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亞洲化學教育國際研討會:非化學背景教師參與兩屆NICE的經驗分享 / 陳佩怡、林靜雯

2015亞洲化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非化學背景教師參與兩屆NICE的經驗分享

陳佩怡1, 2, *、林靜雯1

1花蓮縣立化仁國民中學
1, 2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您是非化學背景的科學教師嗎?對參與國際研討會感到怯步嗎?本人(第一作者)亦是非化學背景的科學教師,但正在中學從事理化教學,經指導教授(第二作者)的鼓勵及指導後,參與兩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Conference on Network for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NICE Conference)的經過。本文主要從第一作者的角度,分享一位非化學背景教師眼中,參加NICE 2013, 2015之所見所聞與心得,希望更多對化學教學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化學或非化學背景,都能一起參與這個國際研討會,相互交流與成長。

n新手進入大觀園

「教授,您有沒有搞錯對象啊!我沒有化學背景,有這資格參加嗎?去那裡,我會不會鴨子聽雷,什麼都聽不懂?參與莊嚴肅穆的國際研討會,待在裡面的我會不會如坐針氈?」一大堆的問號?指導教授也似乎看出來我不安的狀態,除了安撫我的思緒並開始介紹NICE研討會。這個研討會的參與者除了化學和化學教育領域的專家,更多數是現職教師與對化學教學有興趣的研究生,以實務經驗分享為主,大多是站在化學教師的角色思考,有的會展現自己做的教具,說明如何應用在教學上,並讓參與的人體驗教具,有的會提出自己的創新教學方法,說明進行方式和成效,藉由這個國際研討會大家互相交流、教學相長,並可藉著參加,短時間就可以收集情報並比較同是亞洲注重科學教育的臺灣、日本和韓國,在化學教學上的異同,是很難得的體驗經驗。

)。

n第一次參與:NICE 2013

NICE 2013研討會在臺灣舉行,場地設在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和墾丁福華飯店。當摘要寄過去,得知沒有被退稿的那一剎那,好像中樂透一樣感到很高興。審查建議肯定我為中輟學生做的努力,更是讓我獲得支持的力量,能夠跟社群同好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實在是一種鼓勵。雖然之後因腳骨折包裹著石膏行動不便,差點無法前往,但在榮譽心及希望獲得更多教學經驗交流的驅使下,幸好系所同學幫忙,終於如願可以追隨指導教授的腳步,參與這場國際研討盛會。

雖然已經是2013年發生的事情,但在今日,NICE 2013年的許多精彩活動仍在我腦海中留下鮮明的印象。在2013年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活動現場(見圖1),大甲高中廖旭茂與卓慶良兩位老師擔任大型化學平板(ChemPad)演示做為開幕,在台上的廖老師簡單說明原理是根據電化學的原理,他利用隨手可得且可重複使用的材料,精心製作的教具,演示效果獲得大會熱烈的掌聲並獲得頗多好評。

1NICE 2013在臺灣舉行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開幕

× 1023個,但光是這樣,學生無法順利理解為什麼一莫耳的氧,在下一瞬間卻轉換成32 g的質量。作者似乎抓住學習者害怕數學的焦慮,利用三角形的「骰子」進行莫耳和質量的轉換,骰子的邊即為分數中間的直線,骰子的每個面,化做分數的分子與分母,骰子的面還切割了一個洞口,用以替換各種化學元素的質量,轉換骰子的每個面,便可以像是遊戲一樣,幫助學生順利計算各種不同化學物質、不同莫耳數的計算轉換。此外作者很貼心地並在海報旁邊放置已完成的三角形模型教具及解說單,參與者不僅現場可以看、可以瞭解,還可以帶回家研究,並帶到教室實際進行教學(見圖2)。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海報展覽,心裡覺得很興奮,又帶回一些法寶回到教學現場。

