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MS-Excel學習滴定曲線的原理
游文綺、胡景瀚*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傳統上,酸鹼滴定著重於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學習操作技巧以及定量分析未知酸(鹼)的濃度,對於酸鹼滴定曲線意義的理解缺乏親自動手學習,特別在生成滴定曲線、決定當量點和半當量點、選擇合適指示劑的方面。通常,學生對這些原理和概念的學習是透過教師在實驗之前以講述方式來完成,這種學習顯得抽象化而不形象化。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科學領域課程綱要」的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中提到有關酸鹼滴定有如下描述:課程名稱:化學反應與平衡一;主題:物質的反應、平衡及製造(J);次主題:酸鹼反應(Jd);學習內容(加深加廣選修):CJd-Va-6 酸鹼滴定原理與定量分析;學習內容說明:6-1 酸鹼滴定之原理、計算及滴定曲線之意義,6-2 實驗:酸鹼滴定(教育部,2018)。明顯地,新課綱有提到修習自然科學的高中學生需要動手做酸鹼滴定的定量分析實驗,並且需要學會酸鹼滴定的原理、計算及滴定曲線的意義。
為了呼應新課綱對高中學生學習的酸鹼滴定的要求,本文作者以MS-Excel開發一份互動式酸鹼滴定曲線模擬器(附錄一),學生可在家中自我學習或在學校透過教師引導和從旁協助來完成學習。透過這份滴定曲線模擬器,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由調整實驗參數,就可立即觀察到滴定曲線的變化,並且學習到解酸鹼滴定的原理、計算及滴定曲線的意義。
酸鹼滴定是將已知濃度的酸或鹼滴入定量體積的待測鹼或酸溶液中,待反應達終點(指示劑變色)後,利用滴定液的體積,就可以推算待測溶液的濃度。在滴定過程中,以滴定液的體積量和滴定後混合溶液的pH值做成一個圖表,這就是所謂的滴定曲線。透過這個曲線,不僅可以看出溶液pH值的變化方向和幅度,還可以找到合適的指示劑。
當進行酸鹼滴定實驗時,有兩個關鍵點需要知道。首先是當量點(equivalence point),這表示酸所消耗氫離子莫耳數等於鹼所消耗氫氧根離子莫耳數。而另一個關鍵點是滴定終點(endpoint),這時指示劑的顏色改變會是永久的。當量點的體積非常接近滴定終點時,實驗的準確性越高。當討論酸性分子時,常會提到pKa值,這是一個描述酸強度的重要數據。pKa是酸解離常數Ka的負對數,如式[1]所示:
pKa = –log 𝐾𝑎 [1]
pKa表示酸分子釋放質子能力的強弱。數值越小,代表酸越容易解離,酸性越強;pKa越大,則酸性越弱。
當強鹼滴定弱酸時,開始溶液的pH值相對較低,這是因為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未解離的酸分子。隨著強鹼溶液的加入,弱酸分子開始解離,並逐漸被中和,pH值開始上升。滴定曲線上還有一個關鍵點叫做半當量點(half-equivalence point),這是在滴定過程中酸被中和到一半的點。在這個點上,溶液中的未解離酸(HA)和其共軛鹼(A–)的濃度相等。根據亨德森-哈塞爾巴赫方程式(Henderson-Hasselbalch equation),如式[2]所示:
pH = pKa + log([A−]/[HA]) [2]
在半當量點上,[A–]和[HA]相等,亦即log([A−]/[HA])等於0,得到式[3]:
pH = pKa [3]
因此,透過觀察滴定曲線圖,可以在半當量點對應到pH值,這個pH值就是酸的pKa值,如圖1所示。
圖1:處於半當量點,pH = pKa = 4.99
在溶液中加入緩衝溶液,讓溶液的滴定初期能夠保持穩定的pH值,什麼是緩衝溶液?緩衝溶液是由弱酸及其共軛鹼(或弱鹼及其共軛酸)所組成的溶液,當加入少量的強鹼(或強酸)時,溶液pH值的改變較為緩慢。
圖2:強鹼滴定弱酸的滴定曲線。(酸體積50 mL、酸濃度0.5 M、鹼濃度1.0 M;藍色曲線:有添加共軛鹼濃度(0.5 M);橘色曲線:無添加共軛鹼濃度(0 M)。
現在,就讓我們打開MS-Excel模擬器(附錄一)的檔案,開始這場探索之旅吧!首先,看到欄A有許多參數可以做設定,這模擬器的工作表有兩個例子,其一是強鹼溶液滴定弱酸溶液,其二是強酸溶液滴定弱鹼溶液。只要在兩個工作表更改欄A的參數,後續的表格中的數值將會跟著連動更改。輸入參數包括:待測液酸(鹼)濃度、酸(鹼)體積、及其酸(鹼)解離常數Ka(Kb)、滴定液強鹼(強酸)的濃度、以及添加共軛鹼(共軛酸)的濃度。(解離常數表可在網路搜尋得到,輸入關鍵詞〝解離常數表〞或〝Table of Dissociation Constants〞),參考網頁(維基百科,2024a;LibreTexts libraries, 2024a & 2024b)。藉由在25℃下水的離子積常數(Kw = [H+][OH–]=1.0 × 10-14),利用酸的解離常數,可計算得到其共軛鹼的解離常數。
一、強鹼滴定弱酸
在工作表一為強鹼滴定弱酸的模擬器,黑色曲線是以強鹼(1 M NaOH)滴定弱酸(0.5 M, 50 mL 醋酸, Ka = 1.8 × 10-5)為固定參數,以作為對照組使用。舉例說明,若是想要調整待測液弱酸濃度(即調整工作表一的A6),會得到圖3。
圖3:醋酸濃度改為0.2 M(左);醋酸濃度改為0.8 M(右)。
若是想要調整滴定液氫氧化鈉的濃度(即調整工作表一的A10),會得到圖4。
圖4:氫氧化鈉濃度改為0.8 M(左);氫氧化鈉濃度改為1.2 M(右)
若是想要將弱酸換成強酸,或是換成更弱的酸(即調整工作表一的A8)時,會得到圖5。
圖5:比醋酸強千倍的酸(pKa=1.80; Ka = 1.8 × 10-2)(左);比醋酸弱千倍的酸(pKa=7.80; Ka = 1.8 × 10-8)(右)
若是想要更改緩衝溶液(添加共軛鹼)的濃度(即調整工作表一的A10),會得到圖6。黑色曲線未加緩衝溶液;紅色曲線為添加0.5 M共軛鹼溶液(如醋酸鈉溶液),紅色曲線會跟隨參數的變化而產生改變。
圖6:紅色曲線的參數設定:強鹼(1 M氫氧化鈉)滴定弱酸(0.5 M, 50 mL 醋酸, Ka = 1.8 × 10-5),添加0.5 M共軛鹼溶液(醋酸鈉溶液)
二、強酸滴定弱鹼
若是想要看強酸滴定弱鹼的例子,則需要切換到工作表二的強酸滴定弱鹼:黑色曲線是以強酸(1 M 鹽酸)滴定弱鹼(0.5 M, 50 mL 氨水, Kb = 1.8 × 10-5)為固定參數,以作為對照組使用。舉例說明,若調整待測液弱鹼濃度(即調整工作表二的A 6),會得到圖7。
圖7:氨水濃度改為0.2 M(左);氨水濃度改為0.8 M(右)
若是想要調整鹽酸濃度(即調整工作表二的A10),會得到圖8。
圖8:鹽酸濃度改為0.8 M(左);圖14:鹽酸濃度改為1.2 M(右)
若是想要將強酸換成弱酸,或是換成更強的酸時(即調整工作表二的A8),會得到圖9。
圖9:比鹽酸強1000倍的酸(pKb=1.74; Kb = 1.8 × 10-2)(左);比鹽酸弱1000倍的酸(pKb=7.74; Kb = 1.8 × 10-8)(右)
若是想要更改緩衝溶液(添加共軛酸溶液)的濃度(即調整工作表二的A10),會得到圖10。黑色曲線未加緩衝溶液;紅色曲線為添加0.5 M共軛鹼溶液(如氯化銨溶液),紅色曲線將會跟隨參數的變化而產生改變。
圖10:紅色曲線的參數設定:強酸(1 M鹽酸)滴定弱鹼(0.5 M, 50 mL 氨水, Kb = 1.6 × 10-5),添加0.5 M共軛鹼溶液(氯化銨溶液)
在高中化學和大學普通化學實驗的課程中,學習酸鹼滴定的重點不僅要熟練操作技巧,而且理解滴定的原理和概念也是非常重要。本文作者開發MS-Excel互動式酸鹼滴定曲線模擬器(附錄一),可作為學生理解滴定曲線意義的學習工具。
一、教學提示
二、教學項目建議
透過酸鹼滴定模擬來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練習化學知識,早在2014年,就有一位巴西科學家,Dr. Ivano Gebhardt Rolf Gutz,在網上發布CurTiPot Excel檔案(Gutz, 2024),可以對滴定實驗做複雜的理論計算,同樣也透過調整不同參數觀察滴定曲線的變化,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酸鹼滴定的相關理論。礙於CurTiPot內容複雜難懂,本文作者開發的互動式滴定曲線模擬器適合國內高中生進行使用,也方便教師在課內進行教學。
使用MS-Excel互動式酸鹼滴定曲線模擬器具有多項優點。首先,它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酸鹼滴定過程中的pH變化,增強學習效果。透過Excel,使用者可以輕鬆進行數據輸入與分析,且不須運用網際網路,即可利用內建的公式和圖表工具自動生成滴定曲線,便於解釋和討論。此外,模擬器提供靈活性,讓使用者可隨意調整滴定液的濃度和體積,以模擬不同的實驗條件,同時也避免化學試劑或設備帶來的成本與安全風險。固定模擬使學生能夠重複實驗,熟悉程序和技巧,並能即時看到反應結果以便快速調整學習策略。這些優勢使得MS-Excel互動式酸鹼滴定曲線模擬器成為一個有效且值得推廣的教學工具。
應用MS-Excel互動式酸鹼滴定曲線模擬器,教師可設計一個綜合性的教學單元,旨在提升學生對酸鹼化學及滴定曲線的理解。在這個單元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模擬實驗,從選擇不同的酸和鹼進行滴定,到分析生成的滴定曲線和計算相應的濃度及pKa值。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僅能加深理論知識,還能培養數據分析和問題解決能力。在預期教學效果方面,利用模擬器進行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主動的學習態度,並強化對酸鹼反應的理解。透過即時反饋,學生能迅速修正錯誤,提升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模擬器展示滴定曲線的生成過程,增強互動性,從而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討論。
附錄一:MS-Excel互動式酸鹼滴定曲線模擬器,下載Excel檔
附錄二:教案和學習單,下載pdf檔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維基百科(2024a)。酸度係數/解離常數。檢索日期:2024年12月2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酸度係數。
維基百科(2024b)。酸鹼指示劑。2024年12月2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酸鹼指示劑。
Gutz, I. G. R. (2024). CurTiPot. Retrieved December 2, 2024, from https://www.iq.usp.br/gutz/Curtipot_.html.
