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下的線上探究與實作:
陳維倫
新北市立錦和高中
[email protected]
■前言
全球受COVID-19疫情肆虐的影響,各種習以為常的生活皆受到不小的影響,在教育現場,也因為那一日的消息,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從2020年越趨嚴重的疫情,各級學校都陸續有相關因應停課的配套與措施,就在安然度過2020年後,新學期開始一段時間,臺灣疫情增溫,真正的遇到首次學期中的停課:「教育部110年5月18日宣布自5月19日起至5月28日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雖有萬全準備,但不免擔心了起來,「探究與實作」課程進行了一半,這非常需要動手做的課程,臨到遙遙無期的停課與線上教學,該怎麼辦?孩子們雖然已幾近完成實驗,但之後的實驗報告該怎麼辦?危機就是契機,讓我們第一次運用了非實體的方式執行「探究與實作」,一場有趣又新奇的課程就此展開……。
n 課程,錦好
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首見於108課綱,是一個深具特色的課程,其學習成果,亦是高中學習歷程重要的部分,很多大學在招生選才時會特別重視和採計,111年申請入學招生計有68所大學院校、2195個學系(組)參加,其中617個校系(28.1%),採計自然科探究與實作(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無日期),學習內容著重於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四個探究過程(教育部,2018)。在課程的安排上,我們亦著重這樣的課程安排,讓孩子們能建立起相關的素養與能力。
一、規劃
疫情爆發前,課程已經進入規劃與研究階段,有了上學期建立起的默契與熱情,同學們十分認真與積極的做著實驗,收集數據,而課程安排上,恰逢第二次段考,以及段考後的畢業旅行,因此將數據分析、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的課程安排至畢業旅行後進行,也與孩子約定,這次的期末研究成果報告要用實體研討會的形式進行。
孩子們從未有過實體研討會的經驗,這次舉辦的規劃是以調課的方式,利用一個週五的半天(本校週五第一、二節為班週會,且第三節多排課給班導師),授課的4個班級在學校大禮堂實體報告,並請各班邀請班導師、各任課老師,我與協同教學的老師也一併邀請校內的主任、組長、自然科教師(含探究實作教師)、校外的教師夥伴、已畢業的校友(大三、大二、大一)參與本次實體成果發表。
二、預料之外
高二同學甫結束快樂的畢業旅行,返回台北後的第一個上課日,一場記者會,一紙公文,到來的可能是台灣教育史上第一次因為疫情在學期中的停課,雖然,在疫情爆發的2020,我們都已經有了心理準備與因應方案,但是,這突如其來的狀況,仍讓人措手不及,打亂了原本的課程安排。
僅剩的一天停課部署,原先已建立的班級LINE群組發揮了聯繫功能。成立Google Classroom 授課群組是當天最即時的處置,並立即與教學的夥伴商討因應之策,思索遙遙無期的復課狀態,該怎麼讓這實作甚是重要的課程進行下去。
三、軍來將敵
課程已進行一半,實驗數據多數組別已收齊,課程無法用實體的方式繼續,我們選擇用即時線上的方式授課,拜科技之賜,Google Meet讓這樣的授課能夠進行,為了疫情購買的視訊鏡頭派上用場,不受疫情與場地限制,進行無遠弗屆的「探究與實作」教學:
(一)線上協同教學
1.與教學夥伴利用Google Meet進行每次的課程安排、課後的修正調整、討論與交流意見。課程進行方式,由本文作者主講與主持,講授課程和控制時程進度,而Google Meet的對話框中的對談與點名,則由協同教師為主。因此,由我開啟Google Meet,每次上課將連結網址與登入密碼於上課前20分鐘透過LINE班級群組向同學宣布,每次皆有錄影,並上傳YouTube與學校的線上教學平台,作為缺課同學補課的管道。
