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安全的教育視角 ∕李賢哲

星期日 , 6, 1 月 2019 在〈化學安全的教育視角 ∕李賢哲〉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化學安全的教育視角

 

李賢哲

國立屏東大學應用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先敬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這期的化學新知部分,或許是個人的偏好,較多於化學安全相關之文章,第一篇是當代無人機在精密農業上的應用,第二、三篇則聚焦於化學教育最需強調的安全訓練領域,謹提供大家參考與指正。

一、無人機使用於農業用途之回顧與展望

由於個人對於無人機(UAV)的喜愛,這一期化學新知部分,首先與各位先進介紹無人機於精密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之應用。這篇2018年回顧之論文作者來自開發中國家印度,目前印度仍有70%人口依賴著農田耕種生活,但農業使用之土地卻面臨空前的危機,尤其是害蟲與昆蟲造成的農業土地病變,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效率。爰此,殺蟲劑(pesticides)與肥料(fertilizers)的使用,以提高農作物之產率,更加重農民與環境的負擔。這些被農業使用之化學藥品,如果能藉由無人機噴灑系統(drone spraying systems)的使用,搭配多光譜相機(multi-spectral camera440-510 nm 藍色、520-590 nm綠色等)系統進行農地植被自動偵測與判別,期能減少以人工噴灑殺蟲、除草藥劑,相對造成的人員健康危害;並達到更有效的使用噴灑藥劑以降低藥劑對於土地負擔衝擊與造成的環境污染。

個人對於此文獻內容,認為科技的發展始於人性,如圖一說明無人機之發展自傳統固定翼(fixed wing)(a)、單旋翼(single rotor)垂直起降( helicopter) (b)持續發展至多旋翼(multi rotors drone)之形貌(e),也正好為這多元的無人載具,提供用途持續開創的空間(例如載貨與人員使用)。然無人機機體結構的成本、操作的費用(例如電池)和操作人員的訓練與政府相關法規的制定等,對於無人機的普及具有相對重要之影響,讓大家樂觀以待。

image

圖一:無人載具依其時程的進程與發展樣貌,e為最貼近當前之樣貌 (取自 Mogili, 2018)

參考文獻:Mogili, UM R. & Deepak, B. (2018). Review on Application of Drone Systems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133, 205-50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7050918310081

 

二、二十一世紀的化學安全教育培養化學家的安全資訊能力

在教育過程中,每位學子試著在其選擇職業類別中,努力取得成功所必需要的各別技能或能力組合。例如,申請成為一位合格之實驗化學家(bench chemist)所須具備的資格可能標準要件如下:1. 具有化學學士學位(知識領域);2. 熟悉日常的實驗室操作(技能領域);3. 能貢獻與成就團隊的成員(態度領域)。有鑑於此,課程設計者和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乃為學生提供成功所需的能力(competence)。對於化學課程規劃而言,更應該包括如何在化學研究實驗室安全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關於化學知識領域部分,或可藉由符合標準螺旋式編列之化學專業課程如圖二所示,來實現並獲得。然而,我們仍舊不宜假設已取得化學學士學位的學生,就已獲得進行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或閱讀安全數據表(Safety Data Sheet, SDS)所需的能力。操作技能取向的實驗室研究活動是具有的重要價值,因為此技能可以轉移到下一個專門的任務,雖然知識和態度有助於未來轉移到非特定的學習,對於專業技能轉移之教學活動而言,則須以發想(ideas)和原則(principles)來進行。這篇研究論文主要的工作即著眼於從歷史角度評估要成為一位化學家所需具備的能力,並建議使用融入式安全作業規範,運用風險評估和SDS來擴大和深化安全知識,將化學安全資訊納入二十一世紀化學課程如圖三所示,以培養符合時代需求之化學人才。

clip_image003

圖二:符合化學專業螺旋式課程設計之學習進程(取自Sigmann, 2018)

clip_image004

圖三:較符合21世紀跨科際整合之化學專業課程關連(取自Sigmann,2018)

參考文獻:Sigmann, S. (2018). Chemical safety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 Fostering safety information competency in chemists. Journal of Chemical Health and Safety, 25(3), 17-29. https://doi.org/10.1016/j.jchas.2017.11.002.

 

三、安全科學於中國高等教育之發展

這是一篇回顧性論文,摘要揭櫫安全科學(safety science)是目前學術界較為獨特且多學科的活動,且具有豐富的科學意涵(connotation)。文中敘述依定義而言,安全科學指特定科學學科的訓練與方法(Stoop,2017),對於科學研究的歷程能預防人員的傷害(personal injury),財產的損失(property loss)與對環境的破壞(environmental damageFu, 2015)。過去20年中國高等教育於安全科學領域的發展迅速,然其發展過程由於受到國家法律政策、經濟發展和行政體制等因素的影響,也使得其對專業安全訓練(safety discipline)具有獨特的工業特徵。

本文回顧了各國安全科學的發展歷程和重大事件。其次,分析了高等教育機構安全學科的教育條件,主要包括教育機構,研究領域,課程設置,就業情資,職業情境和學術交流。然後討論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安全學科的發展。結果發現,1999年可做為中國安全科學發展過程的分界點,至2016年已有183所高等教育機構建立了不同研究領域的安全學科。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已逐步從技術擴展能力到綜合能力與質量的提升。受經濟發展影響,建立安全學科的大學數量,從東南沿海向逐漸下降往中部地區再至西部地區,其研究領域與當地大力發展的重點產業基本一致,出現為解決單一產業研究主要面臨問題的安全學科領域。作者對此現象疾呼中國高等教育機構,應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提高學科內容,提高多元安全科學環境建構,以更進一步試著淡化安全學科的產業效應。

clip_image005

圖四:評估科學學科發展之理論架構(取自Zhang, 2018)。

n   參考文獻

1.          Fu, G. (2015).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of Safety Science.Safety Science Publishing Pty.

2.          Stoop, John (2017). Safety science, a founding fathers’ retrospection. Safety Science.94, 103–115.

3.          Zhang, J.et al. (2018). Development of safety science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Safety Science,106, 92-103. https://doi.org/10.1016/j.ssci.2018.02.034

跨領域的科學活動: 以「澱粉」主題為例 ∕ 潘俊宏

星期六 , 5, 1 月 2019 在〈跨領域的科學活動: 以「澱粉」主題為例 ∕ 潘俊宏〉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跨領域的科學活動: 以「澱粉」主題為例

潘俊宏

臺北市立介壽國中教師

[email protected].tw

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即將於108年開始實施,在自然科學領域除了強調問題解決之「探究能力」外,更需要有跨領域議題的探究與實作學習。在此探究的科學活動希望能夠培養學生有系統思考、創意思考、問題解決、表達溝通等多元的能力,進而使學生具有相當的能力與素養去面對未來快速變化的日常生活議題,這些學生應必備的能力並非只是單純的學科知識,且更非由教師單方面的知識給予,必須由學生於課堂中經實際的觀察、探究、思辨和溝通,進而培養出學生的基本素養。基於此概念,便設計一跨科/領域的科學探究活動。以下我們介紹一個以澱粉為主題,所設計的跨領域科學探究活動。

n  「澱粉」專題科學活動:

「澱粉」是人類飲食中最常見的碳水化合物,平常所吃的食物中很容易所看見「澱粉」的存在,因此便設計相關的活動使同學對生活中常接觸的「澱粉」有更深入的認識,本科學活動主要針對國中階段的學生設計一系列活動,活動首先讓同學知道哪些農產品(或產品部位)中含有澱粉,進而引導同學如何生產(製作)澱粉,經由活動產出的澱粉和日常生活中的澱粉產品進行觀察,分辨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特性與差異。此外,利用種子的發芽過程讓同學觀察、探究種子內的澱粉含量的變化,引導同學藉由活動的結果觀察、思辨、而瞭解澱粉在種子發芽時所扮演的角色。由於澱粉為人類主要的糧食之一,所以活動最後便指導同利用不同植物所生產的澱粉(:太白粉、麵粉、糯米粉)來製作食物~麻糬,由產出的食品外觀、Q度和口感等性質,來瞭解不同種類澱粉經加熱發生澱粉糊化現象後有不同的結果,期使同學對澱粉與其糊化現象有更深刻認識。