LibreTexts libraries (2024a). E1: Acid Dissociation Constants at 25°C. Retrieved December 2, 2024, from https://shorturl.at/AR4Dm.
LibreTexts libraries (2024b). E2. Base Dissociation Constants at 25°C. Retrieved December 2, 2024, from https://shorturl.at/ini2d.
Wikipedia (2024). pH indicator. Retrieved December 2, 2024,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_indicator.
萃取實驗:適用於教師示範和學生動手做
謝佶霖1、彭郁惠2、楊水平3,*
1高雄市立新莊高級中學
2桃園市立幸福國民中學
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關於萃取實驗,在108新課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中,高中化學課綱有提到主題「物質的結構與功能(C)」和副主題「物質的分離與鑑定(Ca)」,以及相關的學習內容「CCa-Ⅴc-1混合物的分離過程與純化方法:蒸餾、萃取、色層分析、硬水軟化及海水純化等」,學習內容說明提到「1-2 以有機溶劑可以萃取花或葉中的色素」和「1-5 示範實驗:萃取、蒸餾 及以TLC片進行色層分析」(教育部,2018)。
為配合新課綱的學習內容,作者設計萃取的定性實驗:兩單元的教師示範實驗和四單元的學生動手做實驗。在「教師示範實驗」方面:【示範一】液相‒液相萃取:萃取廣用指示劑,製作廣用試紙;【示範二】固相‒液相萃取:萃取薑黃素,製作薑黃試紙。在「學生動手做實驗」方面:【實驗一】液相‒液相萃取:(1)從口水萃取自己的DNA,和(2)從鮮乳萃取DNA;【實驗二】固相‒液相萃取:(1)用植物油萃取橘子皮的檸檬烯,製作天然護膚乳液;和(2)用酒精萃取檸檬皮的檸檬精油,製作環保油垢清潔劑和環保洗碗精。
本文的實驗設計聚焦在:(1)「教師示範實驗」不使用典型的分液漏斗,而採用家用產品和實驗室材料並用,而且強調娛樂姓與教育性並重,短時間可在教室或實驗室完成示範教學;(2)「教師示範實驗」在示範後,以隔空噴出酸鹼煙霧的方式,進行檢驗萃取廣用指示劑和薑黃素的效果,讓學生感受驚奇有趣;(3)「學生動手做實驗」均為結合生活的家庭實驗,全部使用家用產品,可方便在五金百貨賣場、書局文具行、食品材料行、超市、藥局及網路商店等處購得,而且使用的藥品和器材具低危險性;(4)「學生動手做實驗」的操作過程簡易且時間縮短,不必事先乾燥果皮,不必一週以上的浸泡,不需加熱也避開火源,用刨絲器刨細果皮,藉由攪拌和擠壓,提升萃取的效果;(5)「學生動手做實驗」的成品—天然護膚乳液、環保油垢清潔劑和環保洗碗精,可在平日居家使用,讓學生感受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樂趣;以及(6)「學生動手做實驗」均為定性實驗,作者提供學生延伸探究與實作的問題。
一、觀賞教師示範影片
本示範實驗影片的內容有二部分:(一)固相‒液相萃取:萃取薑黃素,製作薑黃試紙;和(二)液相‒液相萃取:萃取廣用指示劑,製作廣用試紙。這影片僅供教師示範教學的參考,建議教師在課堂中親自操作示範實驗,並且在示範的過程中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並互動討論,讓學生有深入理解原理和概念的機會。
圖1:萃取示範實驗影片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Hb6Z5tTRlUg.)
二、教師示範的過程和效果
【示範一】液相‒液相萃取:萃取廣用指示劑,製作廣用試紙
(一)藥品與器材
〘示範用〙寶特瓶(附瓶蓋,容量600 mL,高透明度,瓶身無凹凸狀為佳) 1個、廣用指示劑(瓶裝) 100 mL、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100 mL、燒杯(100 mL) 1個、藥匙 1支、塑膠稱量盤 1個、碳酸鉀(Potassium carbonate) 6藥匙(約10-15 g)、噴霧瓶(50 mL) 1個、影印紙(白色A4大小) 1張、塑膠盆(盆底大於A4) 1個、吹風機 1支。〘檢驗用〙石蠟(白色) 1小塊、磁鐵壓條(長約30 cm) 1條、濃鹽酸(Hydrochloric acid, 12 M) 約5 mL、濃氨水(Conc. ammonia water. 15 M) 約5 mL、滴眼瓶(點眼瓶,20 mL) 2個。肥皂水(洗衣皂水更佳) 少量、塑膠盆(盆底大於手掌) 1個,如圖2所示。
圖2:部分的藥品與器材
(二)教師示範步驟
圖3:倒入廣用指示劑到燒杯中(左);轉移到寶特瓶中(右)
圖4:轉移乙酸乙酯到寶特瓶中(左);兩層皆變色(右)
圖5:加入碳酸鉀(左);搖晃瓶身(右)
圖6:靜置並觀察分層
圖7:轉移上層萃取液到噴霧瓶中
圖8:噴灑萃取液在紙上(左);吹乾試紙(右)
(三)檢驗萃取廣用指示劑的效果
圖9:隔空噴出濃鹽酸的煙霧(左);隔空噴出濃氨水的煙霧(右)
圖10:手掌沾濕肥皂水(左);在試紙上拍打(右)
【示範二】固相‒液相萃取:萃取薑黃素,製作薑黃試紙
(一)藥品與器材
〘示範用〙寶特瓶(含未鑽孔瓶蓋和鑽孔瓶蓋,容量600 mL,高透明度,瓶身無凹凸狀為佳) 1個、藥用酒精(95% Ethyl alcoho1) 100 mL、薑黃粉 10小匙(約10 g)、濾紙(直徑7-9 cm) 1張、噴霧瓶(50 mL) 1個、影印紙(白色A4大小) 3張(數量依實際需要而定)、塑膠盆(盆底大於A4) 1個、吹風機 1支。〘檢驗用〙燒杯(100 mL) 2個、肥皂水(洗衣皂水更佳) 少量、稀鹽酸(Diluted hydrochloric acid, 約1 M) 約10 mL、磁鐵壓條(長約30 cm) 3條(數量依實際需要)、水彩筆(中大型) 2支、濃氨水(Conc. ammonia water. 15 M) 約5 mL、滴眼瓶(眼藥水瓶,20 mL) 1個,如圖11所示。
圖11:部分的藥品與器材
(二)教師示範步驟
圖12:倒入藥用酒精到燒杯中(左);轉移到寶特瓶中(右)
圖13:加入薑黃粉(左);搖晃瓶身(右)
圖14:濾紙蓋住瓶口(左);擠出萃取液到噴霧瓶中(右)
圖15:噴灑萃取液在白紙上(左);吹乾薑黃紙(右)
(三)檢驗萃取薑黃素的效果
圖16:用肥皂水在薑黃紙上寫字(左);用稀鹽酸擦掉字(右)
圖17A:隔空噴出濃氨水的煙霧,出現「今天」字樣(左);局部放大圖(右)。
圖17B:隔空噴出濃氨水的煙霧,出現「要考試」字樣(左);局部放大圖(右)。
圖17C:隔空噴出濃氨水的煙霧,出現「開玩笑的」字樣(左);局部放大圖(右)。
【實驗一A】液相‒液相萃取:從口水萃取自己的DNA
(一)藥品與器材
塑膠杯(乾淨的,150 mL) 1個、食鹽(食品級) 少許、小食鹽匙 1支、室溫飲用水 約75 mL、筷子 1支、透明玻璃杯(容量約60 mL,長筒狀為佳) 1個、清潔劑(洗碗精) 少許、藥用酒精(精製酒精,95% Ethyl alcoho1) 約75 mL、塑膠量杯(有尖嘴,200 mL) 1個,如圖18所示。
圖18:藥品與器材
(二)學生操作步驟
〘做法一〙使用漱口食鹽水,再添加食鹽
圖19:半滿漱口食鹽水(左);加入1小匙食鹽(中);2滴清潔劑(右)
圖20:攪拌食鹽和清潔劑(左);酒精沿著杯內壁流下(中);出現兩層液體(右)
圖21:觀察白色漂浮物的生成(左);生成量隨時間越來越多(中和右)
〘做法二〙直接使用口水
圖22:加入食鹽和清潔劑到口水中(左);用筷子攪拌(中);加入藥用酒精(右)
圖23A:生成白色漂浮物的啟始階段(左);中途階段一(中);中途階段二(右)
圖23B:生成白色漂浮物的後面階段一(左);後面階段二(中);後面階段三(右)
圖24:做法一的白色絲狀物量較少(左);做法二的白色絲狀物量較多(右)
【實驗一B】液相‒液相萃取:從鮮乳萃取DNA
(一)藥品與器材
透明玻璃杯(容量約60 mL,長筒狀為佳) 1個、鮮乳(牛乳) 約25 mL、食鹽 少許、小食鹽匙 1支、清潔劑(洗碗精) 少許、筷子 1支、藥用酒精(精製酒精,95% Ethyl alcoho1) 約25 mL、塑膠量杯(有尖嘴,200 mL),如圖25所示。
圖25:藥品與器材
(二)學生操作步驟
圖26:倒入鮮乳到玻璃杯中(左);加入食鹽(中);加入清潔劑(右)
圖27:攪拌食鹽和清潔劑(左);倒入藥用酒精(中);形成兩層液體(右)
圖28:觀察白色漂浮物的生成(左);生成量隨時間越來越多(中和右)
【實驗二A】固相‒液相萃取:用植物油萃取檸檬皮的檸檬油,製作天然護膚乳液
(一)藥品與器材
消毒酒精(75% Ethyl alcoho1) 10 mL、衛生紙 2張、檸檬 大的1顆(或小的2顆)、廚房刨絲器 1支、瓷碗 1個、咖啡攪拌棒 1支、塑膠量杯(200 mL) 1個、初榨橄欖油 150-200 mL、金屬湯匙 1支、護膚精油壓瓶 1個、護膚滴瓶 1個、不鏽鋼細濾網 1個,如圖29所示。