2NICE 2013海報展示,展示者自製三角骰子模型教學生莫耳數的概念

現場有許多的教學演示工作坊,這也是NICE的特色。第一次進到教學工作坊,感受到的氛圍是歡樂、享受及學習(見圖3)。台上的講師展現他研發的教具,就好像魔法學園之魔術師,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這場教學演示的講師是大甲高中的廖旭茂老師。他在現場仔細說明開幕時ChemPad的製作,藥品是實驗室中常見的K4Fe(CN)6(aq), Phenolphthalein6(aq), Na2SO4(aq), KI(aq)。如果我是廖旭茂與卓慶良兩位講師的學生,我應該會喜歡上他們的課,但現在我雖身為教師,還不具備這樣的本事,如何可以成為這樣一位讓學生喜歡上課的教師呢?第一次參加,我便決定要跟隨指導教授的腳步,每次NICE都來參加和挖寶。

本次研討會當中,同時還有論文發表、專題演講、儀器展示等,發表者把近來的研發成果報告發表,與研討會參與者分享,在相互交流中,隨處可以感受到理論與實務的結合。這時我也發現,發表者在製作教具時,用的器具皆是生活中隨手可得物品,所以「只要我們用心觀察生活中的物品,並發揮創意與巧思」,亦可自行設計教具運用在課堂上教學,讓學生能夠喜歡化學。

在荀子禮記學記勸學篇裡,讀過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由於第一次來到這場研討會,深刻感受到資深教師們都很樂於分享、互相學習,這樣才能讓自己在學習上更加進步與成長。經過這一次的洗禮,心中暗自期許2年後,可以跟隨著林靜雯教授的腳步,繼續往日本NICE邁進。

4:本文作者參與NICE 2013於發表海報前合影

n如願以償再次準備出發

時間過得真快,在學校裡也開始接觸理化科的教學,由於個人非自然科學背景及正在接受師資培育,對於自然科學知識認知有限,如何準備?如何教導?這也是個人最大的挑戰!參與NICE 2013研討會,讓我有機會親自動手操作體驗並感受到化學學習的樂趣,這影響了我在理化課備課時的信念,在備課時,常思考要如何從生活種取材,帶孩子動手做,讓學生在學習上特別有興趣。

NICE 2015)。

n2次參與:NICE 2015

NICE 2015研討會在日本舉行,場地設在東京台場的日本科學未來館Miraikan)全名為國立新興科學與創新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Emerging Science and Innovation。舉辦地點很具巧思,大會還特別安排兩個小時的參觀,來參與研討會還可以參觀亞洲頗具盛名的科學展館,覺得十分有收穫。

此外,這次研討會有別以往的是在第一天便有高中生進行英文口頭發表,分享他們科學展覽的成果(見圖5)。這時回想起2年前的NICE 2013研討會,當時,日本便曾帶一票高中生來臺灣進行科學展覽成果的分享。只是,那時候,是以海報發表解說的形式。而今年大會則安排另一種模式,日本、韓國、臺灣都有一批高中生參與研討會,口頭發表他們的科學展覽成果。這些學生年紀輕輕,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卻是一流。這讓我想到我在花蓮教學的學生,在此也激勵我,若未來能力許可,有機會也想帶經濟允許的學生參與國際研討會,讓他們拓寬視野,增廣見聞,而不是只有侷限在學校的場域。

clip_image010

5:臺灣高中生在NICE 2015會場進行口頭報告分享超級巴克球的製作

此外,大會所安排的專題演講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臺灣的傅麗玉教授她多年來投入原住民部落,如何利用動畫、規劃原住民科學展覽獎等活動,促進原住民學生科學學習(見圖6)(Fu, 2015)。由於我服務的地方係花蓮偏鄉,大多數的孩童都是原住民,遇到的學生有些家庭功能不佳,在學習歷程中,曾在校園中迷失而被遺棄過、也有曾經遇到很好的教師,不放棄地引導他們,我發現,這些點點滴滴,學生都沒有忘記。但如何帶領這些孩童了解原住民文化及科學,提供學習機會並傳承文化,或許為當務之急。

另外,因為地主國日本參加本次研討會主辦單位對於海報展示區的用心規劃。除一般的海報外,還有一種海報加上示範的規劃,此種發表形式有利於作者親自進行解說與操作示範,大會還安排展示桌和座椅讓參與者全程投入,讓人感覺格外貼心(見圖7)。

