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智慧型手機結合App探究化學平衡移動
廖旭茂*、林翊菲、陳淳煜
台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簡介
本文延續上一篇在本刊刊出的文章「鈷錯合物多段感溫變色棒」[1],初次使用智慧型手機結合App,調查並紀錄不同條件下,顏色發生的變化時RGB色碼值的變化,藉此探討化學平衡的移動。
在中學化學實驗上,溶液的濃度高低的判斷除了目測比色法外,就是使用相對精準的分光光度計,但分光光度計價格較為昂貴,除專題、科展外難以普及至一般的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實驗觀察。在一次氯化亞鈷的平衡移動實驗中,看到學生關於藍顏色的記錄,分別為淺藍色、海洋藍、紫羅蘭、靛藍,心想這樣的紀錄實在不夠客觀,也不符合科學探索原則,於是順口問了學生一句:「可以利用App來記錄溶液的顏色嗎?」,接下來要學生開始搜尋適合的辨色App,後來學生找到了ColorMeter Free – color picker(安卓系統),因為安卓手機較為普遍,也開始了我們使用該App紀錄顏色的旅程。下圖為學生首次利用手機App紀錄試管內溶液的顏色。
圖1:圖左為App的下載位置截圖,圖右為學生使用App來做為溶液顏色鑑定過程
在網頁設計時,顏色採用的標示有幾種方式[2],有一種是使用RGB色彩碼,標記方式是RGB(0~255 , 0~255, 0~255)。RGB值為(255, 0, 0)為純紅色,(0, 255, 0)為純綠色,(0, 0, 255)為純藍色,(255, 255, 255)為白色,(0, 0, 0)為黑色;另一種是設計師常用的16進位碼Hex,表示法為1個#,後面加上六位數字,如純紅色的色碼值紀錄為#FF0000、純藍色的色碼值紀錄為#0000FF、純綠色的色碼值紀錄為#00FF00;最後一種是HSL(Hue, Saturation, Lightness)色彩碼寫法,如HSL( 120, 50%, 20%)。本次使用的較淺顯易懂的RGB色彩碼,其中每個顏色數值會是0~255 共256種數值,每一種顏色都有一個RGB色碼值,因此混合後總共可以產生256×256×256等於16,777,216種網頁色彩。
除了課堂的實驗外,我們更將手機顏色的辨色功能應用在更多的化學平衡的探究上,在第三屆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專題–「勒沙特列的綠色圓舞曲」[3],以智慧型手機鏡頭結合色碼鑑定App作為顏色觀測與紀錄工具,於安卓手機中分別安裝「Colormeter free」與「Color identification」App,用RGB色碼值,分別記錄氯化亞鈷、氯化亞銅、澱粉–碘錯合物在不同溫度下顏色變化。
n 器材與藥品
一、器材:
10毫升玻璃試劑瓶10支、20毫升的燒杯、小標籤紙、塑膠滴管3支、10 mL小量筒2支、玻棒1 支、1mL塑膠針筒1支、溫度計1支、600 mL燒杯2個、加熱板1台、冰塊一些、紫光雷射筆一支、抗UV護目鏡。
二、藥品:
無水氯化鈣CaCl2、氯化亞鈷晶體CoCl2.6H2O、UV光膠。
n 實驗步驟
1.溶液的測量:配置好的溶液置入12孔多孔盤中或10毫升玻璃樣本瓶等容器中,下層墊一張白紙將手機固定於一般手機會固定在相機架上,放大倍率5.0倍,以固定距離拍攝物體。
圖2:搭配ColorMeter Free App,以手機紀錄溶液顏色的過程
2.高溫時拍攝:因多孔盤為塑膠製品較不耐熱,於是將待測溶液置入20毫升的小燒杯或10毫升的玻璃試劑瓶中,將小燒杯1支數位溫度計與放入100毫升的燒杯以水浴法在加熱板上加熱,並記錄溫度。當達到指定溫度時,迅速取出至指定位置紀錄溶液色碼值。如果使用「Color identification」App,可以先拍攝數位照片,試驗後再蒐集圖片上記錄的色碼值進行數據處理。下為氯化亞鈷溶液的色碼圖。
圖3:不同溫度下,氯化亞鈷溶液的顏色紀錄,紅色長條方框為色碼數值
二、鈷錯離子化學平衡的移動與溫度的關係探究
1. 不同氯離濃度下,鈷錯合物平衡移動的探討:取8支試管,以標籤標示1~8,管中各加入1.0M氯化亞鈷溶液1mL,分別加5滴、10滴、15滴、20滴、25滴、30滴、35滴、40滴的濃鹽酸,接著依序分別再加入蒸餾水35、30、25、20、15、10、5滴等,最後溶液體積約3毫升。各取出1毫升置入多孔盤中,以智慧型手機App作為顏色觀測與紀錄工具,觀測溶液在不同氯離子濃度下顏色變化。下圖為觀測所得的色碼圖。
圖4:不同氯離子濃度下,溶液的色碼變化
2. 不同溫度下,鈷錯合物平衡移動的探討:取5號試管的溶液1毫升,倒入小燒杯或玻璃試劑瓶中,以水浴法加熱,以智慧型手機App作為顏色觀測與紀錄工具,分別記錄溫度30、40、50、60、70、80、85 ℃下,溶液在不同溫度下顏色變化。下圖為觀測所得的色碼圖。
3. 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嘗試探討溫度、氯離子濃度的改變,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三、溫度對氯化銅平衡移動的探討:
1. 取1M氯化銅溶液1mL,放於自製簡易加熱板上加熱分別於溫度30、40、50、60、70、80 ℃下,以智慧型手機App作為顏色觀測與紀錄工具,觀測溶液在不同溫度下顏色變化。下圖為觀測所得的色碼圖。
2. 仔細比對色碼中的RGB三個數值隨溫度的消長與關係。根據勒沙特列原理,解釋溫度對銅離子在水中平衡移動的影響。
四、溫度對澱粉與碘的錯合平衡移動的探討[1]
1. 各取0.5M的碘化鉀溶液0.4mL、1%的澱粉水溶液0.75mL,及9mL的蒸餾水一起置入小燒杯內,均勻混合,隨後滴加3%的藥用雙氧水1.0毫升進小燒杯,觀察溶液所發生的變化;接著將試劑瓶小燒杯隔水加熱,以5~10℃為間隔,分別記錄30、40、50、60、65、70、75℃下顏色的變化。下圖為觀測所得的色碼圖。
圖7:不同溫度下,澱粉–碘錯合物溶液的色碼變化
2. 仔細比對色碼中的RGB三個數值隨溫度的消長與關係。根據勒沙特列原理,解釋溫度對錯澱粉錯合物在水中平衡移動的影響。
n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化學平衡的移動與溫度的關係探究中,氯化亞鈷、氯化銅以及碘–澱粉錯合物在不同的溫度下顏色的觀測及結果如下:
1. 氯化亞鈷的色碼值如下面表格1:
表1:不同溫度下,氯化亞鈷的色碼變化
RGB數據上經統計後發現,當溫度上升時,代表綠色的G值變化不大,代表紅色的R值卻不斷下滑,代表藍色的B值不斷上升;若以溫度為橫坐標,B/R的值為縱座標,即可發現兩者之間與氯化銅有著相似雷同的關係,都略呈指數型的趨勢。下圖為B/R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圖8:氯化亞鈷B/R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2. 氯化銅的色碼值如下面表格2:
表2:不同溫度下,氯化銅的色碼變化圖
從RGB數據上,代表紅色的R值在任何溫度皆為零,溫度上升時,代表綠色的G值變化不大,代表藍色的B值卻不斷下滑,若以溫度為橫坐標,G/B的值為縱座標即可發現兩者之間有著有趣的關係。紅色的虛線為趨勢線,略呈指數型的趨勢。下圖為G/B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圖9:G/B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3. 碘–澱粉錯合物的色碼值如下面表格3:
表3:不同溫度下,碘–澱粉錯合物的色碼變化
從RGB數據上,當溫度上升時,代表綠色的G值,代表紅色的R值以及代表藍色的B值皆同步上升,而且RGB三項數值都相當接近,故溶液呈現暗黑色;若以溫度為橫坐標,RGB的平均值為縱座標,即可發現兩者之間與氯化銅、氯化亞鈷有著相似雷同的關係,都略呈指數型的趨勢。下圖為RGB平均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圖25:RGB平均值與溫度的關係圖
n 原理與概念
根據勒沙特列原理,鈷離子在氯離子的越高的環境下,平衡向右進行,四氯鈷錯離子的濃度上升,溶液變藍;此反應為吸熱反應,當溫度上升時,平衡亦向右進行,溶液變藍,從RGB的色碼值變化看來,B值上升,R值下降,B/R的比值上升。相關反應如下式表示:
紅色 藍色
至於氯化銅的溶解屬於放熱反應,氯化銅的固體是綠色的,溶於水後變成藍色,當溫度上升時,平衡向左進行,溶液變綠,從RGB的色碼值變化看來,G值上升,B值下降,G/B的比值上升。相關反應如下式表示:
綠色 藍色
最後,碘化鉀與雙氧水生成碘分子I2,以及三碘離子,可溶性的澱粉溶液與碘形成藍黑色的錯合物,因此被視為碘的指示劑。錯合反應為放熱反應,當溫度上升時,平衡向左進行,澱粉–碘錯合物會分解開來,藍黑色消失,RGB的色碼平均值均同步上升。(註:RGB(255, 255, 255)為白色)。
使用智慧型手機結合App來偵測、紀錄溶液顏色的改變,讓唾手可得的手機,取代昂貴的分光光度計,是一個讓化學實驗結合新科技,除了可以定性觀察、紀錄外,更可以進行定量的實驗探究,雖然精準度不及原有的分光光度計,但以減量、取代的綠色思維為出發點,不啻為STEM教育的推廣與普及開闢出另一條捷徑來。
n 教學建議
l 以手機來監測顏色的變化,RGB數字相當敏感,建議使用腳架固定手機,量測地點建議使用固定光源,以提高精確度。
l 如果是Apple手機,建議安裝iOS APP「ColorPicker」,也可以偵測環境或照片中的色碼值。
n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l 實驗過程會加熱,要小心避免燙傷。
n 參考文獻
1. 廖旭茂、程慧文(2020)。鈷錯合物多段感溫變色棒的製作,台灣化學教育網,第三十五期,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36304。
2. Web colors,取自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b_colors。
3. 林翊菲、陳淳煜(2019)。第三屆成果報告書_勒沙特列的綠色圓舞曲,綠色化學教育網,2020年1月參考網站http://chem.moe.edu.tw/green/AwardsDetail/ef324f3a-7b72-417d-9da8-9e126e67b6ed。
常見消毒液的介紹及居家實作
陳映辛1,*、林亭佑2、江承翰1
國立竹山高級中學
國立東華大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從2019年入冬以來,流感和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確診人數屢創新高,雖然衛福部建議大家勤洗手做好基本的防護,但是並非所有環境都能找到水源來洗手,這時候替代品就相對的重要!由於確診病例屢創新高,讓大家搶購消毒用品,只是市面上消毒抗菌品牌爆增,產品琳琅滿目,酒精、次氯酸水、乾洗手液、漂白水等,該如何用?何時用?可以消滅什麼病菌?一般大眾並不是很清楚的知道。本文介紹常用消毒液的消毒原理,並帶大家一起動手實作居家消毒液。
n 常用消毒液簡介
一、酒精
(一)殺菌原理
酒精含有的化學物質是乙醇(CH3CH2OH),酒精的殺菌原理是因為可以讓蛋白質變性,導致細菌的死亡或病毒的失去活性。但是酒精濃度並不是越高越好,市售的95%酒精因為濃度過大,會使細菌、病毒的表面蛋白質急速凝固,形成硬膜,反而無法順利穿透到病菌的內部,因此病菌的內部仍是具有活性的。75%的酒精兼具蛋白質凝固作用和穿透效果,可以完全滲透到細菌、病毒體內,凝固病菌的蛋白質使其失去活性,達到徹底的殺菌功能。研究顯示,只要濃度介於70-78%的酒精都可以達到殺菌99%的效果。
(二)缺點
酒精具備高揮發度性,且味道刺鼻,噴在皮膚上容易帶走角質層上的水分,讓皮膚乾癢、緊繃進而造成過敏、濕疹等皮膚問題,常用皮膚變乾燥及粗糙。具有可燃性,不適合在密閉空間中大量噴灑使用,必須遠離火源,以免造成火災。
(三)使用方法及時機
75%酒精用在手部或是環境周遭、器物上都適用,將少量75%酒精噴在雙手上,手心、手背、指尖、指縫、虎口、手腕等部位要徹底搓一搓,來殺死附著在雙手上的病菌。民眾也可沾取適量酒精,擦拭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手機、平板、鍵盤、滑鼠等3C產品,用來殺菌並保持清潔。
二、乾洗手
(一)殺菌原理
市面上乾洗手產品琳瑯滿目,組成成分類型相當多元,大致上主要以酒精、甘油、香精、高分子膠、三氯沙(triclosan)、三氯卡班(triclocarban)等成分組成。殺菌原理最主要還是利用所含的酒精成份使病菌蛋白質變性。乾洗手大部分做成凝膠狀,以減少酒精揮發度,尤其是幼童,建議以含有75%酒精的乾洗手凝膠取代酒精噴霧,以增加安全性。
(二)缺點
市售乾洗手的組成成分過於分歧,添加物太過複雜,所以在殺菌、抗病毒效用上也較難分析;尤其是含有三氯沙成分的產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加拿大政府在2017年已經禁止銷售含有三氯沙的產品。所以選購時盡量選擇添加物少的產品。
(三)使用方法及時機
在沒有水源可以清洗雙手的情況下,不得已的折衷手部清潔方式,擠一些在雙手上,手心、手背、指尖、指縫、虎口、手腕等部位要徹底搓一搓,來殺死附著在雙手上的病菌,因為添加物較多,所以皮膚敏感者不建議使用。
三、次氯酸鈉(漂白水)
(一)化學性質與特性
漂白水是一種强而有效的家居消毒劑,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 NaClO),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質,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1787年被法國化學家柏瑟列(Berthollet)將氯氣通入鹼液,製成次氯酸鈉,其反應如式[1]所示。
Cl2(g)+ 2NaOH(aq) → NaClO(aq) + NaCl(aq) + H2O(l) [1]
1820年法國化學家拉巴拉克(Labarraque)將次氯酸鈉當作漂白水來使用;英國化學家達金(Daki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用4%次氯酸鈉溶液幫傷患進行傷口消毒及清創,而他所發明的配方後來被命名為達金溶液(Dakin’s solution)。除了在醫學上的貢獻,次氯酸鈉在我們的生活也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游泳池、廁所乃至於免疫系統,都可以發現次氯酸鈉的存在。
(二)缺點
漂白水稀釋前後都有一定的揮發和刺激性,民眾在稀釋及使用時應配戴口罩和手套,並保持在通風的環境下,以防止對皮膚及呼吸道黏膜造成刺激,吸入過多揮發氣體而造成頭暈、嘔吐不適感。漂白水遇熱和光會分解,絕對不要跟酸、氨、胺類成分混合,以免產生有害物質。漂白水與鹽酸反應會放出有毒的氯氣,如式[2]所示,常常在新聞裡看到民眾在大掃除時,將鹽酸和漂白水混用,而造成氯氣中毒。次氯酸鈉與大多數氮化合物反應形成揮發性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化氮,其反應如式[3]-[5]所示。因此,使用相關製品時應注意避免混合。
