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活動介紹(二)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為慶祝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Dmitri I. Mendeleev)於1869年發表元素週期表150年,聯合國宣布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Periodic Table of Chemical Elements, IYPT)。臺灣為參與這項國際性的活動,在科技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指導,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臺師大)、中國化學會(以下簡稱化學會)以及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共同主辦《2019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特展–在臺灣》,從2019年6月1日起至8月26日共展出為期近三個月的特展,觀展人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與師生,參觀人數約32000人,盛況空前。該特展的主要展品在《臺灣化學教育》電子期刊五月號有做詳盡的介紹,如元素方塊週期表、光雕投影、化學元素大事記、化學元素海報、視障者點字元素週期表、女性科學家與週期表、稀缺元素週期表、中學生眼中的週期表、元素文學小品、元素郵票展、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等。展覽開幕式影片可於網站觀賞(網址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Pktr1vj9k)。
此次特展因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各博物館的支持與青睞,共同以秉持服務更多民眾的初衷,此特展於八月底開始在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海科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工館)陸續展出,同時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已預約明年起做一整年的IYPT元素週期表特展,這實在是令人興奮的接力賽。各館的主要內容將於本期刊分別介紹。
臺師大和化學會在科教館的特展影片獲得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諾貝爾競賽獎(NobeliumContest Award)(見圖一),令人深感榮幸與欣慰!
圖一: IUPAC諾貝爾競賽獎(Nobelium Contest Award)
以下針對IYPT in Taiwan特展擇要介紹如下:
主視覺此主視覺(見圖二)要表達的意向如下:
左下角為本活動LOGO,其中H(1)和Og(118)代表週期表全部有118個元素,同時還有門得列夫Md(101)。正上方以大螢幕呈現門得列夫頭像、簡介其生平以及元素符號;其下方的展示櫃呈現元素的原子結構和物質的三態;在中間最前方則是以展示櫃呈現元素的應用面,每個展示櫃上方的英文字樣分別代表半導體、光電、食品與醫療領域。而右邊的圖案則是呈現綠色化學與環境共存的生態小島。活動的吉祥物以帝雉為代表(圖二右),是因其為世界瀕危鳥類,取其意企盼大眾珍惜元素。這兩項設計皆由楊宇辰小姐與工作團隊討論後所設計的成品,深獲觀展者喜愛。
圖二: IUPAC主視覺(左)與吉祥物(右)
元素方塊 元素方塊的概念一共製作三款,大方塊(圖三-a)、中方塊(圖三-b)和小方塊(圖三-c)。方塊每面分別展示該元素之原子序、原子量、化學性質、重要實驗及與該元素相關之科學史、生活、科技等資訊。大方塊在展場以公共藝術的方式呈現、中方塊設計是可以讓參觀者取出觀看各面的設計、小方塊是以A4大小的紙張製作,供辦理活動使用。這五面當中原子量、原子序和週期表的設計是由淡江大學王文竹教授負責帶領學生製作的、四面的實驗、科學史等是由來自各大學教授或各中學教師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元素設計的。的六面則是中徐生繪製的元素圖。此項成品準備期較長,所耗人力和經費有較多,然內容相當豐富,值得反覆品味。
圖三: 大方塊(a)、中方塊(b)、和小方塊(c:左為牟中原院士、右為觀展人)
魔方118此光雕設計特邀請國際知名3D動畫劉育樹導演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慶祝活動精心設計具中國風的週期表影片。樹導表示,「此光雕投影將元素週期表結合中國風,以呈現獨特的東方風格,其中尤以傳統臺灣特色為主。影片內使用了大量東方元素來結合西方的元素週期表:以風水羅盤的圓形排法替換週期表的矩型排法,除了以圓象徵人類生存之地球,更代表著週期表中的所有元素皆是存在於這個圓中──即地球上。…影片中將週期表元素的英文字替換成中文字呈現,其用意在於將熟悉的西方週期表以東方詮釋,表達東方對於化學界亦有所貢獻…影片中亦列舉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讓人們認識到生活周遭其實有很多物品都和化學元素有關。此外,透過象棋作為化學元素的象徵物,把虛幻的化學元素實體轉化為熟悉的象棋棋子,讓大眾對於艱澀的化學多了一分親切感…並以真實的對弈,結合金屬與非金屬之間的對戰而進行化學反應。…最後一個東方元素是廟宇的籤筒,用來呈現傳統臺灣風格的週期表。以矩形週期表旋轉收進籤筒,再度使用圓作為世界的概念,而所有的元素繞著圓旋轉,與開頭的圓互相呼應,串聯整部影片並以東方風格收尾。」
圖三: 大方塊(a)、中方塊(b)、和小方塊(c:左為牟中原院士、右為觀展人)
元素大事記是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周金城教授設計將118個元素在時間軸上記錄下偉大科學家努力的成果(見圖五)。
多樣的週期表在展區中還展現各式各樣的週期表,其中包括視障者點字週期表由彰化師範大學楊水平教授設計(請參看本專刊楊教授一文)、歐洲元素週期表(簡介請參看本專刊邱美虹教授一文)、最古老的較是用週期表掛圖和女性科學家與週期表(見臺灣化學教育2019年五月號)、國外週期表公共藝術裝置及元素中文命名法則等等(見圖六),展現週期表的多元性與功能性。
中學生繪製的元素週期表 這幅充滿中學生想像力的元素週期表,由本文作者發想,結合中學教師和學生的力量完成的,感謝臺北市立大直高中林欣美老師、曾茂仁老師,新北市立三重高中張怡婷老師、李雁婷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吉佛慈老師,及新北市立新北高級中學鍾曉蘭老師帶領學生以充滿科學與藝術的方式完成118幅元素繪圖週期表。這些以學生的角度來觀看118個化學元素,並以藝術的形式描繪元素在生活中的角色,合力創作而成的繪圖週期表,實為國內首創。101元素鍆則是由台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陳品蓉所繪,她指出鍆的命名是為了紀念門得列夫對於週期表的貢獻,同時使用機器人造型表示為人造元素,並在臉部以M為眼鏡,d為耳機的組合成為Md的縮寫,在胸前淡藍色的字跡即為門德烈夫當時週期表的排列方式,左肩的輻射符號亦表示該元素具有放射線(見圖七右)。
元素、郵票與文學 為了展現是人對門得列夫與對週期表有貢獻的科學家,展場有一區是展現世界各國的紀念郵票、臺灣十大建設與化學元素的關係、以及文學中與化學元素的相關的作品,以展現化學元素無所不在。郵票是世界各國向門得列夫等科學家致敬;中鋼、中船等建設的郵票以及青花瓷和唐三彩在顯示元素的應用;而與元素相關之詩集、箴言,點出元素與文學的距離並不如想像中遙遠,由於這一區的設計取材非常寬廣,展現親民的一面,受觀展者的喜好(見圖八)。
除此之外,我們也展出11張美國化學會所製作的海報,充分顯示化學元素在人類文明、歷史、文化、科技、建築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彰顯女性化學家到目前為止僅有5位獲得諾貝爾獎和五位女性科學家得以為元素命名或以其名為元素符號,但事實上參與元素發現的過程中,仍有許多無名女英雌在週期表的背後默默付出其貢獻(見圖9,亦可見臺灣化學教育2019年5月號)。
圖9週期表前後的14位女性科學家
圖10 擴增實境(AR,上圖)與虛擬實境(VR,下圖)場景
此次特展,我們除了邀請觀展人提供對特展的回饋意見外,在現場也有提供自黏貼貼紙供觀展人填寫(見圖11),在與觀展人的對話中,發現大家對特展的內容多元性給予相當高的肯定,最重要的是改變他們過去對週期表的認識,以及對元素在生活中的應用有更深入的了解。這些觀展人分別來自不同國家,如日本、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大陸等等,肯定與讚賞的言語給與工作團隊很大的鼓勵。
圖11 : IYPT in Taiwan 特展回饋意見
整個特展在實驗演示、現場動手做活動與點燈的高潮下正式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展期中,共約有32000人到館參觀。同時,周金城教授、鐘建坪老師和陳子聖老師利用周末共進行六次元素工作坊,一開放報名就額滿,是個相當受歡迎的實驗活動(見圖12)。七月底適逢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來自十多國的學者亦到會場觀賞,讚嘆聲不絕,並與科教館館長陳雪玉博士合影
(見圖13)。
圖12 :開幕式與假日元素實驗活動
圖 13 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來賓觀展
除特展外,為響應國際活動並紀念這特別的一年,其他規劃與執行的活動也都陸續完成,包括教具、元素、海報等各式各樣的競賽活動,參賽者踴躍,掀起國內一股玩化學元素週期表之風潮。
此外,由科技部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化學會主辦,臺北市立大學理學院協辦,該計畫特別邀請化學與化學教育專家學者共同籌劃辦理捷運彩繪車廂,所策劃之IYPT彩繪列車將於2019年12月10日起,在臺北捷運板南線與淡水信義線亮相,並維持營運三個月,以供民眾盡情享受化學元素與生活的近距離關係。
兩列彩繪車廂的設計是以輕鬆的手法帶大眾重新認識化學元素,內容包括有從化學元素的誕生伊始,擴及世界的構成、週期表的創立、科技應用(如太空人的頭盔成分)、氮循環、食物中的微量元素、人體的組成等等,以及門得列夫與居禮夫人肖像供大家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媒體。此次以彩繪圖像的形式來說明化學與生活的緊密連結,期以藝術手法展現化學的發展與生活應用,引發社會話題,敬請期待。
最後,為了進一步拉近大眾與化學之間的距離、加強臺灣國際曝光,並宣告為期一年的慶祝活動圓滿成功,在科技部與教育部的促成下,臺師大、化學會與臺灣地標台北101合作,透過101大型點燈活動,在11月14日和15日點燈慶祝IYPT,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在臺灣」呈現最搶眼的亮點。
此專刊主要就是邀請今年度辦理合作辦理IYPT in Taiwan慶祝活動的單位獻稿,將一整年的成果與讀者分享。內容包括陳竹亭教授所規劃的「CASE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9位學者針對週期表的發展與元素的應用做專題演講,內容精彩,有興趣者可至網站觀賞;邱美虹介紹IYPT特展展品之一「歐洲元素週期表與稀缺元素」,希望讀者透過認識歐洲週期表而能珍惜元素、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楊水平的「視障者點字週期表」展品的介紹,讓人感動其對視障者長期的關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張鈞翔和鍾坤煒的「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以礦石和元素結合IYPT為主題;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工館洪莞媜和陳綺霞的「看見化學了!元素週期表150周年特展」展示美國化學會的元素海報和光雕等展覽品;海科館鄭淑菁和陳麗淑的展品設計以展現海洋生物、元素與週期表的關係,融入海洋化學事展現元素與生活關係以慶祝元素週期表150週年;各博物館根據其特色與使命,分別設計不同主題的展品與,並結合臺師大所提供的展品共同展出,一起推動科普與慶祝國際大事。而陳虹樺等人的科教館一系列慶祝IYPT活動簡介,吸引許多學生到館參觀與參與動手做活動;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王則文對推動撰寫化學元素條目的成果與展望的心得分享,這也是基礎科學和維基的第一次合作案,期待有更多人可以投入志工行列;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盧玉玲理事長所負責辦理的化學元素週期表教具、媒材設計比賽作品簡介;李宜諺和林靜雯為慶祝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所辦理的海報競賽,從國小到高中,作品都非常有創意呈現出他們對週期表的面面觀;林怡萱等人對科教館所舉辦的「Curie Me Away! 放飛自我」科學劇做策畫紀實的報導,內容鉅細靡遺的將科學劇的原委道盡,同時也將訪談內容毫無保留的與本刊讀者分享,讀者必可享受一場閱讀的樂趣。
以上每項慶祝活動都是主辦者與合作夥伴們用心規劃、執行、挑燈夜戰與擠腦炸腦的成果,努力的目的無外乎就是為了端出一系列讓大家驚豔的活動內容彰顯臺灣對化學的重視以及對科普傳播的使命感。除上述一系列慶祝活動的報導外,12月份還會陸續熱鬧推出相關慶祝活動(如淡江大學的元素收集活動),請大家拭目以待。活動內容將於2020年1月號報導。同時未來IYPT in Taiwan 的展品亦將移展到各大學1和高中,歡迎各界詢問移展事宜。
註1:虎尾科技大學已於11月20日在他里霧辦理為期一個月的特展,其文將於2020年1月分享。
致謝:
感謝各指導單位、協辦單位與贊助單位的支持與鼓勵,以及諮詢委員、中學教師、助理、學生的協助,使IYPT活動得以順利展開與圓滿完成。尤其是化學會秘書長趙奕姼教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周金城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一知教授、臺灣大學陳竹亭教授一整年在各活動上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給予的建議與支持,感謝之意實無法用言語表達,IYPT
in Taiwan 的活動成果與所有參與人、科普人、以及喜愛科學的人共享。
以下列出參與活動的單位及個人,以表謝意。
指導單位:
科技部、教育部、環保署化學局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化學會(Chemical Society Located in Taipei, CSLT)
協辦單位: 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台灣維基媒體協會 淡江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新北市化學科課程發展中心 教育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化學學科中心
