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化學教育》第十七期(2017年1月)
目 錄
n 主編的話
u 第十七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n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吳嘉麗】
u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專輯導讀/吳嘉麗〔HTML|PDF〕
u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介紹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以及《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高惠春〔HTML|PDF〕
u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臺灣女科技人學會及亞太女科技人國家聯絡網會議 /宋順蓮〔HTML|PDF〕
u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及相關會議/吳嘉麗〔HTML|PDF〕
u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介紹韓國女科技人協會及參加年輕女科技人營隊/張雲清、林筱玫〔HTML|PDF〕
u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活動沿革及2016 ELIS與會報導和心得/劉慶怡〔HTML|PDF〕
u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科技領域性別平等的推手/蔡麗玲〔HTML|PDF〕
n 教材教法/化學課程與教材【專欄編輯/林如章】
u 從日本的國中理科教科書省思教師對課程綱要的解讀與轉化/林如章〔HTML|PDF〕
n 教學教法/高中化學教學疑難問題與解題【專欄編輯/施建輝】
u 疑難問題集錦之二:基礎科學教學研習會的幾個疑難問題/施建輝〔HTML|PDF〕
n 教學教法/化學小故事【專欄編輯/洪文東】
u 門得列夫: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發現者/洪文東〔HTML|PDF〕
n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含影片【專欄編輯/廖旭茂】
u 發光的「銅」心/廖旭茂〔HTML|PDF〕
n 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專欄編輯/林靜雯】
u 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第十七期)/林靜雯〔HTML|PDF〕
n 新知報導/國內外化學教育交流【專欄編輯/邱美虹】
u 北京化學教學交流/湯偉君〔HTML|PDF〕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理事長(President)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談到女性科學家不免就讓人聯想到榮獲兩次諾貝爾獎(物理1903年和化學1911年)的居禮夫人及其共獲五個諾貝爾獎(女兒與其夫婿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及其二女婿於1965年獲得和平獎)的家族傳奇(Chiu and Wang, 2011)。自1901年起,諾貝爾獎委員會共計授予47位女性獲獎者(48人次),居里夫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獎者。在108個諾貝爾化學獎中(1901-2016)[1],僅有四位女性獲獎,其中居禮家庭就占兩席(Marie née Sklodowska Curie, 1911; Irène Joliot-Curie, 1935),另外兩位為1964年Dorothy Hodgkin和2009年Ada E. Yonath。在這48個女性諾貝爾獎項中,獎獲最多的則是和平獎(16位),其次是文學獎(14位)、生理學或醫學獎(12位),物理獎則是在204位獲獎者中僅有2位女性(1901-2016),當然這其中不乏有遺珠之憾,如吳健雄博士。
2011年聯合國(United Nations, 簡稱UN)將其訂為國際化學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hemistry),也是慶祝居禮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年,讓世人得以再次肯定化學對社會與人類福祉的貢獻。然而在為數884位得獎人中,有836位的男性諾貝爾獎得主,卻僅有48位女性獲獎,而其中更是僅有16位獲得與科學相關的諾貝爾獎,女性在科學領域要能出類拔萃著實不易。
聯合國在2015年為終結貧窮、保護地球、和確保全民繁榮而公布17項永續發展的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其中第五項便是性別平等的議題(見圖一)。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大約2/3的發展中國家在小學教育上都未能達到性別平等,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或是大洋洲和西亞,有些女孩在進入中小學就學仍面臨許多的障礙。在南亞,1992年每100個男孩可以進小學時僅有74個女孩可以進小學就讀,至今這數字仍然沒有改善。性別平等不僅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也是和平、富饒、和永續世界的基礎[2, 3]。潘基文(Ban Ki-moon)同時還指出科學、技術、及創新必須成為社會包容、消除貧窮和永續發展的利器。
圖1: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
本期專題〈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由吳嘉麗教授擔任專題主編,邀請作者群撰寫六篇文章,從化學領域及科技領域探討性別議題,同時引介國際間重要的女性科技人研討會和組織,使讀者得以藉作者們的筆對性別議題擴展視野。身為中國化學會女性工作委員會創始人的吳教授,長期推動國內化學和物理女科技人的各項活動,使女性科技人得以分享與相互支持在學術與家庭生活間尋找到平衡點,其使命感令人佩服。此次受邀的文章計有高惠春教授的〈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與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宋順蓮理事長介紹〈臺灣女科技人學會及亞太女科技人聯絡網會議〉、吳嘉麗教授的〈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及其相關會議〉、林筱玫和張雲清介紹〈韓國女科技人學會及年輕女科技人營隊〉、劉慶怡的〈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以及蔡麗玲教授的〈科技領域性別平等的推手〉。每篇文章都各有其特色與重點,讀者除可對各自感興趣的主題加以研讀與進行延伸認識外,也可以從各文章中看出國際間共同面對的性別挑戰與機會,並深思如何減少性別間在科學表現與成就上的落差。
本期的常態性專欄文章有林如章教授介紹日本國中理科教科書以及對課程綱要的解讀,這是本期刊第一次引介日本教科書與課程綱要的文章,使讀者得以一窺身為亞洲第一個以國名為化學元素符號命名的國家是如何培養其國民化學素養。其次是常為現場化學教師解決疑難雜症的施建輝老師的文章,其內容包括鑽石有導電性嗎?氫氧化銨(NH4OH)是否存在?臭氧(O3)變成氧氣(O2)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洪文東教授的「門得列夫: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發現者」,在去年底有四個新元素被命名,此時再來探討門得列夫化學元素週期表有其特別的意義;廖旭茂老師的發光的「銅」心,再次將實驗以生動迷幻的影片來介紹光化反應的原理,文末特別提醒有興趣進行此實驗者對廢棄物的處理;在國外化學教育交流方面,林靜雯教授和湯偉君老師兩篇文章分別介紹第46屆IUPAC世界化學大會(The 46th IUPAC World Chemistry Congress, IUPAC 2017)、第25屆化學教育雙年會(Bienni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ducation, BCCE 2018)、第7屆亞洲化學教育研討會(Network of Inter-Asian Chemistry Educators, NICE 2017),以及北京教學參訪心得分享,作為與第十六期專題的呼應。
在新的一年的到來,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幸福美滿、新春新氣象!也祝福《臺灣化學教育》期刊在大家的愛護與支持下得以茁壯並邁向新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 Chiu, M. H. & Wang, N. Y. (2011). Marie Curie and science education. In M. H., Chiu, P. J. Gilmer, & D. F. Treagust (Eds.), Celeb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Madame Marie Sklodowska Curi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pp.9-39).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
2. Gender Equality: Why It Matters, 聯合國官網,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wp-content/uploads/2016/08/5_Why-it-Matters_GenderEquality_2p.pdf
3. Goal 5: Achieve gender equality and empower all women and girls, 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gender-equality/.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專輯導讀
吳嘉麗
淡江大學化學系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
[email protected]
本次專輯規畫了六篇文章,嘗試從化學領域擴大至所有科技領域,從科技領域銜接切身的性別議題,以此來介紹女科技人在專業之外的性別面向參與活動,邀請你也適時加入。
本專輯第一篇介紹高惠春教授的「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與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該研討會第一屆自2002年開始,至今已辦了九屆。這個研討會得以辦成並順利接棒,最大的支持機構是物理學會,而物理學會之所以有此動力,又有賴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IUPAP)支持性別少數的呼籲。物理╱化學聯合研討會有別於一般完全以專業論文發表為主,更強調參與者跨領域、跨年齡、跨層級之間的交流,讓合作在無形中醞釀。
的確,這個以女性學者為主的聯合研討會,可以說為本專輯介紹的《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與「臺灣女科技人學會」開啟了合作與關懷性別的基礎。當然,只有這一點基礎,可能仍難以成事,往往還需要外部的推力。1995年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會議通過「北京行動宣言」,正式以「性別主流化」作為各國達成性別平等之全球性策略。國際物理聯合會呼籲物理學界正視性別議題或也受此影響,而臺灣於1997年在行政院成立「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亦開始呼籲性別主流化,但是真正在政府部門落實推動則要從2005年算起。當時的國科會成立了「性別平等專案小組」,並於2007年起新增一項專題計畫「性別與科技」類別,提供學者在科技領域研究或推動性別議題。《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就是在這樣的推動下獲得支持而創刊 。
第二篇由宋順蓮理事長介紹「臺灣女科技人學會及亞太女科技人聯絡網(Asia Pacific Nation Network, APNN)會議」(見圖一和二),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的成立固然與前述因緣有關,同時也因性別與科技計畫的支持,得以參加國際女科技人研討會,認識了相關國際組織,所以帶動學會積極參與國際女科技人團體,一方面擴大臺灣女科技人的參與面向,另一方面也爭取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所以專輯的第三篇「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及其相關會議」由本人執筆,特別介紹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NWES)(見圖三和四)這個組織和她下面的各區域組織,同時順便介紹近期參加的歐洲區域會議。臺灣將自2018年起擔任三年第三屆的亞太女科技人國家聯絡網(Asia Pacific Nation Network, INWES-APNN)主席國。
圖一:2014年在首爾開APNN會後,隨即進行年輕女科技人營隊的大合照,臺灣有二位研究生、六位女科技人學會會員參與
圖二:2014年在首爾開APNN會,臺灣有六位女科技人學會會員(左1、2、4,右2、3、4)參加,圖左與部分韓方主辦人員合影
圖三:2015年在烏干達首府坎培拉召開INWES理事會後合照,右四為梨花大學的李公珠理事長
圖四:2016在慕尼黑近郊的佛萊辛召開INWES理事會後合影,左七為李公珠理事長
由於「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積極參與亞太女科技人國家聯絡網,認識了韓國女科技人學會(Association of Korean Woman Scientists & Engineers, KWSE),驚異地發現她們早於1993年就成立了,目前會員有1500人。我們一貫的印象是韓國婦女仍深受傳統束縛,尤其婚後甚難走出家庭,相對來說,好像臺灣婦女聲音很大,在婚姻關係中也有較多的自主。但是,不可否認,南韓這幾年經濟發展快速,薪資早已是我們的倍數,雖然他們也面臨諸多困境。「民主」仍然是這些變化的重要因素,南韓歷經1987年的總統直接普選和數度政黨輪替,新人主政,大力協助韓國女科技人協會的立足,以及2002年「培育並支持女性科技專業人法案」的通過,因此KWSE每年可申請固定的經費辦理各種國內和國際女科技人活動。本專輯除了簡介這個團體外,也介紹她們主辦的二個活動—年輕女科技人營隊(Young Women Scientists Camp)和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Ewha-Luce International Seminar, ELIS),她們邀請亞太各國科技領域的女研究生參加,並支付所有費用。這二篇分別由2016年參與的研究生執筆介紹,林筱玫和張雲清介紹〈韓國女科技人學會及年輕女科技人營隊〉,劉慶怡介紹〈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