NaClO(aq) +2HCl(aq) → NaCl(aq) + H2O(l) + Cl2(g) [2]
NH3(aq) + NaOCl(aq) → NH2Cl(g) + NaOH(aq) [3]
NH2Cl(g) + NaOCl(aq) → NHCl2(g) + NaOH(aq) [4]
NHCl2(g) + NaOCl(aq) → NCl3(g) + NaOH(aq) [5]
(三)使用方法及時機
雖然漂白水的殺菌、抗病毒效果佳,但是未稀釋的漂白水鹼度常在pH值在11~12之間,容易傷害皮膚且殘留性高,即使稀釋後一樣可能刺激人體皮膚和黏膜,因此建議只用於環境消毒、清潔。使用時,確保通風的環境下,擦拭物品或是消毒環境,擦拭後靜置5-10分鐘,效果會更好。
四、次氯酸水
(一)化學性質與特性
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 HClO),是一種不穩定的弱酸,在水溶液中,次氯酸部分解離為次氯酸根離子(ClO−)和氫離子(H+),隨著次氯酸的濃度不同,其pH值也不同,50 ppm的次氯酸水其pH值在5.5~6.5之間,接近中性。濃度高於1000 ppm時,其pH值在2.2~3.2之間,一般用作漂白劑、氧化劑、除臭劑和消毒劑。次氯酸是一種比氯氣(標準狀況下)更強的氧化劑,較難保存且易被光分解。在酸性的條件下,次氯酸的氧化力極強,其還原半反應及其電位如式[6]所示。次氯酸在酸性環境下非常不穩定,與鹽酸反應生成氯氣,其反應如式[7]所示。次氯酸與氨水反應生成單氯胺,其反應如式[8]所示。次氯酸與有機胺反應生成N-氯胺,其反應如式[9]所示。
2 HOCl(aq)+ 2 H+(aq) + 2 e− ⇌ Cl2(g) + 2 H2O(l) ER = +1.63 V [6]
HOCl(aq) + HCl(aq)→ Cl2(g) + H2O(l) [7]
HOCl(aq) + NH3(aq)→ NH2Cl(aq) + H2O(l) [8]
HOCl(aq) + RNH2(aq)→ RNHCl(aq)+ H2O(l) [9]
(二)殺菌原理
次氯酸的分子小,可以穿透無套膜病毒,使病毒外殼的蛋白結構崩壞並與病菌的蛋白質、核酸等有機分子發生氧化反應,而殺死病菌微生物。
(三)缺點
次氯酸水不耐儲存,怕熱怕光,會因為陽光(紫外線)照射而分解,所以必須儲存在不透光的密封容器中,並放置於陰涼處,只能保存半年。如果在太陽下直接曝曬,約2個小時後會慢慢發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而分解成鹽酸和氧氣,其反應如式[10]所示。
2HOCl (aq)→2HCl(aq)+O2(g) [10]
(四)使用方法及時機
市售的次氯酸水濃度僅在200ppm以下,pH值多在5.0~6.5之間,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建議,200 ppm以下的次氯酸水可用於手部消毒,溫和有效。可作為沒有水源清洗雙手時的暫時性替換選擇。下表一為酒精、漂白水及次氯酸水三種消毒液的綜合整理。
表一:常用消毒液的整理
消毒液 |
酒精(乙醇) Ethanol |
漂白水(次氯酸鈉) Sodium |
次氯酸水 Hypochlorous |
使用濃度 |
70-78% |
500 ppm |
200 ppm |
可消滅的病菌 |
流感病毒、細菌、冠狀病毒 |
流感病毒、細菌、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 |
流感病毒、細菌、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 |
殺菌機制 |
利用酒精使蛋白質變性 |
NaOCl水解成HClO,穿透無套膜病毒,使病毒外殼的蛋白結構崩壞並與病菌的蛋白質、核酸等有機分子發生氧化反應 |
HClO穿透無套膜病毒,使病毒外殼的蛋白結構崩壞並與病菌的蛋白質、核酸等有機分子發生氧化反應 |
酸鹼性 |
中性 |
鹼性 |
弱酸性 |
抗菌時間 |
30~60秒 |
5~10分鐘 |
10-30秒 |
應用範圍 |
人體、一般環境 |
一般環境、常用物品 |
一般環境、常用物品 |
盛裝容器 |
HDPE(2號)或PP(5號) |
不透光HDPE或PP塑膠瓶 |
不透光HDPE或PP塑膠瓶 |
注意事項 |
1. 具可燃性,遠離火源。 2. 味道刺激,不適宜密閉空間大量噴灑使用。 3. 對皮膚敏感者,刺激性略高。 4. 濃度低於50%以下時,沒有抗菌效果。 |
1. 不可與鹽酸混用。 2. 未稀釋的漂白水在陽光下會釋出有毒氣體(Cl2),須放至於陰涼處。 3. 稀釋後24小時內使用。 |
1. 避免陽光照射、加熱。 2. 次氯酸水會腐蝕金屬,容易造成金屬鏽蝕。 |
n 居家消毒液實作
一、由95%藥用酒精稀釋
方法一 |
方法二 |
3倍的酒精 + 1倍的水(體積比) |
4倍的酒精 + 1倍的水(體積比) |
濃度計算:(3/4)*95% = 71% |
濃度計算:(4/5)*95% = 76% |
註1:稀釋酒精的清水,一定要用蒸餾水或煮開放涼後的清水。
註2:如果擔心使用後手太乾,可以加1-2%甘油。
二、抗菌精油乾洗手
(一) 藥品和材料:95%酒精、高分子膠Carbopol 940(增稠劑)、三乙醇胺(Triethanolamine)、水、抗菌精油(如茶樹、白千層、百里香、羅文沙葉)
(二) 配製步驟
1. 秤取0.3克高分子膠Carbopol 940(見圖1左),分批加入10克水中(見圖1右),攪拌均勻(攪拌至沒有團狀或顆粒狀),約10分鐘。如所示。
圖1:秤量Carbopol 940(左)和水(右)
2. 分別加入40 mL 95%酒精、20滴抗菌精油和加入2-3滴三乙醇胺到一個50 mL壓瓶中,然後攪拌均勻,如圖2所示。
圖2:加入95%酒精、抗菌精油和三乙醇胺到壓瓶中
3. 攪拌均勻後,即為乾洗手,如圖3所示。
圖3:自製乾洗手的成品
註:如果怕手太乾,可以在步驟2加入1 mL甘油。
三、稀釋漂白水
(一) 藥品和材料:市售漂白水 1罐、600 mL礦泉水 1瓶
(二) 配製步驟
1. 取一罐600 mL 的礦泉水和一瓶市售漂白水,如圖4左所示。
2. 打開礦泉水,取一瓶蓋的漂白水,加入礦泉水中,搖勻即可,如圖4中所示。
3. 未一次用完時,瓶外可包覆不透材質,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以減緩分解速率。
圖4:加入漂白水到礦泉水中
註1:一瓶蓋的容量約6 mL。
註2:濃度計算:市售漂白水濃度約5%,也就是50000 ppm,要稀釋成500 ppm,就是要以1份市售漂白水,加入99份水中。
n 結語
現在防疫如火如荼的進行,市售「抗菌、抗病毒」的防疫產品不勝枚舉,想要遠離病毒、細菌威脅,除了善用消毒液之外,正確的勤洗手才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藉著多洗手有效去除皮膚表面上的微生物,再配合使用上述有抗菌效果的產品來輔助,相信一定可以減少與感染源的接觸,達到防疫效果。
n 參考資料
1. 漂白水的使用,衛生署,https://www.info.gov.hk/info/sars/tc/useofbleach.htm。
2. 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消毒怎麼用?完整抗病毒Q&A一次搞懂:「這樣」防疫最有力,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2120064/
3. 乾洗手和消毒液有用嗎?醫師教你正確預防病毒細菌感染,https://www.medpartner.club/personal-disinfection-basics-introduction/。
4. 次氯酸鈉,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次氯酸鈉。
5. Sodium hypochlori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dium_hypochlorite.
6. 次氯酸,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次氯酸。
7. Hypochlorous acid, https://simple.wikipedia.org/wiki/Hypochlorous_acid.
8. Hypochlorous aci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pochlorous_acid.
9. 歷史悠久的消毒水:次氯酸鈉的過去與今天,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8876。
10. 酒精、漂白水、異丙醇抗病毒正確使用法!環境防疫「這樣」消毒殺菌…一定可以減少感染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2210017/177630
11. 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三種消毒液哪一種抗病毒最強?「這樣選」抑制新型冠狀病毒!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3230017/157883
12. 「酒精」和「次氯酸水」消毒、抗菌怎麼挑選?藥師10秒教你分辨五種市售消毒液,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2120033
新聞議題融入自然科探究實作-環境用消毒水的製作
劉曉倩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前言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經被聯合國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危機」,在這場危機中國際政壇就病毒來源產生爭執及各種陰謀論。姑且不論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的起源為何,截至目前為止,疫情持續擴散到全世界,而且因為極易傳染,市面上各種的防疫產品也變得搶手甚至是無法取得。
為了避免病毒擴散,其中最引起大家熱烈討論的就是各種消毒水的殺菌效果了。常用的殺菌劑有酒精、次氯酸水、次氯酸鈉及次氯胺水。濃度75%的酒精對於一般細菌雖有殺菌效果,但是目前受到政府管制,不易取得。家庭常用的漂白水(次氯酸鈉)是一種强而有效的消毒劑,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質,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價錢便宜,功效快速,但因為漂白水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且容易與其它物質產生化學反應,消費者在使用上疑慮較多,因此刺激性較弱且仍有殺菌力的次氯酸水成了選項之一!
其實次氯酸水的製備並不困難,甚至只需應用日常生活中的器材即可完成,我們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將週期表中的元素性質、製備及應用,融入教學設計中,提醒學生元素與生活密切相關。在實際進行教學活動時,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讓學生自己思考自製儀器中所需的生活素材與工具,老師在引導者的角色,訓練學生系統性思考及動手做,藉著一個題材將學生的能力培養起來,讓學生不僅可以學知識而已,還可以「學能力」!
如此一來,以後學生遇到生活中的議題,會開始覺察,也會反思議題的真實性,接著就會提出問題,甚至設計實驗去論證。這種將生活化議題融入新課綱「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課程活動設計,對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很有幫助。
此教學設計中,學生因為疫情而有更強的學習動機,透過有系統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可以將市售漂白水及次氯酸水做酸鹼度測定及有效氯濃度做比較,接著自己動手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並進行實驗比對自製的次氯酸水與市售的差異性,對於學生深化學習很有幫助。
設計理念
■問題導向學習的起源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並利用真實的議題來引發學習者興趣及討論,透過老師決定教學目標與進行問題的引導,藉由小組的架構培養學習者的思考、討論、批判與問題解決能力,有效提昇學習者自主學習的動機,並進行目標問題的知識建構、分享與整合。
■問題導向學習的特色
1、以問題為學習活動的核心:
議題目標問題為學習活動的核心,「提出問題」對於引發探究十分重要,但是實際進行教學活動時並不容易,教師可以視學生程度決定目標問題廣度及深度。若是學生剛開始進入探究課程,則目標問題可以由教師決定。若是學生已經漸漸熟悉課程進行方式,可以由各組學生提出想法,相互分享,再由師生共同決定。其決定的問題核心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複雜度與挑戰性,並須具備有足夠的資訊及線索可以引導學習者進行資料的蒐集與積極參與。
2.以小組合作為學習模式:
學生針對所設定的問題透過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討論與擬定解決策略。
3.以討論為主的學習過程:
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依循所設計的目標問題進行批判與討論,藉以整合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教師在討論當中也可以適時參與及建議,以提昇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互動討論學習。
4.強調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必須主動思考學習目標,了解自我能力,學習擬定計劃或階段性學習目的,並主動地與他組進行討論與分享。
5.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
教師需以引導者角色適時介入小組的學習過程,參與問題解決討論過程,並提供適當的回饋,以幫助學生釐清思考過程產生的問題,並協助解決問題,進而提昇思考的層次。
表一教學計畫表
週次 | 具體目標 | 教學內容 |
第一週 | 1. 引導學生對於新聞議題的探究學習
2. 建立學習目標所需的相對應知識,並針對所討論的議題進行實驗設計。 3. 實驗中所使用的儀器與原理介紹 |
1.引導學生了解冠狀病毒與一般病毒的差異。為何冠狀病毒比較會突變?
