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科學展覽 / 鐘建坪

星期日 , 14, 5 月 2017 Leave a comment

類似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科學展覽

鐘建坪

新北市立錦和高中國中部理化科教師

hexaphyrins@yahoo.com.tw

引言

    雖然小學曾參加過班級舉辦的科學展覽(以下簡稱科展)活動,但是印象並不深刻,只依稀記得當時自己完成的是將報章雜誌的資料彙整而成的書面報告。立志為人師表之後,對科展活動的想法開始加深,更深入的體認是在碩士班時期確實投入科學研究的創新發展工作,藉由找尋問題、思索解決之道、設計相關的實驗、收集與分析數據,嘗試找出適切的解釋模型作為未來研究的預測工具。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科學研究的生活非常規律,每天就是實驗室與宿舍之間的往返路程,但是從思索問題與解決問題而獲得的樂趣,卻是讓自己非常地滿足。

    正式成為教師之後,不僅希望學生從課堂中獲取科學知識,更期待學生能夠從實際科學研究歷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樂趣。於是,自己從實習階段開始除了任教國三班級之外,幾乎每年皆會培訓學生進行科展研究活動。而帶領學生的心態亦從實習階段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培訓能力以考取正式教職至目前是希望學生能夠從中獲得科學研究的美妙體驗。

    科展屬於一項接近科學家研究的探究實驗活動,在學習面向上它符合探究學習的特徵(NRC, 2000)。如圖1所示,參與科展歷程中的學生需要提出科學取向的問題,要能根據問題廣泛地收集證據,需要從證據中形成解釋來回答問題,接著需要能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解釋,並且進行溝通與辯護所提出的解釋。因此,藉由實際參與的歷程,學生自身的想法會逐漸成熟並提升相關的探究能力(鐘建坪,2013)

clip_image002

  1 學生科學建構的探究與反思回饋歷程 (引自鐘建坪,2013)

 

    實際上,學生參與科展的歷程中教師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依據教師介入的程度區分,科展活動往往是屬於引導至開放性的探究活動。教師主要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引領學生探索整個科展歷程。為維持教師與學生的動能,教師在帶領學生時需要有一套適切的運作模式提升學生參與動機以及讓學生能夠實質參與科學探索歷程。當開始進行實驗之後所遭遇到的種種難題,皆可能使師生感到困惑,此時更需要師生相互共構進行思辨以解決遭遇的難題,而此獲得解決的途徑正是師生參與科展的重大樂趣之一(見圖2)

 

擷取

2 師生共構示意圖

本期專題簡介

    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為每年舉辦一次的三種層級(學校、地方政府以及全國)科學競賽活動,首先由中小學自行辦理科學展覽活動推選出優秀作品進行縣市競賽,再從縣市競賽選拔出優秀作品薦送至全國參展。每年實際投入科展研究的老師與學生將近10萬餘人,影響範圍廣泛。另外,從民國91年起國立科學教育館更將原先「參加國際科學展覽活動」更名為「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開始拔擢國內具有潛力的中學生前往世界各地參與國際科學競賽,強化國際科技教育的合作及交流以培育未來科技人才(國立科學教育館,無日期)

    關於科展議題的內容非常之多,本專輯希望從國立科學教育館的角色、國際科展的帶領、全國科展的帶領、縣市科展的帶領以及學生實際參與科展多年之後的經驗反思,讓讀者對於科學展覽的歷史脈絡、教師帶領技巧以及學生所獲得的啟發有初步的認識。

   首先,由科教館教育人員陳虹樺館員介紹科學教育館在科展活動的任務與角色,並且說明國際科展與全國科展中化學科科學展覽中常見的問題與建議。其二,臺北市麗山高中張堯卿老師介紹國際科展的帶領經驗,並認為持續帶領學生進行科展研究的最大動力就是能夠從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同時,他亦從科展的意義反思目前國際科展的現況。其三,由臺北市第一女中江慧玉老師從特定的科展作品介紹如何帶領學生進行化學科展,依序從主題的確立、實驗操作、數據整理、海報編排與口頭報告,從高中實驗室躍上全國科展殿堂的歷程。其四,由新北市樹林高中陳佩琪老師介紹自己帶領學生的方式以及反思自己指導科展的經驗歷程。展望學生能夠從中獲得科學探索的樂趣而非是一項競賽活動。其五,由如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張致嘉先生分享他個人在10年前參與科展得到的科學學習體驗,並分享科展經驗帶來的價值。其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張清菁職能治療師亦從10年後反思當時實際參與科展歷程的體驗與給自己帶來的改變。其七,由東海大學潘建彰同學反思5年前自己實際投入科展活動的歷程與反思,以及從中獲得的相關啟發。

結語

    科展活動是科學教育的根基,它強調過程技能以及高階批判思考能力的學習。深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思索如何發展學生本位的引導模式,讓學生能夠從科展歷程中獲得相關探究能力,並藉以鼓勵學生著重在科學探索的樂趣而非只是競賽成果。

一、科學教師需要發展以學生本位的帶領模式

    帶領科展並不是只有科學班或是資優班教師的工作任務,事實上從本期作者們的分享中可以觀察到科展的參與並非一定要頂尖的學生才行,而是需要找到自己帶領學生進行科展探究活動的模式,才能樂此不疲與學生共同成長。

二、將競賽式的科展活動延伸至同儕研究的分享

    完成一件科展作品從開始思索題目至完成書面報告等工作,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當學生準備充分地參與競賽時,往往會因為競賽結果不如預期而造成內心的沮喪。或許心態上的調整是最佳的良方,此時教師可以提供機會讓學生彼此分享科展成果(例如:邱彥文,2014),讓學生從彼此的分享中,重新體認製作科展並不單單為了競賽,而是要讓自己從中獲得探索科學的樂趣。

三、實際參與科展活動的學生確實有所收穫

    科展的探索活動實際上帶給學生一個契機,藉由實際投入的歷程學習相關科學概念、探究技能以及思索科學本質。本專欄藉由三位當年實際投入科展探究活動學生的反思回顧可以知道科展活動對他們各自帶來的影響。從學生獲得的內容來看,科展的參與確實是一個值得持續投入的主題。

 

參考文獻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國立科學教育館(無日期)。科展資訊管理系統。2017519日,取自https://twsf.ntsec.gov.tw/Article.aspx?a=108&lang=1#

邱彥文(2014)。少年科學家的武林大會—2013年國中學生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台灣化學教育,3353-360。網址: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3070

鐘建坪(2013)。縣市層級之科學展覽活動應該提供參賽作品具體建議。師說,23351-58

 

9518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