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亞洲化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邱美虹1, *、周金城2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2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起心動念
亞洲化學教育者網絡(Network for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NICE)是IUPAC的三位亞洲國家代表於2004年參加在土耳其舉辦的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ICCE)時起心動念的一個想法,希望藉由這樣一個組織可以將亞洲的化學教育研究人員和化學教師結合起來一起為化學教育而努力。這三位學者分別是韓國的Choon H. Do教授、日本的Masato M. Ito教授和臺灣的邱美虹教授。有鑑於亞洲國家文化與教育從某種程度觀之有其相似之處,且都面對類似的教育問題(如升學);然而彼此之間又有相異之處(如課綱與教科書的取向),基於「三人行必有我師」,遂積極推動NICE的成立。
2006年2月21日,來自於三國的數位學者與化學教師齊聚於韓國光州討論設置這樣一個組織、並輪流辦理研討會以促進彼此學術與實務工作的交流,會中同時決定第一次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會議與第19屆ICCE於韓國首爾合併舉辦。會議中,三國代表亦草擬合約,並於2007年在臺北辦理第二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後於7月31日簽約正式成立NICE1。該合約內容包括組織的組成、目的、權利與義務等。日後NICE的國際性研討會便是基於當時的共識與該合約的內容而辦理的。
n NICE成立的目的和成果
NICE組織成立之時,訂定的目的有三:首先,加強亞洲化學從業人員的互動與友誼;其次是將化學教育研究落實於實務中;最後是交換與分享化學教與學的經驗與想法。同時,主辦國本著互惠的原則,必須負責其他兩國代表團六人的住宿與註冊費,其目的無外乎是維持更密切的互動關係、建立良好與永續的交流管道、並鼓勵學者與中學教師參與學術研討會。為了與IUPAC的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ICCE)舉辦年錯開,以利大家每年都可以透過參加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或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而有更密切的互動,因此第一年(2006年)由ICCE大會主席Choon H. Do教授將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與ICCE合辦外,緊接著於2007年由邱美虹教授在臺灣臺北舉辦第二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會議,2009年由日方Masahiro Kamata教授在東京辦理第三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會議,自此每兩年辦理一次研討會,即奇數年舉辦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與偶數年舉辦的ICCE有所區別。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至今已辦理六次,今年(2015)距2006年恰為10年,參與人數從當年數十位到2015年已破百,且參與人從大學教授、碩博士生、中學教師、到高中生,期待這個組織能持續向上發展、向下紮根,透過良好的互動與交流能促進化學教育的發展。圖一是六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參與者合照。
2006第一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2007第二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2009第三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2011第四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2013第五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2015第六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
圖一:六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參與者合照
臺灣在2009年參加由日方舉辦的第三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研討會時,僅有18位人員參與,六年後的2015年,計有來自九個國家(或地區)的118位與會者,而臺灣學者與教師、高中生合計37人,出席人數占大會約1/3,在大會報告的形式也相當多元,舉凡有大會專題演講(keynote)、教師工作坊、實驗演示、海報展示、以及高中生口頭報告和海報展示等等。讓我們看到臺灣的軟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大學教授、中學化學教師和學生也能共襄盛舉,為化學教育的研究與實務再增添一筆。
n 本期專題文章導讀
本期專題主要是邀請參與2015第六屆化學教育國際研討會的專家學者與教師撰寫與會心得,以其個人經驗分享給更多有志於化學教育工作者,同時也希望藉由這些文章的分享與啟發,可以鼓勵更多人參與NICE活動,將個人教學與研究的成果與國際友人交換心得、相互學習與成長。