2.市售消毒水的種類及殺菌效果。 3.市售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是否真的產生次氯酸水? 4.將市售機製作的次氯酸水進行酸鹼度檢測 5.介紹酸鹼度計及酸鹼試紙的測定原理及進行實作測試。
|
第二週 | 1. 氧化還原的原理說明
2. 氧化還原在電解的應用 3. 學生自行組裝電解裝置,進行實作結果討論 4.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用品自行完成實驗設計 |
1.教師介紹氧化還原及電解原理
2.將舊的手機充電器改良為直流電電解裝 置的電源供應器,完成簡易型電解裝置。 3.進行電解食鹽水實作。 4.探討實驗結果中出現的異常因素,進行改進 。
|
第三週 | 1.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用品改良電解實驗裝置
2.將自製儀器中實作結果出現的問題與同學相互討論 3.學生探討操縱變因不同(電壓大小、電解時間…)對於實驗結果產生的影響
|
1.學生設計自製次氯酸水製造機。
2.教師帶領前往學校附近書局及雜貨店進行採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進 行改裝及設計。 3.在學校實驗室進行實作,並進行操縱變因的探究實作。 |
第四週 | 1.學生將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的實驗結果與其他組同學分享。
2.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酸性與濃度的關係。
|
1.學生使用自製機器實際電解食鹽水進行測試。
2.將市售漂白水、次氯酸水及自製次氯酸水進行有效氯的檢測。 3.學生完成自製次酸水機最佳食鹽水濃度及電解時間,並能舉出實驗數據論證。 |
第五週 | 1.學生了解探究主題的先備知識、相關科學原理及設計實驗流程的準確性。
2.學生進行實驗時,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印證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
1.各組學生將所做的實驗結果,使用電腦做數據分析或圖表比較,並做成簡報發表。
2.學生聆聽其他組別簡報準備的充份度、口語表達能力及分析統整能力,進行互評 3.學生提出對於發表組別的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
教學流程分享
新聞議題融入自然探究實作教學活動,教師在課程規劃上可以從最新的新聞議題開始,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分組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政府因應政策及作法、學生相互分享新聞來源的正確性、哪些主題適合深入實驗探究及實際進行的可行性等。最後引導學生能夠自己設計實驗,自己組裝儀器及實驗驗證,並分組以PPT發表互相評分。筆者除了列出教學計畫表提供教師參考外,下面會將每週實際進行的實驗活動與大家分享,每位老師可以依照開課需求與學生程度稍加調整。
一、新聞議題的介紹及市售消毒水實驗檢測
1.引導學生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議題。
(1)什麼是冠狀病毒?
(2)冠狀病毒會造成什麼樣的人類疾病?
(3)動物的冠狀病毒感染會傳染給人類嗎?
(4)動物的冠狀病毒如何傳染給人類嗎?
(5)新型冠狀肺炎是從哪裡來?怎麼被發現?
(6)新型冠狀肺炎在哪裡傳播?
(7)我怎麼預防新型冠狀肺炎?
(8)居家檢疫跟自主健康管理的差別
(9)其他爭議性的議題
2.市售消毒水的種類及殺菌效果。
(1)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對抗病毒的效果比較
(2)消毒殺菌劑比溼洗手更好?
(3)酒精濃度越高越好?
(4)酒精無法殺死冠狀病毒?
(5)次氯酸水比漂白水(次氯酸鈉)更好?
3.市售漂白水及市售次氯酸水製作機產生的次氯酸水進行實驗檢測
(1)學生將市售漂白水(次氯酸鈉)進行酸鹼度檢測
(2)市售次氯酸水製作機產生的次氯酸水進行酸鹼度檢測
(2)將市售漂白水及次氯酸水製作機檢測結果進行討論及分析。
4.課程實施心得分享
(1)學生對於課程參與度高且對於新聞議題討論熱烈。
(2)老師可以採取快問快答方式讓學生搶答相關議題的了解程度,以組別加分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
(3)將市售某牌漂白水稀釋(漂白水:水=1:100(mL/mL))後測其pH值為10.13。
(4)將食鹽5克加水500毫升放入市售某牌次氯酸水製作機中電解5分鐘,測其溶液pH值為8.55。
(5)理論上次氯酸水應為酸性(pH值應小於7),但是製作機產生的次氯酸水實測結果卻是鹼性(pH值大於7),所以研判市售製作機利用前述方法所產生水溶液和次氯酸水的性質不同。
(6)課程安排上有議題探究,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資料的能力,同時有實驗實作,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並找出證據來支持論點,如此一來可以訓練學生做系統性思考。
二、實驗原理及應用,自組裝電解裝置測試
1.引導學生了解氧化還原原理
(1)氧化還原的原理說明。
(2)氧化還原在電的應用(鹼氯工業、電解食鹽水…)
(3)電解水溶液時,電源的要求、電極的種類及電解液對陰陽兩極所得電解產物的影響。
2.教師引導學生自組裝電解裝置
(1)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用品自行完成實驗設計
(2)將舊的手機充電器改良為直流電電解裝置的電源供應器,完成簡易型電解裝置。
(3)進行電解食鹽水實作。
(4)探討實驗結果中正負極中溶液所出現的異常顏色,進行改進 。
3.課程實施心得分享
(1)學生將舊的手機充電器改良為直流電電解裝置的電源供應器。
※使用器具及器材
廢棄不用的手機充電整流器
IMPUT:110VAC 60Hz OUTPUT:9~12VDC 500mA (並非各種手機充電整流器都可以改裝來使用,非專業人士勿任意嘗試改裝,可以使用多個乾電池串聯) |
鱷魚夾紅色及黑色 各1包 |
剪刀 1把 | 粗鉛筆心2B以上 2支 |
塑膠滴管 2支 | 不鏽鋼鑽子 1支 |
小試管 2支 | 燒杯 250mL 2個 |
(2)學生使用碳棒為電極,食鹽水當作電解液進行電解測試,發現氣泡產生速率較快(產生氫氣)的應為負極(陰極),氣泡產生速率較慢(產生氧氣)的應為正極(陽極)。
(3)將鱷魚夾連同電極(碳棒)放入電解槽內時,隨電解時間增長,溶液漸漸出現黃色。經過觀察與討論後,研判鱷魚夾的主要材質為鐵,鐵的氧化電位高,會在陽極失去電子氧化成黃色的鐵離子。
(4)學生進行自製電解裝置討論及設計更優質化的產品。
三、學生利用生活器材自組裝次氯酸水製作機及進行測試
1.學生上網蒐集資料,設計自製次氯酸水製造機
(1)學生上網蒐集資料,並相互討論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的設計圖。
(2)儘量採用生活廢棄物回收用品進行改裝,相互討論其可行性後列舉所需的用品。
2.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
(1)教師帶領前往學校附近書局及雜貨店進行採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改裝及設計。
(2)學生可以就書局及雜貨店所提供的現有器材修正實驗及討論其實用性,做到低成本考量。
3.學生回實驗室組裝自製裝置並進行實驗測試
(1)將自己採買的器材進行組裝。
(2)學生探討操縱變因不同(電壓大小、電解時間…)對於實驗結果產生的影響。
(3)進行操縱變因的探究實作。
4.課程實施心得分享
(1)學生完成紙本設計圖後,相互討論分享設計的原理及設計亮點。
(2)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附近書局及雜貨店進行採買,可以增進師生交流。
(3)學生在書局採買看到各種文具時,意外激發出設計理念,進而優化實驗設計。
圖七 學生使用的器材:2B筆蕊、600mL手搖杯、鑽子、熱溶膠、塑膠培養皿、三向閥、塑膠板薄片及塑膠滴管
圖八 學生自行組裝實驗裝置,設計重點在於將鱷魚夾放在塑膠杯子外側固定,只需將筆蕊電極插入杯子內,以免鱷魚夾在溶液中產生不必要的反應
(4)學生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的設計亮點,在於將正負極以塑膠隔板隔開,但是必須在底部留些縫隙否則不能導電,接著在正極的瓶側挖洞以熱熔膠黏上三向閥開關,收集電解產生的次氯酸水(HClO)。
正極:2Cl-(aq) → Cl2(g)+2 e-
Cl2(g)+H2O—→HClO (aq)+HCl(aq)
負極:2H2O(l)+2 e-→ H2(g)+2 OH-(aq)
四、自組裝次氯酸水製作機測試
1.學生了解各種消毒水有效殺菌濃度的差異及做市售漂白水有效氯濃度的檢測
(1)學生了解溶液常用的濃度表示法(體積莫耳濃度、體積百分率及百萬分點濃度)及市面上各種消毒水標示中有效濃度殺菌效果的差異。
(2)將市售漂白水進行有效氯濃度檢測。
2.自製次氯酸水製造機進行實驗測試
(1)學生規劃實驗流程,學習操縱變因(食鹽水濃度、電解時間…)對於產生次氯酸水的酸鹼度及濃度的影響
(2)分析實驗結果,舉出實驗數據論證。
3.課程實施心得分享
(1)學生對於市售各種消毒水濃度的表示方法並不熟悉,藉由此教學活動可以更深入了解。
使用濃度 | 滅哪些菌 | 應用範圍 | 盛裝容器 | 注意事項 | |
酒精 | 70~75% | 有套膜病毒
(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細菌 |
人類及一般環境 | HDPE(2號)
PP(5號) |
皮膚敏感者略微刺激 |
漂白水
(次氯酸鈉) |
1%
(500ppm) |
有套膜病毒
(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無套膜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細菌 |
一般環境及常用物品 | 不透光HDPE(2號)或PP材質 | 不可用於熱水及鹽酸、避免陽光直射及接觸皮膚 |
次氯酸水 | 200ppm | 有套膜病毒
(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無套膜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細菌 |
可以用於食器及一般環境 | 不透光容器且避免使用於含有金屬容器 | 不建議用於皮膚、用於食器時須待其風乾後或擦拭後再使用 |
(2)學生查閱資料得知,漂白水中有效氯濃度測定法
※參考資料如下:
一、Na2S2O3溶液的配製:
1.在燒杯內加入6.2克的硫代硫酸鈉(Na2S2O3)和0.1克碳酸鈉(Na2CO3),加水稀釋至250毫升。
2.將上述Na2S2O3溶液倒入滴定管內。
二、未知濃度Na2S2O3溶液的標定:
1.以250mL錐形瓶精確0.14 g的KIO3。
2.加入50 mL蒸餾水,使KIO3完全溶解。
3.在50 mL燒杯內加入3克KI和10 mL蒸餾水,攪拌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10mL 3M H2SO4溶液攪拌混合後,倒入上述錐形瓶溶液中,緩慢搖動使其均勻混合後,靜置約5分鐘。
4.以Na2S2O3溶液滴定上述錐形瓶內的混合溶液,直至顏色變淡。
5.加入5 mL澱粉溶液於上述混合溶液中,繼續以Na2S2O3溶液滴定,直到顏色消失為止,此即為滴定終點。記錄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 (Va)。
6.空白實驗:在125 mL錐形瓶中,加入3克KI和10 mL蒸餾水,緩慢搖動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10mL 3M H2SO4溶液、50 mL蒸餾水,緩慢搖動使其均勻混合後,靜置約5分鐘。接著加入5 mL澱粉溶液,再以Na2S2O3溶液滴定至顏色消失為止,記錄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Va0)。
7.利用公式計算Na2S2O3溶液的標定濃度。
三、市售漂白水中有效氯含量測定
1.在250 mL錐形瓶中,加入3克KI和10 mL蒸餾水,緩慢搖動使其溶解後,再加入10mL 3M H2SO4溶液、50 mL蒸餾水、2 mL市售漂白水,緩慢搖動使其均勻混合,靜置約5分鐘。
2.以Na2S2O3溶液滴定上述錐形瓶內的混合溶液,直至顏色變淡。
3.加入5 mL澱粉溶液於上述混合溶液中,繼續以Na2S2O3溶液滴定,直到顏色消失為止,此即為滴定終點。記錄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 (Vb)。
4.空白實驗: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Vb0)。
四、實驗結果與討論
(分子量Na2S2O3∙5H2O= 248; KIO3= 214; KI = 166; Cl2 = 71)
(一)硫代硫酸鈉溶液的配製與滴定
1.硫代硫酸鈉的使用重量: 克
2.平衡與完成下列方程式:
(a) I– → I2 +
(b) I2 + S2O32- → +
(c) IO3– + I– + H+ → +
3.空白實驗中,Na2S2O3溶液使用體積Va0 = mL
4.標定過程中,Na2S2O3溶液的使用量
Va = mL
Va–Va0 = mL
Na2S2O3溶液的標定濃度: M。(必須寫出計算過程)
市售漂白水的使用量: mL。
空白實驗中,Na2S2O3溶液的使用體積Vb0 = mL
測定過程中,Na2S2O3溶液的使用量Vb= mL
Vb–Vb0= mL
市售漂白水中,Cl2的含量(w/v): %。
(3)學生將氯化鈉(NaCl)1克加入100毫升水中,攪拌均勻後倒入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將電解時間間隔固定,測所收集到的次氯酸水酸鹼性。由實驗結果得知,自製次氯酸水製作機在正極收集到的溶液為酸性,可能是次氯酸(HOCl)及氫氯酸(HCl)的水溶液。
2Cl-(aq) → Cl2(g)+2 e-
Cl2(g)+H2O—→HClO (aq)+HCl(aq)
電解時間 | 30秒 | 60秒 | 90秒 | 120秒 | 150秒 | 180秒 |
pH值 | 6.28 | 6.14 | 5.54 | 4.12 | 3.88 | 3.70 |
(4)學生自製次氯酸水有效氯濃度測定。
Time(s) | 30 | 60 | 90 | 120 |
VNa₂S₂O₃∙5H₂O | 0.005mL | 0.005mL | 0.005mL | 0.01mL |
(5)學生做市售漂白水中有效氯含量測定 (市售漂白水使用量2.0mL)測定過程中,Na₂S₂O₃溶液的使用量
Na₂S₂O₃溶液的使用量(mL) | Vb | Vb-V0 |
第一次 | 5.8mL | 4.0mL |
第二次 | 5.9mL | 4.1mL |
(6)學生做自製次氯酸水有效氯濃度分析,發現不管通電時間多長,取正極收集到的次氯酸水2mL進行Na₂S₂O₃溶液滴定,發現滴定時總是使用不到0.1ml
Na2S2O3就達當量點?!學生感到很疑惑,為什麼pH值雖然隨著電解時間下降了,但是有效氯含量卻不多呢?