臺灣女科技人的各種性別面向參與,都不能缺少科技部的政策和經費支持。最後一篇蔡麗玲教授的〈科技領域性別平等的推手〉,非常完整的說明了自2007年新增性別與科技計畫類別以來,從國科會時代到當今科技部的相關計畫變革,目前計畫的推動方向和成果,以及未來的規劃與期許。希望這一專輯的報導,提供了臺灣科技女性這十餘年來在性別面向的各種參與,記錄一個較完整的歷史足跡。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
介紹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以及
《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
淡江大學化學系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
[email protected]
一、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
「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自2002年舉辦第1屆以來已經辦了9屆。從第1屆到第4屆(2005年)都是每年舉辦一次;第5屆(2007年)起改成隔年舉辦。中間不辦聯合會的一年分別由物理與化學界個別舉辦。歷屆的「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舉辦的時間、地點以及主辦人請參見表一。
表一:歷屆物理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
日期 |
地點 |
主辦人 |
第1屆 2002/5/25-26 |
臺灣大學凝態中心╱烏來春天酒店 |
物理 林麗瓊 |
第2屆 2003/10/4-5 |
苗栗南庄蓉櫻農場 |
化學 高惠春 |
第3屆 2004/10/2-3 |
臺北北投春天酒店 |
化學 李紫原 |
第4屆 2005/4/30-5/1 |
臺南尖山埤江南村 |
物理 鄭靜 |
第5屆 2007/11/10-11 |
清華大學物理館╱新竹煙波飯店 |
物理 郭瑞年╱戴明鳳 |
第6屆 2009/10/31-11/1 |
南投惠蓀林場 |
化學 吳嘉麗 |
第7屆 2011/10/29-30 |
新北市三峽大板根會議中心 |
物理 胡淑芬 |
第8屆 2013/3/30-31 |
臺南南元花園休閒農場 |
化學 吳秀梅 |
第9屆 2015/11/21-22 |
桃園市中壢區南方莊園渡假飯店 |
物理 薛雅薇 |
n 緣起
物理界女性學者相當少,此現象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因此,國際純粹物理與應用物理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IUPAP)於1999年成立女性物理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Women in Physics, WGWIP)。此工作小組發起的原因主要是有鑑於世界各地不論是就讀物理系所各種不同階段學位的女同學,甚或學成畢業離開校園走入與物理領域相關之職場的女性工作者均極為有限,且隨著學位愈高或工作職位的攀升,女性與男性物理工作人員的比率明顯地快速下降。此種現象相對於其他如數學、化學、生命科學等類似的學術領域而言更加明顯。因此,女性物理工作小組希望藉此瞭解並探討這些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進而經由群體的討論和努力吸引更多年輕一代的女同學和女性進入物理專業領域,並提升女性工作人員在物理界的地位。WGWIP要求各國要在2002年組團參與IUPAP年會並做報告,而且團員中必須有男有女。2000年,戴明鳳教授開始推動國內物理女性工作小組的成立。2001年成立了「物理女性委員會」,附屬在物理學會的會務發展處之下,主要功能在於輔導和經驗的交流,並給予女性研究人員專業的團體力量支持,希望能促進女性積極投入相關科學與工程的研究。
相對於物理學會,女性化學專業人士與男士相比,女性的百分比沒有物理界那麼懸殊,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並未有類似IUPAP的做法。不過,聽聞了女性物理工作小組的成立,臺灣在2001年底的化學年會中,淡江大學化學系的吳嘉麗教授特別商請主辦單位安排女化學家午餐時段,當時正式通過成立「女化學家聯誼會」,並由吳教授自願擔任2002年的召集人,嗣後每年由北中南各校熱心的女教師輪流擔任。「女化學家聯誼會」除了利用每年的年會辦理「女化學家午餐分享時間」,安排2-3位女性分享生涯或專業,一年中也會不定期的舉辦一些地區性的小聚會或出遊。2005年吳教授蒙會員票選進入化學會的理事會,當即提案通過成立「女性工作小組」,2011年提升位階至「女性工作委員會」,並建立組織簡則,請見網頁:http://chemistry.org.tw/about_com1.php?alink=a9。
雖然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沒有提出要求各國努力提升女性參與的辦法,但是為要了解並促進全世界婦女的化學家╱化學工程師的工作,於 2011年也開始頒發傑出化學或化學工程女性獎,以表揚在純粹或應用化學研究、化學教育、化學領導或管理各方面的優秀女性人才(請參見網站:http://goo.gl/gcKQwx)。2011、2013及2015年,各有23、12及12名國際傑出婦女獲此殊榮,獲獎女性遍佈歐美亞非各國,包含義大利、波蘭、瑞典、瑞士、英國、法國、荷蘭、德國、西班牙、匈牙利、蘇俄、美國、加拿大、巴西、澳洲、紐西蘭、以色列、科威特、土耳其、中國、日本、韓國、埃及和南非,詳情請參見網站:http://goo.gl/sVjS3E),可惜未見臺灣女化學家獲獎,不知是否臺灣化學會未提名之故?此外,2011年恰是居禮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週年,因此被訂為「國際化學年」,並有許多國內外的慶祝活動。
第1屆的「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於2002年5月首次舉辦。物理與化學兩邊的學者一起合作,是因為筆者同時是兩個學會的永久會員且與雙邊學者熟稔之故。大約在30年前,亦即1987年初,吳茂昆與朱經武兩位學者發現了90 K的Y-Ba-Cu-O超導體之後,全球掀起了一片研究高溫超導熱潮。當時,筆者正在芝加哥附近的國立阿岡研究所進修,我們的研究群也立刻參與了這方面的研究。同年8月,我回國後也繼續在高溫超導領域努力。每次在國內或國外開會時遇到的學者多半是物理人,也漸漸地與她╱他們相熟,就加入物理學會成為會員,並促成了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合辦研討會之事。十幾年來,每次辦研討會時,物理研究推動中心總是很大方地贊助經費;相對地,化學推動中心的補助款總是差了一大截。化學人總覺得佔了物理人太多便宜,每年舉辦,人力上也十分吃緊,所以大家都贊成改成每2年合辦一次,自第5屆開始隔年舉辦一次聯合研討會。原則上由物理與化學兩邊輪流接棒主辦。
n 研討會活動方式與內容
每一次的研討會都是2天1夜,地點多選在休閒場所,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大家放輕鬆地切磋交流。參與的人數大約是80–100人,歡迎攜家帶眷。會議的內容也比較偏向女科技人之間的生涯心得分享,與一般的學術會議偏重在發表「創新研究」有所不同。報告者物理與化學人各半,講員包含學界與業界人士;有男也有女;也有年齡層的分布。雖然主辦單位由物理及化學學會輪流,但是此研討會歡迎所有科技領域的女性專業人士,更歡迎博、碩士班研究生一起參與。事實上,歷屆參與者橫跨各領域,物理與化學是各學科的基礎,應用時往往與資訊、生物、醫藥、食品、環境、電子等等各領域重疊。
筆者負責第2屆2003年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的籌備工作。圖1是參加研討會人員的合照;圖2是第1天晚上「心靈饗宴」活動照。該活動是臺大凝態中心林麗瓊教授推薦的,她邀請了一位朋友來給大家上課,教大家如何放鬆心情。第2天下午安排了在苗栗南庄地區的參訪活動,介紹該地區的文化和景點,該地區有2個原住民族:泰雅和賽夏(見圖3)。
圖1:2003年第2屆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合影
圖2:第1天晚上「心靈饗宴」活動
圖3:第2天會後參訪南庄景點
由於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一一說明每次活動的內容,圖4是2005年第4屆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報到處一景。這一次是成功大學物理系鄭靜教授負責的,選在臺南市尖山埤江南村舉辦。圖5是 2009年第6屆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後合影。這一回是淡江大學化學系吳嘉麗教授負責,地點在南投縣中興大學的惠蓀林場舉行。
圖4:2005年第4屆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報到處
圖5:2009年第6屆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後合照
物理與化學學會一起舉辦研討會讓雙邊女性學者有進一步認識、交流的機會,也奠定了下面主題《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的出版與合作基礎,更直接間接地促進了2011年底「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的成立。
二、《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
n 出刊緣起
《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第1-108期網站:http://www2.tku.edu.tw/~tfst/,第109期起網站名稱改為「女科技人的美麗心世界」,http://www.twepress.net/)自2008年創刊以來頗獲好評,它是國科會(現改為科技部)計畫所支援的一個刊物。當年的國科會在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全力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下,研究計畫類型中新增了一個〔性別與科技〕類,臺灣大學凝態中心的林昭吟研究員邀請物理女性工作小組的幾位成員和淡江大學化學系的吳嘉麗教授共同申請—性別科技計畫,後來順利通過,其中一項子計畫由吳教授負責,就是出版《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月刊。刊物的理想目標是提升女性在科技領域的參與及減少流失;營造對女性友善的環境;納入性別考量的科學;提升女性在科技領域的領導。
電子報於2008年1月創刊,前半年皆由吳教授負責主編。2012年7月吳教授退休,改由筆者申請並負責電子報的出刊。因此,從第001期起至第055期是一個階段,第056期至第108期則是由筆者接棒。本人亦於2016年7月退休,新計畫現在由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洪文玲副教授主持,自2017年第109期起電子報的內容與呈現方式有了大幅的變動,敬請讀者繼續支持。以下的介紹內容僅限於第001-108期。
n 刊物內容
《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在這9年中都維持一貫的型態,它的內容包含下列專欄:10則性別與科技新聞、女科技人特寫1位(雙數期)與群像5–7位(單數期)、女科技人論壇1篇、科技會議與活動報導(不定期)、性別與科技好文(聞)數篇/書籍數本介紹(含中英文)、事求人╱人求事以及相關網站連結。每期電子報有一篇「編者的話」,由該期執行編輯撰寫,簡單介紹這一期的重點內容,以吸引讀者瀏覽該期內容。電子報在每月10日下午以電子郵件分批寄送至讀者信箱,最近1期總共寄出2萬多份。
《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的發行經費都是來自國科會或科技部。負責人定期向該部會申請計畫。筆者也很感謝國科會時代的自然處和現在的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的支持,讓我們的計畫得以持續。在吳嘉麗教授負責的年代,她就邀請不同領域的女科技人參與編輯,擔任各期的「執行編輯」。等到筆者接棒時,也追尋她的腳步,邀請更多的女科技人參與。有了不同的執行編輯負責,我們可以看到此電子報的多元風貌,使其更有可讀性。也讓參與編輯者更瞭解和關心此報。《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的群像中已收錄了將近400位女科技人,這一部分若是沒有多位執行編輯的人脈,由計畫主持人一人獨撐大局是無法完成的。進入電子報的網頁,除了可點閱過去每一期的內容外,也有個別專欄的分類整理以方便讀者查閱。
n 電子報回響
我們曾做過《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讀者問卷調查,獲得最多肯定的回覆,如下所述:
l 我覺得電子報的內容讓我更瞭解性別與科技之間的關聯性。
l 我因為電子報而注意到女性科技人的存在。
l 我會因為收看電子報而開始關心與性別科技相關的新聞或資訊。
l 我因為收看電子報而更加瞭解女性科技人會遇到的問題。
l 我覺得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有其價值應持續出刊。
同意和非常同意的百分比都超過75%。因此,持續地發行《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是很有意義的。
最近我們也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出版了專書《女科技人的理性與感性》,書中收錄了37位不同領域的臺灣女科技人,有些人做基礎科學;有些人做應用科學;有些人從事教育、科技及社會服務業。這些女科技人透過文字分享其成長過程、學職涯經歷、家庭生活與人生觀點。她們褪去理工人的理性外衣,以真摯誠懇的文字,娓娓訴說著曾經面臨的困境,在天人交戰中怎麼做出抉擇,以及勇敢揭露女性在各領域各階層遭受到的不平等,還有對自己專業的熱愛,追求自我與理想,或是成為母親後為子女犧牲奉獻的義無反顧等,將女性獨特的溫度感染給每位讀者,感性的風貌展露無遺。邀請您一同看見女力時代的科技典範,共同照亮年輕女性的科學路!這些作者都是《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的主編或是此電子報中曾經出現的特寫人物,非常適合中學以上學生和社會人士閱讀。
《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在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十餘年前的合作下,播下種子並創刊近十年來讓更多科技和人文界的女性交流,交換資訊,互相支援;也給年輕科技女性提供了未來多元的模式,希望帶給她們力量與勇氣,在比較孤獨的科技路途上更有信心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及
亞太女科技人國家聯絡網會議
宋順蓮
微功商行有限公司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
mrs.micro.work@gmail.com
本篇報告包含二個主題,即介紹臺灣女科技人學會及亞太女科技人聯絡網會議,並深入分享2016年在紐西蘭威靈頓舉行的會議重點內容。.
