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IUPAC100&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 活動成果展示: 「Curie Me Away! 放飛自我」科學劇策畫紀實 / 林怡萱

星期六 , 2, 11 月 2019 在〈慶祝IUPAC100&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 活動成果展示: 「Curie Me Away! 放飛自我」科學劇策畫紀實 / 林怡萱〉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慶祝IUPAC100&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 活動成果展示:

Curie Me Away! 放飛自我」科學劇策畫紀實

林怡萱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email protected]

前言

「如果歌者、舞者和吹笛者也來到市場,請同樣買下他們的禮物。因為他們也採集了果實和乳香,而他們所帶來的,儘管由夢幻織造,也是你們靈魂的衣食。」             

~先知,買賣,紀伯倫

表演藝術在人類文化演進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表演藝術工作者辛勤的採集故事,創作劇本、音樂與舞蹈,並透過反覆的練習,開啟我們觀看世界的另一角度,也豐富了人類的心靈。2018年的冬季,我們在哈特福的公共圖書館與城市裡的小劇場裡,首度與Matheatre的兩位表演者Sadie BowmanRicky Coates相遇,特別是「Curie Me Away!」這齣戲劇,簡潔而富有想像力的表現形式、生動的音樂與舞蹈、深度考究的劇本,都讓我們十分期待能夠邀請兩位表演者來到臺灣,帶給臺灣觀眾嶄新的體驗。2019年,適逢國際元素週期表年,並配合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策畫的「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特展,透過瑪里·居禮(Maria Skłodowska Curie追尋自我的歷程,我們期望將這齣戲劇呈現給臺灣的觀眾,並向歷史與當代的女性致敬。

什麼是科學劇?科學劇的形式

提起「科學劇」,對於不同的人可能腦中會浮現出完全不同的印象,有些人想到的是表演者裝扮成科學史上的知名人物,透過誇張、逗趣的表演方式,演示或說明科學的原理;或是將科學史上知名人物的成長故事、學思歷程、親情、友情、愛情等,轉化成大型的歌舞劇。前者是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科學演示與解說活動增加了情境,在有限的經費預算與製作時間下,並不一定會對於人物的性格、道具的細節做太深入的考究,而更著重於與觀眾的互動、問答中產生的趣味;而後者則運用大型舞台劇的技巧,可能會有多位表演者、合唱團、樂團、舞台、燈光設計等許多人一同參與製作,製作的時間與成本也較高。此外,前者因為著重在傳遞的知識內涵和逗趣誇張的表演方式,通常會被認為是適合給兒童觀賞的表演,後者的舞台劇形式,對於劇情、音樂、服裝、場景與專業表演者的投入程度較高,可以吸引不同年齡的觀眾,但也因為演出與製作成本較高,需要特定的預算與場域條件才能演出。Matheatre劇團則突破上述兩種框架,以精簡的實驗小劇團方式,試圖在有限的預算下,使劇場的美學與科學知識的傳遞間達成平衡,同時易於行動與傳播。

在「Curie Me Away!」這齣戲劇中,舞台的背景在場地條件允許的狀況下,採用的是全黑的背景,創作者認為人類獨有的想像力是劇場中可以運用的技巧,黑色的背景結合不同時代背景的廣播配音,就能把觀眾帶領到不同的情境之中。在音樂的使用上,除了表演者的現場演唱外,所有的配樂、配音都是在專業錄音室中預錄完成,並且在表演的過程中透過ipad進行操作,在這次臺灣場的表演中,所有的台詞更是必須事先按時間軸一句句的排入表單中,在套入投影片中進行播放,使中英文字幕能流暢的呈現,為了能夠跟上所有預錄的節奏,表演者則需要反覆的練習。

