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微型實驗—微型化學噴霧槍
在化學演示實驗上之應用
方金祥
創意微型科學工作室
[email protected]
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資源回收做環保兼組裝成化學實驗裝置—微型化學噴霧槍,此一實驗裝置極符合「低污染、可回收、省資源」的綠色環保理念。可利用此一裝置來演示化學實驗包括酸鹼中和、氧化還原之顏色變化以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等,使化學教學更有創意、化學反應更為直接、更為生動、活潑、有趣。俾能引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與學習興趣。茲將微型化學噴霧槍之設計與製作之詳細過程說明如下:
n 材料與藥品
(一)材料
塑膠噴霧器(安立清潔劑噴霧器) 1組、塑膠瓶(蘋果西打630 mL) 1瓶、塑膠瓶(藥品瓶100 mL) 1瓶。(相片一)
相片一:塑膠噴霧器(左)、塑膠瓶(中)、藥品瓶(右)
(二)藥品
稀鹽酸(0.1 M HCl) 100 mL、氫氧化鈉溶液(0.1 M NaOH) 100 mL、硫代硫酸鈉溶液(0.1 M Na2S2O3) 100 mL、過氧二硫酸鉀(0.1 M K2S2O8) 20 mL、碘酒溶液(市售) 100 mL、酸鹼指示劑(酚酞,Phenolphthalein)(相片二)。
相片二:酚酞指示劑
n 設計與製作
微型化學噴霧槍係由噴霧器、反應接收瓶及廢液收集瓶等三部分組成。其設計與製作分述如下:
一、噴霧器主體
1. 將回收自安立清潔劑噴霧器之標籤撕下,如相片三所示。
相片三:回收自安立清潔劑之噴霧器
2. 此一噴霧器之構造與一般塑膠噴霧器有所不同,由噴霧器主體(相片四左)與兩個藥品瓶(相片四右)組成。其中噴霧器主體下方有兩條導管分別插入可裝兩組藥瓶之兩個藥品瓶中,當壓縮噴霧器時兩組藥品可同時經由各自之導管上升至噴霧器之噴嘴,然後混合在一起而以霧狀噴出,如相片四所示。
相片四:噴霧器之兩條導管(左)與兩個藥品瓶(右)
3. 撕下蘋果西打塑膠瓶之標籤,如相片五所示。
相片五:取下標籤之蘋果西打塑膠瓶
4. 將塑膠蓋子取下並在蓋子之中央處挖一個孔洞,如相片六所示。
相片六:挖一個孔洞之塑膠蓋子
5. 用熱熔膠將挖有一個孔洞之塑膠蓋子固定在噴霧器(相片三)之噴嘴上,如相片七所示。
相片七:噴嘴上加有塑膠蓋的噴霧器
二、噴霧反應接收瓶
1. 取下藥品塑膠瓶之塑膠蓋子,並在其中央處剪掉成一個孔洞之塑膠蓋子,如相片八所示。
相片八:一個孔洞之塑膠蓋子
2. 在蘋果西打塑膠瓶之上側方挖一個直徑約0.5 cm的孔洞,並在此孔洞的正上方鑽一個小孔,以方便壓縮噴霧器時通氣之用,如相片九所示。
相片九:塑膠瓶之上側方挖一個孔洞
3. 用熱熔膠將挖了孔的塑膠蓋固定在塑膠瓶上側之孔洞(孔對孔成一通路),供作噴霧反應接收瓶,如相片十所示。
相片十:噴霧反應接收瓶
三、 廢液收集瓶
將塑膠藥品瓶(相片十一左)與噴霧反應接收瓶下方之塑膠蓋(相片十)組合起來,供作反應後廢液收集瓶,如相片十一(右)所示。
相片十一:塑膠藥品瓶(左)與廢液收集瓶(右)
四、微型化學噴霧槍之組裝
將噴霧反應接收瓶(相片十二左)與噴嘴上加有塑膠蓋的噴霧器(相片十二中)組合起來,即完成一套「微型化學噴霧槍」,如相片十二(右)所示。
相片十二:組裝完成的「微型化學噴霧槍」
n 實驗操作
一、噴霧流量設定試驗
噴霧流速調整鈕有0、1、2、3、4、5等五個位置來控制左右塑膠瓶中藥品噴出量。
1. 左邊塑膠瓶液體流速測定
(1) 將右邊藥品瓶拆下來,並將其導管夾住。
(2) 將左邊藥品瓶拆下來,並加入約100 mL的蒸餾水。
(3) 分別將調整紐轉0、1、2、3、4、5等五不同位置上,然後各壓縮10次,並量出噴出液體之體積。
2. 右邊塑膠瓶液體流速測定
(1) 將左邊藥品瓶拆下來,並將其導管夾住。
(2) 將右邊藥品瓶拆下來,並加入約100 mL的蒸餾水。
(3) 分別將調整紐轉至0、1、2、3、4、5等五不同位置上,然後各壓縮10次,並量出噴出液體之體積。
二、酸鹼中和之變色試驗
3. 將微型化學噴霧槍之組件依序拆開並取下兩個塑膠藥品瓶,如相片十三所示。
相片十三:裝藥品之塑膠瓶
4. 在左邊的塑膠藥品瓶中裝入100 mL的0.1M NaOH溶液。
5. 在右邊的塑膠藥品瓶中裝入100 mL的0.1M HCl溶液,並加入3滴的酚酞酸鹼指示劑。
6. 在廢液收集瓶中預先加入20 mL的0.1 M HCl溶液,如相片十四所示。
相片十四:廢液收集品中預先加入20 mL 0.1 M HCl溶液
7. 將上述裝有藥品之2個塑膠瓶與廢液收集瓶和噴霧器主體組裝起來備用,如相片十五所示。
相片十五:裝有藥品之微型化學噴霧槍
8. 將藥品流速調整鈕調整在「3」的位置,此位置在壓縮噴霧時,左邊的藥品之流量約為右邊的藥品之流量7/5倍,如相片十三所示。
相片十六:藥品流速調整鈕調整在「3」 的位置
9. 手持微型化學噴霧槍,用手壓縮噴霧器把手,則左右兩個藥品瓶中的藥品溶液會同時被壓縮而經由導管上升至噴霧器之噴嘴以霧狀被噴出,兩溶液噴出後會立即混合起來,並在反應接收瓶中發生化學反應,如相片十七所示。
相片十七:將噴霧器壓縮時藥品同時被噴出並立即發生化學反應
二、氧化還原反應試驗
1. 在右邊藥品瓶中放入100 mL的0.1 M藥用碘酒溶液(棕褐色)。
2. 在左邊藥品瓶中放入100 mL的0.1M硫代硫酸鈉溶液(Na2S2O3無色透明)。
3. 另在廢液收集瓶中放入5 mL的0.1M過氧二硫酸鉀溶液(K2S2O8無色透明)。
4. 手持微型化學噴霧槍,用手壓縮噴霧器把手,則左右兩個藥品瓶中的藥品溶液會同時被壓縮而經由導管上升至噴霧器之噴嘴以霧狀被噴出,兩溶液噴出後會立即混合起來,並在反應接收瓶中發生化學反應。
三、化學能轉變成光能試驗
1. 在右邊藥品瓶中放入5 mL的雙氧水於100 mL的0.1 M赤血鹽溶液(淡褐色)。
2. 在左邊藥品瓶中放入100 mL的0.1 M魯米諾(Luminol)的氫氧化鈉溶液。
3. 手持微型化學噴霧槍,用手壓縮噴霧器把手,則左右兩個藥品瓶中的藥品溶液會同時被壓縮而經由導管上升至噴霧器之噴嘴以霧狀被噴出,兩溶液噴出後會立即混合起來,並在反應接收瓶中發生化學反應。
n 實驗結果
一、 噴霧流速控制試驗
將噴霧器的流量控調整鈕調整0~5,左邊與右邊塑膠瓶藥品噴出之體積比,如表一所列。
表一:噴霧流速調整鈕控制噴霧的流量
*分別在噴霧流速調整鈕於0~5處,壓縮10次後所噴出之藥品體積
二、 酸鹼中和之變色試驗
由於左邊藥品瓶中是放入0.1 M NaOH,右邊藥品瓶中是放入0.1 M HCl,並加入3滴的酚酞酸鹼指示劑,且在藥品流速調整鈕調整在「3」的位置,左邊與右邊塑膠瓶藥品噴出之體積比為7:5,因此在壓縮噴霧器時,氫氧化鈉溶液之摩爾數會大於稀鹽酸溶液之摩爾數,致使酸鹼於瞬間中和時有過量的氫氧化鈉,而使噴出之溶液在反應瓶中由無色變成粉紅色,如相片十八(左)所示。但當反應瓶中之紅色液體流入廢液收集瓶中時又會馬上變成無色透明的液體,此乃因在廢液收集瓶中預先放入20 mL的1 M之HCl而將反應後過剩之NaOH再度中和所致,如相片十八(右)所示。
相片十八:酸鹼中和之變色試驗
三、 氧化還原反應試驗
噴出之溶液在反應瓶中會碘會被還原成無色透明的碘離子溶液,如相片十九(左)所示。待反應瓶中無色透明之碘離子溶液流入廢液收集瓶中會即刻被過氧二硫酸鉀溶液氧化成棕褐色的碘溶液,如相片十九(右)所示。其反應如式[1]和[2]所示:
碘被還原:I2(aq) + S2O3 2 –(aq) → 2S4O62–(aq) + 2 I–(aq) [1]
碘離子被氧化:S2O8 2 –(aq) + 2 I–(aq) → I2(aq) + 2SO42 –(aq) [2]
相片十九:氧化還原反應
四、 化學能轉變成光能試驗
噴出之溶液在反應瓶中會由化學能轉變成淡藍色的光能,如相片二十所示。
相片二十:化學能轉變成光能
n 實驗裝置之特點
l 資源回收再利用、實驗裝置動手做。
l 一噴二液三反應、生動活潑又有趣。
l 廢液回收污染低、操作容易且安全。
l 效果明確又快速、演示實驗更有趣。
n 結語
一般噴霧器只能裝一組藥品,噴霧時也只能噴出一種藥品來,如要使兩種不同的藥品分別噴出來再使其相遇再反應時,勢必要使用兩支噴霧器,分別將藥品噴出再使其發生化學反應。而本文中所使用之噴霧器係回收自安立公司產品中之清潔劑噴霧器再加以改良,此噴霧器可將兩組藥品分別裝在兩個塑膠瓶中,噴霧器壓縮時可同時將兩組藥品一起噴出來,藥品離開噴頭後碰再一起才反應,並可控制兩組藥品之噴出量。噴出之藥品控制在反應接收瓶中來反應,反應後之廢液也可使其流入廢液收集瓶中加以回收,使演示趣味化學實驗時更為簡便。本裝置除可演示酸鹼中和反應之顏色變化之外,還可演示氧化還原反應等反應後之顏色變化、以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之反應,此一裝置實為一多功能性之趣味化學實驗演示裝置,可以增加化學演示之方便性與趣味性。
創意微型實驗—微型氫能燃料電池
方金祥
創意微型科學工作室
[email protected]
本文作者先前曾設計兩套微型燃料電池(microscale fuel cell)第一代與第二代,第二代微型燃料電池發表於中國化學會之化學季刊,並榮獲當年度的化學論文獎(如附錄一所示),微型燃料電池係利用廢棄乾電池之碳棒經高溫加熱後急速冷卻以除掉碳棒上之雜質及成為多孔性碳棒作為電極,經加入適當的電解質溶液後進行電解(充電)產生氫氣與氧氣,然後在氫電極(陽極、負極)上之氫氣和氧電極(陰極、正極)上之氧氣化合成水並放出電能(放電)。燃料電池(又稱氫能燃料電池或氫氧燃料電池)是日後零汙染的能源應用在市售汽車上(如附錄二所示)。本文將介紹第三代的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設計與製作,以供電化學實驗教學之參考與應用,使其在電化學教學上更為生動活潑有趣,以提高學生學習電化學之興趣。
n 燃料電池之原理
燃料電池的原理是利用水電解後在負極(陽極,又稱氫電極)產生的氫氣與在正極(陰極,又稱氧電極)產生之氧氣化合成水時產生的電流可做電功,其反應後之唯一產物只有水而已,因此燃料電池可說是最乾淨且為零無污染的能源。
n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與一般燃料電池之比較
燃料電池係由電極、電解質、燃料以及氧化劑等所組成,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與一般氫能燃料電池之燃料都是利用電解水產生的氫氣作為燃料,以電解水產生的氧氣作為氧化劑,其比較如表一所列。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微型燃料電池之比較如表二所列和相片一所示。
表一: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與一般氫能燃料電池之比較
表二:三代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比較
*燃料:利用電解產生之氫氣H2。
**氧化劑:利用電解產生之氧氣O2。
相片一:第一代微型燃料電池
相片二:第二代微型燃料電池
相片三:第三代微型氫能燃料電池
n 材料與藥品
乾電池(9 V) 1粒、塑膠培養皿 1個、2B鉛筆筆芯(長4.2 cm,直徑0.2 cm) 2支、音樂盒(生日快樂歌) 1組、電子鐘 1個、透明塑膠滴管(3 mL) 2支、熱熔膠槍 1組、飽和硫酸鉀(K2SO4)溶液 5 mL。
n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設計與組合
一、 鉛筆筆芯(電極)之處理
1. 將市售兩2支2B鉛筆筆芯(相片四左),用稀鹽酸溶液及清水清洗數次後備用。
2. 截取2支長4.2cm,直徑0.2 cm之鉛筆筆芯作為電極,如相片四(右)所示。
相片四:市售兩2B鉛筆筆芯(左),長4.2 cm直徑0.2 cm之鉛筆筆芯(右)
二、電解管與電解槽之設計組合
1. 取2支3 mL之透明塑膠小滴管,將其底部剪掉,使底部形成一個約3 mm直徑的小圓孔作為電解管,另在其上方挖一小孔以方便鉛筆筆芯插入,供作電極之用,如相片五所示。
相片五:以滴管頭作為電解管(左、中),以鉛筆筆芯作為電極(右)
2. 在鉛筆筆芯上方用導線接出來,並用熱熔膠固定之以方便充電與放電時之用。
3. 將鉛筆筆芯從上述透明塑膠小滴管上方小孔插入,使鉛筆筆芯底端與小滴管管口齊,然後用熱熔膠將鉛筆筆芯之上方固定在塑膠小滴管上,並使其與管口密閉,供作電解管,如相片六所示。
相片六: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電解管
4. 取一小塑膠盒子,用熱熔膠固定在一個塑膠蓋子上作為電解槽,另再用熱熔膠將其固定在一個塑膠培養皿上,使其能穩穩地置放於桌面上以方便操作,如相片七所示。
相片七: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電解槽
5. 將電解管、電解槽與9 V乾電池組合起來,便完成一套「微型氫能燃料電池」,如相片八所示。
相片八:微型氫能燃料電池
三、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製作
1. 將市售迷你太陽能車(相片九左)上的太陽能板取下來,而成迷你車體,如相片九(右)所示。
相片九:迷你太陽能車(左),迷你車體(右)
2. 用熱熔膠將一小塑膠槽固定在迷你車體上方作為電解槽,如相片十所示。
相片十:迷你車體上之電解槽
3. 將2支電解管插入電解槽中即组成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如相片十一所示。
相片十一: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
n 實驗操作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經電解充電後再令其放電,其充電過程和放電過程如下:
一、充電過程