7NICE 2015海報加範示的發表區

)。學生可透過遊戲的方式進行學習,了解化學分子的3D構造,連我都想玩。身為教師,我想,可以以此遊戲作為引起動機,進行教學改變(見圖8)。

clip_image016

8NICE 2015邱美虹教授在會場介紹分子撲克牌

n參加研討會後激勵學習欲望

雖然我的英文不是很流利,但最後口頭發表還是鼓起勇氣上台,幸好能順利在時限內報告完畢。我報告的主題是以生質柴油為例探討專家與中學生對化學新聞解讀的差異性研究(Chen, et al., 2015),共同作者除一位代理教師外,主要是我教授的四個八年級學生,我們這個兩位教師四位學生的組合,一起探討面對這個牽涉經濟、環保等諸多面向的爭議性議題,專家以及中學生在觀賞相關新聞的過程中,決策考量面向有何異同。報告完後,現場有學者提問:「身為教師,你對科學新聞的看法為何?」當時讓我訝異又措手不及回答,幸好我的指導教授,在場替我解釋題意,協助我完成回應。我認為其實教師可將生活中具爭議性的科學社會性議題融入科學課程中,除引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亦可增加課外知識,提升學生批判能力。例如,在進行此次研究的過程中,學生(Chen et al一文的四位共同作者)一開始連生質柴油都不認識,因此需先引導學生了解生質柴油的化學反應製備,而後學生親自訪問專家,也收集他們同學對生質柴油使用與否決策的理由,發現到專家決策的多面性,與同學們決策的單一性,進而增進了自我閱讀科學新聞時考量的面向,而此過程便有助於提升參與調查研究之學生面對爭議性議題時決策品質的提升。很高興現場有學者對於這樣的議題亦有共鳴。

有機會參加這兩屆NICE國際研討會累積經驗,我發現與會者都是因為熱愛學生、教學和學術研究,展現教學與創意能量的教育工作者。每參加一次,就有充電、新生的感覺。然而,目前教職的工作教學負荷大,加上學生學習意願不高,讓許多教育工作者教學熱忱逐漸喪失,導致教師抱持著安於現狀,不願奔波參與各種研討會。但個人參與NICE研討會兩次,每次皆激發我學習的欲望,加以可以看到其他國家的教師在教學上的演示,了解異國文化特長,更覺教學專業上成長許多。最後,希望藉由這樣經驗的分享,鼓勵同在教學崗位上孜孜矻矻的教師們,一起到NICE分享教學「小撇步」,一起交流挖寶,共同成長。

8:本文第一作者於2015在日本東京NICE研討會口頭報告

n結語

本文主要分享非化學背景教師(第一作者)參與NICE20132015之經驗,但從指導教授(第二作者)的觀點,這個參與過程,拓寬了科教學習的視野,提供理論與實務接軌的機會,特別是國中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並不一定是化學專業背景的教師教授化學主題,也不一定是物理專業背景的教師教授物理,很多情況需要跨科或統整教學,因此統整教學的能力亦十分重要,故此,參與相關實務教學性質的研討會相互交流,有其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感受到各方教師與研究者的教學熱忱,使初任教師覺得有教學方法的支援、也有心理層面的支持,教學之路,並不寂寞。希望藉由此文之分享,激起更多對化學教學有興趣的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化學或非化學專業背景,初任、資深教師,甚至是帶著研究生教師一起成長的大學教授們,都能一起參與這個國際研討會,相互交流與成長。

n參考文獻

Oral Presentations at the 6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etwork for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July 29-30, Tokyo, Japan.

Oral Presentations at the 6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etwork for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July 29-30, Tokyo, Japan.

Fu, L. Y. (2015). Creating a multicultural opportunity for learning chemistry. Keynote speech at the 6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etwork for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July 29-30, Tokyo, Japan.

Liao, H. Y. (2015). Rock buckyballs. Oral Presentations at the 6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etwork for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July 29-30, Tokyo, Japan.