由於只有兩位表演者,因此這場表演所使用的另一個技巧則是使用投影布幕,在投影布幕的後方,一張張的臉代表了瑪里·居禮身邊不同的男性,男演員Ricky則一人飾多角,有時是的父親,有時則是師長、同學或學生。當劇情中描述進入家庭生活中的居禮夫婦,創作者也捨棄了使用具象的嬰兒假人道具,而是巧妙地隨著劇情的進展,把懸掛在桌邊的元素週期表掛布,迅速折成懷抱在手中的小嬰兒,將觀眾的想像力延伸到極致,贏得了觀眾的驚呼與喝采。

此外,場景的佈置也往往是一場科學劇巡演時影響預算成本的關鍵。創作者採取極簡形式的場景佈置是希望表演易於移動巡迴演出,減低搬運佈景或搭建佈景的成本。表演的場景的主要是利用簡單的椅子與桌子,隨著劇情的進展,挪動桌子與椅子間的距離、方位,建構出觀眾對於場景的空間想像。正是在如此有限制的條件下進行創作,反而使作品突破傳統的框架,形成簡潔而富有想像力的表現法,並使作品很容易在學校的禮堂、圖書館、演講廳等非正規表演場地中演出。

劇本的內容如何決定?科學劇的詮釋觀點[1]

Sadie BowmanRicky Coates的學習背景很不相同,Sadie Bowman 是專業的表演藝術背景出身,也會作曲,她對科學一直十分喜愛,她的第一部作品是與數學老師合作的歌舞劇「微積分」,將女神卡卡的音樂風格和艱澀的微積分結合,後來這齣戲不斷改良,也成為Matheatre一舉成名之作;而Ricky原本是主修天文物理學,但卻喜愛表演,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以特斯拉為主角的獨角戲,描述特斯拉天才又脆弱的一面。

Curie Me Away!」這齣以瑪里·居禮為主的科學劇中,一開始Sadie是希望以瑪里·居禮作為單一主角出場,但是在文獻的研讀過程中,卻發現居禮先生相較於同時代的男性科學家,他不僅支持瑪里·居禮在科學研究上的創新,他們同時也是彼此重要的研究夥伴;因此,若把皮耶·居禮的男性角色放入劇本中,或許可以帶給男性觀眾一種新的學習典範,讓劇本呈現更為多元的面向。劇本創作的過程中,除了考究文獻資料外,劇本中以瑪里·居禮作為女性科學家的心理面向描繪,則是透過訪談幾位當代的女性科學家,了解她們在家庭、生活與研究之間的處境,進一步同理作為女性科學家的內心的掙扎,讓角色與對白能更貼近真實。在歌詞的創作上,Matheatre也運用元素週期表上的元素特性來形容夫婦兩人之間的關係,把元素符號的「硬梗」,巧妙的融入歌詞中。在一小時的表演中,創作者主要擷取的故事時間軸是在瑪里·居禮必須從祖國波蘭到巴黎索邦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遇見研究上與生活上重要的夥伴居禮先生;婚後努力在傳統婦女以家務與養兒育女為主的價值觀與熱愛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平衡;在居禮先生努力爭取下,成為第一位獲得兩次諾貝爾獎殊榮的女科學家;在家庭與研究漸上軌道之際,卻遭逢先生意外過世;劇情在此急轉直下也接近尾聲,Sadie以獨唱的方式呈現出瑪里·居禮內心世界中邊緣而孤獨的一面,儘管如此,對科學研究的熱誠,一直是她人生中的一道曙光,引領她不斷向前,也為他的女兒帶來重要的影響[2]