教育部中等教育階段自然領域教學研究中心
贊助單位:
申豐特用應材股份有限公司、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化學產業協會、財團法人中技社、循環台灣基金會、台灣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默克股份有限公司、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長春集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企業校友聯誼會、聚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永信國際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優勝奈米科技有限公司、旭富製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興材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安捷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賽默飛世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資料和協助的專家學者、中學教師及工作人員:
女性科學家:淡江大學吳嘉麗教授、長庚大學邱韻如教授
元素大事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周金城教授
元素方塊:
參與製作的教授、中學教師、高中及大學以上學生
元素命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李祐慈教授和林震煌教授
元素Q& A: 臺北市立成功高中劉俊庚老師、臺北市立萬芳高中陳怡宏老師、中研院化學所趙奕姼教授
光雕:光點吉樹團隊
開幕化學實驗演示:臺中大甲高中廖旭茂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吉佛慈老師、臺北市立陽明高中謝東霖老師
開幕式司儀:新北市新北高中鍾曉蘭老師
開幕動手做活動:林靜雯教授、廖旭茂老師、吉佛慈老師、李宜諺、曾茂仁、李驥、周運廷、林書繪、鍾宜廷、許晉維、周立
郵票:張固剛教授(Gu-Gang Chang)、Dr. Daniel Rabinovich教授
點字週期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楊水平教授
諮詢團隊:王文竹、王伯昌、吉佛慈、李旺龍、李祐慈、李名揚、李麗偵、林威志、林彥傑、林震煌、林靜雯、孫維新、高憲章、張鈞翔、張簡志挺、陳竹亭、陳怡宏、陳虹樺、陳雪玉、陳綺霞、陳麗淑、曾茂仁、曾繁銘、湯偉君、楊水平、賈志達、廖旭茂、劉俊庚、劉湘瑤、盧玉玲、鍾曉蘭
攝錄影:陳俐陵、任宥甯
籌備助理:郭素妙、溫儷璞、王荷晴
場佈:海宴活動行銷有限公司
ACS海報:ACS Taiwan Chapter臺灣大學楊吉水教授協助聯繫ACS
AR& VR: 幻鼎數位科技有限公司洪達民工程師
第21期CASE探索基礎科學講座
陳竹亭
臺大化學系名譽教授/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陳竹亭
1869年俄國的門得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1834-1907)(圖1)率先發表了第一個週期表。(圖2)週期表依原子量和元素化學、物理性質的週期性排列,總計有67個元素,其中有4個是預測了尚未發現的元素,到今年剛好是150週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也正逢100週年,正好慶祝化學史上極重要的週期表150年(PT150)。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也共同慶祝推廣週期表與化學教育,就訂定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eriodic Table of Chemical Elements),簡稱為2019IYPT。
圖1、門得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1834-1907) 圖2、週期表依原子量和元素化學、物理性質的週期性排列
為紀念此國際盛事,中國化學會(Chemical Society Located in Taipei, CS和臺師大科教所聯合推動臺灣的慶祝推廣活動(2019IYPT in Taiwan)。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決定共同響應,就邀請了臺灣大學化學系的陳竹亭、蔡蘊明名譽教授,和牟中原講座教授共同擔任顧問,來規劃2019年春季的第21期「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這一季的主題訂定為「元素週期表150週年―化學的革新和進化」。主旨在闡明週期表的發明帶給化學領域發展的革新和進化。從3月16日到6月15日共規劃了9個講座,分別紀錄於下。
【第一講】是由陳竹亭教授開啟序幕,題目是「發現元素新大陸」。早在西元前3世紀,亞里斯多德提出包括「土、水、氣、火」的四元素論,直到17世紀,波以耳認為元素是物質不可再分解的部分,且堅信元素具有粒子性質。18世紀的拉瓦節透過燃燒實驗,主張燃燒乃是物質與氧反應,水是氫與氧化合的產物。他用實驗釐清了元素與化合物的概念,在1790年出版了《化學基本原理》,推動化學革命,被譽為現代化學之父。
19世紀眾多化學家發現新元素。如戴維(Humphry Davy)是第一位用電解法分離出鹼金屬與鹼土金屬的化學家;伯齊里斯(Jöns Jacob Berzelius) 發現矽、鋁、鈹;本生(Robert Bunsen)和克許霍夫(Gustav Robert Kirshhoff)發明了本生燈與光譜分析儀,並且發現了銫和銣;拉姆齊(William Ramsay)與雷立爵士約翰·斯特拉特 (John Strutt, Lord Rayleigh)則在19世紀末發現惰性氣體。
稱為「原子之父」的道耳頓於1803年提出「原子論」,坎尼乍若(Stanislao Cannizzaro)在1860年的國際化學會議裡演講,釐清了混亂的原子量,啟發了當時在座的俄國年輕化學家門得列夫。門得列夫最顯著的成就便是於1869年發表「元素週期表」,他預測的鎵、鈧及鍺陸續被發現,成就了他化學先知的地位。瑪里居禮也發現了釙和鐳。20世紀,最後一種天然元素─錸和第一個實驗室裡合成的人造元素─鎝相繼問世。科學家們藉著認識原子結構,終於明白元素週期表正是原子中電子組態的外顯。時至今日,元素依原子序排列,我們熟知的元素週期表上已有118個元素。門得列夫的洞見及創作,也是歷史上眾多化學家們合作與傳承而開展的化學革新。
【第二講】是胡維平教授的「傳說到傳奇,原子真的存在嗎?」原子的概念從哲學觀點逐步變成人人確信的科學。西元前400多年,德莫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原子理論,認為物質是由無法再分割的粒子所組成。18世紀的法國化學家拉瓦節,做出了第一份現代元素表,徹底推翻四元素理論和燃素理論,說明燃燒反應就是物質和氧的化合。普魯斯特的定比定律、給呂薩克的氣體反應體積定律、道耳頓的倍比定律、亞佛加厥提出分子概念,門得列夫發表週期表,然而他們都不知原子的構造。
直到十九世紀末,倫琴在研究陰極射線管時發現X光。之後貝克勒發現鈾礦就算沒有照射陽光依然能讓底片感光。居禮夫婦發現鈾礦放射性的強度,只和鈾的量有關,和化學環境無關。他們認為放射性來自原子的內部,這也暗示原子不是最基本的粒子。發現X光的年代,湯姆森發現了電子。他建立梅子布丁原子模型。拉賽福在1908-1913年,用α粒子撞擊金箔片的實驗推翻布丁模型,證明了原子的質量集中在一個非常小帶正電的核心,而電子在核外環繞,於是提出行星原子模型。當人們知道原子裡面還有質子、中子,就衍伸出它們能否再繼續分割?後來發現質子、中子也不是最基本的粒子,而是由夸克構成。
宇宙生成30分鐘後,原子核僅含75%的氫和25%的氦。大約40萬年後,電子才與原子核形成中性的原子。2~3億年後,才有恆星產生。太陽內部進行核融合反應,4個質子融合成氦原子核、3個氦融合成碳原子核、碳和氦融合成氧原子核。質量大的恆星能形成鈉、鎂、矽、磷、硫、鈣、鐵、鎳等原子核,超新星爆炸才能產生比鐵重的元素;中子星之間的碰撞合併爆炸,則可以產生金、銀、鉑等等貴重元素。
【第三講】由于淑君教授主講之「從西伯利亞到聖彼得堡—門得列夫築夢週期表之路」。150年前排列出元素週期表的門得列夫,終其一生致力尋求科學在自然界中的規則與真理,使更多人能依循這份美麗的秩序而前進。門得列夫生於俄國西伯利亞,具有韃靼血統的母親帶著他與姊姊一路跋涉到莫斯科,再輾轉到聖彼得堡,讓門得列夫進入聖彼得堡大學中央教育學院就讀。取得碩士學位的門得列夫,步入教職及研究的工作,於1861年編寫了《有機化學》教科書,1868年發表《化學原理》第一卷。
這段期間,科學家們不斷透過實驗發現新元素並研究其性質。徳貝萊納(J. W. Dobereiner)提出「三元組」元素排列法後,「碲螺旋(telluric helix)」狀週期表、「八音律法(Law of Octaves)」相繼問世,但都沒有一個較宏觀的理論系統產生。門得列夫把每個元素與其原子量及化學性質寫在一張張卡片上,如此組起一副紙牌,經過耐心地紙牌排列,終於獲得元素週期表!門得列夫於1869年發表的元素週期律裡,依照原子量大小排列,其性質明顯呈現出週期性。週期表上有些未知的空格,門得列夫則大膽預期可能會有未知新元素。1875年「類鋁元素」鎵(Ga)被發現,門得列夫特別寫信給發現者德布瓦博德蘭(P. E. L. de Boisbaudran),說明鎵的比重值可能有誤。德布瓦博德蘭以更嚴謹的方式重新提煉純鎵並進行實驗,測得鎵的比重確實為門得列夫的預測值!這是人類首度以科學方法準確預言了未知元素的案例,使歐洲的科學界大為振奮。
1871年,門得列夫出版了《化學原理》第二卷,後續幾年中他所預測的未知元素也陸續被發現與證實,唯獨總是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1907年2月門得列夫因流感而病逝於聖彼得堡。美國科學家格倫西柏格博格(Glenn T. Seaborg)在1955年發現了原子序為101的新元素,特別於1963年將此元素命名為「鍆(Md)」,藉以表彰與紀念門得列夫的貢獻。
【第四講】是鄭原忠教授「為什麼週期表長這樣?—解析元素週期性背後的量子密碼」。門得列夫提出週期表的時代,把數百年的化學知識濃縮到一個表裡。現代的週期表,我們除了想問為什麼長這個樣子,也想知道元素的週期性從何而來?
電子必須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其運動。德布羅依(de Broglie)在1924年提出電子的波動性學說,其波長和動量呈反比。1927年電子繞射實驗的結果證明電子有波動的性質。物質是波因而有著堅實的實驗證據。一維的駐波震動態可以用節點數區分,沒有節點的駐波叫做n=1的狀態,有1個節點就是n=2…… ,增加節點可以把穩定駐波態建構出來。從德布羅依的公式來看,n越大波的能量就越高。二維駐波看的是節線,三維則是看節面。
一個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的駐波態,最穩定的應該是一個沒有節面的球形。電子在空間中分布的狀態,最穩定的就是1s軌域。接著考慮加入球形節面,便可以建構出越來越大,能量也越來越高的2s, 3s,… 等其他s軌域。若從1s出發加入一個平面節面,則可以建構出p軌域,加入兩個平面節面則得到3d軌域。這些軌域在氫原子中能量相同。多電子原子跟氫原子不一樣之處就是電子自旋以及電子間的斥力。包立不相容原理認為自旋相同的電子不能填在同一個軌域。一個軌域最多填兩個電子,一個自旋向上,另一個向下。電子之間有排斥力,多電子原子的軌域能階為:s<p<d<f。
把電子填進軌域要從能量最低的地方開始填。氫只有1個電子,就會填到1s軌域。氦有兩個電子,會把1s軌域填滿。鋰有3個電子,會填到2s軌域。繼續下去,2p填完就填3s,進到下一個週期──這就是週期性的由來。再看門得列夫的週期表,如果我們把最外層的價電子組態一樣的排在同一行,就可以用價電子組態解釋原子的反應性、週期性和價數。
【第五講】由講座顧問牟中原教授講「瑪里居禮與放射性元素」歷史上改變了世紀的原子彈,近年熱烈討論的核能發電等,皆與核子科學密不可分。1895年底,侖琴偶然發現了X光的存在。短短一年間,科學界一片沉迷於新穎的X光研究。剛生完孩子的瑪里‧居禮反而選擇相對冷門的鈾作為她的博士論文主題。法國的貝克勒也從鈾發現其擁有相似於X光的天然放射性。透過皮耶‧居禮與其兄弟擁有之壓電設備,瑪里‧居禮將鈾化合物放置其中,即產生能夠量測之電流。他們三人共同分享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從此放射性(Radioactivity)這個名詞被創造出來,放射性元素的時代由此開展。
研究鈾的同時,瑪里‧居禮也向奧地利鈾礦公司取得提煉鈾之後的殘渣,並測量這些殘渣的放射性。她發現這些殘渣中的放射性遠比鈾還要強。殘渣中極可能有別種放射性元素的存在。經過多年努力的化學分離,瑪里‧居禮成功在1907年成功分離出鐳(Ra)和釙(Po),獨獲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瑪里‧居禮奠定了核子科學的基礎。1930年代,中子的發現開啟了人工放射線研究嶄新的一頁。第一個人工放射線研究,就是由瑪里‧居禮的大女兒(伊雷娜,(Irene Joliot-Curie)和女婿弗雷德里克·約里奧(Jean Frederic Joliot)發現的。核子科學中的影響人類歷史的重大研究──核蛻變(Nuclear transmutation)也在此時被提出。核分裂很快就在1938年被發現。當鈾235以中子撞擊,核分裂會發生,顯示「連鎖反應」的潛在可能與巨大能量產生的可能。人類史上數一數二龐大的曼哈頓計畫就此展開,短短6年的時間,原子彈被製造出來,成為經歷過二戰的人們無法抹滅的記憶。
瑪里‧居禮對於世界的貢獻,不僅限於開拓核子科學新領域。她的小女兒伊芙(Eve Curie),雖未如大女兒伊雷娜涉足科學領域,但因著提筆寫下其母一生的傳奇故事,描寫她一生的書本、電影甚至舞臺劇至今依然廣傳於世。
【第六講】是熊怡教授的「翻轉週期表的西博格與人造超鈾元素」。近代核化學與合成元素的巨擘格倫 . 西博格(Glenn T. Seaborg)。在 1937 年完成他的博士學位,當時週期表上較輕的元素大多已被尋獲,更重的元素半衰期極短,在地球的環境沒有辦法穩定存在。特別是超鈾元素(transuranium elements),泛指原子序大於 92 的元素,幾乎都必須仰賴人工合成。關鍵科技就是加速器。
西博格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時,勞倫斯(E. Lawrence) 設計的迴旋加速器正邁向成熟。西博格也乘著天時地利,躋身為應用加速器於化學問題的先驅。粒子加速器合成元素的原理在於加速粒子撞擊特定的原子靶,使較輕的原子核在高能量與其他適當條件下和其他原子核完成融合。原理看似簡單,但分析實驗產出、演繹結論與驗證結果,每一步需要超群的化學洞見與嚴格的科學紀律。