圖29:藥品與器材
(二)學生操作步驟
圖30:檸檬和刨絲器(左);刨掉部分的檸檬皮(中);刨掉幾乎個整檸檬皮(右)
圖31:量取初榨橄欖油(左);轉移到碗中(右)
圖32:用湯匙轉移油層到原來的量杯中(左);轉移護膚乳液到護膚滴瓶中(右)
圖33:過濾得到澄清油(左);轉移澄清油到壓瓶中(右)
【實驗二B】固相‒液相萃取:用酒精萃取橘子皮的檸檬精油,製作環保清潔劑
(一)藥品與器材
消毒酒精(75% Ethyl alcoho1) 約200 mL、衛生紙 3張、橘子 大的1顆(或小的2顆)、廚房用刨絲器 1支、瓷碗 1個、金屬湯匙 1支、廚房用壓泥器 1個、咖啡攪拌棒 1支、PE滴管(3 mL) 1支、廚房用量匙(4支) 1套、食鹽 少許、不鏽鋼細濾網 1個、塑膠量杯(200 mL) 1個、咖啡過濾紙 2張、玻璃罐(附蓋,200-250 mL) 1個、噴霧瓶(約100 mL) 1個。寶特瓶(空的,600 mL) 2個、椰子油起泡劑 約250 mL、慕斯瓶(泡沫瓶,500 mL) 1瓶、飲用水 約600 mL,如圖34所示。
圖34:製作環保清潔劑的藥品與器材(左);製作洗碗精的材料(右)
(二)學生操作步驟
圖35:橘子和刨絲器(左);刨掉部分的橘子皮(中);刨掉幾乎整顆的橘子皮(右)
圖36:準備壓泥器(左);擠壓橘子皮顆粒(右)
圖37:用咖啡攪拌棒轉移顆粒(左);用滴管潤洗壓泥處的顆粒(右)
圖38:加入酒精(左);加入食鹽(右)
圖39:準備過濾裝置(左);轉移萃取液到濾紙中(中);擠壓濾紙促使溶液流出(右)
圖40:轉移含顆粒溶液到濾紙內(左);過濾幾乎全部的液體(右)
圖41:數分鐘後可看到精油析出(左);約1小時出現明顯的分層(中左);約3小時分層厚度變大(中右);隔天分層厚度更大(右)
圖42:轉移精油萃取液到塑膠量杯中(左);加入椰子油起泡劑(右)
圖43:先混合均勻精油萃取液和起泡劑(左);再加水混合(中);起泡劑較易溶解(右)
圖44:精油萃取液、起泡劑和水直接加到寶特瓶中(左和中);三者一起混合,起泡劑較不易溶解(右)
圖45:三者一起混合在左瓶,先混合前二者再加水混合在右瓶,(左);環保洗碗精裝入噴霧瓶和慕斯瓶中(右)
一、萃取
萃取(Extraction)是實驗室中常見的分離技術之一,依照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度差異來分離混合物中的特定物質。其基本原理是將目標物質從一種溶劑轉移到另一種溶劑中,藉此達到分離的目的。萃取可分為多種類型,包括液相─液相萃取、固相─液相萃取、酸鹼化學萃取以及超臨界流體萃取等。液相─液相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是最常見的萃取方法,涉及兩種不互溶或微溶的液體,其中一種是溶液,另一種是萃取溶劑。當溶液中的目標物質在萃取溶劑中的溶解度較高時,它會從原始溶液轉移到萃取溶劑中。固相─液相萃取(Solid-liquid extraction)適用於固體中萃取目標物質,通常混合固體樣品與不互溶或微溶的液體溶劑,目標物質會從固體轉移到溶劑中。一般來說,使用少量溶劑進行多次萃取比用大量溶劑進行一次萃取效果更好,這是因為多次萃取可以更有效地將目標物質從溶液或固體中轉移到萃取溶劑中(Palleros, 1995)。
理想萃取溶劑的條件:(1)不互溶或微溶的一對溶劑:萃取溶劑必須與待萃取溶液不互溶,高極性的水和低極性的有機溶劑是很好的配對;(2)對目標化合物有很好的溶解性:存在於溶液中的待萃取化合物應該可溶於萃取溶劑;(3)對雜質的溶解度差:主要雜質不應該溶於萃取溶劑中;(4)萃取溶劑具高揮發性:萃取溶劑應該具有很好的揮發性,以便可以透過蒸餾容易地從萃取物中除去雜質;(5)萃取溶劑的無毒性和安全性佳:通常希望溶劑是無毒且不易燃(Organic Web Chem, 2024 & NA, 2024)。
二、鹽析
鹽析(Salting out)是一種利用某些分子在離子強度非常高的溶液中降低其溶解度的純化技術。當鹽類在水溶液中解離而增加離子濃度時,造成高強度離子的水溶液,一些水分子會被鹽類的陰陽離子相互吸引,進而減少可與萃取物帶電部分相互作用的水分子數量,使得萃取物被析出而沉澱或懸浮(Wikipedia, 2024b & LibreTexts libraries, 2024)。在教師示範實驗中,利用碳酸鉀進行鹽析,藉由加入碳酸鉀使水分子與其解離的鉀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發生水合作用(hydration),增加各指示劑分子的疏水性而溶解在有機溶劑中。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中,利用食鹽進行鹽析,藉由加入氯化鈉使水分子與其鈉離子和氯離子發生水合作用,也使酒精分子與其鈉離子和氯離子發生溶劑合作用(solvation),因而降低檸檬精油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導致析出而分層。
三、酸鹼指示劑
廣用指示劑(Universal indicator)通常由酚酞、甲基紅、溴百里酚藍、百里酚藍、1-丙醇、氫氧化鈉、亞硫酸氫鈉和水所組成(Wikimedia, 2024c)。水溶液在加入廣用指示劑後,其pH值的顏色為:從紅色(pH ≤3)到橙黃色(pH 4-6)表示酸性溶液,綠色(pH 7)表示中性溶液,藍色(pH 8-10)到紫色(pH ≥11)表示鹼性溶液。廣用指示劑的主要成分為極性低的有機物,本次萃取實驗利用極性低的乙酸乙酯萃取廣用指示劑的各種化合物。
薑黃素(Curcumin)是一種亮黃色化學物質,在化學上薑黃素是一種多酚,更具體地說是一種二芳基庚烷(diarylheptanoid),屬於薑黃素類,薑黃素是薑黃呈黃色的化合物(Wikimedia, 2024d)。薑黃含有豐富的薑黃素,具特殊氣味。薑黃素分子介於極性與非極性之間,不易溶解於水中而易溶解於乙醇、乙酸及丙酮等物質中。本實驗利用酒精萃取薑黃內的薑黃素。薑黃素有二種酸鹼形式:pH值低於7時呈黃色,高於8時呈紅棕色。其文字簡述式的反應式,如式[1]所示;其結構式的反應式,如式[2]所示:
HCur (yellow) + OH– ⇌ Cur– (reddish-brown) + H2O [1]
[2]
四、檸檬精油與檸檬烯
檸檬、橘子、柳丁、柳橙、柚子及文旦等柑橘類果皮都有豐富的檸檬精油。檸檬精油的功效源自於多種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檸檬烯(limonene)、蒎烯(pinene)和萜品醇(terpineol)。檸檬烯是一種單萜化合物,常見於柑橘類的果皮中,並且具有不同的光學異構物:d-檸檬烯和l-檸檬烯,這些異構物的氣味特徵顯著不同,d-檸檬烯帶有典型的柑橘類香氣,通常被描述為柳橙的香味,這也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形式;而l-檸檬烯則有類似松樹或松節油的刺鼻氣味,較為少見。d,l-檸檬烯則是兩者的混合物。檸檬烯是無色的液體,溶於苯、氯仿、乙醚、乙醇、二硫化碳和油,但不溶於水。其沸點約為176°C,密度為0.8411 g/cm³(Wikimedia, 2024e & PubChem, 2024)。
圖48:紅色圓圈代表立體幾何碳;(R)-檸檬烯、d-檸檬烯、(+)-檸檬烯(左);(S)-檸檬烯、l-檸檬烯、(-)-檸檬烯(右)。(圖片來源:http://surl.li/vbnwej)
檸檬烯具有很多實用的特性,特別是在香氣和化學性質上。檸檬烯的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也使其在科學研究中受到關注。在精油的應用中,檸檬烯對於濃縮精油和稀釋精油的氣味有顯著的差異。濃縮精油中的檸檬烯會使氣味更加強烈且複雜,而稀釋後的精油則會因為檸檬烯的濃度較低,香氣較為柔和,更適合直接塗抹於皮膚,使用起來也更安全(Sharp, 2024)。
一、教學指引
二、課堂討論的問題
三、探究與實作的問題
附錄一:教師示範萃取實驗學習單。下載pdf檔案
附錄二:學生動手做萃取實驗學習單。下載pdf檔案
邱美虹、林世洲、湯偉君、周金城、張榮耀、王靜璇合著(2005)。科學創意實驗書。台北市:洪葉文化。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楊水平(2021)高中化學教材教法專書導讀:第十章 化學示範教學。臺灣化學教育,44。取自https://chemed.chemistry.org.tw/?p=41060。
Chapin, S. H.; O’Connor, C.; and Anderson N. C. (2013). Classroom Discussions in Math: A Teacher’s Guide for Using Talk Moves to Support the Common Core and More, Grades K-6. Scholastic, Inc., Sausalito, California, USA.
