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推動教育創新的力量—化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社群運作 / 林威志

星期三 , 11, 9 月 2024 在〈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推動教育創新的力量—化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社群運作 / 林威志〉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推動教育創新的力量

化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社群運作

林威志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 前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內文皆以新課綱表示)強調以「學生」為出發點,期望透過「核心素養」的學習,讓學生不僅具備學科的專業知識外,更期待能培養終身學習的永動性。但隨著新課綱的推動,教師的教學方式、課程設計與評量規準,也必須隨之調整,而原本現場教師在師資培訓過程中,並未接受過相關的訓練,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調整面對新課綱的衝擊。表1為新課綱中期望教師應具備教學素養與課程設計能力,現場教師不免焦慮與擔心,自己所進行的課程設計是否達標,因此對外尋求同儕或專家學者的建議更是有效方法,因此「教師專業社群」突顯出其重要性。本文說明化學學科中心,如何以教師社群方式,從教師培訓、素養課程設計到推廣過程,做一簡要的說明。

表1 新課綱中期望教師應具備教學素養與課程設計能力

教學課程設計能力 內容說明
跨學科素養教學能力 教師應能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將不同領域的概念、技能和方法結合,並鼓勵學生跨科思考,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有助於學生理解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並關心全球議題,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ICT融入課程設計 教師需要評估不同的ICT工具,運用科技資訊於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選擇適合特定課程目標和學生需求的工具。例如虛擬實境、數位模擬、線上實驗室等
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具有生活經驗脈絡的學習情境,並運用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並調整教學思維,從「怎麼教」轉變為「怎麼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化學學科中心是教育部為推動高中新課程而成立的單位(圖1),服務對象為全國各高中職的化學教師,辦理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讓教師除了專業知能的增長外,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種子教師的建立、素養課程設計培訓與成果推廣,未來得以融入教學現場使用,既可減輕現場教師負擔,也可達成差異化教學的目的。

圖1:113學年度學科中心架構組織圖

種子教師招募為每年3月~5月招募,新進的種子教師稱為「儲備種子教師」,會視其在該年度參與研習狀況,隔年可升級為「種子教師」。由學科中心提供種子教師參加分區共備、地區研習、種子培訓等公文,讓老師在自然科共同時間盡可能不排課,方便請假及申請差旅費用。俗語說:「見面三分情」,當老師盡可能出現後,才有維持社群運作的基本動能。

種子培訓的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內容,則由研推團隊擔任課程規劃小組,事先共備規劃課程與分配講師主題(圖2),培訓內容主要參考當年度國教署師大工作圈的重點項目(例如:重大議題、ICT或AI融入課程設計)、化學科課程地圖發展(113學年主題為:有機化學),搭配化學主題實作(微型、減量減廢、綠色化學),三者結合而成。

圖2:研推團隊共備照片

每年種子教師培訓皆安排在暑假期間,為期兩天一夜(詳細規劃時間如附件),盡可能避開課務,以利老師能出席參與,先以講述法說明課程設計原理、運用工具及實際示例,老師可以實際體驗並有模仿樣本,有助於降低開發課程壓力。例如,今年主題為AI融入課程設計,就先讓老師體驗AI生成工具( ChatGPT、POE、Claude等)提供PDF檔或題幹說明,請AI生出考題、附上解析(單選、多選或非選),並生成評分規準。老師要先會使用並體驗後,才有機會於後續課程設計中真正融入(圖3)。

圖3:AI融入課程設計說明與體驗

教師聽完課程設計原理與體驗操作後,為了避免長時間持續聽講,下半場我們皆以實作課程來進行搭配,通常是利用學科能力競賽或化奧試題改編,同時結合永續綠色化學,以減量、減廢方式進行(圖4)。實作內容設定為教師可以直接將整套實作模式帶回學校,作為實驗訓練、微課程或多元選修使用,採用此模式主要是近年來實驗課程因應探究與實作而大幅增加,教師備課整理藥品負擔龐大,若能以多孔盤取代燒杯、點滴瓶取代滴管等,則可大量降低藥品消耗;若危險性較小的實驗,也能選擇改以教室操作,降低實驗室排課困難。上面這兩點,都是目前自然科教師遭遇到最迫切的問題,若能降低現場老師的負擔,其實就是增加老師帶實驗的意願與動力,讓實驗能真正落實的操作,最大受益者還是學生。

當理論介紹與實作體驗後,課程的雛型就已經大致呈現,接著就是種子老師們的燒腦時間(圖5),我們會事先將老師們以地區分組,並在同一主題(例如:有機化學)下提供不同次主題(例如:醇、醚、醛、酮等),讓教師們認領以進行素養導向課程開發,並融入相關重大議題(例如:2030 OECD知識論、AI輔助課程設計),來開發與設計未來要在學校試行的課程。以此方式分組的好處是,接下來種子教師們回到各校後,可以就近持續共備討論課程、分享經驗與持續修改與調整,同時方便彼此觀議課;又可因各校學生程度不同,來微調課程設計,達到差異化的課程設計與需求。

圖4:永續綠色化學實作與成果分享

圖5:教師依地區分組進行課程設計

第二天教師開始進行投影片製作,將昨日討論的課程設計簡要的與彼此分享交流,依照課程設計要素:主題、重要內容(概念)、重要能力、核心/關鍵問題、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等要件(課程設計表格詳如附件),與大家分享討論與修改,並藉由諮詢老師們講評,使得課程設計更臻完善,後續就可讓老師們帶回分區共備後,嘗試在學校試行並滾動調整修改,落實課程可行性,未來得以將課程發表與推廣,讓現場教師可以直接沿用並落實在教學上(圖6)。

圖6:分組發表與諮詢建議

整體而言,學科中心種子教師是由一群有共同價值信念、教育目標與願意不斷進步的教師所組成,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專業團隊,也是教師持續成長和互相支持的平台,透過專業對話、經驗交流、分享資訊和彼此學習的方式,擴展專業知能,並找出符合學生學習情境的解決方法,並實踐素養教學設計。藉由每年的種子培訓課程播種後,移株至分區共備社群,進而開花出屬於各校差異化的課程設計,也是化學科每年能持續有課程產出的動力,之後我們皆會在學期末辦理分區成果發表(如圖7架構),讓老師們在這年的成果得以分享並推廣,不但能提供現場教師完整的課程設計規劃,同時也給課程設計的教師們發光發熱的舞台,期待能有更多教師能加入學科中心種子教師或分區共備社群的行列。

圖7:化學學科中心種子培訓與課程設計流程圖

  • 附錄

113學年化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