(7)學生深入探究發現,當我們電解收集正極的電解液時,產生的次氯酸在常壓下並不穩定,會很快自身氧化還原變成鹽酸和氯酸,而且pH愈低時,會促進此反應進行。
2HClO(aq)+ 2H++2e− ⇌ Cl2(g) + 2 H2O E=+1.63V
註:次氯酸不穩定,會慢慢發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而分解,降低pH會促進該反應的進行
其他相關反應方程式
2HClO⇌2HCl+O2
3HClO⇌2HCl+HClO3
由上述資料得知,市售次氯酸水中應該是以鹽酸(HCl)居多,具有殺菌效果的次氯酸含量應該不高。
(8)學生與生物老師討論後得知,酸性溶液的殺菌效果比鹼性溶液好,所以電解自製的溶液仍具有相當的抑菌效果,且不像次氯酸鈉有刺鼻的味道。
(9)學生與生物老師討論各種漂白水滅菌效果的檢測,進一步地做跨科的實驗探究。
五、學生學習成果分享
1.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評量標準單」及「表達分享回饋單」,請小組在報告時互相評分並且給予具體回饋意見。報告結束後須整理回饋意見並提供小組改善方案。
(2)「評量標準單」內容須包含:實驗題目是否與內容相符?實驗目的及原理闡述是否清楚?自製儀器設計的亮點、實驗流程(操縱變因有幾個?)、實驗結果是否符合實驗目的(分析數據、製作圖表及歸納結論是否正確合理?)、結論及未來展望與應用、參考文獻、組員口語表達能力、PPT簡報設計等。
(3)「表達分享回饋單」內容須包含:對於發表組別的提問及建議
(4)學生PPT表達分享「探究過程與成果」報告內容需要有:
(a)實驗題目
(b)實驗目的
(c)實驗原理
(d)研究過程(含自製儀器設計、實驗步驟、實驗結果、數據分析)
(e)討論與結論
(f)未來展望與應用
(g)參考文獻
2.小組報告
(1)教師安排小組報告順序及學生控制時間,每組報告時間10分鐘,其他組提問或給建議5分鐘。
(2)若是時間關係學生來不及提問,可以將提問或建議寫在表達分享回饋單。
3.檔案報告繳交及問卷
(1)教師告知學生一週內將「表達回饋單」上所建議的事項在PPT簡報上補足,繳交完整的PPT簡報光碟檔案給老師,可以作為教師評分的依據。
(2)教師可以發「問卷」讓學生填寫,參考學生問卷,改善課程內容。
結語
學生是探究實作課程的主角,教師的功能在於引導、鼓勵及陪伴。學生在課程進行時常常會有意外的發現及問題,而這些現象往往也是老師可能忽略或者沒有注意到的,有些老師會認為老師只要被動接納各種問題就好,絕不負責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自己負責解決問題的習慣。但是對於習慣食譜式實驗及剛接觸探究實作的學生,若是老師可以多提點一些建議,甚至參與討論及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更可以讓學生感受老師的教學熱誠,同時在教學相長之下,教師可以意外獲得很多知識,產生成就感,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
有些學生會將探究的成果參加小論文比賽,有些學生甚至進一步地規劃科展競賽,這些都是探究實作課程的收穫。若是有的學生無法順利找出操縱變因、控制變因與應變變因的關係,也沒有關係。學生至少已經在課程中學到了發現問題、實驗規劃、結果分析、歸納結論及表達分享,日後只要遇到類似的情境,應該就能掌握背後派絡,知道該如何聚焦探究主題、設計實驗及推理論證,這正是一零八課綱中期待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的終極目標!
參考資料
1.吳清山,林天佑。教育新辭書,臺北高等教育,2005年
2.陳志銘,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漢美公司,2012年
3. Edens, K. M. (2000). Preparing problem solv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lleg,eTeaching, 48(2), 55-60.
4.李佳玲,探究與實作主題教案,科學探究MIT,龍騰出版社,2018年十月
5.劉曉倩,探究點子王,龍騰出版社,2020年5月
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本署Q&A,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B5ttQxRgFUZlRFPS1dRliw
利用Arduino裝置測定反應速率—
兼談此裝置的教學特色
鄭志鵬
臺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
[email protected]
Arduino是什麼?在創客(Maker)風潮席捲全球的這幾年,就算是不會寫程式的人,或多或少會聽過或看過這個名詞。實際上,Arduino開發板是一種開源硬體,裡面整合一些微處理器和控制器的電路板。簡單地說,它就是一台小電腦,有潛力可以做很多事,只是我們要教它,它才會做一些事。我們要怎麼教會這小電腦做事?就是用程式的語言來教會它。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電器裝置裡有一些具有單晶片的小電路板。它就像一台小電腦,由設計者寫入程式,就能讓這塊電路板具備特定的功能,在冷氣、冰箱、電視遙控器、音響和紅外線自動感應沖水系統等電子設備裡扮演某種角色。這不是什麼最新科技,而是人類社會已經使用很久的技術。
在Arduino問世之後,這樣的技術就從專門的業界下放到普羅大眾。大眾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購買零件自己組裝,用相對簡單易學的程式語言寫程式並灌進去,就能擁有專屬於自己的,100%客製化的電子裝置。如果你問Arduino的玩家們「這個裝置到底可以作些什麼?」,他們會告訴你「什麼都可以啊,只要你想得到…」。
在這幾年來,創客思維席捲教育圈,Arduino和其他相關的軟硬體,大量的出現在教育界中,學生和教師常以Arduino或其他開發板進行各種專案課程。這些課程大多是設計機器人、自走車或其他自動控制的裝置。這些專案課程可以訓練學生進行編程和機電整合等科技方面的學習。我身為科學教師,看到這些裝置的想法就是:「Arduino裝置可以用在科學教育上嗎?」如果你問Arduino的玩家們,他們也會告訴你:「可以啊,只要你想得到」。於是,在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我從一個寫程式和電子裝置設備的門外漢,慢慢學習並瞭解這些元件的運作原理,也慢慢有能力設計一些裝置來幫助科學課程的進行。
「探究學習」是科學教育的核心,學習探究自然現象,學生要知道如何觀察現象、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資料並做出結論。在中學階段,科學教師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適當的實驗,取得可信的數據,並且學習如何分析數據做出論述。當然,這裡所謂的「適當」和「可信」的標準,是中學教育的標準,而非科學家的標準。
目前在中學課程裡面,取得數據的方式,有時會採取傳統的器材,例如:使用上皿天平,有時使用容易操作且容易取得數據的方式,例如:生物課用「接尺」來取得人體反應時間;化學課用硫代硫酸鈉與鹽酸反應產生不透明的硫沉澱,直到「遮住十字」的時間測定來測量反應速率。
以「遮住十字」的時間取得化學反應速率來說,就有很明顯的實驗誤差來自於觀察者判定的標準不一致。這樣的實驗方式取得的數據誤差很大,有時會造成實驗數據誤差大到無法分析。若要以高階的儀器來取得夠好的數據,通常就需要購買昂貴的器材。儀器價格太高或是難以取得夠好的實驗數據,也是科學教師不願意進行真實實驗的原因之一。
我們可以利用Arduino來設計一個相對便宜、原理易懂且能取得相對精準結果的實驗裝置。這個裝置要以Arduino代替人眼來判定「遮住十字」的時間,能讓學生容易上手,而且在簡短的解說之後學生就能使用。
如何用Arduino組裝實驗裝置呢?我們可以製作一組光閘門搭配計時器,即可組裝完成。光閘門是由一組雷射模組(見圖一左)和光敏電阻模組(見圖一中)組成的。雷射模組是一個可以發出雷射的LED燈,訊號輸入就發光。光敏電阻模組是由一個硫化鎘的光敏電阻,串聯一個電阻,使環境光強度轉成電位訊號,並以Arduino讀取。我們設定亮度越高時,訊號的數字就越大,數字分布從0~1023。在實際使用時,將雷射直接打到光敏電阻上,可以將亮度輸出數字拉到約1000。沒有雷射光時,由於有環境光,數字有時會達到五六百甚至以上。此時,可以拿一個黑色塑膠套(例如熱縮套)套在光敏電阻上,就可以減少環境光的影響(見圖一右)。
圖一:雷射模組(左);雷射光射入的光敏電阻模組(中);以及套上熱縮套阻隔環境光的光敏電阻模組(右)
在操作此實驗裝置時,一開始先調整雷射方向,讓雷射打到光敏電阻上,再由Arduino收取光敏電阻的數值。放置裝有1M硫代硫酸鈉的燒杯(或試管)在光敏電阻與雷射模組之間,由於硫代硫酸鈉的水溶液是透明的,因此光敏電阻讀到的亮度數值是高的(見圖二左),此時設定一個數值作為閾值(threshold)(見圖二中),當光敏電阻數值低於閾值時,就代表「遮住」(見圖二右)。
圖二:當雷射光直射光敏電阻時,顯示數值超過1000(左);用手遮住雷射時,顯示數值降低到327左右(中);以及用藍色旋鈕調整閾值到500,當亮度數值降低到500以下時,視為「遮住」(右)。
放置裝有1M硫代硫酸鈉的燒杯(或試管)在光敏電阻與雷射模組之間,設定並調整閾值後(見圖三左),倒入1M的鹽酸,並且按下紅色按鈕,讓計時器開始計時(見圖三右)。
圖三:放置裝有硫代硫酸鈉水溶液的燒杯(或試管)在雷射與光敏電阻之間,調整容器位置,讓雷射光可以直射光敏電阻(左);在設定完成後,倒入鹽酸並且按下紅色按鈕,碼表開始計時,同時顯示亮度變化(右)。
隨著反應的進行,硫的沉澱會越來越多(見圖四左)。當硫的沉澱物會越來越多時,就會遮住雷射光,使光敏電阻的數值越來越低,低於設定的閾值時,就會自動停止計時(見圖四右)。
圖四:當產生硫沉澱後,越來越多的雷射光會遮住,使光敏電阻數值下降(左);以及當亮度數值降低到閾值以下之後,計時器就自動停止計時,顯示反應時間(右)。
在不同濃度的硫代硫酸鈉溶液和鹽酸混合之後,當計時器就自動停止計時(設定閾值為300),顯示反應時間。在同一條件下,進行三次實驗並取得平均反應時間。
使用不同濃度的硫代硫酸鈉溶液和鹽酸反應時間的實驗數據和處理,如表一所示。
表一:硫代硫酸鈉溶液和鹽酸反應速率的實驗數據
硫代硫酸鈉濃度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平均 |
時間倒數 |
0.4 |
33.33 |
32.66 |
33.19 |
33.06 |
0.0302 |
0.5 |
27.87 |
26.94 |
26.54 |
27.12 |
0.0369 |
0.7 |
18.84 |
18.84 |
18.96 |
18.88 |
0.0530 |
0.8 |
17.37 |
17.10 |
16.57 |
17.01 |
0.0588 |
0.9 |
15.24 |
15.91 |
15.78 |
15.64 |
0.0639 |
1.0 |
14.58 |
14.44 |
14.72 |
14.58 |
0.0686 |
以硫代硫酸鈉溶液的濃度對反應時間倒數作圖,其趨勢線如圖五所示。
圖五:硫代硫酸鈉溶液的濃度與反應速率的關係
實驗發現:硫代硫酸鈉溶液的濃度與反應時間的倒數之間呈現線性關係,亦即硫代硫酸鈉溶液的濃度越高,反應時間的倒數越小。
基本上,這個反應速率的測定與傳統課本的設定相同,只是以Arduino取代人的眼睛(傳碼表的手。解說實驗原理與傳統課程的差異不大。教師在解說實驗的時候,也可以先說明傳統課本設計的測量方式),讓學生討論傳統課本可能的缺點。引進Arduino裝置,讓學生比較兩種實驗方法的差別。
以傳統實驗的方式,學生觀看「遮住十字」的判定時間,有時候會不確定地提出「到底遮住了沒?」。不同學生的判定標準有時差異很大,甚至差異高達50%。相對於傳統的作法,Arduino實驗裝置的再現性高。實際測試的結果,反應時間差異小於8%。
在中學階段的實驗,很少有機會探討「閾值」,例如:在「純水是不導電的,電解質溶解在水中時,水溶液會導電」。測試導電的裝置是電池和燈泡相接,然後中間電路被截斷。被截斷的部分插到水溶液中,再觀察燈泡是否發光來判斷水溶液是否導電。對國中生而言,測量的觀念就是很簡單的非黑即白。釐清「背景值」和「訊號」的觀念,對於國中生來說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驗的時候,要先設定閾值,讓背景值消失,讓訊號突顯出來,例如:串聯一個適當的電阻,或是選用雜質更少的水。在Arduino實驗裡,教師可以嘗試作簡單的說明。討論「什麼叫做被遮住」、「數值降低到多少的時候,叫做遮住了」。這個閾值的設定,是實驗進行過程中的一部分。傳統的實驗方式,是用「眼睛看不到十字」作為閾值的觀念。只是對人來說,這個數值會浮動。以光閘門的實驗來說,因為要經由人為設定數值的關係,就可以藉由這過程簡單說明「閾值」觀念。
以數位化測量實驗數據,除了可以取得相對穩定的數值之外,還可以在實驗課程的設計上進行一些調整,讓課程進行更加順暢有效率。例如:在觀察水沸點的實驗中,我們想長時間加熱水來觀察水溫上升的趨勢,當溫度到達沸點時,繼續加熱不會讓溫度繼續上升的現象。如果實驗活動的設計是讓學生守在酒精燈旁,定時紀錄溫度的數據直到沸騰,往往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如果使用Arduino裝置來進行實驗,設定每30秒取得一個數據。就可以在裝置架設好之後,開始實驗並自動收取數據。在這段時間,教師就可以先解說別的主題。等到水沸騰,再將數據製作成統計圖後,教師就可以解說水從常溫到沸騰的加熱趨勢線。
使用Arduino裝置,除了可以取得需要較長時間的實驗數據外,也可以取得極短時間的實驗數據,例如:測量聲音速度。如果要測量聲音速度,對一般中學實驗室來說,會遇到速度太快,時間太短的問題。若使用Arduino來進行測量音速,可以取得毫秒甚至微秒等級的時間間隔的數據,可以輕易的取得人類反應時間以內的實驗數據。
