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星期四 , 14, 12 月 2023 在〈第五十四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第五十四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名譽教授
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際理事會(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治理委員會委員及Fellow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聯合國堆動的「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asic Scie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簡稱IYBSSD)2022年七月開始到20231215日於瑞士日內瓦的CERN舉行閉幕式(https://www.iybssd2022.org/en/home/)並宣稱下一個十年是國際永續十年。此次國際年受到疫情影響,故與其他國際年不同,未由年頭到年尾以一年計。臺灣自2022年七月開始辦理各項響應活動,並於同年八月在勵進號上由蔡英文總統正式宣布啟動臺灣系列慶祝活動後,在全國各地展開各種類型的推廣活動,總數超過300多場,觸及百萬餘人(尤其是彩繪捷運和輕軌車廂)。部分相關活動曾在本期刊其他專刊中發表過,在此不贅述。

倒是自8月以來到12月,在短短五個月之間,IYBSSD計畫總辦共辦理六場活動,先於九月和十月之間辦理北中南三區的三分鐘英文短講科學創新教師工作坊,主要是因應政府未來將推動雙語教學政策,教師對於如何以雙語進行教學或是如何指導學生以英語進行口頭報告都在摸索當中而規劃與執行。本人設計此活動其目的是藉由科學創新英語短講師資培訓工作坊,引導教師培養學生將科學創新想法或科學研究的成品(如探究與實作的專題)以去蕪存菁、言之有物的方式將重點呈現出來,並透過英文以系統化的方式表達出其創新點子與做法以達到有效溝通與表達的目標,並希望透過有方向的教學可以鼓勵學生在探究與永續議題上能在活動過程中展現五力一心,即創新力、敘事力、溝通力、想像力、行動力和自信心,並為未來與國際化接軌做準備。由於這三場工作坊的活動內容不僅介紹英文演講技巧與科學論文投影片製作的精簡要則外,還包括現場實作,將科展獲獎作品改寫成三分鐘報告的素材,並親自體驗英文報告的經驗,以作為返校後輔導學生的基礎。

這三次參與教師工作坊的教師們給我們許多正面的鼓勵與回饋,讓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活動,也為12月舉辦的學生英文短講競賽作好準備。首次辦理這樣的活動,無前例可循,團隊成員卯足全力宣傳,最終有119隊報名參加,指導老師154位,243位同學報名參加,在短短五個月的準備時間有此成績,我們工作團隊都感到相當欣慰。當天的總決賽,國中生不讓高中生專美於前,各個能言善道,頗有大將之風,不論是個人組或是團體組都表現超乎預期。原來擔心的英文能力已不再是參賽學生的罩門。而報告的主題也從鎂空氣電池、碳循環抗菌材料、染料產生電能、胜肽抗菌、到海洋酸化等等永續議題,顯見學生關心的科學探究已不在侷限於課室中的學習,而是與社會性科學議題相關,經此打開視野並重視永續的時代意義。我們提供英文公開發表的機會,培養他們在國際交流中的競爭力,學生的表現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對未來與下一代充滿期待。

除上述四項活動外,另外兩項活動亦與英文有關,12月初IYBSSD@Taiwan計畫總辦與美國在台協會合作(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簡稱AIT)在台中和高雄分別各辦理一場全英文的台美永續與人工智慧論壇,參加的學校合計12所約550名高中師生出席,除主題圍繞在環境與生態永續和循環經濟與物質在利用外,還有新興科技的人工智慧議題,講師來自學界和業界皆以英文演講,而學生也以英文提問,討論意外的非常熱烈,不論是全球暖化、廢棄物再利用、新興科技發展、無人電動車或是生成式人工智慧等主題,都吸引年輕學生的好奇心與關注力,而回饋的意見也充分表達促進永續與認識新興科技是身為地球人不容忽視的課題。這一系列臺灣響應IYBSSD的活動在12月落幕,希望這一年多來的各種活動為學生和社會大眾留下一些種子(扎根科學),且維持持續關心並賦予行動的積極態度讓臺灣能永續發展(永續臺灣)

最後,本期專刊的主題為「系統思考在化學教育上的應用」,特邀中央研究院化學所趙奕姼兼任研究員擔任客座主編,旨在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應發展系統思考的能力以面對複雜與不穩定的世界,該專刊文章有邱美虹對系統思考的定義與教學現場的課程實施介紹;鄭原忠利用系統思考的框架將二氧化碳系統與熱力學知識進行連結,以建立物理化學知識架構。馮寬文與劉沂欣討論如何創造以系統思考為主的學習環境,以建立有效的學習社群,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周芳妃則運用網路既有資料設計課程並分享學生學習心得;最後一篇則是汪俊宏分享在系統思考專業成長與實踐上的心得。國內雖然在系統思考方面的教學與研究起步較晚,但若能透過改變教學方法並提升學習興趣,此舉永遠不嫌晚。

常態性文章則有七月出席第九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Network for the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9th NICE)的教授和中學教師進行分享,作者群包括周金城、連經憶、廖旭茂、劉曉倩、蔡孟佑和鐘建坪,各篇文章中針對出席在馬來西亞古晉市舉辦的會議心得與見聞提出一己之看見,下一屆的NICE將於日本山形大學舉辦,歡迎舊雨新知共同前往參與並進行交流;游文綺與胡景瀚以經典文獻評介氣態物質比重與其原子重量之間的關係,系統性介紹的內容,對化學始有興趣的讀者必定受益良多。最後是廖旭茂、施上芸、李忻慈與陳冠愷BR振盪反應的數據處理與詮釋加以討論,可作為探究與實作課程或是多元選修課程的素材。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