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星期六 , 10, 3 月 2018 在〈第二十四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第二十四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今年二月有個機會隨教育部國際合作司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去開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簡稱亞太經和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縮寫為APEC)人力資源發展工作小組暨教育發展分組年會(HRDWG-EDNET)。這是本人第一次參加這種屬於各()經濟體的組織高階會議,會議中各()經濟體對於人才培育、新興科技、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簡稱STEM)教育的關心與挹注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針對教育策略的工作有三大目標,分別為1.提升競爭力(Enhancing Competencies)2.加速創新腳步(Accelerate Innovation)3.增加就業(Increase Employability),更是點出未來在國際間要能有一席地位,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覷的。我不禁自問,我們的教育與行政體系是否做好這樣的準備呢?

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內容也隨著新興科技的腳步而產生質與量的改變,同時也由於平台的開發,使得教師在教學資源上的使用更加便利與多元。本期專題為〈軟體與平台在中小學化學教學上的應用〉,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周金城教授擔任本期專題主編。周教授對於科技在科學教學上的運用相當的關注,也長期使用不同的軟體與平台進行化學教學與評量。此次在他的邀請下共有大中小學教師五篇論著,論述與分享在實際教學中運用軟體與平台進行教學與評量的經驗,同時也引介研究單位新研發的工具提供資料收集與分析之用,未來在12年國教中,將增加<多元選修課程>以及<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相信這些平台與軟體皆可以作為未來教學上很好的資源。

在常態性文章部分,有施建輝老師針對非含氧酸的物質其酸性強度判斷的教學做深入的探討,同時對教學提出具體建議。施老師從同一週期與同一族的非含氧酸中孤電子對所帶電荷以及離子半徑大小來判斷與氫離子結合能力的大小,進而判斷物質酸()性強度順序。劉曉倩老師則是以黑豆汁和薑黃染布談天然媒染劑在生活中的應用。最後是劉佳綾老師針對國小特殊障礙學生設計以蝶豆花進行溶液酸鹼度測試的安全實驗,發現有趣的科學實驗可以提升特殊障礙學生的學習專注度,國小特殊障礙學生的科學學習是較少人關注的,希望能藉此文引發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