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藝術的融合:陽明山藍染棒繪具試做說明與紀錄
郭雅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棒繪具(棒絵具)是類似於彩色墨條的繪畫用具,將天然色粉與動物膠結合揉製成棒狀(東京藝術大学大学院文化財保存学日本画研究室,2014),使用時以水磨開即可。在臺灣,棒繪具被應用於繪畫創作,以及文物保存修復。並由於臺灣自身並沒有生產棒繪具,必須自日本購入,而日本產的棒繪具中,藍色系以本藍、美藍、日本發酵藍為常見。其中,陳年日本發酵藍棒最為珍稀而價高。
臺灣過往曾有陽明山藍染歷史文化,一方面,若能夠研發出陽明山藍染棒繪具,除能促進文化的活化,發展具有臺灣特有色相之顏料、積累更豐富的藝文成果之外,亦可能能夠降低棒繪具取得的成本與困難,因此有了陽明山藍染棒繪具試做的起心動念(見圖1)。
圖 1 試做第零號的色票試塗(左)與日本產發酵藍(右)進行對照
n 第一次試做
以墨條的製作原理為參考:墨條是以顆粒極細的煙灰為色粉,混入動物膠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機械或者人工揉製,使粒子與膠充分結合並且排出空氣後,揉成棒、入模具、自然乾燥。因此,藍棒第一次試做亦是將乾燥的藍泥塊以乳缽磨細後加入動物膠揉製而成。
一、步驟
(一) 將藍泥倒入大盤中乾燥(見圖2)。
(二) 乾燥後的藍泥塊以乳缽磨成粉末。
(三) 將藍泥粉末加動物膠充分揉製、混合(見圖3)。
(四) 塑形、乾燥。
(五) 試塗。
圖2 將藍泥倒入大盤中乾燥
圖3 將藍泥粉末加動物膠充分揉製、混合
二、問題發現
(一) 磨出的顏料顆粒太大,粒子感強烈(見圖4),不易均勻上色(見圖5)。
(二) 膠過重可能造成研磨時不易發色。
(三) 棒身不夠緊實或者太脆,容易斷裂。
圖4 磨出的顏料可明顯看見顆粒 |
圖5 可見明顯顆粒、無法均勻塗佈,顯色不佳 |
n 第二次試做
在第一次試做後,得出了後續試做中必須改善的要點,本文接下來會先針對粒子感強烈部分進行試做。
關於顏料顆粒太大問題的解決,首先聯想到礦物顏料製作時將顆粒粗細分層的「水飛法」。水飛法指的是將研磨後的顏料顆粒加入水中攪拌均勻後靜置沉澱,每隔一段時間將上層混雜著較細而尚未沉澱的水倒出、另外再次靜置沉澱,漸次得出顆粒大小不同的礦物顏料色粉。
第二次試做將藍塊以乳缽磨碎後加入水中攪拌,並且分別製作了靜置20分鐘、1小時、1天、1週的版本。
一、步驟
(一) 將乾燥後的藍泥塊以乳缽磨成粉末。
(二) 將粉末與水混合後靜置沉澱,20分鐘後將上層倒至其他容器中繼續沉澱,底部沉澱部分靜置乾燥。
(三) 重複步驟二得出靜置20分鐘、1小時、1天、1週的版本。20分鐘顆粒最粗、1週最細、量最少。
(四) 乾燥後的藍泥粉末加入動物膠充分揉製、混合。
(五) 塑形、乾燥。
(六) 試塗。
二、問題發現
(一) 顆粒粗細確實會影響到顏色的顯色與延展性(見表1)。
(二) 水飛法得出細顆粒量少且耗時,因此第三次試做將嘗試穆勒棒的方式。
表1 a-c組試塗狀況可見較明顯的顆粒感,且a組有一圈黃色漬痕。d組顏色均勻也較藍
n 第三次試做
水飛法雖然能得出細膩均勻的粒子,但耗時且量少,並不完全適合。故本次參考用膠汧細(小山畫譜,2017)的做法,在研磨的過程中加入動物膠一起研磨,讓顏料粒子與展色劑充分融合、研細。
一、步驟
(一) 將乾燥後的藍泥塊以乳缽磨成粉末。
(二) 將粉末與動物膠一同置於大理石板上,以穆勒棒研磨混合(見圖6)。
(三) 充分研磨後塑形、乾燥(見圖7)。
(四) 試塗(見表2)。
二、問題發現
(一) 此方法能夠充分解決顆粒、顯色、延展性等問題,製做出漂亮的棒繪具顏料。至於究竟需要研磨多久、能不能有更漂亮的顯色等,是第四次試做希望得出的課題。
圖6 以穆勒棒將乳缽研磨過的色粉加膠再次研磨,以8字形繞圈研磨 |
圖7 充分研磨後整形成棒 |
表2 e組試塗狀況可見較明顯的顆粒感,顯色也不佳;f組成功改善顆粒問題,陽明山藍染美麗的顏色被充分的展現出,也能夠均勻的塗佈。d組顏色均勻也較藍。
n 第四次試做
穆勒棒能夠得出美麗的顏色,是可行的方式。本次試做則進一步實驗不同研磨時長製做出來的陽明山藍染棒繪具,顏色是否不同、能否有更好的色彩表現。
一、步驟
(一) 將乾燥後的藍泥塊以乳缽磨成粉末。
(二) 將粉末與動物膠一同置於大理石板上,以穆勒棒研磨混合。
(三) 充分研磨後塑形、乾燥。研磨時間有5分鐘、10分鐘、20分鐘、30分鐘、40分鐘,共五組
(四)試塗。 本次試塗方式分為單點平塗、暈染測試兩種,測試紙張為宣紙。
二、問題發現
(一) 單點平塗測試中,將顏料從濃到淡調製,並單點試塗。研磨40分鐘者即使加水成淡色,也不會有顆粒感,依然非常均勻顯色(見圖8)。
(二) 暈染測試中,亦是40分鐘組的暈染最為平順。(見圖9)
圖8 單點平塗測試。研磨40分鐘者即使加水成淡色,也不會有顆粒感,
依然非常均勻顯色,且層次豐富有變化
圖9 暈染測試,40分鐘者較為平順
n 結語
一、本次試做總結
(一) 棒繪具的色粉粉末顆粒大小會影響到顯色。顆粒小者有較好的延展性、彩度、層次展現。無論濃淡、暈染都有較好的表現。
(二) 以穆勒棒將陽明山藍染色粉與膠融合、研磨,是較適合的作法。
二、未來課題
本次試做過程中,雖解決了顆粒明顯問題,但仍有其他問題有待解決。其一,是動物膠的濃度以及融合方式:在本次試作過程中得出,膠過度濃重會造成棒繪具乾燥後難以研磨使用,而膠過輕則棒身容易斷裂,何為最適合的膠液濃度,又或者要參考其他方式以達到以輕膠便能製造出堅固又易發色的棒身,也許能參考徽墨的製作工藝等,並有待後續繼續試驗。
其二則是日本棒繪具製作中加入糖貽的目的解謎以及取代方案。日本的棒繪具在製作時會加入糖貽,這是棒繪具在台灣的溫濕度下容易發霉、產生保存問題的原因。本次試做尚未測試加入與未加入糖貽的效果差異,未來亦必須測試之並且找出取代糖貽的方式,改善配方,研發出適合台灣氣候、具有台灣獨特色彩的棒繪具,是終極目標。
n 參考資料
小山畫譜(2017年10月14日)。中文維基文庫。檢索日期:2022年2月1日。取自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5%B0%8F%E5%B1%B1%E7%95%AB%E8%AD%9C。
東京藝術大学大学院文化財保存学日本画研究室(2014)。図解日本画用語事典。東京都:東京美術。
化學與藝術的融合:濕壁畫實習記
許惠媛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二年級學生
[email protected]
■前言
「濕壁畫」(Fresco)原意為「新鮮而未乾的」;即是將礦物顏料加水之後,直接塗畫在潮濕未乾的灰泥牆上,灰泥吸收了顏料自然乾燥後凝固而使畫面能長期保存。這項繪畫技法在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義大利,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有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繪於米蘭恩寵聖母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in Milan)的《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700cm x 880cm 1494-1498),以及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繪於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 Ceiling)的《創世紀》(The Creation of Adam 1400x 3850cm 1508-1512)。濕壁畫的技法是十分困難且容易失敗,但是這種自然天成的融合,卻也能產生出夢幻柔美的色調,彷彿此畫只在天上有的空靈特色。不過,到了十六世紀以後,濕壁畫逐漸式微,主要是因為油彩與帆布提供了畫家們更高的便利性以及油畫作品的多用途性。以台灣目前的狀況,能夠教授濕壁畫的學院派老師已經屈指可數了,而師大退休高齡近九十的榮譽教授陳景容老師(1934~)更是首要國寶級的大師。
■濕壁畫實習日記
陳景容老師在一九六七年獲得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碩士學位,隨即回國任教於國立藝專、中國文化學院,並於一九七二年起回到母校師大美術系任教直到退休之後仍被師大聘為榮譽教授,可說是桃李滿天下。陳老師以現在的高齡仍然每天從不間斷的繪畫,在他的畫室更是每星期都會有幾次的人體素描讓有興趣的學生過來素描,他常說「素描是一切繪畫的基礎。」筆者有幸與三兩同學每周在陳老師的畫室畫素描,陳老師每次的素描中段習慣會做短暫的休息喝下午茶,有時他心血來潮會跟我們講述他過去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我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
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天聽老師講述一九八七年他接受委任為中正紀念園區內的國家音樂廳製作台灣第一幅濕壁畫《樂滿人間》(220 x 940 cm)的事蹟。 我們聽了更加對老師升起無限的景仰。
他可能那天心情特好,忽然開口跟我們在場的幾位同學說,「你們想學濕壁畫我可以教你們!」我們幾位聽了立即連連點頭,有股想跪下跟大師拜謝的衝動。 跟大師學習濕壁畫這件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首先的準備工作,老師要我們先將畫室一樓廊前的石英砂洗乾淨,挑去雜質後晾乾備用。 他告訴我們:
「濕壁畫用的石英砂要採河流的中段沙,因為上游的沙顆粒太大,下游近海所以沙比較會含有鹽分,石英沙的直徑要挑選在0.55mm~0.65mm之間。」
我們三位學生乖乖地按照老師的指示分頭行事:清洗砂石、拿我們要畫的畫稿去附近的影印店影印。老師特別交代他將素描稿以一比一的比例放大影印兩張,一張黑白、一張彩色。
清洗完了砂石,接著將放在圍牆旁整桶泡水的熟石灰挖出所需的份量,用很細的篩網先篩過備用。老師告訴我們,「這桶子裏面裝的是煅燒後的牡蠣殼粉,這粉要泡水一年以上就會變成熟石灰。「養石灰:
【煅燒後的牡蠣殼粉(碳酸鈣)+水=氫氧化鈣】+一年多以後=熟石灰(石灰乳Calcium hydroxide, Ca(OH)2) ,以石灰乳來做畫,乾了後又會變回碳酸鈣(硬化)。」 陳老師接著又說:
「油畫用的亞麻仁油附著性強,但比較容易變黃,石灰乳代替亞麻仁油及鹿皮膠的膠彩畫是一樣的意思,但是使用石灰乳的濕壁畫乾了之後就不會有副作用,而且上面會浮上一層薄薄的玻璃層來保護顏料,就好像油畫畫完之後我們塗上凡尼斯隔阻空氣一樣的道理。」老師說畢,掀開圍牆旁整排那已經泡水幾十年的熟石灰,他撈給我們看那浮在水面上一層透明的薄膜說,就是這個薄膜產生的保護作用(圖1)。
圖1:熟石灰薄膜
「石灰層是因為表面有接觸二氧化碳而形成一層透明的薄膜亦即是自然形成的碳酸鈣(CaCO3),就好像加了一層的Coating可以保護壁畫。」了解這些濕壁畫的化學變化之後,我們合力篩好了石灰乳並放置於塑膠桶裡密封包好備用。離開畫室前,老師囑咐我們下周早點過來畫室,各人攜帶畫筆(毛筆)、兩層的絲襪、調色盤、針等,其它的用具如礦物顏料等可以用老師的。並又交代我們,濕壁畫的製作是要在當天就必須完成,因為牆面在半乾時,顏料加水塗抹上去很容易的就會被牆面吸收進去,若當日沒畫好,隔天牆壁完全乾掉了就吸不進去無法再畫,所以當天無論畫到多晚都要完成,不然就前功盡棄了。
隔週,我們如期前來畫室,老師也準時到了。第一件事,我們要學習抹牆。老師畫室的圍牆內以及屋子的外牆都保留了粗糙的牆面供學生學習濕壁畫,所以牆面上一塊一塊的有不同的學生練習時留下的圖案(圖2)。 他要我們自己找一塊大約12號左右的牆面來畫。
圖2:陳老師畫室外牆
抹牆
1. 牆面的區塊要先淋上幾次水,使其潮濕,所以,牆面要夠濕,否則抹上去的水分很快會被牆面吸乾。
2. 熟石灰與石英砂調和的比例基本上是1:2(圖3)。
3. 調勻之後就直接抹在牆面上自己預計要畫的區塊。抹牆的區塊以當天能完成的面積為原則。
抹牆時抹刀要微斜,不要平抹,並要稍加重壓使內部的空氣擠掉,要抹到表面十分平滑為止(圖4)。
4. 抹好之後讓牆面放置約3-4小時之後才開始畫。
所以我們就利用這段時間去吃個午餐,回來後將黑白影印的圖稿拿出來用自己帶來的針沿著輪廓線戳上2m/m左右間距的小洞備用(圖5)。
圖3:調和沙與石灰 |
圖4:抹牆 |
圖5:戳洞
牆上繪畫
1. 拍線在牆上:將赭色的礦物顏料粉包在兩層絲襪裡,將戳好有輪廓洞的黑白影印紙平舖在要畫的牆上,然後將包有顏料的絲襪在上面輕輕拍打出牆上的輪廓線來(圖6)。
圖6:拍輪廓線
2. 畫輪廓:以小楷毛筆用赭色顏料加水描上輪廓(圖7)。
3. 畫陰影:以綠土為顏料先畫有陰影的部分,就如同畫一次暈染。因為綠土含豐富矽質具高黏性且粒子較粗,先畫上去後(陰影)才能滲透進去牆面,這樣後面再畫上的顏料顯色才會漂亮。
4. 畫完陰影之後,我們繼續依著彩色稿將畫面慢慢填上顏色。這樣就完成了(圖8)。
圖7:陳老師修飾示範畫輪廓線 |
圖8:筆者臨摹米開朗基羅的The Erythraean Sibyl 頭部 |
完工後我們合力將所有工具以及環境全部整理洗刷乾淨歸位後才離去。我們知道陳老師是受過日本美學院專業的訓練,他對學生離開畫室前的整理紀律非常注重,況且老師這次對我們的教導不僅不收費用,而且我們使用的工具、礦物顏料、影印費用全部都是老師無條件提供,讓我們體會到老師的義行以及對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當我走出教室時天色已經昏晦, 內心暗道,好豐富的一天!!!