1. 在小電解槽內放入約2 mL的飽和硫酸鉀(K2SO4)溶液。
2. 在2支電解管內分別加入飽和硫酸鉀溶液至滿為止,每支電解管加滿時約需要1 mL左右的飽和硫酸鉀溶液。
3. 小心地將電解管與小電解槽組合起來,並使電解管的底部浸入小電解槽內之飽和硫酸鉀溶液中。
4. 將9 V乾電池之正、負極之鱷魚夾分別夾在電解管上之導線,以進行水的電解而將微型氫能燃料電池加以充電之,充電1分鐘後切掉直流電源並用三用電表測量充電後之電壓,如相片十二所示。
相片十二:微型氫能燃料電池充電(左)及電壓測量(右)
5. 電解充電約1分鐘後,在2支電解管中分別收集到氫氣約1 mL及氧氣約0.5 mL,其反應如式[1]所示:
2H2O(l) → 2H2(g) + O2(g) [1]
6. 關掉電源以終止電解,即完成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充電過程。
二、放電過程
1. 微型燃料電池上原來接在9 V乾電池之負極即為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負極(氫電極),而接在9 V乾電池之正極者即為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正極(氧電極),分別與市售電子鐘或生日音樂組等電器之負極與正極連接起來。
2. 線路接通之後即可由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正極(氧電極)所收集到的氧氣與及由負極(氫電極)所收集到的氫氣化合成水,而產生電流,此即為微型氫能燃料電池放電的原理,理論上產生之電壓為1.23 V。其反應如式[2]~[4]所示:
負極(陽極):2H2(g) → 4H+(aq) + 4e– Eox0 = + 0.00 V [2]
正極(陰極):O2(g) + 4H+(aq) + 4e– → 2H2O(g) Ered0 = + 1.23 V [3]
總反應:2H2(g) + O2(g) → 2 H2O(l) Ecell = + 1.23 V [4]
三、微型氫能燃料電池在電化學上之應用
1.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經充電1分鐘後,將充電電源切斷準備進行放電,將原充電時之正極與電子鐘之正極連接,原充電時之負極與電子鐘之負極連接後,觀察電子鐘之運轉情形。
2.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經充電1分鐘後,將充電電源切斷準備進行放電,將原充電時之正極與音樂盒之正極連接,原充電時之負極與音樂盒之負極連接後,觀察音樂盒之運轉情形。
3. 在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上之電解槽放入2 mL的飽和硫酸鉀電解液,然後再將裝滿電解液之2支電解管插入電解槽中,經充電1分鐘後將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正極與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之正極連接,另將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負極與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之負極連接,觀察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之運轉情形。
n 實驗結果
1. 充電1分鐘後切掉直流電源並用三用電表測量充電後之電壓達1.11 V左右,如相片十三所示。
相片十三:微型氫能燃料電池充電後之電壓達1.11 V
2.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電能可使電子鐘運轉,亦可作為計數器使用,如相片十四所示。
相片十四: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使電子鐘運轉
3.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電能可使生日音樂盒唱出生日快樂歌,如相片十五所示。
相片十五: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使生日音樂盒唱出生日快樂歌
4. 市售迷你太陽能車之太陽能板測出之電壓為0.54 V (相片十六左)和電流為0.065 A(相片十六中),可使迷你太陽能車行走(相片十六右)。
相片十六:市售迷你太陽能車之太陽能板測出之電壓(左)電流(中)及迷你太陽能車(右)
5.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經充電1分鐘後測出電壓為1.11 V(相片十七左),可使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行走(相片十七右)。
相片十七:微型氫能燃料電池經充電1分鐘後測出電壓(左),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行走(右)
n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特點
l 用藥少且可回收重複使用,只需飽和硫酸鉀溶液5 mL。
l 體積小操作容易又安全方便,極適合於電化學教學演示及學生親自做實驗。
l 充電時間很短,只需約1 分鐘的充電時間,即可使電子鐘、音樂組及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等電器運轉。
l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之充電及放電過程簡便且具趣味性,頗能引起學生學習電化學之興趣。
l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可以單獨使用,亦可經兩組或兩組以上串聯使用以增強電壓。
l 放電後唯一產物為水,堪稱零污染能源的發電方式。
n 微型氫能燃料電池使用時應注意之事項
l 電解管底部需浸入小電解槽中,使電極與飽和硫酸鉀溶液接觸,電解管與電解槽間才能溝通電路以進行充電。
l 電解充電時必須特別注意在終止充電時,電解管內之電極需與電解槽中之飽和硫酸鉀溶液接觸,以保持良好的放電通路。
n 結語
本文中所設計的微型氫能燃料電池經充電1分鐘後,放電時可使鬧鐘、音樂盒及微型氫能燃料電池車等運轉。微型氫能燃料電池在電化學之教學準備及整理時可節省很多時間,並且在教學演示及學生實驗之過程皆非常方便,在電化學實驗教學上可得到明確的結果。由於微型氫能燃料電池放電時之產物只有水而已,是一種零污染之綠能,因此其應用將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電化學之教學過程更生動、活潑、有趣,俾使教與學達到最佳的效果。
n 附錄
附錄一:第二代微型燃料電池發表於中國化學會化學季刊(化學,第六十二卷,第四期,2004年,12月),並榮獲九十三年度化學論文獎(93.11)。
附錄二:市售燃料電池車(fuel cell car)
製作可逆式微型氫氧燃料電池並進行探索活動
游宗穎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影片觀賞
可逆式微型燃料電池是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教學資源研發推廣小組2010年研發作品之一,本實驗幫助學生認識氫氧燃料電池,親手動手製作可逆式微型燃料電池,瞭解微型燃料電池如何對外作功。影片是由作者在高雄中學實驗室拍攝,本文提供其製作的詳細過程。
(影片網址:可逆式微型燃料電池,YouTube, https://youtu.be/VZqNHgObYtE.)
n 簡介
本實驗利用氫氣與氧氣透過此燃料發電元件,進行氧化還原作用而輸出電能的原理,設計一套可攜帶、實際可用,在高中教學上方便學生瞭解氫氧燃料電池的小型可逆式燃料電池。此自製「可逆式微型燃料電池」電解產生的氫氣與氧氣無須在鉑或鎳的催化下,進行逆向反應使電解出的氫氣和氧氣放電。
本實驗係透過燃料電池之實作與探索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燃料電池」與其運作原理,以下說明氫氧燃料電池的製作過程以及涉及的原理和概念。
n 藥品與器材
一、藥品:硝酸鈉(NaNO3)、硫酸鈉(Na2SO4)、硝酸鉀(KNO3)、硫酸鉀(K2SO4)
二、器材:市售廢棄乾電池(3號AA)、9 V電池、塑膠試管(10 mL)、塑膠筆蓋、鱷魚夾導線電池座、熱熔膠槍、瓦斯噴燈、三用電表。使用之器材如圖1所示。
圖1:製作氫氧燃料電池所需之器材
n 實驗步驟
一、石墨棒(電極)之活化處理
1. 以尖嘴鉗拆除一顆廢棄3號乾電池,取出石墨棒並留下電池的金屬墊片和石墨的固定環。
2. 將取出的石墨棒浸泡於乙醇1天,或以超音波震盪機清洗數次,清洗乾淨之後,烘乾備用。(此石墨棒會殘留乾電池的一些電解質和糊狀物質,必須清理。)
3. 以鉗子夾住石墨棒,分別將石墨棒的上、中、下三部分在高溫瓦斯噴槍之火焰上加熱至紅熱(溫度約為1300℃),約5分鐘後,將其迅速插入冷水中使其急速冷卻。
4. 重複步驟3三次以上,使整支石墨棒之每一部位皆達紅熱後再急速冷卻,使石墨棒表面充分活化,去除石墨間的膠結物和雜碳相,活化後的石墨棒表面會出現一些細微孔洞增加表面接觸面積。圖2為石墨棒處理過程。
圖2:廢電池之石墨棒、金屬墊片、固定環(左),石墨棒表面活化處理(右)
二、可逆式微型氫氧燃料電池組裝
可逆式微型氫氧燃料電池組裝的流程簡圖,如圖3所示。
圖3:微型氫氧燃料電池組裝流程簡圖
詳細的組裝步驟,如下步驟所示。
1. 取兩支透明塑膠筆蓋(內徑8 mm),切割長度為15 mm,並在底部鑽孔(直徑約3 mm的小圓孔)
2. 將已活化的石墨棒插入塑膠筆蓋之管口,然後蓋上廢棄乾電池之石墨的固定環,使石墨棒一端露出墊片約3 mm長。再用熱熔膠將石墨棒之上方固定在墊片和筆蓋口上,使其與管口密閉。重複製作,完成兩支相同電解管的製作。電解管完成圖如圖4所示。
圖4:組裝電解管(左),兩支燃料電池之電解管(右)
3. 取一支10 mL的塑膠試管,切成兩條長度約4 cm的塑膠管。
4. 將兩支燃料電池之電解管,經由步驟1的小圓孔,裝填1.0 M的NaNO3。
5. 用熱熔膠先固定一支電解管在塑膠管的一端後,再裝填適量的1.0 M的NaNO3後,再用熱熔膠封裝另一支電解管,如圖5所示。
圖5:封裝塑膠管(左)、裝填電解液(右)
6. 最後將廢棄乾電池之正負極金屬墊片各固定在露出石墨棒一端,便完成一套「可逆式微型氫氧燃料電池」,相關流程如圖6所示。
圖6:電池型微型氫氧燃料電池半成品(左)與金屬墊片之封裝(右)
n 原理與概念
氫氧燃料電池是一種燃料放電元件,燃料直接進行氧化還原反應且反應熱以直流電能輸出的裝置。構成燃料電池的主要組成有電解質和電極,在陽極處使還原劑(氫氣)發生氧化反應;在陰極使氧化劑(氧氣)發生還原反應。其電極特性需包含使氣體能夠均勻分佈擴散的氣體擴散層,以及促使燃料電池氧化還原反應能發生的催化劑或稱觸媒。燃料電池的發電原理就是這樣,還原劑除了是「氫」以外,也可以是其它的「氫」燃料,例如天然氣(甲烷)、沼氣(甲烷)、甲醇、酒精(乙醇)…等。
在電化學的領域中,標準狀況(1 atm,
陽極:2H2(g) → 4H+(aq) + 4e– Eoxº = 0.00 V [1]
陰極:O2(g) + 4H+(aq) + 4e– → 2H2O(l) Eredº = 1.23 V [2]
全反應:2H2(g) + O2(g) → 2H2O(l) △Eº = Eoxº + Eredº = 1.23 V [3]
雖然△Eº = 1.23 V > 0,表示這是一個自發的反應,但是這個反應的活化能很高,所以在一般不使用任何的催化劑或點火的情況下,這個氫氧反應很難進行。
n 探索活動與學習單範例
活動一:組裝並認識可逆式微型氫氧燃料電池
請繪出你的燃料電池裝置圖或相機拍攝下來,並說明主要部分的名稱及功用。
你的電池裝置圖 |
相片黏貼處 |
活動二:微型燃料電池之電解
以9 V電池電解充電約2~3分鐘後,在兩支電解管中分別收集電解的氫氣和氧氣。特別叮嚀:電解時燃料電池必須平放,利用排除電解管內之液體,達成收集氣體並避免氫氣和氧氣混合的疑慮。圖7為利用9 V電池進行電解氫氣和氧氣。
圖7:9 V電池進行電解製備氫氣和氧氣
活動三:微型燃料電池之放電和電壓的測定
在停止電解後,氫氣和氧氣在電解管中,若給予放電,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如式[3]所示,即有電壓。
全反應:2H2(g) + O2(g) → 2H2O(l) △Eº = 1.23 V [3]
再利用伏特計,每30秒測量電壓一次,連續10分鐘。將測量數據詳細紀錄於表1,並畫出時間與電壓的關係圖。
表1 微型燃料電池放電時間與電壓
活動四:微型燃料電池與不同負載
1. 嘗試連接不同負載,例如:小風扇、鬧鐘、LED、閃爍燈…等,並觀察運轉情形。
2. 繪出你的電池與負載連接的裝置圖,並用相機拍攝下來。
你的電池及負載裝置圖 |
相片黏貼處 |
活動五:挑戰不同的情況
1. 準備硝酸鈉、硫酸鈉、硝酸鉀、硫酸鉀…等低污染鹽類電解質溶液,改變不同的電解質,測量並找出何種電解質溶液有最佳起始電壓和穩定度的電壓。
2. 嘗試改變石墨棒電極,利用生活中的導電材料,例如:不鏽鋼釘、銅釘、鐵釘等,進行相同燃料電池的操作,探究是否與碳棒有相同效果。電壓與負載的連接如圖8所示。
圖8:電壓與負載連接裝置
3. 如果上述電壓數值不佳,想想看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影響?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活動六:共同討論
1. 透過此次活動,您對「燃料電池」認識了多少,試描述什麼是Fuel?什麼是Cell?
2. 試說明燃料電池的運作原理及其優點?
3. 請想想看除氫氣還有什麼燃料可做為燃料電池?