 




2015亞洲化學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升國際觀—準大學生與NICE的邂逅(上) / 潘建彰、鐘建坪

2015亞洲化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提升國際觀準大學生與NICE的邂逅(上)

潘建彰1, 2鐘建坪3, *

1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現就讀)
新北市立錦和高級中學高中部(曾就讀)
3新北市立錦和高級中學國中部
*[email protected]

n前言參與契機

找到這個機會,當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詢問我,是否可以帶學生共同參與2015日本東京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時,我所想到的不是帶學生出國的繁雜工作與潛在危險,而是高中學生能夠在國際舞台與不同國家高中學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剛好潘同學的語文基礎能力足夠可以進行口頭報告,於是開始老師與學生一起為研討會的報告進行準備的歷程。

n行前準備教師與學生共備

行前需要確認的是口頭發表的內容、時間要求的以及聽眾對象。當時獲知消息是每位參與的高中學生需要針對全體參與研討會的學者、教師以及學生,進行15分鐘的口頭報告以及高中校園參訪交流時陳述自己科學研究作品。於是規畫幾件事情必須完成,第一件事情是需要獲得家長的同意,因為潘同學當時仍是高中生,為免爭議仍是讓家長簽下家長同意書。第二件事情是住宿問題,由於學生是第一次出國而自己也完全沒有出國自助行的經驗,雖然緊張,但也因為是日本,當時即與學生開始進行相關機票與住宿地點的確認與訂購。當出國事宜已經確認完成,即是開始準備口頭報告的內容。由於口頭報告的內容是向與會者分享學生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因此即以潘同學2014年科展作品為主體進行簡報內容的製作與發表練習。

口頭發表訓練依照時間區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準備期,即搜尋資料、將學生原先科展作品轉化成簡報內容、彼此設定完成簡報的時間以及如何使用英文簡報與演說。第二階段是整合期,即初步完成英文簡報內容,並且開始與學生討論報告內容並進行細部修正。第三階段則是完成階段,即每次能夠完整以英文進行口頭報告以及回覆可能當下發問的問題。

我們知道高中學生的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是啟發其對於科學探索的樂趣,因此研討會中的發表就不是競賽為主軸評比出不同國家的優劣勝敗,而是放開心胸闡述並欣賞其他國家相同年紀學生的成果分享。因此,自己設定的目標與期待即是學生應該要能夠從準備、參與至發表的歷程中擴展視野、展現高度並期許自己看見不一樣的國際觀點。過程中,教師以輔助者的角色自居,讓學生自行經歷所有的過程才是對學生最大的輔助,而事實證明訓練得宜的學生,在國際場合的表現是非常相當可圈可點。

建彰同學2015年六月畢業於新北市立錦和高級中學,目前就讀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他就讀錦和高中期間即認真參與相關科學活動,包括科學展覽、小論文競賽以及語文演說比賽。以下是從建彰同學在第六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口頭發表內容概要及其實際參與的感受,看看此歷程對於他在文化與認同的想法。

n學生口頭發表內容概要

我(第一作者)的報告內容主要依據當時高一的科展成果報告作為基石,主要區分前言、文獻摘要、研究問題、實驗操作、結果呈現與討論等部分。首先向與會者介紹天氣瓶裝置的由來,它主要為一含樟腦(camphor)之乙醇溶液(ethanol)和硝酸鉀(KNO3)及氯化銨(NH4Cl)之水溶液混合後放入密封玻璃瓶內之裝置。

自十九世紀起,英國即有人將其內部晶體結晶變化視為氣象預測之證據。雖然經由文獻分析發現天氣瓶內部的結晶推測可能是樟腦的結晶物,但是混合溶液是否發生化學反應以及是否可以將天氣瓶作為氣象預測的依據是仍值得探索的議題(見圖1)。有鑑於此,我的研究問題主要探討(1)何種外在因素對於天氣瓶結晶型態的影響最大?(2)根據上述問題(1),外在因素如何影響結晶物析出?(3)結晶一定只有樟腦嗎?是否會有硝酸鉀或是氯化銨的結晶,甚至是樟腦與混合溶液產生新反應的物質結晶?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

1:口頭報告之投影片,介紹天氣瓶(左),說明文獻回顧(右)

研究結果顯示溫度是對天氣瓶產生結晶狀態改變的最主要因素,而有趣的是溫度低於某一溫度時確實會有硝酸鉀的晶體析出,然而取其核磁共振光譜結果顯示仍為樟腦結晶物。我們認為對於這樣的結果可能反應了天氣瓶實質是一個物理現象的裝置,外在溫度影響內部溶液的溶解度造成溶質析出,而由於樟腦具備多種結晶狀態,因此才具備多樣化的晶型變化。

