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期目錄 / 2017年7月

星期日 , 16, 7 月 2017 在〈《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期目錄 / 2017年7月〉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期(20177月)

 

n  主編的話

u  第二十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n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鍾曉蘭】

u  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鍾曉蘭〔HTMLPDF

u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多元評量專刊/鍾曉蘭〔HTMLPDF

u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利用電腦軟體設計化學實驗實作評量/周金城〔HTMLPDF

u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Yenka模擬化學丙級實驗許碧容HTMLPDF

u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化學實驗影音錄製的實作評量鐘建坪HTMLPDF

u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淺談多元評量結合專案管理概念應用於兒童科學營隊活動人才的培訓/丁信中〔HTMLPDF

u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Science formative assessment: 75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linking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書激盪教師多元評量策略/林靜雯〔HTMLPDF

n  新知報導/化學教育新知專欄編輯/李賢哲

u  翻轉化學教室之路徑與永續發展李賢哲HTMLPDF

n  課程教材/化學小故事【專欄編輯/洪振方

u  戴維與電化學洪振方、刁彭成HTMLPDF

n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含影片【專欄編輯/廖旭茂】

u  大型印台和銅板電化學蝕刻製作廖旭茂〔HTMLPDF

n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學【專欄編輯/張明娟

u  武陵高中彩色化學選修課程模組張明娟HTMLPDF

n  化學實驗/家庭化學實驗【專欄編輯/劉曉倩

u  化學玩金術創作飾品劉曉倩HTMLPDF

n  化學實驗/微型化學實驗【專欄編輯/方金祥

u  創意微型實驗微型環保禮炮方金祥 HTMLPDF

n  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專欄編輯/林靜雯】

u  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第二十期)林靜雯〔HTMLPDF 

第二十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星期六 , 15, 7 月 2017 在〈第二十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第二十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甫卸任理事長(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兩年一次的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雙年會(第46World Chemistry Congress和第49IUPAC General Assembly)今年七月在巴西聖保羅市舉行,由巴西化學會主辦,大會主題是Sustainability and Diversity through Chemistryhttp://www.iupac2017.org/)。此大會合計有2320篇摘要、700個科學活動,與會者3512人來自66國,人數分布分別是南美洲81.7%、中美洲1%、北美洲5.3%、歐洲8%、非洲0.7%、亞洲2.7%、大洋洲0.6%

IUPAC世界化學大會中聆聽2016年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西北大學Sir J. Fraser Stoddart的大會專題演講時,受益良多。聽其緩緩道來其過去半個世紀多的研究生涯中與其研究夥伴(包括博士後和研究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堅持、腦力激盪,皆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而其不斷在相關主題中鑽研,在不疑處有疑,發現處理癌症病患的新藥等等,都讓人相當佩服。他於演講之末,還提及應將教學置於研究之前、將學生置於自己之前、最後是無論如何都應為自己的寫作或是演講的呈現設立一個高標為目標,才能發揮潛能。這是一場兼顧化學研究與教學的精彩的演講。

我很榮幸也很高興此次受邀出席,並與其他三位諾貝爾獎得主(Ada E. Yonath, Nobel Prize 2009; Robert Huber, Nobel Prize 1988; Sir J. Fraser Stoddart, Nobel Prize 2016等人同為大會主講人,這是第一次有化學教育學者受邀在IUPAC的世界化學大會上(World Chemistry Congress)擔任Plenary lecturer,本人除深感榮幸外,也為化學教育從業者感到欣慰,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化學教育化學人才培育的搖籃終於受到重視了!

這次大會主題是透過化學看永續和差異性(或稱多樣性),我的講題就圍繞在兩個面向來討論,演講主題訂Glocal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Chemistry Education(全球在地化和永續的化學教育),希望藉由國際性的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素養調查探討世界各國在學習成就、認知、興趣、以及對未來就業喜好的異同(符合差異性的主軸),並針對國際評比數據和全球議題(如全球暖化、資源減少、空氣品質、環境變化等議題)提出具體可行的在地化策略。顯然我的主題與內容與其他化學學者大異其趣,但是會後許多學者與我分享他們的心得,認為化學家應該更重視基礎教育,深耕的化學教育才能期待下一代人才應運而生以及素養的提升。面對投入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的人才逐漸減少,各國都不遺餘力在推動各項方案或政策來鼓勵更多的學生或研究人員投入STEM 領域的研究或工作當中。根據PISA2015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兩項結果值得在此討論,首先,PISA排名前面的國家(如芬蘭、臺灣、日本、韓國等)的學生其學習動機偏低,反之排名於後的國家卻有高於國際平均值的學習動機(如美國、瑞典、泰國);其次,PISA排名前面的國家(如芬蘭、臺灣、日本、韓國等)的學生表示,會期待在30歲時選擇與科學相關的職業的百分比低於國際平均值,相反的在PISA表現平平(如美國或英國)或是不佳的國家(如墨西哥和巴西)卻反而有遠高於國際平均值的學生會在30歲時會期待從事與科學相關的職業。這種反差的現象不禁令人憂心,而2006年的資料也顯示僅有50%的學生喜歡化學此數據僅比物理多1%,但卻與生物(68%)相距甚遠,我們基礎化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若我們的教育持續以考試領導教學(Teaching for Assessment),而非教學領導評量(Assessment for Teaching)或是教學促進學習(Teaching for Learning),那有這樣的結果,也不意外了! 如何改進評量方式與內容,使科學教學更符合科學志業的發展與科學素養的提升,應是政策者應該思索的問題。除此之外,研究結果也顯示,臺灣學生在評鑑與設計科學探究的表現是低於國際平均值的,如何透過教學內容與活動的改進,改變評量學生學習表現的方式應是當務之急,若說我們可以從PISA的研究結果獲得如何的啟示,我想變教學環境與方式與促進多元評量應該是遠比排名更加重要的。

本期專題以多元評量為主題,主要是配合未來12年國教新課綱內容所規範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領域課程而設計的。新課程綱要中特別強調學習內容應包含「探究」與「實作」兩個面向,前者強調認知(知識的建立與應用)與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後者則強調動手操作、資料彙整與分析、心到手到,知行合一的學習表現目標。在實施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態度、習得規劃與設計實驗或探究的方法、認識與實踐以證據為導向的科學論證的知能、進而能建立符合科學的心智模型、並能以適當的科學語言傳遞知識與溝通理解科學現象。由於課程綱要的重點有所改變、教學勢必隨著調整、教學有所調整、學習才會產生質變,因此重視適性發展的多元評量方式便應受到應有的重視,評量不應再是過去的紙筆測驗而已,而應以多元評量方式去反映不同學生的能力與發展,以符合新課綱設計理念與社會期待。本期專題主編是由新北市立新北高級中學鍾曉蘭老師擔任,專題合計六篇,主題分別從多元評量理念、實作、電腦軟體輔助探究學習、實驗影音錄製等等,說明多元評量方式可以應用的層面,此次內容值得現場教師參考。

後,本期常態性專欄文章有李賢哲教授的翻轉教室之路徑與永續發展介紹三篇極具參考價值的翻轉教室課程安排並強調永續的目的,這些主題也適合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洪振方教授和刁彭成先生戴維伏打電池的一連串電化學實驗說明酸的氧元素說的錯誤觀點以及電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深入淺出,其歷程可供教師進行探究活動的說明。臺中市立大甲高級中學廖旭茂老師的大型印台和銅板電化學蝕刻製作再次以電解蝕刻法為主題進行大型的電解蝕刻,很適合高中生進行STEM活動。武陵高中張明娟老師介紹該校多元選修課程模組:彩色化學篇,第一個實驗利用食鹽水的密度不同使溶液分層,並透過指示劑使各層出現不同顏色,實驗簡單容易實施;第二個實驗則是利用培養皿內的化學反應來產生硫的沉澱,此實驗就較具挑戰性,適合高中生發展實驗技能。國立彰化高級中學劉曉倩老師從都是鈕扣惹的禍?這本書出發,介紹錫的相關性質與實驗,喜歡科學史的看官應可從中得到許多樂趣與知識。方金祥教授的微型化學實驗再度精緻化微型環保禮炮,使其更具挑戰性。最後由林靜雯教授介紹國內外的化學相關活動,並提供網站資訊供讀者進一步閱讀,有意者亦可積極參與相關研討會或工作坊等活動。

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 / 鍾曉蘭

星期五 , 14, 7 月 2017 在〈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 / 鍾曉蘭〉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多元評量在教學現場之應用

鍾曉蘭

新北市立新北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引言

整個教學歷程分為四大部分:教學目標、教學行為、教學活動、教學評量,彼此之間的關係大約如圖1所示,國家制定的課綱(99課綱、108課綱)對教學目標有一定的規範與引導,學校或教師參考課綱決定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選擇合宜的教學法,再由教學法中設計相關的教材與教學活動/教學行為,最後教學評量則給予教師回饋,確定教師的教學達成教學目標的情形,藉以改善教學活動或給予學生補救教學。