本活動透過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教學法,過程中採用POE (預測觀察解釋)教學法與合作教學法進行,教師在旁引導同學進行活動,而活動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家庭科學實驗:活動中所採用的材料或物品大部分來自家庭中常見或隨手可得的物品,以期活動操作結束後,有興趣的同學仍可進一步自己再進行探索研究。

二、活動與課程結合:本活動和目前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家政)領域的課程有高度相關,所以本科學活動可當作跨科/領域課程來進行,亦可配合教學課程進行課後活動來實施。

三、差異化教學方式:本教學設計主要配合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所設計的科學活動,對於不同能力(或年段)的同學可著重教材不同學習成就,對能力較差的同學而言,主要在於化學變化的現象瞭解與動手作的部分,而對能力中等的同學而言,可進一步探討澱粉其他的原理(:分子結構、澱粉分解),而對能力較佳的同學而言,可鼓勵同學進一步對澱粉探究(:抗性澱粉..)。除此之外,亦可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在教材上作一深入探討,或對此仍有興趣的同學,再作探究式學習的科學活動。

本科學活動主要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與學習,其活動內容大綱如表一所示。本科學活動主要分成四大單元,分別為:澱粉的製作、澱粉在植物中的祕密、澱粉的特性和美味的澱粉。

表一: 澱粉主題活動的活動內容大綱。

澱粉科學活動

活動單元

澱粉的製作

澱粉在植物中的祕密

澱粉的特性

美味的澱粉

活動內容大綱

讓同學探究澱粉主要儲存於植物何處,並進一步讓同學能製作出不同來源的澱粉,如:番薯、馬鈴薯等。

觀察花豆或其他豆類在種子發芽前後,種子內儲存的澱粉的變化?並探究其主要原因。

觀察澱粉和一些化學藥品的反應與透過顯微鏡進一步瞭解澱粉的種類與物性和化性

利用不同來源的澱粉,如:糯米粉、太白粉、玉米粉等,讓同學利用簡單的製作方式去製作出美味的麻糬。

與國中相關科目

理化(化學)、家政、生物

理化(化學)、生物

理化(化學)、生物

理化(化學)、家政

活動時數

(小時)

1~2

1~2

2~3

2~3

活動的內容探究難度可視學生活動狀況作一調整,其科學活動內容描述如下:

一、澱粉的製作:本單元先引導同學判斷在哪些農產品中那些富含澱粉,接著以碘酒進一步檢測農產品中所含澱粉,進而找出富含澱粉的農產品,最後再和同學討論如何從農產品中將澱粉分離出來。

二、澱粉在植物中的祕密: 活動可配合目前生物教材進行,分別準備已泡水的和巳發芽的種子(:),同學預測二種不同狀況種子的澱粉分布,再利用碘液測試和顯微鏡觀測來驗證自己的預測,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解釋發芽前後澱粉的差異及造成差異的可能原因。

三、澱粉的特性:本活動可接續澱粉的製作單元,活動中利用同學所製作出的澱粉和教師提供不同的澱粉,引導同學探究不同澱粉的性質有何不同,例如:利用碘液配製不同濃度之溶液進而觀察顏色差異(如圖一和圖二),也可於澱粉加碘液後,利用顯微鏡加以觀察探究(圖三)

 

clip_image002

圖一:不同濃度的支鍵澱粉在碘液下所呈現顏色 

clip_image004

圖二:不同濃度的直鍵澱粉在碘液下所呈現顏色

clip_image006

圖三:鍵澱粉加碘液在顯微鏡下所呈現情況 

四、美味的澱粉單元:同學經由初步對澱粉認識後,最後教師將經由麻糬的製作來介紹澱粉的糊化現象,首先,教師可引導同學用不同的澱粉來製作麻糬(如圖四),進而由同學自行設計最美味的麻糬食譜。

clip_image008

圖四:不同來源的澱粉所製作而成的麻糬 

n  科學探究活動始終來自日常活動

經由此系列科學探究活動的同學對澱粉的概念有基本的認識,同學也學會探究事物的能力,但要設計一個完美的科學活動,仍需更多專業教師的共同討論、備課、試行與再修正(見圖五),以設計出更好的科學活動,以提高同學的探究興趣,利於同學於課後或假期進行個人的專題計畫或學習,進而增進學生個人日常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具備科學素養的生活能力。

clip_image010

圖五:同學們設計自己的美味食譜

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第二十九期)∕ 林靜雯

星期五 , 4, 1 月 2019 在〈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第二十九期)∕ 林靜雯〉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第二十九期)

林靜雯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一月內容摘要搶先看

一、第八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二、週期表150年相關活動

三、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2019

n  詳細介紹

第八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for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日期:2019730日至201981

開放投稿日期:201931

相關網址:ttp://www.8thnice.org/WordPressCHT/%E5%A4%A7%E6%9C%83%E8%AC%9B%E8%80%85/

clip_image002

經歷2014年在日本、2016年在韓國,六年一次重回臺灣舉辦的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將於2019730日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舉辦。這個研討會極受化學教師及化學教育學者重視,每次大會都會規劃精彩的演講、發表和實務工作坊,讓大家滿載而歸。

本次大會重要日程如下:

l   開放投稿日期:201931

l   投稿截止日期:2019430

l   通知論文接受/拒絕日期: 2019531

l   早鳥報名截止日期:2019615

本次大會主講人

擷取

 此國際研討會的主辦方新加入馬來西亞,下一屆2021年將於馬來西亞舉辦,並於八年後重新回到臺灣主辦。此研討會有專門為高中生化學學習國際交流場次,歡迎高中老師帶高中生參與。相關網站已經架設完畢,敬請臺灣化學教育同好隨時關注相關訊息!

二、週期表150年相關活動

1.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YPT2019

地點: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

日期:2019129

相關網址:https://www.iypt2019.org/opening-ceremony

 

clip_image010

 化學元素週期表是科學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不僅捕捉了化學的本質,也捕捉了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本質。

1869年被認為是Dmitri Mendeleev發現元素週期系統的一年。2019年將是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因此被聯合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YPT2019

2.“女性科學家與元素週期表”國際研討會

地點:西班牙莫夕亞(Murcia)

日期:2019211-212

相關網址:http://www.iypt2019women.es/

image

研討會會議將涵蓋以下主題

  • 女性科學家的歷史、元素和週期表
  • 週期表和化學教育發展(特別關注中學教師教育)
  • 可持續發展的化學元素與週期表
  • 超越元素:構建奈米和生物材料
  • 舊元素與新技術:如何提高生活品質
  • 化學科學、工程和技術領域的女性科學家
  • 瀕危元素:如何面對資源缺乏

本次大會重要日程如下:

·         投稿截止日期(口頭)2019111

·         投稿截止日期(海報)2019125

·         通知論文接受/拒絕日期: 2019130

3.全球化學元素競賽

慶祝IUPAC成立100週年,IUPAC舉辦了一個全球化學元素競賽的活動,參加者可上網回答隨機抽到的15(可上網查相關資訊),答對至少其中的9(60%),就可以獲得一紙證明書,同時取得進入下一階段的競賽,以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簽名的週期表之機會。此活動雖非化學元素週期表150年的活動,但也可以作為相關暖身!

網站:https://iupac.org/100/pt-challenge/?fbclid=IwAR2Z9-2DAs70AlpWgUINRfBWem0TLNs_sq62xIdPCu-q0Sd2U4-d5hP-nSM

可以反覆玩喔!!快上這老少咸宜的網站挑戰自己,看看誰能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親筆簽名?

