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參與第25屆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心得
蘇金豆
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旅系暨通識中心教授兼主任
前言
第25屆IUPAC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ICCE 2018),於七月十日至七月十四日間在澳大利亞雪梨市雪梨大學商學院召開,此次由雪梨大學化學系主辦,參加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國,近三百人參與。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南半球最美麗的城市–雪梨市,也是最具古典城堡學校的大學(如圖1)-雪梨大學,參加此次盛會。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邱美虹大師的帶領下,頓時感覺和國際學者間拉近不少距離。此次出席的國際學者人數眾多,有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國際學者。在大會主席Siggi Schmid與共同主席Roy
Tasker & Maree Woods教授的開幕下,揭序了ICCE2018的年會,此次大會發表場次中共有PlenaryLectures 4 場、Oral Sessions有27場次共Present 108篇、General Poster Presentations 2場次有54篇、Workshop Sessions 16場,真是一次豐碩的論文饗宴。
國際學者們的化學交流
本次的論文發表約162篇,因此,7/11~7/14皆是論文發表的重要時刻,大會在簡單的歡迎儀式後便開始進行後續行程,茲將與會心得彙整報告如下:
1. Plenary Lectures (大會演講)
大會演講有4場,演講的教授有Peter Mahaffy & Stephen Matin、Alison Flynn、Vicente Talanquer 和Marietjie Potgieter等五位教授,其中Talanquer和Potgieter的演講是令人印象深刻的,Talanquer從事化學教育研究,並聚焦在學生推論的分析與評量結果的探討(圖1);
圖1Talanquer的精彩演講
而Potgieter認為當學生思考化學反應時,繪製概念圖可協助他們列出適當的產物(如圖2),概念圖可增進概念與概念間的連結,減少背誦式的學習,深化學生的核心科學概念,增進教學的趣味性,並達成有意義的學習。
圖2Potgieter壓軸的演講
應用概念圖協助學生思考與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此一概念思維與此次作者口頭發表的ACM教與學不謀而合(Su, 2018),ACM教與學旨在運用概念圖引出學生巨觀學習架構,讓學習者對化學教材的概念思維更深入,再者,融入動畫強化其學習動機與微觀洞察力(Su, 2008, 2017),減少學習負載,使得學習更有趣,學習成效也能顯著提升。
作者在論文發表中也提及ACM的五點特色:
第一,以「動畫融入概念圖」做為教學輔具,學生能主動運思,並應用此工具解題,有效的提昇學生學習成效,並減少迷思概念;第二,以ACM策略教學,學生能運用概念圖做為思考與學習輔具,增進概念理解與推理能力;第三,以ACM策略教學,融入課程學習之訓練與視覺引導,可增進學生如何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進而提昇學習成就;第四,概念圖能引導學習者對高層次化學概念問題之批判思考與推理,結合概念圖模式,使學生學會系統化問題處理,進而增長其心智發展,並提昇高階概念的學習;第五,概念圖策略教學,改變已往只重記憶不重思考的學習態度,使科學學習態度更正面積極。(蘇金豆,2018,P25)
2. Oral Sessions(口頭報告場次)
Oral Sessions有27場次共發表108篇,Oral Sessions是本次研討會的重點,有許多期刊中的主角。因此,參加此次的研討會可學到許多大師級的風範與內涵,如圖3和圖4
是David Treagust教授從Qatar案例介紹化學之教學與成就評量,Treagust教授是當地Curtin University大師級教授,一開始他介紹澳大利亞的大學科學教學改革,強調第一年大班化學教學新方向是ALIUS(Active Learning in University Science),重視創意教學與練習式的活化學習,其目的在於改善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學習;緊接著,他介紹Qatar教學,在學生的化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學,結合POGIL(Process Oriented Guided Inquiry Learning) 和 ALIUS以活化學生化學學習。在POGIL探究式學習過程中,Treagust教授一方面辦理學習工作坊以引導學生科學學習;另一方面他為了確認學習內容與教材內文編撰的關聯性,非常重視撰寫教材的團隊成員,確保教材內容也能符合預期學習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學生能接受此種探究式學習與感知,且能產生正面的學習成效。他的演講讓大家對探究式教學與評量更清晰,此種教學方法有利於本國高中教師們化學教學之引導,以提升學生之學習成效。
圖3 David Treagust教授Qatar案例介紹 圖4 David Treagust教授介紹Qatar教學過程
3.Workshop Sessions (工作坊場次)
Workshop Sessions有16場,場場皆精采,我國大甲高中廖旭茂老師主持的電化學Workshop,受到許多與會國際學者的青睞,利用電化學電鍍的原理,吸引了許多學者的好奇,與會學者非常認真學習,有的學者意猶未盡,完成工作坊後還希望能帶一組回國研究,足見廖老師工作坊的魅力。作者對國外學者如此熱衷於此電化學工作坊很好奇,這難道是科學家天性好奇使然嗎?由於作者第一次參加此種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之工作坊,且熟悉電解原理,因此,在工作坊中也常和外國學者溝通,彼此討論和學習,參加Workshop的學者很有包容力且態度謙虛,當廖旭茂老師介紹如何利用電化學的電鍍原理,將英文字(CHEM IS TRY) 鍍在金屬上時,參加工作坊的教授們都很努力的聆聽(如圖5,圖6);在此工作坊中也有許多學者參與如Bob Worley,他是英國CLEAPSS的Chemistry Advisor,知道我們來自非英語系國家,因此講話的速度放慢,和我們一起討論,也論及電鍍的設備中的化學藥品攜帶入關的問題,頓時讓作者理解,為何以食鹽水為電解液的緣由。雪梨大學化學系化學實驗室,提供給參與的學者實驗衣、護目鏡與其他防災措施(如圖7),這是進實驗室的要求,也是給與實驗者的安全保護。科學研究者好奇心與謙卑的態度,讓大家在化學領域的工作坊學習更踴躍,且學習成效更為提升,此時發現語言的隔閡已無障礙了,因為大家追求的是真正的化學知識理解與真理的印證,這是參加此次工作坊的回饋與感言。
圖5許多國際教授參加廖老師工作坊 圖6作者與與會學者完成作品後的互動
圖7雪梨大學化學系化學實驗室
心得與結論
此次ICCE 2018國際研討會,議程為7月10日至7月14日,共計五日的化學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研究主題為25th IUP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stry Education,其徵求化學教育領域之論文主題有:(1) 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 (2) Linking to secondary 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3) Translating assessment into the next dimension; (4) Enhancing the transition to tertiary chemistry; (5) Reimagining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paradigm; (6) Creating the nexus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7) Joining the dots in laboratory learning; (8) Building connections with the wider community等主題,儘管當地正值冬天,但發表此等領域論文之學者也非常的踴躍。由於桃園飛往澳洲雪梨有直航班機,為我們省了許多時間,約莫九個小時即可到達雪梨國際機場,入境後搭乘機場快線(Airport Link),15分鐘即可直達雪梨中央車站(Central Station, Sydney),當地火車(似我們的捷運)是雙層,我在Town Hall 站下車,找到下塌旅館,放好行李後,火速尋找研討會開會地點。人生地不熟,因此,找了路人問明方向,當地人情濃厚,都會主動查詢並告知,不久雪梨大學商學院就在眼前,ICCE2018櫃檯報到之後(如圖8),便前往隔天要發表論文的場地會勘與準備。
圖8作者在雪梨大學ICCE2018櫃檯報到留影
在ICCE研討會期間,我非常榮幸地認識幾位來自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的教授,也認識了幾位博士生,並且互相留下聯絡方式,以利未來有更多機會進行學術交流。在此次的ICCE國際研討會交流,作者能因此而獲知國際當前暨未來化學教育相關的研究發展趨勢,如Talanquer重視學生學習推論與評量結果的探討,Treagust教授的Qatar探究式科學學習,拓展作者的研究視野。從國際學者的教學研究趨向,讓我們更理解化學教學的重心,應以學生學習敘事力為載體,課堂與實驗室為綜整知識實踐之平臺,涵養學生看待化學物質的視野廣度,以教師專業基礎培育學生處理問題的縱向深度,進而引導學生探索問題解決的推論技巧與化學學習方向,此種科學知識的建構,對高中教師也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
參加國際研討會,有助於建構國際觀的新視野,對英語聽力與口說能力的激勵與培養是重要的,每次聽到英語系國家學者,說著流暢且清晰咬音的學術報告,都相當羨慕與佩服,此也是激發學習動力的原委;在這次的會議中,也讓我學習到演說的技巧與PPT的製作訣竅。參加國際研討會常可看到知名期刊作者,如Vicente Talanquer教授是位多產學者,他在兩大世界級化學期刊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暨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四大世界級科學教育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和Science Education都有發表。雖然出國發表論文是一種挑戰,會產生許多壓力與負擔,但無形中對個人心智發展與心靈成長,是難以言喻的。在此次的化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讓我體會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不可偏廢。」因為「讀萬卷書」就是讀很多書報與期刊,從而學到不同類型的概念與知識;而「行萬里路」正是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增廣我們的見聞,百聞不如一見。兩者一樣重要,此正是參加國際研討會的主要動力與精神。
致謝
此次的化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能順利成行並發表學術論文,要誠摯的感謝科技部審查委員與經費資助(MOST 105-2511-S-237-002-MY2),在此致上謝意。
參考文獻
Su, K. D. (2018).Innovative perspective of animated concept mapping and cognitive reaso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chemistry learning performances.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17(4), 662-673.
Su, K. D. (2018). Animated concept maps to enhance students’Chemistry learning achievements. 25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ducation (ICCE 2018), Sydney University, Australian.(7/11)
Su, K. D. (2017). Tactic fulfillments of three correlations for problem-solving maps and animated presentations to assess students’ stoichiometry performances.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16 (5), 733-745.
Su, K. D. (2008). An integrated science course designed with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Computers
& Education, 51, 1365-1374.
蘇金豆(2018)。應用創意電化學動畫概念圖學習探究學生認知能力。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 118, 15-28。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化學知識饗宴:雪梨ICCE2018紀實
吉佛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前言
對化學教師而言,IUPAC只是個在教授有機物命名單元時會提到的專有名詞;對過去的我而言,IUPAC只是個揭開渾屯迷霧、給定依循標準而將符號與命名統一的國際組織。身為第一線的中學化學教師,畢生工作就是致力於中學化學教育,但卻少有機會也少有時間參加化學教育研討會,更遑論出國參加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了。
若非親眼所見,若非親身參與,大概無法得知各國化學教育推動者投入多少時間與心力、積極貢獻個人專業與學術研究人力,委員會代表們宛如親人般融洽合作,也宛如戰友般彼此惕勵,全然將全球化學教育的推展與落實視為己任。過去我們往往在媒體驚爆食安、油安等化學相關議題之後,才會被問到︰你們學化學的人會不會因為太了解而造成甚麼都不敢吃、不敢碰?當初是甚麼情況下讓你們誤入化學領域﹖又是何來的勇氣選擇念化學系?
其實,生活中處處是化學,能讓學生對生活周遭事物產生興趣,進而吸引其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與究竟,一直是我們身為化學教育工作者的小小確幸。以下將依序由IUPAC之重新認識、翩翩蝴蝶之台灣代表、Pop-up之樂在參與、Workshop之助理團隊、化學教具之創新點子、化學先鋒之國際網絡、歌劇之都的藝術美學、自然景觀之絕美體驗等八個面向,分享此次有幸參與第二十五屆IUPAC國際化學教育年會(ICCE
2018)之所見所聞,期盼能讓不克出席的教育界先進們,也能一窺此國際研討會的概略樣貌。
IUPAC之重新認識
IUPAC(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是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的英文簡稱,是一個代表各國化學家的國際聯盟。身為高中老師,對IUPAC的熟悉莫過於其制定有機物命名法則。而在研究IUPAC的組織及定位之後,才了解IUPAC是ISU(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國際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的成員之一,也就是IUPAC隸屬於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組織及國際學術組織之一的ISU之下;而IUPAC之下則設有十一個委員會,化學教育委員會(Committee on Chemistry Education,簡稱CCE)便是其中之一,主要任務是負責配合世界各國教育發展來協調IUPAC的化學研究項目。
今年CCE會議是在7月9-10日於雪梨召開,個人非常榮幸得以觀察員身分參與會議,得知目前進行的研究專案包含STICE(Systems Thinking in Chemistry Education)、PTC(Periodic
Table Challenge)、CTI(The Chemistry Teacher International)、ICSU Gender Gap Project 等,會中由各專案負責委員依序報告研究項目執行現況,並由其他委員提供專業回饋及建議,此深度互動及高效率不禁令人感佩其對各專案研究所付出的心力與人力。
圖一:CCE主席報告 圖二:CCE會議專注投入 圖三:CCE會議分組討論
翩翩蝴蝶之台灣代表
記得在CCE會議開始之前,會場充滿熱切的招呼聲、驚嘆聲與歡笑聲,明明代表們都來自不同國家,卻宛如閨蜜好友般擁抱高聲問候,令我深深感受到這群各國推選的化學翹楚們的低姿態與高親和力,而互動席間的我們臺灣代表,因著長髮末端繫有獨特的髮飾而成為委員們視覺上的焦點,是委員們口中的翩翩蝴蝶。
IUPAC(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CCE(教育委員會)臺灣代表是由臺灣化學教育先進組成的「中國化學會」理監事大會中選舉產生的。依據2017年第四次理監事會議公布的IUPAC各層級選舉與2018~2019國家代表之結果,由臺灣師範大學邱美虹教授獲選續任IUPAC最高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Member of Bureau and Member of Executive Committee)以及當選教育委員會(CCE)國家代表。
在7/10-14的研討會期中,臺灣代表邱教授除了在幾個場次有精彩的論文發表外,同時利用空檔帶領我們幾位來自臺灣的教育夥伴共同拜訪澳洲雪梨大學STEM教師培訓的負責人Judy Anderson教授(Director of the STEM Teacher Enrichment Academy),汲取其推動STEM教師的寶貴經驗並交換意見,而我有幸也在其中學習。
圖四:邱代表參與CCE 圖五:邱代表參與ICCE 圖六:與澳洲STEM負責人合影
Pop-up之樂在參與
在國際研討會初試啼聲的我,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對每日同時段在五個會議室同時進行的各報告主題都極感興趣,巴不得自己有四個分身。本屆研討會除了有一般預期的正式論文、海報論文與工作坊之外,還有Oral Bites 及Pop-up口頭發表形式,而我參與的是海報論文和Pop-up發表。
本次在雪梨大學發表的海報論文主題是「透過串珠手做以模擬VSEPR」,此報告內容可說是106學年度本校高瞻化學教案的小型行動研究,包含教案設計、學生實作、討論、評量、回饋表及統計分析等;從搭配現行高三課綱的化學單元VSEPR,設計以雙珠(sp、sp3、d2sp3)、三珠(sp2)和雙珠&三珠(dsp3)為基本元件的表示方式。其中雙珠的原創者是來自本校高瞻計畫之子計畫主持人金必耀教授及左家靜教授的獨創想法,以串珠搭配彈性繩來完美呈現化學鍵引力及電子對斥力架構。
個人認為參與海報論文發表有許多好處,只要研究架構大致完整,大會審查員對申請者的論文摘要似乎是鼓勵性質較高,且布置完成的海報不但可依議程規定時程開放與會者參觀及作者現場解說,還可持續五天展示在海報區,不受議程安排的影響。不過,從臺灣攜帶海報通關及搭飛機非常不便,建議參加海報發表者可以將海報內容輸出到布條上較佳。
Pop-up口頭發表形式是一種很酷的方式,感覺像是在拍賣會推銷叫賣自己的產品一般,參與者須在限時一分鐘內凸顯自己研究的特色,進而吸引聽眾造訪海報區以深入介紹。
圖七:海報論文1 圖八:海報論文2 圖九:Pop-up活動及發表
Workshop之助理團隊
化學教師初到一所大學,優先想造訪的地點當然是化學系館。創立於1850年的雪梨大學,是全澳洲、全大洋洲及全南半球的第一所大學,而於1956年完工的雪梨大學化學學院(School of Chemistry),則是澳洲建築史上首座著名的帶幕牆建築之一;在1975年以酶的立體化學–催化反應相關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John Cornforth (Sir John Warcup Cornforth Jr.),便是1938年在雪梨大學獲得一等榮譽和大學獎章的化學學院畢業生。
圖十:化學學院側拍 圖十一:化學學院正拍 圖十二:化學學院門口合影
進到學院內部,可以明顯感受到建築物的歷史。由於研討會的實驗工作坊地點位在五樓,因此順道參觀了實驗室及院內佈告欄展示資訊。比起臺灣的大學實驗室,化學學院的實驗室空間更大,單側整面玻璃幃幕採光奇佳,邊做實驗還可以邊欣賞校園景緻。
研討會期間共參與了三場實驗工作坊,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甲高中廖旭茂老師主講的電化學蝕刻與微型電池實驗,我和幾位同樣來自臺灣的老師們共同身兼體驗者與助教的角色,不知情的各國參與者於工作坊結束後還來向我們道謝,差點真以為廖老師帶著一群助教出國呢!