2.授課方式是以講授和線上互動為主,同時將投影片、影片、學習單分享呈現;課後作業,則利用Google Classroom出題與繳交。停課後,利用這樣的方式安排了變異數分析、報告演示、Gather Town平台練習、成果發表預演、成果發表等課程。
(二)To give a presentation or not, that is the question
1.上學期的期末報告,已經讓孩子們以一個班級為單位,著正式服裝,邀請導師、任課老師、組長、主任們,正式的、慎重的實體期末報告;這學期初,訂定了一個更高標準與規格的期末報告模式,將參與人數拉大至授課的三個班級(兩個社會組、一個自然組),以論壇的規格辦理,讓孩子們嘗試人生中第一次的實體研究成果發表,與教學夥伴討論了許久,預計利用調課的方式,利用一個半天,在學校的大禮堂,三個班總共36組(表1),以題目的共通性分三大場次,場次與場次間共有兩次的中場交流時間(見圖1),孩子們還需做出海報,設立攤位,在這個時間和與會的同學、師長交流,並著手規劃研討會常見茶會形式的餐點。
表1 分組表
組別 |
學生發表的探究與實作主題 |
分區小會場 |
01 |
咖啡煮的時間和酸鹼值的關係 |
A |
02 |
萃取時間是否會影響咖啡濃度的高低 |
A |
03 |
萃取時間對咖啡濃度的影響 |
A |
04 |
咖啡萃取時間跟濃度的關係 |
A |
05 |
萃取溫度對咖啡酸鹼值的影響 |
B |
06 |
萃取溫度對咖啡酸鹼值的影響 |
B |
07 |
萃取率是否會因為不同溫度的水而有所改變 |
B |
08 |
咖啡溫度對於濃度的影響 |
B |
09 |
咖啡豆加入的水量與酸鹼值的關係 |
B |
10 |
不同保存方式對咖啡酸鹼的影響 |
C |
11 |
放置咖啡豆的時間對於咖啡的酸鹼值 |
C |
12 |
咖啡豆是否冷凍對咖啡萃取率的影響 |
C |
13 |
咖啡處理方式對萃取率的影響 |
C |
14 |
咖啡豆的處理方式是否會影響萃取率 |
C |
15 |
咖啡豆的處理方式與萃取率的關係 |
C |
16 |
咖啡豆處理方式跟含糖量 |
C |
17 |
咖啡粉重量與酸鹼值的關係 |
D |
18 |
酒精濃度對咖啡萃取率的影響 |
D |
19 |
咖啡顆粒大小對濃度的影響 |
F |
20 |
咖啡粉的粗細影響咖啡的濃度、萃取率 |
F |
21 |
咖啡粉的顆粒大小與濃度的關係 |
F |
22 |
咖啡顆粒大小對酸鹼程度的影響 |
F |
23 |
不同顆粒大小對咖啡含糖量的影響 |
F |
24 |
咖啡粉顆粒大小與含糖量的關係 |
F |
25 |
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是否會影響含糖量 |
E |
26 |
咖啡豆的烘培程度與含糖量間的關係 |
E |
27 |
咖啡烘焙程度對於萃取率的影響 |
E |
28 |
烘焙程度影響咖啡的濃度 |
E |
29 |
咖啡豆焙度與萃取率的關係 |
E |
30 |
咖啡烘焙程度對於濃度的影響 |
E |
31 |
咖啡烘焙程度與酸鹼值的關係 |
E |
32 |
淺焙、中焙、深焙是否會影響酸鹼值 |
E |
33 |
咖啡烘焙程度對於酸鹼值的影響 |
E |
34 |
咖啡豆產區的差異與酸鹼值的關係 |
D |
35 |
咖啡生產地對咖啡酸鹼值的影響 |
D |
36 |
咖啡生產地對萃取率的影響 |
D |
圖1:議程表
2.疫情爆發,打亂了一切規劃,與教學夥伴討論,幾經考慮,仍確立了期末報告仍要進行的共識,最差的情況,以延續上學期單個班級為單位,利用Google Meet平台的報告模式進行,在幾週的練習,孩子們利用此平台上課、互動、報告已駕輕就熟。就在幾乎確定要用小規模方式進行期末報告時,一個有趣且新奇的消息,讓我們有了新的佈局。
3.教學夥伴是地科老師,一場屬於地科的大型研習「109學年度地科學科中心種子教師成果推廣線上研習」將在6月19日舉行,在這個活動的承辦教師邀請教學夥伴的同時,提到了這次研習會用到一個新穎的平台Gather Town。那個時間點(2021年6月),正逢各級學校的畢業典禮,許多學校都以線上的方式呈現,而這個平台的虛擬世界,RPG遊戲(Role-playing game)般的操作模式,成為了新聞上的熱門話題。教學夥伴在一次議課時提及這樣的平台,我們一起註冊了帳號,使用了這個平台,而這樣"好玩"的模式,深深的吸引了本文作者,使我有了想要完成期初那個論壇形式報告的夢想,利用Gather Town這個平台!
