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理事長(President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今年六月初,我和楊水平教授(本期專題特約主編)針對這一期的專題名稱應該如何翻譯為佳有個交換意見的機會,我也就趁此機會查了一下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發現,microchemistry翻譯成〝微量化學〞,但是未見microscale chemistry的翻譯名詞。一般而言,我們在一些中文文章中常見學者將microscale chemistry翻譯為〝微型化學〞。由於無權威性的命名方式可以遵循,我們便向化學會名詞委員會主任委員楊美惠教授和臺灣大學化學系也是名詞委員會委員佘瑞琳講師請教。經該委員會於六月十一日會議中討論確認microchemistry為〝微量化學〞,強調以〝用量〞為主要考量。而習慣上常見的〝微型化學〞一詞較著重於器材的尺度,用在microscale chemistry似乎不夠精準,且許多領域已經採用〝微尺度〞作為microscale的翻譯名詞,故新增microscale chemistry為〝微尺度化學〞之翻譯名詞,期能兼顧〝用量〞和〝尺度〞。在這過程中,楊水平遍查化學相關文獻與資料以確保翻譯名詞能達意,其中不乏來自1924年即開始討論〝微量化學(microchemistry)〞的概念一文,到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的所有刊物或美國國家微量化學中心(National Microscale Chemistry Center, NMCC等等的資訊鉅細靡遺,在此特別為文評介這些名詞的來龍去脈,以供讀者參考並可循蛛絲馬跡繼續探索。

Henry Green提到使用顯微鏡和玻片,並結合微量化學方法,藥品用量只有一滴,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尺度為0.4-0.6 micron。如此看來藥品用量極少,但用到大型的顯微鏡和小型的玻片。在ACS的所有刊物中,找到含有microchemistry為標題的文章計有56篇,最近一篇在2008年出現,其標題為Alkali Element Uptake in Otoliths: A Link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Otolith Microchemistry。可見最近幾年,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幾乎不用microchemistry這專有名詞。

PirasCabib)出現,可見microscale chemistry的出現比microchemistry晚很多年。二十多年來,化學教育家較常用microscale chemistry

Drastically reduced amounts of chemicals)、(2)安全簡易的操作技術(Safe and easy manipulative techniquesMiniature labware and high quality skills)。提供乾淨的環境、促進3R〔即減量(Reduce)、回收(Recover)、再利用(Recycle)〕、建立綠色化學的認識、改變人們對使用化學藥品的心理感受、以及讓身障者較為方便使用。

這一期專題主編楊教授共安排了14篇論文,介紹如何透過微量實驗將中學或大學層級的實驗在學校中完成,這些實驗具綠色化學、永續經營的概念,中小學教師可以將這些實驗活動融入課程中,或是利用科學社團、或寒暑假期間進行這類型的活動。同時,對於資源較為缺乏的學校而言,亦能提供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機會,實具參考價值。

為方便中學教師立即可用這些微量化學實驗教材,每一篇文章作者都貼心地編寫一份學生實驗手冊,其超連結亦列於各文章之末。這是《臺灣化學教育》的首創,期待中學教師善加利用。

本期常態性文章有

參考文獻

Environ. Sci. Technol., 42 (10), 3514–3518

GreenNational Microscale Chemistry Center (NMCC), http://www.microscale.org/about.asp.

Analytic Chemistry, 88 (13), 6812–6819.

PirasCabib, E. (1963). Microscale identification of several sugar phosphates by paper chromatography and electrophoresis. Analytic Chemistry, 35 (6), 7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