圖十三:化學學院1 圖十四:化學學院2 圖十五:工作坊1 圖十六:工作坊2
化學教具之創新點子
利用研討會換場的休息時間,除了茶敘放鬆之外,到參展商或贊助商的攤位逛逛,了解新開發的化學教具、教材或是電腦軟體,經由交換名片並與參展廠商的互動,可以相互激盪觸發許多的化學靈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包含︰可以輕鬆吸取並釋放定量黏稠性液體的移液管、可以精準量測溫度的金屬片、可運用磁性輕鬆組成或拆解分子結構的輕質塑膠零件組、以及在校內販賣部看到的一次性可拋式實驗衣等。
圖十七:移液管 圖十八:溫度計 圖十九:輕質塑膠零件組 圖二十:可拋式實驗衣
化學先鋒之國際網絡
從7月10日開幕典禮揭開研討會的序幕開始,我們就像是身處聯合國之中,周遭充滿化學界知名人士,很慶幸提前兩天到達參加CCE會議先認識了化學教育委員會的國家代表,而後在開幕酒會、論文發表及工作坊認識了來自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化學教育家,在自費晚宴上有一場輕鬆的交談及舞蹈聯誼,最後在閉幕典禮中大家相約兩年後南非開普敦再相見。在活動落幕時,心中雖不免惆悵,但想到認識了幾位活躍於國際舞台且學養兼具的臺灣教育夥伴及國際夥伴,就深覺不虛此行,也體認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圖廿一:開幕大會 圖廿二:參與證書 圖廿三:自費晚宴
圖廿四:閉幕大會 圖廿五:相約2020南非 圖廿六:與南非國家代表
歌劇之都之藝術美學
趁研討會開幕式前,搭乘中央線(Central Line)的雙層火車到達環形碼頭站(Circular Quay Station),映入眼簾的是宛如明信片風景畫的兩大巨形地標—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及雪梨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雪梨歌劇院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更是澳洲著名的地標之一,從1959 年開始建造,到1973 年正式落成,於200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雪梨港灣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承載著鐵道、電車道、汽車道、自行車道、及行人道等,則於1932年正式通車,總長度為1,149 公尺,是全世界第五長的拱橋,且橋上最高點高於海平面134 公尺。
圖廿七:歌劇院1 圖廿八:歌劇院2 圖廿九:歌劇院前 圖三十:港灣大橋前
自然景觀之絕美體驗
說到雪梨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當然非藍山國家公園莫屬了。澳洲政府為了鼓勵民眾出遊,每逢週日每人最高的地鐵費是2.5元,因此週日我所選擇的行程便是搭地鐵遊藍山。一早頂著冬陽從中央車站搭乘往藍山的地鐵,約莫兩個小時後再換搭公車,便抵達景觀世界(Scenic
World)。
藍山國家公園有遊客必體驗的四大路線,分別是Skyway、Railway、Cableway及Walkway,而這四條路線的規劃恰好是從景觀世界為中心點向外發散。Skyway是全澳洲海拔最高的纜車,可在270公尺的高空中俯瞰著名的三姊妹峰(the Three Sisters),全程距離是720公尺;Railway是全世界最陡峭的森林火車,全程415公尺,傾斜角高達52度,乘坐向下俯衝的路線時像極了雲霄飛車;Cableway是穿梭於全澳洲最陡峭的岩壁間,一次可搭載多達84人的空中纜車;Walkway則是南半球最長的森林步道,全長2.4公里。這次購買了無限次乘坐套票,在攝氏零度氣溫下反覆體驗四大路線,至今仍感覺意猶未盡。
圖卅一:三姊妹峰 圖卅二:Railway 圖卅三:Cableway 圖卅四:Skyway
結語
兩年一度的「IUPAC國際化學教育年會(ICCE)」是匯集眾多國家的化學教育學者研究結晶的殿堂,藉由各國CCE國家代表及有興趣參與之化學教育學者共同投入,一同展開五天四夜分享、交流、觀摩與學習之旅。對於過去完全不知道有這個會議的我,以後將會開始關注這個有溫度、有熱情、與化學教育密切相關的國際研討會。
致謝
感謝行政院科技部「第三期高瞻計畫」(計畫編號︰MOST106-2514-S-788-001),不但提供部分出國旅費補助,同時此高瞻課程海報論文內容中的串珠元素,也是筆者從高瞻子計畫主持人金必耀教授及左家靜教授分享之教師增能課程中,得知其以串珠表示化學鍵及電子對VSEPR架構的獨創想法。感謝高中化學學科中心對種子教師的培訓與支持,使筆者能從其他種子教師夥伴身上學到設計高中化學教案的技巧與積極分享的熱忱。感謝CCE臺灣代表邱美虹教授熱情引薦,使我能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CCE委員會議及STEM會議。感謝邱美虹教授、周金城教授、蘇金豆教授、王瓊蘭老師及廖旭茂老師等在研討會中分享精彩的研究成果,不但讓臺灣在國際會議的能見度提高,也使我們這些參與者獲益良多。
參考資料
2. John Cornforth (chemist),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Cornforth
3. 科學online。高瞻自然科學教學平台。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s=?p=143&search_404=1
4. 金必耀、左家靜(2018)。奈米世界的構築藝術—化學鍵與硬殼球自由雲球模型。國立臺灣師大附中第三期高瞻計畫107/04/26教師增能培訓上課講義。http://igt.hs.ntnu.edu.tw/assets/attached/1164/original/0426%E6%95%99%E5%B8%AB%E5%A2%9E%E8%83%BD%E5%9F%B9%E8%A8%93-%E9%87%91%E5%BF%85%E8%80%80%E6%95%99%E6%8E%88%E8%AC%9B%E7%BE%A9.pdf?1493272866
5. 雪梨大學化學院,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ity_of_Sydney_School_of_Chemistry
6. 雪梨大學教育與社工學院首頁。http://sydney.edu.au/education_social_work/about/staff/profiles/judy.anderson.php
7. 中國化學會首頁。http://chemistry.org.tw/about_meeting.php
8. 中國化學會2017年第四次理監事會議紀錄。http://chemistry.org.tw/meeting/106MEET4.pdf
9. 串珠分子模型的美妙世界http://thebeadedmolecules.blogspot.tw/
10. 澳洲雪梨兩大地標一網打盡(2016.4.25)。http://slowandtravel.com/?p=4118
2018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
微型實驗工作坊的交流與分享
廖旭茂
台中市立大甲高級中等學校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啟程,是對路上的風景有所期待!回看過去-7月14日的臉書,我寫下了這些文字,或許這樣的文字才能真實傳遞當時的感受!
ICCE 2018 in Sydney
工作坊今天中午結束了,身體很疲憊,卻也亢奮……
一個月前開始了「Experiencing the electrochemical lab kits designed for the secondary students in Taiwan」電化學實驗模組的準備工作,因為之前的活動訊息不是很透明,工作坊在哪進行也不清楚,於是必須在台灣模擬各種可能會發生的突發狀況,讓90分鐘的實驗工作可以順利進行;加上澳大利亞對於化學品以及廢棄物的管制相當嚴格,出發之前就被主辦單位要求填寫實驗風險影響評估,內心的忐忑不言可喻….
#7/10 下午開始在雪梨大學商學院報到註冊,雪梨大學內既古典又現代的建築群令人讚嘆,晚上是歡迎見面會,見到了幾位來自亞洲的熟面孔,日本、韓國、中國學者,以及風趣幽默的老教授–西澳的Bob Bucat!
#7/11所有利用實驗室開工作坊的學者們被要求一早到實驗室報到,參加實驗室的安全使用說明會,地點是位於化學院五樓的分析實驗室。因為能夠參觀一流大學的實驗室,而雀躍不已。化學院內管理員技術人員至少有四人,分配在不同樓層,辦公室像個藥局,有一個窗口,一個門,內部相當明亮寬敞,而且相當友善,跟大學時代飄逸著詭異、陰暗髒亂的狹隘空間大相徑庭!一進到實驗室門口就被要求穿實驗衣,及護目鏡,接著說明實驗室的空間配置,廢棄物的傾倒分類原則、逃生動線、滅火器的位置等。實驗室很乾淨明亮,幾乎沒有氣味,而且廢液並不是儲存在實驗室內,也會固定時間就有人原來清運,跟台灣一年一清完全不同!
7/11早上、下午各有一場微型化學的工作坊,早上場是日本學藝大學Kamata教授的工作坊,Kamata son是日本微型化學的大咖,為人卻很低調含蓄,創新的手作實驗設計總是令人贊嘆不已,身為首席fans的我,早早去去佔位子,因爲大會會場在商學院,離化學院走路要10-15分鐘,加上資訊不明,活動延遲了十分鐘才開始!這次Kamata son 帶來了丹尼爾電池的新設計,讓人耳目一新,最棒的是這次帶著一位美麗活潑的美眉助手–大學部的畢業生,即將成為中學老師的她讓整個活動順暢不少,活動結束將實驗模組盒贈送給Kamata大師,也順便邀請他來參加7/13的工作坊!下午是另一位是在英國倫敦CLEAPSS擔任顧問的Bob Worley,Bob在全世界相當知名,應該是歐洲甚至全世界在微型化學最具影響力及知名的人物,來到雪梨之前通過幾次信,也相互Twitter 了,這次能目睹高人到廬山真面目,實在是開心,Bob的實驗設計很厲害,往往一滴溶液就能進行酸鹼、電解、沈澱等反應…..兩位大師的實驗相關細節,我會撰文在台灣化學教育期刊,供大家參考!
#7/12 沒有實作,大部分時間躲在旅館內準備,晚上在達令港晚宴,見證了澳洲只有葡萄酒是便宜的傳言,以及西方人晚宴的熱情….
#7/13…………………………………
很開心能夠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的邱美虹教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周金城教授及學科中心伙伴一起參加了今年七月中旬在澳洲雪梨大學舉辦的第二十五屆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stry Education, ICCE 2018),大會中除了筆者的電化學實驗模組體驗外,另外還有兩場來自日本的Kamata教授及英國學者Bob的實作工作坊。趁記憶猶新之時,將親手做實驗Workshop的內容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
n 工作坊之前…..
一、填寫化學系的危害物的鑑定、風險評估與控制表格文件(HAZARD IDENTIFICTION, RISK ASSESSMENT & CONTROL, HIRAC)
自從一月底報名工作坊後,三月份確定行程後,就接到主辦單位雪梨大學寄來的Email告知:凡是在雪梨大學的化學實驗室內進行實作工作坊,或進行實驗演示的人員,都需要填寫一份使用化學品風險分析的文件表格(簡稱HIRAC),因為過去沒這個先例,加上事情繁忙,剛開始也就沒在心上;一個月後主辦單位再次來信,語氣堅定地要求必須填寫完成HIRAC文件,我才開始認真思考怎麼填寫HIRAC表格。因為此次工作坊的微型電化學實驗,原本的設計裡含有硫酸銅、硫酸鈉、硫酸鋅、硫酸亞鐵四種藥品,雖然使用的藥量相當微量,但為避免法律爭議與風險,決定實驗藥品全部改為食鹽水,而且經試作可行後,開始填寫HIRAC文件,完整的HIRAC文件如下圖所示。
圖1:本次工作坊的HIRAC文件截圖
二、工作坊之前的實驗室簡介與安全規則說明會
出發前一日收到主辦單位傳來行前通知,要求所有工作坊參加者必須於7/11早上8:30參加實驗室緊急事件的指導說明會,內心對主辦單位嚴謹的態度甚是欽佩,縱使所有的與會者都算是化學實作的專長也不例外,這真讓我開了眼界。當天早上8:30左右,所有與會的學者都到了,在實驗室的技術人員的引導下,進了五樓的分析實驗室;實驗室很明亮,聞不到濃的化學氣味,進入實驗室必須穿著實驗衣,戴上護目鏡。講解的過程中,有人把護目鏡取下,換成老花眼鏡,還被介紹的技術人員指正。下圖為化學系的分析實驗室。
圖2:研討會工作坊場地
n 微型化學工作坊1:Hands-on Activity using Daniel Cell
當天10點半第一場的工作坊由日本東京學藝大學科學教育系鎌田正裕(Masahiro Kamata)教授主講,當我們從商學院的大會場趕回化學院時,Kamata教授跟他的學生助手,已經將所有的器材準備好,放在參加者的座位上。今天的器材包括:塑膠透明片兩片、鋅銅金屬線各一條、半透膜兩片、泡棉棒兩根(事先浸泡了氯化鉀溶液)、棉片兩片(一片以硫酸銅溶液濕潤、另一片用硫酸鋅溶液濕潤)、小馬達風扇,以及三用電表一台。相關材料如下圖所示:
圖3:微型丹尼爾電池的材料與講義
丹尼爾電池對伏打堆進行的調整,使用了第二種電解質硫酸鋅,減少了氫氣產生所帶來的極化現象;兩個半電池可以鹽橋或多孔性半透膜來分離,也是現今國高中課本裡介紹電化學電池的方式1。下圖是半透膜式丹尼爾電池的示意圖。
圖4:多孔半透膜式的丹尼爾電池
此次Kamata教授使用的是半透膜的設計,而且將鋅銅兩個半電池分別設計成兩個獨立分開的圓筒,其相關組裝步驟如下:
一、長方形的塑膠透明片設計卡榫,可折成不用膠帶,前後相連圓筒狀;
二、接著將銅線依照蚊香的形狀一樣,彎折呈螺旋狀,彎折置中心時,再將銅線以90度垂直圓形螺旋平面方向彎折,留一約6公分長直線。
三、將銅線一端穿透泡棉,連同濕潤的棉片、半透膜一併裝入圓筒中,完成半電池組裝。
四、使用時將兩個圓筒的鋅銅線兩端連接小馬達風扇,將兩個半電池的半透膜端相互接觸,即可發現馬達的風扇開始轉動。下圖為組裝圖。
圖5:丹尼爾半電池的組裝圖(由Kamata教授提供的講義翻拍)
Kamata 教授是微型化學的大師級人物,所開發的實驗除了精巧之外,還帶有一定的質感與品味,總能吸引參加者的目光與討論,每次參加他的工作坊總是能得到不同的啟發。下圖為工作坊的場景。
圖6:圖左丹尼爾電池啟動小馬達,圖右討論互動的學者們,最右者為Kamata教授
n 微型化學工作坊2:In a little, you can see a lot!