如何設計道具?隱喻與考據

在「Curie Me Away!」中,創作者運用了喜劇、音樂、舞蹈與隱喻等不同的劇場元素來表現,其中一個重要的隱喻道具是投影用的布幕。這個布幕在故事的前端象徵了在瑪里早期在波蘭生活是資源匱乏的狀態,環繞在她周邊多數的男性、女性並未鼓勵她追尋她的夢想–-成為一個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甚至成為一位科學家,因此布幕象徵著她與外界的隔離。隨著劇情的推展,在瑪里與皮耶相遇的時刻,布幕首度被打開,布幕的後方是皮耶的研究室,完全向瑪里敞開。皮耶邀請瑪里進入並共享他的實驗室,這是瑪里在生命中第一次有人將其視為一位專業的科學家,並給予平等的對待,皮耶成為瑪里一生重要的研究夥伴,在皮耶的努力爭取下,瑪里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投影布幕後方的影子戲偶約有15個,其中的男性角色的剪影都非常相似,這是因為創作者希望呈現出當時環繞在瑪里·居禮週遭男性,往往用具有性別刻板印象的眼光來看待她。每當投影布幕被拉起的時候,就隱喻了女性與她所能擁有機會、資源處於隔絕的狀態,因此當皮耶因車禍意外過世,布幕再次被隔絕瑪里與其他人的關係,布幕不成為貫穿全劇中表達瑪里內心世界變換的重要道具。

另一個關鍵的道具則是皮耶·居禮設計的用來量測放射性物質運動的科學儀器,這個儀器的外觀是按照原件一比一的複製,Sadie的父親是一位製作樂器的工匠,他花了兩週的時間閱讀相關的文件資料,並運用手邊可及的材料與工具,複製當年皮耶·居禮設計的儀器,使戲劇的呈現更接近真實。此外,表演中一共運用了兩張元素週期表,第一張週期表圖是參考1895年左右的元素週期表繪製而成,那個時期的元素週期表以原子量排列與當今的原子序排列方式不同,所發現的元素也很有限;第二張元素週期表的排列方式則與當今我們熟悉的元素週期表較為接近,劇情中也會提到當代同期知名的科學家拉塞福、蓋革等人物,除了象徵20世紀初期,科學研究蓬勃發展的樣貌,也希望呈現科學研究不斷演進的歷程。

imageimage

圖一、瑪里與她生活中的男性隔個布幕對話 圖二、皮耶打開布幕,邀請馬里進入他的實驗室

imageimage

圖三、布幕背後的影子戲偶 圖四、皮耶的科學儀器複製品,由Sadie的父親製作

clip_image010image

圖五、早期的元素週期表 圖六、更新後的元素週期表

誰來看戲?觀眾是誰

Sadie  Bowman認為每個人有合適的學習方式,但是在美國的社會,大多數人對於「聰明人」的「學習方式」,有刻板印象。他們會認為這些人可能是像是「書呆子」,科學研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科學家也許是一生過著「孤獨而悲慘」研究生活的一群人,如果你不夠「聰明和努力」,那你可能無法學習科學。Sadie希望透她所擅長的喜劇、寫作與音樂,用藝術的手法打破這種刻板印象造成的藩籬,期望觀眾也許因為盤旋在腦中哼唱的旋律,會對週期表上的元素產生好奇;透過笑話與劇中人物的性格,可以連結到觀眾自身的成長經驗,他們也許會想:「如果她曾經遭過這些困難,但是她最終突破了,那我是否也可以試試看?」。她希望運用戲劇作為一種富有創意的溝通形式,拓展觀眾接觸數學與科學的管道,連結觀眾的想像力與好奇心。Ricky則提到透過諮詢女性科學家,可以在設計故事的情境、對白時,反映出當代女科家仍然持續面對的課題,引起觀眾共鳴[3]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團隊在策劃這場表演時,則是面對了行銷宣傳與尋覓潛在合作夥伴上的困難,這包括:觀眾可能認為這場表演有語言文化的疏離,不易理解?表演形式是否會過於藝術與抽象,很難雅俗共賞?除了既有的家庭觀眾群,如何吸引成人觀眾?