)。

n學生體認文化衝擊與感佩

一、行前的惶恐與參與的感佩

首先,我(第一作者)要先感謝任何促成這場研討會成行的人,沒有你們的付出,我的感動不會如此的深刻,也不會有如此令我眼界大開的經驗。在此,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表達我對大家的感佩,大概正如同陳之藩先生所說的:「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

前往第六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前,內心充滿著的是筆墨難以形容的期待,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擔憂也在我內心當中隱隱約約地搖擺著。張愛玲曾經說過:「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我害怕我對於知識殿堂的期待,會扼殺了我實際參與的體驗,更怕這樣子的成見,會令我大失所望、敗興而歸。

不過現在的我可以大方的向你承認,真實的體會不但沒有被預設的立場所玷汙與破壞,更令人驚奇的,是它帶給了我更多超出預期的回饋。對於這次研討會,它的確讓我從一個新的途徑學習到各種不同面向的知識財富。三天的行程,我從大環境裡觀察到了不同國家的人所擁有的不同文化。另外,從不同國籍的群體當中,我更看見了各國所分歧的處事作風。而最令我讚嘆的,是從融合文化與行為的面相後,我所瞥見的教育影響力。

(提升國際觀—準大學生與NICE的邂逅(下))〕

 




2015亞洲化學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升國際觀—準大學生與NICE的邂逅(下)/ 潘建彰、鐘建坪

2015亞洲化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提升國際觀準大學生與NICE的邂逅(下)

潘建彰1, 2鐘建坪3, *

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現就讀)
2新北市立錦和高級中學高中部(曾就讀)
新北市立錦和高級中學國中部
*[email protected]

〔承(提升國際觀—準大學生與NICE的邂逅(上))

n學生體認文化衝擊與感佩

二、大環境差異造就不同文化

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透過個體與環境互相作用而內化的結果,任誰也不可否認,一個人的價值觀在某些部份是由外在環境所潛移默化而成的。而受了外在環境影響、塑造的人們再以他們的意識形態影響著大環境的變遷。當然,我在這裡所指的「大環境」,指的是廣義的大環境,不單單是自然,從經濟到文化都是「大環境」的一隅。而如此的「大環境」,「人」扮演著一個重要的元素、一個相輔相成的角色;我們能從「大環境」的差異洞見它造就一個「人」的不同,也能夠從一個「人」的不同端詳出「大環境」的差異。

然而說來慚愧,我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從多方的角度去剖析我所見到的現象,甚至在很多細節上都因為我程度的不足而因此忽略了。所以我並不想吹捧我見到了各國的「人文」異同,而是在身為臺灣人的我對於臺灣的大環境擁有基本的認知基礎下,從不同大環境的人所發現到他們擁有的不同文化。而這點從任何地方都能夠見微知著。

一個動作或習慣所擁有的涵義,可能是存在於多個文化當中的盲點。

」不同的風格與氣質。對第一次參加研討會的我來說,邱美虹教授的「有機分子模型擴增實境」令我發現原來化學教育也可以寓教於樂。如此將紙牌遊戲與分子模型的概念結合真的是令我驚呼連連;而傅麗玉教授的報告更讓我對於「飛鼠部落」3D科學動畫感到由衷的敬佩。從台上傅教授娓娓道來節目的製作過程,雖然台下的我無法親身體會,但當看到「再探飛鼠部落」勇奪第48屆電視金鐘獎動畫節目獎的紀錄影片,那一剎那真的開拓了我對於科學教育的看法與格局,內心盡是說不出的澎湃;廖心妍與蔡尚峰兩位同儕更是使我感嘆過去自己努力的不足。同儕的口頭報告精彩程度當然不在話下,而更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各位研究內容的深度,就連現在的我也深深感到佩服。從其他同為臺灣人的成就當中,我感慨自己的眼光狹隘,從未真正了解臺灣的大環境。

