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化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理事長當選人(President-elect)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不是要為成功而努力,而是要為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努力。
——Albert Einstein 愛因斯坦
每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或是指定科目考試總是為青年學子帶來有形和無形的壓力,即使如今已是多元入學的時代,然要進入頂尖大學,就必須忍受長期的煎熬與具備堅持不懈的毅力,這一切無非是為了那幾場〝看似重要”的考試以決定升學的命運。真是為誰辛苦為誰忙!猶記得當年同窗的高中同學提及,自進入全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的醫學系後,便不再兢兢業業唸書了,因為所有的精力都在前18年耗盡了。這樣的學習經驗並非教育的目的,但是歷史卻不斷的重複上演這齣鬧劇,而〝演員”們仍前仆後繼、賣力的演出,只希望在這場劇中扮演一個要角。學習的樂趣與求知的精神已蕩然無存。根據一項國際學生科學素養PISA(2006)調查結果顯示,台灣15歲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是低於所有參予國的國際標準值!再看看各項競賽,每位參與競賽者總是會期待有亮眼的成績,但是畢竟競賽就是有贏家和輸家,後者襯托出前者的優勢,以彰顯努力的成效。至於參與的過程所帶來的點點滴滴則非學習的重點和價值,這樣扭曲的價值觀,也曲解了學習與教育的意義。我們常對學生說,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但是當競賽結果一旦公布,大家關心的仍是排名的前後、獎項的多寡,因此與賽者的心情也就通常全寫在臉上,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根據一項調查顯示,亞洲的父母對於孩子們在校的表現仍以成績取向,成績的高低代表努力的程度,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擺一旁,該調查顯示亞洲國家的小孩獲得B或B+,父母會問為何不是A或A+,反觀西方國家的父母,面對相同的表現,回應卻迥然不同,認為如此可以有進步的空間,勇於面對結果並持續努力,同時肯定多元發展的價值。雖然這樣的研究結果不能以偏概全,但也反映出東、西方社會和家長價值觀的差異。若是孩子們在較為功利的環境下成長,學習的興趣是會逐漸在成長的過程中耗盡,對教育以及人才培育是多麼大的損失啊!
《臺灣化學教育》第七期的「本期專題」是以大學入學方式與化學評量為題,由大學考試中心吳國良研究員負責,吳研究員多年來從事大學入學考試試務工作,透過他的觀察與長期和大學命題教授及高中教師互動的結果,對大學入學考試化學試題和入學方案都有其獨到的看法。此次他特別邀請數位長期投入大學考試工作的教授撰稿剖析試題,並分享入學方案的做法與經驗,讓讀者可以對不同形式的試題取向、人工閱卷、申請入學方案、化學競賽與大考試題之比較等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在這些文章中指出以下幾個事實:1. 閱卷過程嚴謹,要求公平與公正;2. 實驗和統整性題目仍顯不足,且學生在實驗方面的訓練仍有待加強;3. 申請入學除書面資料外,更強調學生論述能力;4. 招生政策未能以長期研究入學考試的成果作為支持的證據。整體而言,在大資料時代的來臨之際,主事者應更加善用歷年來累積的試題分析對命題方式、內容或入學方案提出具體的建議並進而制定適當的政策。
本期的專欄文章尚有林煥祥教授和洪振方教授的化學小故事介紹早期原子量的制定,說明科學家如何透過觀察自然界的現象或化學反應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收集資料、提出解釋、做出結論。王文竹教授介紹已舉辦十年的鍾靈化學創意競賽,該競賽的宗旨是引起高中學生對化學的興趣為主,其特色之一是提供離島、偏遠、山區、及弱勢學校的同學以外卡的方式得以參與競賽,同時亦提供經費補助,值得讚賞。此次化學實驗有許良榮教授的改良式天氣瓶和王瓊蘭老師的硫氰化鉀與鐵離子的反應實驗,前者首先引介天氣瓶的歷史,然後設計實驗進行樟腦結晶並探究與溫度的關係;後者則是從鐵管內部產生腐蝕生鏽的現象出發來進行一連串黃褐色鐵離子的反應實驗,相當有創意。方金祥教授和黃琴扉教授設計創意微型實驗—可自動歸零的微型滴定,改善傳統式之酸鹼滴定裝置中所使用之滴定管,符合綠色化學減量的概念。翁榮源教授和廖子瑩同學介紹如何利用iPad App學習物質變化的概念,其研究結果顯示iPad App學習模組學生學習成效明顯優於網路學習模組學生,且男生較女生適合使用情境平板電腦學習模式。在多元教學法的部分,本期有兩篇文章,第一篇是由丁信中教授和陳東煌教授探討以「預測、觀察解釋(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教學策略融入科學營隊活動對高中生學習奈米概念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於營隊活動規劃的動手實驗有著高度的學習興趣與認知成長。第二篇文章是鍾曉蘭老師所設計的跨學科科學課程設,以「淡水河左岸」為專題研究的統整課程,其包含化學、地科、生物相關的概念以及科學過程技能與活動,內容相當豐富,可作為學校本位的統整性課程之參考。最後對於國小化學課程設計的部分,廖曉玲老師設計以酒精、小蘇打粉、方糖等來動手做簡易的蛇炮,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成效極佳,同時廖老師認為此活動可以配合高年級「熱對物質的變化」和「二氧化碳」的課程單元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