(三)“線在”我們一起-Meet in Gather Town
1.在確定要利用Gather Town後,兩位老師先嘗試使用,熟悉這個平台的運用方式,並利用一次的課程(2小時)教學,讓學生建立帳號,試玩Gather Town並熟悉平台(軟體相關操作可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_2rI90-KM)。這是線上課程與學生培養默契、操作熟悉度重要的第一步,若在這個步驟有好的開始,之後的流程與運作,將更為順暢。
2.建立帳號時,與學生約定須以「組別」+「班級座號」+「姓名」的方式作為論壇身分代碼,如0150101陳OO,如此便於我們點名與報告和交流時的評比。並請3個班級的同學在約定時間同時進入平台,進行壓力測試,確認平台可以容納全部人員不出現延遲或當機。
3.試用廣播、建立海報、分享報告畫面等功能,檢測相關視訊、音訊設備可以運行,熟悉場地狀況,並藉由孩子們對於這個平台的新鮮感,提升報告意願。
4.說明研討會的進行模式與評分方法:
a.研討會分作三大場次,於主會場(見圖2),每場次60分鐘,每組報告與問答5分鐘,共12組報告;各場次間,安排中場交流30分鐘,於各分區小會場(見圖3),由與會老師們、同學們在其中互動與交流。
圖2:主會場,以大禮堂為概念發想
圖3:小會場,由學生架設的海報區
b.評分部分,任課老師主評報告,報告後問答為加分用;交流時,有問或答的同學,不論問或答的對象為師長或是同學,皆可加分;會後須繳交心得,只要心得繳交即得60分,剩餘40分的部分則是報告與交流時的加分組成。
5.邀請欲進入Gather Town會場的教師先註冊帳號,進入GATHER TOWN會場,練習開啟海報、對話等功能,檢測相關視訊、音訊設施可以運行。
(四)啟程
1.與教學夥伴,利用Google表單,設計「任課教師評分表」(附錄一)、「導師評分表」(附錄二)、「貴賓評分表」(附錄三)、「論壇心得、提問、交流表單」(附錄四);訂定議程(附錄五)、製作邀請函(見圖4);利用OBS Studio串流,架設YouTube直播畫面。
2.布置Gather Town會場,建立主會場與各分區小會場的快速傳送門,方便在中場交流時人員的移動。
3.開放學生進入Gather Town布置各分區(A、B、C、D、E、F)小會場,架設海報區,再次進行壓力測試,測試相關視訊、音訊設備可正常進行,做最後彩排。
4.由同學寄發邀請函,向各班班導、任課老師提出與會邀請。
圖4:邀請函(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738590407608523061/)
(五)圓夢
2020年6月18日,第一屆錦和高中自然科探究與實作(線上)論壇:咖啡背後的科學,正式展開。上午7:30 – 8:00報到,8:00開始議程。利用YouTube直播(見圖5),開放讓校外教師、其它年段與班級的同學亦能夠同步參與,利用對話框,提問與交流。學生利用分享投影片的方式"上台"報告(見圖6);中場交流,則開放同學們以及與會教師到各分區小會場與各組互動、交流(見圖7);由我擔任主持人掌控議程,學生們都準時、順利的在規畫的時間內完成報告,我們也準時的在預劃的時間內結束這場論壇。
圖5:YOUTUBE直播與線上對話框的互動
圖6:分享投影片,線上報告
圖7:中場交流,同學們及與會教師到各分區小會場與各組互動、交流
n 君欲悉利弊
每種教學方式,都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限制,一直以來習慣於面對 「活生生」的學生進行教學,「實體課程」對於課堂有更高的掌握,問題解決更為即時,學生的眼神、姿勢、動作,是不是出神了?有沒有出現豁然開朗?專注地學習?每一位教學夥伴應該都可以體會到這就是一種教學的「溫度」,不需要太多設備,一本課本、一支麥克風、一根粉筆,我們就可以頭頭是道將知識傳授與徒兒們。但就這次疫情的經驗,反而讓我們看到某些「實體課程」的不足之處:場地與時間的限制;「即時」,有時候對於老師或是學生,反而造成某些壓力:無法馬上回答的壓力,上台報告時要面對眾人的壓力等;當然人與人過於接近,疫情可能因之擴散的壓力也是。
