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備課的意義:話學思享佳社群共備發展歷程
蘇淑菁*、藍偉瑩
台灣師大附中*、台北市立麗山高中
n 各地熱血教師凝聚的起點-『教室沒有客人』的學習共同體理念
學習共同體是佐藤學教授提出的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彼此對話互相聆聽、透過同儕間相互聆聽、溝通、提問與討論,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也培養人際互動的技巧,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專家」,更扮演著引導學生思考提問的「學習專家」的角色,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沒有局外人。而台灣在2012年教育主管機關派員前往日本學習觀摩後,旋即有學校開始公開觀課示範教學。或許就誠如佐藤學對台灣教師的觀察,『老師像馬戲團裡的接球者一樣疲憊』,老師在每天的教課、備課、改作業、會議中疲憊不堪,加上政策多變一直丟球,老師只好沒有思考的一直接球,佐藤學勉勵教師『想清楚真正想要的教育的模樣,不需要的球,接了,就輕輕放下別理他,把力量放在孩子學習上』,這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就成了教師跨校跨區凝聚共識的起點。
圖一 佐藤學教授(右三)於2015年參與臺北市高中職「學習共同體─聆聽對話的學習」研討會與化學共備社群合影
n 教師跨出學校走向社群的第一步-公開觀課吸引各地好夥伴
過往台灣的教學觀摩主要為評價教師,也因這個原因,被觀摩者耗盡力量準備教材,從海報、投影片、影帶,甚至使用許多的高科技產品,只為完美演出,但是其實是非常態的教學方法,整個過程,全部在看老師的表演和優缺點,而忽略教學對象的主體應是在學生。然而學習共同體強調聚焦在學生的學習,而不是教師的個人秀,去觀課的老師分散坐在小組周圍,觀察記錄哪個孩子的發言內容比過去進步?組內學生彼此互動情形如何?能否跟隨老師的提示思考而不當教室客人?有沒有迷思概念?非常幸運的,化學科由藍偉瑩老師開始打開教室大門「公開授課」,熱愛教學的她到處示範教學,為了加速改變的力量,常常一週排到四場演講、三場示範教學。為了傳達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點燃教師們心中渴望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的熱火,開始了組跨校社群的契機!
圖二 化學共備社群的活動
n 組成共備社群的共同價值觀-透過共備設計寧靜的革命課程
學共的小組對話和分組學習有著極大的不同,「分組學習」重視小組思考和意見的一致性,需要小組長的領導完成;而學共的主體是個人,每個人的思考與意見多元的相互碰撞,每位學生在平等的地位中參與學習,然而沒有小組引導者的討論是否會變的生硬?學生在討論情境中之學習,是否產生失焦與茫然? 畢竟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升學導向的學習目標,早使學生失去對於學習的好奇與探究的慾望,主動學習、討論與思考的習慣幾乎被破壞殆盡,這現實的狀況對於教師是極大的挑戰,教師要成為『學習專家』,教案的準備就極需要透過教師共同備課來達成。在課堂中,當學生熱鬧、活潑討論時,常常是「發表」本來就知道的知識,然而真正的學習,是探究與思考不懂的事,此時,交談的狀態是低語而寧靜的,這樣情景被稱為教室中的寧靜革命,而化學共備社群便是以這樣的理念集聚,為了給學生高品質的學習而相聚。
圖三 專注討論與思考的課堂是寧靜的(2015年暖暖高中化學公開觀課)
