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科學議題導向的化學教學
李松濤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在我國以素養導向為主的新課綱概念架構中,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在於培養出具有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而問題解決的能力則是科學素養概念中最重要的養成目標之一。在科學教育的研究主軸中,有關「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 的相關探討已有多年,其價值在於此類議題的探討同時涵蓋了科學知識、科學歷程、科學認識觀,科學本質觀,乃至科學社會學與科學價值觀等各項科學教育的重要內涵,無疑地是一種非常適合於科學素養培養的教學切入主題。
所謂「社會性科學議題」,通常泛指一切有爭議的社會性問題,其內涵在概念理解和實施程序上都與科學有相關性,爭議的起源主要是因為此類開放性的問題往往無法順利地找到明確的問題解決方案,因為包括政治、經濟和倫理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此類議題的問題解決歷程,諸如目前常看見的氣候變化、基因改造、核能運用,乃至最新的新冠肺炎疫苗等主題,都與此類議題的特徵相符,而此類議題在科學教學時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也值得關心科學教育發展與實踐的社群夥伴們繼續深入探索。
本期《臺灣化學教育》電子期刊的專題為「社會性科學議題導向的化學教學」,非常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邱美虹教授邀請本人擔任這期文章的客座主編,我們總共收集到五篇相關文章,其中,國立嘉義大學林樹聲教授的文章題目是「應用社會性科學議題於科學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該文首先說明「科學/技學/社會」(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TS)和SSI之間的關係,然後闡述SSI在科學教學與學習的成效,接著提出可以在科學教學中實踐SSI的相關議題、對應的教學策略和評量方式,最後則針對科學教師實踐SSI教學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出相關的建議。其次,國立東華大學李暉教授的文章題目是「社會性科學議題導向的化學教學―食安議題的化學教學」,該文則是以SSI在食安議題、媒體環境與化學教育的概念交集中,提供了針對非自然學科背景大學生選修課程的設計思維,特別強調在化學相關議題上能引導學生探究與實作,釐清SSI的本質,以培養出媒體識讀的理性思維。接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洪振方教授研究團隊的文章題目是「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化學教學」,該文嘗試結合責任漸進移轉(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 GRR)的結構化四階段教學模式與Toulmin’s argumentation pattern (TAP)論證模式,以台灣的再生能源、核能與火力發電方式對生活與環境之影響的社會性科學議題,設計對應的教學流程,希望可以藉由培育學生重要的科學素養以使其成為自主獨立的學習者。
最後二篇文章是有關國小自然科學的SSI課程設計,分別由國立臺南大學陳致澄教授研究團隊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黃琴扉教授提供,題目分別是「社會性科學議題融入小學自然科學領域化學教學之可行性探討」以及「國小綠色化學視訊實驗活動設計與實踐」,前者主要透過課綱分析找出國小階段與化學教學有關的跨科概念,輔以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核心目標的對應,再蒐集與化學生活有關的新聞議題,提出一些能在小學階段落實的SSI導向化學教學方向與小學階段實施SSI導向化學教學應注意的事項;後者則是在這二年疫情影響實體教學的前提下,探究如何將綠色化學觀念引入視訊課程的實驗中,希望探討視訊實驗課程的可行性。
整體而言,本期電子期刊所呈現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導向的化學教學」相關文章內容同時呈現了理論與實務等面向的內涵,除了希望可以提供有興趣的化學教育者一起參考之外,也期待讀者與作者之間可以有後續的延伸對話或討論。最後,要再一次感謝前述五篇文章的作者群,您們的貢獻為我們的化學教學社群提供了一個高品質的交流平台,也非常感謝編輯助理夥伴們的協助,更要歡迎長期關注本電子期刊的讀者群,跟我們一起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思考激盪!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