在腳本的翻譯上,我們邀請了非常有經驗的譯者,她立刻注意到原文中各種比喻與歌詞中的押韻,因此在很有限的時間內,儘量呈現出原文的巧思與優美,但是又融入中文的語境,使得劇本的文本與譯文,都獲得正面的迴響。在行銷策略上,策劃團隊決定推出鎖定不同族群設計宣傳文案,同時結合大人限定的啤酒與闔家共享的爆米花,打造夜探博物館的輕鬆氛圍;透過邀請社區里民、藝術家、設計師、教師、企業基金會等,行成口碑行銷效益,六場演出的都有達到預期的出席人數。其中最後一場演出遇上颱風,在停止上班上課的狀況下,只能順延表演一天,所幸表演者的行程剛好可以配合得上,且多數觀眾也都能順利成行。為了宣傳颱風天加場訊息,SadieRicky還特別為我們拍攝逗趣的宣傳照,展現敬業的精神。

clip_image013clip_image015

圖七、為宣傳活動的限定啤酒與爆米花 圖八、颱風天停演的宣傳照

clip_image017clip_image019

圖九、參觀本館「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特展」圖十、準備中啤酒與爆米花的工作人員

在哪裡演戲?音響、燈光與舞台設計

在籌劃這次活動的初期,對於表演場地的選址,國立臺灣科學教育企劃團隊,內部其實做過不同方案的選址考量,包含運用100人左右的館內劇場空間、350人的國際會議廳空間或是常設展區的階梯舞台。最後在平衡預算、空間分圍與人流管理等因素下,決定在大廳搭舞台與音響,利用大廳挑高的建築空間、空橋與造霧機,運用電腦控制燈光設計,營造不同於白天的戲劇性氛圍,讓夜晚來訪參與的觀眾能夠先有視覺上的震憾,在等待演出的過程中也可在心情上有所轉換;舞台的兩側則架設了大型的投影布幕,字體大小必須讓後排觀眾也能便於閱讀,幫助觀眾深入理解劇情。運用博物館大廳進行展演,相較於專業的劇場,在座椅的舒適度與音場的效果上仍有落差;但是卻有著於營造實驗性與輕鬆的氛圍,更符合表演本身的特性。

clip_image021clip_image023

圖十一、搭建臨時性舞台於科教館一樓大廳 圖十二、結合燈光控制與字幕投影的舞台

觀眾回饋與反思

在這次的活動結束後,我們陸續接到不同領域與背景的觀眾回饋,里長伯看完後,自動邀請社區的長輩一起來看戲;企業老闆立刻詢問剩餘的場次與座位,包票讓員工看表演;非科學背景的老師在看完演出後,深受劇本與歌詞感動;科學背景老師則替我們推薦給更多同儕及學生;也有表演藝術背景的學生好奇Matheatre的劇本是如何進行研究與創作,達到兼具科學正確性與創作時人文思考與藝術表現;整體而言,表演觸及的觀眾已有初步達到一定程度的多元性,從觀眾的回饋中,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未來在企劃相關活動時,可以持續努力與改善的方向。

將藝術作為一個與大眾溝通的媒介或是探索與學習的方式,是當代科學博物館的趨勢之一,我們十分期盼這個計畫是打破科學與藝術邊界藩籬的開始,運用藝術帶來的創新,啟發觀眾的想像力與持續探索的好奇心。未來我們則希望能跟更多臺灣在地的藝術家及科學家合作,帶給觀眾更多實驗性的科學劇。

致謝

Curie Me Away! 放飛自我瑪里·居禮唱出科學小宇宙」科學劇演出計畫,感謝國家發展委員會與教育部「台北科學藝術園區計畫」專案補助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陳雪玉館長支持;本館案專案執行楊孟倫、陳諾、高淑惠、廖雅婷、邱利、林佩蓉等人全力投入及全館相關組室、協力廠商共同合作;在夏日夜晚,獻給觀眾一場結合科學藝術的心靈饗宴。

clip_image025

圖十三、六場演出後,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工作團隊一起表演劇情中瑪里・居禮因為不斷累積的生活壓力而大吼後,進行「深呼吸」的橋段。

參考資料:

有關Matheatre的相關介紹可參考其官方網站。


[1] 有關Matheatre設計與詮釋「Curie Me Away」的觀點及創作理念,主要來自巡迴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期間所於本館進行的訪談錄影資料。

[2] 伊雷納—居禮Irène Joliot-Curie也是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3] 本段內容來自於作者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時,進行訪談Matheatre的錄影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