最後也是最大的優點就是教師可以依照實驗的需求,製作自己的客製化實驗裝置。市面上有許多套裝的軟硬體可以用於課堂中進行實驗。然而,這些軟硬體的設計是不是符合教師上課的需求,那就不一定了。在這個創客的年代,身為一個科學教師,其實可以應用Arduino、3D列印和雷射切割機等設備,製作一套自己的實驗裝備,視自己與學生的狀況進行調整功能,讓我們更能夠在課堂中進行探究實驗課程。
對於科學課程的進行,最重要的是要學生學習到科學的種種面向。使用方便取得數據的工具,有時候會讓「取得數據」的過程太過輕易而缺少科學實驗學習的深刻感受。教師有時候會希望學生去感受守在實驗裝置旁邊,耐心的取得數據的過程,細心的操作器材,以取得較精準的數據。這些情意面的學習,可能會因工具的方便使用而缺乏或弱化。在教學目標中,希望學生學習某一種測量的技術或背後的原理,也會因工具的改變而產生變化。因此,在使用Arduino或其他方便的工具時,在達成方便或加速的目的之下必須要小心使用。原本該有的技能和情意方面的學習會不會被弱化了?如果會的話,教師應該視情況而定。在這個單元,若因運用Arduino工具而削弱的部分,應該在其他單元強化。
另外,使用Arduino進行測量,有一個部分要非常小心的就是往往這些測量的裝置並沒有經過校正,可能會有數據不準的問題。以我的經驗來說,在一般教學的使用上,是綽綽有餘的。如果只是要觀看定性的比較數值,那更是沒有問題。然而,如果要取得在科學研究上精準的數據,或是在測量體溫判斷是否發燒的醫療用途的話,就必須更謹慎的看待數據的精準度了。
Arduino是一個方便有效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達成許多教學目標,也能有效的增進教學的效率。雖然教師剛開始接觸對Arduino不熟悉,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一定可以自己製作一些工具來輔助教學。在我學習Arduino的過程中,領悟到許多以前不甚清楚的測量相關的概念,是非常有價值的學習。在相對便宜的價格和客製化的優點之下,教師一定可以讓探究實驗的教學有更多可能性。
《臺灣化學教育》第三十六期(2020年3月)
目 錄
n 主編的話
u 第三十六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n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廖旭茂】
u 綠色化學: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掀起綠色實驗探索新風潮/廖旭茂〔HTML|PDF〕
u 綠色化學:『灰灰乎』必有餘地/林麗悅、黃柏翔、林祈霈、王盛〔HTML|PDF〕
u 綠色化學:天然環保強力清潔劑/洪鼎惟、李品志、呂柏融〔HTML|PDF〕
u 綠色化學:漂白水–醇類的老化殺手/姚月雲〔HTML|PDF〕
u 綠色化學:多元選修課程與綠色化學小論文設計/周芳妃、詹莉芬、蕭琬莉〔HTML|PDF〕
u 綠色化學:植物色素分離與鑑定/ 洪敬明、徐碩志〔HTML|PDF〕
u 綠色化學:倒「洗」相「螢」–螢光棒毒性降低之研究/劉獻文、許申霖、王翊誠〔HTML|PDF〕
u 綠色化學: 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上)/陳俊佑、劉欣恩〔HTML|PDF〕
u 綠色化學: 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下)/陳俊佑、劉欣恩〔HTML|PDF〕
n 教學教法/化學課程與教學【專欄編輯/鐘建坪】
u 週期表教學的why, what與how/鄭志鵬〔HTML|PDF〕
n 教學教法/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林展立】
u 《烘培咖啡》化學教育桌遊 / 温媺純、陳秀荷〔HTML|PDF〕
n 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專欄編輯/邱美虹】
u 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學術年會暨兩岸同課異構高端論壇—羥基官能團現場教學演示與專家點評心得/劉曉倩 〔HTML|PDF〕
第三十六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自從2019年底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以來,到2020年3月底已累積將近66萬例確診、疫情橫跨五大洲,超過177國/地區,確診中有3萬多例死亡,其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甚鉅(疾管局,2020年3月30日)。冠狀病毒是透過表面突起的棘狀蛋白與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結合後引發嚴重特殊傳染性病毒,傳播力甚強。日前更在冰島發現有患者身上同時存在兩種新冠肺炎病毒,第二種是新冠病毒的變異種,使得社會更加動盪不安。由於疫苗從研發到生產,其安全性和療效皆需要經過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證明有效後,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衛生管理單位的許可後,方能普及使用。因此,在短時間內是無法上市,解決目前疫情快速擴散的狀況。
在疫情尚未穩定且疫苗尚未研發完成之時,世界各國皆一再重申加強個人衛生習慣之重要性,常洗手並使用肥皂、避免以手觸摸臉部、打噴嚏時以手巾處理,若無手巾則用衣袖遮口鼻等。除此之外,社會大眾宜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若需進出公共場所,宜戴口罩。同時使用含75%的酒精消毒,藉此保護自己和家人免於受到感染。
今年是個不平靜的一年,從年初至今,新冠病毒的確診病例人數不斷上升,各級學校都以戒慎的心情嚴陣以待,大學某些課程開始採用遠距教學、大中小學則皆檢測入校的學生額溫以確保所有人的健康安全。在這不平靜的時期,也是展現人們大愛的機會,在波蘭與德國邊界因為要檢測司機駕駛的體溫,蔓延37公里的車隊,使得駕駛人無法順利獲得休息與進食,但卻有一群深具愛心的波蘭人自動自發的在高速公路上提供可以立即食用的餐點,讓長途跋涉等待檢測額溫的司機得以暫為充飢。非常時期看到非常的人性景象,自動自發,令人佩服!期待疫情可以盡早減緩,讀者們平安健康。
本期特別邀請長期投入化學實驗研發的大甲高中廖旭茂老師擔任專題綠色化學的特約主編。綠色化學是個不得不走的一條路,但是願意為綠色化學持續開發教材並落實在學校課程中,則需要有熱誠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的熱血教師。此次,廖老師邀請參加高中職「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的七位參賽得獎的指導老師,分享得獎作品與指導心得,將Know-how分享給本刊讀者。作者群有竹南高中林麗悅老師的『「灰灰乎」必有餘地』讓學生利用回收廢棄的粉筆與粉筆灰,製作對人、環境無害的土壤栽培介質;高雄高工洪鼎惟老師指導李品和呂柏融所作的「天然環保強力清潔劑」;政大附中姚月雲老師指導的「漂白水–醇類的老化殺手」;北一女中周芳妃老師等化學科團隊共同撰寫的「多元選修課程與綠色化學小論文設計」;在無界塾服務的洪敬明老師和中崙高中徐碩志老師撰寫的「植物色素分離與鑑定」;台南一中的劉獻文老師指導的『倒「洗」相「螢」–螢光棒毒性降低之研究』,利用廉價的Arduino結合照度計等感測器,取代螢光光譜儀;台南女中陳俊佑老師指導的「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篇篇精彩創意十足,讀者可以慢慢閱讀,品嘗設計者的巧思。由文章的豐富內容可看出特約主編的用心。
此外,常態性文章包括有鄭志鵬老師的元素卡牌,讓學生得以站在十九世紀化學家的角度去閱讀元素資料,並藉由卡牌了解德培萊納與門得列夫的觀點,學習如何在紊亂的資料嘗試對元素進行分類整理、找出規律性與週期性,此設計曾參加去年(2019年)國際週期表年之教具設計競賽獲獎。温媺純教授和陳秀荷的《烘培咖啡》化學教育桌遊,也是一個寓教於樂的設計,藉由一系列化學變化,如焦糖化反應和梅納反應等,瞭解咖啡豆顏色改變和氣態物質的產生,以及其與能量的關係。彰化高中劉曉倩老師分享參加兩岸化學教學同題異構的經驗,文中對於兩岸教師教學理念與特色做了詳細的說明與比較,可供教師參考。其個人在現場精彩的教學觀課活動,也令大陸教師刮目相看,給予高度肯定與讚賞。
綠色化學: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掀起綠色實驗探索新風潮
廖旭茂
台中市立大甲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很幸運在臺灣師大邱美虹教授的帶領、提攜及引薦下,自2010年開始,有機會參加國際研討會,接觸到國外一些實驗教具的設計高手–如日本東京學藝大學Masahiro Kamata教授的設計。深具巧思、巧手的微型實驗總是吸引著與會者的目光,代表減量、減廢,促進環境永續的概念也在化學教育領域中受到關注。受此股氛圍感召,筆者開始以學校實驗室為基地,與學校工科老師合作,結合木做、機械製造、數位繪圖與雷射切割等跨領域技術,致力開發出獨樹一格,符合綠色化學原則的微型實驗教具,並推廣、應用於實際的實驗教學上;多年下來,已經累積不少創作,其中最受喜愛的是「電化學蝕刻教具」[1], [2],這項教具以乾電池為電源,免去強酸、強鹼等高腐蝕的使用,僅需數滴的食鹽水就可在不鏽鋼等金屬上進行蝕刻;簡單、創新的設計,驚奇的效果總是贏得參與體驗的來賓讚賞。下圖為2019國際周期表年閉幕典禮(IYPT2019 CLOSING CEREMONY)東京展覽會場剪影。
圖1:參觀綠色電化學蝕刻體驗的來賓合照(左圖的左邊為作者)
為鼓勵更多綠色化學教育小尖兵,自從2014年教育部與環保保署共同舉辦第一屆高中職「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3]以來,隨後每兩年一次,分別接續於2016年、2018年各辦理相關活動;以創意為名,鼓勵全國高中時生,利用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材料,發揮想像力,進行實驗改良的研究;以減量、減毒、減廢、物盡為目標,為培育綠色思維、動手做人才,付諸實際行動。
在臺灣化學教育主編邱美虹教授的邀請擔任本期專題主編,本次專題總共邀請到第三屆比賽7位參賽得獎的指導老師,分享得獎作品與指導心得,內容包羅萬象;有國立竹南高中林麗悅老師指導的『「灰灰乎」必有餘地』,學生利用回收廢棄的粉筆與粉筆灰,製作對人、環境無害的土壤栽培介質,取代原有的珍珠岩、硅藻土,此作品因跟生活校園生活連結,並利用學校既有的設備,接地氣的優異表現,榮獲高職組的金牌;有高雄高工的洪鼎惟老師指導的「天然環保強力清潔劑」,學生分別自茶籽粉與檸檬皮中萃取茶皂素與檸檬烯,按不同比例調配出不同配方,並測試立可白、指甲油等汙垢的去汙效果,作品利用天然植物的成分,清除日常生活中的污垢,獲得不少肯定;有政大附中姚月雲老師指導的「漂白水–醇類的老化殺手」,介紹利用漂白水取代高錳酸鉀或二鉻酸鉀重金屬氧化劑的使用,探討醇類的氧化過程,達到減毒、取代的目標。政大附中也是比賽的常勝軍,為綠色化學人才培育付諸行動。
接下來有北一女中周芳妃老師等化學科團隊共同撰寫的「多元選修課程與綠色化學小論文設計」,內容說明北一女中發展綠色化學多元選修課程內容,並引導學生進行綠色化學創意論文的設計過程,並分享得獎的作品的教師指導心得。自99課綱開始,北一女中化學科目光獨到,開風氣之先,由周芳妃老師領軍,大力推動綠色化學教育,培育精英,績效顯著;還有原來服務於臺北市立中崙高級中學,目前在無界塾服務的洪敬明老師撰寫的「植物色素分離與鑑定」,文章除了介紹植物葉綠素與花青素的分離與鑑定外,並分享完整教案,闡述實際教學歷程,是難得的跨科實驗,此實驗在2019年七月在亞洲化學教育年會上發表,得到大會海報獎,在筆者的邀請下撰文分享。
利用Arduino開源的微控制器,撰寫程式,結合各種感測器來調查溫度、照度、濕度、等環境的變化已蔚為風潮,台南一中的劉獻文老師指導的『倒「洗」相「螢」–螢光棒毒性降低之研究』就是利用廉價的Arduino結合照度計等感測器,取代螢光光譜儀,紀錄螢光棒的反應過程,並提出以洗衣粉內添加的增白劑(CBS)螢光棒內的染料成分,達成低毒與可解的目標;近來大量的電子3C產品問世,如鋰電池,ITO導電玻璃的大量使用,使得鋰、鈷、銦等金屬日漸匱乏,台南女中陳俊佑老師指導的「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研發以電化學沉積的方式回收高純度的稀有金屬,取代強酸高腐蝕溶液的使用,有效降低對環境傷害。
每篇文章的方向都不同,各有精采之處,希望可以為有興趣的老師帶來一些啟發與參考。
一般而言,高中的化學實驗室環境都是大同小異,如固定的空間配置、硬體設施,一樣的實驗器具、藥品;雖然教科書有版本問題,但各年級常規的實驗也幾乎是一樣的。從踏入教職,進入學校實驗室的第一天開始,腦海出現一個念頭–「我的天啊,可以不要嗎?」
為什麼燒杯的體積都是固定,有1000毫升、500毫升、250毫升、100毫升、50 毫升,為甚麼就沒有10
毫升;為什麼實驗室加熱只能用酒精燈或本生燈;為什麼一定要用U型管來當鹽橋,塞口的棉花還常常滑進正、負極的燒杯中?為什麼安全吸球好像不怎麼安全?有關於實驗室林林總總的限制,我想有很多老師跟我有同樣的疑問與念頭。
不想被框架綁住,就只能努力改變它;改變燒杯的大小,讓實驗在多孔盤中進行;改變藥品的使用,減少毒化物的使用;加熱的方式,讓實驗過程更安全;改變實驗的器材,取材日常生活的回收,物盡其用。教師基本思維模式的改變–越少量、越綠色,依筆者的經驗,會帶來很多好處,因為所有減量、減廢、減毒、物盡的友善環境的作為,可以帶來給學生更安全的實驗環境,更減少教師在實驗室內手忙腳亂的機會,學生學習的專注度與互動性都會提升。下圖為亞太化學教育研討會報告簡報截圖。
圖2:微型實驗的優點整理圖
「綠色」的風潮已起,衷心期盼「Green maker」可以趁勢揚帆,也期待越來越多老師投入改造自己的實驗室,改良不適切的實驗,讓綠色漫延到台灣校園的每一個角落。Change,2020!