■結語
這次千載難逢的學習經驗讓我受益良多,更想將這寶貴的技術好好記錄保存下來並多加練習應用。
於是我利用暑假期間在家裡使用30×30公分的磁磚背面,塗抹上調混好比例的石灰與沙,再依著陳老師教導的步驟完成了一幅《靖青畫像》(圖9)。畫像在初完成之際,其顏色頗有生澀之感,過了幾天等顏料與灰沙融合之後,卻赫然發現其色調轉趨柔美,看了令人不禁會心的微笑。我想,以傳統濕壁畫的技法來建構出新的當代風格繪畫是自己可以再繼續嘗試去發展的。最後,還是要非常感謝陳景容老師將這寶貴的濕壁畫技法傳授給我們。
圖9:靖青畫像
繪本融入自然界永續發展議題提升學生探究之能力
李佩蓉、洪振方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n 前言
環顧全球,受到氣候劇變、資源耗竭、汙染嚴重等因素影響,造成一種不穩定的局勢。為了讓地球和人類永續發展,教育扮演着關鍵性的角色,透過教育的變革能讓人類有更好的生活品質。1992年聯合國即提出永續發展之理念(Combes, 2005),於2015年發佈「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結合永續發展教育向各國、各領域推動(葉欣誠,2017)。我國對於永續發展教育的重視,始於1997年8月成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積極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工作(黃朝恩,2007),對永續發展而言,教育是關鍵。
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有四個主要的驅動目標(United
Nations, 1992):(1)提升和改善基礎教育,(2)對現存教育方向再調整以強化永續發展,(3)喚起大眾意識來瞭解永續性,(4)提供培訓。有品質的教育是全面性的,必須考慮永續性的環境、社會(包含文化)和經濟三個領域,透過環境教育及永續發展的教育與學習,全面性的推動,以行動來維護自然界的永續發展(張珍悅、徐勝一,2010)。然而,近年全球疫情爆發,更加速促使各界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n 科學閱讀資源的發展
一、緣由
近年來日月光企業也積極規劃及推動各項節能減碳計畫,進一步強化落實企業的社會責任,朝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日月光集團,2020)。利用繪本圖畫的方式帶領學生認知自然界永續發展的重要,利用節能減碳、回收處理、再生利用等方法來保護環境。教師運用問題導向式學習,藉由繪本設計學生可思考的問題,問題在情境中,讓學生從繪本裡的圖片及簡單的文字敘述,學習觀察一個環境的變化,進而從繪本轉移到對於自己居住環境的變遷,激發他們覺察、探究的能力,思考環境的變化對於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教育部,2018),學習內容中的自然界永續發展提及「INg-II-2地球資源永續可結合日常生活中低碳與節水方法做起」、「INg-III-5為使地球永續發展,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CNa-Vc將永續發展的理念應用於生活中,水資源回收與再利用的重要性」。透過學校推動環境教育,培養節能減碳意識,促使民眾在個人日常生活中,實踐節能減碳與環保意識。
二、探究式閱讀教學
本文設計以繪本融入自然界永續發展之議題,運用探究式閱讀教學,從思考的進路展開,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黃國珍,2020),將環境教育透過科學知識的傳遞融入學科。繪本可運用到不同的年齡及學習階段,透過問題或情境誘發學生思考,建立學生的學習目標,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導向式研讀,從繪本中增進對節能減碳的認識,利用圖畫的方式和簡單的文字敘述,將能源的使用與地球永續發展息息相關的知識融入學科,並加以簡化,藉由繪本探究科學現象或問題,教師引導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想像力,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藉此發展科學知識與理解科學概念。
環境污染的問題受到全球重視,想讓學生藉由《張婆婆的奇幻城堡》這本繪本,以輕鬆有趣的內容帶領學生認知自然界永續發展的重要。《張婆婆的奇幻城堡》提到環境的汙染導致動物的棲息地被破壞,如何找出根本的解決辦法,讓環境能再回歸以往的美好,讓學生們透過閱讀、觀察、討論繪本裡的插圖,在老師引導探究的過程中,設計學生可思考的問題,讓學生提出愛護地球的具體做法且落實於生活中,學生們也漸漸體認到節能減碳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三、繪本內容介紹
《張婆婆的奇幻城堡》一開始以大黑龍的出現隱喻工業發展造成環境汙染的影響,主角是一位有智慧、充滿愛心的張婆婆,在張婆婆的引導下環境再度回歸以往的美好。繪本中角色們有效的團隊合作,凝聚共識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讓學生從中了解團隊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可參考圖1。
圖1:繪本內團隊合作之圖片(引自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本繪本設備意指污水的處理過程設計,再生處理後將乾淨的水回放,一套水的循環系統,至於我們生活、工業或農業使用後的水,經過處理後又回到河川或海洋,讓原本污染的河水回歸清澈,可參考圖2。
圖2:繪本內汙水處理設備之圖片(引自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除淨化水質外,更將其中的污泥雜垢資源化與再利用,原本造成水質污染的物質,成為環境美化與便利設施的最佳資源,引導學生找出對地球環境的共識、歸屬與認同,如何將永續發展的理念應用於生活中,可參考圖3。
圖3:繪本內污泥資源再利用及淨水回放之圖片(引自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本繪本也提到汙水處理的設備系統將污水變成乾淨的水,永續水再生,但依舊要面對設備的維護及水資源有限的問題,內文中將自動清洗裝置的概念簡化與轉化,藉由繪本中腳色小布魯們自告奮勇的進入清洗,使設備管路得以順暢運作,更有效率外,最重要的是清洗的人工與時間成本的節省,可參考圖4。
圖4:繪本內日月光集團其冷凝器自動清洗裝置之圖片(引自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原本提供的用水,需大量的木材燃燒加熱,意旨原本的處理方式,龐大的需求,需面對的是耗能與能源有限的問題。透過空壓機熱回收設計,將原本的廢熱,利用熱交換器提供大量無毒、無污染的熱氣;並利用冷卻器,設計成氣對水的熱回收,讓原本浪費的熱能得以回收利用,讓冷水的溫度得以先行加溫,不再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加熱,即可達到節約能源目的。使用繪本來帶領學生進行不同主題課程的動機,希望運用探究式閱讀教學,結合科學閱讀資源,在學校推動環境教育教學,在這個講求環保永續的世代裡頭,不只是個人要有節能減碳的思維,許多企業、公司對於環境保護也在共同努力中,可參考圖5。
圖5:繪本內日月光集團其空壓機熱回收裝置之圖片(引自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四、科學閱讀資源應用
為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將探究式閱讀應用於科學閱讀資源的教學過程,(一)提出問題:將繪本以科學閱讀資源導入,由教師以開放式提問和認知結構提問方式作為學生閱讀繪本過程中的提問引導語設計,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快速閱讀繪本,以掌握繪本大意,如在《張婆婆的奇幻城堡》繪本中,教師為學生創設探究情境,向學生提出問題,“水的污染,對全球生物與自然環境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環境汙染中除了水的污染,還有哪些汙染造成環境的破壞?” 讓學生不只是找答案,而是在情境中進行探究,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興趣。(二)引發思考:逐步引導學生省思繪本主題所欲及傳達的意涵,讓學生更深入去思考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而“自然環境的這些水污染又分為哪些?如何造成?對環境造成多大的影響?“環境污染是全球共同的課題,“國際、社會、企業、個人,各自扮演的腳色是什麼?大家如何共同保護環境?“通過問題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探究式閱讀很重要的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為了保證學生的有效討論,可以記者採訪的任務,先討論經濟的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汙染,進而影響到其他物種生存的權利,引導學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是否已造成了環境的汙染,反思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通過團隊協作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小組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明確探究方向,經過討論的建構過程,使學生掌握對提問的思考和探究答案的能力。(四)評鑑交流:在各小組的思維碰撞後,進行成果分享交流,經由繪本引導學生理解各別段落的意義,及故事發展的脈絡與邏輯,讓學生有條理且具科學性的陳述探究成果,增進團隊合作的能力,達到能分析、思辨與批判人與科技、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多元價值觀。(五)重建詮釋:通過教學目標設定探究任務,為學生設計跟生活貼近的問題,並總結前面的過程,詮釋重建作者思想,從繪本中的科學知識,統整出核心的立場、觀點、論述、明確主題,讓學生面對任務時,透過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合作探究和交流,培養學生正確的研究方法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探究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內化,理解繪本內容,啟發學生對環境的關心,了解能源的使用與地球永續發展息息相關,樹立良好的環境價值觀。 讓學生們感受到地球環境維護的重要性,除了提升自身的環境敏感度,關懷生活環境之外,如何應用學校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除了提升學生閱讀效果,了解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其必要性,繪本內容中企業的新興能源與替代能源的發展,希望以可愛活潑的腳色讓循環利用的話題頓時變得輕鬆有趣,將原本生硬的設備運作,使用孩子們的語言,並從他們的視野出發,轉化為貼近生活經驗所能理解的科學知識,吸引他們閱讀,探討回收再利用與節能減碳的重要性。讓學生們了解這已受到汙染的環境需要每個人一起維護,不僅僅是企業們的責任,引導他們提出讓自然界永續發展的具體作法且落實於生活中,並帶出繪本裡的腳色—小布魯們團隊合作的精神,結合每一個人的力量,與家人、朋友們一起維護並落實自然界的永續發展。
n 結語
科學閱讀資源這些生活化、情境式的繪本閱讀,藉由生動的圖文傳遞環保的意涵與價值,學生接受度高,是引領學生進入環境教育的殿堂,產生學習效益的環境教育輔助教材。教師於課堂上對於繪本所設計的問題,與學生深度討論或設計相關活動,讓學生能夠對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環境有深入的省思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提升環保行動力,引導學生有正向的思考、提升心靈層次,讓世界越來越美好!
n 參考資料
日月光集團(2020)。取自:https://ase.aseglobal.com/ch/csr/corporate_sustainability_policy_and_management/corporate_sustainability_policy
黃國珍(2020)。探究式閱讀:黃國珍的閱讀進階課,從自我提問到深度思考,帶你讀出跨域素養力。台北: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黃朝恩、張珍悅、葉瓊文、陳玉雯、周紅美(2007)。高中新課程永續教育之研究–地理科,國科會95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511-S-003-015。
教育部(2018)。國民中小學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
張珍悅、徐勝一(2010)。永續發展教育脈絡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之回顧,地理研究,52,1-26。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2021)。張婆婆的奇幻城堡。台北: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葉欣誠(2017)。探討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發展脈絡。環境教育研究,13(2),67-109。
Combes, B. P. Y. (2005). The 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2014):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sustainably. 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aition and Communication, 4,215-219.
