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化學:多元選修課程與綠色化學小論文設計 / 周芳妃、詹莉芬、蕭琬莉

星期日 , 8, 3 月 2020 在〈綠色化學:多元選修課程與綠色化學小論文設計 / 周芳妃、詹莉芬、蕭琬莉〉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綠色化學:多元選修課程與綠色化學小論文設計

周芳妃1、詹莉芬2、蕭琬莉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1

[email protected]2

 

  • 簡介

北一女中從民國99年課綱開始,就開設特色課程高一選修課程,化學科當時就開始投入選修課程的設計。多年來以探究實作的方式發展了很多種不同的教案,並發展出多元形式的成果發表活動融入各種活動。隨著2014年教育部第一屆全國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的設立,北一女化學科就將啟發學生發展科學創造力與指導學生進行綠色化學小論文設計融合成全新的高一選修課程,並從2016年(105學年度)開始推出「綠色化學百寶變與創意小論文設計」的高一跨班選修課程。每班30人的一學期課程,本課程一年四班共收了120位高一選修課學生,此一年人數超過本校高一全校選修學生人數的八分之一。推出之後,這門課程廣受本校學生青睞,幾乎班班第一志願滿班。2018(107學年度)教育部擴大辦理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活動,本校在該學期的兩個高一選修班級60位學生中,以1~2人為一組進行小論文設計活動,總共有20多件創意設計書完成報名參賽,後來共有5件入圍全國複賽,而且最後兩件榮獲全國佳作。 由於這一年北一女學生參賽入圍複賽的作品多達5件,因此本校也榮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屆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學校獎,化學科全體老師們出席受獎(1)

  「綠色化學百寶變與創意小論文設計」這門課程也提供課程英文名稱:Diverse gallery of green-chemistry experiments & creative essay design,用以印製於學生成績單上。一學期每周2小時的選修課程涵蓋:認識科學活動、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活動、基礎實驗操作與常用分析方法、認識化學反應類型、學習歷程檔案製作與成果發表、自評與互評活動等。

 本文將先介紹綠色化學的多元選修課程內容,說明教師如何在多元選修課程中引導同學進行綠色化學創意論文的設計,再分享數件榮獲全國獎項的作品的教師指導心得。本次期盼透過北一女化學科邁入108課綱多元選修課程分享,萌發更多同好願意將綠色化學融入課程,教師們也彼此切磋,從校園中培育綠色化學小尖兵,透過參加教育部辦理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的平台,使綠色化學教育更加普遍,達到綠色化學永續經營的目標。

clip_image002
1107學年度北一女化學科高一多元選修學生全力投入教育部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活動

  • 簡介多元選修課程綠色化學百寶變與創意小論文設計

一、教學內容與進度

    表一是108年度第二學期北一女中化學科高一多元選修課程教學進度表,簡介如下:

()認識科學活動

   開學第一週老師先安排小型實作活動(練習劃火柴)、學生自我介紹與幹部選拔,達成跨班分組和相見歡活動,接著介紹「教育部綠色化學教育網」,也介紹數件歷屆創意競賽得獎作品。

()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活動

   本活動的課程編碼為1-11-5(表一),以環保署化學局出版品為綠色化學十二原則課本(2)。有三週使用電腦課程,借學校電腦教室或電腦推車(3)。另兩週是校外教學,前往台北市太原路逛街,認識鄰近社區資源,幫助學生認識實驗預算估價。使用電腦課程的教學原則如下:

1.課程1-1:先請學生從「教育部綠色化學教育網」閱讀競賽簡章,模仿填寫報名表。接著分組討論找題目,老師可依據學生們的討論提供關鍵字。NABC法則(Need, Approach, Benefits, Competition)是一套科學產品分析法,也適合用為撰寫實驗簡介的訓練方式。各組簡介格式需列出NABC法則,在課堂中完成並繳交150~200字的創意小論文簡介。

2.課程1-2:老師介紹文獻探討方法,請各小組配合自己小組主題找出三個相關資料網址與參考圖案,上台分組分享,並在課堂中完成並繳交簡介與參考資料。

3.課程1-3:老師請各小組考量「人、事、地、物、時間、預算」原則,各小組配合自己小組主題,擬出可行性的研究方法設計,上台分組分享,並在課堂中完成並繳交創意設計書。

表一:108學年度第2學期北一女中化學科高一多元選修課程教學進度表                 

週次 「綠色化學百寶變與創意小論文設計」課程內容 備註
2 24 準備週
3 2 認識科學活動;相見歡與分組選幹部 介紹全國活動
3 9 ●(1-1)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
介紹創意小論文設計
綠色化學實驗設計
3 16 ◎(2-1)基礎實驗技能課程—七彩食鹽水 基礎操作與比重概念
3 23 ●(1-2)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
創意小論文設計資料收集與初步設計
綠色化學實驗設計
3 30 3/30-31第一次月考 4/2-4春假
→自由報名:全國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全國科學探究活動、旺宏科學獎、
思源科學創意競賽、居禮夫人高中化學營…
4 6 ●(1-3)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
創意小論文設計規劃
綠色化學實驗設計
4 13 專題演講 充實課程
4 20 ▉(1-4)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校外教學
北一女中鄰近社區資源試藥與器材認識
基礎實驗與

綠色化學實驗設計

4 27 ▉(1-5)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校外教學
北一女中鄰近社區資源與實驗設計的預算估價
基礎實驗與

綠色化學實驗設計

十一 5 4 ◎(2-2)基礎實驗技能課程—小綠綠晶體與藍印術 基礎操作與容量分析法
十二 5 11 ◎(2-3)基礎實驗技能課程—溶液配製與滴定技術 基礎操作與容量分析法
十三 5 18 ◎認識化學闖關活動:化學貼貼樂

5/20-21第二次月考

基礎實驗與

綠色化學實驗設計

十四 5 25 ◎(3-1)綠色化學百寶箱—七彩魔術師 酸鹼指示劑與中和反應
十五 6 1 ◎(3-2)綠色化學百寶箱—彩幻珠實驗 吸水高分子應用
十六 6 8 ◎(3-3)綠色化學百寶箱—花裙子實驗 認識化學反應類型
十七 6 15 ◎(3-4)綠色化學百寶箱—彩幻珠與花裙子應用 認識化學反應類型
十八 6 22 ●(1-6)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
創意小論文設計學習歷程檔案製作
基礎實驗與

綠色化學實驗執行

十九 6 29 ●(1-7)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
學習歷程檔案Show、自評與互評活動
基礎實驗與

綠色化學實驗執行

二十 7 6 全校特色課程成發 成果發表
二十一 7 13 7/13期末考 (7/14休業式)

 

clip_image0042、課程初期先導讀環保署的出版品以介紹綠色化學概論

clip_image0063、使用電腦教室或是申請電腦推車(24)進行綠色化學實驗設計的創意發想

()基礎實驗操作與認識化學反應類型

   為了使學生具有適當的實驗實作基礎,安排六~八週的基礎實驗操作課程。採用減廢減量的實驗裝置,也包含化學學科中心推廣的化學百寶箱(4)。教案設計盡量使用可稀釋排放的化學品,也儘量使用正課實驗課留存的剩液,減少校內實驗廢棄液的堆存。課程中教案在台灣化學教育電子期刊中皆可找到,平時將實驗器材與試劑分案整理成教具箱,補充藥品隨時就可使用。每次實作課都會先採行討論探究的活動,包含各組分工進行實驗原理介紹與說明實驗安全注意事項。除此之外,每學期由學校提供經費可辦理一場專題演講,可以邀請綠色化學專家為同學們介紹化學品安全,也達成典範學習的範例(5)

clip_image0084、進行減廢減量實驗的器材和設備:化學百寶箱、滴瓶、天秤、24孔盤與小試管

clip_image0105繆慧娟研究員進行專題演講以及每次實作課都會先採行討論探究的活動

二、學習歷程檔案製作與成果發表

   因應108課綱學生在每學期期末可上傳學習歷程檔案,也配合全校選修課程聯合成果發表活動,因此本課程調整期末兩週課程為兩階段,也要借電腦推車或請學生自備電腦:

()第一階段:在課堂中先讓同學利用上課時間好好整理資料,而且可隨時和老師討論如何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學生將各組的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內容、基礎實驗操作個人學習單與實驗成果紀錄照片進行排版整理,製作出個人學習歷程檔案製作。

()第二階段:隔週先在課堂中讓同學準備分組口頭報告內容,也可進行畫海報或製作PPT活動。剩下一半上課時間就進行每組3分鐘的成果發表口頭報告(包含海報或PPT)。下課前每組繳交自評與互評表(6與圖7),老師從中統計選出本班代表,將參加全校成發。班級內成果發表或是全校成果發表的海報,都是化學實驗室外牆常態海報展示內容(8)

clip_image0126、自評與互評活動的評分表 

clip_image014 7、海報成發活動的準備

clip_image0168、校內海報成果發表活動與化學實驗室外牆的常態海報展示

 

  • 協助學生建立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

    108課綱精神,為達「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願景,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現行備審資料在重質不重量的原則下,避免社經落差造成的影響,以學生在學的課程表現為基準,豐富個人的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因此,我們在學期末的最後兩週安排「建立學習歷程檔案」,讓學生於課堂間直接電腦上機整理其一學期的「各主題之作業學習單」,並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各項指標,包括:

()一份完整「學習歷程檔案」應呈現的「人、事、時、地、物」。

()學習知識呈現的正確性,科學紀錄的完整性。

()搭配照片記錄,附上簡要的文字說明。

()課程的挑戰與收穫,心得與省思。

    此外,學生整理「學習歷程檔案」也正是一種「螺旋式學習」,學生直接在課堂間同時可與老師或同儕討論學習單的內容、文字呈現,釐清模糊或未確定之知識,整合一學期所學並審視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率地完成資料彙整。在學生完成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後,每位學生上台發表一學期課程的「1分鐘心得」,提供同儕互動互相學習及教師課程修正之依據,學生分享的重點歸納包括:

()綠色化學創意小論文設計:尋找探究主題最具挑戰,萬事起頭難。

() 校外教學北一女中鄰近社區資源試藥與器材認識:最具特色,看到校園外的實驗室。

()基礎實驗技能課程:國中時期沒有接觸很多化學實驗,很珍惜課程實作安排,興奮。

()學習歷程檔案製作: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正確、安心、有效率於課堂間完成,感動。

  •  歷屆參加全國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獲獎指導心得

   帶領學生學習參加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活動,是在實驗器材、藥品安排及安全考慮上最沒負擔的教學活動。學生除了學習化學之外,也經由學習綠色化學十二項原則與進行創意小論文設計活動而學會科學素養。老師指導分組作品的原則:凡事能簡單操作最好,低毒性最好、省藥品最好、免加熱最好、無強酸強鹼最好、回收再利用最好……,都是很好的小論文主題。在這樣快樂的目標,陪伴學生探究、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就是對「綠色化學」、「關心環境」最好的情境教育,學生從「發現問題」、「搜尋資料」、「比對綠色化學12原則」等過程中,學會落實科學運用,解決問題策略,做中學的成長,比起紙上談兵更容易將知識類化為他們的能力。

   指導老師的付出,也是幫助自己得到更多教學能量與科展創作靈感。例如本校在歷屆全國獲獎作品中,展現勒沙特列原理的替代實驗找到漂亮的亞鈷離子的呈色條件;找尋適當比例混合的磷酸與鹽酸成功替代酯化反應傳統使用的危險濃硫酸;同學自己找到老師從沒聽過的「硼砂珠」而改良成焰色鑑定離子的實驗;想到過期麵包的多孔特性而用國中學習的乾餾方式做出有效的濾水材料。北一女「綠色化學百寶變與創意小論文設計」這門課程培養出很多綠色化學小尖兵,其中不少同學也加入北一女化學實驗社,帶領有志一同的社員們,每年一起陪伴老師們參與環保署化學局或相關大學專案的綠色化學推廣活動(9),把綠色化學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認識。

clip_image018
9、代表綠色化學12原則的12位北一女同學擔任環保署活動志工,與化學局謝燕儒局長現場實作同樂,也與環保署蔡鴻德副署長合照紀念。

 

  • 結語

   套句流行用語,陪伴學生參與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是個「CP值」相當高的教學活動,值得推廣鼓勵學生參與。教育系統拔尖築地的人才培育工作樣樣不可缺少,在此非常感謝教育部從2014年開始大力辦理全國高中生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每兩年一次徵稿方式,透過鼓勵綠色化學科學研發活動,實質幫助到全國城鄉各地不同學校的高中生,也大大協助第一線的科學教師有落實科學教育紮根與推廣工作的重要平台。

綠色化學:植物色素分離與鑑定/ 洪敬明、徐碩志

星期六 , 7, 3 月 2020 在〈綠色化學:植物色素分離與鑑定/ 洪敬明、徐碩志〉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綠色化學:植物色素分離與鑑定

洪敬明1,*、徐碩志2

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1

臺北市立中崙高級中學2

*[email protected]

  • 簡介

萃取是高中化學所提及的一種混合物分離技術。過去教師在教萃取時常常以「從碘液中萃取碘分子」的實驗為例,跟同學介紹萃取的原理。然而,這個實驗涉及了clip_image003clip_image005的平衡反應,對於高一同學較為困難;加上實驗後產生的有毒碘廢液需要以硫代硫酸鈉(clip_image007)或氫氧化鈉(clip_image009)處理後,方可以大量清水稀釋後排放。

clip_image0111:碘萃取實驗()與植物色素分離實驗()的成品比較圖

本教案以生活中常見的植物鴨跖草為主角,透過淺顯易懂的萃取原理,有效分離植物中的葉綠素與花青素,藉由明顯的顏色變化,讓學生可以理解天然色素的組成與分離的技巧。本實驗當中,非極性層內的混合物,主要是葉綠素與葉黃素,可利用色層分析法進行分離;而極性層中的產物主要是花青素,可作為酸鹼指示劑。

clip_image013 clip_image015

2:紫竹梅(鴨跖草科)(鄒語騏 攝)

花青素與葉綠素分離實驗的成品非常美麗,可有效吸引學生的目光,提升探究化學的興趣;實驗所需的器材簡易、藥品安全,且容易操作,方便教師準備課程。此主題涵蓋生物與化學,生物可朝植物微觀結構和光合色素功能發展,化學則可討論混合物分離時的交互作用力與動態過程;延伸的建議課程涵蓋了物質與能量、系統與尺度、構造與功能、改變與功能和交互作用等自然領域的跨科概念,可作為跨科課程的主題。本實驗採用天然植物取代有毒的碘化物的使用,實驗後的產物可繼續做為其他實驗使用;極性層的葉綠素與極性層的花青素皆可被陽光自然降解,減少產生廢棄物,符合綠色化學原則。

clip_image017

3:鴨跖草下表皮的顯微影像,葉綠體中的葉綠素()與液胞中的花青素()

  • 教學目標

教師能根據教學需求進行數個教學活動,實驗可連結高中化學中的數個主題(混合物分離、物質鑑定原理、指示劑、極性、理想溶液),也可以訓練學生進行探究與實作活動時的基本技能(問題拆解、資料查詢、建立實驗表格、排序、實驗操作、邏輯判斷等)

clip_image019

4:學生根據自己所建立的物質互溶表排列各溶劑之極性大小

  • 藥品與器材

一、器材:

7mL樣品瓶、塑膠滴管、濾紙、抽濾設備、3in1驗鈔筆(白光、紫光、紅光雷射)咖啡攪拌匙

二、藥品:

水、乙醇(95%)、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可用正己烷或去漬油代替)、檸檬酸(可用固體或1M溶液)、碳酸鈉(可用固體或1M溶液)

  • 實驗步驟

一、   葉綠素與花青素分離:

1.             取約5平方公分的鴨跖草置於研缽中,加入3毫升的溶劑(酒精或水)後研磨搗爛。

clip_image021

5:取鴨跖草加入溶劑後搗爛

2.             組裝濾瓶與抽濾漏斗,用橡皮管連接抽濾瓶與水幫浦,進行減壓抽濾。

clip_image023 clip_image025

6:圖左植物色素的減壓過濾,圖右植物殘渣上出現色素分離的現象

3.             以滴管吸取所有濾液,移至7毫升的樣品瓶中。

4.             於樣品瓶中加入3毫升的石油醚後劇烈搖晃。

clip_image0277加石油醚至2/3滿後充分搖晃即完成萃取

二、  未知物鑑定:如何確定分離出來的物質真的含葉綠素與花青素呢?

