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奈米課程」文章簡介
何慧瑩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n 前言
自古至今,每一次的社會生活方式有大幅度的變化,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躍進。第一次工業革命(約1760~1840年),在英國人瓦特(1769年)改良蒸汽機後,人類就從手工製作轉而成機器製造,進入輕工業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約1870~1914年),以法拉第於1831年發表的電磁感應現象為電力機械的基礎,人們開始使用電力來替代人力,當時的工業則從輕工業轉變為重工業;第三次工業革命(約1920~迄今)緣起於量子科學的蓬勃發展與軍事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當1945年世界第一台電腦被製造出來之後,即宣告了數位時代的來臨,所以第三次工業革命又被稱為數位化革命。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而來的是包含奈米科技、人工智慧、物聯網、基因工程、量子技術…等各種新興科技的突破性發展,這些理論與技術上的突破、各種科技之間的融合,將人類的文明逐步推進到「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因為各領域科學發展之融合,領域之間的界線不似過往那麼涇渭分明,奈米科技可以說是這種跨領域科學發展的代表。說到奈米科技,最有名的就是1959年12月費曼教授(Richard Feynman)在美國物理學年會上的演講,當時他以〈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底層之下還有更廣闊的空間」為題演講,意思就是在原子尺寸或小於原子尺寸的尺度範圍,有著更多的科學等著我們去探討與應用。
n 臺灣K-12奈米人才培育與課程發展簡歷
2000年12月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與2001年1月全國科技會議,定調奈米科技為臺灣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2003年起,臺灣推動為期十二年的奈米國家科技型計畫(第一期:2003至2009;第二期2009至2015),共包含了學術卓越研究計畫、產業化計畫、核心設施研究計畫,及人才培育計畫等四個子計畫,其中「人才培育計畫」即為科技向下紮根的構想,在此計畫項下成立了北區、中北區、中區、南區、以及東區等臺灣五個區域的「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中心」,推動包含K-12 (包含技職學校)、大專、以及研究所的縱向人才培育。在這時期,各種K-12的奈米教學設計如雨後春筍般地被發展出來,常見的教學設計包含了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蓮葉效應(lotus effect)、壁虎效應(gecko effect)、以及自組裝(self-assembly)等內容。
n 本期專題文章簡介
繼2015年第二期奈米國家科技型計畫結束之後,臺灣在奈米科技則是朝應用層面推動,科技部從2015年開始徵求「奈米科技創新應用計畫」構想書,主要包含「前瞻奈米」和「創新應用」二類計畫,以因應未來臺灣社會文章環境的演變及產業發展的轉型等種種挑戰。因此,本期的「奈米課程」專欄包含了三個面向共八篇文章,分別為專業科學文章三篇、奈米科技教學研究文章一篇、以及奈米課程設計文章四篇。
首先登場的專業研究文章是國立中興大學物理學系陳惠玉特聘教授所撰寫之物理專文「神秘且有趣的軟性光子晶體:藍相液晶」,本文從自然界中水的不同的相態出發,引導讀者對於物質中的分子(或原子)排列具高度規則性時的現象產生好奇心,進而介紹如何改變液晶的分子排列,透過窺探大小與週期落在數百奈米以內之藍相液晶複雜且美麗的相態,有助於了解物質的拓樸學、生物物理,軟物質及醫藥發展等眾多領域。第二篇是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系李昆展教授與其碩士畢業生羅珮瑛共同撰寫之化學專文「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及應用性」,本文以高中課程中最常見的碳元素為題,介紹具有高比表面積的奈米碳材料(奈米碳管、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量子點)之物理及化學特性,這些材料被應用於有效的藥物結合或是藥物載體,科學家對這些材料進行相關的表面官能化的修飾,以增強其生物相容性,除了可以降低其生物毒性,亦能提升其生物醫學相關應用性。第三篇是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系盧秀琴教授主筆的生物專文「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本文從奈米化學尺度結合生物奈米概念去說明魚皮敷料的科學原理,讓大家了解吳郭魚皮如何從一個沒有經濟價值而被丟棄的角色,轉變成治療燒燙傷的新興醫療產業原料—魚皮敷料,此經驗對K-12的學生有很大的啟發性,鼓勵這些學生將來創造出更多的奇蹟,造福人群。