初出茅廬的西博格在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前兩年便合成出鐵跟碘的同位素,兩者後來都有實際的醫療價值。1940 年代,奠基於合成錼(neputonium)的研究,西博格發現了原子序 94 的鈽-239(plutonium-239)。在爾後的二十年間,作為主要領導者合成鋂(Americium)、鋦(Curium)、鉳(berkelium)等錒系元素,並參與了鉲(californium)、鑀(einsteinium)等六個超鈾元素的發現。其中包括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金喜(seaborgium)— 該元素的命名也打破當時不以還在世的人物命名的慣例,他和 E. McMillan 最終在1951 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面對這些新的超鈾元素,儘管最簡單的主意是將它們依序塞進過渡金屬,在通過後續實驗測試化學性質、並參考前一週期的鑭系特性,以西博格為首的一群化學家提出錒系理論,說明在該週期有一行元素性質都與錒相近。週期表現在停在了原子序 118,但回顧科學史,我想我們有理由期待,這不會是週期表的盡頭。
【第七講】由講座顧問蔡蘊明教授主講「隱身的忍者—貴族和它們的產處」。鈍氣是位於週期表第18族的元素「氦氖氬氪氙氡」。門得列夫最早提出週期表的時代,科學家對此族元素是一無所知。蔡蘊明教授帶著聽眾回溯時光,從早期對空氣的研究開始。1888年雷立爵士(Lord Rayleigh)對空氣組成的研究出現理論無法解釋的實驗誤差。當時已知空氣主要由氧氣和氮氣組成,而雷立爵士測量氮氣的分子量時,為確認結果的可信度,選擇從兩種不同方法製備氮氣,卻發現無論他怎麼小心控制實驗程序,從空氣中取得的氮氣和從氨中取得的氮氣,分子量計算結果一直有無法解釋的差距。
1893年化學家拉姆齊回應雷立爵士的研究結果,兩人猜想空氣中可能存有一種不易反應的未知氣體。拉姆齊在隔年成功分離該未知氣體,藉由元素光譜和難以與其他物質反應的獨特性質等證據,證明了氬的存在。然而雷立爵士與拉姆齊進一步基於氣體動力論、預測氬氣可能為單原子氣體時,因直接挑戰當時週期表分類的完整性,受到門得列夫等知名化學家的強烈抨擊,雷立爵士決心專注在物理學研究,拉姆齊則繼續尋找忍者家族成員的旅程。
1895年拉姆齊將他用三先令六便士購買的稀土鈾礦放在硫酸溶液中加熱,發現氦氣。1898 年仰賴液化空氣技術的進展和助手的協助,氪、氙、氖等單原子氣體一個個在一星期的蒸餾過程現身。原子量最大的氡則是化學家索迪(Frederick Soddy)與拉姆齊合作,收集鐳放射的氣體而得到。1904年門德列夫終於在新修正的週期表加入這個忍者家族,雷立爵士和拉姆齊兩人也在該年分別榮獲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
蔡蘊明教授在演講尾聲時說:「尋找真理的科學並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但是請相信我,裡面充滿了樂趣。」
【第八講】由優勝奈米科技許景翔總經理講「為什麼稀貴金屬這麼重要?」本單元透過稀貴金屬發現的歷史、科技應用、環境安全、綠色化學,讓大家了解8個貴金屬與17個稀土金屬的重要性,並共同在綠色化學的概念下,更重視環保科技,愛惜地球資源。
八大貴金屬中,除了熟知的金、銀之外,還包含了鉑系金屬的釕、銠、鈀、鋨、銥、鉑。貴金屬的發現最早可溯及距今8000多年前出現在埃及以及保加利亞等文明的金,和6000年前發現的銀。鉑系金屬則大約於距今270年前才陸續被發現。稀土元素並不稀少。鑭系金屬有鑭、鈰、鐠、釹、鉕、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鎦以及兩個過渡金屬釔和鈧所組成。最早的稀土金數在200年前左右被發現,而鉕則是美國科學家藉核反應才找到的人造元素。
八大貴金屬中銀的產量最高,其蘊藏量被認為在未來一百年中就會用盡。稀土金屬因分布不均讓開採困難。除了用盡的危機,提煉這些金屬的過程大多也需要使用高腐蝕性的溶液來進行。從這些省思導致「城市礦山」的概念,近年全球許多企業也嘗試加入循環經濟的概念在發展中。1998年,「綠色化學」的概念興起,許總經理率領團隊開發了「環保剝金術」,能夠高選擇性地從3C產品回收「金」,並做其他利用。
【第九講】元素週期表150周年探索系列講座的最後一講由年輕化學家戴桓青教授主講「煉金術跟你想得不一樣-連牛頓也瘋狂的古代化學」。分析過往不被人們瞭解、誤解重重的煉金術。戴教授跟「煉金術」結緣的開端來自與臺灣奇美博物館合作的義大利名琴研究,他生動描繪煉金術的價值與意義。歷史上的化學史可以用西元1650年來區分,之前為鍊金術時代,之後則進入現代化學。古代的鍊金術就是「古代的化學」,既不是魔術也不是騙術。鍊金術與現今化學一脈相承,述說著化學技術的開發史。
大多數人都聽過牛頓(Sir Isaac Newton)發現萬有引力、三大運動定律、微積分以及光粒子理論。近20年才注意到他也是鍊金術士。牛頓在皇家造幣局待了26年,從事造幣工作,分析了各國金幣銀幣的純度,成功起訴了偽造幣者。作為分析化學的高手,牛頓的貨幣分析報告是全歐洲最完善的。但是仍然追求神秘的鍊金術,留下大批實驗手稿。
史特底瓦里與瓜奈里名琴的秘密可以窺見鍊金術的奧妙與價值。現今許多小提琴大師都只拉史特底瓦里名琴與瓜奈里名琴,因為能產生最甜美的樂音。這些名琴的製琴師都是在義大利的克里蒙納學習、成長,這個祕密塵封了幾百年,根據戴教授最近的研究認為這些名琴不是用天然木材,而是添加了許多礦物配方加工處理。化學處理、老化與震動的交互作用創造出名琴的特性。這是與鍊金術完美結合的成功案例。
參考資料
1. https://youtu.be/kDP6rCRyeyI
2. https://youtu.be/c0JUC12pFs8
3. https://youtu.be/mhtYKneJNcw
4. https://youtu.be/_T0m1Hp9iuI
5. https://youtu.be/KAtPVONxTjk
6. https://youtu.be/rLXKPloqRvc
7. https://youtu.be/9aznrFgap10
8. https://youtu.be/jTVUYZuGr2s
歐洲化學會週期表與稀缺元素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n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歐洲化學會(European Chemical Society)2019年出版的歐洲化學會週期表(EuChemS Periodic Table),並論及元素存量與人類過度使用而造成缺乏的危機議題,希望藉此引起社會大眾或學生對新興科技與化學元素的進一步認識,進而抱持正確使用新興科技的態度。
n 歐洲元素週期表
歐洲化學會在2019年一月公布了一張變形週期表(EuChemS, 2019;中英文版分別見圖一和圖二),這張週期表是以地球上存在的90種天然元素依照其存量取對數(Log)後所繪製的,所占面積越小代表其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越少,藉此呼籲社會大眾應該更加重視有限的資源與再利用的概念。圖中除以面積來傳遞存量的概念外,顏色則代表存量瀕臨危機的程度:如紅色代表未來100年內面臨嚴重缺乏;橘色代表因使用日增而導致的缺乏威脅;黃色代表供應有限而未來有缺乏的風險;以及黑色代表來自衝突礦產;而白色的小方塊則代表手機。圖一顯示,手機至少含有31個元素,其中約有一半的元素因人類對於3C產品的依賴與日漸增,在不正確的觀念與濫用的情況下快速減少,因而面臨缺乏的威脅[如釔(Yttrium, Y)、銦(Indium, In)]。我們是否了解有些元素[如金、錫、鉭(Tantalum, Ta)、鎢] 事實上是來自有爭議的礦產區,這些元素的來源是否合法,可能造成的後果為何呢?同時,我們是否理解且也已經準備好面對元素稀缺(endangered/scarcity)的困境?
圖一:英文版的歐洲化學會週期表(EChemS, 2019)
圖二:中文版的歐洲化學會週期表(EChemS, 2019)
雖然宇宙中氦氣的含量僅次於氫氣,但在地球上氦氣卻是稀少的。根據圖一和圖二顯示,氦是未來百年內面臨高度缺乏的元素。或許大家對氦並不陌生,因為生日聚會或是慶典中都會以氣球表達歡樂與祝賀之意,氣球中便是以充滿氦氣為主。氫氣在空氣中散播出去後便不易回收。根據海德堡大學地球化學和宇宙化學家Trieloff教授指出,地球不像木星是氣體星球充滿氫氣和氦氣,地球本身是岩石行星,因重力之故,地球的重量不足以抓住這兩種氣體,但為何氫含量充足而氦卻面臨缺乏呢?Trieloff指出,因為氫氣存在於水中,而氦氣卻會在空氣中飄走(Schmidt, 2016)。根據圖三顯示,因使用氦氣施放各式氣球而消耗掉的氦氣含量佔14%;潛水員用的呼吸筒,以氧氣與氦氣混合避免純氧造成減壓症(6%);這兩項即已佔20% (1/5)。除此之外,氦氣在電子業和半導體上的使用佔11%;在醫學上冷卻核磁共振造影 (MRI)機器所產生的高溫,約佔20%,前述這些使用氦氣的情形就已經佔約51%(APS, MRS, & ACS, 2016)。以此情況看來,氦似乎面臨稀缺的問題,因而價格在過去五年不斷升高,使得科學研究經費隨之上升。然而,一群在英國杜倫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在Goldschmidt 會議上指出,根據他們針對美國和加拿大22個井中找到天然氣的樣本進行質譜儀分析發現,地下水與氦含量有高度相關,或許人們低估了氦在自然界的含量(Danabalan, 2015)。該研究團隊同時也指出黃石公園噴出的氣體中可能也有氦氣的存在,知道氦氣可能來自深層的地殼中,或許讓科學家可以思考何處才是去尋找氦的足跡。不僅如此,牛津大學地質學家與挪威礦業公司Helium One在2016年公布在非洲坦桑尼亞火山斷裂區發現大量的氦存量,據估計應有15億立方公尺的氦含量,大約等於全世界七年的年消耗量。同時,研究人員指出,以亞利桑那從天然氣中可以獲得約7%的氦氣,卡達(Qatar)則可以獲得比較經濟的方式0.1%的氦氣。可惜的是,坦桑尼亞雖然可以從火山的氣體中獲得4%的氦,但是剩下的96%氣體卻與天然氣不同,它們是無法再利用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Schmidt, 2016)。Collins(2019)則指出,阿爾及利亞和俄羅斯其實也擁有充沛的氦氣可以輸出,但是受限於政府的法令,而無法提供其他國家使用。可臆測的就是,如此的做法或許正是限制或左右其他國家在醫療或是科技上的發展與應用。氦氣是否真的面臨稀缺,的確是個值得科學家持續研究與關心的議題,無論如何,資源的開發與保存是脣齒相依,人們實在應該珍惜自然資源。
圖三:2015年時氦氣在各項使用需求量之百分比(APS, MRS, & ACS 2016, p.6)
又如,第五週期的第III族元素釔(Y,原子序39)和第XIII族的銦(In,原子序49)都是屬於即將面臨嚴重缺乏的元素,這兩個元素都是製作手機必要的元素。以銦為例,銦因為熔點低、沸點高、低電阻,可在常溫下與氧緩慢反應產生氧化膜,具有抗腐蝕性,其價格高昂且供應有限,除可製作手機觸控面板、太陽能電池等高科技產品外,也是國防軍事、航空業和現代資訊產業等高科技領域的重要元素(國家毒物中心,2019)。其他金屬如鎵、銀、鋅等都是手機裡所需的元素但也將是面臨高度缺乏的危機。全球每年有將近五億支的廢棄手機,其中中國大陸就佔約一億支,而回收的廢棄只佔1%。或許手機使用者可以審慎思考是否可以降低更換手機的頻率,以珍惜自然資源並確保擁有永續與友善的環境。
n 手機與稀缺元素
根據圖一和圖二顯示,自然界中的元素並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我們應該要思考是否有必要經常更換電子產品,使廢棄的產品造成環境汙染?我們是否已準備好面對資源匱乏時,所造成生活不便的困境呢?在圖一和圖二中指出,手機至少含有31種化學元素。另一項智慧型手機所含有化學元素的報告(Compound Interest, 2014;見圖四)則指出,智慧型手機包含不下41種元素,分別用在製作螢幕、電池、電路和外殼。如以螢幕而言,其含有銦錫鋁矽的氧化物;電池(如鋰、鈷、碳、鋁、氧);線路則含有金、銀、銅、鎳、鉭等多種元素;最後是外殼,含鎂、溴,鎳等元素。
以下針對化學元素在手機中的元素與功能再進一步加以說明(Compound Interest, 2014):
螢幕:包含有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 ITO),這是氧化銦和氧化錫的混合物(通常質量比是90% In2O3和10% SnO2)。主要用在電學傳導和光學透明的薄膜上。大部分智慧型手機用的是矽酸鋁(Al2 SiO3·SiO2)玻璃,是一種氧化鋁和二氧化矽的混合物。此外,鉀離子可以起增強的作用。最後,稀土元素是用於手機螢幕上顏色的呈現,其中部分化合物可用來阻擋紫外線進入手機內。
電池:大部分智慧型手機使用鋰離子電池,以鈷酸鋰為正極,石墨為負極。部分電池會含有其它金屬元素,如以錳替代鈷。電池外殼為鋁。
線路:銅是手機線路主要原料,主流的微電子材料包括銅,金和銀。鉭是微電容的主要組分。鎳用於手機話筒。鐠(Praseodymium, Pr)、釓(Gadolinium, Gd)和釹(Neodymium, Nd)合金用於話筒和擴音器。釹、鋱(Terbium, Tb)和鏑(Dysprosium, Dy)用於振動單元。矽用於製造手機內的晶片。錫和鉛用於焊接手機內部電路。新型無鉛焊接使用的是錫,銅和銀的混合物。
外殼:部分外殼為鎂合金,大部分為塑料,塑料外殼含有阻燃成分,如溴、鎳可以用來減少電磁干擾。
圖四:智慧型手機所含有的化學元素
n 資源有限、慾望無限;開源節流、循環經濟
根據2018年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報導顯示,早稻田大學的科學家在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周邊海底發現蘊藏豐富的稀土資源,其含量超過1600萬噸,可供全球使用數百年,這些稀土礦物包括可用在混合動力車的鏑(730年)和可做雷射器的釔(780年),更重要的是該團隊已確立高效率的回收技術,這消息公布後讓世人相當振奮。
除了開源之外,如何讓資源可以循環再利用,更是科學家持續致力於其中的研究領域。最近日本公布2020年即將在日本舉辦的奧運獎牌,就是回收民眾廢棄的手機再提煉金屬而做成的。自2017年4月開始日本政府有計畫的對廢舊的3C產品進行回收,到2019年3月在將近8萬噸小型家電與621萬部舊手機中,提煉出32公斤黃金、3,500公斤白銀以及2,200公斤青銅。「東京2020獎牌計畫」以此重新打造出5,000枚金屬獎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刮目相看(The Tokyo Organising Committee of the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2019)。
n 結語
2019年適逢化學界兩大盛事,即IUPAC 100年以及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Periodic Table of
Chemical Elements, IYPT),全球都在慶祝這兩件大事的同時,也正是人類應藉此反思自然資源與人類欲望之間如何尋找到平衡點,以免資源耗盡,人類將面臨回到原點的生活危機。循環經濟的呼籲豈能成為空泛的口號呢?!
n 參考資料
日本經濟新聞(2019):日本發現大規模稀土礦,可供全球用幾百年。2019年10月15日,下載自: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ienvironment/29997-2018-04-11-09-05-11.html。
國家毒物中心: 銦(Indium),2019年10月20,下載自:http://nehrc.nhri.org.tw/toxic/toxfaq_detail_en.php?id=200。
APS, MRS, & ACS(2016). Responding to the U.S. research community’s liquid helium crisis-AN action plan to preserve U.S. innov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ps.org/policy/reports/popa-reports/helium-crisis.cfm.
