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展覽:誰的國際科展-一位高中科展指導教師的疑惑 / 張堯卿

星期五 , 12, 5 月 2017 在〈科學展覽:誰的國際科展-一位高中科展指導教師的疑惑 / 張堯卿〉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科學展覽:誰的國際科展-一位高中科展指導教師的疑惑

張堯卿

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一、前言

    當接到邀稿邀請函,內容是要談有關國際科展指導教師心得的文章專輯,在筆者心中閃過了一些記憶,對於有十多年的國際科展指導經驗的歲月中,尤其是在最近這些年,心中一直有個疑惑,誰才是科展的主角?學生、教師與教授的角色又是如何?科展成績重要還是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重要?許多的疑惑,不斷的浮現上來,科展的意義到底何在?

    這些疑惑,或許也是一般高中科展指導教師的疑惑,筆者僅以個人看法與多年經驗,做為個人反思並提供一些指導的心得做參考。

 

二、筆者的指導經驗

    2004年國際科展,是筆者第一次帶領學生參與盛會,首次體驗國際科展的魅力(在這之前,一直以為只有全國科展得獎才可參加,資訊的不足,也錯失了一些機會)。有了第一次的經驗,筆者認為鼓勵學生參與國際科展的體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筆者年年都有學生參與盛會,共同分享科學研究的樂趣。而學生的表現也獲得科展評委們的肯定,共有四次出國比賽機會,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在他們的身上,扎下了科學的種子,這些學生目前都已進入相關研究所就讀或已畢業。

    這麼多年來的指導工作,曾經有同事問我,「你不累嗎?」,我的回應是:「當然累啊!但是很有成就感!」。舉例說明;在奈米技術剛剛在台灣起步的時候,因為指導學生科展的關係,讓筆者能更清楚了解奈米是怎麼一回事,這是在知識上的成長。當學生在不同的主題上做研究,指導老師就必須比學生更清楚這些研究是否有開創性,能不能突破,是師生共同對未知知識的探索,一同成長。拜科技的進步,如果只靠筆者ㄧ人帶領十幾組學生做專題研究,一定會很累,所以筆者有一個臉書社群,是歷年筆者所教過專題的學生組成,利用學長姐帶領學弟妹,來共同探究新知,也借學長姐的經驗,來提昇高中學生的視野。

    一個高中老師,能夠像在大學研究室帶領研究生一起做研究,也就只有這個機會,在筆者的實驗室中(大家共用的,只是筆者比較常用),有一個題目已做了近8年,經歷過四代的學生不斷的開發與探究,目前已進入第五代學生接手,這是多麼難得的事情,這個研究也曾經被電視台訪問過,拍成專輯。

    在筆者的經驗中,印證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學生的努力與付出,在未來的求學之路,都會獲得回報的,舉例說明;筆者有一位學生,在學期間學業並不突出,但是對於科學研究的熱誠卻是沒有斷過,高一、二參加各項科學競賽都沒有獲獎過,但是在高三那年獲得國際科展三等獎,並取得到國外代表權,學生回國之後,借由申請推薦進入臺灣清華大學就讀,據他告訴筆者在清華的日子,課業雖然還是很辛苦,但是在科學研究上卻是得心應手,目前已進入北京清華念研究所了。還有另一位學生的經歷也差不多,目前在美國普渡大學念研究所直攻博士。這些學生在高中期間,在帶領他們做科學研究過程中,就可以發現他們都有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特質。

    那麼筆者的指導經驗到底是什麼?就四個字「教學相長」。

 

三、誰的科展

    誰的科展?這疑惑在這些年帶領學生參加國際科展時,感觸更深,是值得去探討的問題?前一些日子,旺宏科學獎執行單位在本校舉辦旺宏科學獎說明會,請到一位大老級的講者到校說明:「國際科展應如何準備?」。大老不可諱言的說,現在要在國際科展得獎,就必須跟教授做實驗才有機會,會中不斷說明,高中生如何在大學教授的實驗室下,如何做實驗,也舉出台大某科學館全館實驗室都可見到綠衣服的學生,幾乎全被包圍了,筆者不禁懷疑,到底是誰在參加科展?從這6年來的獲一等獎分析中(附件一),大家都應該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以筆者在高中指導學生做科學研究,所強調的是學生必須自己去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高中的資源、設備都是缺乏的,如果好運,或許會有大學教授願意提供實驗室,讓學生們利用大學實驗設備做研究,但是這種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一般高中(沒有科學班或第一志願學校)是不會享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就算是到大學實驗室,多數也是研究生撥空來指導學生,在基本上的差異就已呈現出來。