n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
學會的成立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網站:http://twist.org.tw/)在2011年10月底藉第七屆「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在三峽大板根舉辦時宣布成立,並組成12人的理監事會,選出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嘉麗擔任理事長,臺灣大學凝態研究中心的林昭吟研究員為副理事長。每屆理監事任期二年,第三屆(2016-17)理事長由藥師宋順蓮擔任。
本學會的成立可以說醞釀了一整年,有遠因和近因的促成。遠因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來物理學會鼓勵該學會下女性工作小組的成功組成和運作,刺激了化學會女化學家聯誼會和女性工作小組的相繼成立。2002年舉辦了第一屆的物理與化學女性學者聯合研討會,這個二天一夜的非傳統研討會,除了專業介紹外,特別強調生涯規劃與經驗傳承,安排更多的時間交流談心。這樣的研討會建立了跨領域的友誼和合作,奠定了學會成立的動機。
本學會成立的近因則與當年的國科會計畫有關,本期專輯有一篇介紹《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此電子報於2008年在國科會的性別與科技計畫支援下出刊,每月出刊的運作就是眾多女科技人的一個聯繫平台。2010年底我們幾位女科技人籌備並合作去申請一個整合的大計畫,次年6月獲得通過開始執行國科會的性別科技推動大計畫。從商談整合計畫,我們就一再思考臺灣怎麼還沒有一個跨領域的女科技人團體,放眼國際,乃至鄰近的日本、南韓,都早已有類似團體,並常於國際會議中現身。因此在整合計畫主持人吳嘉麗教授的積極呼籲推動下,順利的邀請到30位發起人,草擬了學會章程,正式成立並向內政部登記立案。
學會宗旨與主要活動
本學會的成立,當然不止於聯誼交流,嚴肅地說我們的宗旨如下:
一、鼓勵及培育女性參與科技領域。
二、提升女性在科技專業領域之成長。
三、建立科技女性間之交流、經驗傳承與相互支援網絡。
四、建立與國際相關領域及團體間的聯繫和交流。
本學會略站穩腳步後,2013年開始規畫並實踐我們的第一宗旨,站在過去出版類似書籍的經驗基礎上,結合會員和會友的贊助和支持,2014年三月我們出版了《築夢飛翔 我的世界宇宙大》繪本,三年級以上的小朋友就可以自行閱讀,認識這些各行業的科技女性都在做甚麼、她們的求學經驗或生命轉折,這些過來人悠遊於她們各自的專業領域是那麼的自在滿足,鼓勵對數理有興趣的小朋友,尤其是小女生勇敢築夢。這項出版經費要感謝學會的團體會員—臺灣英特爾(Intel®)公司的大部分贊助。
2016年的另一項出版《女科技人的理性與感性》專書,雖然經費來自科技部計畫,但是計畫主持人高惠春教授是學會的副理事長,書中無酬奉獻的絕大多數女科技人都是本學會的會員,也可以說本學會的會員在各個角落都在支持贊助女性參與科技領域。
學會從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一個「助學金」,每年提供約十萬元的金額給35歲以下的科技女性,或補助出國費用、或急難救助,截至目前所有申請者都是出國發表論文或短期進修╱比賽。由於我們經費有限,申請人以會員優先,考評也納入性別議題的參與和經驗,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募集到更多捐款,擴大贊助名額與經費。
2011年七月在澳洲舉辦第15屆的國際女科技人(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NWES)研討會,會前在南韓女科技人學會(Association of Korean Woman Scientists & Engineers, KWSE)的呼籲下,正式成立了亞太女科技人國家聯絡網(Asia Pacific Nation Network, APNN)。APNN是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NWES)下的一個區域組織,臺灣女科技人學會成立之後,立即以團體會員身分加入了INWES,並積極參與歷年的APNN會議。
學會會員組成
除了永久會員和一般會員外,本學會還有學生會員(18歲以上在學學生)、預備會員(未及18歲學生)、和團體會員。目前會員人數約220,包含約1/3的學生會員,會員專業背景以自然科學類最多,約佔半數,其次1/5為生命科學醫藥類,工科領域1/5弱,其它有些會員或因工作關係直接間接與科技相關,男性會員多因贊助支持而加入。絕大多數會員都在學術圈,產業界的會員只有十餘位。會員組成反映了女性在科技領域的現況,以及當初創會時物理化學界的合作基礎。
學會展望
本學會成立五年以來,由於理監事們都身兼數職,其經費運作幾乎完全以會費為主,在節省開支的原則下只有聘請一位兼任助理,因此拓展有限。縱使如此,我們仍努力維持創會初衷,除了每年底的會員大會、每月的小型活動外,仍會繼續支持年輕女科技人的助學金,更望積極募款來擴大資助。至於出版書籍或繪本,也是理監事和會員行有餘力、樂於贊助的業務之一。學會有眾多資深會員,過去我們一直希望推動生涯導師計畫,唯著力有限,今後在協助年輕剛起步的女科技人進入職場的關卡,盼望能夠更落實協助。本學會參與國際組織,聯結亞太女科技人,互相借鏡支援學習,甚至跨國合作研究計畫都是可以預期的成果。
n 亞太國家聯絡網會議
自從2011年女科技人亞太國家聯絡網(APNN)成立,目前參與會員有13國。每年都定期輪流在不同國家開一天的會,各國由代表的民間女科技團體報告一年來的活動和女性在科技界現況(已建立一制式的表格),同時開會員大會商討未來規劃或修訂相關章程。APNN第一任(2011-14)的主席國由韓國擔任,第二任(2015-17)由日本接棒,第三任(2018-20)已通國由臺灣擔任。主席國負責安排每年的年會,出版該年度的報告,以及平日的活動連繫。主席國卸任那年同時主辦該年的年會。
由於APNN會議只有一天,往往都與其他會議同時舉辦,如2011年的第15屆的國際女科技人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CWES),或另行籌辦小型研討會,多與性別╱科技相關。過去六屆的會議主辦地點和日期整理如表一所示,最後一天多為參訪聯誼。
表一:APNN歷屆會議的時間和地點
屆數/相關會議 |
日期 |
城市 |
國家 |
主辦機構 |
1st APNN / |
July 19, 2011 |
Adelaide |
Australia |
Engineers Australia |
2nd APNN / |
June 13, 2012 |
Kuala Lumpur |
Malaysia |
IEM |
3rd APNN / |
Sept. 14, 2013 |
Taipei |
Taiwan |
TWiST |
4th APNN / |
July 30, 2014 |
Seoul |
Korea |
KWSE |
5th APNN / |
June 25, 2015 |
Ulaanbaatar |
Mongolia |
WSTEM |
6th APNN / |
Aug. 18, 2016 |
Wellington |
New Zealand |
IPENZ |
APNN組織經過六年的運作,漸趨成熟,2015年的年會中成立了四個小組分別推動跨國間的合作,如表二所示。過去由於韓國有立法和經費的支持,每一年都做跨國的性別科技議題調查,出版報告;舉辦年輕女科技人營隊,邀請十餘位亞太各國的女研究生或博士後到韓國辦理二天的營隊活動;有時也同時邀請世界各國在韓國就讀研究所的女研究生同聚交流。臺灣女科技人學會負責的小聚活動則建議亞太各國女科技人如到任何APNN國開會或旅遊,都可聯絡當地女科技人組織給予協助,或提供資訊,或安排聚會等等。馬來西亞的女工程師組織2016年在該國女科技人圈廣推性別平等徵文比賽。
表二:APNN的四個小組
Team / Country |
Program |
WSTEM / Mogolia |
Exchange / visiting program |
KWSE / Korea |
Empowering / Education program |
TWiST / Taiwan |
Gathering program |
Women Engineer / Malaysia and Vietnam |
Gender equality / governmental act |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每年都有代表參與年會,參加二年以上的會員都深感不僅自己會內的會員,跨國之間的女科技人也逐漸相熟,有時我們順便組團旅遊,更能建立跨領域和跨國間的姊妹情誼。以下特別針對2016的年會作一較深入的報導。
n 2016威靈頓年會
主辦
由紐西蘭工程學會(Institution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New Zealand, IPENZ)主辦。該學會為以工程師專業為主的非營利組織,總部設於威靈頓,現任會長是艾琳娜裘特(Elena Trout)。
地點
紐西蘭工程學會威靈頓總部會議室。
議程—演講及討論簡介
2016年8月18日在紐西蘭威靈頓舉辦的「亞太國家網絡會議」,由紐西蘭工程學會(IPENZ)主辦。
主辦開幕式:由IPENZ工作人員一排展開,以毛利人的方式—鼻子碰鼻子的禮儀和每一位遠道來的女科技人打招呼,開場先以毛利語╱英語致歡迎詞,唱了「同心合一」二首毛利語歌完成了簡單的開幕式。
2016 APNN專題演講
邀請紐西蘭女性事務部(Minister of Women’s affaire)部長路易絲阿布斯通(Upston Hon Louise Upston)圖一和紐西蘭人權委員會執行長(Chief Executive of the Human Rights Commission)辛西婭·布羅菲女士(Chief Executive of the Human Rights Commission)專題演講。他們二位均提到紐西蘭的人口比例歐洲裔78%、毛利人15%、太平洋島嶼7%以及亞洲人9%,就業率女性64.72%(2015年3月)、男性75%。女性失業率(6.3%)高於男性(5.4%),其中以毛利女性和太平洋島嶼女性居高,至於男女工資差異則為11.8%,即平均時薪差異。雖然紐西蘭為全球第一個擁有女性投票權的國家(1893年),但是性別平等數據依然不盡理想。布羅菲女士自豪的表示依據1993年的維也納「世界人權會議」,紐西蘭早在1977年成立人權委員會,這個特別的單位雖然獲得國家的預算,卻不用被監督,自主性非常強,當然「自律」須為首要條件。
圖一:紐西蘭女性事務部部長路易絲阿布斯通
會員國家現況報告
越南、印度、外蒙古和孟加拉國代表因簽證問題未能到場報告,主辦國的Tracey Ayre(Policy Advisor)根據她們寄來的簡報檔代為報告。外蒙古的報告顯示該國WSTEM女科技人學會的會員人數大幅成長(因為2015年是APNN會議主辦國,在國內受矚目)。孟加拉女性的挑戰有自我努力,家庭和學校的支持、政府的支持特別重要,鼓勵初級中等教育、科學課程等需加強。越南婦聯會之下的Association for Intellectual Women提供了書面資料,Pham Thi Tran Chau教授連任會長。印度未提出報告。
尼泊爾Jun Hada報告今年女科技人組織正式登記為法人,得以公開募款,年度計畫中以女高中生為主,推動科技人職業選擇系列計畫,對2015年地震災後重建亦主動出擊協助。
韓國由Haryoung Poo會長報告,2002年正式通過的「培育並支持女性科技專業人法案」,條文中明訂每年的國家預算,必須編列包含支持婦女科技培育等的文字,以至於韓國的女科技人在國家資源和政策的支持參與下,在國際的各種學會或會議場合中常居要職,大放異采。
日本由Tomoko Numazawa工程師報告,Japan Network of Women Engineers & Sciences (JNWES) 組織乃由Japan Women Engineering Forum (JWEF)、The Society of Japanese Women Scientists(SJWS)學術界、The Japan Society for professional Engineers of Women (JSPEW) 工程界、技魔女GIMAJO(The Women Processional Engineers Group of Hitachi Ltd.)日立公司四個團體組成的聯合團體,對於女性基礎科學教育一直積極推動,期待國家政策也能立法支持,以便她們能大顯身手。
馬來西亞代表梁慧儀主委(圖三左,Women Engineers Section of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Malaysia, Ir Assoc Prof Dr. Leong Wai Yie),她年輕又有活力,將馬來西亞工程學會下的女科技人組織辦理得有聲有色,馬來西亞國家對女科技人的培養也極力支持,因此提供財力,同時展現希望主辦2018年的APNN以及2020年國際女科技人研討會(ICWES)的企圖心。
圖三:馬來西亞代表Waiyie Leung(左),澳洲代表Marlene Kanga(右)
澳洲的Marlene Kanga 博士(澳洲全國工程師協會前會長)圖三右。今年在南非當選世界工程學會WFEO(World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s的下屆會長,靠軟實力贏得選票,會中介紹了澳大利亞的科學性別平等(Science in Australia Gender Equity, SAGE),澳洲政府為改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醫學(STEMM)等領域中的性別平等與多元化現況而做的各種努力,例如The ATHENA SWAN Project就是為提升學術界科技女性的一個大計畫,Kanga就是這個計畫的委員之一,。
圖四:我國與會代表們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有會員五人參加(見圖四),筆者介紹臺灣性別統計和本會的各項年度活動。與會者對年輕女科學家的獎助學金特別關心,肯定對本會年輕女科學家的國際觀培養,對於經費來自會員的會費和捐款,令與會者印象深刻。
紐西蘭工程學會(Institution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New Zealand, IPENZ)理事長Elena Trout,如圖五所示。她介紹他們工程學會17,000位會員中從業女性占14%,希望從業女性在未來5-10年間可成長達到30%的目標。
圖五:紐西蘭工程學會理事長Elena Trout
會後,主辦國舉辦晚宴,自由進行對話,增進友誼(見圖六)。
從亞太十個國家的報告中可見各國在「科技中的性別議題」方面,需求面不同,因文化差異、各國仍需克服自己的問題,會中看到他國的作法,先有組織、督促政府、建構政策、執行政策、驗收執行結果看起來是一可行的模式。
圖六:與會者合影
這回連絡網國際會議,主辦國簡單地在總部會議室舉辦,利用既有資源、達到最高效益。2017年APNN會議的主席 Kayoko Sugahara宣布將於2017年7月14~15日在主席國日本橫濱舉辦。同時也為年輕女工程師與研究者舉辦一全球女科技人大會。主題是「夢想改變世界」。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
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及相關會議
吳嘉麗
淡江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
[email protected]
本篇報告包含三個主題,即介紹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NWES),國際女科技人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CWES),以及筆者最近參加與前二組織相關的歐洲區域研討會(2016 INWES Regional Conference)。
n 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
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英文簡稱為INWES(網站:http://www.inwes.org/),是一個全球性、包含約60個國家參與的數理科技女性團體的非營利組織,主要以機構會員為主,如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大學、研究單位、公司企業團體等,但是也有個人會員,因為有些國家尚未組成婦女科技團體,希望藉由個人的參與而促成相關團體的組成。
n 緣起
INWES緣起於1996年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和國際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ce, CSU)主辦的「迎接21世紀的世界科學研討會」(World Conference on Sci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的建議,希望成立一個女科技人國際組織負責始於1964年第一屆的「國際女科技人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CWES),該會議每三年舉辦一次。後來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加拿大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和UNESCO的經費補助,2002年第12屆ICWES獲得30個國家出席代表的一致同意,INWES組織終於在2003年於加拿大正式完成非營利機構的立案。