Compound Interest (2014). Chemical elements of a smartphone.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ollins, T. (2019). Tanzania could become top helium producer. African Business, Retrieved from https://africanbusinessmagazine.com/sectors/energy/tanzania-could-become-top-helium-producer/.
Danabalan, D., (2015). Press release: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helium may not be such a problem after all, Retrieved from http://www.eag.eu.com/about/media/lightness-of-helium/.
EuChemS (2019). Element scarcity – EuChemS Periodic Tab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uchems.eu/euchems-periodic-table/.
Schmidt, F.(2016). Are our helium reserves coming to an e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w.com/en/are-our-helium-reserves-coming-to-an-end/a-19371071.
The Tokyo Organising Committee of the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2019). Tokyo2020 Medal Project: Towards an innovative
future for all, Retrieved from https://tokyo2020.org/en/games/medals/project/.
慶祝IUPAC100 & 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活動成果展示:
視障者點字週期表的製作與教學
楊水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緣由
最近二十年來,遠哲基金會彰化辦公室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間都會舉辦國小科學營(分為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國小聽障班科學營(分為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中小學視障班科學營(分為國小高年級、國中和高中)。作者幾乎每次營隊都受邀參與授課。針對中小學視障班科學營的授課,在教材開發方面,以視障生利用其優異的觸覺和聽覺設計可動手操作的化學實驗。
適逢今(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eriodic Table of Chemical Elements, 簡稱為IYPT,國際週期表年),趁此國際大肆慶祝之際,作者設計一款名為「視障者點字元素週期表」(Braille-Based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for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作為針對視障生授課化學的教材,在2019年暑假期間開設學習元素週期表的課程,其教學目標是讓視障生知道化學元素週期表的外觀模樣,進而認識週週期表的內容和特性。
為了使視障生有效地學習,作者規劃並準備含有金屬元素的28種日常生活物品、一張含有28種日常生活物品及其材質含有金屬元素的清單、以及五張A2大小的視障者點字週期表當作教具。來自臺灣各地的44位視障生參與這次學習元素週期表的活動,學生分為三班:國小高年級(國小班)、國中班和高中班,教學時間每班80分鐘。
n 上課講義編寫
一、 製作視障者點字週期表
對視障生的教學方面,作者體認到視障學生學習化學的環境不是十分友善,適合視障生的化學教材嚴重不足。身為化學教育工作者的一份子,責無旁貸地為他們盡一點心意。此次,製作視障者點字週期表的目的是為了讓視障生觸摸元素週期表的外觀模樣,進而有機會感受元素週期表的魅力。本週期表的設計是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設計的元素週期表為藍本且稍加修改,並印製在大海報上;使用透明自黏膠片以人工方式在其上點字,然後在元素的對應位置上黏貼已點字膠片。本週期表的點字係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兩位學生製作完成,如圖一所示。
圖一:視障者點字元素週期表,大海報的完整週期表(上)和局部放大的元素資訊(下)
二、 撰寫上課講義
作者編製一份視障生學習的講義,名為「利用日常金屬物品學習元素週期表」,詳見內容請見附件一。此份上課講義分為兩種紙本:對全盲學生提供點字講義,而對弱視學生提供放大字體的講義。以下簡述這份講義如下:
(一)前言
1869年3月6日,門得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1834 – 1907)向俄羅斯化學學會正式發表題為〝元素原子重量性質之間的依賴性〞的文章之後,化學開啟嶄新的一頁。回顧化學150年的進展,門得列夫創建的元素週期表對化學的推進貢獻非常甚大,對科學發展的影響也極為深遠,可謂進展神速,一日千里。在門得列夫制訂元素週期表的當時,已知元素只有63種,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有118種元素,剛好填滿元素週期表的七個週期。
聯合國文教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UNESCO)制訂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在世界各地大肆慶祝2019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之際,我們也趁這個機會,利用日常金屬物品來學習元素週期表。目前,你總共認識幾種化學元素?你認識哪些金屬元素?你認識哪些非金屬元素?
(二)材料和教具
提供含有金屬的日常生活物品28項(1-五元和十元硬幣、2-一元和五十元硬幣、3-迴紋針、4-釘書針、5-鋁尺(或鋁線)、6-長尾夾(彈簧片)、7-馬蹄磁鐵、8-強力磁鐵、9-碳鋅乾電池、10-鋰離子電池、11-白熾燈泡、12-漆包線、13-電線、14-保險絲、15-銲錫、16-鐵釘(外表銀白)、17-鐵釘(外表灰暗)、18-鐵線(外表銀白)、19-白鐵線(外表亮白)、20-鋼絲絨、21-平面鏡(隨身鏡)、22-鐵罐、23-鋁罐、24-不鏽鋼湯匙、25-鋁箔、26-銀箔、27-金箔、28-仙女棒) 1盒/組、大張元素週期表(A1大小) 1張/班、小張元素週期表(A4或A3大小) 1張/組。
(三)教師授課和學生活動
這方面有:「教師授課:介紹元素週期表」;「學生活動一:認識日常金屬物品的金屬成分與週期表的關連」;以及「學生活動二:結合日常金屬用品到元素週期表的問題」。
在「教師授課」方面,包含(1)教師發給各組一張視障者點字週期表;(2)教師介紹元素週期表中原子序、族和週期的定義;(3)教師介紹元素週期表中金屬和非金屬的元素並且這些元素位於週期表的何處;以及(4)教師介紹元素週期表中在常溫常壓下,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元素並且這些元素位於週期表的何處。
在「學生活動一」方面,包含(1)每一組取得一個小型置物箱,含有日常金屬物品28種物件;(2)每一位學生逐項地察看或閱讀講義上的「表二:日常金屬物品及其材質含金屬成分表」;(3)每組學生依標號取出日常金屬物品,並認識每一種日常金屬物品所含金屬成分;(4)學生根據表二內日常金屬物品的材質含有的金屬成分,指出週期表的特定元素的位置,並說出該金屬元素位在哪一族和哪一週期?
在「學生活動二」方面,包含(1)教師發下評量的問題,含有14題單一選項或多個選項的選擇題以及1題兩個空格的填充題;(2)教師從日常金屬元素材料盒中,取出一項或多項日常金屬物品,請學生在不查看表二的情況下,回答有關日常金屬物品所含成分的問題(第1-5題);以及(3)請學生根據視障者點字週期表,回答有關日常金屬用品成分與元素週期表關連的問題(第6-15題)。
n 現場教學活動照片
在2019年暑假期間,利用視障者點字週期表和28種日常生活金屬物品的教學現場活動照片,如圖二所示。
圖二:2019年暑假期間視障班教學現場照片,身穿青色衣服者為對輔人員。
n 學生回答問題統計
一、 學生基本資料
參與上課的三班視障班學生基本資料如表一所示。
表一:參與上課的三班視障班學生基本資料
視障學生 |
人數 |
4 / 1 |
5 / 2 |
6 / 3 |
未標示 |
男性 |
女性 |
未標示 |
國小班 |
15 |
0 |
6 |
5 |
4 |
8 |
6 |
1 |
國中班 |
14 |
2 |
8 |
2 |
2 |
7 |
5 |
2 |
高中班 |
15 |
2 |
8 |
4 |
1 |
9 |
6 |
0 |
在參與人數方面,國小高年級班(國小班)有15人、國中班有14人和高中班有15人,合計44人。在學習階段方面,以國小升上5和6年級為主、國中升上二年級以及高中升上二年級居多。在性別方面,男性人數稍多於女性。
二、 知道元素週期表
簡單地調查參與視障生是否曾經看過或聽過化學元素週期表、以及是否知道今年被聯合國制訂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YPT),統計結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知道元素週期表和IYPT的調查
視學障生 |
人數 |
看過或聽過化學元素週期表 |
知道今年為國際元素週期表年 |
||||
曾經看過 |
不曾看過 |
未填 |
知道 |
不知道 |
未填 |
||
國小班 |
15 |
7 |
7 |
1 |
5 |
8 |
2 |
國中班 |
14 |
9 |
5 |
0 |
1 |
13 |
0 |
高中班 |
15 |
12 |
3 |
0 |
2 |
13 |
0 |
在「看過或聽過化學元素週期表」方面,高中生多於國中生,國中生多於國小高年級生。在「知道今年為國際元素週期表年」方面,國小生多於國中生和高中生。
三、 日常物品金屬元素和週期表的問題
在週期表的教學後,教師發下「日常生活物品與週期表中金屬元素的問題」,回答問題時視障生可觸摸視障者點字週期表,但是不允許查看表二的日常生活物品金屬及其材質成分。在填寫答案後,教師收齊評量問題單,以隨機方式發下給同學批改,若某位學生拿到自己或同組同學的填答單,則與其他組的同學互換。接著,教師逐題地以口頭公布答案,對全盲學生隊輔協助批改答案,而對弱視學生則可批改他人的答案,計算答對率並給予評定等級。在批閱完畢後,發給原來作答試卷的同學。若答對11-15題(優良),給予一張L夾元素週期表作為獎勵之用。
「日常生活物品與週期表中金屬元素的問題」計有15題,其題意的描述詳見附錄二。這15題中前五題(第1-5題)為日常生活物品含有金屬成分的問題,但不涉及元素週期表,學生填答結果如表三所示;後十題(第6-15題)為日常生活物品含金屬元素與週期表相關連的問題,且涉及元素週期表的位置以及族、週期和原子序,學生填答結果如表四所示。兩表格內的數字為人數,刮號內為百分比(%),粗體數字為正確答案。
表三:三班視障生回答「日常生活物品含有金屬成分」選項的人數和百分比
大部分視障生對於「鋁箔」、「五元硬幣」、「十元硬幣」,「釘書針」、「馬蹄磁鐵」、「強力磁鐵」、「保險絲」和「銲錫」這些物品含有金屬元素的成分有很高的答對率,幾乎超過60%,有些接近100%。惟國小班視障生對於「保險絲」和「銲錫」這些物品含有的金屬元素成分有較低的答對率,在33-47%之間。大致而言,視障生高中生的答對率高於國中生,國中生的答對率高於國小生。
表四:三班視障生回答「日常生活物品含金屬元素與週期表位置關連」選項的人數和百分比
對於日常生活物品含有的金屬元素,大部分的國中班和高中班視障生知道「鋁罐」、「白熾燈泡」、「鐵線」、「白鐵線,「不鏽鋼湯匙」和「平面鏡」這些生活物品含有的金屬元素成分而且知道這些金屬元素位於元素週期表的何處(週期表的左邊、中間和右邊,以及族和週期)有很高的答對率,幾乎超過70%,有些高達90-100%。惟有些國小班視障生知道這些生活物品的金屬元素成分有較低的答對率,在33-47%之間。大致而言,高中班視障生的答對率高於國中生,國中班的答對率高於國小班。
表五:三班視障生回答「生活物品含金屬元素與週期表原子序關連」選項的人數和百分比
對於週期表上的金屬元素或日常生活物品含有金屬元素,大部分的高中班視障生知道那些生活物品含有「銅」和「鋅」的金屬元素成分而且知道這些金屬元素的原仔序大小有很高的答對率,幾乎超過80%,有些高達90-100%。惟有些國小班和國中班視障生知道這些生活物品與原子序大小的關連有較低的答對率,在33-57%之間。大致而言,視障生高中生的答對率高於國中生,國中生的答對率高於國小生。
對於日常生活物品含有金屬元素的成分,大部分的高中班視障生知道那些生活物品「鋁箔」、「銀箔」、「金箔」、「強力磁鐵」和「不鏽鋼湯匙」含有金屬元素成分而且知道這些金屬元素的原子序的大小有很高的答對率,幾乎超過80%,有些高達90-100%。惟有些國小班和國中班視障生知道這些生活物品與原子序的關連有較低的答對率,在33-53%之間。大致而言,高中班視障生的答對率高於國中班和國小班。
n 結語
很榮幸有機會在2019年慶祝國際元素週期表年之際,製作視障者點字週期表並且利用28項日常生活物品,進行三班視障班的教學,以慶祝IYPT 2019。從教學現場來觀察,視障生對於元素週期表的學習態度不亞於一般學生,而且國小班、國中班和高中班視障生的對於週期表的學習成效也比授課者的預期還佳。再者,製作視障者點字週期表的目標,讓視障生知道化學元素週期表的外觀模樣,進而認識週週期表的內容,也已經在視障者認真地學習過程中達成。
n 致謝
視障者點字週期表得以完成製作並在視障班進行現場教學,感謝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提供化學元素週期表的設計原稿作為製作這週期表的藍本,感謝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學生張玉欣和陳鈺頻同學精心製作點字,以及感謝遠哲科學基金會彰化辦公室提供教學的機會。
n 附錄
【以下續接附錄】
慶祝IUPAC100 & 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活動成果展示:
視障者點字週期表的製作與教學(附錄)
楊水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承接本篇正文】
n 附錄
附錄一(上課講義)
利用日常金屬物品學習元素週期表
學生姓名: ; 授課教師:楊水平老師
1869年3月6日,門得列夫向俄羅斯化學學會正式發表題為〝元素原子重量性質之間的依賴性〞的文章之後,化學開啟嶄新的一頁。回顧化學150年的進展,門得列夫的元素週期表對化學推進的貢獻非常甚大,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極為深遠,可謂進展神速,一日千里。在門得列夫制訂元素週期表的當時,已知元素只有63種,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有118種元素,剛好填滿七個週期。
聯合國文教委員會制訂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在世界各地大肆慶祝2019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之際,我們也趁這個機會,利用日常金屬物品來學習元素週期表。目前,你總共認識幾種化學元素?你認識哪些金屬元素?你認識哪些非金屬元素?
n 家用日常物品
日常金屬物品 28項(1-五元和十元硬幣、2-一元和五十元硬幣、3-迴紋針、4-釘書針、5-鋁尺(或鋁線)、6-長尾夾(彈簧片)、7-馬蹄磁鐵、8-強力磁鐵、9-碳鋅乾電池、10-鋰離子電池、11-白熾燈泡、12-漆包線、13-電線、14-保險絲、15-銲錫、16-鐵釘(外表銀白)、17-鐵釘(外表灰暗)、18-鐵線(外表銀白)、19-白鐵線(外表亮白)、20-鋼絲絨、21-平面鏡(隨身鏡)、22-鐵罐、23-鋁罐、24-不鏽鋼湯匙、25-鋁箔、26-銀箔、27-金箔、28-仙女棒)1套/組【這些物品的外觀請參閱表一,小物品裝在小型壓克力透明盒中,所有日常金屬物品裝在一個小型置物箱中。】
大張元素週期表(A1大小)1張/班【由授課教師製作】、小張元素週期表(A4或A3大小)1張/組【由授課教師製作】
n 教師授課:介紹元素週期表
ü 請隊輔協助學生完成此活動。
1. 教師發給各組一張視障者點字週期表,。
2. 教師介紹元素週期表中原子序、族和週期的定義。
3. 教師介紹元素週期表中金屬和非金屬的元素,並且位於元素週期表的位置。
4. 教師介紹元素週期表中在常溫常壓下,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元素。
1. 何謂原子序? 2. 何謂族和週期? 3. 描述族與原子序的關係,以及週期與原子序的關係。 4. 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數量何者較多? 5. 在常溫常壓下,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元素的數量何者最多?何者最少? |
n 學生活動一:認識日常金屬物品的金屬成分與週期表的關連
ü 請隊輔協助學生完成此活動。
1. 每一組取得一個小型置物箱,含有日常金屬物品28種物件。
2. 每一位學生逐項地察看講義上的「表二:日常金屬物品及其材質含金屬成分表」。
3. 每組學生依標號取出日常金屬物品,並認識每一種日常金屬物品所含金屬成分。
4. 學生根據表二內日常金屬物品的材質含金屬成分,指出週期表的特定元素的位置,並說出該金屬元素位在哪一族和哪一週期?
