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化學教育》第四十三期 /目錄

《臺灣化學教育》第四十三期(20216月)

 

主編的話

  • 第四十三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何慧瑩

  • 「奈米課程」文章簡介/何慧瑩HTMLPDF
  • 奈米課程:神秘且有趣的軟性光子晶體:藍相液晶/陳惠玉HTMLPDF
  • 奈米課程: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及應用性/羅珮瑛、李昆展〔HTMLPDF
  • 奈米課程: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盧秀琴HTMLPDF
  • 奈米課程:從奈米碳黑探討蓮葉效應的概念改變教學/陳月雲、盧秀琴〔HTMLPDF
  • 奈米課程:融入式奈米課程之設計/何慧瑩HTMLPDF
  • 奈米課程:「壁虎效應」高中奈米課程之教具設計/何慧瑩、張惠雯、湯雅慧〔HTMLPDF
  • 奈米課程:「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何慧瑩〔HTMLPDF
  • 奈米課程:「光子晶體」高中奈米課程設計/何慧瑩〔HTMLPDF

化學實驗/微型化學實驗【專欄編輯/廖旭茂

  • 利用壓力感測器調查雙氧水的催化分解/廖旭茂〔HTMLPDF

課程教材/多元教學法【專欄編輯/周金城

  • 國小二年級雙語生活課程─彈跳泡泡/葉之愛〔HTMLPDF



第四十三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第四十三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前理事長
[email protected]

臺灣曾歷經2003SARS疫情,當年慘痛的經驗,使得國人培養出具有戴口罩和常洗手的習慣,因此自新冠疫情於2019年底爆發後,國人皆能配合政府的政策及時回應這橫掃全球的疫情,因而有了一年多穩定且正常的生活,讓世界各國視為模範生。然嚴峻的疫情並未就此繞過臺灣,515日起雙北市升級為三級警戒,全國在519日亦隨之升級,嚴陣以待面對疫情未見趨緩的狀況。而雙北市更於517日宣布高中以下停課至528日,緊接著教育部也在518日宣布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課,甚至於67日公布全國三級警戒到628日而停課延長至72日,長達一個多月的停課,網路瘋傳線上資源如教學影片和各種活動,讓人目不暇給,甚至連上課鐘聲音檔都出現了。過去安逸中未求提前部署購買疫苗和快篩劑,居安未能思危,如今面對疫情升溫,學校教育隨之起了史無前例的變化,教師和學生在瞬間要面對所謂的停課不停學」的新生活,兵荒馬亂是可想而知,不得不說是一項大挑戰。

大部分教師過去沒有線上教學的經驗,在沒有演練的狀況下學生就離開學校,是否教師有足夠的教學資源與支持來做遠距教學、學生是否有電腦網路、家中孩童是否有足夠可分配的電腦可以使用等等都來不及確認就全面迎戰「停課不停學」的政策。雖是如此,卻見教師們馬上捲起袖子學習網路授課平台的功能、同事間相互交流彼此支援、積極尋找線上方便包盡快上手、網路分享教學影片和如何有效的讓學生參與上課的教學活動的訊息,每位老師都卯足勁拿出看家本領,希望讓教學盡快正常化,以免耽誤學生學習。這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線教師們的能量真是不容小覷,從自製上課投影片、每日上課當線上主播、設計適合家中做的活動、教導學生線上傳送作業等等,都在短時間內幾乎全部到位,唯獨比較難做到的就是實驗活動。實驗講求動手做,然一旦改成線上教學,原預計要做的各種實驗不得不停止,探究與實作的課程也無法在校進行實驗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沒了實驗沒了探究,頓時科學課程彷彿失去了它的靈魂,不再透過實驗的摸索去認識探究的精神。慶幸的是,還有一些教學平台提供各類與實驗相關的影片或是活動,可以讓教師彈性運用。遠距教學不是新鮮事,但很少應用到高中以下各級學校,一旦需要時還須有配套措施;政府的網路教學資源不是沒有在做,但是遇到全國上線使用就面臨頻寬不夠當機的問題,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此次的新冠疫情凸顯遠距教學的困境,也點出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期待遠距教學和教師專業成長可以相輔相成,在科技世代改變教學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新興科技已無法置身於教育之外,如何更有效的以洪荒之力來建立優質的學習環境,就端看主事者的智慧了。

本期專刊特別邀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何慧瑩教授擔任,該專刊有八篇文章,從學理陳惠玉特聘教授的「神秘且有趣的軟性光子晶體:藍相液晶」和盧秀琴教授的「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到應用李昆展教授與羅珮瑛「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及應用性」、從教學陳月雲博士與盧秀琴教授的「從奈米碳黑探討蓮葉效應的概念改變教學」到課程設計何慧瑩教授等人的文章:「融入式奈米課程之設計方式」、「壁虎效應—高中奈米課程之教具設計」、「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與「光子晶體—高中奈米課程設計」。這些奈米學理和跨學科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的探討,對國高中理化教學有直接或間接的助益。我們對哈利波特的隱形衣感到好奇,又何嘗不是一個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起點,然後再引進奈米的概念,生活處處是科學,奈米的角色亦不容忽視!

    本期的常態性文章有兩篇,一篇是大甲高中廖旭茂老師的「利用壓力感測器調查雙氧水的催化分解」,以科技協助數據採集與分析,讓學生可以著重在數據結果的解釋與變因的探討。另一篇是台北市三民國小葉之愛老師的「國小二年級雙語生活課程─彈跳泡泡」,這是一個結合學科內容與語言學習的雙語課程,也是本期刊第一篇以雙語自然課程為主的文章,對未來小學自然課程將以雙語進行教學有具體的參考價值。

最後,本刊從這一期開始將改成季刊,出刊月為三月、六月、九月與十二月,寒暑假不出刊,歡迎舊雨新知多多投稿,分享教學策略、課程設計、評量方式、尖端科技等,使本園地能推陳出新,服務更廣大的群眾與第一線教師,也使化學教育得以在穩定中成長與茁壯。

 




本期專題「奈米課程」文章簡介 /何慧瑩

本期專題「奈米課程」文章簡介

何慧瑩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n前言

自古至今,每一次的社會生活方式有大幅度的變化,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躍進。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1840,在英國人瓦特1769改良蒸汽機後,人類就從手工製作轉而成機器製造,進入輕工業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1914,以法拉第於1831年發表的電磁感應現象為電力機械的基礎,人們開始使用電力來替代人力,當時的工業則從輕工業轉變為重工業;第三次工業革命1920~迄今緣起於量子科學的蓬勃發展與軍事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當1945年世界第一台電腦被製造出來之後,即宣告了數位時代的來臨,所以第三次工業革命又被稱為數位化革命。

