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學教學交流:兩岸大學入學考試與高中教學交流心得 / 吳國良

星期六 , 12, 11 月 2016 在〈北京化學教學交流:兩岸大學入學考試與高中教學交流心得 / 吳國良〉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
兩岸大學入學考試與高中教學交流心得

吳國良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緣起

2016年的年初,筆者接到博士班指導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的邀請,於5月下旬至北京參加北京師範大學高端備課工作坊,便不加思索答應。後來,邱教授又來電,希望我介紹一些自己的研究。剛好,當時有一篇論文正在發表,就野人獻曝不知量力,跟著邱教授參加這一趟學術與實務交流的旅程。

n  行程

此次工作坊主辦單位,包括: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高中化學學科中心。參與人員除邱教授外,還包括: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許瑛玿教授、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楊芳瑩教授,以及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學科中心的高中教師共12位。北京師範大學則是以王磊教授的研究團隊為主。除此之外,也接受了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院士的邀請,參訪了北京大學的化學學院與教育學院。此次工作坊主要討論的議題有:1. 兩岸高中課程的差異;2. 兩岸高中教師備課方面的異同;3. 兩岸科學教育研究議題交流。

523日~27日之間,訪問團參訪了3所高中,分別是北京十四中學、101中學、北師大二附中,以及北京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大學。相關的行程如下表所示。行程可謂是相當緊湊而豐富。

日期

活動內容

523

北京十四中學進行交流

兩岸學科教師進行課程介紹

化學電池實驗教學觀摩

524

北京101中學進行交流

元素週期表同課異構

(即相同課程內容由海峽兩岸不同教師授課)

525

【上午】專題報告

邱美虹教授-學生建模能力的探究與課程設計

吳國良研究員-大學入學考試化學考科非選擇題分析與推論模式

許瑛玿教授-大學統整課程之研發與實例

楊芳瑩教授-眼動儀的相關論文的後設分析

【下午】觀摩

化學院本科生教學設計與模擬教學訓練小組課程

526

北京師大二附中進行交流

觀摩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式推導與製備實驗

參觀科學實驗室

527

北京大學參訪

教育學院與化學院參訪交流

n  心得

筆者過去幾年已多次參訪大陸,但大多以考試招生單位為主,加上各地的重點大學。這次有機會跟多所高中接觸,實際與高中第一線教師面對面溝通交流,並且實際進到課堂觀課,收穫頗豐。由於筆者任職的單位是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更加關注大陸的入學考試與課程改革,因此本次的心得分享是由這幾個面向作出發。

一、大陸各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

不論是高中的各項設備、教學方式或是大學培養人才的方式,大陸已是迎頭趕上臺灣,甚至超越。527日訪問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接待我們的裴堅教授。裴教授提到10年前訪問臺大化學系或中研院化學所時,還感覺大陸是落後臺灣,現在則不然,就化學領域的研究,臺灣已經趕不上大陸。對臺灣而言,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優勢,是值得思索的課題。尤其,讓筆者印象頗為深刻的是北京師範學院化學系的教學設計與模擬教學訓練課程」,這是針對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四學生所設計的教學預演課程。學生選擇某項特定的主題後,再結合課本或生活情境的內容進行教學或演示(見圖1左),教學完後再由同儕或任課教授進行點評(見圖1右)。這種教學即時回饋的方式,對初任教師的訓練可謂完整且紮實。

擷取 

圖一:學生教學或演示(左),教授點評(右)

二、大陸的高考(大學入學考試)對高中教育與教學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67~8日即將登場的普通高考,是大陸每年全國最矚目的一件大事。接近1000萬名左右的考生,牽動著所有政府部門、考生、學校、家長的神經。因為高考的成績左右著考生的未來,高中的教育幾乎是以此項考試為終極目標。原本高中三年的課程,高中是以兩年的時間授完,剩下一年的時間進行複習。這種情況,幾乎存在於所有的高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高中辦學的績效,大致是以有多少學生能夠進到北大、清華為主要的評比。北京幾所著名的高中,例如:人大附中、四中、八中、101中、北師附中、二附中,皆是以進北大、清華作為名校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高考改革的呼聲不斷湧現。

目前,調整的方式在於:除了高考之外,希望可以參照其他的標準,作為高校的入學方式,例如: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等。此外,就某些考試,希望能夠提供多次考試的機會,成績擇優。只是,這種方式,對學生是否可能造成更大的應試壓力,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三、新一波的課程即將啟動

大陸新一波的課程綱要或稱課程標準,即將於2017年實施。此次課綱的修訂,與臺灣相似,是以素養為導向,這種以素養為核心的課程設計,強調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希望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外,亦能夠具備探究能力與思考智能。但是,這種以素養為基本核心的課程,對入學考試的評量會是一項重大的挑戰。也就是說,如何評量素養,以紙筆測驗的方式可否評量素養,這可能是未來3-5年之間,海峽兩岸都會共同面對的問題。

四、大學培養人才的方向

以北京大學化學院而言,他們人才的培養主要有兩個重要的方向:分別是獲得和分析信息(information)的能力;以及書面和口頭表述的能力。能進到北大化學學院的學生而言,大體上都應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因此他們的學習方向,是以資訊的獲得與分析,以及口語和書面的表達能力為主要目標。這兩項能力,不單只是優秀的化學家所須具備,也是一般現代公民所應該擁有的基本能力。不管是資訊的獲得與分析或是口語或書面的表達能力,其先決的條件,應是閱讀能力。能夠讀懂相關的資料或資訊,才能進行相關的分析、研究、溝通與表達,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大學四年訓練中所不可獲缺者。

n  結語

從這幾天的參訪之中,可以發現到大陸與臺灣都同時在進行課程改革與大學入學考試的改革,也就是說人才的培育的省思,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是現階段兩岸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最近,臺灣也持續進行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的規劃及研議,許多專家學者與高中教師都對入學考試的方式提供相當多的建言。

不過,如果我們深思北京大學化學學院他們人才培育的兩個重點方向:獲得與分析訊息的能力、書面及口頭表達的能力,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當值得慶幸的是,國語文表達能力測驗的推出,這個測驗至少某種程度可以測得學生的分析訊息與書面表達的能力。但是,我們也不可忘記,任何的考試或測驗都有其侷限性。本文的最後想以日本的教育學者天野郁夫的一段話,作文本文的結語。天野教授的談話重點如下:

「任何周全的選才方式終究難以擺脫考試決勝負的方式,這些方式是否能夠藉著對18歲學生的考察,來決定他們未來一生的命運,與其專注在經營細緻而微小的入學考試差異,為何不反思建立更有彈性與完善的大學學習或是終身學習,讓這些學生能夠真正學到他們所想要的內容。」

這番話確實值得我們思索再三。

n  致謝

感謝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邱美虹教授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從不同的方向認識大陸的大學和高中。感謝北京師範大學的王磊教授、胡久華教授等,他們熱情招待與克盡地主之誼;另外,感謝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院士,讓訪問團在北京大學獲得最好的禮遇與招待。最後,感謝筆者所任職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提供這次參訪的機會,讓筆者有機會與臺灣的科學教育前輩與高中教師,進行一趟學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