(一) 花青素鑑定:酸鹼反應

1.             拿出以水做溶劑的實驗樣品瓶,以滴管吸取樣品瓶下層的濾液,平均分裝置A, B, C三個樣品瓶中;於A樣品瓶中加入一小匙的固體檸檬酸,B樣品瓶加入一小匙的固體碳酸鈉。觀察並比較A, B, C三瓶溶液的顏色的差異。

2.             A瓶溶液倒入B樣本瓶中,觀察樣本瓶內的變化。

clip_image029

8:不同酸鹼性下,水層萃取液的顏色的不同

(二) 葉綠素鑑定:螢光反應

1.             拿出以酒精做溶劑的實驗樣品瓶,以白光LED(可用手機閃光燈代替)3in1驗鈔筆中的紫光或照射葉綠素層,可於90度處觀察到葉綠素吸收短波長輻射時所放出的紅色螢光。

clip_image031 clip_image033

9:以白光LED照射()以紫光LED照射()

2.             若有紫光雷射筆(波長:405 nm),可從樣品瓶底部照射,觀察溶液變化。

clip_image035

10:以紫光雷射照射酒精萃取液,可看到花青素的白色螢光與葉綠素的紅色螢光

(
眼睛不可直視雷射)

  • 實驗技巧與建議

3.             萃取後下層可加入水(鹽水)增加極性,加強分離效果。

 

clip_image037

11:不同條件下萃取產物的顯色,左邊為水濾液,右邊三個則為酒精濾液

4.             光合色素易因照光而降解退色,應避光保存。

5.             濾液不可過濃,成品顏色才會鮮豔漂亮。

6.             若不過濾也可透過加入鹽水調整下層密度,使得不溶的雜質因比重介於鹽水與石油醚之間,即可使其自然聚集於兩層之間。

clip_image039

12:透過加水改變下層密度使得雜質聚集於水層與油層中間

7.             可透過劇烈搖晃樣品瓶,使兩層暫時混合,顯現出分離前的顏色(黃褐),讓同學能直觀理解分離前之所以為黃褐色,是因為混合了綠色與紫色的色素。(傳統碘萃取無法達到此效果)

clip_image041

13:劇烈搖晃使上下層暫時混合可看出混合時呈現黃色

  • 教學應用

本教案完整的教學流程包含以下五個階段:

(1)     連接先備知識:我們學過什麼好方法能解決現在的問題?

(2)     建立互溶表:如何找出物質之間潛在的規律並有效紀錄?

(3)     植物色素分離:實驗結果是否符合我們本來所預期的呢?

(4)     未知物鑑定:這些紫色的東西就一定是花青素嗎?

(5)     延伸活動:分離出來的葉綠素與花青素還能做什麼?

本文章為了突顯重點實驗而採取去脈絡化的方式呈現,實際上各個活動之間是承先啟後的關係,教師可視教學時數與教學需求而參考與調整。

一、  連接先備知識:我們學過什麼好方法能解決現在的問題?

(一)   從生活經驗切入主題:介紹鴨跖草與採集校園內紫色葉子的植物。

clip_image043

14:同學選用校園中的紫蘇葉來進行實驗

(二)  巨觀到微觀:觀察鴨跖草下表皮細胞中的葉綠素與花青素分布狀況。

clip_image045

15:學生以折撕法製作鴨跖草下表皮樣品與觀察的側拍照

(三)  驅動問題:請同學思考如何將葉綠素與花青素分離?

(四)  複習國中混合物分離:幫同學們達到相同的起點能力。

clip_image047

16:同學分享自己過去學過的混合物分離方法

(五)  文獻比對:根據國中所學查詢待分物的性質判斷適合的方法。

(108
國小:溶解、磁性)(108國中:結晶、過濾、濾紙層析)

(六)萃取原理介紹:介紹高中新學的混合物分離方法並連接後續實驗。

(108
高中:蒸餾、萃取、薄膜層析)

(七)  老師引導需學生將「如何將花青素葉綠素分離」拆解成「花青素和葉綠素與各分離技術有關的性質為何」這類可與文獻比較的問題。

(八)  教師提供「葉綠素和花青素與混合物分離方法相關的性質」,讓學生判斷過去所學的分離方式,何者較適合用來分離葉綠素與花青素。

下圖為學生歸納出的可能分離方式:

clip_image049

17:學生透過教師所提供的物質資料提出可能的分離方式

(九) 教師說明高中階段新學的分離方法−萃取,並指出萃取需要有兩不互溶的溶劑,作為後續活動的驅動問題。

※一般所稱的萃取常泛指利用溶劑於(1)固體中瀝取可溶性成分或於(2)不互溶溶劑之中,提取特定成分,此處萃取指的是後者。

二、   建立互溶表:如何找出物質間潛在的規律並有效紀錄?

(一)   驅動問題:那些溶劑可用於萃取(不互溶的兩溶劑)

(二)   實驗藥品:水、乙醇、丙酮、石油醚(可選用正己烷或去漬油)、乙酸乙酯(示範用)

(三)   實驗器材:

1.             公用器材:250 mL燒杯*4、滴管*4

2.             小組器材:50 mL燒杯*4、滴管*47 mL樣品瓶*6

(四) 實驗介紹:

1.             目標:

■找出哪些溶劑彼此不互溶

■學習到同類互溶(親水性、極性)的概念

2.             方法:於公共區取用溶劑並於小組進行混合實驗

3.             示範:以水與乙酸乙酯示範混合溶液與何謂「不互溶」與如何紀錄結果

4.             提醒:

■同學需先想如何繪製表格紀錄實驗結果

■提醒同學若有觀察到互溶以外的表現(吸放熱)可記錄下來

5.             基於同類互溶並根據結果排出四溶劑對水的溶解度

(
假設各溶劑對水溶解度有遞移律)

(五) 總結實驗結果:

clip_image051 clip_image053

18:不同溶劑混合後的現象()與混合結果歸納表格()

1.             根據互溶表結果可選用

(1)       +石油醚

(2)       酒精+石油醚

2.             親水性: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

※ 溶解度與極性、碳鏈長度、氫鍵等因素有關

3.             深化學習:

  本活動所觀察到之現象需用到高三範圍的極性、分子間作用力、理想溶液等概念加以解釋,教師可視學生狀況補充,或僅提及高三化學才會解釋,使學生對於未來學習保有期待。

三、                植物色素分離:實驗結果是否符合我們本來所預期的呢?

(一)    目標:透過實作將葉綠素與花青素分離

(二)   學習內容:

1.          操作瀝取、過濾、萃取與層析等混合物分離技術

2.          透過觀察巨觀的顏色變化去理解微觀下物質被分離

3.          根據同類互溶解釋不同溶劑所造成的效果

(三)   教師引導:為什麼用水作為溶劑時,葉綠素的含量很少呢?

四、                未知物鑑定:這些紫色的東西就一定是花青素嗎?

(一)    驅動問題:如何確定分離出來的物質真的含葉綠素與花青素呢?

                 
利用葉綠素與花青素的物質特性。

(二)   物質特性:


 

 


葉綠素

 


花青素

 


顏色

 


 


 


溶解傾向

 


脂溶性

 


水溶性

 


關鍵特性

(
其他物質較少有)

 


吸收短波長光時會放出紅色螢光

 


可作為酸鹼指示劑

 

 

(三) 教師引導:從花青素的顏色連接學生學過的紫色高麗菜

五、 延伸活動:分離出來的葉綠素與花青素還能做什麼?

(一)     色層分析[1]:脂溶性色素分離

1.             在分離出葉綠素與花青素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問同學分離出來的色素是否為純物質,進而帶到另一種能更精細的分離物質的方法-層析。

2.             除前面實驗步驟中所提到濾紙上的色素會自然分層外,教師也可用分離出的葉綠素或花青素進行色層分析,詳細作法可參考選修生物中的植物光合色素分離部分。

3.             可以使用前面建立互溶表時的廢液作為沖提液,或讓學生自行嘗試不同比例。

clip_image055 clip_image057

19:過濾用的濾紙花上的美麗色層(可觀察重疊處為黃色)()、脂溶性色素的層析圖()

(二)    酸鹼反應:天然指示劑
我們的課程從花青素的指示劑特性切入,學習了指示劑的原理並進行一系列與指示劑有關的實驗。下圖為可延伸的彩虹試管[2]與酸鹼鑑定實驗(檢驗鹽酸、檸檬酸、氫氧化鈉與碳酸鈉,日後有機會再寫專文分享)實驗照片:

clip_image059 clip_image061

20:彩虹試管()、以iPad輔助進行酸鹼鑑定實驗()

(三)   校園植物色素採集:所學即所用

老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採集校園內的有色植物進行色素萃取,並比較其差異。一般校園內找的到且富含花青素的葉子有紫色地瓜葉、紫色酢醬草等植物。也可以比較看看紫色葉片與綠色葉片萃取後的顏色差異。

clip_image063

21:不同植物的萃取結果

(四) 光譜分析[3]:進階物質鑑定法

可使用光源樣品分光器攝影機架設簡易光譜量測系統,分析花青素的光譜吸收波長分布與實際顏色之間的關聯。

(
此活動的先備課程包含了比爾定律、視光學、基礎光譜學、固態光譜量測)

clip_image065

22:學生架設簡易光譜量測系統測得兩種色素的吸收光譜

  • 原理與概念

一、                葉綠素特性[4,5]

clip_image067

23:葉綠素的化學主結構(參考資料6)

吸收光能的葉綠素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色素,易溶於油脂內;植物行光合作用時固定二氧化碳的「核酮糖二磷酸縮化酶」(Rubisco),是地球上最多的酵素;最多的天然有機化合物是植物的纖維素,它由光合作用所合成的葡萄糖聚合而成。葉綠素是不穩定的分子,植物每天都要合成新的,而類胡蘿蔔素則穩定多了。到了秋天,許多植物的葉片機能逐漸停止,無法補充喪失的葉綠素,因此綠色漸漸減少,類胡蘿蔔素的顏色就顯現出來了。

1883年,德國的植物學家安格曼(Theodor W. Engelmann)的實驗結果指出植物主要利用紅光與藍光進行光合作用。後來科學家陸續發現與光合作用相關的色素,在植物中最重要的是葉綠素a、葉綠素b與類胡蘿蔔素,而這三者的吸收光譜,也呼應了上述實驗的結果。

clip_image069

24: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譜(參考資料5)

在化學的定義上,能夠吸收可見光的物質稱為色素。色素不會吸收可見光中的所有顏色的光,光合作用的色素亦然。當白光照射到色素時,沒有受到色素吸收的光,會反射或穿過色素,讓色素呈現出該波長的顏色。而色素分子會吸收哪些光,和分子所具有的電子軌域有關。

光合作用色素分子(也包括其他色素)有各種不同的電子軌域,每個軌域中具有的能量不同,像階梯一樣是不連續分佈的,高低的差異主要是由組成分子的原子以及分子的結構所決定。葉綠素呈現綠色主要是由於含有鎂,類胡蘿蔔素的顏色主要是由共軛雙鍵的數量所決定的。

clip_image071

25clip_image073胡蘿蔔素的分子結構(具有長共軛系統)(參考資料7)

根據不相容原理與遞建原理,每個軌域中能容納的電子數量有限,而電子會先分佈於低階(能量較低)的軌域中,再依次往上填。在沒有受到光照的情況下,色素分子的電子處於能量最低的狀態,稱為基態(Ground state)。當適當波長的光照射到色素分子時,電子就會些接收光的能量,從基態軌域跳躍到能量比較高的軌域,此時的電子處於激發態(Excited state)

在激發態軌域上的電子並不穩定,很快就會降回到基態軌域(10億分之一秒內),這時電子當初吸收的能量便以熱能或振動的方式釋放出來,或者是放出光,這種光稱為螢光(Fluorescence)。如果用紫外線照射葉綠素,葉綠素會發出紅色的螢光。

二、                花青素特性[7,8,9]

clip_image075

26:花青素的化學主結構(參考資料8)

花青素(Anthocyanidin)泛指具有如上圖所示之主結構的物質,是一種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存在於液泡內的細胞液中。花青素不穩定,自然界中花青素多以結合醣苷配基的方式存在,稱為花色苷。花青素與花的顏色、葉變紅等有關,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

花青素不參與光合作用,但可吸收陽光以減緩光合色素受到過強的陽光照射而分解;此外,花青素的產生也會減緩葉綠素被氧化而變質的速率;同時,花青素也會抑制葉綠素所反射的綠光,使危害植物的昆蟲因不易偽裝,無法躲避天敵的掠食。花青素也能夠調解滲透作用,讓植物在不進行光合作用的情況下,卻能獲得較高濃度的滲透壓。同時花青素也具有保溫的作用,
讓植物在秋冬季節裡仍不畏懼寒冷,依然絢爛開放。

花青素除了能夠妝點植物以及保護植物外,對於人類也有相當大的幫助。花青素結構上的酚基易與過氧化物(自由基常見的前驅物)反應,藉由食用蔬果中或是透過提煉的花青素,可幫助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與有害物質。

不發光的物質之顏色與該物質吸收的顏色有關,例如當白光照射吸收紅光與藍光的物質,則反射出來的光呈現該物質不吸收的綠色。而物質之吸光波長與其微觀的分子結構有直接的關係。圖27標示出花青素在不同pH值下所對應到的結構與顏色。從pH<3使得花青素扮演鹼的腳色與一個氫離子結合而帶正電(27中也表示出其共振結構);在pH6~7時則無帶電荷;而在pH8~10時花青素扮演酸的腳色而釋放出一個氫離子而帶負電;在pH8~10時則釋放出兩個氫離子而帶兩個負電;值得注意的是當pH>11時花青素發生了開環反應,最終分解成圖27左下角的結構,此為不可逆反應。

clip_image07727:花青素結構於不同pH值時的結構與顯色(參考資料8)

三、                同類互溶:同類是什麼?