〉「底層之下還有更廣闊的空間」為題演講,意思就是在原子尺寸或小於原子尺寸的尺度範圍,有著更多的科學等著我們去探討與應用。

n臺灣K-12奈米人才培育與課程發展簡歷

200012月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與20011月全國科技會議,定調奈米科技為臺灣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2003年起,臺灣推動為期十二年的奈米國家科技型計畫第一期:20032009;第二期20092015,共包含了學術卓越研究計畫、產業化計畫、核心設施研究計畫,及人才培育計畫等四個子計畫,其中「人才培育計畫」即為科技向下紮根的構想,在此計畫項下成立了北區、中北區、中區、南區、以及東區等臺灣五個區域的「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中心」,推動包含K-12 包含技職學校、大專、以及研究所的縱向人才培育。在這時期,各種K-12的奈米教學設計如雨後春筍般地被發展出來,常見的教學設計包含了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蓮葉效應lotus effect、壁虎效應gecko effect、以及自組裝self-assembly等內容。

n本期專題文章簡介

2015年第二期奈米國家科技型計畫結束之後,臺灣在奈米科技則是朝應用層面推動,科技部從2015年開始徵求「奈米科技創新應用計畫」構想書,主要包含「前瞻奈米」和「創新應用」二類計畫,以因應未來臺灣社會文章環境的演變及產業發展的轉型等種種挑戰。因此,本期的「奈米課程」專欄包含了三個面向共八篇文章,分別為專業科學文章三篇、奈米科技教學研究文章一篇、以及奈米課程設計文章四篇。

首先登場的專業研究文章是國立中興大學物理學系陳惠玉特聘教授所撰寫之物理專文「神秘且有趣的軟性光子晶體:藍相液晶」,本文從自然界中水的不同的相態出發,引導讀者對於物質中的分子或原子排列具高度規則性時的現象產生好奇心,進而介紹如何改變液晶的分子排列,透過窺探大小與週期落在數百奈米以內之藍相液晶複雜且美麗的相態,有助於了解物質的拓樸學、生物物理,軟物質及醫藥發展等眾多領域。第二篇是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系李昆展教授與其碩士畢業生羅珮瑛共同撰寫之化學專文「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及應用性」,本文以高中課程中最常見的碳元素為題,介紹具有高比表面積的奈米碳材料奈米碳管、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量子點之物理及化學特性,這些材料被應用於有效的藥物結合或是藥物載體,科學家對這些材料進行相關的表面官能化的修飾,以增強其生物相容性,除了可以降低其生物毒性,亦能提升其生物醫學相關應用性。第三篇是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系盧秀琴教授主筆的生物專文「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本文從奈米化學尺度結合生物奈米概念去說明魚皮敷料的科學原理,讓大家了解吳郭魚皮如何從一個沒有經濟價值而被丟棄的角色,轉變成治療燒燙傷的新興醫療產業原料—魚皮敷料,此經驗對K-12的學生有很大的啟發性,鼓勵這些學生將來創造出更多的奇蹟,造福人群。

奈米科技教學研究文章是由陳月雲博士與盧秀琴教授共同撰寫的「從奈米碳黑探討蓮葉效應的概念改變教學」,此研究以實徵教學方式來瞭解學生學習蓮葉效應可能產生的另有概念,再配合POE教學策略進行概念改變教學。研究結果顯示採用POE策略結合奈米碳黑實驗教學,能提升國小學生對蓮葉效應的理解,更有助於另有概念改變,提升學習成效。

最後四篇是由本人所撰寫的奈米課程設計,我先以「融入式奈米課程之設計方式」讓讀者了解我們是如何設計融入現有K-12科學教材的奈米課程,接著再以三篇課程設計為例來介紹奈米課程設計,作為讀者發展108課綱探究與實作教學之參考。第一篇「壁虎效應—高中奈米課程之教具設計」是我以所指導之畢業學生張惠雯和湯雅慧的碩士論文為基礎撰寫而成,此文章從文獻探討介紹各科學家對壁虎效應成因之推理論證過程,進而設計具有實驗與數據分析之高中「壁虎效應」教具;另外兩篇「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與「光子晶體—高中奈米課程設計」,是我從《奈米科技K-12系列叢書—光子晶體》與《奈米K-12科技叢書—蓮葉效應》兩套著作中(何慧瑩、盧秀琴,2014a, b, c, d2016a, b, c, d),擇其中兩篇重新撰寫成,這兩套叢書是本人於臺灣推動「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中心」時期,參與了由臺灣大學宋家驥教授所主持的北區奈米科技K-12人才培育中心的計畫,在此計畫項下與盧秀琴教授所共同發展的奈米課程叢書(盧秀琴、何慧瑩,2014a, b, c, d2016a, b, c, d)。「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從分析奈米科技中常見的「蓮葉效應」Lotus effect基礎原理開始,介紹我們所設計的國中「蓮葉效應與力平衡」教學模組與教具,並依據課程設計的專家概念圖,規劃出蓮葉效應奈米課程。「光子晶體—高中奈米課程設計」一文將介紹奈米科技教學中常見的「光子晶體」,包含其基礎原理,並從基礎原理出發,發展出適合於高中使用的課程。

n參考資料

何慧瑩、盧秀琴2014aK-2「紫斑蝶和奈米阿寶」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5-9)

何慧瑩、盧秀琴2014bK-2「紫斑蝶和奈米阿寶」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6-6)

何慧瑩、盧秀琴2014c高中「光碟讀寫機制與其光子晶體現象」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82-7)

何慧瑩、盧秀琴2014d高中「光碟讀寫機制與其光子晶體現象」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81-0)

何慧瑩、盧秀琴2016a高中「從蓮葉效應到自組裝」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8-4)

何慧瑩、盧秀琴2016b高中「從蓮葉效應到自組裝」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7-7)

何慧瑩、盧秀琴2016c國中「蓮葉效應與力平衡」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6-0)

何慧瑩、盧秀琴2016d國中「蓮葉效應與力平衡」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5-3)

盧秀琴、何慧瑩2014a國小「彩蝶效應與光柵實驗」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7-3)

盧秀琴、何慧瑩2014b國小「彩蝶效應與光柵實驗」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8-0)

盧秀琴、何慧瑩2014c國中「彩蝶效應探索活動」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80-3)

盧秀琴、何慧瑩2014d國中「彩蝶效應探索活動」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79-7)

盧秀琴、何慧瑩2016aK-2「我看蓮葉效應」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2-2)

盧秀琴、何慧瑩2016bK-2「我看蓮葉效應」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0-8)

盧秀琴、何慧瑩2016c國小「蓮葉特性與模擬蓮葉效應」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4-6)

盧秀琴、何慧瑩2016d國小「蓮葉特性與模擬蓮葉效應」教學模組學生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3-9)




奈米課程:神秘且有趣的軟性光子晶體:藍相液晶 /陳惠玉

奈米課程:神秘且有趣的軟性光子晶體:藍相液晶

陳惠玉

國立中興大學 物理學系 特聘教授
[email protected]