LibreTexts libraries (2024). Salting Out.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url.li/uryvha.
NA (2024). Solvent extrac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url.li/ssxwos.
Organic Web Chem (2024). Conditions for ideal extraction solvents.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url.li/dbximu.
Palleros, Daniel R. (1995).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url.li/ddmhls.
PubChem (2024). (+)-Limonene.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url.li/busdou.
Sharp, Yasmin. (2024). 8 Benefits and Uses of Lemon Oil.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url.li/rvjdxm.
Wikipedia (2024a). Ethyl acetate.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thyl_acetate.
Wikipedia (2024b). Salting out.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lting_out.
Wikimedia (2024c). Universal indicator.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al_indicator.
Wikimedia (2024d). Curcumin.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rcumin.
Wikimedia (2024e). Limonene.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4,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monene.
YENKA軟體實驗模擬軟體在
小學自然教學上的應用–氧氣、二氧化碳與燃燒
林繼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創新與評鑑碩士班
一、教學困境
空氣與燃燒單元對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為了瞭解燃燒反應,要透過雙氧水加催化劑製備氧氣;石灰水加二氧化碳沉澱辨識二氧化碳;小蘇打粉加酸取得二氧化碳等化學反應輔助。化學反應的過程不易想像,理解門檻高、認知負荷重,加上進度的壓力,常變成死背物質的組合與結果,難以促進理解更消磨興趣。
教學設計時也會遇到困難,首先,由於空氣難以觀察,也不容易取得高濃度氣體,導致在介紹、實驗時的困難;第二,固有製備氧氣及二氧化碳的流程複雜,需要相當多的操作時間,如何讓學生既能夠操作實驗,又能夠明確、快速地進行課程是備課時的難題;第三,實驗藥品可能有過期、保存不佳而失效的情況。以本單元為例,就常出現澄清石灰水接觸空氣,導致檢驗二氧化碳時沒有混濁沉澱的效果。
二、科技融入教學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為了更好的教學成效,許多新的設備、媒體、程式不斷推陳出新。這些新的元素,勢必有其教學上的長處,能夠讓教學更順暢。而且,資訊素養對學生的重要性不斷增加,如何讓資訊媒體對於學不只是娛樂工具,而有更多與學習的連結,也是現今教師在教學上需要去思考的。
在修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周金城老師的化學特論課程時,學習到YENKA科學模擬軟體,了解各種功能後覺得很有潛力解決很多教學時會遇到的困難。於是利用YENKA模擬軟體製作實驗模組,並實際教學觀察輔助燃燒與空氣單元教學的效果。
一、教材分析
如前言所述,空氣與燃燒在教學上有其困難,尤其在對氣體特性的建立上,由於難以取得純氧與二氧化碳,容易產生混淆與迷思概念。像是兩者顏色的特性,尤其二氧化碳會被認為是黑色的氣體(許良榮、王瓏真,2003)。因此,以下針對翰林112五年級下學期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二單元空氣與燃燒進行分析。
本單元接續三年級空氣和風單元,並做為五年級防鏽與食品保存的基礎。學生在三年空氣和風單元開始接觸空氣的概念,學會空氣流動形成風、佔有空間即可壓縮的概念。在五年級空氣與燃燒由空氣開始,藉由自製氧氣和二氧化碳讓學生練習簡單化學實驗操作、探究,並檢驗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特性,接著探討燃燒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及達到燃點。最後將燃燒三要素運用在生活中,了解滅火原理進而避免、應對火災的發生,融入學生生活同時深化學習。
藉由翰林112五年級下學期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二單元空氣與燃燒課本內容整理,本單元包含「空氣對燃燒的影響」、「製造與檢驗氧氣」、「檢驗燃燒後的氣體」、「製造與檢驗二氧化碳」、「加熱紙杯」共五個實驗。各實驗的步驟及目標整理如表1。
表1 空氣與燃燒課本內容整理 | |||
實驗名稱 | 實驗步驟 | 實驗目標 | |
空氣對燃燒的影響 | 將蠟燭固定在玻璃片上並點燃,用廣口瓶垂直罩上,觀察燃燒中的蠟燭被廣口瓶罩住前後的變化。 | 了解物質燃燒需要空氣。 | |
製造與檢驗氧氣 | 利用金針菇和雙氧水在廣口瓶中製造氧氣,再將點燃的線香插入,觀察線香在廣口瓶瓶外和瓶內的燃燒情形。 | 了解氧氣是可以助燃的氣體。 | |
檢驗燃燒後的氣體 | 在兩個廣口瓶中分別裝入燃燒前後的氣體,再分別以點燃的蠟燭和澄清石灰水,檢驗兩廣口瓶中氣體的差異 | 知道燃燒後產生的氣體會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 | |
製造與檢驗二氧化碳 | 在廣口瓶中先加入醋與小蘇打粉,收集產生的氣體,再利用澄清石灰水和點燃的蠟燭,檢驗氣體性質。 | 利用澄清石灰水驗證,得知利用小蘇打粉加醋製造出的氣體為二氧化碳。 | |
加熱紙杯 | 在一紙杯中加水,另一紙杯不加水,分別放在燭火上加熱,觀察並比較杯底的變化。 | 發現未達可以讓物質燃燒的溫度時,物質就不會燃燒。
知道溫度達到燃點是物質燃燒的條件之一。 |
|
整理自翰林112五年級下學期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 | |||
表2 空氣與燃燒內容之教學重點 | |||
小節 | 教學重點 | 節數 | |
氧 | l 能察覺物質在燃燒時需要氧氣。
l 能製造氧氣並檢驗其具有助燃性。 l 能認識氧在生活中的用途。 |
六節 | |
二氧化碳 | l 了解物質燃燒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
l 能製造二氧化碳,並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 l 能認識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用途。 |
六節 | |
燃燒與滅火 | l 了解燃燒需要同時具備可燃物、助燃物和達到燃點等三個條件。
l 能利用燃燒三要素,提出滅火方法。 l 了解日常生活中防範火災發生的做法,並學習如何逃生。 |
三節 | |
整理自翰林112五年級下學期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 | |||
根據表2整理,課程藉由各實驗,從發現燃燒需要空氣開始、檢驗所需的空氣為何同時了解氧氣助燃性、檢驗燃燒後產生的氣體特性、檢驗二氧化碳特性同時確認燃燒後產生的氣體為二氧化碳,最後藉由加熱紙杯實驗建立除了可燃物、助燃物外燃燒還需要達到燃點的概念。
108課綱自然科學領域綱要學習內容INa-Ⅲ-1為「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所組成,而且粒子不斷的運動。」若在本單元加入粒子層次的觀察,能夠協助學生空氣概念的正確知識(張敬宜,2000)。僅使用燃燒後的空氣作為二氧化碳來源,會加深「二氧化碳就是燒東西的煙」、「二氧化碳有顏色」的迷思概念(張敬宜,2000),且學生會認為燃燒後的白煙是讓澄清石灰水混濁的原因。製備氣體的方式不同會讓學生有不同的迷思概念,但教學現場又難以取得純氧及二氧化碳做實驗氣體的對照,是本章教學困難之處。
經過上述教材統整,本研究列出現今空氣與燃燒單元中,需要補足的教學缺口有二:
1.缺少實驗過程中粒子層面的觀察。
2.以燃燒後的氣體引入二氧化碳的認識會產生迷思概念。
二、YENKA角色
虛擬實驗在國內外都有學者認為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科學概念(Olympiou & Zacharia, 2012;王利元,2017)。尤其在抽象程度高的活動上,使用虛擬實驗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王利元,2017)。本研究將YENKA融入教學中並非取代原本實驗,而是補足原本實驗設計無法涵蓋的部分,相輔相成。
目前YENKA科學模擬軟體包含無機化學、電化學、光與聲音、電與磁、齒輪、數學等項目。能夠模擬許多化學反應、物理現象,滿足國小教學需求。並且提供暫停、加速、轉換視角、微觀觀察、即時報表等功能,讓學生能夠更仔細的觀察實驗過程。更重要的是,模擬研究不受空間、經費限制,能夠有無限的高純度原料,以及完全安全的環境,有更大的探索空間。
針對空氣與燃燒單元教材規劃的缺口,本次設計針對純氧與純二氧化碳的觀察、純氧與純二氧化碳的特性驗證兩點進行規劃。利用YENKA提供純氧與二氧化碳讓學生進行觀察,並透過YENKA讓學生能夠辨認實體實驗產出的氣體,希望能讓學生學習過程更順暢。
三、設計歷程
由於上述對於空氣教學上的困難,以及YENKA模擬軟體的認識,本次以翰林112五年級下學期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二單元 空氣與燃燒作為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並著重在氣體的認識及辨認。由於原本教材安排中缺少的是對純氧與純二氧化碳的觀察、反應結果與純氧與純二氧化碳的連結,故利用YENKA設計對應的實驗補足。發展出以下模擬實驗。
YENKA實驗一:氧氣、二氧化碳看一看
本實驗安排在介紹氣體的開頭,讓學生熟悉氣體特性。針對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觀察,先讓學生針對氧氣、二氧化碳進行聯想,從過往經驗中說出聯想到的事物、特質,接著進行預測,預測氣體的顏色即預測的原因。接著利用YENKA中的氣瓶、錐形瓶,讓學生觀察並紀錄含純氧、純二氧化碳的錐形瓶除了取得方便外,也可以避免燃燒產生二氧化碳伴隨黑煙所產生的迷思概念(圖1)。
圖1 利用YENKA軟體,讓學生觀察並紀錄含純氧、純二氧化碳的錐形瓶