2007年底,INWES成立了一個教育研究中心(Educational and Research Institute, ERI),推動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領域的教育活動,同時也配合加拿大的相關立法規定,方便募款和捐款。ERI主要有三個任務,即提供獎助學金給低開發和發展中國家、有興趣於科技領域的大學或高中女學生,蒐集各區域在STEM領域推動的優秀計畫以供互相參考,調查各區域女科技人的現況處境以利政策規劃。在2008年,INWES正式成為UNESCO的一個NGO夥伴團體,2012年則獲得UNESCO顧問的地位。
n 組織
INWES 2005年正式選出第一屆理事會,每三年改選一次,最近一次是2014年十月底在第16屆ICWES會中改選,由韓國梨花大學的李公珠(Lee, Kong-joo)教授連任理事長,原來擬接任的法國籍副理事長因身體狀況臨時退出。通常理事擔任二屆後一定要退出,理事席位共有18位,筆者亦於本屆擔任理事(2015-17),下一屆的理事長(President-elect)將由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的Liette Vasseur教授接任。
理事考慮區域分配,代表團體或個人,第16屆理事代表如一所示:
表一:第16屆理事代表
美國 |
加拿大 |
英國 |
德國 |
波蘭 |
瑞士 |
澳洲 |
韓國 |
日本 |
臺灣 |
2 |
1 |
2 |
1 |
1 |
1 |
1 |
2 |
1 |
1 |
印度 |
巴基斯坦 |
肯亞 |
喀麥隆 |
塞內加爾 |
|||||
1 |
1 |
1 |
1 |
1 |
理事會中的執行委員有七位,包含理事長、下屆理事長、三位副理事長、執行秘書和財務,另有五個委員會,筆者負責計畫專案委員會(Program & Projects)。INWES每年出版三期會員電子報,報導會務及各會員團體的活動近況。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面對面的兩天會議,這次就是利用區域會議的前兩天開會。由於INWES也是一個NGO團體,經費有限,除了補助幾位第三世界的代表外,各理事的差旅費均需要自籌。一年中其它時間,則常利用網路媒體開會溝通。
n 目標與活動
INWES網站(http://www.inwes.org/)有比較詳細的目標與活動等相關介紹,此處我姑且選擇性的列舉幾項:
l 為STEM領域的女性提供一個國際發聲的機會。
l 與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和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Fund for Women, UNIFEM)合作,提醒關注STEM議題。
l 確保女性在國際政策、決策及討論會場域有適當的代表。
l 宣揚並存檔女性在STEM領域的貢獻。
l 增加女孩和婦女教育及工作的機會。
l 支持發展教育工具、教師訓練和專業生涯輔導。
l 分享有利於專業女性發展的各種資源。
l 提供計畫以及各機構團體間的合作機會。
n 區域組織
INWES一直主張成立區域性次組織來運作,因為各區域差異性大,所面對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最早成立的是亞太國家聯絡網(Asia-Pacific Nation Network, APNN),2011年七月下旬在澳洲舉辦第15屆的ICWES會議前一天,成立於1993年的南韓女科技人協會(Association of Korean Woman Scientists & Engineers, KWSE)邀約了約十個亞太國家的代表報告各國女科技人現況,同時討論成立亞太國家網絡,以加強鄰近國家女科技人的互動與政策等資訊,當場獲得一致贊同,並正式成立。當年臺灣也正在醞釀發起成立女科技人團體,有了APNN組織,更堅定了我們成立的信心。「臺灣女科技人學會」(The Society of Taiwan Wome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WiST)於當年底正式向內政部立案成立,次年加入INWES成為團體會員。
APNN目前有13個國家的婦女科技團體參與,不少國家的NGO是經由APNN的推動而成立的,如蒙古的WSTEM、印度、斯里蘭卡及尼泊爾的WISE, 巴基斯坦的WESTIP、孟加拉的WiES,澳洲、紐西蘭及馬來西亞則是工程師學會下先後成立的婦女委員會,越南的VAFIW是一女性學者協會,日本由數個女性科技小團體組成了一個聯合的日本女科技人聯絡網(Japan Network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JNWES)代表參加。
APNN第一任主席國由南韓擔任(2012-14),第二任由日本擔任(2015-17),第三任已通過由臺灣擔任(2018-2020)。APNN每年開一次會議及一小型研討會,由各國輪流主辦。臺灣曾於2013年主辦,今年(2016)在紐西蘭,明年七月中在日本橫濱舉辦。
除了已運作多年亞太地區的APNN,2014年非洲區域聯絡網(African Regional Network, ARN)也正式在第16屆的國際女科技人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CWES)中成立,目前有12個國家的相關團體或個人參加,奈及利亞的Dr. Uduakobong A. Okon教授為首任理事長,並於2015年在烏干達召開了非洲區域研討會。經過一年的籌備,歐洲區域聯絡網(INWES European Network)正式在2016年11月初的德國女工程師協會成立30周年暨INWES歐洲區域研討會上宣布成立,目前參與國家有五國—德國、法國、英國、瑞士及波蘭,選出德國的Sylvia Kegel擔任理事長。
INWES理事會也正在嘗試推動成立中東和拉丁美洲的區域聯絡網。
n 國際女科技人研討會
第一屆國際女科技人研討會可追朔至1964年由美國女工程師學會(The Society of Women Engineers, SWE)在紐約召開,其後每三年輪流由各國相關團體主辦,最近的數屆會議地點如下:
ICWES 11(1999) Chiba, Japan
ICWES 12(2002) Ottawa, Canada
ICWES 13(2005) Seoul, Korea
ICWES 14(2008) Lille, France
ICWES 15(2011) Adelaide, Australia
ICWES 16(2014) LA, USA
ICWES 17(2017) New Deli, India
誠如前面INWES成立緣起所述,每三年由各國輪流負責,不免讓此會議的籌備有些凌亂不足,更重要的,大家深覺到了21世紀,女科技人更需要一個國際團體來做跨國跨領域的連接,因此促成了2003年INWES的成立,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負責每三年一次的ICWES順利舉辦。
筆者近年參加了兩次ICWES,第15和16屆,這二屆都非常盛大,由於主辦團體都是工程師學會,因此不論參加者或議程中都有非常多公司企業的代表和工業界的性別議題納入,這兩次都設計了年輕學生的活動,尤其2014年在洛杉磯舉辦的這一屆,由會員眾多、經費充足的美國女工程師學會SWE主辦,參與人數達八千人之多 ,很多父母和老師帶小朋友來參加親手做實驗,各工程、儀器公司的展示和小贈品也吸引了眾多人潮。這兩次會議的會後報導,均分別刊登在《臺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網站:http://www2.tku.edu.tw/~tfst/)的第44及84期。
第18屆的ICWES將於2020年舉辦,由於臺灣將接任2018-20 APNN主席國,依規定應於卸任那年主辦APNN會議,因此女科技人學會正在投標申請主辦該年的ICWES研討會,希望兩個會議可結合一起舉辦。
n 2016 INWES歐洲區域研討會
主辦
這次三天(11月4~6日)的區域研討會,是由德國女工程師學會(deutscher ingenieurinnenbund – dib – German Association of Women Engineers)主辦,她們剛好一起慶祝成立三十周年。據會議主席報告,報名人數約170人,來自19個國家,包含參與的學生,出席名單上則顯示約120人左右,可能有些人不願公布姓名和電郵。現在注重隱私,網頁報名時都會詢問是否願意公開個人資訊。
地點
會議地點在慕尼黑北郊、人口只有五萬的弗萊辛(Freising)小鎮的教堂山丘上的主教城堡(Kardinal-Döpfner–Haus),過去大主教曾居住於此,城堡類似神學院,如圖一所示。1960年代後政府收回,改為教育訓練和研討會場所。上一任的本篤16(XIV)大主教在50s年代曾在此神學院擔任教授
圖一:主教城堡的拱門入口(左),建築的右邊即為會議及住宿的過去神學院(右)
城堡類似四合院建築,其中一面為教堂,外表看上去極為普通陳舊,一點都不起眼,誰知進入後眼睛一亮,其建築、妝飾及彩繪華麗異常,嘆為觀止,除了典型的巴洛克建築外,也有部分洛可可(Rococo)式的門廊,如圖二和三所示。此教堂原建於13世紀,17世紀時重建,教堂供奉聖母瑪利亞。
圖二:華麗的教堂(左),教堂的彩繪屋頂(右)
圖三:爬滿了長春藤的會議及住宿場所中庭(左),從主教城堡俯瞰山丘的滿園秋色(右)
議程—演講和討論簡介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科學、知識、權力」(Science, Knowledge, Power)。首日上午為歐洲區域聯絡網的成立大會,由於在過去一年內,幾位核心人物已開過四次籌備會,所以一切順利進行,選出德國女工程師學會的Sylvia Kegel擔任理事長,如圖四所示。下午空檔辦了數個近郊參訪,我和與會的臺灣女科技人現任理事長宋順蓮參加了弗萊辛城鎮介紹,認識了前述主教教堂及山丘才是該市最早的發源地,也是巴伐利亞地區最早的一群居民,早自八世紀山丘上就建有禮拜堂(shrine)了。
圖四:歐洲區域研討會主席Sylvia Kegel,也是INWES-Europe歐洲區域聯絡網的理事長
傍晚六點研討會開幕,安排了兩場演講,第一場邀請歐寶(Opel)汽車的行銷經理,也是歐寶企業董事會一員的Tina Muller女士談「歐寶的逆轉(Opel’s Comeback)」,歐寶自2009年以來業績一直滑落,但自2012年新產品上市後逐漸開始上揚,至2014年底已占歐洲汽車市場的5.87%。要如何逆轉呢?形象和創新很重要,塑造好的形象當然有多種方式,吸睛的廣告是他們成功因素之一,此外他們的新型品牌納入了眾多電子、網路與雲端設計,譬如當汽車有任何問題,可以連線到遙控室幫忙檢查,當然,為了隱私亦可中斷連線;父母可利用手機追蹤子女的汽車動向等等。
第二位是Alexandra Borchardt博士,目前負責南德意志報,曾經擔任過德國金融時報、德國新聞社和慕尼黑的記者和編輯,她的講題是「女性的經濟力:婦女及其對全球成長的衝擊(The economy of female power: Women and their impact on global growth)」。由於她以德文演講,又沒有用投影片,雖有即時英文翻譯,斷斷續續,仍不易完全理解,不過從她的講題已可大約推測。
研討會最主要的議程都在次日,早上有兩場大會德文演講,均有英文即時翻譯,分別為:
Dr. phil. Karin Hutfloetz, Lecturer at the Munich School of Philosophy
Keynote: Knowledge is power. A historical sketch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fu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lanie Vogel, Businesswoman, Author, Philosopher
Keynote: Responsi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 How do we evolve that into the Digital World?
老實說,演講內容未充分理解。在此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四場講者都非科技人,主辦者顯然想讓科技人聽聽人文其他領域專業的見解,並與研討會主題「科學、知識、權力」密切掛勾。
主體演講之後,研討會分別以七個平行場次同時進行,其中德語和英語的各占一半,每一場次約45分鐘,有的演講,有的是圓桌討論,也有工作坊。其中有多個場次的主題都與大數據及雲端安全有關,筆者參加的場次主題有「智慧財產與永續發展」、「工作場域的懷孕母親」、「各種推動平等機會的計畫」、「國際跨領域聯絡網計畫」、以及「突尼西亞女性工程師:革命後的挑戰」。各場都有熱烈的討論,由於參與者來自不同國家,可以看到各國不同的問題,其中有二個議題在此略為敘述。
德國女工程師協會(簡稱dib)正在推動一”MINT FM-FM”計畫,“MINT”就是德文的”STEM”幾個英文字的縮寫,而FM則代表難民或移民婦女與女孩(Flucht/Migration — Frauen/Madchen = Refugees/Migrants)。尚未獲得身分時是難民,已獲得身份時則改稱移民。此計畫提供這些女孩的教育機會,輔導她們的課業,尤其是理工科目,針對具有理工背景的婦女移民則協助她們做職業訓練及就業。此計畫不僅協助難民,尤其是女性,打好理工基礎,就業也比較容易,長遠來看,更是幫助德國社會的安定與發展。她們也積極與媒體聯繫,希望藉由傳媒獲得更多的資助。
這次研討會遇到非常多來自突尼西亞的女科技人,大概總有五、六位吧?內心不免疑問,也剛好意外的走入了她們自組的討論小組。才想起這個位於北非、非常接近義大利、人口約1100萬的小國,就是2011年初爆發茉莉花革命的國家,如圖五所示。過去是法國的殖民地,1956才獨立,所以很多制度都與法國相同,與歐洲關係親密,算是一個民主的社會,但是革命前那位獨裁者統治了23年。他們的義務教育到16歲,一般人教育程度很高,女性甚至比男性教育程度還高。年輕一代女性工程師比例接近50%,整體平均也占了三分之一。革命後社會不穩定,不少企業出走,工作機會減少,失業率大幅上升,2012年時約達27%。通常政府部門工作較穩定,但是只有20%的女性在政府部門,絕大部分女性只能在私人機構工作,或者繼續讀高等學位,或者找不到工作。突尼西亞的社會還是保守的,性別不平等仍然到處可見,尤其當工作稀少時,女性機會更少,往往受害更甚。
圖五:突尼西亞2011年茉莉花革命時婦女的吶喊
革命後民間團體異常活躍,約有7500個NGO成立,突尼西亞女工程師學會(Association Tunisienne Femmes Ingenieures, ATFI)於2015年底成立,目前會員約60位,其中20位是學生,理事長Nardia Souissi這次也有參加。一年來她們已經辦了不少活動,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她們除了在專業領域推動各項活動外,也試求改變女性在法律上的各種不平等條款。
n 結論
最後一天除了安排一趟慕尼黑之旅,一早還邀請了慕尼黑市政府勞工與經濟發展部門、負責市場與通訊的主管來介紹巴伐利亞和慕尼黑,除了宣傳的功能外,也的確讓外地人更加認識了這個區域的歷史和現況。
這樣一個跨領域女科技人的區域會議,當然不以專業討論為主,而是以大家共同關心的處境、未來的展望、姊妹情誼、以及社團交流為主。這次研討會場地和住宿一點都不豪華,可以說非常陽春,接待亦十分樸實,但是從研討會的演講安排卻可看出主辦者的用心,場地的歷史意義也別具巧思。筆者深刻感受到一個先進國家的NGO團體,不講究奢華氣派、卻處處從節省中希望大家有實質的收穫,值得我們深思。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
介紹韓國女科技人協會及
參加年輕女科技人會議
1, *張雲清、2, *林筱玫
1國立高雄大學應用數學所
2瑞德感知科技股份公司
2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
2臺灣女科技人學會
1, *[email protected]; 2, *[email protected]
本篇報告包括兩大主題,介紹韓國女科技人協會組織(The Association of Korean Wome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KWSE)以及兩位筆者於2016年十月參加韓國年輕女科技人會議(敏捷女孩研討會與年輕女科技人營隊)的報導。
n 韓國女科技人協會簡介
韓國女科技人協會(KWSE)於1993年成立,彼時乃韓國第一個女科學家與女工程師組成的協會,成立目的在於提升婦女於科技產業、學術方面的專業能力,至今已成立逾二十年。KWSE組織嚴謹,目前設有會長一位、副會長一位、數名理監事、顧問委員團及指導委員會,此外另有七個委員會各司其職:教育學術、國際合作、計畫管理、政策企畫、公關與編輯、公共服務與聯絡、網路資訊。從1993年9月20日成立之初即有230位成員,截至2016年10月已有會員1, 500多人。KWSE在韓國的中南部各有三個分會,僅在本部就有七個專職人員,可以想見她們平日和參與國際事務的活躍程度。
KWSE近年為在韓國就學的外籍科技女性與亞太各國的科技領域年輕女性舉辦「年輕女科技人會議」,研討會暨營隊為期兩日,2016年提供約80位在學或剛踏入職場的亞太年輕女科技人與資深專業的女科技人相互交流的機會(見圖1)。每年參與的活動安排都有變化,如2015年還有安排至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IST)參訪。無論是上述各項女科技人間的交流活動、國際學術性研討會、國際間女科技人組織的網絡聯結活動,或是2002年的「培育支持女科技人立法政策」(Act for Fostering and Supporting Wome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公聽會等,種種活動再再顯示KWSE這個組織,透過細膩而完整的構思與企劃,在各個層面上使不同年齡層的女科技人提升能見度和影響力、強化社群團結、凝聚認同與向心力,二十多年來所達到的成果已有目共睹,值得做為各國女科技人團體之借鏡。
圖1:全體參與人員大合照
n 年輕女科技人會議
l 全名:2016 Smart Sister Program Workshop and Young Woman Scientists Camp
l 主題: Future Society, Science, and Women
l 時間:2016.10.22 (Sat.) – 2016.10.23 (Sun.)