自然界中普遍的物質會因為溫度的上升或下降產生不同的相態;以我們生活中每天在使用的水為例:在常溫的狀態下,水處於液體的狀態,當溫度上升至100℃時(在一大氣壓下),水會進入氣體的狀態(也就是蒸氣),但如果將溫度下降至接近0℃,水則會慢慢的固化,以固體的狀態存在(即冰);我們把水的狀態改變過程,稱為「物質的相(態)變()」。我們可以利用下圖1,從物質所處的相態知道組成物質的分子或者是原子間的運動速率的快慢及排列的有序程度。當水在氣體的狀態時,水分子獲得許多(熱)能量,因此會自由地以較高的速度運動,且水分子與水分子間的距離時而近而遠;降低溫度,水分子獲得的能量開始下降,水分子的運動速度也開始變緩,水分子間的距離開始縮短,水進入了液體狀態;持續地降低溫度,水分子的運動速度越來越慢,慢到幾乎靜止,水分子間的距離也幾乎不變,此時水處於固體的狀態。特別的是,許多其他的物質在低溫(固體)時,分子(原子)排列會具有一定的規則性,這時我們會使用更精準的名詞「晶態」去稱呼這個固體狀態。當物質中的分子(原子)排列具高度規則性,會產生許多有趣的物理特性,包含:電性、磁性、光學及機械特性等;只要能夠善加利用且控制這些特性,便可以為人類的生活帶來許多的便利性,而這樣的技術也確實已經普遍地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裡。

 1 溫度改變時,物質的三個基本相態 Solid:  固態;Liquid: 液態;Gas: 氣態)(圖片來源:freepik

除了以上三種大家耳熟能詳的物質狀態外,在大多數的有機物質我們有機會觀察到第四個物質的狀態液晶(Liquid Crystal)狀態,相信大多數的人對於液晶這個名詞一定不陌生,因為在許多大大小小的顯示元件上都可以看見。然而,我們必須了解液晶並不是單指一種特別的材料,而是指材料所處的相態在液晶態。因此當我們將液晶顯示元件加熱高於相變溫度時,便可以看見因為材料轉換成液體狀態而產生有別於液晶態的光學現象;當將液晶顯示元件丟入冷凍庫中降溫,則材料便會由液晶態轉變到晶態(可以去查查您用的液晶螢幕手機是否有標示工作溫度範圍呢?);這些相態的改變基本上是一個可逆的過程。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材料的液晶態是一個處於液體狀態跟晶體狀態間的相態;在液晶態的分子,分子間的作用力略大於液體,但分子的排列有序性略低於晶體;因此它同時擁有液體的易流動性及我們前面所提到晶體的特殊物理特性。由於分子間的作用力低於晶體且容易流動,相較於晶體,我們僅需要提供一個很小的能量,控制分子的運動,造成分子的排列發生變化進而改變了一些物理特性;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的液晶螢幕仰賴的就是透過外加一個低伏特(大多小於1V)來改變材料在液晶相態時的分子排列,藉由此控制材料的光學特性,讓材料變成一個電控的光開關YouTube: What are liquid crystals? https://youtu.be/MuWDwVHVLio

年三星電子首度公開發表世界第一台藍相液晶顯示器,並向世界宣告藍相液晶顯示器過人的優點,包含了微秒等級的反應時間,製程上簡化及高度對比等;可取代目前由向列型液晶為主的許多元件,如顯示器、光調制器及液晶波片等;隨即引起了各地研究團隊的注目,也再度引起是人們對藍相液晶的好奇。藍相液晶除了可以作為顯示材料使用外,藍相液晶的光學特性類似於光子晶體並可以在空間中的三個維度分別產生不同波長的雷射光;或者作為可調式液晶波片,液晶透鏡以及液晶光纖等廣泛的用途。

)。

,這些圓柱體會自行相互堆疊組合成三維軟性光子晶體,也就是「藍相液晶」。圖中的照片是透過專業反射式偏光顯微鏡拍攝的膽固醇液晶相及藍相液晶,顯示出來的顏色是被液晶相態反射光的波長決定;利用觀察到的波長及參考布拉格反射定律,我們可以計算出膽固醇液晶相下,一維螺旋的長度;或者是獲知藍相液晶的晶格大小。

)。

利用高倍聚光鏡將單色角錐光打在藍相液晶後,因為晶格繞射所產生的圖案;從照片中的線條可以計算反射的晶格面,線與視場中心點的距離則可以提供晶格常數的資訊。

,這也是藍相液晶非常吸引人的一塊);加上液晶原有的可流動性,藍相液晶又可以被稱為「自聚組軟性三維光子晶體」。

clip_image010

顯微鏡下的藍相液晶,絢麗的顏色來自於晶體週期性結構的反射,在同一個樣品中,因為區域性晶格面的不同,我們有機會可以看見非常多的顏色。

clip_image014

                                                                      (b)

)。

,因為晶格常數較小,會反射藍色光波;當給藍相液晶一個適當的電壓時,晶格開始被扭曲了,沿著電場的方向的晶格常數會變大,另外兩個垂直電場方向的晶格常數則不變,因此藍相液晶會從反射藍光變化成反射綠光,持續地增加電壓,反射光則會在往紅光方向移動。但在電壓解除了因為液晶晶體結構的彈性恢復力,可以讓藍相液晶的晶格快速地回到原本的狀態。

  結語

藍相液晶目前雖然還未應用在實際的光學元件中,但在許多的研究中都已經驗證了其優越的光學特性,除了可以作為顯示元件外,也可以運用在智慧窗、光波長調制元件及光波導元件等等廣泛運用中。為了實現藍相液晶的應用,近幾年來有大量的研究將重心移向如何穩定藍相液晶結構及控制晶格成長的方向,不論是從材料合成下手、製程控制或者是基板構造設計等,都可讓人期待藍相液晶無窮的應用潛力。




奈米課程: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及應用性 /羅珮瑛、李昆展

奈米課程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及應用性

羅珮瑛李昆展*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前言

    正如同大多數的奈米材料一樣,碳相關的奈米材料,例如: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s)、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和石墨烯量子點(Graphene Quantum Dots)等的碳材料,由於其尺寸為奈米等級,因此提供了高的比表面積以應用於有效的藥物結合或是藥物載體,並且因為其特殊結構及特性而使其有能力能夠通過艱難的生物屏障以及能夠於活細胞中產生生物影像。然而,原始未經過任何修飾的奈米碳材料,其碳材料表面上的凡德瓦爾力而引起奈米碳材料之間的疏水相互作用,從而導致奈米粒子的嚴重聚集和團聚現象,因此而大大限制了奈米碳材料的使用範疇。為了降低奈米碳材料可能的生物毒性及提升其相關應用性,必須對奈米碳材料進行相關的表面官能化的修飾,以增強其生物相容性。

奈米碳材料的介紹

()。原始未經過任何修飾的奈米碳材料,由於其碳材料表面上的凡德瓦爾力而引起奈米碳材料之間的疏水相互作用,從而導致奈米粒子的嚴重聚集和團聚現象,因此而大大限制了奈米碳材料的使用範疇。為了降低奈米碳材料可能的生物毒性及提升其相關應用性,必須對奈米碳材料進行相關的表面官能化的修飾,以增強其生物相容性()。