三、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2019

47IUPAC國際化學研討會

地點:法國巴黎

日期:201977-712

相關網址:https://iupac.org/event/iupac-2019-paris-france/

clip_image014

47IUPAC國際化學研討會將於201977日至12日舉行,主題為Frontiers in Chemistry: Let’s create out Future! 100 years with IUPAC

在這次特殊的百年大會之際,為了強調IUPAC的多元性,大會特別致力於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化學家,同時也鼓勵工業界和學術界的科學家、科學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研討會。

l   投稿截止日期:201931

l   通知論文接受/拒絕日期: 20195月期間

l   早鳥報名截止日期:2019531

《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八期目錄 / 2018年11月

星期二 , 13, 11 月 2018 在〈《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八期目錄 / 2018年11月〉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八期(201811月)

 

主編的話

u  第二十八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n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邱美虹】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化學 —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分享 / 邱美虹、周金城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之我見—談系統思考/邱美虹〔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大會演講啟發/周金城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參與第25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蘇金豆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化學知識饗宴:雪梨ICCE 2018紀實/吉佛慈HTMLPDF

u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微型實驗工作坊的交流與分享/廖旭茂〔HTMLPDF

n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楊水平

u  科學建模本位的探究教學之教材設計 —以化學電池為例/邱美虹、曾茂仁HTMLPDF

n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周金城

u  利用手機及App開發化學探究與實作課程—高中奈米硫粒實驗反應速率的測定/劉燕孝、廖家榮HTMLPDF

n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含影片【專欄編輯/周金城

u  綠色化學實驗模組的設計與應用-1:電化學模組/廖旭茂HTMLPDF

n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室【專欄編輯/楊水平

u  製作天然柚香清潔劑/黎渝秀HTMLPDF

n  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專欄編輯/邱美虹

      u  指導高中生成為國家代表隊出席 2018日本SSH生徒科展發表會及與會心得/劉曉倩HTMLPDF

 

 

第二十八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星期一 , 12, 11 月 2018 在〈第二十八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第二十八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本期專刊主要是報導IUPAC化學教育委員會在澳洲雪梨舉辦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ICCE)席學者與教師的心得。這兩年一次的化學教育年會常會吸引世界各地對化學教學、課程、評量、實驗感興趣的研究人員或教師來共襄盛舉。由於長期投入化學教育的工作者總會在這雙年度大會分享自己的研究或教學成果,使得參與的人就如同一個大家庭一般,每次見面都有說不完的話、與分享不完的教學心得,有人拿了實驗設計向友人口沫橫飛的敘述自己的創作,有人在工作坊上與崇拜已久的同好相識心中無比激動,有人對研究與教學找到知己而建立新的研究團隊,舊雨新知的互動,讓人對這一社群有相當高的期待與認同感,也因為如此,我過去十多年間持續參加ICCE的理由。

常態性文章有邱美虹和曾茂仁以建模探究的方式進行化學電池單元的設計,並結合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學習表現指標,使改良後的教學活動內容更能服膺新課綱的精神,該計裁並經實證研究證明有其正面的效益;廖旭茂的以雷射切割機完整開發一套電化學實驗模組;劉燕孝和廖家榮透過手機及App開發高中奈米硫粒實驗反應速率之測定的化學探究與實作課程,改善既有的實驗方式,充分利用行動裝置,除可以解決額外添購實驗器材的困擾,還可提升實驗數據測量的精準度,非常值得化學老師參考。黎渝秀利用季節性的材料製作天然柚香清潔劑,是結合生活與化學的一個實例,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好奇心,也可以寓教於樂,在即將展開多元選修課程之際,這一主題相信也會引起同學們的學習化學的興趣。劉曉倩長期投入帶領學生參加科展,此次是第三次獲選代表臺灣赴日參與日本SSH生徒科展發表會,在指導學生發、實驗設計、訓練學生發表等等,相當老到,其內容相當豐富可供有興趣向國際舞台邁進的老師參考。最後,希望你會喜歡閱讀這一期的內容!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化學 —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分享 / 邱美虹、周金城

星期日 , 11, 11 月 2018 在〈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化學 —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分享 / 邱美虹、周金城〉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化學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分享

邱美虹1、周金城2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2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
1
[email protected]

2[email protected]


本期專題是以出席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心得分享為主,五位作者分別就理論的新思潮系統思考進行探討,第一篇文章是邱美虹教授從系統思考的定義著手,討論系統思考的元素及其關係,進而引介大同世界的化學的新思潮,以期待對化學教育勾露出一個新的里程碑。第二篇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周金城教授進一步在其文章中提到系統思考是高層次的思維以及其在工程領域中的運用,並提出其個人對於系統思考與STEM教育的關聯性之看法。第三篇是由宏國德霖科技大學蘇金豆教授將此次研討會的整個活動概要的介紹,讓讀者可以對大會活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第四篇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吉佛慈老師將國際化學教育委員會的會議活動,全程參與大會活動心得,以及大會結束後的自行安排的活動行程也都做一個詳細的說明,讓未來有興趣參與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高中老師可以提早安排規劃。第五篇的臺中市大甲高中的廖旭茂老師,他已有多次參與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經驗,此次受邀安排一個化學實驗工作坊的活動,該文描述如何在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申請舉辦一個動手做實驗工作坊,以及在國內事前的文件申請與準備,到當地實驗活動前場地勘查與準備,辦理工作坊的過程,以及和來自全世界動手做化學實驗專家的交流心得,做了詳細的介紹,這是一篇很有意義的文章。本期的專題文章共有五篇,分別由不同角度來描述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參與心得,讀者可依興趣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閱讀。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之我見—談系統思考 / 邱美虹

星期六 , 10, 11 月 2018 在〈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之我見—談系統思考 /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國際化學教育會議之我見談系統思考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image

IUPAC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2018710-14日在雪梨舉辦。身為化學會的國家代表,我先於7/9出席IUPAC 化學教育委員會(Committe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CCE)會員會議討論與報告委員會各項事務,我因為執行一項11個科學組織合作的科學家性別差異的計畫案,遂於會中作進度報告。然後再於7/10 上午出席IUPAC國際計畫化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 簡稱STICE)的討論會議,下午再續開CCE會議的第二階段討論會議,並出席開幕式和第一場專題演講。會議期間除出席上述會議外,並出席大會各項專題演講、海報展示、分組報告等等活動。

1. 參與IUPAC 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計畫小組討論

此次共有來自30個國家268位與會者,其中人數最多的當然是澳洲計有97位,其次是美國39位、日本是13位、紐西蘭12位、加拿大和英國各10位,臺灣則是有7位出席(其中3位教授4位中學教師)

大會主題報告共有四場,來自德國基爾大學(Kiel University, IPN)IlkaParchmann是個非常傑出的化學教育學者,目前擔任該校學術與師培副校長的工作。她的報告圍繞在大學教育教學與人才培育上,與之前她在中學化學教育研究上的報告比較不同。但主軸仍是以化學中巨微觀概念的建立為主。其次,Peter Mahaffy and Stephen Matlin報告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該計畫由IUPAC經費補助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教授共同探討如何在大學和中學化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系統思考的能力。此議題雖非新概念,在其他領域早有人涉獵,但是在化學界卻是由Stephen Matlin Nature發表一篇重要文獻後才在IUPAC內引起注意。此次在大會中報告,主要是期待在化學教育界引起重視。而這兩位學者也在大會中安排數場相關議題的論壇,我有幸參與其中<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之學與教>一組而對與系統思考有關的多重表徵、複雜系統、非線性關係、交互作用等議題進行報告(Ho, et al., 2018)。本文後續會對此主題再加以說明。再者,專題演講還有加拿大的新秀有機化學教授Alison Flynn 針對大學有機課程的設計進行翻轉教學,雖然上課學生人數甚多,但在教學時Flynn盡量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並讓教師和學生產生更多的對話,使學習可以更加主動與引起興趣。最後,MarietjiePotgieter以南非在大學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利用網路將實驗能力建立起來做為演講的重點。每場演講都很精彩,也呈現嶄新的思考方式與教學策略,對推動化學教育工作很有啟發性。

