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好好玩-簡易螢光金奈米團簇製備及重金屬汞離子檢測應用
謝佶霖、林穎巧、鄭碧雲、林泱蔚*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本實驗主要介紹螢光金奈米團簇的合成與其重金屬檢測的應用。第一部分以家用微波爐進行微波反應,利用雞蛋白做為板模及保護劑,並且以蘇打維持鹼性環境,雞蛋白中胺基酸(色胺酸及酪胺酸)就能將金離子還原成具有螢光性質的金奈米團簇。合成條件以雞蛋白及蘇打做反應試劑,搭配家用微波爐加速反應(反應時間5分鐘),故符合綠色化學的原則。使用370nm為激發波長,雞蛋白–金奈米團簇會放出紅色螢光(波長為646nm),並計算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的量子產率為2.3%。第二部分將雞蛋白–金奈米團簇與不同的重金屬離子混合,可觀察因為Hg2+-Au+間之金屬親核鍵結的關係,發現只有汞離子能使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的螢光產生消光反應。利用此機制檢測汞離子,其最低檢測濃度為5.0mM。本篇研究發展出來的螢光金奈米探針具有簡單、快速合成、高選擇性及對環境友善的優點,非常適合發展於高中及大學階段之基礎實驗,使高中生及大學生能瞭解奈米科技在生活上之應用。
一、前言
奈米材料因有別於塊材的物性以及化性,導致其成為學者主要研究對象。近年來,金奈米團簇(gold nanocluster, AuNCs)的合成與應用則被廣泛地關注及討論。金奈米團簇是粒徑小於2 nm的金奈米材料,通常是由數十至數個金原子所組成。和金奈米粒子相比較,金奈米團簇在暗室下受紫外光的照射會顯現出其螢光性質,呈現橘紅色的螢光。其原因為金奈米團簇的量子效應所致,即當物質的大小縮小至奈米尺度範圍時,其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會產生重大改變,能階狀態也會從連續態轉為不連續態。因此,金奈米團簇經紫外光激發後,電子會由基態躍遷至較高的能階(激發態),經過內轉換後,電子會先下降至較低的能階,最後再降至基態並放出能量,放出能量的形式為產生橘紅色的螢光。此具螢光特性之金奈米團簇將可發展成生物探針、細胞標定試劑與重金屬離子感測器。
金奈米團簇的製備方法多樣化,包括(1) 化學還原法:直接加入強還原劑(硼氫化鈉)至金離子溶液中,使正三價金離子還原成正一價金離子與金原子,再組裝成金奈米團簇。然而此方法所需反應間較長,且需加入強還原劑,對環境不友善。(2) 微波輔助法:為縮短反應時間、加熱及粒子大小均勻性,可透過電磁微波方式,使溶液分子極化震盪摩擦,進而使反應溶液加熱。因此,奈米材料之製備會使用微波輻射方式輔助合成。(3) 超聲波合成法:在反應溶液中施加高強度之超聲波,使溶液不斷產生氣泡生成及崩解現象,進而在溶液環境中產生如剪切力及衝擊波等物理作用力,幫助化學反應進行。其優勢為反應速率快與粒子粒徑均勻,然而受限於反應過程中所造成的噪音污染及易生成副產物。(4) 光化學還原法:利用高能量紫外光照射反應溶液,產生高還原能力之自由基,進而產生還原反應。此方式具備合成簡單、成本低及低毒性之優勢。但是,粒子粒徑均勻度不佳。(5)核心侵蝕:在金奈米粒子溶液中,加入硫醇分子等氧化劑,使其形成可溶性之金–硫小分子達到縮小原本尺寸的效果。此方式缺點為氧化侵蝕反應往往耗費時間,且粒徑大小不均勻。(6)模板輔助法:利用蛋白質及胺基酸等生物分子作為金奈米團簇生長的模板,提供良好的生成骨架,使金原子能穩定組裝成長。此合成方式簡單,常使用一鍋反應合成法進行製備。由於金原子穩定成長及鑲嵌在生物分子中,故無需再添加保護劑。
二十世紀中葉,汞金屬對於環境污染開始廣泛被世人所重視,起因於日本熊縣水俁市所發生的集體汞中毒事件,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後遺症及環境汙染,成為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後人稱「水俁病」。無機汞會經由環境中的微生物作用轉變成毒性較高有機汞,藉由食物鏈累積於較大型的動物體內,進而被人類攝取,影響中樞神經或其他器官的運作,如肝臟、腎消化系統,對人體造成不可逆損害。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規範,飲用水中的汞含量不可以超過2 ppb (10 nM),於工業用水中則不能超過 50 ppb (250nM);歐盟規範飲用水中的汞含量不可以超過1 ppb (5 nM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則規定海鮮中的汞濃度最大上限為1 ppm (5 mM)。現今在檢驗上,使用高效液相層析質譜儀、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與原子吸收光譜儀等分析儀器來檢測汞金屬,但上述的測量方法受限於設備昂貴、樣品前處理複雜、檢測時間較長,無法即時地檢測,所以開發簡單且能快速偵測汞金屬離子之感測器是必需。
近年來,有關金奈米團簇的研究議題吸引了許多學者的關注並致力於相關的發展。因為金奈米團簇擁有螢光特性、製備簡單、與水溶液有較好的相容性與毒性較低等優點。但綜觀不同單位的研究,大多都有添加對環境較不友善的強還原劑,或者使用經純化的蛋白質作為合成板模,如牛血清蛋白、溶菌酶或人血清白蛋白等,使得金奈米團簇的製備成本提高且較不符合綠色化學的原則,所以本文希望能使用雞蛋白取代經純化後的蛋白質來降低金奈米團簇的合成成本,並結合家用微波爐輔助進行加熱,加快反應速率及縮短合成時間,取代昂貴的微波輔助反應器,來降低整體材料的製備成本,開發具選擇性、綠色、低毒性的螢光感測器。另外,我們以金奈米團簇當做螢光探針來檢測重金屬汞離子。由於Hg2+與Au+在電子殼層間的d10軌域中會形成作用力強的金屬親核鍵,此鍵結會影響受紫外光激發的電子躍遷情形產生消光現象,達到定性定量之效果。因此,本文重點將包含:(1)學習以雞蛋白、碳酸鈉、四氯金酸與微波爐進行綠色化學合成法,合成螢光金奈米團簇。(2) 比較不同重金屬離子對螢光金奈米團簇之影響,並探討其選擇性及靈敏度。希望本文能提供高中及大學階段之基礎實驗,使高中生及大學生能以動手做實驗方式,瞭解奈米科技在生活上之應用。
二、實驗方法
1. 藥品
所有藥品皆為分析等級未經任何純化處理。四氯金酸、碳酸鈉、氯化汞、硝酸鉛、硝酸鎘、硝酸鎳、氯化鋇、氯化鈣、氯化鈉、硝酸鍶、硝酸鎂、氯化鐵、氯化亞鐵、硝酸銅及碳酸鈉皆購買於Sigma Aldrich。三羥甲基胺基甲烷、鹽酸及核黃素-5’磷酸鹽分別購買於JT-Baker及Acros。新鮮雞蛋購買於當地商店。所有水溶液皆以去離子水當做溶劑進行調配至所需要濃度。
2. 器材
器材名稱 |
規格 |
數量 |
電磁攪拌器 |
1臺 |
|
家用微波爐 |
1臺 |
|
樣品瓶 |
20mL |
1個 |
磁攪拌子 |
2 cm |
1個 |
燒杯 |
250mL |
1個 |
麻布手套 |
|
1雙 |
滴管 |
數支 |
3. 雞蛋白–金奈米團簇之合成及鑑定
取一顆新鮮的雞蛋,首先分離雞蛋白及蛋黃。再將雞蛋白置於大樣品瓶中,在樣品瓶中放入磁石並置於磁石攪拌器上,以650 rpm攪拌20分鐘,便完成雞蛋白的前處理。取經前處理的雞蛋白500 mL、去離子水1500 mL與0.6 M碳酸鈉100 mL搖晃均勻後,再加入10 mM四氯金酸500 mL,封上保鮮膜,戳一小洞放置於燒杯中,再封上保鮮膜,以低火(功率為120 W)微波兩分半鐘、間斷兩分鐘,再微波兩分半鐘,便完成金奈米團簇的合成。再以17000 rpm 離心30分鐘去除溶液的雜質,以利後續實驗。藉由攜帶式紫外光的照射,清楚看見金奈米團簇溶液呈現淡粉紅色的螢光。利用螢光光譜儀 (激發波長:370 nm) 可測得550-800nm有螢光放光波段。
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的量子產率計算方式是利用核黃素-5′-磷酸鹽做為比較標準品,其量子產率為26%。實驗方法為分別測量五種不同濃度的雞蛋白–金奈米團簇與核黃素-5′磷酸鹽的螢光光譜 (激發波長:370 nm,放光波長:470-780 nm) 及吸光強度(400 nm)。為避免自吸收,維持吸光強度 (400 nm) 的數值小於0.1。以波長為400 nm的光強度與螢光光譜放光波長470-780 nm的積分面積作圖,計算出線性關係,將兩者的斜率做比較,便可求得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的量子產率。
4. 雞蛋白–金奈米團簇在重金屬離子檢測應用
配製10 mM不同金屬鹽類的金屬離子溶液,分別為:鈉離子、鎂離子、鐵離子、亞鐵離子、鈣離子、銅離子、鎳離子、鉛離子、鎘離子、鋇離子、鍶離子及汞離子。依序取0.1 mL不同金屬離子溶液加入由0.1 mL的100 mM Tris-HCl (pH9.0)的緩衝溶液與雞蛋白–金奈米團簇(0.7 mL)所組成的混合溶液,充分搖晃反應5分鐘,使溶液均勻混合後再利用螢光光譜儀測量螢光強度。
配製0.1 M的Hg2+溶液並用超純水稀釋成濃度10-1000 μM。依序取0.1 mL不同濃度的Hg2+離子加入由0.1 mL的100 mM Tris-HCl (pH 9.0)的緩衝溶液與雞蛋白–金奈米團簇(0.8 mL)所組成的混合溶液,充分搖晃反應5分鐘,使溶液均勻混合後再利用螢光光譜儀測量螢光強度。
三、結果與討論
在四氯金酸的還原反應中主要會形成粒子與團簇兩大類。以金奈米粒子為例,主要是利用檸檬酸鈉還原四氯金酸的金離子形成金奈米粒子,可藉由不同反應條件製備出不同尺寸的金奈米粒子,如13nm及32nm 金奈米粒子。金奈米粒子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或分析檢測。團簇是介於分子、原子與物質間的過度狀態,性質不同於原子分子,也不同於物質,是以穩定且獨特的狀態存在,且會因尺度大小的不同而改變,本文即是以金奈米團簇為主要探討對象。
在本實驗中,金奈米團簇是於鹼性的條件下藉由微波爐輔助的方式製備合成。利用四氯金酸與雞蛋白並加入碳酸鈉維持弱鹼的環境,再配合家用微波爐的使用,製備出金奈米團簇。雞蛋白在反應中作為模板及保護劑,其所含的色胺酸與酪胺酸在鹼性條件下可將四氯金酸所提供的Au3+還原成Au0及少部分的Au+,雞蛋白的黏稠性能將金原子(Au0)聚集成小單元,並於單元外附著少量Au+,其雞蛋白的立體障礙又能防止過多的金原子(Au0)聚集,控制金奈米團簇為適當的大小,同時雞蛋白所含的蛋白質能藉由凡得瓦力穩定吸附在金奈米粒子表面上作為保護劑維持金奈米團簇的穩定性。
在圖一吸收光譜圖及螢光光譜圖中,可以觀察出雞蛋白–金奈米團簇於可見光波帶並無明顯的吸收峰,且溶液(圖一附圖)呈現深黃色。相較於金奈米粒子因為表面電漿共振的原因,於~520nm的波段有明顯的吸收特徵峰,溶液顏色成紅紫色。於螢光光譜中,可以發現雞蛋白–金奈米團簇是具有螢光特性的物質,其激發波長為370nm,最大放光波長為646nm,為淡粉紅色的螢光(圖一附圖)。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的螢光特性來自於本身極小的尺寸,以致產生像分子般的HOMO-LUMO電子能階,使得電子能在能階躍遷,進而放出螢光。另外,螢光性質與雞蛋白–金奈米團簇表面附著的配位基團與穩定分子也有強烈的關係,電子可能會從富含硫原子的配位基團傳遞至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的金核中;或者多電子的配位基直接將電子捐獻給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的金核中,使得電子能夠在能階當中躍遷,產生螢光的特性。
利用量子產率為26%的核黃素-5′-磷酸鹽作為標準品,來量測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的量子產率。分別測量五種不同濃度的雞蛋白–金奈米團簇與核黃素-5′磷酸鹽的螢光光譜(激發波長:370 nm,放光波長:470-780 nm)及吸光強度(OD:400 nm)。以波長為400 nm的光吸收強度與螢光光譜放光波長470-780 nm的積分面積作圖,計算出線性關係,將兩者的斜率做比較,可求得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的量子產率約為2.3%。
圖一、雞蛋白–金奈米團簇之吸收光譜及螢光光譜,且最大螢光放光波長為646 nm;左上角的附圖為照射手提式紫外光前後的照片(激發波長為370 nm)。
進一步,我們藉以螢光的特性來檢測重無機汞離子,由於Hg2+與Au+在電子殼層間的d10軌域中會形成作用力強的金屬親核鍵,此鍵結會影響受紫外光激發的電子躍遷情形,阻礙激發態的產生,而產生消光現象。欲了解雞蛋白–金奈米團簇對汞離子的偵測專一性,在雞蛋白–金奈米團簇溶液中,分別加入鈉離子、鎂離子、鐵離子、亞鐵離子、鈣離子、銅離子、鎳離子、鉛離子、鎘離子、鋇離子、鍶離子及汞離子,且加入Tris-HCl緩衝溶液(pH
9.0)做為檢測條件。在圖二的附圖中可以發現,只有汞離子能使雞蛋白–金奈米團簇產生明顯的消光反應,其溶液顏色在手提式紫外光的照射下呈紫紅色。
圖二、雞蛋白–金奈米團簇加入不同金屬離子的照片。汞離子濃度為1.0 mM;其金屬離子濃度則為10.0 mM (激發波長為370 nm)。
最後,針對雞蛋白–金奈米團簇對汞離子的偵測靈敏度做探討,在雞蛋白–金奈米團簇溶液中加入不同濃度的汞離子溶液,由圖三可以觀察到隨著添加的汞離子溶液濃度越大,其雞蛋白–金奈米團簇溶液的螢光強度削弱程度也隨之增大,可由此計算出雞蛋白–金奈米團簇偵測汞離子的最低偵測極限為5.0 mM。
圖三、不同濃度的汞離子溶液對於雞蛋白–金奈米團簇所造成的螢光消光圖。附圖為雞蛋白–金奈米團簇加入不同濃度汞離子溶液(5.0-100 mM)的照片。
四、結論
本文成功利用成本低廉且來源容易取得的雞蛋白取代經純化的蛋白質,並結合家用微波爐提供均勻的加熱五分鐘,便能合成出雞蛋白–金奈米團簇。此雞蛋白–金奈米團簇可以作為汞離子偵測探針,最低可以偵測到濃度為5.0 mM。本合成方法的優勢包括:(1)低成本:合成過程無須利用昂貴的微波合成儀器,且合成材料也無需使用較昂貴的蛋白質來源。僅使用雞蛋白、蘇打及家用微爐,即可合成出具有螢光特性的雞蛋白–金奈米團簇。(2)節省時間:本實驗合成的反應時間因配合家用微波爐的使用只需五分鐘,另外偵測重金屬離子所需的反應時間也只要五分鐘,所以具有合成與偵測快速的優點。(3)綠色合成方法:本實驗使用家用微波爐微波輔助的合成方式來增加反應率,對環境汙染較低的雞蛋白作為還原劑與保護劑,及使用蘇打取代強鹼氫氧化鈉調控合成環境,符合綠色合成方法準則。(4)即時性偵測:可以透過肉眼就可以辨別螢光的顏色,可以作為初步判別汞離子於水樣中的濃度,可即時應用於採集水樣的現場。故本教材非常適合用來對於高中生及大學生進行奈米科技的動手做教學(附錄為本文之教師及學生手冊)。未來希望對此雞蛋白–金奈米團簇進行更進一步研究,提高對汞離子的偵測靈敏度,且將其延伸應用於生物成像、藥物載體以及抗菌實驗等面向,利用其優勢發展更全面性。
補充資料:
微波輔助綠色合成法製備螢光金奈米團簇與其重金屬汞離子檢測應用之教師手冊(附件一)及學生手冊(附件二)。
致謝:
本研究經費補助來自於臺灣科技部合約編號(MOST 107-2515-S-018-002)及(MOST 107-2514-S-018 -005)。
五、參考文獻
1. Xie, J., Y. Zheng, and J.Y. Ying, Protein-directed synthesis of highly fluorescent gold nanoclust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9. 131(3): p.888.
2. Yan, L., et al.,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BSA-stabilized and HSA-protected gold nanoclusters with red emiss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3): p. 1000.
3. Shang, L., et al., Microwave-assisted rapid synthesis of luminescent gold nanoclusters for sensing Hg2+ in living cells using fluorescence imaging. Nanoscale, 2012. 4(14): p. 4155.
4. Hu, D., et al., Highly selective fluorescent sensors for Hg(II) based on bovine serum albumin-capped gold nanoclusters. Analyst, 2010. 135(6): p.1411.
5. Chen, P.-C., C.-K. Chiang, and H.-T. Chang,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BSA–Au NCs for the detection of Hg2+ ions.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12. 15(1): p.1.
6. Xie, J., Y. Zheng, and J.Y. Ying, Highly selective and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Hg2+based on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Au nanoclusters by Hg2+-Au+interaction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0. 46(6): p. 961.
