作的基底元素。
圖一:自動性技法的水拓
(2) 漢字拆解
以「名可名非常名」一圖為例,利用Adobe Photoshop CS6軟體進行處理,取已製作完成的底圖置入軟體內,分層處理的過程如圖二所示。
圖二:利用Adobe Photoshop漢字拆解
n 水拓示範步驟
1. 準備一盆乾淨的水,如圖三左所示。〚水的高度勿滿出來〛。在水中滴入一些墨汁,如圖三右所示。〚可攪拌亦可不攪拌,攪拌與否會影響墨韻形成的造形,具有相當高的實驗性。〛
圖三:一盆乾淨的水(左),在水中滴入墨汁(右)
2. 準備一張宣紙,慢慢地放入宣紙到水中,如圖四左所示。水拓過程完成後,慢慢地拉出宣紙在水面上,如圖四右所示。〚放入的角度和速度會影響最後呈現的造形〛〚實驗疏水性對圖案留白的影響時,宣紙事先以奈米級二氧化矽塗料處理,繪製留白的圖形。〛
圖四:慢慢地放入宣紙到水中(左),慢慢地拉出宣紙在水面上(右)
3. 剛剛拉出/抽離水面時,墨汁或許還在流動,如圖五左所示。盡快地放置宣紙在吸水紙上(例如:報紙或廢棄用紙)。然後,放在平坦桌面上待乾,亦可用吹風機吹乾,如圖五右所示。〚此時墨色會比濕時稍為淡些。〛
圖五:剛剛拉出水面(左),放在平坦桌面上待乾(右)
4. 進行裁切或掃描存成高解析度的可用素材,如圖六左所示。以手工進行裁切並組合想要的畫面,也可存入電腦以軟體加工處理,繪製成一幅作品,如圖六中和右所示。
圖六:進行裁切或掃描(左),繪製成藝術作品(中和右)
n 創作作品解說
為方便解說,本文從每一系列中選出一幅作品,進行說明。
【作品一】內心城市的影像多寶閣—虛明自照
作品名稱:虛明自照
圖七:《虛明自照》,「收放字如」黃琡雅創作個展,文化部文資局臺中文創園區求是書院,海報,2015。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110 × 150 cm,創作時間:2015.09,如圖七所示。
創作背景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宋.此庵守淨
「虛明自照 不勞心力」意指:心若太虛一物不有,智慧光明現,即能反照自心。何用勞心費力向外苦修、苦學、苦證。那是因為人不知因緣而迷失自我,因不懂隨緣而到處攀緣,弄得精疲力盡,為塵勞所累。若能觀雲水之道、悟緣起之理,即能從有心入無心、從有意入無意,才能明其心、悟其性,隨緣接納、處處自在。
創作理念
將部首字堆像大水從山上一頃而下,下方彎曲的抖動,比喻流水下山非有意,山峰上,潺潺有聲的流水往山下流著,並非特意安排,只是自然流布,一如雲無心以出岫。水從上往下流,只是順應著自己的本性,沒有刻意而為。
集結漢字部首像是聳立雲間的樹林,像是高山上林立的枯枝從左斜向右側,流動的漸層陰影象徵世間一切言語行為,都不過是心靈投射出來的影子。
挑選適用之漢字部首集結字堆流洩出漸層陰影;在構思發展階段,使用屬於示現的修辭格,象徵心靈投射出來的影子;在設計表現階段,應用「隱喻」修辭格,暗喻人生在世,如果像雲朵自由自在飄浮,像流水隨來隨去流動,是多麼地灑脫自然!灑脫自在的生活,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是禪者的生活。
【作品二】如歌的行板—名可名非常名
作品名稱:名可名非常名
圖八:《名可名非常名》,「字我繁衍」黃琡雅創作個展,澳門國父紀念館,海報,2015。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110 × 150 cm,創作時間:2015.08,如圖八所示。
創作背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創作理念
可以言稱指名的名,都不是永恆的名。道與名都是同樣的源頭所生,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都可以稱為「玄」,玄而又玄,這是通往所有精微真理的大門。圖中以兩座分立的類山脈,而由部首組成的字群堆疊出群山峻嶺的山頭,蜿蜒曲折的山形脈絡,而處於其間的瀑布,好像回應著左側飛舞的鳥群而掀起的浮動空氣,但又那麼自然並存於世間,井然有序呼吸著,就因為說不出它是甚麼,那也像是天地生成之始的煙霧裊裊的渾沌之態。象徵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作品三】重重字幻重重境—無量光
作品名稱:無量光
圖九:《無量光》,2015亞洲聯盟超越設計展(Asia Network beyond Design),成都,海報,2015。
內容形式
作品尺寸:59.4 × 84 cm,創作時間:2015.11,如圖九所示。
創作背景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姚秦的鳩摩羅什把《阿彌陀經》
創作理念
無量光代表空間的無量,從淨土宗的角度,代表的是一個廣大的依報國土—七寶池、八功德水、種種的依報莊嚴,都是無量光而生的;這個無量壽代表的是一個長遠的正報壽命。整個阿彌陀佛功德一個核心的價值,就是無量光、無量壽。
圖中如星光漫空迷滿著的背景,鋪以線條構成之線網,襯上部首所曳出的尾端,再加上手掌狀的紋樣,生命往如此的錯綜複雜,無盡的輪迴端賴一心之清淨與否。
幾尊如來的名號、特質皆與太陽之光有關。太陽、日光象徵了活力、熱烈、奮發之氣息,照耀在國土眾生身上,呈現出轉輪聖王般安居樂業、國富民強的生活景象;而佛法是以死,藉於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寂滅為本性的,落日也是這樣,是光故法藏菩薩願成佛在西,悲接眾生。同時體驗「寂滅為我人性新的思惟:落日歸藏」的意蘊,靜待次日的重生。這是佛教的生命觀,藉著淨土太陽落山,不是沒有了,而是一思想充分地傳達。
【作品集錦】
【作品四】內心城市的影像多寶閣—橫看成嶺側成峰、【作品五】如歌的行板—名可名非常名、以及【作品六】如歌的行板—有名萬物之母,如圖十所示。
圖十:由左而右:《橫看成嶺側成峰》,「收放字如」黃琡雅創作個展,文化部文資局臺中文創園區求是書院,海報,2015。《名可名非常名》,「字我繁衍」黃琡雅創作個展,澳門國父紀念館,海報,2015。《有名萬物之母》,「字我繁衍」黃琡雅創作個展,澳門國父紀念館,海報,2015。
n 水拓的化學
化學研究物質的結構、鍵結、反應,由微觀尺度10-10米到10-6公尺(米,meter)之間來了解組成物質的原子和分子,思考如何掌握、控制並創造物質的千變萬化。地球的天然物質約400萬種,人類創造的合成物質約3000萬種,化學改變人類的生活也帶來環境的問題。
水拓畫是墨汁在宣紙上染色,這是化學物質的靜電力相互吸引,讓我們像化學家一般思考:墨汁和宣紙的化學成分是什麼?如何創造更多的變化?
墨與墨汁(Ink)
墨與墨汁的主要原料為碳煙、膠料、添加劑及溶劑,整理如表二~五所示。
表二:墨與墨汁的碳煙成分整理表
種類 |
來源/舉例 |
特性 |
松煙 |
燃燒松樹,收集其煙。 |
色黑光澤暗,偏冷色。 |
油煙 |
燃燒油,收集其煙。植物油:桐油、菜油、豆油等。動物油:豬油等。礦物油:石油提煉產物,重油、輕油、木餾油、瀝青、焦油等。 |
色黑光亮,偏暖色。 |
漆煙 |
燃燒桐油和漆,收集其煙。 |
|
碳黑 |
礦物油不完全燃燒的產物,再提煉之。非晶質型態的碳元素總稱。 |
黑色的非晶體碳,六角形雜亂堆疊的層狀體,細微煙霧狀的粉末。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空氣、酸鹼反應,不易褪色。 |
表三:墨與墨汁的膠料成分整理表
種類 |
來源/舉例 |
特性 |
動物膠 |
動物的骨或皮,再提煉之。例如:牛膠、魚膠、魚鱗、魚膠、魚鱗、魚鰾、軟骨等。 |
原料易取得,性質穩定,製程簡單,黏性高,攝氏0度(冰點)以下易凝結。 |
植物膠 |
植物的汁液,再提煉之。例如:阿拉伯樹膠、樹膠等。 |
易溶於水,性質穩定,製程簡單,黏性低。 |
化學合成膠 |
含碳、氫、氧為主的高分子合成有機物,以石油化學產物製造。例如:壓克力膠、合成樹脂膠等。 |
受熱熔化產生黏性,分為熱塑性及熱固性,多數溶於有機溶劑,少數可溶於水。種類多,質輕,性質穩定,為塑膠及纖維的基本原料。 |
表四:墨與墨汁的添加劑成分整理表
種類 |
來源/舉例 |
特性 |
芳香/防腐劑 |
依照來源可分為天然或合成物。例如:樟腦、冰片、麝香等。 |
具獨特香氣且定香力強,亦能趨避昆蟲。 |
防腐(霉)劑 |
防止膠質腐蝕。例如:石碳酸、福美林、亞砷酸等。 |
延遲微生物生長或化學變化引起的腐敗。 |
潤濕劑 表面活性劑 |
例如:甘油等。 |
由親水基和親油基組成的物質,以親油基連結固體,以親水基向外連結液體,使液體在固體表面形成連續相。 |
固定劑 |
例如:磷酸等。 |
揮發度低,可降低其他物質的蒸發率,提高其穩定性。 |
表五:墨與墨汁的溶劑成分整理表
種類 |
來源/舉例 |
特性 |
無機溶劑 |
非碳溶劑。例如:水。 |
水是優秀溶劑,無色、無臭、無味、透明,液體密度最大(4˚C時1g/mL),弱電解質,有極性,可形成氫鍵,高介電常數,高表面張力,高比熱/熱容。 |
有機溶劑 |
含碳溶劑。例如:酒精。 |
酒精是常見溶劑、燃料和消毒劑,無色、透明、易揮發、有特殊香氣和辣味,非電解質,有極性,可形成氫鍵,可溶解低碳和非極性化合物,亦可溶解離子和極性化合物。 |
古代常使用墨或墨錠,又稱中國墨,在硯台研磨可取墨汁。墨的製造步驟:煉煙、和料、製作、曬乾、描金等。好墨特色為質細、膠輕、色黑、聲清。「質細」代表墨中無雜質、氣泡少或無、粒子細且結構緊密。「膠輕」代表墨中加入的膠質少或適中,磨出的墨汁不澀筆。「色黑」代表墨色黝黑堅實具光澤。「聲清」代表磨研時聲音清細。
現代的墨汁使用方便、銷售量大,常見的墨汁以碳黑和骨膠製造,碳黑為純碳結構,顆粒細光澤佳,常溫常壓下性質穩定,不受空氣和酸鹼的影響,能夠長期保存不褪色。骨膠能使碳黑均勻散佈、調節濃度、防止沉澱和書寫時滲暈。配成的墨汁光潔度好,穩定性高,親合力強,不易沉澱。墨汁的製造步驟:溶膠、拌料、輾軋、摻和等。「溶膠」時須注意熬膠的火候及膠的比例,膠過多書寫時阻滯不暢,膠過少書寫時著墨不固定,裝裱時畫作易滲暈。「拌料」以濃度適當的膠加上炭黑,產生有光澤的焦黑墨膏。「軋輾」亦稱壓墨,使用鐵鍬將墨膏傳送到三輥機的輥子上,輥子轉動時將墨膏一層層展開,反覆數次數小時後,若墨能當鏡子反射映像即可。「摻和」以壓好的墨加水、攪拌、沉澱,抽取上層墨汁,檢驗合格後即可包裝出售。黑色墨汁訴求色澤濃黑光亮、宜書宜畫、墨色亮麗、品質穩定,關鍵元素為碳化合物燃燒後的碳黑。目前最夯的碳家族/碳化合物包含碳黑、鑽石、石墨、奈米碳簇(碳球、碳管)、石墨烯、碳纖維複合材料等,皆具有非常不同但優越的物理/化學特性及應用性。
宣紙(Xuan Paper)
製紙的主要步驟:去木質素、紙漿、晾乾、漂白、上漿等。工業上主要以硫酸鹽法來製造紙漿,在蒸煮時加入硫化鈉(Na2S)、氫氧化鈉(NaOH)及少量碳酸鈉(Na2CO3)與木材中物質反應,產生甲硫醇(CH3SH)、硫化甲基((CH3)2S)及二硫化甲基((CH3)2S2)等臭味物質,人鼻可感測至0.3 ppb濃度,需進行空污防制處理。宣紙是長纖維的手工紙。一般以手工一張一張的製作,較少連續式機械製作;紙張磅數較低,使用長纖維木漿才不會斷裂.。南投埔里紙廠仍生產。未加工的纖維是親水性,使用水性墨水時會暈開(生紙)。在紙張表面塗上疏水性膠(例如:松香膠、明礬及化學合成膠等)讓紙張表面疏水,水性墨水不會暈開(熟紙)。古法以松香磨墨後再沾墨寫在生紙上,雖然生紙未加工,但墨汁含松香膠可疏水,因此字不會暈開。
疏水性(Hydrophobicity)
1997年德國植物學家巴斯洛德(Wilhelm Barthlott)教授實驗:利用人造灰塵粒子污染8種植物的葉面,然後用人造雨清洗兩分鐘,傾斜葉面,觀察葉子表面灰塵粒子殘留的狀況。發現:殘留灰塵較少的植物,蓮花、芋頭葉、高麗菜等表面除了植物蠟之外,還有凹凸不平的葉面。以電子顯微鏡研究發現,蓮葉表皮細胞分佈5-15微米的角質層凸起,凸起上還有更小的細長管狀物,約100奈米的中空纖毛狀蠟質結晶,上述結構讓水與葉面接觸時產生極大的表面張力,極大的接觸角和更少的固相接觸,水滴呈圓球狀,稱為疏水性或超疏水性(super hydrophobicity)。水珠滾動時會帶走灰塵,稱為自潔性(self-cleaning),二者合稱為蓮葉效應(Lotus effect)。
依照熱力學定律,高表面能的物質無法在低表面能的物質表面展開。水的表面能很高,如果遇到表面能比較低的物質(例如:矽、氟)就會縮成球形,呈現疏水性。產業界以氟基或矽基物質,製造直徑100 nm以下的奈米凝膠(so-gel),噴塗在物體表面可形成疏水性的薄膜來自潔。水拓的疏水性塗料是以奈米級二氧化矽塗料加水稀釋,比例約塗料:水 = 1:3,依照不同廠牌自行調整;以毛筆或刷子沾疏水性溶液,在宣紙上繪製圖案;再以吹風機加熱乾燥。乾燥後以滴管滴1滴水測試,若呈現圓球狀即呈現疏水性。當宣紙浸入墨汁時,疏水性表面會排斥墨汁水溶液,呈現留白的圖案。
n 結語
本創作報告以「陰翳裡的光芒」為名,訴說著昏暗不明之美,模糊幽暗的情致曖昧之美,那在枝葉茂密的陰影中微露的光芒,微光的魅力並非全是來自懷舊,而是那種光色和潤澤安慰人心,那是在模糊空間里的調和美學。陰翳是光的馴服,驅除色彩的侵略感和掠奪性,最後得到一種中庸的空間,那是關於生命的轉化與復生的心理空間紀錄,就因為那一口氣息給了原先無生命的物件有了動力,有如早晨的一道光、四季變化的一刻溫度,讓生物體從死亡到甦醒。
本創作利用漢字部首作為創作基本元素,嚐試從生活的細節中找到陰翳,以一種「關係」展現取向的符號性意涵,從多層面的角度成就符號系統與自我意識的比對及解釋,使自身獲得隱含性的意涵,並產生幻化的質感。創造一種廣大的想像場域,增加對字的直觀記憶,積累對字的感官經驗,發現字的可能性。創作作品除了意境、靈光,且是禪機、玄機處處,那是自己面對自然的態度,也是面對自己內心的態度,從而領悟到所關注之生活與人生的隱喻。而這個母題還會繼續延展下去,持續以漢字進行不同樣貌的創作發展,另啟與生命的對話空間。
紙張和墨汁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原料、製程及產品多元豐富,現代製造法朝向「廢物低/保降能/再簡化/可監危」(防廢、物盡、低毒、保安、降輔、節能、再生、簡潔、催化、可解、監測、思危)的綠色化學12原則發展,以追求科技與環境的平衡;優質的綠色化學產品,創造對藝術家和作品更安全的且永續的體驗環境。跟著示範步驟,創作自己獨一無二的「水拓」作品吧!
