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際理事會(InternationalScience Council)治理委員會委員及Fellow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在後疫情的六月,我來到巴黎出席國際理事會(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SC)的治理委員會,這是自去年獲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推荐參選並獲選為ISC的治理委員會委員後,首次參加由ISC辦理的實體會議,此次會議主要是讓委員們可以面對面深入討論該組織的未來、2022-2024年的行動計劃(Action Plans 2022-2024)以及ISC對COVID疫情與永續發展的回應。
國際科學理事會是一個非政府組織,於2018年整合國際科學理事會(1931年成立的ICSU)和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1952年成立的ISSC)的組織,其會員包括200多個國際科學聯盟(Unions)和學會(Associations),以及國家級和區域性的科學組織(含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的研究理事會)。ISC的願景是將科學作為一種全球公共利益(Science as a Global Public Good),不論是科學知識或是科學資料都必須是可普遍獲得的、其利益也必須是共有的,而在科學實踐面上則應具有包容性和公平性、關心全球重要的國際科學性議題和研究,促進世界各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創造性及持續和平發展(詳見https://council.science/),尤其是面對永續目標預定達成的2030年已近以及新冠疫情的發展,更是積極透過多元方式結合各領域科學家的力量來協助各國面對新冠疫情(如COVID報告,ISC, 2022)。
由於組織再造,作為ISC第二屆治理理事會委員的我們對於如何發揮組織跨領域專家的能量、促進彼此的合作、透過科學研究與溝通來服務科學社群與各地區的人們、勾露出共同的願景與提出解決全球科學議題相關的可行方案。以2022-2024擬達成的行動計畫為例(詳見https://council.science/publications/action-plan-2022-2024/),目前ISC規劃的有五個領域的議題,由次委員會來進行細部的討論,這五個領域分別是,領域一:全球永續;領域二:數位世代的科學和科技;領域三:科學政策和公眾對話;領域四:改變在科學和科學系統中的實踐;領域五:科學自由和責任。每個次委員會的成員都必須針對該組所賦予的工作任務加以分析與提出方案,從關注疫情的發展、對烏克蘭戰爭的立場到性平問題、推動數位資料的共享、以及建立全球重點區域的駐點辦公室以推動基礎科學研究與討論科學相關議題,讓ISC可以為科學社群及公眾福祉多做貢獻。對我而言,從國內的學術組織(科教學會和化學會)到國際專業學術學會(NARST)及各國的化學會所組成的聯合會(IUPAC),再到由科學和社會科學社群所組織成的跨領域團體(ISC),這些機會讓我有與相同和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和人士交流,讓我有更多的看見與學習,也認識到世界各角落都有許多願意在自己的研究之外為更多的人服務的志工,他們獨特的經驗(有大學校長、政府高層人士、國際組織領導人、醫學專家、總統級科學顧問等等)都讓人欽佩,也是學習的對象。在這一屆當中,委員會會致力於Science as a Global Public Good!
最後,本期是以社會性科學議題為主題,亦是彰顯科學與社會不可脫節的關係,而基礎科學更是解決社會性科學問題的基礎。感謝此次專刊主編李松濤教授的規劃以及各篇作者的賜稿,使本期期刊內容豐富,對中學推廣社會性科學議題融入學校課程有具體的方案可循,也期待學校科學課程可以延伸知識的學習到知識的應用,以情境化的學習讓學生加深對科學的認識。而兩篇常態性文章皆以實驗為主,非常實用且具創意,可以立即為教學使用與參考。
參考資料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2022). Unprecedented & Unfinished: COVID-19 and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and Global Policy. https://council.science/wp-content/uploads/2020/06/UnprecedentedAndUnfinished-OnlineVersio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