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臺灣孩子的教育機會是什麼?
楊芳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個人很榮幸在今年五月份跟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領軍的北京學術交流訪問團,本團團員除了三位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與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研究員外,還包含十二位高中自然科教師。這次的學術交流共拜訪了三所北京重點中學,並與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王磊教授團隊有深度的交流,也參訪了北京大學。
n 參訪三所中學之觀察
在整個參訪中,令我印象深刻也引發個人的一些省思的是三所北京中學的拜訪行程。第一所拜訪的學校是北京第十四中學,此中學為北京明星學校之一,已有110年歷史,在十四中觀看了兩堂化學課,兩岸老師也進行了分科交流,整體來說,十四中的學生非常乖巧認真、中規中矩,教師也非常認真於教學的工作(見圖一)。第二所拜訪的學校是101中學,這個學校於1946年成立於張家口,一直是培養中國領導人的搖籃,據說習近平先生就是這個中學的初中部畢業,值得一提的是101是郭沫若取名,源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校名非常有氣勢。在這個學校中的參訪活動主要是進行同課異構,由大陸、臺灣不同教師教授同一個單元,之後進行討論。這樣的活動讓我看到大陸與臺灣教師有非常不同的教學哲學,前者似乎較著重學課內容的講解,而後者則多專注於學生的實際體驗。最後一所造訪的學校是北京師範大學附二中(師大有三個附中),師大附二中於2011年開始一個特別的實驗課程,在此實驗課程的架構規劃下,每日前6節(各40分鐘)是一般課程,接下來兩節(分別70、60分鐘)都是探究、研究、實作的校本及特色課程,其中第8節自由選修(見圖二)。雖然進行的是實驗課程,附二中升學成績一樣嚇嚇叫,據說去年350多畢業生中有48考上北大,雖然用這個數字當評量課程好壞的標準很庸俗表淺,但也暗示了探究、研究活動並不影響學科內容學習,而根據我個人的側面觀察,附二中的學生比起其他兩所中學學生更加活潑也有更多的笑容。
圖ㄧ:北京十四中化學課上課狀況,教師正講解實驗步驟,學生準備實驗操作。
圖二:北京師範大學附二中副校長講解實驗課程架構與內容
n 教學交流參訪之省思
於北京學術交流的這幾天,我的腦海不斷浮現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希望臺灣的孩子發展什麼?大陸地大物博錢多,政策一條鞭推動迅速,發展的速度不是我們可以忽視,也不應鴕鳥,雖然這幾天看得確實是硬體設備均非常充足的重點學校(見圖三),但以對岸政策推動的效率來看,全面的提升大有機會,這一點真的不需強辯否認。所以,臺灣教育的機會在哪裡?
圖三:北京十四中的地理實驗室中設有候風地動儀模型,天花板則架有星象儀
一個高度開發的國家最終培養出的公民是具有批判與多面向思維能力,並擁有社會、環境關懷的視野,這個部份我們已開始感受其重要性並在痛苦中摸索發展,我認為這應就是臺灣教育的機會。要比進入名校人數、競賽成績,說實在的,從人口比例來看,大陸一個省的數量就可以壓垮我們,比這種項目只有自討無趣,我們跟對岸最大的不同是在於我們可以自由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而不是由別人告訴自己應該追求什麼,這其實已經讓我們從集體主義開始轉向個人主義,看看當今已開發國家,個人主義確實促進了多樣的社會發展。姑且不論這個過程是否會犧牲很多社會資源與降低實踐效率,長遠來看我認為是好的。
但我絕對不是否認學科內容的重要性,批判思考若不能提出支持證據只是流於嘴砲,議題瞭解不夠深入也無法拓展視野,我一直相信科學學習不是只追求知識的精確,而是能看到且體認科學思維與探究過程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令我欽佩的是我們有許多教師早已站在類似的角度,並自發的自己或合作發展多樣課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衷心希望這樣的發展會慢慢發酵普及,要多給我們老師們支持鼓勵,鬆綁他們的行政或評鑑壓力,讓他們可以更專注於教學發展,我也相信只要教師熱情開心,學生自然能快樂、深入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