奈米/團簇實驗課程設計與應用:以電化學法合成用於銅離子檢測之碳點
林于鈊、林雅玲、林裕軒、張煥宗*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前言
碳點(carbon dot; Cdots)一般是指尺寸小於10奈米,形狀近似球型且能穩定發光的一種碳材,已成為一種新型的螢光材料。其具備寬且連續的激發光譜、穩定的螢光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低毒性,並可透過化學修飾碳奈米點表面官能基團使其進一步功能化,在傳感器、生物成像、標記和檢測等領域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
除具有類似半導體量子點光致發光特性外,碳點還會有激發放光波長相依放光特性(excitation-wavelength-dependence emission),即碳點在不同波長的激發光照射下,可放出不同波長的螢光[1]。雖至今還沒有完整的科學證據及理論可解釋此獨特放光性質,但一般相信它的放光性質和其表面及核的組成有關;即它的發光和電子電洞對、量子侷限效應與邊緣效應(edge effect)有關。因此,碳點的吸收和放光性質與碳點的表面缺陷、電荷分布與大小有關。與大部分發光奈米粒子(如金屬團簇和半導體量子點)相較,碳點具有相當高的光和化學穩定度。在紫外光連續照射六小時下,其螢光強度變化小於10%。另外,在pH值4.0-10.0間或者在500 mM NaCl水溶液中,其中分散度和螢光強度的變化幾乎可忽略。
常見碳點合成方法為水熱法,但需使用較昂貴的熱或微波反應爐、耗能且反應時間長,不利於課堂演示或學生操作。本研究團隊開發了低耗能、低成本及快速的電化學合成法,使起始物碳源經過氧化(oxidation)、聚合(polymerization)、碳化(carbonization)與鈍化(passivation)的過程形成碳點[2]。此反應可利用一個簡易的電化學反應裝置和少量的起始物碳源,進行快速且安全反應,因此方便於教學實驗室教學、課堂上演示、或學生課後自行操作。
透過起始物碳源的選擇,可產生具有光學性質、表面官能基團和水中分散度不同的碳點,有利於針對分析物性質開發靈敏度高且具選擇性的螢光奈米感測器。本文利用組胺酸(histidine)前驅物,與碘化鈉(sodium iodide)、氫氧化鈉配製成水溶液,在室溫、鹼性(約pH
9.0)及10伏特的恆定電壓下,製備碳點水溶液。藉由碳點和銅離子作用會形成Cu2+-histidine錯合物及引發電荷轉移,進而使碳點的螢光淬滅的現象,檢測水樣品中的銅離子。
器材與藥品
1. 電化學反應設備,含電化學反應器、反應槽(含2mm碳電極2支)和420-nm LED光源1支,皆購自http://kaishinedu.com。
2. 10和25mL量瓶各一個(若無或僅半定量實驗,可用量筒取代)、10與1mL針筒、0.22小飛碟濾膜各1個,20mL 玻璃樣品瓶8個。
3. 組胺酸反應試劑:秤取組胺酸鹽酸鹽1.34克與碘化鈉1.5克,溶於7 mL的純水中。完全溶解後,再加入0.4克氫氧化鈉,待完全溶解後,再加水至10mL。
4. 磷酸緩衝液(200 mM, pH 3.0):將0.3mL磷酸與0.075g二水合磷酸二氫鈉依序緩慢加至20mL純水中,完全溶解後,再加水至25mL。
5. 金屬離子溶液:分別準備10 mM 氯化鉀、氯化鎂、氯化鈣、氯化鐵、氯化銅、氯化鋅水溶液(含10 mM 鹽酸),各10 mL。
合成碳點
1. 取7mL組胺酸反應試劑,倒入反應槽中,蓋上反應槽蓋子,接上反應座的連接線與電源線,如圖1。
圖1:電化學反應器
2. 開啟電源進行反應,觀察反應槽內的變化,可發現溶液由無色透明慢慢變成黃色,再漸漸變成深棕色,如圖2所示。20分鐘後關閉電源。(注意: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少量氣體與高熱,請在通風良好處進行實驗,且小心燙傷)
3. 靜置10分鐘,待反應槽降溫後,以10mL針筒取碳點溶液,並以小飛碟濾膜過濾溶液,放入乾淨樣品瓶中備用。
4. 取0.1mL 碳點溶液,加入9.9mL 純水,配製成稀釋100倍的碳點稀釋液。
5. 取1個乾淨樣品瓶,瓶外標示control(控制組),加入4 mL純水後,分別加入0.5mL 磷酸緩衝液與0.5mL碳點稀釋液,搖晃混合均勻後,再以420-nm LED燈照射,可看到溶液發出青綠色的光。
以碳點檢驗水溶液中銅離子
1. 取6個乾淨樣品瓶,分別標示鉀、鎂、鈣、鐵、銅與鋅,每個樣品瓶都加入3.9mL純水、0.5mL 磷酸緩衝液與0.5mL碳點稀釋液,搖晃混合均勻。
2. 取0.1mL氯化鉀水溶液,加入標示「鉀」的樣品瓶;取0.1mL氯化鎂水溶液,加入標示「鎂」的樣品瓶,依此方式,將各種金屬離子溶液,分別加到標示對應金屬的樣品瓶中,搖晃混合均勻,觀察到各溶液顏色相近,如圖3(a)所示。
3. 靜置10分鐘後,再個別使用420-nm LED燈照射,觀察每一瓶溶液(包含control)發出的螢光,觀察到加了銅離子的溶液沒有螢光,其餘金屬離子的溶液與控制組發出顏色相同及強度相近的螢光,如圖3(b)所示。
(a)(b) |
圖3:(a)未照光,(b)在420-nmLED燈激發下,溶液放光情形。 |
4. 若實驗室有螢光儀,我們可以對控制組與含銅離子溶液進行定量檢測,發現以波長420nm 光源激發,最大放光波長為505nm,加入銅離子的溶液,在波長505nm的螢光強度比控制組減少了約80%(圖4)。若對碳點溶液進行透析純化(將5 mL碳點溶液置於RC膜透析袋(MWCO=100-500D),於水中進行24小時的透析),更可對不同濃度(0-20mM)銅離子溶液進行定量,其相對螢光強度對於銅離子濃度0.3-3.0μM呈線性關係(R2 = 0.99)(圖5),且此方法之偵測極限為0.1μM。
圖4:控制組與含銅離子溶液之螢光光譜圖,激發波長:420nm。
圖5:相對螢光強度對不同銅離子濃度(0.3-3.0μM)的關係圖。
檢測溶液含有透析純化後的點溶液(稀釋1000倍),與20mM pH 3.0磷酸緩衝液。及分別為銅離子加入前後,碳點在波長420nm的光激發下,放光波長在505nm之螢光強度。
安全注意與廢棄物處理
1. 產生碳點的過程中會產生熱,故反應完畢後先靜置10分鐘,使反應槽降溫後再拿,也可以使用水浴降溫或戴棉織手套拿反應槽。
2. 含鐵、銅、鋅溶液請回收後交由專業廢棄物清理廠商處理,其餘可直接倒入水槽排放。
3. 實驗完畢後,陽極碳棒會沈積膠狀物質,可以純水清洗與衛生紙擦拭後去除。碳棒可重複使用。
結論
本實驗利用了簡易的電化學方法合成碳點,藉由溶液顏色和螢光來了解碳點的基本光學特性,最後藉由螢光淬滅來檢測水中的銅離子。實驗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有毒與有機溶液、所需時間短,實驗結果易觀察、產生的廢液量少等優點,提供各位教師一個奈米課程教學的示範實驗。
參考文獻
1. Hsu, P.-C.; Shih, Z.-Y.; Lee, C.-H.; Chang, H.-T.* Green Chem. 2012, 14, 917-920.
2. Wang, C.-I.; Wu, W.-C.; Periasamy, A. P.; Chang, H.-T.* Green Chem. 2014, 16, 2509-2514.
奈米/團簇實驗課程設計與應用:以電化學法利用市售果汁合成螢光碳奈米物質
鄭至崴、何秀倩、邱泰嘉、胡焯淳*
國立台東大學應用科學系
一.簡介
奈米材料,奈米材料的尺寸介於原子與塊材之間因此奈米材料表現的性質較為特別,目前有以下幾種,常見如金屬奈米粒子、金屬奈米團簇、碳奈米點和奈米級的複合材料等。
金屬奈米粒子的合成簡便且快速,是種相當容易取得的奈米材料。由於粒子的大小為奈米等級,所以在外觀和許多表徵與塊材有相當大的差異。目前金屬奈米粒子的應用非常廣泛包含殺菌,檢測探針,催化反應,藥物傳輸等。金屬團簇有別於奈米粒子,一般具有特殊的螢光性質,因此此類材料也引起了高度關注。其中以貴金屬銅(Bhamore, Jha et al. 2016)、銀(Tang, Feng et al. 2017)、金(Yang, Zhu et al. 2014)的討論度最高 。但不論金屬奈米粒子或金屬團簇均使用到金屬離子,較易造成環境的汙染與生物相容性之問題。最近新興之碳奈米材料使用最常見的元素碳為主體,可有效避免上述之問題。
碳奈米材料由早期之碳六十,碳奈米管至最近發展的碳奈米點(carbon dots, CDs)。科學家們發現碳奈米點是一種具有螢光特性的奈米材料,原料來源相當多元,例如咖啡渣(Hsu, Shih et al. 2012)、廢棄樹葉(徐晨皓,袁子鈞 et al. 2014)、羊肉(Wang, Xie et al. 2017)等甚或在常見之食物中如市售及溶咖啡(Jiang, Wu et al. 2014)等。分離純化來自食物中的碳奈米物質,更能顯現出碳奈米物質對生物體影響是較低的。碳奈米物質具有可調控性和強大的螢光,使其能在生醫和檢測(Niu, Ying et al. 2018)上有不錯的表現。由於合成方式簡單、價格低廉、低毒性等優勢,碳奈米物質近年來也成為了相當熱門的材料。
碳奈米物質的合成方式相當多元,例如:水熱法(Liu, Duan et al. 2017)、微波輔助法(Zhai, Zhang et al. 2012) 、超音波合成(Dang, Huang et al. 2016)和本篇之電化學法。相較於上述所提及的其他合成碳奈米物質方法,電化學的優勢在於儀器較為容易取得和花費時間要來的低。之前文獻所提及利用市售筆芯作為電極(黃智盈, 趙仁志 et al. 2018)合成碳奈米物質,我們將稍微修改前篇文獻的合成方法作為本篇合成碳奈米物質的步驟。
本篇使用的主要材料為市售水果汁。為了提高螢光強度,有許多文獻提出摻雜氮(Atchudan, Edison et al. 2018)元素能提高螢光強度。因此在實驗中也設計了將乙二胺或尿素加入了合成中來提高水果汁碳奈米物質的螢光強度。因此,我們利用了市售水果汁和含氮化合物以電化學合成碳奈米物質。其中探討了三種不同果汁,其結果顯示以檸檬汁作為原料的碳奈米物質螢光較強。此碳奈米物質在 360 nm的激發光下,會有 470 nm的藍色放光。由於此合成之碳奈米物質對 pH值敏感,我們也嘗試了將碳奈米物質製作成 pH值試紙和碳奈米物質凝膠。由結果顯示所合成的碳奈米物質具有酸鹼度開關應用之潛力。
二.實驗步驟
1.器材與藥品
電源供應器(10V),碳棒(37.5mm× 2),鱷魚夾 ×2,檸檬汁,水蜜桃汁,柳橙汁,乙二胺(Ethylenediamine ,C2H8N2),硫酸鈉(Sodium sulfate , Na2SO4),尿素(urea , CH4N2O)。20mL針筒,0.45μm注射器過濾膜,加熱攪拌器,燒杯,磁攪拌子。
2.碳奈米物質製備
圖一、 實驗流程圖
(1)將水果原汁稀釋10倍,體積為50mL。
(2)加入乙二胺或尿素,並攪拌 30秒。
(3)加入 0.071g的硫酸鈉,增加導電度。
(4)將碳棒沒入上述所配溶液 2cm,並將攪拌器開啟至 60rpm,開啟電源供應器並將電流設定為 10
伏特,通電 2小時。
(5)將通電兩小時後的溶液用 0.45 μm過濾膜過濾並保存於 4℃冰箱中。
以上之實驗流程如圖一所示。
3.螢光碳奈米物質的性質探討
(1).耐鹽性
取 200 μL的碳奈米物質於離心管中,加入 1800 μL不同濃度的 NaCl溶液,使最終濃度分別為0.1、0.25、0.5、0.75、1M,震盪反應完成後使用螢光儀偵測。
(2)螢光碳奈米物質的pH值測試
先在離心管中加入 1600 μL的超純水,再加入 200 μL不同 pH值的磷酸鹽緩衝溶液,最後加入 200 μL的碳奈米物質溶液。震盪混合均勻,反應一小時後使用螢光儀測其螢光變化。
(3).螢光碳奈米物質的金屬離子選擇
在離心管中加入 1400 μL的超純水,之後加入 200 μL
磷酸鹽緩衝溶液 (pH =4) ,再加入 200 μL各種不同的金屬離子(濃度為 10-3 M),最後加入 200 μL
的碳奈米物質溶液。將所配置好之溶液震盪混合均勻,反應一小時後使用螢光儀測其螢光變化。
(4).螢光碳奈米物質的耐光性測試
將稀釋十倍之碳奈米物質放於石英燒杯中,並放於暗室中。後開啟波長 365 nm的紫外光燈,由上而下照射,每十分鐘取 2mL上螢光儀偵測,共 60分鐘。
4.碳奈米物質之應用
(1)pH 試紙的製備
將濾紙裁切至 2 cm ×2 cm的大小並放入塑膠培養皿中,以 3 mL的碳奈米物質均勻地滴在濾紙上。待濾紙充分地吸收碳奈米物質後,將塑膠培養皿放入烘箱中。烘箱溫度控制在 40℃,5 ~ 10分鐘後待水分蒸乾後就可得到碳奈米物質試紙。
(2)碳奈米物質凝膠的製備
先準備一個水浴盆,將 50 mL的碳奈米物質與 250 mL的蒸餾水混合進水浴盆中,之後再加入 6 g的吉利丁片。 將溫度控制在 70℃,加熱攪拌至吉利丁片完全融化。放置室溫 5 ~ 10分鐘,之後放入 4 ℃冰箱中。等完全凝固後就可得到碳奈米物質凝膠。
三.實驗結果與討論
1. 不同種市售果汁的比較
將檸檬汁,水蜜桃汁或柳橙汁稀釋十倍讓體積達 50毫升,之後加入 0.071公克的硫酸鈉增加導電度,最後加入 334微升的乙二胺。
經過兩小時的電化學反應後,電解液的螢光圖譜和照片如圖二、圖三所表示,三種不同果汁的螢光放射都介於 410– 450 nm 之間。從圖可觀察到以檸檬汁作為原料的碳奈米物質的螢光最強,因此後續實驗都以檸檬汁碳奈米物質作為探討。
圖二、不同種市售果汁合成的碳奈米物質在可見光(上),紫外光(中)與紅光雷射(下)之照片
圖三、不同種果汁碳奈米物質螢光光譜圖
2. 不同種氮源合成
在合成的過程中,我們也嘗試了另一種氮來做摻雜。我們以尿素來代替乙二胺作為氮的來源,由圖四可看出,將乙二胺改為尿素後,依然能形成螢光碳奈米物質,但螢光強度不及以乙二胺合成的碳奈米物質來的強。因此之後之實驗以由檸檬汁與乙二胺所合成的碳點為主要之研究標的。
圖四、尿素合成之碳奈米物質
3. 碳奈米物質的耐光性測試
為了測試碳奈米物質是否能在強烈的紫外光照射下保有穩定的螢光,以手提式紫外光燈做為光源(波長為 365nm)連續照射 60分鐘,實驗結果如圖五。由圖中結果顯示,在照射 10分鐘後,碳奈米物質的螢光有些微下降,在照射 60分鐘後,螢光僅降至原本的80%,顯示此碳奈米物質耐光性良好。螢光下降的原推測為部份碳奈米物質的結構較為不穩固所造成。
圖五、碳奈米物質的耐光性測試
4. 碳奈米物質之耐鹽性測試
在高離子強度下,容易對碳奈米物質的螢光造成影響。我們以氯化鈉作為離子來源,來探討本篇的碳奈米物質是否能在高離子強度下保有強烈的螢光。實驗結果如圖六所示,在氯化鈉濃度達到 1M時,螢光強度與空白試樣的強度相差不多。由此能表明,碳奈米物質的耐鹽性相當良好。
圖六、碳奈米物質的耐鹽性測試
5. 碳奈米 pH值測試
將碳奈米物質與不同 pH值的磷酸緩衝溶液混合,觀測在不同 pH 值下碳奈米物質的表現為何。從圖七中看出,碳奈米物質在低 pH值下螢光強度較高,而在高 pH值下螢光強度卻下降,推測原因為碳奈米物質表官能基的質子化/去質子化所造成的螢光變化。
圖七、不同pH值測試之長條圖
6. 金屬離子測試
此外,我們也測試了金屬離子對碳奈米物質的影響。我們檢測了幾種常見的 18種陽離子(鋰、鈉、鉀、鎂、鈣、鋇、鋁、鉛、錳、鐵Ⅲ、鐵Ⅱ、鈷、鎳、銅、鋅、汞、銀、金),結果由圖八所表示,在加入鋅離子後能看出碳奈米物質的螢光強度有明顯的上升。推測有可能原因為加入鋅離子後,碳奈米的結構變得更為穩固,使得螢光強度增強。
圖八、金屬離子測試
7. 碳奈米物質之應用
我們也嘗試將碳奈米物質以試紙的形式來做檢測。由於本篇碳奈米物質對 pH值敏感,所以我們將嘗試製作以螢光方式來做檢測的 pH試紙。先將濾紙浸泡於碳奈米物質溶液中,浸泡五分鐘後將濾紙取出並放置 40℃烘箱中。大約5 – 10分鐘後將試紙取出。將 pH 值 2和 12的磷酸緩衝溶液分別滴上製作完成的試紙上並放在紫外光燈下。由圖八能明顯看出在 pH 值為 2時螢光明顯較亮,而在 pH 值為 12時卻較為黯淡。由上述結果看來,此碳奈米物質有成為 pH試紙的潛力。
圖九、pH值試紙應用溶液態(上),試紙(下)
本篇也嘗試了將碳奈米物質製作成凝膠。在電解時,由於凝膠中的水被電解,負極會產生氫離子( 2H2Oà O2+4e– +4H+),而正極的氫氧根離子濃度就會升高( 4H2O+4e–à 2H2+4OH–),藉此來達到膠體中的 pH值的變化。由於本篇碳奈米物質對 pH值敏感,所以在 pH 值不同的環境下能有明顯的螢光差異。結果由圖十所表示,可看得出在氫離子濃度較高的負極螢光明顯比其他部位來的強,而氫氧根離子較多的其他部位螢光較弱。
圖九、碳奈米物質凝膠應用
四.結論
本研究成功利用水果汁和胺類使用電化學法合成螢光碳奈米物質。本篇探討了不同種水果汁和氮元素來源,最後選擇以檸檬汁和乙二胺的組合來做後續研究。由於所合成的碳奈米物質對 pH值敏感,因此可成功將其作為試紙,應用於 pH 值檢測。電解含有碳奈米物質之凝膠時,負極會產生氫離子,由結果所示,在含有較高氫離子濃度的負極,螢光明顯比周圍來的明亮。可見本材料有潛力可應用於酸鹼度之光開關上,未來我們將近一步嘗試將本篇碳奈米材料應用於在環境檢測和細胞成像上。
參考文獻
Atchudan, R., et al. (2018). “Highly fluorescent nitrogen-doped carbon dots derived from Phyllanthus acidus utilized as a fluorescent probe for label-free selective detection of Fe3+ ions, live cell imaging and fluorescent ink.”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99:303-311.