YENKA實驗二:氣體與然燒
本實驗接續「空氣對燃燒的影響」,讓學生利用YENKA製造含有不同氣體的錐形瓶,再利用線香進行測試,觀察線香碰到不同氣體時燃燒反應的變化。透過本實驗,學生能夠發現氧氣能讓燃燒更劇烈,二氧化碳會讓線香熄滅而氮氣沒有明顯差異(圖2)。
圖2 利用YENKA軟體,進行線香測試
YENKA實驗三:氣體與澄清石灰水
本實驗接續「檢驗燃燒後的氣體」實驗,讓學生用澄清石灰水檢驗各種氣體,找出實驗三中燃燒後產生的氣體種類。學生再利用不同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後,能夠發現是二氧化碳讓澄清石灰水變色,了解燃燒後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圖3)。
圖3 利用YENKA軟體檢驗燃燒後的氣體
以上三個實驗可以在缺乏實驗室設備、場地的情況下,讓學生了解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核心概念,也能夠讓學生自由地探究,不用擔心素材、燃燒的危險等問題。也可以搭配課本實驗,利用實驗一讓學生仔細觀察氣體;在課本實驗「空氣對燃燒的影響」與「製造與檢驗氧氣實驗」間加入實驗二,透過操作驗證所製造出的氣體是氧氣;在「檢驗燃燒後的氣體」與「製造與檢驗二氧化碳」間加入實驗四,讓學生能夠透過自己操作驗證所製造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本研究著重在模擬軟體對課本內容的輔助效果,是否能夠藉由模擬實驗讓學生清楚了解氣體的特性,並進一步運用到判斷真實實驗結果上。以台北市一課輔班進行教學實驗,以確認學生透過模擬實驗建構氣體特性知識的效果。由於器材與時間的限制,本研究以學生預測、觀察,並輪流上台操作實驗的方式,進行實驗二到四的內容。結束後進行簡單的後測與問卷驗證學習成果及會模擬實驗的感受。進行教學的班級有3女5男共8人,五年級1人、四年級5人、三年級2人。時間為一個小時。
在過程中學生覺得新奇有趣,對模擬實驗很有興趣,積極想要操作。進行觀察紀錄時也會積極靠近螢幕,想看的更仔細。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說氣體的認識不多,難以進行猜測與聯想,但模擬實驗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也讓學生能夠對氣體有更具體的概念。
一、學習成果
本次課程以中年級為主,課程結束後多數學生對於氧氣與二氧化碳對燃燒的影響有概念。但在燃燒後的氣體為何,以及二氧化碳能讓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的概念還不熟悉。整體授課時間要再拉長,並且搭配實作的實驗能夠讓校過更佳(表3)。
表3 概念試題、答案與學生答對率
題目 | 答案 | 答對率 (%) |
1. 能幫助火燒的更旺得氣體是 | 氧氣 | 87.5 |
2. 更夠讓澄清石灰水變色的氣體是 | 二氧化碳 | 50.0 |
3. 能夠讓火馬上熄滅的氣體是 | 二氧化碳 | 62.5 |
4. 火燃燒後產生的氣體是 | 二氧化碳 | 37.5 |
二、對YENKA態度
課程進行中學生對模擬軟體有很高的好奇,也能夠專注在實驗觀察與課程討論。從課後問卷的分數看來,學生對於模擬軟體保持正向的態度,也認為模擬軟體對自己的學習是有幫助的(表4)。
表4 學生對YENKA的使用感受
題目 | 平均分數(滿分4分) |
1. 我覺得YENKA是有趣的 | 3.50 |
2. 我覺得YENKA對我學習自然有幫助 | 3.63 |
3. 我覺得YENKA能幫助我仔細觀察現象 | 3.63 |
4. 我喜歡操作YENKA進行實驗 | 3.75 |
總分(滿分16) | 14.50 |
本次實作有時間及器材的限制,在一個小時中,透過模擬實驗的操作,讓學生對於氧氣與二氧化碳的特性有基礎認識,雖然還沒完全了解,但在搭配實際操作後,能夠讓學習更深化。器材上,本次實作無法讓學生一組一台平板進行操作,若是讓學生可能自主進行探究,並從中整理出氣體特性,能夠更加深學習成效。但即便在這樣的限制之下,模擬實驗仍然讓學生有了基礎的學習提升學習興趣。
本次實作使用模擬軟體搭配POE學習單(參見附錄),讓學生先根據經驗預測結果再進行實驗驗證。但由於學生對於空氣的先備經驗不多,因此再預測階段難以進行有根據、邏輯的猜測。建議先進行模擬實驗,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討論,再根據討論結果針對實際實驗操作進行預測及解釋。一方面能夠將模擬實驗與實際實驗做連結,一方面也能夠有足夠的經驗進行結果的推測。
科技的使用並不是要取代原有的教學與實驗,而是透過了解兩者各自的特性、長處與限制,互相搭配,讓教學隨著科技進步而越發完善。教學沒有最完美的方式,只有最適合的,需要隨著社會的改變、學生的特性去做調整。更多的科技設備代表更多的可能性與工具,能夠讓課程更靈活、更符合學生需求。
在此感謝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周金城教授提供軟體,並修改與協助修改本文,以及子穠園教室提供場地及教學機會,在此謹深摯謝忱。
王利元(2017)。探討動手做實驗及虛擬實驗對國小學童在電磁鐵單元的學習成就及概念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
張敬宜(2000)。大台北地區國小學童對空氣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2),141-156。https://doi.org/10.6173/cjse.2000.0802.02
許良榮、王瓏真(2003)。中小學生對物質 [燃燒] 的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3,1-17。
Olympiou, G., & Zacharia, Z. C. (2012). Blending physical and virtual manipulatives: An effort to improve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science 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Science Education, 96(1), 21-47. https://doi.org/10.1002/sce.20463
氣體與燃燒POE學習單
實驗一:氧氣、二氧化碳看一看
本實驗要了解氣體的顏色特性,請先進行預測並說明原因。再利用YENKA進行觀察,並紀錄對氣體的觀察並嘗試說明原因。
我的猜測 | |
討論結果 |
實驗二:氣體與燃燒
本實驗要了解火焰在不同氣體中的反應,找出燃燒所需要的氣體,請先進行預測並說明原因。預測後再利用YENKA進行實驗,並紀錄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並嘗試說明原因。
現象 | 原因 | ||
我的猜測 | 變旺 | ||
熄滅 | |||
觀察結果 | 變旺 | ||
熄滅 |
實驗三:氣體與澄清石灰水
本實驗要了解是什麼氣體讓澄清石灰水變色,找出讓澄清石灰水變色的氣體,請先進行預測並說明原因。預測後再利用YENKA進行實驗,並紀錄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並嘗試說明原因。
我的猜測 | |
討論結果 |
《臺灣化學教育》第五十六期(2024年6月)
目 錄
《臺灣化學教育》第五十七期(2024年9月)
目 錄
第五十七期 主編的話
周金城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臺灣化學教育!我們非常抱歉,因為技術上的問題,臺灣化學教育網站的第56期內容無法如期在網站上刊登,已透過Facebook發行。雖然第57期內容已成功刊登於網站上,但由於原有網址與目前網站IP連接的技術問題,仍導致頁面仍無法順利顯示或連接。對於這段時間給大家帶來的不便,我們深感抱歉,並會持續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讓網站能於下期盡快恢復穩定運作。我們深知這影響了許多使用者的體驗,再次誠摯致歉,並感謝您長期以來的支持與諒解。
本期專題主題是「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推動教育創新的力量」,專題客座主編是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理學院院長洪振方特聘教授擔任,專題主要是探討了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的運作模式,並強調其在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與教育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內容包括社群如何應對新課綱的挑戰,透過定期共備、跨校合作、課程設計與專業增能活動,幫助教師適應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同時,文章也指出了社群運作過程中的挑戰,如時間限制、教師負擔過重及疫情影響等,並強調了社群在教育變革中的持續重要性與未來發展方向。
第一篇是高雄中學李麗偵老師所撰寫《南區化學教師共備社群簡介》,文章介紹了南區化學教師共備社群的運作情況。文章中詳細描述了該社群的組成、共備的時間與地點安排,並說明了社群的共備內容與目標。透過高屏和台南兩個小社群的協作,教師們進行素養導向教學與課程設計的實作,並運用ICT技術來提升教學效果。社群還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期望透過觀課與議課的歷程來深化教師對素養導向課程的理解,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第二篇是臺中市立大甲高中陳孟男老師與、國立竹山高級中學陳映辛老師所撰《臺中市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發展中心教學輔導組 學科輔導團中區化學共備社群的回顧與展望》,文章回顧了臺中市中區化學共備社群的成立背景與運作模式。社群於108學年度成立,旨在推動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文章詳細描述了社群透過課程設計共備、公開觀課、探究與實作課程增能研習等方式,幫助教師適應新課綱的需求。展望未來,社群將持續調整課程設計,建立教學資源平台,並深化與學科中心及大學端的合作,以應對科技與社會趨勢的挑戰。
第三篇是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張珮茹老師所撰寫《從啟航到穩健發展的「勁竹話化」》,文章介紹了「勁竹話化」新竹市跨校化學共備社群的成立與發展歷程。社群由新課綱推動而來,旨在為竹苗區的化學教師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平台,並透過定期的共備活動,協助教師們適應素養導向教學。文章描述了社群的成長過程,包括面對參與人數減少等挑戰後的調整與改進,並透過與學科中心及大學端合作,滿足現場教師的需求。未來,社群將繼續為化學教師提供支持,促進教學創新與成長。
第四篇是高雄中學林威志老師所撰寫《化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社群運作》,文章介紹化學學科中心透過種子教師社群推動新課綱素養課程設計,強調教師專業成長、AI工具應用,以及永續綠色化學的實驗教學,減輕教師負擔並促進差異化教學。