當天1點由英國著名學者Bob Worley所主持,目前是英國的科學、科技諮詢機構CLEAPSS2擔任顧問,CLEAPSS是由英國各地方教育當局及十幾所大學院校所籌組的諮詢聯盟,其中對實作科學、教材教法、科學師資培訓累積很厚實的經驗與內容,目前總部位於倫敦西區的Brunel University內。Bob Worley雖然是下午的活動,但這位老學者充分發揮敬業精神,從8點半拎著一個大皮箱進實驗室,聽完危機處理指導後即開始準備下午的工作坊。工作坊有些活動他親自演示、有些提供參加者體驗,茲將精采的分享分數如下:
一、酸鹼指示劑:酸鹼反應在一張事先覆背彩色列印的學習單上,先在各空格中滴入PH值分別為1、4、7、10、13五種溶液,每種滴約2~3滴成為一水珠,隨後再依學習單上指示將溴瑞香草藍、甲基橙、酚酞、混合指示劑、廣用指示劑五種指示劑滴入各水珠中,觀察水珠的顏色。下圖為酸鹼指示劑的體驗模組。
圖7:酸鹼指示劑模組
二、離子擴散沉澱(IONS DIFFUSING):沉澱反應在一張事先覆背彩色列印的學習單上,學習單上有一個邊長約1.5公分的方框空格,方框內有一圓形,在圓形中滴入5~7滴的蒸餾水,成為一大水珠,隨後分別以2根細的咖啡攪拌棒分別從兩個試劑瓶中刮取少許晶體,放置在水珠相反兩側,接著同時將兩種晶體推入水珠中,觀察兩種晶體在水中溶解的情形,不久在水珠中間出現藍色的沉澱。下圖為離子擴散的沉澱示意圖。
圖8:碳酸鈉與硫酸銅離子擴散的微型沉澱反應
三、金屬取代反應:金屬取代反應在一張事先覆背彩色列印的學習單上,學習單上有一個邊長約1.5公分的方框空格,方框內有一圓形,在圓形中滴入數滴濃度約0.05M的AgNO3溶液,隨後以1根細的銅線從側邊插入水珠中,觀察銅線在水珠中的反應,1~2分鐘後滴入1滴2M的氨水,觀察水滴顏色的變化。下圖為金屬取代反應的示意圖。
圖9:硝酸銀與銅線的金屬取代反應
四、示範實驗–電解熔融的溴化鉛PbBr2:這個實驗是由Bob親自示範,首先將溴化鉛固體粉末放在一根彎折的玻璃滴管中央,並以小型的酒精燈為熱源點,以鐵釘與鎳鉻線為電極,鐵釘接電池的負極,而鎳鉻絲連接電池的正極,開始點火加熱,觀察固體粉末熔化及電極兩端是否有任何變化產生?待冷卻後,可取出鐵釘在白紙上書寫,印證鉛的生成,下圖是電解熔融溴化鉛的過程。
圖10電解熔融溴化鉛的裝置圖
五、示範實驗–微型霍夫曼電解水:這個實驗也是由Bob親自示範,首先將兩根塑膠針筒吸滿濃度約0.5M硫酸鈉水溶液,溶液中加入數滴的溴瑞香草酚藍作為指示劑;兩根針筒垂直倒立放在一預先加入約一半硫酸鈉溶液的塑膠培養皿中,由培養皿底部接上兩根白金電極,電極另一端連接9V電池,開始電解後,觀察針筒內水位的變化與溶液的顏色?電解結束後,Bob請一位參與的老師協助,同時打開三通閥,收集電解後的氣體,並點火產生響亮的爆鳴聲,驗證氫氣的存在。下圖是電解水的過程與圖解。
圖11:圖左為電解水的過程,圖右是霍夫曼裝置圖(翻拍自Bob提供的講義)
Bob Worley的微型工作坊相當有趣,足跡遍布全世界,能夠認識他真是幸運,到雪梨前幾天,他看了大會的議程,知道我要發表微型電化學模組,即發twitter給我,並邀請我去參加他的工作坊。當天活動原本預定2:30結束,但實際上延遲了快1個半小時,將近四點才結束,老先生驚人的體力與熱情分享,著實令人欽佩。活動結束特別送上精裝版的電化學模組,並邀請他後天來參加我的工作坊。下圖與Bob的合影。
圖12:東西方相見歡
n 微型化學工作坊3:Experiencing microscale electrochemistry lab kits designed for th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筆者所主持的這個工作坊是微型電化學模組,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與大甲高中的支持下,在本屆研討會中主要分享模組內兩項微型教具—微型電化學的電池3與綠色電解蝕刻4,相關詳細的製造過程,將於本期的台灣化學教育期刊中的「實驗含影片」單元中介紹。茲將行前的準備與工作坊過程簡述如下:
一、行前準備:每次要出過參加研討會,辦理工作坊,最麻煩的莫過於攜帶的材料太過「不尋常」雖然實驗的開發越來越傾向微型化的綠色化學實驗模組,但仍免不了要使用到化學品,在全世界反恐的氛圍下,航管日趨嚴格,為避免通關時遭受航管人員的質疑,引發不必要的法律問題,建議是不要將任何化學品帶上飛機。縱使是無毒、無害、無爆炸風險的食鹽。如果需使用到電池,亦必須是全新、盒裝未打開的。真有需要可以請主辦單位代為準備,活動前早一點去準備即可,沒必要冒險。此次行李中預定準備20套精裝版的模組,但行李箱實在放不下,只好以封口袋將所有材料分裝,沒攜帶任何藥品,連鹽巴都是抵達雪梨時,才在當地的Cole 超市購買。下圖為電化學模組。
圖13:壓克力製模組包含綠色電解蝕刻與微型電化電池
二、活動當天:7/13 一早四點就起床,準備實驗器材及ppt,早餐後跟瓊蘭老師拎著大包小包到實驗室準備,瓊蘭老師也是實作的高手,他幫了我很大的忙,後來金城教授以及佛慈老師也來了,心情穩定了不少,尤其佛慈老師是留美的,飄著仙氣的外表,流暢的談吐,算是外交部長級的美魔女…….參加的學者陸續進場,很感動他們都是兩邊趕場;來自倫敦的Bob、美國的Katz、雪梨、最開心的是偶像Kamata跟著他的學生也來了,其他有瑞典、新加坡南洋理工的陳教授及日本的高橋三男……
活動開始先簡報,為力求精簡及方便記憶,內容性簡報控制在10張之內,以搖滾巴克球為背景的學校簡介放第一頁,簡報完後安排有獎徵答,問了個很有趣的問題,「Which girl is more beautiful in the picture ? right or left?」這個問題是前天晚上進歌劇院,欣賞威爾第的大劇–弄臣之後的小靈感,精緻的盒裝版電化學模組順利送出,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工作坊的氣氛輕鬆不少…..
簡報完後,實作的過程很輕鬆,最後在夥伴們協助下,活動進行得很順利,持續約1個半小時,活動結束後,邀請大家手拿教具一起合照,訝異的是大家竟然答應了,一起比出了學科中心的大合照標準姿勢-Asi…..會後讓大家把實驗的傢私帶走,幾個大咖們對雷射切割的技術很感興趣,也對利用新科技進行教具製作的創舉讚許美言,讓夥伴們興奮不已。此行只使用了鹽巴,因此幾乎沒有藥品廢棄物的善後問題,簡單收拾後,離開了化學系,結束了這場工作坊……
n 結語
能與世界各地的同好同台交流,獲得肯定真是要感謝很多人…..此行的註冊報名費用是在本校2014年獲得的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結餘款下支應的,感謝學校的教具研發團隊,與怡君主任的行政支援,因為美好的信任成就了很多事;美虹教授一直不斷地帶領、提攜及引薦,讓我認識到各地的同好,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及身為全世界菁英領導人士的謙虛、活躍及風範;感謝金城教授、瓊蘭老師,佛慈老師的協助讓工作坊的進行順利完成…透過這樣交流,從中提升自己的眼界,並汲取他人的新觀念、新作為,也為自己累積進步的基礎,此行真是獲益良多啊!
n 參考文獻
1. Daniell cell, 2018年7月取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niell_cell。
2. CLEAPSS 的首頁,詳見http://www.cleapss.org.uk/。
3. 廖旭茂,綠色創客:微量電化學電池的設計與應用。科學研習月刊,2017,卷56,期11,頁54~62。
4. 廖旭茂、黃維靜。行動電化學蝕刻—印台和金屬書籤的製作。臺灣化學教育,2014,第2期。網址:http://chemed.chemistry.org.tw/wordpress2/?p=2174。
科學建模本位的探究教學之教材設計
—以化學電池為例
邱美虹1,*、曾茂仁1,2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2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科學家對於模型的觀點,以及教師或學生對科學模型與建模的研究日漸受到重視,已不言而喻。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領域課程綱要已於107年9月16日通過,再度強調強化跨科統整的重要性,並以探究課程內容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而且課程綱要亦提到以培養學生建模能力為主,這是首次在臺灣的課程綱要中出現的核心科學素養,本文主要的目的是介紹以建模為設計導向結合探究能力的培養,研發八年級科學核心概念之一—化學電池—的教材設計。
n 建模教材的架構
根據邱美虹(2015, 2016)提出建模過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分成四階段八步驟,分別為:第一階段為模型發展階段,含模型選擇和模型建立;第二階段為模型精緻化階段,含模型效化和模型分析;第三階段為模型遷移階段,含模型應用(近遷移)和模型調度(遠遷移);第四階段為模型重建階段,含模型修正(弱重建)和模型轉換(強重建)。這四個階段在使用時並非是序列性的,所建立的模型無法有效地呈現數據的關係時,模型即失效,無法進行問題解決,這時必須要重新選擇與建立模型,再經歷效化確認後才能用於資料處理或問題解決情境中。所以建模歷程可能不同階段會出現小迴路(loop),以利建構有效與精緻化的科學模型。此建模過程如圖一所示。
圖一:建模歷程的相互關係(邱美虹,2016)
模型的建構強調科學模型,是由多個組成成分存在特定的複雜關係,再由多個複雜關係建構成一個系統或理論(見圖二)。模型的建立首先需選擇適當的組成成分或元件、確定成分或元件之間的關係、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評估、檢測,以確保其可行性,然後就所建立的科學模型進行資料的分析與應用,最後再視需要或問題情境,進行必要的修正與轉化。
圖二:模型中成份、關係和系統(或理論)間的關係(邱美虹,2016)
選擇化學電池進行教案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化學電池概念具有以下的屬性。
(一)化學電池具有多個元件,例如:電極(A)、鹽橋(B)、電解液(C)、電解質(D)、導線(E)等。
(二)化學電池多個元件之間存在特定的關係,例如:活性大小不同的金屬可以作為電極(AA’)、電解液能與電極反應(CA)、鹽橋含有電解質(BD)以維持溶液的電中性、導線連結電極(EA)等。
(三)化學電池中數個關係可以形成一個系統,例如:電解液與鹽橋內的電解質的關係(CBD)、電極與電解液的關係(AC)、導線與電極連結(AE)等而組成一個化學電池(ABCDE等)。
n 科學建模與探究過程的關係—建模本位之探究
為何探究過程還要有建立模型的過程呢?本文作者認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探究過程中強調觀察與定題、規劃執行、分析與發現、以及討論與溝通,然而建模歷程可以更明確地指出在探究的過程中科學模型的建立是科學探究中思考智能重要的環節,也是學習科學知識的目標。從科學本質的角度觀之,科學建模的歷程是透過評估、測試、應用和修正的過程,探究能力的思考智能逐漸改變而趨向於科學模型。2019年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領域課程綱要將與世界科學課程接軌,強調在探究的過程能有系統地發展出科學模型,回歸科學本質,強調建模和探究關聯的重要性,兩者之間可相輔相成,使教學與學習活動的目標更加明確且具操作性。
本文將介紹如何將建模架構(邱美虹,2016)和12年國教之探究能力相互結合,成為「以建模為本的探究(Modeling-based Inquiry, MBI)」教學模式(如圖三所示),並據此進行教學活動之設計。圖三顯示MBI的設計架構,是從驅動問題出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素樸模型進行個人模型的發展,透過觀察與想像擬定探究的主題;第二階段進行素樸概念所建立的模型的精緻化,透過推理論證與批判的歷程,計畫與執行計畫以確立模型的有效性及資料分析的功能;第三階段–模型遷移時,利用以建立且效化過的模型,經由推理、批判、分析等過程進行進遷移和遠遷移的學習(如問題解決或概念理解);最後到達第四階段–模型重建,經歷想像創造、推理論證、批判思辨的科學表現,在這些階段皆須透過文字或語言和符號,以討論和傳達的方式進行溝通,必要時進行原來模型的修正與轉換,以形成更接近於數據與推理的結果類科學模型或是科學模型。
圖三:建模歷程與探究能力關係的建模本位探究教學模式
n 教案設計實例—化學電池
曾茂仁(2016)運用邱美虹(2015, 2016)的建模歷程到中學化學電池的教材設計。除納入建模歷程外,也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領域課程綱要中所規範的探究能力,以期未來在教學現場實施時,讓教師們可以理解建模與探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透過強化探究的過程建立對科學模型的認識與應用。
以下教案設計的內容依據建模歷程四階段,納入探究能力,逐項說明如下:
建模歷程一:模型發展階段
探究能力:觀察與定題、建立模型
模型發展階段主要包含模型選擇和模型建立,此階段主要教學目標為讓學生知道電池時所需要物件的名稱和物件的功能,能夠從教科書或教師準備的學習教材中提取出相關概念。在此階段,常用的提問為:
l 一個化學電池的裝置,需要哪些的材料,才能進行運作呢?
l 一個化學電池的裝置,所選取的材料,每一個所扮演角色目的為何?