Bhamore, J. R., et al. (2016). “One-step green synthetic approach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ulticolor emitting copper nanoclus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hemical species sensing and bioimaging.”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80: 243-248.
Dang, H., et al. (2016). “Large-scale ultrasonic fabrication of white fluorescent carbon dot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55(18): 5335-5341.
Hsu, P.-C., et al. (2012). “Synthesis and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of photoluminescent carbon nanodots.” Green Chemistry(4): 917-920.
Jiang, C., et al. (2014). “Presence of photoluminescent carbon dots in Nescafe® original instant coffee: Applications to bioimaging.” Talanta 127: 68-74.
Liu, Y., et al. (2017). “Red emission B, N, S-co-doped carbon dots for colorimetric and fluorescent dual mode detection of Fe3+ ions in complex biological fluids and living cel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9(14): 12663-12672.
Niu, F., et al. (2018). “Electrochemically generated green-fluorescent N-doped carbon quantum dots for facile monitoring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based on the Fe3+-mediating ON-OFF-ON-OFF fluorescence principle.” Carbon 127: 340-348.
Tang, C., et al. (2017). “Reversible luminescent nanoswitches based on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enhancement of silver nanoclusters for luminescence turn-on assay of 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 activity.” Analytical chemistry 89(9): 4994-5002.
Wang, H., et al. (2017). “Presence of Fluorescent Carbon Nanoparticles in Baked Lamb: Their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Sensors.” J. Agric. Food Chem 65(34): 7553–7559.
Yang, X., et al. (2014). “Novel and remarkable enhanced-fluorescence system based on gold nanoclusters for detection of tetracycline.” Talanta 122: 36-42.
Zhai, X., et al. (2012). “Highly luminescent carbon nanodots by microwave-assisted pyrolysi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48(64): 7955-7957.
徐晨皓, et al. (2014).”利用植物廢棄物合成含碳奈米點的螢光物質.” 科學教育月刊.
黃智盈 , et al. (2018).”利用市售筆芯電化學合成螢光碳奈米點.” 科學教育月刊.
奈米/團簇實驗課程設計與應用:從光合成三角形奈米銀到彩色奈米銀製備
蔡嘉峻、梁啟倫、黎偉杰、陳宏鈞、蔡睿憲、陳瑞彰、黃正良*
嘉義大學應用化學系
1. 引言
1.1 貴重金屬奈米粒子及表面電漿子共振介紹
當物質的大小縮小到奈米(10-9 m)等級時,是介於原子(或分子)與塊材(bulk material)之間的尺寸,物質的大小落在這個尺寸將產生不同於塊材以及原子的物理化學性質,產生許多可能的應用,因此引起各領域廣泛的興趣。其中,貴重金屬奈米粒子在最近十數年來吸引很多科學家的興趣,因為它們展現了與眾不同的物理及化學的性質,這些物理及化學的特性,使得其可以應用在催化、生物感測、資料儲存、光電元件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上。
金、銀等奈米粒子的諸多特殊性質中,以光學性質最吸引人,其在可見光區的消光係數(extinction coefficient; )非常的大,大約是109 M-1cm-1,而一般具有較強消光係數的染料分子大約在105 M-1cm-1這個數量級,因此,相較而言,貴重金屬奈米粒子的顯色能力可以比擬顏色鮮明的染料分子(這裡並沒有考慮原子數量,一個奈米粒子包含了數以萬計甚至百萬計的金屬原子)。另外,染料分子是藉由電子從電子基態(electronic ground state)躍遷到電子激發態(electronic excited state)的光吸收而顯色,當分子的電子躍遷至激發態,其化學活性會大增,可能進行光化學反應(photochemical
reaction),而漸漸失去原有吸收可見光的能力(因為吸收光的波長範圍已不在可見光區),也就是光漂白,這就是大部分衣物曝曬在陽光底下容易褪色的原因。相較之下,貴重金屬奈米粒子與光的作用,當奈米粒子較大時,主要是以散射的方式進行,並不直接獲致激發光子的能量,而且即使奈米粒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也容易將電子能量轉移至晶體振動能量,也就是熱,因此減少其進行光化學反應的機會。所以,金屬奈米粒子,其顯色能力遠較於染劑長。另外,貴重金屬奈米粒子的毒性也較之染劑或其他三五族或二六族的量子點低,因此其生物相容性較佳,由於這些優點,貴重金屬奈米粒子漸漸的被廣泛的運用在生物體內的標示或顯色上。
貴重金屬奈米粒子之光學性質,來自其表面電漿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電漿子(plasmon)是電漿振盪(plasma oscillation)量子化(quantization)的結果,如同光子(photon)之於電磁波或者聲子(phonon)之於聲波。表面電漿子,源自於金屬表面自由電子在金屬與周遭介質間的振盪行為。在塊材形態下的金屬,其表面電漿子運動較無規律,故並不會與特定頻率的電磁波有相對較強的交互作用,也就是對於可見光區不同波長的光幾乎都一視同仁的反射或散射,所以肉眼看起來是銀白色;然而當金屬材料為奈米等級時,在量子侷限效應(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下,電子會產生集體式、同調性的振盪,如圖1所示1。此集體同調的振盪模式會因為材質、大小、形狀以及周圍的介質而具有不同的振盪頻率。當振盪頻率與照射光線頻率相符時,也就是達到共振時,有最強的交互作用,因此稱為表面電漿子共振。當金屬大小為奈米等級時,其表面電漿子共振將會被侷限在微小金屬結構附近,無法在介面上傳播,因此這樣的表面電漿子共振通常被稱為局域性表面電漿子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
圖1一個球型奈米粒子的電漿子振盪示意圖1。此示意圖顯示自由電子(群)的電荷雲對入射光產生相對於原子核(群)的偏移。
由於貴重金屬奈米粒子LSPR波長落在可見光區,因此可以呈現出諸多的顏色,這個現象,在很早之前就已經被發現了。例如,法拉第就已經做出各種不同顏色的金屬奈米粒子膠體溶液,甚至更早之前在許多的藝術品上呈現出諸多豐富的色彩,也是來自貴重金屬奈米粒子的顯色,例如圖22以及圖33。貴重金屬奈米粒子的顏色(就是其消光光譜)會受到粒子的材質、大小、形狀、表面電荷、周圍介質的折射率以及與其他粒子的距離或是聚集等幾個因素而有所變化。因此運用或改變局域性表面電漿子共振的性質,可應用到化學或生物分子的感測。
圖2奈米金已經被發現用於幾千年來人類所做的物品或藝術品中2。(A)公元前8世紀的鍍金象牙製品。 (B)公元4世紀的羅馬酒杯,此酒杯呈現雙色性,與我們所合成十面體奈米銀類似(如圖3所示)。(C)公元17世紀的茶壺,此茶壺使用了所謂的紫金粉的技術(‘Purple of Cassius’ technique)。(D)公元19世紀法拉第所合成的金膠體溶液塗在玻璃上。
圖3上四圖是公元4世紀的羅馬酒杯(Lycurgus Cup,與圖2B同)在不同的光源角度所呈現的照片(圖由wikipedia截圖所得)。下四圖是嘉義大學黃正良實驗室所做的十面體奈米銀膠體溶液的照片3。由圖可以看到,不同角度對應不同的顏色,當白色光源通過酒杯或奈米銀膠體溶液時,會呈現粉紅色或者紅色,當白色光源從側邊打在酒杯或者奈米銀膠體溶液時(照片中的背景為黑色,因此沒有光從背景180o進到眼睛,因此呈現綠色),會呈現綠色。這個現象是由於粒子具有很好的散射能力所致。
一般來說,奈米粒子的形狀越接近球體,其電子所受到的阻抗越小,振盪頻率越高,所對應的電磁波波長越短,若是形狀越是有稜有角,其電子所受到的阻抗越大,因此振盪頻率越小,所對應的電磁波波長越長,如表一顯示各種型態的奈米銀之LSPR波峰、應用領域、合成方法4。
表一.各種型態的奈米銀之LSPR波峰、應用領域、合成方法以及文獻4
(註解:Ref#為該文章的所引用的文獻序號,不是本文的序號。Decahedron的部分,其波長應該介於350-600 nm,視其大小而定。這裡沒有列出二十面體(icosahedrons),其LSPR落在350-450 nm)。
因此,如果我們可以簡單的調控貴重金屬奈米粒子的形狀,就可以簡單的調控金屬奈米粒子的顏色。與奈米金相比,銀奈米粒子的消光係數遠比奈米金以及其他奈米粒子要來得大。而且由於銀的氧化還原電位較低,較有機會透過型態轉換的方式達成形狀的控制。已經有很多型態的奈米銀被成功的合成出來,包含球形、十面體型、雙三角椎、正立方體型等,其中三角奈米銀因為合成簡單,常常不需要介面活性劑,或大型的高分子保護劑(光化學合成以及化學還原法合成常使用介面活性劑或大型的高分子保護劑),且具相對較長的消光波長,因此最受注意。
1.2 三角奈米銀及截角後的平板奈米銀的光譜性質
三角奈米銀具有數個可以用UV-vis光譜儀觀測的LSPR模式,除了兩個偶極振盪:出平面(out-of-plane)偶極振盪及在平面(in-plane)的模式,也可以觀測到兩個四極的振盪模式(quadrupole
mode),所以三角形奈米銀在消光光譜上有四根波峰5。
對於厚度約為16 nm,邊長為100 nm的完美三角形奈米銀,其波峰位在340 nm對應到出平面四極振盪模式(out-of-plane quadrupole SPR mode)、波峰位在410 nm對應到出平面偶極振盪模式(out-of-plane dipole SPR mode) 、波峰位在470 nm對應到在平面四極振盪模式(in plane quadrupole SPR mode)以及波峰位在770 nm對應到在平面偶極振盪模式(in plane dipole SPR mode)。如過經過截角,其平面偶極振盪模波峰會發生藍位移的現象,如圖4所示5:
圖4三角形奈米銀不同截角程度的表面電漿子共振光譜圖5。
一般光合成所得到的三角奈米銀的邊長範圍大約為35-200 nm,厚度大約7-8 nm,視照射波長而定,這樣的三角奈米銀的LSPR波長大約在450-1000 nm附近。若所合成的三角奈米銀邊長約為60-70 nm,其LSPR波長約680-720 nm,經過截角後,其波峰會藍位移至其他波長的可見光,依截角之程度不同,可能可以產生各種顏色。目前,有許多方法利用對三角奈米銀的截角而產生各種顏色的奈米銀,包括熱截角、光截角以及鹵素離子截角等。在這些方法之中,利用光或熱截角的時間較長,速率過慢,不容易在數個小時課程內完成實驗。利用鹵素離子啟動截角反應,再加入終止截角試劑可以由鹵素離子的濃度以及PVP的添加,使反應達到易於控制又不會太慢的理想狀況。和許多直接合成彩色奈米銀的方法相較,用啟動以及終止截角反應的好處是不需要太過精確的控制化學劑量,而是只要觀察截角反應達到自己想要的顏色時加入終止試劑即可以,因此具有很高的再現性。
1.3電漿子媒介法合成三角形奈米銀
三角奈米銀的合成首先被Mirkin研究群所發現6。三角形奈米銀所呈現的光譜具多樣性且消光係數大,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研究。就目前,合成三角形奈米銀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需要照光(photoinduced conversion 以及photochemical growth)以及不需要照光,需要照光的合成方法會受到:照光的波長及時間、覆蓋劑(capping agent,通常是檸檬酸鈉)、穩定劑(例如PVP、BSPP、CTAB等)、氧氣等不同變因的影響。光致三角奈米銀生成,只要停止照光,就會終止反應的進行,因此有利於三角奈米銀生成機制的探討。但是,即便如此,目前對其生長機制並沒有非常完整的瞭解。Mirkin等人所提出的反應機制可以簡單表示如圖57:當光照射在奈米球上,奈米球產生了群體式、同調性(coherent)的自由電子的運動,此同調性的電子運動,產生一個強大的局部電場,此局部電場造成周邊溶液中銀離子的分佈不均勻,熱電子(hot electron) 具較高的電位能,可以跳至銀離子的空軌域而將其還原,然後形成銀原子沈積在銀粒子上,另外,熱電子的另一個相對的部分(hot hole熱電洞)則氧化檸檬酸根離子,在圖5中用BSPP穩定銀離子,氧氣存在的作用則是氧化小銀球的銀原子以形成銀離子。由於表面電漿子所形成的電場具有方向性,因此奈米銀的生長就會呈現空間非勻向(anisotropic)的生長。
圖5.(上) Mirkin等人所提出的三角形銀奈米平板的成長機制7。(下)光合成的三角奈米銀的SEM圖。
1.4 利用添加鹵素鹽類進行三角奈米銀截角反應
如簡介所言,三角奈米銀可以用許多種方式截角,本實驗係利用添加鹵素鹽類啟動截角。三角奈米銀膠體溶液,在添加適當濃度的鹵素鹽類溶液,顏色會由原本的藍轉變為最終的黃色。平板的尖角與邊緣是表面能量相對較高較不穩定的區域,鹵素離子會選擇這些不穩定的地方進行蝕刻截角的動作,被蝕刻下來的銀原子,一部分會沉積回到原先較穩定平面,使得平板的厚度增加,如圖6所示。
圖6三角形奈米銀經鹽類(KBr)蝕刻過程示意圖8。
平板受到鹵素的蝕刻作用而截角,根據圖6,可以知道截角會使平面偶極電漿子振盪頻率上升使得吸收波峰產生藍位移(blue shift),所對應的奈米銀膠體顏色由藍色逐漸轉成紫色、紅色、橘色,最後變為黃色8c。
1.5 利用添加硫醇分子停止截角反應
圖7未修飾MHA與已修飾MHA三角形奈米銀膠體溶液的消光光譜圖9。
硫與金或者銀具有不錯的鍵結能力,因此很多研究常用鍵結於玻璃上的硫醇固定奈米銀或奈米金以做為生物晶片的基材。在這個實驗中,我們使用MHA添加於三角奈米銀膠體溶液中,藉由MHA上的-SH(硫醇)與奈米銀結合而覆蓋於粒子表面,使其不受鹵素離子的侵蝕。圖7為三角奈米銀的以及添加MHA後的光譜,可以看到添加MHA使LSPR光譜發生位移,此位移是因為三角奈米銀周圍介質的折射率發生改變所造成,因為MHA的折射率較水或者檸檬酸根大,因此產生紅位移。此紅位移的現象代表著硫醇分子有確實修飾於三角奈米銀上。將已經修飾過MHA的三角奈米銀膠體溶液添加不同濃度的鹵素鹽類,可以看到光譜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顯見所修飾的MHA可以保護三角奈米銀免於被鹵素離子截角,如圖8所示:
圖8.修飾MHA三角形奈米銀膠體溶液添加不同濃度KBr後的消光光譜圖9。
三角奈米銀膠體溶液添加鹵素離子截角後再加入MHA是否可以停止截角反應?答案是肯定的,如圖9所示:
圖9 三角奈米銀膠體溶液加入10-4 M的PVP再加入10-4 M的KBr,經過不同截角時間再加入MHA所得到的光譜圖及對應的數位相片圖9。
圖10是三角奈米銀膠體溶液加入10-4 M的PVP再加入10-4 M的KBr,經過不同截角時間再加入MHA所得到的光譜圖,可以看到在不同時間加入MHA可以得到不同的SPR光譜,截角時間越長,其平面偶極SPR譜帶的波峰越短。圖10是對應圖9所示光譜的膠體溶液的數位相片以及示意圖:
圖10 三角奈米銀膠體溶液加入10-4 M的PVP再加入10-4 M的KBr,經過不同截角時間再加入MHA所得到的膠體溶液的數位相片以及示意圖9。
2.實驗步驟
2.1三角奈米銀合成步驟
(1) 稱取0.017g硝酸銀於10ml定量瓶中,以去離子水定量至刻度。此為溶液A。
(2) 稱取0.088g檸檬酸三鈉於另一10ml定量瓶中,以去離子水定量至刻度。此為溶液B。
(3) 稱取0.019 g NaBH4於100ml定量瓶中,以去離子水加至刻度,此為溶液C。
(4) 取97ml去離子水於燒杯中,加入A與B各1ml,並以磁石攪拌。
(5) 取C溶液1ml逐滴滴入步驟4的燒杯中,速率為5s/滴,三分鐘後2.5s/滴。
(6) 滴入過程中,溶液將會出現淡黃色,代表球型奈米銀開始生成。
(7) 取製備好的球形奈米銀膠體溶液50ml放入玻璃管中,照射綠光LED燈或黃光LED(強度越強越好,最好達到30mW/cm2以上),經過若干時間(此時間與光源強度相關),膠體溶液的顏色由黃轉綠,再轉藍色,若燈的強度夠強,可以在1.5小時完成三角奈米銀的製備,如果光強度不夠強,可以將球形奈米銀膠體溶液的量減少,以縮短合成時間。希望可以隨時間用數位相機或手機紀錄膠體溶液的顏色,如果可以使用光譜儀紀錄隨時間的光譜變化則更佳。
2.2彩色奈米銀合成步驟:
(1) 取2ml的藍綠色三角奈米銀膠體溶液加入玻璃試管。
(2) 取0.2 ml, 10-3M的溴化鉀(KBr)水溶液滴入玻璃試管,藍綠色三角奈米銀膠體溶液開始變色。
(3) 經過若干時間加入0.2 ml, 10-3M MHA停止截角反應,可以得到某個顏色的奈米銀。(因MHA較為昂貴,本實驗也可以使用效果相似之藥品MUA)
(4) 重複步驟3,但改變不同的截角時間,看看顏色有無不同。
(5) 嘗試合成不同顏色的奈米銀,並記錄膠體溶液的光譜。(必要的時候在加入溴化鉀(KBr)水溶液之前先加入PVP以減慢截角速率)
3. 參考資料
(1) (a)Langille, M. R.; Personick, M. L.; Mirkin, C. A., Plasmon‐Mediated Syntheses of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3, 52 (52), 13910-13940. (b) 陳信嘉及黃正良,電漿子媒介反應合成奈米銀,化學,2015,73.4: 323-344。
(2) Amendola, V.; Pilot, R.; Frasconi, M.; Marago, O. M.; Iati, M. 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n gold nanoparticles: a review.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2017, 29 (20), 203002.
