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專輯導讀
吳嘉麗
淡江大學化學系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
[email protected]
本次專輯規畫了六篇文章,嘗試從化學領域擴大至所有科技領域,從科技領域銜接切身的性別議題,以此來介紹女科技人在專業之外的性別面向參與活動,邀請你也適時加入。
本專輯第一篇介紹高惠春教授的「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與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該研討會第一屆自2002年開始,至今已辦了九屆。這個研討會得以辦成並順利接棒,最大的支持機構是物理學會,而物理學會之所以有此動力,又有賴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IUPAP)支持性別少數的呼籲。物理╱化學聯合研討會有別於一般完全以專業論文發表為主,更強調參與者跨領域、跨年齡、跨層級之間的交流,讓合作在無形中醞釀。
的確,這個以女性學者為主的聯合研討會,可以說為本專輯介紹的《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與「臺灣女科技人學會」開啟了合作與關懷性別的基礎。當然,只有這一點基礎,可能仍難以成事,往往還需要外部的推力。1995年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會議通過「北京行動宣言」,正式以「性別主流化」作為各國達成性別平等之全球性策略。國際物理聯合會呼籲物理學界正視性別議題或也受此影響,而臺灣於1997年在行政院成立「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亦開始呼籲性別主流化,但是真正在政府部門落實推動則要從2005年算起。當時的國科會成立了「性別平等專案小組」,並於2007年起新增一項專題計畫「性別與科技」類別,提供學者在科技領域研究或推動性別議題。《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就是在這樣的推動下獲得支持而創刊 。
第二篇由宋順蓮理事長介紹「臺灣女科技人學會及亞太女科技人聯絡網(Asia Pacific Nation Network, APNN)會議」(見圖一和二),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的成立固然與前述因緣有關,同時也因性別與科技計畫的支持,得以參加國際女科技人研討會,認識了相關國際組織,所以帶動學會積極參與國際女科技人團體,一方面擴大臺灣女科技人的參與面向,另一方面也爭取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所以專輯的第三篇「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及其相關會議」由本人執筆,特別介紹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NWES)(見圖三和四)這個組織和她下面的各區域組織,同時順便介紹近期參加的歐洲區域會議。臺灣將自2018年起擔任三年第三屆的亞太女科技人國家聯絡網(Asia Pacific Nation Network, INWES-APNN)主席國。
圖一:2014年在首爾開APNN會後,隨即進行年輕女科技人營隊的大合照,臺灣有二位研究生、六位女科技人學會會員參與
圖二:2014年在首爾開APNN會,臺灣有六位女科技人學會會員(左1、2、4,右2、3、4)參加,圖左與部分韓方主辦人員合影
圖三:2015年在烏干達首府坎培拉召開INWES理事會後合照,右四為梨花大學的李公珠理事長
圖四:2016在慕尼黑近郊的佛萊辛召開INWES理事會後合影,左七為李公珠理事長
由於「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積極參與亞太女科技人國家聯絡網,認識了韓國女科技人學會(Association of Korean Woman Scientists & Engineers, KWSE),驚異地發現她們早於1993年就成立了,目前會員有1500人。我們一貫的印象是韓國婦女仍深受傳統束縛,尤其婚後甚難走出家庭,相對來說,好像臺灣婦女聲音很大,在婚姻關係中也有較多的自主。但是,不可否認,南韓這幾年經濟發展快速,薪資早已是我們的倍數,雖然他們也面臨諸多困境。「民主」仍然是這些變化的重要因素,南韓歷經1987年的總統直接普選和數度政黨輪替,新人主政,大力協助韓國女科技人協會的立足,以及2002年「培育並支持女性科技專業人法案」的通過,因此KWSE每年可申請固定的經費辦理各種國內和國際女科技人活動。本專輯除了簡介這個團體外,也介紹她們主辦的二個活動—年輕女科技人營隊(Young Women Scientists Camp)和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Ewha-Luce International Seminar, ELIS),她們邀請亞太各國科技領域的女研究生參加,並支付所有費用。這二篇分別由2016年參與的研究生執筆介紹,林筱玫和張雲清介紹〈韓國女科技人學會及年輕女科技人營隊〉,劉慶怡介紹〈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
臺灣女科技人的各種性別面向參與,都不能缺少科技部的政策和經費支持。最後一篇蔡麗玲教授的〈科技領域性別平等的推手〉,非常完整的說明了自2007年新增性別與科技計畫類別以來,從國科會時代到當今科技部的相關計畫變革,目前計畫的推動方向和成果,以及未來的規劃與期許。希望這一專輯的報導,提供了臺灣科技女性這十餘年來在性別面向的各種參與,記錄一個較完整的歷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