 

n  系統思考的定義

系統思考在1987年時由Barry Richmond提出,他認為思考是一種動態的,透過動態思考(dynamic Thinking)可以追蹤自己對特定議題或挑戰產生一個隨時間而改變的表現路徑。而這種動態思考並非與生俱來的Arnold Wade (2015)在回顧許多學者對於系統思考的定義後曾指出,系統思考就是一種系統(system thinking can be viewed as a system),換言之,系統思考就是思考關於系統的系統(system of thinking about systems)。大部分的系統包含三種東西:元素(elements,或稱特性,characteristics)、互連關係(interconnections即特性之間的關係或彼此的回饋)、功能或目的(Meadows, 2008)。這樣的觀點和建模提到成分(components)、關係(relation)和系統[system,或模型(model)強調關係之間更上層的連結關係]不謀而合(邱美虹,2016),揭示尋找組成物的關係,再經由簡單的關係形成複雜關係,再進而到系統的形成。根據Arnold Wade (2015)的觀點,圖2的系統檢測可以確認是否符合系統思考的定義具系統性的準確性。根據Richmond的觀點是要對系統具有見樹又見林的觀點(Richmond, 1994, 引自Arnold & Wade, 2015),但則不符合圖二的互連關係,因為她並沒有解釋系統思考內元素的互連關係。而提出第五項修練的彼得聖吉(Peter Senge)對系統思考的定義則更是沒有目的也缺少互連關係。總之,Arnold Wade (2015)指出系統思考是一連串相輔相成的分析技巧,她可以用來確認和理解系統、預測行為和設計修正使他們可以產生期待的效果。這些能力吉和再一起就是系統。所以這七個名詞分別是系統、元素互動關係的系統、分析技能、確認特定事物、理解、預測和設計、策畫修正。

n  前言

IUPAC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2018710-14日在雪梨舉辦。身為化學會的國家代表,我先於7/9出席IUPAC 化學教育委員會(Committe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CCE)會員會議討論與報告委員會各項事務,我因為執行一項11個科學組織合作的科學家性別差異的計畫案,遂於會中作進度報告。然後再於7/10 上午出席IUPAC國際計畫化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 簡稱STICE)的討論會議,下午再續開CCE會議的第二階段討論會議,並出席開幕式和第一場專題演講。會議期間除出席上述會議外,並出席大會各項專題演講、海報展示、分組報告等等活動。

擷取

此次共有來自30個國家268位與會者,其中人數最多的當然是澳洲計有97位,其次是美國39位、日本是13位、紐西蘭12位、加拿大和英國各10位,臺灣則是有7位出席(其中3位教授4位中學教師)

大會主題報告共有四場,來自德國基爾大學(Kiel University, IPN)IlkaParchmann是個非常傑出的化學教育學者,目前擔任該校學術與師培副校長的工作。她的報告圍繞在大學教育教學與人才培育上,與之前她在中學化學教育研究上的報告比較不同。但主軸仍是以化學中巨微觀概念的建立為主。其次,Peter Mahaffy and Stephen Matlin報告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該計畫由IUPAC經費補助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教授共同探討如何在大學和中學化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系統思考的能力。此議題雖非新概念,在其他領域早有人涉獵,但是在化學界卻是由Stephen Matlin Nature發表一篇重要文獻後才在IUPAC內引起注意。此次在大會中報告,主要是期待在化學教育界引起重視。而這兩位學者也在大會中安排數場相關議題的論壇,我有幸參與其中<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之學與教>一組而對與系統思考有關的多重表徵、複雜系統、非線性關係、交互作用等議題進行報告(Ho, et al., 2018)。本文後續會對此主題再加以說明。再者,專題演講還有加拿大的新秀有機化學教授Alison Flynn 針對大學有機課程的設計進行翻轉教學,雖然上課學生人數甚多,但在教學時Flynn盡量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並讓教師和學生產生更多的對話,使學習可以更加主動與引起興趣。最後,MarietjiePotgieter以南非在大學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利用網路將實驗能力建立起來做為演講的重點。每場演講都很精彩,也呈現嶄新的思考方式與教學策略,對推動化學教育工作很有啟發性。

 

n  系統思考的定義

系統思考在1987年時由Barry Richmond提出,他認為思考是一種動態的,透過動態思考(dynamic Thinking)可以追蹤自己對特定議題或挑戰產生一個隨時間而改變的表現路徑。而這種動態思考並非與生俱來的Arnold Wade (2015)在回顧許多學者對於系統思考的定義後曾指出,系統思考就是一種系統(system thinking can be viewed as a system),換言之,系統思考就是思考關於系統的系統(system of thinking about systems)。大部分的系統包含三種東西:元素(elements,或稱特性,characteristics)、互連關係(interconnections即特性之間的關係或彼此的回饋)、功能或目的(Meadows, 2008)。這樣的觀點和建模提到成分(components)、關係(relation)和系統[system,或模型(model)強調關係之間更上層的連結關係]不謀而合(邱美虹,2016),揭示尋找組成物的關係,再經由簡單的關係形成複雜關係,再進而到系統的形成。根據Arnold Wade (2015)的觀點,圖2的系統檢測可以確認是否符合系統思考的定義具系統性的準確性。根據Richmond的觀點是要對系統具有見樹又見林的觀點(Richmond, 1994, 引自Arnold & Wade, 2015),但則不符合圖二的互連關係,因為她並沒有解釋系統思考內元素的互連關係。而提出第五項修練的彼得聖吉(Peter Senge)對系統思考的定義則更是沒有目的也缺少互連關係。總之,Arnold Wade (2015)指出系統思考是一連串相輔相成的分析技巧,她可以用來確認和理解系統、預測行為和設計修正使他們可以產生期待的效果。這些能力吉和再一起就是系統。所以這七個名詞分別是系統、元素互動關係的系統、分析技能、確認特定事物、理解、預測和設計、策畫修正。clip_image007 

n  系統思考與世界大同的化學

Matlin, Mehta, Hopf, &Krief (2016)根據系統思考提出化學應該扮演三個新角色: 創造新的科學知識、轉化知識為有用的應用、朝向面對眾多世界危機的挑戰,因為化學必須從<作為一門科學(being a science)>轉到<作為一門造福社會的科學(being a science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我想這是一個更偉大更無私的想法,重新界定化學的價值。表1是在這樣的想法下所提出的架構,更彰顯出21世界化學這門學科在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image

n  結語

雖然參加系統思考團隊以Skype開會數次,但面對面的討論與口頭報告,使我對系統思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文僅對定義做一簡介至於如何應用在教學設計上則須待下回分解了。

 

n  參考文獻

Arnold, R. D., & Wade, J. P. (2015). A Definition of Systems Thinking: A Systems Approach,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44, 669 – 678.

Ho, F.M., Boniface, S., Chiu, M.H., Holmes, T.A., MacKellar, J., &Towns, M.H. (2018).Promoting 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 —relevant aspects of chemist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Sydney, Australia, July, 2018.