l 地點:韓國大田(Daejeon Convention Center, DCC)
l 主辦單位:韓國KWSE(理事長:Haryoung POO, Ph.D.)
l 官方網址:http://kwse.or.kr/ywscamp/main.jsp
l 推薦單位:臺灣女科技人學會(The Society of Taiwan Wome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WiST)
邀請講者介紹和演講內容
韓國主辦方KWSE慎重的邀請多位專家學者來共襄盛舉,嘉賓們一一致詞和勉勵,再與全體與會的嘉賓及講者合影(見圖2)。在此介紹講者及演講概要(見圖3)
圖2:全體與會的嘉賓及講者合影
圖3:各國講者代表合影
1. 【韓國(唯一男性講者代表):Dr. Sung Mo, Steve, KANG】
演講者Sung Mo, Steve, KANG博士,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史蒂夫·康(Steve)教授,他二十多年來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領導者。他獲得過許多榮譽傑出獎項,是工業研究院和科技研究院的成員,主持過世界經濟論壇的電子未來議程理事會的全球主席。身為韓國的國家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一員的他,也曾擔任總統的科技顧問委員。
KANG博士的講題為「女性科技專業的策略」(Strategies for female S&T professionals)。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將被賦予創造性思維,以促進包含協作創新和多樣性的新價值觀。工業界需要通過對性別多樣性採取更具包容性和整體性的方法來迅速適應。由於更加重視性別多樣性,女性科技專業人員的數量有望增加。對於女性科技專業人員留在職場的挑戰是,如何在沒有職業中斷前提下,最大化的發揮她們的貢獻和獎勵,特別是由於缺乏適當的社會政策和支持(如產假或育兒假)而造成的職業中斷。
2. 【韓國代表:Dr. Jang Sun KIM 】
演講者Jang Sun KIM博士,目前為韓國東西大學(Dongseo University)副校長。KIM博士的講題是:加強婦女在STEM領域的網絡是一個全球最優先的目標」(Strengthening women’s network in STEM is a global priorit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已將「性別和科學」議題納入優先考量,並指出「性別平等」被視為「促進科學和技術卓越」的關鍵手段。為此,UNESCO組織強調的一個項目領域就是「加強全世界女科學家連結網絡」。
3. 【日本代表:Dr. Kayoko SUGAHARA】
演講者菅原佳代子博士,為日本Japan Network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JNWES)主席,講題是:INWES APNN(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Women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 Asia Pacific Nations Network)的介紹和活動。JNWES是INWES組織的日本子網絡,致力於促進亞太國家女科技人通過面對面的討論, 發展更強烈的多元化活動親和力。第一次APNN會議成立於2011年,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召開, 從那時起至2016年期間每年舉行,陸續有13個亞洲國家加入會議,包括:韓國、日本,臺灣、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蒙古、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越南及巴基斯坦。透過這些會議,我們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和問題,深入了解彼此。基於APNN的成功案例,INWES現在又成立了兩個子網絡:「非洲區域(INWES Africa Regional Network, INEWS-ARN)」和「歐洲(INWES Europe Network, INEWS-Europe)」的子網絡,在每場會議中皆分享成功經驗及教訓,並啟動下一階段令人興奮的STEM婦女網絡活動。
4. 【臺灣代表:Dr. Chia-Li WU】
演講者吳嘉麗教授,為臺灣女科技人學會創會會長,現任學會的常務監事。講題是:因應即將來臨的社會—成為一位STEM專業女性(Be a STEM woman in the coming society)。(一)從歷史回顧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從手動到機器化水力和蒸汽動力,電力、大規模生產到電子驅動的數位革命,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是什麼樣子?(二)有哪些工作即將消失和新工作的即將出現?(三)就業所需的未來技能?(四)婦女的角色在哪裡?(五)未來教育。分析就業、技能和未來勞動力的策略,鼓勵女性加入STEM領域以面對未來進入職場所需。今天第四次的雲端大數據工業革命帶來社會運作機制的翻轉,不只3D列印、AI人工智慧機器人而已,更加關乎每個人的是,將有數以萬計的員工、數以百計的工作項目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由機器人普遍執行工作的社會模式, 這時女性的角色何在?業界如何應用女性資源以提升競爭力?未來的教育又該何去何從?都是大哉問!深思未來,以2020年來看,最需要發展的工作技能在於兩個向度,一是團體溝通協調能力,二是善加掌握數學、電腦的運用能力,並由此二向度,拓展出四個象限的就業能力(見圖4),將來才能有好的工作機會。講述內容可參考《未來就業的報告》,世界經濟論壇(2016)及《第四次工業革命》,作者:克勞斯·施瓦布,世界經濟論壇(2016)。
圖4:由協調能力與善加掌握數學、電腦的運用能力,此二向度拓展出四個象限的就業能力
5. 【馬來西亞代表:Dr. Wai-Yie LEONG】
演講者梁慧儀博士,為現任馬來西亞工程學會婦女部的主席。梁博士的講題是:破解亞太地區的包容性密碼(Cracking the inclusive code for Asia Pacific),說明面對蕭條經濟,工程專業看到對畢業生和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的高需求。鼓勵更多的女性成為工程師,就從解決他們在教育系統中面臨的挑戰開始。女性典範和生涯導師的輔導似乎是啟發年輕女性在STEM職業生涯中的關鍵。研究顯示,婦女被生命科學、藝術和醫學領域吸引,乃因這些領域對社會、特別是家庭似乎有直接的影響。掌握電腦、微積分和設計所需的長期投入,讓許多婦女被家人勸阻並沮喪地退出。因此,我們應該擁抱最廣泛解釋的多樣性,致力於為年輕女性科學家和女工程師創造一個包容性的環境。我們應該重視各類女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貢獻,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潛力。
學生的研討會報告
第一天正式開幕前的序曲,大家熱衷於布置各國的展示台,將自己的家鄉打造成溫馨友善的國度(見圖5)。在介紹韓國與世界聯絡網的發展過程的會議主題中,有各國研究生和少數大學生代表介紹為何參與此營隊。
圖5:各國布置的展示台
本項學生報告的活動,由傑出的研究生上台以及貼海報的方式呈現,口頭報告共有10位,其中有5位女學生報告其參與女性科技網絡的性別議題和相互關懷成長的益處,她們都是在韓國就讀的外國女學生; 另外五位進行科學論文口頭簡報,分別選自五個領域:研究與開發、環境、生物科技工程、化學工程及物理。展出的研究海報共有56張,科學文章簡報中,有來自印度的學生介紹使用深度學習的機器人研究,以及孟加拉的學生發表生物炭緩解植物中砷和重金屬(鉛、鎘、鐵、鋅)的累積等等。
營隊破冰遊戲及領袖營
第一天的晚宴,以跆拳道的表演作開場,韓國精心設計的歡迎晚宴中,邀請各國女孩在傳統音樂搭配的氛圍下,穿著傳統服飾,為大家展示亞洲、大洋洲、非洲的各地文化。宴會中也進行各國傳統服飾的自我介紹與即興表演,來自各國如蒙古、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越南、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臺灣、日本、印度、摩洛哥、中國、菲律賓等,各地佳麗們都穿著的很有特色,非常華麗。有些學生沒有帶來傳統服飾如澳洲,韓國方則提供韓服讓他們換穿。令人感到特別有趣的是沙烏地阿拉伯,她們的特色就是全身黑,蒙面只露出眼睛和手指頭,模樣給人非常神秘的感覺。其他各國所穿著的服飾以東北亞來說,其實都還蠻相近的,不難發現潛藏的傳統中國各朝代的文化元素。臺灣代表則是分別穿著排灣族服與客家圖騰的領巾,展示臺灣人的篳路藍縷與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也用臺灣膾炙人口的歌曲《再出發》這首歌代表臺灣人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誠懇與良善與大家分享(見圖6)。
圖6:歡迎晚宴中,兩位臺灣學生代表,介紹排灣族服飾與客家花色領巾介紹臺灣衣著,並以職棒大聯盟歌曲《再出發》(台語歌),邀大家一起融入臺灣的熱情,台下觀眾也熱烈響應。
領袖課程有:(1) 社交第一印象:微笑的課程及分組討論;(2) K-POP熱舞;(3) 年輕女科學家的全球議題討論。
1. 【社交第一印象:微笑的課程及分組討論】
營隊中有領袖的培力計畫課程,即在早上聆聽來自韓國、日本、臺灣、馬來西亞的專業領袖演講,下午進行年輕領袖課程「社交第一印象:微笑」,課程中教導我們隨時隨地務必戴上微笑。其次為群組討論,題目是「重新塑造自己,想辦法建立自己的品牌展現自我能力」,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大概是六到七人一組,一起完成海報並上台報告,雲清和筱玫(兩位作者)被分配到不同組別由不同的導師帶領。
筱玫的群組討論和報告:我們這組的桌長導師是馬來西亞的梁博士,組員有孟加拉(1位)、澳州(2位)、尼泊爾(1位)、印度(1位)、臺灣(1位),腦力激盪的過程中我們輪流發言,分享是怎麼通過國內的面試被推薦來參加營隊,並如何一同打造小組的品牌上台報告!在腦力激發的過程中,大家都為該主題提出各自的經驗與看法。過程中,我們穿插聊天進行其他的問題交流,最後我們海報的提案想法有:常想新思維╱創新想法、讓自己與眾不同、累積多元化經驗於不同領域、加強與人溝通的技巧、建立自信、在面試前先預習與研讀相關的準備作業、具備與不同文化的人團隊合作、善用肢體語言,以及最後這句是我們的代表銘言「虛懷著渴、求知若愚」。經過這次體驗營,深刻體悟需要不斷的學習,持之以恆才會感受到有效的成長,非常感謝有此機會(見圖7)。
圖7:由馬來西亞桌長導師的梁慧儀博士(左)領導的組別的海報畫有椰子樹(Coconut Palm),意指吸收養份不斷充實內在才能結成果實(右)
2. 【K-POP熱舞】
K-POP是活動中最有活力的特別節目之一,由舞蹈老師教大家跳韓國女子團體最新的舞蹈,讓大家保持活力,以備前進下個全力絞盡腦汁的全球議題討論,亦可感受「韓流」魅力對世界的影響。在舞動的當下讓我們想起初為研究生時期,彷如昨日,清晨醒在露水凝結的溫度中,跟著朝露一起萌甦,清新活力的氣息伴隨帶動韻律的舞蹈,使雲清回想起進行研讀博士班前,總是渾身是勁,期待接觸到最酷最前衛的研究課題,未來總像是冬日的暖陽使勁地灑在身上。
3. 【年輕女科學家的全球議題討論】
集思未來,就必須包含全球議題,這次領袖營召集來自各國年輕女科學家,大家分別從自身的專業出發,共同思索面對STEM領域的性別平等,2050年世界可能面臨的糧食危機,有無任何相關因應之策,身為臺灣代表的雲清被安排到糧食危機,雖然主修並非生醫化學等能直接裨益該問題的領域,但也感恩父母從小就養成筆者閱讀社論及相關世界議題的習慣,所以對於任何基因改良或是新研發的飲食,平日亦稍有涉略,在提供會談的意見時,盡可能根據科學來表述,希望研究該領域的其他友邦女傑,未來也能採納筆者的淺見。總結各國意見為珍惜糧食,嘗試以最小能源產出最大供應,致力研發對人體安全的基改食品(見圖8)。
圖8:雲清(左三)與其他15國各國代表討論如何面臨2050年可能發生的世界糧食危機
n 總結與誌謝
今年與會學生共來自22個國家,77位學生住宿,只住一晚的都是在韓國的國際學生,她們大多在活動第一天上午抵達會場。補助國家人數前三名是:尼泊爾(18人)、越南(9人)、印度(8人),有11個國家補助住宿三晚的名額(每個國家2位)。
感謝吳嘉麗博士引用2016年世界經濟論文章分享切身重要的議題,開宗明義地從歷史的演進分析即將面臨的第四次雲端網路革命時代,女性不僅要磨亮自己的專業技能與知識,還要有綜合跨領域的能力,方能解決錯綜複雜的問題,熱切冀望年輕世代能不斷向上提升,這份關懷不但勉勵且正鞭策著即將承擔社會責任的我們。另外,來自日本的菅原佳代子博士勉勵我們這群可能會進入家庭的女孩們,也要勇於挑戰諾貝爾獎等級的榮耀,時代已改變,不應該只立志做成功男人背後的推手,當女性能獨當一面時也要勇於承擔責任,才能真正落實性別平權,一番感性的話語亦令人印象深刻!來自馬來西亞的講者梁慧儀博士,則是務實的分享馬國政府正在積極發展的政策和計畫申請案,及發展至全球的結盟與策略,其中有許多案例和政策值得學習。
最後頒獎晚宴,很感謝韓國主辦單位KWSE用二日來點點滴滴的錄影,串起了大家所有活動的一顰一笑,在這裡也要特別感謝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的支持與栽培,給我們出國交流的機會,能認識到來自比臺灣發展更艱辛國家的朋友,更加佩服與讚嘆她們能堅持到今天,仍在研究領域有所表現,讓我們不由得警惕自己,要更懂得珍惜臺灣的美好與相對安穩的研究環境。
n 附錄:2016年年輕女科技人會議內容分成七大議程及其照片錦集
(照片錦集:感謝臺灣TWiST和韓國KWSE學會的肯定與支持;照片來源:http://kwse.or.kr/ywscamp/photos/photos/photo_l.jsp)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
科技領域性別平等的推手
蔡麗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臺灣女科技人學會
[email protected]
化學是科學的主角之一,化學教育與研究更是人類科技研究極重要的一環,其成果也對人類影響甚鉅。與此同時,性別平等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普世價值。因此,當前世界科研社群的首要關注之一,便是如何提升科技領域的性別平等,以及如何將性別觀點納入科技研究。甚至許多歐美重要科研期刊,已經將性別因素的檢核列為投稿文章的審核項目之一。可見,追求科技領域的性別平等,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發展的重要方向。