SWCNT),或者兩個壁(雙壁碳納米管,DWCNT),或者有兩個以上的多壁(多壁碳納米管,MWCNT)。

)。

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及應用

一、 奈米碳材料的化學特性

    奈米碳材料由於其所顯現的獨特的機械和電子特性,許多研究學者對其產生了相當大的研究興趣,因而掀開了奈米碳材料科學的新篇章。但是,由於表面上的凡德瓦爾力而引起奈米碳材料之間的疏水相互作用,從而導致奈米粒子的嚴重聚集和團聚現象,並且由於缺乏水中溶解性和難以在溶劑中操作因此而大大限制了奈米碳材料的使用範疇。基本上,原始所生產的奈米碳材料不溶於所有有機溶劑和水溶液,即使透過超音波震盪處理,使得奈米碳材料可以部分分散在某些有機溶劑中,但是當該過程中斷時,奈米碳材料幾乎會立即發生沉澱現象。因此,如何對奈米碳材料進行表面官能化處理,將可使得奈米碳材料可以與不同種類的化合物相互作用。例如以超分子複合物的形成方式,將可從而製造出新穎的奈米元件。此外,奈米碳材料亦可以化學反應處理,進而形成更多具有水溶性的複合奈米碳材料,而能夠將其與無機,有機和生物系統中進行整合應用。修飾此種奈米碳材料的主要方法可以分為兩類:

a)藉由反應將化學官能基團共價鍵結到奈米碳材料的π共軛骨架上

b)分子間的非共價吸附或纏繞。

二、共價鍵結官能化

實際上,由於化學惰性的特性是進而使得奈米碳材料具有應用的特性之一。奈米碳材料可以透過共價鍵結的方式在其末端和其側壁上被官能基團進行官能化(如圖1)。這些官能化的方式可以透過在無缺陷的奈米碳材料表面進行直接攻擊的官能化方式,或是藉由氧化、缺陷位置的修飾方式和其他官能化方式,對奈米碳材料進行共價修飾。一般而言,主要常見的方法包括利用羧酸化、酰胺化或酯化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形式。而針對不同胺基的形式進行奈米碳材料的官能化則包括了幾種鍵結的方式:共價鍵(Zhao et al., 2004),兩性離子鍵(Hamon et al., 1999)和物理性的吸附(Chattopadhyay et al.,
2003
)。

奈米碳管共價鍵結官能化示意圖
 

三、非共價鍵結官能化

Chen et al., 1998)和富勒烯(Kamaras et al., 2003)等的物質填入奈米碳管的空腔內進行修飾。

2 奈米碳管非共價鍵結官能化示意圖(高分子纏繞)
 

Lo et al., 2020)。Sun教授研究團隊透過二酰亞胺活化的酰胺化反應製備了奈米碳管蛋白質複合物,然後將其利用牛血清白蛋白或馬脾鐵蛋白進行官能化,發現所製備的複合物可穩定溶於水溶液介質(Mi-L-賴氨酸進行官能化,聚-L-賴氨酸可進一步促進細胞的粘附作用()。生物分子也提供了進一步衍生化的環境,透過將過氧化物酶鍵結到此複合物上,發現可以檢測到較低濃度的過氧化氫。

3 奈米碳管載體進行藥物控制釋放示意圖
 

四、石墨烯量子點的官能化

    如何改善奈米碳材料的水溶性和穩定性一直是科學家們關心的議題,也是其後續應用的重要關鍵。另一種解決的策略是製備尺寸超小的奈米碳顆粒(如圖四),進一步使得奈米顆粒由於布朗運動可提供足夠的能量來防止其再次聚集,並且由於奈米碳材料的側邊具有富含氧的官能基存在而減低其疏水的特性。因此,奈米尺寸的碳材料,如碳量子點(Cdots)Luo et al., 2013),以及尤其是石墨烯量子點(GQD)Peng et al., 2012),是碳材料家族中的後起之秀,因為它們在水中具有出色的分散性和穩定性,並且具有強螢光性以及保留了石墨烯的優勢。關於石墨烯量子點的相關研究報導迅速增加,包括了探索其合成方法(從氧化,水解到電解)Shen et al., 2012),其螢光的起源以及生物學相關的應用,例如生物成像和感測特性。

4 石墨烯量子點製備示意圖

 

    一般而言,石墨烯量子點在側邊邊緣含有與石墨烯相似的羧酸官能基部分,因此賦予它們出色的水溶性和適合於後續利用各種有機、聚合物、無機或生物物種進行官能化的能力。此外,由於石墨烯量子點具有一些優異的特性,例如高比表面積、使用pi-pi共軛網絡或表面基團的表面接枝以及其他特殊的物理特性。由於其簡單的結構,以及相對於對健康可能具有威脅的金屬量子點(例如硒化鎘等)的生物危害,石墨烯量子點成為開發低毒性,環保替代品相關應用的重要研究方向。

奈米碳材料的生物醫學相關應用性

    奈米碳材料在生物醫學應用中的探索亦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許多研究也已經證明細胞可以在奈米碳材料上生長,因此它們似乎沒有相關的生物毒性作用(Lo et al., 2020)。細胞不會粘附在奈米碳材料上,可以提供做為如義肢塗層以及船舶防污塗層等應用。奈米碳材料可以輕易在其側邊官能化的能力還可使其延伸於生物醫學的相關應用,例如用於神經元生長和再生以及血管支架的應用。也有相關研究顯示DNA的單鏈可以與奈米碳材料結合,然後可以成功地將其插入細胞當中。如此顯現奈米碳材料在生物醫學相關的應用性上越來越多元也越重要,因此有效的瞭解奈米碳材料的物理化學相關特性及其使用限制將可大大提升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範疇。

結語

碳為題,介紹與碳相關的奈米材料其物理及化學特性,除了在物理及化學性質上的重要變化以外,本文亦描述如何透過材料表面的官能化方能進一步的增加奈米碳材料的相關應用性,並且增加其於跨領域學科的潛力,例如如何能增加材料的生物相容特性而應用於生物醫學上。

參考文獻

 

2.     Wang, Y., Li, Z., Wang, J., Li, J., Lin, Y. (2011). Graphene and graphene oxide:biofunction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biotechnology.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9 (5), 205-212.

8.     Lo, P.-Y., Lee, G.-Y., Zheng, J.-H., Huang, J.-H., Cho, E.-C., Lee, K.-C. (2020).  GFP Plasmid and Chemoreagent Conjugated with Graphene Quantum Dots as a Novel Gene Delivery Platform for Colon Cancer Inhibi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 3(9), 5948-5956.

9.     Huang, D., Zhou, H., Wu, Y., Wang, T., Sun, L., Gao, P., Sun, Y., Huang, H., Zhou, G., Hu, J. (2019).Bottom-up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design strategy for graphene quantum dots with tunable emission to the near infrared region. Carbon, 142, 673-684.

10.   Liu, J., Dong, J., Zhang, T., Peng, Q. (2018). Graphene-based nanomaterials and their potentials in advanced drug delivery and cancer therap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86(28), 64-73.