n 參考文獻
1. 王淑卿(2015)。天然奈米材料驚豔生物。科學Online,http://goo.gl/1MBzRP。
2. 柯清水(2000)。新世紀化工化學大辭典。臺北:正文。
3. 黃琡雅、楊悠娟(2017)。科學與藝術─水拓我最行。生態奈米與環境工作坊,https://goo.gl/8tYRvr。
4. 賴珮瑄、楊悠娟(2016)。第五站 蓮城 蓮花 蓮葉現象 奈米碳黑。生態奈米與環境工作坊,https://goo.gl/atb8Mp。
5. 賴珮瑄、楊悠娟(2016)。第五站 蓮城 蓮花 蓮葉現象 葉深仍淨—奈米紙。生態奈米與環境工作坊,https://goo.gl/ujiQ55。
6. 楊悠娟(2017)。仿生科技與環境。eWant育網,http://goo.gl/WqCjuJ。
7. 董柏廷(2016)。阿拉伯膠。科學Online,http://goo.gl/VvK7fM。
8. Barthlott W., & Neinhuis C. (1997) Purity of the sacred lotus, or escape from contamination in biological surfaces, Planta, 202, 1-8.
9. Miodownik, M.(2015)。10種物質改變世界(賴盈滿譯)。臺北:天下文化。
10. Schwarcz, J.(2009)。科學新聞不能這樣看:蘇老師教你聰明解讀(葉偉文譯)。臺北:天下文化。
當藝術遇見化學:科學顯微影像與藝術創作
曾曉凡、陳俊太*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一直以來人,大多數或是學生都把科學研究視為很難親近的工作,也認為科學研究是很枯燥乏味的。為了能夠增進大家對科學研究的認識與了解,一種很有效的方式就是結合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本文作者所參與的研究工作是在國立交通大學奈米高分子研究實驗室進行,主要的研究內容是有關於高分子材料的製備與鑑定,所製備材料的尺度一般均在微米與奈米之間。本文將簡述作者利用實驗所得到的研究數據影像與藝術作結合之創作經驗。數據影像主要是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拍攝而得,除了可佐證所嘗試的材料製備方法是否成功之外,也結合圖像美學、文字創作與科學意義,如圖1所示。所呈現之作品不僅可鼓勵學生們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將進一步燃起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與興趣。
圖1:以顯微鏡拍攝之數據影像進行藝術創作概念圖
基本上,所有科學實驗得到的數據資料,都可以發揮創意將其與文學或藝術作結合。相對於紅外線光譜儀(Infrared Spectrometer)、拉曼光譜儀(Raman Spectrometer)等光譜儀器來說,利用光學顯微鏡(Optical Microscope, OM)或電子顯微鏡所得到數據影像更容易用來作為與藝術結合的素材。在本文內所呈現科學藝術創作的作品範例主要是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所拍攝。因此,在此先簡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儀器操作及其簡單成像原理。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是一個鑑定材料表面形貌很有用的儀器工具,可以知道樣品表面的形貌高低,甚至是組成的成份。主要的原理是先由電子槍(electron gun)產生電子束(electron beam),再經過電場所控制之電子透鏡(electronic lens)進行聚焦,電子束被聚集在樣品上的微小區域,可產生不同訊號,如二次電子(secondary electron)、背向散射電子(backscattered electron)與陰極螢光(cathode luminescence)等,再由偵測器(detecter)進行訊號之偵測與分析,如圖2所示。由於此儀器主要是以電子為訊號來源,其環境需要相當高的真空度(10-7~10-8 torr),所以儀器的價格較為昂貴。
圖2: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原理示意圖
在樣品製備方面,一般需要充分的進行乾燥,以避免樣品中的水氣破壞儀器內的真空度。此外,為了避免電子束在樣品上累積電荷(charging),會在非導電樣品表面鍍上數奈米的金(Au)或鉑(Pt)等金屬以增加樣品的導電度。一般光學顯微鏡由於受到波長繞射的限制,因此解析度只能到數百奈米。相對而言,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之解析度可達數奈米,且景深(depth of focus)較長,是近年來研究奈米材料很廣泛使用的儀器。
n 利用顯微鏡影像進行藝術創作
一、基本創作方式
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所拍攝之影像來說,每個數據點的明亮度主要是偵測器所量測到的電子訊號強度不同而造成,一般所看到的電子顯微鏡影像是以黑白或灰階色作呈現,越強的電子訊號區域其顏色越白亮。在進行影像與藝術創作結合時,可以利用原始的黑白圖片,也可將選擇性區域作顏色對比的後製處理。而創作的其中一種基本概念,就是將科學影像與個人的生活經驗作結合,除了單純使用顯微鏡影像外,也可加入適當文字,或是相關的3D繪圖,使作品內容更加豐富。
二、作為論文期刊封面等使用
利用電子顯微鏡影像與藝術作結合,在科研人員中已經越來越普遍。較常使用的地方是作為所發表論文期刊中的圖像摘要(graphical abstract)與期刊的封面圖像(cover image)。近年來的科學期刊在每一期的封面或封底,會選出該期之研究代表工作作為特別的封面故事(cover story)。因此,研究人員會將研究相關的實驗概念示意圖或是相關數據影像加以編排作為封面內容,也可利用相關3D繪圖軟體繪製符合實驗主題之代表圖,以吸引更多讀者的注意。
舉例而言,我們實驗室曾經進行有關製備具有規則排列奈米柱之高分子微米纖維的工作,相關成果發表於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期刊2016年第37卷第3期。1 在論文接受後,受到期刊編輯委員的邀請,將研究主要概念繪製為該期期刊之封面,如圖3所示。此工作是先利用電紡絲法(electrospinning)製備微米尺度之高分子纖維。因此,在封面圖中左上方就以白色閃電示意為電紡絲的高電場環境,而製備出之高分子纖維就以藍色纖維表示。之後纖維在高溫退火(thermal annealing)環境下於奈米孔洞模板進行壓印。因此,在封面圖中右方就以紅色煙霧瀰漫代表高溫退火的環境,最後製備出具有規則排列奈米柱之高分子微米纖維。除了以3D圖片表示外,封面圖內也加入相對應的高分子結構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
圖3:結合3D繪圖與顯微鏡影像之期刊封面1
三、相關科學影像之競賽
目前國內外已有舉辦多次以科學影像為主的競賽,鼓勵科學研究人員與學生發揮創意,將科學實驗所得之研究實驗影像進行投稿。舉例來說,臺灣曾舉辦過「臺灣奈米影像競賽」。以2015年為例,其競賽組別分別為(1)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影像組、(2)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影像組、(3)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影像組、(4)奈米影像新詩創作組、及(5)特別組—奈米創意影音,影像組。鼓勵研究人員將不同儀器所拍攝之實驗數據圖進行投稿,其中較特別的是搭配科學影像所創作的新詩競賽,將科學與文學創作作結合。而在國外來講,著名的電子顯微鏡廠商JEOL Ltd.也舉辦SEM/TEM/EPMA Image Contest影像競賽,每個月挑選出特別突出且具有科學意義之顯微鏡相關影像,並在每年製作成相關的年曆。
四、科學影像創作社團:一奈米的宇宙
在2016年,國立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電機資訊學院、外文系的學生,創立了科學影像創作社團「一奈米的宇宙」,他們也是臺灣第一個利用科學顯微鏡影像進行二次創作的團隊。2 此團隊的宗旨是要讓顯微鏡影像不單只是影像,也希望能賦予影像意義,再加以結合各類議題,讓觀看者彷彿能在顯微鏡下感受生活。在2017年的暑假,他們也在國立交通大學的浩然圖書館舉辦了「一奈米的宇宙X顯像環生展覽」,將各個研究實驗室所拍攝到的顯微鏡影像進行展覽,也獲得相當大的迴響,如圖4所示。
圖4:於交通大學所舉辦之「一奈米的宇宙X顯像環生展覽」(左),展覽作品之一(右)
五、創作範例
(一)範例1:慎宗追遠
圖1是來自高分子微米球(microspheres)的樣品之影像,使用的高分子為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球的粒徑大小為10微米左右。在實驗過程中,將聚苯乙烯微球於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膜上進行加熱退火(thermal annealing),聚苯乙烯球會因此變形以降低整體系統能量,另外部分的高分子微球也有堆疊的現象,相關之現象結合後就產生有趣的顯微鏡影像,且此影像不需額外進行後製處理,由它的整體意象,命名為「慎宗追遠」。
圖5:範例1‒「慎宗追遠」
(二)範例2:投手的背影
圖6是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為高分子膜的剖面圖,使用高分子材料為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來觀測高分子樣品的剖面,其目的常用來判斷高分子膜厚,以及在不同位置的高分子材料成份分布。為了觀測高分子截面,在樣品製備時需要以玻璃刀、刮刀等工具切割高分子膜。因此,在高分子膜上常有因切割而殘留的高分子碎片。在圖6的影像中,聚乙烯醇膜上的高分子碎片像極了棒球投手的背影,加上簡短的人生小語,即可成為一幅創作小品。
圖6:範例2 ‒「投手的背影」
(三)範例3:等待
前述兩個範例都是直接使用電子顯微鏡原始灰階影像,影像創作也可以將所拍攝到的影像進行選擇性區域的顏色後製處理。以圖7為例,影像中呈現了三顆聚苯乙烯高分子微球被包覆在捲曲的聚苯乙烯膜內,此結構是利用溶劑誘導膜上退火法(solvent on-film annealing, SOFA)所製備而成。3 主要的原理是利用溶劑蒸氣軟化微球內的高分子鏈,使其形貌轉換成特殊之豌豆狀結構。此影像進行選擇性著色後,可成為俏皮的文青小品。
圖7:範例3 ‒「等待」,(a)原始圖、(b)創作圖
(四)範例4:香港雞蛋仔
圖8是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顯示高分子微米球的自組裝(self-assembly)結構之影像,使用材料為聚苯乙烯微球,數顆微球在高分子膜上聚集並以溶劑蒸氣退火後,會形成六角排列(hexagonal packing)的融合結構。此結構之樣貌很接近香港著名的小吃─雞蛋仔,因此,我們將影像中高分子結構部分作選擇性的著色,再加上以下的雞蛋仔介紹文案,就可以作為香港小吃店的宣傳作品。
香港原創傳統小吃,在五十年代就已出現。
將雞蛋、麵粉及牛油等一起做成蛋液,
倒入雞蛋狀模具後烘烤。
外皮酥脆成金黃色,中空內裡蓬鬆軟Q,
濃郁奶香讓人垂涎,
絕對是來港必吃美食。
圖8:範例4 ‒「香港雞蛋仔」,(a)原始圖、(b)創作圖
(五)範例5:烏魚子禮盒
另外,顯微鏡影像也可用來結合商品廣告創作,圖9是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為兩相鄰高分子微球融化扁塌所形成的雙圓盤樣貌。所利用的高分子材料為聚苯乙烯微球,所形成的結構樣貌與高分子材料的表面能及介面能有關。其形貌非常類似臺灣著名的烏魚子,因此,我們將此圖片適當作後製處理,即可作為烏魚子禮盒的封面創作。
圖9:範例5 ‒「烏魚子禮盒」,(a)原始圖、(b)選擇性著色圖、(c)封面創作
(六)範例6:豬鼻子
基本上,同一張顯微鏡所拍攝的影像,經過巧思設計也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以圖10為例,可做成以下兩種範例。一張可以結合流行用語做成「豬隊友」有趣小圖,另一張可以做成生日卡片。
圖10:範例6 ‒「豬鼻子」,(a)原始影像圖、(b)創作圖「豬隊友」、(c)創作圖「生日豬卡片」
(七)範例7:小飛碟
除了單純利用原始拍攝的顯微鏡影像之外,也可以結合美學設計將影像進行複合製作,可用於論文期刊的封面。舉例來說,利用聚苯乙烯微球於聚乙烯醇(PVA)膜上進行加熱退火,可得到雙曲率之飛碟狀高分子粒子,如圖11(a)所示。4 圖11(b)為利用此方法所製備的飛碟狀高分子粒子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圖,此類高分子粒子未來可應用於塗料與噴墨列印等領域。由於其形狀類似飛碟樣貌,因此我們也將此飛碟狀高分子粒子的電子顯微鏡影像圖與創作的圖像作結合。最後創作成品如圖11(c)所示,表達高分子粒子如飛碟般在太空中飛翔的概念。
圖11:(a)製備飛碟狀高分子粒子之實驗流程圖、(b)飛碟狀高分子粒子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圖、(c)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與創作繪圖之結合
(八)範例8:瘋狂科學猜成語
實驗所得到的顯微鏡影像,也可與時下流行的手機遊戲軟體作結合。舉例來說,之前有個很熱門的手機遊戲「瘋狂猜成語」,遊戲方式是玩家由螢幕上的圖像去聯想,從中猜出成語答案。例如,若圖中有九隻牛和兩隻老虎,則謎底為「九牛二虎」。受到此概念的靈感啟發,我們也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設計出「瘋狂科學猜成語」的遊戲,請大家由顯微鏡影像的內容與圖中的提示文字,猜出適切的成語,如圖12(b)所示。
圖12:(a)實驗所得原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b)瘋狂科學猜成語之題目
n 結語與未來展望
本文簡述了利用顯微鏡影像與文學等藝術作結合之經驗,除了影像本身具有的科學意義外,還可利用創意聯想與生活經驗,並加入圖像美學及文字書寫等元素進行創作。除了可以作為創作卡片、明信片、拼圖、杯墊、T-shirt等等之素材,未來也構想與更多文創產品結合,例如:3D列印、創意料理、咖啡拉花、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體驗…等。
我們深信,科學研究不是缺少美感,只是缺少發現。利用科學影像所進行的藝術創作,不僅可以縮短一般大眾與科學研究的距離,也可鼓勵研究人員及學生們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進一步燃起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與興趣,對人類的科學進展有更大的貢獻。
n 參考文獻
1. Jiun-Tai Chen, Yi-Huei Kao, Tyng-Yow Kuo, Jhih-Ting Liou, Yu-Jing Chiu, Chien-Wei Chu, Mu-Huan Chi, and Chia-Chan Tsai, “Fabrication of Electrospun Polymer Fibers with Nonspherical Cross-sections Using a Nanopressing Technique”,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16, 37, 239-245.