United Nations (1992). The Agenda 21.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Agenda21.pdf
竹山高中多元選修:創意科學志工
陳映辛1、2*、馮松林1、2、劉融諭1
1國立竹山高級中學;2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竹山是位處南投縣南部之偏鄉,各項活動及資源貧乏,學生在知識上的刺激也比較少,尤其對科學的學習更是力不從心。學生視自然科學為高深及難以親近的學科,尤其學生缺乏接觸和學習科學的環境,一直是學習科學的弱勢,因此想用「動手做實驗」這個面向下手,安排一些簡易且趣味性較高的實驗,讓學生克服做實驗的心理障礙,並藉由簡易實驗讓學生習得實驗技巧。
本課程是以科學實驗探究及生活科學實驗為主體,讓學生從簡易且趣味性高的實驗,學習基本實驗操作能力開始,進而學習如何做科學探究(實驗開放度會逐漸增加),並結合生活中相關之科學實驗,讓學生能於日常生活應用科學。
課程最後是以科學活動引導學生做科學探究,透過辦理「竹山高中科學宅急便」科學闖關活動,學生自己設計科學實驗做為闖關實驗關卡,經由小組合作優化關卡內容,並且以服務學習之精神用科學做志工服務。訓練學生善用一技之長、一己之力來服務社會,並從中得到學習科學的成就感,這與12年國教基本理念自發、互動、共好互相呼應,完全落實。
學生在學習科學的學習成就不高,所以課程設計以簡單、趣味、實驗基礎訓練、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及最後科學志工活動為主軸,課程設計說明如下:
(一)設計理念
1. 課程分為實驗基礎訓練、植物萃取及其應用、科學志工服務學習三部分。
2. 安排趣味性較高的實驗,幫助學生克服做實驗的心理障礙,並藉由簡易實驗讓學生習得實驗技巧。
3. 讓學生利用動手做來認識科學之美。
4. 介紹日常生活常見的化合物及精油,經由簡單方法萃取並檢驗之,並製作成生活用品。
發揮創意將趣味及科學原理結合,發展成關卡,並應用於科學志工活動中。
(二)學習目標
1. 帶領學生認識科學基本知識及實驗中常用的器具及方法
2. 訓練學生動手實作、撰寫報告及表達的能力並提升學習科學的興趣
3. 培養學生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4. 帶領學生認識常用的化合物、簡易的萃取法並檢驗之,最後製作成生活用品
5. 帶領學生了解竹山高中科學志工的活動及使命。能夠運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帶領國小、弱勢團體的學生透過科學闖關活動來認識科學原理及其應用,進而提升對科學的興趣。
本課程在竹山高中,已經實施5年以上,課程分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實驗基礎訓練課程」和第三部分的「科學志工服務課程」是固定的(陳映辛、馮松林,2020),第二部分課程是可以彈性調整,今年選用「常見物質分離方法及其應用」,以下將依序說明三部分課程。
課程一:實驗基礎訓
第一個部分的課程為實驗基礎訓練如下附錄一,內容從認識實驗室開始,接著為了延續後面科學志工的計畫,讓學生學習相關的基礎實驗技能。而後則以不同的化學實驗主題進行實驗實作,以讓學生更熟悉科學技能,並了解更多化學概念與實驗類型,讓學生能於後續實驗設計上更為得心應手。其中「食鹽水分層」及「七彩指示劑」為每年固定課程,旨在訓練學生使用電子秤、配藥品及稀釋濃酸、濃鹼,其餘依當屆學生程度調整。評量方式包含學生的實驗報告及實作能力,實驗報告主要看學生撰寫的完整性、實驗結果及歸納能力,實作能力部分則觀察學生主動性、實驗態度、細心度及實驗操作正確性。舉例說明,以食鹽水分層實驗,若分四層,即為60分,多一層就多10分,以此類推。
課程二:常見物質分離方法及其應用
第二部分「常見物質分離方法及其應用」如附錄二,先讓學生操作「從茶葉中萃取咖啡因」之後,了解萃取的原理及方法後,開始進入今年的主題,「尋找日常生活中的醛類–香茅醛、檸檬醛」,讓學生了解香茅醛、檸檬醛化學結構,查資料了解哪些植物、精油中含有香茅醛、檸檬醛?如何由植物中萃取出香茅醛、檸檬醛?如何檢驗是否有效萃取?如何尋找好的展開液?
最後,將這些萃取物加以應用,製成日常用品,讓學生了解化學是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並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之,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評量方式包含學生的實驗報告、學習單及實作能力,實驗報告及學習單主要看學生撰寫的完整性、實驗結果及歸納能力,實作能力部分則觀察學生主動性、實驗態度、細心度及實驗操作正確性。例如層析法原理及應用系列課程中,學生找到展開液比例及分離效果可以給予不同分數,最高給100,最低給70。
課程三:科學志工服務學習
第三部分的「科學志工服務課程」如附錄三,讓學生可以經由上面的培訓後,自己蒐集資料尋找趣味科學實驗,以安全、有趣、動手做為主,再加入小組的創意,自行設計有趣的關卡,需要學生們討論和腦力激盪,也考驗學生們的表達能力。評量方式為自行設計的趣味創意關卡內容、展示趣味創意關卡的流暢性及安全性、學生的實作能力。
一、 實驗基礎訓練
實驗基礎訓練,以培養學生基本的實驗能力,例如:使用電子秤、安全吸球、配藥品、濃酸、濃鹼稀釋等,學會最基本的配藥品後就開始簡單有趣的實驗,如食鹽水分層、七彩指示劑、藍晒、膨糖等,其中學生最喜歡的是藍晒和膨糖,因為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學生自己去研究糖和水及小蘇打的比例,還試圖加入不同果汁想試試不同水果味的膨糖,最後,還是覺得原味最好吃(圖1)。
圖1學生活動與成品照片分別為指示劑、藍晒與膨糖課程
二、 常見物質分離方法及其應用
第二個部分為常見物質分離方法及其應用,介紹萃取、蒸餾和層析等常見的物質分離技術介紹及其應用,以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是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並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之,說明如下:
(一)萃取法來分離物質
學生非常喜歡咖啡因萃取的實驗,將紅茶加水煮過後,用有機溶劑將咖啡因萃取出來,最後利用昇華,得到針狀結晶的咖啡因,雖然有幾組的結晶不明顯,但是大部分學生很喜歡這個實驗(圖2)。
|
|
|
|
|
|
圖2學生活動與成品照片分別為茶葉中咖啡因萃取、香茅萃取、橘油萃取
(二)植物中香茅醛、檸檬醛萃取與檢驗
從新鮮的檸檬香茅中,加入不同溶劑,萃取出香茅醛(圖2)。學生必須先查香茅醛的結構,選用適當的萃取溶劑,並找出條件最佳的展開液,來檢驗是否有效萃取出香茅醛,這些實驗必須由學生自行設計,雖然一開始下手很困難,但是了解情況後就得心應手。一開始學生很容易失敗,常常利用午休時間來補做實驗,所以以後要修正課程,這組實驗要加長為4周。雖然過程中不如預期順利,但是學生可以分工合作,很有耐心地找出適合條件。下圖為學生用香茅、檸檬皮萃取香茅醛及檸檬醛,最後用TLC片來檢驗萃取物中是否含有香茅醛及檸檬醛。並檢驗檸檬尤加利精油、山雞椒精油、香茅油中的香茅醛及檸檬醛(圖3)。
|
|
|
|
|
|
圖3學生活動與照片,分別為尋找香茅醛(上排)、尋找檸檬醛(下排)
(三)萃取物的應用
萃取物應用這部分課程是學生最歡樂的時候,這學期安排的內容有防蚊液(檸檬香茅萃取物)、紫草膏及護唇膏(紫草根萃取物)和洗碗精(柑橘萃取物),從學生臉上滿滿的笑容就可得知,每次上課都有成品可以帶回去,而且都是可以立即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製作出屬於個人的成品(圖4)。
三、科學志工服務學習
本課程最後一項為科學志工服務學習,學生三人一組,先上網尋找科學實驗,在安全的原則下加入趣味性的規則或是比賽,讓實驗更加吸引學童,老師的任務就是和學生一起討論、評估實驗的安全性、趣味性及流暢性,為了讓學生能掌握現場狀況增加臨場應變能力,會在學校舉行一場志工服務活動,讓其他同學來闖關,經過這場校內志工活動,學生提出檢討、反思,再跟指導老師反覆討論、修正,最終定案。於暑假期間,科學志工前往南投家扶中心進行「竹山高中科學宅急便」科學闖關活動。學生們運用一技之長、一己之力來服務社會,真正落實12年國教基本理念自發、互動、共好。設計的關卡有:
酒精槍、滾吧!雪寶、轉吧!紙杯、漂浮球球、膨糖、紫草膏製作、養樂多冰沙、自製防蚊液等(圖5)。
|
|
|
|
|
|
|
|
|
圖5學生志工活動與照片
本課程採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由「實驗基礎訓練課程」學到基本實驗能力,再經過「植物萃取及其應用」啟發,最後自行研發出趣味創意關卡,是一種探究式的學習。利用科學活動引導教學,讓學生試著藉由討論、實驗、觀察等方法動手實作,最後藉由本課程發揮一己之長,辦理科學志工、科學宅急便闖關活動服務社會。希望藉著我們的科學志工服務,能讓小朋友喜歡科學、不再害怕科學,真正做到科學教育推廣、往下紮根。
在竹山高中,本課程以有趣、動手做實驗、生活相關、和社會服務結合等特色,每年開課都會滿招,也期待更多學子經由這門課,可以學到更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最後將科學用在幫助、服務社會,如同愛因斯坦所言,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能獨立行動和思考的個人,並以服務社會為人生最終目標。
本課程執行超過5年,因為是選修課程,所以學生都是喜歡科學並且喜歡動手做實驗,可是近來發現學生動手做實驗的能力實在是每況愈下,雖然科學實驗是科學教學的基礎,但是在升學壓力之下,學生們走進實驗室的次數越來越少,再加上課本上食譜式的實驗,有時讓學生興趣缺缺,因此本課程的第一部分「實驗基礎訓練課程」用一些簡單有趣的實驗來帶入重要的實驗技巧,學生的接受程度很高。課程的第三部分「科學志工服務課程」,學生必須利用學過的技巧來設計一個趣味闖關關卡,其中不但要考慮到如何正確的闡述科學原理並將之應用於實作上,還要加上創意及趣味來吸引小學生,設計實驗時必須要考慮到安全、減量,這些都是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每次帶學生出志工任務時,看到學生可以很有耐心的用簡單、口語化的方式為小學生解釋這些科學原理,並引導這些小學生安全的進行實驗,小學生驚豔的神情、志工學生自信的笑容,都是本課程的動力!