    那麼,到底是誰的科展?根據大老的解釋,要去美國參加國際科展,都需要有較深的科學理論,也必須在大學做實驗,才能有好的成績,筆者想試問:是誰如此關注這成績?這成績會影響誰的成就?這成績有關係到國家的顏面嗎?學生的科學研究,所應該關注的是什麼?大人的世界,國家的顏面,為何要讓這些涉世未深的學生們去承受呢?

    有誰能真正告訴這群高中的指導老師,到底是誰的科展?

 

四、科展的意義

    在筆者的觀念裡,科學展覽是學生在接受一連串的科學學習與親自做實驗後,對於自己所做的實驗整理、分析、歸納後的成果展現,學生科學學習最重要的是整個過程的經驗,最後的科展,是學生如何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給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們。

    利用科展的機會,讓來自各地的青年學子們,互相交流彼此做研究的樂趣與經驗,筆者也常常鼓勵學生,參展就是一種肯定,多去學習別人的經驗,多去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這才是科學展覽的目的。

    對於臺灣國際科展的宗旨1.培養中等學校學生科學研究興趣,提高科學教育水準,培養未來科技人才。2.增加學生觀摩國際科展的機會,交換科學研究心得。3.加強國際科技教育的合作及交流,提昇國民外交並爭取國家榮譽(科教館,2016)。這三項的宗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學生獲獎後的獎勵做法上是值得商榷的。以培養未來科學人才這件事情來說,歷年來得過美國大獎的學生,有多少學生真正在基礎科學研究上發展呢?在台大醫科、台大電機可能可以找到許多人吧!

    當科學展覽的成績可以當作學生保送大學的一個門路時,科學展覽的意義多少都會產生一些質變與不好的風評,公正性也慢慢被質疑,在國中、小學階段,科展是獨立的一個事件,雖然有些縣市會將科展表現列入升學記分,但分數也不多,全然沒有像國際科展如此的獎勵優厚。但誰能替學生決定一切?

    筆者在此疾呼,回歸科學展覽的本意,如果國家有對外顏面的考量,那就應該更公平的對待學生,讓學生在同樣基礎的條件下競賽,而不能為特別學校所獨佔。

 

五、結論

    ㄧ個高中老師,在國際科展這條路上,就是陪伴學生度過ㄧ切的困難,鼓勵學生多思考,多閱讀,將最後的成果展現出來,努力去享受國際科展的氣氛,去認識跟他們相似的一群人,認識ㄧ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談談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樂趣,獲不獲獎反而是另一回事了。

    筆者的疑惑,或許無法在短期中得到解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帶學生做科學研究的這條路,會ㄧ直走下去,因為看到學生的努力,也激發了自己對科學研究原來的樂趣,與學生一起成長,探究科學的奧妙,它是辛苦的,但是也是值得的。

 

六、參考文獻

科教館(2016)。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網。2016122日,取自:

http://www.ntsec.gov.tw/User/index.aspx

 

附件一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筆者自行整理,空白為從缺一等獎)

科別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數學科

麗山中學

台中一中

高雄三民國中

南科實中

新竹高商

 

化學科

北一女中

北一女中

北一女中

北一女中

北一女中

北一女中

生化科

北一女中

北一女中

 

 

 

 

微生物

北一女中

 

建國中學

 

 

 

醫學健康

北一女中

曉明女中

 

高師大附中

 

 

工程科

台南一中

建國中學

屏東高工

敦化國中

 

 

環境科學

師大附中

苗栗農工

 

高雄女中

羅東高中

台中一中

物理天文

復興實中

北一女中

前金國中

成功高中

高師大附中

大雅國中

地球科學

師大附中

羅東高中

北一女中

建國中學

台中女中

新店高中

電腦科

中山女中

 

中科實中

新竹女中

 

 

動物

中山女中

 

 

 

北一女中

高師大附中

植物

 

 

 

 

北一女中

建國中學

生物

 

 

 

 

 

建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