 

 


偶極矩

(
debye)

 


分子間

平均氫鍵數

 


 


1.85

 


2

 


乙醇

 


1.69

 


1

 


丙酮

 


2.91

 


0

 


乙酸乙酯

 


1.78

 


0

 


正己烷

 


0.08

 


0

 

 

中學化學之中都會以同類互溶(Like dissolves like)來解釋物質的溶解度,而當同學想知道這邊所說的「同類」指的是物質的性質相似,教師一般會以極性觀點來解釋。然而,從文獻可知在建立互溶表時所使用的四種溶劑之偶極矩(列於上表),其中可以觀察水與丙酮和水與乙酸乙酯這兩組溶劑,可以看出雖然水與丙酮的偶極矩差距(1.04)大於水與乙酸乙酯的偶極矩差距(0.07),若單以極性來推論會得出水與乙酸乙酯較相似而可互溶的錯誤結論,顯然溶劑的互溶性並不能單純以極性觀點來解釋。實際上溶劑的溶解度主要受物質的極性、結構、碳鏈長度與作用力種類等多重因素影響,教師可視學生需求加以解釋。

四、                混合物分離:萃取與瀝取

一般所稱的萃取(Extraction)是指將存在於液相混和物系統中的特定化學物質分離到另一個較單純的液相系統中(L(A)L'(A))的分離技術,其原理是透過特定化學物質與溶劑間溶解度差異,將它分離出來的化工單元操作程序(Unit operation process)

順帶一提,大多數人會把萃取(Extraction)與瀝取(Leaching)搞混,所謂的瀝取是指存在於固相混和物系統中的特定化學物質分離到較單純的液相系統中(S(A)L(A)),其原理是透過溶劑溶解固相混合物中的特定化學物質,就如同泡茶與泡咖啡的原理一樣,將此特定化學物質由固相分離出來。

五、                未知物鑑定[10]:鑑定背後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一)   理則學:形式邏輯

1.             核心概念:若PQ邏輯等價於 非Q則非P 不表示若QP
clip_image079

2.             若葉綠素(P)則照射藍紫光會發出紅色螢光(Q)成立,表示若照射藍紫光不會發出紅色螢光者(Q)則必定不是葉綠素(P),並不表示若照射藍紫光後發出紅色螢光者(Q)就一定是葉綠素(P)

3.             換句話說,若未知物X只符合某已知物K中的少數特徵(Q成立),並不能明確的斷定該未知物X是否為已知物K(P不一定成立)。但若未知物X不符合某已知物K的某一特徵(Q),則此未知物X必定不是該已知物K(P)

(二)     貝氏定理:條件機率

1.             核心概念:符合的條件越多,誤判的機率越低。

2.             未知物的特徵與已知物的特徵重疊度越高,則未知物的判斷的準確度越高。

3.             某物質外觀看起來是綠色(特徵1)且為水溶性(特徵2),並在照射藍紫光時會產生紅色螢光(特徵3),則此物質很可能為葉綠素。

  • 結語

本教案從高中化學的第一單元-混合物分離出發,以鴨跖草為主體透過主題式的課程設計,讓同學進行一連串的科學活動,包含資料查詢、表格建立、實驗操作與結果分析,可為學生後續的科學研究鋪路。此外,本教案包含了化學與生物領域,並有許多的延伸活動可讓同學操作,同時具有廣度與深度。期望本實驗能引發學生對於化學的興趣,並從中學習到科學家處理問的工具與方式,未來不論在任何領域都能對其有所幫助。

因本文章內容涉及不同領域的專業,若有疏漏之處還請大家不吝指點。

  • 誌謝

clip_image081 clip_image083

282019年亞洲化學教育年會海報論文獎獲獎合影

感謝廖旭茂老師本次的邀稿與審稿,讓我有機會與大家分享這個教案。鴨跖草色素分離實驗從第一次在2017於新竹女中做出來,到今日成為較完整的教案,一路上受到的幫助太多,在此特別謝謝幾位前輩的指導。

感謝張淳琤老師當時的邀請與王用慈老師的巧手將實驗做出來,謝謝周芳妃老師於2018年基礎科學年會餐敘時對教案所給予的建議,感謝我的好夥伴徐碩志老師與我一起開設選修課「製造彩虹的100種方法」讓這教案能被實踐,謝謝施建輝老師與高貫洲老師的勉勵與指導讓我成長茁壯,使該教案能於2019年拿到亞洲化學教育年會(NICE)海報論文獎並於2019高中基礎科學年會與老師們分享,感謝張佑祥研究員與林俞君組長協助本文校稿。

clip_image085 clip_image087

292019高中基礎科學年會分享照片

  • 參考文獻

1.   建中生物。光合色素的色層分析:https://bre.is/eSBbxG8H

2.   楊水平。酸鹼彩虹玻璃管: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H6U.htm

3.   科學MakerFacebook社團:https://bre.is/8w5AEa9o

4.   葉綠素,維基百科:https://bre.is/Hv6fakpc

5.   龐中培。光合作用發現外星生命的新指標。科學人2008年、第07505月號

6.   快樂小藥師。關於葉綠素及葉黃素還有類胡蘿蔔素:https://bre.is/NNQufPrA

7.   胡蘿蔔素,維基百科:https://bre.is/oDsFkU7D

8.   花青素,維基百科:https://bre.is/MwsnuxA5

9.   陳巧芸、李旺龍。植物的彩衣花青素:https://reurl.cc/Y1WzyD

10. 柯文哲。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https://bre.is/KZu7scJE

綠色化學:倒「洗」相「螢」–螢光棒毒性降低之研究 / 劉獻文、許申霖、王翊誠

星期五 , 6, 3 月 2020 在〈綠色化學:倒「洗」相「螢」–螢光棒毒性降低之研究 / 劉獻文、許申霖、王翊誠〉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綠色化學:倒「洗」相「螢」–螢光棒毒性降低之研究

劉獻文*、許申霖、王翊誠

國立臺南一中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
betterman0925@gmail.com

  • 前言

    Arduino 是常見的電子互動平台,具有使用簡單、功能多樣、價格低廉等優點,廣泛應用於電子系統設計和互動產品開發。筆者於107年指導學生參加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利用arduino uno板與照度偵測器等,討論如何在維持一定照度下降低螢光棒廢棄物的毒性。以下為作品相關介紹,也鼓勵同學在有限經費下,妥善運用資訊課學習到的程式撰寫,輔以平價的arduino板及相關偵測器,完成科學探究。

  • 綠色發想

    螢光棒中的染料具有毒性,使用過即丟棄容易造成環境汙染,文獻指出添加部分過渡金屬離子或添加含胺、炔官能基之有機物可提升螢光亮度,然而此類添加物皆具一定毒性,我們原本發想以天然色素,如葉綠素、胡蘿蔔素、茄紅素等天然色素取代有毒染料,實驗結果發現不可行,可能是過氧化酯釋出之能量搭配無法與天然色素之能階搭配,因此無法產生化學螢光。而查閱相關科展作品後,我們發現洗衣粉內添加的增白劑(CBS)能使螢光棒的亮度增加,便以此方向進行研究,希望能以洗衣粉這種低毒性較低的物質取代螢光棒內的染料成分。

    另外,Arduino光感測器模組與照度計相較於市面上的螢光光譜儀,價格較低且在一般電子材料行即可取得,加上能夠測得螢光數值的連續變化,便決定採用此方式偵測。

綜合以上幾點,本實驗以洗衣粉取代螢光劑符合低毒與可解原則,利用Arduino光感測器模組來進行連續測量,希望能藉此實踐綠色化學的目標。

  • 研究目的

一、  Arduino研究市售螢光棒發光照度與RGB數值的關係

二、  探討螢光棒中藥品濃度與發光照度及RGB數值的關係

三、  探討洗衣粉對螢光棒發光照度及RGB數值的關係

四、  製作出毒性較低的螢光棒

  • 器材與藥品

一、藥品:

    螢光棒、第三丁醇(tert-Butyl alcohol, C4H10O)、乙醯檸檬酸三丁酯(Acetyl tri-n-butyl citrate, C20H34O8,簡稱ATBC)、4,4′-雙(2-磺酸鈉苯乙烯基)聯苯(Disodium 4,4-Bis(2- Sulfonatostyryl)Biphenyl , C28H20Na2O6S2)、甲苯Toluene , C6H5CH3四氫呋喃C4H8O,簡稱THF)。

二、器材

    平底試管、Arduino開發板、磁石攪拌加熱板、薊頭漏斗、Arduino 光感測器模組、秤量匙、燒杯、Arduino 照度計模組、分度吸量管、量筒、自製暗箱、安全吸球。下圖1,2分別為Arduino 光感測器模組與自製暗箱。clip_image002[6]

1Arduino模組示意圖

clip_image002[4]


2自製暗箱

  • 研究步驟

一、以Arduino研究市售螢光棒發光照度與RGB數值的關係

1.      設計Arduino照度計模組與光感測器模組

2.      分別測量螢光棒的發光照度與RGB數值,相關實驗裝置圖如下所示:

clip_image001


3:實驗裝置與架構示意圖

二、探討稀釋後的螢光棒與發光照度及RGB數值的關係

1.      將螢光棒分成內管與外管,分別以第三丁醇、甲苯、THF以及市售配方作為溶劑稀釋成不同濃度

2.      測量其發光照度與RGB數值

三、探討洗衣粉對螢光棒發光照度及RGB數值的關係

1.      加入不同劑量的洗衣粉

2.      測量其發光照度與RGB數值

四、製作出毒性較低的螢光棒

   1.  降低螢光棒中有毒物質的濃度,並將其替換成洗衣粉。相關研究流程如下圖所示:

 

clip_image008

4:實驗流程

 

  • 實驗結果與討論

 因版面限制,僅就效果最好的洗衣粉,探討加入洗衣粉對螢光棒RGB的影響。

一、探討添加洗衣粉對螢光棒照度的影響

1.      0.8g洗衣粉充分溶於80毫升ATBC後過濾,即得到飽和的洗衣粉-ATBC溶液,再將此溶液分別稀釋為0.8倍、0.64倍,分別以不同濃度溶液稀釋內液為0.8倍,測得結果圖5、圖6所示:

image

 

5:不同濃度的洗衣粉與稀釋內液0.8倍混合的照度比較圖

image

6不同濃度的洗衣粉稀釋液與市售直接稀釋的照度比較圖(這和圖五的標題文字基本上是一樣,看不懂差異為何)

 

 

【討論】

由上方圖表可知加入洗衣粉明顯提高照度,雖然發光時間稍微減少,圖形面積卻增加,我們推斷洗衣粉中的螢光增白劑(CBS)也參與螢光反應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釋後加入洗衣粉照度接近市售螢光棒,是目前降低毒性最具成效的方式。

二、探討加入洗衣粉對螢光棒RGB的影響


  為了確認洗衣粉是否參與螢光反應,我們除了以照度的數據討論,也加入了RGB數值進行推斷若洗衣粉確實參與反應,除了會改變照度外,洗衣粉本身的螢光應該會改變RGB數值間的比例,測量後結果如下:

image

7:市售螢光棒RGB數值

clip_image016
8:將螢光棒內管稀釋0.8倍下量測的RGB數值

 

image

9:加入洗衣粉後RGB數值

image
10:加入洗衣粉0.8RGB數值比較

image

 

11:加入洗衣粉0.64RGB數值比較

 

【討論】

   已知RGB值與照度大小呈正相關,實驗使用的是紅色螢光棒,因此紅光皆高過其他色光,至於數據產生波動是因為感測器靈敏度不足,尤其在照度低的情況參考價值不高,這部分是今後改進的目標。

  • 延伸實驗

一、以光敏電阻模組取代照度計模組偵測

    因為原本的照度計模組是以光電元件測得的數值經過運算轉換成照度,會產生靈敏度不佳、數據不連續的問題,因此決定採用光敏電阻直接偵測電壓數值。下列圖12, 13, 14, 15, 16 分別為兩種感測方式數據曲線的比較圖。

clip_image023

12Arduino光敏電阻模組示意圖

image

 

13:以照度計模組測得數據

 

image

14:以光敏電阻模組測得數據

image

15:以照度計模組測得ATBC稀釋0.8倍數據

image

 

16:以光敏電阻模組測得ATBC稀釋0.8倍數據

 

【討論】

比較以照度計模組偵測與以光敏電阻偵測的圖形,可以發現以光敏電阻偵測的圖形較為連續,可以有效解決原先模組靈敏度不足的問題。

 

  • 結論

一、利用Arduino器材可連續偵測得到螢光棒照度與RGB數值,達到監測的效果。

二、探討稀釋螢光棒後對照度的影響,發現以配方溶液稀釋對照度影響較小,效果最佳。

三、發現在螢光棒中加入洗衣粉可以增加照度,因為洗衣粉會參與化學發光。

四、稀釋後雖然降低螢光棒毒性但照度降低,加入洗衣粉可以提升照度,且洗衣粉較螢光棒中的染劑易於分解,可達成低毒可解的目標。

五、改用光敏電阻可解決照度計不靈敏的問題,RGB偵測模組也是以類似原理偵測,希望能用同樣方法解決RGB的問題,進而分析CBS有沒有參與化學發光,並且會將先前實驗以此方法重新偵測。

  • 原理與概念

    演唱會上五光十色的螢光棒,主要包含兩種化學成分及螢光染料。使用時將隔開內外管的玻璃折破進而發光。

 

clip_image032             

17:螢光棒的結構示意圖

   發光原理是基礎化學中能階與躍遷概念的延伸:將草酸酯(內管)與雙氧水(外管)混合產生化學反應:酯類被氧化,產生兩個苯酚分子和一分子的過氧化酯(二氧雜環二丁酮),過氧化酯接著自發分解為二氧化碳,並釋放出能量使染料成為激發態,受激發的染料回到基態的過程會藉由放出光子釋出能量,而光的波長則取決於該染料之結構。本實驗使用發黃光的螢光劑,但廠商製造時添加色粉,外觀看起來是發紅光的螢光棒。下圖為相關反應方程式。

image

 

圖18:螢光棒內的化學反應式

    螢光增白劑(CBS):在某些牌子中的洗衣粉會添加「螢光增白劑(CBS)」,這是一種螢光染料,當照射到紫外線時會激發出藍光,由於藍光跟黃光是成互補色,於是會讓原來偏黃的衣服或紙張纖維呈現潔白及鮮豔的視覺感。螢光增白劑的特徵結構是含有一連串的共軛雙鍵,含有能被340-400nm光波激發的π電子,其中我們選擇的洗衣粉內的螢光增白劑(CBS)的結構如下:

image

3:螢光增白劑的化學結構式

 