擷取

教學評量是一個蒐集學生發展或學習證據,評量包含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然而現行於學校的小考或段考的紙筆測驗,較偏重學生的總結的表現,甚至僅僅評量認知(知識)方面,對於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態度等無法做到全面的評量,往往無法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歷程近年來,教育界越來越強調多元評量,評量應同時重視歷程與結果,針對能力與學習態度應使用更多元、更彈性的方式,方能達到教學評量的目的。然而如何將多元評量落實於教學現場,中、小學教師常抱著懷疑甚至戒慎恐懼的想法,深怕個人所使用的多元評量方式不夠公正客觀,會讓學生與家長有所質疑。因此,如何將多元評量有效用於教學現場中,也是目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n  本期專刊介紹

本期的專刊是介紹多元評量在教育現場之應用,首先,由筆者淺談多元評量,介紹多元評量的種類,簡單說明實作評量、檔案評量和動態評量的意義,並提醒教師們再進行多元評量應注意的事項,接著從實務經驗中提出實作評量的設計實例,藉此說明如何從實作的過程與學習單評量學生認知、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是酸鹼滴定實驗的實作評分規準,提供教師們在設計實作與評量時的參考。其二,由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周金城教授介紹利用電腦軟體設計化學實驗實作評量Yenka軟體為例,金城教授藉由Yenka化學實驗模擬軟體,能讓學生有機會於實驗前進行化學實驗過程練習,另一方面也可以設計化學實作評量的問題讓學生解決,並提出建議在職與職前教師如何透過Yenka設計科學實驗,最後闡述數位科學實驗與實作評量之間的關係。其三,由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在職碩士專班許碧蓉老師介紹Yenka軟體輔助化學丙級證照術科實作評量醋酸濃度之測定,許老師在文中先闡述酸鹼滴定的原理,接著說明以Yenka軟體評量實作的設計與操作過程,藉由實例讓現場教師更容易瞭解如何藉由科技輔助實作評量。其四,由新北市立錦和高中國中部理化科教師鐘建坪老師介紹化學實驗影音錄製的實作與評量,先說明如何藉由數位影音工具紀錄實驗歷程的教學流程,接著說明設計表單進行影音作品的同儕評量之實例,並對學生與教師如何使用影音綠製進行實作評量提出實務的建議。其五,由嘉南藥理大學教學資源暨發展中心主任丁信中教授介紹淺談多元評量結合專案管理概念應用於兒童科學營隊活動人才的培訓,先說明專案管理、營隊活動實務與人才培訓的目的與類型,接著闡述多元評量與人才培育課程的實施之間的關係與實例,整個營隊的多元評量形式包含:紙筆測驗評量、實作評量、檔案評量,文中詳細說明依據目的與時間如何進行多元評量的評量設計。其六,由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林靜雯教授介紹多元化形成性評量:簡介Science formative assessment: 75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linking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一書激盪教師多元評量策略,先針對「科學形成性評量」一書之簡介,接著提出兩個科學形成性評量的範例說明該書之精要,藉以激盪教師們使用多元評量的想法

n  結語

多元評量是近年來教育變革的主軸之一,如何從評量理念或理論轉化為教學現場的實作,取決於現場教師們求新求變的想法與做法。我們常說考試領導教學,換成今日的說法評量的改變將引導教學方式的變革,不徹底改變評量方式,教學方式難脫離偏重知識與記憶方式的教學。本期專刊期望能起拋磚引玉的功效,讓現場教師們從瞭解多元評量的類型開始,藉由不同形式或科技工具的多元評量實例,從而找到並自行設計合適自己教學的多元評量,同時評量學生學習的歷程與結果,再藉由評量的回饋以提供更適性化的教學來增進學生成長。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淺談多元評量 / 鍾曉蘭

星期四 , 13, 7 月 2017 在〈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淺談多元評量 / 鍾曉蘭〉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淺談多元評量

鍾曉蘭

新北市立新北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影響科學教育成敗的因素雖多,但其重要者,不外乎課程教法評量三項。課程之設計與編製,由於需時較久,人力物力之花費也較巨大,且受教育政策和制度的限制較大(107課綱教法和評量的改進,則花費較小,較易收到即時之效科學教學中的評量(Assessment in the teaching of science)-評量的對象是「學習過程」而科學教學的評量(Assessment of science teaching) -評量的對象是評量的對象則是「教學過程」,經由這兩種過程的評量均可瞭解「教、學」是否達成或者為何未能達成既定教學目標。

在學校情境內的所有學習活動,包括認知(如學科成就、知識、問題解決等)、情意(如態度、興趣等)、及技能(如演講、儀器操作等行為)等領域的學習成果,都需要教師於教學結束後予以評量,才能得知學習成果為何,及評量教學是否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學評量不僅可以提供回饋訊息給教師,更能使整個教學歷程統整在一起,發揮最大的教學與學習效果。

以往傳統的學習評量,大都採用標準化紙筆式測驗(paper-and -pencil test)或教師自編的課堂測驗(teacher-made classroom test)。由於紙筆式測驗較為通俗,使用普遍,研究也發現許多不良的結果。現今教學評量的研究發展趨勢更注重彈性的、變通的、多元化的評量,並且強調動態的過程,乃出現“Alternative Assessment”另類評量)、“Dynamic Assessment”動態評量)和“Performance Assessment”實作評量)、 ” Portfolio Assessment “歷程檔案評量)等新名詞。

99課綱到即將實行的新課綱皆強調:教師應運用各種評量方法,適時評量教學過程與結果,並據以輔導學生學習及改進教學。然而教師們對於多元評量的方式、如何實施與評量的客觀性,仍存有許多疑問。本文簡介多元評量的意義與類型,並在文章中,介紹實作評量的設計方式與評分規準。

 

n  多元評量的種類

多元評量方法是指採用多種評量方法來了解學生的初始狀態、教師的教材教法以及學生學習進展情形等方面的情形。影響多元評量的理論眾多,包括多元智能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建構論、情境學習理論與鷹架理論等,這些理論皆強調評量必須讓學生在真實與動態的情境中,表現和轉化其所獲得的能力,因此相對應地評量的類型和方式也必須多元。目前較常被應用在教學現場的是方式應屬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與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龔心怡2013)

 

一、 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

實作評量的理論來自於Rumelhart & McClelland的研究,認為知識的結構是隱含在問題解決情境中。學生要能將所學的各種知識活用,必須在實際的社會脈絡情境中進行思考,才能統整所學。實作強調個人「表現」(performance)的意義,實作的精熟通常可表現在完成一份學習單、一項實驗設計、動手做出的實體模型口頭表發等,若能測得學生應用知識來表現精熟的能力,不論是評量知識的組織、解題時的策略或監控表現的能力,都可以稱之為實作評量。

二、 檔案評量

係指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彙集相關的各項資料,針對評量的需要,找出一些切要的項目作成適當的組合,進行成套的評量,而非零碎個別項目的考核,具有持續累積的評量效用。由於評量不只限於靜態的作品,還要評量作品產生的過程以及作品的優劣,是一種整體系統性的評量,因而又連帶出現一種“Work Sampling System”(工作取樣系統),亦即從工作項目中找出重要的樣本,讓學生操作反應,再進行觀察和記錄。

在結構化的架構下,有目的地收集與整理,同時保持開放與彈性以便未來的個人補充或納入個人/他人佳作檔案評量的內容涵蓋多元,可以是開放的自我成長,如獨特的經歷體驗、個人專長興趣在學習歷程中的發展等

三、 動態評量

動態評量最早是由Vygotsky(1978)所提出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衍伸而出的概念動態評量是以「測驗-介入-再測驗」的形式進行評量,教師不僅在教學前要先瞭解學生的認知發展,且要經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及情境,讓評量者與被評量者產生互動。

Campione等人所提倡的漸進提示模式(Graduated Promoting Assess-ment),此種模式是以Vygotsky(1978)近側發展區觀點為基礎,強調以標準化的介入方式,即透過「測驗-練習-遷移-再測驗」的漸進提示系統模式進行評量,以建立量化的資料,大多採用「推理的作業」作為施測和訓練的材料(見圖1,鍾曉蘭,2007)

clip_image002

 

n  進行多元評量時應注意的事項

教師在進行多元評量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           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許多評量的工具(如學習單、口頭報告、實驗報告、實作成品等)需要學生投入較多的時間,很多學生會流於抄寫或僅少數同學投入,使得學習成效大打折扣,教師宜培養學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對於非紙筆測驗的評量工具要認真回答,方能達到學習目標。

2.          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適時引導學生從所蒐集或閱讀教材中學習整理、分析資料;針對有疑問的內容或現象進行小組討論,請學生提出想法或意見,建立共識論點,決定可探究的問題(教育部,2017)

3.          教導學生口頭發表的能力教師宜引導學生使用多元的表達方式,如讀書報告、小組討論、分組製作壁報、影音媒體或口頭報告,並在表達與溝通的過程中,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或模型,以呈現自己或理解他人的探究過程與成果(教育部,2017)