周芳妃、李盈萱、陳靜瑋(2016)。微量化學實驗:小綠綠晶體與藍印術微量實驗(上)。臺灣化學教育。取自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17802
陳映辛、馮松林(2020)。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竹山高中多元選修:生活科學家及科學志工。臺灣化學教育。取自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3642
附錄一
課程一
實驗基礎訓練課程說明
周次/課程名稱 |
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 |
評量方式 |
第一周 認識實驗室 介紹課程 |
1.3人一組,填寫資料表 並選出組長 2.認識實驗室器材配置 3.了解實驗室安全守則 4.介紹此學期課程容,激發學生參與科學實作及科學志工的動機、熱 情,挑戰自我 |
1. 學生態度:主動性、提問及討論的活動細節 2. 學生學習單:撰寫的完整度 |
第二周 稀釋藥品
|
1. 介紹常用玻璃器材及清洗法 2. 講解電子天平使用方法及如何秤取固體藥品 3. 講解安全吸球使用方法及如何量取濃酸及液體藥品 4. 講解如何配製藥品及稀釋 |
1. 實驗報告:撰寫報告的完整性、實驗結果的歸納整理 2. 實作能力:主動性、實驗態度與細心程度、實驗操作正確性
|
第三周 |
1. 引導學生如何讓食鹽水分層 (溶液的配製方法) 2. 食鹽水分層技巧練習 |
1. 實驗報告:撰寫報告的完整性、實驗結果的歸納整理 2. 實作能力:主動性、實驗態度與細心程度、實驗操作正確性 3. 成果分享:將實作成果展示 |
第四周
|
1. 常用酸鹼指示劑的呈色、pH 2. 酸、鹼水溶液稀釋及安全注意事項 3. 教師進行多元評量,以指示劑呈色越多種,成果越佳(至少要做出7 |
1. 實驗報告:撰寫報告的完整性、實驗結果的歸納整理 2. 實作能力:主動性、實驗態度與細心程度、實驗操作正確性 3. 成果分享:將實作成果展示 |
第五周 (周芳妃、李盈萱、陳靜瑋,2016) |
1. 由 FeCl3和K2C2O4製作過飽和草酸鐵鉀溶液 2. 草酸鐵鉀晶體析出(收集晶體) 3. 濾液加入赤血鹽,製作藍曬圖 |
1. 實驗報告:撰寫報告的完整性、實驗結果的歸納整理 2. 實作能力:主動性、實驗態度與細心程度、實驗操作正確性 3. 成果分享:將實作成果展示 |
第六周
|
1. 找出最佳糖:水:小蘇打比例 2. 找出最佳加入小蘇打時間點
|
1. 實驗報告:撰寫報告的完整性、實驗結果的歸納整理 2. 實作能力:主動性、實驗態度與細心程度、實驗操作正確性 3. 成果分享:將實作成果展示 |
附錄二
課程二
常見物質分離方法及其應用
周次/課程名稱 |
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 |
評量方式 |
第七周 |
1. 講解萃取的原理 2. 萃取在日常生活的應用 3. 進行簡單的萃取實驗
|
1. 實驗操作技巧正確性與安全性。 2. 實驗報告:撰寫報告的完整性、實驗結果的歸納整理 3. 學習單 |
第八周 |
1. 講解層析的原理 2. 如何找展開液 3. 層析在日常生活的應用 4. 進行簡單的層析實驗 |
1. 實驗操作技巧正確性與安全性。 2. 實驗報告:撰寫報告的完整性、實驗結果的歸納整理 3. 學習單 |
第九周 |
1.上網查香茅醛基本資料 2.查出含香茅醛最多的精油 3.萃取植物中香茅醛 4.檢驗精油及萃取物中是否含香茅醛 5.找出最佳條件的展開液 |
1. 實驗操作技巧正確性與安全性。 2. 教師提問實作技巧,可以了解學生對於整體實驗計的想法與創意 3. 實驗報告:撰寫報告的完整性、實驗結果的歸納整理 4. 成果分享:實作成果展示 |
第十周 |
1.上網查檸檬醛基本資料 2.查出含檸檬醛最多的精油 3.萃取植物中檸檬醛 4.檢驗精油及萃取物中是否含檸檬醛 5.找出最佳條件的展開液 |
1. 實驗操作技巧正確性與安全性。 2. 教師提問實作技巧,可以了解學生對於整體實驗計的想法與創意 3. 實驗報告:撰寫報告的完整性、實驗結果的歸納整理 4. 成果分享:實作成果展示 |
第十一周 |
1. 介紹蒸氣萃取法原理 2. 蒸氣萃取法實作 3. 防蚊液製作 |
1. 實驗操作技巧正確性與安全性。 2. 成果分享:實作成果展示 3.學習單撰寫 |
第十二周 |
1.紫草根萃取法講解 2.紫草素的介紹 3.萃取應用–紫草膏 |
1. 實驗操作技巧正確性與安全性。 2. 成果分享:實作成果展示 3.學習單 |
第十三周 |
1. 橘油萃取法介紹 2. 橘油萃取法實作 3. 萃取應用–洗碗精製作 |
1. 實驗操作技巧正確性與安全性。 2.成果分享:實作成果展示 3.學習單撰寫 |
附錄三
課程三 科學志工服務學習
周次/課程名稱 |
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 |
評量方式 |
第十四周~第十七周 服務訓練 |
1. 提供實驗室可使用「器材」,包括塑膠容器、磁鐵、鐵架等 2. 鼓勵學生發揮,進行科學創意關卡設計 3. 修正學生提出的設計草稿使其更府合綠色化學精神、以環保為原則 4. 進行關卡設計資料收集與初步設計,包括物理與化學 5. 以組為單位,開始進行關卡設計,並能說明關卡科學原理及化學反應 6. 完成科學趣味創意關卡 |
1. 趣味創意關卡內容 2. 趣味創意關卡的流暢性 3. 實作能力:主動性、實驗態度與細心程度、實驗操作正確性 |
第十八周 |
科學志工服務學習 心得分組報告 |
成果分享 |
透過遠距教學推廣科普活動
李俊穎
新北市立光復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筆者服務於新北市立光復高中,多年來皆有申請競爭型計畫,以維持科普推廣活動的經費開支。在109學年度,因遭受全球新冠肺炎流行的影響,導致全台防疫升級,而使得原先規劃的偏鄉營隊活動和社區科普推廣活動無法順利如期舉辦。在去年(2021年)下半年,筆者向新北市教育局申請變更計畫,變更為以「多媒體呈現」和「遠距教學」兩大主軸辦理相關推廣活動,因而催生這次遠距教學,得以延續多年的科普推廣活動。在這遠距教學中,規劃兩項趣味科學實驗單元作為活動教材,利用線上表單報名,在教學開始前一週寄送實驗材料包至學員家中,透過Google Meet視訊平台進行同步遠距教學。我們也預先錄製教學影片,上傳至YouTube平台,提供非同步的遠距教學。圖一是在遠距視訊中教師示範操作實驗的情形。
圖一:透過遠距視訊平台,教師示範實驗步驟的操作
n 活動構思與課程設計
本次遠距教學推廣科普活動本著以實際操作實驗為目的,挑選兩則平易近人且安全無虞的實驗單元,分別為「天氣瓶與防疫酒精」和「磁吸史萊姆鼻涕蟲」。
由於在進行遠距教學時,無法如同在實驗室的實驗操作,教師無法隨時留意學員的操作情形並且為學員的安全把關,因此實驗設計的「安全性」為首要考量。其次考量為實驗設計的「趣味性」與「科普性」,最初在構思可行的課程主題時,必須能夠吸引一般社會大眾,且能輕易上手操作,也期望能讓家長陪同學童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操作,達到親子同樂和親子共學的目的。在選定實驗單元之後,開始準備以下工作:
一、 編製教學指引與學習單
教學指引需要詳述這次科普活動的進行方式,並且透過臉書粉絲專頁和IG專頁來公告資訊,並與學員溝通互動;學習單的內容包含器材清單、實驗警語、實驗步驟、實驗記錄欄位、實驗原理以及簡易的Q&A。「天氣瓶與防疫酒精」和「磁吸史萊姆鼻涕蟲」學習單,如附錄一所示。
二、 配置材料包的內容
由於學員必須在家中進行實驗操作,因此實驗材料包必須包含完整的器材、藥品,而且需要考量整體經費的支出才能規劃每份材料包的單價及數量;為了確保學員操作實驗的安全,以塑膠製的燒杯和量筒取代玻璃器材,使用木片冰棒棍代替玻璃攪拌棒;使用到的固體藥品粉末,必須事先秤量特定的質量,分別裝入小夾鏈袋中,並以標籤紙標示清楚。
三、 建構遠距教學的設備
遠距教學的進行有賴於網路與資訊設備等媒介,事先確認學校實驗室的網路狀況、拍攝器材、收音器材、燈光搭配…等,確保在遠距教學時能有效地引導學員進行實驗操作。圖二為在化學實驗室建構遠距教學設備。
圖二:在化學實驗室建構遠距教學設備
四、 安排報名流程與課程進行方式
為確保學員能確實收到實驗材料包,事前需要設計完善的報名表單及相關流程,在收到報名表單後,依報名時間先後排定錄取名單和備取名單,接著透過電話確認後,決定最後的錄取名單,並利用報名表單蒐集學員聯絡方式,於教學開始前一週便寄送材料包至學員家中。兩個實驗單元的材料包的內容物,如圖三所示。
圖三:材料包的內容物,天氣瓶與防疫酒精(左),磁吸史萊姆鼻涕蟲(右)
n 遠距教學方式與實際執行情形
一、 規劃階段
(一) 決定活動屬性與受眾
本次線上遠距趣味科普活動,希望受眾不受到年齡限制,國小中年級以上即可,因為年紀太小無法進行精細的操作而有一定的危險性。這次活動決定設定試驗屬性往較為平易近人且可以動手製作紀念品的方向思考,因此決定以「天氣瓶與防疫酒精」和「磁吸史萊姆鼻涕蟲」作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二) 擬定進行方式與媒介
經團隊共同討論後,考量並非所有學員都有良好的遠距視訊設備,且時間上可能會無法配合共同時間,因此設計之初便往提供「線上同步教學」與「非同步教學」的方向安排。線上同步教學係透過Google Classroom線上會議空間,由教師帶領學員依據材料包中的學習單,動手逐步操作實驗,並解透過視訊解說實驗原理和生活應用。非同步的課程則是預先錄製課程的操作教學影片,經妥善的安排、剪輯之後,上傳到YouTube平台上。待學員收到材料包之後,可以依照學習單上的學習指引,自行安排合適的時間,依教學影片自行逐步完成實驗操作。非同步教學的影片,如附錄二所示。
(三) 工作分配與時程規劃
依筆者與社團幹部分工為例,此次遠距科普活動團隊的工作分配,如表一所述。此次遠距教學的時程規劃,如圖四所示。
表一:遠距科普活動團隊的工作分配
工作職稱 |
工作分責內容 |
指導老師 |
整體活動規劃、監督活動準備、與學校行政協調經費運用與必要協助事項、學習單設計、實際授課 |
總副召(由社團學生擔任) |
擬定計劃書、安排學生分工、監督籌備進度 |
教學組(由社團學生擔任) |
與教師共同討論教學內容、擬定材料包內容、課程實驗條件測試、領導藥品分裝、監督材料包裝箱 |
拍攝組(由社團學生擔任) |
教學影片的拍攝、活動紀錄 |
後製組(由社團學生擔任) |
教學影片的剪輯與後製、影片上傳、粉絲專業的管理 |
二、 教學前準備階段
1. 教學測試選定實驗的可行性,並確定使用的器材和藥品的用量。
2. 教師與社團學生討論課程內容並確定學習單的架構。
3. 教師確定實驗材料包中內容物的品項及其數量,如圖五所示。
4. 請購材料和藥品,如圖五所示。
5. 藥品分裝並貼妥標籤,其餘器材預先準備所需份量,如圖五所示。
6. 拍攝教學影片並後製,上傳到YouTube平台。
7. 印製教學指引和學習單。
8. 公告網路報名資訊。
9. 完成材料包裝箱並確認,如圖六和七所示。
10. 整理報名的學員名單與聯絡資訊。
11. 寄送材料包到學員家中,如圖八所示。
12. 進行網路環境測試,測試遠距實驗教學,再次確認當日工作人員分工,如圖八所示。
圖五:材料包的內容物,器材藥品和學習單(左),學習單、科普紀念品及學校與社團DM(右)
圖六:活動限定科普推廣吸水陶瓷杯墊(右),確認分裝藥品和材料份數(左)
圖七:社團幹部進行材料包裝箱作業(左),確認與檢核材料包的內容物(右)
圖八:完成140箱材料包待裝箱並寄送(左),網路環境測試與課程進行測試(右)
三、 教學中實施階段
1. 再次確認網路環境是否得以負荷遠距課程,並確認學員上線。
2. 引導學員核對材料包中的器材、藥品及活動紀念品。
3. 逐步引導學員操作步驟,並透過視訊會議與訊息確認學員是否有跟上步驟,如圖九所示。
4. 提示學習學習單中的紀錄欄位,引導學員適時紀錄實驗結果。
5. 透過視訊鏡頭讓學員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如圖十所示。
6. 進行Q&A時間,並進行原理及生活應用的說明。
7. 提醒網路平台的互動資訊。
圖九:在遠距教學過程中,教師逐步帶領學員操作實驗(左),工作人員透過電腦監控視訊會議訊息欄(右)
圖十:教師向學員示範製作成品(左),學員透過視訊鏡頭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右)
四、 教學後互動階段
1. 整理回饋單。
2. 於粉絲專頁上公布課程小挑戰的答案。
3. 辦理參與回答的學員後續抽獎活動。
4. 於粉絲專頁上回覆學員後續的提問。
n 實驗單元的教與學內容
【實驗單元一】:天氣瓶與防疫酒精
一、 學習目標
本科普活動的實驗操作分成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逐步引導學員依正確步驟與比例混合氯化銨、硝酸鉀配製成水溶液,配製天然樟腦的酒精溶液,兩者於玻璃瓶中混合成天氣瓶。第二部分則是利用剩餘的95%酒精,按照正確的比例稀釋成75%的防疫消毒酒精。
依照認知、技能及情意領域,天氣瓶與防疫酒精的學習目標,如表二所示。
表二:天氣瓶與防疫酒精的學習目標
領域分類 |
學習目標 |
認知領域
|
1. 能知道物質溶解度與溶劑種類的關係 2. 能理解物質溶解度與溫度的關係 3. 能知道物質於溶液中溶解與析出的變化與平衡 4. 能辨識物質結晶的形狀 5. 能計算溶液的濃度並配製溶液與稀釋的方式 6. 能了解75%酒精和防疫消毒原理 |
技能領域
|
1. 能操作混合溶液 2. 能操作隔水加熱 3. 能操作溶液的配製和溶液的稀釋 4. 能觀察實驗現象並紀錄實驗數據 |
情意領域
|
1. 能藉由實驗參與,提升對科學實作的興趣 2. 能透過平時對與天氣瓶的觀察,提升對於觀察自然現象變化的敏銳度 3. 能透過配製防疫酒精,提升全民防疫概念 |
二、 實驗操作與數據紀錄的引導
(一) 實驗操作的指導
由於天氣瓶的製作力求溶液配製的正確比例,因此指導學員操作時需要不斷地提醒並強調溶劑量取時的精確性。由於參與活動的學員大多是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在原本的學習階段較無使用實驗器材的經驗,即便有經驗的學員也不清楚量取體積之重點為何,因此在指導時需要特別強調量取的方式,例如眼睛平視液面以判讀刻度、刻度讀取須對齊液面凹陷處、可以使用滴管輔助滴入少量液體…等,在此過程中也會麻煩家長進行必要的協助。
由於學員多半沒有實驗操作的經驗,因此在完成每個步驟後,教師必須強調完成後的狀態為何,例如溶質倒入固定體積的水中溶解,以木棒攪拌至溶液完全澄清才算是攪拌均勻,又如混合水溶液和酒精溶液後會在交界處產生白色雲朵狀的沉澱物…等。
由於學員的年齡層普遍年幼,因此在操作過程中的解說應該適時降低難度或找尋更適切的比喻,筆者在本次教學經驗中,原理力求簡單化,簡略帶過即可,只要讓學員對核心概念有印象即可,例如天氣瓶中的成分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會受到溫度影響,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大,產生的沉澱物或結晶越少。利用此簡單的概念透過觀察瓶中的結晶量來推估大致的氣溫,其他深入的知識內容或進階原理,則放入學習單中的補充資料以供學員或其家長自由選擇閱讀。
(二) 實驗觀察與紀錄的引導
學習單中的數據記錄區分成三個部分,如下所述:
第一部分:在天氣瓶製作時需要事先配製水溶液與酒精溶液,由於水溶液中溶有氯化銨和硝酸鉀,這兩種藥品都是易溶於水的鹽類,因此溶液攪拌均勻後為澄清透明的溶液。而酒精溶液中溶有樟腦,當混合均勻時亦為澄清透明的溶液。在上述兩種溶液混合後在兩者接觸的界面會產生白色沉澱,可以讓學員仔細觀察並記錄之。
第二部分:在上述溶液混合之後,以熱水浴隔水加熱,由於溶解度隨溫度上升而增加,可提醒學員記錄沉澱物逐漸消失,觀察溶解度隨溫度而改變。
第三部分:利用酒精稀釋成防疫酒精,當水和95%酒精混合時,因折射率改變而產生擾動現象不太容易觀察,可以事先提醒學員仔細觀察瓶內光影的變化,並且藉此說明生活中溶液濃度改變時,其折射率亦會隨之改變的情形。
三、 問題與討論
在學習單的最後,設計五則簡單的問題作為小挑戰,並在臉書粉絲專頁上公布答案以提供與學員進行後續互動的機會。五則問題與其簡要答案,如附錄三所示。
1. 天氣瓶含有三種主要材料,硝酸鉀、氯化銨以及天然樟腦,哪些是屬於水溶性?哪些是屬於脂溶性呢?