1. 一元和五元硬幣的材質,兩者所含金屬成分有何差異? 2. 這差異的金屬元素之原子序為多少? 3. 碳鋅乾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質各含有什麼金屬元素? 4. 這兩個金屬元素的原子序,何者較大? 5. 長尾夾(彈簧片)的材質含有錳金屬,位於元素週期表中的第 族,第 週期。 |
n 學生活動二:利用日常金屬用品回答問題
ü 請隊輔協助學生完成此活動。
1. 教師發下評量的問題,含有14題單一選項或多個選項的選擇題以及1題兩個空格的填充題。
2. 教師從日常金屬元素材料盒中,取出一項或多項日常金屬物品,請學生在不查看表二的情況下,回答有關日常金屬物品所含成分的問題(第1-5題)。
3. 請學生根據表一(視障者點字週期表),回答有關日常金屬用品成分與元素週期表關連的問題(第6-15題)。
表一:視障者點字元素週期表
表二:日常生活物品及其材質含金屬成分表
編號 |
日常生活物品 |
材質含金屬 |
一般性描述 |
1 |
銅、鎳 |
五元和十元:銅75%、鎳25% |
|
2 |
一元和五十元硬幣 |
銅、鎳、鋁 |
一元和五十元:銅92%、鎳6%和鋁2% |
3 |
迴紋針 |
鐵、鎳、鉻、錳 |
不鏽鋼材質,簡述為鍍鎳鐵線。 |
4 |
釘書針 |
鐵、鋅 |
鋅包鐵 |
5 |
鋁尺(或鋁線) |
鋁 |
|
6 |
長尾夾(彈簧片) |
鐵、錳 |
材質為冷軋鋼板(鐵、錳)、不鏽鋼線 |
7 |
馬蹄磁鐵 |
鐵、鋁、鎳、鈷 |
永久磁鐵,除鐵以外,還添加鋁、鎳、鈷 |
8 |
強力磁鐵 |
釹、鐵 |
強力磁鐵(稀土磁鐵):釹磁鐵(釹鐵硼磁鐵)和釤鈷磁鐵 |
9 |
碳鋅乾電池 |
鋅 |
負極材料為鋅構成的外殼 |
10 |
鋰離子電池 |
鋰 |
負極材料為鋰金屬和石墨混合物,正極材料含鋰離子。 |
11 |
白熾燈泡 |
鎢、銅、鋅 |
燈蕊為鎢絲,燈頭為黃銅(銅鋅合金) |
12 |
漆包線 |
銅、錫 |
主要成分為銅,錫銅合金線 |
13 |
電線 |
銅、錫 |
主要成分為銅,鍍錫銅電線 |
14 |
保險絲 |
鉛、錫 |
鉛錫合金、鋅、銅、銀,製成絲狀或片狀 |
15 |
銲錫 |
錫、鉛 |
錫和鉛兩種金屬,按一定比例融合而成 |
16 |
鐵釘(外表銀白) |
鐵、錳、鋅 |
低碳鋼(鐵、碳、磷、錳等)鍍鋅 |
17 |
鐵釘(外表灰暗) |
鐵、錳 |
低碳鋼(鐵、碳、磷、錳等) |
18 |
鐵線(外表銀白) |
鐵、鋅 |
鍍鋅鐵線 |
19 |
白鐵線(外表亮白) |
鐵、鎳、鉻、錳 |
白鐵線(不鏽鋼線) |
20 |
鋼絲絨 |
鐵、錳 |
低碳鋼,含碳、鐵、矽、錳、磷、硫 |
21 |
平面鏡(隨身鏡) |
銀 |
玻璃上鍍銀 |
22 |
鐵罐 |
鐵、錫 |
鐵罐使用鍍錫的馬口鐵 |
23 |
鋁罐 |
鋁 |
|
24 |
不鏽鋼湯匙 |
鐵、鎳、鉻、錳 |
不鏽鋼材質 |
25 |
鋁箔 |
鋁 |
|
26 |
銀箔 |
銀 |
|
27 |
金箔 |
金 |
|
28 |
仙女棒 |
鋁、鎂、鐵 |
鋁鎂合金粉、鐵粉、過氯酸鉀、硝酸鋇、炭粉、硝酸鉀 |
附錄二(評量問題)
日常生活物品與週期表中金屬元素的問題
姓名: ;就讀階段:¨國小;¨國中;¨高中; 年級;性別:¨男性、¨女性
® 在介紹物品材質前,回答下面的問題。在合適的答案前,打「ü」,答案只有一項。
1. 在這活動之前,我曾經看過或聽過化學元素週期表的圖樣?
¨曾經看過 ¨不曾看過
2. 在這活動之前,我知道今(2019)年被聯合國制訂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
¨知道 ¨不知道
化學元素週期表
® 表上的「族」、「週期」、「原子序」和以及「金屬」的位置。
® 在介紹物品的材質後,請回答下面的問題,並在合適的答案前,打「ü」,答案可能不只一項。
1. 教師取出「鋁箔」,這一項物品含有什麼金屬?
¨銅 ¨鎳 ¨鋁
2. 教師取出「五元硬幣」和「十元硬幣」,這二項物品都含有什麼金屬?
¨銅 ¨鎳 ¨鋁
3. 教師取出「釘書針」,這一項物品含有什麼金屬?
¨鐵 ¨鋅 ¨鋁
4. 教師取出「馬蹄磁鐵」和「強力磁鐵」,這二項物品都含有什麼金屬?
¨鐵 ¨鋁 ¨鎳 ¨鈷 ¨ 釹
5. 教師取出「保險絲」和「銲錫」,這二項物品都含有什麼金屬?
¨鐵 ¨鉛 ¨錫 ¨鈷
6. 教師取出「鋁罐」,這一項物品的主要成分(一種金屬元素)位於週期表的何處?
¨左邊(第1~2族) ¨中間(第3~12族) ¨右邊(第13~18族)
7. 教師取出「白熾燈泡」,這一項物品的燈蕊金屬(一種金屬元素)位於週期表的何處?
¨左邊(第1~2族) ¨中間(第3~12族) ¨右邊(第13~18族)
8. 教師取出「鐵線」和「白鐵線」,這二項物品的主要金屬(一種金屬元素)位於週期表的何處?
¨左邊(第1~2族) ¨中間(第3~12族) ¨右邊(第13~18族)
9. 教師取出「不鏽鋼湯匙」,這一項物品含有「鎳」金屬,它位於週期表的哪一週期?
¨第二週期 ¨第三週期 ¨第四週期 ¨ 第五週期
10. 教師指出週期表上的「銅」元素,下面那些日常生活物品含有「銅」元素?
¨十元硬幣 ¨五十元硬幣 ¨漆包線 ¨電線 ¨ 鐵線(外表白)
11. 教師指出週期表上的「鋅」元素,下面那些日常生活物品含有「鋅」元素?
¨釘書針 ¨碳鋅乾電池 ¨鐵釘(外表白) ¨鐵線(外表白)
12. 教師取出「鋁箔」、「銀箔」和「金箔」,這三項物品的主要成分,哪一個金屬元素的原子序最大?
¨鋁箔 ¨銀箔 ¨金箔
13. 教師取出「強力磁鐵」,這一項物品的所有成分,哪一種金屬元素的原子序較大?
¨釹 ¨鐵
14. 教師取出「不鏽鋼湯匙」,這一項物品的所有成分,哪一種金屬元素的原子序最大?
¨鐵 ¨鎳 ¨鉻 ¨錳
15. 教師取出「平面鏡」,這一項物品的金屬元素位於週期表的何處?
請寫出:第 族 第 週期
「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
張鈞翔*、鍾坤煒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n 摘要
躬逢其盛、共襄盛舉!在2019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也是俄羅斯化學家門得列夫 (Dmitri I. Mendeleev) 提出元素週期表的150週年之際,位於臺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特別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化學會,共同推出『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圖一),展期從2019年8月20日起至2020年2月23日,帶領大朋友與小朋友一起來探索化學科學的奇幻奧妙!
圖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隆重開展
開展至今,已經吸引超過36,000人次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朋友,共同親身體驗與享受化學知識所帶來的樂趣!在展場中,饒富生趣的元素週期表的聲光投影,深深吸引了觀眾朋友的眼光。全新設計天文化學主題,以生動的圖文動畫,帶領觀眾探索宇宙空間,化學元素的起源。在精美的圖像中,元素週期表的研究發展歷史,以及週期表內容與規則一覽無遺。而化學元素無所不在,在我們生存的地球環境、在我們喜愛的礦物精品、在我們熟悉的詩詞文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處處充滿著化學元素,也洋溢著奧妙的化學變化。
為了盛大推出這項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藏精品礦物精銳盡出,特別推出「地殼中的化學元素—礦物」主題單元(圖二),展出70件各類礦物標本,包括純金、純銀、純銅、純鐵,以及珍貴的鑽石、祖母綠,呈現礦物精品的元素特色與大自然的奧祕,也提供觀眾朋友們進一步認識化學元素與礦物之間的關係。
圖二 「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礦物展區一隅
地球上的萬物都是由化學元素所組成的,人類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118種元素,組成了約三千多萬種的物質。地殼乃是地球層圈構造的最外層,在地殼中元素的含量稱之為「地殼含量(註)」,通常以百分比來表示。含量最多者依序為氧、矽、鋁、鐵、鈣、鈉、鉀和鎂,以上8種元素占了超過98%的地殼含量,而這些元素在地殼中多以礦物的形式存在。
n 氧和矽
氧和矽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兩種元素,分別達48.6%及26.3%,因此,地殼中含有氧和矽兩種元素的礦物種類也相當多。例如:氧和矽結合形成了常見的石英、水晶、玉髓、瑪瑙等石英家族的二氧化矽礦物(圖三),而由含矽的陰離子團與其它陽離子結合,便形成大量的矽酸鹽礦物,在自然界已知的礦物種類中,矽酸鹽礦物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包含常見的長石、石英、雲母、輝石、角閃石、橄欖石、黏土礦物等造岩礦物。
圖三 透明且晶形佳的石英稱為水晶,是地表最常見的礦物之一。
n 鋁
鋁是地殼內蘊藏最豐富的金屬元素,地殼中的含量約為7.73%,在自然界通常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鋁主要賦存在鋁土礦,或稱為水礬土(Bauxite)內,這種礦物主要成分是含有雜質的水合氧化鋁(Al2O3·2H2O),一般供作煉鋁用的水礬土含有50~60%的氧化鋁,而氧化鋁不僅是製造鋁的來源,也是製造礬土水泥和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鋁具有質輕且不易生鏽的特性,不過質地較軟,須與其他金屬混合,以合金的型態被廣泛運用。在自然界中純的三氧化二鋁,稱為剛玉,硬度高,常被用來當做研磨材料;另外,結晶透明的剛玉可作為寶石,其中紅寶石(圖四)、藍寶石就是剛玉中有名的品種。
圖四 紅寶石是結晶透明的剛玉因含鉻離子而呈紅色
n 鐵
鐵在地殼中的含量約為4.75%,也是地球內核及外核的重要成份,堅硬而有延展性、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導熱性。自然界裡很少有純鐵,大多是和氧化合之後的狀態存在。一般提煉鐵的主要礦物有赤鐵礦(Fe2O3)、磁鐵礦(Fe3O4)、菱鐵礦(FeCO3)、褐鐵礦(Fe2O3·nH2O),以及針鐵礦(FeO(OH))。現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鐵礦來源為帶狀鐵礦層(Banded Iron Formations,簡稱BIF),此種帶狀鐵礦(圖五)是由大量且呈薄層的磁鐵礦或赤鐵礦等氧化鐵反覆堆疊,並常夾雜帶狀虎眼石、碧玉或燧石等所組成,主要在距今約三十多億至十多億年前的太古代(Archean)和元古代早期(early Proterozoic)所形成,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沈積岩。
圖五 帶狀鐵礦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鐵礦來源
n 鈣
鈣的英文calcium是來自拉丁文calx,意指生石灰,地殼中鈣的含量約為3.45%。鈣在自然界多以離子狀態或化合物形式存在,並無單質存在。地球上最常見的含鈣化合物為碳酸鈣(CaCO3),發現主要產於石灰岩和早期海洋生物的化石殘骸,廣泛用於塑料、橡膠、油墨、塗料等方面,也是製作水泥與玻璃的原料。自然界主要的含鈣礦物有方解石(圖六)、霰石(CaCO3)、白雲石(CaMg (CO3)2)、石膏(CaSO4·2H2O)、螢石(CaF2)、磷灰石(Ca5(PO4)3F)等。另外,在珍珠、貝殼、珊瑚、蛋殼及一些動物殼體的有機體中也都含有鈣。
圖六 方解石是很重要的含鈣礦物
n 鈉
鈉是最常見的鹼金屬元素,元素名稱來自拉丁文 Natrium,原意是天然鹼。在地殼中鈉的含量為2.74%,主要以鈉鹽的形式存在。鈉鹽是指有鈉離子和酸根離子化合而成的鹽類,如常見的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碳酸氫鈉等,其中由氯化鈉組成的礦物-石鹽(Halite, 圖七),除了可作為調味料和防腐劑,也是製作蘇打、鹽酸、金屬鈉等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故有 「化學工業之母」 的稱號。其它常見的含鈉礦物有鈉長石(NaAlSi3O8)、芒硝(Na2SO4·10H2O)、鈉硝石(NaNO3)等。
圖七 石鹽的天然結晶呈正立方體
n 鉀
鉀元素在自然界中以離子化合物形式存在,在地殼中的含量約佔2.47%。鉀金屬在工業上可作為一種較強的還原劑,而鉀的化合物在工業上用途很廣,例如鉀鹽可以用於製造化肥及肥皂。鉀對動物與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相當重要,是植物生長的三大營養元素之一。可用來提取鉀的礦物有鉀鹽(KCl)、光鹵石(KCl·MgCl2·6H2O)和雜鹵石(K2Ca2Mg(SO4)4·2H2O)等,而地殼中分佈極廣的鉀長石(K(AlSi3O8))、雲母(KAl2(AlSi3O10)(O H)2)等矽酸鹽中也都富含鉀元素。
n 鎂
鎂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很輕、具柔韌性,且化學性質活潑,在地殼中的含量約為2%。鎂在海水中的含量很多,也是人體的基本元素之一。鎂的英文名字magnesium,是由菱鎂礦(magnesite)的名字衍生而來。菱鎂礦的化學成份為碳酸鎂(MgCO3),是提煉鎂的主要來源,它還可用作耐火材料和製取鎂的化合物。另外,人們也開採白雲石(CaMg (CO3)2)做為鎂元素的原料之一。
「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帶給了民眾與各級師生能充分了解化學元素週期表在建構過程中的科學發展史,以及化學週期表所帶來的學術研究意義與有趣的化學元素故事,更進一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各種化學科學現象與實際生活體驗,展場中更有帶給大朋友、小朋友驚聲連連的化學魔術秀!(圖八、圖九、圖十)這項特展將持續展出至明(2020)年2月23日,喜愛科學與化學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
圖八 化學魔術演示秀 圖九 在展場中特闢化學魔術舞台
圖十 帶給大小朋友驚奇的化學魔術秀
註:各元素的地殼含量以質量百分比為準。其中的數字是估計值,會隨著資料來源及估計方式不同而改變,本文所列各元素含量多寡,只能作大致上的參考。
慶祝IUPAC100&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 活動成果展示:
看見化學了!元素週期表150周年特展—科工館的展示、科教活動及推廣