(3) Lee, S.-W.; Chang, S.-H.; Lai, Y.-S.; Lin, C.-C.; Tsai, C.-M.; Lee, Y.-C.; Chen, J.-C.; Huang, C.-L.,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growth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using plasmon-mediated method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green LEDs. Materials 2014, 7 (12), 7781-7798.
(4) Rycenga, M.; Cobley, C. M.; Zeng, J.; Li, W.; Moran, C. H.; Zhang, Q.; Qin, D.; Xia, Y., Controlling the synthesis and assembly of silver nanostructures for plasmonic applications. Chemical reviews 2011, 111
(6), 3669-3712.
(5) Kelly, K. L.; Coronado, E.; Zhao, L. L.; Schatz, G. C.,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metal nanoparticles: the influence of size, shape, and dielectric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3, 107
(3), 668-677.
(6) Jin, R.; Cao, Y. W.; Mirkin, C. A.; Kelly, K.; Schatz, G. C.; Zheng, J., Photoinduced conversion of silver nanospheres to nanoprisms. Science 2001, 294 (5548), 1901-1903.
(7) Xue, C.; Metraux, G. S.; Millstone, J. E.; Mirkin, C. A., Mechanistic study of photomediated triangular silver nanoprism growt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8, 130 (26), 8337-44.
(8) (a) An, J.; Tang, B.; Zheng, X.; Zhou, J.; Dong, F.; Xu, S.; Wang, Y.; Zhao, B.; Xu, W., Sculpturing effect of chloride ions in shape transformation from triangular to discal silver nanoplate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8, 112 (39), 15176-15182. (b) Ciou, S. H.; Cao, Y. W.; Huang, H. C.; Su, D. Y.; Huang, C. L., SERS enhancement factors studies of silver nanoprism and spherical nanoparticle colloids in the presence of Bromide ion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9, 113 (22), 9520-9525. (c) Hsu, M. S.; Cao, Y. W.; Wang, H. W.; Pan, Y. S.; Lee, B. H.; Huang, C. L., Time-dependent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silver nanoprisms in the presence of halide ions. Chemphyschem : a European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and physical chemistry 2010, 11 (8), 1742-8. (d) 邱仕宏碩士論文,2009,嘉義大學。
(9) (a) Lee, B. H.; Hsu, M. S.; Hsu, Y. C.; Lo, C. W.; Huang, C. L., A facile method to obtain highly stable silver nanoplate colloids with desir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wavelength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0, 114 (14), 6222-6227. (b)李柏宏碩士論文,2010,嘉義大學。
奈米/團簇實驗課程設計與應用:《奈米黏土之合成製備:新型態的藥物載體》
廖婉廷1、徐碩彥2、莊宗原*1
1中國醫藥大學藥用化妝品學系
2中國醫藥大學製藥碩士學位學程
1. 前言
許多有效的癌症藥物,具有副作用高與水溶性低等問題,而大多數疏水性抗癌藥物的生物利用度低,這些藥物需要藉由載體包覆改善其性質,以用於實際層面。近年來,無機奈米載體的發展,因為具有表面積大、藥物負載能力更好、生物利用度高、毒性副作用低,藥物釋放控制等優點,使它具有相當高的競爭力,於此文中我們將介紹一種陰離子黏土材料「層狀雙氫氧化合物(LDHs)」,其合成方法、實驗以及相關的應用。
2.原理與概念
A.什麼是LDHs
層狀雙氫氧化合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是一種類似水滑石的陰離子交換型層狀奈米材料,為具有前景的無機奈米載體之一,其主要結構是兩個以上的金屬離子所組成八面體配位氫氧化物層,稱為 hydrotalcite-like (類水滑石),又稱為 brucite-like layers 結構(圖一),位於層板上的二價金屬離子可在一定範圍內被三價金屬離子取代,使金屬氫氧層帶有正電荷,過剩的正電荷由陰離子吸附於層間達到電中性,並可於層間進行陰離子交換反應,其顆粒大小約50-100 nm,由於位於夾層區域的陰離子可以輕鬆更換,範圍從簡單的無機陰離子 (如:CO32-)通過有機陰離子(如苯甲酸酯、 丁二酸)到複雜的生物分子,包括藥物的分子甚至到 DNA皆能與正電荷夾層有相互作用,因而促使許多關於其層間嵌入的應用研究。
B.LDHs合成原理
LDHs之化學式通常表達為:[MII1-xM IIIx(OH)2]x+(An-)x/n•yH2O
其中MII為二價陽離子(例如:Mg2+、Zn2+、Ca2+),MIII是三價陽離子(例如:Al3+、Fe3+、Cr3+),An-是層間的陰離子(例如:Cl –、NO3–、CO32-)
不同的金屬離子MII和MIII與不同的填隙陰離子An-,所形成的層狀雙氫氧化物也不同,常見的層狀雙氫氧化物形式為鎂鋁雙氫氧化物和鋅鋁雙氫氧化物,而本實驗中我們則以共沈澱法合成出鎂鋁型的LDHs(圖二)。
圖1:LDHs的結構
LDHs有多種製備方法,包括共沉澱法、水熱合成法、離子交換法、鍛燒復原法、即時合成法、微波與輻射法、尿素法等,而共沉澱法是最常用以合成類水滑石化合物的方法,主要是將可溶性金屬離子溶液(如:硝酸鹽、硫酸鹽)與鹼溶液(如:氫氧化鉀、氨水、碳酸鉀)反應生成沈澱物,結晶後再經由過濾、洗滌、乾燥後製得,反應過程必須在過飽和狀態下進行。此合成方法的關鍵在於調節溶液的 pH 值,其是根據水滑石類化合物中低價金屬和高價金屬的氫氧化物的溶解度積常數確定的,鹼適當過量有利於更好的沉澱,但當鹼量太高時則容易得到其他相產物,且結晶度較差;當用鹼量太低時,則易形成一些無定性產物。另外,共沈澱法的特點是 (1)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2)幾乎所有的M2+、M3+都可以用此方法製備相應的LDHs,且產物中的M2+/M3+值和初始加入鹽的比例相同;(3)通過選擇不同種類的鹽可以得到層間不同陰離子的 LDHs。共沉澱法雖然可獲得品質較高的產物,但因製程繁瑣,不適合用於大量生產。
3. 實驗架構圖
圖2:LDHs實驗流程
4. 實驗藥品與器材
藥品:
· 硝酸鎂,Mg(NO3)2·6H2O:1.367g(Mg2+/Al3+莫耳比2:1)
· 硝酸鋁,Al(NO3)3·9H2O:1g
· NaOH:10N
器材:
器材 |
數量、用量 |
器材 |
數量、用量 |
鋁箔紙 |
適量 |
支架 |
1座 |
秤量紙 |
2張 |
橡膠手套 |
1雙 |
加熱攪拌器 |
1台 |
50mL量筒 |
1個 |
離心機 |
1台 |
150mL燒杯 |
1個 |
藥勺 |
2支 |
攪拌子 |
1個 |
電子秤 |
1台 |
玻璃滴管 |
1支 |
鑷子(大) |
1支 |
石蕊試紙 |
1捲 |
150mL三頸瓶 |
1個 |
氣球 |
1個 |
Parafilm |
適量 |
50mL離心管 |
2個 |
離心機 |
1台 |
玻璃漏斗 |
1個 |
血清塞 |
2個 |
鋁盤(小) |
3個 |
抽泣接頭 (彎型) |
1個 |
抽氣接頭 (直型) |
1個 |
真空烘箱 |
1台 |
|
|
5. 實驗步驟
LDHs合成方法:
1.取100mL二次水於燒杯中,以鋁箔紙蓋住燒杯口後置於加熱攪拌器上加熱至沸騰。
2.以秤量紙秤量1.367g硝酸鎂、1g 硝酸鋁並倒入三頸瓶中(Mg2+/Al3+莫耳比2:1),放入攪拌子後,將step1的熱水倒入其中,倒水時建議帶著隔熱手套避免燙傷。
3.於三頸瓶口裝上血清塞和抽氣接頭,瓶口處以parafilm封住,減少與空氣的接觸,待混合液冷卻(可置於冷水浴中加速其冷卻)。
4.將冷卻後的三頸瓶以支架固定於加熱攪拌器上,以玻璃滴管取適量10N NaOH 逐滴滴入混合液中,直至pH值約10,期間以石蕊試紙多次測量並注意pH值以防鹼過量。
5.將氣球裝於直型抽氣接頭上,並填充氮氣。
6.裝上氮氣球,讓瓶內充滿N2,在攪拌台上於室溫下攪拌2天(注意每個瓶口皆要以parafilm封住以防漏氣)。
7.2天後,將反應完的樣品倒入2管50mL的離心管中,需注意2管的重量皆相同才能置入離心機離心,以4500 rpm的轉速離心15分鐘。
8. 離心完後,將上清液倒掉後即可獲得LDHs。
9. 保存方式:放入冰箱冷藏即可。
LDHs乾濕重比(固含量)測量:
1.取三個小型鋁盤,秤量各個鋁盤重量並記錄下來,可在鋁盤背面貼上標籤紙方便辨識。
2.取適量LDHs於各個鋁盤中,並秤量、紀錄含LDHs後的鋁盤重量(圖三,總重扣掉空盤重為濕重。)
3.將鋁盤放入真空烘箱中以80度烘乾一天(圖四)。
4.隔天將鋁盤取出秤量其重量,總重扣掉空盤重為乾重。
5.將乾重除以濕重(乾重/濕重)即為LDHs乾濕重比(%)。
6.將算好的三個鋁盤之乾濕重比平均即可。
圖3:進烤箱前之LDHs
圖4:以80度烘乾一天的LDHs
6. 結果與討論
1.實驗結果與討論
A.煮沸二次水的目的是為了去除水中的CO2,降低碳酸根對目標LDH結構的影響。
B.調整pH過程中轉速需適度提高,使攪拌更均勻,以免發生上下部液體pH值不一致,而容易發生鹼添加過多的情形。
C.於充滿氮氣(惰性氣體)的空間下反應,以防空氣中的CO2及其他水溶性物質影響實驗。
D.製得的LDHs為白色黏土狀物質,因完全乾燥後的LDHs難以分散在水中,因此無需抽乾水分,直接放入冰箱冷藏,並且多以計算其乾濕重比來得知樣品含水量。
E. 若要進行初步材料鑑定,可藉由以下三種常見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分析:使用接觸式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分析待測物官能基。
熱重量分析:利用熱重分析儀 (TGA)分析待測物之有機無機含量。
層間距離分析:利用粉末X-RAY繞射儀(XRD)量測LDHs之層間距離。
2. LDHs的應用與發展
由於LDHs層與層之間的陰離子層具有可交換性,可廣泛應用於吸附、離子交換、醫藥、農業、化妝品、電化學、能源與環境保護等領域,以下則簡單介紹幾個實際應用的例子:
(1)光化學與電化學方面
在光化學應用方面,經由對LDHs層間陰離子行光致二聚化及光學異構化反應可製造出相當有用之光應答材料。另外,LDHs也曾被作為鹼性二次電池之電極及高分子電極複合材料。
(2)環境整治
由於對人類健康危害較大的重金屬和非金屬類污染物,在環境中大多以陰離子、配位離子或聚合陰離子的形式存在,這些陰離子所引起的污染難以通過自然作用而被淨化,並且在環境中具有很強的遷移能力和更持久的危害性,相較於傳統型高成本的處理方法,LDHs因對陰離子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與吸附容量,近年來受到許多科學家的重視,而將其廣泛的應用於吸附陰離子型汙染物(例如含氧酸根離子及酸性染料),此外,對於最近開始引起注意的硝酸根離子、亞硝酸根離子、 磷酸根離子及氯離子亦可提供相當不錯的去除效果。
(3)醫藥方面
由於LDHs易於合成、具結構多樣性和穩定性,已有許多將其應用在藥物載體系統的情形。例如將藥物或DNA插層進入其層間距,由於LDHs具有陰離子交換性和酸性環境下可分解性,運用此奈米複合物可將藥物或DNA傳送進入細胞,保護與緩慢釋放的功能提供了另一種藥物釋放控制的奈米材料。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都集中在藥物-LDH相互作用的研究和藥物載體的體外行為上。
(4)農業方面
對於高吸水性層狀奈米複合物及其用於防沙治沙和植樹造林皆是相當值得研究的部分,而食品領域,目前各種新穎的聚合物奈米複合物對於人體吸收以及在食品包裝膜的數據仍較少,但在將來會是相當熱門的研究方向。
7.結語
本文主要是希望學生能認識除了一些常見傳統藥物載體外的新型態載體,並藉由簡單的實驗設計讓學生能夠親自動手操作,幫助理解實驗的原理及概念,不僅強化同學的實驗技巧與信心,且擴展學生們課程外的學術知識,以及加深學生們對化學跨領域結合的興趣。
實驗影片: 此實驗步驟同時拍攝成10分鐘的短片,供同學們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kf59o5mrz4&feature=youtu.be
8. 參考資料
1. Bi, X.; Zhang, H.;Dou, 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based nanocarriers for drug delivery. Pharmaceutics 2014,6 (2),298-332.
2. Lin, J.-J.; Juang,T.-Y., Intercalation of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by poly(oxyalkylene)-amidocarboxylates: tailoring layered basal spacing. Polymer2004, 45(23), 7887-7893.
3. Senapati, S.; Thakur,R.; Verma, S. P.; Duggal, S.; Mishra, D. P.; Das, P.; Shripathi, T.; Kumar, M.;Rana, D.; Maiti, P.,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as effective carrier for anticancer drugs and tailoring of release rate through interlayer anion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6, 224, 186-198.
4. 章蓓昕. 不同層狀雙氫氧化物 (LDHs)之添加對於枯草桿菌 Bacillus subtilis CWS1 在液態發酵生產表面素之探討. 國立中興大學化學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15.
5. 萬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李中光教授.層狀複金屬氧化物(LDHs)作為陰離子捕獲劑之應用.
6. 周文彬.利用氫氧化鎂與氫氧化鋁合成 Mg-Al 水滑石(LDH)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
7. Kan, S.-C.; Lee, C.-C.; Hsu, Y.-C.; Peng, Y.-H.; Chen, C.-C.; Huang, J.-J.; Huang, J.-W.; Shieh, C.-J.; Juang, T.-Y.; Liu, Y.-C., Enhanced surfactin production via the addition of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2017, 80, 10-15.
8. Gu, P.; Zhang, S.; Li, X.; Wang, X.; Wen, T.; Jehan, R.; Alsaedi, A.; Hayat, T.; Wang, X., Recent advances in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based nanomaterials for the removal of radionuclides from aqueous solu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8, 240, 493-505.