4. 實驗過程中遇到覺得哪一步驟最困難需要克服?還可以如何改進?
n 安全注意及廢棄物處理
l 本實驗拆解乾電池後,不要的鋅金屬外殼可回收,統一回收後請專業人員處理。
l 含有錳氧化物的電解質請以倒入重金屬廢液桶中,統一回收後請專業人員處理。
l 硝酸鈉、硫酸鈉、硝酸鉀、硫酸鉀低污染鹽類電解質溶液用大量水稀釋後放流。
n 參考資料
1. 高雄女中化學科主編(民98年),能源的明日之星 燃料電池,高雄市:高雄女中。
2. 方金祥(2004年),氫氧燃料電池之微型化設計及在電化學教學應用之研究,化學,62(4),547~554。
3. 王曉紅、黃宏(民97)燃料電池基礎,台北縣: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高中教師指導學生科展參加2015
日本SSH生徒研究發表會過程及與會心得
劉曉倩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
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
[email protected]
n SSH生徒研究發表會
當鮮紅的摩天輪地標映入眼簾,四周夾雜著巨型高樓與購物中心,沒錯,我們到達了大阪,一切彷彿是場夢境!六月底匆促參加高瞻精進計畫赴日申請,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報告內容,7月18日赴健行科技大學參加行前說明會,了解日本舉辦超級科學高中(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s, SSH)生徒研究發表會(Student Fair,日文〝生徒〞即學生之意)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將此行論文發表與教授交換意見,教授砲轟的火藥味尚未散去,我們帶著忐忑的心情,背著筆電及待發表的海報,坐上飛機。
日本政府每年固定舉辦SSH生徒研究發表會,會場聚集日本各地的SSH學生以海報、簡報等方式介紹研究成果,自2011年開始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簡稱JST)積極邀請世界各地高中生赴日與會,提升日本國民科學素養及訓練外語表達能力。筆者從入榻的凱悅飯店到會場,日本政府對受邀的九個國家都派有專業的領隊說明行程和帶領,時間掌握十分準確,同行的高雄市立瑞祥高中莊福泰主任觀察到,每個日本工作人員均有明確的職稱名牌,會場佈置、音控、攝影均十分專業,而且工作人員都有一本厚厚的計畫書,隨時掌握現場的作業情形。
n 參與過程
一、 開幕大會演講
2015年日本SSH生徒研究發表會會場全程是以日文為主,外賓都佩帶英文直譯耳機,展開序幕的是藤嶋昭教授,日本化學家,東京理科大學校長,也是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之一,紫綬褒章獲得者。藤嶋昭被譽為光催化之父,他最著名的貢獻是與他的博士導師本多健一共同發現和研究了二氧化鈦的光催化性質和超親水特性。然而,此次大師演說內容與光觸媒並無直接關聯,主題從四月日本櫻花祭、牽牛花入夜後的變化…到蟬通常會將卵產在樹下,提醒學生留意大自然的變化,同時勉勵年輕人效法米開朗基羅耐心地在教堂屋頂作畫四年,而成就曠世巨作。演講中也提及加利略觀察入微,所以才能在浩瀚宇宙發現邱比特星和發明望遠鏡,而站在加利略肩膀上的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和彩虹,推向科學發展到另一個新的紀元。藤嶋昭教授將科學史娓娓道來,談到自己對造物者奇妙恩典的讚嘆,同時點燃自己對太陽能板研究的熱火。
現場英譯對專有名詞翻譯毫不含糊,而且用字十分精準。筆者實在很想將大師對太陽能板貢獻與我們發表的論文主題「植物色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效能分析」相結合,如此可使一般高中生對染敏太陽能電池的作用原理更易了解,但是筆者學生認為要將兩個主題結合已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而且又是以英文發表,因此只好捨棄這項建議,專心地做PPT報告。一整天的聽講,得到的心得是,日本學生PPT的製作十分精美,而且對於實驗原理和過程介紹淺顯易懂,此點與筆者學生想法差異甚大,筆者學生重視實驗結果的解釋及追求高深的知識領域,對於PPT和圖表製作並不很在意,此點也困擾筆者很久,所幸此次隨隊的楊智惠教授(見圖一)給予學生很多指點和建議,學生及時在發表會前一晚趕工完成所有內容的修改和整理。
圖一:楊智惠教授細心指導學生完成整份簡報檔批改,學生受益良多!
二、 臺灣學生發表
隔天發表會現場,除了來自日本各個學校的師生外,還有與我們一直很友善的新加坡團隊到發表會現場支持我們,學生一發表完,有一位新加坡老師談及筆者學生論文程度很優,英文表達十分流利。筆者的學生面對來自各國的師生侃侃而談科展內容,並大方邀請大家到美麗的福爾摩沙臺灣參訪,獲得如雷掌聲,反應十分熱烈!同時玉川學園教育部長藤樫大二郎先生(見圖二)詢問筆者的學生何時開始學習英文?他覺得臺灣的學生英文程度比日本學生明顯好很多,讚揚筆者的學生(見圖三)英文程度很優,並表示明年要到我們學校參訪。日本學生對科學實驗很認真,但對於英文表達及與外國人溝通的能力普遍不足,他希望藉由舉辦國際交流等大規模科展活動,提供學生更多練習英語的環境。
圖二:玉川學園教育部長藤樫大二郎先生與筆者和兩位學生合影
圖三:筆者學生面對來自各國的師生侃侃而談科展內容
三、 德國學生發表
交流會場十分熱鬧,其中以德國隊學生研發的視盲感測器最受歡迎!設計重點在於,一般盲人必須藉由感應棍棒才能自由活動,因此對環境的感受性較不敏銳。這幾位德國帥哥將安全帽改造成感測器(見圖四左和右),只要繫上感應腰帶,即使閉上眼睛走路,碰到障礙物時,馬上會在腰帶間感應到有一股電流通過,提醒視盲者前方有立體障礙物,必須避開,由於通過腰間的電流微弱,所以十分安全。這群充滿陽光笑容的德國高中生英文極佳,表達時思路清晰又善於推銷,除了貼心的視盲穿戴服務外,還會贈送德國經典的熊熊軟糖,無怪乎奪得最佳人氣獎!
圖四:德國學生協助日本學生體驗視盲感測器(左)和筆者體驗視盲感應器(右)
四、 新加坡學生發表
德國高中生的研究多以電腦為主,有些組甚至將廢棄的光碟片剪成小片,結合電腦程式改造成可以測金屬離子的光譜儀,十分厲害!新加坡的研究也是以電腦為主,其中以人腦操控機器人的研究最為吸引人;至於泰國的研究多以自然生態和環境科學為主,研究地質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他們多穿著傳統服飾,雖然英文口音很重,但是親切的笑容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而且紀念品十分特別,不是燒烤蟲蟲BBQ,就是串燒蚱蜢!一開始要入口時還真是要鼓足勇氣,不過因為辛香料味道很重,吃起來別具風味。
五、 韓國學生發表
韓國學生(見圖五)研究主要是以濟州島生態為主,研究當地植物被菌種寄生的分布情形,歐巴(韓文帥哥)年紀雖輕但風度翩翩,英文表達比東南亞國家清楚,而且只要是休息時間常看到他們埋首讀書,原來他們都是升高三學生,十一月就要大學入學考(等同臺灣的學測),韓國升學壓力比我們大很多,據他們表示,唯擁有高學歷才能被知名企業錄用,否則一輩子只能從事中低下階層工作。相較之下,雖臺灣重視升學,但從事的工作比較多元,家長也多半尊重孩子的就學意願,實在幸福很多。
圖五:韓國學生做濟州島生態研究
六、 泰國學生發表
透過科展交流,了解到不同國家在培育人才的用心,開闊了自然科學領域研究的廣度,在與一位泰國學生交談中,得知他住在一個很小很小的鄉鎮,沒有任何交通工具,每天要走兩個小時的路上學,所以他的研究主題就是用電腦定位周圍環境,利用數學算出小鎮裡一些常去地點最近的道路,報告過程中,他的眼神閃閃發亮,雖然講得很慢,但卻令筆者格外感動,心裡想的是自己國家的孩子是多麼幸福,然而幸福的孩子要珍惜自己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培養獨立自由的科學精神,將所學奉獻社會,這樣幸福才有意義呀!
七、 日本學生發表
日本研究的主題十分多元,令筆者訝異的是,地球和環境科學研究很多,其中來自沖繩的學生研究龍捲風的成因(見圖六),頗受評審青睞,不過現場做成的人工龍捲風式呈現圓錐形狀與一般的龍捲風恰相反,學生雖無法給予完整的解釋,但對於氣流成因解釋十分清楚,令人印象深刻。
圖六:日本沖繩高中生示範龍捲風的行程
至於筆者本身為化學專任老師,職業病使然,會場化學發表彷彿有魔力般,值得一再探訪,其中有秒表反應中反應速率的探討、日本銅雕藝術及簡易染敏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等等,其中有一組是探討紅寶石的製作過程,利用燒結器控制反應溫度和時間,成功合成人造真寶石,雖然直徑大小只有0.1~0.2公分,但是閃閃發亮的單晶紅寶石令人感到挑戰而且心動,可惜現場並沒有準備紅寶石贈送給乖乖聆聽的聽眾。
八、 閉幕道別
發表會最後一天,從H區拆下海報時,生徒研究發表會已到終點,主席頒完與會證書,筆者與新加坡老師互道再見,互相交換的名片也許只是禮貌,但是活動期間能有機會與他國以華語交談,心裡覺得很溫暖,期待下一次的有緣。圖七是臺灣代表楊智惠教授領軍及全體師生合影。
圖七:臺灣代表楊智惠教授領軍及全體師生合影
九、 參訪高等學校
日本SSH生徒研究發表會最後一天,到京都市立堀川高等學校參訪,一進校門即看到該校接待師生皆著顏色亮麗的和服(見圖八),舉止優雅,男生氣宇軒昂,女孩溫柔婉約,後腦勺的頭花走路時搖曳生姿,煞是好看!參訪學生分組完成後,Sei-ichi Nishimoto博士談到學習科學對未來所需具備的社會責任,大師提到宇宙的誕生、生命的起源、人類文化的演進、哲學的真善美、甚至談到哲學家與科學家的相異點,大師點醒大家學習科學的同時,要想清楚成為科學家的目的是什麼?反思自己存在的意義,才是此生的價值。
圖八:九個國家代表團參訪京都市立堀川高等學校
十、 參觀名勝古跡
參訪最後,在京都二条城畫下句點,二条城是德川家康在京都時的住房,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整棟建築保存相當完整,筆者雖是第二次造訪,仍對城牆內的景物仍十分著迷,此時濛濛細雨,和著浴衣的女孩撐傘碎步於小石路間,微笑不語,我們在御殿走廊間,「等待」是最美的註解。想起著名的「杜鵑不啼」故事是這樣描述,日本戰國時代的三位英雄豐臣秀吉、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對於一隻杜鵑不唱歌有不同的見解。豐臣秀吉說,如果杜鵑不唱歌,我會想辦法讓牠唱;織田信長說,如果杜鵑不唱歌,我就殺了牠;而德川家康卻說,如果杜鵑不唱歌,我會等著牠唱。這就是德川家康與眾不同之處,善於等待的他正是靠著這個「忍」字,得以出人頭地。
雨勢轉為磅礡,碩大的枝垂櫻樹在春夏之際只留殘葉,自然律支配下無須追問往事的解答,只能各自感受,歷史帶給我們的不是教訓,而是省思,我們要趁著活著的時候靠著一丁點的慧根去領悟,摸索此生的輪廓。
次日,與會期間始終陪伴我們的領隊木下先生,帶領我們坐地鐵參觀大阪最著名的地標—大阪城(見圖九),也是每個遊客前往大阪的必遊景點。從地鐵「中央線–森之宮站」下車後,經過大阪城公園,漫步約十五分鐘,才會抵達主建築天守閣,大阪城的巨石牆十分壯觀,經過護城河,金碧輝煌的天守閣映入眼簾,大阪城實為豐臣秀吉的居城,磅礡的雄偉建築展現了戰國梟雄的非凡氣勢,館內展示許多關於大阪城的歷史文物,最特別的是,展示館區採用許多具科技感且生動的展示方式,透過一個一像電視的螢幕,採用立體真人與擬真的場景彩繪,呈現出華麗又具有真實感的2D畫面,著實新奇與難忘,也因此對大阪城的歷史更加了解。
圖九:金碧輝煌的天下名城大阪城
坐電梯直達大阪城樓頂可以眺望整個大阪市的景色,可惜的是,現在看到的大阪城實為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重建,原先的天守閣早就毀於豐臣秀賴(秀吉之子)與德川家康爭權的戰火中,江戶時期重建後的城堡建築又毀於明治時的動亂,對古蹟迷而言仍不免有些遺憾。
n 與會心得
張貼海報當天,我們學生以流利的英文向來訪的日本師生介紹研究成果,同時也將臺灣的風俗文化和特產與其他國家分享,這正是兩國政府期許的良性競爭和發展,透過科學教育的交流增進彼此間的密切合作,開創兩國間科學教育的新願景。與會中筆者也發現我們的學生雖然英文表達流利,但在行動力上還是不如歐美國家,姑且不論英文是他們的母語,他們在肢體語言上較為豐富,也顯得自信十足,臺灣學生顯得內斂許多,較不會爭取發言權,十分可惜!