2. 一奈米的宇宙 Chemystery,https://www.facebook.com/nanochemystery。
3. Hsiao-Fan Tseng, Ming-Hsiang Cheng, Jia-Wei Li, and Jiun-Tai Chen, “Solvent On-Film Annealing(SOFA):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Polymer Particles on Polymer Films via Solvent Vapor Annealing”, Macromolecules, 2017, 50, 5114-5121.
4. Hsiao-Fan Tseng, Ming-Hsiang Cheng, Kai-Sheng Jeng, Jia-Wei Li, and Jiun-Tai Chen, “Asymmetric Polymer Particles with Anisotropic Curvatures by Annealing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on Poly(vinyl alcohol)Films”,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16, 16, 1825-1831.
當藝術遇見化學:奈米世界的構築藝術:
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串珠模型之結構與製作
范原嘉1、金必耀1,*、左家靜2,*
1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2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1[email protected]; 2[email protected]
n 摘要
本文介紹串珠模型在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應用,這種晶籠水合物的結構是由氧的四配位結構連結而成的開放骨架結構,環繞在每一個氧有四個氫鍵為初級構造單元,以氫鍵橋連氧原子而形成兩種次級構造單元,再堆積成三度空間的骨架構築。這種含有甲烷的晶籠水合物不僅對於地球的生態有一定的重要性,更可能是一種未來重要的能源,不同的晶籠水合物的本身結構更是精巧萬分,就像是奈米空間的奇幻建築,千姿百態,給人無限的想像。運用數學串珠來建構水合物的立體結構,相當於是將這些奈米結構視為氫鍵的硬球殼堆積模型, 串珠模型中的珠子代表氫鍵, 真實地通過巨觀的硬球殼疏堆積,把晶籠水合物在奈米世界的三度空間排列變為富有藝術感的立體建築結構。
關鍵詞:分子模型、數學串珠、籠形水合物、非計量化合物、化學奧林匹亞
n 引言
西元1811年,英國化學家戴維(Humphry Davy)發現在他之前認為是固體氯的一種物質,其實含有許多的水。十多年後,戴維的助手法拉第用分析化學方法確認這種物質的化學組成為Cl2·10H2O,後來更精確的實驗指出這種含有氯的水合物的組成相當接近Cl2·8H2O。從那時起,含有各種不同氣體分子的水合物被陸續報導,這包括了鈍氣與分子量較小的碳氫化合物。二十世紀中,美國化學家包林使用X-射線繞射實驗闡明了氣體水合物的結構,是水分子用氫鍵連接成籠子結構,再堆疊成含有孔洞的四配位骨架結構,氣體客分子包合在籠子之中,成為晶籠水合物(Clathrate hydrates)1。
有趣的是,第四十屆在匈牙利舉行的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有這麼一個理論問題,測驗學生對這種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認識,題目如下2:
第6題 佔總分的7%
6a |
6b |
6c |
6d |
6e |
6f |
6g |
Task 6 |
3 |
5 |
3 |
6 |
6 |
12 |
10 |
45 |
|
|
|
|
|
|
|
|
*附註:這個表格給出第六題中七個小題的計分細節,即每個小題的點數,加起來的總點數為45點,此題佔總分7分。
將氯氣加到接近凝固點的水中,會產生一種淡綠色羽毛狀的沉澱物;另外在加入如甲烷和鈍氣等其他氣體時,也會有類似的沉澱。這些物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其中甲烷水合物被認為大量地存在於自然界中,幾乎和其他天然氣存量一樣多。
這些沉澱物都有類似的結構。當溫度稍高於凝固點時,水分子會形成由氫鍵連結而成的籠形骨架結構,並被填於孔洞中的氣體分子所穩定,這種結構稱為晶籠體或是晶籠水合物。
氯和甲烷的晶籠體有相同的結構,其主要特徵是20個水分子先形成接近球形的十二面體,單位晶格中這些十二面體以體心立方的方式排列,相鄰的兩個十二面體由二個位在單位晶格面上額外的水分子所連接,而且每一個單位晶格的面上都有兩個額外的水分子。單位晶格的邊長為1.182 nm。
這種結構含有兩種孔洞,一個是上述十二面體的內側空間(稱為A–型孔洞),另外還有一種稍大的孔洞,每一單位晶格中有6個這種B–型孔洞。
a) 每一單位晶格中有幾個A–型孔洞?
b) 每一單位晶格中有幾個水分子?
c) 若每一孔洞都填有一個客分子,那麼水分子的數目和客分子的 數目的比值為何?
d) 在0~10 °C的溫度範圍,甲烷水合物可形成 c)中所述的結構,問此包合物的密度為何?
e) 氯水合物的密度為1.26 g/cm3,此晶體中水分子和氯氣分子的數目的比值為何?
在完美的氯氣水合物中,哪一種孔洞可能被填入氯氣分子?可單選或多選。
o 部分A-型孔洞 o 部分B-型孔洞 o 全部A-型孔洞 o 全部B-型孔洞
兩原子形成共價鍵時,任一原子均有鍵結半徑(即共價半徑)與未鍵結半徑,兩原子核之間的距離是各共價半徑的和,而原子核到未鍵結端的距離是未鍵結半徑。
原子 |
共價半徑(pm) |
未鍵結半徑(pm) |
H |
37 |
120 |
C |
77 |
185 |
O |
73 |
140 |
Cl |
99 |
180 |
f) 由上表的兩種半徑,估計兩種孔洞半徑的上下限,寫出你的推理過程。
這裡略過關於晶籠水合物有關的熱化學問題。
各種氣體晶籠水合物的結構本身十分有趣,相關的甲烷水合物更是被認為是重要的能源之一,又稱為可燃冰(見圖一),當每一個孔洞都填有一個甲烷分子,每5.75個水分子就會有一個甲烷分子,這相當於一立方公尺的甲烷水合物,在常溫常壓下約有200立方公尺的甲烷3,4!究竟地球有多少甲烷水合物的存量,最早的估計在到之間,如果是正確的,這會是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遠超過其他的化石燃料存量,最近的估計雖然下修,但仍認為至少有,仍是天然氣存量的數倍到數十倍以上 5,因而被當年化奧的出題者重視而設計成一個題組,用來測驗全世界在化學這個學科上最優秀的高中學生,對化奧競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透過這個問題一窺化學奧林匹亞理論試題的典型設計風格。
圖一:可燃冰;插圖是內含一個甲烷分子的正十二面體水簇結構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甲烷水合物)
本文第二節將介紹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結構特徵,並回答上述化奧問題的幾個問題;第三節介紹以數學串珠製作這個奈米結構的簡單程序,最後一節給出簡單的結論,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傳統的串珠工藝,結合具有化學內涵的第一型籠形水合物,讓中學生或是大學生能夠通過動手做,增加對三度空間立體結構的認識,製作出具有數學與幾何內涵的科學藝術作品。
n 第一型籠形水合物的結構
晶籠水合物有許多類型,本文將專注在第一型晶籠體結構,它由五角面十二面體(pentagonal dodecahedron,記作512)與十四面體(tetrakaidecahedron,記作51262)兩種次級結構單元所組成,如圖二所示。
圖二:甲烷晶籠體的空間結構透視圖
要認識這兩種多面體在第一型晶籠體的空間排列方式,我們可以先檢視相關的金屬互化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之A15相,簡稱A15化合物,這是一種由兩種或兩種以上金屬所組成的複合物,化學式為A3B,其中的A是一個過渡金屬元素,而B則可以是過渡金屬或是典型元素金屬,一個例子是錫化鈮(Nb3Sn)。許多的A15化合物可以呈現相當高溫的超導相變化,超導起始溫度可達20K(-253K),在相當高的磁場中也可以繼續維持超導現象,因此具有實際的工業應用價值。
A15化合物的單位晶格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如圖三所示,其中B原子以體心立方的方式排列,八個排在正立方晶格的頂點,每一個只有1/8在單位晶格內,還有一個在立方體的中心,因此單位晶格共有兩個B原子(8 x 1/8 + 1 = 2);另外每一個面有兩個A原子,只有1/2在單位晶格內,六個面共有六個A原子(6 x 2 x 1/2 = 6),因此化學式為A3B。讀者審視圖中所示的兩種原子排列,可能會注意到其中的體心立方排列的B原子,B原子並沒有彼此接觸;A原子則成線型的方式排列,共分成三組,彼此沿著彼此不交錯的正交方向,即座標面xy、yz、zx的法線方向。A15化合物有相當高的超導起始溫度,一般相信是與線型排列的A原子有密切的關連。
圖三:A15化合物錫化鈮(Nb3Sn)的單位晶格透視圖
(圖片來源:https://goo.gl/R49MNf)
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結構與A15化合物有相同的空間構造,但B原子變成十二面體,而A原子則變成十四面體6(見圖四),這兩種多面體分別由二十個與二十四個頂點所組成,這些頂點是氧原子所在的位置,相鄰的兩個氧原子間由一個氫鍵()所連結,大約0.275 nm,氫原子的實際位置會靠一個氧原子較近(),離另一個氧原子稍遠些()。這兩種多面體像是中空的籠子,可以填充小分子於其中,形成氣體的籠子化合物,由於籠子本身是水分子構成,所以稱為氣體晶籠水合物(gas clathrate hydrates),有時簡稱為氣體水合物(gas hydrates),或是更簡單地成為晶籠體,Clathrate來自拉丁文Clatrarus,其意義為籠子(cage)。
圖四:正十二面體(512)(左)與十四面體(51262)(右)
第一型的晶籠水合物晶體中的十二面體有兩種排列方式,在立方單位晶格八個頂點的十二面體均有相同的排列,且相互垂直的三個C2旋轉軸分別指向三個座標軸的方向(見圖五A),而位在中心的十二面體也是以相互垂直的C2旋轉軸分別指向三個座標軸的方向,但與頂點上的十二面體正好相差90°(見圖五B)。注意,在體心立方排列位置上的十二面體並非是正十二面體,正十二面體是五個柏拉圖固體中的一個,屬於Ih點群6,由全等的十二個正五邊形組成,每一個頂點、棱邊、與面完全相同,沿著正五邊形中心穿過對稱中心的旋轉軸具有五重對稱,因此與平移對稱並不匹配。實際上,位在這些頂點上的十二面體的對稱會下降為Th點群,原來的五重對稱軸因而消失。
相鄰的兩個十四面體共用一個六邊形,如此上下不斷堆疊延伸,形成一條無限長的柱子,每一個十四面體一半在單位晶格面的內側,另一半在晶格面的外側。如同A5化合物,這些無限延伸的柱子分成三組,一組彼此平行,且沿著xy面的法線方向延伸;其他兩組則分別沿著xz與yz面的法線方向延伸。而且這些十四面體堆疊起來的柱子,彼此之間不相交叉。
圖五:第一型籠形水合物的投影圖,其中十二面體與十四面體稍微分離;左側含有九個十二面體,一個位在晶格的中心,另位八個在頂點上;右側的圖拿掉前側部分的多面體,讓中心的十二面體顯露出來,注意其位向與頂點上的十二面體略有不同。
在第一型晶籠水合物中,一個單位晶格共有兩個十二面體孔洞,與六個十四面體。首先計數單位晶格中的水分子數,由於十二面體彼此沒有接觸,每一個十二面體有二十個頂點,單位晶格共有兩個十二面體,這給出40個水分子。另外還要考慮不屬於十二面體(只屬於十四面體上)的水分子,由圖五不難看出,位在頂點相鄰的兩個十二面體由十四面體六邊形上的兩水分子相連,一個在單位晶格的面上,一個屬於另外一個單位晶格。每個面有兩個這樣的水分子,六個面共有十二個水分子,必須除以2避免重複計算,所以單位晶格共有個水分子。
由氯分子與水分子所構成的晶籠水合物,正十二面體的內側空洞的體積太小,無法容納氯分子,然而十四面體的空洞稍微大一些,可以容納一個氯分子,所以在一個單位晶格內,可放入6個氯分子,氯分子龍形水合物的化學式為,簡化後的到,也可以寫成, 這與引言所提到的化學式相當接近。
比氯分子小的許多客分子,例如Xe、CH4等單原子分子或是小分子,也可以被較小的十二面體籠子所容納,每一個單位晶格可以放入2 + 6 = 8個客分子,因此化學式為,其中的M = Xe、CH4,簡化後的化學式等於是,或是寫為。這裡的計量係數是假設某一種或是全部的多面體籠子中完全填滿氣體客分子所得到的比例,實際上氣體水合物中所含的氣體客分子與水分子有一定的比例變化,因此這種化合物常被稱為非計量化合物(non-stoichiometric compounds),而且會使用小數或是分數表示計量比。傳統滿足「定比定律」的簡單分子,例如H2O、CO2、N2O4、C6H6等,計量係屬成簡單的整數比,則稱為計量化合物(stoichiometric compounds)。
n 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串珠模型
在認識了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結構後,我們可以開始進行它的串珠模型,原則上這包括三個部分:(A)正十二面體單元的製作;(B)十四面體單元的製作;(C)含有九個正十二面體與十二個十四面體的第一型晶籠水合物串珠模型的製作。7-12
正十二面體由十二個正五邊形所組成,其中每一個正五邊形由五個正五邊形所環繞,相鄰的兩個正五邊形共用一個棱邊,三個相互連接的正五邊形共用一個頂點,換言之,每一個頂點是三配位的。另外這個結構也可以視為是C20的結構,共有二十個頂點,與三十個棱邊,二十個碳位在二十個頂點上,用三個碳碳鍵跟相鄰的三個碳原子相接,如圖六所示。碳二十的串珠模型是化學鍵模型,每一個碳碳鍵用一個球形的珠子表現,相當於碳二十的價球模型(valence sphere model),也有一點像價殼層電子對互斥理論(valence-shell electron-pair repulsion theory, VSEPR),細微處有些不同10。正十二面體的串珠模型需要用三十個球,對應到三十個碳碳鍵,可以用標準的八字編織法進行串珠,每一步製作一個含有五個珠子的環,共有十二步驟,正好完成十二個五邊形,詳細串珠過程可以參考圖六A所示的Schlegel圖,圖中顯示了前七步驟,漁線的兩端沿著螺旋路徑,交替地經歷七個面;圖六B則顯示完成的串珠模型。
圖六所顯示的正十二面體的串珠模型,珠子的直徑為17 mm,位在棱邊的中點,與正十二面體的中心的距離完全一樣,中心的空洞可以含一個內切大球,運用古典立體幾何,可以證明大小球的直徑比為,可以內含許多的小分子,我們這裡塞入一個舊的標準乒乓球(2000年以前的世界標準),其直徑為38 mm,有趣的是的有理數近似可利用連分數來表達
跟相比,有六位數字完全相同!是相當好的近似。比較粗略的近似可以在比較早的位置停止,例如只保留兩個4,可得
只有頭三位數是一樣的,而且略小於。這是為什麼圖六的串珠模型,使用了這兩種直徑的球體。好奇的讀者不妨想一想,如果把目前的標準乒乓球(2000年以後的世界標準)放到圖六的模型中,會有更大的空隙嗎?塞得進去嗎?