n 臺灣學界與政府聯合擔任推手
我國政府是由行政院長主持的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為首,以「性別主流化」為名,推動各類施政與政策的性別平等;並由其中的「環境、能源、科技」小組負責推動科技政策的性別平等。故此,科技部自民國96年以來,每年除了徵求一般專題研究計畫外,另額外徵求「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由研究人才自行發想其專業領域與性別面向的關連。至民國104年為止,已補助了342件計畫1。
但是,這種自由發想、自由投件的形式,可能過於鬆散,缺乏系統性的作為,投件數量顯然不夠,也尚未超越傳統「研究型」計畫的想像。因此,民國100年起,科技部另行委託「規劃型」計畫,全國僅徵求一件,第一期計畫委託淡江大學吳嘉麗教授的研究團隊於民國100至102年三年期間執行,除了統合資源,蒐集相關統計,並建立角色典範之外,也辦理了許多以「女性科技人才培育」為目的豐富精彩的活動,以促進女性參與科技2。經過第一期計畫之後,科技部為了避免規劃型計畫包山包海,目的過於龐雜,因此從103年起,特將「女性科技人才培育」為目的計畫區隔出來,另行徵求以辦理人才培育活動為主的(B類)計畫,而原先的「規劃型」(A類)計畫則聚焦在政策規劃相關的研究。A類計畫全國仍僅徵求一件,經科技部評審後,委託筆者及研究團隊3執行,名稱為「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亦即第二期的三年計畫。不同於一般研究型專題計畫,此計畫主要是協助科技部進行「規劃」工作,具有行政協助的功能與意涵,目的在引進學界的力量,針對如何將性別平等精神納入科技研究,對政府部門提出建議,因此可以視為學界與政府部門聯手,推動科技領域的性別平等。
n 「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
目前,筆者主持的「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已經進入第三年(民國105年11月至106年10月)。該計畫以「性別化創新」與「性別平衡」為兩大核心主軸,希望以「科技部性別辦公室」的雛形,協助探求國家科技研究性別平等政策的走向,並協助修訂國內性別與科技專題研究重點。計畫內容分成四個部分。首先,「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簡稱GI,其意涵與案例將於後面說明)部分以「推動性別分析納入科技研究及創新」為主題,先進行科技部歷年(民國96-104年)性別與科技專題研究計畫之資料蒐集與分析,包括歷年徵求書重點之流變、歷年通過計畫之性質與研究重點、計畫主持人專業背景分析等。所得結果有助於推動成立性別化創新GI種子團隊,徵求並媒合科技學者及性別學者,組成跨領域團隊,進行國內科技研發的性別創新案例發展及研究。第二,「性別平衡」(意為科技參與的性別平衡)部分以「鼓勵並培育女性科技人才」為主題,目前已蒐集美國及歐盟促進性別平衡的相關機制與政策(含各大學機構),瞭解其鼓勵培育女性科技人才上的作法和成效,希望透過參考國外作法,研擬出適合國內各學術機構採用之政策建議。除此之外,計畫第三部分以「建立維護統計資料庫與分享機制」為題,從使用者的角度建置國內性別科技資訊平台(見圖一,網站:http://www.taiwan-gist.net/)4,納入前期官方網站、資料庫網站,進行維護及改善,並納入歐盟與其他各國的性別科技相關統計資料,以進一步了解臺灣與世界趨勢的異同。最後,「性別與科技推動政策規劃與行政協助」部分則包含協助科技部進行性別主流化及性別平等政策綱領相關篇章之推動事宜、協助科技部檢視CEDAW(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即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法規及國家報告相關事宜、協助科技部規劃與輔導相關活動之徵求與辦理、以及每年規劃辦理科技部「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邀請該年度執行過性別科技計畫的研究者與會,報告成果並分享交流,並於會中辦理推廣「性別化創新」的工作坊(見圖二)。
本文以下篇幅,即簡述該計畫目前為止的多項重要成果中的二項,期望關心國家科技領域性別平等的讀者,一起投注更多想法。
圖一:「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網站首頁
圖二:2016年高雄「性別化創新與科技研究」工作坊
n 「性別化創新」中文網
首先,本計畫建置了「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 GI)中文網(見圖三,網站:http://genderedinnovations.taiwan-gist.net/)5,該網站內容豐富,非常實用,不僅提供國內科技學者進行性別相關研究的案例,也簡介生理性別、社會性別等概念,以及如何進行性別分析的方法。性別分析意指針對學術研究的性別面向進行分析,不僅成就了非常多科學、醫療、工程、環境方面的科技創新研究實例,更刷新了我們對科技知識以及健康生活的認識,甚至對於有志於性別研究的社會科學領域學者,也是非常有用的資源。
「性別化創新」是「性別化的科技創新」的縮寫,其核心意涵為「利用性別分析達到科技的創新發展」,就是在科技的研發過程中,納入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的分析視角,促成科學技術與知識的革新。此一名詞為史丹佛大學科學史學者Londa Schiebinger 於2005年所創,2008年出版同名專書,2011年同時在歐盟以及史丹佛大學成立推動性別化創新的計畫與網站。筆者執行「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時,積極與Schiebinger聯繫,並獲得翻譯授權,成功於2015年將中文版上架。中文版是除了英文原版外,世界上第四個成功上架的翻譯版本。性別化創新可以說是國際上性別與科技研究領域的最新發展,而性別分析可以具體協助科技知識的創發,其分析範圍包含科技研究主題優先性、研究對象選擇、機構安排與文化、語言與理論架構重整等。
例如:一、科學教科書中,應避免利用性別刻板印象或者暴露女性的示例來進行教學;二、研究者應辨別幹細胞特性的性別差異,以改變幹細胞治療的臨床準則;三、缺血性心臟疾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納入性別化創新的概念後,重新定義IHD的病理生理機制,改變了過去男性中心的臨床標準造成婦女誤診和診斷不足的現象;四、過度以女性為標準的骨質疏鬆症診斷規範,應建立評估男性風險的模型,以照顧歐美因骨質疏鬆造成髖部骨折患者中近三分之一的男性,並且,病人醫療條件和治療方式與骨質疏鬆性骨折有關,特別是男性;五、膝蓋問題需要「去性別化」(de-gendering),因一般人容易將膝蓋問題與女性關連在一起,故1990年代已有廠商開始生產所謂的「性別限定」(gender specific)膝蓋,直接針對女性促銷,但這樣缺乏證據且過度依賴生理性別的醫療服務,反而忽略了身高比性別更適合作為選擇膝蓋的參考依據,甚至,某些所謂「雌性」膝蓋不見得適用於一些女性,但卻非常適合某些男性。除了上述案例,該中文網也已經開始累積臺灣的案例(見圖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查詢。
由此可見,性別化創新不必然只對女性有利,而是對包括男性的所有性別皆有利。並且,「性別化創新」並不是指「為女性發展更有效的美白產品」或「為男性發展更長效的威而剛」之類鞏固現有性別關係與性別秩序的研究,相反地,它是「為了移除科技工程領域人員、文化、內容性別偏差而有的轉化作為」(Schiebinger, 2008, p. 4)。因此,減少性別偏差,改善性別關係,促進性別平等,才符合「性別化創新」的意涵。「性別化創新」也改變了性別研究與科技研發這兩大陣營的關係,使他們的合作通過「性別化創新」此一平台成為可能。
圖三:性別化創新中文網首頁
圖四:性別化創新中文網之臺灣案例
n 美國與歐盟促進科技領域性別平衡的作法
本計畫第二個重要成果則是蒐集美國與歐盟促進科技領域性別平衡的作法並加以分析。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anitation Foundation, NSF)曾在1997-2000推動所謂POWRE (Professional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in Research & Education)計畫6,直接資助科技領域的女性研究員(研究期間二年、上限七萬五千元美金)執行研究,但執行了三年補助了471位女性之後,發現對於個別女性的補助無助於機構性別文化的改善,因此從2001年起,改為進行ADVANCE計畫(全名為Increasing the Particip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Women in Academ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reers),至2014年,共資助199個機構或學校,各約三百多萬美元,以五至六年期間進行機構性別文化的實際改革。也就是說,POWRE與ADVANCE最大的差別,即是補助對象從個別女性到整體機構,關注重點為體制改造以及促成此改造的跨校網絡建立。而在歐盟方面7,其作法包含三大策略,包含促進對女性友善的研究環境(例如蒐集性別偏見資料、監督薪資差距、促進工作與家庭平衡……等)、發展具性別意識的科學(例如以研究挑戰性別刻板印象、研究設計納入性別考量、重視女性與多元性別觀點……等)、以及促成科學界的女性領導(例如鼓勵女研究員晉升的實際作法、建立監督領導階層性別失衡的機制……等)。歐盟許多國家的科技部會已經投入相關改造工程,法國、德國、義大利、捷克、奧地利等國,都已經設立國家級的專責機制或研究中心。因此,臺灣政府若有心推動科技領域的性別平等,實有歐美國家非常多的作法可供參考。
以上篇幅僅簡略介紹筆者主持「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重要成果中的二項,其他項目有賴有興趣的讀者至計畫網站資源平台詳細檢視。
n 結語
目前在臺灣,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環境、能源、科技」小組固然正從行政院的高度持續關注與推動科技領域的性別主流化,但從「性別化創新」的發展以及歐美推動的經驗可知,追求科技領域的性別平等,需要政府以及學界密切長期的合作,也因此需要更多更足夠的資源以及人力,否則無以為繼,成效也因此大打折扣。相較於國際上如火如荼的多元多樣進展,臺灣在此議題的發展仍屬剛剛起步。因此,如何以獎勵或教育等方式,喚起科技研究人員以及政府科技部門對性別平等的重視,從而有更多人才與資源投入,應是我國當前推動科技領域性別平等的首要努力方向。期望在不久的未來,透過政府與學界更多有志者以及多元管道的宣導與呼籲,性別平等能成為科技從業人員的基本共識與常識。
n 附註
1. 本文中關於「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的統計,皆由「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共同主持人洪文玲與呂依婷專任助理執行。
2. 該計畫活動記錄可參閱:http://www.taiwan-gist.net/index.php/last和http://www2.tku.edu.tw/~gmist/。
3. 該研究團隊除了由本文作者擔任計畫主持人,尚有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彭渰雯副教授、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洪文玲副教授、及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陳宜欣副教授擔任共同主持人,另聘有專兼任研究助理。
4. 該資訊平台即為「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網站,本段所述內容皆可至該網站查詢,網址是http://www.taiwan-gist.net/。
5. 「性別化創新」中文網乃經授權翻譯自英文的「性別化創新」網站https://genderedinnovations.stanford.edu/.。
6. 本節資料請參閱彭渰雯、呂依婷、江郁欣(2015)。學術界如何促進女性科技研究人力之發展?美國ADVANCE計畫介紹。婦研縱橫,103,52-63。
7. 本節資料請參閱彭渰雯、蔡麗玲、呂依婷共同著作即將於2017年出版的專書文章「科技領域的性別主流化:歐盟作法對臺灣的啟示」
臺灣女科技人的性別面向參與:
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活動沿革及
2016 ELIS與會報導和心得
劉慶怡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一、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活動沿革
n 會議緣起
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Ewha-Luce International Seminar, ELIS)[1]是由韓國梨花女子大學(Ewha Womans University)[2]與美國亨利魯斯基金會(Henry-Luce Foundation)[3]合作的短期國際研討會。
梨花女子大學(Ewha Womans University)自1886年建校,是韓國的第一所女子大學,同時亦是韓國女性高等教育的先軀。校名中的「Womans」,並非意指複數的「女子」(women)的拼寫錯誤,而是由保有個別獨特性的「女性」(woman)所組成的大學,代表了梨花精神:尊重每位梨花學生的獨特性和個性。
亨利魯斯基金會(Henry-Luce Foundation)成立於1936年,由時代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主編Henry R. Luce創立,其願景與價值觀為:拓展知識和鼓勵高標準的服務和領導。此基金會運營多種學術補助和慈善捐贈計劃,其中的Clare Boothe Luce Program自1987年起設立,並於1989年起提供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領域女性獎學金,鼓勵在這些領域發展。此外,在75週年慶祝的計劃中,與梨花女子大學合作成立了梨花–魯斯國際研討會(ELIS)。
n 活動沿革
ELIS之參與人員為美國與東亞地區STEM領域之年輕女性研究生,目標為增進國際觀、創造跨領域交流機會與提升性別意識,使未來女性能有更均等的機會進入相關領域進行研究與發展。活動由亨利魯斯基金會支持計畫經費,梨花女子大學提供會議場地、議程設計以及與會成員之住宿安排,期程規劃自2015至2017年共三年,於每年六月至七月舉行,2016年為第二次舉辦。會議所使用之語言為英文。