臺灣和日本擁有相似的地理環境,同為海島型國家,歷史發展、文化演變其實有許多雷同之處,此次參訪,發現兩國社會發展的結果,差異卻很大。首先從兩國教育制度講起,雖然我們同樣都有經費方面問題,但是日本校園無論是新是舊總是保持著乾淨的環境,此次參訪的京都市立堀川高等學校一進校園就必須換上拖鞋,木質地板即使是縫隙也整理得乾淨無垢,廁所內外張貼警告標誌,呼籲學生如廁後木屐的擺放要整齊,感覺上不管上上下下都在為了校園整潔而努力。臺灣即使有經費問題,也不曾想親自動手修整,某些高中放任校園雜草叢生及學校設備老舊不堪,在少子化情形下,捨不得孩子參與清掃工作。反觀日本對學生生活教育態度十分慎重,並尊重個體發展,更重視團體紀律;臺灣在教育方面採取較為放任的態度,此自生活細節便可看出,父母儀態隨性,小孩對生活態度及習慣也多隨意而不嚴謹,這是臺灣教育當局在人文教育方面不足之處。
走到這一趟行程的盡頭,臺灣蘇迪勒颱風來搗蛋,回臺班機延誤五個半小時,木下帶著大家走覽大阪城,從梅田到心齋橋,街道旁兩側的老舖百貨、雜貨鋪、咖啡屋、起司蛋糕名店,到引領年輕潮流的ZARA八層樓LED霓虹燈,五百年來道頓崛的運河帶給整個大阪城川流不息的生命力,想起一首老歌:
不知不覺的走來這條 長長窄窄的小路
回頭望去 還可以看到遙遠的故鄉 凹凸不平
就連地圖也沒有 那也算是人生
像川流一般 慢慢地流
多少個時代這樣逝去
啊 像流水一般 沒有停歇
天空只染上黃昏的色彩
生活就像是旅行 在沒有終點的路上
有愛的人陪在身旁 尋找夢想
即使路途被雨水弄得泥濘不堪
也要相信 還會有放晴的一天
即使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飽受戰火襲擊,大阪城的百姓努力擺脫低迷,努力發展工業,蛻變成現代化的大都市,相信到過大阪的旅客都會對運河畔旁大型固力果霓虹招牌感到震撼,然收藏在記憶深處的照片,彷彿是夾在書頁裡的花瓣或是樹葉,隨著時間變化顏色及氣味,最後,裝飾了人生。
n 發表論文摘要
隨著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碳循環速率加劇,過多的碳排放,地球本身回收機制應變不及,造成全球暖化,發展替代能源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太陽能是永不枯竭而乾淨的資源,科學家積極研究其利用方法。我們在基礎化學(二)的化學與能源章節中,對於太陽能電池已有基礎的認識並進一步接觸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簡稱DSSC)的領域。相較於傳統已漸趨飽和的單晶矽和多晶矽太陽能電池,DSSC轉換效率實有發展的空間,但DSSC目前的主要染料為釕金屬錯合物(Ru-complex)或紫質,取得不易。而植物的色素有傳遞光能的能力且前幾屆科學展覽會或網路資料多為研磨葉子從事實驗,缺乏單一色素的分析,因此我們決定利用隨手可得的常見校園植物來進行研究。
近年來太陽能產業蔚為風行,其中又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因製作成本低廉具發展潛力而備受重視。本實驗透過中學實驗室具有的裝置器材和藥品以及校園中可得的植物葉子,自製染敏太陽能電池。一方面結合矽膠管柱層析,探討適合的沖提液配方以提升色素染料純化分離的效果,另一方面,使用管柱層析所得的色素染料製備染敏太陽能電池,分析分子結構與光譜、輸出電壓的關係,增進中學生對染敏太陽能電池的認知。另外,工業上可利用大量的染料結構分析,提供事前模擬降低研發經費,結合DSSC價格低廉的優勢普及應用,予日漸暖化的問題解決之道。
n 致謝
感謝義守大學楊智惠教授、第二期高瞻計畫推動辦公室、健行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辦理,臺灣和日本各級單位行政人員全力配合。
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
師資生在偏鄉國中進行爆炸實驗示範教學
顧展兆、洪于涵、蔡欣展、楊水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
*[email protected]
n 緣起
教育部為了鼓勵師資生實踐史懷哲關懷弱勢和專業服務的精神,並且發揮教育大愛,擬定了「教育部補助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作業要點」[1],其服務內容兼顧偏鄉弱勢與都會弱勢,師資生到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和幼兒(稚)園,進行弱勢學生和幼兒(包括原住民、清寒子女、外籍配偶子女、偏遠或特殊地區學生和幼兒以及都會弱勢學生和幼兒),進行課業輔導和學習活動,內容也包括了生活品德教育和生涯規畫輔導。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長久以來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服務奉獻精神,並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工作已持續十年之久,在每年的暑假舉行,為期四星期[2]。本校依照教育部之計畫制定「國立彰化師範大學104年度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3],其目標有三方面:(1)關懷弱勢的人道精神,(2)專業知能的奉獻服務,(3)無私無我的人倫大愛。自97年起至今,彰化縣境內的線西國中和芳苑國中為本校長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的合作學校,歷年實施成效良好且獲得兩校師生的好評[4],圖一為彰化師範大學師資生的偏鄉國中自然科教學現場之一隅。
圖一:彰化師範大學師資生的偏鄉國中自然科教學現場之一隅
n 服務團隊目標和行政執掌
修習教育學程的師資生在未來大多期望邁進教職之路,本校透過「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創造一個極佳的學以致用機會,招攬許多有志於擔任中學教師的師資生,利用暑假到偏鄉國中服務,由師資生自己設計課程並進行實際教學,以累積教學實務經驗,並養成教育服務的熱忱,為未來成為優秀教師的生涯規劃累積實力。本計畫104年度執行的目標有三方面:(1)透過服務學習強化師資培育的內涵,培養師資生服務精神;(2)使受服務國中學生得到關心與輔導,積極向學,並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品德生活及生涯規劃;(3)促進彰化師範大學與受服務國中建立雙向互動回饋機制,形成長程服務學習策略聯盟[3]。
本校「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的服務團隊,從行政業務到各科教學完全由參與的師資生一手扛起,104年度的服務團隊成員共有50位(線西國中有23位和芳苑國中有27位),線西國中學生參加暑期輔導有兩班,共計33位。服務團隊的工作除了課程設計和現場教學外,也要負責整個營隊的行政運作,包括與學校相關單位溝通、教務排課、總務器材和採購、學務和導師以及學生生活管理等。此服務團隊的行政組織分為:召集人、課程組、總務組、器材組、生活組以及文書組。其中課程組的工作:(1)討論學科課程,確立內容和方向並編製課表;(2)各科課程的資料收集與統整,製作學生講義手冊;(3)瞭解學生學習成果和個別落差。
n 自然科課程設計和教學
本校「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的教學課程分為六科:國文科、英文科、數學科、自然科、社會科以及綜合輔導科,皆由精熟該領域的師資生編寫適當教材並擔綱授課教師。以下描述國中自然科方面的課程設計。
在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方面,化學科編列在二和三年級為主,由於本次服務對象為一年級升二年級的學生,因此自然科的教學主要規劃以複習和預習同時進行。在複習課程內容方面,主要以生物科為主;在預習課程內容方面,主要以化學和地球科學為主。由於授課對象多半是對學習低落或失去學習意願的學生,因此在自然科授課伙伴們的討論下,決定以實驗活動和示範教學來進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帶入他們到科學知識和概念的學習。表一為本次史懷哲教育服務線西國中自然科的授課主題及其授課節數和比重,自然科共有15節,每一節上課時間為45分鐘。
表一:自然科課程的授課主題及其授課節數和比重
本次自然科的授課教師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顧展兆、蔡欣展及洪于涵三人,指導教授為楊水平老師。由於今年線西國中服務志工團隊成員沒有物理系、生物系及地理系的師資生,因此所有自然科的教學就由化學系的師資生擔任授課教師,這在課程教學的安排上是一項極大的挑戰,有教學夥伴被分配到較不熟悉的科目,需要花更多時間準備上課的教學內容。
n 化學示範教學
本次理化教學以化學示範(chemical demonstrations)為主。化學反應千變萬化,聲光色俱全而且多彩多姿,化學示範是透過驚奇有趣的化學實驗來展示化學的奧妙和魅力。在教學中常創造歧異事件(discrepant events)以互動方式來引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並且讓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進而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因此,化學示範強調娛樂性和教育性,它是一種非常有勁道的教學策略[5]。
在化學科課程設計和教學方面,化學系的師資生可以學以致用,教學容易上手勝任。由於化學科是國一升國二學生尚未學習的科目,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設計與新聞事件做連結,因此我們以粉塵爆炸和高雄氣爆作為規劃的主題,除了讓學生了解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之外,也能讓學生了解實驗安全防護,我們設計兩個小規模的爆炸反應—粉塵爆炸和氫氣爆炸,讓國中學生瞭解塵爆和氣爆的化學原理及其危險性,以及如何安全防護操作實驗。
一、 粉塵爆炸實驗
以下為粉塵爆炸的示範教學流程,以預測‒觀察‒解釋(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POE)模式進行,本實驗主要參考資料來源有[6]和[7]。
1. 教師穿實驗衣並戴安全眼鏡,也要求學生戴安全眼鏡,準備演示粉塵爆炸示範實驗。
2. 首先,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數種粉末(麵粉、太白粉、小蘇打粉、胚芽米粉、奶精以及糖粉),學生進行預測:哪些粉末能夠引起燃燒?並且記錄在學習單上。
說明:由於多數學生有看過八仙樂園的塵爆新聞,因此學生會產生迷思,誤以為只要是粉末都會燃燒。
3. 然後,教師放置適量的麵粉粉末於小碟子上,再放入改造過的塑膠桶內,點燃桶中的蠟燭,蓋上桶蓋。
4. 教師於安全位置(距離塑膠桶約1.0公尺),以打氣筒吹氣使麵粉粉末飛散,如圖二所示。
5. 學生觀察是否有燃燒現象,並紀錄在學習單上。
6. 教師重複示範步驟2~4,依序進行其他粉末的爆炸與否的實驗。
7. 教師與學生進行討論(見圖三):引起粉末燃燒的原因為何?是否符合燃燒三要素?
圖二:教師對奶精粉末噴氣前(左)和爆炸的瞬間效果(右)
圖三:示範爆炸實驗後,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討論
粉塵爆炸是微細顆粒懸浮在空氣中的快速燃燒,但是不一定在一個密閉的空間中發生。粉塵爆炸可能發生在足夠高濃度的任何分散粉末狀可燃材料且在大氣在中或其他氧化氣體的媒介,如氧氣[8]。粉塵爆炸有四個必要條件:可燃性的粉塵、在空氣中有足夠高濃度的懸浮粉塵、有氧化劑(通常為大氣中的氧氣)、以及有一個點火源。在一些傳統的報告中,密閉的空間(confinement)被認為是第五個必要條件,但這不是一個必要條件,此條件會導致極大的物理傷害[8]。點火源並不一定需要明火,可能為靜電放電、摩擦、設備產生電弧、表面發熱、軸承過熱、明火、菸蒂餘燼等[9]。報載八仙樂園塵爆事件專案小組鎖定爆炸的原因是高溫燈具所造成的,當晚使用的BEAM200電腦燈,燈泡的背部溫度超過1000℃,表面溫度長時間使用能超過400℃,而當天電腦燈使用時間至少超過1個半小時,足以超過玉米粉的燃點430℃[10]。
二、 氫氣爆炸實驗
以下是氫氣的爆炸的示範實驗流程,仍然以預測‒觀察‒解釋(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POE)模式進行,本實驗主要參考資料來源有[8]和[9]。
1. 教師穿實驗衣並戴安全眼鏡,也要求學生戴上安全眼鏡,準備進行示範實驗。
2. 首先,教師提問並請學生舉手回答:「什麼是氫氣,在生活中哪裡會用到氫氣?」「氫氣的化學式是什麼?」。
3. 教師再次提問並請學生舉手回答:「有沒有同學知道,正常情況下的燃燒三要素,除了需要可燃物質外,還需要什麼劑?」「對,氧氣,氧氣當作什麼劑?」
註:一般情況下,需要有氧氣當作助燃劑來幫助燃燒。
4. 然後,教師使用事先由錐形瓶和塑膠滴管等組合的氣體製造裝置,利用稀鹽酸和鎂帶製造氫氣。
註:須注意不可在點火引爆雞蛋處附近製造氫氣。製備氫氣過程會散發刺鼻味,宜在通風處製備)。
5. 教師使用事先經過處理的空蛋殼,用一根手指壓住蛋殼上一個小孔,另一小孔透過塑膠滴管的尖端開口導入氫氣於蛋殼中。約5秒後蛋殼內部充滿氫氣,迅速地移此蛋殼到欲要引爆的地方。
6. 教師使用打火槍,在此蛋殼上注入氫氣的小孔中點火(見圖四左)。
7.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蛋殼爆炸前後過程,並紀錄在學習單上。
8. 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此示範實驗,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見圖四左)。
9. 教師與學生互動討論此實驗的爆炸現象(見圖五左和右)。
圖四:教師示範蛋殼爆炸實驗(左)和教師讓學生親手操實驗(右)
圖五:教師與學生討論蛋殼爆炸實驗的原理
分散的可燃物(如氣態或汽化的燃料),與空氣的混合,其濃度處於可燃燒的下限(LEL)和上限(UEL)之範圍就可以燃燒,此範圍稱為可燃性限值(flammability limits)或爆炸極限(explosive limits)[13]。爆炸極限範圍隨著溫度和壓力而變化,通常在25℃和大氣壓力下,以體積百分比表示,在內燃機(如汽油或柴油引擎)內放入最好的燃燒或爆炸的混合物是相當重要的,通常燃料和空氣以化學計量的莫耳比是最佳的混合。氫氣可燃性限值在4-75%,其爆炸極限是17%~56%,其自動點燃溫度在500℃[14]。亦即氫氣在空氣中的體積濃度在17%~56%之間時,在500℃就會爆炸,而其濃度小於4.0%或大於75%時,即使遇到火源,也不會爆炸。高雄氣爆事件的主角—丙烯(propylene),其可燃性限值在2-11.1%,自動點燃溫度在458℃[13]。
三、 自然科教學
自然科教學除示範教學之外,也進行實驗融入傳統板書教學和運用電腦媒體教學,這些現場教學之一隅,如圖六所示。
圖六:教師運用實驗融入板書的教學和進行視聽媒體教學
n 學生對自然科學習的回饋
在計畫結束之後,學生對於學習的結果進行評量,學生認為自然科教學能夠引起學習興趣佔48%,而滿意度(滿分為10分)在1-5分佔15%,6-10分佔85%,其平均滿意度為8.8分。根據上述回饋結果,雖然激發學生自然科學習的興趣有限,但是學生對於爆炸示範實驗感到十分有趣,有些學生在下課後會主動找教師詢問進階的問題,這對我們而言,真是莫大的鼓舞。
這些學生對於自然科教學的文字回饋,大多持正面回應,少部分持負面態度,其摘要如下:充滿有趣的實驗。自然課很無聊。做實驗有趣。實驗有點危險。老師都會帶實驗活動。很多實驗讓我們了解生活中有些是很恐怖,有些很安全。
n 教師對示範教學的心得
教師A
這是我第二年參加史懷哲教育服務營隊,去年自然科的教學夥伴就多次提出要改變教學的方式,由於之前的夥伴覺得學生對於講述教學的學習意願本來就偏低,如果想要教更深的內容,學生可能會排斥聽課,因此今年除了生物科複習的部分之外,還加入了理化的預習以及地震的地球科學內容。我除了第一次教地球科學外,也介紹了當時營隊期間發生震驚國內外的新聞事件—八仙樂園塵暴事件。從塵暴示範教學中,學生體會到少許的粉末就會引起偌大的反應。我想,我的教學除了推廣化學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在生活中,容易忽略或根本想不到的意外,避免再次的悲劇發生。很欣慰地,這次的化學示範教學激發了原本學習低落學生的學習化學的興趣,也讓他們關心日常活中潛在的危險。
教師B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史懷哲教育服務計畫,我覺得收穫良多也學到很珍貴的教學經驗,在前輩的指導之下,一起帶領學生做實驗,我發覺光是使用講述教學方式上課,學生容易晃神,發呆,或被教室外的一舉一動吸引目光,而使用實驗活動融入講述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聽課中學習到生活中的一些細而微小的事情。透過這次的塵爆示範實驗,讓學生知道細小的粉末碰到火源也是會引發可怕的爆炸,讓學生在生活中也可以多注意一些危險之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這次感謝自然科教學伙伴的團隊合作,以及本校化學系楊水平教授和線西國中王振宇主任的協助與指導,才能使整個教學順利落幕。
教師C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史懷哲教育服務計畫,由於事先請教了許多有經驗學長姊,發現學生對於傳統的講述式教學比較沒有興趣,上課會呈現昏昏欲睡的情況,因此在課程規劃方面,主要以有趣的實驗帶領學生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由於國二理化首先面臨元素週期表,且在營隊服務期間發生令人遺憾的意外—八仙樂園塵暴事件,因此搭配夥伴設計的粉塵爆炸教學單元,也設計了氫氣爆炸的實驗,教導學生氫氣與氧氣的化學式及其反應式,除了讓學生了解爆炸的可怕之外,也期望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未來即將面臨的理化,抱持著高昂的學習興趣。
n 結語
本次史懷哲教育服務的示範教學係採用POE策略,這是由White和Gunstone(1992)揭示個別學生對於特殊事件的預測及其理由說明[15]。實行POE教學策略有利於需要發展強勁教學的職前教師,因為它能夠試圖讓學生參與科學學習並進一步理解科學原理,POE也有利於在職教師進行學生非期望的科學教學,本次進行示範教學的職前教師即是讓偏鄉國中學生參與科學學習。POE教學策略有其限制,例如:小學生可能很難解釋觀察的推理;並不適合於所有的主題,如很難立即得到結果的主題;POE策略經常用到一些不令人驚訝的示範結果,這可能會影響學生提出的解釋[16]。本次教學對於學習低落的學生,雖然化學示範可以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對於觀察結果的解釋有些許的困難。
面對弱勢的學生,在學習方面多半處於學習意願低落的階段。面對這些的學生,我們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團隊自然科教學伙伴,從今年開始改以實驗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特別是化學示範教學。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在總結複習時回答出正確的原理和概念,在預習新上課內容時也能踴躍發表看法,並且能夠在教學過後與教師討論,對於師資生而言,學習到了許多經驗,實為一項教學相長的志工活動。圖七是師資生在偏鄉國中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與學生的合影。
圖七:師資生在偏鄉國中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與學生的合影
n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補助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作業要點,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47496&KeyWordHL=&StyleType=1。
2. 99年「師資生實踐史懷哲教育服務計畫」結業式暨成果發表會,http://www.ncue.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campusnews20100823。
3.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104年度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xfp6Rt4ZyuVOGJHeEVTM1dLYmM/view?pli=1。
4. 史懷哲教育服務計畫 彰化師大志工散播歡樂散播愛,http://sparc.nfu.edu.tw/~pts/cycE-news4/ncue/a2.pdf。
5. 2007白沙化學驚奇秀,中學化學示範實驗,http://blog.ncue.edu.tw/yangsp/doc/26593。
6. 流言追追追–粉塵爆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uxmP5b7Wo。
7. Dust Explosion Using Corn Star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NpGlJ0dzA。
8. 粉塵爆炸,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粉塵爆炸。
9. Dust Explosio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ust_explosion.
10. 八仙塵爆報告出爐 電腦燈引燃玉米粉釀災,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426445。
11. 炸「蛋」客,2007白沙化學驚奇秀,http://blog.ncue.edu.tw/yangsp/doc/26474。
12. Exploding Egg – Cool Science Dem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3LHMXrda4.
13. Flammability limit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ammability_limit.
14.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ydrogen,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http://environmentalchemistry.com/yogi/periodic/H.html.