奈米科技教學研究文章是由陳月雲博士與盧秀琴教授共同撰寫的「從奈米碳黑探討蓮葉效應的概念改變教學」,此研究以實徵教學方式來瞭解學生學習蓮葉效應可能產生的另有概念,再配合POE教學策略進行概念改變教學。研究結果顯示採用POE策略結合奈米碳黑實驗教學,能提升國小學生對蓮葉效應的理解,更有助於另有概念改變,提升學習成效。
最後四篇是由本人所撰寫的奈米課程設計,我先以「融入式奈米課程之設計方式」讓讀者了解我們是如何設計融入現有K-12科學教材的奈米課程,接著再以三篇課程設計為例來介紹奈米課程設計,作為讀者發展108課綱探究與實作教學之參考。第一篇「壁虎效應—高中奈米課程之教具設計」是我以所指導之畢業學生張惠雯和湯雅慧的碩士論文為基礎撰寫而成,此文章從文獻探討介紹各科學家對壁虎效應成因之推理論證過程,進而設計具有實驗與數據分析之高中「壁虎效應」教具;另外兩篇「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與「光子晶體—高中奈米課程設計」,是我從《奈米科技K-12系列叢書—光子晶體》與《奈米K-12科技叢書—蓮葉效應》兩套著作中(何慧瑩、盧秀琴,2014a, b, c, d;2016a, b, c, d),擇其中兩篇重新撰寫成,這兩套叢書是本人於臺灣推動「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中心」時期,參與了由臺灣大學宋家驥教授所主持的北區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中心的計畫,在此計畫項下與盧秀琴教授所共同發展的奈米課程叢書(盧秀琴、何慧瑩,2014a, b, c, d;2016a, b, c, d)。「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從分析奈米科技中常見的「蓮葉效應」(Lotus effect)基礎原理開始,介紹我們所設計的國中「蓮葉效應與力平衡」教學模組與教具,並依據課程設計的專家概念圖,規劃出蓮葉效應奈米課程。「光子晶體—高中奈米課程設計」一文將介紹奈米科技教學中常見的「光子晶體」,包含其基礎原理,並從基礎原理出發,發展出適合於高中使用的課程。
n 參考資料
何慧瑩、盧秀琴(2014a)。K-2「紫斑蝶和奈米阿寶」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5-9)
何慧瑩、盧秀琴(2014b)。K-2「紫斑蝶和奈米阿寶」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6-6)
何慧瑩、盧秀琴(2014c)。高中「光碟讀寫機制與其光子晶體現象」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82-7)
何慧瑩、盧秀琴(2014d)。高中「光碟讀寫機制與其光子晶體現象」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81-0)
何慧瑩、盧秀琴(2016a)。高中「從蓮葉效應到自組裝」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8-4)
何慧瑩、盧秀琴(2016b)。高中「從蓮葉效應到自組裝」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7-7)
何慧瑩、盧秀琴(2016c)。國中「蓮葉效應與力平衡」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6-0)
何慧瑩、盧秀琴(2016d)。國中「蓮葉效應與力平衡」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5-3)
盧秀琴、何慧瑩(2014a)。國小「彩蝶效應與光柵實驗」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7-3)
盧秀琴、何慧瑩(2014b)。國小「彩蝶效應與光柵實驗」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8-0)
盧秀琴、何慧瑩(2014c)。國中「彩蝶效應探索活動」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80-3)
盧秀琴、何慧瑩(2014d)。國中「彩蝶效應探索活動」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9-7)
盧秀琴、何慧瑩(2016a)。K-2「我看蓮葉效應」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2-2)
盧秀琴、何慧瑩(2016b)。K-2「我看蓮葉效應」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0-8)
盧秀琴、何慧瑩(2016c)。國小「蓮葉特性與模擬蓮葉效應」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4-6)
盧秀琴、何慧瑩(2016d)。國小「蓮葉特性與模擬蓮葉效應」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