11.   Iijima, S.(1991). 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 Nature, 354 (6348), 56-58.

17.   Iannazzo, D., Pistone, A., Celesti, C., Triolo, C., Patané, S., Giofré, S. V., Romeo, R., Ziccarelli, I., Mancuso, R., Gabriele, B., Visalli, G., Facciolà, A., Di Pietro, A. (2019). A smart nanovector for cance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based on graphene quantum
dots. Nanomaterials 2019, 9 (2),282.

奈米課程: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 /盧秀琴

奈米課程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

盧秀琴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email protected]

天然屏障,有效防止病原菌入侵,並減少患者的傷口處體液、血漿和蛋白質的流失。

簡介

皮膚是人體最外層的保護器官,一旦遭受燒燙傷的傷害,可能會失去保護功能,壞死的組織將是病原菌繁殖的溫床。醫護人員替病患處理深度燒燙傷時,除了使用植皮修復法外,也會使用生物敷料如豬皮,但是價格昂貴(見附錄)。美國公司使用鱈魚皮cod fish skins開發傷口敷料,魚皮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特性,使用這種敷料治癒一隻遭受火災燒傷的羅威納犬,能減少鎮定劑的用量,更有效縮短傷口癒合時間(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巴西科學家發現,使用吳郭魚的魚皮開發深度燒燙傷的敷料,能夠減少傳統療程的75%成本,治癒56位巴西深度燒燙傷的病患;因為吳郭魚皮的水分、膠原蛋白與人體皮膚相類似,能加速療程、減少病患對止痛藥的依賴(自由電子報,。魚皮和人類皮膚相當,保有多孔性支架及皮膚的元素蛋白質、脂質,豐富的與天然的微生物屏障,比起傳統豬皮的人工真皮,能更快加速傷口的癒合,形成健康的皮膚組織,讓傷口更快閉合(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吳郭魚的大戶,對於吳郭魚的魚皮應用價值不高,製作吳郭魚切片時經常丟棄魚皮;假如吳郭魚皮敷料上市後價格便宜,則適合治療需要大量敷料的深度燒燙傷病患,尤其是貧困家庭。因此,中小學教師若能教導K-12的學生,從微小尺度的奈米化學材料結合生物奈米概念,去認識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如何能加速療程,降低成本,對K-12的學生將有很大的啟發性,也許將來能創造更多的奇蹟,造福人群。

魚皮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特性

C20H30O2, EP C22H32O2, DHA Omega-3,但是魚類本身無法自己製造Omega-3,魚類攝食微藻類浮游生物中獲得Omega-3,再經過生物濃縮效應,儲存在魚類的身體中Yvonne, 2007。在我們身體內,細胞激素是由一組蛋白質所組成的,當作一種信號蛋白signal protein,作用在鄰近細胞或整個有機體,能參與免疫系統反應,結合某些化學因子會引起身體的發炎反應,造成紅腫現象Lackie, 2010

魚皮的多孔性生物支架,能和人體細胞緊密結合

。魚皮主要是由膠原蛋白所組成的,可作為覆蓋傷口表面的天然生物材料,膠原蛋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蛋白質,對於人體皮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支架作用,膠原蛋白支架技術是一種仿生學應用,膠原蛋白具有很強的伸張能力,可做為臨床醫學組織再生的重要材料;多孔結構的膠原蛋白可作為「生物支架」,使依附在生物支架的細胞和組織得以一種預定的形式來生長,最終長成和人體組織極為相似的組織,這即是所謂的膠原蛋白支架技術(劉海英,最後長成健康的皮膚器官。

天然微生物屏障,有效防止病原菌入侵

結語

研究團隊發現,魚皮敷料不僅可以降低患者的傷口感染風險,而且成本相對低廉。在燒燙傷皮膚愈合的過程中,魚皮能舒緩燒燙傷所引發的劇烈疼痛,並能減少患者的傷口處體液、血漿和蛋白質的流失。但這是一種醫療行為,不能自行隨便處理魚皮就貼在傷口處,可能造成嚴重感染。魚皮需要專業的特殊處理才能臨床使用敷在患者的傷口處,例如:去除魚鱗、肌肉組織、毒素、潛在病源以及魚腥味後,魚皮再經過拉伸疊合後,以10厘米×20厘米的長條狀存儲在冷藏庫中,儲存時間可達兩年。這種魚皮敷料的拉伸強度與人類皮膚類似,具有柔韌性,敷貼時容易與傷口緊密貼合,治癒傷口大約需要14天。

目前在臺灣,吳郭魚的魚皮應用價值不高,但自然科教師若能對於K-12的學生教導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簡單的解釋奈米化學尺度膠原蛋白的分子結構,如何結合生物奈米概念Omega-3,就能做出治療燒燙傷的魚皮敷料,造福人類。相信能引導K-12學生對於跨領域的學習興趣,激發更多的想像和創造力。

參考資料

林慧宣(2016)。3D列印製作海藻酸鈉水凝膠和幾丁聚醣/聚乙烯醇奈米纖維雙層複合支架用於組織修復。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s://agritech-foresight.atri.org.tw/article/contents/1812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452deb91efcc25d014dfd228beb39abf8fa1f1d4cc341a9cb25afdb7b045e77a

https://kknews.cc/zh-tw/other/k6arxq.html

A meta-analysis of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supplementation for inflammatory joint pain. Pain, 129(2), 210-223.

Lackie, J. (2010). Cytokine. A Dictionary of Biomedicine. Oxford. ISBN 978-0-19-172794-8.

附錄

根據臺灣全民健保局資料庫顯示,一般燒燙傷病患平均住院日數長達14天,平均每人醫療費用新臺幣96,000元,若是非單一燒傷處病患,治療費用更高達新臺幣29萬元。巴西醫院使用吳郭魚皮敷料治療燒燙傷病患,平均每人醫療費用折合新臺幣35,000元。




奈米課程:從奈米碳黑探討蓮葉效應的概念改變教學 ∕ 陳月雲、盧秀琴

奈米課程:從奈米碳黑探討蓮葉效應的概念改變教學

陳月雲1、盧秀琴2

新北市中和區秀山國民小學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2
[email protected]1

 

n簡介

概念改變情形。

n國小學生的蓮葉效應學習情形

蓮葉效應教學概念與活動內容


    教學後,多

表2 實徵教學後學生於蓮葉效應的應答情形

探究其產生原因多半為1.將多數複雜的概念或決定步驟簡化成數個簡單旳概念或決定步驟(化約模式);2.將相關概念與階層概念的關係誤用(推理不當模式)3.將生活經驗當作正確的科學意義(經驗誤用模式);及4.將概念的定義陳述錯誤(記憶連結錯誤模式)等,如表3另有概念模式分析所示。

表3另有概念診斷測驗中學生應答之另有概念模式分析

n奈米碳黑配合POE教學另有概念改變教學

為改變學生的另有概念,故以燭火燻在裝有水的紙杯底部,製造一層碳黑,再滴水於碳黑上之模擬蓮葉效應的奈米碳黑實驗,採用POE學策略,透過奈米碳黑與水之間的反應觀察情形,分析學生另有概念改變情形,其教學分析整理如表4所示。