這本是不得不為之的「線上教學」,先是教師端與學生端可能發生設備不足的問題;即時的反饋不足,學生其實也會因此有不踏實的感覺;螢幕的另一端,常會有教師無法掌握的懈怠與放空;再者,「線上教學」也不等同將「實體教學」移植到網際網路這麼簡單,教師們也會遭遇到不適應和教學技巧轉換上的困擾。但是,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讓我們的教學彈性大增,不受場地、時間限制;課程上多媒體的運用更多了;對於害羞的同學來說,此次報告形式的課程,能在螢幕後面就讓同學有很大的安全感,反而給了許多因為個人特質較難在「口說發表」上有突出表現的孩子們「上台」的機會,這次機會帶來的成就感也大大的鼓勵了他們;也發現「實體課程」時,教學夥伴常體會到的「唱獨角戲」,台下毫無反應的狀況,「線上教學」反而增加了更多的互動,可能的原因有:一個畫面全班同學,不須走動,孩子們的狀態無所遁形;線上教學為了維持類似「實體課程」的狀態,時不時的以各種方式互動,是這種形式教學的技巧之一。當然,還是要提到疫情,線上教學既保護了老師與學生,也讓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得以完成。
不論是「實體課程」或是「線上教學」,回歸到學生本位,體驗與互動,都是我們可以更為增進的,我想「實體課程」的「即時」或因疫情帶來「線上教學」的「及時」,教學夥伴們都可以加入個人特色和越來越熟悉,交替使用成為我們在樹人之道上的利器。
n 結語
三個任課班級,兩位教學夥伴,完成了一個壯舉,一場在疫情期間才可能發生,也不太可能發生的壯舉。我們一起舉辦了所任教高中有史以來的第一場大型學生論壇,第一屆自然科探究與實作(線上)論壇:咖啡背後的科學。現場最多總共120人(見圖8),直播部分有106人參與,相信也是當時臺灣利用這種形式的第一場。仿真的線上論壇,有實驗的成果報告、有來賓與報告者的互動交流。有時想想,不是疫情不會讓在教學現場的我們忙得團團轉,但不是疫情也不會讓這樣很不一樣方式的呈現展開。百年一遇的大疫情,教師與孩子們都是一起學習著面對未知的問題,這或許是在教學現場的我們一次很重要的成長機會,從未想過,原來我們也可以是一個很棒的直播主,原來線上教學也會有它的優勢。就以這次的論壇來說,線上的形式,反而降低了孩子原本需要上台,真正與百多人面對面的緊張與壓力,他們在虛擬角色下,在螢幕的後面,變得更從容,而這樣的安全感,反而讓報告的呈現更成功。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也讓這場論壇能有更多不同類群的人來參與(附錄六),也因為有更多人的聆聽,孩子們更積極,更努力,想將這些日子來的成果分享給每位與會人員;這已經不只是一場發表會,這個過程讓孩子們有更高的成就感,班級更為凝聚,還是探究實作這一整年來的總驗收,在這個苦悶的停課期間,留下一場深刻的回憶(附錄七),謝謝孩子們把這一切當一回事的認真與配合,也謝謝來參與的老師們與觀眾。最後感謝特別獻給我們一起的教學夥伴:周伊珊老師、王鈞老師的支持,讓在教學上總是任性的我,能夠完成這疫情下不可能的任務。
圖8:論壇結束後的大團照
n 參考資料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檢索自網站:https://www.naer.edu.tw/files/16-1000-15486.php?Lang=zh-tw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無日期)。大學申請入學參採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完整版查詢系統。取自https://www.cac.edu.tw/cacportal/jbcrc/LearningPortfolios_MultiQuery_ppa/index.php
n 附錄
附錄一、任課教師評分表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kr3TPbbqkL9DIS9Nxldx85i8XDxfciDLFKjjtD92tsM/edit
附錄二、導師評分表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6ibcL7bPFXr5mlRPLwfrI7CGb6TrA8tSE2Udkx7MB2M/edit?usp=drive_web
附錄三、貴賓評分表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7WLAqjbeCX40KBPHVXN8K_b5YmIxKKK9TXYCLDOGllo/edit?usp=drive_web
附錄四、論壇心得、提問、交流表單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bbLs9BtjwafTfyDY7vGOpPw2BDZqkJAK5stPqvqmb6U/edit
附錄五、議程
附錄六、教師與畢業生回饋
附錄七、學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