圖六:十二面體的平面圖(Schlegel圖),圖中的藍紅線分別是漁線的兩側,沿著八字編織的螺旋串珠路徑,首先完成中心的五邊形(編號1),接著為編號2的五邊形,繞中心的五邊形走,以此類推,走完整個圖;中間的圖代表的是三十個珠子所在的位置,以及加入到漁線的先後順序;右側為完成的串珠模型13,由30個17 mm木珠用彈性繩串成,中心塞入一個38 mm乒乓球。
十四面體由十二個五邊形以及在對位的兩個六邊形所組成,兩個六邊形並且是以錯位的方式排列,此結構與第二小的芙類分子C24一樣,只有一個同分異構物。使用八字編織法串珠共分為十四個步驟,每一步做一個五邊形或是一個六邊形,讀者必須小心決定是哪一種情形。一個詳細的串珠過程參見圖七,這是沿著螺旋碼(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所述的方式編織,先做一個六邊形,然後連續做十二個五邊形,最後再做一個六邊形,便是一個十四面體,兩個六邊形位在對面,十四面體像是一個鼓狀的結構,上下是六邊形,環繞著上下兩層共有十二個五邊形。
認識了十四面體結構後,讀者應該不難從十四面體上面其他多邊形的位置開始,這在實際編織第一型籠型水合物中的十四面體,會常遇到從各種不同位置開始編織的情形形。完成的串珠模型如圖七右側所示,我們採用17 mm的木珠與彈性細繩製作此模型,讀者製作完後,可將其跟正十二面體模型做一比較,應不難發現十四面體的高度比較小,但仍可塞入一個乒乓球。
圖七:十四面體的平面圖(Schlegel 圖),藍紅漁線沿著螺旋串珠路徑前進;右側為完成的串珠模型,成稍扁的圓柱形,由36個17 mm木珠用彈性繩串成,中心塞入一個38 mm乒乓球,乒乓球的直徑比軸向的空間略大,環繞乒乓球則還剩餘許多空間。
C. 第一型晶籠水合物
這一節簡述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製作,詳細的過程可能會因人而異。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整個結構相當大,通常無法用一條線做完整個結構,根據所使用的珠子大小與漁線的長度,可能需要數條,甚至更多的線才能完成此結構。我們製作的程序是採用循序的過程,一個人完成整個結構,完成整個結構大約需要兩個工作天。
前一節已經給予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結構的詳盡描述,掌握製作正十二面體與十四面體製作方法的讀者,可以直接開始進行串珠,然而還是需要注意一些與串珠製作有關的技巧性問題。第一,串珠過程基本上是一個循序的,使用八字編織,循序地建構五邊形與六邊形,分別含有五個與六個珠子,讀者必須在每一個步驟決定要先過幾個洞,過洞完成,再加上已知要做的是幾邊形,便已完全決定加珠的數目n。這裡還有另一個需要注意的事項,就是怎麼加珠,漁線的兩端各加多少顆珠子,這等價於在哪一個珠子交叉成環,因此共有n種情形。在多數的情形,會在所加的最後一個珠子交叉成環,如果完全在一端加珠,只要是n > 1,也會有兩種選擇。不同交叉成環的位置選擇,直接影響到下一個多邊形的位置,若是把串珠過程想成是在多面體—單體或是複合體—結構上行走,一個面接著一個面地做過去,當每一個面或是多邊形都被經歷到至少一次,就算是做完該結構。
第一型晶籠水合物中相鄰的多面體共用一個面,因此位在共用面上的頂點均是四配位的。實際上這種水合物是無限延伸,每一個面均由兩側的不同多面體所共用,因此所有的頂點均是四配位的,這相當於是說每一個氧原子周遭用到四個含氫的鍵結,與四個相鄰的氧原子連結,串珠模型製作的結構是這些氫鍵(棱邊)的四配位堆積模型,氧原子或是多面體頂點並沒有表現出來!但實際上我們不可能做一個無限延伸的模型,通常的選擇是只做一個單位晶格,讀者若是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挑戰更大的結構單元,這裡我們侷限在一個單位晶格的製作。在立方單位晶格的頂點上的八個正十二面體,只有八分之一在單位晶格內;另外,位在面上的十四面體,也只有一半在單位晶格內,因此實際製作者必須做適當的決定,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只做八分之一的十二面體,還是把頂點上的十二面體做完整。通常只有一個完整的多面體都做好,結構才會有夠好的穩定性與堅硬度,這裡我們會盡量把位在晶格邊界的多面體也完成,或者略過。在外側上的多邊形顯然並未達到最終的四配位,而僅是三配位的狀態,因此我們所製作的串珠模型更像是由正十二面體與十四面體結合而成的堆積模型。總之,我們需要有兩個層次的思考,最低的層次是次級構築單元內多邊形的彼此關係,另一個層次則是次級結構單元彼此間的關係,以及它們是如何通過多邊形相連結起來的。
因此讀者一旦完成一個十二面體或是十四面體,就必須開始製作下一個共面的多面體,漁線最後的位置大致限制了下一個多面體的可能位置,位於共面上的珠子開始被第三次穿過去,這與完全是三配位或是三價結構—包括芙類分子或是石墨烯結構—最不同的地方,在芙類分子的情形,當每一個面被經歷一次且只有一次時,每一個珠子會被漁線穿過兩次,但在四配位的籠形水合物中,除了位在外側的珠子,所有在內側的珠子都會被穿過三次。
另外的一個困擾是串珠技藝本身的問題,由於我們要用八字編織經歷每一個面一次,那麼就會面臨將漁線由內往外穿的情形,這是非常技巧性的過程,有時也會讓人非常的沮喪。減輕這個過程的困難性,慎選串珠的程序,可以減少發生這種情況的次數,過去的經驗是這種由內往外的程序是一定發生,不可能減為零!適當地選擇珠子的大小,以及漁線的粗細,必須讓漁線能夠穿過珠子孔洞至少四次,珠子不宜太小,漁線要夠粗,可以讓由內往外的操作變得比較容易。
若是僅製作一個單位晶格,將含有九個正十二面體與十二個十四面體。若將十二面體的z軸座標設為z = 0, 0.5,與1,則共有五層:第一層與第五層位在z = 0與1,兩層有的排列完全一樣,共有四個正十二面體與兩個十四面體;第三層位在z = 0.5,由中心的正十二面體與位在對面的四個十四面體;另外有四個十四面體位在第二與第四層,分別有兩個十四面體。這個分析給出一個可能的串珠程序,自下而上逐層進行,先完成第一層,讓後再進行下一層,以此類推,便可做完整個結構。另一個可能的做法也是由下而上,但是將第一與第二層一次做完,然後進行第三層,最後再一起完成第四與第五層。製作大的串珠結構,通常不易用一條漁線,堅持一筆畫經歷所有的多邊形,理論上這是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注意這與一般數學所談的多面體一筆畫問題不太一樣,因為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單位晶格串珠模型是一個含二十一個多面體的多面體的複合體,是值得思考所對應的一筆畫問題。但這裡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要做出一個精美的奈米結構的串珠模型,不妨使用多條漁線,讓有的珠子多經歷幾次,只要能完成目的即可,通常外表完全看不出任何差異,使用多條漁線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作為串珠的全新起點,讓完成整串珠結構更加容易。
這裡所講的基本上是循序製作的過程,那麼我們也可以問是否可以有多個人同時進行,例如,先獨立完成九個互不相連的正十二面體,然後再將它們用適當的編織方式連結在一起。可能的問題是如下,理想的情形是讓漁線經歷每一個面,連結相鄰的十二面體的面,是只屬於十四面體,由於這些面是在整個結構的內側,將會有許多實際串珠的困難,不是很容易進行。
圖八: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串珠模型
n 結論
本文簡介了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結構與其串珠模型的製作方法,並且也介紹這種結構與超導物質中常見的A15化合物的關連,也就是它們具有相同的拓撲連結,只在構築單元上有所不同。這種具有相同拓撲連結,但不同的構築單元在最近二十年的化學發展中,不斷地被許多化學家所強調與利用,大量地運用在沸石、自組裝、與金屬有機骨架結構(Metal Organic Frameworks)等不同領域中,法國化學家Gérard Férey 甚至引進「尺度化學」(Scale Chemistry)一詞,用來描述這種聯繫不同尺度的化學14。本文所介紹的第一型晶籠水合物,則可視為是由兩種球形金屬原子所組成的A15化合物,經由尺度放大的修飾物體。
運用這種尺度化學的方式,讀者很容易理解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結構特徵。當然運用適當的材料動手做出它們的實體模型,在實作的過程中,讀者必須手腦並用,做適當的嘗試,更可以加強讀者對於它們空間排列的認識,完成一個立體實體模型的喜悅與成就感,是難以用言語形容。我們誠摯地希望對於立體構成感興趣的讀者與各領域的研究者能夠透過實際動手做,建構出這種模型,串珠模型與傳統模型有著許多不同,對於大多數的科學家與讀者都可能是一個全新的經驗,進行複雜的串珠模型建構,需要熟悉一些串珠基本技巧,本文所介紹的第一型籠形水合物是一個非常好的體系,可以讓讀者很快認識兩個基本構築單元,即十二與十四面體,有趣的是這兩個結構同時也是最簡單的芙類分子—碳二十與碳二十四!讀者可以從這兩個基本單元繼續建構出看似非常複雜的氣體水合物之晶體結構,它們其實有著清楚且簡單脈絡的空間排列。
當然,讀者所製作出來的串珠模型不僅僅是一個分子模型,因為製作過程中,讀者需要挑戰自己的空間想像力,利用適當顏色與材質的珠子,還可以呈現出奈米世界的結構美,將作品放置於案頭,像是個把第一型籠形水合物的尺度放大到我們觸手可及的大小的奈米結構藝術品 。
除了第一型晶籠水合物,還有兩種常見的類型:第二型與第H型,感興趣的讀者不妨上網尋找,看是否能弄清楚他們的結構,並做出串珠模型。我們將來會撰文,進一步闡釋其他類型的晶籠水合物,以及它們跟沸石結構等四配位週期體系之間的關聯。
n 致謝
本文作者感謝行政院科技部「科普活動」和「第三期高瞻 計畫」對本計畫的支持。金必耀感謝「臺大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和「新興物質與前瞻元件科技研究中心」對此工作的部份支持。金必耀與左家靜感謝堀部和経先生告知日本算額中的三十球問題與相關的連分數近似。
n 參考資料
1. Pauling, L.,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3rd ed.,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0, 469-472.
2. 第40屆化奧理論題第六題測驗第一型籠型水合物。中文試題全文:http://www.twicho.tw/competition_test.php?cid=297;英文題目全文:http://www.icho.hu/icho.hu/Files/theory_icho40_final_lic.pdf. 本文對中文翻譯做適當的修改,更接近英文原意。中文翻譯為正十二面體是錯誤的,英文原文是dodecahedra,而非regular dodecahedra。本文也簡單論述在體心立方晶格中,是不可能有正十二面體對稱的物體!
3. Smil, V., Natural gas – fuel for the 21st century, 2015., John Wiley and Sons
4. Sloan, E. D., Clathrate hydrates of natural gases, 2008, Marcel Dekker.
5. Maslin, M.; Owen, M.; Betts, R.; Day, S.; Jones D.; Ridgwell, T. A., Gas hydrates- past and future geohazard?, Phil. Trans. R. Soc. A, 2010, 368, 2369–2393.
6. Cotton, F. A., Chemical Applications of Group Theory, 3rd Edition 3rd Ed. Wiley-Interscience, 1990. 對稱對於認識分子與晶體結構至關重要,F. A. Cotton的這本書是一本有關群論在化學上的應用深入淺出的入門書籍,對許多化學家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本群論書籍。
7. Chuang, C.; Jin, B.-Y.; Tsoo, C.-C.; Tang, N. Y.-Wa; Cheung, M. P. S.; Cuccia, L. A. Molecular Modeling of Fullerenes with Beads, J. Chem. Edu., 2012, 89, 414–416.