教學法的另有概念改變教學分析


教學後
後測成績表現上亦明顯多於教學前,其正確概念比例明顯提升,如表5所示。

表5 學生在奈米碳黑配合POE教學後的蓮葉效應成就測驗表現


n結論與建議

n參考資料

廖達山、胡苓芝、潘彥宏、孫蘭芳2004奈米科技K-12教育發展系列叢書奈米科技交響曲生物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2),20-25

奈米碳的奧秘2020712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科學遊戲實驗室,網址:http://scigame.ntcu.edu.tw/chemistry/chemistry-018.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719教育部發布之十二年國教課綱彙整十二年國教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十五、自然科學領域。網址: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1594-1.php

Liew, C. W. (1995). A predict-observe-explainteaching sequence for learning about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heat and expansion of liquids.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41
(1), 68-71

奈米課程:融入式奈米課程之設計 /何慧瑩

奈米課程融入式奈米課程之設計

何慧瑩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本文之目的是讓讀者了解我們設計融入現有K-12科學教材的奈米課程之歷程,文章包含K-12奈米科技教育、奈米科技之重要概念big ideas、以及依據各階段認知能力與教科書之科學課程設定奈米課程融入之重點。

  奈米科技教育

教師,因為大家都不認識奈米尖端科技,因此必須老師願意新收新知、接受訓練,當然也要對於教學有相當的熱情。

、各學習階段所能融入的重點與方式、要有讓學生動手做的創意實驗、最後是要融入哪些自然教學的核心能力。

和各階段學童的認知能力作為教學設計之基礎,而創意實驗除了動手做之外,還加上了數位學習與影片學習,以因應無法在一般實驗呈現的奈米現象。而我們在設計奈米課程時,即依據這樣的邏輯進行。

1K-12奈米教育概念圖(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Big ideas

之內涵:

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6clip_image008

物質的構造泛指其組成份子之排列方式,例如:原子排列、分子排列、介質週期性排列,常見的教學內容為巴克球、奈米碳管、光子晶體。

粒子的波粒二重性所造成的各種現象,例如金屬能帶結構、穿隧效應、電子繞射。

clip_image010

2:直徑20微米塑膠球的自組裝(拍攝者:林威延和湯雅慧)(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等。若沒有工具與儀器的發展,許多奈米尺度的現象是無法被研究與觀察的。

所有的研究與觀察。都需要透過實體模型或理論模型來建構出其樣貌,透過模擬可以進行推論,例如利用電腦可模擬光子晶體結構對的光線傳播的影響。

奈米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包含正面與負面影響之評估,例如奈米科技對人類生活的衝擊、奈米粒子對環境的影響。

  融入式奈米課程

奈米教育,對教師而言,最困難之處在於教材設計,若能直接融入各學習階段的科學課程,對教師授課而言,可大幅降低教學進度的壓力,因此,我們選擇發展融入式奈米課程。以下是我們設計融入式奈米課程的四個步驟:

認知能力範圍內之素材概念

及其相關知識內容。

的知識內容,我們也一一寫入概念圖中,最後以「四力平衡系統」作為總結。

3:蓮葉效應概念分析圖(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4:光子晶體概念分析圖(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分析素材概念可融入各階段科學課程的奈米科技重點

我們依據素材概念分析圖,尋找各學習階段科學教科書中與該素材相關的教學內容,然後依據各學習階段之認知能力,分析可融入科學課程的奈米科技重點。

),幼稚園至小二階段為感覺動作期,此階段以體驗和認識蓮葉效應為主。國小中、高年級為具體運思期,我們可透過具體操作讓他們了解蓮葉效應和毛細現象的特徵有何相同之處,並思考在生活中的應用。國中和高中階段為形式運思期,此階段學生可進行抽象思考,因此可讓國中學生了解蓮葉效應與力平衡有關,而高中學生則可分析毛細現象和蓮葉效應與表面張力的關係。

1蓮葉效應可融入各階段科學課程的奈米科技重點


階段

 


教科書之科學課程

 


奈米科技融入科學課程之重點

 


幼稚園至小二

 


 

 


認識自然界中具有蓮葉效應的植物。

 


國小中、高年級

 


毛細現象

 


認識自然界中的蓮葉效應及其可在生活中進行的應用。

 


國中

 


力的合成與力平衡

 


探究毛細現象和蓮葉效應之力平衡現象。

 


高中

 


表面張力與表面能

 


理解毛細現象和蓮葉效應都與表面張力有關。

 

),幼稚園至小二階段以體驗和認識光子晶體現象為主。國小中、高年級可透過具體操作讓他們了解週期性結構是光子晶體的特徵,並思考在生活中的應用。國中學生可經由操作和教師解說,了解光子晶體現象的週期性結構是奈米結構。高中學生可從觀察到不同的光子晶體現象,進而推論奈米結構週期尺寸差異為何。

2:光子晶體可融入各階段科學課程的奈米科技重點


教科書之科學課程

 


奈米科技融入科學課程之重點

 


幼稚園至小二

 


 

 


認識具有光子晶體的生物或物品。

 


國小中、高年級

 


光的反射、折射、彩虹、彩色電視

 


 


國中

 


光的三原色(RGB)

 


認識彩蝶效應是由於週期性奈米結構所造成。

 


高中

 


單狹縫繞射、雙狹縫干涉、光柵

 


理解光子晶體是特殊週期排列的奈米結構,隨著結構的週期尺寸不同,觀察到的現象會有差異,為彩蝶效應形成之原因。

 

設計創意動手做實驗

。詳細的創意實驗設計過程,請參閱〈「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和〈「光子晶體」高中奈米課程設計〉兩篇刊載於本期之文章。

撰寫教案

)兩本書籍。

  結語

發展新興科技的課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教師自己得先了解這些新興科技背後的原理,分析其概念,才能進行教學設計。然而了解這些新興科技的原理對教師而言,本身就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我自己相當佩服在計畫推行初期,即投入這艱難工作的種子教師們,在此向他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參考資料

何慧瑩、盧秀琴2014高中「光碟讀寫機制與其光子晶體現象」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1582-7)

何慧瑩、盧秀琴2016國中「蓮葉效應與力平衡」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6-0)

奈米課程:「壁虎效應」高中奈米課程之教具設計 / 何慧瑩、張惠雯、湯雅慧

奈米課程「壁虎效應」高中奈米課程之教具設計

何慧瑩*、張惠雯、湯雅慧

國立臺北教育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本文介紹奈米科技中常見的「壁虎效應」原理,以及如何製作具有實驗與數據分析之高中「壁虎效應」教具,最後提出對未來發展成「壁虎效應探究與實作課程」之建議。

n簡介

,鮮少有可讓學生親手操作的類比性實驗。本文設計出高中課程適用的壁虎效應教具,結合表面張力的概念,使學生能藉由動手做實驗,將複雜的概念深入淺出,使學生將奈米科技生活化,感受到奈米科技的實用性。

n何謂壁虎效應?