4.          建立學生合作學習的觀念:教師在實作活動實行分組教學,採取異質分組,引導學生從小組活動中培養團隊分工與合作;引導學生在小組發表中,聆聽他組報告內容,嘗試提出疑問、可行的解決方案或未來研究的方向等(教育部,2017)

5.          養成學生反省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對各類科學資訊進行評估與判斷,審慎檢視其真實性與可信度。引導學生學習提問,討論提出的問題能否提供進階的思考,藉以反思探究成果的應用性、限制性與改進之處(教育部,2017)

n  實作評量實例

一、從教室的活動中評量學生操作、觀察及推理等能力

實例一是在教授波以耳定律時,教師僅提供部分材料(如氣球),學生自行準備寶特瓶(不同形式的寶特瓶,效果並不相同),藉由學習單讓學生自製肺部呼吸模型(2),在製作過程中除了製作及操作肺部呼吸模型(實體模型),也讓學生學習畫出氣體粒子運動圖,從粒子運動的觀點(微觀)解釋肺部呼吸的原理,接著討論氣胸的原因,最後從操作的過程中,討論肺部呼吸模型操作過程中的控制變因、操縱變因和應變變因,藉此推論出變因之間的關係與畫出關係圖(鍾曉蘭,2007)

clip_image004

   學生自製肺部呼吸模型

本活動的教學目標如下:

1.      培養學生自製實體模型的能力,藉由操作模型來理解生活中的不易察覺的現象進而討論觀察的結果及推論可能成因。引導學生操作實體模型以建立科學概念,或學習以實體模型理解或解釋科學概念。

2.      引導學生從回答問題中,建立巨觀、微觀和符號三種多重表徵之間的關係。

3.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並判斷哪些是獨立變因?哪些變因可能彼此相關? 進而讓學生分析相關變因之間的質性或量化關係。

 

範例:探討密閉容器內氣體壓力、體積的關係

活動:肺部呼吸模型的製作與操作

                 *探討主軸: 藉由製作及操作肺部呼吸模型讓學生瞭解呼吸的原理,藉此探討密閉容器內氣體體積與壓力的關係。

                 1.:請同學畫出肺部呼吸模型及操作過程,並詳細紀錄觀察的結果並以氣體粒子的觀點畫出所觀察的變化。

製作肺部呼吸模型:

操作肺部呼吸模型:

畫出並標明肺部呼吸模型每一部分所代表的意義:

畫出並說明所觀察的變化:

探討觀察變化產生的原因:

2.利用一組肺部呼吸模型,將代表橫膈膜的氣球破一個小洞,重複做1.的實驗,觀察代表肺部的紅色氣球是否有變化並探討原因(以氣體粒子的觀點解釋所觀察的變化) 

描述觀察的結果:

探討觀察變化產生的原因:

3. 請同學們藉由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推論出相關的關係式及關係圖。

肺部呼吸模型的控制變因:

肺部呼吸模型的操縱變因:

肺部呼吸模型的應變變因:

藉由觀察的結果推論出相關的關係式

藉由觀察的結果推論出相關的關係圖

評量學生設計實驗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例二是簡易的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以酸鹼滴定來確認市售食醋中醋酸的含量百分比,教師僅提供相關要藥品與器材,學習單中並未提供原理與實驗步驟,學生須自行查詢相關原理與設計實驗步驟或畫出相關流程圖,教師可依據下面框中所提及的內容做為實作評量的項目。

本實作的教學目標如下:

1.      學生利用報紙、圖書、網路與媒體蒐集相關資訊,並判斷資訊來源的可靠性。

2.      學生能依據所提出的問題,計劃適當的方法、材料、設備與流程。

3.      學生能應用或組裝合適的器材與儀器。

4.      學生依據實驗觀察,整理資料數據,並製作圖表。

5.      引導學生由探究過程所得的資料數據,整理出規則,提出分析結果與相關證據。

 

範例:以滴定法測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百分比

市售食醋中約含35%的醋酸,請利用酸鹼滴定的原理,測定出食醋中醋酸的重量百分比。

樣品:市售食醋50mL

藥品:約0.5 M的氫氧化鈉溶液、約5克的鄰苯二甲酸氫鉀(KHP)

器材:50 mL滴定管1支、125 mL錐形瓶2支、100 mL燒杯 2個、安全吸球、吸量管等

指示劑:甲基紅、石蕊試劑、酚酞三種指示劑

1. 請同學寫出實驗的流程(寫出設計的原理、實驗步驟、需要用到藥品、器材等及簡單說明如何使用)

1.說明滴定的原理:

2.說明實驗的過程及步驟:

l   有無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觀念

l   有無使用標定來測出氫氧化鈉溶液的標準溶液

l   選用指示劑是否正確

l   使用器材的適用性

3.實驗操作技能:

l   使用天平的技能

l   量取/稀釋溶液的技能

l   滴定過程的技能

2.請同學記錄實驗的結果:

評量學生觀察的能力:

評量學生資料整理的能力:

3.請同學計算出食醋中醋酸的重量百分比:

評量學生應用公式的能力:

評量實驗結果的準確度:

4.請同學思考可能造成實驗誤差的原因?如何改進?

評量學生評價與省思的能力:

實作評量(操作技能)規準示例

第三部分則是以酸鹼滴定實驗為例,說明評量操作技能的評分規準。表一的實驗技能分為五大部分:實驗準備、使用天平的技能、配製溶液的技能、滴定過程的技能和實驗善後的能力,每個部份有細分為數個評量次項目,評量尺度劃分為0-2分,依照表個內的描述,完全做到2分、部分做到1分、完全未做到0,教師在設計評分規準時,可依據實際情形調整評分的範圍或選用合適的評分項目。

表一酸鹼滴定實作評量規準

實驗技能

評量項目

完全做到2

部分做到1

完全未做到0

實驗準備

1.對各種器材的認識

找到所有器材

找到部分器材

找不到器材

使用天平的技能

2.使用前天平歸零

完全歸零

未完全歸零

未作歸零動作

3.放置秤量紙/燒杯

有放

使用其他紙類或器具

沒放

4.取用藥品

使用刮杓且適量秤取

使用刮杓,但取用過量,或將藥品散落於秤盤上

未使用刮杓/取用藥品過量時將藥品倒回藥品罐

5.秤重

秤取正確質量

小數點不精確

不會秤重

配製溶液的技能

6.使用正確器材配製溶液

選擇適當的量瓶

利用量筒

燒杯/錐形瓶

7.配製溶液的步驟

使用蒸餾水且體積恰到達量瓶的刻度

體積未達到/超過量瓶的刻度

未使用蒸餾水

滴定過程的技能

8.架設滴定裝置

裝置穩定、高度適中

裝置不穩、太高/

不會使用

9.清洗滴定管的過程

利用毛刷清洗數次後且乾淨無污漬

直接用水清洗,僅沖洗一次

未清洗

10.潤洗滴定管

NaOH標準液潤洗

用清水潤洗

未潤洗直接加入

11.在滴定管加入溶液

透過漏斗加入

利用量筒

直接加入溶液

12.加入適量的指示劑

加入2-3酚酞

加入4-5滴酚酞

未加入/超過5

13.滴定管的操作

手勢正確

手勢錯誤

不會使用

14.攪拌溶液

搖晃錐形瓶使溶液完全混合均勻

有搖晃錐形瓶但溶液未完全混合均勻

完全未搖晃錐形瓶

15.滴定速度

適中

稍快

過快且濺出

16.指示劑變色判斷

顏色適當

過深(過量)

變深咖啡色

實驗善後的能力

17.廢液處理

將酸鹼先中和,以大量清水稀釋後傾倒

直接將酸鹼倒入水槽,以大量清水稀釋

直接倒入水槽,未用清水稀釋

18.清洗容器

利用毛刷清洗乾淨無污漬

直接用水清洗,僅沖洗一次

未清洗

19.桌面整理

乾淨無水漬

乾淨但有水漬

未清理

 

n  結語

評量沒有一套固定不變的流程,單單一種評量無法適用所有的目的和情境,教師應視實際的情形選擇並建構適合學生的評量方式。多元評量可讓學生依潛能發展個人的智慧,讓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樂於學習,主動學習。教師宜利用多元化的評量方式評估並記錄學生學習的歷程瞭解學生是否真正且有效學習,並找出學習困難的原因,進而找尋有效改善學習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教與學的目標

n  參考文獻

1.      龔心怡(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學評量新趨勢:多元評量之應用臺中市教育電子報26多元評量。2017/06/20引自http://www.tc.edu.tw/epaper/index/print/id/856

2.      鍾曉蘭(2007)以多重表徵的模型教學探究高二學生理想氣體心智模式的類型及演變的途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3.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課程手冊(更新第三版)p.103-111。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6/20引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35500702.pdf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利用電腦軟體設計化學實驗實作評量-以Yenka軟體為例 / 周金城

星期三 , 12, 7 月 2017 在〈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利用電腦軟體設計化學實驗實作評量-以Yenka軟體為例 / 周金城〉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利用電腦軟體設計化學實驗實作評量Yenka軟體為例 