2015年的ELIS短期國際研討會,自2015年6月22日至7月9日,會議主題為「Expanding Horizons(拓展視野)」,希望能擴展參與人員對於未來之視野,四項核心精神分別為:領導力(leadership)、增權賦能(empowerment)、網絡(networking),以及展望(vision)。此年度的參與人員中,8位來自北美、13位來自區東亞地區,均為STEM領域主修之研究生。
2016年的ELIS會議期間自2016年6月21日至7月8日共三週。每週週一至週六之行程統一由大會安排,週日為自由活動日。會議主題延續2015年之「Expanding Horizons」,四項核心精神亦延續了領導力、增權賦能、網絡,以及展望。
二、2016 ELIS研討會
n 主題與議程
2016 ELIS國際研討會,三週共18天的詳細議程和活動如表一所示。
表一:2016 ELIS議程和活動
Week 1 |
June 20 (Mon) |
June 21 (Tue) |
June 22 (Wed) |
June 23 (Thu) |
June 24 (Fri) |
June 25 (Sat) |
Global Leadership |
|
Check in |
*Opening Ceremony |
Effective Presentation for Women Scientists |
Maximizing Communication via the Five Senses |
Cultural Visit Day 1 |
*Collaborative Concert |
||||||
Lunch |
Lunch |
Lunch |
||||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
ELIS Small Seminal |
Effective Presentation for Women Scientists |
||||
Orientation / Welcome Dinner |
|
|
||||
Week 2 |
June 27 (Mon) |
June 28 (Tue) |
June 29 (Wed) |
June 30 (Thu) |
July 1 (Fri) |
July 2 (Sat) |
Em- |
Gender Reflected Research in Science |
*Open Forum Day 1 |
*Open Forum Day 2 |
Cultural Visit Day 1 |
Cultural Visit Day 2 |
Cultural Visit Day 3 |
Lunch |
||||||
Personal Strengths & Development Plan |
||||||
Practicing Woman’s Self Defense: Taekwondo |
|
Experiencing the Spirit of Korean Performing Arts |
||||
Week 3 |
July 4 (Mon) |
July 5 (Tue) |
July 6 (Wed) |
July 7 (Thu) |
July 8 (Fri) |
July 9 (Sat) |
Vision |
Mentoring with Women Scientist Leaders |
*Thousand Faces of Science |
Human Rights / Wednesday Gathering |
Group Talk: Presentation Wrap-up |
Check Out |
|
Lunch |
Lunch |
Lunch |
||||
Industrial Site Visit |
Group Talk: Unconferencing |
Commencement Ceremony |
||||
Kitchen Talk |
|
Farewell Dinner |
||||
*Open to Public |
首週以領導力(leadership)為主軸,由多面向切入,以及由文化差異觀點探討領導方式在不同文化下,應對產生的理解、感受與詮釋之差別。例如:上司對員工的鼓勵語句「You have done a great job!」(你做的很好),在西方文化中表示「繼續加油」的意函通常較多,但東方文化中則可能會認為是「客套」的成份比較重,因而會產生彼此誤會的情形。在現今國際間交流日漸頻繁的當下,能意識到各種不同文化間的基本差異並且理解,對於自身的應對進退會有不少幫助。
開幕式邀請演講的講者為耶魯大學物理教授Sarah Demers,講題「Navigating Gender Bias as Women in Science(科學中女性性別偏見航跡)」,以數據化圖表闡述了目前女性在科學領域中的處境、與男性同僚的差距,女性通常需要加倍努力才能獲得相同的報酬,且須小心不能犯錯,因為目前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對於男性犯錯的寬容度比較高,但女性則不然。在收尾時,提供了一些可以實行的自身原則作為讓大家參考。像是男性與女性在處理別人的評價時,女性容易將之視為對自身的批評,因而產生較負面的情緒與應對方式,這點透過自己有意識的提醒是可以有所改善的。Demers教授也提到,對於身為「女性」「科學家」,千萬要對自己有信心,但是也要找到管道學會發洩情緒。開幕式的大合照如圖一所示。
圖一:開幕式合影(筆者位於中排左九)
第二週則是以增權賦能(empowerment)為核心,此週重點之一是二天的公開論壇,重點之二是探討性別造成的無形隔閡以及個人特質分析;此外,離開首爾市的三天文化體驗行程,前往韓國古城慶州以及臨海大城釜山。這週「Gender Reflected Research in Science(科學研究中之性別反思)」的講座中,令筆者記憶深刻的一段討論是生物學中的一些用語,其實隱含了社會對不同性別印象的描述,像是關於受精過程的說法:「精子穿透卵子(sperm penetrate through the egg)」,其實投射了社會中認為男性主動、女性被動的想法,但實際上後續研究顯示,是「卵子吸收精子(egg absorb sperm)」。一位研究螞蟻的與會者則回應,在螞蟻的生態中,基本上雌性的螞蟻包辦了蟻窩內外的工作,雄性螞蟻則主要負則與蟻后繁衍後代,但是在行為描述上,蟻窩外工作的螞蟻會用男性的形容詞,而用女性的形容詞在蟻窩內的螞蟻,反應出社會上對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
最後一週則聚焦在展望(vision),將前二週之會議內容進行收尾,同時關注女性人權議題。「Mentoring with Women Scientist Leaders(女性科學家領導的經驗輔導)」的講者是三位事業有成的講者:Myoung-Ock Ahn, Jung-Hee Song及Jung Sun Kim,講述各自打拼的過程,並於最後一起與現場與會者交流。從這次的講座,可以發現韓國女性地位的改變,不管是在專業領域或是家庭生活中,由原本社會期待的女性畢業後在家相夫教子,到女性可以外出工作與分擔家庭財務等,在韓戰後短短的數十年間,有大幅度的進展,且在持續向男女平權前進。
2016 ELIS的會議活動多數是限定成員參與,例如講座、工作坊、分組討論、文化體驗等,然而邀請演講則大多開放給一般大眾參與,例如大會開幕式、物理與舞蹈的對談、為期二日的公開論壇、科學的千個面貌之講座等。這些開放給大眾參與的演講,部分安排了即時翻譯的服務,可以選擇要韓語頻道或是英語頻道,方便聽眾能以較熟悉的語言對內容進行聆聽。此外,由於會議地點在韓國,因此在議程中以多元主題的方式穿插了對於韓國文化的體驗,讓與會者在18天內,對韓國文化、歷史有更深入的瞭解與認識。
n 公開論壇
為期二日之公開論壇包含了邀請演講與三項主題:科學史上的女性(Women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科學與社會責任(Science & Social Responsibility)、科學的過去與未來(Science for the Present & Future)。第一天上午為公開論壇之開幕式、邀請演講,下午之主題為「科學史上的女性」;第二天上午之主題為「科學與社會責任」,下午則是「科學之過去與未來」以及公開論壇之閉幕式。
邀請演講的講者為韓國科學技術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的物理教授HawoongJeong,他所帶來的講題是「Almighty Google Knows Almost Everything!(全能的Google幾乎知道一切!)」。以十分生動活潑的方式探討了使用者最佳經驗與大數據、電腦運算出的最佳結果之間的不同,並以Google此搜尋引擎及其資料庫為例,說明搜尋關鍵字詞獲得的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其是否真實是需要使用者細心分辨的,因此在資料量龐大的現代網路世界,更要小心搜尋結果代表的意義。
「科學史上的女性」、「科學與社會責任」、「科學之過去與未來」這三項主題則由全體與會者參加發表。大會預先將成員分為三組,每個人依分派之組別主題撰寫長篇論文與提交報告投影片,各組並依獲得之聯絡方式在會前先行安排報告順序與流程。
筆者被分派到的主題為「科學與社會責任」,同組共有7位組員。由於論壇面對之聽眾為普羅大眾,並非單純具有自身領域專業背景的同業人士,因此筆者將目標放在能以較為淺顯易懂的方式,將研究內容與此主題連結並傳達給聽眾,在這樣的思維下,發表的論文為「The Rela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Human Society in Taiwan(臺灣之地下水與人類社會間的關係)」,淺談臺灣的地下水資源,並提到專業人士在進行調查地下水含水層性質、記錄長期水位資料時,可以獲得的資訊,以及相關的社會責任。每場主題在所有組員發表完之後,接著是該組的統一問答時間,在場聽眾可以對此主題、或各別發表者提問,以進行較深入的討論(見圖二)。
圖二:公開論壇「科學與社會責任」之小組問答時間(筆者為持麥克風者)
n 韓國文化體驗
大會安排的文化體驗十分多元,單堂課程系列如韓文入門與書法練習,說明韓語的來源與造字結構,並讓大家練習用毛筆書寫自己的韓文名字,毛筆字練習對東亞地區與會者來說並不陌生,但對美國與會者卻十分新鮮。又如學習簡單自我防身之術的跆拳道練習、韓國鼓體驗與傳統戲曲目表演、韓國壽司製作等。
在單堂課程之外,另外有半日與三日文化體驗行程。半日行前往非軍事區(demilitarized zone, DMZ),即南北韓交界處的緩衝地帶。由於我們前往DMZ在6月25日為韓戰開戰紀念日,因此人潮眾多,南韓由於並未於停戰協議上簽字,因此目前南韓認為南北韓目前仍處在戰爭狀態,這部分的歷史,與二戰後的美俄中勢力密切相關。三日行則是前往慶州與釜山,慶州為韓國的古城,佛教文化鼎盛、寺廟林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佛教在韓國具有最多信仰人口,但在二戰後,由於美援關係,則轉為基督教信仰為大宗。我們在慶州體驗了寺廟文化(見圖三),如清早的誦經、素齋飲食等。釜山是韓國第二大城,臨海、海洋資源豐富。我們在釜山聽了韓國常駐聯合國大使Raekwon Chung的演講,探討了氣候變遷的議題,他以韓國為例提出思考,指出韓國在快速進步的同時,學習美式生活是否適切。
圖三:韓國文化之旅之寺廟體驗(筆者位於前排右四)
n 性別角度觀察
此次會議因限定與會者需為STEM領域之女性研究生,因此參與會議之成員均為女性,22人分別來自美國以及東亞地區(見圖四),其中美國10人、韓國8人、日本2人、印尼以及臺灣各1人,年齡層分布約20歲出頭至30歲出頭。雖然參與的人員均為女性,由於來自不同的領域,因此可以得知在各自領域中女性之比例仍屬少數,其中女性較多的為生物、醫學學門,而物理、數學、電機等學門則女性顯得稀少。
圖四:此次參與會議之22位成員於結業儀式後合影留念(筆者位於前排右一)
大會邀請的講者、導師亦以女性為主,工作人員亦以女性居多,在開幕式、公開論壇、結業式中才會見到男性講者以及與會者現蹤。整體而言,ELIS可以說是一個由不同年齡層、不同領域學門的女性為主體,關注STEM領域女性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之短期國際研討會。
n 與會心得
大會對於議程之安排非常多元,在交流上有較傳統、單向發聲的邀請演講,以及需要與講者互動的工作坊,另外則是需要腦力激盪的小組合作。議題上針對STEM領域女性應具備之能力進行探討、女性導師經驗分享,與會者於公開論壇之上台發表、個人優勢分析與自我發展計畫等,亦有認識韓國文化、歷史與文化體驗的活動。
與會者抵達梨花女子大學的交通,包含機票以及巴士均由大會安排,筆者在抵達金浦機場後,即與前來接機的工作人員一同搭乘巴士抵達學校。會期之間的短期住宿亦由大會統一預定,住在梨花女子大學校園內之國際學生宿舍,二人一間之宿舍分別由一位美國與會者以及一位亞洲與會者共同使用,可以看出大會安排文化交流上的用心。
2016年三月上旬得知ELIS之相關資訊,準備齊全報名所需之申請資料後,經由臺灣女科技人學會吳嘉麗常務監事之推薦獲得與會資格。在確定獲得與會資格之後,與大會的往來透過電子通信,加入社群媒體[4][5],填表格、確認機票住宿等等,此外便是繳交摘要、全文以及投影片等會議所需資料。東亞地區的與會者多半是透過認識的教授傳達此訊息,美國的與會者亦是,也有部分是因為接受Henry-Luce獎學金而得知此會議活動。
由於ELIS的目標為增進國際觀、創造跨領域交流機會與提升性別意識,因此在探討議題時,會在性別焦點上有較多的關注。而以研究生為主體的與會者,得以有機會在較年輕的歲數接觸到女性在STEM領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進而認知所面對的問題與思考可以改變此現象的方法,對於日後於STEM領域的發展有不少幫助。能參與2016 ELIS實在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驗,除了增加對自我能力的認知,三週期間的交流擴大了對於不同文化的包容,強力推薦STEM領域的女性研究生把握明年的機會參加第三屆(可能也是最後一屆)的ELIS。
n 延伸資訊
1. ELIS網頁:http://womeninstem.ewha.ac.kr/xe/。
2. 梨花女子大學(Ewha Womans University):http://www.ewha.ac.kr/。
3. 亨利魯斯基金會(Henry-Luce Foundation):http://www.hluce.org/。
4. ELIS社群網絡(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oELIS/。
5. ELIS社群網絡(Twitter):https://twitter.com/Ewha_Luce。
從日本的國中理科教科書
省思教師對課程綱要的解讀與轉化
林如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前言