發現濃度對熱失控的誘導期和速率之影響:
一個發現學習的化學實驗(上)
楊水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n 簡介
(一) 熱失控
熱失控(Thermal runaway)發生當溫度升高時,因改變條件的情況而導致溫度進一步升高的一種方式,通常導致破壞性的結果,這是一種不受控制的積極回饋。換句話說,熱失控描述一種過程,該過程是藉由升高溫度而加速變化,因進一步升高溫度而釋放出大量能量的方式。
化學反應有時會引發嚴重的爆炸和火災的事故,這些化學事故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熱失控反應是爆炸和火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化學和化學工程中,它與藉由溫度升高加速強烈的放熱反應有關。在電氣工程中,熱失控通常與增加的電流與功率消耗有關聯,此種熱失控與放熱反應也受到關注。熱失控可能發生在土木工程中,特別發生在大量混凝土固化而釋放出熱量不受控制時。在天體物理學中,恆星中的失控核聚變反應可能導致新星和幾種類型的超新星爆炸。全球暖化實在令人擔憂,全球平均增加高於工業化前基線3-4℃時可能導致地球的表面溫度進一步不受限制地增高,例如:釋放甲烷,此溫室氣體比來自濕地的CO2更有效地增高地表溫度,可能導致熔化永凍土和大陸邊緣的海底沉積物。1
熱失控是一種現象,其中化學條件和電池內的溫度上升極為快速。這是一種連鎖反應,電池溫度升高會加速電池中的化學反應並破壞電池。熱失控是一種災難性的情況,因為當電池無法排出其產生的熱量時,其組件會熔化,並釋放出不需要的氣體、熱量、煙霧和酸性物質,進而損壞相鄰的設備。鋰離子電池特別容易發生熱失控,其熱失控是電池內部化學反應和 / 或短路的複雜組合,其由來是電池內部或外部的過多熱量所引發。鋰離子電池不是典型的電氣火災,其化學反應產生額外的熱量,這導致正面回饋循環而進一步溫度升高,直到電池內沒有反應性試劑為止。2-4
在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因兩架商業客機被恐怖分子劫持,在蓄意襲擊後而導致雙子塔倒塌。美國航空公司的11號航班墜毀在北塔大樓,而聯合航空公司的175號航班則墜毀在南塔大樓。雙子塔的倒塌摧毀其他建築群,坍塌的塔樓的碎片嚴重破壞或摧毀十幾個其他相鄰的附近建築物。在襲擊發生後不久,許多結構工程師和專家與媒體進行討論,描述他們認為導致塔樓倒塌的原因。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結構工程教授Abdolhassan Astaneh-Asl解釋說道,火災中的高溫削弱大樓的鋼樑和柱子,導致它們變得〝柔軟和糊狀〞(soft and mushy),最終它們無法支撐整個大樓的結構而倒塌。西北大學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Zdeněk Bažant發表一份文件草案,簡要分析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倒塌的原因。Bažant認為,來自火災的熱量是一個關鍵因素,導致核心和周邊的鋼柱在失去承載能力和屈曲之前發生減弱並經歷變形。一旦特定地板上超過一半的柱子彎曲,就不能再支撐架空結構,使得結構完全坍塌。Bažant後來也發表這一份分析的擴展版本。其他分析由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師Oral Buyukozturk和Franz-Josef Ulm進行,他們描述了崩潰機制。5 世界貿易中心北塔大樓火災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9千噸TNT爆炸的能量;南塔大樓釋放的能源相當於717噸。大量的能量可能會嚴重削弱建築物的框架。6
(二) 熱失控誘導期
在化學動力學中,一個誘導期(induction period)是一個初始階段緩慢的化學反應,在誘導期後,反應會加速。忽略誘導期可能導致失控反應。熱失控誘導期的結束是熱失控行為開始的量度。化學反應誘導期的時間長度可以藉由下面的方法追踪反應系統的溫度,以實驗方式來測得。對於熱失控的化學反應,圖一是一個化學反應時間與溫度之關係的典型結果。找出熱失控誘導期時間長度的步驟為:(1)繪製溫度對反應時間的圖,得到最佳趨勢曲線;(2)在曲線上繪製兩條外推直線(水平線和切線);換言之,在最佳趨勢曲線上繪製一條趨近的水平線,並且透過在最佳趨勢曲線上高於溫度0.5℃和1.0℃的兩點畫一條直線的切線(此直線是溫度對時間曲線的近似切線);(3)這兩條外推直線有一交叉點,確定交叉點在橫坐標上所對應的時間,這就是誘導期的時間長度(以tip表示)。7 圖一顯示tip = 260 sec。
圖一:熱失控誘導期和熱失控速率的典型圖
本實驗使用鹽酸與鋁箔進行反應,如式[1]所示。
6HCl(aq) + 2Al(s) → 3H2(g) + 2AlCl3(aq) [1]
利用不同鹽酸濃度和誘導期的倒數之數據,在畫出最佳的趨勢線後,可以找出最低反應的[HCl]之值,以[HCl]0表示;以及有效的鹽酸濃度,以[HCl]effect表示。其繪製步驟為:(1)繪圖tip‒1對[HCl];(2)繪製最適合於數據點的線性迴歸線,並取得迴歸方程式;(3)確定線性迴歸線與tip‒1 = 0相交的點上的[HCl]值,並定義該值為反應最低的[HCl]之值,以[HCl]0表示;(4)定義有效的鹽酸濃度,以[HCl]effect表示,計算式為:[HCl]effect = [HCl] ‒ [HCl]0;以及(5)使用速率定律常數k,描述tip‒1與[HCl]effect之間的關係,並計算平均的k值。7
(三) 熱失控速率
化學反應的速率定律式(rate law equation)是結合反應速率與反應物的濃度或壓力和常數參數(通常為速率係數和部分反應級數)在一起的方程式。對於許多反應,速率是由冪次定律(power law)得到,例如:一般化反應式,如式[2]所示;其反應速率的定義,如式[3]所示;其速率定律式的表示,如式[4]所示。8
A + B → P [2]
r = k[A]m[B]n [4]
其中r表示反應速率;[A]和[B]表示反應物A和B的濃度(通常以體積莫耳濃度,M表示); t表示反應時間;以及指數m和n分別是A和B的部分反應級數(partial reaction order),該反應的總反應級數為指數的總和(即m + n)。反應級數通常是正整數,但它們也可能為零、分數或負數。反應級數不一定是整數,其級數可能是:(1)零級數表示該物質的濃度不影響反應速率;(2)負級數表示該物種的濃度反過來影響反應速率;(3)正級數表示該物質的濃度直接影響反應速率;以及(4)非整數級數(包括正數和負數)表示在更複雜的反應中濃度與速率之間存在更複雜的關係。常數k為速率定律常數,其值取決於溫度、離子強度、吸附劑的表面積或光照射等條件。9
若反應物的濃度保持不變(可能它是催化劑、固相物質、或它相對於其他反應物而言相當大的濃度),則其濃度可以包括在速率定律常數中,從而獲得偽一級(pseudo first order)(或偶爾偽二級)的速率定律式。對於速率定律式r = k[A][B]的典型二級反應,若反應物B的濃度恆定或反應物為固相,則r = k[A][B] = k‘[A],其中偽一級速率的常數k‘= k[B]。獲得偽一級反應的方法是使用大量且過量的一種反應物(例如,[B] » [A]),以便隨著反應的進行,只有一小部分反應物過量(B)消耗,並且可以認為其濃度保持不變。例如:蔗糖在酸溶液中的水解遵循偽一級動力學,其中水的濃度非常過量,經常被引用其反應速率為r = k[sucrose]的一級反應。事實上,其真實的速率定律式是三級的,r = k[sucrose][H+][H2O]。但是,催化劑H+和溶劑H2O的濃度通常是恆定的,因此其反應是偽一級反應。8
本實驗使用鹽酸與鋁箔進行反應,如式[1]所示。因為鋁箔為固相,速率定律式中鋁的濃度([Al])可以納入速率常數(k)中而形成新的速率常數(k’),如式[5]所示。
6HCl(aq) + 2Al(s) → 3H2(g) + 2AlCl3(aq) [1]
r = k[HCl]m[Al]n = k’[HCl]m [5]
在本實驗中,熱失控速率被定義(暫時性的定義)為在誘導期之後在熱失控期間的初始溫度上升5.0℃的反應速率,亦即5.0℃除以時間,如圖一所示。熱失控期間的初始時間,以ttr表示,此處時間以sec為單位。熱失控速率,以rtr表示,此處單位為℃/sec。圖一顯示熱失控速率(rtr) = 斜率 = 5.0℃ / (371 sec – 260 sec) = 0.045 ℃/sec。
本實驗利用初始反應速率(initial reaction rate)來測定熱失控的反應級數和反應速率。初始反應速率是改變某一種反應物的初始濃度,其它反應條件維持固定不變進行一系列的試驗,進而求得反應物的濃度變化對反應初始速率的影響。初始反應速率的測定通常是在反應物混合之初,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測量某一反應物或某一產物濃度的變化量作為反應初速率的近似值。本實驗分別使用不同濃度的鹽酸,以溫度上升5℃的區間和全程反應溫度上升的最大範圍之比率,來推知鋁箔被消耗的莫耳數和鹽酸反應掉的莫耳數(和濃度),進而推知初始反應速率。若其它測定的條件維持不變時,初始反應速率的比值等於反應物濃度的比值。當使用鹽酸的濃度增為2倍時,可分別測得其初始反應速率,其比值如式[6]所示。進一步整理式[6]為式[7]。透過這比值,可以得知鹽酸的反應級數(m)。
若使用反應物的濃度不是增為2倍時,亦可以分別得到對應的反應初始速率。其作法是利用反應初始速率對反應物的不同濃度作圖,得到趨勢線及其方程式。透過正推和倒推的趨勢線,當反應物的濃度增為2倍時,可分別推知這兩個濃度所對應的反應初始速率。然後透過式[7]的計算,可以得知鹽酸的反應級數(m)。另類地,透過趨勢線方程式的計算,亦可得到鹽酸的反應級數(m)。
為了找出初始反應速率和速率定律常數,必須先找到鹽酸與鋁箔反應時溫度上升與消耗掉鹽酸濃度的關係,其測量和計算過程如下:(1)首先測量一大張鋁箔的面積並精稱量其重量,以比例方式計算25.00 cm2鋁箔的重量並計算其莫耳數;(2)透過在原始數據或作圖,找到各鹽酸濃度反應溫度上升的最大區間;(3)利用鹽酸與鋁箔反應的係數比(莫耳數比)為3:1,找出溫度上升5℃與反應掉鋁的莫耳數的關係,以及其與反應掉鹽酸濃度的關係;(4)根據作圖的趨勢曲線,找出在各濃度的溫度上升5℃所需時間;以及(5)反應計算初始速率、速率定律常數。
(四) 簡述實驗過程
在本次實驗中,藉由鋁箔與鹽酸之間的反應,發現熱失控的誘導期和熱失控速率,其過程簡述如下:(一)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包括(1)溫度計校正,(2)製作絕熱的反應裝置。(二)紀錄原始數據、繪製最佳趨勢曲線和畫出外推線、找出濃度與溫度的關係。(三)發現濃度對熱失控誘導期的影響:包括:(1)找出各鹽酸濃度的熱失控誘導期,(2)找出鹽酸最低反應濃度和鹽酸有效反應濃度,(3)描述鹽酸濃度與誘導期倒數的關係,以及(4)找出誘導期的速率定律常數。(四)發現濃度對熱失控速率的影響:包括(1)找出各鹽酸濃度的熱失控速率,(2)描述鹽酸濃度與熱失控速率的關係,(3)調查鹽酸與鋁箔的熱失控反應級數,以及(4)找出鹽酸與鋁箔的速率定律常數並寫出速率定律式。
n 藥品和器材
(一) 各組器材和藥品
1. 一般器材:樣品瓶(小玻璃瓶,20-25 mL,不含瓶蓋)1個;燒杯(100 mL 2個和250 mL 1個)3個;錐形瓶(125 mL)1個;PE滴管(3 mL)3支;洗瓶(內裝半滿的蒸餾水)1瓶。
2. 特殊材料:保特瓶(600 mL,含瓶蓋)1個;小刀或美工刀1支;剪刀1把;透明膠帶1捲;鐵釘(約50 g)一包數支;鋁箔(30 cm x 10 cm)1張;塑膠海綿(約8 cm x 7 cm x 4 cm)1塊;聚酯纖維棉(體積約棒球大小)1包。
3. 量度工具:量筒(10 mL和25 mL各1個)2個;溫度計(100℃)1支;直尺(塑膠製,15 cm)1支;手機內建碼錶(可分段次數計時)1支。
4. 清潔工具:抹布1塊。
5. 安全工具;安全眼鏡1副;乳膠手套1雙;實驗衣1件。
6. 其他工具:標籤紙(約1.2 cm × 2.5 cm)一片20小張;電腦1台(有Office軟體)。
(二) 共用藥品和器材
1. 量度工具:標準溫度計(100℃)1支。
2. 特殊工具:十字螺絲起子(鐵粗直徑3 mm、5 mm、8 mm)三種各3-5支。
3. 液體藥品:濃鹽酸(conc. hydrochloric acid, 約12 M)2瓶(每瓶500 mL)。
4. 配製溶液:不同濃度鹽酸(hydrochloric acid)1瓶,每瓶500 mL。大致濃度:6.5 M, 6.0 M, 5.5 M, 5.0 M, 4.5 M。
【濃鹽酸的濃度一般以約12 M視之,配製鹽酸的真正濃度必須測定得知。上述各種濃度的鹽酸,分別裝在塑膠瓶中。以密度比對體積莫耳濃度方式,確定各溶液真正的濃度,參考資料:Hydrochloric acid10。用標籤紙寫上真正濃度(標示到小數點後面兩位),貼在塑膠瓶上。亦可用標定方式,測定其真正的濃度。】
5. 其他:衛生紙1包;洗潔精各桌1瓶;蒸餾水1桶(20 L);保鮮膜1盒;碎冰1盆。
6. 廢棄物回收桶2桶,一般垃圾桶1桶。
n 實驗安全和注意事項
1. 鹽酸對皮膚和眼睛有腐蝕性,必須全程戴上安全眼鏡,也必須穿實驗衣並戴手套。
2. 若反應槽的溫度達到100℃的情況下,必須立即加入碎冰以冷卻反應系統使反應減速。
3. 本實驗會產生易燃的氫氣,所有火源必須遠離實驗區域,以避免火災和爆炸。
4. 若眼睛和皮膚不慎接觸藥品,可用大量水沖洗,必要時請報告老師。
n 廢棄物處理
1. 反應後的混合液:集中於標示「反應後廢棄液」的廢棄瓶中。
2. 未使用的配製溶液:集中於標示「未使用廢棄液」的回收瓶中。
3. 一般垃圾放入「一般垃圾桶」中。
4. 若實驗裝置內的塑膠纖維和海綿未被液體沾濕,則此裝置可重複使用。
n 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一、 溫度計校正
利用提供的標準溫度計(放在示範桌上),校正你的溫度計,紀錄於表一中。
二、 製作絕熱的反應裝置
1. 利用提供的材料,製作一個具有絕熱效果的反應裝置。需用材料和工具有:樣品瓶(小玻璃瓶,20-25 mL,不含瓶蓋)1個;保特瓶(600 mL,含瓶蓋)1個;剪刀1把;小刀或美工刀1支;透明膠帶1捲;鐵釘(約50 g)一包數支;溫度計(100℃)1支;塑膠海綿(約8 cm x 7 cm x 4 cm)1塊;聚酯纖維棉(體積約棒球大小)1包;十字螺絲起子(有三種不同鐵粗直徑)。
2. 製作提示和材料用途:(1)樣品瓶當作反應槽,放置在保特瓶內部的上部,且樣品瓶的瓶口與保特瓶內部的瓶口必須緊密接觸;(2)保特瓶當作反應裝置的外部,大小需要適度地裁剪;(3)保特瓶蓋當作溫度計固定用,瓶蓋需要鑽孔,其方式為:先使用直徑細的十字螺絲起子鑽孔,再用直徑中等者,再用直徑粗者,使溫度剛好可以插入孔洞;(4)溫度計當作反應時的溫度測量;(5)鐵釘用來降低反應裝置的重心;(6)透明膠帶用於黏住保特瓶的上部和底部;(7)塑膠海綿和聚酯纖維棉用於隔絕熱量的散失,填充不可過於蓬鬆,以免絕熱的效果不佳。本實驗的反應裝置圖如圖二所示。
圖二:反應裝置及其各材料名稱,放置鹽酸和鋁箔之處。
三、 製作絕熱反應裝置的過程
1. 用剪刀和小刀,裁切一個保特瓶,取得其上部和底部。上部取其錐形的部位,底部取其離瓶底約2.5 cm的部位。
2. 依序地由小到大用三支螺絲起子的尖端,在瓶蓋的中央位置鑽一個小孔洞,使孔洞的大小剛好符合溫度計的直徑。在孔洞處插入一支100℃的溫度計。
3. 倒置保特瓶上部,使其瓶口面向實驗桌面上。
4. 在保特瓶上部的內部瓶口處,頂住一個樣品瓶,使樣品瓶的瓶口與保特瓶的瓶口緊密接觸。
5. 先用一些聚酯纖維棉,填充樣品瓶與保特瓶之間的空隙,填充不可過於蓬鬆。
6. 然後用2-3塊合適大小的塑膠海綿,固定樣品瓶和聚酯纖維棉,使樣品瓶和聚酯纖維棉不易鬆動。
7. 用數支鐵釘,放置在塑膠海綿的上方,鐵釘用來降低整個反應裝置的重心。
8. 用保特瓶的底部蓋上其上部,使其上部剛好插入到底部約0.5-1.0 cm。
9. 用透明膠帶,黏住上部和底部,必須貼緊以免兩者因塑膠海綿的彈力而分開。
10. 翻轉保特瓶,放置在實驗桌面上,此時保特瓶的瓶口朝上。
11. 用瓶蓋(含溫度計),蓋上保特瓶的開口,調整溫度計的高度,即完成製作一個絕熱的反應裝置。
n 實驗步驟和數據處理
一、 操作實驗步驟
1. 利用本次實驗提供的標準溫度計(放在示範桌上),校正你的溫度計。
2. 利用直尺和美工刀,剪裁一大張邊長為30.00 cm × 10.00 cm的長方形的鋁箔,精稱其重量,並計算一小張邊長為5.00 cm的正方形(即25.0 cm2)鋁箔的重量。
3. 利用直尺和美工刀,剪裁邊長為5.00 cm的正方形的鋁箔,總共剪裁5-6張,並且對折每一小張鋁箔三次,以利放入小玻璃瓶(樣品瓶)中。
4. 利用10 mL的量筒,分別取10.00 mL的已知濃度的鹽酸(濃度大約為6.5 M, 6.0 M, 5.5 M, 5.0 M, 4.5 M,真正濃度需測定,分別標示在塑膠瓶上)。
5. 首先,放入10.00 mL約6.5 M的鹽酸到反應裝置的小玻璃瓶(樣品瓶)中,輕微蓋緊保特瓶蓋(含溫度計)在瓶口上。
6. 然後,放入一小張邊長5.00公分的正方形的鋁箔(已被對折三次)到反應裝置的小玻璃瓶(樣品瓶)中,搖動3次並立即開始計時。
【注意:若有難聞味道或出現白色煙霧,立即用微濕的衛生紙放在反應裝置的瓶蓋。】
7. 在反應不激烈的時段(即段誘導期的時段),每30秒紀錄一次溫度。在反應加速的時段(即熱失控的時段),每15秒紀錄一次溫度。
二、 紀錄原始數據並初步數據處理
1. 根據反應時間與溫度的原始數據,以溫度對時間作圖,並畫出不同鹽酸濃度的最佳趨勢曲線。
2. 在最佳趨勢曲線上,繪製兩條外推線(水平線和切線)。