Matlin, S. A., Mehta, G., Hopf, H., &Krief, A. (2015).One-world chemistry and systems thinking. Nature Chemistry, 8, 393-398.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大會演講啟發 / 周金城

星期五 , 9, 11 月 2018 在〈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大會演講啟發 / 周金城〉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系統思考與化學教育—由專題演講的啟發

 

周金城

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科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

Mahaffy, Peter G.教授受大會邀請演講,演講主題是見樹又見林:科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Seeing The Forest while in trees: Systems Thinking in Science Education”,在科學教育中的系統思考議題,是我過去比較少關注的主題,藉由這次的專題演講,提高了我對此主題的瞭解。Mahaffy教授指出「現今的STEM教育在許多學科都被關注與發展,但是在化學領域與其他領域並沒有將系統思考融入於教學之中。系統思考是一種具有價值的工具,能幫助學生理解所研究的主題以及所獲得的知識,如何和周遭世界產生關聯。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系統思考在可視化的複雜中去發現簡單性。通過系統思考來重新定位化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習者由片段的化學反應與過程知識轉變為該領域的全面性理解。系統思考可以提供學生導引,幫助他們了解STEM教育與多樣的新興全球挑戰的相關性,包含永續性、替代能源、地球限度、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IUPAC計畫得到國際化學科學發展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Chemical Sciences in Development)支持,發展將系統性思考融入普通化學的學習目標與策略。」

n   化學領域中的系統思考

搜尋相關文獻找到化學教育與系統思考有關文獻,Tumy (2016)研究針對共41位的大三與大四的學生進行有關酸鹼概念的半結構訪談,發現學生對於酸的強度解釋與預測,大多使用單一因素來考慮,而非考慮所有影響酸強度的所有因素(如鍵的極性、鍵的強度、氫離子解離度、酸的強度、共軛鹼的穩定度等),因此應該促進學生的系統思考與認識論上的論證對話,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化學學習。系統性思維強調整體不僅只是部分之合。化學是運用系統思考學科之一,例如元素組合成化合物,化合物的性質與元素性質就是截然不同的。當化學系統的反應機制與系統元素能適當的呈現,就可以促進系統思考。

n   工程領域中的系統思考

在工程領域中系統思考也是被強調的,Hill-Cunningham, Mott, and Hunt (2018)指出工程設計過程(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EDP)引導對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案,能幫助教師了解如何應用EDP創造設計一堂課程,學生經由應用他們所學習過的科學與數學概念來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促進學生理解的EDP重要成果之一是幫助學生系統思考,讓多元觀點與元素能概念化用以解決問題。系統性思考是能夠識別各部分,然後理解各部分如何整合工作以構成整體。

 

表一 EDP步驟、定義與範例說明(Hill-Cunningham, Mott, and Hunt , 2018)

EDP步驟

定義

範例

改進

產品的某一個方面有問題

隨身杯上的飲水孔,會讓咖啡滴出來到地板上。

提問

定義工程類型的問題

如何封住此孔避免滴漏

想像

腦力激盪想法

想出幾個方法

計畫

選擇出最佳想法與勾畫出來,列出材料清單

想法發展,將透明片放入孔中,封住引飲水孔

創造

製造出原型

至製作出原型並測試,能夠成功。

改進

有問題嗎?

我的汽車地毯沒有滴水

 

n   系統思考與運算思維

科學與數學的運算思維與系統思考是有關連性的,Weintrop et al. (2016)指出計算思維是新世代科學標準(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NGSS)的核心之一,數學與科學的計算將增加,計算思維是學校科學與數學的理論基礎,可將其分類為四個面向,分別是資料實務(data practices)、數據實務(modeling and simulation practices)、運算問題解決實務(computational problem solving practices)和系統思考實務( systems thinking practices)

表二科學與數學的運算思維分類 (Weintrop et al., 2016)

數據實務

數據實務

運算問題解決實務

系統思考實務

l   收集資料

l   創造資料

l   操作資料

l   分析資料

l   可視化資料

l   使用運算模組去理解概念

l   使用運算模組去發現和測試解答

l   評估運算模組

l   建構運算模組

l   為計算解決方案準備問題

l   程序設計

l   選擇有效的計算工具

l   評估問題的不同方法/解決方案

l   開發模組化計算解決方案

l   創建運算架構

l   故障排除和除錯

l   調查一個複雜系統的全貌

l   了解系統內的關係

l   傳達有關系統的信息

l   定義系統和管理複雜性

l   數學與科學實踐中的計算思維

 

上表二列出科學與數學的運算思維分類,相關的各項內容詳細說明,該文亦有詳細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參考。事實上,由上表的科學與數學的運算思維分類架構,可以知道由資料收集到系統思考的所包含的各面向,可以做為未來科學與數學教學中融入運算思維的一個架構參考。

n   系統思考是高層次能力

系統思考也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能力。Zoller (2015) 指出可永續性就是需要系統性思考,這需要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ety)、經濟(Econom)和政策(Policy)(簡稱STESEP)的轉變。學校教育必須幫助學生跨學科思考,才能解決問題。由低層次認知技能的知道轉向到高層次認知技能的思考,確保學生具有可永續性的思維,最終培養具有STESEP素養的公民。

 

表三在科學、科技、環境和STES/STEM/STESEP取向科學教育的典範移轉(Zoller,2015)

由此

轉向

l   技術,經濟和社會增長不惜任何代價

l   永續發展

l   錯誤修正

l   預防行動

l   化約論:處理於外部、孤立的、高度控制的、去情境化的成分

l   不受控制的內部複雜系統

l   規律的演算法練習解題

l   問題解決取向包含系統性、跨學科的問題解決、

l   技術可行性

l   經濟和社會可行性、社會責任、負責任的

l   演算法的低層次技能取向教學

l   高層次的STESEP的情境

l   化約主義者的思維

l   系統/橫向思維

l   處理的主題是孤立或封閉系統

l   處理複雜與開放的系統

l   分科教學(物理、化學、生物等)

l   跨領域教學

l   教導知道什麼與評量知道什麼,例如運用演算法解決問題

l   概念學習是為了問題解決與轉變能思考STESEP的情境

l   教師中心、權威、記憶教學

l   以學生為中心、真實世界、高層次認知取向(團隊)學習

 

n   結語

系統思考不只在科學學習上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需要系統性思考,若經常只用單一因素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會容易產生錯誤的問題解決方案。如何幫助學生建立系統性思考,這也是未來化學教育的挑戰。12年國教的自然領域課綱,強調的探究與實作,或許可以更加強調真實世界中的問題,設計高層次的STESEP的情境問題,來幫助學生建立面對未來變化快速複雜世界的能力。

 

n   參考文獻

1.          Hill-Cunningham, P. R., Mott, M. S., & Hunt, A. B. (2018). Facilitating an Elementary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Modul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18(1-2), 53-60.

2.          Tumay, H. (2016). Emergence,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Misconceptions in Chemistr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nceptualizations of Acid Strength. Science & Education, 25(1-2), 21-46.

3.          Weintrop, D., Beheshti, E., Horn, M., Orton, K., Jona, K., Trouille, L., &Wilensky, U. (2016). Defin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lassroom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5(1), 127-147.

4.          Zoller, U. (2015). Research-Based Transformative Science/STEM/STES/STESEP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Thinking”: From Teaching to “Know” to Learning to “Think”. Sustainability, 7(4), 4474-4491.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參與第25屆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 / 蘇金豆

星期四 , 8, 11 月 2018 在〈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參與第25屆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 / 蘇金豆〉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參與第25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

 

蘇金豆

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旅系暨通識中心教授兼主任

[email protected]

 

前言

    25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ICCE 2018),於七月十日至七月十四日間在澳大利亞雪梨市雪梨大學商學院召開,此次由雪梨大學化學系主辦,參加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國,近三百人參與。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南半球最美麗的城市雪梨市,也是最具古典城堡學校的大學(如圖1)-雪梨大學,參加此次盛會。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邱美虹大師的帶領下,頓時感覺和國際學者間拉近不少距離。此次出席的國際學者人數眾多,有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國際學者。在大會主席Siggi Schmid共同主席Roy
Tasker & Maree Woods
教授的開幕下,揭序了ICCE2018的年會,此次大會發表場次中共有PlenaryLectures 4 場、Oral Sessions27場次共Present 108篇、General Poster Presentations 2場次有54篇、Workshop Sessions 16場,真是一次豐碩的論文饗宴。