8. 左家靜, 莊宸, 金必耀, 大家一起做多孔螺旋與鑽石型三度週期最小曲面的串珠模型(上)─立體幾何介紹,臺灣化學教育, 2014, 3, 328-335.
9. 莊宸, 左家靜, 金必耀, 大家一起做多孔螺旋與鑽石型三度週期最小曲面的串珠模型(下)─實作,臺灣化學教育, 2014, 3, 336-344.
10. 左家靜, 周家宇, 金必耀, 從自由雲球模型到電子力場與串珠模型—兼談價殼層電子對排斥理論的一些問題, 化學季刊, 2017, 75, 197-205.
11. Tsoo, C.-C.; Jin, B.-Y., Molecular Modeling of Four-Connected Zeolite Frameworks with Mathematical Beading, Proceedings of Bridges: Mathematical Connections in Art, Music, and Science, 2016, 375-378.
12. 左家靜, 金必耀, 奈米世界的構築藝術–數學串珠在沸石結構與四配位骨架結構的應用, 化學季刊, 2017, 75, 207-216.
13. Horibe, K.; Jin, B.-Y.; Tsoo, C.-C., From Sangaku Problems to Mathematical Beading: A Hands-on Workshop for Designing Molecular Sculptures with Beads, Proceedings of Bridges: Mathematical Connections in Art, Music, and Science 2014, 503-508.
14. Férey, G., Crystal Chemistry – From Basics to Tools for Materials Creation, 2017, World Scientific.
當藝術遇見化學:
化學在藝術品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
胡景瀚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在藝術品和文物上的菌膜
在藝術品和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菌膜(biofilm)造成的傷害是相當難處理的。菌膜是微生物細胞的聚合體,在菌膜中的細胞會以化學訊息互相溝通,這種溝通過程稱為「群聚感應」(quorum sensing)。群聚的細菌對於抗菌藥劑(抗生素)的抵抗力是它們在分離浮游狀態的一千倍以上,因此菌膜對健康有許多危害,人體約八成的感染是由菌膜所造成的,例如:牙垢、尿道炎、造成肺炎的鏈球菌等皆是。我們在樹幹和石塊上也經常看到菌膜留下的斑駁痕跡,圖一是竹子上的菌膜。
圖一:竹子上的菌膜
除了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在藝術品和文物上的菌膜也成為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難題。柬埔寨巴容廟的石雕佛像(見圖二)、位於義大利的世界文化古蹟「哈德良別墅」(見圖三)的石柱都受到菌膜的嚴重侵蝕。
圖二:柬埔寨巴容廟
(圖片來源:Das Lächeln von Angkor by Hans Stieglitz, https://goo.gl/4apXS2)
圖三:哈德良別墅
(圖片來源:The Maritime Theatre by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https://goo.gl/99H8f1)
n 化學方法清除菌膜
清除藝術品或古蹟上的菌膜遭遇到的困難,是我們不能用過度侵入性的方法,傷害了文物。苯扎氯銨(Benzalkonium chloride,見圖四)經常被用來消除藝術品和文物上的菌膜。苯扎氯銨是一種陽離子界面活性劑,可用於手術前消毒,也被應用於道路和泳池當作除藻劑。
圖四:苯扎氯銨的結構式
苯扎氯銨去除菌膜的能力有限,若想增強去除菌膜的能力,我們須先了解群聚感應的機制,圖五是細菌形成菌膜的示意圖。圖中紅色的紅點代表細菌溝通分子(N-acyl homoserine lactone, AHL),AHL由細菌的一段稱為LuxI的基因所製造,另一段基因LuxR會利用AHL和DNA中的Lux Box結合,並活化基因Lux CDABEG,這段基因會進行集體行為,如製造螢光分子(某些寄居在發光烏賊體內的細菌),或對宿主釋出毒性等等,也可能會製造更多的溝通分子。然而,細菌的AHL受體必須在足夠高AHL濃度時才能作用,受體會偵測環境中AHL的濃度,並在適當的濃度下啟動系列反應。
圖五:細菌形成菌膜的示意圖
(圖片來源:Bacterial Quorum Sensing by Caroline Dahl, https://goo.gl/HU1xw2)
有趣的是,各種細菌用來溝通的分子都有相似的結構(見圖六)。圖六中的分子1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綠膿桿菌)的群聚感應分子,2和3是其它革蘭氏陰性菌的群聚感應分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分子的結構的相似性。紐約州立大學的Suga教授合成出分子4,並證明它具有抑制綠膿桿菌群聚的功能。1從圖六中我們可以看到1和4極為相似,可能是後者取代了前者和受體的作用並干擾了後續的生化作用。
圖六:各種細菌用來溝通的分子,1-3為革蘭氏陰性菌的群聚感應分子
一氧化氮(NO)是一個簡單的雙原子自由基分子,然而自二十世紀後期,NO與生物化學的重要關聯陸續被發現,它是生物體中的訊息傳導物質,對於代謝、免疫、血管擴張等生化功能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早揭露其生化功能的科學家們也因而於1998年獲頒諾貝爾獎。
因為分散的菌膜容易被苯扎氯銨消滅,有科學家因此想到利用NO先將菌膜驅散,降低其群聚程度後再施以苯扎氯銨消滅細菌。這個想法果然得到很好的結果,相關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中。2,3
某些實驗室則合成了帶有NO的有機物自由基,並證實其亦具有非常好的驅散細菌的能力。澳洲墨爾本大學的Schiesser實驗室證實了先以非常低濃度(50 mM)的5(見圖七),塗在菌膜上再加入0.001%的苯扎氯銨可以有效地除去從木雕藝術品取下的菌膜(一般的古蹟處理程序使用2%的苯扎氯銨)。4
圖七: 帶有NO的有機物自由基
NO及其相關化合物驅散細菌的機制,可能是這些分子干擾了圖五所示的某一個生化步驟,深入的了解前述作用的機制則有待科學家們更進一步的研究。
n 參考文獻
1. Smith, K. M.; Bu, Y.; Suga, H. Chemistry & Biology 2003, 10, 81.
2. Barraud, N.; Hassett, D. J.; Hwang, S. H.; Rice, S. A.; Kjelleberg, S.; Webb, J. S. J Bacteriol 2006, 188, 7344.
3. Nablo, B. J.; Rothrock, A. R.; Schoenfisch, M. H. Biomaterials 2005, 26, 917.
4. Alexander, S. A.; Rouse, E. M.; White, J. M.; Tse, N.; Kyi, C.; Schiesser, C. H. Chem Commun (Camb) 2015, 51, 3355.
當藝術遇見化學:新型凝膠修復西畫
邱美虹1,*、曾茂仁2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2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你是否曾好奇過為何美術畫作歷經數百年歲月的卻似乎未曾在畫作上留下痕跡?你又是否想過若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畫作受損誰又能妙手回春呢?誰是那位化妝師為原畫做修復呢?而修復師又需要那些知識與技巧呢?
n 遲來的喜悅
最近在英國每日電報(The Telegraph, 2017.11.8)中Mark Molloy報導了一篇非常有趣的發現,一副400多年前畫著英王詹姆士一世夫人的畫作經過專家在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內就去除塗在畫作上長達200多年的黃棕色保護膜,俗稱凡尼斯(Vanish),使得畫中夫人纖細的手指與精緻的臉龐重現於世人眼前。基本上凡尼斯是一種透明的薄膜,畫家在作品完成後通常會上一層凡尼斯以保護畫作不置於受到汙染、氧化或是黴化。而凡尼斯隨著時間會逐漸變質,使得原畫作漸漸失色,讓後人無法見識到其本色。
然而究竟是什麼方法可以進行這類型的修復呢?新興化學藥品與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過去傳統修復畫作的方法有重大的突破,在一群專家長時期對凝膠與溶劑進行實驗後,他們發現利用此混合物去除凡尼斯後,並不會傷害畫作本身原創作時的色彩。這種使用新型凝膠進行西畫修復的工作已逐漸成為新的潮流以保持畫作原貌,此次詹姆士一世夫人的畫作原貌得以重見天日便是一個極佳的事例。以下簡介新型凝膠修復畫作的方法。
圖一:原畫作(左)和除去發黃的凡尼斯後美人臉龐(右上)、
纖手輕持白花細膩的筆觸即現(右下)(Philip Mould & Co.提供)
n 凝膠修復法的優缺點
修復師經常使用有機溶劑清洗油畫表面,然而清洗時,有機溶劑流動性強,易造成清洗範圍過大;清洗後的有機溶劑會穿透顏料,滲透入畫布中,使得有機溶劑殘留在畫布的夾層內。經過一段時間後,殘留的有機溶劑會導致畫作表面隆起、溶解原有的顏料並且破壞畫作的穩定性。如此一來,修復畫作卻演變成另一種傷害畫作的行為。修復師為了避免有機溶劑被畫布吸收,以棉花或紗布作為載體吸收有機溶劑後覆蓋在油畫表面一段時間,其清潔效果會因覆蓋時間太長,進而衍生另一問題。
一直到九零年代興起的一項新穎的技法─凝膠修復法,此技法是將清潔畫作所使用的有機溶劑與凝膠混合,塗抹在需要清潔的畫作上,這樣不但保留了原先的清潔能力,更能夠提高黏滯性(Carretti, Dei, Weiss, & Baglioni, 2008)。以凝膠為載體,能夠有效控制有機溶劑的流動,更精準地掌握清潔範圍,進一步的防止過量的有機溶劑滲透入畫布中,減少因修復對畫作造成的傷害。
1964年《威尼斯憲章》提出應以對文物造成「最小干預」為主要的修復原則,然而凝膠修復法中所使用的凝膠為聚丙烯酸,完成清潔後去除凝膠時,部分凝膠會殘留在畫作表面難以去除。為了去除殘留的凝膠,修復師必須使用另一溶劑清洗畫作表面,如此一來,大幅降低修復師使用凝膠修復法的青睞,故此法違背了威尼斯憲章的美意。
n 比較兩代凝膠修復法的差異
綜合上述情形,清除畫作上的凡尼斯時,凝膠必須具有高黏滯力,以增加清潔劑與畫作間的接觸時間;完成清除後,凝膠則需要降低黏滯力,利於移除凝膠,避免殘留在畫作表面。為了滿足此兩種需求,新型凝膠修復法因而產生,同時聚備凝膠的黏滯性與液體的流動性,並且輕易的在兩者間轉換,是新型凝膠修復法最大的特色。
修復師認為減少凝膠在畫作上的殘留為目前主要的修正方向,因此,針對凝膠的特性進行研究發現,若改變凝膠的環境條件(pH值或溫度),亦會改變凝膠的性質。有別於大分子量的凝膠種類,新型凝膠則是選用小分子量的有機膠體作為凝膠主要的選擇對象,並且無須改變環境溫度就能夠轉換狀態。新型凝膠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以凝膠狀態清除畫作上的凡尼斯,且尚能以液體的狀態自畫作表面上被清除,此為使用新型凝膠主要的優點。
n 新型凝膠的運作機制
凝膠修復法利用「可逆反應」尋找到凝膠新的化學反應機制,在改變反應物的濃度下輕易的在「凝膠」與「液體」間轉換,藉此修正傳統凝膠易殘留的缺點與兼顧高留滯力的優點,更延伸凝膠修復可使用的範圍(Carretti, Bonini, Dei, Berri, Angelova, Baglioni, & Weiss, 2010)。新型凝膠的化學反應如式[1]所示:
由新型凝膠的可逆反應式中可知,在有機胺類中通入二氧化碳後,利於正反應的進行,會形成氨基甲酸銨(ammonium carbamate)為凝膠狀態,此時凝膠為有機溶劑的載體,由於凝膠的黏滯性較高,停留在畫作上的時間也較長,有利於提升去汙效果。完成汙漬清除後,於凝膠上通以氮氣(N2),降低二氧化碳(CO2)的濃度,由於反應物濃度降低,利於逆反應的進行,使得逆反應速率大於正反應速率。因此整體化學反應方向朝左方,使得「凝膠」轉換成「有機胺類」(液態),在清除凝膠時易脫離畫作表面,不損壞油畫。
透過可逆性的凝膠機制設計,掌握化學性質後能夠在凝膠與液體間任意切換,並且保有優點並改進缺點,更靠近修復藝術上的目標。未來,仍可針對凝膠的各種特性進行研究,並且開發更多用於不同情形下的凝膠修復技術,能夠提供給畫作修復師更多且更符合需求的選擇性。
n 課綱核心概念與〈探究和實作〉
12年國民基礎教育重視「科學探究與實作」、「科學本質與科學態度」、及「核心概念」,同時也強調跨學科與跨領域的橫向連結,藉由橫向連結展示知識與技能的廣泛性與關聯性,本文藉由油畫修復說明藝術品的創作、製作、修復都會與科學相關,當我們欣賞一幅畫時,其實可以透過不同的視角去認識藝術品。而在學校教學也不宜太過窄化,宜以生活相關的素材或主題來彰顯科學知識的廣大範疇。
n 參考文獻
威尼斯憲章(1964). II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 of Historic Monuments, Venice, Italy.
Carretti, E., Bonini, M., Dei, L., Berrie, B. H., Angelova, L. V., Baglioni, P., & Weiss, R. G. (2010). New frontiers in materials science for art conservation: responsive gels and beyond.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3(6), 751-760.
Carretti, E., Dei, L., Weiss, R. G., & Baglioni, P. (2008). A new class of gel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painted surfaces.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9(4), 386-393.