第五篇是高雄中學李麗偵老師所撰寫《化學學科中心測評種子教師社群介紹》,文章介紹介紹了南區化學學科中心測評種子教師社群的成立與發展背景,詳細描述了社群如何透過一系列增能課程和實踐活動,提升教師對素養導向評量的認識與命題技術。文章強調,社群不僅幫助教師進一步理解素養導向評量的理論基礎,還促進了跨校教師合作,共同開發科學素養評量試題。未來展望中,社群將繼續推廣測評知能,並結合最新科技與教學需求,深化測驗理論應用,推動素養導向評量的普及與發展。
第六篇是高雄中學物理科盧政良老師所撰《從共備到共創:南區物理教師社群的協作策略與專業成長》,文章介紹了南區物理教師共備社群的成立背景與發展歷程,並詳細探討了該社群如何透過教師間的合作與反思,推動教學創新與專業成長。文章回顧了社群在108課綱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如跨領域教學要求與疫情影響,並描述了社群如何透過數位教學工具的應用與「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學生的學習成效。展望未來,社群將持續引入新科技輔助教學,推動雙語教學與跨學科合作。
第七篇是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的林欣達老師所撰寫《非正式的跨校教師社群-LOTO物理幫的成長軌跡》,文章介紹了LOTO物理幫這個非正式跨校教師社群的成長歷程。該社群從2011年開始,經歷了從讀書會、課程共備到自辦研習和科學營隊等階段,成員透過分享與合作,不斷推動教學創新。
本期專題透過七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在推動教育創新與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這些社群不僅致力於素養導向課程的設計與實踐,還透過跨校合作、共備活動、公開觀課等方式,幫助教師適應新課綱的需求,並提升教學效果。面對課綱改革、跨領域教學與疫情挑戰,各地教師社群展現了靈活調整與創新應對的能力。未來,這些社群將繼續引入新科技與跨學科合作,促進教學創新,為教師提供更多元的專業成長機會,並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在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報導上,本期針對2024年在泰國的芭達雅辦理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ducation, ICCE)的相關內容進行報導,這是兩年一次全球化學教育領域的重要年度盛會,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教育工作者和專業人士,共同探討化學教育的最新趨勢與挑戰。本此參與此活動有不少來自台灣學者、碩博士生與教師,我們邀請大家投稿,在此逐篇介紹。
第一篇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名譽教授邱美虹教授所撰寫《IUPAC化學教育終身成就獎的得獎感言—分享與IUPAC結緣和參與歷程》,自2002年起參與國際純粹暨應用化學聯合會的化學教育委員會之歷程,並獲得此會所頒發化學教育傑出貢獻獎之肯定,也是台灣 第一人獲得此獎項者,邱教授將整個參與IUPAC化學教育委員會歷程娓娓道來,引領並鼓勵大家持續投入國內外的化學教育發展工作。
第二篇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退休教授熊召弟教授,所撰寫《凝視 省思 展望》,熊教授已退休十年,仍繼續投入科學教育學術工作令人感佩。撰文內容針對整個大會的議程主題說明,建模本位的教學及評量之論壇內容統整說明,並說明本次大會18日演講之一「The OPCW: Ridding the world from chemical weapons」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在化學教育上的努力,也針對與會臺灣成員的近身觀察與描述,充滿對科學教育的殷殷期盼。
第三篇作者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的林靜雯教授,所撰寫《建模本位教學的創新與實踐:自然領域教學研究中心團隊在ICCE 2024的研究成果與展望》,這篇文章介紹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團隊於2024ICCE上的研究成果,聚焦於建模本位教學。她分享了團隊針對小學科學教育的創新,特別是在提升學生對物質粒子模型理解的教學工具設計和應用上,強調結合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透過這次國際交流,臺灣的科學教育展現了深厚的研究實力與全球影響力,為未來的教學創新提供了寶貴的啟發。
第四篇作者是是大甲高中的廖旭茂老師,所撰寫《27thICCE-微型化學研討會發表與工作坊》,記錄了作者參加第27屆ICCE微型化學研討會的經歷,並介紹了其微型霍夫曼電解器的展示過程。內容涵蓋研討會的背景、議程以及工作坊的詳細情形,作者報告了微型電解器的設計與應用,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進行了交流。本文展示了如何利用微型化學實驗促進教學,以及在國際平台上分享教具與教學經驗的具體過程。
第五篇作者國小在職教師與博士班雙重身分的王秋雯老師,所撰寫《一場啟動教師熱誠的國際交流》,分享參與國際化學教育會議的見聞與反思,並聚焦於微型化學實驗、差異化教學和建模等主題。會議中提到的微型實驗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化學實驗,節省資源並增進學習興趣。她也提到這些新穎的教學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引發了對綠色化學與永續發展的深刻思考。文章最後鼓勵教師們結合科技與創新教學,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帶來了滿滿的啟發與熱情。
第六篇是國小在職教師與博士班雙重身分的文爾雅老師,所撰寫《ICCE 2024專題報告與見聞分享》,她參與2024ICCE的所見所聞,強調了化學教育中的新興趨勢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分享了個人發表的專題報告內容,探討化學運算思維對數理運算思維的影響,並反思台灣基礎科學教育的現狀,尤其對於綠色化學系統思維的應用和國際學者的熱情參與,讓他感受到全球學術界對化學教育發展的重視和推動。
第七篇是主編所撰寫《第27屆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之化學品的安全與安保論壇簡介》,說明有關於化學品安全與安保的討論與重要性。本文針對此論壇強調化學品的廣泛應用,並說明化學品安全與安保在學術與工業界都成為重要課題。論壇內容涵蓋化學品管理、教育的創新方法,以及全球各地在提升化學品安全教育中的挑戰與進展。文章呼籲各國推動相關課程,並藉由技術創新如虛擬實境來提升培訓效果。化學安全對社會和環境都很重要性,並期望更多資源投入以提升全球的化學品管理能力。
本期除了專題文章8篇與2024 ICCE文章7篇,還有兩篇化學實驗與評量的文章。第一篇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與化學系楊水平教授所撰,主題《以「二氧化碳與壓力」為例,探討如何將化學實驗轉變為競賽試題的設計考量與結果分析。文章詳細描述了競賽試題的設計過程,包括實驗原理、使用器材、操作過程、評分標準以及競賽結果的統計分析。文中還介紹了實驗涉及的化學反應、氣體壓力、摩擦力與發射角度等相關概念,並提出了「射遠效率」和「氣球膨脹效率」的評分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化學原理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理解與應用。第二篇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游文綺、胡景瀚教授所撰,主題《主導化學反應近百年的過渡態理論被挑戰?淺談「漫遊過渡態」》探討了「漫遊過渡態」對傳統化學反應機制的挑戰。傳統的過渡態理論認為反應物經過過渡態才能轉變為產物,但「漫遊機制」揭示了反應物在不經典型過渡態的情況下,也能轉變為產物。文章以甲醛、乙醛等分子的實驗為例,描述了這些反應中的漫遊現象。該研究不僅改變了我們對化學反應的認知,也為未來設計化學反應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
總結來說,本期專題不僅全面探討了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在推動教育創新和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還深入報導了2024年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ICCE)的重要成果與觀察。無論是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還是新興化學教育趨勢的探討,這些文章都呈現了全球與台灣化學教育的深刻變革與挑戰。透過各篇文章的專業見解與實踐經驗,本期專題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啟發,鼓勵更多教師加入教育創新的行列,並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持續探索與精進。
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推動教育創新的力量
洪振方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推動,高中教師面臨了顯著的教學挑戰。新課綱強調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課程設計和評量上進行創新,以提升學生的核心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然而,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如何在教學環境中有效落實這些新理念,仍是巨大的挑戰。因此,教師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成為解決此困境的重要方式(Dufour et al., 2010)。透過教師社群的合作和資源共享,教師們能夠共同應對新課綱帶來的轉變,並在實踐中進行反思與改進(Vescio et. al, 2008)。
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的運作,正是這種專業學習社群的一個具體實踐。學科中心不僅是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平台,更是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樞紐。本期專題透過實例展示了化學與物理學科中心教師社群的運作模式與成效,探討社群如何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並解析社群在實踐素養導向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突破。
