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學教學交流: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下)/ 廖旭茂

星期三 , 9, 11 月 2016 在〈北京化學教學交流: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下)/ 廖旭茂〉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下)

廖旭茂

國立大甲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承《北京化學教學交流:教學參訪與師資培育心得分享(上)》〕

n  京城紀實錄

參訪北京師大第二附屬中學

第五天(525日)參訪的學校是北京師大第二附屬中學,參觀二附中帶給了我們極大的心理衝擊。師大二附中是北京市最頂尖的中學之一,屬完全中學,並附設國際部,是中國對外交流最早的學校之一。二附中設有文科實驗班、理科實驗班,及各種特色課程的實驗班,校內實施6+1+1課程,意即每天1~6節,每節40分鐘,上課的內容主要是部定內容;第7節課,每節70分鐘,屬於必選必修的學科拓展課程,學生可根據學科的性向選修;第8節課,每節60分鐘,是屬於綜合活動類的課程,有學術類、文化類、藝術類等。校學軟硬體資源豐富,課程安排相當彈性。圖10為學校屬創客性質的綜合活動空間。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10:北師大二附中優質的學生創客空間

實驗室的規劃與實驗教學觀摩是我們最期待的,也是本次行程最大的亮點,校方首先安排實驗場次的參觀,讓我們看看化學教師的「灶腳」,大家無不張大眼睛、深深呼吸,拿起相機猛拍。基本上實驗設備新穎不在話下,實驗桌的設計概念上與臺灣有些不同,師大二附中實驗桌是課桌的延伸,屬於課堂座位的安排方式;至於抽氣設施臺灣是天花板配管由上而下,抽氣吸頭類似半圓型的「燙頭髮罩」,不僅造成視覺上的遮蔽並感到突兀之外,抽氣效果也頗受詬病。師大二附中的抽氣裝置則附在桌面,配管隱藏於實驗桌面下,沒有「燙頭髮罩」的設計,外觀上不易察覺,只是不知抽氣效果如何。其他如電源插座有交直流的切換、變壓設計、實驗椅的擺放安置也都頗具用心。圖1112為師大二附中化學實驗室的空間配置。

擷取  clip_image010

11:師大二附中實驗桌的配置,紅圈標記處為抽氣設備(左),抽氣管拉起的狀態(右)

clip_image012 clip_image014

12:實驗桌的椅子可懸空掛在抽屜面板上,方便地板清潔(左);電源插座設計(右)

接下來,讓我們大開眼界的是實驗教學觀摩,是由北京市名師全老師主講,與其說是觀摩,其實教學活動是在很自然、不刻意安排的方式下進行,上課成員是國際班的學生,實驗教學並不是在實驗室中,而是在分組「討論」教室活動,而上課主題是醫用膠單體結構、性質與合成。教學開始,全老師每人先發下一張講義,講義中有一些線索先讓學生練習「算」出醫用膠的實驗式,再求出分子式,接著透過分組的微型實驗包(由北京師大魏銳教授開發),檢測單體分子中特定官能基(硝基、氰基)的存在。圖13是學生利用微型實驗包實驗的過程。

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8

13: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左),用廣用試紙檢測氨氣的存在(右)

在確認分子式、特定官能基後,接下來學生的任務是利用全老師講義上提供的線索(三條反應式),自行設計有機化合物合成的可能途徑,學生可以相互討論,若遇到瓶頸,可以向教師領取新的線索,教師則依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給予適當的資訊。若提供的資訊已足以推測出合成路徑了,教師會拒絕同學的要求。圖14為學生討論過程。

clip_image020 clip_image022

14:學生討論合成途徑(左),教師提供的光譜線索(右)

在討論結束後,全老師要求各組同學必須在教室四週的黑板上寫出自己組別設計的合成路徑,只見同學很熟練、很自然的到達小黑板前寫下小組自行設計的答案,反應較慢的組別,教師會趁機關心,掌握各組的學習進度。圖15為同學發表的過程。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6

15:完成討論後小組在小黑板上寫下結果(左)、教師關心進度落後的組別(右)

最後,全老師統整實驗結果,再次說明有機化合物結構式的確認原則與步驟,以及如何利用相關線索,設計醫用膠可能的合成途徑。相關進程如圖16所示。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