通常學生能夠輕易的從文章中選取出構成電池元件與各元件所扮演的角色,此時的學習活動符合自然領域課程綱要中學習表現的探究能力─觀察與定題:依據過去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中所觀察到的資料,確認電池運作的原理(氧化還原)、理論或物件(電極、鹽橋)。
待確認學生具備元件的概念後,學生從教科書或是教材中提取出構成電池的元件與概念後,教師再繼續提出以下問題:
l 電池的元件與元件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l 有什麼原理可以來敘述元件之間的關係呢?
上述的問題主要聚焦在元件與元件之間的關係,元件之間的關係通常涉及微觀的概念(粒子的移動方向)、理論(氧化還原)或是符號的表現(化學反應式)。在進入化學電池複雜的反應機制前,教師必須先確認學生已具備元件之間的關係。要完成化學電池的模型,除了元件本身和元件之間的關係外,還要考慮多重關係下建立的系統。以下說明何謂系統:由於鋅電極的活性大於銅電極,因此鋅電極丟出電子(氧化還原),電子透過導線流到銅電極(電子的移動方向),使得電解液中的銅離子獲得電子後還原成銅原子吸附在銅電極上。為了使電解液保持電中性,鹽橋中的陽離子則會朝銅電極端的電解液移動。透過上述的連接,化學電池的模型逐漸形成,符合課程綱要中學習表現的思考智能─模型建立之指標。
建模歷程二:模型精緻化階段
探究能力:想像創造、推理論證、計劃與執行、分析與發現
模型精緻化階段主要包含模型效化和模型分析,此階段的活動重點是透過探究的方式檢驗第一階段建立的模型是否正確性?是否能夠用以解釋問題的成因?因此,在第二階段,教師帶領學生在實驗室,教師說明學習目標並採用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實驗,此活動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學習改變不同的變因對實驗的影響(模型效化),活動內容如下:
l 請根據實驗變因的種類,填寫化學電池的實驗變因於表一。
表一:化學電池的實驗變因
實驗 變因 |
影響化學電池電壓的因素 |
變因選項 |
|
改變電極材質 |
改變電解液濃度 |
||
操縱變因 |
|
|
A.電極材質 B.電解液濃度 C.電池電壓 |
控制變因 |
|
|
|
應變變因 |
|
|
此階段符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領域課程綱要中學習表現的思考智能─想像創造與探究能力─計畫與執行。在思考智能中,想像創造是透過自行設計實驗流程來確認各變因之間的關係;而探究能力的計劃與執行是指在多種變因討論之下,必須規劃實驗的流程,並且清楚知道在各步驟間所要測得的內容才能夠找到答案。
以下再進一步地說明在實驗階段中如何應用前面的步驟所建立的模型在分析情境上:
l 請利用「建模歷程一」的模型預測三種電池的電壓大小排序,並實際測量電壓的數值於表二。
表二:預測三種電池的電壓大小,並實際測量電壓
電池種類 |
鋅鎳電池 |
鋅銅電池 |
鎳銅電池 |
|||
電極 |
負極 |
正極 |
負極 |
正極 |
負極 |
正極 |
電解液 |
鋅/硫酸鋅 (1 M) |
鎳/硫酸鎳 (1 M) |
鋅/硫酸鋅 (1 M) |
銅/硫酸銅 (1 M) |
鎳/硫酸鎳 (1 M) |
銅/硫酸銅 (1 M) |
電壓大小 |
電壓: |
電壓: |
電壓: |
本階段目的是驗證初始電池模型的預測能力,透過學生實際操作實驗(圖三)後所得到的數據資料呈現,能夠說明初始電池模型預測能力的情形,此為建模歷程中重要的一環。確認初始模型的解釋後,能夠使用該模型解釋問題的原因,此為建模歷程的模型分析。
當然,本階段涉及許多思考智能或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思考智能─推理論證,使用理論所推演出來的結果,理解自然科學知識或理論及其因果關系,並檢視與評價自己所提出的論點異同之處;探究能力─分析與發現:利用實驗所得到的資料,繪製此資料成為圖表,並且試著解釋和其變因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且確認和原先假設的是否相同。
圖三:學生於課堂中操作化學電池實驗,已得到該電池的電壓
建模歷程三:模型遷移階段
探究能力:推理論證、討論與傳達
模型遷移階段包括模型應用(近遷移)和模型調度(遠遷移)。本階段希望學生使用上述各階段所建立與檢驗後模型,自行重組出新情境中所要求的電池。換句話說,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相同的原理進行解釋,並未更動元件的種類或元件間的關係。以下以題組問題形式說明:
l 情境:學校提供的實驗器材和藥品如表三所列,請回答下列問題。
表三:提供的實驗器材和藥品
器材 |
藥品 |
||
鋅電極 |
鹽橋 |
硫酸鋅(0.5 M) |
硫酸鋅(1 M) |
鎳電極 |
導線 |
硫酸鎳(1 M) |
硫酸鎳(2 M) |
銅電極 |
電錶 |
硫酸銅(1 M) |
硫酸銅(2 M) |
問題一:利用本實驗提供的器材,組合一個最大電壓的化學電池,並列出所試用的器材。
問題二:請從影響電池電壓的因素,說明為何你會選擇使用此種組合的器材?
問題三:若還想再增加此組合電池的電壓,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進行?說明其原因。
問題四:請從影響電池電壓的因素,說明為何你會選擇使用此變因?
本題組是利用已建立的模型,在理解變因之間的因果關係後,並從此關係推論並預測結果,藉以解決新情境的問題,針對本題組學生能夠展現自然領域課程綱要中學習表現的思考智能─推理論證。
建模歷程四:模型重建階段
探究能力:(重)建立模型、推理論證、分析與發現、討論與傳達
模型重建階段包含模型修正與模型轉換此兩步驟,模型修正是指元件特性或是元件間的關係必須重新修正,而模型轉化是指整個模型都已經不能夠使用,模型已經失效,即是進入模型重建階段。學習者必須更改部分元件或是拋棄整體的模型,重新建構出恰當的模型。以化學電池為例,若學生學習化學電池的電解液皆為水溶液,因鋰電池的安全因素而電解液必須為有機溶劑,則從水溶液替換成無水的有機溶劑之改變即為模型重建階段。當然,不一定每次的建模教學階進入模型重建歷程,教師可根據教學目的進行取捨。
建模歷程與探究能力的關連
若以化學電池為例,討論建模歷程與自然領域課程綱要中提及的探究能力(思考知能和探究過程)之間的關係,當學生透過驅動問題的引導,開始經歷建模歷程時,在每個建模歷程皆能培養出相對應的探究能力。例如:當學生處於模型發展階段時,必須先觀察電池的外型及極致,因此能夠培養觀察與定題與建立模型的探究能力;進入模型精緻化階段時,學生需要檢驗模型的正確性,學生設計實驗測量不同電極的化學電池電壓,及能提升學生想像創造、推理論證、計劃與執行與分析與發現的探究能力;接下來到模型遷移階段,學生將思考「如何產生電壓對大的電池?」,學生必須使用上一階段的模型推論如何操作,因此,能夠增進學生推理論證與討論與傳達的能力;最後在類型重建階段中,學生需要分析鋰電池與一般電池的不同,透過小組討論得知必須修正原有理論模型以符合鋰電池,藉此促使學生討論與傳達的探究能力。
n 結語
以建模本位探究的教學活動,適用於複雜的概念以及目標概念明確的學習。由於其具有引導式建構科學模型的詳細步驟,易於讓學習者或教師掌握知識建構的歷程、並檢驗假定的(或個人的)模型與證據之間的關係,以及認識科學模型本質的變動性與功能性。本文以化學電池為例,具體地說明建模歷程與探究能力(思考知能和探究過程)之間的關係,提出建模本位探究化學電池之教學模式,期望此教學模式有助於中小學教師即將面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領域課程綱要中提到的探究能力的教材設計。
n 致謝
感謝科技部經費補助使本計畫順利完成(計畫編號:105-2511-S-003-031-MY3)。
n 參考文獻
邱美虹(2015)。以系統化方式進行模型與建模能力之線上教學與評量系統—探討科學課程、概念發展路徑與建模能力之研究。科技部計畫報告。
邱美虹(2016)。科學模型、科學建模與建模能力。臺灣化學教育,第11期,2016年1月。
曾茂仁(2016)。探討建模本位探究教學於化學電池的學習成效與建模能力,碩士論文(未發表)。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利用手機及App開發化學探究與實作課程—高中奈米硫粒實驗反應速率的測定
劉燕孝、廖家榮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設計緣起
高中課綱中的奈米硫粒實驗,屬於選修化學溶液一章的範疇,主要是將清潔劑添加到硫代硫酸鈉 ( Na2S2O3 ) 酸性溶液的反應系統中,以雷射筆照射系統中的溶液,藉由廷得耳效應來觀測水溶液中奈米硫粒成長的過程。另外,一般高中課本實驗手冊也提及,可調整反應試劑與清潔劑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在規定的時間內利用反應產生硫固體沉澱來遮住桌面上的記號來設計趣味實驗。此實驗除了印證膠體溶液的性質,也利用添加清潔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介紹奈米科技中操控奈米粒子形成速率之基本技術(葉名倉等)。
過去的科展,曾對於這個實驗有諸多深入的探討(李浩維等;李祐慈),其主題主要是探討此實驗的奈米硫粒形成機制,於不同反應物濃度下測量反應速率,進而求得反應級數等。由於此實驗藥品單純且反應效果明顯,非常適合結合基礎化學三的反應速率一章,印證及探討其中相關理論,朝科展及專題方向發展。然而朝科展及專題方向發展的關鍵,主要受限於測定反應速率的方法與設備。檢視過去本實驗相關的研究,受限於當時一般高中多無偵測的設備,多採用大學端的設備或組裝精密但昂貴的工作站器材,雖然效果良好,但不易普及到學生人人都能簡便地使用。
在課本奈米硫粒實驗中的第一部分,主要在觀察硫膠體形成過程與廷得耳效應的部分,僅請學生以定性方式記錄溶液出現明顯廷得耳效應,光束很亮就記錄「明顯」;若光束沒有很亮,記錄「不明顯」。課本實驗中的第二部分清潔劑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部分,則涉及反應速率定義的概念,其測定方法為請學生記錄完全遮住記號所需的反應時間。上述光源為紅或綠光的雷射筆,而判定反應結束的方法,不論實驗第一部分雷射光束變得「不明顯」,或第二部分奈米硫「完全遮住」記號所需反應時間的測定,兩者均請學生以碼表計時,容易因人為主觀判斷造成誤差。於是,每學期我們帶學生在實驗室進行本實驗時,最常聽到的話就是:老師!這樣算不算「不明顯」,或是,老師!這樣算不算「完全遮住」啊?
這樣的教學現象困擾了我們許多年,直到智慧型手機與各種Apps軟體逐漸普及與成熟,於是我們重新思考調整既有的教學模式,轉而構思善用手機的資訊化及帶著走的優勢,此舉不但不須額外添購實驗器材,可提升實驗數據測量的精確性與再現性,更引導學生開啟另一扇窗,讓他們了解到原來手機也可以用來做化學實驗啊!
