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高中生化學交流:推動高中化學教育臺日交流 / 陳竹亭

星期三 , 7, 9 月 2022 Leave a comment

台日高中生化學交流:推動高中化學教育臺日交流

陳竹亭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
jtchen@ntu.edu.tw

  • 參與高中化學教育緣起

在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執教的三十年中,高中化學教育是我長時間關懷,同時在實務工作上長期參與的領域。

回國第二年就被系裡派到教學最前線去教化學系的普通化學。這是一份有相當難度的工作,同時也是一份莫大的榮譽。

時為1987年,化學系普通化學為兩學期課,使用英文教科書;每學期4學分,再加上兩學期各1學分、每學期約12-14週的普通化學實驗,教材是系內教師自編而成。化學系同時兼顧全校逾千學生的普通化學共同課程和實驗,當時系內有十多位全職佔缺助教,所以擔綱本系普化教職,其實是兼管了系裡最大規模課程的教學行政任務。

因此就順理成章地參加了清華大學化學系鄭華生教授主導的全國普化改進計畫,得以及早認識了全國化學學術及高中化學教育學科領袖們和大考、闈場負責人。

在實踐方面,臺大化學系剛巧是負責高中化學教育和化學科大學入學考試的重要單位。1991年,適逢教育部在推行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系中資深的羅銅璧院士擔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任,我在劉廣定教授的引介下,參加了大考中心的命題委員工作,因而有了大學聯考命題的訓練機會。

有過大考命題和入闈的經驗,對高中教學實務和試務行政都是難得的經歷,參與高中化學科各種學習、實驗、測驗、評量;教師的評覈、職前或在職的師資培訓工作都是絕對的基礎,也是往後參與高中化學教育各種活動評量的重要資歷。

當然身為化學教授本行的研究經驗及博士訓練的科學哲學和教育哲學的實踐基礎也成了參與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後盾,使得我參與化學教育工作時學習自己沒有受過的科學教育時,也能與時俱進,逐漸地感到能夠登堂入室。

回國十年後,除了自己本身的學術研究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在高中的化學教育方面也有了些心得,建立了一些經驗與信念。我相信高中化學絕不是普通化學的淺易版,當然普通化學更不是高中化學的英文版!

高中教育自有其教育的主體性質,大學教師在參與高中教育時不宜喧賓奪主。假自身化學前瞻知識的深廣為優越條件,而僭越地扮演中學教育的主導角色。反而必須尊重高中學校及教師的主體角色,相互對話,做好協作任務。

  • 科教館科展評審與國際科展

千禧年後,楊寶旺教授從本系退休,就推薦我參加科展評審,於是有機會開始了科學展覽化學組的審查工作。最初是參加縣市科展,通常是台北市的中小學科展,當時因為教師或家長代做科展的傳聞不斷,科展活動對升學的幫助不大。和其他化學競賽相較,學生參加科展的意願也就相對低落。許多同事忙於研究,也不甚願意參加科展評審。我還是秉持著科展是實施「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的主要方法,認為理當竭力支持。

圖1:「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活動(照片提供者:陳竹亭)

專題導向學習截然不同於教師講述口授的教學方式,而比較像是高教中的研究法。臺灣的中學向來就很少在日常的課程中實踐專題導向學習,若不是科展開闢了少數學生參與的機會,臺灣中學教育幾乎沒有專題導向學習的存身之處。喜歡或長於動手學習的學生在我國的教育環境中通常是自小就缺乏被啟發的機會。假如他們對授課、考試的學習不熱衷,科展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入口。

更重要的是專題導向學習中有許多元素是講述口授的教學所忽略的。譬如資料查詢、提問、問題探究、討論、推理、論證、建模、表達、溝通等。若不是近年在108課綱中開始了「探究與實作」的學習,我國的中學教育簡直就是一個填鴨的醬缸。多元學習的機會長年來在我們的教育環境中實在是癡人說夢。

我當然也不贊成教師、家長、甚至是補習班替學生捉刀,編製科展作品的情形。但若是因此否定了科展的價值,甚至剝奪科展的機會,那就是因噎廢食。對傾向動手學習的學生將是更加的不公平。基於此,我自2000年起就開始了評審、輔導科展,推動專題導向學習的教育實踐。甚至導致退休前幾年擔任十二年國教108課綱中「探究與實作」領綱召集人的機緣。

自2003年起,就固定的審查全國科展和國際科展的高中組化學作品。科展主辦的單位是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簡稱科教館),我也就開始了長期與科教館的合作。因為科展只是科教館的任務之一,館中還有常設展、主題展和各種科教課程和科普活動。藉著與館中同仁和館長都愈發相互熟稔和更多的合作,就種下了後來推動臺日化學教育交流時,選擇以科教館國際科展為合作對象的遠因。

  • 國科會高瞻計畫

2005年國科會廖俊臣副主委與科教處處長林福來率團訪問了日本愛知縣的科學博覽會。因為看到超級科學高中(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 簡稱SSH)的學生能直接參與大學的AI機器人計畫,印象十分深刻。科教處回國後就打算推動一個由高中職主持,大學教授參與協作的新興科學科技融入課程發展的實驗計畫。

廖俊臣和林福來兩位長官找了科教處前處長鄭湧涇、輔英科大張一藩前校長、花蓮師院林煥祥前校長、臺大物理系陳永芳教授等,還有我本人組成諮詢團隊,由林福來處長親自監軍。

計畫取名「高瞻」,簡稱高瞻計畫。執行計畫的高中職以校長領軍擔任總主持人,計畫內容必須是動手做、做中學的新興科學與科技融入高中職的課程研發,正是在基礎教育中落實PBL的實驗計畫。還有大學的合作教授提出協作計劃,輔助課程發展或是追蹤學習績效。