15. White, R. T., & Gunstone, R. F. (1992). Probing Understanding. Great Britain: Falmer Press.
16. Predict, Observe, Explain (POE), http://arbs.nzcer.org.nz/strategies/poe.php.
《臺灣化學教育》第八期(2015年7月)
目 錄
n 主編的話
u 第八期主編的話/邱美虹〔HTML|PDF〕
n 本期專題【專題編輯/葉名倉、繆慧娟】
u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葉名倉、繆慧娟〔HTML|PDF〕
u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序曲—替代實驗的開發/繆慧娟、周芳妃、詹莉芬、張永佶、佘瑞琳、謝幸娟、黃潔瑩〔HTML|PDF〕
u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臺灣師大附中學生設計沉澱實驗的減量/廖靜宜、王威傑、周秉滽〔HTML|PDF〕
u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中和高中學生改良目視比色法測定平衡常數/陳欣怡、林聖揚、顏宏宇〔HTML |PDF〕
u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光華高中學生改良電解水實驗方便觀察離子移動/陳恆毅、陳怡仁、周育柔、陳冠綺、林千程〔HTML|PDF〕
u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中和高中學生改良有毒的高錳酸鉀實驗/陳欣怡、陳芊君〔HTML|PDF〕
u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花蓮高工學生研究有效氯含量測定之藥品減量/陳怡真、賴惠敏、陳振信〔HTML|PDF〕
u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花蓮高工學生研究維他命C含量測定之藥品減量/劉怡如、黃淑雯、陳振信〔HTML|PDF〕
u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花蓮高工學生研究二氧化錳的回收再利用/陳弘欽、詹秉澄、陳昭華、黃玄智〔HTML|PDF〕
n 特稿【特稿編輯/邱美虹】
u 論述關於測定化合物中基本分子的相對質量,以及它們在化合物中的比例之方式/亞佛加厥、胡景瀚〔HTML|PDF〕
n 生活化學/多元文化的化學【專欄編輯/傅麗玉】
u 端午吃粳粽說化學/傅麗玉〔HTML|PDF〕
n 化學實驗/家庭化學實驗【專欄編輯/方金祥】
u 創意化學實驗—親生活環保電池/黃琴扉、梁騏霖、劉嘉茹〔HTML|PDF〕
n 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含影片【專欄編輯/廖旭茂】
u 探究「紅綠燈」示範實驗的多彩顏色/廖旭茂、陳嬿竹、羅珮綺、林芳瑜〔HTML|PDF〕
n 化學實驗/微型化學實驗【專欄編輯/方金祥】
u 創意微型實驗—簡易環保電解裝置/方金祥〔HTML|PDF〕
u 創意微型實驗—微型發光噴泉裝置/方金祥〔HTML|PDF〕
n 教學教法/K-6化學課程與教學【專欄編輯/周金城】
u 以合作學習設計國小五年級學生酸鹼溶液實驗課程/黃仲佑、周金城〔HTML|PDF〕
n 評量測驗/評量試題評析【專欄編輯/祁明輝】
u 104年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理化)試題分析/祁明輝〔HTML|PDF〕
n 教學教法/化學活動推廣【專欄編輯/楊水平】
u 奈米風華—奈米教育之推廣以奈米營隊為例/柯翠菱、楊欣旻、郭芊汝、丁信中、陳東煌〔HTML|PDF〕
第八期 主編的話
邱美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盟(IUPAC)化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國家科學教學研究學會(NARST)理事長當選人(President-elect)
中國化學會(臺灣)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email protected]
六月二十七日台灣發生一件令人相當遺憾的粉塵爆炸事件,原本該是五彩繽紛的彩色派對,頓時成為哀號遍野的災難現場,傷亡人數不斷增加,對社會造成空前的衝擊。在這起意外中,疑似緣起於活動所使用粉末狀玉米澱粉及火源所致,雖然詳細情形還需等檢調單位謹慎查證方以得知,但是讓我們先來談談燃燒三要素:有可燃物、有助燃物、達到燃點的概念。粉末狀玉米澱粉的顆粒細小、當堆疊起來時表面積很小。當噴灑在空中,玉米澱粉粉末分散開來,顆粒的表面積就會增加非常多,原本不可燃的玉米澱粉變成可燃的物質—可燃物,加上空氣中的氧氣—有助燃物,而且現場有火源—達到燃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玉米澱粉粉末就會合乎燃燒三要素而快速且激烈地燃燒起來,造成粉塵爆炸(請觀賞註一的相關影片)。除此之外,有些不自燃的物質,當它的顆粒大小在極為細小的尺度範圍時,亦有可能因摩擦產生火花而燃燒,例如微細鐵粉的自燃,雖然鋼絲或鐵線不能燃燒,但是當在空中釋放極細的鐵粉時,因為此鐵粉已到達奈米尺度的大小,表面積非常大,所以就會出現自燃的現象。若又有火源,則燃燒將更加劇烈。若鐵粉的顆粒不夠細小,則需要火源才能引起燃燒。然而,我們的學習科學有時可能因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不知粉末狀的玉米澱粉會激烈燃燒,誤以為玉米澱粉粉末是不可燃;也不知用二氧化碳滅火器噴灑玉米澱粉粉末會造成大量的粉塵飛揚,以致表面積增大,而造成快速燃燒,反倒是弄巧成拙,造成更大的傷害。同時,粉塵的細小顆粒對於人體呼吸系統或是心血管也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甚至粉塵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恐怕皆是始所未料的影響了我們居住的環境品質與汙染問題。既是如此,這些事件的慘痛經驗不得不讓我們對於學校教育更加警惕與省思,如何使知識得以活用並與生活情境結合,甚至是跨學科之間的整合與應用、以建立正確的概念,凡此種種實在是科學教育的當務之急。
本期專題以「綠色化學」為主,強調環境保護、減毒、減廢氣物、減進料、低危險物質、減少衍生物、轉化等的概念,以達永續發展的目標(請參見註二)。國內在這方面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請詳見註三),除化學家透過各種科學方式進行相關研究,在綠色化學教育的落實上也不遺餘力。此次專題計有九篇文章,介紹高中職學校在綠色化學競賽上的成果,以及師生透過動手做科學實驗的經驗分享教學歷程。特別感謝葉名倉教授和繆慧娟研究員積極邀稿與撰稿,以及執行編輯楊水平教授的協助,使本期的內容在綠色化學落實高中職教育的現況與師生共構研究成品的歷程能以多樣的風貌展現在讀者面前,於此特表致謝之意。本期兩位專題主編在其領頭羊的文章中針對高中職「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做了詳細的背景說明,並對參賽作品的評審辦法加以闡述,供有意參賽者參考。其次,繆慧娟研究員等作者說明其於2012年起心動念開始設計替代實驗,目前研發團隊已設計14個實驗以減毒和減量為主要概念可用於高中教學上。他們同時指出,在教育部的積極協調與各縣市教育局處主動協助下,使用列管毒化物的學校已由444校遞減為241校,減少了46%,成績斐然。廖靜宜老師和王威傑、周秉滽同學設計微量的沉澱實驗,將記憶性的沉澱表轉化為真正理解的實驗探究活動,實展示活化學習的意義。陳欣怡老師和林聖揚、顏宏宇同學的實驗設計中將高中課本有關化學平衡的實驗從原本具有毒性的硫氰化鉀改成較不具毒性的草酸與鹽酸,同時也將指示劑以無毒性的紫色高麗菜和薑黃來取代。陳恆毅老師與陳怡仁、周育柔、陳冠綺、林千程同學的電解水實驗看似新瓶裝舊酒,但是其所使用的材料皆是順手可得,完全符合綠色化學的原則,譬如使用對環境沒有汙染的紫色高麗菜作為天然酸鹼指示劑、洋菜粉作為水溶液凍結的材質、導電材質是可反覆使用的惰性電極—石墨。陳欣怡老師和陳芊君同學則以改良「過錳酸鉀滴定草酸鈉」實驗出發,將原本高中實驗所使用的過錳酸根離子改為鐵離子,此一改良大大降低反應物的毒性;同時也降低反應溫度,減少能源耗損、以洗米水取代澱粉,達到回收再利用的環保目的。陳怡真、賴惠敏同學和陳振信老師此次得獎作品是探討漂白水中有效氯含量分析實驗藥品減量的可能性。陳振信老師另外也指導劉怡如和黃淑雯兩位學生進行「維他命C含量測定實驗」,以降低濃度、使用量、腐蝕性,以達到綠色化學減量、減廢的宗旨。陳振信老師指出,東部學生雖在學科基礎能力上不如西部的學生,但可塑性高,在適當的引導下,學生其實頗具潛力,這是讓他最感動的地方。最後一篇則是陳弘欽、詹秉澄、陳昭華同學和黃玄智老師的二氧化錳的回收再利用,看似一個簡單的想法,卻需要不懼嘗試錯誤的失敗與擁有意志堅強的毅力方可達成,這一群來自花蓮的學生提到在實驗室總共進行了數百次的實驗,方有些許成果。總之,此次九篇文章的作者,不論是學生或是教師都指出透過做中學,使教與學不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和實驗的操作,學生增進溝通表達的能力與技巧,而教師的教學也獲得肯定,師生共同創造win-win雙贏的局面。而面對永續的全球問題,綠色化學中減量減毒等都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除本期專題外,另外還有一篇特邀稿件以及常態性文章九篇。延續《蠟燭的化學史》的翻譯工作之後,胡景瀚教授繼續翻譯化學名著,此次以亞佛加厥於1811年《論述關於測定化合物中基本分子的相對質量,以及它們在化合物中的比例之方式》的論文,以饗讀者。此篇論文在被忽略了近50年之久方才受到學界的重視,為科學家在研究之途的孤寂再添一筆!胡教授並在導讀中特別指出亞佛加厥所使用的「基本分子」(elementary molecules)一詞可視為道耳吞的原子。透過(翻譯)經典文章可讓讀者或學習者對化學觀點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樣的史料實值得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進行論證活動以認識化學發展史。除此特邀稿外,常態性文章有傅麗玉教授的化學與粳粽的文章,所介紹的「澱粉糊化」反應是大家所熟悉的概念,但將它與飲食文化結合讓化學更是無所不在。廖旭茂老師帶著學生(陳嬿竹、羅珮綺、林芳瑜)探索多彩紅綠燈的實驗。在紅綠燈變色反應的實驗中他們利用靛胭脂作為酸鹼指示劑(也是一種氧化還原指示劑),以葡糖糖在不同酸鹼、氧化還原環境下多彩顏色的變化,以證明反應速率與C6H12O6和NaOH的濃度的正相關性。方金祥教授的微型實驗再次使用取材容易、趣味性高、安全性高的實驗來進行化學減量實驗,其中簡易環保電解裝置,經濟又環保,可供教師參考。同時黃琴扉教授、梁騏霖老師、劉嘉茹教授一文恰與此次綠色化學的主題相契合,利用創意的方式,開發新型環保電池,以取代容易造成汙染與廢棄物堆積的乾電池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黃仲佑老師和周金城教授運用日本佐藤學大師提出的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法探討五年級學童在水溶液酸鹼概念上的學習歷程。郭芊汝老師等人介紹推廣奈米教育之營隊實施成效,透過實驗展示、動手做、模擬實驗、智慧闖關活動等等,達寓教於樂之效,深受學生、家長、老師好評。最後是由祁明輝老師針對一年一度的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中理化部分的試題進行分析,供教師與學生參考。
n 附註
註一:有關塵爆的實驗,提供下面影片給讀者參考。
1. 塵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9QD6RBEGhU。
2. [公視-HD]流言追追追—粉塵爆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uxmP5b7Wo。