  • 參加心得

   筆者對於程式設計可說是一竅不通,因緣際會下參加化學學科中心辦理之arduino增能研習,才對此有初步認識,而在與學生討論科展題目時,得知高二的他們已有初步程式語言能力,使用arduino及偵測器也可即時、全程監控反應過程,亦符合綠色化學原則。而其價格便宜、偵測器多樣可供選擇,對於收集數據、定性分析方面,可說友善、方便許多,然而須注意各式偵測器收集訊號之原理,才能對數值做出解讀,可惜偵測器常以模組化包裝,對於訊號如何收集未清楚標示,這方面便需下功夫對電子元件做認識,以免事倍功半。另外在數據的定量測量,建議仍需與研究室之專業儀器分析做比對、校正,以求精準。

   此作品的測量與分析尚有許多待改良之處,但抱著嘗試心態鼓勵學生參加了第四屆綠色化學競賽,得知初選通過時相當振奮,而後北上參加複賽、頒獎典禮,亦深刻感受主辦單位的重視與用心,感謝教育部及評審們辛苦籌辦,讓學化學的孩子們能將所學用於改善環境,也對生態的永續發展更加重視。

  •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螢光棒不屬於回收物,外殼是聚乙烯塑膠材質,拆解後清洗可丟於一般垃圾,然而管內液體具有毒性,接觸可能引起皮膚炎或過敏反應,操作時應配戴手套、護目鏡,並於抽風櫥進行實驗,廢液須在老師或管理員指引下倒入有機類廢液。

  •  參考文獻:

1.          盧宜佳;周恩如;游凱淩;林新茹(2005)。螢光棒的驚鴻一瞥。中華民國45屆中小學科學展會。

2.          溫立先;賴勁愷;方澄祐(2014)。歡「螢」「光」臨烯、炔化合物對螢光發光效率的影響。中華民國第54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3.          林希珍;郭純萍;林家祺;陳紀樺(2006)。我怕光—螢光棒的照光研究。中華民國第46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4.          朱韋銘; 莊濬鴻;許令煌;黃品翔(2007)。深思熟「綠」才會螢葉綠素螢光的探討。中華民國第47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5.          吳靜惠;林羽珊;康心柔;謝舫柔(2010)。螢光秘辛。中華民國第50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綠色化學: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上) / 陳俊佑、劉欣恩

星期四 , 5, 3 月 2020 在〈綠色化學: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上) / 陳俊佑、劉欣恩〉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綠色化學: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上)

陳俊佑、劉欣恩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簡介

近年來由於電子產業的興起,廢棄鋰離子電池以及ITO面板數量龐大,其中的鋰鈷氧化物 (lithium cobalt(III) oxideLiCoO2)以及氧化銦錫 (indium tin oxideITO)以目前工業上的回收方式,皆需經過浸泡強酸等步驟,對人體以及環境都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本研究嘗試研發能將鋰鈷氧化物以及氧化銦錫溶解的溶劑,將金屬鹽類溶於其中後,以電沉積的方式將金屬回收,期望透過沉積出高純度的金屬鍍層,在降低對環境傷害的同時,亦可改善貴重金回收之效益。

離子液體 (ionic liquidsILs)廣泛應用於電鍍、電拋光、廢棄金屬回收和萃取等電化學相關領域上,深共熔溶劑 (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通常視為離子液體的一種,其低蒸氣壓、高熱穩定性、高導電度等特性與離子液體相似,但不同於離子液體單純由離子所組成,深共熔溶劑的組成包含了分子與離子,且其與離子液體相比毒性較低、熔點較低、成本較低且較容易製備[1][4]

我們發現在諸多文獻中,深共熔溶劑通常僅以一組陽離子與一組陰離子共熔所組成,由於雙混的DESs無論在性質或應用方面,皆已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較難再有突破。因此本研究嘗試跳脫框架,以深共熔溶劑Type (鹵素鹽類+氫鍵予體)為組成架構,發想將兩種容易取得且能被生物降解的氫鍵予體 (hydrogen-bond donorsHBDs)與氯化膽鹼 (choline chlorideChCl)組合,希望透過結合不同HBDs的性質,製備出黏度更低、電位窗更廣且不僅成本低廉又結合環保的深共熔溶劑,並將其應用於對環境不友善的重金屬化合物之電沉積。

n  深共熔溶劑概述[1][3][4]

一、深共熔溶劑與離子液體的比較

深共熔溶劑 (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通常視為離子液體 (ionic liquidsILs)的一種,但不同於離子液體單純由離子所組成,由於深共熔溶劑是由路易士或布忍斯特酸/鹼所帶有的陰、陽離子組成的共熔混和物,其組成包含了離子與分子。離子液體具低蒸氣壓、低熔點、非可燃性等特點,而深共熔溶劑與其相比更具有了容易製備、低毒性、低成本、易取得的優點。

二、深共熔溶劑的通式

深共熔溶劑的通式能以Cat+ X- z Y表示,其組成包含了陽離子 (Cat+,如ammoniumphosphoniumsulfonium),和由路易士鹼 (X-,通常為鹵素陰離子)及路易士或布忍斯特酸 (Y)所形成之陰離子錯合物(X- z Y),其中z則為Y上與X-所結合的分子數。

三、深共熔溶劑的分類

深共熔溶劑主要分為四大種類,如表 1所示,而本研究選用Type III為組成架構,製備深共熔溶劑。Type III的主要組成包含鹵素鹽類與氫鍵予體 (hydrogen-bond donorHBD),而HBD的種類可以是amidescarboxylic acidalcohol等試劑,圖 1為組成此類型DESs的鹵素鹽類與氫鍵予體種類。Type III的深共熔溶劑之電位窗雖較離子液體狹窄,但也足夠應用在許多金屬的電沉積上,並且能運用在合成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移除生物柴油中的甘油成分等方面。而其特點更有將多種過渡金屬鹵/氧化物溶劑化的能力,且其對水及空氣反應性低、成本低、容易製備,再加上可以被生物降解,不會危害環境。

1. 四種類型之深共熔溶劑的通式。


Type

 


General formula

 


Terms

 


Type I

 


Cat+X-zMClx

 


M = Zn, Sn, Al, In

 


Type II

 


Cat+X-zMClxyH2O

 


M = Cr, Co, Cu, Ni

 


Type III

 


Cat+X-Zrz

 


Z = CONH2, COOH, OH

 


Type IV

 


MClx + RZ = MClx-1+RZ + MClx+1

 


M = Al, Zn,

 

Z = CONH2, OH

 

image

1. 組成Type III深共熔溶劑中鹵素鹽類與氫鍵予體的種類

n  器材與藥品

一、藥品:

氯化膽鹼 (choline chlorideChCl)、尿素 (urea)、甘油 (glycerol)、乳酸 (lactic acid)、鋰鈷氧化物 (lithium cobalt(III) oxideLiCoO2)、硝酸 (nitric acid)、丙酮 (acetone)、酒精 (ethanol)

二、儀器、設備:

玻璃碳電極 (glassy carbonGC)、白金電極 (platinumPt)、銅片 (copper foil)、碳棒 (carbon electrode)ITO玻璃、加熱攪拌器(stirring hot plate)、數位式溫度計 (digital thermometer)、直流電源供應器(DC power supply)、奧士瓦黏度計 (ostwald viscometer)、恆溫槽 (constant temperature bath)、循環伏安儀 (cyclic voltammetryCV)、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UV/Vis)、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canning electrode microscopySEM)、能量分散光譜儀(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EDS)

三、裝置:

(一)   電極前處理

1.        浸泡丙酮溶液,以超音波震盪器震盪15分鐘,去除表面多餘油脂。

2.        浸泡濃度為2 M的硝酸,以超音破震盪器震盪約5分鐘,去除表面氧化物。

3.        最後浸泡於二次去離子水,以超音波震盪器震盪 15分鐘洗淨。

(二)   循環伏安法 (cyclic voltammetry, CV)

1.        工作電極 (working electrodeWE):玻璃碳電極(glassy carbonGC)

2.        輔助電極 (counter electrodeCE):白金電極 (platinumPt)

3.        參考電極 (reference electrodeRE):白金電極 (platinumPt)

(三)   電沉積

1.        陽極:碳棒 (carbon electrode)

2.        陰極:銅片 (copper foil)

imageimage

2. CV裝置圖     3. 電沉積電極連接圖

n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發新式TDESs

(一)   研發TDESs

1.        在尿素 (urea)、甘油 (glycerol)、乳酸 (lactic acid)三項氫鍵予體 (hydrogen-bond donorHBD)中,取兩種與氯化膽鹼(choline chlorideChCl)混合。

2.        以加熱攪拌器加熱攪拌,使其共熔。

(二)   測量TDESs的電位窗及黏度

1.        以循環伏安法 (cyclic voltammetryCV) 測定TDESs的電位窗(electrochemical windowEW)

2.        使用奧士瓦黏度計測定TDESs的黏度。

3.        以水作為標準液。

4.        帶入公式。

5.        篩選適合應用於電沉積的TDES

二、TDES中電沉積回收鈷、銦、錫金屬

(一)   將金屬鹽類溶於TDES

1.        溶解LiCoO2

2.        溶解ITO

(二)   以電沉積方式回收金屬

1.        將銅片及碳棒分別接於直流電源供應器之陰陽兩極。

2.        在定溫368.15 K之加熱板上將兩極放入溶有金屬鹽類的TDES中。

3.        分別以4.0 V6.0 V8.0 V三種電壓進行定電壓電鍍30分鐘。

4.        將銅片放入熱水中分別浸泡30秒及5分鐘,再放入酒精內分別浸泡20分鐘及10分鐘,最後放入定溫373.15 K的烘箱內30分鐘。

(三)   測定鍍層形貌及成分

1.        將銅片放入手套箱中抽真空6小時以上。

2.        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EM)觀察鍍層表面形貌。

3.        SEM上搭載的能量分散光譜儀 (EDS)進行形貌觀測及元素分析。

4.        分析不同電位對鍍層形貌及成分的影響。

三、與傳統雙混DESs比較

(一)   嘗試將LiCoO2以及ITO溶入DES

1.        ChCl+ urea(1:2) (AbbreviationChCl-U)

2.        ChCl+glycerol (1:2) (AbbreviationChCl-G)

3.        ChCl+lactic acid (1:2) (AbbreviationChCl-LA)

(二)   比較DESTDES,分析優劣

n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研發新式TDESs

(一)   實驗結果

1.        研發TDESs

2. 不同比例、成分之TDESs


Halide Salts

 

(mol equiv)

 


HBD 1

 

(mol equiv)

 


HBD 2

 

(mol equiv)

 


Abbreviation

 


ChCl (1)

 


Glycerol (1)

 


Urea (1)

 


ChCl-G-U (1)

 


ChCl (1)

 


Glycerol
(0.5)

 


Urea (1.5)

 


ChCl-G-U (2)

 


ChCl (1)

 


Glycerol (1.5)

 


Urea (0.5)

 


ChCl-G-U (3)

 


ChCl (1)

 


Glycerol (1)

 


Lactic acid
(1)

 


ChCl-G-LA (1)

 


ChCl (1)

 


Glycerol (0.5)

 


Lactic acid (1.5)

 


ChCl-G-LA (2)

 


ChCl (1)

 


Glycerol
(1.5)

 


Lactic acid
(0.5)

 


ChCl-G-LA (3)

 


ChCl (1)

 


Urea (1)

 


Lactic acid (1)

 


ChCl-U-LA (1)

 


ChCl (1)

 


Urea (0.5)

 


Lactic acid
(1.5)

 


ChCl-U-LA (2)

 


ChCl (1)

 


Urea (1.5)

 


Lactic acid (0.5)

 


ChCl-U-LA (3)

 

2.        測量TDESs的電位窗及黏度

(1)       電位

image

4. ChCl-G-U (1)(2)(3)CV

image

5. ChCl-G-LA (1)(2)(3)CV

image

6. ChCl-U-LA (1)(2)(3)CV

(2)       黏度

3. 各式TDESs之黏度


TDES

 


Density

 


Temperature (K)

 


Time (sec)

 


Viscosity(cP)

 


Water

 


1

 


298.15

 


7.2

 


0.8937

 


313.15

 


6.4

 


0.6527

 


328.15

 


4.9

 


0.5036

 


ChCl-G-U (1)

 


1.1438

 


298.15

 


1078.7

 


153.1475

 


313.15

 


513.8

 


59.9346

 


328.15

 


209.5

 


24.6277

 


ChCl-G-U (2)

 


1.1845

 


298.15

 


1385.7

 


204.5547

 


313.15

 


624.8

 


75.4761

 


328.15

 


296.4

 


36.0830

 


ChCl-G-U (3)

 


1.1659

 


298.15

 


1012.3

 


147.0875

 


313.15

 


453.8

 


53.9584

 


328.15

 


197.5

 


23.6656

 


ChCl-G-LA (1)

 


1.1762

 


298.15

 


838.9

 


122.4759

 


313.15

 


352.4

 


42.2717

 


328.15

 


164.6

 


19.8976

 


ChCl-G-LA (2)

 


1.1965

 


298.15

 


764.2

 


113.9527

 


313.15

 


319.4

 


38.9746

 


328.15

 


122.7

 


15.0885

 


ChCl-G-LA (3)

 


1.1647

 


298.15

 


985.6

 


143.0606

 


313.15

 


394.7

 


46.8829

 


328.15

 


187.9

 


22.4921

 


ChCl-U-LA (1)

 


1.0986

 


298.15

 


1092.5

 


148.9773

 


313.15

 


465.8

 


52.1882

 


328.15

 


196.4

 


22.1753

 


ChCl-U-LA (2)

 


1.1568

 


298.15

 


994.1

 


143.3156

 


313.15

 


438.9

 


51.7795

 


328.15

 


186.2

 


22.1347

 


ChCl-U-LA (3)

 


1.1495

 


298.15

 


1229.4

 


176.1195

 


313.15

 


486.9

 


57.0798

 


328.15

 


284.5

 


33.6109


(3)       綜合比較

4. 各式TDESs之電位窗及室溫黏度總表


TDES

 


Electrochemical window (V)

 


RT-Viscosity(cP)

 


ChCl-G-U (1)

 


-2.15~+1.783.93

 


153.1475

 


ChCl-G-U (2)

 


-1.97~+1.273.24

 


204.5547

 


ChCl-G-U (3)

 


-1.90~+1.163.06

 


147.0875

 


ChCl-G-LA (1)

 


-1.70~+1.052.75

 


122.4759

 


ChCl-G-LA (2)

 


-1.74~+0.912.65

 


113.9527

 


ChCl-G-LA (3)

 


-1.71~+1.112.82

 


143.0606

 