周金城

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筆者帶大一學生進行化學實驗,大一學生在期末教學評量所反映出覺得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實驗課最後須設法解決教師所設計實作評量問題。當筆者每次帶大一學生進行化學實驗課時,當次課程約三分之二的時間,會讓學生自行練習實驗手冊中的實驗流程與步驟,讓學生先熟習食譜式實驗的內容。事實上,食譜式實驗很重要,學生需要先經由實驗操作的練習,當能掌握實驗操作過程的技巧後,再運用這些技巧,解決後續的實作評量問題。而實驗課剩餘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就是每組學生一個待解決的實作評量問題。化學實驗實作評量的問題,就是利用之前所練習的食譜式實驗技巧來解決,每一組題目的解答都是有些許差異,舉例來說每組同學會拿到教師預先所調配不同濃度的藥品,這樣各組學生就必須親自做實驗找出答案,也無法參考其他組的答案。通常當次實驗成績分成個人成績與小組成績,兩部份各占50%。個人成績是包含課前實驗預習報告與課後實驗結果報告;而小組成績部分是實作評量,若該組能正確實作評量答案在一定誤差值範圍內,則獲得100分,若答錯則只有60分,只有兩種小組成績。每組成員約3-4人,小組成員是同學自行組成,因此帶幾年實驗課下來,也都還沒有遇到任何學生認為給分不公平的問題。

要設計每次的實作評量試題也不容易,實作評量設計得太難,若全班各組學生都沒有能夠完成,學生會沒有成就感;若設計得太簡單,學生都夠答對,學生也會覺得沒有挑戰性,因此實作評量實驗的設計就變得很重要,而且要完全用到剛學會的食譜式實驗技巧,這樣學生才會認真練習食譜式實驗。當實驗課進行三分之二時間後,由各組組長到台前來抽實作評量的試題。以酸鹼中和反應熱的測定為例,最後學生拿到未知濃度的酸,所以由反應熱推出酸的濃度。以維生素C的定量為例,則是讓學生拿到未知濃度的維生素C,所以由滴定決定維生素C的濃度。若是碘鐘實驗為例,則是要求每組變色的秒數不同,學生下課前帶著調配好的藥品,到講台前倒下並由教師計時,由於變色瞬間肉眼觀察常有爭議,因此教師需要準備錄影器材,將實作評量過程錄影下來,當有爭議時就重播錄影畫面,因此學生都會覺得很公平合理。若學生沒有進到化學實驗室做實驗,要進行化學實作評量就顯得很困難。這讓筆者思考是否有簡單好用的化學實驗軟體,可以讓教師利用來設計化學實作評量?

 

n  利用軟體輔助化學實驗課程

筆者發現利用Yenka化學實驗模擬軟體,能讓學生有機會於實驗前進行化學實驗過程練習,另一方面也可以設計化學實作評量的問題讓學生解決。由於化學實驗室有安全性的考量,通常無法開放給學生自由練習,學生若想預先練習操作實驗流程是有困難的,但透過軟體進行實驗模擬操作則沒有這些限制。Yenka科學實驗模擬軟體,有分成數學、工程、物理與化學部分(見參考1),本文主要針對化學實驗來加以說明。在Yenka的化學實驗室裡,提供虛擬的藥品室與器材室(見圖一與圖二)

clip_image002

圖一 Yenka無機化學實驗所提供的藥品一覽表

clip_image004

圖二 Yenka無機化學實驗所提供的實驗設備與器材一覽表

 

Yenka軟體中的藥品與實驗器材提供教師自行組合使用,對定性或定量的實驗,都可以有很好的實驗結果呈現。例如軟體所呈現酸鹼滴定的定量實驗結果,是呈現經由化學理論計算之結果(圖三),因此和真實實驗現象相當一致。例如達當量點酚酞指示劑變成紅色後,若再加入更多的鹼,則紅色會越變越深。Yenka軟體可以針對中小學或是大學的化學實驗進行設計,如下圖三實驗的實作評量問題,在右上方有兩個未知溶液,可以讓中學生先經由逐步操作認識不同的指示劑與酸鹼變色情況,最後再決定選擇哪些種指示劑,才可以正確分辨出未知溶液的pH(見參考2)

clip_image006

圖三不同pH值試管中加入酚酞指示劑變色情況

 

n  在職與職前教師能透過Yenka設計科學實驗

Yenka科學實驗軟體所設計完成的實驗,在電腦螢幕上是採取拖曳方式進行實驗,因此很適合搭配電子白板在教室使用。目前國內不少中小學都有安裝電子白板,但是適合在電子白板上所使用的科學實驗軟體卻很有限。Yenka軟體很適合提供給中小學教師來自行設計科學實驗,可用來進行教學或評量之使用。若是沒有電子白板,使用觸控式平板電腦搭配無線投影,也是適合替代電子白板的教學工具。當然,Yenka科學實驗在電腦上直接用滑鼠拖曳進行實驗,也是沒問題的。筆者曾針對本系大學部師資生與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進行Yenka軟體教學,所有在職與職前教師都可以搭配教材內容設計出合適的科學模擬實驗。

教師可利用Yenka科學實驗軟體,設計實驗步驟指引框(見圖三),指引學生一步步經由指引來完成實驗組裝,看到實驗結果現象,並可以將所觀察到的實驗結果記錄在實驗手冊上,這對實驗流程的熟悉很有幫助。當學生一步步跟著指引進行實驗並蒐集數據後,教師也可以在最後設計實作評量試題,提供待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實作評量。這樣的評量方式所評量出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傳統紙筆測驗能做到的,會比較接近真的實驗實作評量一樣,會有比較多的挑戰。若多次進行後,學生如果能熟習軟體操作,教師也可以不需要在一開始的畫面,提供一些準備好的藥品與材料框(如圖三左上部分),而是提供整個藥品室與器材室(如圖一、二),讓學生自由地運用所有的藥品與器材,來解決問題。這樣實作評量可以設計的問題會更廣泛,也不需限定當次實驗所能使用的藥品與器材。即使我們在真的實驗室設計實作評量試題,也只能提供固定的藥品與器材,但在數位化學實驗室,是可以提供所有的藥品與器材,因此能夠設計的實作評量題目類型可以很不一樣。而且除了一般化學實驗,Yenka軟體也提供電化學實驗藥品與器材(見圖四)

clip_image008

圖四 Yenka化學實驗所提供的電化學藥品與器材一覽表

 

n  數位科學實驗與實作評量

數位科學實驗並非是要取代真實實驗,但數位科學實驗可以幫助科學實驗課程進行得更順利。科學實驗的背後存在著一個科學模型,多數時候學生是學習過科學模型後才進行科學實驗的,所以學生的科學實驗變成了驗證或認識科學模型的手段,和科學家是在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才建立科學模型是有所不同。不能讓學生在科學實驗過程中才建立科學模型的原因有很多,實驗的安全性、有限的實驗設備與經費,以及有限的實驗時間等,因此學生的科學實驗課變成驗證或認識科學模型的手段。利用數位科學軟體,經由適當的教學設計對話引導,學生是可以經由科學實驗來認識科學模型的,也可以設計科學實驗來測試自己心中的科學模型。尤其是化學實驗,通常教師很難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化學實驗組合,但化學實驗模擬軟體,是可以讓學生先放手進行嘗試的,雖然實驗結果畫面是經由化學理論模擬出來仍不夠真實,但已經具有相當的教學價值。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擬真的虛擬化學實驗室會被設計出來,做化學實驗也許就可以不用到真的化學實驗室了。

 

參考資料

1.      Yenka虛擬實驗網站,20170724擷取自https://www.yenka.com/science/

2.      pH和指示劑操作示範說明,20170724擷取自https://youtu.be/y5aZ3H1GZp4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用Yenka軟體輔助化學丙級證照術科實作評量-醋酸濃度之測定 / 許碧容、張自立、辛懷梓

星期二 , 11, 7 月 2017 在〈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用Yenka軟體輔助化學丙級證照術科實作評量-醋酸濃度之測定 / 許碧容、張自立、辛懷梓〉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Yenka軟體輔助化學丙級證照術科實作評量醋酸濃度之測定

許碧容1,*、張自立2、辛懷梓2

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近年來,在台灣的各技職院校中,勞委會的全國技術士證照檢定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在許多高職裡,能通過丙級技術士證照檢定已經成為學生的必備能力,一些有興趣或是能力更強的學生甚至會考取多種相關領域的證照,或是更難、更專業的乙級證照。

    技術士證照檢定分為學科與術科,其中術科方面更重視實際操作與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為了加強學生這一方面的能力,各高職科系也陸續在學校中舉辦技術士證照檢定術科的實作教學。而我也在數年前參與過化學的丙級技術士術科課程,但在課程中發現,可能是因為時間、人數或者是材料經費所限,每個學生能實際參與操作的次數並沒有非常多,這對有些的學生來說,還無法完全掌握實驗的流程及較難以分析實驗過程中的數據。

