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小科學課程綱要評介 / 宋元惟

星期二 , 5, 9 月 2017 Leave a comment

日本國小科學課程綱要評介

 

宋元惟

台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

w850817@gmail.com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的教育政策主要根據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敕語》,並於戰後1948年(昭和23年)廢止。二戰結束後,在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的佔領統治下,1947年起實施教育基本法(舊法)。此法內包含許多避免軍國主義復辟的考量在其中,因此往後近五十年雖有許多學者提出意見,但都沒有進行有關修改法條的討論。直到1999年才開始正視改正舊法的討論。現行教育政策主要依據2006年(平成18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實施六、三、三、四制度。

日本過去亦有一段偏重知識的應試教育時期,而現行教育著重在「批判性思考」、「創造力」、「溝通能力」這三項。此外,日本在1980年開始「寬裕教育」,進行學習內容與上課時數的調整。1992年在國小一年級與二年級廢止「社會科」與「自然科」,改設新創的「生活科」。終於在2002年「寬裕教育」實質的開始了。然而,日本在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2003
(簡稱PISA2003)、PISA2006的表現卻差強人意,於2011
年終止「寬裕教育」。對「寬裕教育」進行批判與反省後,現今注重學生在這變化萬千的現代社會中,是否具備「活下去的能力」。

2008年(平成20年)「理科(自然科)教育支援檢討組織中學校分科會」在研討會報告的標題寫下『充實中學理科教育,堅定科學技術創造立國的基盤』。由此可見即使受到「寬裕教育」的影響PISA,日本仍然非常重視科學教育對國家的貢獻。

日本科學教育方針

日本科學教育的基本方針共五點,分別為條列如下

1.    培養學生「知」的好奇心與探究心,親近自然,並抱持著「目的意識」進行觀察與實驗。養成科學性的調查能力、態度,延伸至科學性的看法與思考方法。

2.    具備科學學習的基礎、基本知識、技能等,並能以理論思考為基礎,將之活用在實際生活中。將科學概念的基礎、基本知識、技能等分為「能量」、「粒子」、「生命」、「地球」四大部分,並以此為基本的看法、概念的支柱,將小、中、高的科學內容進行通盤的構造化。

3.    因應學生年齡變化,進行不同的學習活動。例如:整理觀察、實驗結果的學習活動,使用科學概念進行說明的學習活動,探究性質的學習活動等。以培養科學的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

4.    為增加科學觀點與思考能力,應多加進行觀察、實驗等科學活動,以充實科學體驗。

5.    重視與實際社會、生活的關聯性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學習科學的意義。給予感受科學實用性的機會,並提升其對科學的關心程度。

此五點方針貫串國小、國中、高中,各階段均須遵循此方針進行教科書、課程的設計。

 

日本的自然科分科結構

日本將自然科分成「能量」、「粒子」、「生命」、「地球」四大部分,分別對應「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四項名稱比起傳統的名稱,更直接的描述該學科的學科本質。

「能量」的分類中,又細分為下列三項:

1.能量的觀察法 2.能量的變換與保存 3.能量資源的有效利用。

「粒子」的分類中,又細分為下列四項:

1.  粒子的存在  2.粒子的結合 3.粒子的保存性 4.粒子擁有的能量。

「生命」的分類中,又細分為下列四項:

1.生命的構造與機能  2.生物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3.生命的連續性        4.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地球」的分類中,又細分為下列三項:

 1.地球的內部  2.地球的表面  3.地球的周圍

以此為基礎,將單元放入這些分類中,組成跨越國小、國中、高中的螺旋課程。各版本教課書在單元順序的編排,均須依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日本教育部)所規定的學習年級進行編排。

1

2

3 (1)

4 (1)

5

6

7 (1)

8 (1)

9 (1)

10

11

12

日本科學教育各學年的目標

        日本的國小階段將上述四科,依其學科性質分為兩群。其中A群為「物質、能量」;B群為「生命、地球」。每個學年都有跨科目的共同目標,像是著重問題解決能力、科學性的見解與思考、動手實作、愛護自然的心態等。對應學童的年齡,每學年的共同目標有階段性差異。

 

國小三年級目標

1.      物的重量、風與橡皮筋的力、光、磁鐵、電等,運作時的現象進行觀察、比較、調查。並對觀察到的問題抱持興趣、關心,進行更深的探究或嘗試重現、再製等活動。培養對上述物之性質、作用的想法、思考能力。