在本期專題的七篇文章中,有五篇探討了化學學科中心的教師社群運作模式,另兩篇則介紹了物理教師社群的發展歷程。這些社群的運作模式主要基於定期的共備會議、專業增能活動以及跨校合作。經由這些活動,教師們能夠分享教學經驗、討論課程設計,並共同開發素養導向的教學和教材。透過社群的合作與知識分享,教師們在素養導向課程的設計與實踐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然而,儘管教師社群的運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由於教師的教學工作繁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保持社群的活力,成為一大挑戰。其次,隨著課綱改革的推進,教師們對於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熟悉度不一,這也影響了社群內部的合作效果。此外,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推廣,讓教師們必須迅速適應新的教學模式,這進一步增加了社群運作的複雜性。
整體而言,學科中心教師社群在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科中心教師社群的成功,離不開增能活動的支持,這些活動通常包括課程設計工作坊、公開觀課與教師教學經驗的分享。透過這些活動,教師們能夠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平衡,並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理念。然而,如何進一步優化社群的運作模式,並在持續變化的教育環境中保持其活力,仍然是未來研究與實踐中的重要議題。
第一篇李麗偵的文章詳細介紹了南區化學教師共備社群的成立背景、組織架構與運作模式。南區化學教師共備社群於108年配合108課綱成立,旨在幫助教師適應素養導向教學和評量。該社群分為高屏與台南兩個子群,根據區域與時間的不同進行活動,成員多為普高、綜高與技高的化學科教師。社群每月定期在高雄中學及台南一中等地舉行共備活動,內容包括課綱導讀、課程地圖實作、實驗設計等,並強調以情境脈絡引導學生的學習進程。此外,社群還針對ICT融入教學進行示例開發,推動教師透過讀書會與實作同步進行教學設計的實踐。透過觀課與議課,教師們可以反思教學理論與實踐,深化課程設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專業發展。
第二篇陳孟男與陳映辛的文章回顧了臺中市中區化學共備社群的發展歷程,並展望了其未來的發展方向。該社群自108學年度成立以來,透過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公開觀議課等形式,逐步完善了化學教學的實踐模式。文章強調了該社群在資源共享與教師專業增能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在跨校合作上,該社群匯聚了不同學校的教師,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學視角。未來,該社群將繼續深化與學科中心的合作,並推動更多教師參與素養導向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第三篇張珮茹的文章記錄了新竹市跨校化學共備社群「勁竹話化」的發展歷程。自108學年度成立以來,該社群在推動化學教師專業發展和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文章強調了該社群在新課綱背景下的成立初衷,即透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共備,幫助教師適應素養導向課程的需求。然而,該社群也面臨了一些挑戰,包括教師負擔過重、疫情影響等,導致參與人數減少。為應對這些問題,社群引入了線上共備模式,並調整了共備頻率。整體而言,該社群透過定期共備、專題講座等方式,逐步形成了穩定的運作模式。
第四篇林威志的文章介紹了化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社群的運作模式,並詳細描述了其在課程設計與教師增能方面的具體實踐。該社群透過每年舉辦的種子教師培訓計畫,幫助教師掌握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技巧,並推動其在教學現場的應用。文章還強調了社群在推動跨學科合作方面的貢獻,特別是在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上,這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也促進了教學創新。種子教師制度的建立,使該社群的影響力得以擴展,並為現場教師提供了持續的支持。
第五篇李麗偵的文章介紹了南區測評種子教師社群的成立背景與運作模式。該社群以測評為核心,透過一系列理論與實作相結合的增能活動,幫助教師掌握素養導向試題的設計技巧。文章特別強調了跨校合作在命題過程中的重要性,教師們透過共備與合作,能夠更有效地開發出適合不同學生的測驗試題。此外,該社群還引入了AI技術,輔助教師進行試題設計與分析,這為未來的測評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六篇盧政良的文章以南區物理教師共備社群為例,探討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在108課綱實施背景下的運作。文章介紹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理論基礎,並詳述了該社群從自發聚會到正式成立的發展歷程。重點呈現了社群面對的挑戰,包括適應新課綱的跨領域教學要求和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轉型。文章強調了社群從統一備課到推動「同課異構」的創新過程,反映了教育理念向個性化、多元化的轉變。最後,文章展望了教師社群的未來發展,包括引入AI輔助教學和推動雙語教學等新趨勢,旨在為其他學科教師社群提供參考,促進教育體系的整體創新。
第七篇林欣達的文章記錄了LOTO物理幫這一非正式教師社群的發展歷程。自2011年成立以來,該社群以跨校合作的形式,逐步從教甄讀書會發展為課程設計共備社群。文章強調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並展示了該社群如何透過自辦研習、科學營隊等活動,促進教師間的合作與創新教學。儘管該社群沒有正式的資源支持,但其透過成員間的緊密合作,逐步形成了穩定的運作模式,並在推動物理教學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DuFour, R., Eaker, R., & Many, T. (2010). Learning by do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2nd ed.). Solution Tree Press.
Vescio, V., Ross, D., & Adams, A. (2008).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student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4(1), 80-91.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06.11.007
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推動教育創新的力量
南區化學教師共備社群簡介
李麗偵
高雄市立高雄中學
[email protected]
108課綱揭示的核心素養以及實踐於各領域教學衍生的學習表現,一些名詞的出現,例如素養、素養導向教學、素養導向評量,甚至是探究與實作等,在課綱上路之際,對現場教師造成一些衝擊,我們意識到為了因應108課綱,以及未來的教育趨勢,教師的教學知能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調整與精進。為此,化學學科中心與縣市輔導團或是學科平台合作,協助各區成立化學教師共備社群,希望藉著社群的成立以及中心提供的專業發展支持,協助教師形成在地支持系統,在化學專業以及教學專業上能與時俱進。高屏共備社群於108年由學科中心與高雄市輔導團合作成立,其中屏東輔導團與高雄輔導團為策略聯盟,亦為合作與共享的夥伴關係;台南社群也於同年由學科中心與台南輔導團合作成立。
一、社群組成
南區社群因為高雄與雲嘉南的領域時間不同,故分為兩個小社群,一為高屏化學教師社群,另一為台南化學教師社群,老師則就近、就時間方便,擇一參加。成員幾乎為普高化學科教師,也有少數綜高、技高的化學科教師參加。而部分社群的成員同時也是學科中心的種子教師、儲備種子教師,或是縣市輔導團的輔導員。
二、共備時間與地點
基本上訂於每月的第三個星期四,高屏社群為早上;台南社群則在下午,寒暑假的共備活動則另行通知。共備地點以高雄中學以及台南一中為主,若有教師觀課、實驗實作或是參訪等需求,就會在各夥伴老師的學校,例如德光中學、南科實中、左營高中、高雄市新興高中、福誠中學、屏東大同高中等校進行共備。
三、共備內容
社群成立之初,主要協助夥伴老師認識何謂素養導向教學,共備的內容包含課綱導讀,特別是了解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在以概念為本的教學架構之下,進行提問設計以及課程地圖實作,並練習以情境脈絡的鋪陳引導學生的學習進程,搭配不同的實作,轉化為教學與評量(圖1)。
圖1 從實作活動的現象觀察開始,藉由提問設計引導課程的情境脈絡
近幾年則是配合化學學科中心年度種子教師培訓的發展主軸,由社群成員將參加種子教師培訓所得帶回社群,繼續課程的完善與精進。另外台南社群也在112學年配合普高工作圈規劃的發展主軸之一,進行ICT融入課程與評量的示例開發(圖2)。而本學年南區社群的目標則是理論與實踐,讀書會與實作同步進行,藉由課程設計實踐書中概念為本教學的設計指南。就如同學生學習需要藉由一次次的練習與概念遷移,建構並深化素養,教師教學設計知能的增進也是如此。
圖2 台南共備社群開發的ICT融入課程與評量示例節錄
(圖片引自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推動工作圈,2023)
社群的運作以夥伴老師組成小組進行,整個共備的流程以說觀議課為目標(圖3),若不方便實際於課堂上觀課,則採小組報告的方式進行。共備的形式多採實體進行,疫情期間無中斷,採線上進行,其他則視夥伴教師的實際狀況或採混成式共備。台南與高屏兩社群也會不定期的邀請學科中心的諮詢委員高師大理學院院長洪振方教授於予以指導,並在台南或高雄舉辦小型的成果發表(圖4)
圖3夥伴老師的說、觀、議課
圖4 社群運作模式
配合工作圈於上年度針對概念為本的教學進行一系列的增能培力,本年度的共備社群將持續以此為共備內容,藉由讀書會的進行以了解理論,並搭配課程設計實作,而實踐必不能缺少的是觀議課的歷程,希望藉由觀議課的執行與回饋,反思理論與實踐的歷程,協助教師更深化素養導向課程的理解,嘉惠於學生。