    105學年度上學期,在本系化學特論課程上,學習到「科學實驗軟體—Yenka」,在這虛擬實驗室中,能夠進行化學、物理、數學概率等的模擬實驗,可以讓大家隨意混合不同的化學藥品,更不怕會釋出不知名的毒氣,發生任何意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家裡免費安裝使用。因此,若能用Yenka來模擬化學丙級術科操作,不但能讓學生更了解實驗的步驟流程,還能夠減少實際操作中產生的廢液汙染,對地球環境更友善。

    在本文中將使用Yenka模擬化學丙級實驗第一站第一題醋酸濃度之測定。

 

n  實驗原理

    醋酸濃度之測定實驗是先用已知濃度的鄰苯二甲酸氫鉀(KHP)標定0.2M  氫氧化鈉標準溶液之濃度,反應式如clip_image002。再用已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標準溶液,滴定未知濃度的醋酸溶液,並分析數據,求出醋酸的濃度,反應式如clip_image004所示。由反應式可知,若要中和1莫耳的醋酸約需1莫耳的氫氧化鈉,再由實驗中得到反應所需消耗的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便可求出醋酸的濃度。

    Yenka軟體之限制,本次操作專注於用已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定醋酸,並分析數據。

 

C6H4COOHCOOK+NaOHC6H4COONaCOOK+H2O  clip_image002

NaOH+CH3COOH CH3COONa+H2O              clip_image004

 

n  Yenka軟體操作

一、實驗器材

醋酸樣品15mL0.2M氫氧化鈉溶液50mL、試劑水、酚酞指示劑、滴管、100mL量筒、250mL錐形瓶2個、50mL滴定管一支、天平一台,如圖1所示。

clip_image006

1實驗器材

 

 

 

 

二、操作說明【並將未達成的實驗步驟扣分標於括號中】

()精秤1.00±0.05 g 醋酸樣品,溶於100 mL 試劑水中。

1.先從左方物品欄中取出天平及錐形瓶,將錐形瓶放置於天平上,並按下歸零紐

2.取出醋酸樣品及滴管,秤取1.00 (0.95 g ~1.05g之間) 的醋酸樣品,如圖2所示。【稱重不在規定範圍扣6分】,並將質量記錄於結果報告表上。

注:稱重時不可先過量再取回。【過量再取回扣5分】

clip_image008

2:秤重須在0.95 g ~1.05g之間

 

3.取下錐形瓶,並將天平歸零。【使用後未歸零扣3分】

4.取出試劑水及量筒,量取100mL試劑水再倒入錐形瓶中,如圖3所示。

 

clip_image010

3量取100mL試劑水

 

() 加入酚酞指示劑5 滴,以0.2M 氫氧化鈉溶液滴定至粉紅色。

1.將酚酞指示劑加入稀釋的醋酸樣品中,如圖4所示。【指示劑未適時加入扣8分】

clip_image012

 

4:加入酚酞指示劑

注:因軟體限制,無法準確加入5滴酚酞,在實際操作中也僅需加入少量即可。【指示劑加量不適當扣8分】

 

2.取出滴定管,將氫氧化鈉溶液加入至刻度零【滴定前未充滿滴定管扣5分】,並記錄讀數於結果報告表上,如圖5所示。

 

clip_image014

5滴定前需充滿滴定管

 

注:因軟體限制,實際操作滴定管時,有些部分要注意:

第一,需先用少量氫氧化鈉溶液潤洗滴定管。【未依實際狀況清洗或潤洗扣5分】

第二,需使用漏斗將氫氧化鈉溶液倒入滴定管,不可洩出【裝液時溶液洩出扣3分】,使用完後漏斗須拿下。【裝液漏斗未取下扣5分】。

第三,需特別注意,滴定管裝液操作時,滴定管尖端需充滿【裝液完尖端未充滿扣8分】,可以轉開開關、輕彈滴定管,使尖端充滿後再補充氫氧化鈉溶液至刻度零。

第四、需將滴定管架設於管架上,注意滴定管不可傾斜。【滴定管傾斜扣3分】

 

3.開始緩慢滴定,直到錐形瓶內的醋酸樣品恰變為粉紅色時,關閉滴定管開關,如圖6所示。。須注意顏色不可太深,如圖7所示,免造成實驗誤差。【終點判斷不正確扣12分】

clip_image016

 

clip_image018

6:滴定終點酚酞的正確顏色

7:滴定過量酚酞的顏色

 

注:因軟體限制,實際操作滴定時,以左手控制滴定管開關,右手持錐形瓶,滴定過程中,輕搖瓶身,使溶液能均勻混合【滴定時未適當攪拌扣8分】,且過程中不可使溶液洩出。【滴定動作可能使溶液洩出扣8分】

 

5. 滴定完後靜置15秒等待,確認顏色不再改變後,再讀取滴定管上刻度【滴定完未靜置數秒即讀值扣5分】,並記錄於結果報告表上。

注:因軟體限制,實際操作中在讀取刻度時,雙眼須平視溶液最低點。

 

()重複滴定,計算樣品醋酸濃度之平均值。

1.補充氫氧化鈉溶液至刻度零,並重複()()步驟。

2.分析並計算出醋酸的濃度於結果報告表上。

 

三、計算醋酸濃度:列出計算式並寫出各量測值及計算結果之單位(以第一次結果為例)

NaOH+CH3COOH CH3COONa+H2O

1 mol NaOH 1 mol CH3COOH

又醋酸分子量=60

clip_image020

 

 

clip_image022

n  結語

   使用Yenka軟體操作來模擬操作醋酸滴定實驗,其實驗結果醋酸之濃度與樣本濃度符合【註1】,所以運用此Yenka軟體來訓練學生是可行的,且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會如同現實操作上,因多次操作而製造出大量的化學廢液,可以說是對地球非常有善的。

    雖然因Yenka本身的限制,有些細節部分,如滴定管尖端充液等部分,無法在軟體中實際操作,以及部分藥品較不常見,Yenka內部並未建立,如鄰苯二甲酸氫鉀(KHP),導致部分實驗無法在虛擬實驗室中完成。但其餘部分,Yenka仍是一個極佳的訓練操作工具,更重要的是,可以運用此軟體,看到實驗過程中微觀粒子的反應變化,能讓學生更深一步了解這個反應,並加深他們的印象。

n  附註

1.本次實驗中未知醋酸濃度配置為4M 的醋酸 15mL

2.本實驗影片網址:https://youtu.be/6s2zwMTbGDc

n  致謝

本文為105學年度上學期由本系周金城老師所開設之化學特論()課程之期末作業,感謝老師提供全校授權軟體與班上同學之的指導與建議。

n  參考資料

1.化學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術科測試應檢參考資料http://admin.cyivs.cy.edu.tw/chemi/%E5%8C%96%E5%AD%B8%E4%B8%99%E7%B4%9A/030003%E8%A1%93%E7%A7%91.pdf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化學實驗影音錄製的實作與評量 / 鐘建坪

星期一 , 10, 7 月 2017 在〈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化學實驗影音錄製的實作與評量 / 鐘建坪〉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化學實驗影音錄製的實作與評量

鐘建坪

新北市立錦和高中國中部理化科教師

 [email protected]

       實驗是科學家探索科學的重要路徑。課堂中,學生藉由實驗的操作檢證相關的科學理論。課堂的實驗簡略地可區分為實驗操作、數據分析以及結果的討論。為了輔助學生對實驗歷程的理解,一般的做法是請學生先行預習實驗操作內容,再經由課堂獲得數據整理出表格進行分析,再作整合性的實驗討論。如果沒有學習單的輔助,學生對於一個實驗從操作、分析、結果以及討論不易獲得整體性的想法,然而即使有學習單的輔助,教師亦難得知學生個人對於實驗歷程連貫性的整合內容為何。有鑑於此,本文嘗試利用影音方式讓學生在實驗歷程中進行聲音與影像的紀錄,希望能夠獲得學生完整的實驗歷程內容,接著再利用表單的方式進行同儕評量以檢測學生作品表現。

數位影音工具紀錄實驗歷程

      由於數位工具與網路的進步,目前每位學生幾乎都有智慧型手機,因此,藉由數位學習的方式,可以提供學生不同以往學習模式,讓手機或是平板不再只是一項玩樂更可以是學習的輔助用具。數位影音錄製的APP相當多元,在此僅以其中一個APP—Educreations作為化學教學單元的引介(圖1)。Educreations可以當作白板使用,同時插入照片或影片,藉由螢幕錄影功能紀錄實驗歷程與想法,當完成之後可以在遠端或課堂上分享與討論。

     教學時先簡單介紹如何使用Educreations(教學流程見表1),再讓學生實際練習操作,約莫20分鐘學生即可完全知悉APP的操作內容。接著,正式讓學生在實驗中使用此APP進行照相與錄影等功能紀錄實驗過程以獲得作品所需要的素材。再來讓學生分析數據、討論實驗結果並思考如何將想法以文字、照片、語音、影像的方式整合在此APP。最後,讓學生在較安靜的環境中利用螢幕錄影的方式完成實驗記錄,其內容包括:實驗步驟、實驗數據、分析的結果以及實驗討論等。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1 educreations首頁與執行介面