3. Dust Explosion Using Corn Star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FUlDv8n8M.
4. Dust Explosions – Cool Science Experi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NpGlJ0dzA.
註二: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topics/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
註三:綠色/永續化學網路資源共享網,http://gc.chem.sinica.edu.tw/.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
葉名倉1, *、繆慧娟2, *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
2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1, *[email protected] 2, *[email protected]
n 設計理念
教育部三年前開始針對使用列管毒性化學物質的高中職校化學實驗進行替代研究,原先的構想只是單純的進行毒化物的替代而不修改原有的實驗步驟,但是在替代實驗研究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們嘗試著調整用量、濃度,甚至設計實驗的器材,在在展現師生們傑出的綠色化學創新研發能力。因此,希望能設計一個競賽舞台來激發師生的創意,進而推廣減廢、物盡、低毒、保安、降輔、節能、再生、簡潔、催化、可解、監測、思危等綠色化學原則,共同打造實驗室的安全與環境的永續發展,將安全、環保、永續之綠色化學觀念建立於各個教學實驗中,期使學生能確實的感受到綠色化學之可行性與重要性。
於是教育部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103年共同舉辦第一屆高中職「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暨「大專校院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示範觀摩」,活動海報如圖1所示。為推廣全國大專和高中職學生對綠色化學的興趣,並鼓勵高中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和創造發明的潛力,培養學生靈活思考、多元學習的精神,提供高中職學生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及成果發表的園地,並另邀請大專校院學生示範參與,提供高中職良性觀摩的機會。
圖1: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活動海報
n 綠色化學
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的Paul T. Anastas博士(見圖2左)和波士頓麻州大學的John C. Warner教授(見圖2中)所著的〈Green Chemistry: Theory and Practice(綠色化學:理論與實務)〉(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見圖2右)中列出「綠色化學」的十二個原則,現已為化學界普遍接受。最早在臺灣推廣永續化學概念的台灣大學化學系劉廣定教授,於2002年首先在大學裡開設「永續化學概論」課程,並於2001年開始向高中新課程總綱規劃小組和大學化學相關學系建議將永續化學教育引入中學和大學教育。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國內已有許多學校開辦永續化學相關課程,9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中基礎化學(二)亦增列「化學與永續發展」的章節,後續仍需大家共同努力將綠色化學的觀念儘早能透過教育植入民心。
圖2:Paul T. Anastas博士(左)、John C. Warner教授(中)以及〈Green Chemistry: Theory and Practice〉一書封面(右)
(圖片來源:(由左而右)Paul T. Anastas, Wikipedia; John C. Warner, Princeton Chemistry Alumnus; Green Chemistry: Theory and Practice, Amazon)
「綠色化學」的十二個原則,茲列之於下:
1. Prevent waste(事先防止產生廢棄物勝於事後清除)。
2. Maximize atom economy(設計合成方法時應盡可能將所有反應物質轉變為生成物)。
3. Design less hazardous chemical syntheses(只要實際可行,製程採用之原料和預期之生成物應盡可能無害於人類健康與環境)。
4. Design safer chemicals and products(設計毒害性盡量減低但保持有效功能的化學產品)。
5. Use safer solvents and reaction conditions(溶劑、分離試劑等輔助品須盡可能採用無毒害性的,而且最好不用)。
6.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利用能量時須考慮對環境和經濟的影響,最好採用常溫常壓下的反應)。
7. Use renewable feedstocks(只要技術可行並符合經濟效益,應使用再生原料)。
8. Avoid chemical derivatives(盡可能避免製造原非必要之衍生物)。
9. Use catalysts, not stoichiometric reagents(優先考慮以觸媒性、且選擇性盡量高的試劑進行反應)。
10. Design chemicals and products to degrade after use(化學產品必須於用完後可以分解成無毒害性物質,而不致永留世間)。
11. Analyze in real time to prevent pollution(發展能在製程中隨時偵測及控制之分析方法以提高產率和減少產生廢棄物)。
12. Minimize the potential for accidents(選用本質安全之化學品為原料(反應物),使化學製程之危險性降至最低)。
2001年Neil Winterton發表的「12 More Principles of Green Chemical」亦提供了一些工業上應用的原則,實用導向的永續化學十二次原則,茲列之於下:
1. Identify and quantify by-products(定性及定量副產物)
2. Report conversions, selectivities and productivities(記錄轉換率、選擇性及收成量)
3. Establish full mass-balance for process(建立製程的完整質量平衡)
4. Measure catalyst and solvent losses in air and aqueous effluent(量測排放氣與水中的觸媒和溶劑損耗)
5. Investigate basic thermochemistry(察知熱化學變化量)
6. Anticipat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limitations(估計熱量及質量轉換之限制因素)
7. Consult a chemical or process engineer(諮詢化學工程師或製程工程師)
8. Consider effect or overall process on choice of chemistry(依效益或製程選擇化學反應與原料)
9. Help develop and apply sustainability measures(發展及使用永續製程)
10. Quantify and minimize use of utilities(節約水電)
11. Recognize where safety and waste minimization are incompatible(注意安全和減少廢棄物的不相容處)
12. Monitor, report and minimize laboratory waste emitted(追蹤、記錄並盡量減少排放廢棄物)
(摘錄自劉廣定教授的化學的永續發展原則與實用導向的永續化學十二次原則)
n 替代實驗作品
2012年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北一女中共同進行「醇類、醛類、酮類性質之探討」替代實驗時,原本想以非列管的其他醛類替代環境保護署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37%甲醛水溶液,但是北一女中周芳妃老師提及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甲醛是一種常見的化學品,不能因為它被列管就從實驗中拿掉。於是我們決定使用低於列管濃度(< 25%)的甲醛水溶液,來觀察其對水溶解度的檢測和金屬鈉的反應:
(一)對水的溶解度
1. 低碳數的醇類因具有羥基(–OH),可與水分子形成分子間氫鍵,因而對水溶解度較大。例如:甲醇、1-丙醇、2-丙醇可和水完全互溶。
2. 低碳數的醛類和酮類本身雖不具分子間氫鍵,但可與水形成分子間氫鍵,因而均易溶於水中。例如:甲醛、丙酮可與水完全互溶;但丙醛和丁酮則微溶於水。
(二)與金屬鈉反應
醇類(ROH)和羧酸(RCOOH)與金屬鈉反應會發生反應,如式[1]~[2]所示。醛類(RCHO)、酮類(RCOR’)及脂類(RCOR’)與金屬鈉不會發生反應,分別如式[3]~[5]所示。
2ROH(l) + 2Na(s) → 2RO–Na(s) + H2(g) [1]
2RCOOH(l) + 2Na(s) → 2RCOO–Na+(s) + H2(g) [2]
RCHO(l) + Na(s) → 不反應 [3]
RCOR’(l) + Na(s) → 不反應 [4]
RCOR’(l) + Na(s) → 不反應 [5]
2013年高職的普通化學「簡單電解實驗」,以電解碘化鉀水溶液為例,陽極半反應、陰極半反應及全反應方程式依序如式[6]~ [8]所示。此電解實驗是使學生了解電解質、電解之意義及電解時陰陽二極之氧化還原反應,並檢驗陰極和陽極之電解產物。
陽極半反應:2I–(aq) → I2(aq) + 2e– [6]
陰極半反應:2H2O(aq) + 2e– + 2K+(aq) → H2(g) + 2KOH(aq) [7]
全反應:2H2O(l) + 2I–(aq) + 2K+(aq) → H2(g) + 2KOH(aq) + I2(aq) [8]
臺灣大學化學系佘瑞琳老師研發團隊,不僅成功地以非列管的辛烷替代環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環己烷進行萃取,並使用微量的點滴實驗替代使用大量的試管實驗,大量降低化學品的使用和廢液的產生,佘老師並指導師大附中科學班的同學學習點滴實驗方法,師大附中同學將此方法應用在溶解度檢測上並榮獲綠色化學創意競賽高中組的銀牌獎。碘化鉀水溶液電解產物檢測表如表1所示,檢測結果如圖3所示。
表1:碘化鉀水溶液電解產物檢測表
圖3:碘化鉀水溶液電解產物檢測結果
〔檢測試劑:由左而右,對照組—電解液(不加指示劑)、酚酞指示劑、氯化鐵溶液、澱粉指示劑;待測試樣:由上而下,對照組—檢測試劑(不加電解液)、電解前KI溶液、電解後陽極溶液、電解後陰極溶液〕
n 競賽辦法
一、 參賽資格:凡對「綠色化學(減毒減廢)」創意競賽有興趣之高中職學生皆可參與,每隊以1至2人為限,可以跨校但是不能跨組合作,歡迎應屆畢業同學參加。
二、 活動題目:酸鹼滴定、氧化還原滴定、化學平衡或其他綠色化學相關的實驗。
三、 評選方式:高中職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分為「初選」與「決選」二階段。
(一) 初選:主要以書面資料審查評分,以創意說明書作為評審依據,由承辦單位先針對參賽隊伍資格及提供資料進行審核,通過審核者,由教育部製發參賽證明一份。依參加評選隊伍之類別,分為高中組與高職組,分送評選小組成員進行審查評分作業,選出60名決選學生。
(二) 決選:決選入圍名單預計於103年8月15日於教育部化學品管理與申報系統網站(http://chem.moe.edu.tw/)公布,進入決選的隊伍須填寫成果報告書(如附件三所示,本文省略)。
(三) 口試:進入決選的隊伍進行現場口頭報告10分鐘,口試順序依序號排定,口試時由學生單獨進入試場,每人10分鐘(含準備時間),進場即開始計時,時間達9分鐘時會按鈴一聲提醒,時間達10分鐘時按鈴二聲並強制結束。評選小組將依成果報告書及現場口頭報告進行評審,並由承辦單位邀請評選小組委員召開決選會議,共同決定最終成績;由教育部發文通知獲獎學校的學生,並於教育部與環保署相關網站同步公開。
(四) 評審項目
(一) 初選
評審類別 |
評審項目說明 |
分數 |
符合綠色
化學原則 |
研究內容符合減廢、物盡、低毒、保安、降輔、節能、再生、簡潔、催化、可解、監測、思危等綠色化學原則,即可獲得50分。 |
50 |
創意 |
依研究的創意性高低給分 |
30 |
可行性 |
依研究目的與研究大綱的可行性給分 |
20 |
(二) 決選
評審類別 |
評審項目說明 |
分數 |
可行性 |
1.實驗步驟的設計 |
50 |
2.試藥的替代 |
||
3.器材的選用 |
||
4.廢棄物的減量 |
||
5.實驗的環境與安全衛生考量 |
||
創意 |
依研究的創意性高低給分 |
30 |
簡報 |
1.內容說明 |
15 |
2.版面、背景及美工 |
||
3.台風表達 |
||
時間管理 |
簡報時間9分鐘可以獲得5分,少於9分鐘者每少1分鐘扣1分 |
5 |
n 得獎名單
103年11月16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辦理高中職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決選簡報與決選評選審查會,高中組擇優選出高中組金牌1組、銀牌2組、銅牌3組與佳作10組;高職組擇優選出高中組金牌1組、銀牌1組、銅牌3組與佳作4組。得獎名單如表2~3和圖4~7所示。
表2:高中職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得獎名單—高中組
學校名稱 |
參賽學生 |
指導老師 |
題目 |
獎項 |
大甲高中 |
林宸緯、孫妤瑄 |
廖旭茂 |
微型電化學電池與電解實驗可行性評估 |
金牌 |
師大附中 |
王威傑、周秉滽 |
廖靜宜 |
溶解度法則實驗之減量 |
銀牌 |
中和高中 |
顏宏宇、林聖揚 |
陳欣怡 |
目視比色法之改良 |
銀牌 |
高雄女中 |
黃怡穎、鄭伊涵 |
游宗穎 |
環保燃料電池之星—自製高效能Cu2O光電氫氧燃料電池 |
銅牌 |
光華高中 |
陳冠綺 |
陳恆毅 |
觀察離子移動情形—以紫色高麗菜為指示劑改良電解水實驗 |
銅牌 |
中和高中 |
陳芊君 |
陳欣怡 |
踏破"鐵"鞋無"錳"處,得來全是環保術 |
銅牌 |
高雄女中 |
莊琇筑、吳佩珊 |
游宗穎 |
快速節能新方法—震盪微波COD |
佳作 |
明道中學 |
賴景泓、鄭如芳 |
蔡玟錦 |
利用氯化亞鈷取代二氧化氮與鉻酸根的化學平衡實驗 |
佳作 |
台中女中
台中一中 |
林怡安、陳麒安 |
陳鴻仁 |
油脂過氧化價(pov)之減毒測定 |
佳作 |
蘭陽女中 |
張又方、吳心文 |
簡森乙 |
探討果膠最佳製作方法與對重金屬除汙能力 |
佳作 |
北一女中 |
游喻婷、李昱嫺 |
詹莉芬 |
勒沙特列原理與平衡移動 |
佳作 |
復旦高中 |
賴怡安 |
莊桂琴 |
驀然回首,綠肥卻在廢液暫存處 |
佳作 |
明道中學 |
陳鈺珊、呂芝儀 |
蔡玟錦 |
魔術變變變—碘的氧化還原滴定實驗 |
佳作 |
北一女中 |
陳若文、林育柔 |
周芳妃 |
酯化反應催化劑的減毒 |
佳作 |
明道中學
台中二中 |
邱蕾伊、翁潁容 |
蘇育慧 |
百”酵”無廢的有氧運動 |
佳作 |
表3:高中職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得獎名單—高職組
學校名稱 |
參賽學生 |
指導老師 |
題目 |
獎項 |
花蓮高工 |
陳怡真、賴惠敏 |
陳振信 |
漂白水中有效氯含量分析實驗藥品減量可能性之探討 |
金牌 |
花蓮高工 |
黃淑雯、劉怡如 |
陳振信 |
維他命C含量測定之HCl減量使用方法之探討 |
銀牌 |
花蓮高工 |
陳弘欽、詹秉澄 |
黃玄智 |
真的不要把我丟掉!雙氧水分解實驗中催化劑二氧化錳的回收再處理 |
銅牌 |
霧峰農工 |
朱庭宏 |
黃麗如 |
銅離子的變化 |
銅牌 |
松山工農 |
