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教學探究:氣候變遷與環境教育: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實驗探究/張詩敏

星期四 , 6, 3 月 2025 在〈二氧化碳教學探究:氣候變遷與環境教育: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實驗探究/張詩敏〉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二氧化碳教學探究:

氣候變遷與環境教育: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實驗探究

張詩敏12

1新北市國光國小

2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摘要:本教學內容結合氣候變遷議題與自然科學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對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影響的理解,並認識「淨零排放」及CCUS技術。透過課程設計,引導學生了解氣候變遷對臺灣造成的多重影響,包括氣溫升高、農漁業減產、生態破壞、水資源分配不均與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等問題,強化學生環境永續意識。同時,配合「溫室氣體實驗」,比較空氣、二氧化碳與丁烷在日照下的溫度變化,結果顯示二氧化碳升溫最明顯,佐證其為主要溫室氣體,有助於學生建立科學概念與實證能力。實驗不僅提升學生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也培養其動手實作與觀察能力。整體課程銜接108課綱精神,結合理論與實作,促進學生對環境議題的理解與行動力,期望透過教學引導,激發學生思考自身行為對氣候的影響,進而實踐減碳行動,邁向永續發展目標。

  • 前言

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維護環境永續是全球共同的責任。近年來,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聯合國氣候峰會 COP29(Bhatti, 2024)警告,2023 年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較工業化前上升約 1.4°C。若要將升溫控制在 1.5°C 內,必須在 2030 年前將全球碳排放量減少約 50%,然而,2023 年全球碳排放仍上升 1.1%,距離目標仍有明顯落差,科學界估計,每年碳排放至少需減少 7% 才有機會達標。

在臺灣,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108 課綱自然科學領域第三階段 特別納入「自然界的永續發展」相關學習內容,強調學生對環境變遷的認識與行動能力,包括:

  • INg-Ⅲ-1自然景觀和環境一旦被改變或破壞,極難恢復。
  • INg-Ⅲ-3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而氣候變遷將對生物生存造成影響。
  • INg-Ⅲ-4人類的活動會造成氣候變遷,加劇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 INg-Ⅲ-7人類行為的改變可以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康軒版(王美芬,2025)、南一版(盧秀琴,2025)與翰林版(賴信志,2025)六年級自然科學課本,三個版本皆提到「INg-Ⅲ-1自然景觀和環境一旦被改變或破壞,極難恢復。」。翰林版和南一版皆有提到自然界、人類和氣候變遷之間的關係,並說明臺灣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希望能降低與管理排放溫室氣體,明定於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而法規中所謂溫室氣體是指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氣候變遷對臺灣的影響已逐步顯現,若無法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帶來一系列環境與社會挑戰。夏季可能延長,高溫與酷熱日數增加,影響公共健康並加劇都市熱島效應。農作物如水稻、玉米及畜牧產量將因高溫而下降,海水升溫亦將衝擊漁業生產。生態方面,森林適生海拔上升,棲地面積縮減,導致物種生存受到威脅。水資源方面,春季降雨減少,乾旱加劇,豐枯水期差距擴大,影響農業與供水安全。此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颱風與豪雨的強度更甚以往,使災害應變與水資源管理面臨更大挑戰(許晃雄等,2024)。即便堤防可因應海平面上升,颱風暴潮仍可能提高沿海地區的淹水風險。

面對這些變遷,透過環境教育培養下一代的氣候意識與行動力,將是因應未來挑戰的關鍵。本研究希望透過溫室氣體科學實驗,讓學生親身觀察不同氣體對環境溫度的影響,深化對氣候變遷、淨零排放與 CCUS 減碳技術的認識,並進一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減碳行動,為永續未來盡一份心力。

  • 認識淨零排放與CCUS的關係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 2021),「淨零排放」是指在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CO₂)與人為移除的 CO₂ 之間達到平衡,使大氣中 CO₂ 濃度不再上升,以穩定氣候變遷。目前全球多國已承諾在 2050 至 2060 年間實現碳中和,其中臺灣於 2023 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劃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Storage)被視為減少碳排放的關鍵技術,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碳捕集(Carbon Capture)、碳利用(Utilization)、碳封存(Storage)。目前 CCUS 技術已應用於火力發電廠、高碳排工業(如水泥、鋼鐵、石化業),甚至與生質能結合(Bio-Energy CO2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以實現負碳排放。然而,CCUS 仍面臨高成本與技術發展的挑戰,未來需要透過碳稅優惠、碳權交易與政策支持,提升其經濟可行性。

除了政府與企業推動淨零技術,個人也能透過節能減碳、支持低碳產品、參與碳補償計畫來減少碳足跡,為全球氣候行動盡一份力。當政府、企業與個人共同努力,我們才能真正邁向 2050 年的淨零排放目標,共同打造永續未來。