2015年7月29-31於日本舉辦的第六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是由日本東京學藝大學的鎌田正裕教授(Masahiro Kamata)和生尾光教授(Akira Ikuo)合辦。本次研討會前兩日於日本科學未來館舉辦,讓各國的化學教育學者與高中教師可以論文發表、海報展與實驗工作坊的形式互相交流,第三日的高中參訪則於東京學藝大學附屬高中舉辦,上午有各國高中生的混合編組化學實驗教學活動,以及下午有各國高中生的海報展示活動。
首先是大會邀請專題演講者傅麗玉教授介紹這次大會受邀講者背景與其演講內容,身為臺灣代表的傅教授表現相當優異,尤其是曾獲金鐘獎的3D動畫的研究成果更是讓國際人士刮目相看,也讓出席的臺灣代表團們與有榮焉。
其次是第五屆NICE大會主席李賢哲教授,以其主辦第五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以及參與此次研討會的經驗,分享參與兩屆研討會的心得,尤其是自第五屆起有高中生的參與,到此次日方提供高中生上台報告的機會,都是突破既有以大學和中學教師為主體的研討會模式,使化學教育更能深入基層教育中。
其三是周金城教授對此次大會會場—日本科學未來館的設施與設計理念做了詳盡的說明,尤其是針對日本透過新興科技培養學生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做法來維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特別有感而發,並呼籲臺灣應重視興趣的培養,尤其是日本自小培養學生對科學興趣的做法值得學習,全文頗具省思。
其四是由新北市錦和中學化學教師鐘建坪博士以實際參加第五屆與第六屆的兩次經驗,和大家分享化學教師參與此研討會的過程經驗與啟發,讓未來想參與的教師可以提早規畫與準備。同時,文中並比較其所使用的小型私人開放式課程的模式(Small Private Open Courses, SPOCs)與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的差異,以及以SPOCs進行模型本位合作學習之教學模式的成效。
其五是大甲高中化學科廖旭茂老師說明本次大會安排的六個化學實驗實作演示工作坊,文中並說明實驗設計的原理與步驟,其可攜式的化學教具讓化學實驗教學變得更方便與安全。其個人的工作坊亦因受到與會者的高度肯定與喜愛而延長時間,讓賓主盡歡。
其六是彰化高中化學科劉曉倩老師針對研討會前後歷程詳實記錄於文中、分享參訪高中所做的觀察、以及研討會晚宴的歌唱活動拉近各國學者、教師與高中生的距離,從正式的研討會交流到非正式的互動,鉅細靡遺的報導與反思,讓人如親臨會場一般。
其七是武陵高中化學科張明娟老師針對第三天在東京學藝大學附屬高中的化學教師岩藤英司老師所設計的藍染實驗演示課程流程以及實驗設計進行詳細的介紹,可以提供其他有興趣的化學教師作為化學實驗教學上的參考。同時明娟老師也對日本課綱與高中實驗室設備做了一番介紹,提供讀者了解日本化學教學的現況。
其八是復旦中學化學科徐欣慈老師針對研討會會場、書商教材與教具展示、以及日本未來科學館進行詳細的說明,讓讀者對整個研討會活動地點與相關資源有清楚的輪廓,尤其是介紹生動的教材與媒體素材,對有興趣了解化學教學資源者,有具體的參考價值。
其九是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研究生陳珮怡同學由研究生的角度詳實描述個人參與第五屆與第六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從投稿到發表的心路歷程,並於研討會的過程中所獲得化學教育上的啟發。林靜雯教授則分享如何鼓勵與輔導研究生餐與國際性的研討會,其經驗亦可參考。
其十是新北市錦和中學化學教師鐘建坪博士帶領高中生潘建章同學參與本次活動的經驗分享,而潘同學於文中說明其大會口頭英文報告的內容主要是他的科展作品,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獲益良多。將科展作品再轉換成化學教育研討會的報告題材,的確是一個教師與學生能掌握的方向。
其十一是大甲高中化學廖旭茂老師帶高中生廖心妍同學參與此次研討會,廖同學於大會上進行英文口頭報告分享其由8100個串珠所組成之超級巴克球之製作過程,於大會報告時其恆心與毅力贏得在場聽眾的一致掌聲。而後,其在學藝大學附屬高中展示的海報,也獲得評審一致的推崇而獲得大會最佳海報獎。
其十二是彰化高中化學科劉曉倩老師帶高中生蔡尚峰同學參與本次研討會,蔡同學將其參與此次活動前後的心情以及準備的過程詳實紀錄,並於互動式海報展示時,全程以英文說明其實驗過程與所遇到的困難和解決之道。以英文做專業發表,對高中生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而蔡同學描述自學的日文在此次報告中也派上用場,本次的交流讓蔡同學收穫豐富。
n 2016-18相關研討會
由2006年開始舉辦的亞洲化學教育研討研討會,至今已經舉辦六屆,參加的人數也逐年成長。2017年的第七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將於韓國首爾舉辦,若對化學教育有興趣參加的學者或教師,可以提早規劃排入行程中,屆時也可以鼓勵高中學生前往參與。
走筆至此,順便宣傳一下,明年(2016)的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ICCE)將在馬來西亞古晉舉辦(詳見:http://www.icce2016.org.my/)、2017年第七屆化學教育研討會將於韓國首爾舉辦、2018年ICCE將於澳洲雪梨舉辦、2019年恰逢IUPAC成立100週年紀念年,將由本文第二作者周金城教授擔任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的主席,屆時還請大家多多支持,邀起您的同事、學生共襄盛舉,讓臺灣所舉辦的國際會議迸出令人驚豔的火花。
n 附註
註1:當時參與簽署合約的韓方代表有Choon Ho Do, Nak Han Jang, Wonghil Change三位教授和Moon Jung Han化學教師;日方有Masato Ito和Masahiro Kamata兩位教授以及Karayama Masaki化學教師;臺灣則有邱美虹和周金城兩位教授、林靜雯博士、佘瑞琳講師、鍾曉蘭化學教師。有關NICE的相關訊息可參見:http://www.chemistryeducato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