¾ 課程開發目標
一、以手機及App代替雷射筆與肉眼觀察(傳統方法),提高測量數據的精確性及再現性。
二、設計實驗測定反應速率與反應級數。
三、設計實驗探討清潔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¾ 實驗課程內的反應原理與文獻探討
硫代硫酸鈉溶液與鹽酸會反應產生奈米硫微粒,
H+(aq) + (aq)(s) (膠體粒子)(aq) (式1)
1946~1948年間,La Mer等提出其反應機制為:
H+ + ⇌
+ []3- (式3)
[]3- +
整體反應包含第一階段的S2與S8的生成,第二階段的成核,以及第三階段的團聚等三步驟。奈米大小的可散射光線產生一條明亮的光徑,此現象為廷得耳效應;爾後硫粒漸漸長大,使水溶液漸漸混濁而擋住光線使廷得耳效應消失,最後硫粒會凝聚沉澱。
如圖1所示,若將清潔劑添加在此反應中時,清潔劑分子中的親油基吸引硫粒、親水基與水互溶,而形成微胞(micelle)結構,將硫微粒包覆在微胞結構中而減緩硫粒子的長大,造成硫沉澱反應速率變慢,廷得耳效應存在的時間拉長,因此也可以測量硫粒沉澱物完全遮住反應燒杯下的號記所需花費的時間,探討清潔劑添加物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建中化學實驗手冊)。
圖1、奈米硫粒圖及與清潔劑分子形成微胞圖
¾ 實驗課程的教材內容
一、實驗目的:
(一) 探討奈米硫粒合成的反應速率與級數:設計實驗將鹽酸及硫代硫酸鈉溶液稀釋為不同濃度,以手機及App測定反應速率進而求出反應級數。
(二) 探討清潔劑對奈米硫粒合成反應速率的影響:設計實驗加入清潔劑,以手機及App測定反應速率,比較清潔劑的添加量對反應速率及反應系統外觀的影響。
二、藥品與器材
(一) 器 材
50mL燒杯………………..…………………………..… |
3 個 |
10mL量筒………………………………………….… |
2 個 |
塑膠滴管……………………………………………..… |
2 支 |
智慧型手機及測定App…………………………… |
2 支 |
碼錶(原方法)………………………………………….. |
1 個 |
雷射筆 (原方法)…………………………………… |
1 支 |
黑色記號紙…………………………………………… |
1 片 |
(二) 藥 品
0.1 M硫代硫酸鈉水溶液(Na2S2O3)…………… |
60 毫升 |
0.2 M鹽酸……………………………………….… |
60 毫升 |
洗碗精(稀釋4倍5 mL)…………………………… |
5 毫升(滴瓶) |
三、實驗前準備
(一) 開啟手機及網路,由Google Play商店中,選擇下載一項下列App並熟練其操作:
1. Phyphox(RWTH Aachen University):
在Raw Sensors選項中點選Light(照度計)功能,可利用前相機鏡頭測量上方的即時照度(Illuminance),其單位為勒克斯lux,1 lux= 1 lm/m2(lm為流明Lumen的縮寫),請同學事先下載並練習操作本軟體。
圖2、手機及App—「Phyphox」的下載、安裝與測量的操作畫面
2. 科學日誌(Google LLC):
如圖3,首先在目錄中命名實驗的檔名,接著在「我的裝置」選項中,點選環境光(勒克斯)功能,可利用前相機鏡頭,測量上方的即時照度,其單位亦為勒克斯lux;按下方紅色按鈕,即開始測量。請同學事先下載並練習操作本軟體。
圖3、手機App—「科學日誌」的下載、安裝與選擇測量工具之操作畫面
科學日誌有一項很適合本實驗測定所需的功能,就是可以設定「觸發條件」。由設定選項進入後,選擇新增環境光觸發條件,首先在第一行可選擇「觸發條件類型」,例如在本實驗中可選擇「停止紀錄」一項;第二行可選擇「當讀數符合以下條件時觸發」,例如本實驗可選擇「低於」;在第三行可選擇「觸發條件數值」,例如輸入某勒克斯值;底下則是觸發時的警告模式,有音效、震動、視覺效果通知等選項,設定完畢後按右上角的儲存;則開始實驗時,只要測得的勒克斯值低於所設定值,App就會以所選定的警告方式提醒,並終止實驗的測量;如此一來,本實驗中遮住十字所需的標準就可以統一。
圖4、手機App—「科學日誌」的測量之操作畫面
圖5、手機App—「科學日誌」的設定觸發條件之操作畫面
(二) 測定練習
1. 請學生找到自己手機的光感應器的位置;以圖6為例,接著將光感應器置於燒杯底下約中央位置,旁邊以白紙畫一個十字,當燒杯中加入鹽酸及硫代硫酸鈉溶液時,便開始產生奈米硫粒子,將造成勒克斯值降低,同時十字逐漸被遮蓋。
圖6、實驗操作時,手機前相機鏡頭、燒杯與畫十字白紙的位置擺設
2. 以預做實驗觀察十字完全遮蓋時的勒克斯值,定義為遮蓋十字時的統一標準,當反應時的勒克斯值降到此值時,視為反應終止,記錄所需的時間△t,則1/△t則可代表反應速率。
3. 以實驗手冊原有的方法,觀察十字遮蓋所需時間以碼表計時進行測量,其結果為對照組。
四、實驗步驟
(一) 探討奈米硫粒合成的反應速率與級數:
自行設計實驗,將鹽酸及硫代硫酸鈉溶液稀釋為不同濃度,以手機及App測定反應速率進而求出反應級數
1. 以學校提供的器材與藥品為限,自行設計所需的鹽酸及硫代硫酸鈉溶液的濃度,填寫在預報及下表中,並在預報中先寫好如何利用現有的器材,以及如何將溶液稀釋成所需的濃度。
2. 以手機及App測量及觀察十字被遮蓋所需時間,轉換為反應速率。
3. 列式求出反應物的反應級數。
(二) 探討清潔劑對奈米硫粒合成反應速率的影響:
自行設計實驗,以手機及App測定反應速率,比較清潔劑的添加量對反應速率及反應系統外觀的影響
1. 以學校提供的器材與藥品為限,自行設計所需的鹽酸及硫代硫酸鈉溶液的濃度,以及清潔劑的添加量,填寫在預報及下表中,並在預報中先寫好如何利用現有的器材,將溶液稀釋成所需的濃度。
2. 以碼錶記錄添加清潔劑前後的廷得耳效應的時間有何不同,以手機及App測量十字被遮蓋所需時間,轉換為反應速率。
3. 根據速率定律式的定義,推算反應級數。
比較學生以不同方法操作本實驗的實驗結果
一、雷射筆及肉眼觀察法(傳統方法)
由學生的學習單發現,以同樣[H+]=0.2M,[S2O32-]=0.1M為例,測得遮住十字的時間分別為65及90秒可發現,數據的差距頗大。另外,學生在討論中提到,由於雷射筆的亮度很高,十字看起來較為清晰,可能因而延遲了判斷遮住十字的時間。
圖7、使用雷射筆及肉眼觀查方法進行實驗測定,學生的學習單,摘錄如上
圖8、使用雷射筆及肉眼觀查方法進行實驗測定,學生的操作情形
二、利用手機及App改良法
由學生的學習單發現,以同樣[H+]=0.2M,[S2O32-]=0.1M為例,測得遮住十字的時間分別為113及100秒可發現,數據的差距縮小。其他學生也提到,由於反應結束的判斷採一致的標準,降低了主觀判斷的干擾。
圖9、使用手機及App改良法進行實驗測定,學生的學習單,摘錄如上
圖10、使用手機及App改良法實驗裝置的組裝
圖11、使用手機及App改良法進行實驗測定,學生的操作情形
比較學生以不同方法操作本實驗的實驗結果
一、雷射筆及肉眼觀察法(傳統方法)
學生數據 共20組 |
H+級數 |
S2O32-級數 |
添加2滴清潔劑 反應速率降低倍數 |
標準差 |
0.1103 |
0.2152 |
0.086 |
二、手機及App改良法
學生數據 共20組 |
H+級數 |
S2O32-級數 |
添加2滴清潔劑 反應速率降低倍數 |
標準差 |
0.0466 |
0.0513 |
0.066 |
成效評估與教學心得
一、相較雷射筆及肉眼觀察法(傳統方法),手機及App改良法的級數測定數值較穩定。
手機及App改良法的標準差0.0466與0.0513,較原課本方法0.1103與 0.2152,明顯小許多,主要應為減少了人為判斷的干擾所致。
實驗的操作過程中,包含了第一階段的S2與S8的生成,第二階段的成核,以及第三階段的團聚等三反應步驟,與La Mer等文獻及李祐慈作品比較,由於我們的實驗條件是根據課本實驗教材,故第一階段反應很快,量測的是第一至第三階段的整體表現。
而整體實驗有許多可鼓勵學生深入探究的部分,方向例如:
第一、是偵測位置的調整,例如可改採水平方向避免沉澱的干擾,但手機裝置的固定的困難度會提高。
第二、是反應結束時間的判斷,如果取的時間太晚,所測得的時間將會是生成奈米硫微粒及不同團聚程度的時間總和,但利用科學日誌其圖形數據連續紀錄的優點(如圖12),可重新進行計算比較。
第三、是不同手機感光元件以及軟體的差異,造成偵測的靈敏度不同,進而影響數據等。
圖12、使用科學日誌App紀錄數據,當lux降為880, 550, 320, 225時,可分別讀出反應時間分別為35.2秒, 45.3秒, 1分08秒, 1分35.9秒等
二、將本實驗提升為探究導向的專題研究,自行設計實驗探討清潔劑對本反應速率的影響。
添加2滴清潔劑反應速率降低的倍數若只針對標準差來看,可發現手機及App改良法的標準差0.066,亦較原課本方法0.086小。
根據學生的報告討論,推測主要亦應為減少了人為判斷的干擾所致。
三、將本實驗提升為探究導向的專題研究,學生感到較有成就感。
不同於課本的食譜式實驗,學生根據本教材的實驗目的欲求出反應級數,首先對於實驗架構要十分熟悉,具備控制變因與操縱變因的概念,才能在有限的藥品下,設計出適當的反應物濃度組合。此外,學生尚須具備稀釋溶液的計算與操作能力,才能配製出所要的濃度,進行反應速率的測定。這樣以探究為導向,須綜合應用過去所學的化學知識及實驗技術,自行設計並操作完成實驗的過程,學生在報告中普遍表示非常有挑戰性與成就感,無形中也提升了自然科學之素養。
四、軟硬體取得方便,無須額外添購器材,不會增加實驗準備的負擔。
從提供的光源到偵測的感光元件等硬體,均可由手機提供;而軟體的App有許多選擇,各有特色,其中「實驗日誌」App可設定觸發條件,並可以圖表連續呈現與紀錄勒克斯值,十分推薦。因為不同手機的感光元件差異,偵測勒克斯值的極限及靈敏度有所不同,故同一組宜固定使用同一台手機操作。
參考資料
李浩維、郭姿妤、顏澤卉、黃瀞儀:長不大的硫─探討形成硫膠體溶液的條件。
台北市第三十四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李祐慈:介面活性劑對硫奈米微粒形成機制的影響。台灣2002年國際科學展覽會 化學科第一名。下載網址: https://activity.ntsec.gov.tw/activity/race-
2/Internation2002/pdf/03/0306.pdf。
建國中學化學科教學研究會(2018):建國中學化學實驗手冊(選修化學下)。台北市:建國中學。
葉名倉等(2016):選修化學下。台南市:南一書局。
La Mer,V. K. &Barnes, M. D. “Kinetics of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Monodispersed Sulfur Hydrosols”, J. Colloid Sci. 1948; 3:571
La Mer, V. K. & Barnes, M. D. “Monodispersed Hydrophobic Colloidal Dispersions and Light Scattering Properties”, J. Colloid Sci. 1946; 1:71
La Mer, V. K. &Kenyon,A. S. “Kine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Monodispersed Sulfur Sols From Thiosulfate And Acid”, J. Colloid Sci. 1947; 2:257
學生實驗記錄表單
(一) 探討奈米硫粒合成的反應速率與級數:
1. 反應前勒克斯值:lux ;定義反應終了勒克斯值:lux。
2. 實驗紀錄:(若同樣的條件重覆操作,可求學生數據的標準差)
實驗次數 |
[H+] (M) |
[S2O32-] (M) |
△t (sec) |
1/△t |
|
|
|
|
|
|
|
|
|
|
|
|
|
|
|
3. 推導反應級數:(本實驗測定的速率及級數為S2或S8的生成、成核以及團聚等三反應步驟的總結果)
4. 結論:本反應之速率定律式為
5. 補充說明:
(二) 探討清潔劑對奈米硫粒合成反應速率的影響:
1. 鹽酸及硫代硫酸鈉 (各10 mL)。
2. 實驗紀錄:(此部分的實驗可求學生數據的標準差)
清潔劑滴數 |
[H+] (M) |
[S2O32-] (M) |
遮住十字 △t (sec) |
1/△t |
廷得耳開始時間 |
廷得耳結束時間 |
廷得耳 時間 |
1 |
0.2 |
0.1 |
|
|
|
|
|
2 |
0.2 |
0.1 |
|
|
|
|
|
3. 結論:(與實驗(一)比較反應速率的快慢及廷得耳效應的強弱)
4. 解釋與討論
綠色化學實驗模組的設計與應用-1:電化學模組
廖旭茂
台中市立大甲高中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n 影片觀賞
本實驗影片由國立大甲高級中學提供,微型電化學電池與綠色電解蝕刻的使用介紹。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takvuhMvthU, YouTube.
n 簡介
綠色化學實驗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風潮,從實驗藥品減量、實驗廢棄物減少排放,到有毒化學實驗藥品的取代等等,在在都是化學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標。國高中的電化學實驗課程中,無論電化學電池(electrochemical cell)或電解電池(electrolytic
cell),通常會涉及有毒重金屬鹽類的使用,以及有毒廢液的排放,加上實驗器材繁瑣,實驗準備與善後工作往往造成老師不少的負擔。
“One of the things that I’ve been focused on as President is how we create an all-hands-on-deck approach to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We need to make this a priority to
train an army of new teachers in these subject areas, and to make sure that all of us as a country are lifting up these subjects for the respect that they deserve.”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hird Annual White House Science Fair, April 2013
2009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了“Educate to Innovate”的口號1,一時之間結合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跨領域的人才培育計劃、教學策略以及相關合作教案,在國際間形成一股巨大的風潮。因應這樣的數位自造者風潮,台灣的中小學學校也開始使用雷射切割機、以及3D列印機等新科技,進行教具的製作與開發。本校亦不例外,在行政系統的全力支援下,啟動了「綠色創客」特色課程。
本文中所呈現的電化學模組裡,是綠色創客利用這樣的現代數位機具─雷射切割機,完整開發的一個實驗模組,其中包含了兩樣教具–平面型微型電池與綠色電解蝕刻教具。雷切機擁有人性化的軟體介面,可根據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自行繪製並輸出作品;具有精準定位、突破徒手做的極限、客製化的優點,廣為自造者所喜好。下圖為本校開發的微型電化學實驗模組。