  • 動手做觀察溫室氣體實驗

我們希望能透過簡單的溫室氣體實驗,讓學生能更深入理解溫室氣體對環境溫度上升的影響。教學時,可以參考由作者協助拍攝上傳到國教署CIRN網站讓小學方便操作觀察溫室氣體與溫度上升之間關係的「溫室氣體實驗」(周金城,2025),我們準備三個寬口的透明罐、三個溫溼度計、棉線、小蘇打粉、醋酸、瓦斯罐,分別製備二氧化碳氣體和瓦斯瓶中的丁烷氣體當作實驗組,空氣當作對照組。首先,將透明罐中放入溫溼度計,並將溫溼度計用棉線吊在罐子中間,溫溼度計盡量不要碰到瓶子側邊或底部,因為可能會有熱傳導或對流產生,造成溫度誤差。

此進行實驗時,我們特別注意水蒸氣的影響,因為水蒸氣本身也是重要的溫室氣體,能吸收與儲存熱能,進而影響實驗結果。不同罐內的濕度可能會有所差異,若未加以控制,可能導致測量誤差。因此,我們使用乾燥劑來調整濕度,使三個罐內的水蒸氣含量相近,讓濕度值相似,以確保實驗能專注於二氧化碳與丁烷的影響。

該實驗探討不同氣體對環境溫度的影響,以驗證溫室氣體的熱吸收能力。我們選擇二氧化碳(CO₂)與丁烷(C₄H₁₀)作為實驗組,並以空氣作為對照組,觀察它們在陽光照射下的溫度變化。實驗中使用三個透明罐、溫溼度計、棉線、乾燥劑等設備,確保變因控制,避免因水蒸氣或熱傳導影響測量準確性。此外,透過向上排空氣法填充二氧化碳與丁烷,以確保氣體的純度與均勻性。

丁烷是本實驗選用的氣體之一,主要因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且為純氣體,如打火機燃料、露營瓦斯罐等。相較於甲烷、乙烷等工業氣體,丁烷較為常見,且可在控制環境下安全操作。

將三個罐子放置於陽光可直射的窗台上,經過兩小時的照射後,各罐內的溫度皆有上升,但幅度有所差異,二氧化碳的溫度增幅最高,其次為丁烷,空氣的變化最小。完整數據詳見表 1,實驗步驟詳見表2。

表1 太陽光照射2小時前後罐中溫度變化情形

°C 空氣 氧化碳 丁烷
開始時溫度 26.2 26.3 26.1
2小時後溫度 36.9 37.4 37.2
溫度差異 +10.7 +11.7 +11.1

表2 溫室氣體實驗之實驗步驟

 1.取出瓦斯罐,並在前端接上粗吸管,再將粗吸管深入罐子內,這樣可以使丁烷更順利地灌入罐子中。  2.將小蘇打粉和醋加入夾鏈袋中,靜置以產生二氧化碳。接著,將管子插入罐子內,並在管內塞入棉花以降低濕度,再將產生的二氧化碳灌入罐中。
 3.將裝好丁烷、二氧化碳和空氣的三個罐子同時置於陽光下的情形。 4.三個罐子在陽光下晒2個小時後的情形

實驗結果顯示,二氧化碳對熱能的吸收與保留能力最強,證實其為主要的溫室氣體,能有效提升環境溫度。丁烷雖非主要溫室氣體,但仍具有一定的熱效應,且燃燒後會產生二氧化碳,進一步加劇全球暖化。本次實驗提供了直接觀察溫室氣體影響的證據,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氣候變遷與減碳行動的重要性。本次實驗透過科學數據驗證了溫室氣體對地球溫度上升的影響,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氣候變遷與減碳行動必要性的認知。

  • 結語

氣候變遷的挑戰已深刻影響全球環境與人類社會,而教育在提升公眾認知與推動行動力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說明可透過科學實驗與課程內容的結合,幫助國小學生理解溫室氣體如何影響環境溫度,並進一步認識淨零排放與 CCUS 技術在減緩氣候變遷中的作用。透過親身參與實驗,學生能夠直觀體驗科學原理,培養批判思考能力,並加深對環境永續發展的理解。

然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涉及社會、經濟與政策等層面。因此,我們期望透過未來更多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素養、環境意識與行動力,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採取減碳行動,如節能減排、支持再生能源或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當每個人都能夠關心氣候變遷並付諸行動,才能真正朝向永續發展與低碳社會邁進,為地球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 參考文獻

王美芬 主編(2025)。國民小學自然科學6下。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金城(2025)。溫室氣體的探究與實作 [影片]。CIRN-國民中小學課程教學資源整合平台。https://cirn.moe.edu.tw/Module/WebFileVideo/index.aspx?sid=1225&mid=16636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許晃雄、王嘉琪、陳正達、李明旭、詹士樑 (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 (許晃雄、李明旭 主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聯合出版。

盧秀琴 主編(2025)。國民小學自然科學6下。臺南市:南一書局。

賴信志 主編 (2025)。國民小學自然科學6下。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Bhatti, T. T. (2024, June). State of the climate crisis and priorities for COP-29. Spotlight of Regional Affairs, 42(6). https://irs.org.pk/Spotlight/SP06012024.pdf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23). Global carbon and other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feedback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pp. 673–81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978100915789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