洪莞媜1,*陳綺霞2
1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 約僱技術員
2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組 組主任
█ 緣起
2019年適逢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提出元素週期表滿150周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以下簡稱臺師大)邱美虹教授在科技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共同支持下,與中國化學會及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策辦了一檔「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特展」,以表彰門得列夫之偉大貢獻。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稱科工館)身為國家第一個應用科技類博物館,自需積極參與及推廣。
「化學元素」對於一般人而言,或許感到疑問:「化學元素跟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實則關係不說不明!該特展於臺北科教館開幕當時,經由化學師生進行「化學元素變變變——實驗演示」的科學秀,再加上特展內容豐富有趣,進而讓民眾了解到化學元素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也因而理解到元素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未善加回收運用,待其用完時,將大大影響我們的生活。
為讓中南部的社會大眾也能有機會了解化學元素與常民生活的連結,移展是必須,而推廣活動更是不可或缺。因此科工館除積極評估移展項目外,並盤點館內各項資源,開始了一系列的活動。自9月底開展迄至10月底止,己逾3,000名觀眾參與體驗,包括1,248名學生團體參觀特展;1,161人次參與集章活動;1,506人次體驗科教活動。透過上該展覽及活動的推廣,確實助益民眾了解化學元素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並進一步體認到某些元素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要性。
█ 展示內容
特展展出內容都是由臺師大邱美虹教授等人精心設計,科工館秉持「生活議題」為主軸,擇定元素方塊週期表、光雕投影、化學元素大事記、化學元素海報、視障者點字元素週期表、稀缺元素週期表等展品,引導民眾從生活周遭事物重新認識元素與生活的重要性,主視覺意象則承續邱教授於科教館展覽,以淺紫色為基底。展覽主視覺如下圖:
▲圖一特展主視覺意象
展覽大致分為五大展區,內容概述如下:
分區 | 主題 | 展示內容 |
A | 入口引言 | 以主視覺彰顯2019 年為聯合國公佈之「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同時紀念俄羅斯化學家門得列夫提出的元素週期表至今 150 週年。 |
B | 元素大事記 | 以時間軸簡列方便民眾瞭解人類發掘元素的歷史。 |
C | 魔方118 | 由劉育樹導演親自操刀所編製影片中,學習中西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感受科學與藝術的趣味結合。 |
D | 探索元素週期表 | 以不同型式來認識各元素的趣味性,如中學生眼中的週期表、最古老的週期表、視障者的週期表、稀缺元素週期表及元素海報等等。 |
E | 元素藝廊 | 從文學小品及郵票來發現元素的蹤影。 |
展場實景
▲元素海報 ▲模擬實驗室場域
▲元素藝廊 ▲特展全景
▲光雕投影單元 ▲展覽主視覺
█ 推廣活動
為讓民眾透過不同型式來認識元素與生活的重要性,科工館規劃各式活動,包括展廳集章闖關、教師研習及現場科教活動DIY等體驗,同時結合「科工平安燈,點燈傳愛」活動,幫助經濟弱勢學童接觸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其中,教師研習在於協助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推廣元素週期表的桌遊教具,活動開辦以來,也接獲許多民眾洽詢購買的回饋意見。
一、結合展廳辦理集章闖關活動
科工館共有18個常設展廳,在這些展廳中,有許多應用於日常的元素,此次的闖關集章活動配合特展,從各展廳中挑選出觀眾們較熟稔者,期望藉由找出各展廳的對應元素,讓觀眾邊探索邊學習,從而獲取知識與樂趣。截止10月底止有1,161人次參與。
闖關集章活動橫跨6個展廳共8種元素,元素的選定原則為生活中關係密切且重要的存在,印章設置處緊依該元素介紹之單元,在觀眾們找到元素的同時,可以透過展板文字的介紹及展品的觀察或操作,更深入性的瞭解其特性與應用。各元素與所屬展廳對照如下表:
元素 | 展廳 | 介紹 |
銅Cu | 電信@臺灣 | 一般所謂通信傳輸媒體可分為「銅導線與光纖二種,銅導線又可分為平衡對型線及不平衡同軸線二種。本廳中可就近觀察電纜等實體文物。 |
鋁Al、鐵Fe | 烹調的科學 | 鋁是地殼內含量最豐富的金屬,優點是導熱速度快,且重量輕、耐用又便宜。不過不適合用來烹調酸性或鹼性較強的食材;而生鐵鍋的優點是導熱均勻、保熱效果佳,且不易變形,但若保養不當,則容易生鏽腐蝕。 |
矽Si | 科學開門 | 加入矽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自供電晶片,因為矽薄膜的特性,即使「微光」也能自動充電,免除大量更換電池的麻煩,替未來的智慧生活鋪路! |
氮N、氟F | 科學桂冠 | 本展廳於假日固定演示,使用液態氮實驗超導磁浮的特殊現象,期能讓觀眾對超導體特性及磁浮現象有所認識。
自然界中的氟,通常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法國化學家莫瓦桑成功分離出氟,並於1906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現今與我們生活最相關的氟,廣泛應用於牙科保健中,觀眾們可觀察含有氟的螢石,及紫外線照射下的美麗螢光。 |
碳C | 健康探索 | 展出前端的智慧衣技術,將奈米碳管導電薄膜應用於服裝等織物上,將具有防水、抗氧化、提升耐用性與可塑性等優異功能。 |
氦He | 航空與太空 | 氦氣比空氣輕,重量約為空氣的1/7,因此,若將氣球灌滿氦氣,它就能浮在空中,而熱空氣較冷空氣輕,同樣能使氣球浮起。本展區讓觀眾透過互動裝置,模擬體驗熱氣球飛行。 |
▲集章處皆有立牌及說明▲集章卡標明各元素所屬展廳,方便觀眾尋找
▲在巨大的牙齒旁,可找到氟元素▲烹調的科學廳包含兩種廚房鍋具常見元素
▲活動相當受到歡迎
二、現場科教活動DIY
科工館結合科學實驗及闖關活動,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使其更認識週期表,截至10月底止有1,506人次參與。活動分為三大方向:
1.連結時間脈絡,認識週期表的貢獻
透過展覽中元素大事紀、科學史的介紹,幫助觀眾認識週期表的發明演進。闡述150年前的時空背景,在資訊有限且取得困難,實驗精準度不足的條件下,門得列夫如何歸納出表格,如何成功預測新的元素並獲驗證,及探討週期表的發明對於後來的研究的貢獻。
2.開箱元素週期表,檢索資訊內容
週期表是認識元素的捷徑,其反映元素的性格、狀態、原子序、電子組態等。故在現場活動介紹從週期表上可獲得資訊,包含文字、數字、符號、行與列所代表的意義等,幫助觀眾看懂週期,並結合教具或實驗加深印象,引導民眾認識科學家如何進行推測元素的性質。
▲透過教具介紹原子結構,並比較不同鍵結▲介紹吃得到的週期表,食物中的元素,對物質特性之影響並瞭解缺乏這些物質對人體的影響
▲開箱元素週期表演示活動▲「空氣捉迷藏」認識空氣中的元素
3.貼近生活經驗–認識元素在生活中的運用
雖然元素是組成物質的成分,但多數人關注的是物品而非物質,這也是一般人對元素感到陌生。在這部分,我們介紹元素的另類呈現,像是以諧音趣味用來傳遞想法Cu, Li, Zn「同理心」,寫春聯Ag, Zn, Na,F「迎新納福」等,運用日常素材、軼事,及趣味的角度,轉化專家用語幫助民眾理解,化解對化學的恐懼,另一方面也介紹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像是「空氣捉迷藏」認識空氣中的元素,「我們一家都是碳」認識同素異形體等。
▲認識存在空氣不同元素及對人體的影響▲「我們一家都是碳」介紹同素異形體
三、教師研習活動
科工館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蔡仁哲老師、北市興華國民小學陶岳教師及北市北投國民小學陳弦希老師分享其研發之「元素企業大亨」「元素牌牌樂」及「元素週期表桌遊」理念,並說明如何融入課程引導學生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研習情況▲體驗元素週期表桌遊
四、 結合科工館「科工平安燈,點燈傳愛」活動,幫助弱勢學童接觸化學
科工館自101年10月起,即以扶弱、祈福、科技、低碳的意念,在每年元宵節前夕點亮科工平安燈,接受所有社會公益人士以一人一燈一萬元愛心行動的方式,點燈祈福,幫助經濟弱勢學童接觸更豐富的教育資源,除使孩子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並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啟蒙科學天賦。
自本特展9月27日開展後,積極安排上述學童參訪,截至10月底止共有學生1,110人次、老師138人次,總計1,248人次參觀本特展。
▲嘉義縣松梅國小參觀特展▲彰化縣萬興國中參觀特展
█ 結語
化學元素週期表對於一般普羅大眾而言,存在的印象或許是學生時代運用各種諧音、想像的連結將之背誦清楚,以因應考試,然此次透過邱美虹教授帶領的團隊,將化學元素與人文、藝術、環保等議題結合,並運用VR、AR等新興科技加以鏈結常民生活,確實縮短了與民眾的距離。而邱教授熱情親切的身影,更串連起各科學類社教館所及大專院校的力量,共同推展元素週期表相關科學意涵,進而開啟更多人對化學元素的想像與理解。科工館感謝團隊的努力及付出,讓民眾在了解門得列夫於1869年發表元素週期表150年的偉大貢獻的同時,進一步理解到有些元素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何永續利用這些資源更需要大眾的關注。
從展示、演示與實驗跨出科教館在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的盛宴
陳虹樺1*、陳雪玉2、林祝里3、李姤妤1、陳思羽1、周憶慈1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實驗組教育人員1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2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實驗組主任3
科學的發展,元素週期表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第一個有規律性的元素週期表是在1869年由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Dmitri I. Mendeleev)所提出,為表彰門得列夫對科學的貢獻,適逢2019年是第一張元素週期表提出的第150周年以及國際純化學及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簡稱IUPAC)成立100 周年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訂定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Periodic Table of Chemical Elements,簡稱IYPT)。在此國際盛會下,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後簡稱本館)秉持推廣科學教育的宗旨及本質任務,應邱美虹教授之邀請,與全臺相關推動化學教育、科學教育的館所、機構及中心,共同辦理各式推廣慶祝活動,從「發現週期表」、「認識週期表」到「應用週期表」的脈絡,規劃一系列的科學課程與科普活動,提供中小學師生或一般民眾體會化學元素週期表的奧秘與美麗。
壹、 發現週期表
世界各地推動的IYPT慶祝活動是為了引起世人重視元素週期表發現的歷史脈絡、科學發展與元素的密切關係、元素在生活上的價值以及稀缺元素對科學與生活永續發展的影響等。為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化學會及本館在6月1日至8月26日首波於科教館3樓公益特展區舉辦了「2019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特展」,透過大型元素方塊堆疊的元素週期表,結合光雕投影和豐富的元素相關展覽品,讓民眾能對元素週期表有較深入的認識,及瞭解元素與生活其實是息息相關。本館展期結束之後,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及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亦陸續展出結合該館特色的化學元素週期表特展,可逕至各館網頁查詢。有關臺北科教館的IYPT特展詳細介紹,可詳閱本刊2019年5月第31期由邱美虹教授主寫之「《2019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特展》活動介紹」。
貳、 認識週期表
(一) 強調探究與實作的實驗營隊-IYPT元素營
在聯合國提出的17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從經濟成長、環境保護及社會進步等三大面向探究永續發展的議題,也顯示國際間對「永續發展」議題的重視,其中「優質的教育(Quality education)」該項議題更與本館成立宗旨及本質任務相符,並致力提供各年齡層、不受宗教、種族、性別及社經背景等限制之優質的科學教育課程及活動。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之主題下,本館邀請理化背景專長、實作經驗豐富的國高中職教師成立化學元素課程規畫小組,首先針對國小高年級以上學生發展從單一元素到結合相近性質多種元素的多元課程。同時,課程設計也呼應108新課綱強調學生探究與實作能力的培養,從生活中重要且常用的元素著手,將學科知識、實驗操作、生活應用等層面相互連結,特此規劃「電池與能源」及「生命大事記」兩大主題的科學營。