16:全老師最後進行課堂總結

觀課結束,算是開眼界,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有幾個面向,其一是設計的有機教材內容的難易度超過臺灣教科書內容透過官能基檢測,模擬有機合成途徑、推測分子結構式,除了要學生程度要很高外,也得要相當足夠的課堂時間學習,才能辦到,後來從大陸教師的口中得知,大陸高一和高二的化學課,基本上每學期各有4學分,兩年四學期共16學分,每周上課節數為臺灣目前的2~3倍;關於課程的難易度,臺灣大部分的學者專家、一線教師倒是有志一同地覺得高中內容不要背太多太艱深的內容,以後大學有興趣再學即可,以免增加學生學習的挫折感與排斥感。其二是透過不同層次的線索,實踐差異化教學的精神選修小班制的設計、配合深化的實驗內容以及高彈性的課程時間安排三條件完備後,比較容易達成這樣的目標。其三是模組化實驗課程設計,配合課程實施的微型實驗包的完整配套好的實驗模組配套,可以省卻很多準備時間,大陸專家、教師研發出好的教具如何推廣至全國,這部分同行的教師們都很最感興趣。全老師在中國算是名師,自然不落斧鑿痕跡、不藉助先進資訊工具,不走譁眾取寵的教學模式,卻完全掌握、主導教學脈動,獨特教學風格,真令人印象深刻,讓人折服。這堂觀課,算是北京行CP值高的一次體驗吧。

在觀課之後,引發了熱議,大家對微型實驗包最感興趣,隨行的北師大化學院的博士生冬冬聽到了大家的聲音,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需求,體貼地撥了電話給魏銳教授,魏銳教授很爽快地邀請有興趣的教師在晚餐後,前往教育創新研究院了解並體驗微型實驗包。在餐後抵達該院時,天色已晚,辦公室工作人員已等候多時,隨即介紹實驗包的研發歷程、使用與推廣,並大方的致贈了大夥ㄧ些微型實驗包,特予致謝。目前微型實驗包已在淘寶網上架。圖17為魏銳教授研發的微型實驗包。

clip_image032 clip_image034

17:微型電解實驗包(左),電解溶液盛裝方式(右)

參觀北京大學

第六天(527日)今天的行程是參觀北京大學,北大校園揉合古典與現代。有古色古香的庭園景緻與中國特色的建築群,也有現代化先進設備的學院。在北大周前校長的接待下,此行共參觀了校史館、教育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以及畫法學院,行程緊湊充實。圖18是校園一景。

clip_image036 clip_image038

18:未名湖(相傳為乾和珅的府邸)(左),校長辦公樓西側的石麒麟(原屬圓明園)(右)

在眾多參觀中,其中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參觀最令人印象深刻,本次參訪由在本科生教學副院長裴堅教授負責簡報和接待,簡報是以如何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為主題,旨在說明北大化學院的教授們在大學四年裡,如何培育頂尖人才的種種課程規畫與作為。這些作為應該可以提供得英才而教之的臺灣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示。圖19為裴副院長的講演介紹。

clip_image040

19:裴教授對化學院的簡介及說明

北京師大化學院還有一項特色,就是週期表,北大的週期表是「鑲」在牆壁裡,分別將各元素的來源(礦物)、重要化合物、及其元素單質分開展示。圖2021為化學院呈現的週期表。

clip_image042

20:週期表全景

clip_image044

21:為局部近攝

n  我看我聽我想

經過六天充實的行程裡,不管是刻意擺飾或自然呈現,多多少少有些衝擊。回不去的,也毋庸贅言,我倒是對「人力資源」有幾個個人看法。

一、師資培育的變革

一個公司乃至一個國家最珍貴的是人才,但好的人才都是養成來的,好的教師也是栽培來的,從進入大學的個人成績表現、師資培育機構的教育學分修習,到教師甄選,甚至進入學校教書,以及之後的進修研習,臺灣目前每個環節都有應對策略,但是各行其是,較沒有統一的策略思考;自由寶島,甚麼都可以,拿師資培育為例,原本遍佈全台的師範學院及北中南三所師範大學,已經略顯飽和,但一開放,不管師資設備到不到位,幾乎每個大學都開設,但也因學分營養不傷身,搞到想修的都修了,修教育學分的就像蛋塔熱一樣,造就另一個臺灣奇蹟滿街的流浪教師。