而韓國同儕也相當讓我驚嘆。以素色典雅的簡報風格搭配上流利的英文報告,我能深刻的從一張又一張的研究照片中感受到追尋科學真理所付出的汗水。同時,首爾國立大學的Dr. Dae Hong Jeong那活潑又生動的報告內容,不僅渲染了在場的氣氛,更是在充滿幽默的互動下,成功帶領著我體驗到科學教育的歡樂。另一方面,日本同儕的報告更是一個使我仿效的標竿。報告的內容紮實、專業,彷彿全身投入研究當中一般,是學生當中表現尤為突出的。

研討會的最終日我們前往了東京學藝大學附屬高中的參訪(見圖2),它讓我看見了日本「大環境」的不同。校園裡不僅有著更多增進學生視野的活動安排,也提供了更多的空間給學生發揮自己的專才。而這項特色從參訪前所拿到的簡介內容就可以略知一二。

與附屬高中內的國際學生、當地學生及一同參與研討會的同儕們在學校實驗室內進行「藍染」布料實驗著實讓我大有所獲。從自我介紹開始,生澀的我們慢慢認識了彼此,接著開始融入在實驗的過程裡,愉快的氛圍使我明白原來對於化學的感動各個國家皆是相同的。在海報口頭部分,對著有興趣的人分享自己的研究、看著有興趣的研究分享自己的看法這實在讓我開心不已,最重要的,是在報告的過程裡所見到日本人對於細節的要求與堅持,如此的態度造就了引人入勝的報告,實為令我甘拜下風。

2:與臺灣學生廖心妍於東京學藝大學附屬高中參訪

還記得當時與日本學生的談天內容當中,她向我說道日本人就是比較害羞與內斂,然而我認為如此的說法也是一種謙虛的解釋方式。事實上,這是貼心與尊重的表現,誠如《論語》所言:「剛毅木訥,近仁」,這是其中難以達到的「訥」,也就是「言語謹慎」,因為顧慮到各人的觀感不同,所以以謹慎的做法面對著自己每一字一句說出口的言語。

不勝枚舉。

三、不同的群體造就分歧的處事作風

對於自我認同的定義,從古到今百家爭鳴的解釋簇繁不及備載。而此處我想表達的,是別於上一個段落,不是由環境與個人的交互關係分析我的所見,而是以一個群體的角度瞧瞧分歧的行為作風。精確一點來說,是以融合了主觀與客觀定義的方式,來看「族群」這一個名詞,或是在淺薄的用語上,我們習慣以類似像「臺灣人」、「韓國人」、「日本人」的這種稱呼來表示。

但是在此,因為我自身對於各個「族群」的接觸有限,讓我先侷限在三位與我年紀相仿的同儕進行比較,換言之,從學生角度而言「臺灣人」、「韓國人」、「日本人」各有如何不同的處事行為呢?我認為正如同我於研討會的期間所看見到韓國與日本那不同於臺灣的「創意」,以及由其他「群體」所孕育出的專屬解釋。

「我」屬於「創意的臺灣」。一直以來,臺灣人總是以宣揚「創意」為己身的金字招牌,但證據呢?我想這次的研討會讓我了解到了真諦。這份「創意」並不是空穴來風的思想潮流,而是在群體行為的現象中最為貼切的解釋。而同一時間,我也看見了其他「族群」所擁有的獨到解釋。

時間點拉回口頭報告,我發現我與臺灣的同儕都是以輕鬆的方式進行分享,內容不乏問候與鋪陳所營造出來的和諧氛圍(見圖3)。有別於他國的同學,穿插的動畫與影片都是希望能夠多為報告加一點獨特性。而晚宴時,雖然「臺灣」並非是第一個展現舞台魅力的一群人,但卻是唯一在台上載歌載舞的。那時與其他國家學生的交流,我們相較之下更為主動,那並非是因為毫無語言障礙,而是我們樂於與他國的人進行交流。也因此在高中校園的參訪之中,總是由「臺灣」打頭陣,無論是自我介紹或是話題的開頭。我想,那所蘊含的意義並不只在於臺灣有勇氣去展現自我,更是因為「臺灣人」擁有著多樣不同的特質,才能夠持續給予其他人感到驚奇。是的,創意的新鮮感終會感到疲乏,能夠以「創意」自詡事實上相當的空泛,但是「創意的臺灣」用不盡它的新穎的色彩,就連身為臺灣人的我,當我見識到邱美虹教授與傅麗玉教授的報告內容時,我也因此而震懾了,如此的想法到底由何而來?如此地充滿原創性。

