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考試與化學評量:
學測和指考的現況、挑戰與省思
吳國良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學測和指考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以下簡稱大考中心或本中心)受大學招生聯合會(招聯會)委託,依據《大學法》辦理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與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簡稱英聽)三種考試。學測的考試科目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及自然。其中,社會考科與自然考科為綜合性科目,社會考科的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自然考科的內容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指定科目考試的科目為國文、英文、數學甲、數學乙、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及生物十考科。
臺灣從2002年開始,大學入學制度已由過去聯考的單一方式,改變為多元的入學管道。新的入學方式稱為「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此項入學的方案經由多年的演變,以目前而言,分成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與考試入學三種不同的入學管道。這些不同的入學管道,是以學測與指考的成績,作為主要的入學依據。就大考中心所辦理的學測與指考而言,學測主要使用於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入學這兩種進入大學的管道,指考則於考試分發入學管道使用。不論是考生本身、考生家長、高中教師乃至於大學端,對於這兩種考試成績相當重視,這也說明學測和指考,在大學人才選拔扮演重要的角色。
n 與化學相關的考科
這兩種考試與化學相關的考科是學測自然考科和指考的化學考科。學測自然考科為一綜合科目,化學為其中的四分之一,整份試卷68題中,化學有17題。學測是測驗考生進入大學的基本知能,全體考生皆須報考五考。化學部分的測驗範圍包括基礎化學(一)與基礎化學(二)的課程。這兩項課程皆屬於必修課程。相較於學測,指考則是屬於較為進階的測驗,其測驗範圍除了上述的基礎化學(一)、基礎化學(二)之外,還包括基礎化學(三)、選修化學(上)與選修化學(下),即高中化學的所有內容。除了測驗範圍的不同外,指考化學考科的題型題數與學測自然考科的化學部分有所不同:指考包括23~26題的選擇題和二~三大題的非選擇題,非選擇題的設計有助於評量考生主動表達的能力。
n 招生制度的挑戰
學測是屬於基本型或門檻型的測驗,而指考是屬於進階或精熟型的測驗設計,招生制度和少子化的改變受到相當的挑戰。
一、甄選入學比例不斷升高
不管是申請入學或是近年才興起的繁星推薦,以這兩種合稱為甄選入學管道進入大學比例的學生逐年提升,在104學年就有可能超過考試分發入學管道,成為高中生進入大學的主要管道。在這種情況下,所衍生的問題是,以化學而言,超過50%的高中生是以基楚化學(一)和基楚化學(二)測驗的成績進入大學,反而是完整學習高中所有化學課程的學生為少數。對於這種現象,存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學測原本就是基本門檻的設計,學生只要擁有基本知能,即使測驗的範圍少,但不管繁星或申請,都需要有高中在校成績,這種在校成績的提供,可以彌補學測測驗範圍的不足,大學校系亦可招收適合的學生。另一種看法則是,若是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並未完整學習高中課程而進入大學,這對所有的科目都存在相同情況,高中三年課程的設計意義為何?又將如何與大學進行銜接?
在這個討論過程,有專家學者建議:如果將入學考試的時間延後,讓高中課程完整學習之後,即高中課程結束之後,再舉辦大學入學考試以及繁星、申請或分發的作業,這樣或可舒緩高中教學或學習的相關問題。但是,若是綜觀目前的入學考試與入學制度的設計,除了提供學生學測考不好,還可以拼指考的兩次入學考試機會外,還可以藉由繁星或申請了解自我的興趣、性向之後,再由這些資料準備、面試過程,逐漸認識、了解大學校系之後,選擇理想校系就讀。如果將學測、指考合併舉行,考生得到所有的成績之後,再進行相關的申請、分發作業,這樣是否會剝奪了學生兩次考試的機會呢?
二、少子化逐漸衝擊高等教育
以104年度的進入大學,當年的出生人口數約為32萬5千人左右;六年之後,110年度進入大學的出生人口數約為23萬7千人左右。短短六年之間,約少了8萬人。少子化的現實面馬上就會衝擊到臺灣的高等教育。對照目前少子化的現象,愈來愈多的大學在甄選入學比例逐漸提高,如果沒有任何的設限,這種情況會逐漸惡化。在生員不足的情況下,不論是頂尖大學、公立大學、私立大學,無不卯足全力在第一階段先搶學生。按照上述人口減少的事實,未來的高中生幾乎都可以上大學,高中教育幾乎已是大學教育的預備教育,學生進入高中接受教育,是完全為進入大學作準備,換言之,高中教育的獨立性幾乎已經不存在。
n 未來入學制度可考量的方向
就入學考試而言,如果是人人都有大學可就讀的情況,入學考試的簡化勢難避免,加上學生的高中在校成績可以看到學生的長期表現,亦應作為入學考量的一部分。此外,為避免甄選入學名額對高中教學所造成的干擾,適當限縮繁星與申請入學的名額也應是政策上可以考量之處。就長遠而言,入學考試與入學制度或可考量以下幾點方向:
一、簡化入學考試和入學制度
目前的入學考試,除了學測五科、指考十科之外,還包括英聽測驗,這其中,有些科目是重複,如:國文、英文、數學,是否需要短時間之內考兩次相同的科目,可再斟酌。就入學制度而言,或可考量一般大學與頂尖大學採取不同的策略,一般大學使用較少的入學考試科目,而頂尖大學則是使用較多較複雜的科目組合。
二、甄選入學招生名額比例宜審慎評估
繁星與申請進入大學比例大幅提高,已造成高中教學現場困擾,故短時間之內,不宜再提高甄選入學名額比例,宜維持一定比例一段時間後,觀察這些不同管道進入大學的學生,表現是否有明顯差異,藉由較長期的研究與評估,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政策建議。
三、建立入學考試與招生政策的長期研究
目前,不論是入學考試或招生政策,幾乎是各抒己見,很難找到具共識的焦點。有人主張:恢復以前的聯考,以減輕學生負擔,保障弱勢;有人主張:延後入學考試,以使高中教學完整;有人主張:維持學測與指考,使學生有兩次入學管道的機會;有人主張:宜納入高中在校成績,以了解學生長期的表現。不論是何種發言,其背後的立論證據,都是相當薄弱。這也突顯在教育政策的研究,似乎缺乏實證研究的立論基礎。如何建立以證據為基礎的研究,從研究之中找出適合高等教育可長可久的政策,雖然,這可能會是一條漫長之路,但這卻是能夠突破目前困境唯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