近年世界主要國家的課程改革,為貫徹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紛紛強化各級課程的縱向連貫與橫向統整。日本於2008年3月公布小學校、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2009年3月公布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國內稱為課程綱要),並依序於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全面實施國小、國中、高中新課程。本文從日本現行的國中理科教科書的化學單元活動設計,省思編輯者(教師)對課程綱要的解讀與轉化,期能提供國內12年國教自然科課程綱要的解讀、教學轉化與教科書編寫的參考。
n 日本新課程的自然學科綱要及其學習內容
學習指導要領為日本官方的課程文件,主要依據1947年頒佈的《教育基本法》及《學校教育法》所訂定的各級學校課程內容與實施方針。自1947至2011年,學習指導要領共歷經九次修訂,1998年公告的學習指導要領以「培養生存能力」、「重視寬鬆教育」、「擴大選修學習內容」及「重視體驗式的學習」為主要修訂方向,將課程內容削減近30%,並於2002年開始實施;然而,近年來日本在國際教育評比的排名下降,導致社會各界開始質疑「寬鬆」政策,並指責它是國際競爭及學力低落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這種時空背景之下,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03年開始檢討、修訂教育政策,並於2008年3月起陸續公布各級學校的學習指導要領,強調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為目標,加強基礎、基本知識及技能的學習,培養活用上述知識與技能解決課題所必要之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減少「總合學習時間」與選修課程時間,增加主要學科的學習時數,以提升學生的學力與國家競爭力(林明煌,2009;新北教產,2013)。以自然學科為例,國小3/4/5/6年級的整學年度上課時數由70/90/95/95分別提升為90/105/105/105,國中7/8/9年級則由105/105/80提高為105/140/140;並在各級學校的教學研究,不論中央文部科學省或地方教育委員會的補助專案,都以培育學生的思考、判斷及表達等能力為目標,開發各種教學模式的實作探究活動(文部科學省,2008)。
國內「九年一貫」的課綱或12國教的新課綱,主要依年齡區塊強調「能力指標」或「核心素養」;小學的學習內容以「跨科概念」分類述說,國高中則以「主題與次主題」條列說明;能力素養與學習內容或學習表現則以附錄及相關示例呈現,相當於課綱的解說(教育部,2016)。日本的學習指導要領則以各年級「學習目標、內容、實施注意事項」分段呈現,學習內容的條列項目酷似章節名稱,細項大多以透過什麼實驗觀察、發現什麼現象或規則性等操作型定義來說明學習內容。再配合各學科「學習指導要領解說」的示例詳細說明,即可瞭解其學習內容、教學與評量的全貌。由此可見,日本的課綱把能力指標或素養簡化成課程目標來陳述,比較不強調核心素養的面向與項目的分類,而輔以「學習指導要領解說」來幫教師或教材編者解開「教學與評量」的疑惑(文部科學省,2009)。自然學科以小學、國中學習內容的化學範疇為例,與高中基礎化學的內容比較,整理如表1、表2所示(文部科學省,2009;啓林館,2010)。修訂的新課程主要新增國小3年級的「物質及其質量」、國中7年級「物質的狀態」中的塑膠話題、國中8年級「原子分子」中的週期表、國中9年級「離子」等內容,如表中粗體字所示的單元;及部分內容的移動,如表中加劃底線的單元,國中9年級的「氧化還原、化學變化與熱」移至國中8年級的「化學變化」,國中7年級水溶液的「酸鹼、中和與鹽」移至國中9年級的「酸鹼與離子」。
其中國中7年級「周遭的物質及其性質」在舊課程只討論「物體、物質」、「有機物、無機物」與「金屬、非金屬」的性質及「密度」,新課程則新增「塑膠的性質及其回收」的話題;國中8年級「原子分子」中新增週期表,可觸及常見的元素及其符號,而國中9年級新增的「離子」話題,透過「水溶液的導電性」、「電解反應及其產物」等實驗,讓學生探究、理解水溶液導電的真正原因、離子的形成及其表示法,下節詳述日本國中8、9年級「化學變化」相關單元的活動設計,與國內的課程作比較,省思兩國教科書對課程綱要的解讀與轉化之差異。
表1:日本小學理科的化學內容(藍粗體字:新增單元)
表2:日本中學理科的化學內容與高中基礎化學的內容比較(藍粗體字:新增單元)
n 「化學變化」相關單元的學習內容
日本中學理科教科書原本分第一領域(物理、化學)、第二領域(生物、地科)各上下兩冊,中學3年合計4冊的理科教科書,雖然學校分冊發放給學生,但是仍有其攜帶錯置的不便。自2012年起實施國中新課程,中學理科教科書便將生物、物理、化學、地科依各科內容屬性及其邏輯,合科編排成各年級單冊的教科書。為方便比較說明兩國不同版本的編輯者(教師)對課程綱要的解讀與轉化,以「大日本圖書」八年級和九年級教科書有關「化學變化」的內容,與國內教科書做比對。如表3所示,大日本圖書的教科書將課程綱要中「化學變化」的相關內容,分成「化學變化與原子分子」、「化學變化與離子」兩大單元,分別編排在國中8年級第壹大單元、國中9年級第肆大單元。國中8年級「化學變化與原子分子」再分成「物質的組成」、「各式各樣的化學變化」、「化學變化與物質的質量」、「化學變化與熱量的得失」等4章;國中9年級「化學變化與離子」再分成「水溶液與離子」、「酸鹼與離子」等2章。相對地,國內的國中教材多出「化學反應的快慢與化學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有機物」等章節。
表3:國中8、9年級教科書有關「化學變化」的內容對應表
大日本圖書 理科的世界 |
國內某出版社 自然與生活科技 |
壹、化學變化與原子、分子(國中8) 1、物質的組成 1-1 熱分解(氧化銀的熱分解、小蘇打的熱分解) 1-2 水的電解(水的電解實驗) 1-3 組成物質的成分(原子–大小–質量–性質–符號–週期表、分子、化學式、元素與化合物) 1-4 化學反應式(化學變化與狀態變化、化學反應式) 2 各式各樣的化學變化 2-1與氧結合的化學變化—氧化(金屬的燃燒、有機物的燃燒、緩和的氧化) 2-2 失去氧的化學變化—還原(氧化銅加碳粉的還原反應) 2-3 與硫結合的化學變化(鐵與硫的化合、銅與硫的化合) 3 化學變化與物質的質量 3-1 質量守恆定律(NaHCO3 + HCl、Na2CO3 + CaCl2、NH4Cl + NaOH) 3-2 化合反應物質的質量比率(銅加熱反應的質量變化) 4 化學變化與熱量的得失 4-1 放熱的化學變化(暖暖包成分的混合) 4-2 吸熱的化學變化(氯化胺與氫氧化鋇) 延伸活動 以原子為主體來說明化學反應 |
6、物質的基本結構(國中8上) 6-1 元素與化合物(純物質的分類—元素與化合物、元素符號及名稱) 6-2 生活中常見的元素(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 6-3 物質結構與原子(原子說、原子結構、質量數與原子序) 6-4 週期表(週期表的排列規則、各族性質) 6-5 分子與化學式(分子、化學式) 1、原子與化學反應(國中8下) 1- 1化學反應與質量守恆(化學反應、質量守恆Na2CO3 + CaCl2) 1-2 原子量、分子量與莫耳(原子量、分子量、莫耳) 1-3 反應式與化學計量(化學反應式、化學計量) 2、氧化與還原(國中8下) 2-1 元素的活性(金屬的氧化) 2-2 氧化與還原(活性與氧化還原反應) 2-3 金屬的提煉 2-4 常見的金屬與非金屬元素 4、化學反應的快慢與化學平衡(國中8下) ☆ 日本將此單元列為高中課程 5、日常生活中的有機物(國中8下) ☆ 日本將此單元列為高中課程,僅在國1「周遭的物質及其性質」,談及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塑膠的性質及其回收。 |
肆、化學變化與離子(國中9) 1 水溶液與離子 1-1 導電的水溶液(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稀鹽酸的電解、氯化銅水溶液的電解、流經水溶液中電流的真面目) 1-2 原子結構與離子結構(原子結構、離子結構及其示意圖) 1-3 電池與離子(電池的發現、電極的化學變化、燃料電池) 1-4 電解與離子 2 酸鹼與離子 2-1 酸、鹼(酸性與鹼性、酸鹼性與離子、酸鹼度pH值) 2-2 中和與鹽(混合NaOH + HCl) 2-3 酸鹼濃度與中和 延伸活動 區別不同的水溶液 |
3、電解質與酸鹼鹽(國中8下) 3-1 認識電解質(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區分) 3-2 溶液與離子 3-3 常見的酸和鹼(酸和鹼的性質) 3-4 酸和鹼的濃度 3-5 酸鹼反應與鹽類(酸鹼中和的化學反應) 1、簡單電路與電解(國中9下) 1-3 電池(鋅銅電池) 1-4 電解–電流的化學效應(電解硫酸銅水溶液)(見圖1,大日本圖書的相關實驗) |
棕粗體字:課程中的實驗活動;雙底線:可試做看看的實驗。
若從章節再細看其教科書的內容編排,8年級「化學變化與原子分子」的第1章「物質的組成」,從銅鑼燒(鬆餅)等製作的生活經驗話題中,導入「小蘇打—碳酸氫鈉」受熱的探究實驗(產物:水、CO2、酸鹼等的檢驗),引出產物之一的水是否能再分解?才導入「水的電解」實驗(產物:H2、O2等的檢驗),最後總結氫氣與氧氣無法再以一般化學方法來分解,而導出「構成物質的成分」之新話題。那「構成物質的成分」的微小粒子是什麼?從巨觀的「金塊」、「金箔」到微觀的TEM「金微粒」、STM「金原子排字」等科學史及圖面,導出原子話題「原子說」—原子不可分割,說明原子之大小、質量、符號及其在週期表的位置。進而從給呂薩克定律的實驗。
「1體積的氫 + 1體積的氯 → 2體積的氯化氫」
「2體積的氫 + 1體積的氧 → 2體積的水」
讓學生以亞佛加厥假說及「單原子」的氫、氯、氧之假設,來辯證「原子不可切割」與「分子說」,導出H2、O2、H2O等分子、分子模型與化學式的概念。並由先前的實驗(小蘇打的熱分解或氧化銀的熱分解、水的電解等)讓學生彙整、瞭解化學反應式的表示法。
相對地,國內教科書八年級上第6章「物質的基本結構」,仍以學科概念之知識性架構,從「元素與化合物」、「物質結構與原子」、「分子與化學式」依序述說內容,而非以實驗探究,逐漸認識「物質的組成」,大多直接由定義或科學史來解說各專有名詞與概念。
另外,在九年級「化學變化與離子」的第1章「水溶液與離子」,從國小課程「金屬的導電」、「水溶液的導電性」等實驗之舊經驗導入,除了將國小常用的「食鹽、糖、乙醇」概念提出外,增加國中實驗室常見的「鹽酸、氫氧化鈉、氯化銅」等物質,探討其水溶液的導電性實驗;進而如圖1、圖2所示,從部分水溶液通電下,電極產生氣泡,延伸分別探討稀鹽酸、氯化銅水溶液的電解實驗(產物:H2、Cl2、Cu等的檢驗),並引用法拉第電解實驗及其導電粒子(陰陽離子)的科學史,讓學生推測「稀鹽酸、氯化銅」水溶液的電解過程中,其導電粒子的可能移動情形,導出「阿瑞尼斯解離說」,論述電解質水溶液導電的真正原因。最後再讓學生畫出原子結構及其行星原子模型示意圖,理解陰、陽離子的形成及最外層電子與週期表的關係(大日本圖書,2013;啟林館,2013)。前面這兩個小節預定10堂課,反觀國內教材「電解質與酸鹼鹽」一章中,同樣兩小節「認識電解質、溶液與離子」僅預定4堂課,由實驗來驗證水溶液的導電性與否,即引用「阿瑞尼斯解離說」直接來說明其導電的理由,可見國內教材的實驗大多停留在「驗證式」的實驗設計。
圖1:氯化銅固體不導電,其水溶液導電,通電時正、負極產生反應。若正、負極反接則兩極變化替換。
(資料來源:大日本圖書,2013)
圖2:科學閱讀:引用法拉第電解實驗及其導電粒子(陰陽離子)的想法,讓學生認識「阿瑞尼斯解離說」的科學史。
(資料來源:啟林館,2013)
n 結語
由於篇幅的關係,僅舉八年級「化學變化與原子分子」中的「物質的組成」、九年級「化學變化與離子」中的「水溶液與離子」等部分內容,與國內教科書中的「物質的基本結構」、「認識電解質、溶液與離子」內容相互比對,發現國內教科書偏重學科概念等知識架構的說明、及「驗證式」的實驗設計。反觀日本教科書則依課程邏輯、情境導入、探究活動的實驗設計,像是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的發現之旅,且2016版本的新教科書已有出版社將探究流程與能力素養、師生對話與情境等元素,以流程圖的方式導入實驗單元的編排(東京書籍,2016),儼然已呼應日本教育課程部會理科工作小組會議資料所示的2022年新課綱的精神(文部科學省,2016),值得國內教科書編寫或教學轉化的參考。
n 參考文獻
大日本圖書(2013)理科の世界 3年,p. 140。東京:大日本圖書。
文部科學省(2008)。現行学習指導要領等(ポイント、本文、解説等)。2017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1356249.htm。
文部科學省(2009)。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理科編)。2017年 月11日,取自: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0/01/29/1282000_6.pdf。
文部科學省(2016)。教育課程部会 理科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第8回) 配付資料。2017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3/060/siryo/1372253.htm。
東京書籍(2016)探究の流れと学力向上─思考力・表現力育成と見通し・ふり返り。東京:東京書籍。2017年1月11日,取自: https://ten.tokyo-shoseki.co.jp/text/chu/rika/files/thema_rika_02.pdf。
林明煌(2009)。從日本《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探討其教育變革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40,1-36。
啓林館(2010)小・中・高 学習指導要領 理科の学習内容系統表。大阪府:新興出版社。2017 年1月11日,取自:https://shinko-keirin.co.jp/keirinkan/tea/pdf/rika_list.pdf。
啓林館(2013)未来へひろがる サイエンス 3,p.85。大阪府:新興出版社。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課綱草案。2017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10469,c639-1.php?Lang=zh-tw。
新北教產(2013)各國國家課程理念、目標、特色與啟示及課程架構(日本篇)。2017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ntptu.org.tw/FileStorage/files/Forum/admin/1020725/各國國家課程理念、目標與課程架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