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IUPAC100 & 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 活動成果展示: 「維基化學同學會」的成果與展望 / 王則文

星期二 , 5, 11 月 2019 Leave a comment

慶祝IUPAC100 & 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 活動成果展示:
「維基化學同學會」的成果與展望

王則文

台灣維基媒體協會
reke@wikimedia.tw

望著牆頭展開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志工們紛紛地在便利貼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黏貼到自己中意的化學元素的符號上,而後回到桌前開始認真的敲起鍵盤來。這群來自臺灣各地的志工都是文字的搬運工,將英文維基百科元素條目的內容,一字一句翻譯成中文,引入週期表元素的內容較為缺乏的中文維基百科來。

「維基化學同學會」專案活動(見圖1)的內容看起來嚴肅、令人頭疼,但是在炎炎夏日78月暑假期間,68名志工卻捨去一日假期,分別在臺北和臺中兩地,為全世界最大的知識資料庫作出貢獻。儘管這些貢獻並不能換得任何的名聲或報酬,然而這似乎沒有減低化學愛好者們的熱情。

clip_image002

1:「維基化學同學會」專案活動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臺灣教育專案/2019化學同學會

為了確保志工的譯文品質,這兩場翻譯馬拉松都邀請來多名在化學有所專精的教師擔任義務性的一日審稿工作。包括臺北場(見圖2左)的淡江大學王文竹老師、臺灣大學陳竹亭老師和蔡蘊明老師,以及臺北場(見圖2右)的彰化師範大學楊水平老師和東海大學楊定亞老師。核稿的工作份量不比翻譯來得輕鬆,每位教師在用過午餐之後,待審的稿件就一篇接一篇不曾停過,真的有如「馬拉松」般的耐力賽。

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6

2:「維基化學同學會」在臺北(左)和臺中(右)兩地舉行

n  翻譯志工投入成果豐碩

這些翻譯志工並不是2019年唯一一群辛苦的維基志工,在36月的學期間,包括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新北市立新莊高中、國立北門高中和國立臺南一中的同學(見圖3),以及國立中正大學的同學,率先投入了翻譯的行列。他們必須利用課後的時間,思考夾雜著化學術語的英文以完成翻譯工作。雖然這些額外的工作與化學科有關、也有英語學習的效果,但是畢竟不是與升學考試相關的內容,對於所有參與的同學,還有促成這些課程的教師來說,都是對開放知識的無私付出。

 

clip_image008clip_image010

3:新莊高中()、北門高中()和武陵高中、臺南一中同學參與「維基化學同學會」活動

 

在這些志工的努力之下,在118化學元素的條目中,一共有65個條目獲得改善。扣除原本就已經十分完善的條目,以及翻譯來源品質也不甚佳的內容,大約七成的內容都在2019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的「維基化學同學會」專案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根據維基專案活動統計系統的追蹤,這五所學校加上兩場翻譯馬拉松,一共為中文維基百科增添了62.2萬位元組的內容,相當於內文部分增加了約10.4萬的中文字。而這些內容編輯完成之後到201910月中旬,就已經累積了28.4萬的瀏覽次數。這個數字未來仍會持續地累積,影響將更加的深遠。

n  盤點維基漫長的追趕之路

這一系列名為「維基化學同學會」的編輯活動,大約是從2018年開始成型。當時已經確定在門德烈夫化學週期表發布的150週年,全球各地會有多個盛大的慶祝活動。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從中國化學會獲得相關的資訊之後,很快地表達參與場全球盛會的意願,並且提出以翻譯的方式,快速提升化學元素條目品質的構想。

雖然維基百科是現代人最為慣用的資料來源之一,但是平日查詢化學元素的條目時,我們很少想過這些條目品質究竟如何,118個元素之間是否已經有了相同的章節架構?還是各自為政各寫各的?尤其是維基媒體協會的織運作等管理工作,屬於人文學科的範疇;維基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傳統第一類組文組出身,對於化學條目平日甚少關切。在活動規畫的階段,非得從HOg大致瀏覽一次,了解大概的情況。