2.      對常見的動物、植物、陽光與影子等,進行觀察、調查。並對觀察到的問題抱持興趣、關心,進行更深的探究活動。養成愛護生物的態度,並對生物的成長、構造,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太陽與地面的關係等,具思考與判斷能力。

三年級著重在觀察並且進行「比較」。藉由「比較」來了解自然事物、現象的差異點與共通點,以培養基礎的科學觀察能力。

國小四年級目標

1.      空氣、水與物質狀態的變化、電等現象來探索力、熱、電的作用與關係,並對發現的問題抱持興趣、關心,進行更深的探究或嘗試重現、再製等活動。培養對上述物之性質、作用的想法、思考能力。

2.      人體的構造、動物的活動或植物的生長、天氣狀況、月亮與星星的位置變化,調查其與運動、季節、溫度、時間等彼此之間的關係。並對觀察到的問題抱持興趣、關心,進行更深的探究活動。養成愛護生物的態度,並養成對人體的構造、動物的活動或植物的生長、天氣狀況、月亮與星星的位置變化等,具思考與判斷能力。

四年級著重在自然的事物、現象的變化。以上學年的「比較」為基礎,增進尋求變化與其要因之間關連性的能力。與上學年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時間」因素。三年級只需進行即時、當下的對照比較,而四年級則需要「跨越時間」來進行比較。像是A群物理、化學的「變化」,B群生物、地球的「變化」。並且引導學生歸納變化,找出其「規則性」與「關係」。

 

國小五年級目標

1.      物體的溶解方法、單擺的運動、電磁鐵的變化與作用等,注目與其相關的條件上,進行調查。並對發現的問題抱持興趣、關心,進行更深的探究或嘗試重現、再製等活動。培養對上述物之變化規則性的想法、思考能力。

2.      從植物的發芽到結果的過程、動物的誕生與成長、流水的型態、天氣的變化等數項為對象,以條件、時間、水量、自然災害等方向進行調查。並對觀察到的問題進行有計畫的探究活動。養成尊重生命的態度,並對生命的連續性、流水的作用、天氣現象觀察之規則性等,具思考與判斷能力。

五年級著重在自然的事物、現象的條件。著眼再量的變化、時間的變化進行調查,並藉由計畫性地探究活動,來培養對自然事物、現象規則性、生命連續性的看法與思考。

特別的是本學年不但要以前兩學年學習的「比較」「變化」為要素,加入找出關係的能力。並試著在區別與控制「變化的因素」、「不變化的因素」的前提下,進行觀察、實驗等計畫。重點放在培養控制條件的能力。

 

國小六年級目標

1.      對燃燒、水溶液、槓桿、電等現象的因素、規則性,進行推論,並注目與其相關的條件上,進行有計畫的探究,或嘗試重現、再製等活動。培養對上述物之性質、規則性的想法、思考能力。

2.      對生物體的組成與作用、生物與環境、土地的組成與變化的型態、月亮與太陽關係等,進行推論與研究。並對觀察到的問題進行有計畫的探究活動。養成尊重生命的態度,並培養對生物體的作用、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土地的組成與變化的規律、月亮的位置與特徵等,上述多項概念之思考與判斷能力。

六年級著重在對自然的事物、現象變化與運作的因素、規則性、關係之間進行推論。透過預測問題的答案,並以該問題進行計畫性的探究活動。經此過程學習對事物的性質或規則性的想法與思考能力。試圖尋找推理的方法。

本學年除了運用上一學年學到的「控制變化因素與不變因素」的能力之外,更著重在「推論」的能力養成上。培養藉由了解自然事物、現象的變化、作用,進而理解其要素、規則性、關係,並進行推論的能力。培養「推論」的能力是本學期的最重要目標。

 

至國小階段結束,學生的科學探索技能理想上已完成雛形。爾後,國中、高中的科學教育目標皆以此能力為基礎,對「科學知識」進行加深、加廣的學習。

日本國內學者對課程綱要的研究 
2007
年鈴木宏昭對日本國中與高中生進行「科學本質理解」的比較研究,2008年發表結果顯示學生在「科學知識的可變性」與「科學知識的生成是受社會與文化的影響」此二點的理解度低於歐美國家的調查。鈴木指出日本的科學教育著重在「觀察」,雖然有觀察但並沒有強調在理解上。「觀察」幾乎是理科的代名詞,著重在「觀察」活動上,而較疏於理解。此篇文章撰寫的時間恰在現行2008年日本學習指導要領(課綱)公布之前,可視為對前一版課綱的檢討。鈴木又於2009年發表的文章中,「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簡稱TIMSS)PISA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理科學力的各式問題點都浮上檯面。其中一點正是日本學生缺乏對「科學本質」的認識,而2008年(現行)的課綱並沒有明確記載任何有關「科學本質」的敘述。若日本要解決現狀,勢必增加有關「科學本質」在理科教育上的研究(鈴木宏昭,2009
)。