2. 在完成天氣瓶製作後,瓶內的溶質隨著外界氣溫越高,溶解度會有什麼變化?
3. 當天氣變冷時,我們可以從天氣瓶內看到什麼樣子的結晶?
4. 我們可以用95%的市售酒精用水稀釋作為防疫消毒酒精,大約依照怎麼樣的比例混合就可以了呢?
5. 水與酒精不具備「體積的加成性」,請問當兩者混合時,體積會比預期的多還是少?
【實驗單元二】:磁吸史萊姆鼻涕蟲
一、 學習目標
本科普活動的實驗操作係利用透明膠水(含聚乙烯醇)、白膠(內含聚醋酸乙烯等),經由適當稀釋後,逐滴加入飽和硼砂水溶液,進行交聯作用而產生半固態的化學黏土或是具有彈性的彈性球,並提供磁鐵粉讓學員可以自由滲入混合溶液中,使得最後的史萊姆鼻涕蟲可以被強力磁鐵吸引,提供另一層次的玩法與實驗體驗。
依認知、技能、情意領域,磁吸史萊姆鼻涕蟲的學習目標,如表三所示。
表三:磁吸史萊姆鼻涕蟲的學習目標
領域分類 |
學習目標 |
認知領域 |
1. 能認識膠水與白膠的成分 2. 能簡略地認識聚合物的特性 3. 能初略地認識極性官能基與黏著力和親水性的關係 4. 能了解交聯作用的簡單原理 5. 能了解交聯作用與聚合物物理特性的關係 6. 能了解磁鐵粉與實驗中應用的原理 |
技能領域 |
1. 能操作溶液的混合 2. 能操作溶液的配製和溶液的稀釋 3. 能觀察實驗現象並紀錄實驗的數據 |
情意領域 |
1. 能藉由實驗操作,提升對科學的興趣 2. 能透過本課程學習內容,體驗生活中的交聯作用 3. 透過揉捏史萊姆鼻涕蟲,激發創意與多層次的思考 |
二、 實驗操作與實驗數據紀錄的引導
(一) 實驗操作的指導
史萊姆鼻涕蟲的實驗操作著重在膠水或白膠逐漸固化過程的實驗觀察,透過飽和硼砂水溶液的滴加,逐滴攪拌並感受黏稠度的增加是很重要的體驗,因此在指導過程中需要提醒學員切勿心急,要耐心操作。
製作史萊姆鼻涕蟲時,磁鐵粉的添加與否並不會影響交聯作用的觀察,但會影響最後的成品是否具有磁性而被強力磁鐵吸引,因此可以在教學之初給予學員自行選擇是否需要添加,沒有添加磁鐵粉的成品顏色較為透明清澈,反之有添加磁鐵粉的成品則呈黑色,有些學生會因為外觀是否好看而影響他們操作的選擇。
本實驗隨著滴入的硼砂水溶液多寡,而決定最後成品的流動性,適當添加少量的硼砂水溶液時,成品會呈現半固態、具些良好延伸性的化學黏土,可以讓學員挑戰拉長而不斷裂。若這個實驗應用在實體實驗課時,可以讓學員分組挑戰如何讓自己的史萊姆鼻涕蟲可以拉到最長;若添加的硼砂水溶液較多,則成品會呈現具有彈性的固態球狀物,可以讓學員挑戰測量從固定高度釋放至桌面彈起的高度,並且進行數據的紀錄與測量。
由於史萊姆鼻涕蟲為具極性官能基聚合物的交聯產物,因此對紙張、織物有很強的黏著力。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應適時提醒學員盡量避免接觸衣物、頭髮,並且在實驗結束後提醒學員實驗成品裝到材料包裡的夾鏈袋中保存,如此可以延長把玩化學黏土的時間。
(二) 實驗觀察和數據紀錄的引導
在學習單中的數據記錄區分成三個部分,如下所述:
第一部分:希望學員在製作史萊姆鼻涕蟲之時,能夠培養細心的觀察能力,因此希望學員記錄滴加多少滴的飽和硼砂水溶液之後,膠水交聯的程度足以直接取出用手揉捏。
第二部分:針對製作完成的成品,進行測量之練習,例如小心拉伸史萊姆鼻涕蟲,設法測得最長可以延伸至多少公分,或是水平延展成膜狀測量其直徑或是長寬。
第三部分:滴加較多的硼砂水溶液到膠水或白膠中,使其交聯形成彈性球,可以測量其彈跳的高度;或是以強力磁鐵吸引史萊姆鼻涕蟲,測量其受到磁力吸引而延展的長度。
三、 問題與討論
在學習單的最後,設計5則簡單的問題作為小挑戰,並在臉書粉絲專頁上公布答案以提供與學員進行後續互動的機會。五則問題與其簡要答案,如附錄三所示。
1. 當添加硼砂水溶液到膠水之中,會改變其中聚合物的結構,這樣的改變會傾向變成鏈狀的還是網狀的呢?
2. 在製作磁吸史萊姆的過程,使用到磁鐵粉是一種鐵的氧化物,它的化學式是什麼?
3. 在添加較多的硼砂水溶液到膠水中後,變硬的膠水會變成有彈性的彈力球,若加入硼砂水溶液太多時,彈力球在彈跳時可能會破損,破損的狀況是怎麼樣呢?
4. 如果你有嘗試製作不添加磁鐵粉的鼻涕蟲,要注意什麼才可以讓你的鼻涕蟲保持透明又透光呢?
5. 使用白膠製作史萊姆時,要達到相同程度的狀態,白膠版本所需要加入的硼砂水溶液會比較多還是比較少?
n 遠距課程與傳統實作課程的分析比較
筆者曾於疫情爆發之前,辦理過多年的實體科普實作推廣活動,參考過往經驗,分析並比較傳統實體實作教學與網路遠距實作教學的差異,如表四所示。
表四:傳統實體實作教學與網路遠距實作教學的差異
分析面向 |
實體實作教學 |
遠距實作教學 |
教學品質與教學回饋
|
l 教師與學員直接面對面交流,對於教學節奏、學生反應較能掌握,實作教學有許多操作手法與技巧,也容易透過現場示範進行教學。 l 在學生回饋方面,由於學員現場面對教師,因此問答之間較為便利。不過學生大多礙於同儕及社會壓力,多數不敢提問,可能導致學員容易產生從眾心態,不太會用心思考自己操作的內容和提出問題。
|
l 透過網路的視訊會議上課,較容易受到硬體設備的限制,例如網路環境可能導致視訊畫面延遲、畫質不佳,或是語音與視訊延遲導致上課品質下降。 l 在教師示範時,常會受限於網路攝影機、實物投影機、專業相機或使用的鏡頭的不同,拍攝應用的範圍也有所不同,例如需要拍攝特寫才能讓學員清楚知道操作的結果、半身近景才能看清楚教師講述的肢體語言。 l 在學生回饋方面,較難及時得知,透過網路雖能溝通,但彼此在螢幕後方畢竟還是有所不便,教師授課程較難察覺學生操作的困難或是講述時有不清楚的地方。 l 由於少了群眾的眼光,因此大部分的學員只要有疑問,大多能在第一時間提出,因此監控訊息視窗變得非常重要,建議有專人負責監管與回覆較佳。 |
受眾群體
|
l 學員參加實體課程容易受到地域性於通勤時間的限制,因此大多為鄰近地區的學生為主,且參與的地點在學校實驗室進行,大多數學員的年齡分布會較為狹窄。 |
l 學員參加遠距實作課程,只需要在家中指定的時間上線參加課程,因此受眾群體較為廣泛,明顯較不會受到地域的限制,且學員在家中進行實驗操作,大多數家長會在旁協助,因此提供良好的親子共學契機。 |
籌備難易
|
l 傳統實作教學在籌備上其實困難程度並不會比網路課程困難或輕鬆,由於現場操作容易同時發生許多突發狀況,因此需要較多工作人員的人力投入,且工作人員需要事先訓練、驗收,此部分是比較花費心力的。 |
l 遠距教學係透過視訊與學員互動,在授課時大多數情況教師可以自行處理,只需安排妥當必要的協助人力即可進行。然而,前置作業的準備期較長,若欲規劃此類型的活動,可能需要傳統課程籌備的1.5~2倍的時間。 |
課程執行與操作
|
l 在實驗室進行實體課程時,教師通常會在講桌進行實驗示範和原理說明,並且隨桌指導學員進行實驗操作,也會安排隊輔隨桌指導與協助,在課程推行上通常是順利且可以掌握的。 l 實體課程的操作容錯率會比較高,若學員操作有些許失誤,工作人員或指導老師可以適時介入糾正或除錯,透過此過程也可以加深學員操作的印象,對於實驗操作技巧的培養與建立有很好的優勢。 |
l 遠距實作課程執行時必須考慮鏡頭的位置以及麥克風收音,同時需要克服燈光的限制,因此教師示範大多侷限於一個小範圍的桌面,而且在操作時,特寫與全景運鏡必須與工作團隊事先討論。 l 網路遠距課程的容錯率相對來說就比較小了,由於透過鏡頭對學員上課,因此呈現出來的內容必須一次到位。再者,學員自行在家中進行操作,教師很難在第一時間察覺學員的失誤,因此很有可能最後使得學員無法得到應有的正確實驗成果。 |
n 結語
現在全球的學習環境逐漸邁入後疫情時代,在居家隔離或在家工作的生活型態來臨之際,人們開始透過科技的力量克服許多困難。拜科技之賜,距離與地域的限制已逐漸消失在地球村,新的學習方式也逐漸成形,這一切的改變當然也適用於科學教育之中。
危機即為轉機,雖然原先規劃的推廣活動遭受疫情影響而導致無法如期進行,但是開始嘗試透過網路進行遠距教學推廣科普活動,意外地發現我們可以擁有更廣泛的受眾、並且增強即時回饋和居家環境的親子共學的益處,這些都是在嘗試過後才發現的美好事物。
由於科學實驗操作有其危險性,因此遠距教學依然有其限制,在課程的規劃方面應該避免使用有毒性的、強酸鹼的或刺激性的化學藥品。在螢幕的後方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我們很難及時掌握學員的動向與安全,教師有責任在規劃實驗課程時為學員做第一線的安全把關。傳統上,實體的操作示範實驗有無法取代的優勢,在建立完整且正確的實驗方法與實驗安全倫理,還是有賴於實體課程的操作。
希望藉由本文的分享,期望見到各位科學教育同好和先進有更多元的想法,在後疫情時代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以提升學子的科學探索知能並且強化他們的學習興趣。
n 誌謝
感謝新北市教育局提供經費並同意變更計畫;感謝光復高級中學行政團隊的支持與配合;感謝本校學生科學魔法社成員辛苦的服務與付出。為表達感謝之意,分享這次科普活動新聞媒體的報導,如附錄四所示。
n 附錄
一、遠距教學指引手冊和學習單
圖十一:天氣瓶與防疫酒精(左),磁吸史萊姆鼻涕蟲(右)的QR code
(透過網址下載學習單:天氣瓶與防疫酒精,磁吸史萊姆鼻涕蟲)
二、非同步教學影片
圖十二:天氣瓶與防疫酒精(左),磁吸史萊姆鼻涕蟲(右)
(影片超連結:天氣瓶與防疫酒精;磁吸史萊姆鼻涕蟲)
三、教學後問題與討論
下載教學後問題與其簡要答案:天氣瓶與防疫酒精和磁吸史萊姆鼻涕蟲。
四、新聞媒體報導
1. 大豐新聞 用直播教化學實驗 光復高中創新授課,http://youtu.be/ts0QfkwFP3c
2. 新北光復高中推出趣味科學課程 帶民眾線上遠距做實驗,https://bit.ly/3NcRzOw
《臺灣化學教育》第四十五期(2021年12月)
目錄
n 主編的話
u 第四十五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n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鍾曉蘭、曹雅萍】
u 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設計 ∕ 鍾曉蘭、曹雅萍〔HTML|PDF〕
u 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設計:多元選修—通識化學課程設計、實施與評量 ∕ 蘇芳儀、王聖茹、曹雅萍〔HTML|PDF〕
u 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設計:多元選修課程—空氣汙染與PM2.5測量 ∕ 游珮均〔HTML|PDF〕
u 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設計:跨科的實作課程:飲水思源之創意骨牌 ∕ 張明娟〔HTML|PDF〕
u 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設計: 跨領域多元選修:保養品製作與商品設計 ∕ 鍾曉蘭、陳勇男〔HTML|PDF〕
n 新知報導/化學教育新知【專欄編輯/郭世文】
u 學生科學新聞—青少年探索科學的酷網站 ∕ 郭世文、吳淑華、李雪琳〔HTML|PDF〕
n 教學教法/多元教學法【專欄編輯/鐘建坪】
u 三級警戒下的線上探究與實作: “線在”我們一起-Meet in Gather Town ∕ 陳維倫〔HTML|PDF〕