    

     1: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內容

第一節

簡要熟悉數位工具。以Educreations製作一份簡單的影片檔。

第二節

學生小組實際操作酸鹼滴定實驗,同時利用APP紀錄實驗步驟。

第三節

教師說明酸鹼中和的意義與關係。說明範例之後學生自行計算小組的實驗結果。討論理論與觀察之間的差異。

第四節

學生利用APP小組製作影音內容,包括:主題、步驟、結果、討論。

第五節

教師播放小組學生作品。學生觀看與欣賞他人作品,同時完成表單進行同儕評量。教師總結作品優缺點。

 

設計表單進行影音作品的同儕評量

      學生完成一份影音式的課堂實驗報告之後(圖2),不僅可以補足傳統式紙本資料想法之間缺乏的連貫性,亦可以作為課堂分享的作品內容。在學生完成影音作品之後,即可讓學生彼此欣賞各自的作品,討論優、缺點,作為下次影音報告的改進依據。為求賞析有內容依循,因此設計一份google表單(圖3),讓學生在欣賞他人作品的同時進行同儕評量。

 

clip_image006clip_image008

2 學生作品影音封面(1)

clip_image010

 

                3 同儕評量表單內容舉例

     進行同儕評量之前,教師先說明表單的四項評分項目內容,讓學生知悉評量的規準,包括影音報告的主題、實驗流程的說明、實驗結果的呈現以及結果與理論值差異等討論內容。每個項目之中再依據影音報告的完整性區分出非常不明確、不明確、普通、明確以及非常明確。評量時學生依據自己對於他組作品的內容呈現進行評分,評分的結果在學生繳交表單之後會記錄在雲端系統。

     雖然影音報告是小組通力完成,但是同儕評量部分是每位同學皆須對他人作品進行評價。因為學生目前多有智慧型手機,只要提供學生網際網路,當教師在播放學生作品時,適切地引導學生,每位同學皆可順利完成表單的指定任務。值得一提的是,當看見自己與他人的作品呈現在教室前的大螢幕時,學生會相當地興奮,也顯示這是一項非常驚艷的體驗。

同儕評量結果

     學生完成表單上傳之後,教師在雲端即可看見學生彼此相互評量的結果。學生評分的分布仍有集中的趨勢,給分比較容易落在不明確、普通、明確三個向度上。而優缺點的文字陳述部分,多數學生會著重在影音技巧的改進,例如:「講話有夠慢 快睡著惹然後沒尾 嘖嘖」、「周遭聲音太吵雜,完全沒有聽到任何聲音」,只有少數同學會深入探討影音報告與酸鹼滴定或酸鹼中和概念之間的關聯,例如:「步驟過於呆板且說話太慢 結果也不太明確 討論沒打出來且對實驗不熟悉 忘記上傳理論值比較」、「有說出實驗主題,很好,也把實驗值與理論值可能不同的原因說明」。研究顯示學生同儕互評的信、效度需要多次的訓練之後,才比較可以趨於穩定並與教師評分的結果相關性高(張基成、吳明芳,2011)。在此並非讓學生成為互評的專家,而是藉由互評的機制協助學生欣賞同儕作品,找出他人作品的優、缺點,作為下次嘗試時改進依據。

結論與建議

一、學生使用數位影音工具紀錄實驗歷程

    數位影音報告可以補充傳統紙筆紀錄的不足,將實驗歷程中的想法與項目之間的連結呈現出來。本文介紹的工具使用簡單,學生非常快的時間即可上手。當學生完成影音實驗報告的時候成就感是相當高的。

二、使用表單進行同儕評量,讓其他學生知悉他人作品

    當學生完成影音報告之後,藉由彼此欣賞與分享的機會,讓學生利用表單進行同儕互評,希望藉由表單的引導讓學生能夠知悉影音報告的重點,提供學生未來影音報告的參考。

三、相同的教學需要持續進行一段時間

    課堂教學的不應該只是曇花般演示,而是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教學內容優、缺點的反思與改進。影音報告納入課堂實驗,將完成的報告藉由公開展示的方式進行賞析與同儕評量,藉由多次的操作與回饋學生會更加熟練影音報告的製作方式,以及提高學生實作的能力與同儕互評的信、效度。

附註

1 學生作品範例請參考https://youtu.be/9bPVbBTEjmM

參考文獻

張基成、吳明芳(2011)。網路化檔案評量環境下教學者評、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之信效度比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9(1)135-170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淺談多元評量結合專案管理概念應用於 兒童科學營隊活動人才的培訓 / 丁信中

星期日 , 9, 7 月 2017 在〈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淺談多元評量結合專案管理概念應用於 兒童科學營隊活動人才的培訓 / 丁信中〉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淺談多元評量結合專案管理概念應用於兒童科學營隊活動人才的培訓

丁信中
嘉南藥理大學教學資源暨發展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為了回應社會各界對於「務實致用」的期待,多元評量的議題重新引起國內教育界的高度重視與討論。關注的焦點是學生在課程中,學什麼、如何學習以及學到什麼。教學與評量往往是一體的兩面,評量的方式影響著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實施。若是能將職場實務融入課程教學,結合多元評量應用於課程教學設計,應有助於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及其學習成效。

兒童科學營隊活動的辦理近幾年常見於各級校園、課後文教機構、以及公部門或產學合作計畫的執行。營隊活動的辦理需要團隊合作,並結合多項能力,如:活動內容規劃與執行、主題相關的專業知識、時間及成本控管、團隊的組建與培訓、風險評估、活動辦理之相關的採購等。在兒童科學營活動人才培育的課程,若能將學習理論、科學知識,導入專案管理的概念,融入於「兒童科學營隊活動」的實作策劃與執行,配合業師協同教學,協助指導兒童實驗活動的設計實務,輔以分組兒童科學實驗活動設計、「兒童科學營隊活動」規畫書撰寫、兒童科學營隊活動實作、以及期末實作成果發表等,如圖一與圖二,有助於未來職場實務能力的成長,並可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

圖一、2016愛麗絲的科學實驗室闖關活動圖二、2015年科學實驗王闖關活動

n  專案管理、營隊活動實務與人才培訓

營隊活動的目的與形式有許多不同的類型,並且營隊活動的學員背景具有差異性,如何以精簡的人力與資源配置,完成一項成功的活動,是常見的挑戰。若以PMI專案管理的起始階段、規劃、執行、監控、結束專案等五大流程,整合、範疇、時間、成本、品質、人力資源管理、溝通、風險、採購、利害關係人管理等十大知識來看,專案管理、營隊活動實務與人才培訓的概略關係,如表一所示,科學營隊活動人才培訓內容,則可包含:1.科學能力:科學知識與科學實驗能力、2.教學能力:兒童學習理論知識與其科學概念的發展、3.活動規劃與執行能力:科學實驗活動設計能力、企畫書撰寫、專案活動管理等三個面向。

表一、專案管理、營隊活動實務與人才培訓的概略關係

專案階段

營隊活動實務舉例(相關的專案知識)

科學營隊活動人才培訓重點

起始

n 識別利害關係人(利害關係人管理)

n 辨識可能影響營隊活動的人

規劃

n 營隊活動計畫書(整合)

n 主題的設定、科學實驗的生活化/趣味化、工作分解結構的建立,如:報名系統、人員訓練、場地佈置等(範疇)

n 活動資源到位的時間、營隊活動執行的各項時程表(時間)

n 估算活動成本及制定預算(成本)

n 規劃整體活動的品質管理(品質)

n 活動人力的培訓與管理(人資)

n 利害關係人的溝通方式(溝通)

n 評估可能的風險及應對措施(風險)

n 評估此活動相關的外包與採購(採購)

n 認識科學學習理論

n 了解兒童科學概念的發展

n 規畫兒童科學學習情境

n 設計兒童科學實驗活動

n 了解營隊活動相關流程與內容

n 評估相關可合作的單位

n 評估團隊能力與相關訓練

n 規畫活動期間的風險因應

n 規畫招生對象及活動宣傳

n 規畫場地佈置

n 規畫活動採排與演練

n 撰寫兒童科學營隊活動計畫書

執行

n 指導與管理營隊活動的辦理(整合)

n 組建營隊活動人力並培訓(人資)

n 管理利害關係人參與溝通(溝通)

n 執行活動相關需要的採購事項(採購)

n 辦理兒童科學營隊活動

n 團隊分工合作與適時溝通

n 調查營隊活動滿意度

n 經費執行與核銷

監控

n 監控營隊活動的規劃與執行情形,若有相關的變更需要確認與討論(整合)

n 活動內容與執行之變更需要討論,避免活動失敗。

結束專案

n 完成營隊活動辦理,檢核預期目標,經費結報,評估整體活動成效及相關經驗成長(整合)

n 營隊活動成果檢討會及報告書

n 經費結報

n  多元評量與人才培育課程的實施

以科學營隊活動人才培育角度來看,課程的實施可分成科學實驗教學能力、營隊活動實務能力、場域實作問題解決等階段。多元評量的實施扮演著學生能力檢核的功能,針對營隊活動人才培育內容之適宜的評量形式應有所區別,各階段可採用的多元評量形式包含:紙筆測驗評量、實作評量、檔案評量,如圖三所示,。

clip_image006

圖三、科學營隊人才培育課程的實施與分階段之多元評量形式

第一階段針對科教學理相關單元,以紙筆測驗評量了解學生的科學教學基礎能力學習。

第二階段配合業師協同教學與經驗分享,強化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以科學營隊活動事件為評量的情境,並提供作品範例觀摩,指導學員分組進行科學實驗活動的設計及了解相關科學背景知識(例如:寶特瓶噴泉活動,科學原理:形成瓶內外空氣壓力的差異條件等)、撰寫實驗活動操作說明、實施演練等,實施實作評量評定各組科學實驗活動設計成品的可行性與其科學實驗活動操作的能力。