圖1:微型電化學實驗模組
期盼透過本實驗模組的分享,能拋磚引玉,除了鼓勵中小學的教師們「自己的教具,自己做」外,更推前瞻化學教育核心素養–「綠色思維」,讓中小學的化學實驗能真正達到減量、減廢,並符合綠色化學原則,落實永續環境教育的經營目標。
n 器材與藥品
1. 功率80 W的雷射切割機。
2. 透明壓克力板60 cm × 40 cm,厚度8 mm及3 mm各一塊(約可切出24組綠色電化學電池)
3. 螺絲攻牙器1組【購自五金材料行】
4. 鑽孔機1台(含鑽頭)
5. 手擰螺絲(Φ=6 mm,長12 mm)數個【購自五金材料行】
6. 柱頭內六角螺絲(Φ=4 mm,長20 mm)數個【購自五金材料行】
7. 螺母(Φ=4 mm)數個【購自五金材料行】
8. 鎂合金、鋅、鐵、銅金屬片數片(尺寸為1 cm × 1.5 cm,厚0.5 mm)
9. 不鏽鋼片(尺寸為2.4 cm × 7.2 cm,厚1.0 mm)
10. 濾紙(尺寸為40 cm × 40 cm)
11. 0.5 M硫酸鈉(Sodium sulfate, Na2SO4)溶液、0.5 M硫酸銅(Copper sulfate, CuSO4)溶液、0.5 M硫酸鋅(Zinc sulfate, Na2SO4)溶液、0.5 M硫酸亞鐵(Ferrous sulfate,FeSO4)溶液、0.5 M硫酸鎂(Magnesium sulfate, MgSO4)溶液各10 mL,盛裝在點滴瓶內。
12. 藍光LED 燈泡一個
(一)微型電化學電池裝置的製作與使用
一、 設計製作流程
1. 發想:在減廢、減量及重複使用的原則下,製作前的設計思考有三個方向:
(1) 如何在一個培養皿大小的空間,進行一組或多組的電化學電池實驗。
(2) 電極位置的安排,可隨時替換電極的方便性、鹽橋的形式、多組電池串聯的可能性。
(3) 設計電池組合為可攜式,電解液不易滲漏。
2. 在Adobe CS3 Illustrator 或Coreldraw的繪圖軟體中,依設計原稿繪出數位的圖檔,另存為雷射切割建軟體可預讀的ai檔。下圖為軟體輸出的數位設計圖。
圖2:微型電池的底座(左)及其上蓋(右)
3. 在雷切軟體Rdworks中,導入設計ai檔,然後依圖層依序填色,並調整雷射切割的速率與功率。打開雷切機暖機後,取一塊大小為30
cm × 60 cm,厚度為8 mm的透明壓克力板,置入雷切機中,進行切割。雷切完畢後,再取一塊大小為30 cm × 60 cm,厚度為3 mm的透明壓克力板,切出與下蓋大小相等的圓盤。下圖為雷切機切割的過程。
圖3:雷射光切割過程圖
4. 取一支螺絲攻板手,牢固的夾持住螺絲攻的四個角落雙手穩握住板手,與壓克力圓盤務必保持垂直,順時針方向旋轉,在預先雷切的中心孔位(直徑5 mm)緩慢地攻出一個直徑6 mm,深8mm的螺牙。下圖為攻牙的過程。
圖4:螺絲功牙過程
5. 取出切好的壓克力上蓋,取一長12 mm且6 mm的自擰螺絲和透明塑膠墊片,固定上下蓋並旋緊。下圖為可攜式電化學電池的完成圖。
圖5:電化學電池底座(左)及其上蓋(右)
二、微型電化學電池的使用指引
1. 取出圓形壓克力電池裝置,鬆開螺絲,打開上蓋將紙鹽橋放置在底座的相對位置。下圖為鹽橋的位置圖。
圖6:紙鹽橋的位置
2. 先以數滴硫酸鈉溶液稍微濕潤紙鹽橋,隨即在紙片的方格中滴入2滴的硫酸銅溶液,接著將銅片放置在紙片上方;另一方格中放置一鋅片,蓋上上蓋將螺絲旋緊,金屬片具小孔的一端均朝外,即完成一組鋅銅電池。以紅、黑鱷魚夾導線的一端分別連接銅、鋅兩極,導線另一端連接三用電表即可量測鋅銅電池的電位差。下圖為平面型鋅銅電池的完成圖。
圖7:平面型電化學電池的電位量測配置圖
3. 每片金屬片皆有一小孔,藍色的單芯線,供串聯之用。藍光LED中,較長的金屬腳位為正極,短的金屬腳為負極。若以單芯線個小孔即可串連三組電化學電池。下圖為三組鎂銅電化學電池串連後點亮藍光LED圖。
圖8:三組鎂銅電化學電池串聯的配置圖
(二)綠色電解蝕刻裝置的製作與使用
一、設計製作流程
1. 發想:在減廢、減量及重複使用的原則下,製作前的設計思考有三個方向:
(1) 可攜式的特性,可以在任何空間進行電解蝕刻實驗。
(2) 以不鏽鋼片取代石墨,增加機械器具的可加工性。以化妝棉隔開不鏽鋼電極(–)與被蝕刻金屬(+),以數滴中性的鹽水為電解質。
(3) 印台的英文譯為stamp,stamp另一個字面上的意思為郵票。故印台的外觀形似一張郵票。
2. 在Adobe CS3 Illustrator 或Coreldraw的繪圖軟體中,依設計原稿繪出數位的圖檔,另存為雷射切割建軟體可預讀的ai檔。下圖為軟體輸出的數位設計圖。
圖9:左為綠色蝕刻台的把手,又為蝕刻平台
3. 使用8mm壓克力板,經過雷射加工後的印台,必須以水清洗印台上的粉塵,之後靜置陰乾;以砂紙磨去金屬片的利邊,以免使用時被割傷;並在印台雷射掃描處塗上層薄矽膠,將金屬片黏貼於方框處,靜置乾燥固定。下圖為製作流程圖。
圖10:蝕刻印台的製作流程
4. 利用直徑3.3 mm的鑽頭,經由壓克力印台中間的圓孔,在金屬片上進行導孔;接著利用M4螺絲攻在金屬片攻出一個M4的螺牙;以利用棉花棒清潔螺孔後,將M4圓柱頭螺絲旋進圓形把手,連結印台金屬片上的螺孔,將把手與印台兩者緊固。下圖為整個蝕刻印台的完成圖。
圖11:蝕刻印台的完成圖
二、綠色點解蝕刻裝置的使用指引:部分操作做成可參閱2014年7月出版的台灣化學教育期刊之【行動電化學蝕刻──印台和金屬書籤的製作】一文2。
1. 撕開部分膠膜,將金屬書籤平放在膠膜的離型紙上,膠膜上鏤空的字樣請置中對齊書籤空白處。將膠膜復原貼上,並留一小塊區域,供紅色導線連接。以膠帶將膠膜固定在桌子邊緣,在膠膜上方放置一片化妝棉,以數滴硫酸鈉溶液濕潤化妝棉。
2. 鱷魚夾導線的一端依紅(+)、黑(-)分別連接9V電池的正、負極。黑色鱷魚夾另一端夾住蝕刻印台圓形把手下方的螺栓;紅色鱷魚夾的另一端則夾住金屬書籤。
3. 手持蝕刻印台的圓形把手,按壓潮濕化妝棉,開始電解。通電約60秒後,以鑷子取下化妝棉,隨即撕開膠膜,並用新化妝棉擦拭金屬片。下圖為蝕刻操作過程圖。
圖12:電解蝕刻的操作步驟圖
n 微型電化學電池與綠色電解蝕刻裝置之教學應用
一、微型電化學電池的教學應用:詳細過程可參閱科學研習月刊2017年11月出版的【綠色創客:微量電化學電池的設計與應用】一文3。
1. 測定電化學電池電壓:以Mg、Zn、Fe、Cu四種活性不同的金屬為電極。測量任何兩組電化學電池的電位差,與課本實驗的結果、標準電位差互相比較,並嘗試說明偏差產生的原因。
2. 練習多組電化學電池的順向接法與逆向接法並測定電壓。
3. 金屬活性序列的比較:「看誰最來電?」任取數種大小相同的未知金屬片(假設Mg、Al、Zn、Fe、Sn、Cu六種),讓學習者由電子的流動方向和電位差高低,來判斷這六種未知金屬的活性大小。
二、綠色電解蝕刻的教學應用2
1. 電解反應兩極產物預測:以印台為負極,石墨片為正極,觀測並比較電解強酸強鹼鹽(比如硝酸鉀、硫酸鈉、低濃度的氯化鈉等)、強酸弱鹼鹽(比如硫酸銅、硝酸銀等)、以及碘化鉀等不同類型的鹽類溶液,在陰陽兩極所發生的變化的差異。
2. 藝術融入科學實作課程:學生自行繪製圖案,製作鏤空膠膜,在生活金屬器具的平面上進行蝕刻,留下紀念。下圖為上課學生實作過程。
圖13:學生蝕刻作品圖
n 微型電化學電池與綠色電解蝕刻裝置之原理與概念
一、微型電化學電池
1. 本電化學電池實驗教具改良自傳統國高中課本提供鋅銅電池實驗,將3D立體的外型改造成為平面化的電池。電子自鋅銅電池中活性較大的鋅片流出,經外部導線流入活性小的銅片電極,並以「紙鹽橋」取代玻璃U形管保持兩極溶液的電中性。
2. 標準電極電位Eo,分為標準還原電位Eo red (一般教科書多以還原電位來表示),與標準氧化電位Eoox。標準還原電位越高,代表物質越容易得到電子,為越強的氧化劑;標準氧化電位越高,代表物質越容易失去電子,為越強還原劑。電池電位差的計算,以鋅銅電池反應為例:
陽極(負極,氧化反應):Zn(s) →Zn2+(aq) + 2e- Eoox = +0.76 V
陰極(正極,還原反應):Cu2+(aq) + 2e- → Cu(s) Eo red =+0.34 V
電池的電位差Eocell = 陽極的氧化電位Eoox + 陰極的還原電位Eored,亦等於
陽極的氧化電位Eoox – 陰極的氧化電位Eoox,亦等於
陰極的還原電位Eored – 陽極的還原電位Eored = 1.10 V
二、綠色電解蝕刻2
本實驗係利用電化學電解原理,使用一個自製的蝕刻印台,在一塊事先貼好膠膜的金屬表面上,隔著以鹽水沾濕的棉布,數分鐘內隨即完成電化學蝕刻實驗。若蝕刻的金屬為鐵片,則其兩極的反應,如式[1]和[2]所示:
陰極(負極)(–):2H2O(l) + 2e– → H2(g) + 2OH–(aq) [1]
陽極(正極)(+):Fe(s) → Fe2+(aq) +2e– [2]
———————————————————————————
全反應:2H2O(l) + Fe(s) → H2(g) + 2OH–(aq) + Fe2+(aq) [3]
2H2O(l) + Fe(s) → H2(g) + Fe(OH)2(s) [4]
在電化學蝕刻後移去電源,以鑷子夾起棉布,上殘留棕色的字跡,研判應為陰極(負極)生成的氫氧根離子與鐵等金屬離子生成氫氧化物的沉澱,其反應如式[4]所示。
n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l 本次實驗所用的CO2雷射切割機,波長為1064 nm,為高能灼熱的熱線,眼睛不可直視,切割加工過程切勿離開現場,以免起火燃燒,引發火災;產生的氣體與粉末可能對健康有害,加工前後,務必全程開啟抽風機和空氣清淨機。
l 每次實驗後,應以自來水清洗微型電池的壓克力盤,並以水砂紙磨去各種金屬片上的氧化物,擦乾置入封口袋保存。
l 電解蝕刻的實驗結束後,印台不鏽鋼金屬片電極必須以清水沖洗擦乾,以待下次使用;或沾上汙跡,可用水砂紙磨過,同樣以清水沖洗擦乾。
n 致謝
感謝大甲高中蕭建華校長對「綠色創客」工坊的鼎力支持,以及林怡君教務主任對軟、硬體的精心規劃。
n 參考資料
1. Educate to Innovate,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issues/education/k-12/educate-innovat.
2. 廖旭茂、黃維靜,行動電化學蝕刻──印台和金屬書籤的製作。台灣化學教育電子期刊,http://chemed.chemistry.org.tw/?p=2174.
3. 廖旭茂,綠色創客:微量電化學電池的設計與應用。科學研習月刊,2017,卷56,期11,頁54~62。
製作天然柚香清潔劑
黎渝秀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108課綱籌備以來,「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多元彈性選修」一直是新課綱的核心精神之一。民國九十六學年起,本校優質化校務經營計畫「從A至A+全面優質」願景下,課程多元創新的學園—在高二課程開設一節彈性選修,提供學生在高二選組後,可以再依自己的興趣加深加廣的學習;緣此,作者依自然組學生程度開設「化山論見」彈性選修。學生課前需熟知實驗原理和步驟,依此撰寫實驗流程圖(即實驗預報),課堂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將所學化學知識與生活中用品結合。
在中秋節時期,市場上販賣很多的柚子,散發淡淡的柚子香ー除了果肉多汁美味外,丟棄的果皮是否可再利用?這門課的學生討論熱烈,於是立即上網搜尋:柚子皮可製作成零食,也可入菜,富含天然精油成分,可提煉成香味劑和化妝品,柚皮風乾就可驅蚊,泡在酒精一周,就能當防蚊液…等。經由討論後,我們決定製作天然柚香清潔劑。
n 文獻探討
1. 檸烯[1]
(1) 薴烯,又稱檸烯(Limonene;俗稱檸檬油精),化學式為C10H16,其結構式如圖一所示。
(2) 它是一種環狀單萜烯,室溫下容易揮發,廣泛存在於各種柑橘屬果皮及香精油。
(3) 用途:溶劑、清洗劑、除膠劑、調香劑、生物燃料和殺蟲劑,可溶解發泡聚苯乙烯(保麗龍)
圖一:薴烯的結構式
2. 常見柑橘皮精油的含量及其主要成分[2]
常見柑橘皮精油的含量及其主要成分,如表一所示。
表一:常見柑橘皮精油的含量及其主要成分
(資料來源:香氣分析:氣相層析法探討柑橘類精油成份組成)[2]
3. 椰子油起泡劑[1]
(1) 椰油醯胺丙基甜菜鹼(cocoamidopropyl betaine,CAPB)是由椰子油和二甲基氨基丙胺衍生的密切相關的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
(2) CAPB是在一端含有長烴鏈和另一端含極性基團的脂肪酸醯胺,如圖二所示。這允許CAPB作為表面活性劑和洗滌劑。它是由四級銨陽離子和羧酸鹽組成的兩性離子。
圖二:椰油醯胺丙基甜菜鹼的結構式
(3) 用途:廣泛用於中高級洗頭水、沐浴液、洗手液、泡沫潔面劑等和家居洗滌劑配制中;是製備溫和嬰兒洗頭水、嬰兒沐浴液、嬰兒護膚產品的主要成分;在護髮和護膚配方中是一種優良的柔軟調理劑;還可用作洗滌劑、潤濕劑、增稠劑、抗靜電劑及殺菌劑等。
(4) 推薦用量:洗頭水和沐浴液中為3-10%;美容化妝品中為1-2%。
(5) 常見的幾種起泡劑都可以互相搭配做出各種膚感的清潔產品。
l 椰子油起泡劑和弱酸性起泡劑起泡效果較佳,但沒有滋潤功效,敏感性肌膚慎重選擇。
l 氨基酸起泡劑和無淚配方的兩性起泡劑最溫和,發泡效果亦十分顯著。
n 實驗架構圖[3]
本實驗的概要步驟,如圖三所示。
圖三:本實驗的概要步驟圖
n 實驗器材
1. 公用器材(一組3人用量):95%酒精350 mL、30%椰子油起泡劑350 mL、食鹽7.5 g、甘油(丙三醇)120 mL、紗布。
2. 自備器材(一組3人用量):柚子皮4顆,刨刀一抜,玻璃瓶(附蓋子)1個,按壓瓶(保養品的空瓶亦可500mL)1個、燒杯(500 mL)2個、燒杯(或鐵盆,容量3 L)1個、磁石攪拌器(或打蛋攪拌器)。
n 實驗步驟
(一)萃取柚子精油
1. 準備材料A:約4顆的柚子皮量、1瓶95%藥用酒精、適量的蒸餾水、1個玻璃罐。
2. 將果皮像削絲瓜皮一樣逐一削下(只要綠色的皮、白色的部分不要)(見圖四左),將上列材料全部放入1個玻璃罐中,依比例(95%酒精:蒸餾水=1:1)[5]或比例(95%酒精:蒸餾水=500:120)[7]覆蓋柚子皮,浸泡二星期(淡黃色)(見圖四右)。
3. 將細紗布放在500 mL燒杯上方(可用橡皮筋固定),緩緩地將浸泡液倒入,取澄清浸泡液作為溶液A。(過濾的柚子皮渣,可以紗布包覆,置於廁所增加香氣和防蚊)
圖四:柚子果皮像削絲瓜皮(左);萃取柚子精油(右)
(二)製作柚子清潔劑[6]
1. 準備材料B:350 mL的30%椰子油起泡劑(液狀)、1380 mL的蒸餾水、120 mL的甘油、7.5 g的食鹽。【註1:若椰子油起泡劑為70%,則以3 L的燒杯,秤取約150 g,再加水至350 mL處,以磁石攪拌器加熱至全溶,若加熱過程中溶液水量減少,可適時加蒸餾水補足。】
2. 取150 mL的濾液A放置於3L燒杯內,分別加入7.5 g的食鹽、1380 mL的蒸餾水和120 mL的甘油(此時溶液混濁)(見圖五左)。【註2:蒸餾水可保留約380 mL,待加入甘油後,可用蒸餾水殘餘的甘油清洗至混合液中。】
3. 最後加入350 mL的30%椰子油起泡劑,混合攪拌即可完成(溶液瞬間澄清)(見圖五右)【註3:可依上述比例調整柚子清潔劑,沒有柚子皮可用橘子、檸檬、柳丁的果皮替代[8, 9]。】。
圖五:70%椰子油起泡劑加水稀釋(左);加入濾液A到材料B(右)
n 學生實驗流程圖
學生撰寫的實驗步驟以圖文並茂方式展現,以下舉例兩組的圖示。
l第一組流程圖
l第八組流程圖
n 實驗討論
Q1:為何需用酒精浸泡柚子皮?