圖2:國科會高瞻計畫(照片提供者:陳竹亭)

第一期高瞻計畫2006-2011歷時五年。諮詢委員會雖然每學期去學校訪視,實質扮演的角色是陪伴、指導計畫的成長,而不過於強調課程發展或學習績效的評核。

初始時,師生們及校長對委員們頗具戒心,但是計畫進行到期中,學校感受到委員們十分公平公正,而且的確是以課程內容的改進和學生的實際學習為關注目標,雙方逐漸建立了很好的互信,委員們也從師生身上獲得了科教實踐的第一手經驗。

高瞻的計畫實施方針包括了探究式教學法、創新課程、做中學的學習進路、由下而上的中學/大學合作。大家不難看出來高瞻經驗正是往後「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樣板。高瞻是先行者,其累聚的師資、課程發展經驗和課程成果都是推行「探究與實作」的基礎和範例。

高瞻計畫是我個人職涯投入高中科學教育的重要里程碑。不像以往的參與都只是業餘的角色,參與高瞻計畫,我投入了過半的工作時間與精力。諮詢委員中幾位科教大師都是我的導師。五年的時間,我像是修了一個科教的學位。高瞻計畫也就是我的研究案例。

2014~2016我擔任「探究與實作」領綱召集人,領綱研習委員囊括了學科專家與科教專家,雙方有很多對話的機會。我居中策應,高瞻經驗順理成章成為委員們的課程發展指南。最後學科內容設定為學習載體;學習內容呈現的是科教內涵的科學PBL的能力。最後的領綱相當於我的科教學位論文。也不枉我的五年高瞻經驗。

  • 初次訪視日本高中

高瞻計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推動國際交流。2006年諮詢委員和計畫的校長、老師們組成了一支訪視團,去日本訪視SSH計畫。我向來只有和日本的學者有學術交流,訪視日本高中還是生平頭一遭。國科會在日本辦事處的外調人員替我們安排協調訪視的對象,交通問題也都準備妥當,團隊只需要照表操課訪視。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高中教師有完整的教學權。不會受家長的干擾或遭無謂的要求。教師不必承擔學生升學的壓力,所以學生可以有完整三年的高中主體教育。不像臺灣的高中,為了升學考試,高三的教育幾乎完全被放棄,教學被扭曲。學校成了補習班,老師上課教解題的時間可能比教導申論理論概念的時間還多。

從教育理念的角度來看,中學基礎教育一旦嚴重的偏離了正軌,學習淪為填鴨,學生就喪失了青少年時期思考趨成熟、轉大人的心智正常成長機會。也肇使得許多大學新鮮人思想幼稚、缺乏進取心、沒有遠見。

當然在日本升大學並非沒有壓力,譬如許多學生普遍的在高三畢業後如果進不了大學,就需要去補習班補習,因此就會有補習數年才進入大學的情形。換句話說,臺灣的學校和師長必須承擔學生升學的壓力,日本則完全由學生和家長來承肩升學責任。課外補習的情形則是兩國都一般的普遍。

還有一個例子是訪問筑波大學附屬駒場高中時,一位高三學生說到他在國二時曾在臺灣嘉義遊學一年,做交換學生。學校中幾乎天天考試,卻沒有思考、討論的時間,讓他覺得在臺灣上學是一件十分無聊、痛苦的經驗。

駒場高中是日本男生的名校,相當於臺灣的建國中學。學生能夠有見地,和專家、長輩侃侃而談,相信建中的學生也能夠做到。無論如何,這位學生對臺灣教育的剖析的確是一針見血。更難得的是他在少年時期就對學校教育和學習的品質有所期許,而且見解出類拔萃,是我在臺灣的青少年中間較難得一見的!

  • 化學甲子園與臺日化學教育交流

2013年我在京都大學擔任訪問教授期間訪問了大阪市立大學。接待的是中澤浩(Hiroshi Nakazawa)教授。中澤教授和我頗有私交,也知道我對高中化學教育有所參與。他在日本正在負責一個由科技催進部 (JST) 支持的高中化學競賽活動—「化學甲子園」。競賽作品從小論文到科展報告都有。他們希望把活動擴張到國際層次。中澤問我臺灣是否有學生願意參加?

學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本來就是提升視野的機會。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與國外的人事時地物接觸,有比較,就能啟發內心尚未開拓之處;激發潛力,擴張心智中的已經萌芽的能力。雖然投資較大,不易大規模的實施。若能雙方相互交流,就能大幅增加接觸的效益。

化學甲子園正在規劃提供國外學生及教師提出作品參加他們的活動,不參與競賽,但是作為觀察員,可以和日本學生交流。我認為機會難得,當場就允諾中澤教授,回臺灣之後一定努力促成化學甲子園的交流。

其後,我一方面向臺北駐日辦事處提出報備,請他們與JST就此案相互照會。回到台北後,我聯絡了在臺大科教發展中心(NTUCASE)的陳藹然博士,她是留日的化學博士,十分適合代表NTUCASE主持這個交流計畫。同時,我聯絡了科教館的朱楠賢前館長,請教他是否可以將國際科展當作對等活動,讓科展化學組的師生能夠訪日,也提供化學甲子園得獎的日生可以來臺參加國際科展。交通膳宿費用互惠。

事情發展得相當順利,2013年的10月,藹然博士就帶了當年科展的優秀師生參加化學甲子園。2014年2月,化學甲子園就挑選了兩位學生來臺參加國際科展當觀察員。詳細情形就需要聽陳藹然博士的第一手報導了。

圖3:陳竹亭(左二)與大阪市立大學中澤浩教授(中間)於台北合照。

(照片提供者:陳竹亭)

 

1958 Total Views 4 Views Today

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