ChCl-U-LA (1)

 


-1.83~+0.842.67

 


148.9773

 


ChCl-U-LA (2)

 


-2.25~+0.823.07

 


143.3156

 


ChCl-U-LA (3)

 


-2.00~+0.812.81

 


176.1195

 

(二)   結果討論

1.      經由實驗發現,三聚氰胺無法與ChCl共熔,因此不適合應用於此系統的TDES中。而葡萄糖及聚丙烯酸雖可成功與ChCl共熔,但由於葡萄糖本身熱穩定性較差,在368.15 K的溫度下超過3小時即變質,未來應用在電沉積時會是很大的阻礙。而三聚氰胺為聚合物,分子量大,難以掌握。因此經過篩選後,認為甘油、尿素、乳酸三者最適合做為HBDs製備TDESs

2.      觀察圖 4~6,比較不同成分的TDESs,可知同比例時,大致上為ChCl-G-U的電位窗最大,ChCl-G-LA次之,而ChCl-U-LA最小,推測甘油比例的提高,能有效使電位窗更加寬廣。

3.      比較表 3中九種不同成分、比例之TDESs,可知乳酸的比例越高,TDESs的黏度越低,尿素比例愈高,TDESs黏度愈高,因此在同溫度下,ChCl-G-LA (2)的黏度最低,ChCl-G-LA (1)次之,黏度最高的則是ChCl-G-U (2)

4.      將傳統雙混中最常使用的DES:由氯化膽鹼及尿素以1:2的比例共熔而成之ChCl-U,與研發出之TDESs相比,發現電位窗較ChCl-U2.45 V相比,大了1.48 V,且室溫黏度的部分,TDES113.95 cP約為ChCl-U750 cP1/7,這兩個評估DESs價值之性質的改善,實為三混深共熔溶劑的突破。

5.      將三大系統的TDESs的黏度及電位窗綜合比較,發現雖然ChCl-G-U系統的電位窗最大,但黏度卻最高,而ChCl-G-LA的電位窗位居第二,其黏度卻是三者之中最低的,ChCl-U-LA則電位窗最小,黏度也稍高,因此我們推測ChCl-G-LA系列的TDESs最適合應用於電沉積,ChCl-G-U次之,而ChCl-U-LA則較不適合應用於此領域。

♦綠色化學: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下)

綠色化學: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下) / 陳俊佑、劉欣恩

星期四 , 5, 3 月 2020 在〈綠色化學: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下) / 陳俊佑、劉欣恩〉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綠色化學: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下)

陳俊佑、劉欣恩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一、TDES中電沉積回收鈷、銦、錫金屬

(一)  回收鈷金屬(cobaltCo)

1.      實驗結果

(1)       溶解LiCoO2TDES

7.50 mmLiCoO2368.15 K下溶於ChCl-G-LA(1)中的CV圖。

(2)       以電沉積方式回收鈷金屬

5. LiCoO2溶於ChCl-G-LA (1)中的定電位沉積回收率(基材Cu foil,溶質濃度50mm,電解液重量3g,溫度368.15K,時間30minutes,攪拌)



電位


4.0 V


6.0 V


8.0 V


鍍層重量 (g)


0.0006


0.0010


0.0008


鈷金屬回收率 (%)


6.82


11.37


9.09

6. LiCoO2溶於ChCl-G-LA (1)中的定電位沉積回收率(基材Cu foil,溶質濃度50mm,電解液重量3g,溫度313.15K,時間30minutes,攪拌)



電位


4.0 V


6.0 V


8.0 V


鍍層重量 (g)


0.0001


0.0004


0.0002


鈷回收率 (%)


0.34


4.25


1.86

(3)       測定鍍層形貌及成分

 

8. LiCoO2溶於ChCl-G-LA (1)中的定電位沉積鍍層SEM(電位分別為(a)4.0 V(b)6.0 V(c)8.0 V。基材Cu foil,溶質濃度50mm,電解液重量3g,溫度368.15K,時間30minutes,攪拌)

9. LiCoO2溶於ChCl-G-LA (1)中的定電位沉積鍍層SEM(電位分別為(a)4.0 V(b)6.0 V(c)8.0 V。基材Cu foil,溶質濃度50mm,電解液重量3g,溫度313.15K,時間30minutes,攪拌)

(a)

(b)

(c)

10. LiCoO2溶於ChCl-G-LA (1) 中的定電位沉積鍍層元素分析圖譜(電位分別為(a)4.0 V(b)6.0 V(c)8.0 V。基材Cu foil,溶質濃度50mm,電解液重量3g,溫度368.15K,時間30minutes,攪拌)

(a)

(b)

(c)

11. LiCoO2溶於ChCl-G-LA (1) 中的定電位沉積鍍層元素分析圖譜(電位分別為(a)4.0 V(b)6.0 V(c)8.0 V。基材Cu foil,溶質濃度50mm,電解液重量3g,溫度313.15K,時間30minutes,攪拌)

7.LiCoO2溶於ChCl-G-LA (1)中的定電位沉積鍍層元素分析結果(基材Cu foil,溶質濃度50mm,電解液重量3g,時間30minutes,攪拌)


Temperature


Potential


Co


O


K


E (V)


at %


at %


368.15


4.0


100.0


0.0


368.15


6.0


100.0


0.0


368.15


8.0


100.0


0.0


313.15


4.0


10.2


89.8


313.15


6.0


79.8


20.2


313.15


8.0


55.0


45.0

2.      結果討論

(1)       由實驗得知LiCoO2ChCl-G-LA
(1)
中的溶解度最好,且在313.15K的溫度下仍不會析出,因此無論在368.15K313.15K下,均可進行電沉積。

(2)       由圖7CV圖看到,鈷金屬於-1.6V附近出現訊號交叉,是因為成核效應,需要額外過電位,才能使鈷還原,然而鈷大量還原之後,因不再需要額外的過電位,所以CV折返時在較正的電位也能還原出鈷才出現交叉的情況[2]而鈷的還原電位雖然落在ChCl-G-LA(1)電位窗的尾巴,但仍在電位窗範圍內,推測可以透過電沉積方式回收鈷金屬。

(3)       56可看出在兩種溫度下,電位為6.0V時,回收率皆最高,且可達11.37%。而在313.15K的溫度下沉積而得的鍍層重量較輕。

(4)       由圖89SEM圖可以發現,在368.15K的溫度下,電位越小,鍍層的顆粒越小,且排列越緊密。而在313.15K的溫度下,鍍層顆粒普遍較小,且鍍層顆粒附著力較差,導致鍍層剝落,使得基材裸露的情況較為嚴重。

(5)       1011及表7顯示,在368.15K的溫度下進行電沉積所得之鍍層成分為100%之純鈷金屬,成功達到回收鈷金屬之效益。而在313.15K的溫度下,氧的比例較高,推測是溫度低時TDES的黏度較高,鈷離子不容易擴散到陰極進行還原反應,故部分鈷離子以鈷的氧化物存在,而我們另外在333.15K的溫度下,以6.0V進行電沉積,得到鍍層分析結果如下表,鈷的比例為83.8%,介於368.15K313.15K之間,由此證明同電壓下,鍍層中鈷的純度會隨著溫度降低而下降。

8.LiCoO2溶於ChCl-G-LA (1)中,電壓為6.0V的定電位沉積鍍層元素分析結果(基材Cu foil,溶質濃度50mm,電解液重量3g,時間30minutes,攪拌)


Temperature


Co


O


K


at %


at %


368.15


100.0


0.0


333.15


83.8


16.2


313.15


79.8


20.2

(二)  回收銦金屬(indiumIn)與錫金屬(tinSn)

1.      實驗結果

(1)       溶解ITOTDES

9.面積9 cm2ITO玻璃在368.15K下浸泡於ChCl-G-LA(1)中不同時間取出後的ITO玻璃電阻值。


時間 (seconds)


10


20


30


40


50


電阻值 (Ω)


160


180


460


3800


不導電

12.面積9cm2ITO玻璃在368.15K下浸泡於ChCl-G-LA(1)中不同時間後取出的TDES吸光值。

(2)       測定鍍層形貌及成分

13. ITO溶於ChCl-G-LA (1)中的定電位沉積鍍層SEM (電位分別為(a) 4.0 V(b) 6.0 V(c) 8.0 V。基材 Cu foilITO面積27 cm2,電解液重量3 g,溫度368.15 K,時間30 minutes,攪拌)

(a)

(b)

(c)

 

14. ITO溶於ChCl-G-LA (1)中的定電位沉積鍍層元素分析圖譜,電位分別為(a) 4.0 V(b) 6.0 V(c) 8.0V。基材 Cu foilITO面積27 cm2,電解液重量3 g,溫度368.15 K,時間30minutes,攪拌

10.ITO溶於ChCl-G-LA(1) 中的定電位沉積鍍層元素分析結果,電位分別為(a)4.0 V(b)6.0 V(c)8.0 V(基材Cu foilITO面積27 cm2,電解液重量3g,溫度368.15K,時間30minutes,攪拌)


Potential


In


Sn


O


E (V)


at %


at %


at %


4.0


100.0


0.0


0


6.0


100.0


0.0


0


8.0


100.0


0.0


0


2.     
結果討論

(1)       由實驗得知,ITOChCl-G-LA(1)中的溶解速度最快,且能在313.15K的溫度下溶解,因此可在上述兩溫度下進行電沉積。

(2)       由於ITO玻璃上的氧化銦錫薄膜含量過少,因此在進行CV實驗時幾乎沒有訊號。

(3)       由表9及圖12可看出,浸泡於TDES時間越長,ITO玻璃上的氧化銦錫溶入TDES中就越多,使玻璃的電阻值越來越高,而吸光值的提高也能呼應此結果,且面積9 cm2ITO玻璃只需50秒即可完全溶解。

(4)       觀察13SEM圖可以看出,在368.15K的溫度下,電位越大,鍍層的顆粒越大,且排列越緊密。

(5)       14及表10顯示,鍍層成分為100%之純銦金屬,而因ITO本身成分中,錫所佔比例很少,推測是比例太低,導致EDS無法偵測出錫的比例,但以回收的角度而言,我們成功的將玻璃上的ITO玻璃,也能回收純銦金屬再利用。

二、與傳統雙混DESs比較

(一)  嘗試將LiCoO2以及ITO溶入傳統雙混DES經實驗發現,LiCoO2以及ITO皆只溶於ChCl-LA,而無法溶解於ChCl-U以及ChCl-G

(二)  比較DESTDES,分析優劣ChCl-LAChCl-G-LA(1)皆能溶解LiCoO2ITO,但LiCoO2溶解於ChCl-LA後隔48小時就會出現氯化膽鹼析出的狀況,推測是乳酸與LiCoO2間的作用力破壞乳酸與ChCl間的氫鍵,導致此現象的產生,ChCl-G-LA(1)則不會有上述的問題。而ITOChCl-LA中溶解需約65秒,與ChCl-G-LA(1)相比,時間稍長。且ChCl-G-LA(1)中加入了甘油,電位窗較ChCl-LA寬廣,因此更適合應用於電沉積。

  •      結論與應用

一、結論

(一)  本計畫研發出之TDESs與傳統DES相比,ChCl-G-U(1)的電位窗較其寬廣1.48V,而ChCl-G-LA(2)的黏度為傳統DES1/7,由此可知研發出之TDESs有顯著的突破。

(二)  ChCl-G-LA(1)應用於LiCoO2的回收,在368.15K的溫度下,可以電沉積方式回收100%的純鈷金屬,且回收率高達11.37%

(三)  ITO368.15K下,只需50秒即可完全溶解於ChCl-G-LA(1)中,且其亦可在室溫下溶解,並能以電沉積方式回收得到100%的純銦金屬。

二、應用

(一)  深共熔溶劑除電沉積外,還可應用於鋰離子電池、敏化太陽能電池、奈米科技、氣體吸附等領域,而本計畫研發出之TDESs成本低廉,且可被生物降解,因此未來可嘗試使用於其他領域,以期有更顯著的突破及應用。

(二)  LiCoO2為廢棄鋰離子電池中的成分,過去的回收方式須經過純化、過濾、除水等步驟,且操作溫度高達1173.15K,與本研究的回收方式相比,較耗能且麻煩[5]。且鈷為戰略金屬,因此本計畫以電沉積方式將LiCoO2中的鈷金屬回收,在降低廢棄電池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外,還可將得到之純鈷金屬加以應用於工業。

(三)  ITO為導電玻璃上之薄膜,常用於製作手機、平板等的觸控螢幕或有機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電漿顯示器等產品,過去多浸泡鹽酸、硫酸或硝酸等強酸將氧化銦錫從玻璃上溶解,但溶解速率緩慢,需要約6小時才能完全溶解[6],過程麻煩,對環境也會造成危害,且有研究顯示,長期暴露在ITO的製造及回收環境下,患肺病的機率明顯高於未接觸者[7],而本研究研發出的TDES能快速溶解氧化銦錫,本身亦具低蒸氣壓的特性,且能被生物降解,對環境集體皆較傳統回收方式友善許多。而銦價格昂貴,被許多國家視為戰略金屬,本計畫回收ITO並以電沉積方式得到純銦金屬,能使ITO循環使用,降低在工業上所需的成本。

  •      參加心得

從最初科教館的青少年科學人才培育計畫、臺灣國際科展到參加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每一個過程,都記錄著研究歷程留下的足跡,詳細刻畫了作品從最初概略的想法,發展到完整研究的點點滴滴。在研究過程中,一次次實驗的失敗,提升了我的挫折容忍度,面對實驗結果,無數個「為什麼」,累積了文獻閱讀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也增進了報告書撰寫、PPT及海報製作、口頭報告等技巧。此經歷讓我能深入了解研究領域,懷抱著對化學的熱愛以及動手做實驗的熱忱,在未來的學習路上會持續投身化學,期盼所學能促進社會及化學領域的發展。

最後,感謝所有評審教授的指點,您們的建議是使我的作品更完整的關鍵。也謝謝成大實驗室學長姊在儀器使用上的指導,更要感謝指導老師陳俊佑老師、指導教授孫亦文教授的諄諄教誨以及陪伴鼓勵,使作品和我能夠成長茁壯。

  •      參考文獻

[1]       廖于舜,2016,鉛與碲化鉛在氯化膽鹼尿素深共熔溶劑中的電化學行為,碩士論文

[2]       Alan M. P. Sakita, Rodrigo Della Noce, Cecilio S.Fugivara and Assis V. Benedetti2016On the cobalt and cobalt oxide electrodeposition from a glyceline deep eutectic solventPhys.Chem.Chem.Phys.issue 36

[3]       Baokun Tang, Kyung Ho Row2013Recent developments in deep eutectic solvents in chemical
sciences
Monatsh Chemissue 10

[4]       Emma L. Smith, Andrew P. Abbott, and Karl S. Ryder2014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s) and Their ApplicationsChem. Rev.