第三階段藉由兒童科學營隊活動執行及成果報告檢討會,提升其職場實務能力的成長,實施檔案評量。透過營隊活動實作問題解決過程的完整資料,包含:營隊活動規劃書、活動執行過程的相關資料、成果檢討報告書、經驗學習與成長等,觀察各學員在個人任務與團隊合作領域內的努力、進步及成就。

2014-2016年以場域實作問題解決「兒童科學營隊活動的規劃與辦理」為「兒童科學學習活動」課程的具體目標,並導入PMI專案管理的五大流程與十大知識,提升學生營隊活動專案撰寫與執行的能力,結合業師協同教學,強化兒童科學營隊活動實務技能,以及透過三階段的多元評量形式檢核學生場域問題解決的實作能力,分別於台南市大甲國小辦理三次科學營隊活動,如圖四、圖五與圖六,獲得學童滿滿笑容、熱烈的參與度與師生熱情的肯定。

clip_image008clip_image010clip_image012

圖四、大甲國小的魔法學院圖五、科學實驗王圖六、愛麗絲的科學實驗室

n  結語

「如何縮短學用落差,培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是當前各級學校教育面臨的課題。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單一的講述式教學法無法因應學生的學習風格及社會的職涯發展需求。透過實作學習,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強化學生的就業力。由於評量形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紙本測驗在評量學生學科能力具有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問題解決能力與實務技能方面,則需要使用其他評量的方法,如:實作評量、檔案評量等,方得以檢核學生真實的學習成效。

n  參考文獻

丁信中(2016)。專案管理知識應用於假日兒少營隊活動的規劃。專案經理雜誌,26146-149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PMI)(2013), A Guide to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 5rd ed., Newtown Square, Pennsylvania, USA: PMI Inc.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從Science formative assessment: 75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linking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一書激盪教師多元評量策略 /林靜雯

星期六 , 8, 7 月 2017 在〈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從Science formative assessment: 75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linking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一書激盪教師多元評量策略 /林靜雯〉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多元評量在現場教學之應用:Science formative assessment: 75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linking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一書激盪教師多元評量策略

林靜雯
東華大學教育 暨 潛能開發學系 科學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n   緒論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在學習評量方面,十分強調「多元」。評量的目的,由提供分數做為學生學習成就指標的總結性評量,改變至以多元方式提供協助學生學習和回饋教師修正教學的資訊,甚或協助學生自我察覺和修正學習的方法(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教室評量上,Remesal (2011)指出,教師每天約有40%的時間投入與評量相關的活動,但師資培育機構卻鮮少訓練教師或協助教師如何面對這件教室裡攸關學習與教學品質的核心事務。據此,這學期筆者針對「教育革新」這門研究所的課程,以六週時間,進行多元評量一系列相關議題的探討。根據筆者的實務經驗以及文獻閱讀,教師對於評量的信念,對教室中評量如何進行至關重要,因此筆者安排1.「診斷你的評量概念」、2.「檢視新課綱的評量概念」、3.「有哪些多元評量的策略?」4.「反思自我評量概念的轉變」這幾個教學步驟,協助研究生,同時也是第一線的教師們能夠面對新課綱多元評量的挑戰。在此過程中,教師們面臨新課綱的要求與期許,有時會有「執行不易」或「陳義過高」的想法,以致於雖能理解新課綱的內容,但對於評量信念的改變有限。但所有教師對於接受到新的、多元的評量方式,咸認為收穫良多,且立即有回到教室使用的動機。而一旦在教室使用後,多能感受到多元評量對學生學習及教學的助益,反過來,對於改變緩慢的評量信念,便會有進一步的修正。

 

n   「科學形成性評量」一書之簡介

有關於多元的評量策略的認識,筆者選用” Science formative assessment: 75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linking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以下簡稱「科學形成性評量」)一書(Keeley, 2015)與這些第一線教師們互動。「科學形成性評量」(圖一)一書乃由CORWIN出版社和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of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NSTA)共同出版。其目的在於向中小學科學教師介紹如何把形成性評量融合到日常科學教育教學活動中。書中的第四章,逐一介紹了75種具研究成果支持,且由教學第一線教師們實施過,並修改淬練出來的「課堂形成性評量策略」(Formative Assessment Classroom Techniques, 該書作者簡稱為FACTs)。書中對每一種FACT的具體介紹涉及以下幾個向度:

l   描述每一種策略如何促進學生學習。

l   使用圖示展示每個年級需要掌握的概念如何與科學實作連結。

l   提供實施FACTs的指導,例如,所需要準備的器材有哪些?以及如何進行學生分組等等。

l   針對不同的學習風格可以進行怎樣的調整?

l   如何將此評量策略應用在其他的學習領域的一些構想。

 

clip_image002

圖一科學形成性評量一書

       

在內容編排上,作者都遵循著同一個架構,來介紹這75FACTs。此架構包括以下9個部分:

l   簡述:簡略地描述該FACT的內容,以及如何使用。

l   成果說明:這個部分著重說明該FACT如何幫助學生學習,涉及的面向包括:對後設認知的刺激、如何鼓勵討論、如何提供回饋機制、如何增加學生回應問題的機會,以及如何促進學生自我評估與反思等等。

l   對課堂教學的助益:此部分著重說明該FACT如何支持課堂教學活動,涉及到的面向包括:該技巧如何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如何幫助教師基於學生所想而修正教案,如何改善教師提問技巧,如何監控長期學習,如何促進師生討論等等。

l   設計與實施:此部分描述該FACT所需要的器材、時間、模型、分組等前置作業。除此之外,還說明在實施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應該做什麼。

l   實施屬性:這個部分會提供該FACT「操作難度」、「所需時間」和「認知需求」這三部分的說明。

l   修改調整:這個部分提供修改該FACT以適用於不同情境的建議。

l   注意事項:提醒老師們注意使用該FACT的當下,或者以後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l   不同學科使用:這個部分說明該FACT如何使用於科學之外的學科,如:數學、醫學、社會學科、語言學科以及視覺與表演學科等等。

l   我的筆記:書中這個部分留有空白空間,以方便讀者寫下自己的筆記。

 

n   兩個科學形成性評量的範例

書中介绍75FACTs很多是科教領域中已沿用多年,且廣泛被科教學者所認同。如「PEO探查(Predict, Explain, Observe probe)」(White & Gunstone,1992) 其實即是科教領域中被廣泛使用的POE (Predict-Observe-Explain)之「前半部」,兩者皆為WhiteGunstone所發展,意涵和實施亦極為雷同,但PEOE強調學生提出解釋來支持他們的預測,而POEE則是強調學生提出解釋來解釋觀察的現象與預測哪裡不同,為什麼不同。以下,本文不仔細介紹PEOPOE而另外再以「概念卡通」(concept cartoons)和「人群散佈圖(Human scatter graph」兩種FACTs為例,說明本書之精要,並提供教師們一些使用多元評量的想法。

(一)概念卡通

「概念卡通」用漫畫的形式來顯示幾位卡通人物對某一問題不同的答案。如下面的這幅「概念卡通」所示(圖二):三位同學PatKimSam對於同一道數學問題「41.95.3%大約是多少?」有著不同的心智運算和答案;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們思考並討論他們同意這三位同學之中哪位同學的答案。使用「概念卡通」可以鼓勵和激發學生們思考問題,並展開討論,最終取得共識。此外,因為採用了卡通人物的形象,學生們可以拋開答錯題的心理負擔,從而自如地、有信心地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此種教學策略,很適合用來診斷學生的另有概念,並藉由討論的展開,進行概念改變。但因為概念卡通的對話和圖片需要經過設計,因此其「操作難度」被歸類為「高等」,而「所需時間」和「認知需求」則為「中等」。國內,陳文正、古志雄、許瑛玿、楊文金(2011)亦曾使用此種教學策略於多個科學單元中,藉以促進學童的論證能力。clip_image004

圖二概念卡通範例
                   資料來源:Rose, Minton, & Arline (2007, p.84)引自(Keeley, 2015)

 