答案:柚子皮中的主要成分為檸烯,為不飽和烴,它的極性不大。以酒精(乙醇)的極性不大,當萃取溶劑是因為可萃取檸烯,亦可與水互溶。
Q2:為何要加入食鹽?若不加食鹽是否還有其他替代物?
答案:利用NaCl食鹽等無機鹽類(電解質)來調整濃稠度,但NaCl也不可以加過量,否則整個稠度會垮掉。添加的NaCl是利用鹽類在水中會解離產生離子(NaCl→Na++ Cl‒),此離子可降低親水基間因電性相同所產生之排斥力,增加界面活性劑分子聚集之數目,使微胞(micelle)變得較大,因此流動性會降低,黏度會增大。然而當鹽類增加至某一程度時,會產生鹽析現象(salting out),使得界面活性劑分子析出,黏度下降,整個稠度會迅速降低。因此,在調整濃度時,還是需以界面活性的多寡,來調整所需NaCl的劑量。
Q3:柚子皮中的主要成份為何[4]?除了可作為清潔劑外,還有其他用途嗎?請舉兩例說明之。
Q4:此實驗添加甘油的目的為何?
Q5:請你就家中的清潔劑之一的背面的成份,寫下並查明其簡易化學用途及可能的傷害。
n Google Classroom協助課程
一、 在課程中發佈作業
二、 學生繳交作業情況
1. 學生在預設時間內上傳以自製柚子清潔劑洗碗。
2. 分別依照片或影片給予學生分數,並發還。
●照片
●影片(天然柚香清潔劑https://youtu.be/rRJh7gBkRXM)
三、 學生回饋
1. 建立Google表單,讓選課同學連結後回饋。
2. Google表單會根據問卷作數據處理,提供授課教師參酌與改進。
3. Google表單也可設計開放式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回饋。
n 教學省思
l 果皮的使用可依時令水果的果皮而調整,浸泡酒精的濃度可讓學生透過網路搜尋的資料來決定。
l 若使用椰子油起泡劑為70%的膏狀物,需再加水加熱至完全互溶;若為30%,則為液狀,可直接混合。
l 課程時間可為一節課,或兩節課,授課教師可自行調整,唯果皮浸泡液需前二週準備為佳。
l 材料B加入的先後順序,可讓學生思考,每組可不一樣,再互相比較。
l 果皮浸泡液是以酒精萃取,最後要加入甘油,而一般學生以為甘油是油,實際上是丙三醇,恰好高二上學期基礎化學(二)第三章常見的有機物介紹過,因此學生印象深刻。
l 製成的「柚子清潔劑」,讓學生以家裡用過的按壓瓶分裝並帶回,在學校裡清洗簡單的餐具,或在家幫忙洗碗。學生反應有淡淡的柚子香,一點點就很多泡泡,水一沖就無任何清潔劑殘留。學生家長肯定孩子能將化學應用於生活。
l 未來因應108課綱,除了化學和生物或家政上可以作深入探究與實作外,也可以讓學生加入「美術」作為成品外包裝的設計,甚至結合「公民」,分析經濟成本和市場上合理的販售價格。
n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檸檬烯https://zh.wikipedia.org/wiki/柠烯。
2. 陳良宇、徐品家、李家齊、高詩堯,香氣分析:氣相層析法探討柑橘類精油成份組成,http://goo.gl/eQHGiM。
3. 基礎化學(二),第三章及第四章(全華版)。
4. 歐明秋,化妝品原料概論─界面活性劑,http://www.slvs.tc.edu.tw/125/20141107111151.pdf。
5. 垃圾變黃金的洗碗神品~超濃縮果皮洗碗精,彰化縣57屆國中科展生活應用組,http://science.hsjh.chc.edu.tw/upload_works/106/cc526f4eaa1b83891ebb84c251eec319.pdf。
6. 城乙化工,DIY柚子清潔劑,https://goo.gl/owqn5t。
7. 黃建睿,評估柚子精油及檸檬桉精油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長與防治植物病害效果,中興大學植病系碩士論文,2015年四月,頁12。
8. 檸檬清潔劑,https://blog.gtwang.org/diy/handmade-lemon-dishwashing-liquid/。
9. 蔡承哲和周明謙,清淨至極–探討水果皮清潔劑的清潔效果,第1051115梯次小論文,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6/11/2016111507234467.pdf。
n 學生實驗手冊
下載本化學教室活動的學生實驗手冊—「製作天然柚香清潔劑」。
指導高中生成為國家代表隊出席
2018日本SSH生徒科展發表會及與會心得
劉曉倩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前言
日本政府對於科技發展推動一向不遺餘力,主要由內閣府之綜合科學技術會議決定發展方向及政策,並由各獨立行政法人機構依照政策目標推動各項研究及行動。90年代以後,因體察到重大科學科技在研究階段與社會密不可分,因此十分重視科學科技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連結,為使一般大眾對科學產生興趣,進行跨領域合作教學並且積極投入經費,以培育科學人才為目標,肩負推動日本科學發展任務。為更有效率落實教育發展及跨領域合作,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簡稱JST)自2002年實施SSH(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簡稱SSH)補助合作高中進行科學教育之教學改進。並自2004年起,每年固定舉辦SSH生徒研究發表會,會場聚集日本各地的SSH學生以海報、簡報等方式發表研究成果。
我國因與日本有相似的教育環境,遂於2006年起參考日本SSH計畫推行高瞻計畫(High Scope Program,HSP),補助高中職推動以科學探究學習融入新興科技為主軸的課程改善研究,為落實科學教育交流成果,自2009年日本政府開始積極邀請世界各地高中生赴日與會,一起參與科展發表,提升日本國民科學素養及訓練外語表達能力,起初前幾年是採取參與其他國家代表隊與他們日本高中生一起比賽的模式,直到2014年以後,才將其他參與國家代表隊學校獨立出來,算是邀請賽的性質。主要原因在於各國發展的教育重點不同,科展的方向也不一致,實在很難評比。
■如何指導高中生成為國家代表隊?
筆者於彰化高中服務,今年(2018年)是第三次榮獲入選臺灣代表隊赴日參與日本SSH生徒科展發表會,此次國內甄選過程與前幾年略有不同,以往科技部決選流程只需繳交英文科展成果報告,由科技部直接決選出參賽隊伍即可。從2017年開始,改由全國六十幾所高瞻學校繳交英文科展報告完成甄選報名後,先由教授群決選出前六名隊伍參加第二階段英語口試決選。
根據以往的比賽經驗,審查教授十分重視創新產品的研發,所以在決選前幾週我們將創作成品「自製雷射油品快篩儀結合Arduino」架設完整後,經過幾次電腦測試,再將整組作品由3D列印成套件,最後階段就是英文PPT準備及口說演練。指導老師必須肩負起訓練學生製作英文簡報的責任,當然也可以邀請英文老師共同指導。不過自然科的專有名詞很多,英文老師未必了解,所以跨領域合作教學十分重要。由於參賽學生必須以英文簡報及口頭報告,審查教授也是以英文提問,所以參賽前的演練十分重要。建議可以找幾位自然科老師一起聆聽,設想可能被問及的問題,共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學生臨場感的訓練很有幫助。
4月21日就在臺灣師範大學口試決選,選出前三名隊伍成為國家代表隊。指導老師可以進入比賽現場聆聽,但是不能代替學生回答問題。學生英文簡報的口頭報告後,隨即進入提問階段,審查教授除了問及研究動機、實驗過程、數據處理、如何進一步改善以外,對於研發產品未來研究面向,甚至是在學校什麼樣的課程時進行此項實驗研究…等等幾乎都會被問及,提問時間長達20分鐘,真的是一場很有壓力感的決選!三天後科技部網路公告,我們通過最後決選成為國家代表隊時,師生真的是欣喜不已!
回想前兩次我指導學生通過決選的研究主題均是以「綠色能源」為主。2015年的研究主題是利用中學實驗室現有的裝置器材和藥品以及校園中植物,自製染敏太陽能電池,一方面結合矽膠管柱層析,找出適合的沖提液配方,提升色素染料純化分離的效果,並將所得的色素製備成染敏太陽能電池,分析其分子結構與光譜、輸出電壓的關係。2016年研究主題是利用校園常見的植物取其葉綠素萃取液做改質,藉以吸附工業廢水中Cu2+、Zn2+、Fe2+等重金屬離子,並將其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達成廢物利用和環境保育的目的。
今年(2018年)我們通過決選的研究主題在於「食品安全」。有鑑於臺灣食用油品造假事件層出不窮,此外「油炸油」的品質對於飲食衛生與安全也是擔心的議題,因為油炸油一炸再炸,膽固醇、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酸濃度增加,吃多了對心臟血管也不好。雖然市面上有不同的檢測儀器及酸價試紙可以幫助消費者做油品篩選,但是我們從參考資料得知,只要在使用過的油品中添加濾油粉或其他化學藥品就可以通過市面上的儀器檢測,因此我們希望可以設計出一套快速、準確性更高且可重複使用的裝置,提供更準確的油品檢測資料。經過我們的研究及儀器改造,成功地利用紅光雷射準值性佳的特性及結合Arduino物聯網作資料建檔,將業者試圖「優質化」的劣質油品成功地篩選出來,並且可以建檔比對,更值得欣喜的是,本自製儀器價格低廉,容易組合及拆卸可以供一般民眾居家使用。「Time and pressure make diamond!」七月一日行前會議在健行科技大學舉辦,所以我們必須在6月28日前完成英文簡報定稿。此時學校適逢期末考,學生必須在準備考試之餘,將簡報內容依據教授先前的建議重新修改。修改時最大的難題在於臺灣高中生對於Arduino多少略有耳聞,但是日本高中生對於Arduino卻很陌生,所以以英文表達科展作品中使用Arduino設計理念時,會是個很大的挑戰!經過我們充分討論後,此行科展發表的重點修正為介紹Arduino的原理及應用,同時介紹臺灣教育發展已經將此新興科技落實在高中課程中,甚至學生具有研發出實用成品的能力,供國際友人交流分享。
■與會經過及心得
2018年日本SSH生徒發表會參訪時間是8月7日至8月11日。我們抵達第一天即直奔神戶國際展覽館會場。神戶國際展覽館 (神戸國際展示場)位於兵庫縣神戶市的港灣人工島的國際展覽館,於1981年開館共有三個館,1號館的一層及二層樓均有展示室,2號館有大型會議廳及小會議室,3號館則是最大的展示室,面積有3800平方公尺。
我們這群國際交流學生住在Kobe Seishin Oriental Hotel,由飯店步行僅3分鐘即可抵達西神中央站(Seishin-chuo Station)。飯店環境舒適,唯一的缺點是到展覽場都要搭地鐵轉車,周遭環境熱鬧卻不複雜,足見日本政府在安排SSHSF(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 Student Fair)國際活動的用心。開會第一天,五點半起床(臺灣凌晨四點半),一早到會場戴上名牌就受到現場工作人員高規格接待。由秋山仁(あきやま じん日本的數學家,東京理科大學教授,專攻圖論、離散幾何)教授擔任開場演說重任,如圖一所示。全場提供英日語即時翻譯,大會演說往往異常催眠,但是留著山羊鬍的秋山仁教授以四邊形切割,重新組成其他形狀開始,一連串的多邊形切割,順時針旋轉,組合成其他圖案及形狀,數學瞬間變得簡單又十分有趣,也讓現場聽眾十分好奇,教授又要變出什麼把戲?現場觀眾高達1200人以上,演講最後還開放提問,教授呈現的主題實在太有趣了,所以提問互動變得很熱鬧,無形中時間過得好快,會後也跟方素琦教授開心地討論起數學來了,覺得自己突然對數學產生好多探究主題,真的好訝異喔!只是這麼久沒有再算數學了,不知道是否還有救呀?
圖一:留著山羊鬍的秋山仁教授現場教授幾何學的奧秘
早上場佈時間十分緊湊,我們學校的行政同仁及家長團隊很強大,展示桌準備的小禮物,有彰化高中校徽筆記本、校門口圖騰提袋、臺灣圖案吊飾、鳳梨酥、彰中金質勛章及故宮圖騰筆袋… 等等,我們各自將場地佈置完畢後,趕快拍照留念一下,如圖二所示,沒想到這些具有台灣及校園特色的小禮物在發表會現場,很受日本師生歡迎呢!
圖二:高瞻計畫臺日雙邊高中科學教育交流全體成員
有鑑於前兩年(2015年及2016年)帶學生來參訪的經驗,日本高中生多半害羞,尤其遇到素昧平生的外國人,他們會在科展攤位兩公尺外觀望,如果我們學生沒有主動打招呼,他們多數不敢往前詢問。所以此次前往日本參展前,我們準備一些具有特色的臺灣紀念品、英文版的科展簡要說明A4紙張及真心誠意的友善笑容,期許與對方產生眼神交會,吸引他們進一步來聆聽。至於筆者的工作則是擔任親善大使,負責到日本及其他國家科展攤位仔細研究科展作品,同時邀請他們到我們的攤位觀摩交流。當日本學生知道我是外國人時,通常會流露出膽怯及求救的眼神,他們的英文表達力普遍不佳,拘謹的民族性產生很大的壓力,不過有些日本學生在不斷地鼓舞之下仍能順利完成英文解說,同時會進一步地到我們的攤位進行交流,算是十分成功的國民外交。日本高中生看到鳳梨酥都會露出十分驚喜的神情,有些女孩還會說「鳳梨酥」的中文,她們跟我說,她們來過臺灣,而且很喜歡臺灣的風景及食物,不過最熟悉的景點還是集中在臺北市及野柳,看來彰化要加把勁了啦!
日本生徒發表會SSH規模等同臺灣全國科展,參與的學校師生超過千人,海外邀請國家有11個國家,每個國家最多三個代表隊,每隊三人(含指導老師),此次可以赴日再與其他國家的老朋友相聚,甚至見到我們學校的姐妹校日本泉北高校的老師(圖三),拘謹的老師露出難得的一抹微笑,真的很令人感動!雖然他不太會說英文,但是他提及當年來我們學校,參與我辦的化妝品化學研習課程時,當下心裡十分欣喜,也不知該聊些什麼好,彼此眼神凝視,流露出難以形容的真性情。
圖三:筆者與姐妹校泉北高校老師相見歡
此次發表會,第一次看到約旦國家出席,研究主題在於音頻對於自閉症學生的影響,經由電腦分析,自閉症的孩子對於哪些頻率較為敏感,有助於安撫孩子情緒。約旦的學生表達清晰有條理,只是難不免有些疑問,以自閉症學生做實驗是否會有人權的問題?是否會對學生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呢?