國際學者們的化學交流

   本次的論文發表約162篇,因此,7/11~7/14皆是論文發表的重要時刻,大會在簡單的歡迎儀式後便開始進行後續行程,茲將與會心得彙整報告如下:

1. Plenary Lectures (大會演講)

大會演講有4場,演講的教授有Peter Mahaffy & Stephen MatinAlison FlynnVicente Talanquer Marietjie Potgieter等五位教授,其中TalanquerPotgieter的演講是令人印象深刻的,Talanquer從事化學教育研究,並聚焦在學生推論的分析與評量結果的探討(1);

 

clip_image002

1Talanquer的精彩演講

 

Potgieter認為當學生思考化學反應時,繪製概念圖可協助他們列出適當的產物(如圖2),概念圖可增進概念與概念間的連結,減少背誦式的學習,深化學生的核心科學概念,增進教學的趣味性,並達成有意義的學習。                                                                                                                                                                                                                                   

clip_image004

2Potgieter壓軸的演講

 

    應用概念圖協助學生思考與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此一概念思維與此次作者口頭發表的ACM教與學不謀而合(Su, 2018)ACM教與學旨在運用概念圖引出學生巨觀學習架構,讓學習者對化學教材的概念思維更深入,再者,融入動畫強化其學習動機與微觀洞察力(Su, 2008, 2017),減少學習負載,使得學習更有趣,學習成效也能顯著提升。

    作者在論文發表中也提及ACM的五點特色:
第一,以「動畫融入概念圖」做為教學輔具,學生能主動運思,並應用此工具解題,有效的提昇學生學習成效,並減少迷思概念;第二,以ACM策略教學,學生能運用概念圖做為思考與學習輔具,增進概念理解與推理能力;第三,以ACM策略教學,融入課程學習之訓練與視覺引導,可增進學生如何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進而提昇學習成就;第四,概念圖能引導學習者對高層次化學概念問題之批判思考與推理,結合概念圖模式,使學生學會系統化問題處理,進而增長其心智發展,並提昇高階概念的學習;第五,概念圖策略教學,改變已往只重記憶不重思考的學習態度,使科學學習態度更正面積極。(蘇金豆,2018P25)

2.   Oral Sessions(口頭報告場次)

   Oral Sessions27場次共發表108篇,Oral Sessions是本次研討會的重點,有許多期刊中的主角。因此,參加此次的研討會可學到許多大師級的風範與內涵,如圖3和圖4
David Treagust教授從Qatar案例介紹化學之教學與成就評量,Treagust教授是當地Curtin University大師級教授,一開始他介紹澳大利亞的大學科學教學改革,強調第一年大班化學教學新方向是ALIUS(Active Learning in University Science),重視創意教學與練習式的活化學習,其目的在於改善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學習;緊接著,他介紹Qatar教學,在學生的化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學,結合POGIL(Process Oriented Guided Inquiry Learning) 和 ALIUS以活化學生化學學習。在POGIL探究式學習過程中,Treagust教授一方面辦理學習工作坊以引導學生科學學習;另一方面他為了確認學習內容與教材內文編撰的關聯性,非常重視撰寫教材的團隊成員,確保教材內容也能符合預期學習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能接受此種探究式學習與感知,且能產生正面的學習成效。他的演講讓大家對探究式教學與評量更清晰,此種教學方法有利於本國高中教師們化學教學之引導,以提升學生之學習成效。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3 David Treagust教授Qatar案例介紹       4 David Treagust教授介紹Qatar教學過程

 

     3.Workshop Sessions (工作坊場次)

   Workshop Sessions16場,場場皆精采,我國大甲高中廖旭茂老師主持的電化學Workshop,受到許多與會國際學者的青睞,利用電化學電鍍的原理,吸引了許多學者的好奇,與會學者非常認真學習,有的學者意猶未盡,完成工作坊後還希望能帶一組回國研究,足見廖老師工作坊的魅力。作者對國外學者如此熱衷於此電化學工作坊很好奇,這難道是科學家天性好奇使然嗎?由於作者第一次參加此種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之工作坊,且熟悉電解原理,因此,在工作坊中也常和外國學者溝通,彼此討論和學習,參加Workshop的學者很有包容力且態度謙虛,當廖旭茂老師介紹如何利用電化學的電鍍原理,將英文字(CHEM IS TRY) 鍍在金屬上時,參加工作坊的教授們都很努力的聆聽(如圖5,6);在此工作坊中也有許多學者參與如Bob Worley,他是英國CLEAPSSChemistry Advisor,知道我們來自非英語系國家,因此講話的速度放慢,和我們一起討論,也論及電鍍的設備中的化學藥品攜帶入關的問題,頓時讓作者理解,為何以食鹽水為電解液的緣由。雪梨大學化學系化學實驗室,提供給參與的學者實驗衣、護目鏡與其他防災措施(如圖7),這是進實驗室的要求,也是給與實驗者的安全保護。科學研究者好奇心與謙卑的態度,讓大家在化學領域的工作坊學習更踴躍,且學習成效更為提升,此時發現語言的隔閡已無障礙了,因為大家追求的是真正的化學知識理解與真理的印證,這是參加此次工作坊的回饋與感言。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5許多國際教授參加廖老師工作坊       6作者與與會學者完成作品後的互動
clip_image014 

7雪梨大學化學系化學實驗室       

                                                 

心得與結論

 此次ICCE 2018國際研討會,議程為710日至714日,共計五日的化學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研究主題為25th IUP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stry Education,其徵求化學教育領域之論文主題有:(1) 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 (2) Linking to secondary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3) Translating assessment into the next dimension; (4) Enhancing the transition to tertiary chemistry; (5) Reimagining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paradigm; (6) Creating the nexus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7) Joining the dots in laboratory learning; (8) Building connections with the wider community等主題,儘管當地正值冬天,但發表此等領域論文之學者也非常的踴躍。由於桃園飛往澳洲雪梨有直航班機,為我們省了許多時間,約莫九個小時即可到達雪梨國際機場,入境後搭乘機場快線(Airport Link),15分鐘即可直達雪梨中央車站(Central Station, Sydney),當地火車(似我們的捷運)是雙層,我在Town Hall 站下車,找到下塌旅館,放好行李後,火速尋找研討會開會地點。人生地不熟,因此,找了路人問明方向,當地人情濃厚,都會主動查詢並告知,不久雪梨大學商學院就在眼前,ICCE2018櫃檯報到之後(如圖8),便前往隔天要發表論文的場地會勘與準備。

clip_image016

8作者在雪梨大學ICCE2018櫃檯報到留影

    ICCE研討會期間,我非常榮幸地認識幾位來自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的教授,也認識了幾位博士生,並且互相留下聯絡方式,以利未來有更多機會進行學術交流。在此次的ICCE國際研討會交流,作者能因此而獲知國際當前暨未來化學教育相關的研究發展趨勢,如Talanquer重視學生學習推論與評量結果的探討,Treagust教授的Qatar探究式科學學習,拓展作者的研究視野。從國際學者的教學研究趨向,讓我們更理解化學教學的重心,應以學生學習敘事力為載體,課堂與實驗室為綜整知識實踐之平臺,涵養學生看待化學物質的視野廣度,以教師專業基礎培育學生處理問題的縱向深度,進而引導學生探索問題解決的推論技巧與化學學習方向,此種科學知識的建構,對高中教師也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

    參加國際研討會,有助於建構國際觀的新視野,對英語聽力與口說能力的激勵與培養是重要的,每次聽到英語系國家學者,說著流暢且清晰咬音的學術報告,都相當羨慕與佩服,此也是激發學習動力的原委;在這次的會議中,也讓我學習到演說的技巧與PPT的製作訣竅。參加國際研討會常可看到知名期刊作者,如Vicente Talanquer教授是位多產學者,他在兩大世界級化學期刊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四大世界級科學教育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Science Education都有發表。雖然出國發表論文是一種挑戰,會產生許多壓力與負擔,但無形中對個人心智發展與心靈成長,是難以言喻的。在此次的化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讓我體會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不可偏廢。」因為「讀萬卷書」就是讀很多書報與期刊,從而學到不同類型的概念與知識;而「行萬里路」正是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增廣我們的見聞,百聞不如一見。兩者一樣重要,此正是參加國際研討會的主要動力與精神。 

致謝

此次的化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能順利成行並發表學術論文,要誠摯的感謝科技部審查委員與經費資助(MOST 105-2511-S-237-002-MY2),在此致上謝意。

參考文獻

 

Su, K. D. (2018).Innovative perspective of animated concept mapping and cognitive reaso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chemistry learning performances.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17(4), 662-673.