[5]       Li Li, Ersha Fan, Yibiao Guan, Xiaoxiao Zhang, Qing Xue, Lei Wei, Feng Wu, and Renjie Chen2017Sustainable Recovery of Cathode Materials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Using Lactic Acid Leaching SystemACS Sustainable Chem.Eng.

[6]       Sami Virolainen, Don Ibana, Erkki Paatero2011Recovery of indium from indium tin oxide by solvent extractionHydrometallurgyIssue 1-2

[7]       T Hamaguchi, K Omae, T Takebayashi, Y Kikuchi, N Yoshioka, Y Nishiwaki, A Tanaka, M Hirata, O Taguchi, T
Chonan
2007Exposure to hardly soluble indium compounds in ITO production and recycling plants is a new risk for interstitial lung damageOccup Environ Med

♦綠色化學:新式TDESs之研發並應用於戰略金屬回收(上)

週期表教學的why, what與how / 鄭志鵬

星期二 , 3, 3 月 2020 在〈週期表教學的why, what與how / 鄭志鵬〉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週期表教學的why,whathow

鄭志鵬

臺北市龍山國中

[email protected]

        前言

週期表的課程屬於國中八年級上學期第六章的「元素與週期表」單元。許多學生甚至老師,會認為此課程就是把元素的性質和週期表背起來,許多人也常會認為週期表在科學上的扮演的角色,只是許多資料的整理與累積而已。

但與大多數學生的認知相反的是,週期表課程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內容的記憶,而是察覺元素之間有規律性和週期性。108課綱中也揭示了這一點。

週期表不但彙整了元素的性質,更重要的科學家們因此察覺了看似無關的元素之間有許多相關之處,暗示了不同的元素內部必然有相關的組成要素。週期表甚至可以說是原子內部結構的外顯徵象。教學上,先認識各自獨立的元素性質,再探究元素之間隱約存在的規律性,最後再認識原子內部結構,揭開元素的秘密。

以往在元素規律性的教學,教師多用講述的方式告訴學生最後的結果,也就是週期表。對多數學生來說,只會覺得這是一個無意義的背誦,無法體會週期表的意義與重要性。如果可以讓學生體會週期表的科學意義,我認為是比起單純的背誦更有價值的學習。

為了要達成這個目標,筆者設計了三十五張有元素性質的卡牌為教具,讓學生試著站在十九世紀化學家的角度去閱讀元素資料,並嘗試對元素進行分類整理、找出規律性與週期性,並了解德培萊納門得列夫門得列夫的觀點,和他們一樣試著整理紊亂的資料,從中發現規則與模式。同時,亦期待學生透過該活動可以瞭解,若我們可以利用建立的模式發現未知的事物,該模式就具有更高的價值。

筆者希望藉由這個教育和課程,讓週期表的學習能夠切中科學的核心價值。將週期表的課程從單純的記憶與工具,提升到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歸納、思考與預測。讓學生能感受在看似紊亂的自然現象中,理出規則,豁然開朗看見一條道路的樂趣。

        週期表教學的whatwhy

        「週期表」是中學科學課程中,一個重要的單元。它在科學史上是一個困難的、重要的發現(或發明)。在人類探索自然界,累積了許多對於元素的概念之後,開始有一群人感覺的這些元素之間似乎有一些什麼規律性。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努力,許多科學家,像是德培萊納、邁耶爾、門得列夫等人投注了甚至是畢生的精力之後,終於找出了元素具有週期性與規律性。

        為什麼週期表很重要?因為它帶領著物質科學,從將物質純化與認識性質和其反應特性的科學,轉化揭示了這些不同元素並不是單純的「不同」,而是這些不同的元素背後,其實一定有某種因素在支配著,使其能遵循這些週期性。週期表讓原先著重物質特性與反應的科學提供了往上提升一層的可能性。也可以說,週期表的建立打開了二十世紀進入原子內部結構的近代科學大門。

        為什麼建立週期表很困難?我們知道,這許多不同元素的性質如果攤開來看,真的會是一團混亂的資訊。若認為它們之間是獨立無關的,是很正常的想法。以後見之明來說,則會知道元素之間的關係。但如果將這些元素名稱都拿掉,只留下這些元素的性質,我們真的能輕易的看出它們之間的關聯嗎?在課程活動中,教師可以透過簡化過程讓學生體驗與學習處理混亂資訊並提出猜想,也讓學生稍微感受一下科學家的心血得來不易。

        所以週期表課程要教些什麼?108課綱中,第四階段國中課程與第五階段高中必修與選修課程中的學習內容是:

Aa-IV-4元素的性質有規律性和週期性。

CAa-Vc-3元素依原子序大小順序,有規律的排列在週期表上。

CAa-Va-5 元素的電子組態和性質息息相關,且可在週期表呈現出其週期性變化。

        可以看到不管在哪一個階段的課程,週期表的學習內容都在了解元素是有週期性與規律性的。到了高中選修才引進電子組態與元素性質的關係。那麼以學習表現來說,就可以搭配思考智能中的「建立模型」和問題解決中的「分析與發現」。

tm-IV-1理解較複雜的自然界模型,並能評估不同模型的優點和限制,進能應用在後續的科學理解或生活。

pa-IV-1能分析歸納整理資訊或數據。

pa-IV-2…(所得的)資訊或數據獲知因果關係。並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同學的結果或其他相關的資訊比較對照,相互檢核,確認結果。

        我們可以綜合領綱中的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訂出我們在週期表課程中的具體學習目標為:

讓學生分析歸納、整理元素的資訊或數據、獲知因果關係,並能將自己整理資訊的結果與同學作比較,相互檢核。從中理解元素規律性與週期性的模型,並能評估不同排列方式的優缺點與限制。

        週期表教學的how

        要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我們可以運用科學史的元素,讓學生經歷科學家蒐集資訊與整理資料的過程。在課堂中運用科學史融入的方式,除了說個故事給學生聽之外,我認為更好的方式,是讓學生親自扮演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去解決那個時代科學家關心的問題。當然是在一個設計過的情境下,讓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降低到學生可以處理的程度的課程設計。

        在開始分析元素的規律與週期性之前,要先認識個別的元素,同時,盡可能讓學生能直接觀察元素,或者閱讀元素的性質,然後進行碳酸鈉與氯化鈣、氯化鎂、氯化鋇、氯化鈉、氯化鉀水溶液的混合實驗。讓學生發現有些會和碳酸鈉水溶液產生沉澱有些不會,藉此讓學生發現「有些元素的性質是接近的」「可以把這些元素進行分類嗎」這樣的想法。接著就是承接這個想法,讓學生觀察大量元素的性質,並嘗試像門得列夫一樣,看能不能找出有意義的排列方式。

        能親身去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更能理解科學家的思考方式與同理科學家會遇到的艱辛歷程。在週期表的課程中,要怎麼讓學生去嘗試科學家的努力呢?我模仿門得列夫思考元素週期表的方式,設計了一套35張的卡牌,代表了在19世紀人類已知的其中35種元素。

卡牌上紀錄元素的外觀、性質,元素性質的描寫法,刻意將某些同族元素的性質,用相同的文句描寫。此外,還紀錄了元素的常見化合物。化合物的種類和比例,也刻意讓同族的元素有相同的化合物組成比例,這樣才能降低難度讓中學生有機會可以發現端倪。此外,卡牌還提供了密度和原子半徑等等訊息。當然,有些訊息並不是19世紀就知道的,但放在卡牌當中,可以讓資訊更豐富,學生在討論思考時,也能有比較多的素材可以運用。卡牌正面設計的外觀如下圖一、二。以鈉和鉀為例,化合物的寫法和元素性質的語句描述就有諸多類似之處。

首先讓學生挑出其中12張卡牌,分別為「鋰鈉鉀鈹鎂鈣硫硒碲氯溴碘」。這些卡片上面都有紅色點標示(如圖12),所以不用翻看背面名稱訊息就可以挑出正確的卡牌,接著依照教師指示,將原子量為7, 9, 32,35.5四張卡牌找出來作為排頭。試著把其他八張卡牌中,性質接近的卡片放成同一組。這是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培萊納提出的三元素組。但本文作者依據課程需要和卡牌設計的限制,將其中的鈣鍶鋇改成了鈹鎂鈣。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1、元素卡片「鉀」的正面

 



2、元素卡片「鈉」的正面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3、元素卡片「鉀」的背面

 



4、元素卡片「鈉」的背面

 


接著請學生觀察同一組的元素中,原子量是否有什麼規則?這裡可以讓學生觀察數字提出一些猜想。會有學生能夠看出元素組中,某個元素的其原子量會正好是前後兩個元素的中間值。教學活動中,運用這個發現引出「原子量似乎與元素性質有關」這樣的想法,讓接下來以原子量作為排列元素順序的作法,有了合理的動機。
(
5)

clip_image010

5、將元素性質類似的卡牌放在一起時,可以觀察到原子量呈現近似等差級數的關係

        接著挑出有藍點的元素卡牌:「氮、氧、氟、矽、硫、氯、鍺、硒、溴、錫、碲、碘」先把「碲」和「碘」兩張卡牌移除之後,依照原子量從小到大由左到右排列。請學生觀察每一張元素卡牌的性質,從左到右觀察,看看能不能和門得列夫一樣,看出許多性質呈現了「週期性」的變化。看出像是原子半徑、化合物組成比例或一些其他元素性質,每三個元素就會重複一次時,就請學生每三個元素換行,就會變成同一直行的元素性質都相同的排列方式。

clip_image012

6、移除「碲」和「碘」兩張卡牌後,將十張卡牌依照原子量大小排成一橫列,可以觀察到元素性質會呈現3個一輪的周期性變化

然後請學生拿出碲和碘兩張卡牌,思考這兩張卡牌應該如何放進其他已經排好的十張元素牌中?如果依照原子量的順序,碘會在碲前面。這樣排列的話,一直行看下來的性質,就會有衝突;如果依照其他性質排列的話,原子量又會有衝突。在這邊,讓學生做出自己的選擇。但不管怎麼選,都會產生問題。這時候就讓我們來看看門得列夫怎麼選?

clip_image014

7、若依照原子量順序排列,並以三個元素為一個週期排列出來的卡牌樣貌。「碲」和「碘」兩張卡牌在原子量以外的其他性質會非常突兀。

        他選擇了將碘和碲位置依照其他性質而非原子量去排列,也就是目前週期表的樣子。只是他的理由是:「碘的原子量測量可能有誤」。確實以當時的原子量測量技術來說,這是很合理的懷疑。只是碘的原子量真的沒有錯誤,那究竟是什麼決定了元素排列的順序呢?

        接下來第三個活動,是請學生拿出有黑點的「硼、鋁、銦、碳、矽、錫、氮、磷、砷銻、氧、硫、硒、碲、氟、氯、溴、碘」等18張卡片。可以看到這是IIIA-VIIA族的元素,但缺少了鎵和鍺兩種元素。當學生依照之前的經驗排列時,就會發現很難處理。依照原子量順序排列並依照週期性換行的話,就會造成混亂。因為中間缺了兩個元素,這兩個元素也是當時門得列夫排列週期表的年代還沒有被發現的。

        在學生排列時,教師就要不斷要求學生盡可能的要符合越多的規律性,就是越好的排列方式。有學生希望直行的元素都要符合元素性質一致,就會犧牲原子量的由小到大排列;如果希望原子量排列順序正確,就會有一些直行的元素性質差異很大。直到學生發現中間可以空出兩個位置,就可以滿足最多的規律性。

clip_image016

8、要滿足這18張卡牌中,最多的規律性,就會空出兩個空位。就可以讓學生猜想這兩個空位代表的意義

        最後就可以讓學生預測,兩個空下來的位置,其元素性質為何。這也是門得列夫成名的代表作。他預測了鎵、鈧和鍺三個元素的性質和原子量,而這三個元素後來也在1875, 18791886年陸續被發現,證明了門得列夫預測的非常準確。學生可以試著觀察卡牌上的性質,做出預測與說明。然後讓學生將他們的預測和門得列夫門得列夫的想法以及真實的元素性質進行比較。根據作者的經驗,學生會發現門得列夫真的了不起,預測的性質和原子量準的不得了。而學生自己也會因為依據了自己排列的卡牌,做出預測而對週期表代表的意義有更深的認識和體會。

        在週期表卡牌排列完成後,如果國中老師想操作進階的課程,或讓學生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可以在學生學完原子內部結構之後,再把卡牌拿出來,依照週期表的方式排列後,翻面,這時候就會看到規律的外圍電子組態。讓學生知道,門得列夫是在他還不知道原子裡面還有質子與電子的情況下,就依照了質子數排列出了週期表順序。這個活動也回應了,前面沒有解決的「碲」與「碘」的順序問題。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門得列夫真的是天才,週期表真的是偉大的發明。

        以上就是運用卡牌來教週期表課程的how,希望能達成我們心目中週期表課程的whatwhy

        參考資料

1.      王瓊蘭。百變天龍──化學元素週期表。自然科學天地專輯

2.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得列夫。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得列夫

《烘培咖啡》化學教育桌遊 / 温媺純、陳秀荷

星期一 , 2, 3 月 2020 在〈《烘培咖啡》化學教育桌遊 / 温媺純、陳秀荷〉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烘培咖啡》化學教育桌遊

温媺純、陳秀荷

[email protected]

 

n前言

許多研究資料顯示遊戲融入教學大多能正向改善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學習情緒、學習態度或其他學習能力等等,各方資料也同時顯示台灣科學教育之桌遊的數量亦不多。因此,本文作者結合現代流行的咖啡文化與桌遊,綜合心流理論、成就系統與機制即訊息等等遊戲設計概念,初步發展出一套不需化學先備知識即可遊玩的化學教育桌遊《烘培咖啡》。期待玩家經過多次的遊戲體驗,能自我有所領悟與學習。

n桌遊介紹

() 《烘培咖啡》科學知識

本教育桌遊以烘焙的科學概念「物質受熱發生變化」為遊戲發展核心。烘焙的科學原理是利用熱能使物質發生物理和化學的變化。烘焙咖啡的行為即是將咖啡豆送入鍋爐中加熱,咖啡豆的溫度隨著加熱時間增加而升高,豆中各樣的物質因能量增加、彼此碰撞,而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包含焦糖化反應,與梅納反應等等。物質的變化導致咖啡豆顏色改變和氣態物質的產生,咖啡豆體積也因此膨脹破裂。咖啡豆經烘焙後,產生一千多種的氣味物質,飄進我們鼻子裡,也就是我們聞到的咖啡香,可能感覺有堅果味、土壤味、水果香等等。

咖啡香的氣味物質主要是由碳(C)、氫(H)、氧(O)、氮(N)、硫(S)五種元素構成(謝雅玉,2017)。這五種元素位於週期表的右邊,屬於非金屬類,是生活中重要與常見的元素,而元素以不同的種類、數量和空間排列會組合成不同的氣味物質(如圖一)。我們聞到的咖啡香是綜合了各樣不同濃度的氣味物質,藉著每個人的嗅覺器官主觀感受到的結果。換句話說,有可能咖啡香在不同人聞起來會變咖啡臭哦!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6