德國隊一如往常,強調電腦科技的創新,十分受到日本高中生歡迎,隊伍排好長,只能靠近拿個資料就閃人。印度的科展著重於日常生活的觀察及實作,研究作品中有一組是以各種不同的植物染料及化學染料做比較,探討各種染料對於髮質的影響(圖四)。
圖四:筆者與印度高中學校學生討論植物染對於髮質影響,海報現場甚至還展示各種植物染料混合對於頭髮染色效果的差異性
日本的科展專注於基礎觀念的探究,對於實驗的過程描述十分詳盡,電腦的數據分析做得也很仔細,比較可惜的是,發現問題的能力還不太夠,控制變因及操作變因稍嫌粗略。其中有一組化學得獎作品令人印象最深刻,研究主題是以聚乙烯醇加入不同濃度的硼砂及優碘(I2/KI)製作成偏光鏡;除此以外有一組屬於生物作品,探討島嶼上火山灰影響糞金龜的分佈及基因的研究,研究主題明確,雖然不像臺灣目前流行的跨科研究,但是單純的把單科實驗探究做好做滿,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呢!而且他們一聽到有人提問時,眼神很專注,會後還會一起討論,晚上筆者意外收到他們老師的來信,令人驚喜,覺得他們真的很看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們學校的學生(圖五)盡忠職守地在自己的攤位上向國際及日本學生介紹科展研究成果,英文表達力更讓日本高中生折服!大多數日本高中根本沒聽過Arduino,此次活動遇到很熱情的日本高中學校,希望可以跟我們學校締結姐妹校,而且很希望來我們學校學習如何進行跨科的科展專題研究,他們的校長甚至還親自寫信邀請,此行活動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圖五:本校劉恩宇及孟令桓於口頭發表會現場以全程英語進行演說
當天下午4:00開始臺灣學生簡報發表,筆者學生劉恩宇及孟令桓同學簡報製作十分用心,同時將紅光雷射結合Arduino的原理解釋十分適切,攤位發表時幾位日本審查委員,對我們研究成果很感興趣,同時也給了很多後續研究發展的建議,如圖六所示。我們發表的研究主題為「紅光乍現-自製雷射油品快篩儀結合Arduino」。研究動機起源於自2013年起臺灣食用油品事件層出不窮,食品業者被查獲以造假方式生產食用油的事件,導致消費者人心惶惶。有些業者甚至將低價油品精煉混充橄欖油,並添加銅葉綠素,冒稱「特級橄欖油」,牟取暴利。此外「油炸油」的品質對於飲食衛生與安全也是擔心的問題,因為油炸油一炸再炸,膽固醇、反式脂肪及飽和脂肪酸濃度增加,吃多了對心臟血管也不好,由此可見,油品的安全與我們息息相關。雖然市面上有不同的檢測儀器及酸價試紙可以幫助消費者做油品篩選,但是我們從一些參考資料得知,只要在使用過的油品中添加濾油粉或其他化學藥品就可以通過市面上的儀器檢測,因此我們希望可以設計出一套快速、準確性更高且可重複使用的裝置,提供更準確的油品檢測資料。經過我們一系列的研究及儀器改造,成功地利用紅光雷射準值性佳的特性及結合Arduino物聯網作資料建檔,將業者試圖「優質化」的劣質油品成功地篩選出來,並且可以建檔比對,更值得欣喜的是,本自製儀器價格低廉,容易組合及拆卸可以供一般民眾居家使用。這些專家對於我們的學生而言,或許是「頭痛人物」,但他們其實都是很棒的教授,問題雖然尖銳,但經過充分討論及溝通下,發現實驗中仍有十分值得探究的主題,真的是很棒的經驗呢!
圖六:本校孟令桓同學正在與日本科技部審查委員進行科展交流
三天與會,筆者穿梭在展館,參展內容實在很多,大多數主題十分生活化,有一組科展作品是用各種瓦楞紙紙箱剪裁粘貼成安全帽,並且用西瓜來測試防撞校果,取材簡單又有趣,十分吸引人;另有一組是做植物碳化效果分析(圖七),取材不是很新穎,但是在控制變因及操縱變因上做得很詳細。
圖七:日本高校科展作品做植物碳化效果分析
參訪活動最後一天日本科技部安排高校參訪活動,因為有專車接送,終於不用一早趕搭電車前往。此時適逢暑假,日本高校為了我們這些外賓來訪特別舉辦歡迎儀式,學校設備雖然不是很新,但是校園十分乾淨,校門口的日式庭園鬱鬱蔥蔥,更是饒富禪意。一行人脫下鞋拿著提袋安靜地走在迴廊上進入準備好的教室內。今日的活動主題是「房屋樑柱設計影響抗震效果的差異」,學生可以自由改變厚紙板做成的房屋樑柱位置及以迴紋針加重屋頂的重量,藉由手的左右搖晃探討紙屋的抗震效果,如圖八所示。課程內容很具有啟發性而且可以探討結構學及物理的應力學,我跟幾位老師對於課程內容產生很大的共鳴,想要爭取一份教材回臺灣跟同仁分享,幾位日本老師面有難色,原來他們本來就沒有將老師的教材算在活動內,所以即使講桌上明明有剩一堆教材,還是無法給我們這些老師帶回。我們幾位老師表示願意出資購買,日本老師卻出示他們購買教材的公司名稱,要我們自己想辦法去聯絡,彼此無法達成共識,真的是很特別的情況!前兩年交流活動都未曾遇到這種情形,教育交流本身應該是師生共享,不應該侷限於學生而已,令人覺得很可惜。
圖八:日本高校分享地震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當天下午日本科技部安排參訪姬路城,經由姬路城博物館館長解說得知,姬路城是國寶及國家特別史跡,被稱為「日本第一名城」。姬路城結構十分穩固,即使日本神戶曾受到阪神大地震的破壞,姬路城仍然屹立不搖,未受到地震的嚴重波及。主要在於城堡的基礎結構,當時西方城堡尚未出現此種建造方式,此種精緻磚石工程的基礎負擔龐大壓力的地基部份,稱之為「Nedori gumen」,目的在於防止地面沉陷以及保護由地震帶來的損傷。曲形城牆結構可以避免雨水停留在邊緣角落,牆體中央部份的圖樣,類似小孩子的胡亂堆砌,可以防止敵軍的侵犯,同時也創造出獨特的建築美感。
圖九: 姬路城
日本科技部特別為每個國家代表隊安排城堡導覽,從進入姬路城沿路解說,天守閣是不可或缺的參觀部分,兼具防禦和城主居住兩個用途。城內有三座小天守及一座大天守,大天守目前是姬路市的地標呢! 可惜我們安排的解說人員雖然態度認真,但是日語口音太重,英文腔調很難聽懂,多數時間必須靠著自己去摸索,所幸巧遇印度國家領隊,索性加入同遊,意外獲得不同的收穫。歸國前在飯店的最後一晚,各國學生齊聚一堂在大廳促膝長談,意外發現看似簡單的撲克牌在各國學生交流中居然有很多種不同玩法,孩子們能以英文進行交流會談,十分值得珍惜。
■誌謝
感謝行政院科技部高瞻計畫第三期贊助此次赴日參與日本SSH生徒科展發表會所需機票及國內住宿交通費用,感謝日本科技部提供食宿及專業導遊服務。國立彰化高級中學行政團隊和高瞻助理宛柔小姐承辦相關業務的申請及提供很豐富的學校紀念品,讓我們在SSH科展展示場做了很棒的國際學術交流。最後更要感謝多日陪伴我們的臺灣師範大學方素琦教授、麗山高中及中科實中師生團隊,一起共同體驗這個十分難得的日子。
《臺灣化學教育》第二十七期(2018年9月)
目 錄
n 主編的話
u 第二十七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n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王伯昌】
u 化學科普活動與推廣:化學實驗、化學遊樂趣與化學科普教育/王伯昌〔HTML|PDF〕
u 化學科普活動與推廣:化學行動車的故事/王伯昌、高憲章〔HTML|PDF〕
u 化學科普活動與推廣:化學遊樂趣 – 鈣世硬雄/高憲章、林佑燐、陳逸書、譚均皓、蘇郁雅〔HTML|PDF〕
u 化學科普活動與推廣:從化學到科學 談偏鄉瑞芳國中從行動化學車到自然科學實驗活動的實踐/王綠琳、陳逸書〔HTML|PDF〕
u 化學科普活動與推廣:國中校園體驗化學遊樂趣–淡江行動化學車/邱元甫〔HTML|PDF〕
u 化學科普活動與推廣:化學科普活動與推廣對中學化學教育的影響/程長遠、李佳霖〔HTML|PDF〕
u 化學科普活動與推廣:美國國家化學週/楊水平〔HTML|PDF〕
n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楊水平】
u 化學教室活動:利用另類的多倫試劑製作銀鏡瓶/方舜雨、王竣生、楊水平〔HTML|PDF|活動手冊〕
n 教學教法/高中化學教學疑難問題與解題【專欄編輯/施建輝】
u 磷酸、亞磷酸、次磷酸的酸性強度比較/廖家榮、劉燕孝〔HTML|PDF〕
n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室【專欄編輯/楊水平】
u 草酸鎂溶解度積常數測定的改良實驗/陳欣怡、李晨君、戴珮玲〔HTML|PDF〕
n 課程教材/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周金城】
u 猜一猜有什麼顏色跑出來–帶國小學生進行濾紙層析趣味實驗/邱進坤〔HTML|PDF〕
u 帶國小學生做「金銀銅幣變變」趣味化學實驗/楊朝芳〔HTML|PDF〕
u 微型實驗-磁性黏土/陳家琦〔HTML|PDF〕
n 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專欄編輯/林靜雯】
u 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第二十七期)/林靜雯〔HTML|PDF〕
第二十七期 主編的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甫卸任理事長(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國際純化學暨應用化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為慶祝其自1919年成立至今百周年慶推動一系列的活動,其中一項是與國際年輕化學家社群(International Younger Chemists Network, IYCN)合作辦理的「化學年輕學者週期表」(Periodic Table of Younger Chemists)(IUPAC, 2018),此活動自2018年7月開始將持續一年到2019年7月,目的是去彰顯全世界不同族群在各行各業中具創意且可能引領下一世紀的傑出年輕化學家。而公告元素的次序乃是根據元素被發現的時間先後,每個月在不同的IUPAC會議中公布(如2018年在澳洲雪梨舉辦的國際化學教育研討會公布Fe, C, Sn, S四元素的獲獎年輕化學家。每個月大概是公告八個元素,最後一次將是在2019年IUPAC在巴黎舉辦的世界化學大會(World Chemistry Congress)中公告。
令人興奮的是,由化學會推薦的臺灣大學化學系戴桓青教授榮登IUPAC 100這向全球徵選的「年輕化學家週期表」中之一員【第15個元素磷(P)的位置】,在全世界僅有118位年輕學者可以獲得此殊榮的活動中,臺灣何其有幸能有傑出的學者與世界其他學者並列於此名人榜中,真是與有榮焉!戴教授擁有加州理工大學的化學博士,曾在哈佛醫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濤蛋白(Tau protein)的問題,目前持續在對愛滋海默患者的腦部內化學變化進行研究。除此之外,他也將研究延伸到另一項非常有趣的主題上,那就是以探討早期義大利安東尼奧·史特拉第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644–1737)製造的名琴的木材特殊化學處理(礦物防腐劑)與老化的關係。Stradivari擅長在楓木上塗漆以增強反射的特性(臺大網站,2017),但究竟是如何製造出經過三個世紀都無人可以超越的高音小提琴?這在歐洲音樂界是個非常令人好奇之謎題。在戴教授的研究中,他發現Stradivari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祕密,就是在木頭上用各種礦物保存的化學處理。同時也觀察到Stradivari的琴與老化相關的木材纖維分解和震動引致分子重排(molecular rearrangement)有關(IUPAC, 2018)。若在楓木上注入含有鈉、鉀、鈣離子的礦物質,還有明礬、硼砂、硫酸新和硫酸銅,則小提琴一來可以阻止真菌和蛀蟲的生長,二來也可以避免木材發生乾裂。所以Stradivari的琴在結構上是與現代的小提琴時不同的,這是一項相當有創意的研究。紐約時報、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英國廣播電台(BBC)、泰唔士報(The Times)等競相報導。名琴絕非空有其名,Stradivari的名琴絕非偶然,而戴教授的這項研究亦如是,當化學遇到音樂,又再度引起大眾對化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感到無比的興奮與興趣。戴教授以化學專業揭開了名琴的面紗,怎不讓人對化學與人生的密切關係再一次行至高的敬意呢!
此期專題〈化學科普活動與推廣〉由淡江大學化學系王伯昌教授擔任專題主編,王教授長期投入化學科普教育的推廣,自2011年為配合聯合國宣稱的國際化學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hemistry, IYC)開始即推動化學巡迴車,帶著各式各樣的化學實驗到城市與偏鄉學校進行科普活動,至今已超過400場,影響所及達五萬人之多,且人數仍然在持續當中。此次王教授針對化學車的故事做了一個詳盡的說明,讀來其過程是冷暖點滴在心頭。除此之外,特別邀請在教育現場參與科普推廣活動的中學教師和校長針對化學實驗活動分享團隊豐富的經驗。高憲章等人的化學車〈化學遊樂趣–鈣世硬雄〉在全臺各地進行水質硬度實驗,意外地讓參與的學校重新檢視校內水質,這是一個將化學與生活結合並改變學校主事者的觀點與政策的實例;新北市立瑞芳國中王綠琳校長長期在新北市推動科普;高雄市立小港國中邱元甫校長則在擔任南隆國中校長時,在校內積極推動科普活動而改變學生學習的氛圍;鹿港高中的程長遠和李佳霖兩位老師針對化學普及提供個人觀點與期待;最後,由長期關心設立國家化學週的楊水平教授撰稿介紹美國國家化學週的沿革與活動,內容精采、豐富、具啟發性,讓關心國內何時亦能有國家級之科學週的讀者可一窺其歷史、策略與影響力。其他常態性專欄文章有方舜雨、王竣生和楊水平的另類多倫試劑的銀鏡反應實驗;廖家榮和劉燕孝探討磷酸、亞磷酸、次磷酸的酸性強度比較;陳欣怡、李晨君和戴珮玲針對草酸鎂的溶解度積常數測定進行改良實驗;邱進坤的濾紙色層分析;楊朝芳的金銀銅幣化學反應;陳家琦的國小學童動手做磁性黏土的微型實驗;以及林靜雯的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報導。
參考文獻
臺大焦點新聞網站(2017): https://www.ntu.edu.tw/spotlight/2017/1030_20170125.html。
IUPAC (2018). Periodic Table of Younger Chemists. Retrieved from https://iupac.org/100/pt-of-che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