3. 找出並描述不同鹽酸濃度與上升溫度的關係。
三、 發現濃度對熱失控誘導期的影響
1. 找出不同鹽酸濃度的熱失控誘導期。
2. 以鹽酸濃度對誘導期倒數作圖,並畫出一條最佳趨勢直線或曲線。
3. 描述鹽酸濃度與熱失控誘導期倒數的關係。
4. 找出各濃度的鹽酸最低反應濃度([HCl]0)之值。
5. 找出各濃度的鹽酸有效反應濃度([HCl]effect)之值。
6. 計算鹽酸與鋁箔的誘導期的速率定律常數。
四、 發現鹽酸的濃度對熱失控速率的影響
1. 找出各濃度的熱失控速率。
2. 描述鹽酸濃度與熱失控速率的關係。
3. 調查熱失控的鹽酸反應級數。
4. 計算鹽酸與鋁箔的速率定律程常數並寫出速率定律式。
發現濃度對熱失控的誘導期和速率之影響:
一個發現學習的化學實驗(中)
楊水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承《發現濃度對熱失控的誘導期和速率之影響:一個發現學習的化學實驗(上)》】
n 實驗結果和討論
一、 溫度計校正和鹽酸真正濃度
利用實驗室提供的標準溫度計(放在示範桌上),校正你的溫度計,紀錄於表一中。
表一:溫度計校正
項目 |
數值 |
現在室溫(你的溫度計),℃ |
26.2 |
現在室溫(標準溫度計),℃ |
26.0 |
校正的溫度差(你的 ‒ 標準的),℃ |
0.2 |
以密度比對體積莫耳濃度方式或以滴定方式,測定鹽酸的真正濃度,其真正濃度寫在藥瓶上,紀錄鹽酸配製的大約濃度(未被標定)和測定真正的濃度(被標定)於表二中。
表二:鹽酸配製的大約濃度和測定的真正濃度
鹽酸的濃度 |
濃度1 |
濃度2 |
濃度3 |
濃度4 |
濃度5 |
配製濃度(未被標定),M |
4.5 |
5.0 |
5.5 |
6.0 |
6.5 |
真正濃度(被標定),M |
3.59 |
3.99 |
4.69 |
5.43 |
5.75 |
二、 原始數據表、製作最佳趨勢曲線和畫出外推線、找出濃度與溫度的關係
(一) 紀錄原始數據表
表三:操作實驗所得的原始數據
(二) 畫出各濃度的最佳趨勢曲線、繪製各曲線的兩條外推線、並畫出初始速率(斜率)和反應溫度全程範圍
根據表三的原始數據,使用不同的符號(如圓形、圓圈、三角形、方形、星形及菱形等)或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各種不同濃度的數據點和趨勢線,畫出各濃度的最佳趨勢曲線。各曲線需要標示鹽酸的濃度,橫軸和縱軸需要標示自變因(溫度)和依變因(時間)及其單位。圖三是不同鹽酸濃度的溫度對時間作圖(有五條最佳趨勢曲線);圖四-1~四-5是各鹽酸濃度的溫度對時間作圖並畫出各濃度的最佳趨勢曲線,繪製各濃度曲線的兩條外推線,畫出初始速率(斜率)和反應溫度全程範圍。
圖三:使用不同鹽酸濃度測得的溫度對時間作圖
圖四-1:鹽酸濃度(5.75 M)測得的溫度對時間作圖
根據圖四-1得知,鹽酸濃度為5.75 M得到最佳趨勢曲線的兩條外推線(水平線和切線)交叉於82 sec,上升5℃所需時間為18 sec(100 sec – 82 sec),反應溫度全程範圍為30.4℃(56.4℃ – 26.0℃)。
圖四-2:鹽酸濃度(5.43 M)測得的溫度對時間作圖
根據圖四-2得知,鹽酸濃度為5.43M得到的最佳趨勢曲線的兩條外推線(水平線和切線)交叉於180 sec,上升5℃所需時間為47 sec(227 sec – 180 sec),反應溫度全程範圍為28.9℃(55.0℃ – 26.1℃)。
圖四-3:鹽酸濃度(4.59 M)測得的溫度對時間作圖
根據圖四-3得知,鹽酸濃度為4.59 M得到的最佳趨勢曲線的兩條外推線(水平線和切線)相交於288 sec,上升5℃所需時間為47 sec(335 sec – 288 sec),反應溫度全程範圍為26.7℃(54.0℃ – 27.3℃)。
圖四-4:鹽酸濃度(3.99 M)測得的溫度對時間作圖
根據圖四-4得知,鹽酸濃度為3.99 M得到的最佳趨勢曲線的兩條外推線(水平線和切線)相交於372 sec,上升5℃所需時間為55 sec(427 sec – 372 sec),反應溫度全程範圍為26.0℃(53.0℃ – 27.0℃)。
圖四-5:鹽酸濃度(3.59 M)測得的溫度對時間作圖
根據圖四-5得知,鹽酸濃度為3.59 M得到的最佳趨勢曲線,繪製此曲線的兩條外推線相交於443 sec,上升5℃所需時間為70 sec(513 sec – 443 sec),反應溫度全程範圍為26.6℃(54.0℃ – 27.4℃)。
(三) 描述鹽酸濃度與溫度的關係
1. 根據圖三和四的最佳趨勢曲線,定性地描述單一鹽酸濃度與鋁箔反應的時間與溫度之關係。
當鹽酸與鋁箔反應時,剛開始的溫度幾乎維持恆定在室溫,但是抵達特定的時間時,溫度先緩慢上升然後快速上升,最後在高溫幾乎維持恆定。
2. 根據圖三和四的最佳趨勢曲線,定性地描述各種不同濃度對熱失控的誘導期之關係。
無論是何種鹽酸濃度,當鹽酸與鋁箔反應時,鹽酸的濃度越高,熱失控的誘導期越短。
發現濃度對熱失控的誘導期和速率之影響:
一個發現學習的化學實驗(下)
楊水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承《發現濃度對熱失控的誘導期和速率之影響:一個發現學習的化學實驗(中)》】
n 實驗結果和討論
三、 發現濃度對熱失控誘導期的影響
(一) 找出各鹽酸濃度的熱失控誘導期
利用在「簡介」中的熱失控誘導期作法,(1)在圖四-1~四-5中各濃度的最佳趨勢曲線上繪製兩條外推線(水平線和切線),找出趨近的直線(水平線)與溫度快速增加的初始部分(切線)之交叉點。(2)確定兩條外推直線交叉點的反應時間,這時間是誘導期的時間長度(以tip表示)。(3)整理處理的數據於表四中。
表四:不同鹽酸濃度和誘導期倒數的數據
[HCl], M |
誘導期tip, sec |
誘導期的倒數tip‒1, sec‒1 |
起始溫度, ℃ |
5.75 |
82 |
0.01220 |
26.0 |
5.43 |
192 |
0.00521 |
26.0 |
4.69 |
317 |
0.00315 |
26.0 |
3.99 |
363 |
0.00275 |
26.5 |
3.59 |
432 |
0.00231 |
26.0 |
(二) 找出鹽酸最低反應濃度和有效反應濃度
利用表四的不同鹽酸濃度和誘導期倒數的數據,在畫出最佳趨勢線後,找出鹽酸最低反應濃度,以[HCl]0表示;並計算鹽酸有效反應濃度,以[HCl]effect表示;以及誘導期的速率定律常數。其繪製步驟為:(1) tip‒1對[HCl]作圖;(2)繪製最佳趨勢迴歸線並列出此迴歸線方程式;(3)確定線性迴歸線與tip‒1 = 0交叉點的鹽酸濃度值,並定義該值為反應最低鹽酸濃度,以[HCl]0表示;(4)定義有效鹽酸濃度,以[HCl]effect表示,其計算式為:[HCl]effect = [HCl] ‒ [HCl]0;以及(5)使用速率定律常數k,描述tip‒1與[HCl]effect之間的關係,並計算平均k值。圖五-1是鹽酸的濃度對誘導期的倒數作圖。
圖五-1:鹽酸的濃度對誘導期的倒數作圖(四個數據點且趨勢線為直線)
圖五-1的數據點只有四點,另有一個數據點(鹽酸濃度為5.75 M)因偏差過大而不考慮在內。由圖五-1趨勢直線或其方程式(y = 0.00175x – 0.00427)得知,鹽酸與鋁箔反的誘導期的倒數(y)為0時,鹽酸最低反應濃度(x) [HCl]0 = 2.43 M。
圖五-2:鹽酸的濃度對誘導期的倒數作圖(五個數據點且趨勢線為曲直線)
若五個數據點均列入考慮,由圖五-2的趨勢直線或其方程式(y = 0.0038x – 0.02124)得知,鹽酸與鋁箔反應的誘導期倒數(y)為0時,鹽酸最低反應濃度(x) [HCl]0 = 3.30 M。
圖五-3:鹽酸的濃度對誘導期倒數作圖(五個數據點且趨勢線為曲線)
若所有數據點均列入考慮且趨勢直線改為趨勢曲線,由圖五-3的趨勢曲線或其方程式(y = 0.000167e0.69184x)得知,鹽酸與鋁箔反應的誘導期倒數(y)為0時,鹽酸最低反應濃度(x) [HCl]0 = 0.00 M。
(三) 描述鹽酸濃度與誘導期倒數的關係,並找出鹽酸最低反應濃度和有效反應濃度
1. 根據圖五-1的趨勢直線,描述鹽酸濃度與誘導期倒數之關係。
當鹽酸與鋁箔反應時,鹽酸的濃度越高,熱失控的誘導期倒數(tip‒1)越大。
2. 用化學理論的觀點,說明你發現誘導期倒數對鹽酸濃度之關係的理由。
鹽酸的濃度越高,越多的H+與鋁箔表面的Al2O3碰撞的機率就越大,導致熱失控的誘導期倒數越大。
3. 根據圖五-1的趨勢直線,找出鹽酸最低反應濃度值([HCl]0),填入表五中。
鹽酸最低反應濃度([HCl]0)= 2.43 M。
4. 根據圖五-1的趨勢線,找出各鹽酸的有效反應濃度([HCl]effect),填入表五中。
當使用鹽酸濃度[HCl] = 5.43 M,推知其有效反應濃度([HCl]effect)= 5.43 M ‒2.43 M = 3.00 M;當使用[HCl] = 4.69 M,推知[HCl]effect = 4.69 M ‒2.43 M = 2.26 M;當使用[HCl] = 3.99 M,推知 [HCl]effect = 3.99 M ‒2.43 M = 1.56 M;當使用[HCl] = 3.59 M,推知 [HCl]effect = 3.99 M ‒2.43 M = 1.16 M。
(四) 找出誘導期的速率定律常數
1. 使用速率定律常數k表示tip‒1和[HCl]effect之間的關係,並計算不同鹽酸濃度與鋁箔反應的k值及其平均k值,填入表五中。【提示:k = tip‒1/[HCl]effect】
當使用[HCl] = 5.75 M,其有效反應濃度([HCl]effect)= 3.32 M,則k = 0.00376 M‒1s‒1;當使用[HCl] = 5.43 M,其有效反應濃度([HCl]effect)= 3.00 M,則k = 0.00185 M‒1s‒1;[HCl] = 4.69 M,其有效反應濃度([HCl]effect)= 2.26 M,k = 0.00154 M‒1s‒1;當使用[HCl] = 3.99 M,其有效反應濃度([HCl]effect)= 1.56 M,則k = 0.00172 M‒1s‒1;當使用[HCl] = 3.99 M,其有效反應濃度([HCl]effect)= 1.16 M,則k = 0.00195 M‒1s‒1。
平均值 k = (0.00185 M‒1s‒1 + 0.00154 M‒1s‒1 + 0.00172 M‒1s‒1 + 0.00195 M‒1s‒1) / 4
= 0.00176 M‒1s‒1(第一個k值偏高太多,不使用在平均值計算)
表五:鹽酸最低反應濃度、鹽酸有效反應濃度和誘導期速率定律常數
[HCl], M |
起始溫度, ℃ |
[HCl]0 |
[HCl]effect |
k, M‒1s‒1 |
平均k, M‒1s‒1 |
5.75 |
26.0 |
2.43 |
3.32 |
0.00367 |
— |
5.43 |
26.0 |
3.00 |
0.00185 |
0.00176 |
|
4.69 |
26.0 |
2.26 |
0.00154 |
||
3.99 |
26.5 |
1.56 |
0.00172 |
||
3.59 |
26.0 |
1.16 |
0.00195 |
四、 發現濃度對熱失控速率的影響
(一) 找出不同鹽酸濃度的熱失控速率
參考「簡介」中的熱失控速率的作法,在圖四-1~四-5中的各鹽酸濃度繪製熱失控速率(即斜率),熱失控速率被定義(暫時性的定義)為在熱失控期間的初始溫度上升5℃的反應速率,亦即5℃除以時間。熱失控期間的初始時間,以ttr表示,以sec為單位。熱失控速率,以rtr表示,此單位為℃/sec。
表六:不同鹽酸濃度的熱失控速率的數據
[HCl], M |
上升溫度, ℃ |
在上升0℃之時間點, sec | 在上升5℃之時間點, sec |
上升5℃所需時間, sec |
斜率, ℃/sec |
5.75 |
5.0 |
82 | 100 |
18 |
0.28 |
5.43 |
5.0 |
180 | 227 |
47 |
0.11 |
4.69 |
5.0 |
288 | 335 |
47 |
0.11 |
3.99 |
5.0 |
372 | 427 |
55 |
0.09 |
3.59 |
5.0 |
443 | 513 |
70 |
0.07 |
利用表六的數據,畫出最佳趨勢直線於圖六,並列出趨勢直線的方程式,橫軸和縱軸需要標示自變因和依變因項目及其單位。
圖六-1:熱失控速率的趨勢直線(四個數據點)
圖六-1的數據點只有四點,另有一個的數據點(鹽酸濃度為5.75 M)因偏差過大而不考慮在內。由圖六-1趨勢直線得知,鹽酸與鋁箔反應的熱失控速率(斜率)為正值;由圖六-1趨勢直線方程式(y = 0.0183x + 0.0130)得知,鹽酸與鋁箔反應的熱失控速率(起始速率,斜率)為0.0183 ℃/sec。
圖六-2:熱失控速率的趨勢直線(五個數據點)
若所有數據點均列入考慮,由圖六-2趨勢直線得知,鹽酸與鋁箔反應的熱失控速率(斜率)為正值;由圖六-2趨勢直線方程式(y = 0.0685x + 0.0191)得知,鹽酸與鋁箔反應的熱失控速率(起始速率,斜率)為0.0685 ℃/sec。
(二) 描述鹽酸濃度與熱失控速率的關係
1. 根據圖六-1的趨勢直線,描述濃度對熱失控速率的影響。
當鹽酸與鋁箔反應時,鹽酸的濃度越高,熱失控速率越快。
2. 用化學理論的觀點,說明你發現其影響的理由。
鹽酸的濃度越高,越多的H+與鋁箔的金屬Al碰撞的機率就越大,熱失控速率就越快。
(三) 調查鹽酸與鋁箔的熱失控反應級數
製作鹽酸與鋁箔反應的熱失控速率(起始速率,斜率)對鹽酸濃度作圖,並將趨勢直線正推和內推數個週期,使此趨勢直線含蓋在0.00-9.00 M的範圍,如圖七-1所示。若使用反應物的濃度不是增為2倍時,亦可以分別得到對應的反應初始速率。其作法是利用反應初始速率對反應物的不同濃度作圖,得到趨勢線及其公式。透過正推和倒推的趨勢線,當反應物的濃度增為2倍時,可分別推知這兩個濃度所對應的反應初始速率。
圖七-1:熱失控速率的趨勢直線(四個數據點且正推和內推)
圖七-1的數據點只有四點,另有一個的數據點(鹽酸濃度為5.75 M)因偏差過大而不考慮在內。由圖七-1的趨勢直線或其方程式(y = 0.0183x + 0.0130)得知:
若鹽酸濃度x1 = 3.00 M,則熱失控的起始速率y1 = 0.0679 ℃/sec;若x2 = 4.00 M,則y2 = 0.0862 ℃/sec;若x3 = 6.00 M,則y3 = 0.1228 ℃/sec;若x4 = 8.00 M,則y4 = 0.1594 ℃/sec。
利用式[7],求得鹽酸與鋁箔反應的鹽酸反應級數m,其計算過程如下:
當鹽酸為3.00 M和6.00 M時,
,得到鹽酸的反應級數m = 0.855。
當鹽酸為4.00 M和8.00 M時,
,得到鹽酸的反應級數m = 0.887。
由於反應級數m = 0.855和0.887,接近於整數1,因此速率定律式可以寫成式[8]:
r = k’[HCl] [8]
圖七-2:熱失控速率的趨勢曲線(四個數據點且正推和內推)
圖七-2的數據點只有四點,另有一個(鹽酸濃度為5.75 M)的數據點因偏差過大而不考慮在內。由圖七-2的趨勢曲線或其線性迴歸方程式(y = 0.0376e0.2039x)得知:
若鹽酸濃度x1 = 3.00 M,則熱失控速率的起始速率y1 = 0.0693 ℃/sec;若x2 = 4.00 M,則y2 = 0.0850 ℃/sec;若x3 = 6.00 M,則y3 = 0.1278 ℃/sec;若x4 = 8.00 M,則y4 = 0.1921 ℃/sec。
利用式[7],求得鹽酸與鋁箔反應的鹽酸反應級數m,其計算過程如下:
當鹽酸為3.00 M和6.00 M時,
,得到鹽酸的反應級數m = 0.883。
當鹽酸為4.00 M和8.00 M時,
,得到鹽酸的反應級數m = 1.18。
由於反應級數m = 0.883 和1.18,接近於整數1,因此速率定律式亦可以寫成式[8]:
r = k’[HCl] [8]
(四) 找出反應速率定律常數和速率定律式
為了找出反應初始速率和速率定律常數,必須先找到鹽酸與鋁箔反應時溫度上升與消耗掉鹽酸濃度的關係,其測量和計算過程如下,所有處理的數據填入表七中。
1. 首先,測量一大張鋁箔的面積並精稱量其重量,以比例方式計算一小張25.00 cm2鋁箔的重量並計算其莫耳數(molAl.25)。Al的原子量:26.98 g mol-1。
剪裁一大張30.00 cm x 10.00 cm = 300.0 cm2的鋁箔,精稱得重量為1.2507 g。因此,每一小張面積為25.00 cm2鋁箔的平均重量為0.1042 g,這一小張25.00 cm2鋁箔莫耳數= 0.1042 g / (26.98 g mol-1) = 0.003862 mol。
2. 在圖四-1~四-2上或在表三中,找到在不同鹽酸濃度的溫度上升區間(rTIn)。
若鹽酸濃度[HCl] = 5.75 M,則溫度上升範圍和區間(rTIn)= 56.4℃ – 26.0℃ = 30.4℃;若[HCl] = 5.43 M,則rTIn = 55.0℃ – 26.1℃ = 28.9℃;若[HCl] = 4.99 M,則rTIn = 54.0℃ – 27.3℃ = 26.7℃;若[HCl] = 3.99 M,則rTIn = 53.0℃ – 27.0℃ = 26.0℃;若[HCl] = 3.59 M,則rTIn = 54.0℃ – 27.4℃ = 26.6℃。
3. 利用鹽酸與鋁箔反應的係數比(莫耳數比)為3:1,找出溫度上升5℃與反應掉鋁的莫耳數(以及與反應掉鹽酸濃度)的關係。
上升5℃鋁箔消耗莫耳數(mo1A1.5)= molAl × (5℃/rTin)
= (wAl / 26.98 g mol-1) × (5℃/rTin)
上升5℃鹽酸反應掉莫耳數(molHCl.5)= 3 (wAl / 26.98 g mol-1) × (5℃/rTin)
上升5℃鹽酸反應掉濃度(MHCl.5) = [3 (wAl / 26.98 g mol-1) × (5℃/rTin)] / 0.010 L
4. 根據圖七-1的趨勢直線,找出在不同濃度的溫度上升5℃所需時間。
