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自疫情於2019年底爆發以來,各種國際會議已從實體轉變成線上會議或是結合實體和線上並存的會議型態,後者並存的狀況大都是在疫情較為舒緩尚得以群聚的國家(如臺灣),大部分的國際會議都轉型為以線上會議為主。今年(2021)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雙年大會(General
Assembly)和世界大會會議(World Congress Conference)主辦國是加拿大化學會[1],原預定在蒙特婁舉行,但受到疫情影響,在長久期待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業界人士和研究人員與會後,最終仍是忍痛改採線上會議的形式辦理。此次,除大會專題演講外,所有講者或海報展全都是事前錄製影片,放在網站上供與會者事前觀看,而大會安排的時段是以討論各報告者的內容為主,直接採線上提問與作答,不再有現場口頭報告。雖然演講者和與會者仍可線上交換意見,但因為隔空對話,總覺得少了點人與人之間現場互動和大廳走廊間對話的交流機會,剩下的只是在線上一間間的會議室間游走與短暫的線上提問罷了,很不踏實的感覺,不知這情況還要持續多久?
今年化學教育類的報告有20多篇是與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有關的主題,這是一項由IUPAC和多個團體贊助的計畫,參與的各國研究人員大都是將系統思考運用在大學化學課程(如普通化學或有機化學),藉由與生活相關的大主題(如全球暖化、氮循環等等)出發,將系統內的各個化學概念和反應機制以系統思考的取向來設計課程,強調因果關係、變因之間的交互作用、與環境的關係、部分與整體的關聯等等,以協助學生認識化學、關心周遭環境、運用化學知識於情境問題中,並瞭解情境問題的屬性為整體的複雜系統形成的,同時在問題解決時,單一因子是無法解決複雜系統的問題,而必須考慮系統中各成分相互影響的關係,以達見樹又見林的學習目標。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或是教學都較少見,但是國外大學化學教育似乎已形成一股研究與實務工作的主流,值得持續的關切。國內中學有選修課程和探究與實作課程,納入系統思考的課程設計理念,可以帶領學生關心社會性科學議題,以較大的系統尺度和較宏觀的視野去看待環境問題和化學領域。朝向系統思考的課程設計,是個非常值得努力的方向。
本期專刊是以介紹教育部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而規劃的化學學科教材教法一書,該書已於2020年12月出版,計有13章,從化學教育的目標、化學學習心理學基礎、課程設計、教學與評量、社會性科學議題、示範實驗、科技在化學教學上的應用、大學指定考試試題分析和科學展覽等主題皆包含於內。本次專題特邀作者們簡介該書章節內容,以導讀方式撰寫,提供教師教學之參考。最後,本期的常態性文章是臺灣大學化學系楊吉水教授就探究與實作課程中如何設計素養導向的試題提出個人的觀點,說明素養題的專業學科知識門檻不需太高,但要能讓學生展現其思考、推理、分析及推論實驗數據的能力。在探究與實作的教學中,適切的素養導向的評量試題應需與教學具有相輔相成的功能。
[1] 註: 在IUPAC雙年會會議上,會員國投票表決加拿大團隊得於2027年再次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