在「電池與能源」營隊中,以氫、銅、氮、矽的基本性質介紹與相關特色實驗操作,以及電池組成與金屬材料間關係探究,帶領學生認識電池與能源相關概念的課程設計;例如:「銅」元素帶入國中常見鋅銅電池與電能產生的關係、從「氫」元素及「矽」元素介紹氫能與太陽能的應用等。在「生命大事記」營隊中,以碳、氧、碘的基本性質介紹與相關重要實驗操作,以及鹼金族、鹼土族與鹵素族的化學性質測試與現象觀察,最後結合AR技術的元素擴增實境呈現與表達化學元素內容,也安排其中一堂課參觀位於本館3樓的IYPT特展,能以更系統性的欣賞元素發現歷史、重要科學家故事及各種類型元素週期表等內容,並依學習單的引導,進行重點觀察及紀錄(如圖一),讓學習場域從實驗室延伸到展場。
本次營隊的教學設計中,強調探究與實作的學習歷程,教師除安排各種元素相關實驗讓學生認識元素的性質及應用性之外,也在實驗的過程中提供學生觀察、實驗變因探索及實驗結果討論的引導式探究設計。另一方面,因應科展逐年重視實驗記錄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為從小紮根學生對實驗筆記的認識並培養紀錄的重點及習慣,本次規劃的營隊中在進入第一堂課元素主題課程前,先安排半小時的實驗筆記課程,並請授課教師在後續課程中加強學生進行實驗筆記的訓練,逐步培養學生在科學研究上的基礎能力。
本次課程實施在今(108)年的暑假期間,招收國小高年級學生共77位,透過課後課程回饋單的分析(採五分量表,分數1-5分,分數越高表示越滿意)得知,學員對講師的上課方式非常喜歡(M=4.41)、對課程內容非常感興趣(M=4.49)、參加後的學習收穫感到非常豐富(M=4.52),顯示學生喜愛本次課程的設計;另外,從學員的訪談中,學員自認瞭解課程中提到的科學名詞,如「氫H、銅Cu、Fe是鐵、矽是Si」,且在參加營隊後,對於化學元素的學習更感興趣,也會想要了解其他元素的特性。除了學生的回饋外,在營隊課程結束一個月內亦召開課程檢討會議,從教學者的回饋進行課程的調整,例如:建議在3小時的課程時間內,部分實驗可先準備半成品(例如: 容器先挖洞、電線先焊接好…等),以掌握課程進度;實驗操作設計如有實驗組與對照組時,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兩組設計的差異性,在實驗操作中也要留意勿因操作上的疏失,而讓數據結果被質疑
(例如:燃燒鋼絲絨時,學生常會因動作過大,讓部分鋼絲絨掉到容器外,造成數據差異);燃燒鹼金屬、鹼土金屬的實驗中,發現學員較難判斷金屬的燃燒狀態以及是否燃燒完全,建議可改為影片或圖片輔助教學;另外,化學實驗操作前必要的操作說明及安全注意事項要再三確認,讓學生了解正確的操作步驟後,再進行實驗,以確保課程安全性。透過學生與授課教師對課程的回饋,後續將對課程進行調整,作為本館特色營隊開放給更多學生有學習的機會。
圖一 「生命大事記」營隊中學生參觀IYPT特展並進行觀察及紀錄
(二) 從化學元素的發現歷史學習化學元素–化學元素報你知
「歷史」係指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化學元素報你知」的系列課程從單一化學元素被發現的科學歷史中,帶領學習者了解科學知識發展的脈絡,以及當時時空下的科學家們提出這些概念的想法,以協助學習者進一步地認識該化學元素的性質及應用。今年總共發展3件教案,分別為「百變碳元素」、「氫」及「氧」。
碳元素是在有人類活動以來,就有存在痕跡的古老元素之一,存在形式多變,包含八種同素異形體,應用範圍廣泛,從奈米碳的特性探索、巴克球製作及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實驗中,初探碳元素的百變性質(如圖二)。氫及氧的發現,則與燃燒現象息息相關,從17世紀的波以耳、史塔爾,到18世紀的舍勒、普利斯力、卡文狄西、拉瓦節等科學家的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逐步建構出氫及氧的輪廓,並各自提出燃素說、氧化說等不同的科學理論。在課程中教師從介紹這些科學知識發展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習者說出科學家們提出理論時的依據及證據,透過提問,讓學習者能思考站在不同角色立場時對提問的回答為何,認知及理解科學知識的產生會依自我的立場及觀點而不斷的改變,培養學習者批判思考的能力。
「化學元素報你知」課程實施在假日上午,每堂課3小時,共有61位4-9年級學生參與,雖然學生的年齡層差異較高,但教學者以明確具體示範操作步驟,大多數學生仍可完成實驗;惟深入以化學方程式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時,七年級以下學生因沒有理化基礎,會先簡單說明元素符號及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建立學生對化學反應的基本概念,八年級以上學生因已開始學習國中理化內容,但因學習進度略有差異,會先請他們說明該堂課中出現的化學方程式代表的意思,便於教學者判斷該班學生對化學符號理解的程度,以決定加強補充說明或僅帶過此部分的內容即可,得以掌握課程進度。
在氧元素的課程最後半小時,嘗試讓學生自行設計題目的「快問快答」做為學習成果檢核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將該堂課中學習到的內容設計成題目,讓其他小組搶答,設計題目及答對的小組都可以得分。從學生設計的題目與答案,教學者可以了解他們對元素的理解程度,再者,也請其他小組學生判斷這個題目的設計是否正確及合宜?若他們可以再次修正,他們會如何修改?提供學生進行後設思考的機會,是值得推薦非制式場域進行課程設計者之參考。
圖二 「百變碳元素」中學生觀察白糖及鹽巴燃燒後的產物探究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差異
參、 應用週期表
(一) 化學元素尋寶趣
在科學的發展上,解謎活動是科學家尋找自然奧秘的基礎,因對尋找未知的好奇與渴望,才能發展出科學上新穎、創新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基於此,運用人們喜愛的解謎形式,結合化學元素週期表的內容,特別邀請具有物理、化學、遊戲設計相關背景的3位專家與本館同仁一起合作發展「化學元素尋寶趣」的活動,讓參與者透過解謎的歷程,增進對化學元素的認識以及與生活的連結與應用在遊玩的過程中了解化學元素與生活的關係,達到科普傳播的目的。
另一方面,本館展館為一棟地下三層及地上11層樓的高大建築,包含汽機車停車場、賣店、常設展、特展區、實驗室、會議室、劇場、圖書館及公共空間等區域,為讓參與者有機會更深入探索本館各個展區或空間,以達活用本館場域推動科學教育的任務,在基於傳播與應用化學元素週期表的內容及活化本館設施的兩大目的下,每一個元素關卡的設計採兩階段任務。第一階段任務是本館位置搜索,參與者從關卡提示中(圖卡或說明)先找出並到達本館某一特定位置,以便找到第二階段的化學元素實體題目,有關第一階段的題型範例如任務一(圖三),透過第一階段任務的解謎,增加參與者探索本館展館空間的機會,若時間足夠,也能駐足觀察該區所設計與科學教育有關的內容。第二階段任務是化學元素知識題,當參與者依提示找到正確位置後,就能在附近發現與化學元素知識有關的實體謎題(A3題目一張,如圖四),當解出第二階段任務的答案後,才算完成該關卡,另外,也會在答對該關卡的答案後,出現這個關卡代表元素的基本知識。有關第二階段的題型範例及元素知識說明如任務二。
任務一:
地點:5樓 探索化學世界
科妞正在跟科寶傳訊息…
結果科妞回傳一個笑臉的回覆。(如圖三)
猜得出科妞現在人在什麼地方嗎?說不定題目也在那邊喔?
任務二:
當我們通電到水中的時候,水裡面的元素就會被電出來喔!我們稱為這個現象叫做電解。因為水的化學式是H2O,所以電出來的氣體自然就是哪兩種氣體呢?這次的答案是當中比較輕的那個氣體喔。
比較輕的那個氣體是□氣,請在APP中輸入它的中文名字吧!
圖四 第二階段任務的實體謎題
元素知識說明:
拉瓦節將「氫」這個元素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日文也翻譯為「水素」,即「生成水的元素」(你有發現到這個英文字跟氫的元素符號之間有什麼共通的地方嗎?)。19世紀50年代,英國醫生合信編寫《博物新編》(1855年)時,把元素名翻譯為「輕氣」,意旨「最輕的氣體」,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本活動辦理時間從民國108年7月起至12月底,運用本館B1到9樓的空間,搭配展品或場域功能,設計結合展品與生活經驗的尋寶路線。每月都以一個特定的意象為主題,發展有連貫性的故事情節,引導參與者尋找問題與答案。且考量過往辦理相關推廣活動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紙張,較不環保,尤其政府重視運用科技技術輔助智慧學習的政策下,本館遂運用免費手機軟體「芝麻出任務」的闖關模組,作為本次活動的工具,當參與者到達本館後,就能開啟手機APP掃描QR-code,開始蒐集每月不同的化學元素寶藏的任務。且為了吸引民眾長期參與及增加闖關動機,在活動期間設計三類獎項,讓參與者能依照過關月數進行兌獎,也在今年中秋節連假期間加開特定活動及關卡,提升民眾參與活動的樂趣。在六個月的活動期間,總計規劃48個元素關卡,有關每月設計的主題整理如表一、元素週期表中對應已開發之元素對照圖如圖六,未來當活動結束後,也會檢討辦理的情形,修正成更切近民眾操作習慣的形式。
表一 化學元素尋寶趣每月設計主題
月份 | 標題 | 主題概念 | 使用元素 |
七月 | 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 | 讓民眾簡單認識元素符號、原子序及原子量,進而認識今年為「2019年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150週年」,是為了慶祝「門得列夫」的發現! | I碘、Y釔、Pt鉑、Ca鈣、K鉀、Sm釤、Md鍆 |
八月 | 科科市的危機 | 配合本館暑期「名偵探柯南」特展,參與者擔任偵探跟著科寶科妞進行犯罪搜查闖關活動,以人體重要組成分為設計的元素題材。 | Ra鐳、H氫、C碳、N氮、O氧、S硫、Fe鐵、P磷 |
九月 | 登月50 | 今年是登月50週年,參與者和科寶科妞一同體驗並完成各種太空任務,任務中用到的這些元素有些是太空設備中重要的金屬成分,有些元素則是跟宇宙有關。 | 鋰Li、鋅Zn、鉕Pm、鎢W、矽Si、氦He、鎳Ni、鈦Ti |
十月 | Sci Story 賽先生歷險記 | 科學史之書《Sci Story 賽先生歷險記》因漸漸老舊而缺損了好幾頁的內容,參與者要跟著科寶科妞一起進入書中,找回了失落的科學故事,讓人們可以重新認識科學發展的歷史及數位偉大的科學家與發明家。 | 硒Se、錫Sn、鉛Pb、鈉Na、鎂Mg、硼B、砷As、鉻Cr |
十一月 | 尼古拉的摩登冒險 | 咦~明明是準備搭上時光機穿越時空,結果意外的跟著科寶科妞協助穿越到現代的尼古拉修好故障的時光機,原來是沒有電啟動時光機,要在闖關的元素中找尋適合的電力來源,及了解尼古拉在電學中的特殊地位。 | 汞Hg、錳Mn、鈾U、鋇Ba、鋁Al、銅Cu、鎘Cd、鈷Co |
十二月 | 小精靈出任務 | 準備慶祝元素週期表建立150周年的慶典活動,聖誕老人的助手——小精靈突然來找科寶科妞求救,他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解除了危機後一起慶祝節日吧!在節慶中的霓虹煙火和佈置都有不同的元素應用在其中。 |
金Au、銀Ag、銥Ir、溴Br、氯Cl、氟F、氖Ne、氬Ar、氪Kr |
圖六 化學元素週期表對應已開發闖關之元素對照圖(紅色為已開發)
(二) 科學驚奇Live秀–神奇的CO2
科學演示一直是科學中心在傳達科學知識上,一項重要的呈現形式,尤其化學演示實驗通常是為了讓觀賞者能在短時間內,親眼目睹現象的化學變化,進而傳遞化學知識的內涵,經由提問、互動問答、提供驚異變化的現象吸引觀眾的目光,達到吸引觀眾興趣後,升起想要繼續探索與學習的動機。
為結合IYPT的主題,首先從門得列夫的第一張週期表帶出本次演示秀的主角–二氧化碳(CO2),先簡要介紹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質後,讓觀眾思考生活中何處可取得碳酸鹽類與酸來製備二氧化碳,以便回家後可再現演示的實驗(如圖七)。本次使用的材料是碳酸氫鈉(俗稱小蘇打)及檸檬酸,較無異味產生,居家可使用醋酸來取代檸檬酸,亦可達到相同的效果,但氣味較刺鼻。接著利用排水集氣法將氣體蒐集在錐形瓶中,再加入氫氧化鈉水溶液,讓瓶中的二氧化碳被鹼性溶液幾乎完全吸收後,瓶內氣壓相較瓶外氣壓來的特別低,再加入酚酞指示劑,原本無色的液體一碰到瓶底的氫氧化鈉水溶液後,瞬間變為紅色,產生顏色上驚奇的效果,吸引觀眾的眼光。
接著,利用澄清石灰水與二氧化碳反應後產生白色固體的碳酸鈣,讓澄清石灰水變為乳白色,並安排觀眾上台進行競賽,增加台上與台下互動的趣味性(如圖八)。接下來,利用二氧化碳固態化的形式–乾冰,進行蠟燭熄滅的實驗,從觀察低、中、高長度蠟燭在容器中熄滅的順序,理解到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且不助燃的性質,最後利用清潔劑將容器中昇華的二氧化碳包覆起來,當表面張力無法撐住二氧化碳氣體後造成一波乾冰氣體傾斜而下的壯觀畫面,結束一場充滿顏色變化、煙霧效果的神奇的CO2演示秀。
圖七 二氧化碳製備的裝置 圖八 觀眾比賽誰最快將澄清石灰水變白
肆、 結論
本館成立於民國四十五年,是全國唯一的國立科學教育中心,在過去六十年來,本館為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積極推動辦理科展競賽、科學課程及科普推廣活動等,透過建置豐富的科學學習資源,辦理多樣化的科學展示及體驗活動,將科教館的營運模式從中小學學生推廣成吸引全齡化民眾的科學學習的好去處。針對無法親臨本館的民眾可以隨時獲知科教諮詢,本館建置有完善的「網路科教館」,提供歷屆科展資源、科學教案及線上直播或影音,提供無時差的科學學習環境。且為落實從館內走向館外,主動將館內資源送至各縣市,使當地師生及社會大眾亦能有機會共享受益,本館同時辦理「行動科教館」的到地服務,將科教資源帶往各縣市及各鄉鎮,使城鄉科教得以平衡發展。
從民國103年起由教育部指導轄下七個社教館所辦理之「跨域體驗 終身樂學–國立社教機構跨域加值發展計畫」的推動下,為使士林區域的資源整合及促進本館與臺北市政府跨域合作機會的發展,本館將結合臺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兒童新樂園及美崙科學公園等腹地,預計2023年打造出「臺北科學藝術園區」,讓臺北市士林區成為了北部地區首屈一指的科學教育重鎮。透過完善的規劃,主動且妥適的服務,本館期待建構出一座全民共享的科學教育館。因此,在2019年「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的盛會中,本館得以發揮推廣優質科教的責任,從科學實驗課規劃與推動、科普演示的設計與辦理及結合展品闖關活動的規劃等層面進行化學元素週期表系列活動,帶領學生及民眾認識化學及化學元素週期表之研究和發現,並促使來館民眾了解對於化學元素永續發展和人類福祉之重要性,本館深感榮耀。