若鹽酸濃度 [HCl] = 5.75 M,則溫度上升5℃所需時間(rt)= 100 sec – 82 sec =18 sec;若[HCl] = 5.43 M,則rt = 227 sec – 180 sec = 47 sec;若[HCl] = 4.69 M,則rt = 335 sec – 288sec = 47 sec;若[HCl] = 3.99 M,則rt = 427 sec – 372 sec = 55 sec;若[HCl] = 3.59 M,則rt = 513 sec – 443 sec = 70 sec。
5. 利用式[2],計算反應初始速率。
若鹽酸濃度 [HCl] = 5.75 M,則反應初始速率 1.06E-06 M sec-1;若[HCl] = 5.43 M,則r = 4.27E-07 M sec-1;若[HCl] = 4.69 M,則r = 4.62E-07 M sec-1;若[HCl] = 3.99 M,則r = 4.05E-07 M sec-1;若[HCl] = 3.59 M,則r = 3.11E-07 M sec-1。
表七:不同濃度的熱失控期間上升5℃與反應掉鹽酸濃度之關係
鹽酸濃度, M |
25 cm2鋁箔重量, g |
25 cm2鋁箔莫耳數, molAl |
溫度上升, 5.0℃ |
溫度上升範圍, ℃ |
溫度上升 區間, rTin , ℃ |
上升5℃鋁箔消耗莫耳數, mo1lA.5 |
上升5℃鹽酸反應莫耳數, molHCl.5 |
上升5℃鹽酸反應濃度, MHCl.5 |
溫度上升5℃需時, t sec |
初始速率, M/sec |
5.75 |
0.1042 |
0.003862 |
5.0 |
26.0-56.4 |
30.4 |
0.000635 |
0.00191 |
1.91E-05 |
18 |
1.06E-06 |
5.43 |
0.1042 |
0.003862 |
5.0 |
26.1-55.0 |
28.9 |
0.000668 |
0.00200 |
2.00E-05 |
47 |
4.27E-07 |
4.69 |
0.1042 |
0.003862 |
5.0 |
27.3-54.0 |
26.7 |
0.000723 |
0.00217 |
2.17E-05 |
47 |
4.62E-07 |
3.99 |
0.1042 |
0.003862 |
5.0 |
27.0-53.0 |
26.0 |
0.000743 |
0.00223 |
2.23E-05 |
55 |
4.05E-07 |
3.59 |
0.1042 |
0.003862 |
5.0 |
27.4-54.0 |
26.6 |
0.000726 |
0.00218 |
2.18E-05 |
70 |
3.11E-07 |
6. 計算速率定律常數k’及其平均值,並紀錄在表八中。
若鹽酸濃度 [HCl] = 5.75 M,則速率定律常數1.06E-06 M sec-1;若[HCl] = 5.43 M,則k’ = 4.27E-07 M sec-1;若[HCl] = 4.69 M,則k’ = 4.62E-07 M sec-1;若[HCl] = 3.99 M,則k’ = 4.05E-07 M sec-1;若[HCl] = 3.59 M;則k’ = 3.11E-07 M sec-1。速率定律常數k’ 的平均值 = 9.13E-08(第一個k’偏差過大,不列入計算)。
表八:速率定律常數的計算值
鹽酸濃度, M |
初始速率, M sec-1 |
上升5℃鹽酸掉反應濃度, MHCl.5 |
速率定律常數, k’, sec-1 |
k’平均值, sec-1 |
5.75 |
1.06E-06 |
1.91E-05 |
1.84E-07 |
— |
5.43 |
4.27E-07 |
2.00E-05 |
7.86E-08 |
9.13E-08 |
4.69 |
4.62E-07 |
2.17E-05 |
9.85E-08 |
|
3.99 |
4.05E-07 |
2.23E-05 |
1.02E-07 |
|
3.59 |
3.11E-07 |
2.18E-05 |
8.66E-08 |
7. 寫出鹽酸與鋁箔反應的熱失控速率與鹽酸濃度的關係。
在26.0-26.5℃下,鹽酸與鋁箔反應的熱失控速率與鹽酸濃度的關係如式[9]所示:
r = 9.13E-08 × [HCl] [9]
n 教學指引
一、 教學提示
l 學生實驗手冊分為兩版本:基本版(適用於一般高中程度)和進階版(適用於AP高中程度或大學程度)。
l 基本版的上課時間:在「簡介」方面:教師解說熱失控的基本知識需時約10分鐘;熱失控的誘導期和熱失控速率的動力學知識需時15-20分鐘;在「反應裝置」方面:教師解說和學生組裝需時15-20分鐘;學生操作實驗並紀錄結果需時50-70分鐘;數據處理和實驗結果撰寫:60-80分鐘。數據處理以使用Excel處理為佳,可在電腦教室進行或各組一部筆記型電腦或平版電腦在教室中進行,或者當作家庭作業由學生在家中獨立進行。進階版的上課時間:數據處理和實驗結果撰寫:80-100分鐘。
l 本實驗有大量的數據,建議學生以Excel處理數據和製作圖表為佳,不建議以手工繪製圖表。高中學生對Excel的精熟學習,可以輕而易舉地應付未來在大學端自然科學實驗和技術工程實驗的大量數據處理。
l 本實驗的設計為發現學習(又稱引導探究學習),適用在108課綱的《高中化學選修》科目或《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科目中教學,亦適用在大學《普通化學實驗》的教學。
二、 發現學習
本實驗的學習方法採用發現學習(discovery learning),學生在探索之前不知道濃度對熱失控誘導期和熱失控速率之影響。在教材和教師的指引下,他們有機會發現鹽酸與鋁箔反應時鹽酸濃度與熱失控的誘導期和速率之間的關係,發現這些關係的過程需要進行實驗、收集資料和處理資料,並進一步發現一些規律性以及最低反應濃度、有效反應濃度、反應級數、反應速率定律常數和速率定律式。
發現學習是一種探究為基礎的教學方法,被認為是一種建構論為基礎的教育方法。發現學習是學習者利用自己的過去經驗和現有的知識來發現事實和關係以及學習新的知識。11-12 發現學習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找到他們自己的試探性答案,並從實際的案例或經驗中推導出一般性的原則,學習的主要內容知識沒有事先給學生,必須由學生自己去發現。13
發現學習的方法如同探究,是一種歸納法(inductive approach),發現學習法又稱為引導探究學習法(guided inquiry learning approach)。透過研究現象的具體例子,學生能夠對基本原理有一個總體的理解。歸納學習的倡導者強調透過直接經驗學習的價值和〝為自己找出自我”的動機價值。14-15 發現學習理論假設學生最好的學習是透過實驗去發現事實和關係。學生不要被要求記住事實或聆聽學習,而是要求學生操縱材料和試驗,做出假設並自行發現知識。發現學習是一種歸納學習,學習者透過觀察或測量去發現規則的過程。這與演繹學習不同。在演繹學習中,學生事先學會他們需要應用的規則。16-17
發現學習的潛在的優勢: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好奇心、促進終身學習技能的發展、個性化學習體驗、提供高度的動力、學生有機會進行實驗、建立在學生以前的知識和理解基礎上。潛在的缺點:沒有初始框架可用而讓學生感到困惑、效率低下且耗時、導致學生沮喪。18
n 參考資料
1. Thermal runawa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rmal_runaway.
2. Safety and Preventing Thermal Run Away in Large Li-Ion Batteries, https://bit.ly/2K6dM2S.
3. How To Stop Lithium-Ion Batteries Explosion? https://bit.ly/2Kc7ZZu.
4. Thermal Runaway, https://www.upsbatterycenter.com/blog/thermal-runaway/.
5. Collapse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https://bit.ly/1Gs67jd.
6. The Thermodynamics of 9/11, https://bit.ly/2MpCn5g.
7. Kitabayashi, S.; Nakano, M.; Nishikawa, K.; and Koga, N. Model Experiment of Thermal Runaway Reactions Using the Aluminum–Hydrochloric Acid Reac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16, 93 (7), 1261-1266.
8. Rate_equ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te_equation.
9. Non-Integer: Non-integer order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present mor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https://bit.ly/2HCGMii.
10. Hydrochloric aci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drochloric_acid.
11. Discovery Learning (Bruner), https://goo.gl/cUkxBL.
12. Discovery Learn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scovery_learning.
13. 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A Primer for Discussion, http://goo.gl/VhrLon.
14. Domin, D. S. A Review of Laboratory Instruction Styl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99. 76 (4), p 543-547.
15. Hodson, D.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96, 28, 115–135.
16. What is Discovery Learning? https://goo.gl/uAxmra.
17. What is inductive learning? https://goo.gl/zqt6Cq.
18. Learning Theory: A Primer for Discussion, http://goo.gl/eRCxGT.
n 學生實驗手冊
下載本實驗的學生實驗手冊—「發現濃度對熱失控的誘導期和速率之影響」
利用雷射雕刻技術使不鏽鋼與鈦板變成色彩繽紛的畫布
張佑祥*、楊捷、林冠廷、陳玠錡
工業技術研究院
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
不鏽鋼與鈦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廣泛被應用的材料,其中不鏽鋼是含有鉻的鐵合金之總稱,則鈦是被認為是一種稀有金屬。由於不鏽鋼與鈦的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機械強度、延展度與加工性。然而,不鏽鋼的組成大多以鐵合金為主體,通常是含有10%~30%的鉻以及含有不同比例的鎳、鉬、鈦、鋁、銅、氮、硫、磷和硒元素所組成的合金鋼,因此一般工業界會依照各種應用的需求調整其在合金中的比例,來符合相關之應用。鈦則有「太空金屬」的美譽,因為鈦除了具有耐腐蝕等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鈦還具有重量輕、強度高、生物相容性、具金屬光澤等特性,因此被廣泛利用在航太工業、醫學界、汽車工業與建材和塗料產業,應用程度可算是十分多元。本文希望以科普的角度,來說明雷射加工技術在不鏽鋼與鈦材料上的技術簡介與工業應用,並搭配實際樣品的製作,讓讀者了解不鏽鋼與鈦材料也是可以透過雷射雕刻技術變成色彩繽紛的美麗畫布。
雷射器依照產生雷射的媒介物質可分為液體雷射、氣體雷射和固體雷射,又可依照工作狀態區分為連續雷射或是脈衝雷射,應用於加工領域時則依照工件特性及加工類型選擇對應的雷射機台。然而,應用於工業領域的低功率雷射機台多用於雷射雕刻、材料改質、材料固化及非接觸性量測等領域;高功率雷射機台則使用於鑽孔、切割、焊接等破壞性加工為主。因此,雷射加工在加工領域中屬於擁有較高客製化之彈性及易於調整製程參數,但其缺點在於量產的速度較慢,須由特殊的雷射機台設計來增加生產效率。雷射加工尤其在精密鑽孔及雕刻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高精密度特性及穩定輸出能力,使其能廣泛應用於工業產業,且不易被取代。
實驗器材與雷射參數表(示範)
1. 304不鏽鋼板(厚度0.8mm) 2. 鈦板(第2級) |
3. 雷射機台參數 雷射光源:Nd:YVO4 頻率:75kHz 雷射能量:2.5W 雷射光波長:1064nm 雷射光點大小:38um 點雕刻時間:0.1ms 雷射脈衝寬度:10ns 雷射雕刻路徑間距:20um 雷射掃描速度:45~190mm/s |
1. 先將304不鏽鋼板與鈦板分別利用75%的酒精水溶液進行表面擦拭。
2. 將圖形利用AutoCAD程式,將圖形繪製完成。
3. 再將圖檔匯入雷射機台內,並設定雷射雕刻加工參數。
4. 將304不鏽鋼板與鈦板分別進行雷射雕刻加工。
5. 樣品完成製作。
本實驗使用的機台為工研院機械所與廠商共同開發的實驗用雛型機台,機台的內部結構包含雷射源(Radiation source)、電源供應器與控制模組(Power & control module)、光纖模組(optical fiber)、雷射擴束器(Beam expander)、導引雷射模組(Guide laser module)、掃瞄控制模組(Scanner control unit)、旋轉鏡組(Rotating mirrors)、聚焦鏡頭模組(Focus lens module),細部結構圖如圖1與圖2所示。
圖1、雷射雕刻加工機台示意圖。
圖2、雷射雕刻加工機台實際照片。
可以在不鏽鋼表面的上色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選用304不鏽鋼板中含有10-15%的鉻,因為雷射帶有高能量並將不銹鋼中的鉻產生鉻的氧化層(Cr2O3)。由於產生出Cr2O3厚度上的差異,進一步造成視覺顏色上的差異。由實驗結果可以知道,在不改變雷射能量與頻率情況下,只改變雷射掃描速度,即可產生顏色上的差異,但因為示範實驗中雷射的掃描速度差異甚小,因此可以發現相近的色彩的顏色會依序出現,如圖3所示。其原因是因為不鏽鋼板單位面積下所受到的能量不同,因為雷射掃描速度越慢,即代表單位面積下所受能量較高,因此導致不繡鋼板受熱影響程度不同,造成氧化的程度也因此不同。另外,根據相關文獻指出,在一般雷射參數的操作情況下,Cr2O3的氧化層的厚度大約會落幾百個nm之間[1]。然而,會導致視覺上顏色的差異,主要是因為不同厚度的Cr2O3氧化層,再經由光的反射之後,產生最終視覺顏色差異的主因[1-4]。而Cr2O3氧化層厚度變化的主因,主要因為不鏽鋼受熱的情況不同,產生不同厚度的Cr2O3氧化層。
根據本實驗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C-1的位置所受的能量最大,因為雷射掃描速度最慢,因此單位面積下內所受的雷射能量最高,這也代表著C-1的位置Cr2O3的氧化層厚度較厚,其中C-1呈現暗紫色,如圖3所示。然而A-10所受的能量最小,因為雷射掃秒速度最快,因此單位面積下所受的雷射能量最小,這也代表著A-10的位置Cr2O3的氧化層厚度較薄,其中A-10呈現深藍色,如圖3所示。另外,不同不鏽鋼的材質也會影響到雷射加工後的色彩,其原因大致可歸因於,材料成分上的差異,造成局部區塊受熱程度不同,因此產生不同厚度的Cr2O3,而光線在不同厚度的Cr2O3所反射呈現的顏色也不同,因此可知若以利用相同雷射的參數在不同材質型號的不鏽鋼上加工,可能也會產生色彩上有些許的差異,所以如何降低不繡鋼板材料性質(品質)上的差異,也成為了此技術能否進行量產的重要關鍵因素。
圖3、雷射雕刻在不銹鋼板上色後的實驗樣品與實驗參數,其中圖3(A)為實際實驗後之樣品,在標誌的下方有不同的色塊,以英文字母代表排,數字代表行,因此A-1即表示第A排第一行的色塊。而圖3(B)為圖3(A)下方色塊的實驗參數,此參數為雷射掃描速率(mm/s)。
相同的可以利用雷射雕刻在鈦的表面上產生各式各樣的顏色,如圖4所示,我們利用不同功率與雷射掃描速度同樣的在鈦的表面上,利用雷射雕刻來上色,其上色的原理與不銹鋼類似。也是將利用雷射加工在鈦板上產生熱,將Ti氧化形成TiO2。相同的TiO2的厚度同樣會影響到上色的色彩,因此不同厚度的TiO2也會形成呈現不同的顏色[5]。
圖4、雷射雕刻在鈦板上色後的實驗樣品[5]。
(圖片來源:Antończak, A. J. et.al, (2014).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laser-induced coloring of titanium. Applied Physics A, 115(3), 1003-1013.)
