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藝術的融合:金屬版畫的修復研究探討-以楊英風作品為例 ∕ 王瓊霞

星期三 , 9, 3 月 2022 在〈化學與藝術的融合:金屬版畫的修復研究探討-以楊英風作品為例 ∕ 王瓊霞〉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image_pdfimage_print

化學與藝術的融合:金屬版畫的修復研究探討以楊英風<常新>作品為例

王瓊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楊英風的金屬版畫<常新>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臺師大)生科系校友洪三和老師的收藏作品之一,因懷抱感念與回饋之心將其歷年珍藏之名家作品贈予母校典藏。臺師大典藏作品是歷年美術系畢業校友與師長的留校之作數量超過三千餘件,為本校重要文化資產和台灣藝術史上最珍貴的脈絡史料。臺師大也是在教育體系中擁有美術系所,與兼具大學美術館及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文保中心)的唯一一所大學。典藏媒材橫跨國畫、書法、油畫、水彩與版畫、設計等繪畫作品為大宗,金屬材質作品甚少,因楊英風大師為臺師大美術系校友,作品修復前已有歲月下損傷,最主要劣化問題產生是因台灣海島型潮濕氣候影響造成本案文物金屬表面全面性的氧化滋生鏽化物,2020年臺師大選件會議決定將本文物優先修復。

此金屬版畫作品修復前經光學攝影檢視劣化現狀外,另使用非破壞性X射線螢光分析X-ray fluorescence, 以下簡稱XRF檢測金屬版材質得知主元素為鎳Ni)、Al、鐵Fe)組成的合金材質,將可提供修復人員進行修復前的材質解析與修復執行移除鏽化物的評估判斷,本文以此案例探討介紹修復方針與內容、展示與保存形式。

 

n  修復前作品現況

一、楊英風 金屬版畫<常新>

(一) 作品簡介

是知名藝術家楊英風(1926~1997)所創作的金屬版畫作品。楊英風大師是台灣宜蘭人,曾先後求學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今東京藝術大學)、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臺師大藝術系(美術系前身)。日本求學時期師事朝倉文夫(1883~1964),朝倉在日本素有「現代雕塑之父」及「東洋的羅丹」之美譽,對於楊英風的雕塑、景觀等啟蒙無不有影響,並展現於在楊英風後期作品上,善用現代主義的抽象造型、不鏽鋼材質融入自身東方及宗教的哲學思維創作大型景觀雕塑而聞名(「楊英風」,2022)。

本件金屬版畫作品經查詢後,作品主題構圖同不鏽鋼雕塑<常新>,都為響應1990年聯合國訂定的環保地球日所創作,以循環帶飾圍繞圓球的構圖表達地球的不息運行(楊英風數位美術館,2004)。本件作品的創作年代依據左下方作者的題字落款為1990313日,並於右側闡述作品創作意念,「常新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生命的延續在平衡萬物自然之生態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請付出熱情與關懷 促使大地常新 生命永不停息」,說明採中、英文對照(見圖1)。製作技法推論應為使用金屬蝕刻(Etching)技法金屬蝕刻是採取各方式將版面保護遮蔽、裸露,透過酸性化學液進行腐蝕的化學作用腐蝕效果取決於酸的濃度溫度變化和時間的長短(林雪卿鐘有輝2018本作品另加工製出主構圖。

clip_image002

1:楊英風 金屬版畫 <常新>27.6 x 37.3公分,厚度0.1公分

(二) 修復前劣化現況

修復前攝影:針對作品修復前的整體狀況的調查紀錄。進行可見光(正面光、側面光)、非可見光(紅外光與紫外光)攝影與使用非破壞性XRF儀器輔助分析金屬版材質。透過上述不同特殊光源的攝影記錄與非破壞性的檢測,可幫助全面性了解作品材質及損傷的狀態與做出適當性的修復處置判斷(見表1)。

  1修復作業流程

clip_image004

作品修復前經使用卡紙開窗裝框,背面以紙膠四邊黏貼將三夾板固定在框體。卡紙、三夾板與紙膠膠帶都是市面裝裱店家常見與使用的材料,相對於無酸材料更便於取得與價格便宜。這些材料會逐漸隨著時間容易酸化變色,容易促使有機文物紙質、織品等)發黃長斑,外加台灣多雨潮濕氣候環境影響,文物常受發黴、黃化及滋生褐斑等問題所擾。本案經評估相關修復前檢視資料後判斷本次為初次修復先前應無修復過,從外框背面紙膠早已發黃劣化與無遭撕開等跡象推論,作品經裝框後就一直維持在框內,詳見以下圖2~3說明。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2作品修復前為卡紙開窗裝框,背板是用酸性三夾板並以紙膠黏貼固定於框體上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3作品從外框分離後,可見在作品背面四邊使用透明膠帶黏貼固定在卡紙上

從作品與外框取出後可看出裝裱結構是將卡紙開窗露出畫面,背面則使用四條卡紙圍繞作品四邊再使用透明膠帶黏貼在文物四邊與卡條固定(圖3)。經檢視後文物最大劣化問題是背面有大量附著物,更進一步採取顯微近照攝影判斷應該是金屬版長期處於溼度過高環境,金屬表層氧化腐鏽生成氧化衍生物(圖4。另因卡紙正、反面皆有明顯肉眼可見的褐斑與經紫外光檢視有螢光現象也是卡紙有長期受潮導致發黴的狀況(圖5)。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6

