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新北高中多元選修-科普寫作與傳播
鍾曉蘭
新北市立新北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108課綱強調培養學生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之主軸,不僅注重各教育階段之間的連貫(12年一貫),並發展各領域或科目之間的統整 (跨領域/跨科目的課程)。在化學課綱針對科學、科技與社會的主題下(見圖1),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是「引入科技連結科學與生活,引導學生閱讀、理解並思辨新聞中的科學」,國中階段為「強調不同材料對生活與社會的影響,及探討各種發電方式與新興能源對社會、環境等的影響」,到了高中階段則為「強調化學製造流程對日常生活影、社會、經濟、環境與生態的影響,並探討科學性的社會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簡稱SSI)。」(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
圖1 化學課綱中關於科學、科技與社會的主題下,各教育階段的學習內容
筆者根據上述課綱的理念,希望設計一門跨領域的多元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從觀看科普文章、科普影片中,找到有興趣探究的議題或科學主題,不僅學習科學概念,也同時培養學生進行探究的歷程(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並積極參與科學知識的傳播,將學習的成果寫成小論文與製作科普小影片,促進科學知識進入個人和社會生活。
n 課程設計理念
筆者本身是高中化學教師,不專精於小論文撰寫與影片剪輯技術,因此邀請本校的圖書館主任(帶領小論文撰寫)與電腦老師(教授PPT製作與影片剪輯技術)一起協同教學,筆者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整個科學探究的與影片腳本的設計。
本課程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表1所示,學習評量主要是:成果與口頭發表(20%)、學習單(20%)、小論文(30%)及學生自製科普影片(30%)。對應學群為:資訊、工程、數理化、醫藥衛生、生命科學、地球環境及大眾傳播。教學資源請參閱表1。
表1 科普寫作與傳播課程設計相關內容
課程名稱 | 科普寫作與傳播 | 學分數 | 2 (高一) | |
師資來源 | o校內單科 █校內跨科協同 o跨校協同 o外聘 | |||
課綱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o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o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學習評量 | 1. 成果與口頭發表(20%)
2. 學習單(20%) 3. 小論文(30%) 4. 學生自製科普影片(30%) |
|||
對應學群 | █資訊 █工程 █數理化 █醫藥衛生 █生命科學 o農林漁牧
█地球環境 o建築設計 o藝術 o社會心理 █大眾傳播 o外語 o文史哲 o教育 o法政 o管理 o財經 o體育休閒 |
|||
教學資源 | l 國家地理頻道的影片
l Discovery的影片 l 相關科普傳播網站 l 流言追追追相關影片 l 科學/科普雜誌、期刊 l 科學史或相關書籍 |
課程之教學(學習)目標如下:
1. 學生藉著先前習得的基本科學知識,對媒體的科學報導內容,進行分析、批判思考。
2. 學生面對相關科學在社會所引發的議題,瞭解媒體報導可能產生的偏見,能以科學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問題解決,探究媒體所沒呈現的真相。
3. 學生能從閱讀科學書籍、研究報告或參考資料等既有的相關資料中,體驗科學探究重視實作經驗證據的使用、合乎邏輯的推論,以及探究結果的再現性。
4. 學生能從科學的主要發展方向和產業成果,建立永續發展的概念,並積極參與科學知識的傳播(成品為小論文與自製的科普影片),促進科學知識進入個人和社會生活。
5. 學生能體認並反思科學能幫助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但並不能解決人類社會所有的問題,科技發展有時也會引起環境或倫理道德的議題。
n 課程規劃表
課程規劃表(每週教學內容綱要)主要分兩大部分說明,第一部份是說明科普寫作模組,第二部分則為科普影片模組。科普寫作的開始是讓學生瞭解關鍵詞的意義,如何以關鍵詞搜尋相關資料,及如何正確引用參考資料;第2 週引導學生書寫小論文的格式、進行小論文佳作賞析及學習如何摘要文章重點;第3週引導學生以關鍵詞搜集與統整資料,並進行課堂的口頭發表;其他週次的教學內容綱要請參閱表2。
表2 第一部份科普寫作每週教學內容綱要
單元/主題 |
內容綱要 |
科普寫作
|
第1週 (1)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說明;(2)關鍵詞的意義,如何以關鍵詞搜尋相關資料;(3)如何確定資料來源的正確性與合法性;(4)如何正確引用參考資料。 第2週(1)如何書寫小論文;(2)小論文佳作賞析; (3)如何摘要文章重點。 第3週 學生就關鍵詞搜尋資料、閱讀並統整相關資料,進行課堂的口頭發表 第4~5週 閱讀式探究:閱讀相關媒體的科學議題報導內容,學生藉著先前習得的基本科學知識,對媒體的科學報導內容,進行分析、批判思考,摘要文章重點與書寫閱讀心得 第6週 以第4~5週科學議題報導內容心得口頭發表(並繳交學習單) 第7~8週 小論文書寫:小組討論書寫的議題、搜尋資料、擬定寫作大綱等 第9週 學生小論文作品發表與評論(繳交修正後的小論文) |