第四十五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又到歲末了,這一年全球仍持續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面對疫情周而復始的發生。臺灣雖有幾次警戒,但國人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措施,自我管理嚴謹、響應疫苗接種,因此疫情都在掌控之中。而學校雖然為了不知將如何發展的疫情而有提前部屬的各種線上教學與教材,但基本上校園內的學習並未受到太多的影響,真是萬幸! 而國人的也在這一年以居家生活為主,以減少疫情的擴散。自2008年起聯合報仿效日本的「今年漢字活動」,由國民投票選出一個字來代表該年社會的氛圍。今年選出的是「宅」這個字,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這一切快速且不預期的轉變讓我想起2019年底去哈爾濱開會,原與大陸化學教育委員會相約定持續於兩地輪流辦理「同題異構」教學分享會,相互切磋學習、截長補短。未料會議結束後緊接著就是新冠疫情爆發,全球面對疫情的衝擊,旅行變得是一件充滿不確定性且具高風險性的事情,這樣一耽誤就兩年未再互訪交流,甚是可惜。大陸和臺灣都相當重視升學,在升學的緊箍咒下,教授學科知識仍是課程教學的核心任務,教師如何透過不同的教學策略展現其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對學生學習的期待,對教師而言都是挑戰。「同題異構」顧名思義就是相同的學科主題,用不同的架構方式在教學中展現出來。這其中就包括教師對教學的核心價值之看法、化學本質的觀點、知識結構的認識以及巨觀與微觀的關係、學生所具備的背景知識之理解、對學生的期待表現、教學評量的態度與採取的形式、以及化學可能對人類的影響等等。透過觀課,尤其是「同題異構」的課程,可以瞭解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信念。臺灣已辦理四次(2018-2021)「同題異構」工作坊,對觀課和授課教師都是難得的經驗,值得繼續辦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指出觀看專家解題有助於習得新知與技巧,科學教育研究也指出觀察教師教學可以獲得教學啟發與技巧的精進。而更重要的是瞭解教學設計背後的教學信念與教師反思的精隨,才能提升自我教學的效益與貢獻。
本期專題為「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設計」,由鍾曉蘭和曹雅萍兩位化學教師擔任客座主編,鍾教師也正是協助推動「同題異構」工作坊的資深化學教師。本特刊四篇文章的作者們皆是以多元選修課程設計為例來說明如何從實驗與探究的活動中去培養學生問題解決、思辨論證、設計執行實驗任務的設計,甚至透過跨領域的方式拓展學生的視野。多元選修是教師得以依照個人興趣和學科訓練一展長才的機會,教師們應視其為發揮所長與自我挑戰的機會,讓科學教學回歸到科學探究的真正本質上,跳脫考試的刻板框架,真正引發出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與提升其欣賞化學、瞭解化學對社會與人類的貢獻。除專刊文章外,另外還有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郭世文、吳淑華和李雪琳評介美國科學與公眾協會網站,利用科學新聞培養學生有效運用科學證據解釋公眾議題;以及陳維倫介紹自利用Gather Town辦理自然探究與實作的線上學生論壇,開展其服務學校一項創舉,讓百餘名學生克服時空的限制,而能停課不停學,值得他校參考。
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設計
鍾曉蘭1、3*、曹雅萍2
新北高中1、中山女高2
新北市化學課程發展中心執秘3
[email protected]
■ 前言
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教與學,學校課程包括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兩大類型,部定的課程多訂有課程內容與主要學習重點、分為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校訂課程包含校訂必修與多元選修。校訂必修提供學校發展校本特色課程,多以知識統整、應用與培養能力的跨領域課程為主。多元選修可補足傳統式教學與課程的不足,根據學生的學習背景、能力與興趣,提供差異化而適性課程,以開創因應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習經驗,更可以關注到跨領域核心素養的養成(林永豐,2017),例如:科普探索、通識概念、職涯試探、大學先修等。以食品安全與製作的課程為例,課程的核心概念不僅可以跨到生物科技、食品中所含化學物質的性質、結構或反應,亦可深入探討其可能的危害與法律問題,同時可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及公民意識等核心素養。
■ 本期專刊介紹
本期的專刊是介紹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設計,四個課程均屬於多元選修。首先,介紹中山女高蘇芳儀、王聖茹、曹雅萍三位老師設計的「素養導向課程:多元選修—通識化學課程設計、實施與評量」,中山女高在104 至 106學年度,自然四科合開特色課程—生活中的科學,供高一學生選修,以期提升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作為108課綱的化學科多元選修課程—通識化學之課程基礎。課程包含兩大區塊:12週結構式和引導式探究的架構(內容為溶解度、界面活性劑、酸鹼、氧化還原、聚合物和分子結構等)及6週開放式探究。同科教師的共備與合作,是課程不斷修正往前邁進的一大助力。
第二篇是新莊高中游珮均老師設計的「多元選修課程—空氣汙染與PM2.5測量」,珮均老師鑒於空氣汙染如PM2.5的危害日益嚴重,期望能藉由此課程提升學生對PM2.5的認識,建議4週的課程模組融入多元選修課程中,課程設計將資訊融入教學,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數據及自製的裝置來進行實作,進行PM2.5測量與探究,讓學生重視環境的永續性,進以發揮公民道德力行減毒減廢的生活方式。最後游老師提出進一步課程研發的建議,可以協同公民老師以空氣汙染防治法、種族的不平現象等方面,進行跨科議題教學,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提升學生跨領域的核心素養。
第三篇是武陵高中張明娟老師設計的「跨科的實作課程:飲水思源之創意骨牌」,張明娟老師曾帶領高三學生參與思源科學創意賽,並榮獲佳績,然而參與該競賽需將所學應用並動手實踐,其中又牽涉跨科概念的比賽,若能將參賽的培訓過程融入多元選修課程,能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故作者試著開設跨科的高三多元選修課程,藉由協同教學模式讓物理及化學科老師同時進入課室,一起解決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然而指導這門課程時,老師除了擔任支援前線角色外,更要常常個別訓練學生不同的實驗技能,比正規實驗課程有更多的挑戰,作者鼓勵願意接受挑戰的老師們,可嘗試以此型式開設多元選修課程。
最後一篇是新北高中鍾曉蘭與陳永男老師設計的「跨領域多元選修:保養品製作與商品設計」,本課程源起於科學體驗活動,分別在多處舉辦的自製保養品的體驗,筆者有感於課程經費難以籌措,於2014年申請教育部科教專案「開發生活化學課程、教材、活動與評量」,以成立社團的形式來試行實作與評量。專案計畫結束後的兩年間,兩位作者合作開發跨領域課程—保養品製作與商品設計,先舉辦兩場教師工作坊,試行其中幾項自製品的製作與商品設計,後續在學校的多元選修課程先試行一學分的實作課程,最後在108課綱實施後,正式在高二開設一學期二學分的跨領域的多元選修。目前課程持續實施中,目前已有多項學生產品發表會的海報與商品盒的成品,學生的產出多元而精緻。
■ 結語
多元選修課程一開始的研發在許多學校是舉步維艱的,常面臨經費、設備與師資不足的問題,如何開發新的課程,與課程實施的初步成果,本期專刊的四篇文章,將提供不同的面向與實際的做法,課程從單一化學通識課程,到空氣汙染與PM2.5測量課程模組,延伸到化學與物理跨科的競賽型培訓課程,最後到化學與藝能科的跨領域課程,兼顧探究、實作能力的培養,進而提升學生跨領域的核心素養。
■ 參考資料
林永豐(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科學教育月刊,275,4-17。
素養導向的化學設計課程:
多元選修—通識化學課程設計、實施與評量
蘇芳儀1、王聖茹2、曹雅萍3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1[email protected]、2[email protected]、3[email protected]
隨著時代的演變科學教育的重點也隨之改變,由知識和技能學習漸漸轉變成解決問題能力的科學素養的培養,為因應此一趨勢,並提升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中山女高在104 至 106學年度,自然四科合開特色課程—生活中的科學,供高一學生選修,期待學生能藉由操作實驗的方式了解科學,從而建立邏輯性思考並能動手設計新實驗,且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是科學。
此特色課程由自然四科老師分別設計四週的課程,課程模組設計時的挑戰包括:需符合學生對課程的期待,需達成課程核心目標,需能兼顧趣味、學理深度及時間掌控等。在安排課程時,盡量多位化學老師參與,除可讓大家皆熟悉課程主題外,在四個學期中亦共同開發了多個課程模組,並為108課綱的化學科多元選修課程—通識化學,奠定了紮實基礎。
本文將介紹本校在多元選修中開設的通識化學,此課程開設的目的除了原生活中的科學所提到的目標外,更希望將主題聚焦在化學,讓學生可以了解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並可提供學生後續加深加廣課程選修時的參考。以下分享則包含課程內容、評量方式和課程實施狀況等部分,期盼透過此分享對大家的化學課程開發有所助益。
n 通識化學課程簡介
108課綱實施後,通識化學的定位為高一多元選修課程(教育部,2018),考量科內人力分配,每學期開設1至2班。以下將依課程目標、全學期課程規劃、期末闖關活動作業說明與闖關活動計劃書及關卡說明評分規準逐項說明如下:
一、課程目標
根據教育部在103年11月發佈了12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2014),本次課綱旨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係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故本課程亦以此做為課程發展主軸,並依此歸納出課程目標如以下所列:
1. 學生能以觀察實作與邏輯推理等探究歷程,習得課程中所用到的化學概念與知識。
2. 學生能運用適當的圖表表達,並呈現實驗成果。
3. 學生能將所學到的實驗與化學概念,經自我轉化並設計規劃出新的實驗。
4. 學生能操作實驗,並將實驗說明清楚,與他人分享。
5. 學生能與他人合作探究科學,並欣賞科學之美。
而為了達成上述目標,課程的設計會分成兩大區塊,第一個區塊約12周課程,選取高中化學的主要概念如溶解度、界面活性劑、酸鹼、氧化還原、聚合物和分子結構等,並以結構式和引導式探究的架構設計課程,期望學生從做中學,並培養觀察實作、推理論整和圖表表達等學習表現。第二大區塊則以開放式探究的架構設計課程,期望學生可以將上述習得的能力和化學概念遷移,並經由探究設計出新的科學實驗闖關活動。而過程中則希望學生藉由合作的過程,習得溝通表達,並可欣賞科學,其課程目標和課程規劃方向對應如下表1。
表1 課程目標和課程規劃方向對應
周次
|
課程目標
|
課程規劃方向
|
第1~12周
|
l 學生能以觀察實作與邏輯推理等探究歷程,習得課程中所用到的化學概念與知識。
l 學生能運用適當的圖表表達,並呈現實驗成果。