3:學生於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報告照片

反觀韓國同儕,我相當欽佩他們對於展現自己的作法與對壓力的處理方式。作為第一位上台報告的學生,韓國同儕台風相當地穩健,實際上任何人都會對登上舞台感到恐懼,第一位的報告者更是如此,但他們的表現卻有著相當高的水平,更別提晚宴上他們也同時為第一位上台的表演群。這並不是偶然,我想是他們對於壓力有另一套的看法,而這樣子的差異成就他們能以更為熱切的方式與人互動,有別於臺灣的方式,那是更為主動的。

而使我定下效法標竿的日本同儕更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口頭報告上一絲不苟的態度,不僅僅展現了博學,更讓我所敬佩的是報告前所付出的心血,想必是進行過十足準備後的結晶。面面俱到的思考總是困難的,但在日本同儕的報告中,她卻達成了十全十美的周全安排。另外,晚宴上的其他日本同儕所表現的,是謙虛與高雅的高潔氣質。談吐中雖盡是謙虛,而後登上舞台則是高雅的清唱,就連服裝的細節也非常地講究。不論研討會的過程當中或者是在高中校園的參訪,他們的待客之道十足地令人感覺賓至如歸。實驗體驗時,互相地幫忙以及細心的舉動,都使我覺得學藝大學附屬高中的學生彷彿是我認識已久的友人,能夠相談甚歡。(見圖4

4:與東京學藝大學附屬高中的學生相談勝歡

四、文化差異源自於教育的影響

綜觀我的所見所聞,由不同國家的人在不同的大環境下演變出不同的文化,再匯集不同國家的人作為群體,由各個國籍的群體在各國演變出分歧的處事作風,而它們最終都同樣地指出,這些影響的根基起自於教育的不同。由教育給我的知識,讓我有幸能夠以我的風格登上講台、放眼國際,然而同時,其他同儕也是以同一個原點出發同時在此與我思想撞擊著。如今這個舞台上,交流的言語是化學、是自己所研究的結果,但在背後所同時代表著的,除了文化差異與行為差異之外,更是教育所造就一個個不同思考方式的個體。如此的往復影響著,由教育改變個人、個人改變群體、群體改變環境,最終前往到教育。我想我不單純看見了「不同的人」,也由他們看見了不同的「教育集合體」。

五、來自心中的感謝

最後,筆鋒一轉,我仍必須說,我的淺見確實可能為個人的過度解釋,某些層面上也恐怕做了有失公允的見解並扭曲了事實的原典,在此先行向無心所可能造成的過錯致歉。但固陋的我仍衷心地期盼能有下一次的機會讓我再次開闢眼界、讓我走出象牙塔。

文末,我仍舊不免俗的要再次感謝一切讓我擁有這些美好回憶的大家。這次教育研討會,我彷彿從人的身上悟出了各種獨有的特色,並開始確實地看見這個世界的真貌。尤其感謝大會的部分經費補助、鐘建坪老師對於本篇文章的編修以及提供我這次難得的機會前往這次的研討會,同時更感謝邱美虹教授的邀稿,讓我能夠分享我的淺見、開闊國際視野。

n結語分享感動

我(通訊作者)經過此次實際帶著學生出國分享科學研究成果,發現最重要的是師生進行探索、共構與共備的歷程。我們知道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可以從不同層級逐步進展與推廣,即讓學生與教師能從歷程中獲取更多元與廣泛的視野,而實際參與研討會的實質報告與交流是一個提升國際視野很棒的選擇。雖然準備歷程需要耗費許多精力,然而對於教師與學生彼此的成長能夠看得見的。最後,迫不及待下一屆研討會的到來並且有更多讀者的共同參與!

n參考文獻

Jong, J. P., Hsieh, M. H., Chen, Y. H., & Lin, P. W. (2015, July).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storm glass to be a weather- thermomet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etwork for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NICE), July 29-31, Tokyo,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