Incredible restoration removes 200 years of grime from oil painting in seconds,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2017/11/07/incredible-restoration-removes-200-years-grime-oil-painting/
誌謝
本文感謝行政院科技部提供經費補助,計畫編號為 MOST 105-2511-S-003-031-MY3。
當藝術遇見化學:西畫除黴的跨科教學設計
林佳穎
臺北市立啟聰學校
[email protected]
臺灣位處與亞熱帶,常年高溫多雨且氣候濕熱,這樣的濕熱環境容易滋生黴菌,因此黴菌是無所不在的,當黴菌滋生在畫作上時,會造成畫作嚴重的損害。本文從西畫除黴為出發點,討論黴菌生長條件、除黴菌的方式、比較除黴方式之異同,並探討西畫除黴與十二年課綱核心概念、科學探究、科學實作、科學態度與科學本質之間的關聯性,最後提出西畫除黴作為生物與化學跨科教學單元的可行性。
n 黴菌生長條件
一、 溫度
大多數的黴菌的理想生長溫度範圍介於15~30℃之間,當溫度低於0℃或高於50℃時黴菌難以生長。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全年的氣候溫度適宜,夏季平均溫度都28~29℃,冬天平均溫度約在16~20℃左右。因此,臺灣的溫度是很適合黴菌生長的。
二、 濕度
一般而言,最適合黴菌生長的相對溼度範圍為75~95%之間當環境的相對濕度低則黴菌越不易生長。此外,由於環境的溫度的高低也會影響相對溼度的蓋變,而且黴菌也可以從多種途徑(空氣、生長基質等)獲取水分,因此黴菌最適合的溼度會因環境而變動。而臺灣平均的空氣相對濕度剛好落在75~95%之間,因此臺灣的濕度也是很適合黴菌生長的。
三、 養分
只要環境可以提供黴菌生長所需的養分,黴菌即可以順利生長,而黴菌生長所需的養分可來自於食物、灰塵、書籍、家具…等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也就是說人類生存的環境中提供給大量的養分的來源。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知道黴菌最合適的生長環境是高溫度、高濕度、高養分,而臺灣全年皆為高溫高濕的氣候,所以臺灣是一個非常適合黴菌生長的環境。
n 去除黴菌的方式
臺灣濕熱的氣候加上紙張可以提供充足的養分,因此畫作沒有妥善保存就會滋生黴菌,進而產生褐色的菌斑(見圖一)或是使得畫作發黃變色(見圖二)。要如何去除畫作上的黴菌呢?本節將介紹漂白劑、酒精、雷射光及紫外線四種去除黴菌的方法。
圖一:畫作有褐色的菌斑
(資料來源:Baptism of Jesus by Andrei Rublev,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drei_Rublev)
圖二:畫作發黃變色
(資料來源:Ultima Cena (Leonardo) by Leonardo da Vinci, https://it.wikipedia.org/wiki/Ultima_Cena_(Leonardo))
一、 漂白劑
1. 氧化漂白劑:可以分為含氯型及含氧型兩種,例如:次氯酸鈉漂白劑是為含氯型漂白劑,可以釋放氯自由基;過氧化氫漂白劑為含氧型漂白劑,可以釋放氧自由基。兩種氧化漂白劑都可以使黴菌細胞膜中脂質發生過氧化反應,造成細胞膜的損害,或者是使得黴菌細胞核中的蛋白質或核酸分解變性。一般常見之發黃或褐斑多可以此種方式去除,生活中常見的漂白劑即為氧化漂白劑。
2. 還原性漂白劑: 此類漂白劑可以還原有色物質為無色分子,作用較氧化漂白劑溫和緩慢。例如:硼氫化鈉是還原性漂白劑,對纖維的破壞性較小,價格卻較為昂貴,通常在專業修復時使用。雖然漂白水劑可以殺死黴菌,且取得容易,但是在去除黴菌同時也會除去畫作的顏料,因此濃度控制需要精準,否則容易傷害畫作。
二、 酒精
酒精具備高度揮發性,70~75%的酒精能使微生物脫水且凝固,進一步讓微生物細胞內的蛋白變性喪失代謝功能,以達到消毒效果。這種去黴方式較難以殺死黴菌的孢子,會有再次滋生黴菌的的機率,對深層的黴菌的效果會較不好。
三、 雷射光
1. 雷射光清潔技術常用的種類有二氧化碳雷射、KrF雷射、Nd:YAG(釹釔鋁石榴石)雷射等。當我們照射雷射光束在黴菌上,會產生電磁波使黴菌內的原子強烈震盪,便能將黴菌內的原子鍵結打斷,最後使得黴菌的結構崩壞,因此可以將顏色移除。
2. 在高強度雷射光束下會造成紙張纖維焦黃或是穿孔,因此須使用低強度的雷射光束多次照射,才可以去除紙張纖維表面的黑色黴菌孢子;但是對於嵌埋在紙張內部的黴菌,不論是在任何強度或次數下都無法以雷射的方法除去。此外,雷射光除了可以去除黴菌,也會同時移除畫作表面的顏料,因此在使用上需要注意雷射光的強度與照射位置。
四、 紫外線
紫外線中的UVC(波長280~200 nm)波長短且能量強,因此可以破壞黴菌細胞核內的DNA(去氧核醣核酸)及RNA(核醣核酸)結構,進而使得蛋白質無法形成,造成黴菌的死亡。但是,紫外線中的UVC也會破壞紙張纖維與顏料,使得畫作褪色並加速畫作老化,因此在使用時要注意使用的範圍。
n 比較除黴方式之異同
本節透過科學原理、取得成本、取得方便性、除黴範圍、除黴效果、除黴時間、對畫作破壞性、對人體危害性及對環境危害性等九大面向,來比較除黴方式之異同。表一為比較除黴方式的差異。
表一:比較除黴方式的差異
|
漂白劑 |
酒精 |
雷射 |
紫外線 |
原理 |
化學性 |
化學性 |
物理性 |
物理性 |
取得成本 |
低 |
低 |
極高 |
高 |
方便性 |
高 |
高 |
低 |
中 |
範圍 |
大 |
大 |
小 |
小 |
效果 |
好 |
可 |
極好 |
極好 |
時間 |
數分鐘 |
數分鐘 |
數秒 |
數秒 |
對畫作破壞性 |
高 |
低 |
高 |
高 |
對人體危害性 |
有 |
極低 |
極低 |
有 |
對環境危害性 |
有 |
有 |
極低 |
極低 |
n 與〈課綱核心概念及探究與實作〉之關聯
一、西畫除黴關聯的主題與單元
西畫除黴單元從藝術為出發點,以如何去除畫作的黴菌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進而導入生物概念。本西畫除黴課程可連結細胞分概念與生殖概念。表二為與西畫除黴關聯的主題單元之分析。
表二:與西畫除黴關聯的主題單元之分析
主題 |
次主題 |
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學習內容 |
關聯單元 |
生物的構造與功能 |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
1. 使用適當的儀器可觀察到細胞的形態及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等基本構造。 2. 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3. 細胞會進行細胞分裂,染色體在分裂過程中會發生變化。 |
細胞分裂 |
演化與延續 |
生殖與遺傳 |
生物的生殖可分為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有性生殖 產生的子代其性狀和親代差異較大。 |
無性生殖 |
二、西畫除黴與課綱核心素養之關聯
西畫除黴教學單元可以讓學生透過真實的情境學習科學,也可以讓學生透過實作來動手去除黴菌,培養主動思考問題能力;也可以透過小組討論,培養溝通互動能力;以及透過除菌黴法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社會參與能力。下表為西畫除黴單元與核心素養之關聯。
表三:西畫除黴單元與核心素養之關聯
核心素養面向 |
核心素養項目 |
涉及「西畫除黴」的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
ü(主動學習) |
|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
ü(思考除黴問題) |
|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ü(提除除黴方案)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
ü(小組討論與報告) |
|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
ü(搜尋除黴資訊) |
|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ü(欣賞西畫)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
û |
|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
ü(小組合作討論) |
|
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û |
(ü:表示涉及「西畫除黴」的核心素養)
三、西畫除黴與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本質之關聯
西畫除黴教學單元讓學生透過實作來動手去除黴菌,因此可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實作的學習表現。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個角色—畫作修復師,並提供學生各種除黴方法做為證據,讓學生透過想像、推理、辯證、分析及小組討論,進而上臺發表最合宜的除黴步驟。表四為西畫除黴與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本質之關聯。
表四:西畫除黴與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本質之關聯
學習表現向度 項目 子項 |
涉及「西畫除黴」的能力 |
||
探究能力 |
思考智能 |
想像創造 |
ü(提出除黴方法) |
推理論證 |
ü(討論可行的除黴方法) |
||
批判思辨 |
ü(討論除黴方案的優劣) |
||
建立模型 |
ü(了解除黴的原理) |
||
問題解決
|
觀察與定題 |
ü(透過西畫發現問題) |
|
計劃與執行 |
ü(計畫除黴方案與步驟) |
||
分析與發現 |
ü(實作與分析結果) |
||
討論與傳達 |
ü(小組討論與報告) |
||
科學的 態度與本質 |
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
ü(主動討論除黴方案) |
|
養成應用科學思考與探究的習慣 |
ü(提出除黴方案) |
||
認識科學本質 |
ü(了解除黴方案會因為科學進步而改變) |
(ü:表示涉及「西畫除黴」的能力)
n 化學與生物統整課程
西畫除黴教學單元提供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科學教師可以進行化學與生物統整課程。西畫除黴教學單元在除黴方式方面提到漂白水與酒精兩種化學除黴方式,因此化學教師可以於此部分融入氧化還原反應和酸鹼反應等概念。這樣的化學與生物的統整課程,可以讓學生更了解除黴的原理,進而幫助學生提出更正確的除黴方案。
西畫除黴教學單元從藝術出發,結合了臺灣濕熱氣候的特色,提出一個情境化的除黴問題。此單元設計整合藝術、化學及生物等跨領域概念,讓學生不再只是學習片段的知識,而是能從多種面向思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透過此課程可以培養學生藝術欣賞、動手實作、批判思辨及科學探究等能力。
n 參考資料
Andrei Rublev,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drei_Rublev.
Ultima Cena (Leonardo), Wikipedia, https://it.wikipedia.org/wiki/Ultima_Cena_(Leonardo).
中央氣象局(2017)。相對溼度。http://www.cwb.gov.tw。
中央氣象局(2017)。臺灣氣候特徵簡介—臺灣的溫度。http://www.cwb.gov.tw。
李慧音(2006)。圖書館的黴菌管理。教佛教圖書館館刊,24-39。
徐健國(2009)。珍貴書畫之保存與修復。林業研究專訓,16-6,66-71。
徐健國(2013)。常見書畫保存問題發生原因、處理方法及預防之道。書畫藝術學刊,15,81-102。
夏滄琪(2000)。紙質文物著生褐斑之探討與移除(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張舜孔、卲慶旺、王伯仁(2016)。雷射應用於文化資產清潔之臨界能量研究。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5,7-28。
蔡斐文(2003)。黴害印刷紙型修護方法之探討–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藏品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委託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國小學生製作薑黃試紙進行「無字天書」活動
李 萍1、2,*、張自立3、辛懷梓3
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新北市立永和區網溪國民小學
3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前言
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五下課程「水溶液的酸鹼性質」單元中,小朋友認識到很多植物都富含花青素,可以作為天然酸鹼指示劑,檢驗水溶液的酸鹼性質,例如:紫色高麗菜汁、紅鳳菜汁、黑豆水…等。筆者之前曾參加過自然科研習,有講師介紹薑黃試紙,提及薑黃中的薑黃素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酸鹼指示劑材料,薑黃素在中性、酸性條件下呈黃色,例如:與鹽水和食用醋作用會呈現黃色;而在鹼性條件下,當pH大於8時,薑黃素會由黃轉紅,呈現紅褐色,例如:與小蘇打水或肥皂水作用會變成紅褐色。因此筆者這學期以薑黃試紙為主題在任教班級內進行延伸課程,希望藉此活動讓六年級學生複習上學期學過的水溶液酸鹼性質單元,並認識另一種不同於花青素的酸鹼指示劑。
■薑黃素是什麼?