4金屬版背面經側面光檢視,有全面性的未知附著物。經實體顯微近拍觀測應為金屬版氧化腐鏽衍生物。

clip_image018 clip_image020

5在紫外光365nm檢視,卡紙上褐斑有螢光現象應是長期處於溼度過高環境致使發黴的狀況

執行修復前須釐清金屬版畫的基底是何種材質組成,才能知曉如何進行移除表面氧化衍生物,可藉由XRF分析儀檢測被測物的元素組成(具有定性與半定量功能)、無須破壞文物取樣分析。針對金屬版畫的分析處如圖6(右圖)所標示有三個區域。XRF檢測分析得知金屬底板檢測點1組成主元素為鎳NiAl、鐵Fe,次要元素為銅Cu、鎵Ga,微量元素為鈦Ti。檢測點2的主要組素幾乎相同於底板,不過鎳Ni的向量更高。檢測點3主要以鎳NiFe為主,次要元素為鈷Co,微量元素為錫Sn、鋅Zn

clip_image022 clip_image024

6運用手持式非破壞性XRF分析儀器檢測金屬版材質檢測點1-金屬底板銀灰色檢測點2-主題構圖內的亮灰色檢測點主題構圖內鐵灰色

clip_image026

7金屬版XRF檢測圖譜:三處檢測點疊圖比較Brucker Tracer III-SD Handheld XRF, Rh tube

透過科學檢測XRF的分析可知道文物的金屬基底材成份應為鎳鋁鐵合金為主,正面畫意主構圖鎳的向量線很高,推論可能有後加工鍍鎳處理。

n  修復執行

本作品最大劣化問題在於金屬版背面長期受潮造成氧化腐鏽衍生物,修復處理方針是朝向完全性移除這些鏽化物為目標。本件作品身為文物文化財不可使用拋光打磨這類破壞性方式處理,評估尋找出適合的除鏽藥劑後,再進行模擬測試藥劑的濃度與合適的反應時間後才可正式進行修復作業。因先前已調查了解本作品技法使用酸液蝕刻液製作,選擇移除鏽化物也是初步傾向以酸性藥劑為主,使用後不會造成金屬版表面損害與變色,材質為合金成分複雜尚有其他添加元素,這些經由檢測所的到的資訊都須納入本案的修復方針評估。

修復執行作業內容:

移除作品背面的透明隱形膠帶及殘留膠漬(圖8-9

全面性的表面乾式清潔針對作品正、反面初步使用修復用煙燻海綿將灰塵表層淺層鏽化物附著物等擦拭移除

三、其次依修復前的模擬測試除鏽結果(濃度、作用時間)針對腐蝕較深層的鏽化物進行低濃度的酸性溶劑處理移除根據腐蝕深淺調整次數,盡可能避免破壞金屬合金版表面的氧化層。若對反應時間與濃度掌握不慎,將造成比較深的鏽化物會跑到下層的氧化膜內(圖10-11

四、設計保存維護形式:作品修復完後建議存放於金屬抗氧化保存袋內保存有展覽需求再將作品從金屬保存袋中取出放置於無酸卡紙開窗的夾裱中並裝框展示。展覽結束後確認文物狀況無誤後再放回金屬保存袋中(圖13

clip_image028 clip_image030

8:以可溫控熱風槍適度軟化膠帶將金屬版與酸性卡紙分離

clip_image032 clip_image034

9:待可溫控熱風槍適度軟化膠帶後,使用精密碳纖頭鎳子(避免鎳子尖端刮傷金屬表面)小心揭除,殘留膠漬再以豬皮膠(rubber cleaner)沾黏移除

clip_image036 clip_image038

10:用細筆將低濃度酸性藥劑薄塗在衍生物上謹慎控制反應時間後立即使用棉花棒小心擦拭移除鏽化物

clip_image040

11:移除氧化腐鏽衍生物前

n  保存維護與展示

因本件作品為金屬文物,修復後以密封保存於金屬抗氧化保存袋(Corrosion Intercept)內,可避免文物作品遭受不必要的環境潮氣再次引發腐蝕鏽化物若有展出需求必須配戴手套將文物作品從保存袋取出並置入為展覽專用的無酸卡紙夾裱內與裝框展出

clip_image042 clip_image044

12:修復後作品放置於金屬抗氧化保存袋中保存,待有展覽需求時再將文物取出裝入無酸開窗夾裱中展出這類無酸卡紙夾裱與外加無酸瓦楞紙型式為臺師大文保中心針對修復後文物所設計的強化保護措施。

n  結語

文物藝術品的樣貌不斷地經由創作者展現其意念陳述,技法與材料也與日俱新,對文物修復人員無不是一大挑戰。所幸拜科技發達所賜,藉由使用非破壞性且無需破壞文物取樣的檢測方式即可事先獲得文物材質的資訊並且輔助修復判斷,本案也如預期規劃的內容順利完成修復

n  致謝

    感謝本校客座日籍教授森純一指導協助

n  參考資料

林雪卿、鐘有輝(2018)。版畫10153-57)。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楊英風(2022。在中文維基百科。檢索日期:202222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楊英風

楊英風數位美術館(2004)。美術作品常新檢索日期:2022120取自

http://yuyuyang.e-lib.nctu.edu.tw/collection/view1.asp?keywords=%BBR&SelectItem=&db_menu=&view_db=artWorks&no=I0135&form=%B4%BA%C6%5B%C0J%B6%EC&workstype=%AC%FC%B3N%A7%40%AB%7E

Loading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