第二部分科普傳播一開始是讓學生進行流言追追追相關影片賞析,探討影片內的科學知識、呈現的方式、從觀賞影片與討論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重視實作經驗證據的使用、合乎邏輯的推論,並提出小組的觀點。其他週次的內容綱要請參閱表3。
表3 第二部分科普傳播每週教學內容綱要
單元/主題 |
內容綱要 |
科普傳播
|
第10週 流言追追追相關影賞析:探討影片內的科學知識、呈現的方式、從觀賞影片與討論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重視實作經驗證據的使用、合乎邏輯的推論,並提出小組的觀點。 第11週 如何製作影片:各種製作的技能與多媒體工具介紹 第12-13週 科普影片製作:制定拍片議題、拍片大綱與主要科學內容(文本部分)。 第14週 小組發表拍片大綱與主要內容簡介 第15-16週 討論與制定分鏡的劇本,再次確認科學內容與文本的正確性與豐富性等。 第17週 小組發表分鏡劇本 第18週 小組拍攝影片之剪輯(分組進行並與老師討論) 第19週 自製科普影片口頭報告與成果展 |
n 課程實施與成果
學生學習的情況如圖4A~4F,小組影片示例如圖5A~5B,小組規劃水火箭影片的想法(修改後的心智圖)呈現如圖6。
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手機查詢相關資料,編輯相關資料,課後再製作簡報檔,於下週課堂進行口頭報告,這類課程需在有投影設備的教室上課,不需使用電腦教室。學生心智圖的製作方面,先在課堂以手寫的方式進行初步規劃,而後可使用免費X-mind軟體(有手機版),進行心智圖精緻化,並將一系列修正的歷程寄給教師檢視,便於教師持續給予回饋(可以建立line群組或臉書平台,以利學生上傳資料)。影片製作需電腦老師進行協同教學,一系列的影片剪輯課程,需要在電腦教室進行,若學校電腦教室不足,建議可請每組學生自行帶個人筆電或與設備組商借筆電(一組一台),以便剪輯軟體可使用試用版或請教務處專案購買。
圖4A:學生進行小組口頭發表 |
圖4B:學生手寫水火箭心智圖 |
圖4E:各組學生進行影片剪輯 |
圖4F:電腦老師指導學生剪輯影片 |
圖5A 學生小組製作影片:基因剪刀技術 |
圖5B 學生小組製作影片:大爆射 |
圖6 學生進行水火箭探究所規劃的心智圖
n 課程反思
本課程是以學生為探究學習的主題,不論是訂定探究主題、搜集資料、進行驗證實驗或分析數據,製作腳本、拍攝影片或剪輯影片,都需要學生主動投入且要學習多種能力,但本校學生程度屬中間,先備知識仍有不足,在進高中以前多以背誦知識為主,學習動機不夠積極。課程施後有許多待改進之處,例如:學生搜尋資料多以維基百科為主,參考資料不夠多元;整理資料傾向完全複製,多未進行資料統整、論證與反思的部分;學生的資訊能力普遍不足,影片剪輯能力有待加強;小組合作分工不均,有些同學多沉迷在手機或遊戲中,並未認真學習(參見表4)。
筆者反思未來修改方向與策略如下(參見表4):由於學習時間不夠,新年度將此課程改為全學年,科普寫作時間延長為10-12週;加強科學閱讀與短篇寫作,引導學生統整資料,歸納出結論,進而提出論證與反思;要多進行師生之間的討論,將評量的考核點分散在每2-3週一次,避免學生們勞逸不均;在課程中要加入更多資訊軟體與能力培養的課程。
表4 教學現況問題及未來修改方向與策略說明
教學現況問題 |
未來修改方向與策略 |
l 科普寫作時間不足,學生修改文章的時間需要拉長,需要更多師生討論及回饋時間。 |
l 未來將此課程改為全學年,科普寫作時間延長為10-12週。 |
l 學生搜尋資料多以維基百科為主,參考資料不夠多元。 |
l 多提供學生資料庫,例如:臺灣化學教育電子期刊、教育大市集、均一教育平台等。 |
l 學生整理資料傾向完全複製,多未進行資料統整、論證與反思的部分。 |
l 加強科學閱讀與短篇寫作,引導學生統整資料,歸納出結論,進而提出論證與反思。 |
l 學生在進行科普影片製作時,某些小組是單人工作,有些同學多沉迷在手機或遊戲中,並未認真學習。 |
l 要多進行師生之間的討論,將評量的考核點分散在每2-3週一次,避免學生們勞逸不均。 |
l 學生的資訊能力普遍不足,影片剪輯能力有待加強。 |
l 在課程中要加入更多資訊軟體與能力培養的課程。 |
n 結語
此類型的課程在本校屬於新開設的跨領域,不論對教師還是學生,其中的挑戰與挫折不勝枚舉,筆者一度想要放棄此課程,但顧及此課程對於學生的能力發展有極大的幫助,最終還是決定繼續開設。不過未來可能會更聚焦在學生面對相關科學在社會所引發的議題,瞭解媒體報導可能產生的偏見,增進學生媒體素養。
很多現場教師不太願意嘗試沒有教科書的課程或教學,筆者向各位教師們分享新課綱的理念與課程設計的點點滴滴,希冀大家在設計新的教學能有所依據,並理解改變並不困難、教室的翻轉也不是不可行的事情,只要老師們願意一起努力,嘗試新的課程,讓學生們有更多元的學習機會,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n 參考資料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2019/01/05引自https://is.gd/rhHG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