化學元素儘管是十分基礎的科學知識,而且除了數個原子序較大的人造元素之外,大多已經被發現並研究多年,相關的知識內容相當穩定。然而,中文維基百科上的化學元素條目內容卻參差不齊。比較著名的元素內容完整甚至可能淪於瑣碎,而冷門的元素可能只有寥寥數語簡介。相較之下,英文版的元素條目整體素質完整許多。大多數的條目都獲得優良條目(good article)或典範條目(feature
article
)的評級,相當於受到維基百科編輯社群認同,品質最好的兩個等級。

很顯然地,當大多數人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維基百科上收錄的內容當成知識學習的第一站時,中文維基百科上的化學知識,實際上還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追趕的腳步每放緩一分鐘,就多一分鐘的學習者無法看到更新、更正確、更完整的內容。

n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檢視英文版元素條目的內容後,大致可以知道一個完整的維基百科化學元素條目該是什麼樣子。首先會有一個摘要的段落,大致整理全篇的要點;而後會有七個章節,分別介紹元素的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生產方式、蘊藏量、科學史、應用、生物學內的角色,以及安全性。想要七個章節的內容俱全,還要簡潔、扼要,除了化學領域之外,也需要包括歷史、工業、天文、生物等相關方面的專業資訊整合才能完成。

為什麼這麼龐大的工程英文版可以做到近乎完成,而中文版會落後甚多呢?差別在於兩社群發展的成熟度。

在規畫「維基化學同學會」時,維基協會的工作人員對中、英文維基百科的「元素專題」頁面內容做了比較。在維基百科中,「專題頁面」不是百科內文的一部分,而是編者們協調編輯工作、互相聯繫的空間。中文維基百科的元素專題頁面停滯甚久,包括原本擬訂的章節架構已經許久未更新;而英文維基百科的專題頁內容就整理得十分豐富,與編輯元素條目相關的工具、章節架構、編輯進度與成績統計等等都持續有人維護。

造成兩者差距的原因很多:英語的通行範圍比中文更廣,全球都有志工可以投入;同時他們也發展更早,更熟悉社群運作;此外,比起華語文化圈,英語的使用地區有更深厚的自由、群眾參與文化……然而,無論列出多少的原因分析兩者之間的差別,不能改變的定律就是,唯有把中文維基百科的社群文化建立起來,形成一個持續的、自發的團體去運作,才有可能長期地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

n  維基與化學教育之間的反應催化劑就是「你」

2019年的這個專案是維基百科社群與基礎科學學術界第一次試驗性的合作。從成果看起來,已經擦出不錯的火花。雖然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很快會隨著2020的到來而畫下句點,但是期望透過這次專案而建立起來的合作關係,能夠在未來持續下去。

就中文維基百科化學元素的相關知識來說,除了118個元素之外,週期表上其他的內容如「週期」和「族」還需要有更多且更深入的介紹;就學習目標而言,目前只讓參與維基編輯的志工透過翻譯,將英語世界的知識同步到中文圈來,未來更希望訓練他們具有自行生產知識的能力,可以直接消化並整理二手文獻,擬出架構後寫出屬於自己的文章;就開放知識文化的建立來說,這次活動大多的編寫志工在活動結束之後就不再繼續為維基貢獻內容,因此還需要建立一個可以自行運作並傳承的社群。未來,有一天這些目標逐步達成,不只是維基百科本身獲益,對於科學教育的普及和學生學習的自發性來說,都有莫大的助益。

聽起來,這個夢想似乎遙不可及,然而正如同在「維基化學同學會」專案執行之前,我們也無法想像這樣的主題、在無酬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吸引到這麼多的志工參與。在維基的運作文化中,任何渺小的舉動都可能聚沙成塔,推疊出世界最大的知識庫。因此,不妨先從試著參與維基的社群聚會、學習如何編輯開始、整理文獻來源,進一步去組織同好,一步一步為形成自發的社群而努力。那麼,開放知識與化學知識之間形成的化學反應將會因為你的催化越來越激烈,彼此的連結也會越來越牢固。 

 

4498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