另外,縣市社群為教師在地的支持系統,未來希望透過活動的辦理,增進校際教師的交流,凝聚情感,成為彼此教師職涯的支持力量。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推動工作圈計畫(2023)。建構知識好幫手:ICT 融入教學懶人包。臺北市。
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推動教育創新的力量
臺中市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發展中心教學輔導組 學科輔導團中區化學共備社群的回顧與展望
1陳孟男、2陳映辛
1臺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2國立竹山高級中學
1[email protected]; 2[email protected]
在新課綱上路前「核心素養」、「素養導向課程」成了熱門關鍵字,也是教師們間的共同話題,為了108學年度新課綱的實施,各學科中心陸續辦理各領域的領綱宣講,讓第一線的教師更了解新課綱。但萬事起頭難,雖然知道新課綱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但怎麼設計具有素養導向的課程仍是一個大問號。
108學年度在臺中市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發展中心教學輔導組學科輔導團的協助下,以及長期關注臺灣教育並陪伴許多教育單位的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執行長藍偉瑩老師號召化學教師成立中區化學共備社群,帶領中區化學教師以自然領綱為基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的意願為起點,引導其從既有經驗出發,進行主動探索、實驗操作與多元學習,同時盤點課程地圖,引導學生經歷科學家探究的歷程,發展素養導向課程,並透過社群成員經驗傳承與交流,持續精進科學素養課程教案。
目前中區化學共備社群成員有國立竹山高中陳映辛老師(化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台中市新民高中王琦老師,忠明高中蘇素冠老師、洪惠玲老師(現服務於惠文高中),大甲高中陳孟男老師,后綜高中林文中老師,國立卓蘭高中朱書儀老師,國立中興高中林明祥老師,國立苑裡高中蔡佩芳老師,新竹縣六家高中洪偉哲老師及翰林出版社化學編輯周士元老師,涵蓋了都會區、海線、山區的學校,學制包括普通型高中、綜合高中及完全中學,學生程度分布廣泛,這樣多元的學校制度及學生背景讓夥伴的對話更具備豐富的視角。
中區化學共備社群運作模式採實體共備,透過學科輔導團協助,初期以臺中市立大里高中為共備基地,每學期進行五~六次共備,包括一次公開觀議課,111學年度後以臺中市立忠明高中為共備基地,社群運作方向整理如下:
一、化學科學科本質樹的認知及新課綱課程設計共同語言的建立
社群初期運作由藍偉瑩老師以化學科學科本質的認知為出發點,引導夥伴建立並熟悉新課綱課程設計時的共同語言,理解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方式及脈絡,接著盤點必修化學課程地圖由各組進行課程討論與教學設計(圖1)。
圖1 社群教師參與課程培訓
二、素養導向課程設計
社群成員分組分配課程設計單元,從必修化學開始,每個學期持續完成到加深加廣選修化學Ⅰ~Ⅴ的課程,每個單元需建立一份課程設計表格及一份學習單,學期末時邀請藍偉瑩老師進行課程檢核與脈絡梳理,所有課程設計資料及相關資源放置於雲端資料夾。
三、公開觀議課實施
素養導向課程的設計需藉由課堂的落實來檢核,自109學年度起每學期辦理一次公開觀議課,進行課程設計實務操作與檢核。
四、化學學科中心資源導入與合作
由竹山高中陳映辛老師協助導入學科中心資源,邀請學科中心教師進行探究與實作課程實務分享與增能研習,增進成員探究與實作課程研發知能。另外化學科學科中心與臺中市高中學科輔導團辦理化學科全國教師研習「高中化學教材教法分享暨植物萃取法及其應用工作坊」。
一、素養導向課程設計
素養導向課程及單元學習單至112學年度共計完成必修化學,選修化學Ⅰ~Ⅴ每個單元第一次課程設計,課程資料放置雲端google資料夾(圖2)。
圖2 課程設計共備資料夾
二、公開觀議課
109學年度起每學期辦理一次公開觀議課,進行課程設計實務操作與檢核,至112學年度共計完成九位教師公開觀議課,實施的課程包含必修化學與選修化學(表1與圖3)。
表1 公開觀課日期與教師
日期 | 觀課單元 | 授課教師 | 學校單位 |
109.12.10 | 溶解度 | 陳孟男老師 | 大甲高中 |
110.4.22 | 化學鍵 | 蘇素冠老師 | 忠明高中 |
110.5.27 | 理想氣體方程式 | 蔡佩芳老師 | 苑裡高中 |
110.12.9 | 膠體溶液 | 林明祥老師 | 中興高中 |
111.04.14 | VSEPR | 陳映辛老師 | 竹山高中 |
111.11.24 | 陽離子分析 | 周士元老師 | 大甲高中 |
112.5.25 | 化學平衡 | 朱書儀老師 | 卓蘭高中 |
112.11.2 | 拉午耳定律 | 王琦老師 | 新民高中 |
113.5.30 | 溶液 | 洪偉哲老師 | 六家高中 |
圖3 公開觀課情形
三、化學學科中心資源導入與合作
(一)化學學科中心與臺中市高中學科輔導團合作辦理研習化學科全國教師研習
化學科全國教師研習「高中化學教材教法分享暨植物萃取法及其應用工作坊」,上半場邀請臺灣師大科教所邱美虹教授分享科學素養與素養導向的化學課程及跨領域、跨科統整課程的教學,下半場由竹山高中陳映辛老師進行植物萃取法應用實作研習(圖4)。
圖4 合作辦理研習化學科全國教師研習
(二)學科中心種子教師辦理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增能研習
由社群夥伴協助導入學科中心師資,帶領社群成員提升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知能(圖5)。
一、課程落實、檢核及調整
社群成員來自臺中市、苗栗縣、南投縣等中部地區學校,有社區型高中、前幾志願的學校等,學生程度分布廣泛,共備的課程不一定符合所有學校的需求,未來社群成員以任教年級分工,將素養導向課程廣泛在課堂實施,安排學習情境進行脈絡化學習的課程,後續社群共備時由夥伴分享實際授課時的困境與優點,持續進行課程微調,並在既有的課程基礎上發展出適合不同學生程度的版本。
二、課程分享與課程資源建立
社群成員發展的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及學習單經落實、檢核及調整後,課程具有一致性的品質及架構後可在合適的管道或平台分享,而課程中有許多讓學生探究的實作活動,未來將彙整這些探究活動相關的器材及材料,編製材料包索引,同時錄製成影片提供課程使用者作為教學資源,讓社群成為知識分享平台並提供教學回饋,使教師快速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
三、持續與學科中心深化合作
因應AI及SDGs等社會及世界的新趨勢,社群教師需持續精進,期待與學科中心或大學端深化合作,辦理社群專業增能研習及教材教法精進課程,以因應科技變化快速及學習樣態及工具更多元的趨勢。
高中學科中心教師社群:推動教育創新的力量
從啟航到穩健發展的「勁竹話化」
張珮茹
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簡稱PLC)是什麼呢?它指的是一群人組成的專業學習及成長團體。曾經有位夥伴告訴我:「回想你的成長經驗,你是否曾經大聲吆喝鄰居家的弟弟妹妹一起玩?那就是一種社群!」這讓我不禁莞爾一笑,原來我小時候就已經扮演過社群領導人的角色。
那麼,這個社群的成立初衷是什麼呢?隨著新課綱推行在即,國教署期望各地方政府申請推動精進教學計畫,藉以支持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新課綱的落實。因此,新竹市在108學年度也開始到各校或學科中心尋找適合當領頭羊的老師們,以組織竹竹苗區跨校共備社群為目標成立「勁竹俠客團-新竹市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然而,在化學社群成立之初,當我作為領頭羊初次接觸化學社群時,對於如何有效運作社群仍是矇矇懂懂而且千頭萬緒備感困難。幸運地是,輔導團裡有一位經營英文社群「Dance with Stars」(簡稱DWS)方面頗有成就的夥伴,熱情的提供許多社群運作的細節及方法,彷彿幫我打了一針強心針。此外,幾年下來因參加「瑩光教育協會」藍偉瑩老師的化學跨校共備社群,而累積的相關經驗也讓我受益匪淺,於是在108學年度「勁竹話化」-新竹市跨校化學共備社群,也就此誕生。
成立這個社群的目標,是希望能為竹苗區的化學老師們提供一個可以共學、分享互動的園地,陪伴大家一起面對新課綱以及不斷變動的教學環境。因此,我們的出發場就先召集區內的化學老師們,仔細說明成立社群的目的,並經由討論共同制定在社群內的行動原則,我們約定每月共備一次探討化學教學的相關主題,並且為社群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勁竹話化」,寓意著希望大家在這個社群內可以安心且盡情地分享經驗及對話,激發教學的創意與火花。
為了讓社群夥伴更清楚新課綱課程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我們在首場共備中邀請了化學學科中心的曹雅萍老師,帶領大家一一盤點普通高中化學的課程地圖(圖1)。隨著整個課程架構的逐步解構與清晰,我們開始著手進行各單元的課程設計。歷經近兩年的共備,第一年,我們很努力地完成了必修化學各單元的素養課程設計;第二年,在學科中心李麗偵老師的協助下,社群教師們共同進行選修化學的素養課程提問設計。然而,共備過程並不如預期地順利,特別是在繁忙的新課綱施行初期,自然科老師們的負擔大幅增加,加上對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陌生感,以及疫情的干擾需改為線上共備,參與的夥伴人數逐漸減少,這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不增加教師負擔的前提下,讓他們可以從社群中受益。
圖1:化學學科中心曹雅萍教師分享素養導向課程設計-週期表
為了更滿足現場教師的需求,我們設計了回饋表單,詢問老師們參加社群活動的目的以及未來希望涵蓋的增能主題,並針對這些需求規劃社群活動。接下來的111至112學年度,我們積極與學科中心及大學端合作,根據教師們的增能需求,將社群共備的頻率從每月一次調整為每學期三次,活動型式包括一次實作實驗和兩次的專題知識講座或素養課程經驗分享。累積至今,我們已舉辦的社群增能活動包括:化繁為簡的演示實驗(圖2)、從探究與實作課程示例談定題與假說的驗證(圖3)、化學學科中心教師共備社群成果分享-酸鹼、鹽分地帶與科技城的雙語共學、鑑識科學在探究實作與多元選修之實踐以及聚合物的科學與創新教學分享等。
圖2:施建輝老師分享化繁為簡的演示實驗
圖3:化學學科中心李麗偵老師分享從探究與實作課程示例談定題與假說的驗證
除了原有共備社群活動的滾動式調整規劃,我們也努力想要拓展「勁竹話化」社群的觸及率讓更多老師受益。我們藉由輔導團的入校陪伴計畫,走訪了新竹市內所有高中的自然領域,在各校的領域時間內宣傳我們的社群以及社群運作情形,讓大家認識輔導員,並邀請教師們踴躍參加社群增能活動。
經過這些努力與轉變,「勁竹話化」逐漸踏穩腳步,參加的教師及學校數量也在穩步成長。期待每位教師在每次的活動中都能感受到和大家在一起的幸福感,並將這份能量延續到自我的教學成長中。未來,「勁竹話化」將持續為竹竹苗區的化學教師們提供支持與成長的空間,透過社群的力量,讓每位夥伴能從容迎接各項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