Su, K. D. (2018). Animated concept maps to enhance students’Chemistry learning achievements. 25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ducation (ICCE 2018), Sydney University, Australian.(7/11)

Su, K. D. (2017). Tactic fulfillments of three correlations for problem-solving maps and animated presentations to assess students’ stoichiometry performances.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16 (5), 733-745.

Su, K. D. (2008). An integrated science course designed with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Computers
& Education
, 51
1365-1374.

蘇金豆(2018)。應用創意電化學動畫概念圖學習探究學生認知能力。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 118, 15-28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化學知識饗宴:雪梨ICCE 2018紀實 / 吉佛慈

星期三 , 7, 11 月 2018 在〈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化學知識饗宴:雪梨ICCE 2018紀實 / 吉佛慈〉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化學知識饗宴:雪梨ICCE2018紀實

吉佛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前言

對化學教師而言,IUPAC只是個在教授有機物命名單元時會提到的專有名詞;對過去的我而言,IUPAC只是個揭開渾屯迷霧、給定依循標準而將符號與命名統一的國際組織。身為第一線的中學化學教師,畢生工作就是致力於中學化學教育,但卻少有機會也少有時間參加化學教育研討會,更遑論出國參加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了。

若非親眼所見,若非親身參與,大概無法得知各國化學教育推動者投入多少時間與心力、積極貢獻個人專業與學術研究人力,委員會代表們宛如親人般融洽合作,也宛如戰友般彼此惕勵,全然將全球化學教育的推展與落實視為己任。過去我們往往在媒體驚爆食安、油安等化學相關議題之後,才會被問到︰你們學化學的人會不會因為太了解而造成甚麼都不敢吃、不敢碰?當初是甚麼情況下讓你們誤入化學領域﹖又是何來的勇氣選擇念化學系?

其實,生活中處處是化學,能讓學生對生活周遭事物產生興趣,進而吸引其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與究竟,一直是我們身為化學教育工作者的小小確幸。以下將依序由IUPAC之重新認識、翩翩蝴蝶之台灣代表、Pop-up之樂在參與、Workshop之助理團隊、化學教具之創新點子、化學先鋒之國際網絡、歌劇之都的藝術美學、自然景觀之絕美體驗等八個面向,分享此次有幸參與第二十五屆IUPAC國際化學教育年會(ICCE
2018)
之所見所聞,期盼能讓不克出席的教育界先進們,也能一窺此國際研討會的概略樣貌。


 IUPAC之重新認識

IUPAC(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是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的英文簡稱,是一個代表各國化學家的國際聯盟。身為高中老師,對IUPAC的熟悉莫過於其制定有機物命名法則。而在研究IUPAC的組織及定位之後,才了解IUPACISU(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國際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的成員之一,也就是IUPAC隸屬於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組織及國際學術組織之一的ISU之下;而IUPAC之下則設有十一個委員會,化學教育委員會(Committee on Chemistry Education,簡稱CCE)便是其中之一,主要任務是負責配合世界各國教育發展來協調IUPAC的化學研究項目。

今年CCE會議是在79-10日於雪梨召開,個人非常榮幸得以觀察員身分參與會議,得知目前進行的研究專案包含STICE(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PTC(Periodic
Table Challenge)
CTI(The Chemistry Teacher International)ICSU Gender Gap Project
等,會中由各專案負責委員依序報告研究項目執行現況,並由其他委員提供專業回饋及建議,此深度互動及高效率不禁令人感佩其對各專案研究所付出的心力與人力。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clip_image006

  圖一:CCE主席報告     圖二:CCE會議專注投入     圖三:CCE會議分組討論

 

翩翩蝴蝶之台灣代表

記得在CCE會議開始之前,會場充滿熱切的招呼聲、驚嘆聲與歡笑聲,明明代表們都來自不同國家,卻宛如閨蜜好友般擁抱高聲問候,令我深深感受到這群各國推選的化學翹楚們的低姿態與高親和力,而互動席間的我們臺灣代表,因著長髮末端繫有獨特的髮飾而成為委員們視覺上的焦點,是委員們口中的翩翩蝴蝶。

IUPAC(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CCE(教育委員會)臺灣代表是由臺灣化學教育先進組成的「中國化學會」理監事大會中選舉產生的。依據2017年第四次理監事會議公布的IUPAC各層級選舉與2018~2019國家代表之結果,由臺灣師範大學邱美虹教授獲選續任IUPAC最高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Member of Bureau and Member of Executive Committee)以及當選教育委員會(CCE)國家代表。

7/10-14的研討會期中,臺灣代表邱教授除了在幾個場次有精彩的論文發表外,同時利用空檔帶領我們幾位來自臺灣的教育夥伴共同拜訪澳洲雪梨大學STEM教師培訓的負責人Judy Anderson教授(Director of the STEM Teacher Enrichment Academy),汲取其推動STEM教師的寶貴經驗並交換意見,而我有幸也在其中學習。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圖四:邱代表參與CCE    圖五:邱代表參與ICCE  圖六:與澳洲STEM負責人合影

 

Pop-up之樂在參與

在國際研討會初試啼聲的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對每日同時段在五個會議室同時進行的各報告主題都極感興趣,巴不得自己有四個分身。本屆研討會除了有一般預期的正式論文、海報論文與工作坊之外,還有Oral Bites Pop-up口頭發表形式,而我參與的是海報論文和Pop-up發表。

本次在雪梨大學發表的海報論文主題是「透過串珠手做以模擬VSEPR」,此報告內容可說是106學年度本校高瞻化學教案的小型行動研究,包含教案設計、學生實作、討論、評量、回饋表及統計分析等;從搭配現行高三課綱的化學單元VSEPR,設計以雙珠(spsp3d2sp3)、三珠(sp2)和雙珠&三珠(dsp3)為基本元件的表示方式。其中雙珠的原創者是來自本校高瞻計畫之子計畫主持人金必耀教授及左家靜教授的獨創想法,以串珠搭配彈性繩來完美呈現化學鍵引力及電子對斥力架構。

個人認為參與海報論文發表有許多好處,只要研究架構大致完整,大會審查員對申請者的論文摘要似乎是鼓勵性質較高,且布置完成的海報不但可依議程規定時程開放與會者參觀及作者現場解說,還可持續五天展示在海報區,不受議程安排的影響。不過,從臺灣攜帶海報通關及搭飛機非常不便,建議參加海報發表者可以將海報內容輸出到布條上較佳。

Pop-up口頭發表形式是一種很酷的方式,感覺像是在拍賣會推銷叫賣自己的產品一般,參與者須在限時一分鐘內凸顯自己研究的特色,進而吸引聽眾造訪海報區以深入介紹。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8clip_image020

  圖七:海報論文1     圖八:海報論文2        圖九:Pop-up活動及發表

 