楊璸翰 |
黃潔瑩 |
第一屬陽離子分離之取代鉻酸鉀 |
銅牌 |
沙鹿高工 |
廖宇平、陳奕丞 |
張佳森 |
微型滴定之定性定量實驗探討 |
佳作 |
新營高工 |
李文玉、陳姿蓁 |
楊佩晏 |
串接式生活廢液電能再生電池單體 |
佳作 |
沙鹿高工 |
黃貿琮、王銓義 |
張佳森 |
節能肥皂–微波爐 |
佳作 |
松山工農 |
林聖凱 |
黃潔瑩 |
高職普通化學減毒實驗(鐵釘生鏽) |
佳作 |
圖4:決選場地
圖5:大專示範觀摩組
圖6:高職組金、銀、銅牌得主(花蓮高工)
圖8:高中組金牌得主(大甲高中)和自由時報新聞報導
n 評審心得
本次參加的作品極為踴躍,計高中29件、高職9件。內容涵蓋現行實驗的改進,這些改進實驗主要注重於毒化物的替代以及減廢、減量三方面。在毒化物的替代方面,以KMnO4取代K2Cr2O7(毒化物,已管制)為氧化劑。以NaNO3與KIO3取代K2Cr2O7(鐵釘生鏽)。在減量方面,如以濾紙從事電解電鍍,以塑膠投影片從事溶解度的沈澱實驗,這些替代實驗對教學現場影響甚大,也較符合綠色化學的總體概念。
此次評鑑工作從早上九點至晚上六點,每一組學生均相當的投入,而且不少偏遠地區來的作品,對鄉土環保議題注入許多。這些優良作品包括金牌獎:大甲高中的微型電化電池與電解實驗;銀牌獎:中和高中的現行比色法實驗的改進,師大附中以塑膠投影片從事溶解度法則的實驗均值得稱許,也很高興看到一個學校有二至三件作品參加比賽。
高職方面很高興花蓮、霧峰、沙鹿、新營及松山等職校參與,他們的作品也集中於減毒和減量方面。由於高中、職現場老師們的熱心的投入與努力,帶領學生從事綠色實驗,使得此活動具推廣作用與成效,他們的努力值得稱許。希望教育部能本著永續教育的精神,繼續輔助此項計畫。
n 本期專欄介紹
「高中職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提供高中職學生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和成果發表的園地,並另邀請大專校院學生示範參與,提供高中職良性觀摩的機會。參與競賽的選手共計103位,錄取57組隊伍進入決賽,參賽隊伍無不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將平常學校的化學實驗課程進行綠色改造。國立大甲高級中學林宸緯同學和孫妤瑄同學實驗設計的微型電池重金屬鹽類溶液紙上實驗,將原實驗的化學品使用量減少了99.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王威傑同學和周秉滽同學,將原本溶解度法則實驗所產生的廢液量減少99%。新北市立中和高中顏宏宇同學和林聖揚同學,改良傳統的目視比色法測定平衡常數的實驗,把危害性高的藥品改成對人體和環境影響較小的鹽酸與草酸,並參考美術課使用的調色盤,搭配天然酸鹼指示劑來觀察。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則是這次競賽的大贏家,學校囊括了高職組的金、銀、銅牌三項大獎,會中並由校長帶隊參加頒獎典禮,顯示學校非常重視綠色化學的研究與推廣。
《臺灣化學教育》電子期刊「本期專題」製作「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專題報導,內容包括:葉名倉教授和繆慧娟研究員撰寫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即本文內容所載;繆慧娟研究員、周芳妃老師、詹莉芬老師、張永佶老師、佘瑞琳老師、謝幸娟老師和黃潔瑩老師撰寫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序曲—替代實驗的開發〉,說明競賽主辦活動由化學品管理系統、毒性化學物質申報、毒性化學物質替代實驗到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的過程;另邀請高中組和高職組得獎學校的指導老師和參賽學生撰寫研究改良的作品並分享參賽心得,計有七篇文章:廖靜宜老師等撰寫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臺灣師大附中學生設計微量的沉澱實驗〉、陳欣怡老師等撰寫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中和高中學生改良目視比色法測定平衡常數〉、陳恆毅老師等撰寫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光光華高中學生改良電解水實驗方便觀察離子移動〉、陳欣怡老師等撰寫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中和高中學生改良有毒的高錳酸鉀實驗〉、陳振信老師等撰寫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花蓮高工學生研究有效氯含量測定之藥品減量〉、陳振信老師等撰寫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花蓮高工學生研究維他命C含量測定之藥品減量〉、以及黃玄智老師等撰寫的〈綠色化學創意競賽:花蓮高工學生研究二氧化錳的回收再利用〉等文章,這些指導老師和參賽學生對於參賽作品的研究過程以及心得和感想都有深入的敘述,可供讀者參考。另外,高中組第一名參賽作品的得獎師生(廖旭茂老師等)已經改寫成為文章〈可攜式微型電化學電池與電解實驗教具的製作〉,發表在本刊的第六期的「微型化學實驗」專欄,值得讀者參考。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序曲—替代實驗的開發
繆慧娟1, *、周芳妃2、詹莉芬2、張永佶2、佘瑞琳3、謝幸娟4、黃潔瑩4
1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2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3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4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
*[email protected]
n 緣起
2006年11月,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團隊承辦教育部環保小組(資科司環境及防災教育科前身)化學品資訊化管理計畫,針對大專校院實驗室購買藥品的方式以及高中職以下學校無專責人員管理的現況,設計了一套簡便又能符合法規要求的「教育部化學品管理系統」,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給全國各級學校免費使用。經由國立陽明大學在環安人員林晏夙小姐的努力推動下,全校使用此系統至今已持續8年。
2009年9月,因應學術機構運作毒性化學物質(以下簡稱毒化物)管理辦法修正公告,學術機構之運作單位運作毒化物,應逐月填寫毒化物運作紀錄申報表,並經委員會審核後,由學術機構採用網路傳輸方式,向毒化物所在地之主管機關申報前一年毒化物運作紀錄申報表。因此「化學品管理系統」升級為「化學品管理與申報系統」(網址:http://chem.moe.edu.tw/),並於2011年與環保署毒化物申報系統整合,學校實驗室只要落實填寫每日的毒化物運作紀錄,系統會自動彙整成全校的申報資料,學校負責申報的人員只要確認資料內容點選申報,即可同步將申報資料傳至環保署完成申報。教育部化學品管理與申報系統,如圖1所示:
圖1:教育部化學品管理與申報系統網站首頁
2010年9月,高中以下學校運作毒化物,因藥品採購年代久遠或管理人力不足,欠缺申請登記備查資料或採購核可文件,造成藥品廢棄時因文件不足導致無法聲明廢棄;有時廢棄數量過少或缺乏處理經費等原因,也增加學校辦理廢棄物處理作業困難。在教育部的積極協調與各縣市教育局處協助下,目前使用列管毒化物的學校已由444校遞減為241校,減少了46%。
n 替代實驗
2012年1月,我們開始思考若從實驗的源頭設計不使用列管毒化物,不僅能降低學生接觸高危害性化學品的風險,也能避免學校因違法而受罰。於是教育部召開「高中職及國中小課程中使用危害物質之替代方案」第一次專家諮詢會議,會議中決議邀請北一女中周芳妃老師團隊協助進行高中化學實驗使用毒化物的替代實驗,研究施行方法步驟:
1. 研擬實驗流程
2. 進行實驗試作
3. 完成交互實驗
4. 撰寫實驗報告
5. 審查實驗報告
6. 進行實驗或修改
7. 完成實驗報告
8. 進行專家諮詢會議
9. 提供替代實驗報告給教育部參考
後續在北一女中周芳妃老師、詹莉芬老師、張永佶老師和王美琴小姐、台灣大學佘瑞琳老師團隊與松山工農王麗華老師、謝幸娟老師和黃潔瑩老師及其學生們的協助下,共計完成了14個替代實驗。替代實驗的研發團隊如圖2~3所示:
圖2:替代實驗的研發團隊
圖3:替代實驗的研發團隊
研發團隊開發十四個替代實驗的名稱及其具體成果如下:
1. 平衡常數與勒沙特列原理/替代列管毒化物:使用氯化亞鈷水溶液替代列管毒化物鉻酸鉀和二鉻酸鉀。
2. 化學電池/減量減廢:所有試劑體積減少為原實驗的0.1倍,且此試劑可以保存重覆使用。
3. 鋅銅電池/減量減廢:所有試劑體積減少為原實驗的0.1倍,且此試劑可以保存重覆使用。
4. 氧化還原之滴定/替代列管毒化物:使用過錳酸鉀替代列管毒化物二鉻酸鉀。
5. 含氯漂白水與鹽酸的不相容反應/認識實驗安全:以日常生活中市售商品設計實驗,學習認識含氯漂白水與鹽酸的不相容反應,並學習簡易消除毒性氯氣的方法。
6. 醇、醛、酮性質之探討/替代列管毒化物:使用低於24%的甲醛替代列管毒化物37%的甲醛。替代列管毒化物:使用過錳酸鉀替代列管毒化物二鉻酸鉀。
7. 簡單電解實驗/減量減廢:原使用試管試驗,現改用點滴實驗,實驗結果明顯且大幅降低藥品用量和廢污產量。替代列管毒化物:使用辛烷替代列管毒化物環己烷。認識實驗安全:使用塑膠針筒取代U型玻璃管,操作上較安全。
8. 硝基苯還原反應苯胺的製備/減量減廢:原使用12.3 g硝基苯進行反應,改用2.4 g。替代列管毒化物:使用乙醚替代列管毒化物苯。替代危害物品:原使用強鹼氫氧化鈉做為萃取液之乾燥劑,現改用無水硫酸鎂為乾燥劑。認識實驗安全:原使用蒸氣蒸餾進行分離,現改用簡單蒸氣蒸餾,裝置簡化,安全性提高。
9. 物質的溶解與結晶/減量減廢:測量溶解度實驗,一組實驗原需使用硝酸鉀約20 g,經實驗設計一組實驗需使用氯化鉀約17 g。替代危害物品:原使用強氧化劑硝酸鉀,現改用氯化鉀。認識實驗安全:測量溶解度實驗,隔水加熱需操作至約80℃,經藥品替換後,隔水加熱需操作至約60℃認識。
10. 有機物質的一般物性/減量減廢:部分實驗操作須使用有機化合物1 mL,設計實驗觀察方法,可降低使用有機化合物以「滴數」操作。認識實驗安全:建議選用低毒性有機化合物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正己烷,省略使用丙醛、乙酸、甲苯藥品,且不影響學生實驗結果的觀察與歸納。
11. 反應熱的測量/減量減廢:使用強酸強鹼濃度1 M、100 mL,降至使用強酸強鹼濃度0.5 M、10 mL。替代危害物品:原使用強氧化劑硝酸鉀,現改用硝酸銨。認識實驗安全:使用強酸強鹼濃度由1 M 降低至0.5 M。
12. 鐵生鏽/替代列管毒化物:使用碘酸鉀或草酸鈉替代列管毒化物二鉻酸鉀。認識實驗安全:使用濃度由0.1 M 降低至0.0001 M。
13. 定性分析/替代列管毒化物:使用碳酸鈉代替列管毒化物二鉻酸鉀。認識實驗安全:使用濃度由2 M 降低至0.5 M。
14. 醛類氧化/替代列管毒化物:使用苯甲醛替代列管毒化物乙醛、使用過錳酸鉀替代列管毒化物二鉻酸鉀。認識實驗安全:使用濃度由10% 降低至0.5 %。
n 案例分享
高工化工科有許多的實驗單元與大學的普通化學或有機化學類似,很幸運地能獲得臺灣大學化學系佘瑞琳老師團隊的協助,進行「硝基苯之還原反應—苯胺製備」的替代研究。苯胺(phenylamine)是重要的芳胺(aromatic amine)之一,可用於製造染料、藥物、樹脂等。一般製備方法是將硝基苯於酸性溶液中以金屬錫還原以製得之。本替代實驗由硝基苯(nitrobenzene)經還原反應製得苯胺,並經簡單蒸氣蒸餾和乙醚萃取而分離純化,其反應如式[1]所示。
本實驗的步驟如下:
(一)還原反應製備苯胺
1. 架設反應裝置
在
圖4:反應裝置
2. 加入金屬錫進行還原反應
秤取
圖5:自冷凝管上方加入錫粒
反應開始之後,錫粒與液面上層油滴狀的硝基苯會逐漸消失,最後變成澄清溶液時停止反應,如圖6所示。
圖6:變成澄清溶液時停止反應
3. 加水稀釋反應溶液
拆下冷凝管,將圓底瓶置於冷水浴中,加入50 mL去離子水稀釋反應溶液,如圖7所示。
圖7:加入去離子水稀釋反應溶液
4. 加鹼以中和鹽酸
緩慢地加入13 mL的9 M氫氧化鈉溶液(注意:此酸鹼中和的步驟反應會放熱並冒白煙,要小心),如圖8所示。以廣用試紙檢驗混合物是否呈鹼性?否則需加入更多氫氧化鈉溶液使成鹼性。
圖8: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左)並檢驗是否呈鹼性(右)
5. 架設簡單蒸氣蒸餾裝置
確認最終得到之混合物為鹼性後,再加入沸石(或以攪拌子攪拌),使用50 mL蒸餾瓶為接收瓶,以簡單蒸餾裝置進行蒸氣蒸餾,如圖9所示。
圖9:進行蒸氣蒸餾
6. 簡單蒸氣蒸餾餾出苯胺
以加熱包進行加熱(慢慢調整變壓器刻度至適當加熱溫度),(注意:溶液開始沸騰時,若有沸騰過劇的現象,則應略微調降電壓)。剛開始蒸餾出的蒸餾液為乳白色狀,當餾出液成透明澄清狀時停止蒸餾(約收集20-25 mL),如圖10所示。
圖10:蒸氣蒸餾時的溫度計位置(左)和蒸餾液(右)
(二)純化產物苯胺
7. 鹽析蒸餾液
於蒸餾液裡加入氯化鈉使之成為飽和溶液(有少許未溶解氯化鈉存在),以傾析法倒入溶液到分液漏斗中,並以約2 mL之乙醚潤洗接收瓶2次,潤洗液併入分液漏斗中,如圖11所示。
圖11:以傾析法倒入溶液到分液漏斗中
8. 萃取乙醚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約10-15 mL乙醚萃取溶液1-2次,如圖12所示。
圖12:加入乙醚萃取溶液
9. 除水
收集乙醚萃取液於
圖13:加入無水硫酸鎂除水(左)並重力過濾(右)
10. 減壓濃縮去除乙醚
以旋轉濃縮儀或減壓抽氣裝置將乙醚蒸出,至瓶內液體體積不再減少,殘留液為苯胺。純苯胺無色,但在空氣中會氧化而呈淡黃色,如圖14所示。秤量並記錄其重量,計算產率。
圖14:減壓濃縮去除乙醚
11. 廢液回收
含錫之實驗廢液應倒入重金屬廢液回收桶,如圖15所示。實驗製得之苯胺宜倒入指定之回收瓶,可加以利用。
圖15:廢液倒入重金屬廢液回收桶
n 結語
現階段替代實驗以減毒和減量為主要概念,在減毒方面,主要以低毒性的化學品替代高毒性的列管毒化物,達到減毒目的。例如:使用過錳酸鉀替代列管毒化物二鉻酸鉀進行氧化還原滴定等實驗。在減量方面,主要以較少量或更低濃度的試劑進行反應,達到減量目的。例如:在反應熱的測量實驗中,將強酸強鹼濃度由1 M、100 mL,降至0.5 M、10 mL 可以減少化學品的用量。這些替代實驗的研究中,除了減少列管毒化物的使用外,學生在操作實驗也更加安全,同時也減少實驗廢棄物的產出,可說一舉數得。希望有更多優秀的老師、學生投入綠色化學的研究,共創降毒減廢的實驗環境。
n 誌謝
由化學品管理系統的建置到綠色化學實驗課程的研發,一路走來滿滿的感動。首先要感謝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環境及防災教育科持續協助學校管理化學品及推動綠色化學的教學研究。周芳妃老師和詹莉芬老師總是利用放學後或趁午修時間到台北後火車站材料行找適合的微型容器;佘瑞琳老師總熱心的為高中職校提供教導與資源;謝幸娟老師和黃潔瑩老師花了許多時間搜尋資料只為了找到更好的替代化學品,學生們將鋁箔包的吸管拿來進行互溶性的實驗;將球形保麗龍挖空做卡熱計;鐵釘生不生鏽一試再試,老師們帶著學生由發想、設計、實驗到相互教導驗證,或許這些研究成果在學術上並沒有重要的突破,但是台灣這群充滿教學與研發熱情的化學老師們讓人敬佩,相信在這群老師們的帶領下,學生們不僅可以享受化學實驗的樂趣,更能創新出更多安全與友善環境的綠色化學實驗。
綠色化學創意競賽:
中和高中學生改良目視比色法測定平衡常數
陳欣怡*、林聖揚、顏宏宇
新北市立中和高級中學
*[email protected]
n 教師教學反思
回想我(通訊作者)初任教職之時,總是拿著一本課本,仔細的講解化學的原理、觀念和範例,再搭配學生課堂和課後的練習題,但一段時間後…,讓我越來越覺得索然無味,而同學的反應也是越來越無言。我明白這警訊是告訴自己:「需要改變了!」,於是我積極參與教育部高中化學學科中心、思源基金會以及工業技術研究院等舉辦的各種研習活動和競賽活動。在每次的研習活動中,都讓我感動萬分而且收穫滿滿,恨不得立刻能夠把所學用到教學上,讓同學們也能體會我的愉快和興奮。因此,即使課務再繁忙我也會抽空去參與研習,並且嘗試在課堂上使用。另外,我也積極帶領學生組隊參加各項科學競賽,包括遠哲科學趣味競賽、化學創意闖關比賽、旺宏科展、科學展覽、清華盃高中化學學科能力競賽……。不管競賽的結果如何,我相信透過這些活動,可以讓他們擴展視野,並學習克服競賽過程所遇見的各樣困難,這才是學生最重要的能力!