Aristotle, B.
C. 384-322
(Historia
Animalium)

1:壁虎倒掛在天花板行走圖片來源:Editor abcdef –
Own work,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8806582

 

n為什麼壁虎可以如此行走?

所示。

,則其凡德瓦力可表示為

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8clip_image010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這一系列的研究,讓世人能一窺壁虎黏著能力的秘密,亦即壁虎巧妙地運用了大自然間最微弱的分子間作用力—凡得瓦力。

clip_image012

2:壁虎腳趾的結構(引自Autumn, K source: How gecko toes stick. American Scientist 94, 124-132)

n「壁虎效應」教具設計概念及其理論基礎

: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6,也就是壁虎效應中吸附力與尺度大小的關係。

進行研究。科學家發現,這些不同身體質量的動物,由於相似的構造,使其因相似的原理產生極有效率的黏附行為,且如此現象是廣泛地存在於生物界的黏著系統之中。科學家透過實驗的量測,歸納出不同生物體剛毛的數量,與其本身的重量,彼此間呈現趨近於線性的關係。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生物而言,在總接觸面積不變的前提下,越重的生物會透過演化出更細微的末端結構,以提高剛毛的單位密度,進而提升其吸附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由此看出,即使尺度變大,但在相同接觸面積下,吸附力與接觸數量的關係,仍維持斜率趨近為正比的線性關係。

clip_image018clip_image020clip_image016[1]clip_image022,則:

clip_image024

 

clip_image026clip_image028clip_image030clip_image032clip_image026[1]clip_image034

n高中「壁虎效應」教具設計與測試

所示。

clip_image036

3: O型環之內、外徑示意圖(圖片來源:張惠雯,2017 

4: 壓克力盒與其吊掛方式(圖片來源:張惠雯,2017

clip_image042

5: 實驗裝置圖(圖片來源:張惠雯,2017 

 

6: 28BY J-48四相五線步進馬達與其驅動版(UNL2003) (圖片來源:張惠雯,2017

6:壓克力盒緩慢上升時,O型環與水接觸的情形(圖片來源:張惠雯,2017

clip_image032[1]clip_image048clip_image050clip_image026[2]clip_image034[1],與理論之推論相同。

clip_image051

7:力與O型環內徑關係圖 

clip_image052

8:切割後之總吸附力與clip_image054之關係圖 

n結語

clip_image056中的各種假設為出發點,請同學想想如何驗證或推翻假設,最後再帶入本教具所需之表面張力概念。

n參考資料

壁虎效應。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Arzt, E. (2006). Biological and artificial attachment devices: Lessons for materials scientists from flies and gecko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6(8), 1245-1250. Doi: 10.1016/j.msec.2005.08.033

Arzt, E., Gorb, S., Spolenak, R. (2003). From micro to nano contacts in biological attachment devic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0(19), 10603-10606. Doi: 10.1073/pnas.1534701100

Autumn, K. (2006). How gecko toes stick: the powerful fantastic adhesive used by geckos is made of nanoscale hairs that engage tiny forces, inspiring envy among human imitators. American Scientist, 94(2),124-136. Accessed 21 March 2021.

Dellit, W. D. (1934). Zur anatomie und physiologie der Geckozehe. Jena. Z. Naturwissen, 68, 613-658.

Hiller, U. (1968). Untersuchungen zum Feinbau und zur Funktion der Haftborsten von Reptilien. Z. Morph. Tiere., 62, 307–362.

Hora, S. L. (1923). The adhesive apparatus on the toes of certain geckos and tree frogs. Journal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9, 137-145.

Johnson, K. L., Kendall, K., Roberts, A. D. (1971). Surface energy and the contact of elastic solid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324, 301–313. Doi: 10.1098/rspa.1971.0141

10.1002/jmor.1051170302

Schmidt, H. R. (1904). Zur anatomie und physiologie der geckopfote. Jena. Z. Naturwissen, 39, 551.

Simmermacher, G. (1884). Untersuchungen űber haftapparate an tarsalgliedern von insekten. Zeitschr. Wissen Zool., 40,481–556.

n附錄下載⇓




奈米課程:「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 何慧瑩

奈米課程「蓮葉效應」國中奈米課程與教具設計

何慧瑩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本文從分析奈米科技中常見的「蓮葉效應」Lotus effect基礎原理開始,介紹我們於2016年所設計的國中「蓮葉效應與力平衡」教學模組與教具,並依據課程設計的專家概念圖,規劃出五節與蓮葉效應有關的奈米課程,最後對修正成探究與實作課程提出建議。

  • 簡介

在奈米K-12計畫推行的許多奈米實驗中,「蓮葉效應」最受K-12教師之喜愛,包含高中、國中、國小各階段與蓮葉效應有關的創意教學,這些教學教案不斷地被開發出,分析其中的實作實驗,則大多聚焦於在各種人工表面上滴水,觀察蓮葉效應,並設計成較K-12的教案,這些人工表面包含蠟燭煙燻出的碳黑、用二氧化矽微粒泡過後烘乾的布製品、以及用含有二氧化矽微粒的墨水寫的書法…等,這些創意教學為K-12的奈米推廣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然而,這些實作實驗因實驗器材的限制,大多只能透過電子顯微鏡圖片進行表面改質的觀察,無法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產生蓮葉效應的力學機制。其實,許多與蓮葉效應相關的基本科學概念都已包含在學校的教科書中,這些基本概念包含了力平衡、能量、材料表面處理、以及科技與社會。如果我們能將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與奈米現象相關的基本知識,透過一連串的教學引導將之串連在一起,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在學校的教學中,就能接觸到奈米科技的知識,學生更能夠接受現代科技,而非將之視為難以理解的知識。有鑑於此,我們從蓮葉效應的基礎理論表面能與表面張力出發,結合國中學生理化課本中的力平衡概念,設計國中的「蓮葉效應與力平衡」奈米課程和實作教具,本文將逐一介紹,以作為國中教師教學之參考。

  • 何謂蓮葉效應?