l 學生能與他人合作探究科學,並欣賞科學之美。
|
化學學科概念學習:選用概念包括溶解度、界面活性劑、酸鹼、氧化還原、聚合物和分子結構。
課程設計:結構式探究和引導式探究
|
第13~18周
|
l 學生能將所學到的實驗與化學概念,經自我轉化並設計規劃出新的實驗。
l 學生能操作實驗,並將實驗說明清楚,與他人分享。
l 學生能與他人合作探究科學,並欣賞科學之美。
|
化學學科概念應用
課程設計:開放式探究
|
二、全學期課程規劃
延續上述的課程目標,並經幾年的課程試行所得的經驗,將全學期課程規劃如下。先由簡單的化學概念切入,例如:溶解度單元裡的熱冰石筍(飽和醋酸鈉溶液)和界面活性劑單元的保養品,讓高一學生不會因為先備知識的差異,導致學習上的困難;第一次段考後,學生熟悉課程進行模式後,再進到較為複雜的化學變化,例如:酸鹼及氧化還原單元;課程的最後一個月,則開放給各組自訂主題,進行小型實驗設計開發,上學期期末學生設計化學闖關活動,相互觀摩闖關進行互評,並依此為期末的總結性評量(表現任務)。
下學期課程則依上學期課程經驗進行微調,期末則因應疫情,將闖關活動改成以家中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實驗設計並拍攝影片,並於期末分享設計與所拍攝影片原理相關的學習單,讓參與期末線上發表的同學,更清楚實驗影片的重點。109學年度課程規劃可參考表2,上、下學期課程微調的部分,亦於表2中進行標註。
表2 109年學年度通識化學課程規畫表
週次
|
課程單元/主題
|
教學活動
|
第1周
|
元素週期表
|
一人抽一元素,利用元素特性找彼此間關係來分組
|
紙樹開花
|
利用市售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觀察結晶情形
|
|
認識器材(下學期)
|
介紹本學期使用到的實驗器材及實驗室安全守則(下學期)
|
|
第2周
|
製作天氣瓶
|
以天氣瓶製作介紹溶解度,並觀察物質在不同溶劑間的溶解度的變化
|
熱冰與石筍
|
以醋酸鈉為例介紹過飽和溶液,觀察過飽和溶液結晶析出時溫度變化
|
|
第3-5周
界面活性劑
|
製作保養品
|
1. 製作乳液、洗手乳、化妝水、防蚊液和紫草膏
|
製作手工皂
|
以橄欖油、棕櫚油和椰子油與氫氧化鈉反應後製皂,並加精油、調色
|
|
製作冰淇淋
|
1. 介紹常見的界面活性劑,並觀察市售冰淇淋成分,探討其關鍵成分
3. 混合鮮奶油、鮮乳、蛋黃和糖,加熱後放入自製冷劑中製得冰淇淋
|
|
第6-7周
|
天然指示劑
|
1. 介紹pH值與指示劑,並學會計算並配製不同pH值的溶液
2. 利用生活中易取得的物質,如葡萄皮、紫甘藍菜、薑黃、蝶豆花和黑豆等,觀察於不同pH值的顏色
3. 將指示劑兩兩混合,觀察顏色變化,並製作指示劑彩環
|
植物染
|
1. 認識植物染的染材、媒染劑和不同種類布料在染布時產生的差異
2. 學會基本的染布技巧
3. 將染完的布以自己的創意加工製作成品
|
|
第8-9周
氧化還原
|
硬幣電池(上學期)
|
1. 從電池的歷史出發,利用硬幣組裝電池,探討硬幣活性的大小。
2. 組裝鋁空氣電池,探討以不同鹽類當鹽橋時的電壓差異
3. 串聯鋁空氣電池使LED燈發光
|
藍印術(下學期)
|
1. 定性檢測Fe2+、Fe3+與黃血鹽、赤血鹽及與氧化劑、還原劑反應
2. 氧化還原應用:藍印術
|
|
電解筆
|
1. 以碳棒為電極,電解飽和食鹽水和碘化鉀水溶液
2. 利用酸鹼指示劑、澱粉液觀察顏色變化
3. 利用迴紋針當電極,觀察陰陽極的變化,在浸泡過不同電解液的濾紙上寫出各種顏色。
|
第10-11周
聚合物
|
鼻涕蟲與
QQ球
|
1. 介紹聚合物的分類與特性
2. 利用硼酸水溶液加膠水,探討改變不同變因時, QQ球的特性變化
|
酒精凍
|
1. 複習酸鹼中和,以醋酸加氫氧化鈣水溶液配製醋酸鈣水溶液
2. 自行設計實驗製作酒精凍,並燃燒酒精凍,觀察Cs2+、Cu2+的焰色
|
|
第12周
|
製作碳-60(上學期)
製作碳-20(下學期)
|
介紹奈米科技與巴克球串珠
介紹VSEPR與分子結構,串出碳-20
|
第13-15周
期末實驗設計試作
|
期末活動分組討論
闖關活動(或實驗演示)設計及試做
|
1. 期末表現任務:設計化學闖關活動,並規劃及試做實驗(上學期)
2. 期末表現任務:拍攝實驗影片,並設計學習單 (下學期)
|
第16-17周
期末評量
|
實驗或影片發表
與回饋單
|
1. 進行闖關活動(下學習:實驗影片分享報告)
2. 填寫回饋單與學習歷程檔案撰寫事項說明
|
三、期末闖關活動作業說明
我們希望學生能用學期末四週的課堂時間,運用所學到的化學概念和實驗的特性,自訂研究問題,設計實驗並執行,進而檢討修正,解決遇到的問題,最後設計成關卡供同學闖關。
學期初於課堂上即說明上述闖關活動設計為本課程的的總結性評量。此階段的課程依序為學生在第一週訂定實驗主題,完成「闖關活動計畫書」 初稿,再請同儕依評分規準對計畫書初稿給予互評,教師則是提供計畫修改建議。第二週學生修訂計畫書,並根據修正計畫執行並試作實驗;第三周則是進行口頭報告,教師則依計畫書最終版和口頭報告進行評分。
下學期因應疫情,總結性評量改為各組線上實驗演示,採預錄影片方式,內含原理說明、演示實驗、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因應解決方式,演示時間為6分鐘。而計畫進行期間,會請學生繳交計畫書初稿和修正後的計畫書,並確認每個周工作進度與計畫執行狀況。
計劃書的作業內容需包含下列七項:
1. 動機與目的:須說明闖關計畫主題是由課程中哪些實驗主題引發延伸及闖關活動目的。
2. 原理:須說明此闖關活動所用到的實驗原理。
3. 器材:須依實驗計畫完整列出器材種類、規格與數量,且需盡量符合綠色化學12項原則,若實驗室無法提供的器材須自行準備。
4. 藥品:依實驗計畫完整列出藥品項目、濃度、數量,且需需盡量符合綠色化學12項原則,若實驗室無法提供的藥品須自行準備。
5. 實驗流程:實驗設計說明中需列出操縱變因、控制變因與應變變因;亦須列出完整實驗測試流程與步驟。
6. 參考文獻:所列參考資料需與實驗確實相關,資料來源除須具備可信度外,亦須儘量豐富完整。
此外,為了闖關可以順利進行,也須於關卡攤位處放置關卡說明的輔助媒材(例如:海報、平板動畫或是演示道具等),和闖關進行時的解說內容,故亦提供相關內容項目的說明如下:
1. 關卡說明輔助媒材:需列出關卡設計、闖關步驟,與成功闖關時需產生的實驗結果、實驗變化或條件。
2. 口頭解說內容:說明闖關成功時需產生的實驗結果、實驗變化或條件。
學生撰寫闖關活動計劃書有了初步架構後,老師即可提供評分規準供學生參考使用,學生利用評分規準組內進行檢視、分組相互審視後即修改,可降低下一週試作實驗時教室現場的混亂程度,也緩解老師批改計畫書上的困難。
而學生自訂闖關活動的相關原理通常是國中或高一學過的,因此本活動計畫書在評分權重分配上,著重在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規劃與研究,主要是闖關活動計劃書的撰寫,從試作實驗的藥品、器材和實驗流程設計等,共佔70%的成績;第二部分為為溝通表達,主要是闖關活動進行時的說明,以協助將試作實驗轉換成闖關活動,並於當天供不同組別流暢的進行實驗,包含關卡說明輔助媒材及口頭解說內容,共佔30%的成績,詳細內容請參考表3。
表3 闖關活動計劃書評分規準
評量面向
|
優秀(4~5)
|
良好(2~3)
|
待加強(0~1)
|
權重
|
|
規劃研究 闖關活動計劃書
|
1.動機與目的
|
根據研究主題,說明具體的動機,並條列合理的闖關目的。
|
動機或目的說明不清楚。
|
未說明動機與目的,僅隨意挑選實驗主題
|
10%
|
2.實驗原理
|
能正確寫出與實驗密切相關的原理。
|
原理說明不夠清楚,或只有部分相關。
|
原理錯誤或沒有寫出原理。
|
10%
|
|
3.器材
|
詳實且完整填寫器材種類、個數與規格。且符合綠色化學12項原則。
|
缺列部分器材種類、個數與規格,以致實驗無法完整執行。部分符合綠色化學12項原則。
|
未列出大部分器材種類、個數與規格,以致實驗無法執行。
|
10%
|
|
4.藥品
|
詳實且完整填寫藥品項目、濃度與劑量。
且符合綠色化學12項原則。
|
缺列部分藥品項目、濃度與劑量,以致實驗無法完整執行。部分符合綠色化學12項原則。
|
未列出大部分的藥品項目、濃度與劑量,以致實驗無法執行。
|
10%
|
n 多元選修實施現況
以下則以酸鹼主題的課程為例,介紹並說明如下。此課程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天然指示劑,介紹天然指示劑,並體會到身邊有多種物質會因為酸鹼變色;第二部分的染布課程,則以隨手可得的天然色素染布,並發揮創意利用植物染後的布料製作出不同的成品。
(一) 第六週:天然指示劑
本課程為必修化學課程的延伸,實驗流程如下:
1. 配製pH=1、3、7、11和13的溶液
2. 預測並觀察市售指示劑在pH=1、3、7、11、13的顏色
以實驗室所有的甲基橙、溴瑞香草酚藍、酚酞等指示劑,以12孔盤為反應容器,觀察不同指示劑在不同pH值顏色變化,並可自行混搭多個指示劑,觀察其顏色變化。
3. 製作天然指示劑,並觀察市售指示劑在pH=1、3、7、11、13的顏色
以生活中可得的食材,例如紫甘藍菜、葡萄皮、紅鳳菜、紅莧菜、黑豆、蝶豆花和薑黃粉等,配製指示劑溶液。上述物質除了薑黃需用酒精萃取,其餘皆取少量撕碎加熱水即可萃取出色素。
4. 製作指示劑彩環
先在試管中加約4 mL飽和碳酸鈉水溶液,再由上述實驗中所得的觀察結果,自行選擇一種或多種指示劑,加數滴至飽和碳酸鈉溶液中,而後再以滴管從試管上方加入1 M鹽酸並攪拌溶液。而因試管中溶液從上方的酸性,會見轉變成下方的鹼性,再加上指示劑的多種組合,即可呈現多種顏色,顏色愈多的組別分數愈高。
為符合綠色化學的精神,本課程的設計做了以下幾點改變,其一,將指示劑由一開始的多種市售指示劑,改為常見的酸性、中性和鹼性變色指示劑各一種,減少指示劑的用量;其二,將最初進行指示劑呈色實驗的試管,改為12孔盤,以減少用量(如下圖1);其三,彩環實驗原先是在大量筒中加入碳酸鈉固體,但由於過量碳酸鈉易變成固體硬塊難以清洗,並造成藥品的浪費,因而改在試管中進行實驗,並將碳酸鈉固體改為飽和碳酸鈉水溶液(如下圖2)。另外,選用的新鮮食材必須搭配季節,若有紫色地瓜也是不錯的選擇;而為搭配下一週的染布課程,也可將染材放入自行配製的指示劑選項中。
本課程化學概念的難度不高,且有助於讓學生熟悉實驗的操作。學生在此部分最大的學習挑戰,有以下兩點:(1)理解pH與氫氧根離子濃度間互換、稀釋及操作;(2)彩環實驗挑戰時,學生需評估滴入酸的滴數、理解指示劑變色範圍及其顯色狀況,才能達到成功調出5種顏色以上的結果。
|
|
|
|
|
|
|
|
圖1 各種指示劑的呈色結果:上方為以試管進行實驗,下方為以12孔盤進行實驗。
|
|
圖2 指示劑彩環:左圖為以量筒進行實驗,右圖為以試管進行實驗
(二)第七週:植物染
課程從Perkin合成苯胺紫開啟染料科學,人工合成與天然染料間的優劣,帶入天然染材的選擇。讓學生藉由生活中可取得的染材,以明礬為媒染劑,分別染天然纖維與人工合成纖維。植物染主要有四種染色法,染前媒染、染後媒染、染間媒染、多媒多染,課堂中採染後媒染,即煮染→媒染→水洗→晾乾(馬毓秀,2013),課程實驗流程如下:
1. 認識植物染的染材並進行熬煮
我們選用了黃褐色系的洋蔥皮、薑黃,紅色系的茜草、黃綠色系的福木葉、茶色系的茶葉、紫色系(加媒染劑後)的黑豆、紫甘藍進行植物染。由於各種植物色素含量差異甚大,很難有一定的比例;簡單來說,染材愈多、熬煮愈久,顏色愈深,相關用量列舉如表4。也因各項材料均需用乾布重換算所需用量,建議在前一週課堂上將須染色的棉布與聚酯纖維發給學生回家清洗、曬乾,除去布上的漿、漂白劑、螢光劑等雜質,再於實驗當天帶來。將染材與水依上述適當比例秤重後,即可進行熬煮,至少煮30分鐘。
表4 染材與染液用量估算表
添加物
|
染材
|
乾染材
|
新鮮染材
|
染液
|
媒染劑
|
添加物(W1)與乾布質量(W2)比值(W1/W2)
|
0.5 ~ 6
|
1 ~ 2
|
3 ~ 4
|
20 ~ 30
|
0.02 ~ 0.