看看同樣華人社會的新加坡,給於老師非常好的待遇,無形中也設下了門檻,大概只有前5%才有機會當老師,因為他們相信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教出好的學生;德國人更堅信小學的講台上就決定了國家的未來,要成為教師必須經過層層篩選、重重關卡,正式培訓成為教師時也快30歲了,正式邁入人格的成熟期,比較不會有「小孩子教小孩子」的窘境。當然更不會有聯絡簿上教師的錯別字比學生多的情況出現。再看看對岸的北京師範大學,基本上本科生都是公費生,招收來自內地的學生,由國家負責學雜費,並發放生活津貼,所以師範生的整體素質是很高的,他可以吸引到偏鄉優秀又認命的孩子,這點跟以前臺灣師大公費生,都是中南部來的一樣。當然免費師範生必須先簽訂協定,承諾畢業後從事中小學教育10年以上,而且到城鎮服務之前,必須到偏遠農村至少服務2年,否則必須賠違約金,原師範大學更有取消學籍的權利,要求非常嚴格(註2)。

當然大陸政策也是與時俱進的,不是鐵板一塊,因為規定過於嚴苛,畢業生想反悔的,不願返回農村的比例升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已正式啟動取消公費生制度,往學士後教師教育學院的方向邁進,這一點跟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班雷同,將公費國小師資培育往碩士班的層級提升。因此在研究所的層級上,成立單一公費師資培育的專責機構(關閉各大學的師培單位吧!臺灣真的很小,真的不用再廣設專責機構,有糖大家吃的結果,到最後又是良莠不齊),每年招生人數須視統籌各縣市國中小教師各科的缺額後而定,公費生畢業優先分發偏鄉學校,依臺灣具碩士學位教師的起薪與工作保障,應該可以吸引相當多的有志青年報考,此舉除了可以有效提升師資水準外,更能解決偏鄉師資問題。

二、硬體思維模式應該放軟

臺灣政府的教育投資長期以來的硬體思維,中小學的計劃經費必須有一半是資本門,另一半才是經常門,這種思維其來有自,硬體是有形資產看得到、摸得到,但是這種思維是有盲點的,盲點在於忽略了硬體是「人」在使用,教師會用,教師願意用,教師有時間用,教師樂意常常用,這樣的硬體設備才有價值。

以最近校園的創客實驗室的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為例,創客實驗室絕對不僅僅買近幾台3D列表機,幾台雷射切割機,佈置掛牌就得了,Maker的重點是人,是教師主導,教師必須擁有創新的思維、跟手做的能力從教具的研發、到教材的設計,甚至課程的建制,完整的配套才有辦法引導學生學習;創客絕對不是工具,印印公仔、切切壓克力那麼簡單;嘗鮮大家都喜歡,如何完整配套、永續經營,種下創新的種子,培育創客的DNA才是重點中之重點。否則錢灑了,也是枉然。尤其在財政日益惡化的今日,教育資源有限,教育決策者或執行者應摒棄大建設、大拜拜的思維,不用羨慕對岸如何有錢、更不用拿別人設備如何高級、新穎來說嘴,紮紮實實地把錢花在刀口上,讓教師們專心發展出自己的教學特色,靠專業贏得外人的尊重。當然這需要決策者真實地去了解認真的教師們發展特色、發展專業的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與需求。比如特色計劃的實施是否造成行政業務過於繁重?!如何增聘人力,分攤工作,提昇行政支援的精緻度與品質,確是當務之急;特色計畫的執行與課程研發工作,是否讓原本課堂數高的教師負荷更加沉重?!加上實驗室缺乏專業人員的協助的老問題,教育決策者是否願意釜底抽薪,從減授鐘點員額編制、技術人員招考上,徹底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等,進而協助老師願意、樂意、熱血於教具、教材、課程研發,進行實質的專業發展。百年樹人,教育投資必須永續,不能隨便cost down;老是口惠實不惠,便宜行事的廉價心態,忙死、累死永遠都是認真的好老師;輸掉的,犧牲的正是國家的未來。

n  從下而上,社群揪團,翻轉時局

目前來看,決策者的思維不再是鐵板一塊,但整體社會願意接受變革的訊息仍屬微弱;學生的學習更不能等,與其癡癡地等待所有人的覺醒,很多基層教師迫不及待地透過社群Line、臉書快速集結,創意教學社群的百花齊放;解放禁錮、思維鬆綁,共好、分享的氛圍正逐漸蔓延開來。

化學學科中心今年開始依區域發展北、中、南、東四個社群,開始利用社群進行創課討論,教材研發,為未來107課綱「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啟動作好準備,踏踏實實的用教學專業自主拿回變革中的話語權。希望這樣由下而上的集思廣益能為將來做出貢獻。

再次感謝美虹教授,不斷地帶領著我們去見世面、拓視野,做思維的衝撞與探索。芒鞋踏破,笑拈梅花,教學生涯,無憾足矣!

n  參考文獻

1.      北京師範大學,https://zh.wikipedia.org/zh-tw/北京师范大学

2.      師範學校,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師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