1. 廖旭茂,家庭化學實驗:行動電化學蝕刻。科學研習月刊,2013,卷52,期11,頁16~19。http://blog.ntsec.edu.tw/index.php?tid=531&id=228。
2. 廖旭茂、黃維靜(2014),行動電化學蝕刻──印台和金屬書籤的製作。台灣化學教育期刊,第二期,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2174。
3. 2018年得獎名單,參閱自綠色化學教育網,https://chem.moe.edu.tw/green/AwardsDetail/ef324f3a-7b72-417d-9da8-9e126e67b6ed
綠色化學:『灰灰乎』必有餘地
林麗悅*、黃柏翔、林祈霈、王盛
國立竹南高級中學
n 簡介
本實驗以減少垃圾量、廢物再利用為出發點,學生利用在學校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發揮巧思,在符合綠色化學十二項原則的條件下,將本應丟棄的粉筆及粉筆灰試著做成土壤栽培介質,賦予廢棄粉筆更多的價值。並進一步對成品進行性質分析及植物栽種測試。
n 器材與藥品
一、器材與設備:
名稱 | 數量 | 名稱 | 數量 |
燒杯50mL | 10個 | 坩鍋 | 12個 |
燒杯250mL | 5個 | 濾紙 | 1盒 |
量筒50mL | 1個 | 銅幣(一元硬幣) | 1枚 |
量筒250mL | 2個 | 石墨棒 | 1根 |
錐形瓶 125 mL | 12個 | 鑷子 | 2支 |
滴定管 | 1支 | 乾燥皿 | 1個 |
槓鈴片 | 1組 | 錶玻璃 | 4片 |
玻棒 | 5根 | 寶特瓶 | 5瓶 |
碼表 | 1個 | 高溫爐 | 一台 |
球磨機 | 一台 | 烘箱 | 一台 |
pH計 | 一台 | 天秤 | 一台 |
黃金葛 | 60株 |
二、藥品:
聚丙烯酸鈉(Sodium polyacrylate 或 acrylic sodium salt polymer,簡稱ASAP)1瓶、粉筆灰500g、矽砂1000g、水耕肥料(品牌:花寶一號)1盒、土壤(名稱:有機質栽培介質)1500 g
n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 土壤輔助栽培介質的製作:
1. 粉筆灰混ASAP
(1) 粗秤1公克ASAP,取13mL去離子水,放入燒杯攪拌至膠狀。
(2) 粗秤8公克粉筆灰與40克矽砂加入燒杯混合均勻。
(3) 將試樣放入塑膠袋,用擠花方式,將試樣擠成球形至表玻璃上。
(4) 將成品放置烘箱以100℃ 烘乾。下圖為三者的混合物。
圖1:粉筆灰混ASAP加矽砂混合
2. 粉筆灰混陶土(1:1、2:1、3:1)
(1) 粗秤陶土15克,共秤取三份。
(2) 分別粗秤粉筆灰15克(1:1)、30克(1:2)、45克(1:3),加入陶土中。
(3) 加入適量的水將陶土與粉筆灰混合均勻後搓至球形(圖2左)。
(4) 放置陰影處陰乾4~7天。
(5) 於高溫爐中分別進行無氧與有氧燒製(圖2右),條件如下:以每1小時上升100℃的速率加熱上去,燒至500℃,以每1小時200℃,燒至800℃,最後恆溫30分鐘後再開始自然降溫。
圖2:圖左為陶土加粉筆灰(1:1),圖右為高溫爐無氧燒製
二、 成品的性能測試:
1. 透水性測試
(1) 將寶特瓶對半剪開,取上半部,將瓶蓋取下改用濾紙包住開口。
(2) 對照組加入200mL土壤。
(3) 實驗組加入180mL土壤、20 mL陶土成品混勻。
(4) 另外一組粉筆灰混ASAP放在土壤的表層上。
(5) 將濾紙置於上方。
(6) 將寶特瓶的上半部倒放置於下半部。
(7) 利用滴定管控制流速以每秒3滴速率(0.15mL/s),持續加入100mL的水,記錄水開始滴出至下半部的時間及總時間。
(8) 滴完後若水60秒內不再流出,紀錄流出的水重。
圖3:為透水性的實驗測試
2. 保水率測試
(1) 取不同成分(比例)的成品各三顆,精秤重量,分別放入50mL燒杯裡,貼上標籤,進行三重複。
(2) 放入烘箱,烘至恆重後放入乾燥皿待冷卻。
(3) 加入20 mL去離子水,放置24小時後(精秤),記錄總重量差。
(4) 計算保水率。下圖為保水率測試。
圖4:保水率測試過程
3. 抗壓性測試
(1) 取不同成分(比例)的成品各4顆,放在木板的四個角下。
(2) 逐一輕放5kg、10kg、15kg、20kg、25kg的槓鈴片及水。
(3) 紀錄成品碎裂時的槓鈴片重量。
(4) 重複步驟1~3測試其他成品(比例)。
圖5:抗壓性測試
4. 水中耐久度測試
(1) 取不同成分(比例)的成品放置於50mL的燒杯。
(2) 加45mL的去離子水。
(3) 持續觀察記錄三星期。
圖6:水中耐久度測試,左圖為第一周,右圖為第二周
3. 相對硬度測試
(1) 利用莫氏硬度試驗。
(2) 用銅幣(莫氏硬度3)、指甲(莫氏硬度2.5)、皮膚(莫氏硬度1.5)、石墨(莫氏硬度1)來進行測試。
(3) 確認成品硬度範圍,再用不同成分(比例)的成品互相刻劃,比較各自的硬度大小。下圖為硬度測試。
圖7:硬度測試過程
三、 水耕植物的配置與性質測試及觀察
1. 水耕植物的配置
(1) 粗秤一公克的水耕肥料,溶於1000 mL的水中,配成水耕用水。
(2) 錐形瓶內倒入90 mL的水耕用水,再加入無氧2:1的成品10 g,為第一組。
(3) 錐形瓶內倒入90 mL的水耕用水,再加入ASAP的成品10 g,為第二組(圖十五)。
(4) 錐形瓶內倒入100 mL的水耕用水,為第三組(對照組)。
(5) 每一組放入4~5株(8~9 g)的黃金葛(圖8)。
(6) 重複步驟1~ 4三次,共四重複的實驗測試。
圖8:水耕植物配置
2. pH値的檢測
(1) pH計開機暖機15分鐘。
(2) 以pH=7與pH=10的緩衝液校定(圖9左)。
(3) 將pH計放入含有植物的錐形瓶,等待pH值穩定後記錄(圖9右)。
(4) 重複步驟1~3測試其他成品(比例)。
圖9:pH值的量測過程
n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透水性測試
由透水性實驗的結果(圖10)發現,本研究所製造的土壤輔助栽培介質可有效提升透水性。其中以無氧比例中2:1效果最佳。
圖10:透水性結果
二、保水率測試
由保水率實驗結果(圖11)發現,保水率最好的成品為ASAP,可達到高達130%的水分,超越了土壤本身。
圖11:保水率結果
三、抗壓性測試
由抗壓性實驗結果(圖12)發現有氧的成品以2:1的比例抗壓性最佳。
圖12:抗壓性結果
四、水中耐久度測試
觀察水中耐久度測試結果表(表一),ASAP在水中容易因軟化而分解,但粉筆灰混陶土則可保持原有的型態及硬度。測試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一:水中耐久度測試結果表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無氧1:1
水面上有少量白灰
水面上白灰變多依然是硬的
沒有明顯改變
無氧2:1
水面上有少量白灰
水面上白灰變多依然是硬的
沒有明顯改變
無氧3:1
水面上有少量白灰
水面上白灰變多依然是硬的
沒有明顯改變
ASAP
已有大量的沙子掉落
已經沒有掉落但已軟化
沒有明顯改變
有氧1:1
水面上有少量白灰
水面上白灰變多依然是硬的
沒有明顯改變
有氧2:1
水面上有少量白灰
水面上白灰變多依然是硬的
沒有明顯改變
有氧3:1
水面上有少量白灰
水面上白灰變多依然是硬的
沒有明顯改變
五、相對硬度測試
利用莫氏硬度測試,所有成品皆小於石墨棒,於是將成品互相磨損,測試相對硬度,硬度的大小順序為無氧2:1>有氧2:1>無氧3:1>有氧3:1>無氧1:1>有氧1:1>ASAP。(表二)
表二:莫氏硬度的測試結果表
指甲(莫氏硬度2.5)
皮膚(莫氏硬度1.5)
石墨(莫氏硬度1)
無氧1:1
無氧1:1受損
無氧1:1受損
互相受損
無氧2:1
無氧2:1受損
無氧2:1受損
互相受損
無氧3:1
無氧3:1受損
無氧3:1受損
互相受損
ASAP
ASAP受損
ASAP受損
ASAP受損
有氧1:1
有氧1:1受損
有氧1:1受損
互相受損
有氧2:1
有氧2:1受損
有氧2:1受損
互相受損
有氧3:1
有氧3:1受損
有氧3:1受損
互相受損
六、水耕植物重量變化,如下圖所示。進行四週水耕測試,觀察對照組後發現隨著時間變化ASAP的介質測試會使pH值慢慢升高。而粉筆灰混陶土組的pH值先達到一定的值後會慢慢下降至穩定。
圖13:水耕植物重量變化
七、水質pH值變化,如下圖所示。由於pH值較高導致植物的生長環境不佳,使其重量減輕。
圖14:水耕植物pH值變化
八、粉筆灰中最佳比例的無氧粉筆灰1:2與粉筆灰混ASAP,在水耕植物的鹼度檢測與重量觀察的實驗中表現較差,可推測出在水中浸泡會使成品中的碳酸鈣溶於水中使其培養液成鹼性,未來我們會調整其在水中的比例,讓水中的鹼度不會太高。
九、粉筆灰混ASAP的抗壓性及相對硬度的結果都為成品中最低,若將其放入土壤中容易磨損,所以我們打算將ASAP的成品在園藝中使用時,放在土壤表層使用,較不易因磨損而失去效力。
十、本實驗的產品,可在土壤中自然分解,且所使用的成分對人體、環境無毒無害,比起原始的土壤栽培介質(珍珠岩、硅藻土),使用的原料原本是廢棄物的粉筆灰,若是在小規模測試良好後,有機會可以持續生產。
十一、本次實驗符合以下綠色化學原則:
1、 防止廢棄物。
2、 避免衍生物。
3、 用後可降解。
4、 安全且無毒。
5、 降低輔助材料。
6、 避免意外事故。
n 參加心得:
直到參賽結束後,才有空回想及沉澱這段期間的感想。我想可以分成兩個部份和大家分享:
一、教師的角色:指導者、陪伴者
指導者:大多時候的角色。適時給予建議,讓他們各組都能完成專題(專題製作是化工科的必修課程)。但困難之處是每組的狀況、能力都不一樣,需要的協助也會不同,這時候真的需要視各組的能力去要求他們。這樣一來,每組學生都能完成屬於他們自己的專題,老師也不會壓力過大。
陪伴者:有時候學生需要更多的時間消化,我們能做的就是等待和陪伴。撐過這段時間,可能就會有驚豔的感覺!