圖一:三張氣味物質卡

() 《烘培咖啡》教育方式

設計者在遊戲介紹時除了說明遊戲規則之外,同時將烘焙咖啡的科學知識帶入,使玩家了解烘焙咖啡的科學概念「物質受熱發生變化」,並具體觀察不同烘焙度的咖啡豆之顏色差異。

玩家在主要的遊戲行動中,需要將自己手牌與公開的物質資訊(如圖二)進行觀察與比對,思考如何給予三個提示才能有效幫助同伴迅速找出相對應的物質。34種氣態物質之間有結構相似者、元素數量相同者、元素種類相同者,物質的複雜成為遊戲的挑戰,在模糊不清的資訊中尋找解答達成遊戲目標成為了遊戲的樂趣。玩家重複體驗遊戲,每次拿到的手牌不同,不斷進行觀察與比對,便有機會產生自我領悟與有所獲得。

clip_image008

圖二:桌遊物件與公開的物質資訊

() 《烘培咖啡》設計方式

《烘培咖啡》是模擬烘焙的情境作為遊戲的情境,遊戲時間代表烘焙時間(如圖三)。玩家們花時間和心力從三個提示中找到與公開資訊相對應的物質,且須在遊戲的目標時間裡辨識完成,遊戲便進入尾聲,彷彿咖啡豆已烘焙到特定烘焙度可以下豆了。

設計者依據心流體驗遊戲設計模型(Kiili, 2006)、成就系統(Evans, Jennings, & Andreen, 2011)、機制即訊息(Romero, 2008)等遊戲理論,經多次測試與修改發展本教育桌遊。玩家遊玩時能專心與產生愉快,在沒有壓力與負擔下進行潛意識學習。clip_image010

圖三:溫度、烘焙度、烘焙時間三合一指示牌

 

()《烘培咖啡》玩法介紹

1. 遊戲故事

在一個咖啡烘焙大師的交流會上,有一群不善表達的烘焙大師正圍坐著,一邊烘焙咖啡一邊交流著他們所聞到的烘焙味。大師們必須在幾個模糊不清地提示下,在烘焙時間內,一起合作找出所有人聞到的氣味物質,烘焙即可成功,否則一不小心可就焦黑囉!別忘記照顧隨時會來打擾大師,請教您各種問題的顧客唷!

2. 遊戲規則

(1) 由第一位回應咖啡問答的玩家作為遊戲的起始玩家,於開始遊戲時按下手機計時器。

(2) 起始玩家選擇手上一張氣味物質卡給予三個提示,一個是物質的元素種類、一個是某元素的數量、一個是用一段話描述物質的形狀結構。提示完畢後,其餘玩家從公開資訊版圖中找出相對應的物質。成功找出後將該氣味物質卡置於版圖上,若失敗則丟棄該卡牌,並從氣味物質卡牌庫中重新抽出一張。而後逆時針輪流換下一位玩家給予提示。

(3) 每猜出兩張氣味物質卡,就有一位顧客來打擾。第一個回應咖啡問答卡的烘焙大師於咖啡問答卡(如圖四)的牌庫中抽出一張牌,並按照牌面文字所述以口語重述一次,其餘玩家負責回答,任一玩家答對即可繼續進行猜測氣味物質的遊戲,並將烘焙大師標記依逆時針移至下一位玩家。

(4) 當遊戲時間抵達一爆與二爆的烘焙時間時,所有玩家停止手邊行動,玩家輪流將氣體小球從排氣的入口吹送至出風口(如圖五),代表排氣成功,繼續進行烘焙任務。若一爆失敗,則烘焙溫度升高,直接進入二爆,將氣體小球從入口再重吹一次,若再失敗,則烘焙焦黑,遊戲失敗。

圖四:三張咖啡問答卡

圖五:玩家輪流吹送氣體小球使之順利在排氣管紙條內移動

n  遊玩成果

《烘培咖啡》經不同年齡層,28位女性、31位男性,共59位玩家測試。玩家在設計者介紹遊戲規則後開始遊戲,設計者並不參與遊戲討論,只負責說明遊戲玩法與烘焙咖啡豆的過程。遊戲後玩家填寫心流體驗問卷(滿分5)與學習測驗卷。

玩家遊玩時的心流體驗調查結果佳。問卷結果整體平均為4分,且無性別上的差異。結果顯示,玩家在遊玩過程能專心,並認為遊戲難易度適中;學習測驗卷的結果則顯示:60%以上的玩家,知道咖啡豆裡的物質會受熱分解而產生氣體,並對物質由元素排列組成的事實能有初步認識。測驗結果亦無性別上的差異。另外,從質性資料(如圖六)中也可窺見此桌遊能激發玩家的腦力與創意,在不知不覺中帶領玩家進入化學的世界。

imageclip_image022clip_image024clip_image026

圖六:玩家在遊戲互動過程中的部份對話

n  結論與建議

本教育桌遊具有遊玩與學習的功能,可單純作為遊戲使用,或是搭配課程內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另外,有鑑於遊戲遊玩成果顯示心流體驗的結果與學習目標達成度無顯著相關,因此若要使用本桌遊作為與課綱有關的教學,作者建議教學者可搭配課程相對應的教材,以輔助學生能更深入、清楚有邏輯地進行學習。最後,遊戲版權屬設計者。若需使用遊戲進行教學,歡迎與本文作者聯繫。

n  參考文獻

謝雅玉(譯)(2017)。咖啡香味的科學(原作者:Choi Nak Eon)。臺北市:方言文化。(原著出版年:2015

Brenda Romero. (2009, April 29). Re: TRAIN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brenda.games/train/

Evans, M., Jennings, E., & Andreen, M. (2011). Assessment through achievement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game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Based Learning, 1(3), 16-29.

Kiili, K. (2006). Evaluations of an experiential gaming model. Human Technology, 2(2), 187-201.

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學術年會暨兩岸同課異構高端論壇—羥基官能團現場教學演示與專家點評心得 / 劉曉倩

星期日 , 1, 3 月 2020 在〈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學術年會暨兩岸同課異構高端論壇—羥基官能團現場教學演示與專家點評心得 / 劉曉倩〉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學術年會暨兩岸同課異構高端論壇—羥基官能團現場教學演示與專家點評心得

劉曉倩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20198月與邱美虹教授於亞洲化學年會巧遇,邱教授在化學教育的貢獻有目共睹,當筆者受邀參與第十六屆大陸化學教育課程與教學論學術年會暨兩岸同課異構教學演示時,心裡卻掙扎很久。所謂同課異構就是臺灣與大陸的教師針對同一個教學主題各自設計課程,再進行30分鐘實際教學,教學結束後再由現場的教育學者專家、科學家及教授進行現場點評。本次教學主題主要是以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教材內容為主,同課異構主題分別是高一的「氯」以及高二的「羥基官能團-醇與酚」,而筆者主要負責的教學內容是「羥基官能團-醇與酚」。雖然筆者有二十餘年的教學經驗,其中不乏多次公開授課,但是與大陸高等學校教師進行同課異構教學及接受現場點評還是頭一遭!此外會議舉辦的時間在12月底,地點是哈爾濱,十二月的哈爾濱氣溫在攝氏零下20度至40度之間,對於出生在亞熱帶的我們是一大挑戰!想著前幾年跟隨美虹教授至上海教學參訪時帶來的強國震撼,還有北京參訪時感受到大陸教學的進步及成長,雖然不知道此行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但是只要願意去嘗試,願意去改變,相信自己可以飛得更高,看得更遠!這些難得的經驗非得要自己去感受才行,這是讓自己蛻變的道路,也是美虹教授不斷地引領我們的道路,有時雖然會感受到壓力,但是也是一種動能,如同平凡的石墨在高溫高壓下才能成為鑽石

n  同題異構教學前的準備

一接到大會寄來的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的高中化學教材內容時,筆者仔細地將內容看過,發現課本內容與臺灣高二課本有些出入。以筆者所教授的「羥基官能團-醇與酚」為例,大陸對於醇與酚的介紹,除了醇的基本定義、分類、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外,更重視醇類的反應(取代反應及脫去反應)。而臺灣的高二必修基礎化學(二)課本中對於醇及酚的介紹,除了醇酚的定義、分類、物理及化學性質外,對於醇酚的命名及異構物著墨很多,至於醇酚的取代及脫去反應則是在高三選修化學(下)第七章有機化學才會學到。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大陸的高中課程必須在兩年完成所有化學課程內容,高三則著重在於高考準備。反觀臺灣的高中化學課程採取螺旋式教學方式,高二上學期的基礎化學(二)是所有高中生的必修課程(自然組及社會組同學都要),所以對於醇與酚的學習只需在定義、種類、命名、異構物、物理及化學性質有基本概念即可。有鑑於2015年筆者曾在北京見識到大陸高中有機化學的內容除了基本的反應以外,還有難度較深的有機合成及應用,於是利用暑假期間將大學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 by Wade)的醇與酚的章節重讀,並將臺灣各個版本的教科書中相關的單元及實驗部分重新看一次,希望可以給自己多一些教學深度及靈感。

準備期間也將完成的教學活動設計多次請益邱美虹教授、鐘建坪老師及蔡孟祐老師。但是教學活動設計初稿仍然擺脫不了傳統講述法(引起動機、定義及性質說明),雖然安排了學生分組實驗實作,但是教學活動設計仍停留在學生實驗驗證定義的階段,亦即教學亮點不足。

9月時筆者將實驗活動設計落實在學生的專題實驗課中,師生多次討論實驗的細節及可以進一步規劃的探究方向。過程中教師提供了研究的主題,學生在實驗過程打開了新的視角,透過師生有質感的對話,無形中把重要的概念深植在心中,整個探究的過程中彼此都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如圖1所示)。

clip_image002

1:教學演示前與筆者學生進行試做實驗及準備工作

12月初「羥基官能團-醇與酚」教學活動設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規劃如下:

一、設計理念:

此次教學活動課程設計理念在於啟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忱與潛能、建構科學素養,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科學知識、探究實作能力及科學態度,且能於實際生活中有效溝通、參與公民社會議題的決策與問題解決,同時對媒體所報導的科學相關議題能理解 例如汽車抗凍劑及飛機除冰劑的主要成份,經由科學實驗數據檢測其可信度,培養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進一步地奠定學習科學與運用科技的基礎,養成學生對科學正向的態度、學習科學的興趣以及運用科技學習與解決問題的習慣,為適應科技時代之生活奠定良好基礎。

二、總體學習目標:

1.學生可以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學習內容,例如:醇與酚的定義、命名、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常見的化學反應及生活中常見的應用。

2.學生透過探究實作,提升其思考智能、並能想像創造、推理論證、批判思辨及建立模型。

3.學生能從一系列的觀察、實驗中取得科學數據,並依據理論及方法進行比較與判斷資料,進而以批判的論點來檢核資料的可信性,並提出創新與前瞻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同時能反思實驗過程的優、缺點,藉以修正實驗模型。

三、本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特質與教學需求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進行

1.第一階段─理解與認知(5分鐘)

1)教師解說醇類在生活中常見的用途,使學生體會生活中醇酚的運用,並能感受科學影響生活的重要性

2)教師示範「魔術點菸」,刺激學生思考可能使用的化學藥品為何。

2.第二階段─學生分組實作探究(10分鐘)

1)各種醇類與金屬鈉的反應性差異。

2)各種醇類與過錳酸鉀的反應性差異。

3.第三階段─分組發表(10分鐘)

學生透過實驗與組員對話、刺激,學會將實驗結果釐清概念,整理出可能的答案,進行發表。

1)由實驗結果分析各種醇類與金屬鈉反應快慢與醇類結構的相關性。

2)由實驗結果分析各種醇類與過錳酸鉀反應快慢與醇類結構的相關性。

4.第四階段─學習經驗的統整(5分鐘)

教師統整學生發表結果,歸納出實驗背後的原理原則。

12月中旬筆者先將實驗所需的藥品、玻璃器材、教學所需的電腦相關設備及教學白板,請四川師範大學劉瑞教授協助準備,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教學講義、簡報及教學演示的準備事宜。

n  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

哈爾濱地處黑龍江省南部,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涼爽短促,是世界著名冰雪旅遊和避暑勝地,以其國際冰雪節和濃郁的歐陸風情而聞名,更是大陸歷史文化名城。哈爾濱由於其地理位置特殊,是20世紀初期蘇聯聯繫中國的橋頭堡,也是國際商貿都市。至今哈爾濱的城市建築風格仍帶有早期俄羅斯及東歐、猶太人等各類歐式建築風格。不過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漸被改造為工業及商業並舉的中心城市。然而在筆者心中,哈爾濱勾起了少年時期閱讀的小說「哈爾濱之霧」,這本是由梅濟民教授寫的作品,書名雖然浪漫,但是小說內容講述的是俄軍殘害中國百姓及日僑的慘痛故事,小說中所描寫的哈爾濱令人嚮往,是個民族融合的大城市, 除了中國人之外,還有俄僑與日僑,年輕時的我讀到這裡, 也不禁神遊其中。

此次行前在許多旅遊書籍及網誌讀取冬遊哈爾濱時需要注意的保暖事項(三明治穿著、防風褲、防風手套、止滑靴、各種暖暖包),趁機買了一堆抗寒衣物。但是1224當晚一下飛機,迎面而來的濕冷刺骨寒風,仍令人不禁打個哆嗦。由於在大陸網路聯繫不似在臺灣方便,所幸透過美虹教授協助,順利抵達飯店,也深刻地體驗了在零下25度雪地拉著行李箱舉步維艱的感覺。

隔天上午完成會議報到手續之後,哈爾濱師範大學兩位研究生引領我們前往交流學校—哈爾濱市第三中學(簡稱哈三中)進行器材準備與教學場地會勘。哈三中的實驗室硬體設備雖然十分先進,但是筆者教學演示所需的藥品、器材仍有很多不足之處,加上實驗室內雖有暖氣設備,但是氣溫在攝氏10度以下,進行配藥及分裝藥品時仍是寒冷凍手。中午哈三中帥氣的梁主任帶著我們到學生食堂用餐即使是出太陽的正中午,校園覆蓋皚皚白雪,彷彿穿越白色的沙漠,獨行於晶瑩而神祕的廣袤,沿路樺木挺拔,白雪中校園景觀令人讚嘆(如圖2所示)!

clip_image004

圖2:筆者與蔡孟祐老師(左一)、鐘建坪老師(右二)及哈三中梁主任(右一)於哈三中校園合影留念

盤點完後仍有部分器材及藥品還需採購及準備,第三天我們依然前往哈三中持續為教學交流準備(如圖3及圖4所示),巧遇也是來做場勘的同題異構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王峰老師及哈三中李洪濤老師,言談之間發覺王老師個性沉穩、思考敏銳,此行正是與筆者同題異構進行教學演示。李洪濤老師個性活潑、豪爽大方,十分健談,他直言此次教學演示面臨很大壓力,他的指導教授暗示臺灣來的老師中有一位具有化學作業環境測定甲級技術人員的證照,所以在實驗設計上要更加小心。我們邊準備邊聊天,了解到大陸的教學是以升學導向為主,平常很少給學生做實驗,但是這幾年政府在進行新課綱的改變,推行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設計與實施,與臺灣的108課綱精神相符,希望透過同題異構教學演示及專家點評,激勵國家一線教師深化教學,透過探究實作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動手做,深入探究及自主學習。不過大陸的高中班級人數太多,以哈三中為例,一個班級學生人數約45~60人,進行課綱實驗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是探究實作!?

