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星期一 , 15, 5 月 2017 在〈第十九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第十九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甫卸任理事長(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n  致謝

傳統上,我們總是將致謝置於文末;一反過去,此次我將其置於正文之前,以表達我深深的謝意。臺灣化學教育2017年五月號(第19期)是本期刊邁入第四年的第一期,過去1000多個日子感謝編輯團隊的用心經營、作者群們的熱心撰稿、審查委員的嚴謹把關、讀者群的大力支持,使本期刊得以在穩定中發展。本期刊至今已發表390篇文章、286萬人次造訪,感謝所有投入此項工作的各界人士,也期待大家持續給予鼓勵與支持,使本期刊可以服務更多對化學教育感興趣的人士、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學生。

n  專題文章方面:科學展覽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簡稱科教館)創建於民國45年,因負責推動全國中小學及大眾科學教育,遂於民國49年開始辦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迄今每年參與科展的各級學校作品早已超過萬餘件,每年投入此項科展活動之師生業已多達十餘萬人,對國內科學教育的普及化影響甚鉅(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2017)。民國71年臺灣受美國邀請參與其主辦的國際科技展覽競賽,科教館亦負起選拔與輔導學生參賽之重責,歷年來科教館帶動各級學校師生利用學校課餘時間進行實驗、探究問題、尋找答案,成果輝煌。自民國91年起增加「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藉此活動與國際參賽師生有更密切的交流與觀摩的機會,也因此國內學生的作品陸續在國際舞台上得以發光,學生以得以有嶄露頭角與增廣見聞的機會。

科展競賽活動初期通常僅是某些在校內科學表現較為突出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培訓與競賽,但是這樣的作法不僅無法達到科普的目的,也難免會被詬病,因此後來也逐漸回歸到當初設立科展的初衷,既然是以提升全民的科學實驗與探究的精神,就應讓所有的學生有參與的機會,因此各級學校便在校內鼓勵所有學生動腦動手玩科學,充分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也期待藉此可以區別科學「績」優生與「資」優生。數十年下來,透過參與國內與國際科展的結果,也為國內發現與培養許多深具科學研究潛能的人才,並已在學術上有所成就;但也有些雖未走上化學的學術路線,但是從其中領悟到做學問與做事的道理格物致知,何嘗不是此科普活動的至高目標呢!這些成果背後有許多促成美事的人士,而學校教師仍是重要的推手與伯樂。

本期專題以科學展覽(簡稱科展)為主,此次邀請新北市錦和高級中學鐘建坪老師擔任特約主編。鐘老師長期投入科展活動,在校內積極推動學生動手做實驗並探究實驗中的科學原理,此次由他負責邀集在科展活動上帶領學生有相當成果或經驗的老師業界人士以及曾參與過科展的學生為文,為讀者呈現科展的風貌與成果。鐘建坪在其類似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科學展覽說明探究是科學的本質,學生藉由做科展去了解科學志業;陳虹樺從科教館從業人員的角色說明科學社教機構長期推動科學展覽的使命張堯卿江慧玉陳佩琪三位教師長期指導學生參加科展的教師分享其對科展活動的執著與價值,充分展現出個人對教學的熱誠與高度的使命感,幫助學生發現興趣並成就學生,令人佩服;學生參加科展競賽的目的與經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不相同。本期由三位學生張致嘉張清菁潘建彰分享其個人的收穫,這些故事值得與他人分享。

n  專欄文章方面

最後常態性文章,有劉曉倩老師的液面上的華爾滋一文介紹學生從蜂蜜線捲問題出發所進行的科學探究實驗,並延伸到洗碗精的繩捲纏繞現象,根據其黏滯性和電導度歸納出可能影響的因子與產生的效應。陳孟男老師、廖心妍、林群曜所著可攜式積木電解蝕刻教具的設計及應用一文開宗明義就問了兩個有趣且具挑戰性的問題,「廢棄的乾電池除了交由清潔隊回收處理還可以有什麼用途呢?」和「這些電池元件可以有那些用處呢?」,讓人不禁想一讀為快,該文配合實驗影片,可以幫助讀者很快地掌握實驗的原則完成動手做實驗的部份,若在中間再加入一些活動思考問題可以是未來在12年國民教育中一門很好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翁榮源教授的翻轉教室在基礎化學課程實施的經驗談,點出教學現場的改變先移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為出發點,一旦教師有意「翻轉」,課堂的教與學就會起化學變化,期待更多現場老師能從心境的轉變開始,學生自會隨著教師的教學與期待而有所改變。實習教師洪敬明從參與「高中基礎科學研習營」中察覺兩位化學教師對丙烷分子極性的不同解釋,撰寫分子的電偶極矩與分子結構對稱性之關係一文說明其對分子極性本質的觀點,第一種為高中課本常見的鍵偶極向量加成法,第二種是分子幾何結構對稱法介紹群論以說明分子對稱性與極性的關係,他還進一步討論「透過計算化學方法,定性模擬丙烷的電偶極矩與分子結構之關係」和「利用群論分析分子的對稱性,推測分子是否具有電偶極矩」。這些論點和討論凸顯不同階段所使用的解釋理論的限制性與適用範圍。

n  參考資料

1.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2017),資料來源:https://twsf.ntsec.gov.tw/Article.aspx?a=37&la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