二、學生的成長
對化工科學生來說,專題製作課程可以說是對其過去這段時間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作總體檢,也是從被動學習轉成主動學習的一門課。舉凡蒐集資料、確定主題與實驗方法、整理實驗數據、撰寫報告、上台演示,都必須自己練習做決定。從一開始的生疏、不成熟的作品,進而能做出圖文並茂的投影片,上台報告頭頭是道不怯場,到後來學生充滿自信、富有成就感,這些成長會讓人覺得辛苦是值得的。
真的非常感謝教育部和工研院辦理綠色化學創意競賽,不僅讓大家對綠色化學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提供學生發表的舞台,讓他們可以有機會接受更多的挑戰。
n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l 使用高溫爐,要注意安全。
l 實驗過程沒有產生有機物和重金屬廢液。
n 參考文獻
1. 蔡尚光(2013)。水耕栽培的魅力:從基礎知識到全盤性的瞭解。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2. 張仲民(2008)。普通土壤學。臺北市:茂昌出版社。
3. 黃春翔(2007)。具保水性顆粒介質之燒製與物理性質。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4. 楊昆憲(1996)。不同粒徑與保水性顆粒介質之物理性質。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
5. 謝榮忠(2009)。化工裝置II:固體的性質。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 楊永華‧謝幸娟。(2007)。普通化學實驗Ⅰ:硬水檢測與軟化作用。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 CAS數據庫列表-聚丙烯酸钠。2013年3月12日。取自
https://www.chemicaLbook.com/ChemicaLProductProperty_CN_CB9741267.htm#%E8%81%9A%E4%B8%99%E7%83%AF%E9%85%B8%E9%92%A0%E8%AF%95%E5%89%82%E7%BA%A7%E4%BB%B7%E6%A0%BCchemicaLbook
綠色化學:天然環保強力清潔劑
洪鼎惟*、李品志、呂柏融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工科
n 簡介
生活周遭參雜著許多既擾人又頑固的汙垢,但目前市面上許多強效的清潔劑,常使用過多的人工化學成分以達到快速的去汙效果,這些清潔劑在使用之後可能對於地球環境有傷害,因此本組研究重點在於如何能夠製造一款對環境友善及對人體無害,並能有效清除污垢的清潔劑。在研發的過程中,更希望利用人類使用後的廢棄物來製造清潔劑,達到綠色化學再生、物盡與低毒的功效。
在普通化學第七章水的單元中,我們發現台灣的水質大多為硬水,業者為了使民眾在清洗時有大量的泡沫,增加了許多人工的化學物質,但卻也製造了更多的環境問題;在普通化學第十八章有機化學中,我們認識了需多的有機化合物及其作用,因此我們希望可以將所學的有機化學知識應用於實驗探究過程,並使用分析化學第六章的定量分析中所教的pH計與基礎化工第三章的液體的性質中所學的表面張力測定儀進行我們的實驗。
本次實驗研究目的:製造成分天然、無人工化學添加、清潔、抗菌雙效合一、環保無毒不傷手的清潔劑
n 器材與藥品
一、器材:
設備、器材名稱 | 規格 | 數量 |
高效能微波萃取機 | 1台 | |
杜努強表面張力計 | 1台 | |
抽氣過濾裝置 | 1組 | |
精秤天平 | 1台 | |
pH計 | 1台 | |
燒杯 | 500 mL | 3個 |
燒杯 | 250 mL | 10個 |
燒杯 | 150 mL | 10個 |
玻棒 | 數支 |
二、藥品:
藥品名稱 | 規格 | 數量 |
茶籽粉 | 500 克 | |
酒精 | 75% | 500 mL |
榨過汁的檸檬 | 約2公斤 |
n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配製茶籽酒精溶液
利用精秤天平秤取3.00g茶籽粉 (如圖1所示),再將茶籽粉溶於75%酒精,並稀釋至90 mL(如圖2所示),利用抽氣過濾法 (如圖3所示),將未溶解的茶籽粉過濾,其濾液為本實驗所使用的茶籽酒精(如圖4所示)。
圖1 秤取3.00克茶籽粉 圖2 茶籽粉溶解於酒精
圖3 進行抽氣過濾 圖4 茶籽酒精
二、萃取檸檬精油
先取榨過汁的檸檬約500克,剪成約2×2公分大小,放入萃取瓶(如圖5所示),利用高效能微波萃取機(如圖6所示),進行萃取,時程約45分鐘後可得10 mL的檸檬精油(如圖7所示)與50 mL的檸檬露,本實驗僅使用檸檬精油,捨棄檸檬露。
圖5 將檸檬皮切成小塊
圖6 高效能微波萃取機
圖7 檸檬精油
三、調配適當比例
我們將製得的茶籽酒精與檸檬精油調製成不同茶籽酒精與檸檬精油比例(如圖8所示),整理如表3所示,其中A為純茶籽酒精,B為純檸檬精油。
表3 不同比例的樣品成分
編號 | A | B | 1 | 2 | 3 | 4 | 5 |
茶籽酒精 | 5 mL | 0 mL | 5 mL | 5 mL | 5 mL | 5 mL | 5 mL |
檸檬精油 | 0 mL | 5 mL | 5 mL | 10 mL | 15 mL | 20 mL | 25 mL |
圖8 不同比例清潔劑
五、清潔劑性質檢測
除了去汙能力實測之外,我們認為清潔劑應該具有與膚質接近的pH值,如此才可使我們在使用上無後顧之憂,因此我們利用pH計(如圖10所示)量測不同比例的清潔劑。
此外,清潔物體也與表面張力有關,ㄧ般而言,表面張力愈小,清潔劑的攤平性、滲透性及濕潤性愈好,因此清潔的效果也愈好,因此我們利用基礎化工所學的表面張力測試方法,以杜努強表面張力計 (如圖11所示)測定自製清潔劑及水的表面張力。
圖10 pH計 圖11 杜努強表面張力計
四、測試不同比例清潔劑對不同汙垢的清潔能力
將配製好不同比例的清潔劑,分別對於以下常見的汙垢進行清潔能力測試。測試方法為先以純茶籽粉酒精(A)進行測試,再依序以1→2→3→4→5→B進行測試,當汙垢完全清除乾淨後,就不再進行後續清潔劑的測試,本研究測試的汙垢如下:
六、產品設計與包裝
除了產品的實際用途之外,本產品也針對各種不同汙垢的處理方式,進行商品的設計與包裝,希望可以設計出適合各種汙垢的產品設計。
n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不同比例清潔劑對不同汙垢的清潔能力
針對七種不同的汙垢,每種汙垢皆使用我們自製的七種不同比例清潔劑進行測試,其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電梯門上的汙垢:此汙垢主要是黏膠所導致,在清潔前明顯門上有不規則的殘膠痕跡,經由七種不同比例清潔劑測試後,第四種的清潔劑 (5 mL茶籽酒精+20 mL檸檬精油)的效果最好,如圖12所示:
圖12 電梯門上殘膠清潔前後比較圖
(二) 塑膠桌面上的立可白汙垢:桌面上塗滿不雅的立可白,是學生在學校遇到最困擾的課題之一,桌上常有立可白卻無法去除。經由七種不同比例清潔劑測試後,第1種的清潔劑 (5 mL茶籽酒精+5 mL檸檬精油)的效果最好,如圖13所示:
圖13塑膠桌面上立可白清潔前後比較圖
(三) 塑膠桌面上的奇異筆:桌面上除了立可白之外,也容易出現奇異筆所寫的不雅字句,而坊間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輕易清除奇異筆。經由七種不同比例清潔劑測試後,第1種的清潔劑 (5 mL茶籽酒精+5 mL檸檬精油)的效果最好,如圖14所示:
圖14塑膠桌面上的奇異筆清潔前後比較圖
(四) 咖啡垢或茶垢:當使用馬克杯喝咖啡或茶,長久下來,馬克杯常會積有咖啡垢或茶垢。最惱人的是這些汙垢很難直接清洗,清潔效果也欠佳,但是使用本產品僅需滴入數滴清潔劑,放置數分鐘後,再以清水直接清洗,即可將咖啡垢或茶垢清除乾淨。經由七種不同比例清潔劑測試後,第1種的清潔劑 (5 mL茶籽酒精+5 mL檸檬精油)的效果最好,如圖15所示:
圖15馬克杯底的咖啡垢清潔前後比較圖
(五) 浴室的汙垢(橡膠材質):大掃除時,最令人困擾的髒汙就是浴室橡膠材質上常沾有很多的髒汙,卻又無法單純用水沖洗乾淨,常需使用強效的清潔劑,但這些強效的清潔劑一但碰到身體,總會使皮膚感到不舒服,經由七種不同比例清潔劑測試後,第5種的清潔劑 (5 mL茶籽酒精+25 mL檸檬精油)的效果最好,且經實際測試後,接觸自製的清潔劑並不會對人體的皮膚感到不適,實驗結果如圖16所示:
圖16浴室的汙垢(橡膠材質)清潔前後比較圖
(六) 指甲油:指甲油雖然不是汙垢,且在市面上,去光水已經是卸除指甲油的產品,但經查過資料後發現,去光水包含許多有機溶劑,主要成分是丙酮,丙酮對人體有害。因此我們希望可以使用自製清潔劑來取代去光水,經由七種不同比例清潔劑測試後,第2種的清潔劑 (5 mL茶籽酒精+10 mL檸檬精油)的效果最好(如圖17所示):
圖17指甲油清潔前後比較圖
(七) 汽機車油漬:在停車場常見的汙垢就是汽機車的油漬,這些油漬除了破壞美觀之外,最大的隱憂是這些油漬容易使人滑倒,特別是老人家萬一因此摔倒,所造成的後遺症更是令人困擾,因此我們希望可以使用本產品來去除汽機車油漬,經由七種不同比例清潔劑測試後,第五種的清潔劑 (5 mL茶籽酒精+25 mL檸檬精油)的效果最好,如圖18所示:
圖18汽機車油漬清潔前後比較圖
(八) 綜合比較:我們將七種不同汙垢的最佳化條件整理如下表4,可以發現不同種的汙垢均有合適的自製清潔劑。
表4本產品最佳比例綜合比較
編號 | A | B | 1 | 2 | 3 | 4 | 5 |
電梯門上的汙垢 | ✓ | ||||||
塑膠桌面上的立可白 | ✓ | ||||||
塑膠桌面上的奇異筆 | ✓ | ||||||
咖啡垢或茶垢 | ✓ | ||||||
浴室的汙垢 | ✓ | ||||||
指甲油 | ✓ | ||||||
汽機車油漬 | ✓ |
二、不同比例清潔劑pH值比較
由實驗結果可以發現,單純的檸檬精油pH值偏低,因此若單獨使用檸檬精油對於皮膚的傷害較大,而茶籽酒精的pH值很接近中性,當兩者以適當的比例混和時,pH值介於4.64~6.05之間,所得趨勢與預期相符,檸檬精油含量愈高的pH值愈低,但多在人體膚質的接受範圍,因此在使用上的限制較少,不需要特別使用手套做為防護。
正常皮膚表面的pH值約為5.0~7.0之間,屬於偏弱酸的情況,因此本產品的清潔劑若能介於這個範圍之間,將不會傷害皮膚也不容易產生刺激感。在室溫下,各種清潔劑測試其pH值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清潔劑的pH值
編號 | A | B | 1 | 2 | 3 | 4 | 5 |
pH值 | 6.70 | 4.19 | 6.05 | 5.67 | 5.52 | 4.86 | 4.64 |
三、不同比例清潔劑表面張力比較
純水的表面張力為69 dyne/cm,而我們自製的七種清潔劑的表面張力都介於25~30 dyne/cm之間,與水相較均有明顯的下降,也顯示出自製的清潔劑具有良好的清潔效果。
本組利用杜努強表面張力計量測自製的清潔劑,表面張力愈小的清潔劑其清潔效果愈好。除了實測之外,利用儀器量測表面張力亦可證實自製清潔劑的功效。在室溫下,經由杜努強表面張力計量測結果如表6所示:
表6不同清潔劑的表面張力
編號 | A | B | 1 | 2 | 3 | 4 | 5 | 純水 |
表面張力 (dyne/cm) | 25.0 | 30.0 | 27.0 | 29.5 | 29.0 | 26.5 | 29.0 | 69.0 |
四、不同比例清潔劑對不同汙垢的清潔能力
茶籽粉是由油茶樹或一般茶樹的種子製成,是一種天然草本洗劑,富含茶皂素(15~18%的茶皂素),其去油污能力非常強,通常可用來清洗蔬菜也可清洗身體,具有好沖洗並且對手部不傷害的優點。
檸檬皮中富含檸烯,其結構如圖19所示,檸烯用以做為清潔用品中之有機溶劑,以取代礦物油,或做為天然的芳香、抗菌劑、驅蟲劑使用。一般的檸檬精油是用有機溶劑萃取檸檬皮的精油,但過程中使用有機溶劑,所以會產生有機溶劑殘留的疑慮。本組利用高效能微波萃取機萃取的精油,不添加任何的溶劑,甚至連水都不需要,因此所得的精油純度高且不含任何有機溶劑,兼具實用及環保之功效。
圖19 檸烯結構式
由實驗結果可以發現,最容易的汙垢,例如:立可白、奇異筆及咖啡垢,都是以第一種的效果最佳;較難清除的汙垢,例如:浴室的汙垢及汽機車油漬則是以第五種的效果最好。由此可知,檸檬精油的含量愈多,愈能有效清除難解的髒污,但總結一般家庭常見的汙垢,都能在本研究自製的清潔劑中完全被消除。
n 參加心得
很榮幸可以參與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從思考題目到實際進行實驗,這過程中花了很多的時間、汗水,也讓我們能夠體會到研究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過程中無數次的失敗及再嘗試。當然過程中也得感謝我們的指導老師及科裡每位師長的協助,讓我們的成果在最後得以展現。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廢棄的果皮製造出可以具有強效清潔效果的清潔劑,這樣的想法也是以前在課本上沒有學到的,以前總是覺得果皮是個很麻煩的垃圾,沒想到經過適當的處理竟然可以變成這麼好的清潔劑。此外,我們的研究成果也符合綠色化學十二原則,我們使用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幾乎沒有影響的果皮及茶籽粉;利用高效能微波萃取機使我們得到精油萃取液不須添加額外的有機溶劑,也因此在使用後也不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也希望藉由我們的研究能會地球更盡一份心力!