(二)人群散佈圖

「人群散佈圖」則可以用來顯示整個班級的學生對於某一問題之理解的大致情形,以及學生們各自對於他們所持答案的信心程度。首先,老師出一道具有三到四個選項的選擇題,接著把一張紙分成相應的有三到四個答題選項的區塊。學生各自依據自己所想的答案,把自己的名字(或用貼紙貼)寫在相應的區塊裡面。不但如此,學生還得依據「答題信心」由低到高的座標,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能夠如實反映其「答題信心」的區塊。當學生是較為好動的年紀時,此評量中的「紙張」,也可以轉換成整個教室的空間,將整個教室空間依照題項區分成三到四個區塊,再搭配信心高低的指標(如下圖三),請學生站起身來動一動。例如:教師提問:「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天然氣燃燒時,被氧化的物質是什麼??」A.甲烷。B.氧氣。C.二氧化碳。教室依照這三個選項被分出三個區塊。當學生們標示他們的答案以及答題信心到對應的區塊之後,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展示出全班同學對這三個答題選項選擇之大致分佈,以及他們各自對自己回答的信心大小。選擇了站在不同區域的學生們自然地組成了不同的小組,組與組之間還可以進行口頭討論。口頭討論也因此變成為教學過程之一。此外,為了避免學生們的從眾效應(即,看到選擇哪個答案的同學多就轉而選擇那個答案),可以請學生先把所選答案及信心寫在一張紙上,再根據寫好的答案來安排自己在「人群散佈圖」上面的位置。此種評量策略的「操作難度」和「認知需求」被作者歸類於中度,而「時間」則為「低度」需求。

國內學者也有類似的評量方式(例如:林靜雯、吳育倫,2013),其作法主要是將科學教育中常用來診斷另有概念的二階層診斷式試題加上答題信心。當學生選擇正確,且具有高信心時,屬於真正理解;選擇正確卻持有低信心時,屬於猜對。而當學生選擇錯誤,卻具有高信心時,屬於根深蒂固的另有概念;但選擇錯誤且具有低信心,則意味著知識缺乏。區辨出學生不同程度的概念理解情形,將有助於進一步據此設計相應的教學。

clip_image006 

圖三人群散佈圖範例

資料來源修改自Keeley (220, p.110),引自Keeley (2015)

 

n   結語

        本文由筆者擔任教學之「教育革新」課程談起,發現當教師們遇到創新的、多元評量方式時,能夠引發其在教室中使用的動機,而使用後的結果因有助於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因此又會回饋到新課綱「多元評量」理念的增強,進而改變教師們的評量概念。而在其中扮演重要多元評量方式的資源,即是「科學形成性評量」一書。本文簡介此書引介這75FACTs的結構,並以其中「概念卡通」與「人群散佈圖」為例提供教師們一些多元評量的想法。教師們可以依據自己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階段,參考「科學形成性評量」一書,來選擇適合的課堂形成性評量技巧。此外,筆者也提供一些國內相應的評量研究,希望有興趣的老師也能從這些評量資源中獲得啟發,集思廣益,設計出更具創意的多元評量方式,來協助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學。

 

參考文獻

林靜雯、吳育倫(2013)。應用診斷測驗結合答題信心探究跨年級學生簡單暨串聯電路之理解及影響來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2),25-56

陳文正、古智雄、許瑛玿、楊文金(2011)。概念卡通論證教學促進學童論證能力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91),69-99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草案)。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Keeley, P. (2015). Science formative assessment: 75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linking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2n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A joint publication of Corwin press and NSTA press.

Keeley, P., & Eberle, F. (2008). Uncovering student ideas in science: Another 25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bes (Vol. 3). Arlington, Virginia: NSTA press.

Remesal, A. (2011).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assessment: A qualitative stud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2), 472-482.Rose, C. M., Minton, L., & Arline, C. (Eds.). (2006). Uncovering student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25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be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White, R, & Gunstone, R. (1992). Probing Understanding.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翻轉化學教室之路徑與永續發展 / 李賢哲

星期五 , 7, 7 月 2017 在〈翻轉化學教室之路徑與永續發展 / 李賢哲〉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翻轉化學教室之路徑與永續發展

李賢哲

國立屏東大學應用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很高興能與大家一起分享這一期的科學教育新知,本短文敘述內容包含三篇當代關於化學教學與研究的文章,前兩篇是從2017年化學教育期刊節錄下來,第一篇是為發展化學翻轉教室,以光板取代白板作為課堂授課內容主要演示的媒介;第二篇利用YouTube頻道,以特定網路媒體的方式,提供普通化學網路教學之所需;第三篇介紹人類永續經營的研究部分,尤其是以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甲醇或其他醇類之相關研究,簡要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篇文章:Adopting lightboard for a chemistry flipped classroom to improve technology-enhanced videos for better learner engagement

目前存在的翻轉教室,主要有兩種方式進行:1使用白板;2在投影屏幕上以Power Point(PPt) 進行講述,但此兩種方法都有缺點。前者之講述者往往會以身體擋住屏幕的內容,同時這兩種講述方法都缺乏了觀眾(學生)及講述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且其PPt製作過程或需要較長時間之投入等,這些原因逐漸成為教育工作者運用翻轉教室的阻礙。在這篇文章當中,作者分享使用了電子光板的動機及經驗,主要運用一個透明的玻璃板進行課程演示與拍攝,如圖一,同時解決了上述的問題,而這如何增加授課教師與同學互動之想法,首由美國西北大學Michael Peshkin教授提出,運用這透明光板實地或錄製課程,可提供藉由與講員更完整的視覺聯繫,幫助教育學者達到教學目標,並期能引發化學學習者進行更有效之學習。

clip_image002

圖一:作者使用透明光板教學之錄影圖像(取自參考文獻一)

 

第二篇文章:Customized videos on a YouTube channel: A beyo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atform for general chemistry courses

線上教學課程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應非教學影片莫屬;在這篇研究報告中,作者因教授普通化學所需,特別量身訂做YouTube頻道網域,錄製相當數量的影音資料並上載內容,作為教學材料提供修課同學進行線上閱讀與自行修習探索,藉此替代傳統化學課程面對面的討論。這些教學影音資料,學生可利用iPad於專門針對該課程的YouTube頻道無線上網瀏覽觀看,對修課學生而言預算不會太高而且互動性良好,學生也可依自己行程規劃暫停於某章節內容或重複閱覽特定章節內容影片;如此一來,作者運用線上影音資料教學,提供學生全天候的教學/學習和自學的機會;並透過YouTube和學習管理系統,能對線上的學習紀錄進行資料分析。例如圖二即彙整了學生上網學習之次數與學期期末成績表現之關係呈現正相關,而更進一步分析得到以下之結論:

1.      學生之學習活動於整學期間持續進行。

2.      在期末考試前有日夜不斷的學習活動。

3.      YouTube學習與傳統面對面討論之學習方式,兩者學生在期末考平均成績相當。

4.      在準備相關競爭性考試和/或修習進階課程時,學生仍會持續閱覽複習相關影音資料內容。

clip_image004

圖二:教學管理系統呈現學生(N=38)期末成績與閱讀次數(取自參考文獻二)

 

第三篇文章: Sustainable ethanol from carbon dioxide? A possible path

        人類使用乙醇作為燃料日漸增長,若以美國為例,目前部分車輛使用之汽油添加了10%之乙醇,而乙醇卻多運用玉米或者是其他可食用植物發酵而來,許多永續經營考量著眼於食物與燃料之爭,尤其是燃料所產生之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這篇於史丹佛大學之研究試著降低使用食物發酵成為再生燃料之重要考量,利用化學方法,主要成分以水、二氧化碳和單晶銅作為催化劑,再加上適當的電壓與電流,於液態的環境之下,轉換二氧化碳成為乙醇或丙醇。研究電催化過程中,使用不同的銅晶體表面結構,例如(1 0 0)(1 1 1)(7 5 1)三種不同的銅晶體晶面,作為催化二氧化碳成為醇類的主要觸媒或催化劑。由於不同的晶面,表面所構成之原子數目與排列各有不同,以(7 5 1)晶面而言,其表面排列的銅原子相距的距離較其他兩個晶面銅原子之間為遠,因此可能有較大空間達成催化二氧化碳之效能。研究者也試著再嘗試其他金屬可能之催化效果,例如鎳,也試著利用太陽能光電提供電催化之所需,就此為人類之永續提供一個可能發展之方向。

 

參考文獻:

1.      Fung, F. M. (2017). Adopting Lightboard for a Chemistry Flipped Classroom To Improve Technology-Enhanced Videos for Better Learner Engagement. Journal of Chemistry of Education., 94 (7), 956–959. 20170704 retrieved from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jchemed.7b00004

2.      Jayashree S. Ranga (2017). Customized Videos on a YouTube Channel: A Beyo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atform for General Chemistry Courses. Journal of Chemistry of Education., 94 (7), 867–872. 20170704 retrieved from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jchemed.6b00774

3.      Sustainable ethanol from carbon dioxide? A possible path. 20170704 retrieved from ScienceDaily website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6/170619165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