Workshop之助理團隊

化學教師初到一所大學,優先想造訪的地點當然是化學系館。創立於1850年的雪梨大學,是全澳洲、全大洋洲及全南半球的第一所大學,而於1956年完工的雪梨大學化學學院(School of Chemistry),則是澳洲建築史上首座著名的帶幕牆建築之一;在1975年以酶的立體化學催化反應相關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John Cornforth (Sir John Warcup Cornforth Jr.),便是1938年在雪梨大學獲得一等榮譽和大學獎章的化學學院畢業生。

clip_image022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6

圖十:化學學院側拍         圖十一:化學學院正拍   圖十二:化學學院門口合影

進到學院內部,可以明顯感受到建築物的歷史。由於研討會的實驗工作坊地點位在五樓,因此順道參觀了實驗室及院內佈告欄展示資訊。比起臺灣的大學實驗室,化學學院的實驗室空間更大,單側整面玻璃幃幕採光奇佳,邊做實驗還可以邊欣賞校園景緻。

研討會期間共參與了三場實驗工作坊,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甲高中廖旭茂老師主講的電化學蝕刻與微型電池實驗,我和幾位同樣來自臺灣的老師們共同身兼體驗者與助教的角色,不知情的各國參與者於工作坊結束後還來向我們道謝,差點真以為廖老師帶著一群助教出國呢!

clip_image028clip_image030 clip_image032 clip_image034 

圖十三:化學學院1 圖十四:化學學院2       圖十五:工作坊1   圖十六:工作坊2

 

化學教具之創新點子

利用研討會換場的休息時間,除了茶敘放鬆之外,到參展商或贊助商的攤位逛逛,了解新開發的化學教具、教材或是電腦軟體,經由交換名片並與參展廠商的互動,可以相互激盪觸發許多的化學靈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包含︰可以輕鬆吸取並釋放定量黏稠性液體的移液管、可以精準量測溫度的金屬片、可運用磁性輕鬆組成或拆解分子結構的輕質塑膠零件組、以及在校內販賣部看到的一次性可拋式實驗衣等。

clip_image036   clip_image038    clip_image040    clip_image042clip_image044                                                       

圖十七:移液管     圖十八:溫度計  圖十九輕質塑膠零件組  圖二十可拋式實驗衣

 

 

 

化學先鋒之國際網絡

710日開幕典禮揭開研討會的序幕開始,我們就像是身處聯合國之中,周遭充滿化學界知名人士,很慶幸提前兩天到達參加CCE會議先認識了化學教育委員會的國家代表,而後在開幕酒會、論文發表及工作坊認識了來自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化學教育家,在自費晚宴上有一場輕鬆的交談及舞蹈聯誼,最後在閉幕典禮中大家相約兩年後南非開普敦再相見。在活動落幕時,心中雖不免惆悵,但想到認識了幾位活躍於國際舞台且學養兼具的臺灣教育夥伴及國際夥伴,就深覺不虛此行,也體認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clip_image046      clip_image048      clip_image050

圖廿一:開幕大會         圖廿二:參與證書         圖廿三:自費晚宴


 clip_image052     clip_image054     clip_image056

 圖廿四:閉幕大會        圖廿五:相約2020南非 圖廿六與南非國家代表

 

 

歌劇之都之藝術美學

趁研討會開幕式前,搭乘中央線(Central Line)的雙層火車到達環形碼頭站(Circular Quay Station),映入眼簾的是宛如明信片風景畫的兩大巨形地標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
)及雪梨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雪梨歌劇院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更是澳洲著名的地標之一,從1959 年開始建造,到1973 年正式落成,於200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雪梨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承載著鐵道、電車道、汽車道、自行車道、及行人道等,則於1932年正式通車,總長度為1,149 公尺,是全世界第五長的拱橋,且橋上最高點高於海平面134
公尺。

 clip_image058clip_image060clip_image062clip_image064

圖廿七:歌劇院1    圖廿八:歌劇院2    圖廿九:歌劇院前    圖三十:港灣大橋前

 

 

自然景觀之絕美體驗

說到雪梨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當然非藍山國家公園莫屬了。澳洲政府為了鼓勵民眾出遊,每逢週日每人最高的地鐵費是2.5元,因此週日我所選擇的行程便是搭地鐵遊藍山。一早頂著冬陽從中央車站搭乘往藍山的地鐵,約莫兩個小時後再換搭公車,便抵達景觀世界(Scenic
World)

藍山國家公園有遊客必體驗的四大路線,分別是SkywayRailwayCablewayWalkway,而這四條路線的規劃恰好是從景觀世界為中心點向外發散。Skyway是全澳洲海拔最高的纜車,可在270公尺的高空中俯瞰著名的三姊妹峰(the Three Sisters),全程距離是720公尺;Railway是全世界最陡峭的森林火車,全程415公尺,傾斜角高達52度,乘坐向下俯衝的路線時像極了雲霄飛車;Cableway是穿梭於全澳洲最陡峭的岩壁間,一次可搭載多達84人的空中纜車;Walkway則是南半球最長的森林步道,全長2.4公里。這次購買了無限次乘坐套票,在攝氏零度氣溫下反覆體驗四大路線,至今仍感覺意猶未盡。

clip_image066 clip_image068  clip_image070 clip_image072

圖卅一:三姊妹峰  圖卅二:Railway   圖卅三Cableway    圖卅四Skyway


 結語

       兩年一度的「IUPAC國際化學教育年會(ICCE)」是匯集眾多國家的化學教育學者研究結晶的殿堂,藉由各國CCE國家代表及有興趣參與之化學教育學者共同投入,一同展開五天四夜分享、交流、觀摩與學習之旅。對於過去完全不知道有這個會議的我,以後將會開始關注這個有溫度、有熱情、與化學教育密切相關的國際研討會。

致謝

感謝行政院科技部「第三期高瞻計畫」(計畫編號︰MOST106-2514-S-788-001),不但提供部分出國旅費補助,同時此高瞻課程海報論文內容中的串珠元素,也是筆者從高瞻子計畫主持人金必耀教授及左家靜教授分享之教師增能課程中,得知其以串珠表示化學鍵及電子對VSEPR架構的獨創想法。感謝高中化學學科中心對種子教師的培訓與支持,使筆者能從其他種子教師夥伴身上學到設計高中化學教案的技巧與積極分享的熱忱。感謝CCE臺灣代表邱美虹教授熱情引薦,使我能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CCE委員會議及STEM會議。感謝邱美虹教授、周金城教授、蘇金豆教授、王瓊蘭老師及廖旭茂老師等在研討會中分享精彩的研究成果,不但讓臺灣在國際會議的能見度提高,也使我們這些參與者獲益良多。

 參考資料

1.      IUPAC,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9%9A%9B%E7%B4%94%E5%8C%96%E5%AD%B8%E5%92%8C%E6%87%89%E7%94%A8%E5%8C%96%E5%AD%B8%E8%81%AF%E5%90%88%E6%9C%83

2.      John Cornforth (chemist),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Cornforth

3.      科學online。高瞻自然科學教學平台。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s=?p=143&search_404=1

4.      金必耀、左家靜(2018)。奈米世界的構築藝術化學鍵與硬殼球自由雲球模型。國立臺灣師大附中第三期高瞻計畫107/04/26教師增能培訓上課講義。http://igt.hs.ntnu.edu.tw/assets/attached/1164/original/0426%E6%95%99%E5%B8%AB%E5%A2%9E%E8%83%BD%E5%9F%B9%E8%A8%93-%E9%87%91%E5%BF%85%E8%80%80%E6%95%99%E6%8E%88%E8%AC%9B%E7%BE%A9.pdf?1493272866

5.      雪梨大學化學院,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ity_of_Sydney_School_of_Chemistry

6.      雪梨大學教育與社工學院首頁。http://sydney.edu.au/education_social_work/about/staff/profiles/judy.anderson.php

7.      中國化學會首頁。http://chemistry.org.tw/about_meeting.php

8.      中國化學會2017年第四次理監事會議紀錄。http://chemistry.org.tw/meeting/106MEET4.pdf

9.      串珠分子模型的美妙世界http://thebeadedmolecules.blogspot.tw/

10.  澳洲雪梨兩大地標一網打盡(2016.4.25)http://slowandtravel.com/?p=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