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期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名譽教授
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際理事會(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治理委員會委員及Fellow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2023年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雙年會於8月17日-8月25日在荷蘭海牙舉辦,因為新冠疫情所致,此次是事隔四年後再次以實體會議的方式來辦理,相識(見圖1)與不相識的人皆以雀躍的心情來出席這次的會議,彷彿歷劫歸來喜獲重生,話語和眉目之間不時流露出喜相逢之感。
話說本文作者與IUPAC的結緣,源自於牟中原院士在2002年將我引進IUPAC擔任化學教育委員會國家代表,屈指一算至今已21個年頭了,歲月總是在不經意中從指間滑過。在過去這段期間,個人有幸參與IUPAC各類型計畫案和擔任不同職位,因而有了服務社群和向同行學習的機會,基本上算忠誠度很高,也感謝化學會多年來給予的支持與信任,讓我有機會更深入瞭解這個組織的結構與使命以及認識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熱心化學事務的志工,展開一趟繽紛的化學教育之旅。
上過理化課的人可能知道世界上有個組織負責化學元素的命名,也有可能有些人知道那個組織是IUPAC,但可能僅止於元素命名的工作項目而已。IUPAC在1911年由一群化學家於巴黎所成立,主要是體認到化學標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針對元素和化合物命名、單位、符號等要進行標準化,以使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可以有一個共同遵行的準則。2011年還由聯合國宣稱該年為化學國際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hemistry)慶祝IUPAC成立100年以及瑪麗居禮獲得化學諾貝爾獎100年。IUPAC有50多個國際組織所組成,設有理事會、八個常設委員會(以學科內容屬性分類,如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分析化學、化學與環境等)和14個委員會(如化學教育、化學和工業、專有名詞、命名和符號的跨組委員會等),IUPAC除了透過各委員會在運作外,同時也經由各類型的計畫案來推動化學教育、化學安全、永續與綠色化學、新興科技、環境與化學、女性平權以及協助年輕學者成長等等,讓世人可以更加瞭解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化學對藥物、環境、能源、科技發展及人才培育等的貢獻,尤其是針對開發中國家提供化學教育和化學專業知識與實驗技能的服務更是不遺餘力。目前IUPAC有大約1200-1400位志工協助各項計畫的執行。在過去的20年間,本文作者因緣際會先後參加年輕化學大使(Young Ambassadors for Chemistry, YAC)計畫培訓種子教師,帶領學生和社會大眾一起進行簡易、安全且具知識性的化學實驗活動,進而推廣生活中的化學,降低社會對於化學的距離感與迷思。此外,也負責和參與IUPAC化學教育委員會,不定期透過邀請學者(Flying Chemistry Educators Program, FCEP)前往開發不同區域的國家推展化學教育並強化教師專業知能,足跡遍及菲律賓、斯里蘭卡、緬甸、衣索比亞、泰國、巴拿馬、墨西哥、克羅埃西亞、南非、模里西斯、蒙古等十多國。同時,亦代表IUPAC參與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的性別差異全球調查計畫,並以該計畫共同主持人的身分和11個科學組織的代表們合作,執行女性在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簡稱STEM)領域中參與研究及在職場上所面臨的問題之差距、論文發表趨勢以及相關的影響因子的分析,並提出建議方案,以作為改善工作、求學和研究的環境和條件之參考。
如今在服務年資屆滿的情況下,終於要說再會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回首望向來時路,從以前對IUPAC只是教科書中的名詞–是化學元素命名的組織,是那麼遙遠那麼崇高不可及的學術團體,到成為臺灣在IUPAC化學教育委員會的國家代表、化學教育委員會的主席、IUPAC理事到成為理事和最高執行委員會委員(理事選舉是由各國代表團投票分別以第二和第一高票榮任兩屆八年的委員), 這些不同層次的職位給予個人能力與見識的磨練與成長外,一路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更是啟發與支持我的貴人,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是無私的奉獻–犧牲個人研究與私人時間,有時甚至是冒著風險為事,而這些工作都不會算在升等或學術貢獻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中,但無怨無悔付出的人生價值觀,都是我終身學習的對象。雖捨不得離開卻也很快就放下了!這個旅途上必定還有更多年輕學者會貢獻他們的才智與時間、讓世界變得更好。
最後,面對12月即將卸下所有職位,感恩之外還是感恩,這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令人難忘!希望大家對IUPAC有些許的認識後,有機會也能為這個社群或是更廣大的群眾服務,讓旁人感受化學人的努力與付出,是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本期專刊是邀請新北市立錦和高級中學(國中部)鐘建坪化學教師針對「國中自然科學彈性課程設計與教學」進行專題論述,專刊共計6篇文章,分別以國中階段的議題或主題設計探究學習課程和從行政角度看課程落實的問題,如新北市錦和高中張純寧校長的校訂課程說明國中自然彈性學習課程如何面對跨領域教學的挑戰、新北市明德高中教務陳育仁主任推動協作平台及教師共備發揮資源與人才共享的功能、新北市立新北高中鍾曉蘭與新北市錦和高中國中部鐘建坪兩位教師針對國高中課程銜接可採取的策略加以評析、臺北市龍山國中鄭志鵬教師跨越學科的範疇,推動跨領域議題式課程發俺學校特色環境課程、臺北市大直高中國中部曾茂仁、王秀勻、楊全琮三位教師以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jBL)發展讓學生體會化學就在身邊的課程、以及新北市錦和高中國中部鐘建坪老師發展並落實探究與實作取向的水質檢測活動,強化學生探究問題與實際操作相互結合的科學素養。另外,還有一篇常態性文章由新北市安坑國小簡敏如教師以燃燒三要素作為雙語教學的主題,以不同的中英文用語比例進行教學,雖有重重困難,但終究在學校的支持下得以克服語言與學習內容的挑戰,並反思為來如何落實有效雙語教學。本期內容應可提供教師立即可以借鏡並運用於教學上的素材。
圖1 2021年IUPAC 四位傑出女性化學與化工獎(IUPAC 2021 Distinguished Women in Chemistry or Chemical Engineering)得獎人因當年疫情未能合影,此次特別合影留念
(由左而右: 美國Marcy Towns, 以色列Rachel Mamlok-Naaman,泰國Supawan Tantayanon, 臺灣邱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