在1621年荷蘭物理學家司乃耳(Willebrord Snellius),重新發現光的折射定律,也就是物理學上所謂的「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根據司乃耳定律,我們可知當光波從一種介質傳播到另一種具有不同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的介質時,會發生折射現象(Refraction),因此材料的折射率不同會影響光通過介質的路徑。後續,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Isaac Newton)在進行著名的三稜鏡實驗中,發現太陽光經三稜鏡的折射後可呈現彩色的光線,一般稱為光的色散現象(Dispersion)。
因此,根據前述實驗與相關原理說明可知,之所以可以利用雷射雕刻技術在不鏽鋼板與鈦板上進行上色的原理,是因為在雷射雕刻上色的過程中,雷射具有較高的能量,同時改變了不鏽鋼板與鈦板的表面性質,並越過其反應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發生鉻的氧化反應與鈦的氧化反應,並產生出不同厚度的鉻氧化層(Cr2O3)與鈦氧化層(TiO2)薄膜,而這些不同厚度的氧化層薄膜也同時影響光在介質(氧化層)中的折射率。然而,光線再經由反射與第二次的折射後,最終產生顏色呈現上的差異,其原理的簡單示意圖,如圖5所示。
圖5、光線通過氧化層薄膜的路徑示意圖。
1. 在雷射雕刻實驗中,避免眼睛後到雷射光的傷害,全程實驗必須帶上雷射光護目鏡或相關護目鏡,且盡量不要直視實驗樣品。
2. 由於雷射雕刻時會造成基板產生高能與高熱,因此在實驗結束後,避免直接用手去觸碰實驗樣品,造成燙傷。可利用隔熱手套取出實驗樣品。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eeJW9h_8WOYwye5anKR1YjXI71a6QmyG
我們可以透過雷射雕刻加工的技術,讓國高中的同學了解到在化學領域中,不只有膠體溶液(Ex: 牛奶)、離子溶液(Ex: 硫酸銅水溶液)、沉澱反應(Ex: 氯化銀沉澱)或燃燒反應(鈉在空氣中燃燒反應)等可以產生顏色。金屬氧化物(Ex: TiO2、Cr2O3)或非金屬氧化物(Ex: SiO2)的薄膜(Thin-film),在其厚度不同的情況之下,透過光學反射也可以產生各式各樣繽紛的色彩。
感謝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所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讓研究人員在研究之餘,能發揮創意與科學教育做結合。特別感謝邱美虹教授與周金城教授對於本文提供很棒的建議與指教。
1. Lehmuskero, A., Kontturi, V., Hiltunen, J., & Kuittinen, M. (2010). Modeling of laser-colored stainless steel surfaces by color pixels. Applied Physics B, 98(2-3), 497-500.
2. Veiko, V., Odintsova, G., Ageev, E., Karlagina, Y., Loginov, A., Skuratova, A., & Gorbunova, E. (2014). Controlled oxide films formation by nanosecond laser pulses for color marking. Optics express, 22(20), 24342-24347.
3. Fujimoto, S., Tsujino, K.,& Shibata, T. (2001). Growth and properties of Cr-rich thick and porous oxide films on Type 304 stainless steel formed by square wave potential pulse polarisation. Electrochimica Acta, 47(4), 543-551.
4. Antończak, A. J., Kocoń, D., Nowak, M., Kozioł, P., & Abramski, K. M. (2013). Laser-induced colour marking—Sensitivity scaling for a stainless steel.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64, 229-236.
5. Antończak, A. J., Stępak, B., Kozioł, P. E., &ㄙAbramski, K. M. (2014).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laser-induced coloring of titanium. Applied PhysicsA, 115(3), 1003-1013.
導電塑膠聚苯胺的製備和測試
張芫睿、佘瑞琳*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導電塑膠是一種新穎材料,有別於生活中一般作為絕緣體的塑膠,導電塑膠是一種能夠導電的高分子,它本身同時具有導體與塑膠此兩種南轅北轍的理化性質1。導電塑膠因材質輕和加工性佳而應用日廣,目前已發展出輕巧且適應性大的塑膠電池。導電塑膠又具有電致變色(electrochromism)特性,可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進行可逆的顏色與透明性變化。因此經過適當處理後可以製作成汽車的車窗玻璃,透過按壓一個按鈕,車窗由透明變成不透明,就能抵擋強烈照射的太陽光2。
本研究讓修習普通化學實驗的學生利用苯胺為單體,以化學氧化聚合和電化學氧化聚合二種方法合成導電塑膠聚苯胺。藉由量測聚苯胺的導電性和觀察聚苯胺之電致變色,瞭解這一新穎材料的製備方法與特性3-6。
n 原理與概念
目前已知作為導電塑膠的數種高分子如圖一所示。若分析這些高分子的結構,可歸納其主鏈(backbone)都具有共軛系統(conjugated system),此類高分子也稱為共軛高分子(conjugated polymer)。
圖一:常見的導電塑膠高分子結構
在化學中,共軛系統是連接的p軌域系統,在一分子中具有離域電子(delocalized electrons),這通常降低此分子的總能量並增加其穩定性。共軛系統通常表示為具有交替的單鍵和多鍵(雙鍵和三鍵)、孤對電子、自由基或碳正離子(carbenium ions)可以是系統的一部分,其可以是環狀、非環狀、線性或混合的。7此共軛系統是高分子能導電的第一要件。由於具共軛系統的高分子主鏈上有一連串原子的p軌域排列,而得以相互重疊,如圖二所示。連接的p軌域越多,使p軌域重疊的範圍增大,如此一來,當有自由電子在這條高分子主鏈上,在高分子的兩端施加電壓時,自由電子就能在這些區域順著電動勢(electromotive force)移動2。
圖二:共軛系統中各原子連接的p軌域
本實驗利用苯胺為單體,以過硫酸銨為氧化劑進行化學氧化聚合(見圖三)合成聚苯胺。另以電解法,將苯胺單體經電化學氧化聚合在導電玻璃上。藉由量測製備所得聚苯胺的電阻和串聯LED燈測試發光,驗證其導電性。本實驗同時觀察測試聚苯胺的電致變色之特性。
圖三:化學氧化聚合法製備聚苯胺
n 藥品、器材與材料
一、藥品
每組用量:0.4M苯胺鹽酸(C6H5NH2·HCl)溶液5mL、0.5 M過硫酸銨((NH4)2S2O8)溶液5mL、0.5 M苯胺硫酸(C6H5NH2·1/2H2SO4)溶液7mL、95%酒精(C2H5OH)10mL、20%食鹽(NaCl)水溶液7mL、pH 2.5鹽酸水溶液20mL。
二、器材與材料
每組用量:直流電源供應器與鱷魚夾連接線1組、三用電表與鱷魚夾連接線1組、雙頭鱷魚夾連接線(10cm)1條、5mm透明帽LED燈1個、長條濾紙(2cm × 4 cm)1片、導電玻璃(2cm × 2 cm)1片、載玻片1片、導電用銅線2條、長尾夾2個、鑷子1支、50mL燒杯3個、30mL燒杯3個、計時器1個、直尺1支、膠帶10cm、吹風機1台。
三、藥品配製
l 0.4 M苯胺鹽酸溶液:秤取2.59 g(0.020 mol)苯胺鹽酸鹽(C6H5NH2·HCl,莫耳質量:129.59 g/mol),配製成50 mL水溶液。(注意:苯胺為毒性化合物,具刺激性,應戴乳膠手套操作)。
l 0.5 M過硫酸銨溶液:秤取5.70 g(0.025 mol)過硫酸銨((NH4)2S2O8,莫耳質量:228.18 g/mol),配製成50 mL水溶液。
l 0.5 M苯胺硫酸溶液:秤取3.55 g(0.025 mol)苯胺硫酸鹽(C6H5NH2·1/2H2SO4,莫耳質量:142.17 g/mol),配製成50 mL水溶液。
l 20%食鹽水溶液:秤取20 g 氯化鈉(NaCl)溶於80 mL蒸餾水中。
l pH 2.5鹽酸水溶液:約0.003 M HCl,取約0.25 mL的12 M HCl稀釋至1 L。
n 實驗步驟
一、化學氧化法製備聚苯胺
1. 準備1片濾紙以長尾夾夾住一端作為拿取處。取約5 mL苯胺鹽酸溶液,放置於30 mL燒杯中,加入5 mL過硫酸銨溶液,以玻璃棒攪拌均勻。
2. 盡快將濾紙懸吊浸入於燒杯之反應溶液中,讓產物逐漸聚合吸附於濾紙上,過程中觀察記錄溶液顏色的變化。
3. 聚合反應進行約5分鐘,當溶液呈現黏稠狀後,取出濾紙,觀察聚苯胺聚合及吸附於濾紙之程度與顏色。
4. 將吸附聚苯胺之濾紙依序浸入於pH 2.5鹽酸和去離子水中清洗;以吹風機吹乾,留待後續進行導電性測試。實驗操作如圖四所示。
圖四:化學氧化法製備聚苯胺
二、電化學氧化法製備聚苯胺
1. 以公用培養皿裝盛約10 mL的95%酒精,將導電玻璃浸泡於酒精中清洗,以鑷子夾取出,再用去離子水沖洗乾淨,以紙巾擦乾。
2. 以長尾夾夾住導電玻璃的一端作為拿取處;鱷魚夾線的一端夾住導電玻璃,另一端連接至直流電源供應器正極(紅端)以進行氧化反應;直流電源供應器的負極(黑端)則連接銅線電極。注意:連接方向需正確!
3. 取約7 mL的苯胺硫酸溶液,放置於30 mL燒杯中,再將導電玻璃與銅線放置於溶液中,使用載玻片隔開二電極,以避免碰觸造成短路。
4. 開啟直流電源供應器,以3 V電壓進行電化學氧化聚合反應約5分鐘,觀察記錄導電玻璃上聚合反應和顏色變化。實驗操作如圖五所示。
圖五:電化學氧化聚合法製備聚苯胺
5. 取出導電玻璃,依序於pH 2.5鹽酸溶液和去離子水中浸洗。以吹風機將覆蓋於導電玻璃上的產物吹乾。
6. 取一段膠帶,貼在導電玻璃的聚苯胺上並以手指來回壓按,使聚苯胺緊緊黏附於膠帶上。取下黏附著聚苯胺的膠帶,固定於載玻片上,以進行後續的導電試驗。實驗操作如圖六所示。
圖六:以膠帶將吹乾的聚苯胺黏附脫除
三、聚苯胺導電性測試
1. 電阻測定:將附著於實驗一的濾紙和實驗二的透明膠帶上之聚苯胺分別固定於載玻片上,以三用電表量測聚苯胺之電阻大小。測試時需注意連接聚苯胺的二支鱷魚夾的間距、深度需固定,並且量測和記錄其距離。
2. LED燈發光測試:以鱷魚夾依序連接聚苯胺、LED燈及直流電源供應器。開啟直流電源供應器,調整至適當的電壓,觀察LED燈是否發光並記錄LED燈可發光之最小電壓數值。實驗操作如圖七所示。
圖七:測試聚苯胺之導電性
四、電致變色試驗
1. 以30 mL燒杯裝取約7 mL的20% NaCl電解液,接著將前述步驟經膠帶黏貼聚苯胺後的導電玻璃,改為與直流電源供應器的負極(黑端)連接以進行還原反應,銅線與正極(紅端)連接。
2. 開啟直流電源供應器,慢慢調整電壓至約1.5V,觀察殘餘在導電玻璃上的聚苯胺顏色變化。
3. 重複步驟2,但將線路反接進行氧化反應,觀察電致變色試驗的可逆性。實驗操作如圖八所示。
圖八:測試聚苯胺的電致變色特性
n 結果與討論
本實驗安排於臺灣大學普通化學實驗課程,讓大一學生經由實作,瞭解並探究新穎材料導電塑膠聚苯胺的合成法與特性。經收集一班25組學生實驗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均能以化學氧化和電化學氧化聚合法合成得到綠色聚苯胺。學生測得附著於濾紙上或黏附於膠帶上的聚苯胺,其電阻均約在kW範圍(鱷魚夾距離約0.5~1 cm左右)。
若將製得的聚苯胺連接5 mm透明燈帽的LED燈,開啟電源進行導電測試時,觀察得到的發光結果最為明顯。當以不同色光之LED燈進行測試時,發現讓紅、黃、藍光LED發光所需之最小電壓分別為1.5、1.7及2.3 V,與激發各色光所需之能階差趨勢相符。發光測試如圖九所示。
圖九:聚苯胺連結不同色光LED燈於8 V電壓下的發光結果
以苯胺為單體經氧化聚合法所製得之聚苯胺,結構兼具還原形式及氧化形式兩種單元,如圖十所示。若皆為還原形式聚苯胺(LE),則聚合物為無色。若皆為氧化形式聚苯胺(PNB),則聚合物呈現紫色。若所合成之聚苯胺兼具還原和氧化形式(EB),則外觀呈現綠藍色,如表一所示。
圖十:苯胺單體及聚苯胺的兩種單元
表一:不同氧化程度之聚苯胺及其性質
本實驗以化學氧化和電化學氧化聚合法,在酸性條件下所合成的聚苯胺均為綠色。利用殘餘在導電玻璃上的綠色聚苯胺,連結於直流電源供應器負極,開始通電,慢慢調整電壓進行還原反應時,觀察到這層綠色聚苯胺薄膜會逐漸轉變為透明無色,呈現電致變色的特性。若將線路反接,再次氧化導電玻璃上之白色聚苯胺,可觀察到聚苯胺逐漸變回綠色和藍紫色,再次回到氧化態,由此可知聚苯胺之電致變色是可逆的。通電過程中也發現,當電壓過大,超過3
V時,電解槽會有副反應發生。
此導電塑膠聚苯胺實驗,近二年安排於臺灣大學大一普通化學實驗課程,經由普通化學教學組教師不斷地研修改進實驗步驟和教材後,讓學生成功地以少量的藥品、簡單的操作步驟製備得到新穎導電材料聚苯胺。經由LED燈的發光,確實觀測到聚苯胺的導電特性,同時也減少了實驗廢棄物。
n 注意事項
l 苯胺具致癌性,需戴手套進行實驗以避免與皮膚接觸。
l 載玻片易折斷,小心割傷。
l 清洗乾淨的導電玻璃應以鑷子夾取,避免手上油脂沾附影響產物附著。
l 進行電化學氧化聚合法和電致變色試驗時,電解槽裝置的正負極連接需正確。
l 以50 mL燒杯裝取約20 mL的pH 2.5鹽酸溶液和去離子水,作為反覆浸洗用。
l 使用手指腹確實按壓膠帶以讓聚苯胺緊緊黏附於膠帶上後,再慢慢撕下膠帶,避免膠帶上黏附的聚苯胺產生裂痕而影響導電性。
l 使用三用電表測試電阻Ω值時,中央功能排檔需先轉至「Ω區」的最大量測範圍,再依實測值遞減至最佳測量範圍。
l LED燈腳為一長(+)一短(‒),長腳連接直流電源供應器正極。
l 實驗後以去離子水將各連接線的鱷魚夾清洗擦拭乾淨,以避免沾附藥品造成鱷魚夾生鏽。
l 實驗結束後,廢液須倒入指定回收桶,用過的導電玻璃及載玻片置於指定回收盒中。
n 教學指引
本實驗可搭配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或大一普通化學的電化學課程,進行實驗印證。讓學生經由操作,理解電解槽的陽極(+)進行氧化反應,陰極(‒)進行還原反應。實驗過程中觀察單體聚合成高分子物質的狀態變化,學習新穎材料導電塑膠的特性和電致變色的原理。整個實驗操作可於實驗課程1~1.5小時內完成。
本實驗使用苯胺鹽酸溶液進行化學氧化聚合,使用苯胺硫酸溶液進行電化學氧化聚合,二種藥品均可直接向藥品供應商採購,但不可混用。新鮮配製的二種苯胺溶液應為無色,極易因少量雜質而呈現顏色,但不影響聚苯胺的合成。實驗課前,教師應先熟悉直流電源供應器(或可考慮使用串聯電池)和三用電表的使用方法。
n 結語
導電塑膠聚苯胺實驗是一個適合材料科學領域學生實作的實驗。運用氧化還原反應並實際操作直流電源供應器和三用電表,合成並印證新穎材料的特性,是一個完整的統整型實驗。學生也可以試將濾紙改換為其他吸附載體,或者改變氧化聚合的時間,設計並進行探究實驗。經由此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所合成的聚苯胺應用於生活。
n 參考資料
1. 蔡蘊明(譯),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http://www.chemedu.ch.ntu.edu.tw/lecture/nobel.htm。
2. 陳壽安,物理雙月刊,2001, 23, 312.
3. B. C. Sherman, W. B. Euler, and R. R. Force, J. Chem. Educ., 1994, 71, A94.
4. R. Blair, H. Shepherd, T.Faltens, P. C. Haussmann, R. B. Kaner, S. H. Tolbert, J. Huang, S. Virji, and B. H. Weiller, J. Chem. Educ., 2008, 85, 1102.
5. H. Goto, H. Yoneyama, F. Togashi, R. Ohta, A. Tsujimoto, E. Kita, and K. Ohshima,J. Chem. Educ.2008,85, 1067.
6. 臺灣大學化學系,《普通化學實驗》修訂再刷版,民國107年9月,臺大出版中心:臺北。
7. Conjugated syste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jugated_system.
n 謝誌
本實驗由臺灣大學化學系普通化學教學組研發。實驗教材初稿由林雅凡博士協助撰寫(現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香粧品學系),經普通化學教學組歷任教師和助教協助下進行編修與改進,而有各項多媒體教材的呈現,如中、英文教學簡報和網頁教材。相關教學資源可參考臺灣大學化學系網頁:http://www.ch.ntu.edu.tw/~genchem99/index.htm。
n 學生實驗手冊
下載本實驗的學生實驗手冊—「導電塑膠聚苯胺的製備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