n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一、注意清潔劑的使用對象,請勿使用濃度高的來清潔肌膚或是較脆弱的表面。
二、調配的濃度高可使用鹼性溶液酸鹼中和至中性再倒掉。
n 參考文獻
1. 蔡永昌(2010)。普通化學I、II。新北市:台科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 蔡永昌(2015)。基礎化工I。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 謝澤民 (2011)。普通化學實驗 I。新北市:台科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 蔡榮哲(2005)。柑橘類果皮加工利用。台灣柑橘產業發展研討會專刊,249-25
5. 陳秀容 (2007)。從頭洗到腳,茶籽粉妙用一級棒。女性電子報,第233期。
綠色化學:漂白水–醇類的老化殺手
姚月雲
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簡介
化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化學三大反應分別為沉澱、酸鹼中和及氧化還原反應,高中化學實驗課程進行時,需要使用大量的藥品與器材,在108新課綱課程中融入綠色化學十二原則,分別為:防廢、物盡、低毒、保安、降輔、節能、再生、簡潔、催化、可解、監測、思危。在教學上,筆者嘗試從跨班選修、課堂趣味實驗中,先著手將高中化學實驗朝減量、減廢、低毒等多項原則努力,並帶領學生參加105、107年度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其中三件作品榮獲佳作、銀牌及銅牌的肯定,分別為「銀銀一水,在紙一方」是一個減廢、降低成本的教案,「漂白水–醇類的老化殺手」,是一個減毒、替代品的教案,最後一個作品「停止滴定的每一瞬間」則是微量實驗設計、並符合探究與實作的教案精神,本文以「漂白水–醇類的老化殺手」做介紹。
高三化學實驗「醇類的氧化」中所使用的氧化劑為過錳酸鉀與二鉻酸鉀溶液,還原後會產生重金屬離子。尤其是二鉻酸類的溶液為管制藥品且反應過程中會生成三價鉻離子重金屬,故讓我們想試著從高中常見的氧化劑中尋找氧化力強度與過錳酸根和二鉻酸根相近,卻不會造成重金屬汙染的氧化劑。因此我們挑選了次氯酸根(此實驗中次氯酸根來源為市售漂白水),來進行醇類的氧化。考慮到甲醛、乙醛具有毒性,因此我們利用丙醇氧化成丙醛,接著再以多侖試液來檢驗是否成功氧化。
3CH₃CH₂CH₂OH + Cr₂O₇²⁻ + 8H⁺ à3CH₃CH₂CHO + Cr³⁺ + 7H₂O —-式1 (課本)
CH₃CH₂CH₂OH + ClO⁻ à CH₃CH₂CHO + Cl⁻ + H₂O —-式2(改良)
原實驗設計有蒸餾操作操作,增加操作複雜度及實驗時間,且配合課堂時間有限,常因蒸餾出來的醛類化合物質量不足而影響實驗準確度,所以我們想以其他實驗裝置取代蒸餾步驟。
除了確認以次氯酸根為氧化劑的方法是否可行性,我們試著將反應的量嘗試做定量,希望能找出這個方法的最佳反應比例,減少藥品的浪費。
n 目的
一、確認漂白水能將正丙醇氧化為丙醛
二、設計實驗時間可在50分鐘(一節課)內完成
三、測出1毫升正丙醇與市售漂白水最適合的反應比例
n 器材與藥品
表1:實驗所需的器材與藥品如下列所示:
器材
|
||||
500
|
2個
|
滴管
|
8支
|
|
100
|
1個
|
碼表
|
1個
|
|
25
|
1個
|
封口膜
|
適量
|
|
10
|
5個
|
鋁箔紙
|
適量
|
|
試管
|
25支
|
冰塊
|
適量
|
|
試管架
|
1座
|
加熱器
|
2台
|
|
藥品
|
||||
0.6
|
10
|
1
|
20
|
|
15
|
25
|
正丙醇
|
12
|
|
2.5
|
10
|
市售漂白水
|
10
|
|
1
|
10
|
|
|
|
n 研究方法與步驟
1. 取4支試管,分別標示為1至4,各加入正丙醇3 mL、市售漂白水6滴、1 M硫酸2滴,各試管各別以塑膠膜封口,以防止反應過程中,氧化後的產物醛類化合物被蒸發逸出,反應條件如下表:
表2:室溫25 oC下的反應條件
試管編號
|
反應溫度
|
時間(分鐘)
|
1
|
冰水浴
|
30
|
2
|
室溫
|
30
|
3
|
冰水浴
|
40
|
4
|
室溫
|
40
|
2. 待反應完全後,四支試管分別加入2.5 M氫氧化鈉溶液10 mL及多侖試劑,並放置熱水浴,觀察並記錄實驗結果。相關實驗操作繪製圖示如下圖1。
二、設計實驗時間可在50分鐘(一節課)內完成,並達成減量效果
1. 取10支試管,分別標示為5a、5b…,各加入正丙醇1 mL、市售漂白水2滴、1 M硫酸1滴,各試管各別以塑膠膜封口,以防止反應過程中,氧化後的產物醛類化合物被蒸發逸出,反應條件如下表:
表3:反應條件如下表所示:室溫約25oC |
||
|
反應溫度
|
時間(分鐘)
|
5-a*
|
冰水浴
|
10
|
5-b**
|
室溫
|
10
|
6-a
|
冰水浴
|
20
|
6-b
|
室溫
|
20
|
7-a
|
冰水浴
|
30
|
7-b
|
室溫
|
30
|
8-a
|
冰水浴
|
40
|
8-b
|
室溫
|
40
|
9-a
|
冰水浴
|
50
|
9-b
|
室溫
|
50
|
*a表示冰水浴溫度,**b表示是室溫溫度 |
2. 待反應完全後,四支試管分別加入2.5 M氫氧化鈉溶液10 mL及多侖試劑,並放置於熱水浴觀察並記錄實驗結果。
三、測出1毫升正丙醇與市售漂白水最適合的反應比例
1. 取數支試管,各加入正丙醇1 mL、市售漂白水(數滴到5 mL、1 M硫酸1滴,各試管各別以塑膠膜封口,以防止反應過程中,氧化後的產物醛類化合物被蒸發逸出,反應條件也為分為先冰水浴或室溫。
2. 待反應完全後,四支試管分別加入2.5 M氫氧化鈉溶液10 mL及多侖試劑,並放置於熱水浴觀察並記錄實驗結果。
n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確認漂白水能將正丙醇氧化為丙醛: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4:漂白水與正丙醇反應結果
試管編號
|
1
|
2
|
3
|
4
|
實驗照片
|
|
|
|
|
結果與比較
|
有銀鏡
|
有銀鏡
比1號試管平均
|
有銀鏡
有斑駁的現象
|
有銀鏡
比3號試管平均
|
由實驗結果可得兩個結論:
1. 漂白水可取代過錳酸鉀或二鉻酸鉀,成功氧化正丙醇,並得到足量的丙醛。
2. 由於次氯酸根的氧化力大於過錳酸根及二鉻酸根,所以我們想利用冰水浴降低反應速率,並以室溫反應溫度做比較,但實驗結果顯示未如預測,室溫組的實驗結果較為理想。我們推測為市售漂白水濃度較低,所以反應速率較慢。
二、設計實驗時間可在50分鐘(一節課)內完成,並達成減量效果,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5:減量實驗結果
試管編號
|
5-a
|
5-b
|
6-a
|
6-b
|
||
實驗照片
|
|
|
|
|
||
結果與比較
|
有很薄銀鏡,
底部有黑色沉澱
|
有很薄銀鏡,
範圍較小
底部有黑色沉澱
|
銀鏡極少且大範圍破損不均勻,底部有黑色沉澱
|
銀鏡極少且大範圍破損不均勻,底部有黑色沉澱
|
||
試管編號
|
7-a
|
7-b
|
8-a
|
8-b
|
||
實驗照片
|
|
|
|
|
||
結果與比較
|
銀鏡與5號試管類似但比較厚一些,比6號試管均勻但有小範圍破損,底部有黑色沉澱
|
銀鏡更均勻但還是有小範圍破,底部有黑色沉澱
|
與7b試管相同
|
|||
試管編號
|
9-a
|
9-b
|
|
|
||
實驗照片
|
|
|
|
|||
結果與比較
|
銀鏡為10支試管中最厚且最均勻,底部有黑色沉澱
|
|
|
|||
由實驗結果可得兩個結論:
1. 試管編號5-a、5-b的實驗結果就都可得到足夠的丙醛進行銀鏡反應,如此一來,反應時間只需室溫10分鐘,可取代教科書的實驗設計之蒸餾裝置,達到裝置簡單、縮短時間及化學藥品減量的效果。
2. 反應時間增加,得到的銀鏡反應產物較「厚」,甚至有黑色沉澱,以定性實驗觀察目的,無須提供過多的反應時間。
三、測出1毫升正丙醇與市售漂白水最適合的反應比例,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6:最適合比例實驗結果
漂白水體積
|
5毫升
|
3毫升
|
1毫升
|
0.5毫升
|
實驗照片
|
|
|
|
|
結果與比較
|
銀黑色塊狀物
懸浮
|
銀黑色塊狀物
懸浮
|
白色沉澱
|
淡黃色
|
漂白水體積
|
10滴
|
8滴
|
5滴(a)組
|
5滴(b)組
|
實驗照片
|
|
|
|
|
結果與比較
|
黃綠色沉澱
|
綠色沉澱
|
沒銀鏡,只有黃綠色沉澱物
|
有銀鏡
|
漂白水體積
|
4滴(a組)
|
3滴(a組)
|
2滴(a組)
|
4滴時,不論a組或b組,皆有銀鏡反應。平均後實驗三為最佳結果,為加入3到4滴的漂白水。
|
實驗照片
|
|
|
|
|
結果與比較
|
有銀鏡
|
有銀鏡
|
有銀鏡
|
由實驗結果可得結論:當1毫升正丙醇加入3到4滴的漂白水時,可經由多侖試劑觀察到清楚的銀鏡反應,實驗反應性效果最好。
n 討論與結論
一、本研究設計與傳統實驗兩者在使用化學藥品及教學比較如下表:
|
本研究設計之教案
|
傳統教科書教案
|
氧化劑
|
漂白水(次氯酸根)
|
過錳酸鉀、二鉻酸鉀
|
氧化產物
|
氯離子
|
錳離子、鉻離子
|
實驗裝置
|
無蒸餾裝置
|
有蒸餾裝置
|
實驗時間
|
可於一節課時間內可完成
|
實驗操作時間長,難於一節課時間內完成
|
優點
|
1.不會排放重金屬金屬離子
2.步驟簡單
|
氧化反應進行時,易於觀察到氧化劑與重金屬離子的顏色變化
|
缺點
|
1.氧化反應無顏色變化
2.不易觀察到氧化劑與重金屬離子的顏色變化
|
1.有重金屬排放
2.實驗複雜較高
|
二、從上述實驗中我們可發現,當過錳酸根或二鉻酸根被替換成漂白水(內含次氯酸根)時,其因氧化能力的高低,故可成功取代原實驗的設計方法,並且符合以下Paul Anastas和John C Warner提出的符合綠色化學原則:
1. 使用更安全的溶劑和反應條件。
2. 提高能源效率。
3. 全程分析並防止污染。
4. 使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n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l 實驗後,反應所產生的廢棄物,依規定回收處理。
n 參考文獻
1. McMurry著;方松傳、方偉平、王健行、洪培元、陳連輝、陳銘田、劉世琳譯。有機化學(全)。台北市:高立圖書,民84年。
2. Solomons著;廖彥智、蔣嘉渝、陳永芳、彭立祥、周秀玉、何姣青、疏偉傑編譯。有機化學(下)。台北市:高立圖書,民89年。
3. 馮松林編著。化學實驗總匯,實驗14;酸鹼滴定。臺中市:詮達文教,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