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黑白變–解開苧麻線漂白的秘密
傅麗玉
國立清華大學
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
[email protected]
織布在許多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中是婦女一生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泰雅族、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傳統文化中,如果一位婦女不會織布則無法獲得文面的資格。文面是非常重要的榮耀,沒有文面的婦女將來是無法通過彩虹靈橋,因為在橋的入口處有一隻螃蟹守護著,螃蟹會檢查女子的手掌和文面,如果女子手掌沒有薯榔染色的痕跡,立刻會被螃蟹推入橋下的深淵中,永遠無法到橋上。苧麻線是最重要的傳統織布材料,但也有許多與苧麻相關的禁忌,都是要特別注意。例如不可在屋內剝麻與剮麻」的工作,否則會帶來不吉利。男子若碰觸苧麻線,打獵時就會打不到獵物。
圖1:1920年之前霧社巴蘭部落的文面婦女在織布(二南堂,1999)
n 取苧麻織布的基本步驟
圖2:在清流部落看到的全株苧麻
(傅麗玉攝,2006)
苧麻,英文名字是「Ramie」,在台灣俗稱為「袋仔絲」。在植物分類上,苧麻為蕁麻科苧麻屬,單葉互生,長葉柄,葉呈卵形而尖,葉緣有鋸齒狀,葉基為闊楔形,葉子表面粗糙。苧麻的葉和小枝上有濃密的細毛,葉子背面有白色絨毛,因此又稱為「裏白苧麻」。取苧麻織布的步驟相當費力費時。首先要選擇適當地點種植苧麻。從種植到收割至少六個月以上。苧麻收割後先進行「剝麻」,剝莖皮並刮莖皮。然後用剮麻器進行「剮麻」,將苧麻莖的表皮去除,取出苧麻莖皮內的纖維麻絲,用清水清洗粘液,曬乾後搓揉捻紗成可織布的線。接著用炭灰水煮麻線,完全去除晒乾後粘在麻線上的苧麻粘液,使麻線變成白色的素線。若有需要染色,則加入染料煮麻線。再清洗後曬乾。將麻絲放進舂米的臼,加入小米糠揉搓混合,並用杵舂麻線,讓麻線吸入小米糠的油份,讓麻線更柔軟光滑。在屋外將清水洗過的麻絲曬乾後,素線或染過的麻線曬乾後整經上架織成布。
圖3:1920年之前的泰雅族婦女曬苧麻(二南堂,1999)
n 將苧麻線漂白的傳統方法
用炭灰水煮麻線,使麻線變成白色的素線是苧麻的傳統漂白方法。炭灰水是用乾的山黃麻枝幹燒燼的炭灰加水拌勻,濾除液體中的粗粒與雜質後,將炭灰水放在大鐵鍋加熱,並將苧麻線放入大鐵鍋中煮。煮的時候,火的大小要適中,避免火勢太大,將苧麻線燒焦。同時要攪拌,使苧麻線受熱均勻,每一條苧麻線的每一個部分都能與炭灰水接觸,至少要煮3小時以上。然後將煮過的苧麻線用清水洗淨,再曬乾,就可得到漂白的苧麻線。再用不同的植物染料,將苧麻線染色。薯榔是經常使用的染料植物,其顏色漂亮,又可防止苧麻線被蟲咬或腐壞,是非常好的染料。經過薯榔染色的苧麻線其顏色呈現暗棕色。
圖4:苧麻線放入有炭灰水的鐵鍋中煮後拿到河邊清洗(擷圖自吉娃斯愛科學影片)
圖5:經過薯榔染色與未染色的苧麻線以及染色與未染色的苧麻線所織的布
(傅麗玉攝,2009)
n 將苧麻線漂白的化學原理
物質的顏色與物質本身的化學成分有關。物質本身的色素性質不同,加上酸鹼不同,會使物質的顏色發生變化。為什麼炭灰水煮過的苧麻線會變白呢?炭灰水能變魔術的關鍵,就在於炭灰裡面含有碳酸鉀(K2CO3)。在炭灰水中,炭灰所含的碳酸鉀溶在水中變成碳酸氫鉀(KHCO3)呈現弱鹼性。苧麻裡的葉黃素(C40H56O2)化學鍵結構被碳酸溶液(KHCO3)改變,苧麻原本色素的化學結構被破壞,苧麻看起來就是被洗白。
圖6:灰黑的苧麻線可以被洗成白色是因為不同的化學成分會使物質呈現不同的顏色 (擷圖自吉娃斯愛科學影片)
圖7:炭灰中有碳酸鉀(K2CO3)(擷圖自吉娃斯愛科學影片)
n 參考資料
1. 二南堂(1999)。人文相本:台灣原住民老照片輯。台北:二南堂工作室。
2.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1997)。南澳的泰雅人。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 曾秀英(2017)。穿梭經緯的靈魂符碼–太魯閣族五大圖織技法工具書。花蓮: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4. 國立清華大學與原金公司(2017)。吉娃斯愛科學DVD。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