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星期六 , 12, 3 月 2022 在〈第四十六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image_pdfimage_print

第四十六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我自幼追隨薛清茂老師習畫,主攻山水,勾皴擦染點五個基本功法,由近而遠,由濃到淡,在宣紙上每一筆都要思考過再落筆,否則來回的走筆痕跡將毫無保留的呈現在畫面上。早期習作以黑白為主,墨色就成了主角,如何在一支畫筆中展現時而渲染時而毛澀之感,那就非得要對毛筆、紙張、墨條、水量有所掌握,俗稱筆性、紙性、墨性和水性要了然於心,假以時日的反覆練習與心領神會,方能完成一幅堪稱有山有水的畫作。隨繪畫筆觸工法逐漸精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使用顏料為畫作上色,藤黃、花青、赭石、石青、胭脂等等都跳上石頭、樹木、花朵、人物、屋舍,突然畫作變得有生氣了,那真是作畫時最愉悅的一刻了。張大千的中西合璧、在具象與虛象之間的遊走,用色大膽、豐富鮮麗,其中使用過的「中國藍」就是出自於一位有化學背景的宋國華先生,張先生的畫中有些頗具特色的藍便是來自宋先生的花青、石青、石綠等的調和,這些顏料的化學成分含有靛藍(C16H10N2O2)、亞鐵氰化鐵(普魯士蘭,Fe7(CN)1814H2O)、碳酸銅礦俗稱藍銅礦,Cu3(CO3)2(OH) 2)水合鹼式碳酸銅俗稱孔雀石,Cu2(OH)2CO3為黑與白的國畫添色就如同將一個木偶賦予生命而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孩(皮諾丘)一般,多令主人雀躍啊!

多年後因孩子們學畫之故,我因緣際會的重拾畫筆但這次學的是西方的油畫和壓克力畫,發現東西方在繪畫上真是大異其趣,油畫由遠而近、由淡到濃,反覆疊加的畫法,與國畫迥然不同。剛開始畫油畫時,老改不掉謹慎下筆的態度,孰不知後續堆疊就可以將不稱職的顏色或是不經心的筆觸蓋過去,如此說法似乎對西畫有所不敬,我學西畫時間不長只能很粗淺的描述心中不成熟的想法,不能在此班門弄斧。兩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知道化學系林震煌教授在美術系開修復畫作的課程,剛好與我的背景和興趣有關,獲得林教授首肯後便去旁聽了幾堂課,林教授娓娓道來分析化學儀器和原理在修復畫作的應用,如從化學的角度去看修復時的顏料如何正確選擇(是否符合畫作當代就已經發現的顏料),也從藝術的角度去看化學顏料如何融合去展現藝術之美,這門課是個跨界的課程甚是有趣,實在是個值得探索的領域,誰說化學不是就在我們身邊嗎?!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學油畫時,油畫老師告訴我,俄羅斯的修復畫作的碩士學位要求學生必須有化學背景才能入學,的確,要修復一幅畫,顏料、紙張等的挑選,以及材料的分析在在都是學問,豈可輕忽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化學與藝術共同譜出一首美妙的圓舞曲!

本期專題為化學與藝術的融合之旅,特邀甫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改為美術學系與化學系合聘的林震煌教授擔任客座主編。本特刊除林教授的導讀外,還有臺灣科技大學陳鴻興以科學方法找出常設展展場之展示照明的合適性,以及數位重建的未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王瓊霞以修復楊英風的金屬版畫「常新」為例說明掌握材質特性的重要性以及修復的要點。故宮國寶裝裱修復師許兆宏撰文介紹黏著劑的耐久性、王慶豪的植物色素萃取與染布課程設計、江慧玉和姚月雲,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郭雅倢的藍染、許惠媛的濕壁畫,篇篇都精彩,值得一讀再讀拓展吾人對化學與跨領域的認識。至於常態性文章則有李佩蓉和洪振方透過永續發展為主題的繪本設計傳達節能減碳的探究精神與環保意識。陳映辛、馮松林、劉融諭的做中學,以「竹山高中科學宅急便」科學闖關活動和植物萃取等實驗,提供學生進行探究、實作、到志工服務活動,將所學以科學語言再傳達給其他同學,該課程有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與提升溝通能力李俊穎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的疫情而採用遠距線上實驗教學,並於教學前寄送實驗材料包至學員家中,使實驗課仍得以實施,可供教師參考。

: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507d31a4-1f01-4058-bed4-48f0c458dc39

Loading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