        另一項受矚目的點,就是有關課綱的連續性。現行版的課綱重視內容的系統性,將自然科學分為「能量」、「粒子」、「生命」、「地球」四大基本觀念,並構造化為主幹(原文:柱),重視小、中、高學校理科教育內容的一貫性(渡邉重義、青井倫子、平松義樹,2009)。自國小到高中皆以此四主幹(原文:柱)進行分類,相較於我國國小到高中皆以自然科學領域做稱呼,但在國小僅以「自然」,國中又分為「理化」、「生物」、「地科」,到高中則以「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的金字塔型有所不同。渡邉重義(2015)整理出「關鍵教材」「科學性的問題解決技能」「測定技能」等三項,不同於學科單元概念的分類方式,希望協助教師在教學時能更有效的跨單元進行引導。

    「關鍵教材」有三項特徵,分別為1.連結科學概念形成的教材 2.引導科學性思考的教材 3.引導教育內容關聯性的教材觀察實驗的教具

       渡邊重義(2015)整理出的關鍵教材為「水」、「空氣」、「光、日光」、「溫度」、「金屬」等五項,細節如圖示,原文僅列三項,本文重製「水」的關鍵教材圖,請對照本文前列課程綱要中文版使用。(圖片重製自渡邊重義,2015

clip_image004

1、國小、國中理科課程中的「水」

 

        藉由「關鍵教材」的提示,教師可以更有系統的教導科學概念、技能等。例如:「月的盈虧」的單元中可以與「光的反射」進行連結或許能更加深學生的理解(渡邊重義,2015)。

        日本的課程綱要為每十年重新修訂,2008年的版本將在2018年更新。日本的學者除了檢討課綱的不足外,即使在20142015年距離更新時間不滿5年的情形下,日本學者仍試圖在現有的課程中找尋系統性,讓學生能更為完整的學習科學概念。

結語

日本國小階段的教育從三年級起「當下的觀察、比較」,四年級的「跨越時間、變化、規則性、關係」,五年級推向「控制變化因素與不變因素」,六年級集結小學所學的各點發展至「推論」。跨越單元的培養科學探索的核心能力,為國中與高中的科學課程奠定良好基礎。

日本的科學教育課程、綱要等,主要由文部科學省制定。新版訂定後,若無重大缺失,10年內不進行變更。制定的指導要領、課程綱要、範圍、教學目標等相關規定,均收錄於《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系列書籍中。《學習指導要領解說》除上述公定規定外,針對各規定進行相當程度篇幅的解說、舉例等,故,其內容並非單純條列式規定,而是有情境、有實際舉例、讀者易懂的文章。《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系列書籍依照對象學校等級,分為「小學校」「中學校」「高等學校」(即對應台灣的國小、國中、高中);並依據科目進行更詳細、精確的分類。

《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系列書籍發行於各大出版社,並於大學校區內出售,極易取得。其售價除特別厚的科目外,每本均小於100日圓,相當於一寶特瓶飲料的價格,價格平易近人。東京學藝大學進行教育學程的授課時,教師會指定學生購買授課科目及該科目「全年級」的指導要領解說。其目的為使準教師了解課程整體的結構設計,以及使教師志向學生了解小、中、高等學校應如何配合,才能使課程連貫,達到較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文部科学省.(2008)《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理科編》平成208

鈴木宏昭.(2008). 中学生・高校生のNature of Scienceに関する理解の比較研究.白鴎大学論集, 23(1), 51-64.

渡邉重義,青井倫子,& 平松義樹.(2009).理科カリキュラムの連続性に注目した授業研究.

渡邉重義. (2015). 鍵教材とプロセス・スキルによる小・中学校理科カリキュラムの構造化.日本科学教育学会研究会研究報告, 30(2), 67-70.

誌謝

本文感謝行政院科技部提供經費補助,計畫編號為 MOST 105-2511-S-003-031-MY3。

10123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