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星期二 , 14, 11 月 2017 Leave a comment

第二十二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甫卸任理事長(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mhchiu@ntnu.edu.tw

1867年(距今150年前)的117日居禮夫人誕生於波蘭華沙,父親是中學數學和物理教師,母親是音樂教師。居里夫人在索邦大學Sorbone,即後來的巴黎大學)求學時,獲得雙碩士學位,分別是數學和物理。她曾對友人說:第一次在實驗室工作,就讓我確信我對實驗的興趣。她在66年的歲月中,為科學界留下許多的典範,尤其是她所創造的事蹟都成為後世爭相傳誦的傳奇故事,並成為後來許多女性科學家的楷模。不僅如此,男性科學家雖然在那時代對女性地位的不重視,但她也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肯定與敬重,愛因斯坦就曾說:她是名流中唯一不被盛名腐蝕的人。這一條科學之路走來並不容易。圖一為居禮研究所中的居里夫人辦公室和玫瑰園中的居禮夫婦銅像。

2017-12-01_003910

圖一:居里夫人辦公室(左)和居禮夫婦銅像(右)(作者攝於2017.05.31

為紀念居理夫人的貢獻,今年十一月在全球各地都有些慶祝活動,尤其是歐洲。談到居禮夫人,無可避免地一定都會談到她在1903年同時獲得博士學位和諾貝爾物理獎(Becquerel和居禮夫婦共同獲獎),八年後於1911年居禮夫人獨得諾貝爾化學獎,更加肯定她在科學界的貢獻與地位。在2011年聯合國宣稱該年為國際化學年,以茲紀念居禮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年及其在化學上的輝煌成就與對人類的貢獻。居里夫人(是當時少數擁有駕駛執照的女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了一部暱稱為迷你居禮的小型X光行動車(見圖二)穿梭於戰場間,協助治療戰場中受傷的士兵,戰後還培育150名護理人員使用放射性儀器療病,但她直到1929年才開始進行專業性地放射性治療,因長期暴露在放射線物質的環境中,數年後(1934)居禮夫人即死於惡性的白血球缺乏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aemia)。次年(1935年)居里夫人的女兒艾蓮·居禮(Irene Joliot Curie)即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成為居禮家族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居禮家族共獲得五座諾貝爾獎),可惜她的母親卻未能親見其獲獎一幕。

clip_image005

圖二:迷你居禮的小型X光行動車

倒是有幾件鮮為人知的事可以在此提一提,首先是居禮夫人雖然在索邦大學(Collège de Sorbonne)進行她的研究,但她從未忘記她的祖國波瀾,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必定兼顧以法文和波蘭語發表;其次,當諾貝爾家族在1990年代中期想要將她的期刊和手稿捐給國家圖書館時才發現這些書籍或文稿的放射性已超標,必須再隔兩年當輻射量減少時才能送到國家博物館供人們參閱。這樣的研究環境並未阻礙她研究的熱誠與使命感;其三,居里夫人與幾位同校的科學家一起為他們自己的孩子開班授課(即今日的合作教學,居里夫人可算是實施此法的前輩了。),大家將實驗室的器材拿出來帶領孩子們認識科學家的活動,也讓孩子們親自透過實驗來認識科學。居里夫人是個喜歡發問的教師,她會不斷問:為什麼?你怎麼知道?發生了什麼反應?那你認為呢?又如水是如何到達水龍頭的?怎樣使船浮起來?如何秤重呢?等等生活實例。這些種種事蹟,讓我們除了認識到她的偉大研究成就外,對她堅持孩童身體力行動手做實驗的科學活動的重視有所體會,在在也都讓人見識到其對科學的執著、高尚的人格與屹立不搖的堅毅態度,這些亦是受人景仰與愛戴的原因之一。

因為女性之故,她在1910年時被法國科學會拒絕成為會員之一,這種性別的刻板印象,雖已事隔多年,但至今依然存在。也就在同一時間,今年117-8日,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舉辦為期兩天的性別差異工作坊,該計畫是由十一個國際科學組織(含IMU, IUPAC, IUPAP, IAU, ICIAM, IHUPST, UNESCO, IUBS, GenderInSite, OWSD, and ACM向國際科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申請到的三年計畫,預計2018年調查全球女性科學家和女學生在科學就業與求學的經歷與觀點。性別差異的議題從未終止過,現實社會中如何以制度去支持女性以科學為志業、如何建立良好方案協助女性發展其在科學研究的潛力,以減少兩性之間的差異性,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女性成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實為持續性值得關注的議題。就近日所見所聞與大家分享。

此次本期專題就以〈當藝術遇見化學為題,希望透過不同的視角讓學生認識化學、欣賞化學、拓展對化學的認知、進而沉浸在學習化學的樂趣之中,以充分享受化學與美學所交織成的藝術品!楊水平教授受邀擔任此次專題的特約主編,在楊教授的力邀之下,此次共有11篇化學與藝術的文章,其中不乏以實驗展現繽紛色彩的化學變化(含陳映辛和馮松林的玩樂皂化之美周芳妃等人的結合七彩焰色實驗於藝術與文學的教學中王琪羿和高貫洲的藍染魔法與化學神功的融合交會廖旭茂的用化學蝕刻製作銅板作品、張明娟和許文英的鑲嵌玻璃與化學的激盪);串珠作品展現化學結構之美(范原嘉、金必耀、左家靜的第一型晶籠水合物的串珠模型之結構與製作);精密儀器呈現微觀之美(如曾曉凡和陳俊太的科學顯微影像與藝術創作);以及藝術品的保存與修復(胡景瀚的化學在藝術品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邱美虹和曾茂仁的新型凝膠修復西畫林佳穎的西畫除黴的跨科教學活動設計)。篇篇精彩,帶讀者進入美的世界。而常態性文章則為兩篇以國小化學實驗活動為主,分別是葉雅婷的國小自然教室裡的化學探究與實作以製作天氣瓶為例〉和李萍的國小學生製作薑黃試紙進行「無字天書」活動

 

13850 Total Views 6 Views Today

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