所謂的「蓮葉效應」是指水滴落蓮葉表面之後,會以滾動的方式運動,不會黏附在蓮葉上,水經過蓮葉上的灰塵,灰塵會附在水的表面,當水從蓮葉滾落時,灰塵就被帶走,所以蓮葉表面就能保持清潔,蓮葉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潔現象,被稱為「蓮葉效應」1。圖1為水比較多時,但仍清楚可見水的邊緣沒有沾附在蓮葉上;圖1為水比較少時,此時水會形成水珠狀,水的邊緣一樣是沒有黏附在蓮葉上。

1:左圖:在蓮葉上的水不會沾附在蓮葉上(圖片來源:H. Zell,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799164);右圖:當水不是很多時,水會形成水珠狀(圖片來源:Dat doris,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7146272)

  • 為什麼蓮葉可以有如此的自潔效果呢?

clip_image006與這些特性的關係。接觸角的定義是指在水、空氣、以及固體三種界面的交界處,對水珠畫出水/空氣交界面切線,此水/空氣交界面與水/固體交界面的夾角即為接觸角。基本上接觸角小於clip_image008,會顯現出親水性,特別是接觸角小於clip_image010時,水幾乎鋪在固體表面,因此被稱為超親水性;接觸角大於clip_image008[1],會顯現出疏水性,此時水可以在固體表面滑動而不太會沾黏,一般而言在汽車表面打蠟,即屬於此類;當接觸角大於clip_image012時,水則主要以滾動方式在固體表面移動,幾乎不會沾黏在固體表面,稱為超疏水性。

2:接觸角與親水性/疏水性之關係示意圖(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透由電子顯微鏡觀看蓮葉表面,發現蓮葉表面有許多絨毛微結構,這些絨毛上有著奈米尺寸大小的蠟質結晶,就是這些奈米級的蠟質結晶造成超疏水性,也就是這種超疏水性讓水在蓮葉上以滾動的方式運動,同時帶走灰塵,形成蓮葉的自潔現象。

  • 「蓮葉效應」教具設計之理論基礎

「蓮葉效應」教具設計的理論基礎要從毛細現象、表面張力surface tension和表面能surface energy開始談起。毛細現象是指液體在細管狀物體內,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現象,一般都以液體的內聚力cohesive force與附著力adhesive force的差異來說明該現象發生的原因,例如:水在毛細管內,水面是中間凹兩側高,管內液面是高於外面的水位毛細現象,這被解釋為附著力大於內聚力所造成的;水銀在毛細管內,水銀面是中間凸兩側低,管內水銀面是低於外面的水銀面,這被解釋為內聚力大於附著力所造成的。附著力垂直於毛細管壁,以鉛直的毛細管而言,附著力為水平方向,無法讓水在毛細管中爬升;又內聚力為水分子之間的力,無法自己將自己向上拉,因此也無法讓水爬升。所以,只以附著力和內聚力來說明,雖可以簡單呈現液體面是凹或凸,卻很難解釋液體在毛細管中的爬升和下降。因此,從別的角度來看毛細現象有其必要性。

clip_image016,所以表面張力clip_image018。三個表面張力造成的合力不為零3b,因此三個界面的交界處會開始移動,三個界面的交界處會沿著任何時刻的合力方向移動,經過界面移動之後,各交界面之間的夾角會改變,最後達到力平衡,此時也是總表面能最小的時候3c

3:表面能密度、表面張力與界面變化示意圖,圖中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物質 (a)立體圖;(b)上視圖,三個界面交界處合力不為零;(c)上視圖,移動後,三個界面交界合力為零。(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clip_image022)、固體/空氣(clip_image024)、以及固體/(clip_image026),它們所對應的表面張力分別為clip_image028clip_image030以及clip_image032,受力之方向都是朝向縮小各表面能所對應的面積,其中clip_image034為水和固體之間的附著力adhesive force,在此系統中為水平方向,根據力平衡的觀點,水平合力和鉛直合力都必須為零。從圖4aclip_image028[1]鉛直分量朝下,故可判斷clip_image036,此時clip_image038親水性。另以水銀為例4b,水平合力以及鉛直合力也都必須為零,圖中clip_image028[2]鉛直分量向上,故可判斷clip_image040,此時clip_image042疏水性

4:水(a)和水銀(b)在毛細管中的三個界面共同接觸點受力之分析圖,q為接觸角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clip_image032[1])和固體/氣體(clip_image030[1])界面的表面張力大小,就可以控制接觸角q。實際執行層面上,可以透過改變固體表面的特性來改變表面張力大小,也就是所謂的表面改質5也就是說,蓮葉上的蠟質結晶變成奈米大小,就是一種表面改質的概念,可以造成接觸角大於clip_image012[1]的超疏水性。我們的國中的「蓮葉效應」教具設計概念,即是從「蓮葉效應」的理論基礎表面能和表面張力發想,結合國中的力平衡現象教學所設計。

5:固體表面經由奈米化改質之後,表面張力大小變化示意圖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 「蓮葉效應」教具設計與課程設計

選擇好設計的理論基礎之後,即以此理論基礎建立國中的「蓮葉效應與力平衡」奈米課程專家概念圖6,我們依據此專家概念圖設計了五節課的教學內容。

 

第一節課:尋找看看哪些花市常見的植物葉片有蓮葉效應?

分別在貓草、薄荷、到手香、羅勒、檸檬香蜂草、金黃香蜂草、以及金錢樹葉上面滴一小滴水(圖7,觀察水形狀是水滴狀還是水珠狀?流動時是滾動還是滑動?水流過後是否留有水痕?觀察與觸摸這些葉子,進行簡單分類,以歸納出具有「蓮葉效應」的葉子有哪些共同處。

7:花市常見植物葉片上水的外型與滴水測試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第二節課:葉面上的小水珠所受的力有哪些?

學生在本堂課學會繪製合力的圖解法,並練習繪製兩力平衡、三力平衡、以及四力平衡的力圖。接著,探討水珠在蓮葉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學生在這堂課可以學到4種界面力量的知識、以及4種力和接觸角的繪製方式(圖8

8(a)蓮葉上水珠在三界面交界點的受力情形;(b)請同學畫出三個界面上的力和吸附力,並標示出接觸角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第三、四節課:接觸角大小和力平衡的關係

clip_image054 亦即clip_image040[1],會出現疏水性;反之,clip_image056 亦即clip_image036[1]會出現親水性。

9:模擬液體在三界面交界點的受力情形之構想圖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10:模擬三個界面交界點的受力情形所需之器材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11:模擬三個界面交界點的受力情形之儀器架設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12:模擬親水性表面,三個界面交界點的受力情形之實驗結果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13:模擬疏水性表面,三個界面交界點的受力情形之實驗結果圖片來源:何慧瑩、盧秀琴,2016

1:學習單

 

第五節課:蓮葉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節課之目的在認識生活中運用蓮葉效應設計出的產品,並思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進而設計出屬於自己的蓮葉效應商品。課程之進行可選擇由老師介紹,或是由學生自行找資料上台報告。建議內容包含生活中運用蓮葉效應的產品、蓮葉效應的產品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並知道如何透過奈米標章14判斷是否為奈米產品,最後學生可以提出蓮葉效應產品的創意點子,並簡單分析出創意產品的優缺點。

14:奈米標章。(圖片來源:台灣奈米技術產業發展協會,http://www.tanida.org.tw/index.php)

  • 結語

本文所介紹的「蓮葉效應」教學,透過自製的四力平衡教具呈現蓮葉效應中水珠受力情形,讓學生能透過實作了解接觸角與親水性、疏水性的關係。本教具運用到螺絲起子和板手等常見的手工具,學生在架設儀器時也能學習手工具之使用方式。本奈米課程可進一步修正成利用力平衡實驗數據進行表面張力大小之論證推理,可做為國中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之基礎。

  • 參考資料

何慧瑩、盧秀琴2016高中「從蓮葉效應到自組裝」教學模組教師手冊。國立臺灣大學K-12奈米科技教育發展中心。臺北市。(ISBN978-986-04-52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