n 擴展學生視野
在食安問題沸騰之際,於學校的網頁上看到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的活動訊息,覺得化學和環保作結合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不想讓大家覺得化學不但破壞環境、而且爆炸害人。於是找了我任教的高二科學班的學生進行討論,科學班的學生,在一般的學業課程之外,另開設「專題課程」,其課程內容包含各種實驗、參訪(見圖一)、設計實驗(圖二)見、報告(見圖三)和分享所學給社會大眾(見圖四)。此課程的用意,除了訓練台風、促進思考、擴展視野及服務學習,但最重要的是—忠於科學,愛上科學。
圖一:專題課程—校外參訪:雙和醫院
圖二:專題課程—設計實驗:化學學科中心主辦〝我是闖關王〞
圖三:專題課程—成果發表:化學組
圖四:專題課程—分享所學:科學Live秀
我在帶領學生的過程中,從找尋主題到設計實驗,學生都能充分發揮他們專題所學的能力(如:蒐集資料、問題探究及分工合作的能力),而最後決定方法和理論結果後,就要開始驗證自己的推論,因此必須經常運用晚上跟假日時間留校實驗,在這期間他們除了課業、科展等事情都要兼顧,也更進一步把有效運用時間的這能力充分實踐。實驗過程雖然部分與預期不同,但是他們能夠利用自己特有的專長,與科學結合並應用在學科中,看到學生能在科學領域上的創意與進步,我備感欣慰以外,也深深的感受到代代都有人才出,自己也需要時時刻刻努力,才能跟得上這些未來的主人!
n 設計理念與改良
一、 得獎作品
l 作品名稱:目視比色法之改良。
l 參賽學生:林聖揚、顏宏宇;指導教師:陳欣怡。
l 得獎名次:高中組綠色化學(減毒減量)創意競賽銀牌獎。
二、 設計理念
化學在生活之中處處可見,小至一粒塵埃、沙粒;大至一片叢林、土地,都能發現隱含於其中的化學世界。早在西元前數百年即有鍊金術士、煉丹術,人們開始嘗試控制生活周遭的化學。數千年來,人類對於「化學」這門科學的研究已步上軌道,並試著發展其他分支。但,當人們汲汲營營的探究、摸索化學時,卻也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地球環境,破壞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為了能延續整個世界,綠色化學成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展之一。
為了要達到綠色化學,許多的實驗必須改良,例如:溶度積常數測定的實驗(以前是用氯化鉛現在改草酸鎂……等)。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的宗旨就是集思廣益讓更多實驗可以改良達到綠色化學的要求,於是我們改良了高中基礎化學(三)第三章化學平衡中常見的實驗—平衡常數與勒沙特列原理。我們的設計是原本具有毒性的硫氰化鉀置換成較不具毒性的草酸與鹽酸,而指示劑也是選用無毒性的紫色高麗菜和薑黃,再搭配原始實驗中的目視比色法,融入選修化學第四章水溶液中酸、鹼、鹽的平衡,和孟賽爾顏色系統,從原本計算鐵離子與硫氰化鉀的反應常數更換成草酸的第一解離常數。此一改良設計降低了原本反應物的毒性和具有毒性的產物—硫氰化鐵錯離子,大大的降低了整個實驗的毒性。
三、 涉及的原理和概念
(一)朗伯–比爾定律
朗伯–比爾定律(Lambert-Beer
law),又稱作比爾定律。其內容為當光穿透溶液時,光的吸收度(A)與吸收係數(a)、光徑長(b)、濃度(c) 三者均呈正比例:A = abc。由於兩溶液在加入指示劑以前皆為透明澄清的溶液,且所加入的指示劑皆相同,故其吸收度可視為定值。在吸收係數方面,因為所使用的光源皆為固定波長,所以可視為定值。進而得知溶液的濃度與其高度成反比。
(二)酸鹼指示劑
酸鹼指示劑本身是一種弱酸或弱鹼的色素,在滴入溶液時色素會與H+或OH−結合,轉化成相應的酸式或鹼式,從而顯示不同的色澤。本實驗所採用的是天然的指示劑,由紫色高麗菜汁與薑黃混合而成。
紫色高麗菜汁的變色範圍如圖五所示,顏色隨著由酸到鹼變化,從紅色到紫色,再到藍色。然而紫色高麗菜汁在弱酸的環境下靈敏度並不高,因此我們選擇加入變色明顯且單純的薑黃如圖六所示,讓混合後的指示劑在比色的過程中有更好判讀。
圖五:紫色高麗菜汁的變色範圍(圖片來源:An
Overview of pH, http://www.braukaiser.com/wiki/index.php/An_Overview_of_pH)
圖六:薑黃紙的變色
(圖片來源:化學示範實驗:在薑黃紙上畫圖和寫字,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11553。)
(三)玻璃紙比色法
包覆有色玻璃紙在光桌的燈光上,使在目視比色時的可讀性增加之想法,是從孟塞爾顏色系統衍生出來的如圖七所示,在這個色彩坐標系中,色相、彩度及明度分別等於在比色實驗中的變色範圍、濃度及亮暗。不論任何色相,若彩度為零時,則剩下明度亮暗的差別;亦即在比色實驗中,不論任何顏色,若亮暗為零時,則剩下濃度高低的差別。我們利用玻璃紙濾光的性質,從光源中濾出與溶液顏色互補的色光,例如:紅色溶液使用綠色的玻璃紙,讓溶液顏色的彩度降到最低,如此一來便能依亮暗的差別來進行目視比色了。
圖七:孟塞爾顏色系統
(圖片來源:孟塞爾顏色系統,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孟塞爾顏色系統。)
四、實驗過程
實驗的概要過程如圖八所示。
圖八:實驗流程
實驗的詳細過程如下所述。
(一)光桌未被包覆玻璃紙
1. 放置紫色高麗菜於水中並煮沸,待煮沸後取出其溶液,置於一旁降溫,備用。
2. 秤量20 g之薑黃,並與200 g之水混合,待其沉澱後取其中段的溶液,備用。
3. 以2:1之比例混合薑黃水溶液與紫色高麗菜液成一酸鹼指示劑。
4. 配置適量之0.2 M草酸與0.2 M鹽酸。
5. 取草酸與指示劑各5
mL置於比色管中,並用黑色膠帶包覆之。
6. 取鹽酸與指示劑各5
mL置於比色管中,並用黑色膠帶包覆之。
7. 放置兩比色管於光桌上,比較兩溶液之顏色,並吸出顏色較深之鹽酸溶液,直至兩管之深淺度相同。
8. 拆開膠帶並測量其溶液高度。
(二)光桌被包覆玻璃紙
1. 步驟與(一)光桌未包覆玻璃紙之步驟1.~6.相同。
2. 放置兩比色管於包覆綠色玻璃紙之光桌上,並將其置於暗室中,如圖九所示。
3. 比較兩溶液之顏色,並吸出顏色較深之鹽酸溶液,直至兩管之深淺度相同。
圖九:比色管置於綠色玻璃紙上
五、 實驗結果與討論
(2)改良一:指示劑改良實驗後的結果,如圖十所示。
圖十:改良指示劑後的實驗結果
(3)改良二:光桌被包覆玻璃紙,圖十一為被綠色玻璃紙包覆的目視比色。圖十二為光桌用綠色玻璃紙包覆後的實驗結果。
圖十一:被綠色玻璃紙包覆的目視比色
圖十二:光桌用綠色玻璃紙覆蓋後的實驗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0.10 M草酸的Ka1 = 5 × 10–2,理論上[H+]1 = 0.050
M,而0.10 M鹽酸為一強酸,故可視為完全解離,[H+]2 = 0.1
M。利用朗伯─比爾定律(C1h1 =
C2h2)可得草酸與鹽酸[H+]的比值為0.5。在改良指示劑的實驗中,其溶液高度平均比值為0.57,[H+]的比值之誤差為0.074,誤差百分比為15%。在包覆綠色玻璃紙之實驗中,溶液高度平均比值為0.40,與[H+]的比值之誤差為0.098,誤差百分比為20%。二者誤差較高之原因,是利用目視法時,會因肉眼判讀不易,且個人主觀對於色相與明度之認知不同,導致誤差百分比偏高。
六、 設計特點
l 此次改良基礎化學(三)實驗二平衡常數與勒沙特列原理—平衡常數測量實驗,更改有毒的硫氰化鉀為低毒性的草酸、無毒的紫色高麗菜汁和薑黃。
l 實驗結果顯示:若只有用紫色高麗菜汁去測量草酸的Ka1會因為色調不同無法比色,因此加入薑黃改善此缺點。
l 在添加薑黃實驗中以紫色高麗菜汁:薑黃的體積比為2:1的效果較佳,紫色高麗菜汁若太多無法比色,薑黃若太多顏色差異太小。
l 利用玻璃紙濾光的性質,從光源中濾出與溶液顏色互補的色光,讓溶液顏色的彩度降到最低,便能依亮暗的差別來進行目視比色了。這可以補足指示劑顏色不明顯的困擾。
l 本實驗使用的器材和藥品為草酸、紫色高麗菜、薑黃為天然指示劑,實驗中改用管徑較細的比色管用來減少藥品用量,除了讓學生有安全的學習環境,並符合綠色化學減毒和減量的原則!
n 參賽學生心得
一、參與契機
在這〝食〞在不安全的時候,人們常在不知覺的或有意的情況下傷害了生活環境,為了能延續整個世界和為化學的汙名平反,綠色化學成為最重要的發展。當看到綠色化學創意競賽時,深覺我們(第二盒第三作者)要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因此毅然決然的參加了這競賽。
二、瓶頸難題
我們遇到第一個困難是主題的選定,在翻遍課本上所有的實驗後,與老師討論最後決定改善〝基礎化學(三)實驗二平衡常數與勒沙特列原理—平衡常數測量〞這實驗,改良高中常見的實驗—利用目視比色法測定平衡常數。原本具有毒性的硫氰化鉀置換成具低毒性的草酸和鹽酸,降低了反應物的毒性,而而且原本具有毒性的產物—硫氰化鐵錯離子因實驗的改良而消失,也大大的降低了整個實驗的毒性。
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碰上了許多麻煩,從最一開始指示劑的選擇就花了我們很多時間去做檢驗,除了必須要有較高的準確性去判定實驗結果,還必須符合綠色化學,降低其毒性。除了指示劑之外,實驗結果的判讀也是一大難題。由於目視比色法是利用肉眼判斷兩比色管的顏色差異,而不同人對顏色的敏感度不盡相同,因此誤差也就跟著提高。每當我們做完一組實驗就必須檢測其誤差,並將誤差過大的數據刪除,有時當眼睛狀況不好時,一整天的實驗也就泡湯了。整個實驗的過程到結果,我們從最初的指示劑選擇到最後比色法加上玻璃紙的改良,中間都是我們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以及好幾個晚上留在實驗室努力不懈的心血結晶。
三、成功喜悅
在實驗室裡進行了數十次的實驗,第一次成功的時候,那種喜悅是言語無法形容的,但又擔心這只是偶然的結果,因此我們每次都會把藥品用量精準地記錄,這樣方便我們下次可以重複。而實驗數據的處理也是一大考驗,當我們試著整理那些數據時,發現和草酸實際的Ka1差距很大時,心中莫名的失落,我們一直檢討和老師討論都找不到問題所在,最後發現是我們計算方式有誤。把這問題解決後,發現我們辛苦的實驗數據精準度大大提高,這結果讓我們開心不已。
四、競賽報告
在得知競賽初審通過後,我們和老師都非常開心,雖然在專題課上我們有多次上台簡報的經驗,但面對專業的大學教授們卻是頭一遭,所以我們經過好幾次的演練、計時,還有老師、同學們給予我們的提點與指導。最後在比賽當天,我們在專業的評審教授們提問後,走出那扇門後我們心中的大石才算落下。
這次比賽讓我學習到的不只是課堂上的計算或實驗的操作,我認為第二階段的面試與最後頒獎典禮上的發表都讓我從中獲取不少寶貴的經驗,畢竟一個普通高中生能有這樣一個機會把自己的成果呈現在大學教授面前並接受批評與提問,不僅訓練自己的膽識與臺風,更是磨練我們在科學知識上的表達能力。
五、得獎心情
在最後公佈得獎名單時,得知我們獲得銀牌(見圖十三),心情非常愉快,但更開心的是:藉著這次的比賽,我們體認到綠色化學的發展對整體人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試想如果各個高中都能進行改良過後的實驗,相信這將會大大的降低造成的污染,也更具有教學意義。
感謝主辦單位舉辦這次的比賽,設立一個平台讓我們有機會了解綠色化學,並將自己所發想的內容展現出來,也謝謝所有參與其中的評審教師,讓我們能在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而主辦單位特別的頒獎典禮,讓我們除了擁有榮耀之外,還可以有機會學習,真是收穫無窮。也相信我們大家的付出不會白費,在未來每位參賽者的心血結晶都將成為一顆種子,不久會成為一棵大樹為我們的子孫提供一個乾淨的環境。
圖十三:頒獎典禮獲獎
n 結語
從改量的實驗結果和討論中,我們發現,當硫氰化鉀被置換為草酸時,其氫離子濃度愈高度關係之誤差皆位於可接受之範圍內。當所欲比較之兩溶液有色相上之差異時,則可在光源上覆蓋玻璃紙,以降低其彩度,使其僅有明度上之差異。
改良後之實驗符合Paul Anastas博士和John C. Warner博士所提出綠色化學十二項原則之五項,如下所示:
一、防止廢物(產物只有鹽酸與草酸)
二、設計更安全的化合物和產物(全程使用無毒藥品)
三、避免化合物的衍生物(無額外廢物)
四、使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降低誤食時的危險性)
五、減少藥品的用量(使用較細的比色管增加溶液的高度)
在得獎之後,指導教師看到學生在眾人面前能夠落落大方對自己的實驗侃侃而談,沒有絲毫愜場與扭捏,在參加發表會時也對其他組的作品抱持讚嘆和學習的態度,在在都表現出他們良好台風、欣賞別人的精神和分享所學的態度,這讓我除了為了他們得獎而喜悅之外,更加的以他們表現出來的態度為榮。
n 參考資料
1. 高中基礎化學(三)第三章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
2. 明度,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明度。
3. HSL和HSV色彩空間,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HSL和HSV色彩空間。