致謝
本館辦理IYPT相關慶祝活動之經費,感謝由教育部及科技部補助經費支應。有關化學元素實驗課程規劃,感謝臺北市龍山國中退休教師祁明輝、臺北市南港高中教師陳柏亨、臺北市仁愛國中教師洪啓軒、宜蘭縣員山國中教師吳宏達、陳淑華等五位老師的長期開會討論、授課及檢討修正,得以完成。化學元素尋寶趣活動感謝臺北市景美國中教師蔡宜峻、臺北市雙園國中教師林杰及臺北市大同高中教師楊士弘等三位老師,利用課餘夜間或假日的時間腦力激盪,設計新穎具創意的元素關卡題目,提供民眾新奇趣味的學習。最後感謝新北市錦和高中陳永倫老師指導科學驚奇Live秀的化學演示規劃,以提供民眾專業、充滿驚奇的化學秀,僅代表本館致上最高的感謝。
參考文獻
邱美虹(2019): 2019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特展活動介紹,《臺灣化學教育》,第31期。
慶祝IUPAC100 & 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 活動成果展示:
海洋化學事–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
鄭淑菁、陳麗淑*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稱海科館)主題館7樓電梯門一開,學齡前的孩子就被排列整齊色調柔和的元素週期表吸引而跑了過去,孩子的爸爸跟媽媽則是興奮的告訴孩子,這就是爸爸媽媽國中的時候學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化學元素週期表是每個人國中學習的記憶,許多人總是背著,以為那是遙遠的記憶跟距離,卻沒想過化學元素其實一直圍繞在我們生活的四周。
適逢化學元素週期表150周年,海科館也準備了海味十足的化學元素週期表特展與大眾分享;主視覺則是使用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中國化學會特展的展品成果「元素方塊週期表」(圖1),融入海浪意象成為本次展覽的主視覺之外,展項的背面就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周金城教授整理的「元素大事記」,時間軸讓元素的發現有了前後順序概念,接著利用木頭框架將大事紀中的元素週期表事件抽出來,說說「元素週期表的故事」(圖2、3),週期表演進的故事就在這轉角呈現,從拉瓦節較為直覺式的分類(金屬、非金屬、氣體、土質)到門得列夫用元素性質及原子量的大小排序製作出來的元素週期表,從小故事了解科學家的成果非一蹴可幾。
在「元素大事紀」的展項中,除了週期表紀事之外,還有元素的發現紀錄,而新元素通常也會以以地名、實驗室或國家等命名,但門得列夫致力於尋找規律並堆疊出了1869年的元素週期表,卻沒發現過任何的新元素,所以遲至1955年由美國化學家西博格(Glenn Seaborg)將所發現的元素第101個,則為了紀念門得列夫的貢獻而以將101元素命名為「鍆」,這些元素命名的故事,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元素面面觀就透過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製作,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邱美虹教授團隊引用與修改 ACS Hong Kong Chapter 的翻譯的中文「元素海報」(圖4)區來呈現,海科館從32張海報中挑出了與海洋或是與本特展相關的海報來展出,包括元素命名、工程元素及生命元素等三類,對於其他內容有興趣可以從2019 IYPT In Taiwan網站下載(https://iypt2019.chemistry.org.tw/)。
在工程元素,海洋以船隻潛艦的金屬元素最為醒目,但不可忽略的是許多的新興元素是由人工合成的,其中包括稀缺元素,透過歐洲化學會(EuChemS)的海報可以清楚的顯示元素資源在人類無限度的應用下將可能用盡,也凸顯了元素需要被循環利用的重要性。
人類對於元素的應用仍舊感覺有遙遠的距離,為了讓人們將元素的距離拉得更近,透過遠流科學少年108年3月號期刊「你是哪種元素的?」(圖5、6、7)轉化成大型的地貼,參觀者透過自我的檢視,找到與自己特質相符的元素,並且拍照記錄。
圖5、6、7 108年3月號期刊「你是哪種元素的?」
生命元素中,除了組成人體的組成元素外,維持生命健康不可缺乏的微量元素,重要性高,所佔比率不超過1.5%,其中礦物質都必須透過飲食攝取進入體內補充所需元素,其中海鮮所含的微量元素非常的多元,在「海鮮元素上菜」(圖8)的展項中,透過美食小吃搭配鬼腳圖互動的遊戲方式一起來認識海鮮所含的礦物質元素,同時搭配著「海洋元素尋寶趣」(圖9、10)的學習單,找出海鮮元素的同時,還可以閱讀延伸,連結到海科館常設展中的展項,如烤鯖魚,找出了有海鮮類共同的元素(鉀、鈉、鎂、鐵、鋅、鈣、磷)之外,還有碘跟氟,接著到『海洋環境廳』了解鯖魚的生長環境及食物鏈中與其他海洋生物的關係。
圖8「海鮮元素上菜」
圖9、10「海洋元素尋寶趣」學習單
還有一種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海味,是擁有最多種礦物質元素的海鮮食材—海藻,日常生活中常吃的海帶芽、海帶梗、海帶結、海帶絲、海帶卷(海茸)等都掛上了”海帶”兩個字,是同一種嗎? 其實分別屬於三種不同的藻類,有昆布(海帶)、裙帶菜及南極公牛藻,現場除了介紹還有標本可以仔細觀察。前陣子有一消費新聞說點了一盤普通的滷海帶卻要價60元,比平常小吃約30元足足貴了一倍,賣家告訴消費者這是昆布一斤2萬;但大家吃得滷海帶不管是30元或是60元其實都是昆布喔!! 懂得吃當然也要知道食物的來源才能吃得安心跟放心,就跟著海藻伯一起認識海藻(圖11)
圖11
來自大海的海鮮食物原以為是乾淨無汙染的,但近年來海洋汙染事件層出不窮,甚至是衝擊海洋生態的平衡,從科學家研究發表的新聞或是文章可以看到鯨豚的擱淺跟重金屬有直接的關係,一則則的新聞,透過標題跟概要的內容輔助QR Code 可以直接連結到新聞網頁,了解目前的「海洋化學事件News」圖12,呼應了本特展的主題『海洋化學事特展』。
附註:
1. 「元素方塊週期表」、「元素海報」、「元素大事紀」等三個展項源自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化學會及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承辦之化學元素週期表特展的展品成果。
2. 「你是哪種元素?」展項則由遠流出版社科學少年2019年3月號封面故事授權。
展覽資訊 :
108/9/18~109/1/5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主題館7樓廊道
慶祝IUPAC100 & 2019國際週期表年在臺灣(IYPT in Taiwan) 活動成果展示:
「維基化學同學會」的成果與展望
王則文
台灣維基媒體協會
[email protected]
望著牆頭展開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志工們紛紛地在便利貼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黏貼到自己中意的化學元素的符號上,而後回到桌前開始認真的敲起鍵盤來。這群來自臺灣各地的志工都是文字的搬運工,將英文維基百科元素條目的內容,一字一句翻譯成中文,引入週期表元素的內容較為缺乏的中文維基百科來。
「維基化學同學會」專案活動(見圖1)的內容看起來嚴肅、令人頭疼,但是在炎炎夏日的7、8月暑假期間,68名志工卻捨去一日假期,分別在臺北和臺中兩地,為全世界最大的知識資料庫作出貢獻。儘管這些貢獻並不能換得任何的名聲或報酬,然而這似乎沒有減低化學愛好者們的熱情。
圖1:「維基化學同學會」專案活動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臺灣教育專案/2019化學同學會)
為了確保志工的譯文品質,這兩場翻譯馬拉松都邀請來多名在化學有所專精的教師擔任義務性的一日審稿工作。包括臺北場(見圖2左)的淡江大學王文竹老師、臺灣大學陳竹亭老師和蔡蘊明老師,以及臺北場(見圖2右)的彰化師範大學楊水平老師和東海大學楊定亞老師。核稿的工作份量不比翻譯來得輕鬆,每位教師在用過午餐之後,待審的稿件就一篇接一篇不曾停過,真的有如「馬拉松」般的耐力賽。
圖2:「維基化學同學會」在臺北(左)和臺中(右)兩地舉行
n 翻譯志工投入,成果豐碩
這些翻譯志工並不是2019年唯一一群辛苦的維基志工,在3到6月的學期間,包括桃園市立武陵高中、新北市立新莊高中、國立北門高中和國立臺南一中的同學(見圖3),以及國立中正大學的同學,率先投入了翻譯的行列。他們必須利用課後的時間,思考夾雜著化學術語的英文以完成翻譯工作。雖然這些額外的工作與化學科有關、也有英語學習的效果,但是畢竟不是與升學考試相關的內容,對於所有參與的同學,還有促成這些課程的教師來說,都是對開放知識的無私付出。
圖3:新莊高中(左)、北門高中(右)和武陵高中、臺南一中同學參與「維基化學同學會」活動
在這些志工的努力之下,在118個化學元素的條目中,一共有65個條目獲得改善。扣除原本就已經十分完善的條目,以及翻譯來源品質也不甚佳的內容,大約七成的內容都在2019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的「維基化學同學會」專案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根據維基專案活動統計系統的追蹤,這五所學校加上兩場翻譯馬拉松,一共為中文維基百科增添了62.2萬位元組的內容,相當於內文部分增加了約10.4萬的中文字。而這些內容編輯完成之後到2019年10月中旬,就已經累積了28.4萬的瀏覽次數。這個數字未來仍會持續地累積,影響將更加的深遠。
n 盤點維基,漫長的追趕之路
這一系列名為「維基化學同學會」的編輯活動,大約是從2018年開始成型。當時已經確定在門德烈夫化學週期表發布的150週年,全球各地會有多個盛大的慶祝活動。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從中國化學會獲得相關的資訊之後,很快地表達參與場全球盛會的意願,並且提出以翻譯的方式,快速提升化學元素條目品質的構想。
雖然維基百科是現代人最為慣用的資料來源之一,但是平日查詢化學元素的條目時,我們很少想過這些條目品質究竟如何,118個元素之間是否已經有了相同的章節架構?還是各自為政各寫各的?尤其是維基媒體協會的織運作等管理工作,屬於人文學科的範疇;維基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傳統第一類組文組出身,對於化學條目平日甚少關切。在活動規畫的階段,非得從H到Og大致瀏覽一次,了解大概的情況。
化學元素儘管是十分基礎的科學知識,而且除了數個原子序較大的人造元素之外,大多已經被發現並研究多年,相關的知識內容相當穩定。然而,中文維基百科上的化學元素條目內容卻參差不齊。比較著名的元素內容完整甚至可能淪於瑣碎,而冷門的元素可能只有寥寥數語簡介。相較之下,英文版的元素條目整體素質完整許多。大多數的條目都獲得優良條目(good article)或典範條目(feature
article)的評級,相當於受到維基百科編輯社群認同,品質最好的兩個等級。
很顯然地,當大多數人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維基百科上收錄的內容當成知識學習的第一站時,中文維基百科上的化學知識,實際上還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追趕的腳步每放緩一分鐘,就多一分鐘的學習者無法看到更新、更正確、更完整的內容。
n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檢視英文版元素條目的內容後,大致可以知道一個完整的維基百科化學元素條目該是什麼樣子。首先會有一個摘要的段落,大致整理全篇的要點;而後會有七個章節,分別介紹元素的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生產方式、蘊藏量、科學史、應用、生物學內的角色,以及安全性。想要七個章節的內容俱全,還要簡潔、扼要,除了化學領域之外,也需要包括歷史、工業、天文、生物等相關方面的專業資訊整合才能完成。
為什麼這麼龐大的工程英文版可以做到近乎完成,而中文版會落後甚多呢?差別在於兩社群發展的成熟度。
在規畫「維基化學同學會」時,維基協會的工作人員對中、英文維基百科的「元素專題」頁面內容做了比較。在維基百科中,「專題頁面」不是百科內文的一部分,而是編者們協調編輯工作、互相聯繫的空間。中文維基百科的元素專題頁面停滯甚久,包括原本擬訂的章節架構已經許久未更新;而英文維基百科的專題頁內容就整理得十分豐富,與編輯元素條目相關的工具、章節架構、編輯進度與成績統計等等都持續有人維護。
造成兩者差距的原因很多:英語的通行範圍比中文更廣,全球都有志工可以投入;同時他們也發展更早,更熟悉社群運作;此外,比起華語文化圈,英語的使用地區有更深厚的自由、群眾參與文化……然而,無論列出多少的原因分析兩者之間的差別,不能改變的定律就是,唯有把中文維基百科的社群文化建立起來,形成一個持續的、自發的團體去運作,才有可能長期地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
n 維基與化學教育之間的反應,催化劑就是「你」
2019年的這個專案是維基百科社群與基礎科學學術界第一次試驗性的合作。從成果看起來,已經擦出不錯的火花。雖然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很快會隨著2020的到來而畫下句點,但是期望透過這次專案而建立起來的合作關係,能夠在未來持續下去。
就中文維基百科化學元素的相關知識來說,除了118個元素之外,週期表上其他的內容如「週期」和「族」還需要有更多且更深入的介紹;就學習目標而言,目前只讓參與維基編輯的志工透過翻譯,將英語世界的知識同步到中文圈來,未來更希望訓練他們具有自行生產知識的能力,可以直接消化並整理二手文獻,擬出架構後寫出屬於自己的文章;就開放知識文化的建立來說,這次活動大多的編寫志工在活動結束之後就不再繼續為維基貢獻內容,因此還需要建立一個可以自行運作並傳承的社群。未來,有一天這些目標逐步達成,不只是維基百科本身獲益,對於科學教育的普及和學生學習的自發性來說,都有莫大的助益。
聽起來,這個夢想似乎遙不可及,然而正如同在「維基化學同學會」專案執行之前,我們也無法想像這樣的主題、在無酬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吸引到這麼多的志工參與。在維基的運作文化中,任何渺小的舉動都可能聚沙成塔,推疊出世界最大的知識庫。因此,不妨先從試著參與維基的社群聚會、學習如何編輯開始、整理文獻來源,進一步去組織同好,一步一步為形成自發的社群而努力。那麼,開放知識與化學知識之間形成的化學反應將會因為你的催化越來越激烈,彼此的連結也會越來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