|
2. 認識基本的染布技巧
在熬煮染材的等待時間,教師帶領認識各種折布方式,並利用夾染、綁染、絞染等技巧,學生自行設計擬染圖案,亦可在染液上色前,先塗上豆漿後吹乾,利用蛋白質來改變上色深淺,進而創造出不同的美感。設計處理完的棉布,即可放入染液中進行染布,至少煮30分鐘後加入明礬當媒染劑,再煮至少30分鐘後以清水沖洗晾乾。
3. 自行將染完的布加工做成品
回家後,每人各自設計不同的染布成品,課程成品如圖3。
本課程執行時須注意以下事項:(1)設計處理棉布時,若採用綁染,橡皮筋需綁緊圖案才會清晰;(2)明礬加入染液後,某些染液有明顯的顏色變化,教師可藉由此延伸廣義酸鹼概念;(3)染完的布必須完全晾乾,否則容易發霉。
圖3 學生染布作品
n 闖關活動(總結性評量)實施心得
通識化學的課程設計,預留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實驗,學生在討論期末研究主題之前,會重新思考本學期各項實驗的觀念及問題,主動和組員一起複習了一次課程。成果報告的形式,歷經過最初投影片簡報、海報展,到109學年的闖關、影片錄製,學生因需考量和觀眾的互動性、安全性及換場藥品器材的切換,需更謹慎評估各實驗執行難易度。
而運用期末闖關的關卡設計作為總結性評量,是個不錯的深化思考的方法之一。而學生第一週用評分規準給予別組闖關計劃書建議的過程中,熟悉評分的標準並欣賞別組的優點,對自己的活動計畫也會有幫助。學生從初稿、互評、同學教師給予建議、多次修正的過程,能優化自己的實驗設計。對教師而言,從學生的闖關主題設計中,也能發現與原本課程設計層面不同的部分,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 結語
多元選修課程一開始的開發設計是辛苦的,因為大部分材料都不是課綱內實驗所需,所以,教師需從課前做功課規劃、試做修正、準備全班器材藥品…,但最忙亂的第一回經歷過,自己也成長許多,甚至能讓每個單位都延伸成一個探究的模組,而變成一學期的課程。
若能有一起努力共備、準備藥品器材、互相討論的同事,是可以讓課程不斷修正往前邁進的一大助力。而過程中,看見學生認真學習且每週開心滿足的神情,讓老師對課前課後的忙碌也能甘之如飴。
■ 致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李哲迪教授,兩位教授對多元選修課程—通識化學課程評量規準開發給予的指導。
■ 參考資料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
馬毓秀(2013)。四季繽紛草木染。臺北市:遠流。
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設計:
多元選修課程—空氣汙染與PM2.5測量
游珮均
新北市立新莊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 前言
空氣汙染日益嚴重,在課綱中對於自然界的永續發展有涵蓋空氣汙染對人體與生物的影響,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認識2.5微米的懸浮微粒稱為細懸浮微粒(PM2.5),筆者設計一套實作課程模組。學生從資訊融入學習著手,利用行政院環保署的網站,藉由資料的收集來觀察生活中空氣汙染的濃度及分布,並製作校園空氣汙染地圖。另一方面,藉由自製的PM2.5檢測裝置來測量燃燒樣品造成PM2.5的濃度變化,模擬生活中的汙染源造成的影響。在課程最末,學生探討如何降低及防治空氣汙染,提出可行的方案,以期建立其公民意識,察覺出降低空氣污染是刻不容緩的。
■ 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緣由
天氣預報除了溫度及氣候外,竟也多了空氣汙染指標,臺灣的中部頻頻傳出紫爆的警示,大眾常以為PM2.5來自焚香祭祀、抽煙、汽機車廢氣等,清大的李家維教授在科學人雜誌中也感慨PM2.5對人體的危害,除了引發心血管疾病外,也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舉凡生物無一幸免,呼籲大眾要正視問題,也表達對火力發電的關心(李家維, 2020;雪爾, 2020)。PM2.5及空氣的汙染防治已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唯有建立全民的共識、身體力行,才能減少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在108課綱中(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學習內容中的自然界中的永續發展提及「INf-II-5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影響」、「INf-II-7 水與空氣汙染會對生物產生影響」如附錄一所示。空氣汙染是臺灣的一種嚴重災害。在部定必修中,課程內容為環境汙染與防治,其中涵蓋空氣汙染如PM2.5的危害。本課程設計希望能提升學生對PM2.5的認識,建議可安排在多元選修課程中,進行4週的課程模組,希望能以實作的方式,讓學生重視環境的永續性,進以發揮公民道德力行減毒減廢的生活方式。
二、課程設計架構
(一)課程規畫:課程規畫如表1,4週8小時課程,適用於多元選修課程,課程採分組進行,約3至4位同學一組,以手機作為載具,課程進行時,帶著學生進行網頁資料搜尋,藉由小組討論完成學習單、實作及成果報告。
表1 四週課程規畫
週次
|
課程內容
|
教學時數
|
教學目標
|
第一週
|
空氣汙染介紹
|
2節課
|
藉由資訊的收集與觀察,使學生瞭解空氣汙染的種類、成因及分布。
|
第二週
|
空氣檢測器組裝
實作一、校園空氣檢測地圖的建立
|
2節課
|
使學生製作一組空氣檢測器。
使學生瞭解空氣檢測器的原理及測量的方法。
|
第三週
|
實作二、燃燒樣品與測量
|
2節課
|
使學生自製的PM2.5檢測裝置測量不同物質燃燒造成PM2.5的濃度變化。
|
第四週
|
結論與成果報告
|
2節課
|
使學生就課程模組整理成一份報告,並提出降低空氣汙染的建議。
|
1.第一週課程:空氣汙染介紹
(1)空氣汙染介紹:
a. 空氣汙染的介紹:向學生介紹空氣汙染的種類,以行政院環保署有三種分類,分別為總懸淨微粒、懸浮微粒、細懸浮微粒,最大的差異在於粒徑的直徑大小不同。
b.空氣汙染的影響:向學生介紹PM2.5則是對人體影響果及各國製定的規範。除歐洲聯盟的規範外,臺灣的標準是高於英、美及世界衛生組織的規範(見表2及圖1)圖1:PM2.5濃度對壽命的影響、PM2.5對人體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s://group.dailyview.tw/article/detail/896?page=1)
表2 各國及世界組織PM2.5濃度的規範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懸浮粒子)
國家或組織
|
世界衛生組織
|
歐洲聯盟
|
美國
|
中國大陸
|
英國
|
臺灣
|
PM2.5規範
|
10
|
20
|
12
|
15 / 35 μg/m³
(一級/二級)
|
11 / 35 μg/m³
(一級/三級)
|
15 μg/m3
|
c. 空氣汙染的報導:課程中讓學生查詢相關的報導及資料,討論PM2.5生成原因及分類,並思考生活中在何處會接觸到PM2.5,如吸菸、焚香、燒金紙、汽機車排放廢氣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前述的來源外,臺灣的電力有近70%為火力發電,又以燃煤為最大宗,換句話說在舒服且便利的使用電力產品時,我們其實已加入PM2.5 製造者之列。
(2)在地空氣品質監測:利用下列三個網站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觀察汙染物的變化趨勢,在學習單上讓學生建立自己生活環境的PM2.5地圖。
a.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網址 https://airtw.epa.gov.tw,網頁畫面詳見附錄二。
(a)六種汙染物的資料數據討論:利用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可以查詢全台不同縣市即時或長期的空氣品質資料。目前監測的汙染物種類有六種,分別為PM2.5 、PM10 、NO2 、SO2 、O3 、CO。以新莊區為例,如圖2所示,在新北市的地形圖中綠點為監測站的位置,右側區塊則為新莊區的空氣品質指標。
圖2:新北市新莊區空氣品質概況(圖片來源:https://airtw.epa.gov.tw/)
(b)長期及短期的資料探討:附錄二中,長期的空氣監測資料圖可以觀察到2011年至2020年各汙染物的濃度變化。每日每時PM2.5濃度圖可以觀察到汙染物變化。
b. 環保署環境資料開放平台:https://data.epa.gov.tw 、空汙感測物聯網:https://wot.epa.gov.tw
圖3:環保署環境資料開放平台,中平國中PM2.5監測數據及地圖(圖片來源:https://wot.epa.gov.tw/)
(a)結合民間團體及教育部計畫,部分校園裝設空氣監測盒子,在這兩個網頁可查詢到政府監測站以外的參考資料(如圖3所示)。
(b)使用地圖圖層及google map交叉比對,可觀察到區域活動對空氣品質的影響,例如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等差異性。
(3)建議教學補充內容:老師們在做課程設計時,可增加監測儀器的認識,附錄三為粒狀污染物監測儀器的介紹,使學生瞭解儀器的測量範圍及解析度。
2.第二週課程:空氣檢測器組裝及實作一製作校園PM2.5地圖
(1)課程進行方式:各組以PM2.5檢測裝置的元件與工具組裝,組裝完成後,再將預備好的Arduino程式的隨身碟發給一組一個,引導學生在筆電中安裝Arduino程式,並解釋PM2.5程式的涵數意義及操作介面,以自製的檢測裝置進行測量,並確定裝置可以成功執行。PM2.5檢測裝置的元件與工具如附錄四。
圖4:PM2.5檢測裝置的組裝線路圖
(2)PM2.5檢測裝置如圖4,有兩種感測器。PM2.5感測器,Sharp GP2Y1014AU0F,可感測PM2.5濃度;MQ135,可感測氨氣、苯、酒精、氮氧化物、煙霧等。
(3)實作一製作校園PM2.5地圖:將組裝好的PM2.5檢測裝置作測試,以校園地圖標記數個地點,可以是操場、教室、活動中心等,如圖5。讓學生將組裝好的PM2.5檢測裝置測量,在不同的時間點測量數值,取數值的平均值標示在地圖上。小組討論校園內PM2.5濃度的分布位置與影響因素,例如:氣候、風速、交通位置等。由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網址下載當天最近的觀測站資料,比較數值的差異。
圖5:校園PM2.5地圖位置標示(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m/maps/@25.0489244,121.444847,17.5z)
3.第三週課程:實作二燃燒樣品
(1)燃燒樣品實作:以自製的PM2.5檢測裝置測量不同物質燃燒造成PM2.5的濃度變化。
a.實驗設計與測量方式:由學生自己規劃實驗設計流程如圖6,給予各組相同的實驗器材,請學生決定樣品的種類、數量、燃燒樣品的方式、測量的位置、測量的時間等,實驗的流程如下圖7。操作實驗過程會產生有害氣體,建議配載活性碳口罩,並在抽風裝置下進行。
圖6:實驗流程圖
b.數據處理與分析:
(a)數據處理使用的軟體為 excel,將Arduino收集的數據以橫軸為時間,縱軸為測得的實驗數據作圖,圖8為燃燒線香測得的MQ135及PM2.5數據圖。
圖8:實驗讀取數據畫面及燃燒線香測得的MQ135及PM2.5數據圖
(b)數據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數值分析。由於燃燒的樣品,如保鮮膜不易點燃,需製作樣品火種,即使用等重量的衛生紙包裹燃燒的樣品,在數據分析上,衛生紙的燃燒就可作為對照組,樟樹及保鮮膜則作為實驗組。對於PM2.5的數據,由於空氣中即存在PM2.5的背景值,可引導學生如何扣除背景值來進行分析(見圖9)。
圖9:燃燒樟樹、衛生紙、保鮮膜測得的MQ135及PM2.5數據圖
4.第四週課程:提出結論與成果報告
如圖10所示。依小組在第三週的實驗設計將實作的結果整理、製作成果報告。最後,請小組討論如何從自身做起提出降低空氣汙染的建議,並請老師總結各組的結果。
圖10:學生報告作品及老師講評的上課情形
■ 結語
課程設計中,將資訊融入教學,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數據及自製的裝置來進行實作,使學生能就PM2.5有進一步的認識,並瞭解不同的物質在燃燒的過程對空氣汙染的影響。除了吸煙、焚香、燒金紙、汽機車排放廢氣,乃至於火力發電等,垃圾焚化處理的方式是否也要作為積極性對空氣污染防制的處理。
另外,如圖11所示,在科學人雜誌提及:「美國黑人及拉丁裔平均接觸到的懸浮微粒含量比白人多,但他們較少消費會製造這類污染的商品與服務。」 (湯普森,2019)。若要進行跨科議題教學,可以協同公民老師以空氣汙染防治法、種族的不平等現象等方面來進行討論及思辯。PM2.5雖然是空氣污染物的一種,但其背後涵蓋的議題是身為地球的公民需要嚴重去正視。
圖11:不同種族暴露在空氣汙染中的程度vs.造成空氣汙染的程度圖
(圖片來源:https://sakb.ylib.com/article/201907.9226)
■ 參考資料
李家維(2020)。PM2.5,成仙或失智?科學人雜誌,222 。引自https://sakb.ylib.com/article/202008.9681
雪爾(2020)。心智的隱形殺手:PM2.5。科學人雜誌,222 。引自https://sakb.ylib.com/article/202008.9698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手冊。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5日。引自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湯普森(2019)。空氣不平等。科學人雜誌,209 。引自https://sakb.ylib.com/article/201907.9226
懸浮微粒(2021年10月3日)。中文維基百科。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2日。引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懸浮粒子
■ 附錄
附錄一 十二年國教化學科領綱項目
附錄二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
附錄三 粒狀汙染物監測儀器介紹
附錄四 PM2.5檢測裝置的元件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