薑黃(curcuma)是咖哩粉中常見的香料成分,它是一種從薑科植物的根莖提取得到的黃色色素,薑黃素(curcumin)是最主要的薑黃化學成分,具明亮鮮豔的顏色,它對還原劑穩定,著色力強,不易褪色,可以作為食用色素,嚐起來味辛,帶點土味,常用來作為咖哩等食品添加原料。除了作為食品原料,薑黃素也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在古印度及中國醫學都曾使用薑黃來治療發炎性疾病、皮膚疾病及創傷,近代研究證實薑黃素(curcumin)具有如降血脂、抗氧化、抗發炎等功能。2004年時發現薑黃素能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而用於愛滋病的臨床試驗,此外,抗癌是薑黃素的主要藥理活性之一,其抑制腫瘤的作用已在許多動物實驗中得到反覆證實,其具體抗癌機制已成為近期研究熱點 (維基百科,2017)。
在化學上,薑黃素天然的酚類在固態和溶液中主要是以烯醇式(enol form)存在,其結構式如下圖所示(維基百科,2017)。由於薑黃素不溶於水和乙醚,但溶於乙醇、丙酮、冰醋酸和丙二醇,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乙醇(藥用酒精)作為溶劑,將市售薑黃粉與乙醇調合後,做成酸鹼指示劑溶液或製成試紙,讓小朋友試著利用薑黃試劑或試紙檢測不同性質的水溶液。
薑黃素的結構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課程實驗器材
一、薑黃試劑與試紙製作器材
1.燒杯(50ml) 一個 2.湯匙 1支 3.藥用酒精(濃度95%) 一瓶
4.市售薑黃粉 一罐 5.乳膠手套 12雙
6.圍兜6件 7.晾衣夾 26支 8.A4影印紙 13張
二、無字天書活動每組器材
1.試管、試管架、燒杯
2.酸鹼水溶液6種(鹽水、糖水、醋、檸檬汁、小蘇打水、肥皂水)
3.白色蠟燭
4.水彩筆
■教學流程
壹、準備活動(引起動機)
1.教師在課堂上分發薑黃粉讓每組學生觀察,並說明薑黃粉是製造咖哩的主要原料。
2.以簡報介紹薑黃和薑黃素的關係,認識薑黃素(curcumin)是薑黃中存在的天然食用色素。
3.向學生解說薑黃粉中的薑黃素可以製作指示劑,就像五年級學過的紫色高麗菜汁中的花青素,遇到酸鹼水溶液會有不同的顏色變化。
貳、發展活動
活動一:當酸鹼水溶液遇到薑黃指示劑
1.取3公克薑黃粉到一個小燒杯中,加入30 ml藥用酒精,用湯匙攪拌促進溶解,形成黃色的薑黃酒精溶液,如圖一所示,即可成為薑黃指示劑。
2.每組準備6種酸鹼不同性質的水溶液:鹽水、糖水、醋、檸檬汁、小蘇打水、肥皂水,倒入試管,學生以滴管將薑黃指示劑分別滴入6種水溶液中,觀察並記錄水溶液在指示劑加入後的顏色變化,如圖二、三。學生會發現薑黃素在鹼性的小蘇打水和肥皂水中呈現紅褐色,在酸性的醋、檸檬汁和中性的鹽水、糖水中則呈現黃色,如圖四所示。
活動二:製作薑黃試紙
1.傾析100ml薑黃指示劑到一個平底塑膠盆中,固體沉澱物儘可能不要倒入塑膠盆中。
2.放置一張A4空白影印紙到薑黃指示劑中,均勻地沾濕,使整張紙染成黃色,如圖五所示。
3.指導學生取出張紙,以曬衣夾夾住紙張晾乾,即製成黃色的薑黃試紙,如圖六所示。待紙張乾燥後,可剪裁成如石蕊試紙大小般紙張,直接作為檢驗酸鹼性的試紙使用,如圖八。
活動三:以薑黃試紙製作無字天書
1.取一張已晾乾的薑黃試紙,利用白色蠟塊在上面寫字或繪圖(例如:I love U),此時圖畫或訊息是隱藏的,如圖九。提醒學生以蠟塊在薑黃試紙上書寫或畫圖時,蠟塊需要稍微用力的寫,讓線條粗一點,才能使白蠟充分覆蓋字體表面。
2.把寫好字的薑黃試紙平放桌面,用水彩筆沾濕小蘇打水或肥皂水,塗抹在薑黃試紙蠟塊所寫的隱藏字面上,因為蠟不溶於水,所寫的訊息即可呈現而出,如圖十所示。
3.提示學生除了使用蠟塊寫字,亦可拿水彩筆或以戴上手套的手指沾濕小蘇打水或肥皂水之後,直接在薑黃試紙上寫字或畫出圖案,例如:將沾濕小蘇打水或肥皂水的手掌在薑黃試紙上用力拍打,便會留下一個如“血手印”的圖案,如圖十一所示。
4.教師提問:想一想,如果沾過鹼性水溶液的水彩筆在薑黃試紙上不小心寫錯了字,要怎麼擦掉或修改呢?(解答:可以利用醋或檸檬汁等酸性溶液塗掉,因為文字遇到酸會還原為原先的黃色試紙,如圖十二所示。)
圖九 利用白色蠟塊寫字 |
圖十 塗上鹼性溶液後,可呈現所寫的文字 |
圖十一 血手印一枚 |
圖十二 水彩筆沾醋可塗掉原先寫的Hello |
圖十三 小朋友利用薑黃試紙作畫或寫字 |
圖十四 小朋友利用薑黃試紙作畫或寫字 |
參、綜合活動
1.學生將完成的無字天書作品晾乾之後,以透明膠帶黏貼在學習單上。
2.指導學生填寫課程學習單及作品心得分享。
3.填寫課程回饋單。
■學生課程回饋單
筆者在學習單背面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學生對此次實驗與活動的看法及收獲,回答問卷的六年級學生共26人,男女各13人,問題與摘錄如下。
問題1你對這個活動所感受到的喜愛程度如何?(5選1)
表一: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統計
選項 |
非常喜歡 |
有點喜歡 |
普通 |
不太喜歡 |
非常不喜歡 |
人數 |
21 |
4 |
1 |
0 |
0 |
比率 |
80.8% |
15.4% |
3.8% |
0% |
0% |
由表一可知道,有80.8%的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後,對於此課程的感受是「非常喜歡」,15.4%感到「有點喜歡」,只有1位學生回應喜愛程度「普通」,經筆者私下訪查這位回應喜愛程度是「普通」的學生,了解到這位學生是因為畫錯了自己所設計的圖案而感到沮喪,故勾選了這個選項。因此,整體而言,在學生心中這是一個令他們感到喜愛的課程設計,學生對此教學活動接受度頗高。
問題2 承上題,為什麼你會勾這個選項?因為…
根據參與學童的問卷回饋,他們之所以會勾選喜歡的原因是對課程活動感到好玩、有趣,認為薑黃素遇到酸鹼水溶液的變化現象很新奇。本次進行實驗的學生班級共有26位學生,以S01~S26為代號,摘錄幾位同學特別的學習感受,分享給大家(如下所示)。
S01:非常喜歡,因為可以玩變色,覺得很酷,我很喜歡這個活動。
S03:非常喜歡,因為可以讓字變不見,又可以變出來,讓我很喜歡這次的課程。
S05:非常喜歡,因為先得很好玩,希望以後也會多做這類實驗,藉由實驗讓我們知道其原理,而不是用死背的方式。
S10:非常喜歡,因為我覺得很新奇有趣,沒想到用不同性質的水溶液,竟然能夠畫畫,這真是太奇妙了!
S15:非常喜歡,因為很好玩、有趣,活動很棒,讓我更喜歡做實驗!
S16:有點喜歡,因為有趣,以前都沒有玩過,而且還複習了之前五下自然的課程。
S17:非常喜歡,因為覺得很新奇,第一次做這種神奇的實驗,原本不知道薑黃會有這種變化,學到很多知識。
S25:有點喜歡,因為滿好玩的,覺得很特別,希望下次還有類似的活動。
問題3 在這次的課程中,你學到了什麼?
課程結束後,學生是否學習到課程中的核心概念,是教學者設計課程的主要目標,本次進行課程的學生學到了什麼,根據參與學童的問卷回答,他們在課程活動中的主要學習收穫是了解如何利用薑黃試紙及試劑檢驗及分辨水溶液的性質。筆者摘錄如下:
S01:我學到薑黃試紙可以因為酸鹼溶液不同而變色,也學會了操作的方法。
S05:薑黃試紙遇到中性和酸性水溶液不會變色,遇鹼性水溶液則變成紅褐色。
S09:我學到薑黃也可以做成薑黃試紙,還能測出水溶液的酸鹼性。
S10:我學到了鹼性水溶液碰到薑黃試紙會變紅褐色,而酸性水溶液不會變色。
S15:學到更多有關自然科學的知識,知道有薑黃這個東西,很好玩。
S19:原來薑黃試紙居然可以用小蘇打水和肥皂水來寫字和印手印。
S17:我學到如何製作無字天書,學習到更多關於自然科學的知識。
S25:我學到了用鹼性水溶液可以在薑黃試紙上寫出自己想出的字。
S26:我學到如何運用薑黃試紙來分辨水溶液是酸性還是鹼性,還學到如何製作出無字天書。
■教師的教學省思
經由學生的回饋,讓筆者可以更了解孩子們心中對課程活動的想法,亦深感國小自然課程的化學實驗讓孩子藉由「做中學」的重要性。從回饋單中我發覺到,化學課程的學習方式如果能透過實際的操作和活動讓學生親自體會,這種學習方法遠比講敘式的教學,要求學生去強記死背實驗的結果,更容易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而透過實驗本身的樂趣帶給學生科學知識和方法,這就是化學實驗課最能吸引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教師若能善用國小學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經常以「動手玩科學」的方式引導他們探究化學的原理原則,大多數的孩子毋需勉強,大都願意投入科學活動,進入知識的殿堂一窺科學奧妙,並且樂在其中。
■課程實施過程及注意事項
一、本次主要課程活動設計大約需兩節課的時間,第一節為複習水溶液的酸鹼性質及五下時學過的酸鹼指示劑及石蕊試紙概念,再取出薑黃粉介紹薑黃及薑黃素,複習時學生大都能回答相關的提問,同時也能明白指示劑的功用。接著製作薑黃試劑檢驗水溶液性質,最後分組做出各組所需的薑黃試紙晾乾,待第二節課進行無字天書活動時使用,第二節活動完成後,再發下學習單討論與習寫。
二、薑黃的顏色著色力強,不易褪色,很不容易洗掉,學生在製作試紙染色時,應避免碰到衣物,所以事前要穿戴圍兜及手套,做好防護,另外桌面及地板也要舖上廢紙,以免浸染。
三、學生對蠟塊作圖寫字的技巧不熟悉,往往用力過小,不易在紙上留下蠟塊痕跡,使無字天書不易顯影,教師可以事先示範操作方式,讓學生在白紙上先行練習後,再寫到薑黃試紙上,比較容易成功。
■結語
國小高年級階段的化學課程多安排在五年級,六年級比較沒有機會接觸到化學實驗,此次透過薑黃試紙的製作,讓學生重新複習五下「水溶液的酸鹼性質」單元,也同時完成了一個寓教於樂的化學實驗,學生們都非常的高興,在教學觀察的過程中我看到學生驚奇的表情,發現原來廚房裡的薑黃調味料也可以這麼有趣。此課程讓學童們了解到生活中處處皆科學的道理,學童在課後可以應用自製的薑黃試紙去檢驗日常生活周邊的水溶液,例如:浴廁裡各式清潔劑,其性質是否屬於鹼性,而筆者也希望透過此次教學活動讓國小學童更喜歡自然領域中的化學課程。
■謝誌
在此感謝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105學年度第1學期化學特論周金城教授與全體同學在百忙之中提供許多建議並協助修改本文,讓本文可以更好,在此謹深摯謝忱。
■參考資料
1.薑黃素,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薑黃素。
2.薑黃素,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rcumin
2.自製酸鹼指示劑,科學Online-科技部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取自: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4902
■附錄
附錄一:教學活動設計簡案
教學設計簡案
教學主題名稱 |
無字天書現形記~有趣的薑黃試紙 |
|||
領域類別 |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
教案設計 |
李 萍 |
|
教學年段 |
六年級 |
教學時間 |
80分鐘 |
|
教學目標 |
1.了解薑黃素可作為天然酸鹼指示劑。 2.能觀察並了解薑黃試劑及試紙遇到不同性質的水溶液會有不同的顏色變化。 3.製作薑黃試紙,進行無字天書活動。 |
|||
先備經驗 |
1.學生在五年級學習過使用石蕊試紙檢測水溶液的酸鹼性質。 2.學生在五年級學習過製作紫色高麗菜汁等天然酸鹼指示劑,並了解指示劑滴入不同酸鹼性質的水溶液,會產生不同顏色的變化。 |
|||
評量方式 |
提問、實驗操作、學習單 |
|||
–教 學 設 計 內 容– |
||||
教學活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資源 |
||
壹.準備活動 一、各組觀察薑黃粉末,以簡報說明其來源和用途。 二、認識薑黃素是薑黃中存在的天然食用色素。 三、說明薑黃粉中的薑黃素可以製作指示劑使用。 貮、發展活動 活動一:當酸鹼水溶液遇到薑黃指示劑 1.以酒精和薑黃粉調製薑黃指示劑。 2.取調製好的薑黃指示劑檢驗6種酸鹼不同性質的水溶液,觀察水溶液的顏色變化。 活動二:製作薑黃試紙 1.以白紙浸潤於薑黃指示劑染色後晾乾,製作薑黃試紙。 2.將試紙剪成小張狀,檢驗酸鹼不同性質的水溶液。 活動三:以薑黃試紙製作無字天書 1.取薑黃試紙,以白色蠟塊在薑黃試紙上寫字或繪圖,再試著以塗上鹼性水溶液,觀察文字或圖案如何顯現而出。 2.以水彩筆沾濕鹼性水溶液,直接在薑黃試紙上寫字或畫出圖案。 3.試著以酸性水溶液擦去已寫好的字或圖案。 參、綜合活動 1.將完成的無字天書作品晾乾之後,黏貼在學習單上。 2.指導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單及分享作品。 3.填寫課程回饋單。 |
5分鐘
15分鐘
20分鐘
25分鐘
15分鐘 |
教學ppt
實驗器材
實驗器材
實驗器材
學習單 課程回饋單
|
附錄二:課程學習單及教學回饋單
六 年 ( )班( )號 姓名:( )
將製作完成的「無字天書」字畫,
以鹼性水溶液現形,最後黏貼在
右邊方框空白處喔!
二、薑黃試紙的原理分析
1.薑黃素可作為酸鹼指示劑,浸泡過薑黃素的薑黃試紙遇到酸性和中性水溶液,會呈現( )色,薑黃試紙遇到鹼性水溶液,則會呈現( )色。
2.小蘇打水或肥皂水為( )性水溶液,這兩種水溶液塗在薑黃試紙上,會使試紙變成( )色。
3.如果要讓已經變成紅褐色的薑黃試紙再度變回黃色,可以選擇哪些水溶液塗在紙上?請打V
( )小蘇打水 ( )食用醋 ( )肥皂水 ( )檸檬汁
我對「無字天書現形記~有趣的薑黃試紙」活動心得
問題1.你對這個活動所感受到的喜愛程度如何?(5選1)
□非常喜歡
□有點喜歡
□普通
□不太喜歡
□非常不喜歡
問題2.承上題,為什麼你會勾這個選項?
問題3.在這次的課程中,你學到了什麼?