當天完成教學演示的實驗準備已經是下午5點鐘了,哈爾濱師範大學的兩個研究生帶著我們三位來自臺灣的老師到松花江上散步及賞冰雕,積雪厚實的松花江雪飄迷濛,站在冰封的松花江上隨時都有跌倒的風險,但是一夥人還是執著於眼前的冰雪美景。哈爾濱從1960年代即開始舉辦冰燈博覽會,至今已近60年,享譽國際。冰雕材料中一塊塊乾淨完整晶瑩剔透的冰塊來自松花江,雕刻師傅首先將晶瑩剔透的冰塊雕成雛型(以建築及動物為主),細節的各個小部分,用水和碎冰粘合起來,零下30度的氣溫,足以將這些部位牢牢地粘在主體上,粘著力比任何膠水還要強大!經驗豐富的師傅甚至會將砌好的冰塊上鑿出冰槽,將低溫燈帶放入其中,夜空下白茫茫,五顏六色的冰雕、冰滑梯及冰城堡映入眼簾,煞是好看(如圖5及圖6所示)!

imageimage

圖3:哈三中學校實驗室硬體設備先進               圖4:教學演示前的器材藥品分裝

imageimage

圖5:松花江上的巨型冰雕圖              圖6:冰磚內鑿出冰槽放入低溫燈照明

 

n  兩岸同課異構教學演示現場及專家點評

1227日一早640分坐上第一班交通車抵達哈三中教學演示現場,一進校園清晨白雪在朝陽的照射下呈現純淨的美,還未被踩過的雪潔白鬆軟,樺樹下的樹掛似乎快滴落而下,陽光穿透過皚皚白雪產生了溫柔的透明感,冷風下微微搖動的樺樹顯得靜謐而柔弱,大陸各省到場的老師震懾於校園美景,靜聲穿過長長的走道直達教學大樓。因為筆者是第一個進行教學演示的老師,趕緊跟幾個哈三中老師將前一天分裝好的器材藥品先安置就位,哈三中高二學生有45位參與教學演示,現場約30位教授及500位教師一就座,教學演示即開始。

由於實驗藥品仍未齊全,筆者在前一晚內心十分忐忑,但是心態轉個彎,反思教學的重點在於學生的「學習成效」,只要能讓現場的學生學習聚焦在教師所要表達的概念及重點,如同邱教授提醒我們的,哪些知識概念是學生在這堂課中可以帶得走的,就是「有效教學」!看到現場的教授、老師及學生,心裡已不再緊張甚至還帶著些許的感動及興奮呢!筆者一開始進行的教師示範實驗活絡了現場緊繃氣氛,雖然與學生是第一次見面,但是哈三中的學生比想像中活潑親切,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活動時,對於老師的提問,回答十分踴躍,而且實驗進行時遇到問題也會舉手發問,40分左右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實驗中探究醇的結構與其反應性的關係,雖然未能完成整個教學探究過程,師生意猶未盡(如圖7及圖8所示)。

clip_image014

圖7:筆者進行同課異構教學演示活動

clip_image016

圖8:教學演示現場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學生反應熱烈

教學演示結束後,一位四川來的老師衝到前面找我聊整個教學課程,他很喜歡今天的探究實作教學引導,他說感覺上是很有系統的教學過程,他覺得大陸的教育還是停留在老師在「教」,學生在「學」的認知階段,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太少,今天的教學演示讓他開了眼界!他也想要這樣教學生(如圖9所示)!

image

圖9:來自四川的高中老師與筆者進行教學交流

兩個同課異構主題(羥基官能團及與氯及其化合物)四位老師完成教學演示後,負責點評羥基官能團單元的教育學者專家有四位。第一位學者專家是華東師範大學王祖浩教授,他讚揚臺灣老師上課十分活潑且讓學生動手探究,了解醇分類的方式,跳脫傳統講述法的方式。雖然醇的分類用講述法三分鐘就教完了,但是讓學生花了三十分鐘去探究,學生內心才是真的學到了!第二場教學演示的大陸王峰老師使用證據推理讓學生對於模型有所認知,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模型的變化,接著再以表格讓學生推理水與醇的電負度變化,學生獲得有系統的知識,兩場都是很成功的教學演示

第二位點評的專家是寧波大學王存寬教授,他提到臺灣劉老師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主動發言、動手做,透過科學探究了解科學原理,最重要的是生活化的實驗,利用生活中常用的塑膠片及牙籤,就能動手做實驗,符合綠色化學精神!而大陸的王老師培養學生拔尖精神,從四個問題面讓學生去思考,若是能讓學生多提問一些,應該會更好!

第三位點評專家是大陸科學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姜雪峰教授,他說從教學方式可以看出兩岸教育目標的差異,臺灣的教育著重於學生動手作及自主學習;而大陸的教育重視知識的深度。同時,他也指出王峰老師的軌域理論講得很精彩。

第四位點評專家是臺灣師範大學邱美虹教授總評,她提醒做中學的重要,臺灣的劉老師在學生思考智能方面讓學生推理論證及建立模型,啟發學生自主參與,若是能再使用預測觀察解釋比較(POEC)教學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更完整。而大陸的王峰老師的教學採取提供實驗數據的方式,讓學生思考智能、建立模型,課程內容深入淺出,若是可以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應該會更好。邱教授強調新課綱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及素養導向的教學,可以讓學生開啟學生新的學習視野,成為終身學習者(如圖10所示)!

 

clip_image020

圖10:筆者與邱美虹教授(左1)及鐘建坪老師(中間)合影留念

會後哈爾濱師範大學化學系主任廖志剛教授特別提到臺灣老師對課程的認真,對學生的熱情,印象十分深刻。希望日後有更多的交流的機會,期待可以有更加深入的合作。兩岸文根相同,文脈相通,但是教育發展模式卻不同,確實在教育上從觀念到做法都存在諸多的差異,是非常有互補性的。

n  煙幕下的哈爾濱

這次的冰城之行,雖然時間短暫但是最深刻的當屬天公作美,十幾年未曾出現的大風雪幾天內都全展現了出來,走在聖索菲亞教堂旁的街道,白茫茫的雪花直下,有著偶像劇般的浪漫,卻又帶著些許煤灰味(如圖11所示),大樓旁的煙囪冒著灰黑的濃煙,因為實在太冷,一般人家只能燃煤生火取暖,對於可能引起的空氣汙染大家也只能將就。大夥走在街道上太冷,隨興踏入教堂周圍的道里市場,市場內販賣鮮肉、紅腸、黃金蛹、俄羅斯套娃、巧克力及論斤賣價格公道的好酒,可以深入感受細緻的風土人情(如圖12所示)。

imageimage

圖11(左圖):灰矇矇的聖索菲亞教堂 圖12(右上)道里市場內的論斤兩賣酒

n  後記

此行參訪哈爾濱過程感受哈爾濱師範大學廖志剛教授團隊全方位照顧,點滴在心。回國的當天還因為遇到大風雪機場關閉,飛機停飛的窘境,所幸美虹教授及廖志剛教授及時協助才得以在附近的飯店安歇。幾次追隨美虹教授參訪大陸,感受教授對於科學教育的專業及熱誠,甚至在教學演示前一晚對於深化探究教學及翻轉教學的指導,讓我反思及強化教學的層次。此外同行的鐘建坪老師及蔡孟祐老師相互切磋與砥礪,如同家人般閒聊、加油打氣,讓此行參訪交流溫馨不孤單。省思當我們教師面對緊鑼密鼓的教育洪流挑戰時,永無止境的教育改革壓力,我們老師應該把握機會練就改變教學的能力,臺灣雖只是地圖的一個小點,但是經過教育的改變,經過教師相互學習,教育的改革道路可以繼續往前,終有一天學生會成長,定能發出鑽石般的光芒!

n  參考資料

1.第十六屆化學教育課程與教學論學術年會及海峽兩岸同課異構高峰論壇會議手冊,2019大陸哈爾濱

2.大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二年級化學科教材

3.選修化學(下)實驗活動紀錄本,南一書局

《臺灣化學教育》第三十五期(20201月)

 

 

  • 主編的話

♦第三十五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鍾曉蘭】

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發展與實踐校訂課程/鍾曉蘭〔HTMLPDF

♦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武陵高中校定必修:千塘桃花源/張明娟、吳德鵬HTMLPDF

♦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中山女高多元選修:專題研究法/曹雅萍HTMLPDF

♦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新北高中多元選修:科普寫作與傳播/鍾曉蘭HTMLPDF

♦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竹山高中多元選修: 生活科學家及科學志工/陳映辛、馮松林〔HTMLPDF

♦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高雄中學多元選修:化學入門()()與化學宅急便/林威志、林宗益HTMLPDF

♦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花女福爾摩斯:談鑑識、文學、司法/陳斾玎、謝文靜、陳文燕HTMLPDF

  •   課程教材/化學小故事【專欄編輯/楊水平

♦拉賽福與亞佛加厥常數/吳奕嫻、胡景瀚HTMLPDF

  •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含影片【專欄編輯/周金城】

♦鈷錯合物多段感溫變色棒的製作/廖旭茂、程慧文HTMLPDF

  • 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專欄編輯/邱美虹】

♦哈爾濱兩岸同題異構交流—氯及其反應性的建模教學/鐘建坪HTMLPDF

  •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周金城

♦國小學生萃取天然酸鹼指示劑來製作彩色水餃/劉宜衡HTMLPDF

第三十五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

星期日 , 12, 1 月 2020 在〈第三十五期 主編的話 / 邱美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第三十五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資料顯示,芬蘭15歲學生屬於高成就但低科學學習興趣群,而美國則是科學表現不佳,有鑒於此及相關因素,在美國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和芬蘭科學院(Academy of Finland)共同支持下,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進行以專題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為主的跨國研究,由四位國際知名學者做為期近七年的跨界合作(Barbara Schneider, Joseph Krajcik, Jari Lavonen, Katariina
Salmela-Aro)
。在歷經七年持續性的投入與交流後,2020120日在芬蘭科學院進行成果報告並發表該團隊剛出版的新書:Learning Science: The value of Crafting Engagement in Science Environments。芬蘭面對學生在PISA科學學習興趣上的表現不如預期而積極推動PBL融入學校教育,以提升學生科學學習的參與度(engagement)。在推動PBL的過程中,在教師專業成長上也有啟發性的收穫。這是一項成功的跨國研究計畫,美國則在Krajcik教授的積極推廣之下,除在芝加哥市有數十所中學教師和學生參與外,加州也與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全面性的推廣PBL,希望能藉此改變教師教學信念與行動,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科學興趣。

我有幸受邀在此會議上報告我和周金城教授長期合作的一系列人臉辨識系統在科學學習上的研究發現面對反直覺的科學實驗單有驚訝表情並不意味著學習發生。反之,驚訝表情之後的負向表情對概念學習是有正面指標性的意義。報告中特別指出,如何在課程上設計引起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以及正負面情緒表現帶給教師在教學上的意義是值得反思的議題。這報告引起現場科學教育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社會學家熱烈的討論與提問。感謝赫爾辛基大學和科學院的邀請,使我有機會對來自科學院、教育部、各大學、教師領導團體代表等報告,分享研究成果。

在這參訪期間,赫爾辛基大學Lavonen教授帶我到該校的附屬中學參觀一位中學化學教師的教學,在短短的75分鐘,我看到該名教師視「能力的培養比學科內容更為重要的有意義的教學。Lavonen教授即時點出:芬蘭Less to teach, more to learn的教學理念。舉個例子來說,在一堂七年級的化學課中,該堂課的內容是談元素命名和實驗安全,上課前老師以電腦提問,並要學生先自我評估學習狀況(形成性評量),老師立即在手機上觀看學生作答情形,並給予立即的回饋。然後從元素的命名開始,教師認為學生要認識40-50個元素符號,哇!這也太多了吧?我們國中生才學20個,高中生背30個,不是說Less is more?!,原來他其實是要學生去了解硫為何是S,而下一個元素Selenium不能用S而用Se,還有其他元素命名的方法,學生透過資料查詢、比較到下結論,並了解元素命名的方式不是唯一的(能力取向)。至於化學藥品的安全問題,甚是有趣,一般教學大概很快就介紹各種安全符號的意義(以認知為主),但Ari老師則從給學生化學藥品(如硝酸銀)出發,然後要學生去查表找出它的化學安全符號(以應用為主)。然後進行一個中學常見的實驗氨水加鹽酸產生氯化銨的實驗,教師要求學生查這三個化學藥品的性質與安全性(即符號有哪些,代表的意義分別是什麼?)。學生透過討論並上網或從課本中查詢資料、作紀錄。老師最後和學生討論安全符號的意義與用途,並提到芬蘭有名的糖果Salmiakki裡面就是含有氯化銨,並讓大家嚐嚐看它的味道,學生顯現出高度的好奇心與參與感。整個過程老師教學的確很少,但拋出許多問題,學生必須要專注思考,進行探究,才能回答老師口頭或是從手機拋過來的問題。Less to teach, more to learn ! 以能力導向為主(Competence-based approach) 的教學在這一堂課充分顯現出來。從師生互動的關係看來,這樣的教學已是一個常態性的教學。教學相長,優質的教學不僅可以改變學生學習的態度與興趣,同時也可以提供教師在實踐面上的落實教學理念與反思教學的意義,這些都值得同樣在PISA表現中15歲學生屬於高學習成就但低學習興趣的我們借鏡的。

此次,本期的專題便是介紹校本必修與多元選修課程,每篇文章都說明各校在發展課程時如何強化在地性與學生學習表現的多元化(如武陵高中的張明娟和吳德),科學研究除可以改變學校化學教學的文化,以及拓展學習學生學習化學的視野以外,也可成為臺灣和國外交流的具體在地化範本。

除此之外,本期還包括有吳奕嫻和胡景瀚針對拉賽福的實驗與亞佛加厥常數加以介紹與評析,並說明實驗值和理論值的關係;廖旭茂用大家熟悉的氯化亞鈷製成具創意的多段變色的感溫棒;還有鐘建坪分享參加在哈爾濱市舉辦的兩岸同題異構教學交流的心得;劉宜衡設計國小學生萃取天然酸鹼指示劑來製作彩色水餃的動手做實驗。這幾篇文章也為本期增添許多閱讀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