n 『話學思享佳社群』的誕生-10人小組開啟化學跨校共備開端
2014年由10位跨校化學教師(麗山、南港、附中、中山、復興、桃園高中)成立台北市化學跨校社群,雖號稱台北市共備,但當時便已有桃園區的夥伴前來共襄盛舉,由於大家共同理念是,讓學生用『對話』的方式學習化學,並且會『思考』及『分享』 因此社群名稱是『話學思想佳』。讓學生有最佳的學習,教師的最大的困難是在提問,由提問讓孩子找到原理、原則是最花工夫的,應用反而是最簡單的,初期共備每個月一次選在星期六早上進行,夥伴們共備重點以產出共同學習單為主,目標是學習單的問題及教師的提問方式,能引起學生進行討論探究並能透過對話找出答案。而公開觀課是共同備課的教學實踐,教師伙伴同儕在觀課時從學生的上課互動反應中,看出共備設計的課程設計還有哪些未周延之處,並在觀課後的議課討論該如何幫助學生學習得更好,議課會後進行共備學習單的修正,並給予被觀課教師夥伴更多細膩的學生學習狀況。
圖四2014年成立的10人跨校共備小組
n 讓學生形成更有質量的學習–學科本質的探討與學科知識的解構
不願課堂是熱熱鬧鬧動手不動腦的風景,更期待學生是透過對話深入學習化學知識,那麼課堂時間如何花在刀口上?什麼概念是教師需要花時間讓學生討論的更深入,如此學生們才有能力進行後續的跳躍學習?這些問題變成化學社群十分重要須釐清的,話學思想佳社群在2015年開始討論化學學科本質,什麼是化學這科的核心概念?而學生能以這核心出發,持續且深入的探討並進行未知問題的學習遷移與應用,大家共同討論出化學學科乃是『以粒子觀點探討粒子間作用力、排列組合,及能量進出來解釋物質性質與反應的科學』,以此觀點,夥伴們在寒暑假進行每個章節的概念解構,再重構成適合學生進行對話探究的學習單及上課方式,而為了有更符合學科本質的學習,社群不但有讀書會更是共同參與研習如知識地圖、跨領域課程設計、提問設計、多元評量等進行自我的專業成長。甚至藉由跨縣市的參訪,並與其他學科社群藉由分享,重新檢視自己的共融營。在旅程中各社群互學,每一次都帶著滿滿的動能回到原本的生活中,有了更積極的作為。
圖五 化學共備社群的小組活動
圖六 化學共備社群小組成果展示
n 共編一張溫柔而堅定的網–來自全台北中南東的夥伴形成很弱的聯繫、很強的支持
在充滿競爭氛圍的教育現場,化學共備社群的氛圍卻是溫暖而真誠的,夥伴們會在臉書中寫下學共日記,訴說自己的困擾與學生學習狀況,大夥一看到夥伴留言便會給予支持及幫助,誠如南港高中社群成員鄧雅文老師說的共同備課是種享受,開放安心友善的研討氛圍和環境,可自在討論,目的只為設計出能讓學生學習的好課程,社群中每個人都是有貢獻的主角,而非可有可無的配角,每個人各有專長,互補共好。付出一點點,收穫滿滿滿。而筆者認為化學社群運作的成功關鍵,在於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是英雄,主角永遠是學生,沒有沾沾自喜自己教得超好的老師,只有感動與欣賞學生精采討論的老師;沒有把學生成績當做教學成就的老師,只有把學生真正的學習當做教學成就的老師。社群成員們開心自發的在週末時間從各地來備課(基隆、台北、新北、桃園、新竹,現在還有彰化及花蓮的夥伴一起),夥伴們共譜一張溫柔而堅定的網,彼此碰撞與激盪教育的創意火花,在無數的無私分享中豐富了教學專業知能,也擴展彼此的教學的高度。
圖七 話學思想佳社群成員來自台灣的北中南東各區
n 社群團結實現理想108課綱教育美好藍圖
108課綱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理念,重視自發、互動與共好的素養導向教學,然而想要學生能有這些素養,教師自己也必須有能夠自發專業成長、帶動團隊討論的溝通能力,以及和同校教師共好的胸襟,化學共備社群成員三年的深耕與醞釀,未來我們也會相互支持,建構台灣教育的新藍圖,實踐台灣教育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