國小自然教室裡的化學探究與實作─以製作天氣瓶為例
葉雅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n 前言
一百零八學年度開始,十二年國教的新課綱即將上路,為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程的連貫性,相關的課綱內容也進行了些微的調整。在自然科學領域當中,制定了核心素養的三大內涵:(一)提供學生探究學習、問題解決的機會,並養成相關知能的「探究能力」;(二)協助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產生方式和養成應用科學思考與探究習慣的「科學的態度與本質」;(三)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核心概念」。從核心素養可以發現,新課綱希望培養學生在學習「核心科學概念內容」之外,同時重視學生在 「探究能力」和「科學的態度與本質」兩方面的「學習表現」,使學生知而後能行。因此,筆者希望藉由課外的課程–天氣瓶的製作,讓學生從觀摩前人的設計中,來培養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從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並建立實作的能力。
n 「天氣瓶」介紹
天氣瓶在歷史上又被稱為風暴瓶(Storm Glass)。在18世紀〜19世紀的歐洲,曾被當作天氣預報的工具。天氣瓶是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裝入多種化學藥品組成的透明溶液,它會根據外界的溫度變化,呈現出不同型態的結晶,舊時被用來預報天氣的變化,現在則為美麗的科學裝飾品。
圖一 自製的天氣瓶
n 課前準備
一、藥品
名 稱 |
容 量 |
數量 |
1.硝酸鉀(KNO3) |
500 g |
1 |
2.氯化銨(NH4Cl) |
500 g |
1 |
3.天然樟腦粉(Camphor,C10H16O) |
500 g |
1 |
4.蒸餾水(純水,H2O) |
2500 mL |
1 |
5.酒精(95%, C2H5OH) |
500 mL |
5 |
二、器材
名 稱 |
數量 |
1.燒杯(500 mL) |
12 |
2.玻棒 |
12 |
3.量筒(100 mL) |
8 |
4.藥品匙 |
2 |
5.電子天平 |
1 |
n 教學活動設計
本次教學活動時間為連續兩節課80分鐘,先觀看影片引起學生動機,觀察天氣瓶縮時攝影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ERMaTxECA )。接著進行以下四個發展活動。
活動一:探討生活中的結晶體
1.介紹結晶的概念。
2.請學生分享生活中看過的結晶。
活動二:介紹天氣瓶原理
1.簡介天氣瓶的歷史及展示天氣瓶。(見圖二)
2.介紹製作天氣瓶的相關藥品與器材。
3.介紹天氣瓶的製作原理。
圖二 學生製作天氣瓶成品展示
活動三:動手製作天氣瓶
1.說明天氣瓶的藥品比例
2.提出假設,並以「酒精加入的容量」為操作變因,分為實驗組(3組)與對照組(3組),進行實驗。將一般市售的天氣瓶酒之酒精比例(40ml)為對照組。
表一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藥品配置量
藥品 |
實驗組 |
對照組 |
硝酸鉀 |
2.5g |
|
氯化銨 |
2.5g |
|
天然樟腦粉 |
10g |
|
蒸餾水 |
33ml |
|
酒精 |
50ml |
40ml |
3.請學生以小組人數(4人)為單位,計算出小組的藥品重量。
4.學生自行動手秤量、操作,共同製作後再進行分裝。
活動四:實驗結果討論和分享
1. 發下學習單,進行小組討論及填答。
2.說明之後的實驗觀察記錄方式。
3.發下回饋單,並請學生填答。
4. 提醒學生將器材清洗乾淨並歸位。
n 學生實驗步驟及操作過程
一、實驗步驟
1.A杯:硝酸鉀10 g加氯化銨10 g置入燒杯中,並加入132ml的蒸餾水,攪拌至完全溶解。(見圖三)
2.B杯:天然樟腦粉40 g加入95%酒精160 ml當作對照組,天然樟腦粉40 g加入95%酒精200 ml當作實驗組,置入燒杯中,並攪拌至完全溶解。
3.將A杯和B杯的溶液倒入同一燒杯中混合。(見圖四)
4.混合後,再將混合的溶液放置於40℃溫水中隔水加熱並靜置,待白色沉澱逐漸溶解至形成澄清透明溶液為止。
5.將澄清溶液倒入觀察用的玻璃瓶中,等其冷卻後加蓋。
6.製作完成的天氣瓶靜置3〜5天,等天氣瓶內的結晶穩定後,即可進行晶體觀察。
圖三 秤量藥品重量
圖四 將A、 B杯混合
n 實驗過程的發現及討論
請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並進行討論,可探究討論的問題如下:
一、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在調配A杯溶液時,杯壁會變的冰涼,請問學生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後發表。
二、將A杯和B杯混合後,學生發現無法讓混合液攪拌至澄清狀態,請學生討論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將討論結果寫在小白板上,並進行分享說明。
三、隔水加熱攪拌至澄清狀態後進行分裝,學生在相互觀察的過程中發現,雖然藥品比例皆相同,但盛裝完的溶液仍有澄清及些微混濁的分別,請學生討論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四、將分裝後,澄清及些微混濁的成品進行標記,進行結晶觀察,發現澄清的混合液所產生的晶體較細小,而些微混濁的混合液所產生的晶體卻相對較粗大,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五、請學生進行實驗後的觀察,比較對照組與實驗組的結晶狀況,請學生詳述兩組不同實驗的結果代表的意義為何?(實驗發現對照組的結晶較多,實驗組的結晶較少。(見圖五))
六、請學生討論,綜觀整個實驗流程,若要再進行一次實驗,則哪些細節須要特別注意並進行修正,才可讓實驗更完善?
(圖五) 對照組(左)與實驗組(右)比較
n 學生課後回饋單
筆者任教的國小,家長的社經背景偏向工業,平日較無機會安排學生參與相關的科學營隊;因此,學生除了學校課程外,較無機會進行課外的實驗操作。此次進行實驗的學生有24人,12位男生及12位女生。
在課程結束後,筆者發下教學回饋單請學生進行填答,以作為未來教學改進之參考。學生的回饋內容摘錄如下:
學生a:喜歡。因為可以自己動手操作,而且看到成品很美麗的時候很有成就感。
學生b:喜歡。但是配置藥品的時候,味道好重,讓人有點難受。
學生c:喜歡。因為做出來的結晶很漂亮。
學生d;喜歡。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的結晶體,希望我的天氣瓶也能這麼美麗。
從回饋單中可以發現學生喜歡製作天氣瓶實驗的原因,因為不僅可以自己動手操作,還能藉由實驗的成品進行結晶的觀察,甚至有學生希望回家後,能自行購買材料,帶家人一同製作天氣瓶。
n 課程實施問題與困境
教學活動設計,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生活中的結晶體」、「天氣瓶原理」以及「天氣瓶製作」。以下依照三項活動的課程內容和實施困境進行簡單描述。
表二 國小學生製作天氣瓶之課程內容和實施困境
|
課程內容 |
實施困境 |
活動一 探討生活中的結晶體 |
1.和學生解說結晶的原理。 2.請學生舉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
1. 因為學生的背景知識較不足,所以在解釋結晶的現象時,只能用較淺顯的說法來說明。 2. 學生能舉出生活中結晶的例子,但對原理卻無法運用學習過的鹽結晶實驗來進行說明。 |
活動二 介紹天氣瓶原理 |
1.進行天氣瓶的歷史介紹,讓學生對天氣瓶的過往有個簡單的了解。 2.天氣瓶的藥品及器具介紹,讓學生對今日使用的藥品有個初步的認識,並了解器具在操作時應注意的事項。 3.進行天氣瓶的原理說明,讓學生對於天氣瓶的結晶過程及原理能有基本的了解。 |
1. 硝酸鉀、氯化鈉及天然樟腦粉是學生過去沒有接觸過的藥品,因此對他們而言相當新奇,但受限於學生的學習經驗,所以只能簡單說明帶過。 2.學生對器具的名稱和使用方式不是非常正確,導致實驗產生誤差。例如:測量溶液容量時,沒有平視液面。 |
活動三 動手製作天氣瓶 |
1.說明市售的天氣瓶比例。 2.提出假設後,請學生找出操作變因及控制變因。 3.進行分組,並請學生計算出各組藥品的重量後開始製作。 |
1. 操作變因和控制變因的定義,只有少數學生能簡單說明。 2. 配置溶液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少數學生會耐心不足而不斷詢問。 3. 實驗過程中,各組使用相同份量的藥品,但成品卻仍有差異。 |
n 課程設計修正
針對上述所產生的問題,進行課程設計的修正:
一、可先使用鹽結晶實驗來喚起舊經驗,輔以相關的影片欣賞,再以此來解釋結晶的現象及原理。
二、在進行實驗步驟說明前,可先幫學生複習五年級學過的假設、操作變因及控制變因的定義。
三、 實驗操作前,先 詳細的介紹各器材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例如:測量溶液容量時,需平視液面,方可減少誤差。
四、可增加天氣瓶結晶形狀的說明,讓學生在觀察時能更清楚、明確的界定結晶形狀,降低各組之間紀錄的誤差。
五、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要避免相同配比卻有不同澄清度的結果,在實驗細節上可進行以下的設定:
1.在進行A、B杯及A+B混合液的攪拌時,可規定攪拌的方向、次數及速度。
2.隔水加熱的溫度及時間要統一。
3.加熱後裝瓶的時間要一致。
n 結語
生活中其實處處是科學,從天氣瓶的歷史可以發現,當人們面臨自然中的相關問題時,很多都需要藉由科學探究的方式來進行解決;因此,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培養學生探究與問題解決的能力,讓學生將所學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將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在本課程中,利用前人設計的天氣瓶來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能更加了解實驗過程的相關流程,還能培養學生實作的能力,從而建立起對科學的興趣。
謝誌
感謝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105學年度碩士在職專班碩一課程—化學特論(一)的周金城教授及全體同學協助,提供本文架構調整與內文修正之意見。
n 參考資料
1.十二年國教課綱草案。http://12cur.naer.edu.tw/main/showNews/297。
2.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Q&A。
http://web.cmgsh.tp.edu.tw/mediafile/20290013/knowledge/176/19/239/2015-11-30-11-52-35-nf1.pdf 。
3. 許良榮 (2015)。改良式天氣瓶。臺灣化學教育,第七期。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6866。
4. 李燕玲 (2016)。國小學生製作美麗的天氣瓶。臺灣化學教育,第十四期。 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8688 。
5. 天氣瓶,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天氣瓶 。
6. 黑熊老師的實驗室。http://2013taiwanblackbear.blogspot.tw/2015/05/blog-post.html 。
7. 天氣瓶縮時攝影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ERMaTxECA。
n 附錄
附錄一、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
|||
教學單元 |
國小自然教室裡的化學探究─以製作天氣瓶為例 |
|||
教材來源 |
自編 |
|||
教學年段 |
六年級 |
教案設計 |
葉雅婷 |
|
教學時間 |
80分鐘 |
教學者 |
葉雅婷 |
|
教學目標 |
學生經驗 |
|||
1. 對「溶解」和「結晶」概念有基本的認識。 2. 有基本的實驗設計概念。 3. 對實驗器材有基本的認識,能正確操作並注意安全。 |
||||
本節具體目標 |
||||
1. 能了解溫度的改變會影響結晶的多寡。 2. 能透過聆聽、運算、思考、操作,了解天氣瓶的製作原理和方法。 3. 能透過觀察及操作,發現不同的酒精量會影響結晶的結果。 |
||||
教學活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媒體 |
壹、準備活動 一、課前準備 1. 教學用PPT、實驗學習單、天氣瓶(成品)。 2. 硝酸鉀、氯化銨、天然樟腦粉、蒸餾水(純水)、酒精。 3. 實驗器材(每組):燒杯500 mL*2、玻棒*2、抹布*1。 4. 實驗器材(共用):電子秤、湯匙*2、量筒100 mL *2。 二、引起動機 (一)欣賞天氣瓶縮時攝影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ERMaTxECA ) 貳、發展活動 活動一、生活中的結晶體 (一)結晶是什麼? 1. Q:說說你們對結晶的認識? 2. 統整:利用各種方法,產生出有一定幾何形狀或內部分子整齊排列成晶體的過程。這些晶體在自然環境中很常見例如:鹽。此外,也可以藉由實驗來獲得,例如:人工鑽石。 (二)請學生分享生活中看過的結晶。 活動二、天氣瓶原理 (一)天氣瓶的歷史 1.說明:天氣瓶在歷史上又被稱為風暴瓶(Storm Glass)。在18世紀〜19世紀的歐洲,曾被當作天氣預報的工具。天氣瓶是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裝入多種化學藥品組成的透明溶液,它會根據外界的溫度變化,呈現出不同型態的結晶,舊時被用來預報天氣的變化,現在則為美麗的科學裝飾品。 (二)介紹製作天氣瓶的相關藥品與器材的使用方法。 1.藥品:硝酸鉀、氯化銨、天然樟腦粉、蒸餾水(純水)、酒精。 2.器材:燒杯、玻棒、電子秤、湯匙、量筒。 (三)介紹天氣瓶的製作原理。 1.說明:天氣瓶內的結晶,主要來自於樟腦。樟腦難溶於水,易溶於酒精。當溫度上升時,瓶內樟腦的結晶會溶解;溫度下降時,樟腦的結晶會被析出。而瓶內的氯化銨、硝酸鉀和水,則是可以提升樟腦的結晶速度。 活動三、天氣瓶製作 (一)市售天氣瓶的藥品比例。 1. 說明: (1) 硝酸鉀 2.5公克 (2) 氯化銨 2.5公克 (3) 蒸餾水 33毫升 (4) 樟腦 10公克 (5) 酒精40毫升 (二) 實驗設計 1. 以「酒精加入的容量」為操作變因,分為實驗組(3組)與對照組(3組),以市售的天氣瓶酒精比例為對照組。 (1) 實驗組:酒精50mL (2) 對照組:酒精40mL 2.請學生以小組人數(4人)為單位,計算出小組的藥品重量。 3.實驗操作注意事項提醒。 4.學生自行動手秤量、操作,共同製作後再進行分裝。 參、綜合活動 活動四、實驗結果討論和分享 (一)討論並完成學習單及回饋單。 1. 發下學習單,進行小組討論及填答。 2.說明之後的實驗觀察記錄方式。 3.發下回饋單,並請學生填答。 (二)器材整理。 1. 提醒學生將器材清洗乾淨並歸位。 |
5 min
10 min
15 min
30 min
20 min
|
電腦
PPT
PPT
PPT 實驗器材 實驗藥品
實驗觀察學習單 實驗回饋單
|
附錄二、實驗觀察學習單
班級:_______ 座號: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
||||||||
假設: |
||||||||
操作變因: |
||||||||
控制變因:
|
||||||||
應變變因(結果):
|
||||||||
藥品名稱 |
實驗組藥品重量 |
對照組藥品重量 |
||||||
硝酸鉀 |
|
|
||||||
氯化銨 |
|
|
||||||
蒸餾水 |
|
|
||||||
天然樟腦粉 |
|
|
||||||
酒精 |
|
|
||||||
|
||||||||
|
實驗組 |
對照組 |
實驗組 |
對照組 |
實驗組 |
對照組 |
||
日期 |
|
|
|
|||||
溫度 |
|
|
|
|||||
結晶情形 (請畫出) |
||||||||
附錄三、實驗回饋單
一、你喜歡這堂課嗎?為什麼?
二、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至少寫兩項)
三、想說的話:
《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一期(2017年9月)
目 錄
n 主編的話
n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藍偉瑩】
u共同備課的意義:話學思享佳社群共備發展歷程/蘇淑菁、藍偉瑩〔HTML|PDF〕
u共同備課的意義:話學思享佳之探究與實作課程共備開發之經驗分享/陳慧真、陳家蓉、藍偉瑩〔HTML|PDF〕
u共同備課的意義:參與化學跨校共備社群的歷程及其影響/蘇芳儀、詹簾恩〔HTML|PDF〕
u共同備課的意義:跨科社群發展歷程/林百鴻〔HTML|PDF〕
u共同備課的意義:國中理化跨校社群共備實務經驗分享—課程召集人的角色/鄭志鵬〔HTML|PDF〕
n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邱美虹】
n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周金城】
u 武陵高中自然科探究與實作前哨站 – 溫室氣體對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吳德鵬〔HTML|PDF〕
n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含影片【專欄編輯/廖旭茂】
u 綠色法拉第–微型氣體收集裝置的設計與應用/廖旭茂、廖心妍、林群曜 〔HTML|PDF〕
n 教學教法/高中化學教學疑難問題與解題【專欄編輯/施建輝】
u 有關氧化還原滴定之過錳酸鉀法的幾個問題/施建輝〔HTML|PDF〕
n 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交流【專欄編輯/周金城】
u 武陵師生參與第七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張明娟〔HTM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